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是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详细计划或设计,它包含了目标、步骤、时间表等信息,能够指导工作的进行。方案的制定对于项目的成功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行动指南,我想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方案了吧。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并确保各项计划能够协调一致,那么我们该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呢?了解了方案的重要性和制定原则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方案制定范例,供大家参考。方案的制定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方案的制定需要明确目标,并合理安排工作步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方案制定原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制定方案时,可以运用SWOT分析和风险评估等工具,全面考虑利弊和可能的风险。这是一份经过实践验证的方案范文,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进行借鉴。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一
按照科学发展、“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和“三农”优先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乡村规划建设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发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从20xx年开始,全镇共选取王庙村、黄沟村、柴林村、桑村村等3个村庄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力争通过3年努力,到20xx年底这3个村庄通过考评验收,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自20xx年起,在总结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他村庄,进行分类、分批整治改造建设,逐步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入常态化。
(一)推进村庄建设。
一是编制建设规划。试点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据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详细规划,明确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规划编制要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既要考虑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综合配套,又要重点突出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二是科学改造提升。按照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路网布局,合理设计主要街道、小巷胡同,打通村内断头路。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旧房、空心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装扮美观舒适住宅,改善农户住房条件。推广应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配套庭院环境卫生设施,全面完成改厨、改厕。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严格管控无序违章建房,从严查处违章违规建房行为,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三是建设新型社区。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合村并点,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按照“配套、完善、提升”的要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农民的能力。
(二)整治村容村貌。
一是提升硬化水平。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村庄主次干道硬化。主街硬化率达到100%,小巷硬化率不低于70%。主街两侧铺有路沿石,街巷建有排水设施,形成纵横有序、便捷舒适的村内路网。
二是提升绿化水平。加快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积极倡导庭院绿化,鼓励农民栽植经济林木、观赏树木。推进路旁、水(渠)旁、村旁、宅旁等“四旁”绿化,配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效果,村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三是提升亮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巷及公共场所,采取各种方式实施亮化工程,有条件的村庄应安装太阳能路灯。加强对公用照明设施的管理维护,提高夜间照明效果。
四是提升净化水平。建立村内卫生日常保洁机制,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街运转、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按每5-10户不低于1个的标准配备垃圾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密闭式垃圾收集箱、垃圾清运车;设立环境卫生专管员及环卫清洁队伍。同时,全面清理村庄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推行“三堆两垛”(沙土堆、粪便堆、杂物堆、柴草垛、砖石垛)定点存放。妥善处理并积极利用禽畜粪便,鼓励村民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五是提升美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进行统一整洁或粉刷,合理布局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整洁有序、特色鲜明、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整治村内影响观瞻的陈旧电线电路,坚决杜绝乱扯乱挂现象。
六是提升饮水安全水平。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和周围环境的清理整治,构建户户通的自来水管网,保证自来水供水入户率达100%,水质合格率达100%。做好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置,科学建设一批净化池、氧化塘,有效降解水质污染,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完善服务设施。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本达到“七室两超市一广场”标准,即具备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综合服务室、卫生室、文化室、警务室、调解室、生活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和村民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科学布局建设学校,鼓励社会力量在村内兴办幼儿园、托儿所。推动金融服务网点向试点村延伸,鼓励有条件的村设立金融服务网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二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有线电视、宽带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探索建立村级信息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开设党务村务公开、政策信息发布、农业技能培训、市场供需动态、社会治安管理、灾害预警防治等信息服务栏目,设置村民意见建议箱,设立阅报栏、科普栏、宣传栏、社情民意反馈栏。
三是完善“五员”服务体系。设立政策宣传员、市场信息员、农技指导员、纠纷调解员、电教推广员等“五员”,强化政策、农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支持,增强服务农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宣传力度,进一步简化费用交纳、报销、领取等手续。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建设一批农村托老所、幸福院等,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科学使用农村村集体收入,重点用于村集体开支、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困难农民生活、医疗补贴等。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性权利。
五是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村内主要道路和重要部位、公共场所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实现“电子眼”监控体系无缝隙覆盖。建立村民自治联防组织,实现夜间巡防常态化。
(四)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土地合作社,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特色集体农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在试点村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改革和农村资产产权化改革。
二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特色专业村。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重点建设高标准的主题农庄和农家乐。大力发展自助采摘游、城郊休闲度假游、生态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服务业,围绕加强产业服务,积极开发餐饮、住宿、交通等三产服务项目,适度发展短途物流、设备租赁、劳务输出等配套产业。
三是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现代职业农民。完善和落实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五)倡树文明乡风。
一是弘扬乡土文化。发掘、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推动民间传说搜集整理、民间艺人技艺传承,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
二是加强教育引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四德”教育、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健全村规民约,强化组织机构和制度落实,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三是开展示范创建。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组织文明生态示范户、致富创业带头户、敬老模范户、子女教育模范户、计划生育模范户、“五型家庭创建”(和谐型、致富型、美好型、学习型、诚信型)等创星评比,建立动态考评机制,颁发并悬挂农户家庭星级评定匾牌。结合实际开展弘扬传统美德实践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是强化村民自治。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营造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桑村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镇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办事处和镇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村建办。领导小组抽调村建、环保、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利、卫生、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业务人员组成“美丽乡村”创建专家指导组,负责对“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建立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村级自筹和社会多方支持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保障体系。镇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各创建试点村予以奖励。要加强对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管理使用”的原则,集中对创建村进行投入。要调动各方面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投工投劳,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公民投资或捐资建设,多渠道、多元化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
三是强化考核奖惩。镇政府对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半年通报、年度考评,创建期满总评、验收和表彰。对通过年度考评的村兑现资金奖励,对通过总评验收的村,由镇报区,由区报市命名为“枣庄市美丽乡村”。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镇街,给予通报表扬;对未完成建设任务的镇街,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先树优资格,并责令继续做好工作,直到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二
为进一步明确全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建设内容和目标,切实做好“美好乡村”创建村考核验收工作,按照《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任务分解方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争创对象为全区所有乡村,69个行政村。
“美好乡村”根据创建成效、示范引领等各类效应,将村庄创建目标分为五个等级。
(一)美好乡村精品示范村:精品示范村数量原则上不超过总创建村总数的30%,采用末位淘汰制。创建村超额完成《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分类区考评标准》示范村各项指标要求,本村具有“可学性、可看性、可复制、综合性”等示范引领区域地位,在乡村振兴方面有引领示范项目、模范做法、独到模式等创建工作内容。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
(二)美好乡村精品村:创建村达到《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分类区考评标准》示范村各项指标要求,产业发展初见雏形,乡风文明得到彰显,乡村治理有效可行,乡村建设美度适宜。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
(三)美好乡村整洁村:创建村全面完成《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动方案》《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实施要求,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钢棚整治,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靓丽协调;二是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井然有序,村庄产业有一定发展思路。
(四)美好乡村清洁村:创建村在村庄建设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村庄干净整洁;二是基本消除“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村庄有序。
(五)美好乡村经营示范村:“美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成功的村庄为进一步提升示范引领效应,将“美好成果”源源不断的转化为“美好经济”,达到增强广大村民获得感为民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强,提升村庄人居环境为景美,形成村庄健康持续发展为人和,可以申请申报创建“美好乡村”经营示范村。
申报“美好乡村”创建的行政村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三)美丽乡村经营工作思路明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潜力大,经营有基础,村庄发展规划科学先进。
20-年度拟评选27个“美好乡村”,其中经营示范村3个,精品示范村4个,精品村5个,整洁村5个,清洁村10个。
参见《市区乡村振兴“美好乡村”创建验收管理办法》
(一)宣传动员。通过公示栏、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方式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鼓励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积极申报。区振兴办根据当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下达指令性申报村庄目录,各镇(街道)向区振兴办报送指令性申报及自愿性申报村相关资料,区振兴办会同相关部门对提出申报的村进行初审,初步确定创建对象。
(二)创建推进。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确定创建对象,各镇(街道)对照创建目标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三)考核验收。区级相关部门对确定的创建对象开展考核验收,形成考核验收结果,报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审定。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三
为进一步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大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富裕和谐的理念,结合我村实际情况确定本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本村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产业优势、改善村内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提升职工素质,加快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设施化发展进程。
(一)坚持行政村主导、党员群众主体的原则。行政村履行行政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教育和引导党员群众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充分调动党员主体积极性,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依靠群众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本村实际情况,从现有经济基础出发,明确阶段性目标,分步实施。
