一节公开课日记(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4 01:50:06
一节公开课日记(汇总12篇)
时间:2023-10-04 01:50:06     小编:HT书生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一

这个星期四,语文老师利用倒数第二节课来上公开课,公开课的地点在一楼阶梯教室。

一整天我都是胆战心惊的',生怕自己做错什么,上课回答错了什么。要是真的这样,那多给班级丢脸啊!但渐渐的,我就不怕了,不就是上节公开课吗?有什么好怕的?就在我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的时候,公开课也悄悄地来了。

下午,刚到教室,大家就拿着课堂用具来到了一楼阶梯教室。听说,这节课上五年级的全部语文老师都来听课,我的心又吊了起来。坐在座位上,却好像靠背上有仙人掌似的,我靠都不敢靠,一直保持端正的姿势。一直等到午练结束,第六节课开始了,那27位语文老师才陆陆续续地走进教室。我坐的更直了。

上课铃打完,这节公开课终于正式开始了。老师讲课期间,我一直都是停在了专心的状态,心中一直重复老师问的每一个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举手回答,干脆利落。每回答一个问题之后,我都会长长地吁一口气。渡过了重重难关,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

这节令人紧张的公开课终于结束了,我心中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二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创造有利于数学思维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心理,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如何“拨响思维的琴弦,激起思维的浪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数学复习课(毕业班)的教学是很难把握的,在紧张的升学备考阶段,接受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课前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数学就是解决问题,而在这一阶段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就尤为重要,然而要想在四十五分钟内把初中数学的这些规律全部的加以总结和归纳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让学生由于紧张的备考而绷紧的思维之弦得以放松缓解,我特意安排了一节学生能感到轻松而新鲜的内容,题目就定为“规律与问题”。

思维始于问题和惊异,从心理学观点来说,好奇是中学生的特点,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全在于教师的巧妙构思。

题目的新颖吸引了所有学生的好奇心,他拉渴望尽快的知道这节课的具体内容(从每一张由于复习备考而紧绷的脸上透出的一丝异样的喜悦可以看到他们此刻的放松的心情)。

下面便是这节公开课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简记:

我们这节数学课也搞一个“命题作文”,我准备了以下“四个子命题”共同学们参考完成。

我随手在黑板上写出了这样一串数:916449362516941“哪位同学能在了短的时间内记信它并说出这串数的规律?”

问题的提出简练明了,记住,并总结规律紧凑,启人以思,导而引牵,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起到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作用。

“谁能说出下面一个无限小数的第200504位上的数学是几?”

我随手写出了这个无限小数:0.12345678910111213……

从每个学生迷茫的脸上我感到了这个问题的提出缺少了前奏,于是我就“数字与数”“位数与位置”加以引导。这时学生的思维有活跃了起来。

“请根据你总结出来的规律,解决下面问题”

填空:

(1)2、5、10、17、26、

(2)0、2、8、24、36、160、

以往的教学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思维呆滞,这节课通过妙思奇想,巧妙安排,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谁能完成以下的填空”

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了最活跃,最积极时期,每个学生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每一种运算都由运算符号构成,下面定义几种的运算:用“x、 、 ”构成

(1)若axb=(a+b)/ab求zx(-3)和1/3x(-5)的值

(2)7=0、 11=0、4=4、 12=5求3、98的值

(3)-1 3 5 3 求-2 3

3 1 -2- 2 -1 1

手指上的数学游戏

所谓教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是教改探索者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巧妙安排,设置成功情境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第四个子命题又一次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了进一步的成功。

课后反思

1、从教者和学生的表现来看,达到了缓解学生紧绷的思维之法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升(就这节课而言)

2、可以看到学生对数字的有关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因此,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3、就作为一节公开课来说还有以下不足:

(1)内容显得单一,再加进与升学有关的几何性命题就更好了。

(2)课堂形式上,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每一个“子命题“让学生出题,再互答,这节课就更好了。

总之,作为一节初四复习阶段的公开课,思考的东西还很多。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三

遗憾未必不是一件坏事,有时候遗憾会使一个人有新的一番见解。

记得六年级学校里举行过一次作文比赛,我本来没有报多大的希望,所以在作文比赛中我就乱写一通,本来我也不喜欢写作文,交差就行了。可没有想到我居然瞎猫碰到了死耗子,竟然被推举到城里去参加比赛了。

我又惊又喜,惊的是我那种烂水平竟然会正好对上老师的胃口,喜的是我竟然得到了去参加比赛的机会了。我当时不知道我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是该高兴还是该伤心。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反正只要交差就行了。比完了噻,大概过了四五天,语文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说:“上次的作文比赛,我们班的陈晔同学获得了一等奖”,我正在沾沾自喜正在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冷不防,老是在我开心的快要飞到天上的时候,老师给我浇了一盆冷水。

这一次的遗憾带给我的并不是伤心,而是开心,毕竟我写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证明了我写的作文还是受到大家喜欢的,证明了我还是有作文的能力的。

经过那一次的遗憾,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讨厌写作文了,我认为写作文也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是一件可以让我抒发情感的事,我相信我以后写的作文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六年级的是对我来说是遗憾,却又不是遗憾,总之这件事让我知道了写作文的快乐。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中心校下发的2011年工作计划为依据,结合“课堂教学常规推进年”活动,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活动目标

1、保证每学期每一位教师都讲一节公开课。

2、通过交流、探讨,进一步明确与落实《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引导教师把功夫用在平时,把工作重点定位在课堂教学上。

