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案例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8:26:02
优秀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案例19篇)
时间:2023-10-28 08:26:02     小编:文锋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心路历程,让自己的阅读更加深入和有意义。写读后感时,可以从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读后感的写作并不是机械地简单总结或感想的堆砌,而是要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融入感性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让读者在阅读读后感时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下面就是一些精彩的读后感示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知道了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特别是孔子说的那段话: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诫大家都需要不断地相互学习。

另外,大教育家孔子不仅能够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且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比不上学生,还能够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是多么好的老师啊!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身上也是优点、缺点并存,爸爸妈妈经常告诫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可我一直都听不进去,现在想想真为自己的`不谦虚而感到脸红。

为了让自己进步得更快,我总结了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认真对待学习,听话、爱好广泛,并且动手能力特别强;不足是:稍有些胆小,有时还爱撒娇。不过,我有信心改掉这些坏毛病,同时还要虚心地学习周围同学的长处,让自己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二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最终成了万世师表。一本《论语》,道出了哲理,他的思想,让人们信仰,他成了后世之人开口闭口的“子曰”,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童年并不幸福,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而更悲伤的是,孔子十七岁时,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少年时期的艰难困苦,磨练了他坚韧的品格。在少年时期的谋生过程中,他学会了“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在母亲的引导下,孔子刻苦学习,俨然成为了“小六艺”方面的专家。然而孔子却不以此谋生,因为他有更高的眼光。他认为,应该提倡“大学之道”和“君子儒”。什么是“大学”呢?孔子曾经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孔子说的这段话,诠释了“大学之道”:不为了就业和谋生而学习,这就是“君子儒”。而和“君子儒”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儒”,即学习某一专业并以此谋生,又叫“专业儒”。“大学之道”不为就业,不为谋生,而是为了成人,成为君子,为老百姓谋幸福,为国家谋幸福,更为了天下谋幸福。

不知不觉中,孔子迎来了自己的知天命之年。“天命”指的是上天的旨意。是否真的有天命?可以认为有,也可以认为没有。我个人认为,天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生在中国,在怎样的家庭里成长,有怎样的父母,怎样的兄弟姐妹,这就是天命。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做到知天命。知天命,包含着三层含义:认识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知天命,能给予我们百折不挠地向着远方前进的精神力量。人就是天命。

孔子的三千学生,个个精明能干,其中之一的子夏所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为了复旦的校训。孔子的著作《论语》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

用作者的一句话结尾:从此,孔子,不再仅仅属于春秋时代,他属于千秋万代!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三

孔子说:“人分三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

从生物科学这个角度来解释,中人以上:万物之灵的人;中人:一般的动的人;中人以下:禽兽不如的人。

抠心自问我是哪一等人?中人算不算的上?请自己多花时间认真检讨,改过自新。

放眼看社会禽兽不如的人越来越多什么原因?是人们价值观念扭曲,市场导向错误等等,谋财害命比比皆是,人祸不断。

总而言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全中国,全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现在我才明白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从前种种譬如今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今天给自己一个新的出发点――对得起未来的自己。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四

读着《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经典,我顿时觉得自己是多少渺小。读着它,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思想和情怀。他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

当读到第89页的这段话时,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使人的心灵表现美好或许并不难,无须反复教导与灌输,只要相信,人本性是善的,并按这一点对人给予尊重与信任,为人释放心灵中的美好创造”舞台“,就可以了。”“给予学生尊重与信任”,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但在这看到,感觉又完全不一样。

他说,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就能引导学生释放出心灵中的“美好”。是的,“人之初,性本善”,“心灵中的美好”人人都会有,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释放”这些美好的意愿与舞台。我想,给学生“优秀生”的感觉,也许他们真的会更优秀;给学生更多的信任与期待,不爱学习不爱劳动的学生,明天,也许,他们就会变得主动了。

怎样具体地给予学生更多“尊重与信任”,我还应该不断地思考。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五

坐在窗前,桌子上放着一杯热茶,手中捧着一本书,这个有些诗意画面经常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是一个书虫,深信着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一本好书就像是你的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他开拓你的视野,增长你的智慧,洗涤你的心灵。我也喜欢把我所读的好书跟所有同样爱书的人分享!