(三)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指导的原则。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整体建设和局部改造相结合,建设生态型、文化型、节能型、民俗型、旅游型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大队。
(四)坚持整章建制、规范操作的原则。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意识,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行政村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真正做到改善本村环境,提升党员群众素质。
(五)坚持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科学编制行政村发展规划,统筹大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党员群众教育、行政村管理内容,实现我村可持续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争取居民点中间道路的硬化,推进村村通道路建设。
2、排水建设。清淤清沟,保证排水通畅,确保路面、路沟无积水。
3、住房建设。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快危改造步伐,加快移民新村建设,争取十年完成群众的整体搬迁。
4、场所建设。修善办公室、阅览室、会议室、活动室和党员学习学校。
(二)环境整治
1、设固定垃圾场。行政村内设立固定垃圾堆放点,引导群众使用,保证垃圾池不是摆设,定期清运,做到住房周围、路边无垃圾。
2、搞好五改四清。改造危房,消除主街道两侧猪圈和厕所,推广清洁能源灶,试点村实现无垃圾、无污泥、无粪便、夫柴草垛。
3、健全环境管理制度。行政村设专人管理本村环境卫生,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三)民主管理方面
1、建立民主管理机构。完善民主理事、民主理材、民主决策的民主管理机构和群众协会等自治组织。
2、制村规定民约。完善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和村规民约等群众自治制度。
3、设立公开栏。完善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公开设施中,规范程序,及时公开。
4、开展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加强班子“五好”(干部带头作用好、群众反映好)和党员“三强”(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建设,增强行政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5、制定群众培训计划。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学文化知识、政策法律、农业技术、做工技能、民间手艺、经营本领活动,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库,促进培训就业一体化。
6、开展文明户创评活动。利用文明户创评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建立文明新风理事会,制定文明公约,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
7、创新行政村管理方式。探索行政村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新农村建设连续性。
(四)资金投入方面
1、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总场的支持,争取国家资金,加大扶助新农村建设力度。
2、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鼓励群众出资出劳,加强行政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按工程项目实际投资额,行政村和党员群众投入资金要匹配到位。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行政村成立支部书记为组长,队长为副组长,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行政村建设检查指导和督办。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积极宣传新建农村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切实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自学性。及时总结新农村建设的好的思路、好经验和好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管理,严格自查
一是行政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新农村建设自查工作。二是是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定期开展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听取群众心声。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人民银行总分行及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阳新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与全面建设“一个百强县、五个示范县”总体战略有机结合,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进一步健全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明确重点支持领域,切实加大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全年各项贷款增长15%,涉农贷款增长20%;进一步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重点建设四个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确保信用县(市)各项创建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一)进一步健全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农发行阳新县支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指导辖内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和业务优势,完善乡村振兴金融事业部运行机制,打造综合化特色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阳新农商行支农主力军作用,鼓励阳新汉银村镇银行向乡镇延伸服务触角,在经济活跃、发展潜力大、融资需求旺盛且供给能力不足的乡镇布设网点。
(二)明确金融重点支持领域,加大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
支持农发行阳新县支行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做好政策性粮油收储工作。引导各商业银行聚焦产业兴旺,结合产业结构特点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满足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等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围绕水果、茶叶、中药材、蔬菜、优质稻米、食用油、水产、畜禽等八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加大“金融链长制”落实力度,着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重点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其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围绕县政府“中部鞋都”规划,加大对可兴鞋业、众源鞋业等鞋企信用培植工程力度。鼓励各商业银行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配合,重点支持水、电、路、气、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
引导和鼓励银行机构创新内部管理机制,落实普惠金融“四张清单”,在商业贷款可持续的'基础上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合理确定贷款的额度和期限,合理降低利率,持续让利市场主体,确保辖内20xx年综合贷款利率不超过4.92%(20xx年利率水平)。引导银行机构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领域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县中行静脉产业园项目和县湖北银行乡镇自来水改造项目落地。不断拓宽农业农村抵质物范围,积极推广动产、应收账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质押的贷款,完善“农户+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等贷款模式,探索“保险+期货”、“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全面推广“楚天贷款码”、“东楚融通”等融资平台。
(四)加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要求阳新农行、邮储行、农商行、汉银村镇银行四家主办行全面铺开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为村民提供小额存取转账、贷款咨询、小面额人民币兑换等金融便民服务。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创建活动,督促银行机构对接目标行政村,通过精细化、网格化运作建立村民信用信息档案。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充分利用阳新县委县政府“双月述评”考核机制,推动金融信用县(市)创建活动,促进农村地区信息、信用、信贷联动。开展常态化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把金融知识送到基层。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进一步提升金融消费者对金融纠纷调解的认知度、参与度和认可度,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五)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政策激励和约束。
发挥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根据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合理确定再贷款的期限、额度和发放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再贷款台账管理和效果评估,确保支农再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发放涉农贷款,再贷款优惠利率政策有效传导至涉农经济实体。做好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转换和接续,加强政策宣传,压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责任,确保政策精准直达,确保政策实施效果。
(六)优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持续提升农村支付服务水平
推动农村支付工作与服务三农、乡村振兴战略、普惠金融服务融合发展。推进移动便民支付工程建设,拓展支付场景、畅通支付渠道;推广完善“乡村振兴主题卡”等特色支付产品,满足乡村日益多样化支付需求;持续推进储蓄国债下乡,引导金融机构将储蓄国债发行额度向农村地区适度倾斜;严格落实支付手续费“减费让利”政策,让利于民;扩大小微企业简易开户服务试点范围,提升小微企业开户便利度;联合公检法建立健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治理联防联控体系;持续加强账户管理、反假币、反洗钱工作力度,筑牢农村支付结算安全防线。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人行行长为组长,分管信贷副行长为副组长,各银行分管信贷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人行货币信贷股。各银行机构要建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做到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强力推进。
(二)加强沟通交流。
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定期会商沟通、交流经验做法、汇报任务进度。各银行机构对暂时难以满足的融资需求或工作困难,要及时向企业反馈受理,并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加强考核监督。
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开展监测、调研和通报相关工作情况,并把工作成果作为20xx年度人民银行对银行业机构综合评价和政府对阳新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考评参考依据。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五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乡村组织振兴的xx样板。到20xx年,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框架;2022年,形成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治理有效的乡村组织振兴制度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在农村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体,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到20xx年,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30%以上;2022年达到40%以上,基本消除二星级以下村党组织。
——村民自治组织规范有序。20xx年,依法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依法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组长,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民政事务等下属委员会,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应建尽建。村级自治组织相应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分工负责、有序运行。到20xx年,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顺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建立,完善治理机制、健全组织章程,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代表成员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履行集体资产管理运营职能。到20xx年,全省涉农村(居)全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02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群团组织基层阵地更加稳固。党建带群建、带社建工作推进有力,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乡村的组织架构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到位。到20xx年,配齐配强群团组织工作力量,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得到明显增强;2022年,乡村群团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组织活力全面提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实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健规范,成为提供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培育建立一批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到20xx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稳定在xx万家以上;到20xx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xx万家,2022年达到25万家以上。
1.深化农村过硬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细化党组织评星定级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通过定期评定、动态调整、晋位升级,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深化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县(市、区)党委制定量化积分办法和考核标准,区分党员年龄、身体状况、从业、外出流动等不同情况,分类研究细化差异化的设岗定责、积分评价和考核奖惩办法,将评价结果与评先树优、党员民主评议挂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实施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百千万计划”,利用3年时间,省市县三级分别选树500、3000、10000个过硬党支部建设先进典型。
2.推动乡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修订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落实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制度,支持村民委员会在党组织领导下依据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开展群众自治工作,依据职能从事民事活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深化群团组织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共青团、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群团组织阵地;支持和鼓励群团组织承接适合于群团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吸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共同参与,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鼓励党支部、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深入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探索建立退出机制,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制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鼓励在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以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参与村级事务、开展为民服务,支持党组织健全规范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优先承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
