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思考和改进。写总结时,要注意给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下面是一篇关于生活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一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酒的文化的源头、酿酒原料、酒文化和饮酒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差异.本文不同于其他的调研,我主要着重于通过学习英语而了解酒文化的重要性。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接下来两部分是对比中西酒文化,第四部分是关于酒的创新技术,最后结束在一段总结中。通过这个论文,新鲜的着重点和方法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不一样的文化观点。酒文化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和文化沉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酒文化也是一样。通过这一对比,从而进一步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特别是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国家,西方,酒文化,比较
最近比较火的新闻是某985的大一新生,在酒吧为了拼酒省钱,强迫不胜酒力的自己喝下六杯整整1800毫升的白酒,最终因酒精中毒去世。这样的事情其实最近几年时有发生,明明喝酒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是一件消遣的事情,在中国的酒桌上,喝酒却成了一件本事,一门学问。反观美国的酒桌文化,好像很少听到哪个人是被灌酒灌死的,因为美国人没有中国这种酒文化,真的喝酒喝出命的多半也都是“自作自受”,与他人无关。那么下面就看下这两个国家酒文化的区别吧。
美国酒桌文化:
美国超市里也琳琅满目得摆放着各色美酒,但是对于饮酒却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首先是饮酒者的年龄,未成年人是严禁饮酒的,而且严禁卖酒给未成年人,所有人买酒的时候都需要经过经过身份检查,必须携带粘贴有相片的有效证件才能买到酒。而且超市的售货员审查非常严格,言谈之间像是在捍卫着某种不可逾越的正义。还有,公共场合不能和酒精含量高的饮料,也就是说在酒店里是不能喝白酒的,再好的酒只能带回家自己慢慢喝,这之于中国人已经失去大半饮酒的意趣。
另外就是美国关于饮酒的法律非常的多,比如:
1.如果你买多了啤酒,你的兄弟向你买数罐啤酒,这情况很普通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在美国你已经触犯了可判刑的罪行:你无牌售卖酒类。
2.任何人没有牌照携带任何数量的含酒精饮料进入犹他州都是犯法,可判刑最高6个月监禁和罚款1000美元。
3.如果一个人将一瓶啤酒或其它酒类送给朋友作为礼物,美国肯塔基州可以将他判监5年。
4.美国康乃狄克州的药剂师每年要付400美元的牌照费,才获准在药方中使用酒精。
5.在美国密西根州任何未满21岁人士将酒类饮料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就算受礼人是在合法年龄,这都是不合法的。
6.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公众地方醉酒是一种罪行。
7.避免浪费和勉强喝完以致醉酒,应该没有问题,但在美国密西根州是不容许的。
与此同时,在美国,因对酒精的依赖而产生的酗酒者(alcoholics)并不少见。非官方的数据是6%的美国人口酗酒。但同时,美国也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帮助酗酒者戒酒的体系。alcoholicsanonymous(aa)是一个对酗酒者提供免费帮助的非盈利性机构,这一组织最近在北京和上海也有分支。这一组织主要是为有相似经验的酗酒者提供一个安全的讨论,互相倾听和帮助的场所。aa在很多电视节目中出现过,所以大多数美国人都对此不陌生。
中国酒桌文化
首先中国人爱面子。酒喝多了是件很痛苦的事,就是因为痛苦所以才要喝!劝酒的希望展现自己有让对方痛苦的能力来体现自己的地位,获得“面子”。
另外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地方,各方利益群体都希望找到一个情感诉求的切入点从而实现办事的目的,酒桌是最容易操作——安排个饭店,约好大家的时间就可以了,反正大家也都是需要吃饭的,而且在短时间内——几个小时足够了——效果最好的办法。
一般喝大酒都是有人有明确的目的的,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呢是接待客人,喝酒的目的是尽快和对方熟络起来,建立关系;另一种呢是明确的要办某一件事,饭局上有要办事的人,也有能拍板的人。
先说第一种情况,喝大酒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喝酒本身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喝完了难受,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敬,所以用喝酒这种接近自残的方式,来很直白的`让对方知道,我很在乎你。对方看到你喝了,也必须回敬,这是酒桌的基本游戏规则,如果你不回敬,大家会感觉你不好接触,很难接近。这也是个了解对方性格的机会,通常一般有酒就喝,不推的人,一般也确实好接触一些。
再说第二种情况,第二种情况下酒桌基本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中国人与人的沟通成本很高,比如你想办一件事,或是有一个想法,而这个事情比较重要的时候,你会反复琢磨对方能不能接受,你怎么提比较合适,尤其是在和对方不熟悉的情况下,想要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是方案是很不容易的,那么喝酒的话,可以借着所谓的“酒劲”说出来,来试探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反应很激烈,明显不赞成,你可以说自己喝多了,让对方别往心里去;如果对方的态度还可以的话,说明这个事是有可能的,可以继续深谈。
最关键的是,对于想要办事的人来说,酒桌最容易操作——尤其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如果你了解对方,或者还能去洗个澡或是喝个茶,但是这两者又都缺少失言的退路。所以,酒文化很盛行。
所谓的逻辑不逻辑,那都是局外人自己推断的,凡事存在即合理,能存在这么久,也必然有其原因。我说的这些情况,在职场或是商场上,也都是谈合作,或是谈销售之类的比较重要的情况,一般能出面办这种事的,要么是比较资深的销售,要么至少也得是部门经理之类的,也不太可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你所说的大学生开始学酒场这些事呢,不一定有什么必要,但是将来工作以后,尤其是上升到一定职位以后,还是躲不开的一个问题。
那么有三个办法供你参考避免喝大酒,一种呢,就是任何情况下死都不喝,刚开始大家都觉得你奇怪,或者还有人拿话挤兑你,要抗住,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就都知道你不喝了,也就没人说你了,这个办法需要你能够较好的承受压力;第二种呢,就是在接触新认识的人的时候,正常喝,然后多次起身去厕所,最好吐一把让大家都看到,回来就瘫软在座位上,大家也就会看到你酒量一般,以后再喝不会太劝酒,但是这个办法需要你日后可能每次也都要喝点,但是不用喝太多。第三种呢,就是每次都尽量开车去,以开车为由不喝,看你定力了,也有把车扔在饭店,最终还是没少喝的。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二
彝族以酒为贵,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等必备礼物,同时配于丰盛的肉食,以此热情待客。彝族俗语:“腊肉无味,加盐给客人吃;荞酒不香,加蜜给客人喝”。到过彝乡的人都能体会到,昭觉彝族是极其好客的。当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客人坐在火塘旁上位,端出香喷喷的酒来,请你先喝几口后,主人家才与客人共饮。彝族赞美酒席是这样说的“酒坛置放如红岩,敬酒穿梭如蜜蜂。”“花杯像鹊鸣,黑杯似鸦叫,白杯如蝶舞”。
用于每一场合的酒各有专名。如:“平民农牧酒,请人帮忙酒;家族内部酒,和睦团结酒;亲戚朋友酒,相互问候酒;纠纷调解酒,‘德古’长者酒;青年小伙酒,英勇善战酒;女儿姑娘酒,能工巧手酒。迎宾待客酒,吉祥如意酒……”
在高规格待客仪式上,一般是杀牛、羊、猪、鸡与饮酒文化融为一体,其中有献“哲布”(群碗酒)仪式,此仪式为特殊礼节。主人家专派一名敬酒者,先将八碗白酒、一碗泡水酒和一碗水端放于上铺一块白布的漆器“哲体”(木盘)上,如主人是彝族曲涅系,敬酒者手捧“哲体”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上位贵宾面前,如主人是古候系则反时针方向旋转至上,贵宾享用“哲布”者接到“哲布”后,把“哲体”轻轻地放于地上享用。按照彝族享用“哲布”(群碗酒)的规矩,先选用“哲体”上的一碗水漱口后,将“哲体”上的“哲布”一一喝尽。如一人喝不完,则可传递给周围同伙客人喝,若一人能喝完就称海量、敬佩。在此仪式上,主人及客人围观者众多,若不按传统规矩喝酒者可耻。贵宾按规矩喝“哲布”后,按理这种特意款待,客人要向主人家赠赐礼物的,赠赐的礼物(银锭或现金)应放于“哲体”的白布上传递给敬“哲布”者,主人家收下贵宾赠赐礼物结束。
昭觉彝族为了表示真挚之情,在没做好饭菜时就献上美酒,然后才大做酒菜。彝族的酒菜是十分讲究的,往往根据贵宾的情况准备不同的佳肴,一般客人杀鸡招待,并请长者看鸡舌,看看客人前程如何。比较重要的客人要打羊杀猪。最尊敬的客人来了,必须杀牛招待。无论杀何种牲畜、家禽,在宰杀之前,都把要宰杀的对象送到客人面前过目,表明“请客人们慢慢喝酒吧,好酒好菜还在后头呢!”至此,主人和客人互相倾诉客套之言,互相敬酒问候,自由散打起来。这里充满着主、客双方以酒表达真挚之情,有豪语状言的,也有轻言细语的,从中使你感受到昭觉彝族酒文化的魅力。
最为绝妙而富有科学性的是彝族酒壶。它的制作独特精美,把彝族人民的智慧、审美能力融于酒壶上,取名为”萨尔博“。形状有扁有圆,都是封顶的,从表面看来,似乎天衣无缝,连掺酒处也不易发现。该壶造型变化多样,酒从壶底掺入,掺满后不加塞也不封口,从壶的腰部斜插一根细竹管直通壶内底端,另一端外露十厘米左右的竹管作吮吸之用,底部中心所留掺酒小孔,掺满酒再倒讨来方可使用,其底部的小孔滴酒不漏。这种造型的主要用意是减少和控制酒气的散发,使酒长时间保持原味。小小酒壶造型之绝妙,举世罕见。
其实,”萨尔博“的这种特殊功能的造型,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要学过物理的人,稍加思索就知道这是巧妙的运用了大气压强的原理。当我们将酒缓缓倒入”萨尔博“时,壶内的空气逐渐排出来,倒满酒时,壶内几乎无空气存在(吸管伸入壶底,不会将空气漏入壶中)。这样一来,外面的大气压就派上用场了,将”萨尔博"正置,本来壶内的酒由于重力的作用,壶底小孔处大气压和酒所受重力形成了一对平衡力,壶中的酒就乖乖地被空气封住了。但若是用力使酒壶触动或上下摇动时自然也会使壶内少量的酒被抖出,因此,后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又从掺酒小孔处增加了一根细竹管至壶内顶端,酒则顺着此管而上,从壶内顶端流出,回到壶底,这竹管就起到了你所看不见而又不封口的巧妙的保险作用。其内部则形成了两根竹管斜相交的特殊结构。整个酒壶的结构,除了两根竹管外,是由上下木胎口留有公母榫的木胎相扣而成。再用膏灰将缝隙刮平后漆成,从外观丝毫看不出两木胎相合的痕迹。
人类知道大气压的历史并没有多久,而彝族先民能凭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利用大气压的原理制出如此神奇的酒具不得不令人钦佩。外观上根据其造型的特点,再漆上相应的彩漆图案,使其更加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有了丰富的酒器文化,同样需要有深厚的酒文化相映衬。