最近读了一本自认为很好的书―《于丹《论语》心得》,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就很喜欢于丹。看到她才知道原来讲《论语》的不一定是老头子,喜欢听她讲的《论语》,因为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没有文邹邹的死板语言,有的只是生动的趣语。还记得于丹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在我心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多么精彩的一句话,还不成熟的我不太理解这句话,可读完这本书,我认为孔子是灰色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普通的,贴近人心的。我们不需要仰望他,只需平视。

之所以买这本书,一是因为于丹,二是因为孔子。孔子是家喻户晓的,自上学前我就对他有一定的了解,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自己,就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另一方面从“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可以看出他不求富贵,只求道义,他认为行义是最重要的;同时孔子生性正直,老子曾这样评价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他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作为一名学者,他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也许就是同学所说的落伍的人吧,但是不知怎的,我对那些时尚的东西总是没什么兴趣,我可能更中意于古典的东西吧!其实谁说少年不能读《论语》,论语是我道德品质的教材,论语所代表的思想其实也是儒家的主张,从古至今,儒家思想一直是历史的主流,最早是汉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近代则是,中国在各国所设立的孔子学院,论语是中国的一个标志,孔子是中国人的典范。

作为一名新中国的少年,我应该向孔子学习,学习他的精神―不求名利,乐于助人,勤奋好学,正直,力争成为第二个孔子!

轻轻地合上书,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的依然是孔子的形象和语言,睁开眼时忽然发现窗外不知何时下起了细雨,论语何尝不是着春雨呢,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阅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是因为题目很吸引我,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

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梁启超第一次做研究生的导师,上课时,他走进教室,望着天花板,然后突然说:“兄弟我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之后,才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章太炎先生的开场白比梁启超自信的多:“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但是国学大师不能没有学生,所以他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

大教教心在我们是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倾心”――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思想千差万别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我们所谓“生动”的说教也只好算得上毫无意义的忙碌了。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看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的种子,才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新课改已经向我们说明“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个几千年前孔子曾经倡导的千年古训的深层含义了。

“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

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先生常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钱穆,朱自清们似乎没有这样说过,但他们的幸福教师生涯同样是建立在自己不断“为学”的基础之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即是先通过历史文化将自己所要教授的“义理”研究清楚,然后才来教学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学”与“思”作为“教体”的教师。

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和“师生心灵的共鸣”

教育什么时候有最大的教育效能?我想答案同样是:让师生双方产生心灵的共鸣!

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将要耕耘的“学”一句话,是教师先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让教师了了解教师的“学”,然后和学生一起“学”。

向学生传授真正能触及心灵的“渔”,并因此让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爱;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才是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另外,仅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越多越好,越能显示老师对学生的爱。

孔子对待教学的态度比喻成“孔子式的爱情”。“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和“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认为孔子是把教学当作“恋人”一样看待的,孔子对教学的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把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在没有职称、没有工资,甚至连固定的教学场所也没有的情况下,孔子还是全身的投入和付出,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也就是将灵魂中的爱,献给永恒的真理或美德,而不是世间其他任何可能变动、难以把握的存在。孔子曾有堪于柏拉图媲美的坚定执着、不畏孤军作战的英雄本色以及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孔子“终身坚持一种信念”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因为我们几乎从未像孔子、柏拉图那样,有着明晰坚定的信仰,更不要说曾用尽全部力量去追逐信仰,所以我们也从未通过求知、教学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即使我们将爱情寄托于求知、教学以外的人与事,也同样可能是失意而回。就内涵而言,孔子的教学之恋除了是以自己的爱学习、爱仁心和爱人生等等大爱作为基础,更表现为他对颜渊、子路、子贡等学生的无私忘我的大爱。孔子以其一生的经历证明,教学,绝对有如“佳人”一般,可以让深爱着它的教师体验到人间的极致情感。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包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

学习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情怀和以“礼”来升华自己的感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便是孔子的情怀之一,倘若教了一辈子的书,连这样一点情怀都不曾真切地体会到,我们又有何底气可以让自己坦然地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更不要说去感受教学之恋的幸福与快乐。人除了吃饭工作之外,还要为爱而生。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安顿自己的爱。圣人孔子亦是如此。但孔子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而且倘若真如钱穆先生所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那么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孔子倾尽了自己的“深情”与“真气”,再倾下去,生命便要消失了,孔子的教学之恋即可以和人间任何一种之情媲美。

孔子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同时有懂得以“礼”来升华自己的感情,从而使自己的感情释放出来,可以达到超凡脱俗的美,此即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理”他们彼此的关爱、尊重、理解与体贴正是这些人性力量构成了可以升华的“理”。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从来没有一句教条,也全无道学气。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

