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为今后的发展制定更好的计划。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条理性,突出重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总结案例,供您参考和学习。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一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在企业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完成了各项任务,在思想觉悟方面更进了一步,现将个人总结如下:
一、
时光如梭,在企业的两年时间里,企业的每一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他们的丰富经验和工作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领导的关爱以及工作条件不断的改善给了我工作的动力,同事间的友情关怀以及协作互助给了我工作的舒畅和踏实感,企业蒸蒸日上的业绩给了我工作的信心。在此,我要感谢企业领导对我的帮助和支持。
二、
两年时间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目前担任产业发展部经理一职。主要负责5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及部分公司自投自建的项目实施。在部门员工共同的努力下,目前月华乡新星村增减挂项目农户自建房部分已快竣工,室外基础设施和拆旧复垦施工单位已招标完成,整体推进进度在西昌市24个增减挂项目中位列首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都是项目管理必要知识领域。在项目实施前应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计划过程要求,把任务尽量全面的列入进度管理表中,到了对应的时间节点,也不会忘记此项活动的执行,因此,相对能较好的执行要求的过程。
安全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按规范要求施工方、监理方做好日常安全生产检查,平日多开展安全三级教育,施工现场挂好相关的标示标牌,时刻督促员工的安全意识。
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首先他需要比较专业的要求,要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对施工规范要求了解透彻,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措施、施工工艺事前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
1、由于项目前期资料较多,人员配备较少,在档案资料整理方面比较凌乱。在办理前期各项建设手续和招标事项过程中,将各项目资料归类存储并建立资料清单目录,以便在后期办理结算或审计时方便查找,对相关合同和付款手续建立相应台账,理清各笔款项付款时间节点和额度。
2、由于任务繁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忽略一些关键性工作,像施工进度网络图一样,关键工作的滞后就是影响整体进度的必要工作。在这里我对自己做出要求,在每天上班前认真梳理当天需要完成的事项,充分利用中午午休时间,把当天未完成的必要事项事先处理。下班后,对当天的任务做总结,对明天的工作布计划,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认真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扬长避短,弥补不足,全面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大战做出自己的贡献。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二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 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叶称号。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 15人。茶叶面积 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76.3%和58%。
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全乡规模连片茶园 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 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新植茶园352亩,新植1400亩,新植2350亩,新植1426亩。
“十一五”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针对当前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园管理体制,培植龙头,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末全乡茶园面积10000亩,投产9000亩,总产 90 万公斤。茶叶平均单产100 公斤,工农业产值720 万元以上,茶农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类;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3个茶叶品牌。四大类茶是:巩固提升绿茶,发展突破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当增加茉莉花茶。茶园通过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积保持在1.2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0.9万亩(新植0.35万亩)。重点扶持“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整合10个茶叶初制加工所;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个,辐射面积0.3万亩。第二步是通过对龙头企业逐渐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乡建成1个大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并依托国内外市场,以充分发挥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经济优势的能力。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乡茶园多数发展于六七十年代,现基础差,产量低。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优质茶园基地建设。“十一五”全乡要力争建成优质茶园基地1.2万亩,发展绿色、有机茶园1万亩。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实施改造。乡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7个,“十一五”力争改造5个,使改造后的茶叶初制所能力达到每个2万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进乡精制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对其实施重点支持,促进其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十一五”全乡重点扶持发展2条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使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达到20万公斤以上。六是对茶叶企业实施改制改组。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及改制改组,全力培植起全乡茶叶龙头企业。七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研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生产,又要切实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研发。
2、打造“山”品牌,扩大茶叶市场影响力。一是整合茶叶品牌。对茶叶现有品牌进行认真筛选,继续打造具有特色与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同时,规范茶叶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切实加大茶叶品牌的保护工作。二是强化茶叶市场营销,建立茶叶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专卖店、专柜,举办各类茶营销活动,发展茶叶订单、促进茶叶销售。通过开展古茶树资源保护、茶文化挖掘与发展旅游业结合,宣传茶叶,促进茶业发展。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三
绩溪县养蜂协会是经县农经委批准成立的农民专业协会。成立于年,七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以及省蜂业学会的关怀和指导下,协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协会运作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会员数迅速增加,已由协会成立之初的余人增加到现在的余人,并吸纳周边县市众多慕名而来的养蜂会员。在协会的有效带动下,全县养蜂规模逐步扩大,已发展到余人和万余群,分别为协会成立前的倍和倍,我县也首次成为全省蜂群数最多,养蜂密度最大的县。养蜂产业逐步成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
为适应群众性的发展和科技管理蜂业需要,县五蜂园蜂业公司总经理周观跃同志急蜂农所急,想蜂农所想,于年月联合养蜂大户牵头成立了绩溪县养蜂协会,协会选出了名理事,由周观跃担任理事长,叶建英任秘书长。从此蜂农有了自己的组织,结束了群众养蜂“散兵游勇”无人具体管理的局面。协会的名理事,除理事长忙于蜂产品收购、加工、经营外,其它理事都是来自养蜂生产第一线,一个乡镇或一个区片有名理事,重点养蜂区片有名理事。他们具有较强的工作和组织能力,做到每个理事都能负责一方。蜂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理事出面协调,一般都能使问题与困难及时地得到解决。由于协会办实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连周边的县(市)的部分蜂农都前来入会,成为协会的会员。
协会全体理事团结一致,热心为蜂农办实事,不求索取,只求服务,深受蜂农的爱戴。协会每年都要召开次理事会,年终还召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年会),大家利用这个机会,欢聚一堂,欣赏一年来取得成绩的喜悦心情,总结一年来养蜂生产中的得失经验,勾通信息、分析形势、互相学习,共同总结经验,制定来年发展养蜂生产的计划,及早做好工作安排。
协会还发扬“一人有难大家帮”的精神,帮助困难蜂农度过难关。今年月,一蜂农在新疆放蜂时不慎患脑溢血死亡,协会得知情况后,立即倡议蜂农捐钱、捐物,不仅筹集捐款一万余元,帮助蜂农家属妥善安排了后事,而且帮助遗霜子女继续上学,体现了协会是“安乐之窝”的形象。
年养蜂协会成立后,为了使协会有一个有力的经济实体做后盾,帮助蜂农收购蜂产品,协会理事长周观跃于年创办了绩溪县五蜂园蜂业公司,集蜂产品收购、加工和经销为一体,并顺利地将蜂产品打入了欧洲国际市场和国内上海市场。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和喜爱。公司与协会关系协调,共同促进蜂业生产的发展,现已逐步形成协会龙头企业蜂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蜂业生产走向生产、流通、加工、经营一体化的格局,做到互利互惠。公司依靠蜂农,并服务蜂农,让利蜂农,每年都设立余个组织跟踪养蜂大户到外地收购蜂产品,仅在新疆放蜂场地,每年收购蜂蜜多吨,蜂王浆几十吨,蜂农比在当地销售能多增收近百万元。公司每年都赞助协会开展活动,帮助蜂农解决困难,协会中间协调把优质蜂产品售给公司,支持公司发展,使蜂业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优质蜂产品源源不断地售往外省、市,并逐渐走出国门。
针对我县山多、田少、人多、劳力过剩,蜜粉源资源有限的现状,蜂业协会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效地组织蜂农外出转地放蜂,利用外地的蜜粉源资源,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经过多年联合转地放蜂,协会摸索出较理想的放蜂路线,每年月,当本地油菜结束后,及时转地到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等地采集油菜、紫云英、刺槐等蜜源,月初到达新疆又有油芽、葵花、棉花、山花可采集。直到月上中旬才返回家乡继续采茶叶花粉,一般都在家繁殖越冬蜂后过冬。
采取大转地放蜂的生产方式,虽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增加开支,并遇到了许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协会通过研究,采取了以负责一片的理事或有经验的养蜂大户为核心,组成蜂农外出放蜂联合体。统一安排放蜂路线、放蜂场地、对外联系等事宜,及时有序的组织群农外出放蜂。
年,我国中、东部地区遇特大水灾,长期阴雨低温,上半年养蜂者的收入比常年减少,协会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召开理事会,当机立断,组织多养蜂大户超万群蜂转地大西北,周观跃理事长得知部分蜂场缺路费上西北,亲自带几十万元现金,一一送到蜂农手中,使我县大多数蜂农走出困境,及时地转场到达新疆,变灾年为丰收年,还取得了较好收入。比丰收的年产值增加以上,蜂群数量增长多。
在养蜂业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即养蜂生产能手、养蜂大户和创高效益者。协会抓住时机,总结、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宣传这些典型人物,使老百姓看到养蜂也能致富奔小康。在老百姓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并辐射开来,不少青年加入了养蜂行列,壮大了养蜂队伍。这些典型代表,既作为片上的负责人,又是该片的技术指导者和生产组织者。不少养蜂师傅每年都收徒弟几名,学习两年后能基本掌握生产技术,离开师傅后自己独立养蜂成功率高。
我县养蜂协会和蜂业公司还常年聘用两名律师为法律顾问,协同处理蜂业生产中发生的经济纠纷、侵权行为、不合理的乱收费、乱罚款、以及转地运输中出现的翻车、人身伤亡和重大事故等。
年夏天,协会会员吕喜红的蜂场在河南转场时,因车主故意拖延时间,闷死蜜蜂多群,协会当即请来律师,据理力争后使会员得到合理赔偿,挽回了损失;年月,会员胡宇在新疆放蜂时,当地一位地痞仗其有人保护,到蜂场无理取闹,强行索要,并扣人不放,协会多位理事闻讯后迅速前往,进行说理和调解,并严正指出这是一件违法行为。今年上半年,一蜂农在外地放蜂时不小心让蜜蜂叮死了当地农民的一条水牛,另一蜂农外出骑车时发生交通事故,当地农民漫天要价,提出了各项不合理要求,协会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两名律师前往协调,最后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聘请律师,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蜂农的正当合法权益,保证了养蜂的正常生产,使广大蜂农有了安全感,更加依赖和依靠协会,自觉加入到养蜂协会当中。
近年来,针对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对中国出口的所有动物源产品实行“绿色壁垒”封杀的压力,在蜂业公司的倡议下,蜂业协会以召开年会为契机,聘请省有关专家、教授讲解蜂产品市场行情及养蜂新技术,提出了大力培育优质种蜂王,对养蜂生产实行统一按国际标准操作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设想,并对蜂产品中抗生素残留量标准进行了详细讲解。在五蜂园蜂业公司拟建立优质种蜂场的基础上,抓住中国养蜂学会在黄山市举办第一期全国养蜂培训班的机遇,择优推荐了名养蜂大户精英参加培训,提高了蜂农的养蜂技术水平,增强了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协会在工作过程中,为政府和蜂农之间当好桥梁、纽带作用,不仅及时将广大蜂农的心声、愿望、要求反馈给政府,为政府决策机构正确的对蜂业的大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并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支持提供依据,而且及时将政府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广大蜂农,使我县的蜂业大发展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稳步地前进。
养蜂协会成立七年来,为我县发展蜜蜂养殖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新的一年,我们将团结一致,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与时俱进,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努力工作,为促进我县养蜂业的发展和壮大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四
贾宋镇郄村,位于南和县北部,紧邻任县,耕地
4446
亩,人口
3475
人。
2012