彝族有着神秘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个崇尚酒的民族,他们的谚语中有一句最为经典就是:“汉人的茶,彝家的酒”,足见酒在彝胞心目中的地位。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酒。彝族的传统酿酒分为3大类:甜酒,类似汉族的醪糟;白酒,即蒸馏酒;泡水酒,由优质粮拌酒曲发酵翻入坛中,封口数月后渗净水浸泡而成,俗称“坛坛酒”、“杆杆酒”、“咂酒”。酒的功能尤如“万能”之法宝:迎宾敬客、喜庆娱乐、连情交友、调解纠纷、祭祀祖先、送死悼丧等。凉山彝族饮酒习俗则风格独特,无以论比:首先是形式上分场合、对象、用途、条件;其次是顺序上先尊长后晚辈,先客后主,先酒后饭。彝族特别盛行“喝寡酒”,边饮边侃,气氛热烈,歌酒并呈,情趣交融;见者有份,就地成圈,一人一口,依次传饮,俗称“转转酒”。
彝族同胞重酒、尚酒,所表现的酒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从酒的历史、制作、功能、到酒器的制作饮酒习俗、节饮思想等,都可以反映出彝族的悠久历史、独特风俗、豪爽性格和生活方式,走近他们,可以领略到我们中原地区人民平时所体会不到的酒文化,同时,也可以欣赏到我们不多见的酒器文化,走近他们,我们才更加能够体会到彝族的生活方式,彝族酒文化,真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彝族传统饮酒方式是没有干杯饮酒的。在屋里饮酒围坐火塘边,饮着转转酒,有事说事,无事聊天。嗜酒者多饮,不会酒者少饮或不饮均可,但酒杯一定要传递下去。主人向来没有强迫客人多饮酒的习俗。“一坛酒、一杯酒都表达情意。一般是十斤五斤一坛酒,百斤千斤也是一坛酒。饮酒饮情意,不在乎多少。”由此可见彝族酒文化的饶有情趣,丰富多彩。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三
葡萄酒:
优雅地举起面前的酒杯,凝神观察酒的色泽和印痕,再寥寥几语内行地品评酒的香气和风味,能使一名陌生的来客迅速受到整个社交圈子的欢迎。
葡萄酒是现代国际社交的第二种语言,这种观点得到了众多政务商务人士的认同。
品尝葡萄酒是从桌上到嘴边,在身体与葡萄酒接触时,自然而然所建立的顺序。首先将酒杯举起,注视葡萄酒的外观,这是品酒的第一个步骤。然后,将酒杯朝鼻子靠近,让鼻子充分的吸入从酒杯里散发出的香气,品酒的第二个步骤。酒杯接触到嘴唇,并喝下杯子里的葡萄酒,同时体验葡萄酒的所有的真实感受,品酒的第三个步骤,也是真实的品酒之始。
综合以上所言,相关连的有:以眼观视,以鼻闻气,以口品尝。而最后的步骤,是在印证视觉、嗅觉所获得的相关印象。第四个步骤,“结论”,是在总结所有的感想与印象,以及对葡萄酒做出最后的定论与裁决。开始品酒前,应确认所采用的酒杯是适宜的,灯光照明也合乎要求,同时要有白色的背景物,衬托葡萄酒杯,使得观察葡萄酒的色泽更清楚、更容易。
品酒前需注意的事项:
1、适当的酒杯。
2、光源与白色背景物。
3、品酒场地的温度以及无任何的异味。
品酒的时机:
理想的品酒时间约于用餐之前,同时又可当作餐前的开胃酒。早上的11时,或傍晚6时左右的时间,都颇符合这样的时段。若您不想空腹之状态下品酒(空腹之状态下酒精很快地就会被吸收),这时可喝下一大杯的牛乳或水,以及一份淡味的三明治作为“添底物”。如果您的酒量甚差,建议您于品酒进行其间,可饮下大量的水分,这种方法相当的有效用。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四
应酬的饭桌跟家人小聚不一样,有很多注意事项。酒桌上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说法,但你切记不要在喝酒前说出来。这样会使人觉得你是在劝酒,而且感情真正的深浅不是靠说出来的是行动起来的。如果你会喝酒而不想喝酒,千万不要把“我不喝酒”挂在嘴边,一向唠叨,除了让人觉得你很烦以外,更会让人觉得你虚伪。
“能喝酒的人才能升官”虽然这句话很片面,但也在理。切忌在领导面前大肆显摆,明明不会喝酒却一个劲的喝,最后喝高了做出什么事情来连自我都不明白。不仅仅丢了表现的机会还会在领导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敬酒也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在单位聚会上,领导互相喝完后,才能够敬领导酒。能够很多个人一齐敬同一个人,但是绝对不能一个人敬多个人,除非你是领导。别人敬你酒时,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小抿一口,以表礼貌。
敬别人酒时,如果是碰了杯,就必须要喝光酒杯里的酒,你能够对被劲酒的人说“我干,你随意”以表礼貌和大度。但是不碰杯的话,酒得视状况而定了,但是绝对不能对方喝了一大半,你自我却只是舔了舔酒杯,要明白是你在敬人家酒。如果对方喝完了,你也要尽量喝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知识更是值得学习的一门功课。酒桌上现真感情,酒桌上体真心。如果不了解酒文化知识,会显得很失礼。也会让人觉得你没有常识,目中无人。所以学好酒文化知识是有很必要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五
坚持“四自精神”
“自讨苦吃,迎难而上”、“自出难题,奋发图强”、“自加压力,争创一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在茅台的企业文化里,“四自精神”一直是核心的力量源泉。
只有登上峰顶,才有眺望更高巅峰的宽阔视野和持续攀越的气魄。我们从不自满,更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摒弃“小富即安,小胜即欢”的狭隘观念,登高望远,向更高的发展目标发起新一轮的“冲刺”——再建“万吨”工程、打造“百亿集团”。这是茅台应对市场竞争,巩固国酒地位,保持行业领先,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我们清楚地看到,按照茅台酒年产万吨的现有规模能力,尚不足全国白酒总产量的千分之三,既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对茅台酒的曰益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也不能支撑、提高、扩大酱香型白酒的市场占有率。茅台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基于这一资源条件形成的独树一帜的传统酿造工艺,实际上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能保证茅台在中国白酒五大香型流派中“独领”,同时却又牵制着茅台难以与其他香型白酒在销量上“平分秋色”。
浓香型白酒生产能够科技现代化,勾兑技术与已酸乙脂也可以工业化。从投入产出比率上看,3。5斤粮食可以生产出1斤浓香型酒,生产周期顶多六、七个月,并且能够实现规模生产。相比之下,酱香型茅台酒的生产则须恪守三个法则:严格按照自然节令变化的规律,“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以及同一批原料要历经八次摊凉加曲堆积发酵和入池发酵、九次蒸煮、七次取酒的工艺流程;必须恪守5:1的投入产出比率(即5斤原粮只产1斤酒),并只能采用地产有机高梁和小麦以确保茅台酒品质稳定不变;必须恪守“长期陈酿,精心勾兑”的质量控制标准,决不违背“贮足陈酿,不卖新酒”的质量铁律。
这意味着,茅台若要扩大生.产能力,从扩建工程开始到产品出厂计算时间,最快也需要六、七年,成本之高、耗时之久,令其他白酒企业难以想象。
从1952年至1978年,茅台酒年产量由75吨增长到1000吨,费了26年的艰苦努力。此后,提高到吨,花了;增长到10000吨,付出了;而达到的16800余吨,则仅用了4年时间——茅台产量的加速提升,不仅是茅台酒生产工艺改良的结果,也是茅台“四自精神”的体现。
如今,茅台不仅已拥有一支由国家级、省级评酒委员和白酒酿造专家领衔组成的业界一流科研队伍,而且构建了一支具有顽强“四自精神”、并已树立起“立足茅台,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完美人生”价值观的企业团队。
“四自精神”的核心是茅台企业团队的凝聚力。人才队伍的智慧集群,是推进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这也正是我们十年来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创造事业吸引人才,倾注感情感染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架构平台塑造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的根本动因。
坚持“五个创新”
自以来,茅台围绕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在企业战略定位、战略管理和文化、科技、营销等五个主要领域的相关层面,深入展开了系统创新。
战略创新,侧重于解决企业如何应对外部、行业、竞争三大环境变化,以及提高内部能力所需核心要素,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确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的发展方向,明确“有机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的产品定位,树立了“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的经营理念,提出了“品牌、品质、文化、环境、工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管理创新,以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为发展目标,以争创“全国质量管理奖”为契机,导入全球企业一致认同的美国“波标”卓越绩效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了向当今世界一流的企业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转型。20又成功通过全国质量管理奖复评。
文化创新,以开创性地提出“文化酒”概念作为茅台品牌价值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释放点”,推进了中国白酒行业从“卖酒”到“卖文化”的历史性演变和有益于社会的健康消费潮流。
近年来,国酒茅台的企业文化经过了三次系统的完善和提升,形成了目前新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弘扬国酒文化、光大民族产业”是茅台的使命所在“成为享誉全球的民族品牌”是茅台的愿景所期;“以人为本、以质求存、恪守诚信、继承创新”是茅台的核心价值观;“理性扩张、统筹发展”是茅台的经营理念;“谋则科学定则果断执行”是茅台的决策理念;“人才兴企、人企共进”是茅台的人才理念;“务本兴业、正德树人”是茅台的领导理念。
科技创新,沿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发展路径深入展开,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度地改善资源的产出,使茅台酒生产实现了优质、高产、稳产、低耗、高效的历史性跨越式增长。
营销创新,则以深化结构调整为突破,打造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优质产品,并藉新架构的市场营销网络为依托,实施“工程营销”、“文化营销”、“感情营销”、“服务营销”、“诚信营销”、“事件营销”、“个性化营销”、“网络营销”等体现现代文明社会消费价值取向的营销创新,大大地提高了茅台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一个成功范式。
创新在茅台,早巳成为企业谋求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更加突出、更加深入、也更加卓有成效。
