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观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观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一
《放牛班的故事》,是这样一部影片,没有任何一丁点的色情和暴力,而是那样的阳光和健康,却同样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关于事业与成功、教育与成才的影片,在欣赏着优美音乐的同时,相信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者还都会有思想上的不菲收获。
我不懂法语,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译还是综合了中文的意译,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常把对学生不加区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称作“放羊”,并且当我们这么说时,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者的不负责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药。我想“放牛”当与此相类。
的确,“池塘底学校”虽然名为学校,实际却是“教养院”,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把“犯规——处罚”奉为圭臬的教师。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
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小小”的带课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改变。马修是这样的其貌不扬,他没有魁梧的身材,没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秃顶的脑袋让他看起来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创造了奇迹。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并让受他教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着敬慕和热爱的心情来怀恋他,这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无上光荣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们感动,恰恰正在于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给予我们学习的可能性,而并不简单是当作一个偶像或榜样而远远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着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在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下,我们听多了一线老师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对教育积重难返的无奈,马修提供了我们思考的另一个角度:可否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教育者固然需要技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但同时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爱心和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马修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马修用他宽广的爱心熔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马修永远对每一个孩子都深怀信心,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个宽容而富于爱心的人,十恶不赦的孩子是没有的,即便堕落固执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爱的一面。而鄙视疏远他们、对他们以暴制暴只能换来他们对社会的更猛烈疯狂的报复,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为戒。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作为教育者,担负着救治灵魂的重任。如果那些不谙世事的幼童都是纯洁而无知的羔羊,教育者就是他们的守护者和牧羊人。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
我们是否都是
被放逐的羔羊
慈爱的牧羊人啊
请你指引我抵达上帝的牧场……
牧羊人啊,一定要慎用手中的牧鞭:把迷途的羔羊唤回,更不要把他们赶入歧途……
雪莱的《西风颂》中有这样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放牛班因为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国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马修式的人物,我们也将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二
没有人可以想象当时我们有多么激动,偌大的校园里激荡着我们的欢呼!久久望个着窗外,又忽然想到新年将至,感到很是迷茫:入高中来,已近两年的光阴随我而去,不似范仲淹醉里挑灯看剑那般从镜中衰鬓中找到一丝忧伤,断肠的惆怅。拿来了椅子和热水,把妈妈的脚放入热水之中,用胖乎乎的小手轻轻地揉啊揉。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两位老人相聚在一起,以日记为线索,追忆了一位伟大教育者的过去……
透过日记微微泛黄的扉页,依稀看见1949年1月15日的那天,一位穿着暗灰色夹克,提着巨大而笨重的木箱的中年人向一扇紧闭着的铁门走去,光秃秃的头顶上顶着同样灰暗的天空……克雷芒马修,此时因为在众多领域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而走进了人生的低谷,不得不应聘一个专为问题少年们设置的寄宿学校——"池塘之底"的学监。
在乐格克设置陷阱致使马桑大叔的眼睛受伤后,马修只是让他每天去照顾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在莫杭治因为辱骂校长而关禁闭、,他被释放出来后罚做清洁工作时,听见马修训练他的同伴们合唱,于是在放学后独自来到教室练习歌唱,马修发现后不但没有责怪,最后甚至还给他"开小灶";在来自圣菲亚少管所的蒙丹处处与马修作对时,马修不但没有厌恶、疏远他,反而让他成为合唱团里唯一的"男中音",并且不时教育、开导他,当蒙丹最后因为校长哈珊的谎话而被警察带走时,马修还因为合唱团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而惋惜……马修以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渴望关爱的孩子们,他以一颗博爱的心将温暖和希望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间。
马修用音乐感召孩子们冷漠已久的心,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当公爵夫人欣赏孩子们的演唱时,他们的表现无疑达到了一个高潮。无论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纯净、完美融合的歌声,还是领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籁般的声线,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们的歌声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马修给予他们信心与爱的结果。从小受到"行动——反应"的强制性规定的他们,生活在这里实际上毫无自由与快乐可言,而马修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音乐,为他们带来了关爱,因为长期受到压迫而麻木不仁的心灵渐渐有了复苏的迹象,他们所不曾拥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倾注在马修的身上。让一群顽固恶劣的问题少年们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马修面对孩子们,并不像其他学监那样选择了强硬的手段,或者选择了放弃,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以"爱"作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孩子们的歌声,与其说是为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说是他们为马修献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合唱团的演出非常成功。正当校长哈珊假借马修的功劳向公爵夫人邀功请赏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蒙丹为了报复哈珊点燃了学校,此时马修与马桑大叔却带着孩子们上山野餐,哈珊愤怒之下解雇了马修,并且勒令所有孩子不得再与他见面。可是真情是任何事物所无法阻隔的,孩子们反锁上门,从窗户上扔下一架架写有姓名的纸飞机,送给马修作留念。随着一架架纸飞机盘旋而下,孩子们将手臂伸出窗外,奋力挥动,向马修告别……
一直等待父母在星期六来接自己的孤儿佩皮诺,终于等来了马修带他离开这个监狱般的地方。佩皮诺的执著是正确的,他的等待最终迎来了圆满的结局。马修被解雇的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六。
"池塘之底"的沙贝、朗古卢瓦和马桑大叔联合起来揭发了哈珊虐待学生的事实,最终哈珊被辞退,而其他孩子们各奔东西。马修继续给别人上音乐课,这份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结局是美好的,心底充溢着暖暖的感动,默默地为马修,为这些孩子们祈祷、祝福,希望他们获得幸福。他们的歌声总是在耳畔久久回荡,震撼着心灵。只要你仔细去聆听,就会发现歌声中充斥着满满的爱……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老师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里那个最不被看好的孩子也是班里最调皮的孩子,最后成了一名伟大的指挥家,就是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和无尽的爱,才成就了这名指挥家。就是他这种无私的爱深深的打动了我。只要你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三
刚听到这影片的题目,有些不解,何为“放牛班”?在观看影片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群放任自流的孩子,“春天”就是影片中这群孩子碰到了一个善良幽默的老师,他带领孩子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给他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一部法国影片,中国博大精深的五个字翻译后,一种隐喻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义。
同时,这部温情的电影给了我最直接的启示:感动,震撼,反思。
一群被认为应该抛弃、放任自流的孩童,从新拾起了希望,从唱歌中找到自己的兴趣,让我感动;那些写着孩子们离别祝福的纸飞机就在万分恰当的时候出现,让我感动;那个一开始就在门口等爸爸的佩皮诺终于在星期六找到了“爸爸”,让我感动……当马修孤独离开时,那一只只从窗口伸出的手,还 有飘落的字条,让我一下子落泪了。感动,更是因为平凡的马修那颗博大的爱心。
马修他或许称不上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但他绝对是个好老师。他用不一般的爱心、信任、理解和真诚改写了孩子们灰色的记忆,留下了欢声笑语!使我震撼!他用音乐给予了孩子希望,引导他们走回正途,看到了自己的“春天“,使我震撼!艺术的力量如此巨大,让多少冥顽的灵魂得到救赎。使我震撼!