人类身上那些最优秀的品质:勇敢、执着、仁慈、洁净……无论爱什么,在爱的过程中,只要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并将这些品质发挥出来,极可能成就并体验极致的爱情。

反观孔子,学问、人格与心意,这些能够赢得学生追随的“法宝”他一样也不缺,而且在学生面前,他历来都是“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所以他的教学以及孔门的师生关系实在值得长期地研究下去。

周子曰:“圣人所以圣者,诚而已。”即教师只有虔诚地付出自己的一片仁心,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求学岁月。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孔子的学生曾点说的一段让孔子引为之音之言的人生理想。不是子路、冉有他们理解的“学而优则仕”,竟然是归于大自然。

归于大自然,身边是单纯年轻的笑脸,迎着春风,洗尽尘埃,畅游在春风和歌声里……天地开阔,师生之间可以畅谈嬉戏,也可以在山水之间明澈自己的心境。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某门知识或者某个技能,而是一种自动求知的能力。

我们不可能有孔子那样的人生经历,甚至也很难有他那样的学问和人格。可是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所从事的教学,无论深浅,都意味着他将承受多么可悲的职业生涯。其不幸程度,就像一个人从未爱过谁一样。教学也可以成为爱的对象,哪怕自己爱的教学并不存在于现实中,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想,也足以让我们留恋终生。

如此想来,在教学这旅程中,即使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要将自己的文化和人生价值观影响了学生,便可以让学生永远留恋求学岁月,也可以让自己真正实现职业理想。那么,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六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界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谁也无法把它剥离,这是不争的事实。寒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孙汉洲老师撰写的"孔子教做人一书",对平日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又有了新的领悟。本书不仅讲孔子做人处事的观点和方法,还把《论语》中相关原文译成白话文,而且例举了大量的实例、故事,读来趣味横生。其中关于"孝道"的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善孝为先",说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自古忠臣皆孝悌。本书第一章写的是"孝悌之道",比尔盖茨说过: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如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加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有些人认为孝敬父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只限于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或者父母生日那天,甚至有些人对于孝道理解出现了偏差,以为扔两个钱,就叫孝顺。论语:"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意思是,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呢?可见"孝道"并不是单单物质上的满足。记得有一次看见了一则公益广告,主要内容是讲当年迈父母不小心将饭粒掉在桌子上的时候,当不再健康的.父母走路需要搀扶的时候,想想我们小时候他们是如何照顾我们的。画面出现的时候我注意到所有人都在极其专注的盯着电视屏幕,室内顿时清静了许多。不知道这个广告的创意者是谁,但他的这个短短几分钟的广告能重新换回人们对于自己父母的那份爱与敬佩,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经典之作,跟这个公益广告比起来"脑白金"简直是垃圾,"黄金酒"也成了索然无味的白水。回头说说现在的孩子,或许是因为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或许是他们太小不懂得,然而这些都过于牵强,都不是你们让爷爷奶奶替你背书包的理由,也不是你冲他们大呼小叫的借口,很多孩子都会背诵"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有几个孩子能真正做到呢,仅仅是背诵、默写是不够的,背的再熟练不知道其中的意义也是毫无意义。

教育孩子是个大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一起努力。说到这不得不再提到一个公益广告,就是"给妈妈洗脚"的那段,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你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也应当以身作则。学校也应当多开展一些有关于"孝道"方面的活动及教育,社会也应当多出现以上两个公益广告式的宣传典型。三方面合力才能做到对于孩子的良好教育。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是啊!书是人类的朋友,书能使人进步,书能使人获得乐趣,书能使人获得知识。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这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事,写成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不正当得来的东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会动心。

平时我们喜欢什么东西,都会千方百计得到这个东西,而不惜伤害了别人。孔子他就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他才不会用心计得到那东西。对于他来说,那是不正当的来的东西。以后我们一定要让心灵享受更好的,不要被一些东西虚有的外表所诱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给我们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的人格。树立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八

《孔子的故事》讲的是孔子一生有记录的大事,像第一次参与政治活动呀、开始教育事业呀、和老子会面呀。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孔子和老子的会面,讲的是孔子要到洛阳去,好学的他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历史悠久的京城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在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所以他想到那儿去好好学上几天。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这样一段话,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事态度告诉他:“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了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句是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这么几句话,你不能把这些话看得太死;第二句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出门应该坐车,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句是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