上世纪末,在企业处于困境时,我们确立了“居危思变,居危思进”、“不失时机抓机遇,时不我待谋发展”的思想观念,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围着销售转,销售围着市场转”的市场营销思路。而当企业发展转入顺势时,我们又及时制定和实施“绿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的企业战略发展定位,强调“主动性市场理念,能动性创新理念,全方位性经营理念,有效性竞争理念,可持续性发展理念”。19,公司首次提出了“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的理念,开创了中国白酒营销和科技探索的先河。
在业内专家帮助下,茅台最早摸索、认识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自然法则,发现了窖泥己酸菌和浓香型白酒主体香及其生成机理;率先提出“白酒勾兑”的科学概念,为全行业应用与发展微机勾兑技术,开辟了一条新路;我们还破解了茅台酒高效益)转变,较好地达到了速度、质量、环境、效益统一协调的发展目标。
我们通过正确运用价格杠杆,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及利益。茅台酒最近几年间的每次价格调整,都坚持做到基于产品实际价值与价格的合理调控,让广大消费者得到实际的价值享受和体验。去年以来,我们针对茅台酒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而供货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市场销售最高限价的调控手段。
由于茅台酒每年投入市场的供货量实际上是五年前的产能所决定的,国内市场严重缺货的矛盾如果协调不好,极有可能导致部分客户流失。这就需要我们在宏观上认真地做好调控工作,以保证重点市场、重点消费群体的需要。
虽然茅台酒已在世界上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市场,但凭借茅台酒的世界名酒品牌影响和茅台酒的质量美誉度,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这也迫切需要我们在继续巩固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对海外市场开发的步伐。
坚持“七字”使命
“酿造高品位生活”——这七个字,不仅是国酒茅台的经营理念,同时也是国酒茅台的企业价值观。也就是说,茅台要将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奉献最优质的服务,创造最高的消费者价值,作为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这是茅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爱我茅台,为国争光”企业精神做出的全新阐释与升华,反映了国酒人在“立足国酒,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完美人生”价值观导向下,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观。
我们始终认为,“酿造高品位生活”并不是一个固化的标准,而是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着的要求。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市场在变化,“高品位生活”的标准也是常看常新的,不管将来经济和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牢牢锁定“高品位”,因为国酒茅台就是“高品位”最真实的注解,我们代表着高品位。
茅台作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型企业,所肩负的创新职责非常艰巨。“酿造高品位生活”作为茅台的经营理念和企业价值观体现,最重要的核心点,就是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创新,铸造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高科技的.工艺、高品位的文化、高美誉的品质、高保护的环境、高效率的服务、高素质的队伍、高效益的管理、高水平的创新、高诚信的经营、高格调的饮酒、高和谐的氛围”。因此,茅台集团始终在体制、管理、技术与文化创新方面与时俱进,大胆探索,赋予公司“酿造高品位生活”的使命以更加丰富的内涵,以确保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总结茅台走过的道路,一个中心、两个观念、三种意识、四自精神、五个创新、六个统筹、七字使命——这些朴素的管理心得,正是国酒茅台从传统工厂走向现代企业集团的过程中,所见证的深刻进步。
今天,国酒茅台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30年前,茅台所面临的是国家的转型和空前的机遇;如今的中国,已发生深刻变化。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开放的中国,她的一举一动,牵动世界每个角落的神经——站在这个平台上的国酒茅台,自有一番新的天地。
国家命运决定企业命运,亦决定个人命运。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坚信从计划经济时代搏杀出来的茅台人,一定会在更大的历史机遇面前,让国酒再创新辉煌!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六
一、乘务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1.基础知识薄弱乘务专业的学生均来自于全国各地高中应届考生,招生过程与普通高考不同,更注重学生的面试程序,考核学生的身形、相貌、气质等外在因素,在部分省份按艺术类考生招生,我校乘务专业录取分数线比其他高职专业录取分数线低近200分,因此学生在知识面、学习习惯、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2.人文意识缺失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需要唤醒人的内心为前提的长期教育。乘务专业学生学习生活节奏快,就业压力大。在校期间,她们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更容易追求个体成功,存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与情感沟通、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等方面与普通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差距。
3.心理素质滑坡在校的乘务专业学生都属于“90后”,多数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团队意识淡漠,在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产生消极自卑情绪。
二、《茶酒文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满足航空公司推出的机上茶艺表演,以及机场贵宾区的茶艺服务需求,我校空中乘务专业率先开设了《茶酒文化》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茶和酒的知识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世界文化,在以后的客舱服务中能够根据不同国籍的旅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从实践来看,开设本门课程及其效果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及其他用人单位的认可。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生源质量下滑,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课程教学中的不足逐渐突显。1.教学目标单一茶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茶酒文化》课程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素质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载体。然而,在当前教学中,仅局限于对茶礼、茶德、茶道、茶艺的讲授,对酒文化发展的介绍,仅注重茶类之分,酒品之别,对于茶、酒的“味”外之音,以及茶酒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未能进行详尽的.解读及思考,学生难以对其形成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2.特色教材欠缺目前,针对茶文化与酒文化的课程教材有近百种,但多数教材只重视茶酒的历史、礼仪及其哲学思想,针对实用性茶酒知识涉猎较少;或者仅重视茶酒知识实用性操作,而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编写一部符合行业特色,满足职业技能需要,且具有一定丰富文化思想内涵的教材势在必行。
3.实践环节不足当前课程设置中较为重视理论教学,弱化实践教学,这使得学生接触茶酒文化的实践活动较少,很难体会识茶、辨酒、泡茶、调酒的全过程。仅仅通过文字表述,难以领悟酒的喧嚣,茶的静雅,更无法加深对礼仪、历史、道德、思想内涵的理解。
三、《茶酒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措施
1.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引入诗词歌赋,茶酒典故,结合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中能摒弃浮躁、功利,培养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
2.优化教学内容,编制特色教材教材的编写要从乘务专业了解茶酒文化基础知识出发,结合本专业的学生知识水平,选材要新颖,实用性要强,形成有民航特色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现状,调查包括学生学习茶酒文化意愿、教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满意度调查与学生对茶酒文化课程建议,分析包括学生知识结构、历史知识水平与语言理解能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水平为依据,重新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3.补充有生活气息的审美意趣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体验更多的实践性茶酒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组织开展大量课外茶酒实践活动,如名家讲座、名品展览、茶艺展示、品茶品酒会、茶酒知识竞猜等,茶艺与品酒仪式的演绎过程,涵养着一缕优美的诗意,营造出一派庄严清雅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着一种民族的澄净精神境界,培养出学生高雅、大方、自信的气质,感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关剑平.中国高校茶文化专业建设状况浅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6).
[2]蒋雁峰.中国酒文化课程渗透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3]李文川,杨坤.空中乘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
[4]周艳芳.高校旅游专业背景下的茶艺学课程设置[j].文教资料,(13).