3、促进我校教师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周周搞教研,人人争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活动要求与措施

1.我校任课教师12人,为了确保参与面,结合学校整体工作,每周1位教师参讲。讲课教师以及具体时间提前一周公布。

扩大到组外,由横向联系到纵向,由骨干带动一般,通过螺旋上升,促进整体发展。

3.讲课教师尽量精心准备课,结合讲课内容要求,有计划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教学方法要多样,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让他们用自己感悟生活的一颗诚挚之心,探求书本中的奥秘,将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单一的.形式变得更为多样。

4、参与听课、研讨的教师为全校教师。

5、执教教师将教学设计以及设计意图打印。

四、保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指导、督促活动如期开展。

2、执教者及每一位参加活动教师要高度重视,认真备课,积极探讨,钻研,以达到活动的真正目的。

乌兰图嘎镇高家小学

2011年3月

依据教育局、中心校的工作要点结合我校教学工作计划和课堂教学活动方案,本年度将在我校举行每周一节公开课活动。

一、活动组织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活动时间

每周的周四上午第四节课为活动时间。

三、活动程序

1.执教教师根据教学进度选择课题进行自备课,形成教案(a4纸打印)。每周一早会公布执教教师的课题,全体教师在本周共同探讨这节课,为研讨交流做准备。

2.课堂教学,全员参与听课。

3.执教教师谈教学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两项材料必须是教师亲自完成。)听课教师共同研讨。

四、具体要求

1.教导处要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方案,方案要有具体的课时安排表,于每学期开学前上报校长室检查。

2.教导主任为本校活动的组织者,具体负责安排活动。

3.执教教师要高度重视、认真准备,课后上交教案和简单的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执教教师所选学科要与上学期不同。听课教师认真做好听课记录,课前要熟悉公开课的讲课内容,明确重点、难点。这样做可以使听课人心中有数,便于比较和发现讲课教师的长处,利于向讲课人学习,也为参与研讨做准备。

4.活动所需存档材料。执教教师教案、简单的教学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研讨记录。

5.学校在组织活动时,要安排与活动无关的人负责学生安全。

大坪小学

2012.2.26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五

今天,我和同学上了一节难忘而又遗憾的公开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就听我慢慢讲吧!

今天上午,我们又来到了阶梯教室,看见郭老师好像早就在等我们了,看着郭老师和蔼和亲的样子,我又紧张又激动的心情一下子就冷静下来了。

这节课整整讲了一个小时,我一直在举手,但是,郭老师一直没有叫我,我觉得郭老师的优点是带着微笑上课,缺点是发言的时候只叫那几个同学。如果我还能见到郭老师,还能听郭老师上课的话,那真是太好了,如果真是那样,我就把我总结的告诉老师,那就好了。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六

今天上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钢琴班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钢琴公开课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和家长都来听课,学生一个个弹琴,老师一个个指导。

我和妈妈来到钢琴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好多同学和家长到了,我们坐了下来,还没有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们嬉戏打闹,热闹了,后来老师说开始上课了,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老师说:“谁先第一个上来弹琴请举手。”我们没有一个人举手,可能是因为我们都太胆小了吧。老师又问了一遍,这时,有一个女生举起了手,我们都佩服这个胆大的.女生。这位女生上去弹了一首曲子,老师问我们:“这位女生弹得怎么样?”我们都说:“好!”老师说:“其实这位同学弹得不够好,渐强渐弱音没有分清,力度不够,她可以弹得更好。”老师给这位女生演示了一下,还讲了许多钢琴知识。接下来又有两位女生弹奏了,老师也为他们指点了,还讲了许多钢琴知识。我是第四个上场的,我弹了一首《哈农》练习曲,我弹的时候,老师叫了三位同学上来观看我的手指和手型。我弹完了,老师问那三位同学我弹得好不好,他们竟然都说好!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老师说我的手指立得好,手型放得好。就是速度有点快,应该慢点弹。我一直以为我弹得不好,以为老师会批评我,没想到老师还夸奖我呢!我怪不好意思呢!脸都有些红了。

由于家里有事,我弹完以后,妈妈就带我先走了,虽然我没有上完这节课,但我一点也不难过,觉得很开心,因为以前我总是缺少自信,今天的公开课增加了我的自信!

妈妈的话:以前也觉得孩子弹得不够好,通过这节公开课,知道了李伟齐也是很棒的,加油宝贝!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七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每当人们读起这首《咏鹅》时,会觉得太美了。但丰子恺先生的.《白鹅》却给人们一种既幽默又意味深长的感觉。这不,我还跟《白鹅》交过朋友呢!

今天,我们四(3)班可以算是四年级最热闹的班了,因为我们要上一节公开课。而我们心里却是六神无主,恰似水湿麻绳——一步紧一步,有的控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跳了起来,如同捧着金碗的乞丐——高兴的发傻;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王老师,如同蚂蝗见血——盯(叮)住不放;还有的在一心一意地读课文,如同苞谷秆里的虫——专(钻)心。总之,不管你、我、他,心中都像有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排好队伍,准备向五楼多媒体教室。

到了那儿,我们飞也似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心里更紧张了,好象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我们还是如同石头般的在那儿,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王老师满面春风,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鞠了一躬,说了声:“同学们好!”刹那间,人们都被声音控制了!整个教室好象连呼吸也停止了,如同六月间的庙堂——鸦雀无声。大家都等着这一刻的到来,因为教师教学比赛开始了,我也一阵激动,不约而同地说出了:“老师,您好!”四个字。我们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因为没让王老师失望,没给四(3)班丢脸!