从事教育工作也已经三年多了,这样的孩子我也会遇到,尤其是班级里平常调皮捣蛋的孩子,真的是让人头疼。有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也是狠狠的教训他们,让他们下次不敢犯错误。说实话,这确实有效果,但我却发现,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他们做为孩子所应有的活力。我们跳过了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环节,直奔目标。我们强调了太多的是管理,教育反而从主角变成了配角。
苍鹰能在天空中翱翔,因为它有丰满的羽毛;蝴蝶能在花从中起舞,因为它有七彩的飞翼;海鸥能在大海上徘徊,因为它有矫健的翅膀;幼儿时,那双双好动的眼睛对这世界的一切一切充满了好奇,想象着未来是如何的——是有着花仙子的芬芳国度,是有着蓝一精一灵的快乐天堂,是有着阿童木的机械世界,还 是有着小丸子的搞怪笑园?每个孩子在他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天使,给我们带来欢乐,带来希望。(就如《三字经》中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但长大了又是如何呢?为什么天使会变成魔鬼呢?
原来,魔鬼是感觉被遗弃的天使为了获得关注的一种反叛,那并非他的本性。影片中的皮耶尔——拥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是一个非常反叛的孩子,但是马修却看到了另一面:他在唱歌方面的潜力。然而马修却用自己爱心、信任、宽容、真诚将“魔鬼” 拯救,慢慢的变回“天使”。可能那时孩子们的心灵,真的是在天堂了,因为被认可,被肯定,被赞扬,或许他们真的是第一次找到了自己。再来想想我们的孩子,当他们因为犯错而战战兢兢的走到我面前的时候,批评、惩罚或许有效,但想想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看到: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导。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或许我们老师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的宽容,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
作为老师宽容和真诚真的很重要,“放羊班”的孩子找到“春天”跟马修老师的真诚和宽容是分不开的。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 是孩子,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我们年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宽容能使我们看到快乐的曙光,享受教育的过程,感悟人生的成长。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其实,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不乐观,多么灰暗,其实一些也只是伪装的,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明白感恩,人人都可体会别人对他们的仁慈与付出。真诚的爱在世上是稀有的,但也是人间最宝贵的。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接受爱。马修老师,一个怀才不遇的作曲家,一个在世间不被重视的穷老师。他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至少重燃起一些孩子们心中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春天”。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一位好老师,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而做这种老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再仔细想想我作为一名老师我的价值又再哪?我何尝不学学马修也用自己尊重、宽容、爱心、真诚去感动孩子们,去接纳每个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春天”,让他们在自己的蓝天中自一由的翱翔,越飞越高!作为老师我也渴望自己也能象马修一样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更希望在自己的教育事业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四
昨天音乐老师又放了一遍《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看,要求写观后感,然而观后感没写完,写着写着就有感而发坐在电脑前写起了日志```
《放牛班的春天》我一共看过四次,第一次是高中时老师放给我们看的,第二次是和朋友一起看的,第三次是前段时间音乐老师放的,第四次也就是昨天,那些终被我理解的“淡漠”-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我以为看了那么多次已经没什么感觉了,然而再看时却还是可以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又多生发了些感触。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有很多让人动容令人感慨的地方,其中有一个地方令我感触颇多。影片开头有一段镜头是50年后的皮诺尔和莫昂奇老友相聚,两人在莫昂奇家里看皮诺尔带来的50年前在“池塘之底”的师生合影,然而莫昂奇却对一个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甚至改变了他命运的恩人马修老师印象是如此的淡漠、感情是如此的生疏。记得几年前和朋友一起看时我们都对此讶异不已,很不能理解,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莫昂奇怎么会这样子?怎么能这样子?对于一个可以说是给了他新生的人,他居然记不起来了。然而,现在思想比以前成熟了经历的事情也多了,再去思考这个问题,我想我可以理解了,而且觉得这才是最正常且最真实的人生```
试想,人的一生中有多少发生在我们身上而自己却不知道的事情,可能有很多在背后默默关怀着你的人,可能有些人在背后默默为你付出了很多帮助了很多,而自己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不说远的,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吧。高三补习时,我一度陷入很颓靡放纵的状态,从一个各方面都很不错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让家长、老师、朋友、同学担心的问题女孩。逃学更是成了家常便饭的事,并且从这种自我放纵中得到了莫名的快感。有一次我又逃学了,整个晚自修都没去,我知道那天是班主任下班很有可能被发现,后果可能很严重,但还是不管不顾地逃了。那晚我在外面待到晚自修放学的时间才回家,回到家时一进门见妈妈刚好放下电话,我的心咯噔了一下:"遭了,刚才那个电话一定是班主任打来的"。可是随即却又平静了下来,也罢,发现就发现吧,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我也不想念书了,这样一想反而释然了,不但一点也不害怕了而且还做了迎接一切来自家里来自学校的“暴风雨”的准备,观后感《那些终被我理解的“淡漠”-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然而事情却不像我想的那样,妈妈见我回来了并没有任何异样的反应,而是像以往一样叫我早点休息。第二天去学校也没见班主任有什么反应,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暗自庆幸又逃过了一劫,可能班主任昨晚没下班又或者没注意到我不在吧,管她呢,反正没被发现就是。可是,在很久之后和妈妈的一次聊天中我才得知,原来那晚那个电话确实是班主任打来的,她很担心我的状态,和妈妈聊了很多,直到我开门进家的那一刻,班主任对妈妈说:孩子安全回到家就好,先不要责怪她了,也不要让她知道我们通话这事,我们就当做什么也不知道,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解决的,我们再慢慢去开导她···”
再说一个默默关注我关心我的人。也是在补习时,那段日子我情绪很消沉,沉默寡言,不是一个人安静地呆着就是静静地看课外书。那时曼侬时常拿杂志之类的书籍给我看,我从来没有想过也不会去想她哪弄来的这些书,因为曼侬是个酷爱阅读的女孩,所以她的书无论是买的还是借的都很正常,我一点也不奇怪。然而,毕业后曼侬却告诉我,不少杂志都是班里一个喜欢我的男生特地买来给我看的,但他不想让我知道,所以就借曼侬之手拿给我看,他对曼侬说看到我这么消沉心里很难过,宁愿我呆在书的世界里,也不愿我闷着。还有我生日时他偷偷让曼侬拿给我的精致巧克力,还有很多事情,都是事后曼侬告诉我的。曼侬说还有一些事情她没有告诉我,她说她太感动了,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男孩子对一个女孩子那么用情,她舍不得一下子全讲完,她说等若干年后再告诉我。而我也好想知道在我背后还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已知道的那些已经够让我感动了,但愿曼侬不要忘记了。