[5]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3).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七
摘要:中国是酒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因此酒文化也是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并研究了酒神精神,最后探讨了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酒文化;起源与发展;精神;重要意义
中华酒文化起源于酒的酿造,我国从约公元前2820xx年至前18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便出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商代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先秦时出现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直接酿酒法;汉代发展了制曲技术并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唐宋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元代出现了蒸馏法酿制的烧酒技术;明清时期伴随着造酒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酒文化。最早关于酒的酿制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上天造酒说
《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2、猿猴造酒说
猿猴多嗜酒,而且还贯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
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情理的。
3、仪狄造酒说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讲的是在作不同的酒。“拨”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儿。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林”,高粱的别称。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即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始之流传于后世。
在绘画和书法中,酒神更是变化万端。在绘画方面,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但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美酒狗肉的诱惑令他耐不住,遂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与商人、官司人、匠人和农人相比,酒似乎更与文人有缘分。一是文人多嗜酒。酒能激发出写作灵感,活跃人得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必有佳句华章。二是文人饮酒特别讲究那个饮酒过程,特别讲究饮酒过程中的那套繁文缛节。于是,便要制定颇为严刻的觞政,便是要舞弄花样百出的酒令。文人们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囊括到酒令中去了。于是,酒宴始终,便充溢着书卷气和文化味。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1、饮酒养生
古人对饮酒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早就有所认识。《诗经豳风》中便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的诗句。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嘉,举胱敬酒祝长寿,都把酒和长寿联系到了一起。
开始的时候,古人认为质量皎高,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后来才发展到白酒及以白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这也是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为宫廷和国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2、酒与社会生活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3、酒与政治
从古到今酒在政治军事家手里,成了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和武器。三国时孔融在与曹操书中举出了在历史上上至古帝下至西汉,以酒推动政事的实例;酒能立国兴邦,酒能使为将相者创建勋业,酒能使政治家做出英明的决策,为圣人者亦离不开酒,足见酒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后周时期的节度使赵匡胤杯酒兵权取得并巩固了帝位;还有著名的对酒当歌青梅煮酒,喝的论的全是政治。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举不胜举。酒在现代政治军事中仍有神奇的作用。万隆会议上周用中国的名酒贵州怀仁县酿的茅台酒,使中国外交所取得了成功;在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周用茅台酒招待,打开了中美外交的大门,可以看出中国酒文化对社会稳定建立外交关系等政治行为有重要意义。
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因此,我们要使中国酒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将中国的酒神精神继续传扬。
[1]杨利,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价值探微[j]邵阳学院学报,20xx.
[2]周路红,浅谈中国的酒文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xx.
[3]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八
摘要:中国是酒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因此酒文化也是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并研究了酒神精神,最后探讨了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酒文化;起源与发展;精神;重要意义
一、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酒文化起源于酒的酿造,我国从约公元前2800年至前18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便出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商代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先秦时出现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直接酿酒法;汉代发展了制曲技术并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唐宋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元代出现了蒸馏法酿制的烧酒技术;明清时期伴随着造酒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酒文化。最早关于酒的酿制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上天造酒说
《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2、猿猴造酒说
猿猴多嗜酒,而且还贯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
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情理的。
3、仪狄造酒说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讲的是在作不同的酒。“拨”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儿。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林”,高粱的别称。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即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始之流传于后世。
二、中国酒神精神
在绘画和书法中,酒神更是变化万端。在绘画方面,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但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美酒狗肉的诱惑令他耐不住,遂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与商人、官司人、匠人和农人相比,酒似乎更与文人有缘分。一是文人多嗜酒。酒能激发出写作灵感,活跃人得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必有佳句华章。二是文人饮酒特别讲究那个饮酒过程,特别讲究饮酒过程中的那套繁文缛节。于是,便要制定颇为严刻的觞政,便是要舞弄花样百出的酒令。文人们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囊括到酒令中去了。于是,酒宴始终,便充溢着书卷气和文化味。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三、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
1、饮酒养生
古人对饮酒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早就有所认识。《诗经・豳风》中便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的诗句。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嘉,举胱敬酒祝长寿,都把酒和长寿联系到了一起。
开始的时候,古人认为质量皎高,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后来才发展到白酒及以白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这也是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为宫廷和国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2、酒与社会生活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3、酒与政治
从古到今酒在政治军事家手里,成了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和武器。三国时孔融在与曹操书中举出了在历史上上至古帝下至西汉,以酒推动政事的实例;酒能立国兴邦,酒能使为将相者创建勋业,酒能使政治家做出英明的决策,为圣人者亦离不开酒,足见酒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后周时期的节度使赵匡胤杯酒兵权取得并巩固了帝位;还有著名的对酒当歌青梅煮酒,喝的论的全是政治。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举不胜举。酒在现代政治军事中仍有神奇的作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用中国的名酒贵州怀仁县酿的茅台酒,使中国外交所取得了成功;在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总理用茅台酒招待,打开了中美外交的大门,可以看出中国酒文化对社会稳定建立外交关系等政治行为有重要意义。
四、小结
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因此,我们要使中国酒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将中国的酒神精神继续传扬。
参考文献:
[1]杨利。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价值探微[j].邵阳学院学报,2005,
[2]周路红。浅谈中国的酒文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
[3]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九
酒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都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日本的酒文化深受中国酒文化的影响。由于酒文化所受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中日酒文化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中日酒文化进行对比,为中日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借鉴,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日;酒文化