3.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把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规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推动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提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对不服从党组织领导、违反法律法规、履职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退出机制。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事务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修订完善《xx省村务公开条例》,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建立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及时反映和处置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到20xx年,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协商机制。
4.提高乡村法治、德治水平。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农村活动,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霸痞等违法犯罪,坚决防止黑恶势力侵蚀扰乱乡村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引导党员面对黑恶势力敢于发声亮剑,组织发动群众坚决同一切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作斗争。加强乡村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智慧村庄(社区)创建,强化安全生产保障,组织开展好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综治维稳工作,建设平安乡村。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统筹各类组织和党员队伍、网格管理队伍、志愿者团队等方面力量,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行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农村道德建设抓在手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好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创建、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崇德向善,自觉抵制各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自觉抵御邪教破坏、境外宗教渗透,自觉抵制宗族宗派势力影响,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壮大新乡贤队伍,发挥新乡贤作用,为村庄治理和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5.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统筹各方面人才资源,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优化升级、新老交替。根据基层实际和工作需要,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工作基础薄弱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强化素质能力提升,省里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地区进行集中培训;市县分级负责,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遍;依托农业院校、职业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新型农民学校等培训机构以及智慧党建、智慧教育等信息化平台,开展农村干部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健全选拔任用、履行职责、激励保障、考核监督等管理体系,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岗位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6.培育乡村组织振兴骨干力量。拓宽农村发展党员视野,对扶贫工作重点村、工作基础薄弱村、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实行发展党员计划单列,对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党组织进行组织整顿。加强优秀后备人才递进培养,注重从各类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村医村教、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发展为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坚持和完善村“两委”成员集中轮训、农村党员冬训春训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进党校、县级以上党校送学下乡村制度,确保5年内农村党员干部全部参加一次县级以上党校组织的集中培训;每个县(市、区)依托本地先进村打造一定数量的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培育一批乡村组织振兴的“土专家”。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为乡村组织振兴储备人才。
7.推动工作力量向乡村下沉。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从20xx年开始,在实现第一书记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向集体经济空壳村选派第一书记,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对口帮包、联系帮带、干部驻村、双向挂职等方式,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对未选派第一书记和开展结对共建的村,探索以县乡为主体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实现对乡村组织的工作指导全覆盖。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卫生、文化、乡村规划等方面人才和青年志愿者到村开展志愿服务,每年选调1000名左右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xxx名左右“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服务,充实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力量。
8.搭建乡村组织作用发挥的平台载体。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扎实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因地制宜丰富实践载体,加强对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政策的宣讲普及,全方位了解群众诉求、收集村情民意,确保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切实发挥效益,使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各类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完善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建设,统筹整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资源,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积极推进村(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统一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引导党员在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带头带动作用,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推行包片联户、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制度,实行服务项目认领制,组织有能力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引导乡村各类组织主动承担服务事项,形成党组织引领、多方参与的为民服务格局。
9.建立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激励关爱机制。积极推动《关于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十条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基层减负、待遇福利、关爱帮扶、选拔使用、力量配备等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各项政策、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以乡镇(街道)、村(农村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承接,带领其他各类组织共同抓好落实,确保乡村组织振兴有抓手、有资源。研究制定并全面落实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探索分类制定乡村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省、市、县定期推选宣传一批“乡村振兴好支书”;根据乡镇编制空缺情况,每年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一批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一批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调动和激发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10.强化乡村组织运行保障。严格落实财政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待遇等政策规定,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每3年调整一次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标准。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研究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用好用足农村综合改革、土地规模经营、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增加集体收入,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能力。深化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建立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在线数据平台,逐村确定增收目标和发展规划,跟踪督导、精准推进、销号管理。到20xx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翻番;2022年,力争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x万元以上,其中50%以上的村超过10万元。
1.压实市县党委主体责任。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要加强对乡村组织振兴的研究谋划和组织协调,结合实际细化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乡村组织振兴各项任务落实。
县(市、区)党委是乡村组织振兴的“一线指挥部”,主要职责是:
(6)关心关爱乡村党员干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县(市、区)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抓乡村组织振兴工作责任清单;县级组织、政法、民政、财政、农业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明确任务目标,形成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合力。
2.发挥乡镇党委关键作用。乡镇是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前沿阵地,乡镇党委承担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直接责任,主要职责是:
(4)全面推进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确保村党组织对农村其他各类组织实施有效领导;
(8)加强对乡村组织振兴具体工作的指导、推动和落实。
3.强化督导考核。把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情况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大经常性督促检查和差异化考核力度,通过集中督导、调研指导、观摩交流、抽查暗访等方式,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依托“灯塔—党建在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村级组织在线管理督查系统和村干部队伍信息系统,全面实时掌握村级组织基本信息、活动开展、运行保障、任务落实等情况,通过建立动态维护和数据分析机制,实现对全省村级组织工作的在线跟踪、即时指导,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市县巡察作用,及时发现影响和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督促抓好问题整改;对面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分级负责开展专项整治。对因落实责任不力、长期打不开局面,导致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滞后的地方,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4.营造良好氛围。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级积极探索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利用3年左右时间全省打造10个乡村组织振兴县(市、区)样板、100个乡村组织振兴乡镇(街道)样板。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推广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浓厚氛围。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六
根据州、市政府的要求,为搞好全局文明创建的宣传教育活动,制定如下安排方案。
深入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注重树立为建档立卡户服务意思,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开展州级文明单位创建,营造浓厚氛围。
(一)做好理论宣传。各股室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其作为党组中心组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重点。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美丽·善美·善行”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推介评选“好人”活动,促进学习雷锋常态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坚定全局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搞好宣传报道。利用我局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开辟专栏、专题、专版,采取专题报道、深度解读、言论评论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开展州级文明单位创建的意义和要求,大力宣传创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形成强大宣传声势,积极主动引领社会舆论。办公室负责在《微扶贫》等开展创建宣传工作,安排一定版面刊登创城意义和要求,做到期期有内容。
(三)、开展“文明股室”创评工作。
加强各股室管理,要求干部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及生活秩序。每月进行文明股室检查评比并公示检查结果。加强办公环境建设,保持办公室干净整洁、卫生有序、环境优美。宣传栏有文明创建宣传内容,并做到经常更换。加强文明城市宣传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晓率90%以上。
1、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是反映城市文明程度的风向标,也是反映文明创建成效的重要标尺。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2、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要坚持以考评内容为重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干部的知晓率、参与率。要将宣传教育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与两型机关建设相结合,规范机关管理,落实工作细节,务求工作实效。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七
在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示范县长顺县按照《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推进实施,14个示范乡镇、130个示范村按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推进建设“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升级版,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探索富有“黔南形态”的乡村振兴样板,打造一批“四园四美”美丽乡村。
场坪村、贵定县云雾镇东坪村等25个村(社区)(详见附件,下同)。这些镇(街道)、村(社区)已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以上,具有特色村庄风貌,农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好。重点任务是:立足资源禀赋、主动作为,探索经验、率先突破,把乡镇、村作为一个整体谋划建设,形成统筹规划布局、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社会安定和谐的乡村振兴典型。
(二)提升整治型(9个示范乡镇、69个示范村)。即都匀市墨冲镇、福泉市陆坪镇、xx县猴场镇、龙里县湾滩河镇、惠水县好花红镇、长顺县广顺镇、独山县麻尾镇、荔波县朝阳镇、平塘县大塘镇等9镇和都匀市绿茵湖办事处邦水村、福泉市马场坪街道黄丝村等69个村(社区)。这些镇、村(社区)特色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万元,农村人居环境良好,具备田园乡愁风貌基础。重点任务是:抓住机遇,用好政策,持续发力,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
(三)巩固发展型(1个示范乡镇、36个示范村)。即罗甸