班主任对我默默的关怀,男生对我默默的关心,如果这一切不被告知,我或许一辈子也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那样一些让我甚至让旁人感动不已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所以,我现在特别特别能够理解莫昂奇对马修老师的淡漠生疏,如果不是那本充满爱的日记,他永远也不知道原来马修老师在背后给了他那么多的帮助和爱护。
我们应该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因为这一路走来,或许有很多人在背后默默地帮助过你关心着你,我们的生命一直被各种默默的爱润泽着,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如果我早点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老师早点要我们写观后感,如果我早点对这部影片进行思考,或许我和某个亲戚的一些不愉快就不会发生。可是这世上没有如果的事···
(后记:放牛班的春天确实是部好电影,有许多让人感触的东西在里面。比如马修老师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温厚却不失严肃的教育等等这都是日后可能成为老师的我很受用的,还有音乐强大的感染力甚至起到了救赎的力量,还有影片最后马修领走了六岁的佩皮诺(那一幕我感动得哭了,因为那天正好是星期六,配皮诺执着的等待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亲人”),还有很多很多令人感动的东西···)
影片主题曲之一《别忘了追念》里有这样一句歌词:风中飞舞的风 请你别停下 别忘了追念···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五
在高中的时候,我以往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一名会员,那时我每隔一段时间能够免费收到书友会一些免费介绍新书的资料,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当时它是作为为数不多的影视制品向会员推荐的,从其中的简介中,我隐隐感到这是一部充满温情,感动的电影。虽然我对《放牛班的春天》也很感兴趣,可是自我一向没有机会看到它。
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淡化了对这部电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与这部电影不期而遇,一下子唤起了昔日我对它的期待,也让我在心底暗暗庆幸,自我几乎错过了一部电影。
电影的开始很平淡,两个老人的相遇,对以往年代的怀念,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有点像《泰坦尼克号》。情节也很简单,讲的是一个教师与一群学生的故事。
当麦神父在电影刚刚开始就因学生的调皮而受伤时,让我们没有见到那一群学生便感受到了他们是多么不容易被管教,所以当马修教师首次进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当教室乱作一团,院长进来维持秩序并大声质问时,马修教师对孩子们袒护的态度。也许这正是他试着走入孩子们之间的第一步。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理解,交流与宽容。孩子们的调皮捣蛋也许只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缺少倾诉的对象,但并非不可救药。尤其像孩子与大人们之间这样的情景更容易出现代沟和隔膜,院长简单粗暴的体罚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相反,可能只会引起同学们更强烈的叛逆,也只会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留下一片阴影。而马修教师则试着走入他们的内心,于是在第一堂课上,他就让每个人写下他们的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尽管结果五花八门,但这样的方式却让孩子们认真的思考了自我的未来。同学们也由此感到了新教师的与众不一样之处。
马修教师与院长不一样,他不会随便的体罚学生,那怕学生们真的让他很生气。相反他往往在不一样场合维护着孩子们。然而即使要惩罚学生,他也会采用不一样的方式,就好像他让乐格克去照顾麦神父而不是将他送到校长室去理解体罚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乐格克因自我的错误做法而流泪时,我们也就感到了马修教师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应对一群桀骜不驯的学生,马修教师也明白简单的体罚并不能在孩子们中间树立起真正的权威,所以在他与孩子们的较量中,他也针锋相对,让孩子们心服口服。就好像他给莫杭治画画像一样。马修教师的做法让他感到无奈,同样增加的还有心中对教师的服气。
电影的经典部分自然是马修教师将孩子们组建成一只合唱团,充分的给与他们才能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音乐中建立自信,赢得尊重。也让他们对自我的未来不再迷茫。莫杭治也在之后进入到音乐学院学习,使他的将来也逐渐清晰。不可否认,马修确实是一位好教师,他总是想法设法的帮忙孩子们,没有私心,有的对工作的热情。记得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个人最难办到的就是没有私心。”但在马修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与之相比较的是院长的行为,院长想得最多的仅有自我的升迁与仕途。尤其是最终院长在回答是自我创立的合唱团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院长的卑鄙,而马修教师的不与辩解也让我们感到了他人格的伟大,因为他们是两种不一样的人:一个是热衷官职,一个淡泊名利,关心的只是孩子们得学习与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修教师因得罪院长最终得到的是被解雇的命运,这也让我们不由想起了电影开始时马修教师的自叙:当自我在一系列领域受挫之后才来到的这所学校--。也许以前也正因为马修教师的正直行为才不断被人排挤。这也无疑是对社会某种现象的的讽刺!虽然马修教师走了,但他却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于是在最终的电影画面中,在马修教师站在楼下头,头顶不断有纸飞机飘落,在身边慢慢盘旋。马修教师的脸上不再有被解雇的失落,带有的是会心的笑容。
在最终马修教师蹬车离去时,佩皮诺主动要求与他一齐走,当我们听到电影中的一个声音告诉大家那一天是周六时,我们也豁然想到在电影开始时的哪一个小小的伏笔,告诉我们佩皮诺每周六就会到校门口等待父亲来接他。同时我们心中也涌起了一阵感动,马修教师被解雇这个看似不完美的结局也在这时变得圆满。
这部电影其实告诉了我们很多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的是理解与宽容,同样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平等,理解与宽容则能让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共鸣!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六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电影,剧情是描写一个原本在院长眼中,是一群不守规矩,没有教养、无可救药的孩子,如何在一位教音乐的代课老师耐心教导下,脱胎换骨,蜕变成温文儒雅,乖巧懂事的可人儿。
电影中的院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过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已的春天。
在学习的路途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远弗介,一位坏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让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一位好老师如此重要,却非常困难,因为面对一群不同个性,不同资质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我看来,“「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师,最须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时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总有一天,学生们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为老师带来骄傲的。
一个名叫“石池”的学校有着一群特别的学生,他们就像校名一样:掉落在池底的顽石。所有的老师都管不住他们,唯一行得通的便是校长的暴力管理。孩子们就这样活着。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中国博大精深的五个字翻译后,一种隐喻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义。
马修,一位失意的音乐家,成了孩子们的新班主任。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马修寻找到了一座新的“桥梁”,一座真正能和孩子们沟通的桥梁——音乐。那虽然不是什么名曲,只是为孩子们普写的乐章,但它同样可以震撼人心。最起码震撼了我的心,在我眼里那群顽劣孩子让我厌恶,可后来从他们的歌声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什么。它是天籁之音,是爱的天空里最动人的乐章。