酒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酿酒技术的不断发展,酒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酒文化”一词,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因此,“酒文化”也就是以酒为载体,围绕酒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的总和。
中日两国地缘相近,古代日本因为没有确立自己的文化体系,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处处都表现出中国文明的痕迹,酒文化也不例外。唐代以来,杜康被认为是酿酒的鼻祖。而古代日本宫中负责掌管造酒的人被称为“刀自”(toji),意为年迈的女子。后来在与中国的酿酒师交流之后,知道了杜康是中国酿酒的鼻祖,便将原来的“刀自”改为了“杜氏”,以此来表达对中国酿酒技术的认同和向往。可见,中日两国的酒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渊源之深,为我们对中日两国的酒文化进行对比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由于受中国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中国和日本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在饮酒方面,两国也都有许多礼法规定和礼仪规范。酒礼的内核就是酒德,酒礼的外化就是酒仪,而酒礼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形成了酒俗。可以说,中日两国在“礼”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独具特色又彼此相通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礼,主要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基础,以孔子提出的“唯酒无量,不及乱。”为标准。从西周开始,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严格遵守孔子提出的酒德标准。中国人在饮酒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区分君臣、长幼、宾客之礼,这些约定俗成的礼节,流传至今。
日本由于受儒教和佛教的影响,也很注重酒礼酒德。日本在江户时代曾流行“酒道”。日本的“酒道”有三个流派:“公家流”主要是品评好酒;“武家流”主要提倡以酒的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商家流”主要是借酒來培养人们的礼仪和修养。虽然现在酒道已经消失了,但是日本也同样留下了丰富的饮酒礼仪,至今依然出现在日本人的酒桌上。
1.劝酒和敬酒
中国人喝酒的时候喜欢劝酒。在中国,主人为了表现出对宾客的热情,酒桌上经常主动给客人倒酒,主人经常通过劝客人喝酒来表示对客人的友好。在劝酒的同时,中国人还有敬酒以示尊敬的习惯。一般来说,晚辈要给长辈敬酒,下属要个给上司敬酒,还要给酒桌上最重要的任务敬酒。此外,同辈人之间也要相互敬酒。可以说,中国人饮酒,几乎都是在相互劝酒和敬酒中进行的。
在日本,虽然也有敬酒的习惯,但并不像中国那么频繁。而且在日本,人们之间一般只敬酒不劝酒,也不会去强求别人喝酒。日本人喝酒比较随意,一般是在宴会开始时的第一杯酒必须接,之后就可以根据喜好,自己决定喝多少酒。如果不愿意继续喝酒,可以拒绝,别人也就不会再强求。
2.“干杯”
日本人的“干杯”这个词源自中国,但是中日两国关于“干杯”这个词的理解却相差很大。在中国,人们说“干杯”这个词,就是要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有时候为了表现出自己真的喝完了,还要把酒杯翻个底朝天,以示自己的诚意。这与中国人热情豪放的性格有关。然而在日本,由于日本人的性格都比较内敛含蓄,人们说“干杯”的时候,也不是一定要把杯中的酒喝完,人们只需要抬起酒杯,根据自己的意愿喝酒就可以了,没有人会去强求别人一定要饮尽。
3.喝酒的气氛
中国人向来喜欢热闹,饮酒的时候也不例外。酒令、猜拳等游戏,都是中国人发明出来活跃酒桌气氛的游戏。在酒桌上,没有人会自饮自酌。大家一定是边喝酒边聊天,相互交流着喝酒。而且,中国人都是一起喝酒,在酒桌上,所有人喝酒的节奏都是一样的,大家一定要一起“干杯”喝酒,而不允许有人按自己的节奏喝酒。
而日本人喝酒的时候也有助兴的活动,但与中国的酒令、猜拳不同,日本人一般是一起拍手跳舞,所有人围绕着酒桌载歌载舞来助兴。日本人喝酒的时候可以自己随意饮酒,大家没有统一的节奏,除了宴会开始的第一杯酒需要大家一起“干杯”以外,接下来的时间都可以自由安排。另外,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为了调节气氛,或者想要改变酒的口味,日本人喝酒的时候会更换地方,有时候一天晚上可以换三、四个地方喝酒。而在中国,无论和多长时间,人们都只会待在同一个地方。
4.醉酒
中日两国的人对于醉酒的态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酒宴作为一个人们很重要的交际活动,要求所有人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此,在酒宴上醉酒是被认为不礼貌,没有修养的行为。中国人在酒宴上一般不会让自己喝醉,以免失态。即使喝醉了,也要表现出没有喝醉的样子。只有不在酒桌上醉酒的人,才会被人们尊重。
而在日本,酒宴一般都是为人们消遣或者缓解压力的。因此,喝酒的人可以表现得比较随意,不用太在乎自己的行为举止。大家在酒宴上可以忽视平日里的等级观念,尽情的释放自己。有时候,喝醉了和上司开玩笑或者抱怨上司的管理都是可以的。与中国不同的是,如果一直喝酒却不会醉,会被认为此人不实在,而喝醉的人反而会更容易让人觉得值得信任。
中日两国的酒文化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一脉相承又发展出各自不同的特点。酒文化作为中日两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反映出了两国社会生活的不同,也折射出中国和日本两个不同的民族的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中日两国的酒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日本的了解,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十
中国素有“酒的故乡”之称。
据考证《吕氏春秋》和《世本》等较早的文献都认为酒为仪狄所造。
《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指出了仪狄造酒的时代;《世本》认为这是造酒之始“,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
但在同一本《世本》里又有杜康造酒之说,《事物纪原》也说“少康作秫酒”。
张华《博物志》也有“杜康作酒”,陶潜《述酒诗》序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仪狄,相传为夏禹时人;杜康,也叫少康,殷商时人。
后来,仪狄造酒之说渐隐,杜康造酒之说益显,遂使杜康成为酒的代称。
二、酒文化的内涵
关于“酒文化”,萧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
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
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
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同时,中国酒文化也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
“酒食所以合欢也”、“饮食男女”等等,其中“饮”便是指酒,所以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把这一亲和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
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政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三、酒文化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渗透
酒,可谓是中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
朋友聚会觥筹交错间,距离拉近。
家人聚会中举杯盏影间,流露着默默温情。
同时,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中也离不开酒。
如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前去喝“喜酒”。
孩子满月,其父母会大办操持一场“满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端午佳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祸。
清明重阳更是要以酒祭祖,表达对先人逝者的怀念。
可见,酒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更有一句俗语“无酒不成席”,可见酒的重要地位。
四、中国传统习俗中酒的文化功能
1、婚俗中约定盟誓功能
在中国人的婚嫁庆典上,无论是在中国当今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品,甚至在许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终都有酒的参与。
酒固然有喜庆的含义,但同时酒还有约定盟誓的功能。
结婚的序幕是“订婚”,许多民族订婚的俗仪,都是酒字当头,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来拉开的了。
例如在东北,男女双方经媒人的中介议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亲酒”。
相亲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场敬酒。
双方无异议时,席面上由双方的主婚人交换酒杯一饮而尽,或由媒人举杯饮尽,谓之“端盅”,以示婚约已成。
而在陕西安康一带,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时,一进门,便有两个妇女向之递酒,名曰“喝迎门酒”。
随后拜完天地,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双方还要共喝“交杯酒”。
交杯酒是由“合卺酒”发展来的,“卺”是葫芦,一分为二成为两瓢,夫妻双方各执一瓢盛酒同饮。
酒在此便是约定盟誓作用,表达了夫妻双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祸福同享的决心。
2、酒的交际礼俗功能
在现代人们的交际生活中,喝酒应酬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以“酒”示仪的传统礼俗更是比比皆是,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和真挚热忱的情感。
如广西瑶族的喝“三关酒”的礼俗,当有贺客来临之时,主人就在屋外组成三关,每一关都敬客人两杯酒,以示款待之诚。
瑶族有喝“笑酒”的习俗,当亲朋聚饮之时,或提出笑话佐酒,或边喝边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词”。
还有广西壮族喝“交臂酒”的礼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时,要主客交臂,各饮自己所执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谊之深。
人们推杯换盏的举动,就是互敬互让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3、酒的祭祀功能
传统的汉族祭祀活动大都有三祭:春节祭、荐新祭(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清明祭,这些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存在。
以春节祭祖的习俗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孙对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终追远”的悼念。
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谱”悬挂在堂屋的北墙上,下设供桌,摆上供器、供品。
贴上对联吊钱等物,作为祭祖的神坛。
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带着烧纸和白酒去先人的坟头烧纸奠酒,意为给逝者带去钱财、酒肉。
烧完纸,奠完酒,要点上一饼爆竹,意为请先人在此“喝酒拿钱”。
同时。
除夕十二点除焚高香、烧大纸、供酒、奠酒的祭仪外,还要添加供饭、子孙们磕头礼拜的祭仪,酒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主祭品的角色。
除祭祖的活动外,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祭天地、川泽、山林、社稷、芒神、蚕神、财神、龙王爷、药王爷、牛王爷、马王爷等祭祀活动,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的愿望。
五、小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从不单纯的作为一种饮食,而是作为一种传达寄托情感的媒介,一种交际往来的手段和符合。
中国传统酒文化有着浓郁的精神文化特点,它被寄寓了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
同时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酒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和价值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备的内涵。