开始上课了,王老师恰似一只善于奔跑的羚羊,不到一分钟,就找到了问题:“请你们把鹅的特点找出来。”我们仔细地阅读,有的在乱读,好象是在寻找猎物的老虎;有的同学却像吊在房檐的大葱——叶黄皮干心不死,在拼命的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还有的别看他们懒洋洋的,其实也在去粗取精。真是别具一格!还没到五分钟,聪明的我们就报出了答案。真是势如破竹,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老师的问题我们都对答如流。王老师终于服输了,让我们听鹅叫,放松放松心情。一阵阵杂叫声随即而来。

“叮叮叮”的铃声打响了。咳!时间总是停不住的,一节有趣的公开课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但《咏鹅》这首诗却在我的脑海里深深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更加意味深长了。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八

怎样写好教学论文(网友来稿)

广东省和平县教育局谢国平

每当评职称的时候,有些中小学教师总是愁眉苦脸:拿不出一篇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匆匆忙忙赶出一份教学经验总结,又往往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缺乏个性。笔者曾在小学、中学和教师进修学校摸爬滚打,品尝教书育人的甜酸苦辣,教学之余舞文弄墨,写一些教学论文,发表于省内外的教学报刊上。我写教学论文,比较注意下面几点。

一、选题要小

教师在课堂上读错学生姓名的情况是不难见到的。这说明一些教师的普通话语音还不很过关。我抓住这个问题,写成《注意姓名的读音》一文,分析读错姓名的三种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两个办法。本文发表在国家语委主办的《汉语拼音报》上。这是写小题目容易成功的一个例子。

教师们写文章的多发病之一,就是题目定得过大。比如:有个中学政治教师写一篇论文,题目是《论中学政治教学的客观规律》,有个小学语文教师写的一篇教学总结,题目是《论全面贯彻小学语文的基本教学原则》,这些题目的“吨位”颇大,有点吓人。

写教学论文要讲实事求是。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因此,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涉及面广的大课题。教师从工作实际出发,选一些小题目写教学论文,才是切实可行的。

我常常翻阅中小学生的作文,看到部分同学写错或用错成语,便动手研究他们使用成语的情况。我把研究的心得写成教学论文,题为《注意成语的音形义》,被《广东语文报》采用了。

二、立意要新

喜新厌旧决不是一个贬义词。市场上有新鲜蔬菜和枯萎了的蔬菜,你选购哪一种?商店里有新衣服和旧衣服,你中意哪一件?单位分配新房子和旧房子,你愿住哪一套?我看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放弃后者。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总是喜欢读那些有新意的文章。老生常谈,陈词滥调,人见人憎,嗤之以鼻。

某年一月省教育厅举办广东省第二届中学政治课教改论文评选活动。写什么题目好呢?我一时感到左右为难。政治课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有人探索过、总结过。似乎无论写什么内容,都有与人雷同之虞。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政治课如何预习这个问题,是中学政治教研中的一块撂荒地,值得开垦。于是,我认真总结自己和同行改革政治课预习方式的经验,撰写了教改论文《改革思想政治课的预习方式》,参加省级评比,结果获三等奖。

三、篇幅要短

大家看报纸杂志,总是挑选那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先看,而将长篇大论撇在一边。《羊城晚报》原总编辑微音说,写文章的要诀就是“短些,短些,再短些”。他主笔的“街谈巷议”栏目是该报最受读者欢迎的专栏,特点之一就是语短心长。

有的教师写文章,动辄洋洋数千言,甚至上万言,以为不长不足于言大事。其实,教学工作犹如一部运转不停的巨型机器,它的每一个零件都是不可或缺的.。研究这些小零件,写出有血有肉的经验总结,其价值是不能用“小”字来概括的。《谏逐客书》、《师说》、《陋室铭》、《岳阳楼记》等名篇佳作,虽然字数不多,却因质量上乘而千古流芳。所以,中小学教师不要小看篇幅短小的教学论文,相反要花大力气去写好它。

近几年来我发表的文章,长的二三千字,短的几百字,一般都是千把字。如《品字形结构汉字的特点》、《把语文知识运用于政治课教学》、《劝君上课莫拖堂》等等,因为短而新,都一一被报刊编辑采用了。

四、笔精于勤

老祖宗韩退之说得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操觚为文也是一种“业”,要达到“精”的境界,它的桥或船就是一个“勤”字。

有的教师教学水平很高,教学经验丰富多彩,可就是不能很好地加以总结,形诸文字。他们说:“要我拿粉笔教书没问题,要我拿钢笔写文章不好办。”

原因所在?就是少磨练。笔锋的利与钝,不是爹妈给的,而是笔耕勤奋的结果。这几年来,我发表了几十篇教学论文,但我的习作远远超出这个数。每年写教学论文,少则十余篇,多则二三十篇,从来不敢偷懒。

笔要勤用,除了上面说的多写之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要多动笔修改,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现实生活中,倚马可待的文人寥若晨星,改而后工的作者则不胜枚举。教师写论文,不能忘记多改这一环。

作者邮箱:xieguopingaaa@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九

xxx幼儿园

学前(2)班

xx

交通标志要记牢

故事光盘、头饰(警察)、各式图标、皱纹纸跑道、小汽 车(人手一辆)等.

1.熟悉交通标志的名称,知道所表示的意思.