不,又不全是爱。影片总让我记得一些凌散的,与主题丝丝连连缠绕,却又无关紧要的片断。还记得那个五音不全,吹口琴,唱着“秃老头,秃老头,你死定了……”的那个孩子,还记得那个个子很小,不会唱歌的孩子,也还记得那个已经不能用五音不全来形容,让人无法听的孩子……他们都受到了马修老师的音乐肯定,虽然有点沾不上边:女中音,指挥助理,谱架。但他们都被音乐所震撼,洗礼了心灵。
一位法国音乐教师——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马修在接受校长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要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也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他是在用爱来感化这帮所谓“无法救药”的问题少年。
音乐与爱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割的。他们都有着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这让我想到声乐课,音乐欣赏课上,庄晔,陈新坤老师也总反复的强调爱对音乐作用的巨大。以及爱和音乐间的相互作用。是的,伟大的音乐家们在用爱谱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旋律,而人类也在被这些旋律所感化,所提升。
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的为师之道获得了肯定,同时音乐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览无遗的肯定。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音乐之声》,玛丽亚也同样在用爱和音乐来教育孩子。
读过一些关于该片的评论,许多人认为是法国电影受“新浪潮”影响以来的一次回归。因为该片运用的是最简单最古典的技法,通过走“人性”和“温情”的路线获得观众的青睐。的确,正如一位电影评论家所言:“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剧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不可否认,温情是个好东西。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没有特别叫人难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种从头至尾都可以让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着那些顽童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焕发出的某种“本真”的天性。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回归的时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锅浓浓的,温暖的心灵鸡汤。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七
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
有这样一个学校,名叫“池塘之底”,拥有着阴寒森然的建筑、沉重笨拙的大门,陈旧斑驳的教室以及压抑阴森的氛围。
有这样一帮孩子,在严格甚至近似于残酷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他们孤傲而坚强的抗争着,仿佛等待着一个救星,又仿佛他们已经放弃了这种期待。
有这样一个失落的音乐家,带着一丝失落来到这里,见到了这一帮等待着救赎的孩子。
这一切来自于一本陈旧的日志,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莫杭治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作者是他的启蒙老师马修。两位老人沉浸在对于往事的回忆。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一部电影,没有了奢华的场面,没有了惊心动魄,但是却多出了一丝的温情,展示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教育家如果与他的学生进行心理的对抗,进行心灵的沟通。
整部电影中,马修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包容,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也将学生甚至是被哈桑校长的粗暴、刻薄、自私、贪婪和刚愎自用而压制的老师们拯救。
带着一丝的失落来到这里的马修,发现了这帮“无药可救”的“恶魔”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音乐的向往,这也唤起了他内心对音乐的挚爱。于是,在他的“怂恿”下,这帮“放牛班”的“恶魔”组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合唱团。
这其实只是电影的一个层面,一个多小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但是仅仅这点也就值得我们思考。
这个是一个关于教育理念的探讨影片,“行动—反应”原则导致了孩子们的更加叛逆,而马修的音乐团却将这帮“恶魔”拯救,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释放了自己的“青春”。
不得不承认,这部看似简单质朴的电影,反应出了伟大而温情的人性主题,不得不承认,那班孩子有着不同的个性,让人头痛,但是马修没有放弃,他成功的让这般失去了春天的孩子享受了春天的沐浴,给了他们释放青春梦想的途径。在此只想浅浅谈谈马修与他们的故事,莫杭治、佩皮诺。
佩皮诺,这是一个执着的小孩子,每天星期六他都等着他那已经故去的父母来接他,于是他成了马修见到的第一个孩子。它是这里面最小的孩子,在这里是饱受欺凌的,但是马修给了他希望,他很特别的关怀给了小佩皮诺亲人的温暖,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小佩皮诺要执着的跟着马修走,因为,经过相处,他已经离不开马修,也只有马修可以给他温情与亲情,马修被他的执着所打动,最后,带着这个有点笨还没有成长的小孩,心情沉重而又轻松的踏上了归途。
这是另外一个让马修难忘的学生,一个“天使脸蛋,魔鬼身材”,这个用来形容一个女生的词汇的主人竟然是一个男生,莫杭治,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马修的细心与惊讶中,莫杭治的音乐才华被充分的挖掘,因此他与莫杭治的母亲也有了一段特殊的感情经历,而这却引起了莫杭治的强烈不满。于是马修就给了他一个小小的惩罚,当公爵夫人来听合唱团的表演的时候,他,这个热爱音乐的精灵莫杭治被排除在外,他孤单的立在那里,眼神中充满的哀怨与委屈,同时还有强烈的渴望。终于,在最后,马修转向了莫杭治,在马修鼓励与首肯的眼神中,莫杭治放开了歌喉,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理解与信心。他唱出了心中的理想,他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证明了自己的天赋才能,此时,莫杭治封闭的心灵完全打开,最终他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马修与学生的故事有很多,他对于所有人都是宽容与鼓励,同时不失时机的随进应变与幽默风趣,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彻底的拉近。
其实很喜欢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源于马修令人倍感舒适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于即将走上教学岗位的我来说,启发很大,对于经历了各种教育方式的我来说,也深有体会。
这部影片,多了一份宁静与温情,给人无限的思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影片中充分的利用这点,莫杭治对于音乐与演唱的渴望,小佩皮诺对于亲情与关怀的渴望,马修对于孩子们期待自由的眼神中显示出的无奈,马修对于强悍蒙丹时更加犀利而坚定的眼神,孩子们看着窗外放的飞风筝时眼神中对于释放青春,对于自由的渴望……
影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放弃书写青春,每一个人,都渴望着成功,都拥有着梦想,教师,要为学生的青春书写规划,无论学生是什么样的,都不能放弃书写这些青春,不要打消他们对于梦想实现的渴望。对于学生,同样不能放弃自己去书写青春,自己的青春与梦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来书写。
所以,不要放弃书写青春,即使是被放弃的“放牛班”的“恶魔”,即使是“池塘之底”也会绽放青春,也会拥有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八
学生有时可以不怕严厉的面孔,却不忍欺骗一颗慈善的心,即使再荒芜的田野,师爱播下的种子也能发芽。
——题记
今天下午看了法国故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这部电影给我很大的启发,不仅教会了大家以后如何去当好一名人民教师传播知识,而且还要做好一个教育者的工作。