老子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学东西要灵活,能做到举一反三。《孔子的故事》里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篇这本书的作者名叫李长之,他是一名诗人,又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笔锋也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在他的笔下,2500余前年的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活跃在字里行间,著作有《鲁迅批判》《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这本书主要讲了,孔子在一生中的点点滴滴,他去过魏国、楚国等国家。他的知识非常多,后来还成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

这本书中的许多故事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这个故事。这里面主要讲了:孔子怀着不愉快的心情离开魏国,他要往东南走,到一个叫“仪”的地方。孔子出了卫国国界,来到了宋国境内。孔子和弟子们歇在一棵大树底下,孔子叫弟子们温习学过的礼仪。正在演习,因为奴役人民被孔子批评过的,宋国司马大林,一些人来把树给砍了,还要杀孔子。弟子们说:“应该快点走了!”孔子说“我有我的事业,老天会保佑我,宋国司马能把我怎样?”孔子一面拿话来安慰弟子,一面退了开去,为了免得在宋国遇到更多留难,孔子换上便衣,和弟子们逃出了宋的国际。

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孔子在贫穷的环境下生活,但是他努力学习的心态还依然未灭,使他成为了一位有名的教育家。我们现在可以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我才觉得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像孔子一样,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九

《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伪书这一桩公案就此判定了。顾颉刚对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语》……意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之绪余,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十分赞同,认为“绝对正确”,并说:“故今之《家语》,大部分为编辑,小部分是创作。”又说:“《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实际的情况是,王肃获得了一个早期的本子,然后为了迎合他与对手的论辩,加入了自己的阐释。即便如此,《孔子家语》的编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传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竹简6000余枚,内容有《诗经》、《苍颉篇》等佚籍,都是现存最早的古本,同时出土的木牍文书中,许多语句在今本《孔子家语》中可以见到。李学勤据此认为:“早在汉初确已有《家语》的原型,《史记》世家、列传很可能参考过此书。刘向编集《说苑》,也收录了其中文字。王肃作解的今本《家语》,大约就是在简本的基础上经过几次扩充编纂形成的。”生也根据阜阳汉墓木牍和《说苑》简的材料讨论了《家语》的真伪及成书年代,结论为:

(1)从汉初就流传着一批记录孔子及门弟子言行和诸国故事的简书,这批简书应当就是后来编纂《孔子家语》、《说苑》、《新序》等书的基本素材。

(2)从汉文帝时汝阴侯墓简牍所见专记孔子言行的篇章,可以看到汉初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播。《家语》的编纂,正是儒术发达以及孔子受到重视的产物,旧说孔安国编纂《家语》并作序,应当是可信的。

(3)长期以来,今本《家语》被认为是王肃伪作,细审各家所举“罪证”,按现在所知道的古籍编纂与整理的知识加以考察,证据并不充分。

关于《家语》在流传过程中,有亡佚、改易、增益等各种情形,皆属传世古籍所遭遇的普遍问题,不能据此论定其为伪书。这样就澄清了过去以为《孔子家语》是王肃作伪的说法,对于研究西汉初年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阜阳双古堆和定县八角廊汉简与今本比较,一简一繁,说明今本在竹简本的基础上有所增广补辑,这是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常有的现象。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增广补辑部分将其视为伪作,也就是说,不能因其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否定《孔子家语》一书本身的价值。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买了一批战国楚竹书,其中《孔子诗论》中有孔子对《诗·召南·甘棠》的解说,将之与《孔子家语》相比较,两者基本接近,因此朱渊清确信:“《孔子诗论》是孔门弟子所记孔子《诗》说,《孔子家语》则很可能就是在《孔子诗论》之类原始本子的基础上钞撮编成。”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经学家。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既然是“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那么,为了追寻孔夫子的足迹,了解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体会他那万世师表的言行举止,感悟圣人情怀,哲人智慧,读《论语》后,《孔子家语》以也应在必读之列。

本人读《孔子家语》已经一月有余,只因文言文底子薄,知识储备也有限,悟性又差,所以迄今仍未读完。已经读过的章节,也没完全读懂。只是边读边记,有所感悟,信手涂鸦,连不成篇,自不是钻研之法。我总想,我们作为一般的精神文化的传承者,人类各种精神资源的利用者,只要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有所感悟,就达到读书的目的了。