2.能注意观察生活环境中的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

3.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1.热身活动:儿歌表演:《我是小司机》

2.设问:“小朋友们,你们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吗?大灰狼最后抓住小红帽了吗?”

3.幼儿演唱歌曲《小红帽》.

4.导语:“‘大灰狼’没有抓到‘小红帽’很生气,决心下次一定要抓到她。这天,‘大灰狼’正在马路边上玩耍,他看到‘小红帽’的爸爸、妈妈没有送她,心想:哈哈!这回我一定要抓住你!但是大灰狼它不懂交通规则,差点出了危险,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5.播放光盘,欣赏故事《马路上的大黑球》。设问:

(1) 大灰狼为什么差点被车撞到呀?(不懂交通规则)

(2) 谁能说一说红绿灯的作用?(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注意)

(3) 听了这个故事后,如果你过马路,你会闯红灯吗?应该怎样做?(不会。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遵守交通规则)

6.学习儿歌《红绿灯》

路上汽车轰隆隆,你来我往急匆匆。

我可不学小糊涂,闭着眼睛闯红灯。

交警叔叔真威风,教我右侧来通行。

红灯红灯不要动,绿灯绿灯往前行,

黄灯黄灯注意看,叔叔让停我就停。

7.“马路上除了红绿灯外,你还知道什么交通标志?(教师重点讲解8个常见标志。图略)

8.游戏:《车来车往》(放欢快的音乐)

请四个幼儿戴头饰充当交警叔叔,其余幼儿每人一辆汽车,充当小司机,在预设的皱纹纸跑道上“开车”,警察可以手拿标志随机考一考司机们并有序的组织“道路上”的车辆。

9.小结:交通规则很重要,只有我们都去遵守它,世界才会变得有序,才不会出交通事故。

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十

今天是苏晨曦中四班的公开课,妈妈期待已久,因为晨曦读小班的时候由于宝贝生病,没能参加一年一次的公开课,所以这一次一定不能错过。

宝贝早晨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愿意起床,7点半才起床,7点40分出门,7点50分才到学校。到校时已经过了练习拍球的时间了,直接开始做早操,宝贝很认真,虽然还好像没睡醒一样。

等到晨曦吃完,还没有做任何活动,老师准备开始上课了。刘老师点名,点到名字的小朋友大声得答“到”。刘老师点到苏晨曦的'时候,宝贝很激动,一下站了起来,举高小手,大声地喊“到”,然后骄傲地回过头来看妈妈。当然妈妈竖起了大拇指表扬了宝贝。

点完名后,班主任杨老师开始上《字宝宝》的第23课《猜一猜》,其实宝贝在家早就知道谜语的答案是月亮,可是就是不举手回答。坐在她对面的同学徐茂荣很是积极,举手回答了好几次老师的问题。等到后来认字的时候,晨曦把手举得很高,杨老师让苏晨曦上台,晨曦还是比较胆小,小小声地读“圆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后,特别高兴,回到座位。 在这一教学环节,妈妈觉得还是很不错的。老师让小朋友上去,把认识的字拿在手上,如果认对了,老师让所有小朋友跟着一起读,然后老师和所有小朋友一起拍手,齐声说: “苏晨曦苏晨曦,你真棒!”得到表扬的小朋友要很有礼貌的向大家点头,还要非常礼貌地向大家致敬:“谢谢大家!”。

第一节课下课后,宝贝很高兴地跑的妈妈身边,向同学介绍:“冯梓恒,这就是我的妈妈,很漂亮的妈妈,对吧?”冯梓恒是个男同学,看着我只是在笑。原来宝贝的座位是和他一起,两个人玩的可好了。

休息了十分钟,小朋友们上第二节课了,第二节课是音乐课,老师带小朋友们在二楼音乐室上。今天上的课是《数蛤-蟆》,小朋友们围成一圈,女孩子坐一边,男孩子坐一边,跟着老师唱的很认真。老师让小朋友们上去唱,妈妈看到晨曦每次手都举得高高的,但老师都没有叫到她。其实妈妈也能理解,毕竟小朋友太多了,老师也叫不了这么多小朋友,但看到晨曦渴望的小脸,妈妈又很不忍心看到她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第三节课还是杨老师,今天教的是《神奇的玻璃》,之前老师要求每个小朋友都带放大镜去学校,原来是要教这个内容。妈妈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坐在前面的小朋友比较认真,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的机会也比较多,坐在后面的小朋友很少有机会回答问题。晨曦班上有50多个小朋友,但妈妈观察到坐在前面的张诗语就连续叫了三次,当然不排除她比较优秀。还有其他坐在前排的小朋友,也有很多被叫上去两次,而坐在后排的小朋友,如果自己不是特别特别的积极地话,基本上老师不会叫他们。针对这个问题,以前我就和老师谈过,希望能给晨曦换一下座位,老师说会考虑一下,可是实际上一直都没有。因为晨曦比较高的缘故,一直坐在后面,坐在后面始终都没有那么专心,老师也顾不了这么多。妈妈真是很伤心,既然改变不了现状,那就只能鼓励晨曦更加积极地表现自己。

时间过的很快,一上午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通过在园半天的观察,妈妈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晨曦不懂得表现自己,就算自己知道答案也会受周围同学的影响;二是虽然晨曦也很棒,但有部分小朋友可能反应能力更快;三是晨曦的音乐和舞蹈天赋还没有被老师发现,这也和晨曦不善于表现是有关系的;四是晨曦坐在后排,始终会和同学相互影响。针对发现的这些问题,妈妈在今后的教育中要更加的用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晨曦培养成一个自信的孩子。以后的社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必须要让晨曦学会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你!