一、教师是教员,其角色功能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马修老师发现学校的校长(francoisberleand饰)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他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后来组织一个合唱团,并参加了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和表扬。马修老师有较高的教学业务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兴趣,避免里老师因拥有知识而导致灌输知识给学生的教学方式。
二、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其职责是解决人的人生方向,教他做人影响学生成长目标、方向、质量,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和改造。马修第一节课是让他们写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马修很惊奇,刚才还嘻嘻哈哈的气氛突然变肃静了。他们认真地写着,有的想成为消防员、有的想做拿破仑的将军、有的想做战士等等都很美好,遗憾的是就是没有一个愿成为学监、教员的!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但他没有放弃孩子们,他相信孩子是善良美好的,尽自己所能改变他们错误的思想行为。
他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杭治(jean—baptistemaunier饰),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执意要向权威挑战,谆谆善诱的马修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后来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三、教师是心理医生。教师这一职业是多角色的,在学生成长的心理环境,是需要谅解和宽容的。电影情节一开始是描述了马桑老师由于学生的恶作剧而受伤,马修知道是乐格克做的,也知道他只是开玩笑,没有想到情况的严峻性,后来马修安排他去照料马桑老师,希望他能从中学会到如何去关心别人和以后不能作一些损人的事情了。
马修老师帮助学生减轻焦虑和紧张,获得心理需要,给学生情感和心理的支持,把学生从胆怯惧怕,缺乏自尊心及卑微感中解决出来,指引他们走正确的人生方向。
四、教师应该有宽容之心。马修老师刚来时,学生像对待其他老师一样,对他做各种恶作剧。学生骂他是光头,他不生气;撬开他的柜子拿走他的公文本,他仍然没有惩罚学生,当模杭治把墨水从楼上倒到他头上时,他仍然非常宽容地对待他。马修的这种成功的背后,是他对学生的父亲般的爱——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位孩子的父亲,马修填补了这一空缺——而这种爱心的表现往往是超乎一般教师的对学生过错的宽容。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他“包庇”了他,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让他去医务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愈,让这位孩子在内疚中悔悟。即便是他发现了那位偷了20万法郎的孩子,他也没有简单化地将他移交校长或警察局,他冷静、耐心地找他谈话,了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动机——仅仅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样,马修把这位孩子的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当作了教育的资源。
谁能做到如马修般地对学生付出彻底的真爱,谁也许就能转化至少一个后进生。我之所以在“爱”前加上“彻底”和“真”字,是因为很多“爱”不“彻底”,也不“真”。
五、教师是青少年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有这么一句话:“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共同欢乐,共同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心灵。”马修做得很成功,过了一段时间,他成为了孩子们的朋友知己,得到了孩子的信任。有一次莫杭治因知道马修想追求自己的母亲而恼怒把墨汁倒在他身上,其他孩子们都愤愤不平要打莫杭治为马修老师出气。马修老师对学生的喜爱、友好、宽容、理解,孩子们都领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
六、教师要有专才或者说绝活。马修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因素,他爱好音乐,他把这班因各种不幸造成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学生训练成了一个合唱团,在悠扬、和谐的歌声中,孩子们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无邪的。看完影片后,我想得最多的是,作为老师,应该有一点特长。设若马修一无所长,可能就没有这么成功。
烛光点点,点亮的是学子的希望;爱心拳拳,诠释的是奉献的涵义。夜深人静,灯火阑珊之时,朦胧的灯光下,是您憔悴的面庞;书卷堆叠的案前,是您瘦削得身影。那灯光,暗淡了星月;这身影,渺小了山峦。虽然岁月染白了您的双鬓,在您的脸上留下时间的沟壑,但您依旧微笑,坚持,奉献,屹立于三尺讲台,传播知识,播种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九
这是一所专门为问题学生设置的学校,阴森、恐怖、冰冷、封闭是这所学校给人的第一印象,严厉、冷酷、刻板,是老师给人的印象。
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这里的教师所采取的是一种极为简单粗暴的方式,随机点出一个孩子接受严酷的惩罚。虽然我们没有看到这个惩罚,但是我们从伯尼法斯那恐怖的神情就可以感受到。而且,当伯尼法斯的名字说出来的时候,校长的那句“他的运气不好”这句话更让我感到心寒,我感到这不是一群老师在教育孩子,而是一群穷凶极恶的法西斯在处决战俘一般。
这里的孩子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和机会,伯尼法斯仅仅是说了一句“我什么也没有做”,却被老师威胁“请注意你的言辞”,这是怎样的恐怖,我是难以想象和难以忍受,这绝对不是教师,这绝对是一群疯子和魔鬼。
校长的一句话,再次让我陷入深深的而恐惧之中。不仅仅是因为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因为元凶没有找出来,所以取消所有孩子探望和活动的权利),更可怕的是校长竟然怂恿学生相互检举揭发,这样便会告密成风、人人自危,长期以往的结果是我不敢想象的。
看到那个曾经在学校门口等待家长的可怜的小家伙,我觉得学习对于他而言,绝对是痛苦的,甚至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小孩子甚至变得有点麻木了,这绝对不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所应该具有的特点。
如果没有马修老师的到来,这里的孩子永远不会感受到自己人生的春天。
马修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他在给孩子教授音乐的时候,让所有的孩子在他的面前唱一两句歌词,然后判断他们属于中音、低音或者高音。关于孩子唱歌的这一段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很搞笑,但实际上马修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件事情认识和了解孩子。不管孩子所唱的内容如何的搞笑和滑稽,他都能积极肯定孩子们,给孩子们一个合理的定位,同时对部分孩子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使他们明白可为和不可为。马修老师态度随和,语言恰切,让我很受感动。
马修老师允许自己的学生犯错误。他用自己的宽容引导着孩子们学会正直、学会诚实,享受快乐的人生。他也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学校的每一个人,甚至包括校长,让他们变得年轻,让他们变得有爱心。
对莫浪杰的故事让我们知道该如何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如何引导孩子朝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前进。在面对这个有着严重叛逆心理的孩子时,马修老师对于原则问题的坚决不让步以及对于细节问题处理时所具有的仁爱和宽容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以及为人父母者学习的。
皮埃尔的母亲都已经放弃了皮埃尔,因为她觉得“皮埃尔让她觉得丢脸”(这是很多问题学生家长的真实想法),但是马修老师没有放弃他。马修老师对皮埃尔的教育引导让我感受到了马修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在。在肯定老师的伟大的同时,我相想反问一句这些孩子的家长“孩子是从一开始出生就是这样的吗?,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和家长有没有关系?”