年南和县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后,郄村作为第一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享受到上级扶贫政策的大力扶持,拱棚蔬菜种植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郄村拱棚蔬菜发展主要依托两大平台,辅以手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
该基地占地
1000
135
750
个,种植户
207
户,该基地以种植出口硬质西红柿为主,年产值
4320
万元,纯收入
2160
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
6000
元。先后被确定为“河北农大实践基地”、“全国科普惠农示范基地”。
该合作社前身为贾宋镇蔬菜协会,
2009
年
5
207
个,
7
个蔬菜种植区,
1
个产品包装厂,
1
个农贸仓库。合作社采取“实物入股
+
2700
万吨,产值
4320
3000
万元,合作社盈余
50
万元。
未来三年规划:
2016
年发展大棚
150
个,新增农户
85
户,土地
240
亩;引进食品深加工项目。
2017
年发展大棚
180
个,新增农户
90
户,土地
280
亩;完成蔬菜市场建设;
2018
年完成
3000
㎡冷库建设。
上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村办企业的接连破产,郄村大部分群众闲置在家,失去了稳定收入,人心思变。
2003
年新班子上任,面对这一局面,一致认为,必须寻找一条带领广大群众致富的新路子。通过到山东寿光、沧州肃宁等地参观学习,他们认准了发展设施蔬菜这条致富之路。
2004
年建起了
87
亩拱棚,
2009
年发展到
756
亩,成立了南和县三多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
186
名。注册了“傻根”牌蔬菜商标,采用荷兰进口品种,种植无公害番茄,商品果率达到了
88.6%
,全部远销俄罗斯,合作社种植户当年收入
997
万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09
年
7
月
24
号的一场罕见大风,把
700
600
余亩。老话说,祸不单行。这年冬天一场几十年罕见的大雪突如其来,
20
1000
多亩,产品远销俄罗斯、东南亚地区和深圳、香港等地。
郄村拱棚蔬菜能够发展到今天,靠的是两股子劲儿,一个是
“不放弃”的三多精神,一个就是“无公害”的绿色理念。而绿色无公害又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通过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熊峰授粉技术:利用熊蜂授粉是世界公认的绿色食品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熊蜂个体大,寿命长,浑身绒毛,有较长的吻,对深冠管花朵的蔬菜如番茄等授粉特别有效。用熊蜂为温室蔬菜授粉,不但可以大大的提高产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改善果菜品质,降低畸形果菜的比率,解决了化学授粉所带来的激素污染等问题。
黄板诱杀技术:就是利用昆虫的趋黄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有绿色环保、成本低、可自制等优点。采用黄色纸(板)上涂粘虫胶的方法诱杀害虫,可有效的减少虫口密度,同时不造成农药残留和害虫抗药性。
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借助压力系统,将配兑好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形成微灌,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这项技术的优点是灌溉施肥的肥效快,养分利用率提高。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蔬菜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
亮粉
013f1
:荷兰进口,无限生长型,高抗
ty
病毒,叶霉、灰霉、细菌性斑点,中早熟,植株生长旺盛,叶片小而稀,果粉红色,单果重
克左右,果实商品率高。具有硬度高、耐运输等特性,适合早春、秋延、越冬种植。
津抗
100
:荷兰引进,高产黄瓜。瓜条生长速度快,抗病性突出,连续结瓜能力强,产量高。瓜条长
厘米左右,单瓜重
克左右,商品性佳,耐热耐寒好,适合早春、越夏、秋延栽培。
郄村拱棚蔬菜种植将在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继续坚持以发展蔬菜大棚为大基调,在建设冷库基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的扩大蔬菜种植的利益链,引进现代化的蔬菜深加工技术。主要以西红柿为原料的番茄酱加工厂和泡菜酱菜等蔬菜加工为发展方向,辅以新鲜蔬菜采摘、农家院和乡村旅游业多样化发展道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团结进取的班子来带领;一个团结的班子,则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关爱社会,献身事业”就是郄村两委班子长期坚持的座右铭。
1967
1975
年
7
月
9
日,在大办沼气中,他不幸以身殉职,时年
26
岁。周作龙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鲜活在郄村,成为郄村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3
年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后,进一步把“作龙精神”发扬光大,凝聚成“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关爱社会,献身事业”十二个字,叫响新时期的“郄村精神”。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五
大兴乡位于xx市东南部,距市中心约14公里。全乡辖3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759人。全乡共有耕地面积9886亩,无工业企业,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
大兴乡虽然具有独特的小区气候条件,但是却没有较好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因此,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符合大兴乡实际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就成为摆在乡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多年来,乡党委政府班子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结合乡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并围绕烤烟、蒜苔两大特色主导产业和花卉、早熟蔬菜、林果业、畜牧业、个体工商业等辅助产业来大力发展本乡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其中,蒜苔产业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市第一。在农业产业方面是全市发展较好的乡镇之一。
2013年我乡烤烟种植面积4096亩(年初下达任务4400亩,后因全国烤烟政策调整面积下调),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41%,收购干烟115万斤,产值达1000多万元。烤烟生产成为农民较稳定的收入来源。2013年仅烤烟产业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500多元。
2013年,全乡种植蒜苔蔬菜9000余亩,其中蒜苔8000多亩,产鲜蒜苔1400多万斤,产值4000余万元,占全乡gdp的60%。蒜苔产业在产值、产量、收入上也是继续名列全市第一。蒜苔产业已成为大兴乡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
今年协作市品牌办申报“大兴蒜苔”地理标志工作,目前已通过评审。
同时,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利用还林山地栽桑近2900多亩。注重加强管理,典型示范引路、资金技术扶持,充分调动了栽桑户的积极性。
在狠抓烟蒜轮作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乡还引进了花卉产业,2013年种植花卉 亩,年产值200余万元。
20xx年,我乡猪出栏12000头,存栏9989头,家禽出栏80500羽。
总之,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基本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以上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改善了全乡的`基础设施,今年烟草公司投入资金500万元,对新民、石安的烟基工程进行了改造。人民群众生产
生活
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我镇便民服务中心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发挥服务中心、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优势,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效率,不断创新工作实践,构建和谐的服务环境,真正达到了服务中心便民、高效的效果,服务中心各个窗口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热情,服务高效,并积极开展“争创优质服务窗口,优质服务标兵”活动,一改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工作作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和一致好评,真正做到了便民中心便民、惠民、优质、高效。
我镇便民服务中心按照“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原则运作,实行开放式办公,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运行机制。2013年各个窗口共办理即办件19860件,联办件786件,补办485件报684件,并实行公开办事、实行办理事项、办理程序,法规依据、许可条件、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申请书格式件全部公开,即方便群众办事,又接受群众监督,并按照上级要求,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密切干群关系,设立了村级代理服务站,为广大群众提供民事服务、经济发展、信访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总之,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做了许多努力探索,力求服务中心工作更加完善、规范,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领导的肯定,但是距上级领导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决定努力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服务,坚持依法办事,公开高效原则,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配套制度,办事程序规范,上下衔接通畅,办公设施达标,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要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增强做好便民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性,高标准、严要求、求实效地做好为我镇便民中心工作,使我镇的便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为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六
***镇地处**南麓,**河中游,位于***区西北部,距城区69公里,全镇辖4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220个村民小组,5420户22478人。“十二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结合镇域实际情况,把畜牧产业列入镇域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提出了“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这非常符合***镇的实际。就***镇而言,一是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二是范围内牧草资源丰富,三是气候环境适宜,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于该镇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畜牧业是***镇的传统产业,也是该镇的基础产业。多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始终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这一发展战略,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作重点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畜禽疫病防控、畜(禽)品种改良、圈舍改造、养殖科技推广和疫病防治工作,使该镇畜牧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据统计,2012年4月,全镇畜禽存栏量达65993头(只),其中生猪存栏8760头,牛存栏1546头,羊存栏2867只,家禽存栏52820只,各类养殖大户(场)59户,预计畜牧业半年产值可达1300万元,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收入600余元。畜牧产业的稳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畜牧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一,具有较好的群众养畜基础。畜牧产业是***镇的一项传统产业,农户对从事畜牧养殖的积极性较高,据统计,全镇5420户农户中,养殖畜禽的农户高达4563户,占农户总数的84.2%,广大养殖户在长期的饲养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畜禽养殖经验;第二,草料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之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片的荒山、二坡地荒芜,为饲草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镇林业部门的统计,全镇共有宜牧草场面积30000余亩,这为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提供了优越的饲料资源;第三,气候适宜。光、热、水、土充足,立体气候明显,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牧草和畜禽的生长繁殖,适合生态养殖的发展。第四,政策机遇好。国家为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奖扶政策,加之连年来市、区党委政府一直把畜牧养殖作为富民产业来抓,为该镇发展畜牧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以散养户为主,畜禽养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导致畜禽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养殖经济效益不明显;第二,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仍沿袭着传统的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落后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传统的'、粗放饲养管理及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牧业结构不合理。该镇畜牧业仍以生猪为主,丰富的草料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羊、牛等食草动物的养殖规模没能发展上去,经济效益未能凸显。第四,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在打响品牌方面去做文章,导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畜禽及其产品也没能走出***,赢得更大的市场。第五,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缺少专业合作组织,广大养殖户规模小,层次低,市场开拓力差,拿不出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第六,畜禽良种的普及化程度不高。第七,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不稳定,人员老龄化,待遇报酬低,对动物疫病防控的积极性不高。
1、科学制订规划,引导全镇畜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优化牧业结构和合理规划区域布局,结合各村实际,坚持走“一村一品”的畜牧业发展路子;加大对大场大户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养殖小区,引导广大散养户退户入区,逐步淘汰养殖方式落后,集约化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散养农户;继续坚持“强村大户、典型示范”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培训-示范-推广”的路子,力促畜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畜-肥-蔬(渔)”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提倡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