县逢亭镇和福泉市仙桥乡仙桥村、xx县玉山镇深溪村等36个村。这些镇和村有一定产业基础,但主导产业不够突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以下。重点任务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构建乡村产业、农村就业等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一)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资源条件,做大做强1―3个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发挥乡村资源优势,推进农业和文化、旅游、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特色引领型乡镇、村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特色引领型乡镇至少有1家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引领型村有1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整治型乡镇有1家年销售收入800万元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整治型村有1家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发展型乡镇有1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发展型村有1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林业局、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州商务局,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支持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投资、建设、生产、服务等经营性活动,探索引进企业通过入股等方式参与集体经济经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特色引领型、提升整治型、巩固提升型示范村集体经济积累分别达50万元、30万元、10万元以上。鼓励和支持村级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转变为村级集体资产,由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按有关规定统筹管理和使用。(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财政局,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130个示范村在既有村庄规划基础上,按需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划定乡村“三生空间”,探索编制好用易懂、务实管用、能落地实施的村庄规划。示范乡镇、示范村100%完成组组通。特色引领型乡镇串户硬化达到80%,特色引领型、提升整治型、巩固发展型村串户路硬化分别达到100%、90%、50%。自来水普及率特色引领型、提升整治型乡镇要达到98%;示范村要达到100%。示范乡镇、示范村的4g 网络覆盖率100%全覆盖。(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乡村振兴局;责任单位:州自然资源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水务局、州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
(四)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加快农村路网、电网、水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厕所革命”,示范村全面消除茅圈和简陋旱厕。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全覆盖,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逐步消除黑臭水体,按要求推进示范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有效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示范乡镇、示范村实现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35%以上。积极开展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特色引领型、提升整治型示范乡镇要达到省级以上卫生乡镇标准,特色引领型、提升整治型示范村要达到市(州)级以上卫生村标准。(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乡村振兴局;责任单位:州交通运输局、州水务局、州大数据管理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州生态环境局、州卫生健康局、都匀供电局,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
(五)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贯彻省委农办等11个单位制定的《xx省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方案》(黔农领办〔20xx〕9号),厚葬薄养、滥办酒席等不良风气得到彻底杜绝。示范村统筹做好乡村科教、体育、文化服务工作,至少组建1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每年组织开展1次以上文化活动或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发掘本土家风家训、农耕文化等传统优秀文化,示范村做到家家有家训,户户好家风。重点保护好传统乡村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规范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议等制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和重大事项民主协商,规范化、法治化修订形成务实管用、通俗易懂、便于执行的村规民约并发挥积极作用。切实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惠水县好花红镇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惠水县好花村、独山县百泉镇百泉湖村、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示范成效。在示范村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争创市(州)级、省级、国家级荣誉称号;示范村重点区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全覆盖,实现示范区域无致人重伤以上交通事故、无黑恶势力、无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发生;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三级综治中心完成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实现涉毒人员大幅减少,无致人死亡交通事故、无重大群体性的事件发生、无大规模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情况发生。(牵头单位:州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文明办〕、州委政法委、州教育局、州民政局、州司法局、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民宗局、团州委、州妇联,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
(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建立新乡贤返乡等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机制,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示范乡镇、示范村农村“三变”改革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示范村全覆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承包权有偿退出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
(七)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特色引领型乡镇、村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所在县(市)平均水平,提升整治型乡镇、村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市(州)平均水平,巩固发展型乡镇、村的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示范村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100%;示范村建成1个农村老年活动场所;特色引领型、提升整治型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乡村医生。示范乡镇、示范村全面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牵头单位: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卫生健康局,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
(一)强化组织保障。州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协调推进“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升级版各项工作。州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渠道不变、统一安排、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协同推进,资金项目要向“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倾斜。各县(市)负责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聚焦“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升级版聚合使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聚焦“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升级版覆盖。涉及示范乡镇负责升级版工作具体推进,组织编制乡镇、村发展规划、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具体落实升级版各项工作开展。(牵头单位:州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
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在传统技艺人才聚集地设立工作站,开展研习培训、示范引导、品牌培育;支持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选派熟悉乡村的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及团队参与村庄规划设计、特色景观制作、人文风貌引导,提高设计和建设水平,塑造乡村特色风貌;加强乡土人才培训和管理,培育修路工、水利员、改厕专家、农村住房建筑工匠等专业人员,提升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管护水平。(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自然资源局、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
(三)强化调度考核。省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已明确将“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升级版推进情况纳入对市县两级级党委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州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市)、州直部门“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升级版资金项目、人才保障、推进实施等情况按季度定期调度。各县(市)、州直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开展跟踪调度。要认真总结工作推进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全州、全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富有“黔南形态”的乡村振兴样板。(牵头单位:州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州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州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各县〔市〕党委、人民政府)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八
【篇一】某某村级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方案
溪霞村位于洪濑镇镇区,面积1平方公里,东距泉州市区35公里,西离南安市区23公里,省道307贯穿全村,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全村总人口9051人,2551户。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泉州妆阁—洪濑蜈蚣阁(溪霞村龙阁)2016年登上央视春晚,现省级申遗中。2018年被南安市确定为美丽乡村整治村,2019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和谐村”荣誉称号,2019年人居可支配收入23000元,村集体上年经营收入525800元。
为全面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的各项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村各项工作迈向新台阶,同时为顺应我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展工作,形成转型融合城郊村庄示范村,具体内容如下:
(一)以市场化管理,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整合集体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多方筹集资金,采取盘活村集体现有经营性、资源性资产和闲置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增加集体收入。
(二)村庄规划编制。溪霞村位于镇区周边,按照科学发展、先引先试的总方针,抢抓村庄规划发展新机遇,大力推进溪霞村建设,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宜居、宜乐的转型融合城郊村庄。
(三)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围绕“村庄清洁行动”,以清理垃圾杂物、清理乱堆乱放、填埋旱厕、裸房整治等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广泛动员,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推进厕所革命项目工作。利用集体空地进行微景观项目改造,提升人居环境。
(四)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使群众交通更便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优美,让乡村越来越美丽。
(五)加大对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的投入。全力配合辖区内新侨中学做好学校操场征地及洪三小学扩建征迁工作,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在村“两委”班子的正确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村集体经济不断的壮大,随着村集体收入的增加,加大了对民生项目等项目的投入。
2020年拟建设项目:
1、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1)下墩公厕建设项目:在下墩片区建设公厕一座,面积35平方米,蹲位6位(其中女3个、男2个、残疾人1个),对周边场地进行绿化、硬化。计划投资30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完成年限:2020年10月,负责人:黄衍秋。
(2)全面拆除全村露天旱厕30个及主干道废弃禽畜舍和简易搭盖、违章搭盖等无利用价值建筑物、构筑物。计划投资3.5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完成年限:2020年10月,负责人:张建加。
(3)裸房整治工程(一):全村裸房存量约42座,今年计划完成裸房整治23座,重点整治村主干道两侧及村部周边的裸房。计划投资110万,其中群众自筹110万元。2020年12月,负责人:张剑峰。
2、村庄规划编制:通过《南安市洪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村庄空间开发管制范围,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措施,为各类开发建设行为规定必须遵守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划定禁止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对村庄发展和土地利用进行综合控制和引导,制定村庄规划。
4、公共服务配套项目:
(1)推进新侨中学运动场征地工作。新侨中学征地35亩,征地户101户,已签协议88户,尚有13户未签订。该项目投资资金224多万元。(政府行为)。完成年限:2020年12月,负责人:张晓鹏。
(2)推进洪三小学扩建项目:a、需征迁三座民房,面积约900m2,b、建设洪三小学教学楼一幢约1500m2。计划投资500万元(政府行为)。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黎铭。
5、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继续推进纵二路、横三路征迁工作(政府行为)。征地户59户,已签协议41户,尚有18户未签订。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包括纵二路及横三路,共602.401米,具体如下:a.纵二路南起横二路(桩号:zk0+000),向北止于横三路(桩号:zk0+439.087),长439.087米,红线宽度16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时速30千米/小时,双向两车道,采用水泥路面;b、横三路西起东大路(桩号:hk0+012.716),向东止于纵二路(桩号:hk0+176.030),长163.314米,红线宽度24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50千米/小时,双向四车道,采用水泥路面。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给水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等。项目总投资估算1775.14万元,建设资金由镇财政统筹解决。完成年限:2021年12月底,负责人:张晓鹏、黄印筑。
(2)东溪洪堤街头路段建设项目:a、排水排污管道安装350米;b、石砌挡土墙750m3;c、土方填平压实,形成路坯1200m3。计划投资60万元,其中自筹10万元;完成年限:2020年11月,负责人:黄印筑。
(3)洪濑至洪梅部队路段路面铺设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路线起于洪濑镇溪霞村,终点至洪梅镇三梅村,全长约1.2km,路基宽12m,路面宽10m,道路等级为四级公路,双向两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建设内容:路基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照明工程、标线等。(政府行为)。完成年限:2020年12月,负责人:黄天进。
2021年拟建设项目:
1、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1)岭头公厕建设项目:在岭头片区建设公厕一座,面积40平方米,蹲位6位(其中女3个、男2个、残疾人1个),对周边场地进行绿化、硬化。计划投资30.5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1月,负责人:黄奋发。
(2)裸房整治工程(二):今年计划完成裸房整治19座,重点整治村主干道两侧及村部周边的裸房。计划投资93万,其中群众自筹93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张剑峰。