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教师的业务水平,造就一支基本功扎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学校教研处及各年级组的组织下,第十九期顶岗实习鸡泽第一中学小分队迎来了全校公开课活动!

经学校的安排,我的公开课时间被排在了最靠前的位置,9月8日上午9:40。我既兴奋又紧张,这既是本次活动的第一场公开课,也是我教师生涯的第一节公开课,我静下心来化压力为动力,确定公开课课题为《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精心备课研究课件,并在指导老师康老师和闫老师的指导下,及14班学生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第一节公开课,不仅漂亮的打响了本次全校公开课活动的第一仗,也照亮了我今后的教师生涯的梦想之路。在课前,学校领导亲自参加指导,课中教师们积极进行听课评课,课后我们又互相沟通,让我受益匪浅!

讲完公开课后,我积极听取听课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同时也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反思了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1)课前各方面准备充分,课上语言流利连贯,多媒体操作熟练;2)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3)课件设计重难点突出,学生听课效率较高;4)课堂秩序较好,学生比较配合,时间分配合理;5)教态大方自然。

不足之处:1)幻灯片添加的个别动作音效不太合适;2)授课语言还不够诙谐,有待提高;3)课前导入除了使用精彩图片外,可尝试使用一些视频;4)师生互动的形式(提问问题回答问题)不新颖,可尝试一些新颖的形式互动;5)应更加注重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究性;6)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整讲课进度;7)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把课堂的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8)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应多与资深教师沟通学习。

总的来说,还是要感谢培养过我的大学老师和一中的指导老师,让能有幸第一次亲身体验公开课。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身上欠缺的还很多,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厉,以更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十一

我在“中国语文论坛”网上发了几篇解读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的文章。“凭栏”先生读后,给我发来一篇魏书生先生在湛江讲的一堂公开课《人生的境界》的记录(张海燕老师笔录),说是已经发在k12网上,引起了讨论,希望听听我的意见。我托人找到了课文,读了两遍,又把魏先生的讲课记录看了两遍,下面是我的想法。应该说明的是,k12网上的讨论,我还一篇没看,我好像没去过那个语文网站。本文按理应跟在“凭栏”先生的文章之后,因为3个附录较长,怕跟帖装不下,因此独立成篇了,请“凭栏”先生谅解。

《人生的境界》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课文,魏书生先生上课的对象是初二学生,课前学生根本不知要上哪篇课文,谈不上预习。

魏先生这堂课大概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正式上课前,用“冥想”的办法,解决学生紧张问题。

2.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我的一天》(十几年后的一天)

3.让学生猜一猜学哪一课书。

4.正式讲课文(这是本课主体部分)

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

中间用了板书,“书空”,提问,朗读,背诵,抄写等方法。

5.指出学习也有几种境界,询问学生各属于那种境界。

6、做练习

我认为,把高中三年级的这样一篇哲学随笔让初中二年级的孩子学,不是明智的选择,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虽然我不知道是魏老师有意这样做的,还是不得已这样做的。

不过既然已经决定讲这篇课文了,就应该首先让孩子们通读一下全文(因为事先没有预习)问问孩子们的感受,他们是否喜欢此文,是否能读懂此文,需要什么帮助。

可是魏老师没有这样做,他好像完全不考虑孩子对课文的感觉,在孩子接触文章之前,就径自决定了学习此文的三个“知识点”――“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而且说;“我们就做这三件事。”他上来就把这三条抽出来让学生书写,记忆。我从整堂课都没有发现学生有完整的时间来通读全文。

可见这堂课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不是从学生的阅读感觉和问题出发的,而是从教师的既定安排出发的,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路。这堂课不是要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问题,而是要学生“记住”老师要求他们掌握的所谓“知识点”。

所以这堂课上完之后,这篇课文学生到底领会了多少,有什么感悟,有哪些疑惑,我们是不知道的。这堂课不是师生的双向交流,而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实现既定教学计划。总是教师问学生,少有学生问老师,其实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

而且魏先生不住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他只管抽出其中的“知识点”来让学生记忆,这也不符合阅读的基本原则。这种阅读方式可能只对考试有好处,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不利的。它把文章肢解了。

可怜冯友兰先生这样一篇充满人文精神的好文章,到魏老师手里,变成一件“技术活”了。

我理解,冯先生此文的基本思想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其方法则是“觉解”,然而在这堂课上,我们看到的基本思路是要强化学生对死的知识点和练习答案的“掌握”,基本方法是记忆、记忆。所以这堂课的整体气氛和冯先生文章的精神是正好相背的。这堂课是一个人文精神流失的例子。

这堂课使我发现,魏老师的所谓“教学民主”,可能主要体现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和学生商量”,至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这些主要的东西,好像是相当独断的。魏先生基本上不是“让教学适应学生”,而是相反:“让学生适应教学”。

所以本课恐怕体现不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没有多少新意,倒是给人以相当明显的“应试主义”的感觉。

这就加强了我一个原有的印象:魏书生先生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新东西,比班主任工作方面要少得多。

,5,27

附录1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注释:本文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

人生的境界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摘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版)

附录2: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范鹏)

一位留有长髯的长者,穿着灰蓝色的长袍,走在昆明西南联大校舍的土径上,两侧都是一排排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的平房,时间约在1942年。这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的中国的最高学府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位长者正在走向路边的一间教室;我和我的一位同窗远远跟在我们的老师、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后面,也朝着那间教室走去,在那里“人生哲学”将展开它层层的境界。