所以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把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实际社会功能相统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徐少华.中国酒文化研究50年.酿酒科技,,(6):15~18.
[2]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吴小如.诗词札丛[m].北京出版社,1988.
[5]韩伟.汉字所蕴涵的酒文化信息.河南大学学报.第44卷第五期.9月
[6]杨利.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价值探微.邵阳学院学报.第4卷第2期.4月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十一
摘要: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传统酒德和酒礼的精华,对养成饮酒适度、饮酒不强劝、饮不至醉的健康饮酒习惯,形成睦亲敬老、长幼有序、尊敬领导、君臣有义的文明喝酒风气,具有可借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酒文化酒德酒礼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度饮酒,不健康的饮酒习俗也伴随而来。每年不知有多少人因喝酒造成意外,多少人把生命断送在酩酊酣热之际,多少健康消失在瓶罐之间。怎样才能养成健康的饮酒习惯,形成文明的喝酒风气?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酒德、酒礼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可借签的经验?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一健康饮酒德为先
自从人类发明了酒以来,酒就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亲戚往来、朋友聚会、社交公关、婚庆丧礼等场合往往离不开喝酒。酒可以增进感情、振奋精神、促进健康等等,喝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酒德也成为人们饮酒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饮酒是否需要讲“酒德”呢?古人把德作为人内心修养的根本,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以“修身为本”,如殷人认为:“代非予自荒兹德”,“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尚书・盘庚》)而周人则继承和发展了殷人的德,把内心修养的德同治国联系起来。《周书・酒浩》:“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周人还认为殷的灭亡,是由于殷封王酗酒丧德所致,“庶群自酒、腥闻在天,故天降丧于殷。”(《周书・酒浩》)可见,饮酒是要有“德”的。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殷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认为,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坚持饮酒适度的原则,追求饮酒不至醉的目标。如何实现饮不至醉的目标?这就要求在饮酒不强劝的他律和量力而饮的自律方面下功夫,坚持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1饮酒适度。万事皆有度,适度饮酒可以消除疲劳,促进睡眠;丰富营养,增进健康。“度”过了就会乐极生悲。周公旦在《无逸》中告诫周成王:“无若殷王受之迷礼酗于酒德。”周公反对酗酒,提倡“毋彝酒”的酒德。(《尚书・酒浩》)何谓“彝酒”?《韩非子・说林上》释:“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可见,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呢?《礼记》作了具体说明:“报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就是说,饮酒要有节制,适可而止。曾国藩在《书赠仲弟六则》的信中说:“吾人身心之间,须有一股清气。饮酒太多,则气必昏浊。欲保清气,首贵饮酒有节。”以中国酒文化的传统观念看来,酒本身并不坏,饮酒也不坏,坏就坏在无节制的滥饮。
2饮酒不强劝,量力而饮。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引陈畿亭的话说:“饮宴若劝人醉,苟非不仁,即是客气,不然,亦俗也。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通为恭敬,以虐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土人亦效斯习,必无礼无义不读书者。”说的是酒林中一些欢饮者,他们胡搅蛮缠,步步紧逼,必置客人于醉地而后快。这些人往往还振振有词,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呀,“人生难得几回醉”呀,完全是把沉溺当豪爽,把邪恶当有趣。其实人们酒量各异,对酒的承受力不一,强劝他人饮酒,不仅有违酒德规范,而且容易出意外事故。
3饮不至醉。在《周书・酒浩》中,周公还借文王之口告诫子孙们,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可以饮酒,而且“德将无醉”,即要用酒德帮助自己,不要喝醉了。流沙河先生曾经在《饮酒铭》写到:“饮不至醉,半酣即停;醉不至狂,微醺即醒;斯是酒德,君子奉行。”饮不至醉是一种美德,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经常逢饮必醉、嗜酒酗酒,就可能引起视力减退、消化道病变、呼吸道病变、心血管病变等疾病,严重者可能引起早衰损寿甚至中毒致死,每年在酒杯里淹死的人比大海里淹死的多。“三杯通大道,一座讲文明。”(《饮酒铭》)喝酒不该醉,更不该千方百计把别人灌醉。
二文明酒风礼为本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代以来,礼就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其中心内容和基本准则,就是充分承认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亲疏、尊卑、长幼区别的合理性,并视其为理想的社会秩序。古人认为,礼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使人以有礼,知有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孔子反复强调:“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间》)。可见,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既然礼可以“经国家、定社翟、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五年》),那么,礼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酒行为自然也应纳入礼的轨道,应该有酒行为的礼节――酒礼。
酒礼源于祭祀,《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就是说,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国家最大的事,第一件就是祭祀。《周礼・天官家宰》写到:“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一贰,皆有酌数。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这段话是说凡举行祭祀,都要按规定供给五齐三酒,分别装在八个大樽中。祭天帝和先王等大的祭祀活动,可增添三次;进行对山川鬼神等的中等祭祀,可增添两次;进行风雨的小祭,可增添一次。用酌盛酒于樽,有数量规定。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这说明,当时人对以酒祭鬼神是相当重视的。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因此,中国古代酒行为是受到礼的制约的。《说文》云:“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明代学者邱浚讲得更清楚:“酒以为祭祀、养老、奉宾而己,非以为日常食之物也。”(《大学义补・征榷之课》)中国酒文化的核心就是酒礼,体现在酒行为中的尊卑、长幼,乃至体现在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1睦亲敬老,长幼有序。《诗・小雅・伐木》说到:“既有肥
,以速诸父。……既有肥牡,以速诸舅。……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有酒我,无酒沽我。”《诗序》说:“《伐木》,宴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民德归厚矣。”这反映了无论何人都应该“亲亲以睦”、“不遗故旧”的思想。“诸父”,是父系血统的代言人;“诸舅”是母系血统的权威人物,都是血缘关系极为密切的人,“兄弟”,更是从小一起长大、不离左右的人。亲睦的大家族举家同饮,渲染出一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以美酒佳肴为凭借,展示出人伦孝悌及内在的德性规范。西周的饮酒礼仪讲究时、序、数、令。其中的序就是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礼记・乡饮酒义》)然而,一旦饮酒过度,不仅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会给家人、朋友造成不必要的担心,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感情的深浅并不完全在于酒的多少,更重要的是饮酒过程中的欢快气氛和愉悦的心情。酒作为一种交往和沟通的媒介,能够促进感情的交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酒文化中的睦亲敬老,长幼有序的优良传统,做到尊重老人、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和睦邻里,从而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维系家庭和睦、促进社会稳定。
2尊敬领导,君臣有义。西周以后,出现了所谓“无酒不成礼仪”,“有礼之会,无酒不行”的奇特景观。然而,当今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酒文化的变味,如: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只要两袖清风,哪怕一肚子酒精;兵马未动,酒肉先行,个个灌醉,路路打通。以上现象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酒文化精神。那么,领导和下属之间饮酒需不需要酒礼的约束呢?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说的是君臣相处,君尽君道,臣尽臣道。君道,也就是为君者的责任义务;臣道,就是为臣子者的责任义务。推而广之,在一个组织中,为上级者就是“君”,有其君道;为下级者就是“臣”,有其臣道。只有君臣各守本分,各尽其道,每个人将自己的责任义务尽到,单位组织才会顺利发展,国家才会长治久安。《礼记・乡饮酒义》云:“祭荐、祭酒,敬礼也。哜肺,尝礼也。啐酒,成礼也。于席末,言是席之正,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贵践明,隆杀辨,和乐而不疏,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大学》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具体到饮酒中,即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敬。领导以仁爱的情怀关心下属,接受下属的敬酒,就要以人为本,不要以势压人,逼着下属喝酒;下属也不要迫于上司的权威,宁让身体出毛病,也不能让领导不高兴。现实中通过了“酒精考验”并获得上级领导赏识和提携的人是绝对的少数,未能遂愿反倒伤身、寒心者不计其数,甚至毁家、夺命者也屡见不鲜。酒过三巡后多些工作、情感交流,少些酒来酒往。这样,才会饮不至醉,既促进了领导和下属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耽误工作,更利于文明的酒风形成。
古人是将衣冠端正、位序不乱,视为酒行为中的君子之举。既然有君子之礼,必然会有“小人”之非礼。因而,历代都设有各种酒官,以保证酒礼的执行。《周礼・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大酋,酒官之长。《周礼・天官》载有酒正之官,执掌有关酒的政令;问题是,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酒桌上是否还需要一位这样的酒官呢?先回顾当今饮酒者的现状:过量饮酒,断送生命者有之;酒后失态,伤风败俗者有之;酒后驾车,酿成交通事故者有之。看来酒桌上还是需要有酒官。领导干部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如果酒宴上的领导、长者做酒官来监督饮酒的量,保证酒礼的执行,带头不强劝、不拼酒,崇尚文明,洁身自好,这对文明酒风的形成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观中国酒文化的礼与德,固然有许多必须扬弃的东西,如等级观念、酒仪中的繁文缛节,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等,但是尊敬父兄师长,行为要端庄,饮酒要有节制、量力而饮,不强劝、饮不至醉,仍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酒礼和酒德精华,在当前公款吃喝愈演愈烈、酒后驾驶屡禁不止、劝酒拼酒陋习盛行的形势下,这种倡导十分及时。习惯靠养成,风气可促成。健康饮酒、文明饮酒既是个人道德水平提升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龚若栋:《试论中国酒文化的“礼”与“德”》,《民俗研究》,1993年第2期。