当然,这个感悟,是今天的,如果到了明天,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也许就有了新的感悟。而且,感悟不是实证,与科学或许无缘。请各位批评者明鉴。这里所列的,是《孔子家语》的一部分,而非全书。就权当是读书卡片吧,为了今后查找方便;也权当是求学作业,恭请各位老师批改指点。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十

孔子,即孔丘,春秋时期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勤学好问的态度,通过对人生、道德、政治等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通过五个方面探讨勤学好问的孔子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无止境,终身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必经之路。他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孔子本人也是一个勤奋的学习者,据史书记载,他一生中讲授的学问有“六艺”之多,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同时还涉猎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孔子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孔子提倡好问,他认为勤于提问是学习的起点。孔子曾经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言,问于难而思于急,昼眠日思,夜眠日忧。”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勇于探索问题的精神,只有不断地问问题,才能有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孔子著名的学问之道是“三思而后行”,也就是说在做决策之前要多次思考后才开始实施。这种好问的态度使得孔子成为了一个思考者和智慧的源泉。

然后,孔子关注个人修养。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他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和修养,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孔子注重道德教育,他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之为人,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被传承,影响了无数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知识的真理性。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不断改进自己,达到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实践家,他提倡以仁为本,但他也强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学以致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行动。

最后,孔子强调学以致用。他认为学习是为了实践,知识只有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有真正的意义。孔子说过:“我传我道,有能改之者乎?有能改于世乎?”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改变社会。孔子本人就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生中走遍齐、鲁、魏、宋等地,传播他的思想,提倡礼乐教育,培养学生。他的行动证明了学习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综上所述,勤学好问是孔子的心得体会。他通过勤学好问,关注个人修养,强调实践和学以致用,为后世树立了学习和实践的典范。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勤学好问,不断学习和实践,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有担当的人。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十一

孔子是把活到老学到老完美实践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后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各种名誉。从孔子学琴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而且更好钻研,对于学问是孜孜不倦。

这故事历经几千年能保存在现在,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为加入了咱们的团体才能够有机会来深入挖掘这个故事,也能理解这个故事。要是以往这个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记忆,更别说反思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几个方面: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一辈子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学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学习这块一定要抱有一颗谦卑的心,不然不能够找到你要学习的对象,只要是比你优秀的人都要去学习不管他是什么人。

这是句古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过今天课程我反思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要运用好三大思维模式,学习的内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盐。

学习是要带着目的性的去学,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模棱两可的,这个时候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对于有点基础的内容,只要运用好单点爆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定能学习很不错。对于必须掌握,还很陌生的内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学琴一样。

所学的内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学习一个掌握一个。

孔子学琴是把学习方法描述的淋漓尽致,对于所学的内容,要通过目标细分把,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每个小目标,每天就为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内容,只追求学习的一个个小目标,学一个掌握一个。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看在多的还是要落到实处,多实践几次,慢慢的锻炼,早入成为孔子的知音。这样就会养成各种好习惯了。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十二

快乐的寒假,我像飞出笼子里快乐的小鸟,坐在刺桐公园的石椅上,掏出吴祚来写的《孔子学堂》,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

多么引人入胜的经典古文呀,我稚嫩的心灵跟着《论语》简练深奥的文字,与孔子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在朴实的生活之中和道德对话里得到荡涤。

从《孔子讲道》我明白只有追求真理,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从《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感受到仁爱、智慧、勇敢是真正的伙伴;从《知之为知之》我感悟到:只有刻苦、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收获知识的果实。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上)》这篇论述。孔子告诉弟子:“君子无所事。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其实说白了,就是凡事不能与别人争执不下,即使在比赛中,也应该互相谦让,这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看来,我也算是“君子”。

春节将至,购票大队排成了头不见尾,尾不见头的长队。我和爸爸从早上8点排到了下午2点,终于望见售票窗口的影子,我深吸一口气说:“爸爸,我到旁边去运动一下。”刚刚走出几步,我看见离我们二三十米远的地方有一个老爷爷,正颤悠悠地拄着拐杖,无精打采地排着队。我想:这位老爷爷一定排很久的队,开始体力不支!怎么办呢?我跟爸爸小声商量:“我们跟老爷爷换一换位置吧!”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真是一个懂得尊老、谦让的好孩子。”我和爸爸重新站到队伍后面排队,但看到老爷爷买完票高兴地样子。我一点也不后悔。