2、引导农户调整牧业产业结构,在养殖条件优越、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上多下功夫。***镇属典型浅山丘陵地区,气候湿润,饲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宜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加之牛、羊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且大有上涨的势头,因此,在稳定发展生猪产业的同时,突破发展山羊、牛等饲草资源丰富、经济效益明显的养殖项目。
3、突出区域优势,做强唱响生态品牌。***镇地处恒河中上游,气候湿润,山青水秀,全镇***平方公里的面积,还是未被厂矿企业污染的处女地,在***镇境内养殖的畜禽,可以说吃的是山野菜,喝的是山泉水,只要严把饲料关,应该可以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有机食品认证,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赢得市场,更可以赢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可依关坪村李诗全生猪二级繁育场为轴心,积极推广pic、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生猪品种;以松林村鑫森生态羊场为轴心,()大力推广布尔山羊等优良山羊品种,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全镇畜禽良种普及率100%。
5、突出抓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积极探索“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牧业经营模式。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扶持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在本镇落户,要在突出抓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前提下,尝试“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牧业经营模式,实行定单养殖,降低养殖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变一贯的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惯例,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6、切实抓好动物防疫工作,加大动物防疫工作体系建设力度。畜禽养殖,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做好防疫工作是从事畜禽养殖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在动物防疫及其体系建设工作中加大力度,镇财政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员的科技培训,配备必要的防疫器械,增加防疫员工资报酬,从而调动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力争动物防疫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七
xx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00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00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xx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八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一白一黑加一绿”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按照南棉北粮的格局发展壮大第一大产业。镇党委、政府紧紧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棉花种植规模,引进优良品种,加强对棉间的管理,建立棉花加工收购点,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为我县成为棉花基地提供了保证,也加快推进了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镇地处县城以南,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接壤,气候干燥,四季少
雨
,适宜棉花的生长。全镇土地总面积为912平方公里,适宜耕种面积达18.5万亩。截止到2005年未,棉花种植面积14.5万亩,其中亩产皮棉在130公斤以上的种植面积达13.5万亩,棉花总产量达45万担, 比2004年增加3万余担。1、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棉花产业是我镇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镇党委坚持把发展棉花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抓到手上,坚持“改良品种,优化布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思路,形成科学合理的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坚决退出低产低效棉田,向高产高效棉田集中。加快棉花向优质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单产,增加收入为重点,调整棉花产业内部结构,把棉花种植引向优质高产,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巩固其主导产业地位,在确保粮食
安全
前提下,稳定棉花种植面积,防止棉农盲目种植及低效种植。镇党委高度重视在有关会议上,多次研究解决棉花种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党政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领导分片包干,与村(场)干部密切协调,以棉花相关环节实施量化管理与年终评先评优挂钩,引起村干部重视,形成有机的管理局面,为全镇棉花丰产提供了保障,把握了方向。
2、重视技术
技术服务指导与培训始终是棉花产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镇2005年选送部分村干部及种植能手共28名到县党校
学习
种植技术。广泛开展村(场)内“种植能手”“致富能手”经验交流,大大提高了棉农民的.操作技能。以及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下乡”等活动,组织广大棉农进行先进管理技术的培训,共举办培训班40余场次,提高了棉农的专业
素质和全镇棉花管理总体水平,为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全镇14.5万亩棉田全部采用宽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并实现集中连片种植模式。3、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4、优化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根据我镇土壤养分含量和棉花目标产量要求,进一步优化配方施肥,及时补充所需微肥,在盛蕾期、盛花期实施两次叶面喷施锌、硼等微量元素,同时认真实施氟乐灵化措施,防止草荒,提高肥料利用率。
5、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当前棉花市场形势,结合**县经济发展战略,依托棉花产业优势,立足提高农民收入,在降低棉花收购成本上下功夫,牢牢的把握“久玖棉业”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这一有效途径,引进了一批“龙头项目”,带动了全镇棉花产业的发展。2003年、2004年两年先后与疆内大型企业纵横集团、香港百隆集团久玖棉业等达成协议,引进资金近2000万元在“塔南片区”建成了棉花收购站3处,有效地解决了多年以来塔南棉农售棉难的问题,实现销售旺季日均收购量达300吨以上的良好景象。此外,还引进资金1000万元在镇中心区域修建了日收购量达到200吨以上的“富丽”棉花收购站。通过收购点片的合理布局,有效的降低了售棉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一批大型企业的引进,也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二产、三产的增长比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增添了新的渠道,农民增收也进一步提高。
6、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将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春季为广大棉农提供棉种、地膜等农业物资信息,而且有效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的销售渠道,也保证了农资质量,有效降低了棉花的投入成本,仅此一项就为全镇棉农节约投入成本上百万元。
20xx年我镇棉花生产将沿着“面积求稳定,产量求突破,效益上水平,套种上档次”的发展方向。以优质、高产、高效、创新为发展目标,确保棉花生产的稳中求增。同时,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前提下,保持主导产业地位坚决不动摇,继续按照“稳棉增粮”的工作思路,调整好粮棉比例,紧紧围绕**县“一白一黑加一绿”发展战略,走好“招商引资”这步棋,进一步加快优势产业转换步伐,在“转换”上多谋划、多设想,将棉花产业做优、做强。
(一)稳定面积、改良品种、科学种植。
20xx年灌溉用水将会出现紧缺现象,为确保丰收,我镇将采取稳定“中棉”、减少“长棉”、调整密度、提高单产等措施,在具体种植品种上,选择性的进行调整,种植一批高产量、耐旱耐碱性强、抗病性强的品种,尤其要推广产值高、产量大的品种,彻底改变多年来棉花种植品种单一化,而阻碍丰产增收的现象。增加棉花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广高密度宽膜种植、滴灌等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管理,降低投入成本,提高亩均效益。
(二)推广科学套种、提高亩效益。
为在有限的土地内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植棉效益,将在棉田中套种一些小农经济作物,切实提高小农经济作物的品质和档次,淘汰低价位的其它经济作物,选择价位高,棉经共生时间短,相互影响小,市场销路好的经济作物品种进行棉田套种,实现合理利用有限土地、创造更大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纯收入的根本目的。
(三)结合地域资源优势,优化棉花区域布局。
按照“三南三北”战略布局,进行种植区域的合理规划,进一步促进“南棉北粮”种植格局的形成,逐步消除低产田、进一步提高优质棉花向高产区聚集,形成塔南棉花高产密集种植区。在管理上,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对片区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实行连片种植模式,便于机械作业,降低人力成本投入,加速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
(四)引进资金项目、促进产品深加工。
首先针对“棉花一身都是宝”这一认识,继续引进一批项目,开发棉花产业的深加工,从现有的棉花收购,发展到棉籽榨油、棉杆压缩制板材、青贮饲料加工、贮藏等棉花周边产品的开发,建立一、两个“龙头企业”,有效促进全镇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同时,鼓励、扶持村级合作经济,利用地域产业优势,围绕棉花做文章,推动我镇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棉花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还可以结合建立的项目,有效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0xx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镇党委、政府有决心、也有信心带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继续坚持棉花产业的优势资源主导地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势产业转换步伐,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坚持以带动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把棉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更好。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九
特布洛乡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处,行政区域面积86.7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1505户7325人,有耕地面积11406亩,人均1.56亩。境内气候温润,土地条件优越,种植核桃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在核桃产业的发展上,乡党委、政府提出了“强基础、带发展、争项目、保稳定、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和“打造万亩核桃之乡”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核桃经济林为突破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增收。截止目前,全乡核桃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其中高接换优苗木3万株,新植7万多株优质核桃,规划新植5000亩。
(一)核桃种植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兴特色产业的政策指引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紧抓机遇,立足实际,确立了“老改嫁接、新扩面积、协会运作、科学管理、延伸产业、扩大效益”的发展思路,对原有未挂果的核桃品种进行高接换优、品种改良换代,今年已改良品种3万株,以后逐年对8个村的核桃老品种全面完成更新换代工作。同时,在全乡加大核桃产业的发展力度,调运核桃优质苗木7余万株,对“一线两冀”(省道208公路沿线:渡口村—特布洛村—车哈古村、瓦曲河:瓦曲村—吾口村、拉妞河:古莫村—拉妞村—莫普村)进行补植核桃2000余亩,基本实现了8个村核桃种植原有面积的覆盖,形成了“一线两冀”的核桃产业6000亩的生产带。
(二)核桃的发展前景。
1、经济效益。核桃树挂果后,亩产坚果一般可达50—100公斤,并稳产高产,逐年递增,挂果周期长,管理成本相对低,经济效益高。特布洛现有的6000亩核桃,保守计算,在5—8年后,按每亩80公斤坚果,年产量近500吨,以目前市场价格,每吨8000元计算,总收入4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可达10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社会效益。核桃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核桃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有防治动脉硬化、治疗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的功效,堪称抗氧化之“王”,具有较高的市场声誉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随着食用、药用功能的再发现,其市场需求量呈逐年上涨趋势。
3、生态效益。核桃根系特别发达,十年生的树根系延深可达3米,根辐射是树冠的2—3倍,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种植核桃,不仅促进了林果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增收,同时能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为把我乡打造成万亩核桃基地之乡,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特色产业开发的总体要求,在县林业、扶贫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扩大面积、科学管理、延伸产业、扩大效益”的发展思路,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扎实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扩大种植规模。在过去发展地硬经济的基础上,果树种植进大田,在“量”上寻求新突破。仅去冬今春以来,先后调运优质核桃苗木近10万株,在省道208公路两侧延伸到特布洛河范围内的度口流域、特布洛流域、古莫流域、车哈古流域、拉妞流域、瓦曲流域的瓦曲、吾口等村开展新植补植,共栽植核桃达7余万株,基本实现了8个行政村核桃种植面积的全覆盖,为形成“一线两冀”的万亩核桃产业带打好了基础。
