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家风家教论文(案例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7:26:08
最优家风家教论文(案例17篇)
时间:2023-10-28 07:26:08     小编:雨中梧

总结是对生活的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体会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善于归纳和总结是写好总结的关键。这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家风家教论文篇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任何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均有赖于家庭所产生的影响。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总和。

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一个知识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强人意;一对文盲父母,却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

家风决定民风世情,家风重在家教,家风贵在立人,它是培养社会人的起点和决定环节,受到良好家风熏陶的人,启蒙早,心智全,不仅具有较好的学识修养、处事技能,而且懂得恭谦有礼,与人处进退有度,游刃有余,过格的事不做,损人的事不为,日三思己过,处处约束言行,从而在公共活动、公共交往领域形成和谐的民风世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求强制他人,只检讨个人言行得失,则朴实民风、信义世情盛。

家风关乎国风国运,俗话说国是家的国,家庭和个人是构成国家的基本组织和细胞,个人才华和品行才是民族力量的根本,家庭家风则为这种力量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保证。孝悌的家风才有忠诚不二的国风,勤劳朴实的家风才有诚信无欺的国风,坚毅坚守的家风才有持之以恒的国风,家风正,则国风清明,国运亨通,国家互为一体,血脉亲情,相互为股肱,民尽国事鼎力而行,国护民生必尽其功。古来先贤,历来重视教化,以教化人,以教盛门,以教兴事,这是治理国家之根本,理料国帮之上策。

家教是一个家庭素质的体现,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批评没有家教,那是很严厉的批评了。其实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全家团聚的日子,更是一家人表达亲情、传承家教的最好时机。但是现在有很多家庭传统教育缺失,使我们的家风难以传承,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家教缺失。有的家庭是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等老人相依为命,老人忙于农活,无暇对儿童进行适当教育,只是管吃管住,多数留守老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还溺爱孩子,隔代教育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原则;有的家庭是父母没有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让孩子无所适从。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是家长的言行不一,让孩子失去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是社会影响。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互相影响,有些传统的好的东西,如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等精神,某些新生代孩子可能觉得过时了,没什么价值了,不屑于去学习,甚至还嘲笑老一辈人迂腐。他们喜欢互相攀比,奢侈享受,啃老索取,不讲奉献,没有公德心。这些都是价值观扭曲的表现。

要解决家风传承的问题,我觉得就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每个小家的子女教育做起。我们有的人已经淡忘了家风是什么。没有小家的精神传承,哪有“大家”的凝聚力。现在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每个小家的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就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要做到言传身教。政府要竭力拓宽就业渠道,让多数人能就近就业,自主创业,争取每个家庭的家长能在孩子身边言传身教,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教起。如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代表长幼有序,有客人来访应主动打招呼表示尊重,借物要及时归还代表诚信等。家长也必须做到言行一致,率先垂范。

二要注重舆论引导。社会主流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多策划一些传播正能量的节目,多做一些正面事迹的报道,占领舆论的高地,积极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如前段时间对老人摔倒扶不扶的报道,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总是报道负面新闻,让很多普通人都怀疑起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是错了,以至于现在很多人看见老人摔倒视而不见或漠然走开,造成老人死亡或病情加重。这种行为有悖于我们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三要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更应该发挥起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育人,就是要教会一个人做人的道理,“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美德需要每个家庭,每个人来传承,家风的传承是必须的,它并不是一种繁文缛节,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了新内涵的一种精神。家庭是社会细胞,通过类似家规等教导后辈,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如果家风都“正”,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打开历史的橱窗,凝望每个熠熠生辉的家族故事背后,总有一种给予人力量与导向的袅袅之音,拂去时光灰尘,那些流淌在国人骨髓中的血液似乎总有一种馥香为之而传承——家风——凝聚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理念的信仰,无论时光嫣然,身影未曾走远……缓缓转动时光轮轴,我们在形式迥异的家风之中,似乎总能领略到这样的精髓;宽厚待人;勤俭持家;诗书传家;明事知礼;忠君爱国……字眼的背后是一个个家族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凝结,贯穿整个家族辉煌的始终,君不见,袁家四世三公何以立于乱世;嵇康绝音,狱中告子脱软骨之俗;包公清廉,举族恪守为人敬仰;岳母刺字,岳家忠魂长存,伯涵言勤,曾氏历久不衰……这些于历史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在见证每个家族辉煌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净化,成为所处时代道德典范……家风纯正,齐家者治国有方,政风肃然,民风淳厚,国风自当正大光明。

家风家教论文篇二

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注重家庭及家庭教育,中国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一以贯之,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家庭观念的支撑与支持。“家规、家训与家风”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所以,家训、家风既是家庭教育,也是社会教育,还与学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家训 家风 家庭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庭,作为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是每个人吸收养分的开始,也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家长在孩子出生伊始就在举手投足间向他们传递着一种无言的教育。正如俗话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孩子五岁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今生,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规、家训与家风则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那么,如何做呢?我觉得应从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来说:

先说做人。

首先教育子女应从胎教开始。父母的修养对子女影响最深。为人父母者应有贤有德,教子就应趁早,此为良策也。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云: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当之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此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可反笑……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怨日降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亦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俗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也是这个意思。

其次,必须严教。俗语云: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但封建时代之严多施以鞭笞棍棒,现不可取。声色以严,说理以严为适。刚柔相济,防邪以养正,则为上策也。清张履祥《训子语》: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孝。……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放肆。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行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再次,引导他们如何交友。如何交友?我认为,与人交往,不要只想着占便宜,而应想着怎样能多帮助人、多记人好,少扬己优、宽厚仁爱最为重要。对方长处多于短处,并与之志向合得来,就可与之深交,否则应及早离开。自己应以诚待人,不可虚浮向恶,否则无好人与你相交。若交上比你更劣迹的人,会害你更重。是君子就不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又不利己之人。

再说做事。

我认为做事要做到“勤俭自勉,倡廉戒奢”这八个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不管贫富,切记勤能补拙、俭宜持家。贫时思增裕,以利少些饥馑寒冻;富时想济人,解人于危难困顿。杨震“四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自欺!若能幼时入耳,少时入心,成年为官时时时融身于一体,则小不致辱家,大不会害民、误国也。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发展极其重要的原动力。每个家庭是健康的、理性的,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就是身心健康的,那么,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也会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家训、家风恰恰是这个道德生活化最适宜的载体。

家风,这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训、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怡的《勉谕儿辈》、朱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渐渐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家训的核心内容“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训、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建立一个和睦、安定、和谐的家庭,进而形成一种健康、阳光、民主的社会风气,从而提高我们大中华的民族素质,同志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1]颜之推《颜氏家训》。