[2]朱晓梅:《品味中国古代的酒德和酒礼》,《烹调知识》,2007年第12期。
[3]张玉庭:《酒德与美》,《食品与生活》,2006年第5期。
[4]黎莹:《举世无双的中国酒文化》,《食品与健康》,2004年第4期。
[5]崔金静:《简论〈诗经〉酒诗的理性精神》,《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第s1期。
[6]夏家:《中国人与酒》,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版。
[7]蒋雁峰:《中国酒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十二
丝绸之路,架起中西方友谊的桥梁
资治通鉴,用睿智的笔墨指点江山
万里长城,挺起神州大地坚实的脊梁
我的梦历经百年的沧桑
鸦片战争的魔爪撕开了我的国门
甲午风云的炮声仿佛仍在耳畔激荡
卢沟桥的战火让我的国家备受蹂躏
我的梦!我那苍凉的梦啊
何时?何时迎来黎明的曙光
南湖那艘红船,托起我心中的太阳
井冈山的那面红旗,映红了我的脸庞
南巡的脚印,承载着小岗村改革的热望
让我的梦想之花,冲破冻土自由绽放
我的梦,是奔赴神秘的月宫
舞动嫦娥飘逸的霓裳
我的梦,是潜入蔚蓝的大海
触摸蛟龙有力的臂膀
我的梦,是为古老的河床披上绿装
构筑母亲河坚固的屏障
我的梦,是遏制沙漠侵蚀的脚步
展现大草原万马奔腾的力量
我的梦,是浇灌五十六朵鲜花
在祖国的大花园中竞相绽放
我的梦,是把握地球跳动的脉搏
让子孙不再蒙受灾后泣血的心殇
我的梦,是一条条巨龙穿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去吉祥安康
我的梦,是大海边痴情地守望
让游子在母亲的怀中醉入梦乡
我的梦,是建造万千广厦
温暖每一个漂泊的心房
我的梦,是搭建绚丽的舞台
让每一滴汗珠激情飞扬
我的梦,是敞开文明的殿堂
让每一朵花蕾沐浴明媚的阳光
我的梦,是拥抱灿烂的夕阳
让每一道晚霞散发美丽的光芒
我的梦,是舞动经济腾飞的翅膀
让长江奔腾的乐章在世界舞台唱响
我的梦,是锻造雄健的体魄
让三山五岳的威严挺起巨人的形象
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
我的梦!我的梦!我那美丽的梦啊
你是岁月长河中幽香的诗卷
你是我永远坚守的信仰
我深知,追梦的道路崎岖而漫长
但那颗追梦的心啊
永不彷徨
我的梦!我的梦!我那缤纷的梦啊
你是数千年的积淀
你是近百年的奋斗
你是亿万人的渴望
你孕育在我的心中
正在十三亿颗心中悄然成长
当梦想在每一片沃土上生根
我的梦,将变成爱的海洋
当梦想在每一颗心灵发芽
我的梦,就是一片火红的高粱
我的梦,就是你的梦
是我们的梦,是伟大的中国梦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十三
水族自称“虽”,汉语译称“水”,是全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古骆越人的后裔,ol(r}s})有着古老的文字《水书》、历法《水历》。水族现有人口40余万,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自治州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剑河等县,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最为集中。(zlcr}3)水族人民喜食糯米,除一部分做成糯米饭,大多都是用来酿制糯米酒。水族的酒味美甘醇,特别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九吁地区的九吁酒,更是远近驰名。在水族地区,不论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是各种各样的独特风俗中,酒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生历程中,水族已经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人另一阶段。酒伴随着水族人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贯穿了水族的历史进程。
一、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饮酒习俗
(一)酒与水族端节
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端节“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水族端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f3j(r}s}0)为方便互相走访,水族地区是分期分批轮流过端节。水族端节中,酒是不可或缺的。
端节当天凌晨五点左右,水族村民就开始煮韭菜包鱼和糯米饭,煮熟后端到祖宗灵位前的酒桌上祭祖。
酒桌的四面都要摆满酒杯,酒杯比来贺新年的人数只能多不许少,意为讨个好兆头。天亮后,整个族人就挨家挨户去贺新年,水语叫“幼端”。每到一家,大伙按辈分依序在酒桌前围成圆圈,每人都用右手把自己的酒杯或酒碗举到右边族人的嘴旁,大家同时喊一声“秀”,便从主人家开始喝,而且喝酒的人必须干杯,然后在大家“秀”的喊声中把自己酒杯的酒倾入下一个人嘴里。这就是水族的“转转酒”。
有些少数民族也有喝“转转酒”的习俗,一般是一个人只喝一vi就把已喝过的酒杯传递给下一位。水族的“转转酒”则不同,虽然也是以传递的方式饮酒,但是每个人的手上都必须有一杯酒,左侧的人将右手所持的酒杯送到右边的人的嘴边,杯到酒干。水族人挨家挨户喝完贺年酒后才回家接待客人。在水族的端节中,这种“转转酒”不仅仅限于族人内,迎接远方的客人进家门后也会以最能表达心中热情的“转转酒”相待。
水族端节中喝“转转酒”这种习俗是水族先民们“一人获取、众人共有”这种氏族社会公有分配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增强民族的亲和力;这还与水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也是一种追忆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今天,水族端节中的饮酒习俗已成为一种聚合民族和凝结人心的重要方式。
(二)酒与水族卯节
水族“卯节”和“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按传统一向是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水族卯节的日期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具体的日期是以水历九、十月(即阴历的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水历十月,水书中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则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卯节的分批是约定俗成。头三批卯节在荔波境内,第四批卯节,除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鲜、水维、永康等乡的水族人,也在这最后一批卯日过节。
卯日那天,各村寨的人们都会在村寨门el隆重接待亲朋好友,在村寨门vi都设有“拦门酒”。水族的“拦门酒”由三到五个年轻的姑娘主持,客人一到寨门口,姑娘们立即为远方来的每个贵客敬上一碗“拦门酒”,然后再由青壮年上前把客人迎进家中。水族待客一向有“以酒为尚,以醉为乐,以醉为荣”的观念,所以在卯节中,也会像端节一样,用最热情的“转转酒”待客,总之都要让客人尽兴,醉酒的越多,主人越觉得光彩。
酒足饭饱后,各村寨的人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卯坡对歌。这一天,不仅过卯节的水族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对歌,就是不过卯节的外寨的男女老幼也会赶来参加盛会。在卯坡的树丛中、草地上、山石旁,青年男女各自寻找自己中意的人对歌,歌词均为即兴演唱,主要内容是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若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这是卯节受到水族青年男女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酒与水族丧葬习俗
水族是一个非常崇拜祖先的民族,存在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前好酒、喜酒乃至嗜酒如命的亲人去世后,仍要让他一如其生地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畅饮美酒。因此,水族在老人去世后,祭品中酒是必备之物,而且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地区,无论家庭是富或穷,老人在60岁左右就特地亲手酿制一坛酒,然后以土坛密封窖藏,直到老人离世的那一天才由子孙取出让亲人和近邻品尝。
老人活得越久,酒窖藏的时间越长也就越甘醇香冽。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物质享受,还包含着水族人希望延年益寿的文化心理。
出殡之日,亲戚朋友来奔丧所携带的物品中,最重要的也是酒。酒的数量多寡不等,依据奔丧人与丧主的亲疏关系而定,多至数十斤,少至一两斤。奔丧人把酒瓶或酒罐放在棺材前的桌上,若酒太多,则倒人一个大缸中,以便取酒招待客人。但亲戚带来的酒不能全都倒完,在酒罐或酒瓶里至少要留一点酒。因为在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的祭悼仪式中,水族人意识上的酒已经具有超现实的幻化功能,奔丧携酒既是出于避邪逐煞的心理,也是对主家的一种祝福,在酒罐里留点酒也是一种祝福,是丧主对亲戚的一种祝福,祝他们年年余酒。可以说,强烈的群体意识是水族的心理特质之一,这一心理特质在丧事活动中表现尤于明显。
在出殡之日水族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在唱祭歌时给歌手倒酒。这种倒酒方式也很讲究。
在所有亲戚奔丧结束后,丧主从家中搬出一张四方桌,摆放在选好的宽阔的场地上。酒桌中间摆放爆米糖一斤、白糖两包、豆腐两块、橘子和苹果各一盘。男女歌手各坐一边后,丧主在歌手面前各置五杯酒后,又在桌子边空缺的位置全都摆上酒杯,并倒满酒,以供听众饮酒。待吉辰一到,孝家立即倒酒,倒酒的同时歌手开始唱水族祭歌。倒酒的顺序非常讲究,孝子先倒第一杯酒,之后是孝女及孝主的儿媳妇、孙子,最后轮到血亲的表哥。水族丧事中的这一种习俗也反映一种文化心理,他们很重视孝道,请歌手唱祭歌一方面表明尊重长者,另一方面也是用歌声来寄托心中的哀思。
三、酒与水族婚姻习俗
在婚姻中,酒作为许多民族倾心爱好的特殊饮料,体现出重要的媒介功能。作为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的水族,酒更是贯穿婚姻的整个过程。
(一)提亲酒和定亲酒
水族青年有恋爱的充分自由,但不论是否自由恋爱,想要结婚的时候,都必须察告父母,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l61(})水族的提亲过程很复杂,就算是双方都已经中意,至少也要去提亲三次。
第一次提亲时媒人所带礼品是四个红糖,第二次提亲所带的礼品是:四个红糖、五斤酒、五斤肉。前两次提亲都会遭到委婉的拒绝,而媒人一般都会预料到这样的情况,所以还需要精心准备第三次提亲。第三次提亲所带礼品有:全新的一个篮子(内装红糖10斤、糯米五斤、手镯一对、银项圈一个,摆放的顺序是糯米在底层,手镯和银项圈第二层,红糖在最上层)酒(至少10斤)、肉(至少五斤)。按照水族习俗,第三次提亲议定婚约之后就吃定亲酒,【】主要是约定吃大酒的日子。吃定亲酒的时候,女方会明确交代男方须准备的礼品: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红糖至少50斤、糯米30斤、酒一坛(100斤)。
可见,无论是在水族的提亲还是定亲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迎亲中的酒
按水族婚姻习俗是结婚前一天晚上男方就要派迎亲队伍到姑娘家去,而且出门的时间还要请懂得《水历》的水书先生选择吉时。
迎亲时男方所带聘礼:一坛酒(约100斤)、一头猪(约200斤)、红糖(约80斤)、糯米(约80斤)、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结婚时,男方所带礼物中,最重要的就是酒,无酒不成礼。
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家后,新娘家立即杀猪,第一次酒席正式开始,喝酒吃肉都很随意,没有人来劝酒。等到女方把猪杀好,第二次酒席开始了。这是正席,水族婚姻中的正席跟许多民族都不同,双方的男女必须分桌。
按水族婚姻习俗,酒席至一半的时候,新娘还要到酒桌旁敬酒。新娘首先献给自己的父亲,这叫“感恩酒”。然后媒人会上前来介绍新郎的父亲,聪明的新娘会立即接话:“父亲,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在这里给父亲倒一杯酒。”这叫“认父酒”。男方父亲干杯后,一般都要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在酒杯里,然后才把酒杯递过去,表示大红大喜。新娘倒酒的过程中,凡是男方来的客人都会在喝酒后送红包,但新娘的同村兄弟喝酒后不送红包。
次日早晨,新娘家用红糖拌糯米稀饭招待客人,然后才开酒席,开席的同时女方把要送的嫁妆全部拿到祖宗的灵位祭祖。女方嫁妆一般有:水族婚礼服装一件、猪腿一只、糯米20斤、布两匹、布鞋至少巧双、棉10床、衣柜一个、马一匹或牛一头。
到了双方预定的吉时,双方男人齐聚祖宗灵位前祭祖,然后新郎家派代表上前领新娘的嫁妆,代表人一般都是双方的哥哥。在领取嫁妆之前,双方的男人必须在祖宗灵位前履行一系列庄严复杂的程序,并由此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饮酒习俗。