二是抓好田间管理。总结之前经验,得出核桃要发展,管理需跟进,按一年四季不同特点和要求,采取果树的整形修剪、品种的改良换优、刨挖树盘、树下涂白、病虫害防治、浇水施肥、抹梢打叉、间作除草等田间综合科学管理措施,确保了新植木苗的成活率。
三是做好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紧抓田间管护,防止重栽轻管,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象发生,实行“三定”(定地块、定面积、定株数),统一造册登记,并与农户签订管护协议,一年进行两次田间调查,对人为造成缺苗、死苗的严格按协议进行处罚。每一村确定一名果园管理员,专门负责果树管护。二是一手抓种植面积的扩大,一手抓品种的改良换代。通过聘请专家、组织农民技术员,对已成形的老品种进行高接换优,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效益。三是示范基地与乡村公路建设紧密结合,相互配套,相得宣彰,树种到那里,路修到那里,在建成一个产业示范带的同时,修通一条产业致富路。近两年来累计新修产业路6条24.6公里。
四是带头示范种植。把种植规模做到最大化,凸显栽植规模的示范;采取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四旁植树、大田植树等方式,凸显种植模式的示范;发挥支部、党员及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能人大户的带动作用,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强化科技培训,加强田间综合管理,凸显科技投入的示范;变过去政府出面、行政推动的管理模式为现在的协会出面、群众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凸显管理模式的示范;通过高接换优、科学管理、延伸产业链等措施,提高经济效益,把核桃产业培育成特布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不竭财源,凸显经济效益的示范。
一是产业化意识淡薄。部分群众和个别村社干部对发展核桃产业的思想认识模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发展,总认为应以种粮食为主,栽核桃为辅,产业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管理比较粗放。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大部分群众科学管理意识淡薄,不浇水、不施肥、不修剪、不防治病虫害、放任自流,粗放经营,只有量的扩张,没有质的提高。在核桃种植上不严格管理,导致幼树成活率不高,成树大小年现象严重,比如有的成年大树,收成好的一年可收入上千元,收成差的一年几乎绝收,致使挂果率不高,产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
三是技术力量薄弱。全乡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科学的核桃栽植管理技术落实难度大。
四是缺乏核桃集散交易市场。目前核桃产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尚无专业核桃集散交易市场,营销流通渠道不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核桃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在今后的发展上,我们按照“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培育龙头,健全市场,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特色产业开发总体思路。依托州县两级林业、农技、扶贫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充分利用每年核桃高接换优的最佳时机,对我乡核桃老品种进行高接换优、品种改良换代,确保每年高接换优10000株以上,并逐年递增,力争用三年时间对老品种完成更新换代。并要利用今明2年时间,下大力气,多渠道、多方位采取措施,实现8个村核桃种植的全覆盖,通过1—2年的努力,新植5000亩(主要在“一线两冀”省道208公路沿线:渡口村—特布洛村—车哈古村、瓦曲河:瓦曲村—吾口村、拉妞河:古莫村—拉妞村—莫普村,),把核桃产业培育成为特布洛乡农民增收致富的不竭财源,打造“万亩核桃之乡”,为此在今后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发展环境
1、鼓励个人、集体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以联营、入股等形式发展核桃,实行“谁种植谁管理谁受益”。 明确提出稳定山林权属关系:一是继续保护林业“两山”责任制,经营权坚持70年不变;二是对发展起来的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实行保护政策;三是提出鼓励各种组织和法人以各种形式发展核桃产业。2011年以来,林改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极大地促进了全乡核桃产业的发展。
2、鼓励农户在适宜地块内种植核桃。
3、允许部门、集体单位与村组联合开发规模化种植核桃。
4、充分利用省列干果基地、以工代赈林业项目、扶贫攻坚绿色工程等各级林业重点项目扶持农户发展核桃。
5、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绿化造林、农业开发项目中,优先规划安排核桃树种植。
6、要求干部职工和单位结对帮扶主持贫困户高标准种植核桃。
7、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到特布洛发展种植核桃。
(二)完善工作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在组织领导层面,制定核桃经济林发展规划,定编定岗成立核桃经济林办公室。在责任机制上,确定乡、村、社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乡党委领导班子领导分布包点建立示范基地,乡政府与各村社签订发展目标责任书,村组干部带头示范,以点带面,快速推进。资金面上,积极争取州、县有关部门支持,乡、村两级财政要向核桃产业倾斜,用于干果经济林的栽植和管护。同时,要大力整合林业、水利、扶贫、开发、交通等方面项目,改善核桃发展区域的水利、交通设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力支持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同时将核桃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制定《核桃经济林目标责任考核细则》,量化任务,确定分值,逐项打分,综合排名,并在全乡通报考核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奖励优秀种植大户和优秀村委会。
(三) 强化科技,提高种植和管理水平
1、大力推广和普及科学栽培、管理和嫁接技术,在实践中总结“八个一”的种植方法,即选一株一级苗,选取一块好地,挖一个1m的种植塘,施一担20kg农家肥,浇一水挑,盖一块地膜,围一个草笼,每年抚育管理一次,核桃种植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四个一”的抚育措施,即年一次科学追肥,一套合理的果粮间作措施,年一次统防,年一次修剪,使核桃早实丰产。可以采取林草、林粮间作以及林下养鸡等混农经营模式,实现以耕代抚、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标,有效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
2、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核桃嫁接培育由过去单一的多年生就地砧方块芽接发展到现在的1—2年生实生砧室内嫁接、室外田间移植培育技术,大大提高了嫁接成活率、出圃率,缩短了育苗时间,核桃产业建设要立足于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发展的贡献率,坚持用现代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来建设发展核桃产,以便提高核桃产业的科技含量。
3、制定核桃种植及抚育管理技术方案,固定专业技术人员,送科技进村入户,探索一种适合特布洛核桃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四)、政府引导,林工贸相结合
依据特布洛乡的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实现全乡的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学技术为支撑。解决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生产,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大户承包,鼓励农户联营。广辟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扩大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同时以政府提供配套服务和培育龙头企业的带动,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林工贸一体化的路子,开展核桃精深加工,提高核桃产品附加值,提高核桃的综合利用率,极大的推动了特布洛乡核桃的产业化发展。
(五) 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科学管理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苗木生长发育,必须对现有核桃树进行科学管理。核桃苗种植后2年内进行栽后管理,种植2年后进行土壤管理和肥水管理。
1、栽后管理:核桃苗栽植后要从浇水、防止人畜危害、追肥、锄草、防止病虫害、除萌、定干、防寒8个方面进行管理,即:一是定植时浇足定根水并用地膜覆盖,经常观察,若干旱缺水,要及时浇水保苗;二是在苗木周围设防护笼,防止损害;三是6—7月在苗木10cm左右穴状施一次复合肥,每株施肥量50g;四是及时清除苗木周围的杂草,促进苗木成活、生长;五是定植塘积水的要及时排水,发现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要进行综合防治;六是及时抹除嫁接口下沾木新枝;七是培养良好的树形,确定合理的定干高度;八是对冬季霜冻严重的地区要进行苗木防寒,防止苗木冻害。
2、林粮间作:实行混农种植、混桑种植、林粮间作,对提高核桃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户在对玉米、小麦、豆子、烤烟、桑树等进行翻耕、锄草、灌水、施肥的同时,也使核桃树生长健壮,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
3、翻耕:未进行间作的核桃树要进行耕翻,不能荒芜,否则会导致核桃树长势和产量下降。耕翻每年2次,立春前1次,秋季八、九月1次。翻耕深度30—40cm,树冠外围宜深,树盘附近宜浅。不具备翻耕条件的,可在核桃树盘附近进行人工翻耕,以达到消除杂草,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
4、合理施肥,适时浇灌:核桃树生长发育过程中尤其是进入盛果期以后需要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给,有些养分在土壤中缺乏,需要施肥补充。无论幼树、初果树、盛果树、衰老树都要以施农家肥为主,幼树施氮肥为主,初果树、盛果树、衰老树增施磷、钾肥或复合肥。施肥次数每年2—3次,第一次施肥在立秋前后进行,穴施氮肥,施后灌水;第二次在6—7月进入雨季时进行,穴施复合肥为主;第三次在秋季结合翻耕土壤进行环状施肥,以农家肥、磷、钾肥为主。施肥量根据树龄大小和种植地块的土壤厚度、肥力状况确定。
5、防治病虫害:近几年,核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核桃豹纹木蠹蛾、核桃炭阻病等病虫害在个别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造成树势衰弱、落果、核桃仁干瘪,大大降低了核桃的产量和质量,所以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研究,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核桃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一是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改善核桃园环境条件,加强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虫能力;二是推广营林技术措施,采用人工、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三是尽量使用低毒化学农药,减少污染,保证核桃质量。
(六) 坚决贯彻“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经营发展思想
1、把好“种苗关”。对于核桃种植所需苗木,必须加强管理,严禁没有通过评审的、不合格的、未经区域试验的品种或无检疫证明的苗木进入核桃种植地。
2、把好“栽植关”。核桃种植实行领导亲自挂帅,林业站技术员包干负责到底的办法,集中管理植苗和跟踪管护等工序,工程技术人员来回巡查栽植质量。
3、把好“管理关”。植苗造林结束后,及时制定管护措施和村规民约,并及时核发林权证,宣传和落实“谁种谁管谁受益”的政策,落实管护责任。
4、把好“资金管理关”。把核桃工程项目资金视为“高压线”,严格按照政策使用和运行。实行“专款专用、专户专账、封帐运行”的办法,认真对待工程项目资金报账制度。完备各种手续和程序,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十
在打造“西部车城”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兴建园区,构筑企业发展平台,走出了一条企业扩张——政府支持——企业建园——以园招商的路子。近年来,全市相继建成了机车工业园、汽车工业园、橡胶工业园、南骏工业园、现代商用车生产基地等一批以优势企业为依托的工业园区或生产基地,利用优势企业的凝聚效应,引导外来企业和新建企业向园区集聚,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现代商用车生产基地建成后,已成功引进了利原座椅、岱摩斯变速器、韩一内饰、斗成轮毂、森特尔直拉杆、世钟消声器等多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了以现代商用车为核心的车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西部车城”的品牌效应,通过招商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集聚企业。近年来,我们先后引进了湖南同心、四通车业、晨风传动、现代等车企业及配套企业,特别是现代,它是拥有世界一流的汽车制造企业-韩国现代和中国商用车行业骨干企业-南骏汽车两大集团强强联合打造的具有全球竞争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世界级商用车产业基地,大大提高了的车产业的制造能力,是车产业的龙头企业。对于车产业的配套企业,我们要瞄准车产业发展方向,细化产业分工,加强产业协作,努力实现配套本土化、发展规模化和经营国际化。重点发展与车产业配套件及零部件的生产。已从单一的机车向以“车”为链条的产业群发展,初步形成了车产业龙头企业与车配套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为进一步强化商用车项目的建设服务,确保现代商用车项目的如期投资。一是在服务机构上打破常规,市上成立了现代项目推进指挥部,遇到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题,书记、市长亲自牵头协调解决。办公室设在市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人员分别由发改、经信、规划、国土、环保、水务、住建、安监等有关部门抽调,具体负责该项目建设协调,兑现“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我们办”的承诺;二是在审批方式上打破常规,经研究决定,凡涉及现代商用车有关项目,各部门独立审批,互不为前置,有效加快了项目在审批环节上办理速度;三是在对上协调上打破常规,在涉及生产企业准入、产品市场准入和内燃机产品生产许可证上、市经信、发改、环保等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采取灵活方式,加快实现了现代商用车项目市场准许。
根据车产业的特点,自我定位,两手齐抓,开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瞄准国内市场,努力构建和完善营销网络,培育市场资源,依托市场拉动车产业发展;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的营销策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机车厂已完成了在东南亚、非洲,中亚、欧洲等主要机车进口国的营销布局,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出口机车供应商。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是南骏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韩国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各持股50%的中外合资企业,拥有比较丰富的市场信息来源、比较完善的营销渠道或营销网络以及相应的营销人才。现成的营销渠道可以大大缩短合资企业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时问,降低进入成本,消除许多进入障碍,消除一般新企业普遍存在的营销瓶颈效应,使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迅速走上正轨,从而有利予从整体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快资金回收。