[2]诸葛亮《诫子书》。

[3]清·张履祥《训子语》。

[4]《论语》。

[5]河南遂平 王万江《家训,家之根,国之本》――由古代家训引起的思考。

家风家教论文篇三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热心施教,积极求知,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是一个有比较严格组织纪律的团体,墨子培养的学生有德行、有辩才、有技艺,他们能文善武,技艺精湛。墨子和他的墨家学派在机械制造、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不斐的成就。今天看来,墨家的育人理念与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技术型人才的目标颇有相似之处,对班主任工作来说,墨家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适应时代的育人要求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尤其值得借鉴。

墨家思想;教育理念;高职

班主任工作墨子是先秦时代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强力”“节用”。墨家学派在先秦时代影响力非常大,曾一度超过儒家,孟子曾经这样评论:“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墨子著书立说,设坛讲学,“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弟子:有精通攻守战术的大弟子禽滑釐;有因卫君无道背禄向义深为墨子欣赏的高石子;有德才兼备被墨子称为“骐骥之才”的耕柱子;有起初横行乡里为人不齿,后学墨子之术成为天下名士显人的高何、县子硕等等。据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意思是说,墨子有名望的学生就有180人,这些学生都对墨子非常服从,他们都是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至死也不会回头的人物。墨家作为手工业阶层的代表,尤重艰苦实践,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用今天的话说,墨子几乎是中国百家中唯一与逻辑学、自然科学,以及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和市民社会接近的一家流派。无论从哪方面说,墨子都是中国古代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对高校班主任工作艺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墨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诸侯混战的战国时期,看多了以强执弱、以富劫贫、以贵傲贱的不公平现象,他以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提出了“兼爱”的思想。墨子批判了当时不兼爱的社会现象:“今国之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呼吁人们要“兼爱”,兼爱,就是平等与博爱,“爱人之家若己之家,爱人之国若己之国”,如果“天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墨子号召他的学生为天下兴利除害,“利天下,利万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维护公理与道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墨子为救民于水火,侠肝义胆,为了制止诸侯间的非正义战争,一方面,他“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席不暇暖,墨突不黔(席子来不及坐暖,烟囱也来不及烧黑),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另一方面,带着弟子制造兵器,为弱国助力。《墨子公输》就记载了墨子为制止强大的楚国侵略弱小的宋国,穿着草鞋不辞辛苦连走十天十夜来到楚国都城郢,以雄辩口才和强大的后方防御力量软硬兼施说服楚王放弃非正义战争,为宋国百姓解除了灭顶之灾。这种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作为学生思想工作的引路人,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人方面负有很大的重任。古人云:“邦无道,富且贵,耻。”国家危难之际,有知识分子或投笔从戎或毁家纾难;建国伊始,为了建设新中国,一些专家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蹲守山沟沟里作科研。也许有人说,悲天悯人是从上而下俯视众生的态度,我们绝大部分人没有这个资格;有人会说,现在是和平年代,大家都过着小康富裕的日子,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悲天悯人的了。其实非并如此,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和平年代自有和平年代的悲悯内涵,它表现为当国家需要我们时,是否愿意全心奉献;当同学遇到困难时,是否伸手相助;当灾区需要援助时,是否慷慨解囊;当山区需要人才时,是否愿意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作为大学生,是做一个关心时事与民生的忧天下者,还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甚至浑浑噩噩混日子的蠹虫?作为高校班主任自身,也应该以悲悯情怀体察他人感受,常抱怜悯之心,常怀宽容之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学生保持宽容慈爱,以教育之心去育人。班主任要为所有学生的未来着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健康,而不只是把教书当作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怀一颗悲悯之心,用爱与付出推动教育改革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碾出开阔崭新的教育新生活。

墨子招收门徒,并努力把他的弟子培养成有时代担当的英雄侠士。《墨子尚贤上》对人才标准的描述是:“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技艺”是墨子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德行”,是指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德”为衡量人的标准,要求统治者“以德配天”,要求读书人通过“修身”完成“君子人格”塑造。先秦诸子百家都非常重视“德”。在《墨子》一书中,“德”的重要性也被多次提及。墨子还非常强调“行”的重要性,墨子认为“行”就是不断做事,要求弟子“力行”,尽自己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并且要有很强的行动力,只要这件事情是对的,就要立刻、马上去做。“行”以“德”为标准的,符合“德”才能做,不符合德的坚决不能做。墨子对弟子要求很严格,他有一个弟子胜绰,随项子牛三次攻打鲁国,这种不义的行为违背了墨家精神,墨子就派另一弟子前去交涉,请项子牛辞退胜绰。墨子自律极严,率先垂范,有一次他的弟子公尚过为他在越王那里谋了个官职,越王许以五百里地迎他做官,墨子却没有答应,他的理由是不能以行道的理由向越王索取土地,况且他认为自己的节用思想也不会被越王所采纳,不能为了高官厚禄而出卖义。墨子这种注重德行,强调身教的思想在他的《墨子修身》篇里有论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君子只有率先垂范,才能教育别人,要老老实实践行仁义,别人才会信服你。“厚乎言谈”是人才的第二个要求。逻辑清晰,厚重有度的言谈,是内在才情和外在魅力的重要表征。一个长于言辞论辩的人必定知识广博,头脑灵活,其素质和能力都超越他人。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拥有好的口才不仅可以平步青云,还可以起到安邦定国的作用。先秦对口才的重视,以至于形成众多辩者云集的名家流派,墨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墨子擅长言谈,《墨子》一书每一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子墨子曰”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对比分析,时而反诘疑问,时而自问自答,说理清晰透彻,议论浅显易懂,墨子丰富而系统的逻辑思想,对后来的说理散文产生深远影响。“博乎道术”是墨子人才观的第三个标准。“道”,是指人或事物所遵循的轨道;“术”可以理解为读书人必须掌握的各种技能,对农夫来说就是“耕稼树艺”,对农妇来说就是“纺绩织布”,对达官贵人来说就是“听狱治政”。社会有不同的分工,每个人都要干好自己分内之事,为国家效力。墨子反对死记硬背以“六艺”为主的文史知识,主张学以致用,注重以实践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墨子和他的弟子在从事手工业制造的同时,在数学、几何、物理、光学、声学、机械制造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与贡献,这些贡献即使在当时整个人类社会都是比较先进的。比如数学方面有倍数、级数的概念。在几何方面对圆、长方形、直角方面的定义都非常准确。在物理方面涉及杠杆原理。在光学方面最值得一提,有小孔成像的实验研究。在机械制造方面更是精巧细致,在军事、农业与手工业等方面都非常实用。“德行”、“言谈”、“道术”,构成墨家经世致用的人才规格。首先,“德行”是立人之本,“言谈”是沟通之媒,“道术”养身之技。对比墨子的育人标准,高职院校育人又何尝不如此?“立德”“明德”“修身”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大学班主任,应该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一个品行不端的毕业生,无论他技能学得怎么好,首先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更不用说服务社会了。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培养成做事的工具,那样只能成为“半个人”,大学生应该具备对外界事物和事件的认知与表达能力,要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表达情感,要具备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说服他人的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现象的审美能力就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绕不开的话题,高职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第三,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落在培养特色上,这个特色就是高职学生的“职业性”,是区别于本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为学生提供一技之长的谋生手段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使命。班主任要督促并鼓励学生学好一技之长,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墨子主张“非命”、“强力”,即反对天命观,主张积极发挥人类自身的能力改造自然,发展生产。他说,“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者之言也”,是害民乱国的东西。认为人的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而是人积极可为的,人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因此,墨子极力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家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有点公共意识,遇事只是抱怨自己命不好,而不去反思检讨自己,把一切都归为宿命,把人放到了一个完全被动态度,是不好的。墨子反对怨天尤人,主张“强力”,即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份内之事。他说,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民羽毛为衣裘,以蹄爪为裤屦,以水草为饮食,雄的不用耕田种地,雌的不用纺线织布,只靠自身和自然界的条件就可以生存,人类则不同,社会的治安,人民的饥饱,全在人力,人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社会有不同的分工,农夫要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农妇要夙兴夜寐,强乎纺织,多治麻丝葛绪;百工要积极修舟车为器皿;商人要“之四方”,不怕“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这是他们的“分事”,每一个公民都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生产财富,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富裕,生活才能幸福。墨子主张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墨子的非命强力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九五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吃过苦受过累,遇上点难事就产生畏难情绪,事情做不成功则怨天尤人,在学校里没有学到多少本事,毕业后面临着失业的危机。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处于失业状态,其中不少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度也不到一半。从“天之骄子”到“蚁族”的变化,使得这些人产生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的悲观思想。高校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领袖”,要给学生多一些关怀和教育,让学生明白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幸与不幸,与其一味怨天尤人,争“最不幸”的头衔,倒不如积极努力,创造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时的失意,并不意味着一生的失意,年轻时受些挫折,反而对未来的人生有更多的帮助。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诫学生担负起时代的责任,不向命运屈服,勇于自立自强,以自己微小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1]陈建华。墨子“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文化内涵及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3月。