(3)全面拆除全村废弃禽畜舍和简易搭盖、违章搭盖等无利用价值建筑物、构筑物。计划投资8万元,其中自筹3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张剑峰。
2、微景观改造项目:
(1)岭头小公园建设项目:需征用村民旱厕填埋地300m2、健身器材、灯光、绿化建设等。计划投资20万元,其中自筹10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奋发。
3、基础设施项目:
(1)祠口拥军路面及排水沟铺设项目:a、排水排污管道建设;b、路面硬化,长公里、宽8米。计划投资70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1月,负责人:黄衍秋。
(2)晶华小区两条路面及排水沟铺设项目:a、排水排污管道建设;b、路面硬化,两条长约400米,宽6米。计划投资40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印筑。
(3)东溪洪堤街头路段路面铺设项目:长350米,宽8米。计划投资40万元,其中自筹10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印筑。
四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成立以党总支部书记黄黎铭为组长、党总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张晓鹏为副组长、其他两委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工作部暑和要求,明确目标任务,把握时间节点,突出工作重点,找准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和完成好本实施方案制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经费保障。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等多渠道、多角度解决乡村振兴“筹资”难题。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支部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乡村振兴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篇二】某某村级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方案
按照科学发展、“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和“三农”优先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乡村规划建设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发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从20xx年开始,全镇共选取王庙村、黄沟村、柴林村、桑村村等3个村庄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力争通过3年努力,到20xx年底这3个村庄通过考评验收,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自20xx年起,在总结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他村庄,进行分类、分批整治改造建设,逐步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入常态化。
(一)推进村庄建设。
一是编制建设规划。试点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据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详细规划,明确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规划编制要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既要考虑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综合配套,又要重点突出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二是科学改造提升。按照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路网布局,合理设计主要街道、小巷胡同,打通村内断头路。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旧房、空心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装扮美观舒适住宅,改善农户住房条件。推广应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配套庭院环境卫生设施,全面完成改厨、改厕。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严格管控无序违章建房,从严查处违章违规建房行为,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三是建设新型社区。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合村并点,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按照“配套、完善、提升”的要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农民的能力。
(二)整治村容村貌。
一是提升硬化水平。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村庄主次干道硬化。主街硬化率达到100%,小巷硬化率不低于70%。主街两侧铺有路沿石,街巷建有排水设施,形成纵横有序、便捷舒适的村内路网。
二是提升绿化水平。加快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积极倡导庭院绿化,鼓励农民栽植经济林木、观赏树木。推进路旁、水(渠)旁、村旁、宅旁等“四旁”绿化,配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效果,村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三是提升亮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巷及公共场所,采取各种方式实施亮化工程,有条件的村庄应安装太阳能路灯。加强对公用照明设施的管理维护,提高夜间照明效果。
四是提升净化水平。建立村内卫生日常保洁机制,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街运转、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按每5-10户不低于1个的标准配备垃圾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密闭式垃圾收集箱、垃圾清运车;设立环境卫生专管员及环卫清洁队伍。同时,全面清理村庄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推行“三堆两垛”(沙土堆、粪便堆、杂物堆、柴草垛、砖石垛)定点存放。妥善处理并积极利用禽畜粪便,鼓励村民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五是提升美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进行统一整洁或粉刷,合理布局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整洁有序、特色鲜明、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整治村内影响观瞻的陈旧电线电路,坚决杜绝乱扯乱挂现象。
六是提升饮水安全水平。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和周围环境的清理整治,构建户户通的自来水管网,保证自来水供水入户率达100%,水质合格率达100%。做好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置,科学建设一批净化池、氧化塘,有效降解水质污染,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完善服务设施。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本达到“七室两超市一广场”标准,即具备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综合服务室、卫生室、文化室、警务室、调解室、生活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和村民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科学布局建设学校,鼓励社会力量在村内兴办幼儿园、托儿所。推动金融服务网点向试点村延伸,鼓励有条件的村设立金融服务网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二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有线电视、宽带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探索建立村级信息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开设党务村务公开、政策信息发布、农业技能培训、市场供需动态、社会治安管理、灾害预警防治等信息服务栏目,设置村民意见建议箱,设立阅报栏、科普栏、宣传栏、社情民意反馈栏。
三是完善“五员”服务体系。设立政策宣传员、市场信息员、农技指导员、纠纷调解员、电教推广员等“五员”,强化政策、农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支持,增强服务农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宣传力度,进一步简化费用交纳、报销、领取等手续。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建设一批农村托老所、幸福院等,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科学使用农村村集体收入,重点用于村集体开支、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困难农民生活、医疗补贴等。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性权利。
五是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村内主要道路和重要部位、公共场所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实现“电子眼”监控体系无缝隙覆盖。建立村民自治联防组织,实现夜间巡防常态化。
(四)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土地合作社,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特色集体农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在试点村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改革和农村资产产权化改革。
二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特色专业村。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重点建设高标准的主题农庄和农家乐。大力发展自助采摘游、城郊休闲度假游、生态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服务业,围绕加强产业服务,积极开发餐饮、住宿、交通等三产服务项目,适度发展短途物流、设备租赁、劳务输出等配套产业。
三是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现代职业农民。完善和落实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五)倡树文明乡风。
一是弘扬乡土文化。发掘、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推动民间传说搜集整理、民间艺人技艺传承,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
二是加强教育引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四德”教育、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健全村规民约,强化组织机构和制度落实,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三是开展示范创建。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组织文明生态示范户、致富创业带头户、敬老模范户、子女教育模范户、计划生育模范户、“五型家庭创建”(和谐型、致富型、美好型、学习型、诚信型)等创星评比,建立动态考评机制,颁发并悬挂农户家庭星级评定匾牌。结合实际开展弘扬传统美德实践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是强化村民自治。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营造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桑村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镇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办事处和镇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村建办。领导小组抽调村建、环保、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利、卫生、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业务人员组成“美丽乡村”创建专家指导组,负责对“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建立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村级自筹和社会多方支持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保障体系。镇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各创建试点村予以奖励。要加强对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管理使用”的原则,集中对创建村进行投入。要调动各方面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投工投劳,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公民投资或捐资建设,多渠道、多元化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
三是强化考核奖惩。镇政府对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半年通报、年度考评,创建期满总评、验收和表彰。对通过年度考评的村兑现资金奖励,对通过总评验收的村,由镇报区,由区报市命名为“枣庄市美丽乡村”。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镇街,给予通报表扬;对未完成建设任务的镇街,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先树优资格,并责令继续做好工作,直到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篇三】某某村级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方案
(一)谋划布局,制定方案(20xx年1月-3月)
(二)宣传发动,全员参战(20xx年4月-6月)
驻村工作队将和包保村一起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制
(三)补齐短板,积极推进(20xx年7月-9月)
这期间进行查漏补缺,对上半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
(四)真抓实千,实现目标(20xx年10月-12月)
三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乡村振兴包保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
(二)广泛宣传发动
(一)产业项目发展
(二)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乡风文明
(三)积极组织实施春秋两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栽种花卉行动,落实好日常各项帮扶工作内容,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做好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材料报送工作。
【篇四】某某村级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全面实施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的指导意见》,《省供销合作社全面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实施方案》精神以及市委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关决定,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县供销合作社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国总社“四社"创建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以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系统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切实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县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到2022年,全系统初步建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小农户服务带动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发挥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建设县域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在县域范围内构建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充分整合各类为农服务资源,有效强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产销衔接和生活服务等服务功能。
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培育现代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联盟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造就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为农服务人才队伍。
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的服务机制。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密切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探索形成以创业创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服务新机制。
形成全程化、规模化的服务能力。全系统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面积力争达到14万亩,服务链条延伸到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配套环节,形成规模服务优势。
惠农服务平台主要以乡(镇)为立足点,依托基层社,打造集多种服务功能为体的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探索利用现有乡(镇)、村经营服务网点,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镇域为农服务网络平台,然后再逐步整合镇域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县级为农服务运营中心。逐步形成县有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平台、村有服务站点的三级惠农服务网络。