市科研能力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研发、设计以及人才培养上与国内其他汽车产业聚集区域有较大的差距。市整车企业的研发中心多在国外和省外;的一些零部件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设计研发能力,但整合本地产学研资源攻关核心关键技术的.案例较少;服务于整个产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提供公共检测、认证服务的平台目前还没有建立;培养汽车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是近几年才成立的,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规模,培养出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达到市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汽车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市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机械类和电子类零部件配套企业较多,产品种类多种多样,但是发动机、汽车电子、自动变速箱等核心关键零部件缺失较严重。另外市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的零部件与整车配套存在一个错位问题,表现在本地零部件配套企业多为外地整车(机)厂配套;而本地整车的配套体系尚未完整建立起来,本地生产的零部件难以进入本地整车企业的配套体系,本地整车的配套多从外省采购,这种错位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
汽车产业是少有的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与劳动密集于一体的产业,而汽车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复杂产品,涉及钢铁、电子、机械、橡胶以及能源、金融、保险等行业。汽车产品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制造过程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多方的参与,这样就难免形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局面,同时各利益相关方各自关注点不同,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难以有效整合资源,从而制约了汽车产业发展壮大。
针对以上市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和意见:
首先做好人力资源规划,通过校企联合和订单、定向培训等形式,加大各层次人才职教培训力度,出台人力资源引进培养的政策机制,特别是高端人才和研发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其次加快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为科技研发创造一个好的配套生活条件。再次是构建一个好的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创业服务中心,围绕汽车研发产业发展,创建一个好的创业环境,“筑巢引凤”,吸引更多高水平汽车研发人才入驻汽车产业园区。
一是大力引进市内缺少的关键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面向国内外大量引进发动机、变速器、车桥、转向器、制动器、电控系统等高技术含量、高精密度的零部件制造企业,适应汽车产业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二是在财税政策上鼓励市内零部件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既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又降低了综合成本;三是出台支持政策促进市内整车企业主动提高零部件配套本地化率,以解决进口零部件成本太高,影响整车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问题,进而带动零部件与整车同步发展。
造车产业门类齐全,既有机车、又有商用车、改装车、零部件,各有专长,各有特点,建议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成立“汽车行业协会”,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造车企业资源、信息共享。
成立“汽车行业协会”势在必行:一方面从宏观上“把脉”汽车行业,及时有效地与国家汽车行业协会及各个省市汽车行业协会进行广泛沟通对接,做好市场调研,做好为汽车行业发展进行统一、科学的规划,调节供求关系,引导企业横向联合,走网络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促使汽车从附属型走向独立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汽车行业不正当竞争、价格问题市场散乱等为的存在,需要汽车行业协会利用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行业自律作用来稳定汽车市场。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十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一白一黑加一绿”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按照南棉北粮的格局发展壮大第一大产业。镇党委、政府紧紧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棉花种植规模,引进优良品种,加强对棉间的管理,建立棉花加工收购点,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为我县成为棉花基地提供了保证,也加快推进了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镇地处县城以南,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接壤,气候干燥,四季少雨,适宜棉花的生长。全镇土地总面积为912平方公里,适宜耕种面积达18.5万亩。截止到20xx年未,棉花种植面积14.5万亩,其中亩产皮棉在130公斤以上的种植面积达13.5万亩,棉花总产量达45万担, 比20xx年增加3万余担。
1、领导重视,形成合力
棉花产业是我镇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镇党委坚持把发展棉花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抓到手上,坚持“改良品种,优化布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思路,形成科学合理的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坚决退出低产低效棉田,向高产高效棉田集中。加快棉花向优质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单产,增加收入为重点,调整棉花产业内部结构,把棉花种植引向优质高产,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巩固其主导产业地位,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稳定棉花种植面积,防止棉农盲目种植及低效种植。
镇党委高度重视在有关会议上,多次研究解决棉花种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党政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领导分片包干,与村(场)干部密切协调,以棉花相关环节实施量化管理与年终评先评优挂钩,引起村干部重视,形成有机的管理局面,为全镇棉花丰产提供了保障,把握了方向。
2、重视技术
技术服务指导与培训始终是棉花产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镇20xx年选送部分村干部及种植能手共28名到县党校学习种植技术。广泛开展村(场)内“种植能手”“致富能手”经验交流,大大提高了棉农民的操作技能。以及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下乡”等活动,组织广大棉农进行先进管理技术的培训,共举办培训班40余场次,提高了棉农的专业素质和全镇棉花管理总体水平,为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全镇14.5万亩棉田全部采用宽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并实现集中连片种植模式。
3、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4、优化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根据我镇土壤养分含量和棉花目标产量要求,进一步优化配方施肥,及时补充所需微肥,在盛蕾期、盛花期实施两次叶面喷施锌、硼等微量元素,同时认真实施氟乐灵化措施,防止草荒,提高肥料利用率。
5、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人均收入。
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当前棉花市场形势,结合**县经济发展战略,依托棉花产业优势,立足提高农民收入,在降低棉花收购成本上下功夫,牢牢的把握“久玖棉业”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这一有效途径,引进了一批“龙头项目”,带动了全镇棉花产业的发展。20xx年、20xx年两年先后与疆内大型企业纵横集团、香港百隆集团久玖棉业等达成协议,引进资金近20xx万元在“塔南片区”建成了棉花收购站3处,有效地解决了多年以来塔南棉农售棉难的问题,实现销售旺季日均收购量达300吨以上的良好景象。此外,还引进资金1000万元在镇中心区域修建了日收购量达到200吨以上的“富丽”棉花收购站。通过收购点片的合理布局,有效的降低了售棉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一批大型企业的引进,也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二产、三产的增长比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增添了新的渠道,农民增收也进一步提高。
6、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切实将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春季为广大棉农提供棉种、地膜等农业物资信息,而且有效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的销售渠道,也保证了农资质量,有效降低了棉花的投入成本,仅此一项就为全镇棉农节约投入成本上百万元。
20xx年我镇棉花生产将沿着“面积求稳定,产量求突破,效益上水平,套种上档次”的发展方向。以优质、高产、高效、创新为发展目标,确保棉花生产的稳中求增。同时,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前提下,保持主导产业地位坚决不动摇,继续按照“稳棉增粮”的工作思路,调整好粮棉比例,紧紧围绕**县“一白一黑加一绿”发展战略,走好“招商引资”这步棋,进一步加快优势产业转换步伐,在“转换”上多谋划、多设想,将棉花产业做优、做强。
(一)稳定面积、改良品种、科学种植。
20xx年灌溉用水将会出现紧缺现象,为确保丰收,我镇将采取稳定“中棉”、减少“长棉”、调整密度、提高单产等措施,在具体种植品种上,选择性的进行调整,种植一批高产量、耐旱耐碱性强、抗病性强的品种,尤其要推广产值高、产量大的品种,彻底改变多年来棉花种植品种单一化,而阻碍丰产增收的现象。增加棉花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广高密度宽膜种植、滴灌等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管理,降低投入成本,提高亩均效益。
(二)推广科学套种、提高亩效益。
为在有限的土地内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植棉效益,将在棉田中套种一些小农经济作物,切实提高小农经济作物的品质和档次,淘汰低价位的其它经济作物,选择价位高,棉经共生时间短,相互影响小,市场销路好的经济作物品种进行棉田套种,实现合理利用有限土地、创造更大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纯收入的根本目的。
(三)结合地域资源优势,优化棉花区域布局。
按照“三南三北”战略布局,进行种植区域的合理规划,进一步促进“南棉北粮”种植格局的形成,逐步消除低产田、进一步提高优质棉花向高产区聚集,形成塔南棉花高产密集种植区。在管理上,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对片区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实行连片种植模式,便于机械作业,降低人力成本投入,加速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
(四)引进资金项目、促进产品深加工。
首先针对“棉花一身都是宝”这一认识,继续引进一批项目,开发棉花产业的深加工,从现有的棉花收购,发展到棉籽榨油、棉杆压缩制板材、青贮饲料加工、贮藏等棉花周边产品的开发,建立一、两个“龙头企业”,有效促进全镇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同时,鼓励、扶持村级合作经济,利用地域产业优势,围绕棉花做文章,推动我镇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棉花产品附加值的目的。还可以结合建立的项目,有效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0xx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镇党委、政府有决心、也有信心带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继续坚持棉花产业的优势资源主导地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势产业转换步伐,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坚持以带动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把棉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更好。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十二
区委、区政府:
xx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于是xx年初,农牧厅党组分析研究决定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及其管理理念,加大对全省农业的投入。国家开发银行xx省分行对此也高度重视,并经双方共同努力,成立了有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xx省农业开发性金融合作领导小组。作为投资和担保主体的xx明德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xx陇塬农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并通过了国家开发行组织的信用评级。7月13日正式在宁卧庄宾馆召开座谈会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座谈会之后,我们便着手捕捉、搜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并多次和省厅一些重要处室的领导接触沟通,密切关注此项资金的运作动态。xx年10月10日,省农牧厅在xx县召开了全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现场会,会上农牧厅厅长就今后几年全省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做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今后几年,省农牧厅将利用10亿元国家开发行政策性资金扶持全省畜牧业发展及标准化小区建设。
永昌会议后,我们深感到我区发展畜牧业的机遇已到,于是立即着手,多次争取机会找武厅长专题汇报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在我们的多次争取下,武厅长同意10月底来我区现场查看,对此,我们高度重视,马上给区政府领导汇报,并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我们精心选点,布点,将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一一展示给省领导查看,此行得到了武厅长一行的高度赞同。初步同意倾斜资金对我区畜牧业给以扶持。之后,我们立即安排专人负责,尽快编写了。分别呈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和财政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审稿,随后我们再次同区委原书记王立泰、区长王洁岚一同前往省农牧厅争取立项。