[2]崔永斌。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平原大学学报,2004.12.

[3]李媛。墨子人才培养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2.

[4]黄建聪。墨子尚贤思想述评。社科纵横,2008.09.

[5]黄建聪。墨子“节用”“尚力”思想][述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

[6]张幼林。论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0.12.

家风家教论文篇四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热心施教,积极求知,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是一个有比较严格组织纪律的团体,墨子培养的学生有德行、有辩才、有技艺,他们能文善武,技艺精湛。墨子和他的墨家学派在机械制造、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不斐的成就。今天看来,墨家的育人理念与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技术型人才的目标颇有相似之处,对班主任工作来说,墨家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适应时代的育人要求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尤其值得借鉴。

墨家思想;教育理念;高职

班主任工作墨子是先秦时代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观点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强力”“节用”。墨家学派在先秦时代影响力非常大,曾一度超过儒家,孟子曾经这样评论:“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墨子著书立说,设坛讲学,“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弟子:有精通攻守战术的大弟子禽滑釐;有因卫君无道背禄向义深为墨子欣赏的高石子;有德才兼备被墨子称为“骐骥之才”的耕柱子;有起初横行乡里为人不齿,后学墨子之术成为天下名士显人的高何、县子硕等等。据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意思是说,墨子有名望的学生就有180人,这些学生都对墨子非常服从,他们都是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至死也不会回头的人物。墨家作为手工业阶层的代表,尤重艰苦实践,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用今天的话说,墨子几乎是中国百家中唯一与逻辑学、自然科学,以及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和市民社会接近的一家流派。无论从哪方面说,墨子都是中国古代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对高校班主任工作艺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墨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诸侯混战的战国时期,看多了以强执弱、以富劫贫、以贵傲贱的不公平现象,他以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提出了“兼爱”的思想。墨子批判了当时不兼爱的社会现象:“今国之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呼吁人们要“兼爱”,兼爱,就是平等与博爱,“爱人之家若己之家,爱人之国若己之国”,如果“天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墨子号召他的学生为天下兴利除害,“利天下,利万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维护公理与道义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墨子为救民于水火,侠肝义胆,为了制止诸侯间的非正义战争,一方面,他“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席不暇暖,墨突不黔(席子来不及坐暖,烟囱也来不及烧黑),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另一方面,带着弟子制造兵器,为弱国助力。《墨子公输》就记载了墨子为制止强大的楚国侵略弱小的宋国,穿着草鞋不辞辛苦连走十天十夜来到楚国都城郢,以雄辩口才和强大的后方防御力量软硬兼施说服楚王放弃非正义战争,为宋国百姓解除了灭顶之灾。这种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作为学生思想工作的引路人,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人方面负有很大的重任。古人云:“邦无道,富且贵,耻。”国家危难之际,有知识分子或投笔从戎或毁家纾难;建国伊始,为了建设新中国,一些专家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蹲守山沟沟里作科研。也许有人说,悲天悯人是从上而下俯视众生的态度,我们绝大部分人没有这个资格;有人会说,现在是和平年代,大家都过着小康富裕的日子,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悲天悯人的了。其实非并如此,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和平年代自有和平年代的悲悯内涵,它表现为当国家需要我们时,是否愿意全心奉献;当同学遇到困难时,是否伸手相助;当灾区需要援助时,是否慷慨解囊;当山区需要人才时,是否愿意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作为大学生,是做一个关心时事与民生的忧天下者,还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甚至浑浑噩噩混日子的蠹虫?作为高校班主任自身,也应该以悲悯情怀体察他人感受,常抱怜悯之心,常怀宽容之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学生保持宽容慈爱,以教育之心去育人。班主任要为所有学生的未来着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健康,而不只是把教书当作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怀一颗悲悯之心,用爱与付出推动教育改革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碾出开阔崭新的教育新生活。