“君子明白正义,小人只知道利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语录像是冬天的阳光,带来无比的温暖;像是黑暗中的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像是甘甜的泉水,带来心灵的滋润。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十三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学问和思考。他坚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并主张勤学好问。在孔子看来,只有勤于学习,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不断进步。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孔子关于勤学好问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认为学问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追求和积累。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只有不断复习和巩固,才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典范,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知识,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和思考。他还强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只有通过不断温故知新,才能够不断进步,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

其次,孔子强调勤于思考。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说自己每天都要进行三次反思和审视。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和思考,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所在,进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孔子认为,思考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够真正认识世界、把握自己的处境。

第三,孔子非常重视提问。他说过:“不耻下问,自以为知也不求而知”,强调了提问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敢于提问,才能够真正去追问事物的本质,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他提倡师生间的互动,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良好的问答互动机制,以促进学习和思考的进展。

最后,孔子提倡用学问来改变自己和社会。他认为,学问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更是为了改善社会、造福人民。他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人们应该秉持“仁”的原则,关注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孔子认为,只有以学问为基础,才能够确保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合乎伦理和道义的要求。

综上所述,孔子关于勤学好问的心得体会体现了他对学问的高度重视和追求。他认为学问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追求和积累,需要不断温故知新,勤于思考和提问。他同时也强调用学问来改变自己和社会,以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互助和和谐。孔子的心得体会不仅仅是对自己和教育的思考,更是对人类思考和进步的重要启示。因此,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勤学好问,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教养的人。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知道了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

特别是孔子说的那段话: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诫大家都需要不断地相互学习。

另外,大教育家孔子不仅能够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且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比不上学生,还能够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是多么好的老师啊!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身上也是优点、缺点并存,爸爸妈妈经常告诫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可我一直都听不进去,现在想想真为自己的不谦虚而感到脸红。

为了让自己进步得更快,我总结了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优点是:认真对待学习,听话、爱好广泛,并且动手能力特别强;不足是:稍有些胆小,有时还爱撒娇。不过,我有信心改掉这些坏毛病,同时还要虚心地学习周围同学的长处,让自己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书是一朵朵永不凋零的鲜花,一颗颗华彩四射的瑰宝;书是一条条潺潺的流水,流淌过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涤荡人类的心灵;书是一块块彩色的卵石,铺起一条幽静的小路,让我们通往知识的殿堂。

我从小酷爱看书。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已养成了每天坚持看一小时书的好习惯、养成每天摘录精彩的开头、好词、好句。近几天我又看了一本《中华美德故事》,其中《孔子好学不倦》这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受益颇深。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学琴与别人不一样,别人迫不及待的要学新曲子,而孔子总是刻苦的练习基本功,脚踏实地的练,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孔子是一个大学问家,知识丰富渊博,但他还要埋头苦练,埋头苦学,更何况我们还是没有毕业的小学生呢?如果生活中遇到了难题,我们应该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这样会使知识更加渊博。

学习是成功的铺路石,是进步的阶梯,是一条让你变得知识渊博的`道路。只要你勤学、好学、博学、精学、乐学,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更应该努力学习,做一个21世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长大以后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书就像一片知识的海洋,让我自由的畅游;书就像一块知识的草地,让我自由的奔跑;书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让我自由的攀爬。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十五

这几天,我一口气把《孔子——影响世界的人》这本书看完了,在文字的徜徉中,我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孔子,他让我敬佩。我们历史上有那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我为他而感到骄傲、自豪。

孔子如此博学多才,与他谦虚好问的美德是分不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吧,它正是出自于孔子的笔下。孔子这样流传千年的`伟人,不说三人,就是三千人,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啊!而谦逊的孔子却说:三人同行,有一人必定是自己的老师。他又这样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就不要装懂,不懂就问才是最聪明的。当孔子遇到一丝困难,他就会不放过一切的向他人请教。我想:正是对学习的这种态度,才促使孔子的知识能够更加渊博!