在省畜牧兽医总站的大力支持下,11月7日在省农牧厅武厅长主持召开了关于我区发展肉牛产业的专题汇报会议,区上主要领导汇报了我区的区位优势以及发展畜牧产业化的信心和决心,并就利用国家开发行资金发展肉牛产业试点项目在我区实施,当场拍板承诺了八项优惠政策,武厅长听完汇报后征求了省厅几位厅长、处长的意见和建议,认为我区地方党政领导对此项工作很重视,思路清,信心足,决心大,当即宣布:**区肉牛产业化养殖基地开发试点项目启动。并由省畜牧兽医总站全力支持配合做试点规划的编制。
从11月14日起,我局召开了系统副科级以上领导会议,传达了省上专题会议精神,要求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同时专门安排布署此项目的启动运行,至目前共做了以下几项基础性前期工作。
一是经请示区委、政府领导同意,成立了**区肉牛产业标准化基地开发项目领导小组。
二是成立了项目办公室,抽调了工作人员。
三是制定下发了,要求挨社逐户统计母牛存栏数,进一步摸清家底。
四是编制初拟的已上交省畜牧总站专家审阅后三易其稿,已基本定稿,待专家评审通过。
该项目规划的制定是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以农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和科技推动力,坚持多元驱动手段,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以西门塔尔改良牛为主的优质肉牛生产,以畜牧业增效、农户增收为目的,建成以**区为中心的全省规模化、产业化的优质肉牛基地,实现特色优质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的安全生产、加工、销售,推动我区乃至全省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质肉牛产业化项目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着手:
优质肉牛良种服务体系建设;
优质肉牛养殖基地建设;
龙头企业体系建设;
饲草料体系建设;
市场体系建设。
项目经过五年的建设,优质肉牛年饲养达60万头,出栏达到23万头,规划期内投入资金134910万元,其中开发行贷款51800万元,自筹资金83110万元。完成“个、十、百、千、万” 工程,即:
个——建成1个年屠宰加工肉牛20万头规模的屠宰及精深加工企业;
十——建成10个千头肉牛育肥场,达到年出栏10000头以上;
百——建成100个肉牛育肥小区,年出栏12万头以上;
千——建成1000个百头肉牛育肥场,年出栏10万头以上;
万——发展xx0户饲养5头以上适龄母牛繁育大户,建立起稳定的“河西肉牛”新类群基础母牛选育群xx头,核心群300头。
该项目计划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基础建设阶段,按照扶优扶强,分步实施的原则,大力发展优质母牛繁育基地建设、加工龙头企业、饲草料建设及市场体系建设、肉牛育肥基地,至20xx年底,完成肉牛育肥基地以外全部建设内容,同时积极培育产业品牌,为肉牛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步,规模化发展阶段,完成肉牛育肥基地全部建设,规范完善产业运行机制,产业品牌初具规模,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及产业内部、产业相互之间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龙头,充分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使肉牛养殖业步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至20xx年达到规划目标。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十三
按照《关于报送xxxx年度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的通知》要求,结合x市xxxx年度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考核办法,我局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梳理和自查,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扎实推进基础平台建设。按照集约化原则,x市公众信息网水务局网页后台归入了x市网站集约化管理平台,并配合市大电办完成了政务服务系统迁移上云工作,有效解决了分散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提升了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水平。行政审批及其他行政权力运行归入了x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线下线上业务协同、“零距离”办事、行政审批事项“仅跑一次”,为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高政务服务网办率提供数据支撑。
二、做好各类平台的运行维护工作。一是及时在公众信息网水务局网页和x市政府信息公开水务局网页等网站上发布各类信息,按照信息发布审核流程,经分管领导和保密工作人员审核后再上网,做到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二是做好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媒体的运维工作,让其成为群众了解水务工作的新窗口。
三、做好智慧城市项目的管理和推进工作。通过政务数据平台以联机的方式实现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供排水服务的精细化服务和管理,加强联合监管。将相关业务系统并入x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和x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进行统一运维。并按照《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的通知》(崇府办发〔xxxx〕xx号)要求,做好智慧城市具体项目的方案编制、组织项目申报、项目招投标、项目内容管理、推进实施、项目管理和验收等工作。
四、智慧服务推进水务工作。一是推广使用巡河app,形成信息网络,利于基层河长第一时间向上提供第一手资料,强化日常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专人运维山洪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水情、雨情、灾情,为防灾、减灾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及时抢险救灾提供实时资料;三是推进智能化农田灌溉按项目,实现手机、计算机远程操控,智能喷灌,增加灌面,提高农作物产量。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十四
针对区委、区政府为我村定好产业发展类型为板栗以后,村“四支力量”根据村情抓调研,制定了20xx年产业发展计划,并着力抓好落实。
2、开展四期产业培训
村上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提高贫困户的作务技术,开展了春季干杂果管理技术一期,中蜂养殖培训二期、冬季果树病虫害防治一期,以提高产业发展作务及中蜂养殖技术。
3、20xx年产业取得新发展
改良嫁接板栗104亩,新栽植2亩,其中贫困户2户;新栽花椒90亩,其中贫困户13户30.5亩;新栽植猕猴桃2户4.6亩。
4、成立产业发展合作社
我村为了更好地发展干杂果,使贫困户解决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和产品销售问题,村上于20xx年11月20日成立了“村绿源种植合作社”,吸收44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走共同脱贫之路。并积极与区电子商务协会对接,为我村举行了电商协会扶贫帮扶点授牌,以拓宽销售渠道。
5、中蜂养殖取得较快发展
今年5月村上与“蜂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为贫困户代养中蜂14户,目前该合作社代养我镇贫困户155户中蜂;村上积极支持合作社发展规模,注册了“神蜜缘”牌土蜂蜜商标,并于20xx年10月27―29日参加了中国(宝鸡)蜂产品展销会,提高了土蜂蜜及农产品知名度。目前全村现有中蜂300余箱,其中贫困户194箱,为明年的繁殖发展打好了基础。
6、开展产业发展合作交流
11月19日村干部和贫困户与区电商协会一行十余人,到赤沙镇国家级示范合作社―陈仓区玉恒果禽专业合作社取经学习、考察合作发展事宜。现场参观了合作社黑猪养殖场、标准化蛋鸡场、奶山羊养殖场、土蜂养殖场、核桃种植园等,双方初步达成交流合作意向,也为加快电商在我村的落地打下了基础。
20xx年我村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中蜂养殖有的户自养技术缺乏,管理不到位,效益跟不上以及销售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等问题,板栗等干杂果发展中如何加强田间管理,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产业脱贫仍然任重道远。
下一步产业发展工作的打算
1、进一步做好产业发展培训工作。结合村情实际, 加大干杂果技术培训力度,同时开展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努力解决种植养殖业存在的技术难题,向技术管理要效益。
2、进一步扩大中蜂养殖产业发展。在维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动员缺乏技术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开展养蜂脱贫模式探索,优化养殖结构,扩大养殖规模,解决养殖技术难题,谋划和扩大在淘宝和微信平台上的销售渠道,做大做强“神蜜缘”牌原生态蜜,与贫困户共同致富走上小康路。
3、规范和运行好解甲滩村绿源干杂果合作社,使之成为全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20xx年要做好对合作社申请项目和资金支持,以合作社为载体加快落实产业脱贫种植规模和嫁接改良,使之成为全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努力从目前的粗放经营转变为集中精细管理,并依托区电商协会搭建互联网电商销售平台,使板栗等干杂果发展取得更大效益,助推脱贫攻坚。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十五
20xx年,全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和试验区建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及“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等重大部署,切实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信枢纽建设,有效推进区域信息化、信息产业化和无线电事业发展,为实现“两化融合”和灾后经济较快恢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信息化基础规划基本形成。按照国家信息化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市委、市政府打造西部经济高地、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和加快灾后基础设施重建等战略部署,组织力量对我市基础通信环境、产业资源条件、应用需求预期以及国际国内重点城市对比等,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提出了以干线交汇、信息集散、基础设施布局为核心内容构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覆盖西南、辐射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总体构想。完成了《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及其建设性详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及其技术与标准体系和《5·12震灾后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性重建实施方案》等的编制。确定了三大体系,24个重大项目(其中,建设数字高速直达国际专用通道和数据存储灾备中心两个项目,已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六部委专项规划),信息化基础规划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七大工程全面实施。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实现了与中央和省的对接,互联网同城交换中心完成了机房建设和链路接入;交互式业务支撑系统的政府门户统一平台加紧建设,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开始应用试点,统一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完成1万张ca证书投放;人口、企业、宏观经济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应用试点取得成效;数据存储与容灾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启动试点和标准验证;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完成企业信用数据整合和政府及个人信用数据库指标体系建设;800m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完成扩容与延伸二期工程进入建设招标流程;行政中心基础网络完成改造工程并投入使用。
通信枢纽建设工程正常启动。国际通信出入口工程有效推进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无线城市”工程的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建设相继展开,“扫盲”计划、3g试验网计划和wi-fi网状网计划及移动政务、移动商务、移动支付等应用计划陆续实施;国家级数据存储灾备中心开工建设,以存储装备研制、存储空间提供、数据灾备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和综合应用配套为标志的信息数据应用及处理生态体系逐步形成;国家级高性能计算中心建设的社会投资主体基本确定,并进入投资可研和建设规划编制;基于高端业务同传目标的“三网融合”工程取得重要突破,从政策支持、网络环境、设备研发到应用拓展,逐步形成互动态势。
应急通信工程及时部署。公众通信保障、信息灾难恢复和政府应急指挥三大通信工程灾后迅速启动;互联网传输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预案不断完善,通信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国家重点支持的无线短波、超短波和机动通信系统建设顺利推进;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建工作全面展开,受灾区域的受损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部恢复运行。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信枢纽工程建设以及灾后损毁通信系统恢复等,已累计完成社会投资105亿元。
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一期工程按时完成,并在武侯等7个区(市)县先期部署。并联审批系统向区(市)县延伸应用,对促进规范化、服务型、高效率政府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统一政府电子门户工程加紧建设,内容保障和政务、事务等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断强化,电子化市民办事、政府办公运行机制开始建立。新都、大邑等区(市)县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服务内容和业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我市得到有效实施,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建立的全市统一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运行良好,月均发布各级政府公开信息3000余条,较好地发挥了政府信息公开主渠道作用。
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快推进。加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推进力度,深入邛崃金利、蒲江巨丰、崇州丰丰等10多家企业展开调研,积极探索“公司+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信息化应用工程实施,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强化了“三农热线”建设,丰富了涉农市场、科技等信息资源,全年解答有关咨询1万余次,利用西部农业在线、“三农热线”平台发布农村经济信息1.5万余条。通过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实现网上招商引资超过2.5亿元,网上农产品交易额超过3亿元。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示范工程部署实施。温江、郫县工业集中发展区信息化规划编制完成,相关项目启动建设。青白江、龙泉驿企业信息化示范区建设开始起步,并锁定一批企业,引导其开展信息化技术改造,逐步推进“两化”融合。区域电子商务门户平台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基本形成,花木、蔬菜等市场营销、供需对接的电子商务应用初见成效。锦江、温江等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规划深化编制。红旗连锁、国美、苏宁等商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逐步深入。