墨子招收门徒,并努力把他的弟子培养成有时代担当的英雄侠士。《墨子尚贤上》对人才标准的描述是:“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技艺”是墨子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德行”,是指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德”为衡量人的标准,要求统治者“以德配天”,要求读书人通过“修身”完成“君子人格”塑造。先秦诸子百家都非常重视“德”。在《墨子》一书中,“德”的重要性也被多次提及。墨子还非常强调“行”的重要性,墨子认为“行”就是不断做事,要求弟子“力行”,尽自己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并且要有很强的行动力,只要这件事情是对的,就要立刻、马上去做。“行”以“德”为标准的,符合“德”才能做,不符合德的坚决不能做。墨子对弟子要求很严格,他有一个弟子胜绰,随项子牛三次攻打鲁国,这种不义的行为违背了墨家精神,墨子就派另一弟子前去交涉,请项子牛辞退胜绰。墨子自律极严,率先垂范,有一次他的弟子公尚过为他在越王那里谋了个官职,越王许以五百里地迎他做官,墨子却没有答应,他的理由是不能以行道的理由向越王索取土地,况且他认为自己的节用思想也不会被越王所采纳,不能为了高官厚禄而出卖义。墨子这种注重德行,强调身教的思想在他的《墨子修身》篇里有论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君子只有率先垂范,才能教育别人,要老老实实践行仁义,别人才会信服你。“厚乎言谈”是人才的第二个要求。逻辑清晰,厚重有度的言谈,是内在才情和外在魅力的重要表征。一个长于言辞论辩的人必定知识广博,头脑灵活,其素质和能力都超越他人。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口才的重要性,“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拥有好的口才不仅可以平步青云,还可以起到安邦定国的作用。先秦对口才的重视,以至于形成众多辩者云集的名家流派,墨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墨子擅长言谈,《墨子》一书每一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子墨子曰”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对比分析,时而反诘疑问,时而自问自答,说理清晰透彻,议论浅显易懂,墨子丰富而系统的逻辑思想,对后来的说理散文产生深远影响。“博乎道术”是墨子人才观的第三个标准。“道”,是指人或事物所遵循的轨道;“术”可以理解为读书人必须掌握的各种技能,对农夫来说就是“耕稼树艺”,对农妇来说就是“纺绩织布”,对达官贵人来说就是“听狱治政”。社会有不同的分工,每个人都要干好自己分内之事,为国家效力。墨子反对死记硬背以“六艺”为主的文史知识,主张学以致用,注重以实践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墨子和他的弟子在从事手工业制造的同时,在数学、几何、物理、光学、声学、机械制造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与贡献,这些贡献即使在当时整个人类社会都是比较先进的。比如数学方面有倍数、级数的概念。在几何方面对圆、长方形、直角方面的定义都非常准确。在物理方面涉及杠杆原理。在光学方面最值得一提,有小孔成像的实验研究。在机械制造方面更是精巧细致,在军事、农业与手工业等方面都非常实用。“德行”、“言谈”、“道术”,构成墨家经世致用的人才规格。首先,“德行”是立人之本,“言谈”是沟通之媒,“道术”养身之技。对比墨子的育人标准,高职院校育人又何尝不如此?“立德”“明德”“修身”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大学班主任,应该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一个品行不端的毕业生,无论他技能学得怎么好,首先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更不用说服务社会了。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培养成做事的工具,那样只能成为“半个人”,大学生应该具备对外界事物和事件的认知与表达能力,要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表达情感,要具备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说服他人的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现象的审美能力就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绕不开的话题,高职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第三,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落在培养特色上,这个特色就是高职学生的“职业性”,是区别于本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为学生提供一技之长的谋生手段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使命。班主任要督促并鼓励学生学好一技之长,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墨子主张“非命”、“强力”,即反对天命观,主张积极发挥人类自身的能力改造自然,发展生产。他说,“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者之言也”,是害民乱国的东西。认为人的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而是人积极可为的,人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因此,墨子极力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家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有点公共意识,遇事只是抱怨自己命不好,而不去反思检讨自己,把一切都归为宿命,把人放到了一个完全被动态度,是不好的。墨子反对怨天尤人,主张“强力”,即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份内之事。他说,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民羽毛为衣裘,以蹄爪为裤屦,以水草为饮食,雄的不用耕田种地,雌的不用纺线织布,只靠自身和自然界的条件就可以生存,人类则不同,社会的治安,人民的饥饱,全在人力,人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社会有不同的分工,农夫要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农妇要夙兴夜寐,强乎纺织,多治麻丝葛绪;百工要积极修舟车为器皿;商人要“之四方”,不怕“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这是他们的“分事”,每一个公民都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生产财富,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富裕,生活才能幸福。墨子主张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墨子的非命强力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九五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吃过苦受过累,遇上点难事就产生畏难情绪,事情做不成功则怨天尤人,在学校里没有学到多少本事,毕业后面临着失业的危机。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处于失业状态,其中不少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度也不到一半。从“天之骄子”到“蚁族”的变化,使得这些人产生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的悲观思想。高校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领袖”,要给学生多一些关怀和教育,让学生明白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幸与不幸,与其一味怨天尤人,争“最不幸”的头衔,倒不如积极努力,创造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时的失意,并不意味着一生的失意,年轻时受些挫折,反而对未来的人生有更多的帮助。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诫学生担负起时代的责任,不向命运屈服,勇于自立自强,以自己微小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1]陈建华.墨子“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文化内涵及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3月.

[2]崔永斌.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平原大学学报,2004.12.

[3]李媛.墨子人才培养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2.

[4]黄建聪.墨子尚贤思想述评.社科纵横,2008.09.

[5]黄建聪.墨子“节用”“尚力”思想述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

[6]张幼林.论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0.12.

家风家教论文篇五

摘要: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而家训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家训的典型代表。其主要内容包括务先王之道,成国之用材;家训宜早,始自婴孩;勉子自立,读书致用;以“中庸”治家、处世;贵节操,一名实;养生惜生,不可苟生这六个方面。其及早施教,勿失良机;寓爱于教,严慈相融;均爱诸子,平等对待;经验传授,典型引导的原则与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当代的家庭教育具有启示。

关键词:《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启示

1《颜氏家训》的简介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531—约591)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哲学写的一本告诫子孙的书,约成书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年)之后,全书共20篇,内容丰富,体系庞大。除首篇《序致》说明全书宗旨,末篇《终制》叮嘱后事、《归心》篇崇佛外,其余17篇,大体可分为“家庭伦理”、“品德智能”、“思想方法”、“养生处世”和“其他知识”五个方面。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仕宦家训的成熟,是中国古代家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推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除却具有封建思想的内容,其大部分内容在当今仍具有时效性,值得我们仔细研读,思考借鉴。

2《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2.1务先王之道,成国之用材

颜之推认为家训的目的是使子孙们成为“国之用材”。《勉学》篇中有言:“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使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颜之推认为,各行各业都要要必备的知识,读书人也不例外,他教导子孙要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颜氏家训》中的家训目标,固然反映了其名门世族的立场和“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价值观,但其经世致用、希望子孙成为国家有用人才的务实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家风家教论文篇六