古今中外,但凡做学文的人都具备谦虚好问的精神。爱迪生勤奋好学,勤于思考,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屈原洞中苦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南宋诗人陆游自幼好学不倦,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最后成为一代大学者……不正是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才使他们孜孜不倦,勤奋刻苦,由此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读着读着,我的脸不知不觉地红了。我正是缺乏这种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不懂一个问题则是埋在心里,过去了就过去了。到头来,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了。一旦养成了这种对于知识随随便便的坏毛病,遇到的麻烦事儿可就多喽,学习也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想想自己的行为,读读孔子的事迹,我明白:要想成功,是不能离开谦虚好学勤奋的,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1%聪明加99%汗水等于成功。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十六

读了《孔子学琴》,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能沉浸在音乐中,为什么他能沉浸在音乐里呢?我想是因为孔子心静。我想起《三国演义》的空城计中,司马懿说的一句话:“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心慌则音误,心泰则音清。”我也是学琴的,我能体会到心静和心乱音色的不同,要能心静,就要心中有琴,琴人合一。

先不谈琴,因为除学琴外也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兴趣是最基本条件,第二就是能静心。

外界给予自己讽刺挖苦之时会你会怎么做?坚持下来的大概没有一成吧?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不顾外界的看法,自己坚持学琴,生活中也要这样,不能遇到一点小挫折就退缩,更不能因厌倦而放弃,学而不厌,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能有了一点成绩就飘飘然,目中无人。

刚刚说的兴趣也是一大因素,但坚持自己的兴趣也是一种本领。孔子埋头苦练确实有点像现代人所说的“愣头青”,但怪不得他,古人所了解的太片面性,只是苦练,没有任何技巧性可言。但也并不是说此事就不对了,只是需要增加些技巧性而已。

孔子在曲中所投入的感情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埋头苦练只是一方面,感情在里面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首曲子若是没有感情,就只是一首曲子,你所付出多少感情,琴音就会回馈多少感情。

总而言之,孔子学琴中所存在的优点,都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膜拜、敬仰的对象。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十七

客师歌“三问”较好地解决了人生意义在哲学高度的重大问题:人存在于天地间的意义是什么?时间之于人的意义是什么?为何有时间的存在?“三问”以客师与韘述先田猎迷路这件事为背景,通过一问一答一层一层解析先觉、先知、先机、后觉之间的关系;时间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人和万物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

“三问”前四句交待了这次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第一问韘述先以客师明天地为由,诘问此时为何迷于田、困于岵、又冷又饿的境地。客师以诗经“衡门”开头,这也尊循了古人把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作为说话的依据,逐层逐次地解析“先觉”“先知”“先机”“后觉”,提出“先觉何必求先知,先机有时从后觉”极具智慧性的观点。这里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很多人都具有先知的能力,先知在任何时候只有极少部分人才有的能力,既使有这种能力的人,也不必非得用这种能力去处理事情。且事物发展的先机,有时也在后觉中产生。这二句话解决了有先知能力的人价值问题:人的价值并不在于要运用自已先知的能力去证明自已,或者获取利益,而是要顺从事物演化中的轨迹,不参杂人为的因素去干扰、改变它的结果。特别是从事易学研究或爱好者,当具备一些先知的能力,在运用这些能力的时候,有时能断人的生死、有时能改变人生的轨迹时,怎样做到慎言?先圣有“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客师特意写下“三言”告诫子孙要“三言两语”。

“智者只需明辩机,子时不问明朝疑”,有智慧的人只须辩明事物演化的规律和机会,从规律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决定自己的言和行。子时不问明朝疑,是不须动用先知的能力来决定明天的所为。

二问,韘述先提出“一朝夕”的问题,客师针对“一朝夕”这个问题,论述在不同层次的人理解也不大一样。有人说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蒙童、妇人、老妪是属于看山是山的境界。偶人、在雷火中论长短的人、在芥子上竟雌雄的人是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智者属于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朝夕之内大玄机,一物一换有分离。皆道天地一盈虚,吾道虚虚一朝夕”,每个人在自己的一朝夕中,都是用有别于其他人的唯一,换得自己的一朝夕,肯定与其他人有区别,映证后面的痴人、愚妇的一朝夕。世上万物(动物、植物)在这个大玄机中均有区别于其他万物的一朝夕。世人都说天地像风箱一样有盈有虚,而我的道却只有虚虚的一朝夕。

“天地不过一狎子,只布朝夕困人兹。”真正困人兹的并不是这个狎子,天地自有天地之道,而是人类自己不明白朝夕的道理,不懂得时间的内核而困于朝夕之中。

“海枯石烂光移影,千万人行将其定。痴人愚妇谋万年,自误今岁他年连。”在时间的这根长轴中留下一段一段的影像是千万人的人生轨迹共同形成的。痴人、愚妇谋划着万年大计,憧景着今年、明年以及年年岁岁。但在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谁也不敢保证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人生的悲欢离合、妻离子散、突发的事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只有真人能破得这个大迷津,抱着不争朝夕只在今的人生观,去感悟世界。