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加快实施“宽带进村工程”,全市行政村(社区)宽带可接入率达85.36%,比去年提高了15%,建成753个农村便民信息服务中心(站),提前超额完成农村信息化民生工程,都江堰、彭州、崇州。
个极重灾区受灾群众安置点新建信息服务中心(站)100个。农村信息化培训普遍开展,“信息大篷车”流动服务受到欢迎。完善了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建设,全年全市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共办理各类救助事项152万件。积极推进网上办税服务,全市纳税人网上申报达7万余户,占纳税户50.87%,入库税金49.45亿元。全市出租车电子识别系统和移动稽查系统建设完成,实施了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优化改造、中心城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二期、公交gps营运调度系统及电子站牌、交通信息采集和智能交通指挥等重点工程。全市教育信息网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科研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卫生、食品、文化和就业等行业信息系统得到有效应用。城市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社区”工作取得成效,促进了网络资源和社会服务向基层延伸。银行卡刷卡环境进一步改善,行业支付得到较快发展,“天府通”卡发卡270万张,日刷卡交易200万笔,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信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今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9.63亿元,同比增长33.79%。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465.78亿元,同比增长32.4%,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完成353.85亿元,同比增长35.67%。预计,全年总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突破600亿元,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突破400亿元,软件外包服务出口超过3亿美元;全市“双软”认证软件企业达到563家,登记软件产品1885个;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区保持高速发展态势。1-10月,高新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54.2%。武侯区、金牛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71.17亿元和46.07亿元,占全市22.4%和14.5%。龙泉驿区结合国家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it制造业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都江堰在5·12震灾后,全力支持东软等电子信息企业加速灾后重建,迅速恢复生产。同时,加大了与上海市it产业尤其是软件业的对接,上海都江堰软件园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锦江区、温江区分别围绕电子商务示范区、国际金融中心和动漫游戏竞技、体验、研发、销售核心区建设着力打造信息服务业。
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有效实施。完成了《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编制,明确了做亮六大产业方向、做强十大产业集群和做优六大产业链的工作部署,并由市政府颁布实施;完成了《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总规;财政、金融、市场和人才等政策加紧研究和完善;it人才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电子信息地方产品配套目录完善和经济运行监测稳步推进;鼓励和支持电子信息企业上市等政策颁布实施,川大智胜和卫土通实现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三泰电子和吉锐触摸完成上市辅导和证监会受理;三零、国腾、迈普、颠峰、华诚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发展规划纳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第六届软洽会、第六届电脑节、全球知名it企业座谈会、微软外包ceo峰会以及gartner外包峰会等成功举办,本地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交流不断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影响明显提升。
以继承、创新、发展为主题和以资源、技术、应用、管理、产业、人才为核心的《市无线电事业发展规划》基本形成;无线电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频率指配和台站管理加大力度,年检率95%以上;依法行政有效加强,多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执法体系不断健全,无线电专项整治取得成效,受案查处率100%,无线电干扰申诉受理率和排除率均达到100%;无线电频率资源效用充分发挥,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抗震救灾、奥运火炬传递、海博会、西博会等重大活动无线电通信保障任务顺利完成并获得省无委通报表彰,恶意干扰、非法插播等得到有力和有效控制。
救灾救援全力投入。地震使我市公众通信系统遭受重大破坏,全网因话务量巨增,造成系统阻塞和通信严重障碍。通过积极协调各电信运营商,紧急调集力量,采取应急措施,大规模恢复损毁通信设施,全市公众通信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及时组织力量赶赴极重灾区建立无线应急调度基站,有效保障了通信指挥和现场救援;动员it企业参与抗震救灾,摩托罗拉、海特、川大智胜等企业为救灾提供了优质的信息化保障服务,兴网、汇源、信息港等公司无偿提供抗震救灾设备,任我行、鼎天等公司紧急开发抗震救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和灾民安置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为救灾救援和灾民安置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发布政府公告和抗震救灾信息,并协调电信运营商发送公益短信上亿条;协助东软学院师生完成异地转移复课;新建灾区群众临时安置点便民信息服务中心(站)和“亲情信息服务站”及时提供便民服务,受到普遍欢迎。
灾后重建迅速展开。震灾发生后,及时走访慰问了三零、迈普、颠峰、国腾、东软等企业,了解受灾受损情况,共商恢复生产方案,积极帮助我市it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全部恢复生产;多方协调交通运输、商务、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在产品运输、资金周转、技术改造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并组织企业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认真研究和分析了震灾对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和产业扶持等对策措施。及时组织灾后全球知名it企业座谈会,intel、摩托罗拉、微软等企业对在发展仍然充满信心;积极争取工业与信息化部的支持,灾后重建规划、重大项目安排、救灾资金投入、资源配置倾斜等逐步得到落实,受灾镇(乡)对口联系工作有效推进。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十六
今年,xx区委、区政府为确保全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突出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各街道、乡(镇)和房地产企业调度,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征地拆迁、规划报建、路网配套等问题,使建设环境进一步优化。我局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区政府安排,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定期调查摸底。我局行业管理科具体负责房地产项目的协调服务,年初召开了各街道乡镇分管房地产项目副职的会议,要求各街道乡镇及时掌握辖区范围内房地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按季度上报区住建局。今年全区计划启动房地产项目91个,实际启动67个,已完工项目4个,尚有24个项目因各种原因未启动。
我局集中组织,由区政府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专题调度房地产重点项目,研究解决问题,推进项目建设。
我局安排专人负责清欠工作,逢节假日及特殊时期,积极开展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拖欠摸底调查,及时引导企业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尽量避免爆发上访事件。
1、开拓创新,展示建筑行业新特色
一是着力推进行业协会成立。为顺应当今形势发展需要,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行业科积极筹备,着力推动xx区建筑行业协会成立。xx区建筑行业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时代帝景多功能厅顺利召开。协会的成立,对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沟通与合作,提高建筑行业整体素质,加快我区建筑行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积极组织成立建筑行业工会联合会。在区总工会的悉心指导下,行业科积极准备行业工会成立前期各项工作,xx市xx区建筑行业工会联合会正式成立,这也是全省首家建筑行业工会联合会,为维护建筑工人合法权益搭建平台,标志着xx区万名建筑工人从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家。xx月xx日省总民管部领导专程来调研,充分肯定了我区建筑行业工会工作,对xx区建筑行业率先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准备在全省各行业推广我区建筑行业工会先进做法。
2、深化服务,塑造建筑行业新形象
一是做好行业诚信建设服务。积极组织、深入指导企业参加全市信用等级评定及评优评先工作,湘华、西城、桐木、坪塘、岳麓山、金湘、清水、咸嘉8家企业被评为“aaa”企业;猎鹰、新望被评为“aa”企业;西城被授予“20xx-20xx年度长沙市建筑企业施工总承包十强”称号;西城、湘华、金湘、坪塘、桐木、岳麓山6家企业被评为“施工总承包先进企业”;坪塘、西城被授予“质量优胜企业”;坪塘、东方红、西城被评为“安全生产好企业”。企业诚信意识明显增强,行为更加规范。
二是全力支持企业打造精品工程。为提升建筑单位创优意识和积极性,年初确定创鲁班奖计划,并在局长的带领下对创优工程企业进行了专程走访,制定重点扶持措施,加强跟踪指导。
19xx年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自主创新,把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和示范工作作为调整我市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市委市府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工程的实施非常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并由专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由于各成员单位责任明确,各施其职,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国务院和省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有关精神,我市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通知》和《市中药材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制定了我市中医药产业10年发展规划和促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七条政策措施,为我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积极组织我市中药材生产企业及制药企业参加各种展会及经贸洽谈会。xx年我局组织了7个制药企业及药材生产企业18个新技术、新产品参加了国际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xx年9月,由我局牵头,市政府组成了以科研机构、医院、中药材基地、中药材产业化企业及市、区、县相关部门200多人的代表团参加了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展示了我市科研成果近100个。
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我市中药材生产基地及制药企业的宣传。xx年x月xx至xx日,由xx电视台等一行16人组成的新闻采访团,对我市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广泛关注,进一步强化了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市中医药现代化和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十七
茶叶是xx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茶叶改良、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我们对x x茶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x x乡自然条件优越,适合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x x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于开发区。乡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形起伏较大,以丘陵和小水坝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土地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138235亩。x x乡是盈江县重要的茶叶产区。现在,全乡建立了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实现了传统生产技术向现代生产技术的转变,打造了“x x山”茶叶品牌和系列产品。在xx年被州政府授予接待专用茶称号。xx年底,全国共有7个初级制茶厂,1个精制茶厂,2条精制茶生产线,3万公斤精制产能,15个茶叶科技团队。茶叶面积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与“十五”末相比,产量、产值和茶农收入分别增长33%、76.3%和58%。
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1%。在茶叶开发村,农民家庭收入的30%主要来自茶叶。
全乡共有10776亩连片茶园,其中一个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00亩。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有机茶克隆种子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全镇已建立克隆种茶基地3652亩,其中xx新植茶园352亩,xx新植1400亩,xx新植2350亩,xx新植1426亩。
自“xxx”以来,x x乡茶叶产业发展迅速,但发展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部分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少,投入不足。第三,一些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产量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档次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全省知名茶叶品牌龙头企业。第五,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和质量提高缓慢。