正在这时,从垂直的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高的,带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的学者。只听那位学者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那位带墨镜的教授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金岳霖教授,先生因患目疾,常带墨镜。这两位教授是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两颗灿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同行的敬仰。

这是当年有幸亲耳聆听冯友兰境界说课程的学生郑敏的一段回忆。那给这些学子带来精神的升华和无穷的享受的境界说,是冯友兰在国难中所形成的最精彩、最深刻、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也是他终生抱定,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政治高压下也没有真正放弃过的安身立命之说。

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自晋唐以降,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佛教有所谓“六境”的说法,是指基于六根之官能与六尘之接触,然后由六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活动的状态。由此可知,在佛学中,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正是在综合上述各种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所以,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性,能觉解者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并不相同。人生的意义是主观的,全在于他对人之理的理解,这种理解有程度深浅之别。

人对于人生愈有觉解,则人生对于他,即愈有意义。

为什么会如此?冯友兰解释道:一个事物的意义和一个事物的性质是不同的。事物的性质是客观的,你了解不了解,它都是那个样子;意义却不同,它不是本来就有的,不完全是客观的,而是随着人对事物的了解才有的,是在人与事物的关系中发生的,因而,是主观的。

在确定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各人对人生的不同的了解这个前提之后,冯友兰指出,人的了解可有最低程度的了解、一般的了解、深的了解(胜解)和最深的了解(殊胜解)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的了解在人生方面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境界高低完全取决于觉解程度的深浅,标志着人格完善的程度。

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这正是他脱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空谈精神境界的失误之处。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人生追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我之名、我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功利境界”。

顾名思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这样,功利境界与一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

冯友兰认为,就社会现实说,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之中,功利境界是常人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心态各异,所干的事也不尽相同,求名利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无论是求名的,还是逐利的,或者是求名利双收、以成就我一番事业的,他们的人生目的都是共同的。

与自然境界中的人无所追求、毫不自觉相比,功利境界中的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的和自觉的行动、自觉的了解;他对个人名利的追求,客观上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无论就个人,还是就社会来说,人从自然境界过渡到功利境界,无疑都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付出了代价的。在这里,冯友兰实际上已经猜测到了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规律性和恶的进步作用,但他却没有于此方面着想,而是在人心中寻找人生追求的动因,不免有舍本求末之弊。

冯友兰从纯主观动机论的立场,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人生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他认为,从总体上看,功利境界的人的人生目的是为己或为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取”字。但是,为实现这一目的,有时必须用“予”这种手段。有的人就是专靠“欲将取之,必先予之”这一套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有的人则“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利己不损人,有的人损人以利己;也有的人表面上损己以利人,骨子里却以利人为更利己之手段。如此等等,从根本动机看,他们同属一类,都是功利境界。

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墨子讲兼相爱,目的却是交相利。基督教也说爱人是为己积福、行道德是造上天堂之路,等等。道德说教并不道德,骨子里都是教人利己,充其量不过是教人以利他之手段,达到利己之目的。冯友兰的这一思想,一方面十分深刻有力地揭穿了蒙在道德说教、处世哲学之上的伪道学的面纱;另一方面也表明“己”作为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是重要的动力之一,是不能彻底排除的。

冯友兰认为,功利境界虽不是什么高的境界,但也不宜过分责难。功利境界在主观上是不可取的,但在客观上并非于社会无益。于人之三不朽中,除不可立德之外,功利境界的人既可立言,又可立功。立言立功都是对社会有益的事。因此,在冯友兰看来,功利境界中的人,惟恐不好名,如其不好名,则未必常作有益于人的事。才人立言、英雄立功就是以求己利、求己名为动力的。有的人甚至于求好名而不得时,故意以求恶名以扬名。桓温所谓“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正是这些人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

冯友兰关于功利境界的论述,的确反映了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他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这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冯友兰进一步认为功利境界还不足以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不足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和传统的儒家一样,冯友兰也有重道德轻事功的道德主义倾向,这是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第三,道德境界。

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至少也是不很完善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这个较完善的人格,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予”为目的的;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对立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则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统一的。这些差别都源于这两种境界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其人生目的之不同。道德境界的人比功利境界的人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已有了解和觉悟。

冯友兰认为,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义的行为是按照道德规律之“应该”行事的,是不计个人利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行为必然是与利相冲突的。道德行为在其实现的过程中,也可能带来某种利,甚至给行义者个人带来某种利。但行义的人在主观上绝不是谋利的。

义利之辨,古已有之,但论者多失之一偏:或归义于利;或义利相峙。冯友兰认为,义与利是不同的,但又是相反相成,可以一致的。有人以为重义必轻利,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是不明层次的说法。重义的人不重己利,这是一层;但重义的人,必重他人之利,必重社会之利,这又是一层。冯友兰举例说,孟子见梁惠王,不让梁惠王言利,而他自己却大谈其利。原来梁惠王所谈者己利也,而孟子所谈者公利也。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利。

在义利观上,冯友兰坚持“公利即义”的观点,这使义利之辨具有了现代意义。冯友兰说,董仲舒讲“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言之有理。此话虽非出自孔孟之口,却实能代表儒家思想之精神。这句话是就个人的利说的,就个人而言,不谋己利,不计己功,是道德境界的人所必须具有的觉悟。就社会说,一个人为社会办事,当然要为社会计功谋利,建功立业,这就是忠。对社会的忠,表明其个人行为是行义的。