(一)加快三级惠农服务平台网络的建设。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打造1家县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县级惠农服务中心要面向乡镇服务平台提供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政务代办等综合服务;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承接县级运营中心服务项目,对村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商品配送和综合服务支持,初步探索形成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搭建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实现惠农服务进村入户、直达田间地头。
(二)因地制宜强化乡镇惠农服务平台重点服务功能。县级社根据各乡镇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实际,加强乡镇惠农服务平台的重点服务功能建设。是在耕地集中连片、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乡镇,侧重建设惠农服务中心、新型庄稼医院、智能配肥中心等生产服务平台,强化农资供应、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生产服务功能;二是在粮食和鲜活农产品主产乡镇,侧重建设农产品烘干、冷藏、仓储、加工、交易等服务设施,强化商品化处理功能;三是在商贸集散地和人口集聚乡镇,侧重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乡镇经营服务综合体,强化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生态养生等生活服务功能。
(三)四措并举拓宽村级惠农服务平台建设途径。要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改造批。在原农资、日用消费品门店基础上升级硬件设施,配备信息化设备,增加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互助金融等惠农服务内容;二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批。利用合作社经营服务设施,承接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有关服务;三要开展“村社共建”新建批。由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或基层社牵头,联合村“两委”和各类经济组织,组织农民共同建设服务站;四要争取财政项目资金创建批。县级社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选择产业基础好、村集体凝聚力强的村或扶贫联系村建设批设施好、功能全、信息化水平高的示范服务站。
要发挥供销合作社首创优势,继续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
(一)打造各类托管服务中心。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依托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服务需求,在2022年底前,谋划新建1家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加快全系统庄稼医院改造升级,在2022年底前,全系统建设40家具备农资供应、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技推广、在线诊断等综合服务能力于体的新型庄稼医院。在县域建设智能配肥中心,依托具有产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设配肥站、加肥站,面向小农户提供测土、配肥条龙服务。
(二)培育多元化托管服务主体。围绕玉米、水稻、小杂粮、人参等优势农特产业,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过程中,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优势,注重加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技推广机构的合作,构建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是以县级供销合作社为服务主体,整合资源,科学确定服务半径,瞄准耕、种、管、收、售全产业链提供服务;二是以基层社为主体,采取单独组建或与村委合作共建服务型合作社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三是以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主体,充分发挥专业社的农业生产技术优势。四是以农资经营企业为主体,创新农资服务方式,利用农资经营渠道,提供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条龙服务。五是组建农业服务专业化公司,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加工等服务。
(三)推广多种托管服务方式。依托各类托管服务平台主体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综合性和全程托管服务。大力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积极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化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范围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服务内容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探索更多适应小农户生产特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的托管服务形式,把农资、农技、农机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送到小农户身边,提供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便捷服务。加强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制定土地托管服务指导、服务质量监测、服务合同监管等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四)延伸托管服务链条。集成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引导开展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工作;延伸托管服务链条,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商超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开展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产后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服务;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共同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体化经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生产标准。组织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不断探索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方式,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推小农户增收提供金融支撑。
建设涉农协同服务机制是供销合作社践行合作制原则和开放办社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惠农工程”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内部联合,加快推进与党政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的横向联合,努力实现协同服务、共享发展。
(一)加强系统内部协同。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切实承担起发展供销合作社事业的领导职责,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实施“惠农工程”的合力。如既往履行社有企业为农服务使命,将实施“惠农工程”作为推进社有企业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力推进。要推进各供销社及社有企业间的联合合作,共同打造为农服务品牌。
(二)加强与涉农部门及有关单位协同。各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强化为农、务农、姓农的办社宗旨,进步明确自身服务定位,主动寻求党政涉农部门支持,积极承担相关服务职责或政府购买服务,努力成为党和政府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公共平台和重要抓手。要加强与其他涉农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合作,依托自身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推进网多能、网多用,提升服务的竞争力。
(三)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积极引导系统内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实施“惠农工程”,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型农业发展。要着力推进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服务对接,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四)加强“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优势与村“两委”政治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将基层社建在村上,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与村“两委"共建特色产业、共育经营主体、共创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村级党组织强基、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和基层社得发展的多赢局面。
实施“惠农工程”是全国总社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培育壮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全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统认识,全力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实施“惠农工程”作为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与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特别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县级供销社负责统筹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并负责协调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实施“惠农工程”,整合“新网工程”资金、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大组织实施“惠农工程”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能力强、效果好的项目支持力度,发挥项目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各类为农服务主体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小农户的能力。
(三)加强督导推进。加强对实施“惠农工程”及落实配套政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工作的指导,建立相应的工作督导和推进机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帮助小农户提升能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培育体系。县供销合作社主管和领办行业协会整合行业资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针对性强的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培训。“惠农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引进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面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和企业员工做好项目实施的配套培训。
【篇五】某某村级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方案
根据乡村振兴责任分工会议精神,我局召开会议研究,现将具体细化方案报告如下。
按照“提升东西、打通南北、畅通内环、连接外环”的思路,打造高速、国道317线“两轴”最美景观大道,加快“三支”生态景观通道建设,推动至县域“环线”景观通道建设,强化乡村道路提档升级,构建“内联外畅、四向通达、安全便捷、快旅慢游”的“两轴三支一环线”畅通旅游格局。
(一)推进高速建设。今年完成70公里,20xx6月除狮子坪隧道外全面完成,到2020年全线正常运行。
同时加快lx2标段的建设,力争到20xx完成完成lx2标隧道50%;
2020年完成项目设计及开工前的要件办理,力争2020年启动项目建设。
(二)推动至县域“环线”景观通道建设。
薛孟路延伸段(至)环线公路目前已完成施工图设计,今年争取
明年补助资金,力争20xx完成项目开工前的要件办理,进行项目施工招标,并进行开工建设。
(三)强化县乡村道路提档升级。
一是力争在20xx进行-县道12.48公里提档升级。二是计划20xx对乡道2公里进行提档升级,8公里于2020年进行提升改造。三是结合乡村振兴对薛城镇9条村道63.7公里进行提档升级。四是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对县域内河坝村3条村道10.9公里进行提档升级。五是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对县域内村12条村道77.1公里进行提档升级。(详见附表1)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构建“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工作。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落实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的主体责任。
(二)落实责任分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建设管理股,负责“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统筹。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根据实施方案的责任分工要求,研究政策措施,主动加强配合,确保各工作任务取得实效。
将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干部任免和奖惩挂钩。
【篇六】某某村级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积累经验、探索路子,乡村振兴工作实行试点先行、先建先试,为强力推动试点村建设,量化工作任务,结合舞阳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三五三三”工作布局,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保护、留住乡愁,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打造一批“产业优、颜某某、底蕴厚、秩序好、保障强”的美丽乡村新典范,探索乡村振兴有效路径。
以打造“五镇十村”示范带、“一河两岸”景观带为目标,以环境集中整治和“十个一”为工作重点,强力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带动整体提升。到2020年底,全县初步打造10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以“三清三拆三治”集中整治活动为载体,集中人员和力量,对试点村杂物当道、杂草丛生等进行全面清理,对垃圾乱堆乱倒、污水横流和私搭乱建等脏、乱、差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形成生态宜人、环境优美的农村新风貌,提升试点村整体形象。
(二)开展“十个一”工程
一是健全一套班子。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工作能力强、有一定经济头脑、热心为群众办事的党员选拔到村级班子,把致富、带富能力强的群众培养成党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党建与经济发展“双推进”。同时,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做法,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管理格局。
二是编制一套规划方案。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结合我县城市总体规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与扶贫开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对全域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规划,尊重乡村风俗和民族习性,注重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凸显田园风光、农家情趣和乡村文化。同时,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确保规划真正管长远、顾某某、利发展。
三是培育一个产业。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打造“农田景观化、果园公园化、菜园花园化、园区景区化”的新乡村。要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突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粮油、畜牧、蔬菜、林果花卉、食用菌及休闲农业等生态农业专业村。要围绕传统村落、美丽乡村、乡村民宿、休闲农庄、特色庄园、风情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特别是对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乡村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沿河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景点。
四是安装一批路灯。做好试点村亮化工程的规划工作,重点搞好主干道路、村室广场、卫生所等公共场所沿线及周边照明。有条件的村可依托老促会革命老区帮扶项目,安装一批太阳能路灯,打造一批高标准、景观化的道路。
五是绿化一批空闲地。按照“果树进村、一村一品、一路一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某某”的理念,栽植一批果树,春季观花、夏季赏景、秋季品果,打造一批果园式村庄,叫响几个文化节、采摘节。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对荒片地、边角地、空宅荒院栽植绿化树,提升绿化成果。