摘要: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性别角色的同一性,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以及幼儿的社会交往等能力,父亲角色应当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其独特价值,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幼儿家庭教育中面临着父亲角色在功能实现上的“缺失”,认知观念上的“误区”,行为扮演上的“极端”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家庭以及父亲本身有着必然的联系,确立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正确位置,不仅需要社会建立健全亲职教育的体系,家庭建立和谐良好的氛围,还需要父亲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促进角色成长。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儿童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22.2%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47.5%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46.5%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6.6%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入职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28.3%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职场,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作者:刘艳珍宋晓晓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家风家教论文篇七

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传统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遗产,我们要充分挖掘出蕴涵在传统家训中的教化意蕴,以此来为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提供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文章主要分析和探讨了传统家训在当代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中的启示。

传统家训;当代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启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传统家训和良好家风,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所以导致出现了很多家庭矛盾问题,传统家训不仅有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进一步重建了古人智慧结晶,其对于当代文明家庭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传承意识比较薄弱

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要想弘扬和传承家风,首先得获得家庭成员的认同,而要想让家庭成员认同,就必须借助于家庭教育来实现,现阶段不少家庭中,家庭成员并未能高度认同自身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更别说是积极主动地传承家风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家风传承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也受到了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其实未能从老一辈那里很好地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家风,那么家风自然而然就得不到传承了。

1.2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承方式

家风其实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品性和行为举止等,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的方式与其他文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般采用的都是言传身教和家训等具体的方式,但是这些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在当代家庭中,很少有家长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由于教育方式的错误,所以导致孩子并未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另外在当代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家长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因为文化背景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导致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容易出现很多分歧,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家风传承,更别说是有效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

2.1继承传统家训中的积极内容

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一直非常重视礼仪方面,在传统家训中,涉及了很多有关礼仪的要求,只有让孩子具备良好的礼仪,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更快速地适应社会生活,现阶段家庭中,有些孩子缺少礼仪方面的教育,传统家训不仅重视礼仪教育,还非常注重强调一视同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物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之间相处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了孩子,这就需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有助于家风建设的家庭环境,另外在当代家庭教育中还要充分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才能促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家庭和睦,在现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过于呵护和溺爱孩子,未能及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正是因为家长未能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所以孩子在处理事情时大多都根据自身喜好,很少会考虑和顾及自身行为对家长和整个家庭的影响,因此,在当代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中,家长必须积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建设。

2.2积极借鉴传统家训中的优秀方法

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需要以身示范,为子女做好榜样,传统家训中也提及了以身示范的教育方法,并注重强调家长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当代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仅仅是口头说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家长的言行不一致,就会对孩子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以身示范能够充分激励孩子,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给孩子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风建设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另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孩子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方式,家庭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才能确保家庭和睦,在实际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有效发挥孩子自身的作用,充分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由浅入深地教育孩子,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成才,推动优良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形成。

2.3把传统家训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传统家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要有效发挥出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积极吸取传统家训中的精华内容,同时促进传统家训和时代的共同发展,不断丰富传统家训的内涵,赋予传统家训新的时代意义,进而促进当代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我们要全面正确的认识传统家训内容,不能一味地继承,也不能一味地否定,对于传统家训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要批判继承,理性分析和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紧随时代发展潮流,积极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为传统家训注入新的生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另外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古人已经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子女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子女立德修身,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传统家训非常重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在当代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中,家长要积极地借鉴,从内心里充分意识到培养子女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古人的家庭教育智慧,要注意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时,一定要扬弃传统家训内容,同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在传统家训内容中巧妙融入一些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元素,从而确保传统家训能够跟得上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并有效促进当代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发展。

2.4巧妙借鉴传统家训中蕴含的优秀文化资源

要想推动当代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就必须传承传统家训,不仅要学习和钻研理论层面,还要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样才能推动新形势下的家风建设,家庭作为家庭教育的初始地方,也是传承家训和家风建设的重要场所,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对传承传统家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承传统家训也是新形势下家风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特殊的过程,家庭中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都是不同的,家长不能采用单一机械的教育方法,单纯给孩子强行灌输一些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知识,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在实际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一自身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孩子,为孩子树立好学习的榜样,增强孩子对教育方法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规范自身行为,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优良家风建设氛围的形成,家训家风不仅会影响某一个人,还会关系到一个家庭和家族,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那么他的举止就会深深地影响自己的家庭,只有家长树立良好的行为举止,子女才能受到积极正面的影响,所以说传统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能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建设。

作者:陆琦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家风家教论文篇八

30多年的飞速发展让中国物质财富有了巨大增长,不过我们也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困惑,最重要的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间的落差。在这样的前提下,特别需要寻求我们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

民族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念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离不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必须既能够包含大家公认的价值,又能够承接我们自己的悠久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异常丰富,家训、家教、家风就是极具价值的一个系列。《大学》里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正是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每个人都是由“家”走入社会的。毫无疑问,良好的家风、家规、家教对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标准、操守品行,乃至生活习惯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社会由个人组成,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础。

良好家风的形成必须靠家教。不幸的是,我们今天已经不自觉地将“教育”窄化为“学校教育”,以为“学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我们并没有将“家教”安置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在这种语境下,“家教”甚至成了校外补课的同义词。这难道不让人担忧吗?曾国藩晚年在《与弟书》中写道:“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我们真应该三思其言。

在传统中国,几乎每家、每族、每姓都有自己的家训,通常在汇聚族人祭祀祖先时,由族中长老领诵,敬谨恭读,这就让族中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可惜的是,这一优良传统曾经被我们自己摧毁并且遗忘;可喜的是,近年来,它已经在民间复苏并且复兴。凝聚着祖先智慧的教诲、训诫,又重新在子孙后代的耳畔响起,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培育着良善的种子。

以我们吴越钱氏为例,近年已经恢复了祭祖时奉颂《钱氏家训》的仪式。为了便于今人记诵,古老的《钱氏家训》采用了新的形式,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章。“个人”章强调“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家庭”章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强调要慎终追远,教化后人;“社会”章强调“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国家”章强调“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等等。

类似的“家训”不仅是每个家族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家教”不仅关乎每个家族的子弟,也关乎社会整体。良好的“家风”,非常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不等同于教养,文化不等同于文明。教育必须体现为教养,文化必须落实为文明,才有真实的价值与意义,否则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都是令人怀疑的。从教养、文明的角度看,家训、家教、家风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不言自明、毋庸置疑了。

家风家教论文篇九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来到人间的那一刻,他(她)就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他(她)的喜怒哀乐、健康与成长都与我们的家庭息息相关,当然,如何去培养一个孩子便成为我们家庭终身的必修课。

家教作为家庭文化建设的基础与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是洗煤厂的一位员工,也是一名宝妈,从我做妈妈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即使她还很小,对她的教育从未停止过。