在道德评价问题上,冯友兰是一个纯主观动机论者,他认为,自然境界的人可能自发地做出道德的事,功利境界的人,也可能以合乎道德的行为为手段,以达到其为我之目的。但他们的行为只可能是合乎道德的,绝不可能是道德的,道德行为必须以道德自觉为前提,没有思想上的自觉,是不能称道德的。因此,在冯友兰看来,人只要有一颗廓然大公的心,就算是进入了道德境界,至于这颗心能否产生好的结果,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纯主观动机论的道德价值观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困难的,只有把动机与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的道德才可能实现。

第四,天地境界。

一般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境界说的真正用意之所在,也是其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哲学观的依据。

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只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才具有真正的理想人格。因为,在冯友兰看来,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即能事天、乐天。也就是说,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就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来说,天地境界是最高的亦是最佳的境界。冯友兰指出: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区别是尽人伦人职与尽天伦天职的区别,也是道德与超道德的区别,即于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与于宇宙中做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宇宙分子的区别。说到底是把人之所以为人者看成是“人之性”还是“天之理”的区别。或者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是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天之骄子”。

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看上去很有点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他自己也并不讳言。但他认为,宗教可以使人得到一种近似于天地境界的境界,但实质上并不是天地境界。因为,宗教只求人之信仰,不叫人洞察,没有洞察便是无明,无明便是无觉解,无觉解便不可能有天地境界。

以上四种境界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就个人说更不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境界。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人的精神境界,都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我之自觉”的过程。冯友兰认为,这里的我有两种理解:一个是自私的小我,一个是大公的大我。大我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主宰,“我”之主宰意识的不断觉醒就是境界的不断提高。

冯友兰的境界说是在深刻领悟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真谛基础上,借鉴西方伦理学思想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风格的现代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使人的精神生活具有审美意义,他对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视与挖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启迪作用。境界说的不足主要在于脱离开人的历史发展、脱离开社会实践纯粹从人的主观方面讲人的觉解。

我曾认为,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在人们需要鼓舞斗志的时候,境界说却叫人去乐天知命、素位而行;当敌人的炸弹在他身边不断炸响的时候,他还在思索入圣域的门径。可见,境界说在当时的确是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的,其消极的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境界说对于民族振兴有良好的愿望,却无实际的效果,这正是冯友兰纯动机论的人生哲学的悲剧所在。

经过认真反复的再认识,特别是为写此传而了解到西南联大当时若干学子听了“人生境界说”之后的真实效果,我对境界说在此作出新的评说:冯友兰的境界说,尽哲学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天职,明“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之天理,泄“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之天机,铺“言语路绝,心行道断”之天路。在民族危亡之际,以其最哲学的哲学,鼓动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理论上自成一统,实践中功绩卓著。

境界说在冯友兰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冯学研究者所认识,已成共识和定论。“实践中功绩卓著”也绝不是一句空话。从大处着眼,冯友兰于抗战期间大讲民族哲学,使多少莘莘学子甚至学院同仁信心倍增,在精神上没有成为亡国奴。就细小处看,我愿以几件小事说明其哲学有“无用之大用”。

吴讷孙(笔名鹿樵,60年代在台湾发表小说《未央歌》,反映抗战时期昆明西南联大学生生活)曾对我说,他在联大上二年级时,有一个时期感到生命空虚,毫无意义,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忽然想到要去拜访冯友兰先生,请教人生的真谛。经过冯先生的劝导,吴讷孙改变了他的消极厌世的人生观,从此积极努力,发愤读书,后来成为美术史专家。

吴讷孙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当年在西南联大听过冯先生课的人,大多都愿意在自己苦闷烦恼之时从他身上获得精神鼓舞。此节开头记录了冯友兰、金岳霖两位先生走向课堂的生动场面的郑敏,也向我们透露了她的心迹:

冯先生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启发了我对此生生存目的的认识和追求。人来到地球上一行,就如同参加一场越野障碍赛,在途中能支持你越过一次次障碍的精神力量,不是来自奖金或荣誉……只有将自己与自然相混同,相参与,打破物我之间的隔阂,与自然对话,吸取它的博大与生机,也就是我所理解的天地境界,才有可能越过“得失”这座最关键的障碍,以轻松的心态跑到终点。

我的这些关于“天地境界”的想法,初始于西南联大的教室,日后伴我走过不少自己的难关。

然后,她向我们列举了自己如何在1949年至1955年,在美国的麦卡锡反共政策的高压下,靠着对天地境界的信念和一副奇怪的东方头脑,艰难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又如何靠这架天梯爬到云中,去熬过十年**那非人的岁月。后来,她又将这一套被许多人视为愚不可及的东西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们,让他们也终身受用。她真诚地告诉人们:

西南联大给我的教育,特别是冯先生的关于人生宇宙的哲学教育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遇事,遇人,遇问题,它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的决定和反应。

有这样的学生,有这样的“教学效果”,作为一个“教授老儒”“教授老道”,是值得骄傲与自豪的。

(选自《道通天地・冯友兰》,山东画报出版社版)

附录3:

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

广东省徐闻中学江海燕记录

说明:《人生的境界》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课文,魏书生老师上课的对象是初二学生,课前学生根本不知要上哪篇课文,谈不上预习。

师:紧张吗?

生:紧张。

师:语文课前都做些什么?唱歌吗?