六是美化一批墙体、文化墙。按照“因地制宜、注重保护、留住乡愁”的原则,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特色,慎修房、少拆墙,在美化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形成一村一景、一路一主题、一巷一特色,做到与村庄规划、产业发展、旅游发展、文化特色相衔接,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凸显可持续发展。
七是新建一座公厕。按照“实用、美观”等要求,在各个试点村建设一座规划设计超前、布局合理科学、运营简单便捷、外观美观和谐的公厕。同时,制订完善一套运行管护机制,采用公益岗位管理等办法选拔一些有责任有爱心讲文明的人员进行管理。
八是建设一座文化礼堂。按照“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标准,科学规划建设文化礼堂,按照活动公园、文化乐园、精神家园的“三园要求”,努力把礼堂打造成为一个以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场所等为基本设施的村级文化阵地综合体。建成一座礼堂,配有舞台,能够满足群众举办文化节庆、文化仪式、文体活动以及村民议事集会等方面的功能需要。建成一个讲堂,对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建成一个文化活动场所,配套农家书屋、广播室等文体活动场地。建成一个文化展示墙,以展览墙、室、馆等不同展陈形态,以图片、文字以及实物等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坚、美好家园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九是引进一个投资主体。坚持内外资、内外贸一体化运作,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招商作为主攻方向,强化龙头带动效应,突出引进重点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利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致富带头人、创业能人等乡贤作用,用足用活外力,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各试点要率先全面清查农村集体土地资源,按照“盘活要素、开发资源、增加收益”的原则,鼓励村集体盘活闲置的荒田、荒林、荒塘、荒园等集体资产,通过依法出租、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荒片经济、庭院经济,实现集体存量资产增值。全面推行村级集体经济“双增”行动,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途径办法,建立村级集体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强村级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2020年底,每个试点村集体收入不低于50万元。
十是完善一套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和村级组织作用,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做法。尊重群众意愿,把发展自主权交给群众,充分引导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设计、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建有所管、长效运营、常态保持。建立健全农村“一约五会”(村规民约、民主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和谐促进会、禁赌禁毒会)制度,深化村民自治,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升,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吹拂乡村。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要在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以乡镇为主体,凝聚各方力量,全面推进建设。各乡镇对每个试点村都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全面负责试点村推进,对照重点工作任务,认真抓好落实,确保试点村早出形象。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特别是承担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单位,要及早着手,加强联动,合力推进。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通过发动群众参与、动员社会力量等形式,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注重调动社会资本投入,为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严格考核奖惩。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制订专门的考核管理办法,对试点村建设进行动态管理,年终优胜劣汰,对成效显著的试点村给予资金奖励。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九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江西省“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稳步推进我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工作,着力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建设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市范围内选定一批“十四五”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下统称重点村),从资金投入、政策帮扶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加快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打造高标准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示范、勇争先”。
(二)总体目标。持续巩固拓展重点村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扎实开展“两整治一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农村路域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服务水平。至2025年过渡期结束,重点村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实施,力争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示范引领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在全市涉农县区、湾里管理局行政村(不含相当于行政村有农业人口的林场、农场、居委、社区等)中,选定18个基础条件较好、自然资源禀赋突出、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行政村(“十三五”省市级脱贫村和“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村除外),其中进贤县5个,南昌县、安义县、新建区各4个,湾里管理局1个,作为“十四五”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统筹整合各级资源资金,加强政策支持,进行重点帮扶。
各相关县区、湾里管理局可结合实际,自主选定一批“十四五”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原则上要将“十三五”省级市级脱贫村全部纳入当地“十四五”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范畴,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一)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村庄发展实际情况,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报县(区)政府批准,力争2022年上半年完成省、市、县级重点村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守住耕地,盘活资源,以微更新方式整合建设用地,科学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村容村貌规划设计衔接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保规划,打造“生态和谐、产业兴旺、文韵优美”的南昌乡村。
(二)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效。立足重点村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根据“一镇一品”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链条,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快形成区域性特色品牌,促进当地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尊重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持续实施消费帮扶,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至2025年,重点村有一个以上特色产业,创办一家以上农民合作社,有条件的村建成一个电商快递综合站。
(三)大力整治农村路域环境。深入推进重点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公益事业路和路网联通路高质量建设,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和成网成片,分年度梯次实施“白改黑”,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标线、标识、标牌的设置和维护,排查消除农村道路安全隐患,全面拆除道路两侧违章建筑、残垣断壁和有碍观瞻的破旧建筑物,统一两侧商家店招店牌,规范整治各类管线和垃圾收集设施,全面清理各类乱堆乱放的垃圾,在道路两侧因地制宜栽种本土树种,提升路域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和安全水平,打造美丽风景示范线。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资金项目、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领域重大项目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投资向重点村延伸覆盖,着力解决生活保障、卫生医疗、教育就学、住房饮水等实际困难,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四)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巩固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域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推动重点村污水处理,提升污水治理水平。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分类有序推进“厕所革命”,对建设不规范的农村户厕分类分步进行整改。加强无厕户、旱厕户的改造提升和乡村公厕建设,到2025年,重点村农村卫生厕所全面普及,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广泛开展“三清、三整、三建”行动(清杂物、沟渠、粪污,整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吊乱挂,建菜园、果园、花园),加强环境日常管护,落实村内道路、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面貌走在全省前列。
(五)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重点村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构建党员示范引领,村民理事会、妇女小组长、志愿服务队等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阳光工程”。持续开展“农村特殊对象巾帼帮帮团”活动,引导更多家庭共建美丽环境。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巩固深化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快农村“雪亮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乡村调解平台和调解队伍建设,推进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大力弘扬优良传统礼俗,深入推进婚丧嫁娶领域移风易俗,有效遏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一)加强产业发展支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乡村振兴战略资金作用,持续加大重点村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引导重点村依托资源条件,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稳固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与重点村合作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布局冷链仓储物流节点,因地制宜结合需求建设电商快递综合站。引导重点村群众积极参与产业长期发展,有效壮大集体经济。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对重点村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间市级财政每年每村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各相关县区、湾里管理局根据重点村建设实际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重点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原则上每个重点村每年安排新农村建设村点不少于4个,结合各地规划和特色,全面提升重点村农村环境和乡村建设品质。加强资金项目监督绩效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三)强化金融保险服务。
加大对重点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领域信贷投放,创新金融帮扶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展贷款担保方式,在贷款准入、利率、期限等方面,对重点村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适当延长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等政策,允许新增贷款、续贷展期贷款在过渡期内继续给予贴息和纳入风险补偿。鼓励创新险种,提升重点村保险服务质量,推动保险资金支持重点村乡村振兴。
(四)动员社会力量帮扶。
加强重点村帮扶工作,根据重点村村情实际,各相关县区、湾里管理局要向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实现“十四五”省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第一书记全覆盖。组织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家官乡贤参与重点村乡村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各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实施”的工作体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和沟通衔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二)严格督察考核。
将重点村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对各相关县区、湾里管理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估,同时通过市县电视台对重点村乡村振兴工作过程全程记录、前后对比,确保考核的公平性和公信力。充分发挥村级纪检监督员监督作用。
(三)激发内生动力。
广泛依靠发动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村级组织和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为阵地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作用,及时总结宣传推广重点村乡村振兴好经验好做法,发挥榜样力量和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扶智扶志结合,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激发乡贤及成功人士积极参与家乡乡村振兴大业热情。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十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级振兴乡村方案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按照科学发展、“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和“三农”优先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乡村规划建设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发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从20xx年开始,全镇共选取王庙村、黄沟村、柴林村、桑村村等3个村庄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力争通过3年努力,到20xx年底这3个村庄通过考评验收,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自20xx年起,在总结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他村庄,进行分类、分批整治改造建设,逐步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入常态化。
(一)推进村庄建设。
一是编制建设规划。试点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据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详细规划,明确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规划编制要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既要考虑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综合配套,又要重点突出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二是科学改造提升。按照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路网布局,合理设计主要街道、小巷胡同,打通村内断头路。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旧房、空心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装扮美观舒适住宅,改善农户住房条件。推广应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配套庭院环境卫生设施,全面完成改厨、改厕。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严格管控无序违章建房,从严查处违章违规建房行为,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三是建设新型社区。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合村并点,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按照“配套、完善、提升”的要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农民的能力。