宝贝未出生前,我提前给宝贝买了国学机,计划从小培养她对中国国学的认知,因为我深知现在国学对孩子的重要性,里面的家教风也体现的比较明显,比如《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谨信”,做人最根本的就是孝顺,孝顺父母,对于孩子,我们父母就是榜样,我们以身作则告诉她什么是孝顺,不随意辱骂父母,更不能打父母,在外工作要多回家看看,回到家要帮父母多干活,我们的举动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这也会让孩子形成好的家教。

我姐姐是老师,从她们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这为我照顾自己的宝宝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俗话说吃有吃相,坐有坐相。

吃饭前要洗手,不能看电视,一家人坐在餐厅里,高高兴兴的用餐,吃饭的时候长辈先动筷子,不能乱夹,不能自己爱吃一样就使劲吃,学会分享,吃完自己收拾好自己的碗筷。

这也是家教表现,这样孩子能形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对她以后学习习惯的形成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因为现在物质条件的改善,好多都是独生子,所以自私自利是现在家庭孩子的通病,好多孩子都没有家教,不会分享,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自己吃喝玩,还要抢别人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学分享,可以自己做出举动,让孩子学习。

礼貌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世纪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都要学会礼貌,见面打招呼,受人帮助说谢谢,做错了要说对不起,学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教会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会养成承担责任的习惯,不会总是把过错推给别人,这也是家教,助人为乐,乐于奉献。

姥姥姥爷从小就教导我“承前祖德勤和俭”,让我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姥姥他们的教诲,我一直记在心头,可却一直没有明白节俭是什么,总觉得它好像离我很远。

直到我9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才让我深刻地了解了节俭的含义。

那天,妈妈叫我买一袋醋,到了商店,我把钱交给了售货员阿姨,阿姨笑嘻嘻地把一袋醋放进我的衣兜里,还把找的一角钱塞到我的手心。

回到家,我把醋递给妈妈,顺手便把那找回来的一角钱丢进了垃圾桶。

妈妈问我怎么那样做,我说:“一角钱留着有什么用,什么都买不了,还是扔掉算了。

”妈妈说:“那可不行,一角钱虽少,可也是钱,只要聚少成多,它将来就会是一大笔钱。

你要学会珍惜和节俭。

”说着便把那一角钱捡起来,放进了一个小盒子里。

从此,我便和妈妈一起往小盒子里放零钱,我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节俭,总的来说就是珍惜已有的物品,尽量让它避免损坏。

同学们,你们的家风是什么呢?是和我家一样的勤俭持家,还是有其他良好的家风?不论是什么,都请你把这些优良家风传承下去吧!

家教,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家庭中的家教好,这个人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教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教训是沉痛的。

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

是呀,难怪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会有优劣之分!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

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孟母三迁》和《曾子杀彘》的优秀家教故事,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注重家教的父亲,他在《诫子书》中这样教育他的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告诫那八岁的儿子: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于是像孟子、岳飞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便在这样的家教中应运而生。

家教,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

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棍棒底下出孝子”、“传男不传女”,已被岁月的流冲走,而那些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了“家家之风”。

中华民族文明的脚步正在新时代的家风中稳步向前!

家风家教论文篇十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什么是家规呢?

家规、家训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也是所说的家风。体现着家人的价值追求和传承。

家风也是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的源头。

家训家规也就是古时一个家族的家法。

我出生于70年代初,小的时候家里就有一些不成文的家规,比如:家中来客人了,吃饭时小孩子是不能上桌一同用餐的,因为习惯所以觉得很自然。

现在的小孩如果平时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就因为来了客人而不允许其上桌用餐会觉得委屈的,甚至会憎恨起无辜的客人。

这不能怨孩子,父母应该自责,“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看你如何教育。

家规家训最好从孩子小的时候抓起,从娃娃抓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待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后再去教育,让他们改正就很有难度了。

记得当女儿还小的时候(大概四岁吧),一家三口回家过春节。吃饭的时候,我将一块鱼籽用筷子夹给了父亲,然后将另一块夹给了母亲,女儿端着碗在旁边眼巴巴地等着,却没能如愿,满脸的不解和失望,我只是装作没看见。

在自己家里吃饭的时候,无疑这些东东都是她的了,事后给女儿讲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孩子听后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第二年再次回家过年,因为开饭的时间有点晚,家中几个一起玩的孩子都觉得饿了,看到饭桌上摆着做好的几道菜就想大快朵颐,被女儿拦住了,“让爷爷先吃”边说边跑到爷爷的身边说:“爷爷你就先吃一口吧,我们都饿了,您先吃一口我们几个就可以吃了”,大人们听了都笑着称赞说:“这孩子真懂事!”我就是这样在生活中通过一件件小事将家规家训无形地渗透给孩子,让她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理解并遵守家规,成为一个敬老孝亲、爱国奋进的好学生、好青年。

每个家庭的家规都有所不同,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可能成为家规的载体。

在生活点点滴滴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向前发展。相信在这些良好家规的影响和教育下,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一定是辉煌的、灿烂的。

家风家教征文(二):凡事靠自己的努力

邵耘

说起家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活靠自己。这感受的由来还要从父辈们的事情说起。

我爸爸兄弟三个。由于家庭贫穷,我爸老大,必须回农村老家照顾弟弟们上学,放弃了在南海舰队留员(当年全军只有一个名额)。我的叔叔们比较争气,都考学出去了,大叔在潍坊电厂,小叔在河口区政府。叔叔们参加工作后,条件都逐渐的好了起来,可是家里从来不给他们添麻烦,要求不做违背原则上的事情,家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

小时候,家里种苹果园,叔叔想通过单位给帮忙处理一些苹果,爸爸每次都是拒绝了。因为他的原则是――违背原则的事不要做,挣钱要赚踏实钱。

后来,我和我哥逐渐长大,一直没有享受到“有关系”的好处。我大叔当时在潍坊电厂电校当校长,上完电校即可安排在电厂上班。能有到电厂上班的机会在那时别人都很羡慕,说我家以后孩子上班没有问题了,但是我爸不让我们去,说别人谁去不管,你们就是不能去,要好好的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在此后的几年里,我度过了艰难的求学之路。参加工作以后,我起初也想通过长辈的关系,能够给找个好点的工作,但是被叔叔拒绝了,自己出去闯荡吧,不然早晚就吃亏的。

当时我还非常的生气,很羡慕别人的亲戚朋友给找的“捷径”,感觉比别人高人一头样子,特别是在我们村里也有个在电厂上班的同姓叔叔,给老家兄弟们又是找工作,又是帮忙做生意什么的。就在前年的时候,那个同姓的叔(正处级干部)被检察院带走了。这时才深刻的体会到,父辈们坚持不照顾、不走捷径,而是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方乃顺利走好人生之路。

家风家教论文篇十一

车还在盘旋的山路上开着,我打开车窗,看着瞳孔前飞速而过的警戒线,耳边偶尔有着车轮翻滚着、碾压着柏油路碎粒的“咯嗞”声。爸爸从驾驶座前探过头:“还有十五分钟就到矾山!”