三问,以韘述先经历的战争中生死之间的事诘问客师:生命为何如此短暂且无可奈何,朝夕也好,只在今也罢,生命只存在短短的一瞬即灭。替众人也替天地间的万物问出生命的终极问题:为何来到这个世界?每一个生物来到世上不管存在的时间长短,都会面对死亡、毁灭。天地万物演化最终都逃不过死亡,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意义何在?客师以弓和箭的取用进而论述是否得情。人和万物来到世上,得情与否是人和万物存在的决定意义,来到世上得其情,就是人和万物最终的意义所在。不得情,那怕岁岁连连却只能空活一生。客师写到这里,悟出了人生真谛。

凡夫俗子的我们虽然境界不高,但只要找到正确的道路,努力修“四正”,处迷茫而不惑,在顺境而不娇。暂时无法达到“得情”的境界,即使智者、真人境界我们也还在修行的路上,但只要认准目标,不断修心、修身、修已,向智者学习明辩机遇,通过学习、领悟天罡遁的奥秘达到人生目标。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十八

悄悄地,经典诵读之风刮遍校园。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我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其中,我最仰慕的是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学堂》为我们呈现了孔子上课时的情景。在他的课堂上,不会有人抄袭,也不会有人作弊,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真实水平,因为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相比较这样真实的学习,不由得令曾经的我感到汗颜:

那是五年级时的一次数学单元检测,顺利地解答完大半张考卷后,一只“拦路虎”把我难住了。任凭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到解题方法。于是,一个声音在我左耳边说:“到学习比自己好的同桌那里瞄一眼吧?”

“不行,偷窃知识是不对的!”另一个声音马上在右耳边反对。

“可不瞄的话,这次就与高分失之交臂了。不达标多倒霉呀!”一个声音很为难。

“可那原本就不是您该得的。要是瞄了,您会失去更多的!”另一个声音很坚决。

“瞄一眼吧……”

“不行,目不能斜视……”

两个声音激烈地斗争了好久,最终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我还是选择当了一回“长颈鹿”。

事后,我向母亲进行了坦白,母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看您这么坦诚,相信您一定知错能改!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懂装懂,明白吗?”

从那以后,测试时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我知道在学习上弄虚作假,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堂》让我更加了解到孔子的讲理、礼让、谦虚;《孔子学堂》让我更端正自己该持有的学习态度;《孔子学堂》让我更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孔子学堂》,有了您的指引,我一定会开创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精彩天地!

勤学好问的孔子读后感篇十九

孔子不但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精神导师。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那么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他又如何影响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政治与生活?本书从孔子的出生开始,将孔子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

孔子其实是商的后代。商朝的开国国君是商汤,商汤是孔子最初的祖先。后来孔子的家族位在逐渐降低:从最早的商朝天子,变成周朝的诸侯,到了弗父何的时候,做了公卿,等到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以后,公卿地位也没有了,变成士了。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六十多岁时娶了不超过二十岁的颜征,两人到附近的尼丘山祷告,希望山神能赐予他们一个儿子。这个祷告真的应验了,公元前551年九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孔子诞生了。

孔子的童年时代是非常艰辛的,他三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十七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又去世了。孔子想把母亲和父亲按照当时的习俗合葬,但是母亲一直到死也没有把父亲所葬的地方告诉他,于是他把母亲先临时安葬在一个地方,然后到处打听父亲埋葬的地方,最终打听到了,再把母亲迁过去和父亲合葬。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就这么一个人处理父母的丧事,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能力。

晚年的孔子对自己的一生曾经有一个非常简要的概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学习,把探究真理、传播文化、追求道义当成自己的使命;到了三十岁,已经能够坚定自立,有自己的主机;到了四十岁,就不惑了,对于世界上的很多整理都能明白,有了判断力;到了五十岁,知天命了,知道自己的道德使命;到了六十岁,对于所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不再觉得不可理喻,心中不再有违逆不顺之感;到了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法度。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真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魔鬼!假如让我们这些人能够从心所欲,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或代价,我们会干出什么事情来?晚年的孔子是有欲的,他爱自然、爱艺术、爱古代文化,然后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这都是欲。孔子克服了不当的欲,抛弃了低级的趣味,从为了一个纯粹的人。

看完整本书,感觉孔子真是一个可敬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2142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