蒙丹,据说是因为偷盗他人财物被开除了。但是,在马修老师的仔细追查之下,最后却发现偷盗者另有其人。在这一过程中,马修老师为了追求事实的真相,积极地为孟丹洗脱罪名,但他也信守了承诺没有告发处理真正的元凶,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对于那个打伤马克桑斯的孩子——勒盖莱克,马修老师的解决方法就是让他走进马克桑斯老师,感受老师的伟大,用事实教育和说服孩子。而对于在黑板上丑化自己的孩子,马修老师则又采取了另外的一种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艺术魅力感染他、带动他,把一个原本严肃紧张的事情巧妙的化解开来,避免了个人尴尬的出现。同样,马修老师没有追究他科尔班对于自己的冲撞和冒犯,而是想着让他学会诚实,引导他在歌唱方面表现最好的自己,这种豁达的胸怀让我们感动。
马修老师用他的积极引导赢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关注,我们看到窗户外边那一双双渴望的羡慕的眼睛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付出了很多的老师即将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当莫浪杰站在合唱团的镜头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的喜悦,这是马修老师的成功,他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在感染着所有的孩子,使他们产生爱和善良。
听到那精美的歌词和韵律在我想起的时候,我充分理解了教师马修的良苦用心,文学和艺术是引导孩子向善的最好的方式。看着孩子清澈的眸子,我刹那间明白了马修老师的伟大之处。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老师的引领下,这个原本死气沉沉的学校充满了歌声和快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孩子们也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实的笑声,是对马修老师教育的最好的褒奖。原本严厉无比、高高在上的校长,也被美妙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情。最终,当那个古板的校长站在自己的椅子上玩纸飞机的时候,我知道,属于孩子们的春天,真正的要来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十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50年的记忆。这位优雅老人的童年记忆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养院联系在了一起,音乐家原来曾经是一位问题少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
工作的第一天马修老师感到了害怕,善良的“麦神父”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头破血流,前任老师因为忍无可忍而匆忙离去,马修的第一堂课就因为学生的哄闹,招来了校长的“咆哮”。但也就在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这群从来不知道理解与同情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第一次知道了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就这样在磕磕绊绊的一天又一天中,马修老师用他的善良,用他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马修老师虽然最终被可恶、势力的校长辞退,可孩子们用马修了老师教给他们的歌,用写着祝福与感谢的纸飞机送别了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
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时,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作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时时刻刻关心你的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
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亲其师,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的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
要懂得教育的艺术。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后进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难题,他们要想得到表扬是难上加难。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的是。对待他们,教师更应以全身心的爱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一位大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做为教师则应努力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十一
终于完整地观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这要感谢暑期师德学习活动。之前很早就知道了这部电影,但一直没有心思去看,原因简单地可笑——影片名称太土,以为又是以中国农村教育为题材的电影,诸如《凤凰琴》之类。为什么对此类电影有抵触?倒不是电影不感人,而是太感人,感人得没法学,离自己的工作生活太遥远,看后除了感动,没留下多少东西。但《放牛班的春天》不是这样,影片中没有哪个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直至倒在讲台上;没有哪个扎根山区数十年,誓志把青春和生命洒在大山深处。就是这么一部情节简单、事迹平常的电影,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对教育的遐思。
影片主人公马修是一个失意的音乐家,为了谋生,他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制学校担任学监,同时任音乐教师。这所学校的学生是一群问题儿童,撒谎、打架、偷窃、抽烟、粗口、捉弄老师、欺压同学,种种劣行,不一而足,就如校名所示,是沉在池塘底部的一堆顽石。在绝大多数人眼中,甚至是家长眼中,这是一群不可救药的儿童。因此,学校盛行的教育方法是“行动——反应”。这是一种以惩罚为唯一手段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似乎是建立在某种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通过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用外部强制的惩罚制裁,让学生产生痛苦的、恐惧的感受和记忆,从而遏制自身错误行为的发生。表面看来这种理论很有道理,但实践证明效果很差,学生并未由于受到惩罚而变得文明,“以暴制暴”演变成了“军备竞赛”,学生受到的惩罚越重,行为变得越恶劣,行为越恶劣,受到的惩罚就更重。这简直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家劳改所,学生被任意地打耳光、揪耳朵、关禁闭、连坐受罚,任意地剥夺娱乐、休息的权利。而学生同时也竭尽所能反抗这一切:咒骂、撕咬、刺伤老师、漫画丑化校长、……。
影片用形象的手法宣告了惩罚教育的失败。这时,马修来了,他用一个教育实验以及与校长的约法三章,居然使奇迹产生了:这群顽劣的儿童逐渐变得温和、谦逊,甚至感恩。马修的实验很简单,他利用自己的特长把这群孩子组成一个合唱团,同时向校长哈珊要求:他的学生如果犯事由他来查找肇事者,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但肇事者的姓名要由他保密。
马修成功了。在感动之余,我不由地想:惩罚教育为什么会失败,马修的教育为什么会成功?惩罚虽然有威慑力,但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的行为受到遏制不是出于内心意愿而是迫于外部的威胁。学生的内心是抵触的,随着年龄的增强,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其报复式的破坏行为也越来越激烈。蒙丹的纵火恶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蒙丹被怀疑偷窃了校长的公款,遭到了极不人道的虐待:被校长狂抽耳光,并在无证据情况下锒铛入狱。事后虽然无罪释放,但仇恨之火已被点燃,终于演成一场熊熊大火,把学校宿舍烧成灰烬。
而马修的做法恰恰相反。马修会“包庇”自己的学生。学生犯错他会替为掩饰,这让习惯了“一有错就受罚”的学生在惊讶之余充满感激。别的老师惩罚手段不是打就是关,而马修的“惩罚”别出心裁:由于一个学生的恶作剧,一位老师的眼角被刺伤了,马修让这个学生去照料这位老师直到痊愈以示惩治,学生被受伤老师的仁慈、宽容感动了,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在校长哈珊眼里,这群学生不是人,至少不是正常的人、平等的人,惩罚过程类似于驯兽;在马修眼里,每个学生的错都是可以原谅的,不应该受到冷酷无情的肉体虐待、精神摧残。在哈珊眼里,这群学生是社会的残渣、垃圾,未来的罪犯,这就是明知证据不足还要把蒙丹送进的原因;而在马修眼里,这群孩子虽然素质差些,但每个人都有用,个别甚至是天才。在他的合唱团里,人人都有分工,一句都不会唱的佩皮诺做了他的“指挥助理”,五音不全的被光荣地任命为“乐谱架”,而莫杭奇,拥有天使脸蛋、魔鬼心肠的莫杭奇,在马修这位伯乐的栽培下,日后成了法国著名音乐家。我在马修与学生的相处中,读到了慈爱、尊重、宽恕和坚持。我想,这就是马修成功的原因吧。
在马修的教育中,合唱团是不可缺少的载体或纽带。音乐本身具有震撼心灵、荡涤灵魂的作用,在音乐的熏陶下,这群顽劣学生变得安静、平和,开始憧憬、向往自由的生活、美好的事物。有的影评说音乐在马修的教育中起了决定作用,我不敢盲从这个观点。我看过其他一些教育励志片,影片也讲述一些教育成功的故事,但所使用的教育载体不一定是音乐,可以是足球、篮球、朗诵,或别的什么。给我的启示是:要想使散沙一盘的玩劣学生积极向上,必须开展某项集体活动,诸如合唱团、乐队、球队,等等。
以上的遐想都是在观后完成的,而在观看过程中则完全被贯穿始终的优美旋律陶醉了。主题曲《哦,黑夜》被孩子们甜美的嗓音演绎得如同天籁之音,不禁令人泫然欲泪、荡气回肠。这是这部电影比较成功的艺术特色之一。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十二
生命是个偶然,我们常常在无意的邂逅中,摆渡了生命的无常,获得永恒的回归。——题记
第一次观看是在初中的音乐课上,第二次观看是在高一的音乐课上,第三次观看是基于作业而观看。的确越看越发有感触,的确很多场景都让我记忆深刻。
一群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羁的孩子,窃取了马修的皮包,也偷窥了他的心灵世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行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再次春暖花开!