针对xxx乡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xxx乡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开发良种,加大投入,以单位面积产量为重点,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健全茶园管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重,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茶叶产业化, 目标任务是:到“xxx”末,全乡茶园面积1万亩,总产量90万公斤。 茶叶平均产量100公斤,工农业产值720多万元,茶农收入500多万元。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家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三大茶叶品牌。茶的四大类型是:绿茶巩固升级,普洱茶发展突破,红茶恢复发展,茉莉花茶适当增加。通过改造、淘汰和新植,茶园面积保持在1.2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90万亩(新植35万亩)。重点扶持“x x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和整合10个茶叶初级加工厂;建立机械修理、采矿三大示范模式,辐射面积3000亩。第二步,逐步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全力打造茶叶品牌,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重组或兼并形式,实行企业强强联合,力争打造一个大茶叶龙头企业,一个茶叶品牌,一个全乡系列产品,依托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x x茶叶市场的竞争力和突出经济强势优势的能力。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第一,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种植一批的原则,继续实施茶叶区域布局、规模化发展和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x x农村的茶园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开发的,现在基础差,产量低。通过加强茶园水利基础设施、补植和种植等。中低产茶园应全面升级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三,全力打造优质茶园基地。“xxx”乡要努力建设1.2万亩优质茶园基地,发展1万亩绿色有机茶园。四是改造现有茶叶初级加工厂。x x乡有7家初级茶叶加工厂,xxx力争改造5家,改造后的初级茶叶加工厂产能可达2万公斤以上。第五,努力推进xx乡精制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其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其生产加工水平。“xxx”乡重点支持发展两条茶叶深加工生产线,使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达到20多万公斤。第六,对茶叶企业进行改革和重组。按照市场导向的原则,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和改制重组,全力培育全乡茶叶龙头企业。第七,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的研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的生产,又要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的研发。
2.打造“x x山”品牌,扩大x x茶市场影响力。第一,整合x x茶品牌。认真筛选x x茶现有品牌,继续打造具有x x特色和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和系列产品。同时,规范茶叶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切实加大对x x茶叶品牌的保护力度。二是加强茶叶营销,建立茶叶营销体系。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专卖店和专柜,组织各种茶叶营销活动,开发茶叶订单,促进x x茶的销售。通过保护古茶树资源,挖掘茶文化,发展旅游业,宣传茶叶,促进茶业发展。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十八
我镇地处潜江市南陲,是个农业大镇,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优势明显。为把农产品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今年以来,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企业实力增强。现将2010年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镇以调整农业结构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目前全镇已形成粮食、油菜、棉花、蔬菜、畜禽、水产、林业等七大系列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为推动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兴旺粮食加工厂为主体的粮食加工、销售推动了粮食生产。目前全镇水稻生产已基本实现品种优质化,销售品牌化。兴旺粮食加工厂于2002年12月成立,年收购粮食占全镇粮食总产的20%。该厂大米畅销广东,我镇 片20000亩水稻生产基地获“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在市场销售状况良好,供不应求。今年全镇38000亩水稻生产基本实现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
二是以恒发棉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棉花加工、营销体系,推动棉业生产。全镇今年种植优质棉40000亩,总产1826吨。棉花加工、营销体系实力雄厚,全年销售收入9341万元。
三是以金旭食品为基础的龙虾、鱼片加工、营销体系,推动水产业发展。我镇水产业发展自然条件优越。近年随着渔业致富工程的实施,水产业发展迅速。龙虾和淡水鱼是我镇水产养殖主要产品,全镇年养殖面积3500亩。
四是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增长。2010年全镇实现肉类总产量1.63万吨,畜牧业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1.32%,生猪存栏6.95万头,肉猪出栏16.23万头,同比增长45.4%和35.25%,家禽存笼42.8万羽,出笼152.5万羽。规模化养殖场(大户)快速发展到804户,示范村、养殖小区发展迅猛。目前有示范村5个,标准化、规模化小区5个,其中养殖小区3个,养牛小区1个,养鸡小区1个。宏钢生态养猪厂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现代化的养殖小区。全镇形成了以李场为主体的10万头三元杂交生猪基地,以徐场为主体的200万只家禽基地,形成了产业链,基本上实现了“育种、生产、防疫、销售”一条龙。有运输专班15个,从业人数264人,在武汉、常德、岳阳、长沙开设了销售窗口,设立了代销点。
五是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林业加工业。全镇有林面积25376亩,今年造林1500亩,植树18万株。林业也基本上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兴建有水利木材厂、潜南木业7458万元,全镇有采伐销售专班8个82人。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主要措施
1、建立规模基地,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我镇根据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现状,围绕优质稻、优质棉、优质油、蔬菜、水产、畜禽及林业等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与企业配套、较为稳定、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和种植小区,使企业、基地、农户联为一体。目前,全镇已初步建成以四化垸为重点的3万亩优质水稻和油菜生产基地,以东荆片、潭沟片为主体的4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联挂,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标准化。
2、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农业产化龙头企业。
目前,全镇已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在培育龙头企业上,一是实施名牌战略,扶持创优品牌。多年来,我镇把帮助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作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点工作来抓。
3、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过去,我镇获10万头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认证,有“江汉鸡”、“优质稻”两个品牌。2008年我镇“勿忘我”商标获潜江市知名商标品牌,今年我镇生产的白酒申报“佳磊”牌商标获审定通过。
4、加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业流通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联结农民与市场的纽带,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目前,全镇已有农民经纪人114人,年经营额19140万元,他们发挥熟悉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优势,把农民与企业联结起来,为农民和企业开展营销服务。农民利用当地农产品加工和生产优势,与加工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再到主产区与农民签订生产合同,为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3个,分别是庆宝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xx镇家禽产销协会和xx镇农民用水协会。
三、存在问题
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我镇几个主导产业生产有一定规模,但由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杂,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不能满足主导产业企业的加工需求。
2.产业化内部产加销连接不紧密。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和农民都存在违约的事实,对合同的履约意识不强。
农产品的加工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低。
四、2010年工作计划
1.建立规模基地。坚持 “一村一品”,积极发展专业村组,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镇建成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同时对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为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
2.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农民购销公司、运销专业村、专业户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企业和农民之间发挥其桥梁作用。
3.保证“订单”合同的严格执行。一要加强有关《合同法》知识的普及,如掌握订单标准文本、进行公证、实施担保、预交订金或保证金等,提高合同的严肃性。二要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守约教育。
乡镇产业发展总结篇十九
乡地处边,有耕地面积1.3万亩,山地面积16万亩,总人口2.6万,辖12个村,一个居委会,156个村小组。今年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工作思路,认真探索产业发展新途径,全面发展山区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我乡牢固树立“小乡镇也有大作为”的思想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把做大做强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工作目标,列入乡村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四万一千”工程,壮大传统产业,即大力发展万亩油茶基地,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以西瓜、工业滤布杨梅、脐橙为主的万亩瓜果基地,以小辣椒、生姜、藠头为主的万亩山区蔬菜基地和千亩烟叶基地,并积极引进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等各类现代高效农业,以农业集群发展推动农民生活改善。政策拉动、利益驱动、典型推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力度一年更比一年大,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之路。全乡种植小辣椒2500亩,产量400万斤,实现产值1600万元;种植杨梅2200亩,实现产值35万元;生姜1000亩,实现产值1200万元;脐橙20xx亩,产量110万斤,实现产值200万元;西瓜种植面积1600亩,母猪保有量500多头,生猪出栏10000多头;烟叶种植面积310亩,实现产值79万元,烟税13.6万元以上;扩建禾江四方油茶基地20xx亩,还确定、龙头、高坎三个村为产业示范村和田心小江脑等13个示范组。油茶、杨梅、西瓜、生姜、烟叶五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2952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4060万元的73%。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布局,做大做强脐橙、烟叶、小辣椒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发展杨梅、生猪、西瓜、生姜等区域特色产业,建立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杨梅以金山果业为中心,通过加强管理,提升品质,辐射到周边的种植户,今年实现产量5万斤,产值35万元以上;生猪产量通过扶持大户,加强培训,今年新增饲养能繁母猪20头以上和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累计共8户,还涌现1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和1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形成商品、加工和销售批量。现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传统农业优势县向现代农业示范县的转变。我乡还专门成立了绿色食品(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滤布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运行,加强了对标准生产基地的建设。已启动20xx亩油茶林的开发,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我乡大力开展了“产业帮扶到户行动”,一是在观念、技术、资金、信息、流通方面实行帮扶。县直机关单位干部在挂钩的新农村建设联系点中与农民群众结对帮扶,每个干部每年重点帮扶三户农户,实行“城乡互动1+3,合力建设新农村”;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实行帮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挂钩村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导向;三是在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实行帮扶。主要是帮助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四是在做大龙头企业方面实行帮扶。帮助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延伸到村。帮助立新村组建了一个由4户加工烟叶种植大户的高新烟叶专业合作社,活动正常,会员之间利用农闲时间交流经验、分析市场行情、了解销售信息,帮助龙头村组建了一个14户生姜种植户的“隆兴生姜合作社”,合作社理事聘请专业技术人员6次授课,实地指导生姜种植、加工、贮藏技术;五是在建立农业产业化投入融资机制方面实行帮扶。主要是协调有关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降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收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217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