1.誓婚酒。首先是双方的哥哥上前来代替新娘新郎喝“誓婚酒”,而且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女方哥哥:“你现在把妹娶走,祝愿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要把她当晒米的木板,不要把她当洗脸帕,不要玩耍她。”(水语汉译,下同。)
男方哥哥:“现在你放心,我接她回去,到我家就如神仙般,一定好好善待她,不会玩耍她。”
然后媒人递上两杯酒,说:“现在你们俩代替新郎新娘发誓了,说话算数,请喝了这杯‘誓婚酒’。”
2.甜酒。喝完“誓婚酒”后,新娘家最有威望的寨老上前问新郎的哥哥饮的这杯酒是甜还是苦,这时候若误答为“苦”,婚事就会立即被取消,对方会认为你嫌弃他家女儿,若答“甜”又得喝一杯酒。这是因为说“甜”便是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甜美,所以不少人戏称为“甜酒”。
3.媒人酒。寨老接着会想方设法给媒人喝上一杯“媒人酒”,口才稍差的媒人喝了一杯又有一杯,所以水族的媒人除了会说还要能喝。
4.舅爷酒。媒人喝干酒之后,寨老又倒酒,面对众人说:“追本溯源,先有祖后有宗,不忘祖恩。有你舅爷才有这些儿女,请舅爷上前喝一杯。”舅爷上前来接酒杯,一般都要谦虚一番之后才喝。
祖宗灵位前的复杂程序结束后,在领取新娘嫁妆的过程中,又涌现出各种各样名称的酒,显现出水族酒文化的浓重色彩。例如在领取衣柜时,衣柜的钥匙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钥匙的人就要喝一杯酒,名为“钥匙酒”;在领取棉被时,捆棉被的绳子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绳子的人也要喝一杯酒,名为“棉绳酒”。
5.马料酒和汤锅酒。在酒席结束后,众人一起把嫁妆抬出来,男方的人作好抬嫁妆的准备。这时候,新娘家会派一个口才好的人去拴马的地方等候,而男方也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能说会辩的代表前去牵马。马匹旁边会摆上几个四方桌,上面都摆上三个大碗,并倒满酒。男方代表前去牵马的时候,女方代表会以忘记喂马料来为难,并要求男方代表代替马喝下桌上的酒。男方不能拒绝,一旦不愿代替马喝酒就无法把马牵走。这就是“马料酒”。
喝完“马料酒”后,女方代表又以马想上汤锅行去吃汤锅为由带男方代表到预设的汤锅行饮一碗酒,这碗酒名为“汤锅酒”。
水族婚事中前去的牵马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牵马走的,其中有许多道酒拦着,最有名的莫过于上述的“马料酒”和“汤锅酒”。当然,能说会辩的人代马喝的酒便少点,口才差的人几碗进肚后就牵不了马了,就会闹笑话。水族喝“接马酒”的过程既幽默又能生动,增添了婚事中的喜气,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使人赏心悦目。
(三)喜酒与酒歌
到新郎家后的酒宴,也分有晌午饭和正席。晌午饭也很随意,并不劝酒。傍晚时分正席开始。在新郎家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唱酒歌,主要是女人那一桌的对歌。
正席开始后,男方的女歌手先唱第一支歌:“我们三家叫我倒酒,我们四家叫我倒茶,我倒酒也是倒给你们,我倒茶也是倒给你们。提起这杯酒,不知姨娘是否接受?姐与妹共庆哈喂哈喂!”(意译)女方歌手对唱:“坐在你身边应该喝两碗,坐在伯母身边应该喝五碗,喝不得双方都不开心。跟妈学酒学不成,不知哪天才学会。到奶奶身边却让我讲,如果我能讲,我们一起笑。坐在桌边,哪个吝啬?大家一起来干杯!”(意译)众人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再接着唱下去。水族婚姻中非常重视唱酒歌,一般都要唱整整一个晚上,而有的地区则连续唱三个晚上,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廷牌乡就有这样的风俗。
四、结语
中国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已经拥有独特的地位。神州到处酒飘香,饮酒习俗自古蔚然成风。中国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而水族的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转转酒”、“拦门酒”别有风味,丧事中丧主一家大小轮流为唱祭歌的歌手倒酒的习俗让人对水族的孝道赞叹不已,而水族婚姻中花样百出的酒习俗更是让人开怀大笑。由于特定的生存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酒不仅在水族独特的习俗中得以体现,在水族人的et常生活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接待朋友时,“酒重于肉”,如果客人来到,桌上没有酒,主人就有“不成敬意”之憾,可以说酒无处不在。拜访以酒为礼,迎客以酒为敬,感激以酒为谢,报恩以酒示情。酒在水族人的交往中所显示的不仅是物质赠馈上的多寡,而且可以借以表达人际交往和精神需求。可见水族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与民族风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氛围,很值得我们探究。
猜你喜欢:
茶酒文化的论文总结篇十四
摘要:饮中国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饮中国酒不仅与各节日时令紧密结合,更是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酒文化因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饮中国酒习俗文学艺术。
中国酒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之一,中国制中国酒的历史也源远流长。约在三千多年前产生的黄中国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国酒类之一。约一千年前的宋代,蒸馏法的发明使白中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中国酒类。五千年来,中国酒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在文学艺术、文化娱乐、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原始社会,我国酿中国酒就已经很盛行了。但是远古时期的中国酒,是未经过滤的中国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这种中国酒适合食用而不是饮用。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夏朝一种叫爵的中国酒器。商人善于饮中国酒,中国酒文化也十分盛行。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促使中国的中国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甚至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中国酒具为生的氏族。当时的饮中国酒风气很盛,特别是贵族饮中国酒极为盛行。最典型的代表是纣王造中国酒池肉林,整日里美中国酒伴美色,留下了“中国酒色文化”。到了周代,“中国酒礼”与“中国酒德”被大力倡导,中国酒的主要用途被限制在祭祀上,因此出现了“中国酒祭文化”。周代最严格的礼节是中国酒礼。饮中国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这就是周代的“中国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这就为中国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也对中国酒多有记载。《礼记玉藻》:“凡尊必尚元中国酒唯君面尊,唯饷野人皆中国酒,大夫侧尊用木於士侧尊用禁。”“尚元中国酒”带有怀古之意;“野人”是指普通群众;“饷野人皆中国酒”,意思是让普通群众吃一般的饭菜,喝普通的中国酒;“木於”、“禁”是中国酒杯的等级。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酿中国酒技术有了明显提高,随之提高的是中国酒的质量。
秦朝经济繁荣,酿中国酒业也随之兴旺。秦汉年间出现了“中国酒政文化”,即统治者屡次禁中国酒,提倡戒中国酒来减少五谷的消耗,但仍然屡禁不止。到了,汉代中国酒的用途更加扩大。如东汉名医张仲景用中国酒来治疗疾病。汉代中国酒文化的基本功能是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秦汉以后,中国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中国酒礼也变得严格。两汉时期,饮中国酒开始和各种节日相互联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中国酒习俗。三国时期是我国的中国酒文化的发展时期,酿中国酒的技术、原料、种类等都有了很大进步。三国时期的中国酒风剽悍、嗜中国酒如命。陶元珍先生云:“三国时饮中国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
由于秦汉年间提倡戒中国酒,因此到魏晋时期中国酒才有合法地位。民间自由酿中国酒的现象在此时相当普遍,中国酒业市场也十分兴盛,并出现了中国酒税,这是国家的财源之一,“中国酒财文化”由此形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中国酒的风气也很盛行。人们借助于中国酒抒发人生感悟以及对社会的忧思和对历史的慨叹。中国酒的作用潜入了精神层面,从而拓展了中国酒的文化内涵。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中国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唐朝诗词的繁荣,促使辉煌的“中国酒章文化”的出现,“中国酒催诗兴”是唐朝中国酒文化最凝炼体现。中国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中国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唐朝的中国酒肆日益增多,中国酒令也十分盛行。中国酒与诗词、音乐、书法、美术、绘画等相互融合,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中国酒文化进入了高度发达时期。唐人崇尚“美中国酒盛以贵器”,当时的中国酒道,是在食毕后饮中国酒,正所谓“食讫命中国酒”“食毕行中国酒”“烹鸡设食,食毕,贳中国酒欲饮”。饱食后徐饮、欢饮,既不易醉,又能借中国酒使欢聚更尽兴。宋朝中国酒文化是唐朝中国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因此与唐朝的中国酒文化相比,宋朝中国酒文化更丰富,也与我们如今的中国酒文化更接近。宋代的中国酒业繁盛,因此中国酒店遍布各地。到了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饮之风,金代有着烧锅中国酒文化,因此也有着浓厚的中国酒文化底蕴。在宋代,蒸馏法的发明使白中国酒从此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中国酒类。
明代农民起义战火不断,而清王朝不御外侵,导致百姓四处迁徙避患,“中国酒域文化”在地域文化形成下产生。明清以后,中国酒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饮中国酒与节日紧密结合,如元旦饮椒柏中国酒、端午饮菖蒲中国酒、正月十五饮填仓中国酒、重阳饮菊花中国酒、中秋饮桂花中国酒。清代有“中国酒品之乡,京师为最”的说法。在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们崇尚黄中国酒,而中下层的普通百姓则多喜欢价廉却味浓的烧中国酒。明清两代是中国酒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明清饮中国酒十分讲究“陈”字,陈中国酒十分受到推崇,所谓“中国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此外,中国酒文化也被推向了修身养性的境界高度。由于中国酒令五花八门,因此无论是人物、花草鱼虫、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时令风俗都能入令,中国的中国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被推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在名人雅士间普及到被里巷市井所爱好。
如今,中国酒文化的核心应当是“中国酒民文化”。中国酒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国酒更加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均有相关的中国酒俗和中国酒礼。根据2013年外媒的报道评出了世界十大最爱喝中国酒的国家,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中国。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与中国人打交道,饮中国酒无论在怎样的场合,都能够表达精神层面的内容,即便看起来是形态层面的饮中国酒也大多是这样。中国酒能抒发豪情壮志,能消除寂寥忧伤,能表达欢快惬意和哀伤肠断。
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中国的中国酒文化也融入了更多具有时代性和中国特色的内容,尤其是人情文化。中国酒文化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1]周卫东。中国酒文化大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2]张文学,谢明。中国中国酒及中国酒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鲁地。中国酒文化赏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147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