学生在宿舍脱口创作、任意高歌,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引起了马修的注意。虽然他们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屡屡跑调,但是用音乐表达内心,自然、快乐而又满足。马修立刻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音乐创作将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来新生!
快乐在眼前,为何要等待?马修决定组建合唱团,让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也许,童年时代的诸多欢乐,转瞬消逝即被遗忘。但是,这道道绚烂的音乐金光,将在生命的道途上闪亮。
皮埃尔,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幽闭而敏感的心灵,在无人注视的时候得以自由,生命之花尽情地绽放。他常常独自潜往教室,让自己的声音穿过骨头、穿越校园,窜向云霄,窜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从来不肯在公众下展示歌喉的美丽,甚至以戏谑的姿态将自己出局。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因为,马修知道,唯有音乐,能浸润清洁他的灵魂;唯有音乐,才能使他自由畅达地奔赴理想;唯有音乐,才能使他祛除邪恶,永葆生命的纯净。一如马修在日记中所述:“他自己感觉不到,可我却确信无疑,他的嗓子是个奇迹,预示着一种异乎寻常的音色。”皮埃尔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
然而,当马修与皮埃尔的母亲并肩交流时,有着严重“恋母情结”而又被蒙丹蛊惑的皮埃尔,竟然将一瓶墨汁倒泼向马修,犯下了无可饶恕的错误。尽管暗恋着他的母亲,也格外垂青他的天赋,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皮埃尔的独唱部分。美丽的东西,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在皮埃尔倚柱忏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当合唱团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时,马修又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这时我们看到皮埃尔完美地契合着指挥的节拍。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合唱团进行得很顺利,在聆听孩子们成长的拔节声的同时,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潜滋暗长的力量。孩子们精彩绝伦的演唱,让他灵感澎湃,渐趋佳境。上善若水,我们看到这群写满忧郁与痛苦的脸庞上,已经一扫往日的阴霾。年轻而驿动的心被美妙的音乐点燃,倏忽之间灵魂飞舞而上,将泪痕烘干,把自我沉醉。课堂内,操场上,宿舍里,他们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感觉着内心欢乐的震颤。眼望着天空,放飞灵魂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在遥远的天边建筑着属于自我心灵的小屋。
一切都在跳跃,在奔腾,在开放,在变化。当皮埃尔墨水投向马修时,群起而攻之;古板的校长也加入了足球队,甚至爬上办公桌,放飞纸鸽,放飞童真;刻板的朗古卢瓦的数学课堂语言的竟然充满了和谐的音乐节奏,后来还加入了合唱团,弹起了风琴;皮埃尔的母亲感受到马修对于孩子欣赏的力量,感受到未来生活的希望,从此生命也发生了完全的转向……
但是,就在哈桑校长为经费解决而振奋时,一个电话让这一切灰飞烟灭。因误解而被蒙羞的蒙丹,纵火烧了给自己带去无尽痛苦记忆的学校,留下一个诡秘的笑容,转身远去。幸运的是,其时马修恰好带领六十多个孩子去野外游玩,幸免一死。然而,马修的擅离职守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推诿的。终于,这个可怜的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再次沉如池塘之底。他被解雇,并要求立即离开,不得与孩子们再见。
也许,我们在唏嘘之余,为之扼腕痛惜,甚至愤愤不平。马修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对于每个孩子,他都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用音乐重造他们的灵魂。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人之初,人本善”。。只是先天的环境造就了先天的行为,我很敬佩马修这样的老师。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每一个人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我,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的东西。
今天的时间充斥了太多的功利,成年人追名夺利的浮躁情绪深深地影响到他们对待孩子们的方式,使得本应以开发智力、培养性情、激发活力为目的的教育机构成为单纯训练未来参与利益争夺大战士兵的新兵营,本来发掘人性的学校变成了扼杀人性的地方,本来快乐好学的学生变得成天疲惫而厌学,这是多么残酷的教育啊!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简单的快乐,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美丽:只要你心中有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十三
昨晚上床后,拿2113起床头的英语书想学几5261个单词,爱人在看电影频道的一4102部法1653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不知不觉间我也丢开了书,一直到电影结束也没再拿起它。
落魄的音乐家马修作为代课教师来到了一所专门收留问题少年的学校,马修遇到了不少麻烦,学生的尊师重教状况与网上流传的北京某艺校的视频片断差不多。不过,学校有一间禁闭室,有一位善于体罚的校长,影片情节显示,学生被关禁闭最长时间至少为15天,这对学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影片是把这位校长与马修对比起来刻画的,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最后校长一败涂地。插班生莫丹,心理医生把他放到这所学校作实验。莫丹无恶不作,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在校长准备因窃取了马修的成功而摘取勋章时,莫丹从警察局逃出来一把火烧了学校的某几间房,同时也烧掉了校长的勋章。
而马修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在他被校长解雇时,害怕被关禁闭而不敢出来送行的孩子们在窗口挥动着小手,带着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不断地飞出来,宛若花儿朵朵。而那个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小不点,在马修即将踏上离开的巴车时,跟着来了,乞求马修老师带他一起走,最终,出人意料地,马修果真带他走了。
马修的这种成功的背后,是他对学生的父亲般的爱——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位孩子的父亲,马修填补了这一空缺——而这种爱心的表现往往是超乎一般教师的对学生过错的宽容。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他“包庇”了他,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让他去医务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愈,让这位孩子在内疚中悔悟。即便是他发现了那位偷了20万法郎的孩子,他也没有简单化地将他移交校长或警察局,他冷静、耐心地找他谈话,了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动机——仅仅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样,马修把这位孩子的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当作了教育的资源。