刚下车,便看见坐在屋檐下、摇着竹扇的爷爷。此时,阳光足以强烈地射在屋檐下的每一个角落,爷爷的瞳孔很浑浊,但却依旧和温暖,闪着光,是泪水还是享受?我微微眯着眼睛:“爷爷,太阳这么刺眼,你还出来等啊?”爷爷抚了抚下颌,沟壑纵横的脸上浮出一丝浅浅的笑容。

上车,倚着车窗,按下扶手边的按钮,便将厚厚的玻璃往下拉。爸爸则转动方向盘,我不经意转身,眼角的余光便瞥见虚掩着的门里,有两个匆忙下楼的身影,尽管屋内的光线很暗,但在余辉的映照之下,爷爷奶奶的身影逐渐清晰,他们胡乱地将脚塞进门口的鞋,一脸着急向我们招手。

记忆中,奶奶的脚有患病。只见奶奶提着两三袋肉燕、牛肉羹,左右摇晃着跑来,跑得很吃力,和可笑,可眼神中依旧藏着几分淡淡的笑意。

“喏,开心最爱吃的,我到老街买嘀!”奶奶喘着气,颤颤巍巍地把手中的袋子递给我。她发白的头发稀稀落落地在夕阳中镶上金框,轻闭的眼很浑浊,依旧有这么几束光,是泪水还是思念?我闭眼想了想,老街离这高垟路还远着,奶奶是怎么走过去、返回来的……微微抬头,奶奶仍然一脸慈祥,我摆摆手:“拜拜,奶奶你进去吧!”

爸爸已经把车开向公路,我趴在车窗,瞳孔前的桂花已碎了一地,忽然想起《成都》中的一段歌词:“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而在桂花树后,是爷爷奶奶朝我挥手的模样,三百度的近视却依旧让我看见爷爷奶奶脚上一红一绿、一黑一白的“鸳鸯鞋”,还有亦忘不去那深深的眼神渗透出的浓浓的美好,那眼中的微光,是泪水还是不舍?我一直回头,直到在拐角,他们的身影渐渐模糊。

还有愈传愈远苍白的声音:“记得吃肉燕和牛肉羹,下次没时间……就上来了……”后面,似带有些哽咽。

终有一日,是父母用苍老声音,在路口目送我。

终有一日,是我伴两鬓苍颜白发,在街头目送我。

回头,那悠悠黄昏中,街角的.目送会留在心底,这是家风吧……

家风家教论文篇十二

我家一共有四口人。我爸爸是一个比较会疼人的父亲,他很能干,由于是在电器工厂工作的,一般的电器小故障都能修理,所以有很多人来找爸爸修电器,我爸爸一般会先去老人的家看看,会将老人的电器先修理好,对老人也特别尊敬,时时刻刻愿意帮助那些老人。有一次,有几户人家的电器同时坏了,其中有一个老人,虽然他刚下班回来,一身疲惫,可爸爸二话不说,提起工作箱就向老人家奔去,待到夜幕降临,才提着工作箱疲惫地回来。

我的妈妈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她总是在我面前装作一个凶巴巴的人,却在背后细心地照顾我,将我的东西理得好好的,这一切,是在我偶然的一次装睡中才发现的!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我健康成长,我懂得了尊老爱幼,我懂得了关心别人,懂得了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家风家教论文篇十三

古人常说:“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是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肯定家庭不和睦,儿女不孝顺,风气低俗。而在我的家,同样也恪守着家风。

诚实做人是家风。诚实就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至今,依然是现代社会的精神财富。它如同血脉一般,推动着民族的发展。三国时期,孙策在一次大战中,成功的击败了曹操的大军,活捉了名将太史慈。太史慈说:“在这次的战斗中,我失败且被活捉,心甘口服,但请孙元帅把我放了,明日我一定会带一支精锐部队来投奔你。”孙策听信了,结果太史慈将军果然守信。太史慈将军的诚实,才能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踏实做人也是家风。踏实,就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有一对同桌,一个同学是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决定学习与否,另一个则是勤勤恳恳,一有空就孜孜不倦。结果,那位勤奋的学生名列前茅,而他的同桌则名落孙山。它们的学习成绩竟然差别如此之大,完全是由于不踏实造成的,说明踏踏实实是多么的重要啊!

低调做人更是家风。一个人在获得了一个功名利禄时,千万不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在一家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对上级颇不尊敬,有时还常常冒犯。最后,他被开除。低调,是一种情操,是一种美德,低调做人,使人尊敬;高傲的人,使人厌烦。

家风家教论文篇十四

25、发家在于勤,败家多为淫。中国谚语

26、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新约·马可福音》

28、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29、有意义的生活必有计划。陶行知《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31、人吵败,猪叫卖。中国谚语

32、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33、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宋·林逋《省心录》

34、不严不能成器。清·曹雪芹《红楼梦》

35、和顺日子容易过,忤逆日子一时难。中国谚语

37、人道之兴,必由夫妇。《孔子集语·易者》

38、家和日子旺,人和事业兴。中国谚语

39、事要好,问三老;家要兴,看后丁。中国谚语

40、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宋·林逋《省心录》

41、士有悍妇则良友不至,国有妒臣则贤士不留。明·刘基

42、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43、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清·石天基《传家宝》

44、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宋·陆游《小儿入城》

45、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46、“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鲁迅《上海的儿童》

47、治家者最忌者奢。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家诫》

48、算算用用,吃穿不穷;用用算算,海干山空。中国谚语

49、吃饭穿衣量家当,一屋老小心不慌。中国谚语

50、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蕉窗日记》

51、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清·钱泳《履园丛话·治家》

54、积小钱,办大事;积闲钱,办急事。中国谚语

5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宋·王应麟《三字经》

家风家教论文篇十五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好子女。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风家教论文篇十六

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风家教格言的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1、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风水,最高等的风水。

2、男人要“刚” 。刚不是打人骂人,打人骂人的男人是无能的男人。

3、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闹得家务不合分居另过,家庭分崩拆离,家道不兴。

4、每个家庭应设想到是自己的女儿嫁进这个家里,家婆应疼爱儿媳妇如同疼爱自己的女儿。如做不到,儿媳会用同样方式去对待她以后的媳妇,造成恶性循环。

5、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

6、为人丈夫,要从“三纲”上定住位,三纲是指性纲心纲身纲;不动禀性(不发脾气)为性纲;不起私欲为心纲;没有不良嗜好为身纲。生气是性纲倒;骂人是心纲倒;打人是身纲倒。 “纲”是领的意思,必须要把女人领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儿女。