生:不唱歌。

师:愿意唱歌吗?愿意的举手。

(都举手)

师:愿意唱什么歌?

(生不语)

师:有文娱委员吗?

生:没有。

师:那咱们就做点别的吧。请闭目养神,想象你自己走出户外,看到一汪湖水。走到湖边,闭上眼睛放松。想象这湖水是平静的还是有波浪的,平静的是有水纹还是像镜面,如果是像镜面,低着头看得见自己的倒影吗?再看仔细一点,你的容貌,你的眼睛,你的眉毛,不睁眼,看到自己的眼睛眉毛的举手。(生举手)举高一点,有的看不清,有波纹。好了睁开眼睛,回到现实,看看在哪。还紧张吗?不紧张的举手。把“不紧张”念一遍。

生:不――紧――张。

师:再念三遍,最后一遍念大声。

(学生念)

师:上课!

生:老师好!

班长:坐下。

师:先别坐。在我的班,有个规矩,课前要说一些话,作口头作文,说什么都可以,各说各的。你们愿意作吗?不愿意就不作,要说心里话。你愿意作吗?(问某生,该生点头)

师:跟这位同学想的一样的,想作口头作文的举手。好,那我们来作一篇记叙文《我的一天》。这一天从早到晚是怎么度过的。是哪一天呢?不是童年,也不是现在,设想三十岁时,十六年以后,你在什么单位工作,早上到工作单位是什么感觉,一天做了哪些事情……随便说说,别管别人。

(生开始说)

师:可以颠三倒四地说。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愿当什么就当什么,反正没人理会你。

(生继续说)

师:好了,开始上课。谁能猜得着老师给大家上哪一课?能猜着的举手。猜不着的举手。

师:这本书是什么时候拿到的?(刚才。)翻开课本看看目录。一共有多少课?(21课)那我们最多用多少次可以猜到?(20次)对了,其实是很容易的,不要怕困难。一次猜不着,猜两次。两次猜不着,猜三次。你来猜一猜。

生:第九课。

师:你猜。

生:第十五课。

师:你来猜。

生:第一课《人生的境界》。

师:你为什么会猜这一课。

生:因为您刚才的提问,讲到人生。

师:好,请班里字写得最好的同学上前来在黑板上写字。

(班长上前)

师:我说,你写。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请回。

师:我们就做这三件事。我们用多少时间来上这一课?

生:50分钟。(也有说40分钟的)

师:那就折中,45分钟。请一个同学来管住老师,不准拖堂。你来。没表?借一块表给他,到时间要提醒我。

师:这一课,作者是谁啊?(冯友兰。)再说,再说一遍,大声一点。好!怎么知道的?书都关上了啊。

生:刚才看到的。

生:哲学家。

师: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多聪明啊。

师:三个词,觉解,入世,出世。请一个同学来写这三个词。这三个词教材里都有解释。打开课本,找到这三个字,迅速记下解释,45秒钟。预备――开始。找到了吗?(找到了)读一遍。好,记住。还有十秒。停,把课本关上。把这三个词的解释背出来。

师:觉解――

生:了解和自学。

师:入世――

生:投身到社会。

师:出世――

生:超脱人世。

师:多聪明啊!再说一遍。好。接下来,该干什么?不看书,课文里讲了几种境界?

生:四种。

师: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看到的。

师:哦,还不错啊。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生:提高人的心灵境界。

师:正确。开篇就这么说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什么叫自然境界?自然境界如何创造?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这一部分。

师:这种境界要不要学哲学?要不要接受教育?(不要。)哪一种境界要学哲学?

生: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生:女同学。

(生笑。)

师:请男生先读。

(男生读,然后女生再读。)

师:认为女生读得好的举手。咱们男生很有器量,实话实说。

师:哪些话是答案?

(生齐读出。)

师:再说一遍。

师:怎样到达道德境界呢?

(生读出来。)

师:找关键词。(生读出来。)

师:怎样到达天地境界呢?(生齐声读。)

师: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四种境界。

(生写)

师:回去后,家长问你怎样到达道德境界,怎样回答?读出来。

(生读道德境界一段。)

师:咱们班有没有到达道德境界的?

(某男生指着某女生回答。)

师:你为什么认为她到达道德境界?

生:她好。

生:有。

师:请举手。

生:是。

师:这四种境界讲完了。拿出笔记本。写什么呢?作者,身份,三个词,几种境界,怎样达到。大家再复述一遍。猜一猜用几分钟可以写完。(五分钟)好,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生写)

师:一分钟,一分半,一分三十五秒,最快的完成了。

生:一心一意。

师:有没有忘我?

生:没有。

师:一心一意的举手。

(都举手。)

师:还有几分钟干什么?

生:做练习。

生:答案在第四页第二段。

师:用自己的话七嘴八舌地说。

师:第二题,齐读。(学生读。)这个第一小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生:时间到了。

师:好了,下课。

上一页[1][2]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十二

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的阶段。可是,由于传统的升学理念,初中的美术教育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虽不断推行素质教育,可是还没有实现美术课程的最大化关注,并且应用着不同的教学技术,使得理想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同时,存在着形式化的教学评价,直接关系到培养美术素养方面,导致初中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没有积极性。这一系列的不足极大的影响了教学目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活动顺畅进行。就现阶段的美术教学现状和不足而言,初中的美术教学当中需要严格关注教学效率和目标管理,采取与时代同步的美术教学方式,才可以将初中美术的教学效率提升,从而将美术教学质量提升。

浅谈怎样备好一节公开课(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62299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