谁能做到如马修般地对学生付出彻底的真爱,谁也许就能转化至少一个后进生。我之所以在“爱”前加上“彻底”和“真”字,是因为很多“爱”不“彻底”,也不“真”。
然而教育,仅有爱是不够的。马修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因素,他爱好音乐,他把这班因各种不幸造成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学生训练成了一个合唱团,在悠扬、和谐的歌声中,孩子们的笑容是率真的,甚至是无邪的。看完影片后,我想得最多的是,作为老师,应该有一点特长。设若马修一无所长,可能就没有这么成功。模糊的印像中,我觉得似乎有几部大片,往往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代课教师以自身的魅力解决了问题。
如果我们有一技之长,那么尽快把它用到你的教育教学中去,享受你的成功吧。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
当听到这部影片的名字时,首先给我的感觉是温暖的,在春天这个温暖的季节发生的故事自然会让人觉得温暖。可是当影片开始播放的时候,我发现这影片的感觉并不是我开始想象的那样,背景音乐总是略带着一些忧伤,把整部电影的气氛映衬的有些忧伤。
但是,继续看下去,我又有了不同的感觉,顽皮的孩子和马修总是会发生些什么,这些事却显得那么自然,并且想想这也是为什么马修会和这群让每个老师都头痛的孩子们相处得如此和谐、融洽。也许是因为他们有同个爱好——音乐,在马修的培养下,他们合唱的歌声是那么动听、美妙。
它没有国际大片的华丽场面,没有动作大片的华丽的打斗,没有科幻大片曲折新颖的故事情节,但它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刻画、动人的音乐已足以使每一个观众感动万千,并深深爱上了这部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十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发自内心的一种想法,那就是这话太绝对了。说这话的人要么没有教过学,思想太趋于理想化;要么教过学,所遇到的可能就是理想的学生。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我们,总是劳心于各种纷杂的事务,总是让这些纷杂的事务搅得身心俱疲;身心俱疲的人,情绪总是有种冲动或易发泄的倾向。于是乎,工作中遭遇了学生的违纪,更多的不是想着去分析孩子的为什么犯错?可不可以不犯错?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孩子犯错的办法……而是想着,不要受学校的批评,更不要被扣发奖金。当人们工作的出发点变得功利以后,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具有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快。
今天,难得宁静了心情,坐在电脑边,搜出来《放牛班的春天》,凝神屏气地看了一遍,顿觉有很大收获与震撼。
独断专行、残忍冷酷的院长——哈善
哈善,池塘畔底辅育院的院长。先说其独断专行,马修老师初到辅育院,就撞上了一个孩子在用硕大的刷子,跪在地上刷地板。用麻神父的话来讲,那是院长在罚他。一个院长事必躬亲的这种地步,尚未出场,已经在我心里奠定了一个基础,那就是,这个辅育管理孩子的方式肯定是高压政策,简单粗暴。而这个院长在这院里边肯定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老师与学生的面前,让人感到他就是制度,他就是这个院里的一切。
不错,当他的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是马修在与麻神父正在开教室的门却又开不开的时候,他悄然地出现了,并且摄影师也给了他一个能够表现其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形象的镜头:他站在楼梯的拐角处,俯视着初来乍到的马修,并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用马修的迟到作为见面礼送了过去。这种作法,使他的不近人情、冷酷无情初显端倪。接下来,麻神父因中了葛贺克的圈套被击中了眼部的情节,再次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看他的作法:1。立刻命令马修去拉铃,集合学生,他要“违纪,处罚”。违纪了接受处罚,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处罚到了这位院长的手中,却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按照本院的规定,一犯规就处罚。”“三秒时间主动站出来,否则就学生就轮流关禁闭”“只要有一天找不到凶手,取消课外活动,禁止亲友探视”……这样的规定出自一个主宰学生将来命运的院长之口,真是不可思议。而马修老师在背后的一句疑问“这不是在鼓励相互告密吗”,竟遭到了院长的呵斥。
我们不防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些孩子都是些问题孩子,但他们是不是生下来就是有问题的呢?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了问题学生呢?对待问题学生,不用说是问题学生,当一个正常人遭遇院长这种处事方法的时候,你又该作何想法呢?我想起来了张校长的一句话“一个人有病,大家吃药”,当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曾经用“杀鸡骇猴”、“杀一儆百”这样的言词为自己注解理由,现在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待这种作法,真是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啊。
所以,独断专行,只会滋生漫长出学生的抵触情绪;残忍冷酷只会让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中国的一句俗话道出了真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对于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能满怀爱心去在孩子心中播种“希望”。
善体人意、媚上欺下的院长——哈善
如果哈善是一个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并且一直从事这样的教化问题学生教育,随着时间的长久,滋生出一种职业倦怠,或者是职业给他的精神带来的很大的精神刺激,以致于让他对待问题学生简单粗暴、息事宁人,我们从人性的角度考虑,抑或可以给予一点同情,因为毕竟年纪那样大了,不容易,因为那些学生也确实是问题学生。可是,随着剧情的推进,情节的铺展,哈善院长,却暴露出了善体人意、媚上欺下的行为,让人不禁对他的厌恶更增长几分。
公爵夫人前来视察学校,哈善院长在回答公爵夫人的问话“我们十分注意院长人性化教学……成立合唱团是谁的主意?”时,他非常肯定的抢了过去,将成立合唱团的功劳揽在了自己名下。也许,在当今社会上,下属做了成绩,一般都会感谢领导,那是对领导的一种客套,如果领导真是支持了,表达出对领导的感谢,这都无可厚非,可在这部电影里,自始至终,院长对合唱团都没表现出应有的关心与支持,可在功利面前,我竟然泯灭了羞耻,当着众多学生与老师的面,做出如此令人作呕的回答,真可谓“善体人意”了。
因此,有了这样的院长,急功近利,当然要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当然要厚颜无耻;厚颜无耻,当然要媚上欺下。有这样的人当领导,学校的制度还不往死里整,对待学生还不往死里整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66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