7、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调五味,原质总是不变。随遇而安,随贫随富,可高可低,如水能养育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8、为人妻,自要先从“三从”上定住位,才能助夫成德。 “三从”是指性从天理,心从道理,身从情理。怎样才是“身从情理” ?应做的事,亲自去做。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教儿女,全都是自己的本分。不怕苦,不怕难。做后也不生气不埋怨不后悔。 “心从道理”:指除去争贪搅扰的私心。所思所想的都是如何报老人之恩?如何和睦妯娌,如何教导儿女?心存全家的好处,所行之事,自然处处合道。“性从天理”:以不动秉性为主,还要化除禀性,圆满天性,方能厚德载物。

9、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10、女人多事,男人无声;女人不柔,家财不旺。

11、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阴阳各有其位。男子以刚正为本;女子以柔和为本。 “刚”是不动性(不发脾气),“正”是合乎正理。 “柔”要性如水,“和”就要合乎理。所以刚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刚正,名词虽然不一样,精神却是一样。

12、 “刚”是不但不打人骂人,而且被骂也不回答、不反驳、不烦恼,如如不动,被骂也不动性(不发脾气)才是刚。顺逆当头,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13、老人托起一家的福报,创造一家的福德。福德是一代比一代强,福报是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子孙比你强,说明你有德,否则就是无德。

14、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15、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16、老人如大地,默默地承载一切,包容一切,化育一切。老人胸怀宽大,家庭福报就大。

17、老人爱人爱物,家庭子孙就兴旺。如果老人贪了,就将家庭的全部福报吃完了。

18、觉爱无架(价):不抬高身份,不把爱当作买卖。明白对方好处,赞叹对方好处;理解对方的难处,原谅对方的过。如对方有过,能启蒙指导对方改过。

19、教育孩子五步曲:养、育、教、领、导,但不许管。重点要培德,把道德教育好。

20、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

21、家庭角色不同,有不同讲究之道。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女性性情应柔美如水,这样才会旺夫贵己,钱财运气自然随之而来;女性若性情强硬、凶悍、气势压人、顽固偏激、心存报复怨毒,咬牙切齿、怒目瞪眼、结果只会伤人费己,克夫贱己、福报尽失、容貌枯憔。

22、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

23、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24、家里不管谁有错,不管发生什么灾难和是非,都不外扬家丑。

25、家和万事兴,要想夫贵子贤,就要教敬公婆,日子准能发达。否则富贵花间露,荣华草头霜,皆不能长久。

26、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27、孩子不明理等于是果子酸了。果子酸了要在树根上下功夫。

28、公婆如同一家之树根,想要枝繁叶茂,花香果甜,定要善待树根,往根上施肥、浇水、松土。

29、父母是人伦之始,阴阳之道,阴为母,阳为父。阴阳和,才能万物生长,阴阳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者儿女缺乏。

30、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31、福德具足、温和厚重叫做性如灰。

32、夫妻之间要做到相互补漏,而不是互相埋怨。

33、夫妻是一家的天吉星,以爱为根。

34、夫妻闹矛盾,一是违背天地赋予的恩;二是违背父母赋予的情;三是违背自己本命多生多劫本分的因缘。违背生命本分的因缘,生命就失去正报的依靠。夫妻分裂,就是生命的分裂。

35、夫妻结合有三因缘:第一,是为了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关心;第二,是为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为世界留下一个好的人根;第三,是为了更好地关心和照顾双方的父母,让老人放心、欢喜。

36、夫妻道,也就是阴阳道,夫义妇顺,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还能家齐,子孙昌旺。所以,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合乐。

37、道在恩义并用,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

38、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灾难了。

39、当媳妇的`,要明理:公婆是一家真正的福报。不要老人,怨恨老人,不肯对老人尽孝等于自己不要福报,也不会有福报。

40、当媳妇的,爱自己的丈夫必须要爱自己的公婆。明白没有公婆就没有自已亲爱的丈夫。体恤婆母以前的奔波劳碌,费尽心力,才把儿子养大成人。不能再使婆母受累,指使婆母做事,或对婆母言行产生怨烦。

41、成家后,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领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儿女,就是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

42、不造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要担当是非,不怕是非。调和一家不生是非,不然老人就是缺失。

43、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骂子女,因为子女的成败也与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关,第二要考虑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

44、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45、不要刚暴,不要急躁,不要罗嗦多嘴,更不要去管男人的事。应助夫不累夫。

46、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报。

47、不安排老人做事,他们喜欢什么就做点什么,但要多关心老人,常劝他们多休息。

48、博爱无条件:不管人,不束缚对方。给对方自由权。

50、本来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记做了,妻子不要埋怨,要认真把事情有做好;反过来,丈夫也要这样做。对方做不到的自己补上去。这就是互相补漏。

51、暴夫则非打即骂,不讲道理。不明白自己责任所在,所以才敢胡作非为。

52、爱是和谐的缘起,也是和谐的总纲,没有爱不可能建立和谐的家庭。

53、爱的标准:真爱无私,觉爱无架(价),博爱无条件,实爱无成见。真爱无私:尊重对方,不给对方添麻烦。

54、 “管”是父母任着自己的性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

家风家教论文篇十七

我想,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吧!而我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风是尊老爱幼。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妈妈就嘱咐我们一定要尊老爱幼。妈妈和爸爸当然得一定以身作则啦!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成了我们几个姊妹的榜样。

有这样一件事我一直铭记着。那是在一个下着大雪的日子,我和妈妈正在家里吃饭,听见门外有脚步声,妈妈就出去看了看,原来是我二伯家的弟弟呀!弟弟可能是因为跑着过来的吧,上气不接下气,说话也连不成一句话。妈妈见此状况,就去端了杯水递给弟弟,弟弟喝下后就好多啦。弟弟对我妈说:“奶奶胃又难受啦,吃不下饭,咱们赶紧过去看看吧。”妈妈一听着急啦就忙往外跑,连外套也不穿。二伯和爸爸也都追着去啦。

我跟着去啦,到奶奶家后,妈妈问奶奶是哪里疼,怎么个疼法。妈妈得知大概后说:“妈,您先喝点水,我去给您买点药。”奶奶急忙阻拦说:“别去了,外面下着雪呢,我喝点热水就行啦。”妈妈依然跑了出去,买回了药。奶奶喝完药后就躺下了,这是爸才回家呢!以后妈妈每次去奶奶家的时候,就会带些营养品和开胃的山楂。我心里十分感动呀!

还有一次,我和弟弟因为电脑发生了争执,在电脑前抢来抢去。妈妈看见啦,走过来拿支笔在我手上写出四个大大的字—尊老爱幼。我看了十分惭愧,于是让给了弟弟。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改正下,我们家就形成了这个好家风。家里每天都会有欢声笑语,我也会坚持并且让这个好家风传遍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19572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