(二)整治村容村貌。
一是提升硬化水平。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村庄主次干道硬化。主街硬化率达到100%,小巷硬化率不低于70%。主街两侧铺有路沿石,街巷建有排水设施,形成纵横有序、便捷舒适的村内路网。
二是提升绿化水平。加快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积极倡导庭院绿化,鼓励农民栽植经济林木、观赏树木。推进路旁、水(渠)旁、村旁、宅旁等“四旁”绿化,配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形成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效果,村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三是提升亮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巷及公共场所,采取各种方式实施亮化工程,有条件的村庄应安装太阳能路灯。加强对公用照明设施的管理维护,提高夜间照明效果。
四是提升净化水平。建立村内卫生日常保洁机制,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街运转、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按每5-10户不低于1个的标准配备垃圾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密闭式垃圾收集箱、垃圾清运车;设立环境卫生专管员及环卫清洁队伍。同时,全面清理村庄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推行“三堆两垛”(沙土堆、粪便堆、杂物堆、柴草垛、砖石垛)定点存放。妥善处理并积极利用禽畜粪便,鼓励村民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五是提升美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进行统一整洁或粉刷,合理布局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整洁有序、特色鲜明、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整治村内影响观瞻的陈旧电线电路,坚决杜绝乱扯乱挂现象。
六是提升饮水安全水平。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和周围环境的清理整治,构建户户通的自来水管网,保证自来水供水入户率达100%,水质合格率达100%。做好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置,科学建设一批净化池、氧化塘,有效降解水质污染,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完善服务设施。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本达到“七室两超市一广场”标准,即具备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综合服务室、卫生室、文化室、警务室、调解室、生活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和村民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科学布局建设学校,鼓励社会力量在村内兴办幼儿园、托儿所。推动金融服务网点向试点村延伸,鼓励有条件的村设立金融服务网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二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有线电视、宽带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探索建立村级信息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开设党务村务公开、政策信息发布、农业技能培训、市场供需动态、社会治安管理、灾害预警防治等信息服务栏目,设置村民意见建议箱,设立阅报栏、科普栏、宣传栏、社情民意反馈栏。
三是完善“五员”服务体系。设立政策宣传员、市场信息员、农技指导员、纠纷调解员、电教推广员等“五员”,强化政策、农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支持,增强服务农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宣传力度,进一步简化费用交纳、报销、领取等手续。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建设一批农村托老所、幸福院等,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科学使用农村村集体收入,重点用于村集体开支、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和困难农民生活、医疗补贴等。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性权利。
五是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村内主要道路和重要部位、公共场所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实现“电子眼”监控体系无缝隙覆盖。建立村民自治联防组织,实现夜间巡防常态化。
(四)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土地合作社,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引导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特色集体农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在试点村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改革和农村资产产权化改革。
二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特色专业村。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重点建设高标准的主题农庄和农家乐。大力发展自助采摘游、城郊休闲度假游、生态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服务业,围绕加强产业服务,积极开发餐饮、住宿、交通等三产服务项目,适度发展短途物流、设备租赁、劳务输出等配套产业。
三是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现代职业农民。完善和落实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五)倡树文明乡风。
一是弘扬乡土文化。发掘、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推动民间传说搜集整理、民间艺人技艺传承,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
二是加强教育引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四德”教育、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健全村规民约,强化组织机构和制度落实,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三是开展示范创建。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组织文明生态示范户、致富创业带头户、敬老模范户、子女教育模范户、计划生育模范户、“五型家庭创建”(和谐型、致富型、美好型、学习型、诚信型)等创星评比,建立动态考评机制,颁发并悬挂农户家庭星级评定匾牌。结合实际开展弘扬传统美德实践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是强化村民自治。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营造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桑村镇“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镇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办事处和镇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村建办。领导小组抽调村建、环保、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利、卫生、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业务人员组成“美丽乡村”创建专家指导组,负责对“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建立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村级自筹和社会多方支持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保障体系。镇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各创建试点村予以奖励。要加强对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管理使用”的原则,集中对创建村进行投入。要调动各方面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投工投劳,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公民投资或捐资建设,多渠道、多元化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
三是强化考核奖惩。镇政府对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半年通报、年度考评,创建期满总评、验收和表彰。对通过年度考评的村兑现资金奖励,对通过总评验收的村,由镇报区,由区报市命名为“枣庄市美丽乡村”。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镇街,给予通报表扬;对未完成建设任务的镇街,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先树优资格,并责令继续做好工作,直到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全面实施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的指导意见》,《省供销合作社全面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实施方案》精神以及市委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关决定,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县供销合作社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国总社“四社"创建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以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系统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切实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县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到2022年,全系统初步建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小农户服务带动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发挥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建设县域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在县域范围内构建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充分整合各类为农服务资源,有效强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产销衔接和生活服务等服务功能。
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培育现代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联盟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造就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为农服务人才队伍。
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的服务机制。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密切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探索形成以创业创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服务新机制。
形成全程化、规模化的服务能力。全系统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面积力争达到14万亩,服务链条延伸到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配套环节,形成规模服务优势。
惠农服务平台主要以乡(镇)为立足点,依托基层社,打造集多种服务功能为体的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探索利用现有乡(镇)、村经营服务网点,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镇域为农服务网络平台,然后再逐步整合镇域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县级为农服务运营中心。逐步形成县有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平台、村有服务站点的三级惠农服务网络。
(一)加快三级惠农服务平台网络的建设。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打造1家县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县级惠农服务中心要面向乡镇服务平台提供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政务代办等综合服务;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承接县级运营中心服务项目,对村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商品配送和综合服务支持,初步探索形成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搭建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实现惠农服务进村入户、直达田间地头。
(二)因地制宜强化乡镇惠农服务平台重点服务功能。县级社根据各乡镇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实际,加强乡镇惠农服务平台的重点服务功能建设。是在耕地集中连片、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乡镇,侧重建设惠农服务中心、新型庄稼医院、智能配肥中心等生产服务平台,强化农资供应、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生产服务功能;二是在粮食和鲜活农产品主产乡镇,侧重建设农产品烘干、冷藏、仓储、加工、交易等服务设施,强化商品化处理功能;三是在商贸集散地和人口集聚乡镇,侧重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乡镇经营服务综合体,强化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生态养生等生活服务功能。
(三)四措并举拓宽村级惠农服务平台建设途径。要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改造批。在原农资、日用消费品门店基础上升级硬件设施,配备信息化设备,增加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互助金融等惠农服务内容;二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批。利用合作社经营服务设施,承接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有关服务;三要开展“村社共建”新建批。由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或基层社牵头,联合村“两委”和各类经济组织,组织农民共同建设服务站;四要争取财政项目资金创建批。县级社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选择产业基础好、村集体凝聚力强的村或扶贫联系村建设批设施好、功能全、信息化水平高的示范服务站。
要发挥供销合作社首创优势,继续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
(一)打造各类托管服务中心。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依托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服务需求,在2022年底前,谋划新建1家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加快全系统庄稼医院改造升级,在2022年底前,全系统建设40家具备农资供应、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技推广、在线诊断等综合服务能力于体的新型庄稼医院。在县域建设智能配肥中心,依托具有产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设配肥站、加肥站,面向小农户提供测土、配肥条龙服务。
(二)培育多元化托管服务主体。围绕玉米、水稻、小杂粮、人参等优势农特产业,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过程中,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优势,注重加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技推广机构的合作,构建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是以县级供销合作社为服务主体,整合资源,科学确定服务半径,瞄准耕、种、管、收、售全产业链提供服务;二是以基层社为主体,采取单独组建或与村委合作共建服务型合作社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三是以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主体,充分发挥专业社的农业生产技术优势。四是以农资经营企业为主体,创新农资服务方式,利用农资经营渠道,提供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条龙服务。五是组建农业服务专业化公司,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加工等服务。
(三)推广多种托管服务方式。依托各类托管服务平台主体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综合性和全程托管服务。大力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积极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化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范围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服务内容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探索更多适应小农户生产特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的托管服务形式,把农资、农技、农机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送到小农户身边,提供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便捷服务。加强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制定土地托管服务指导、服务质量监测、服务合同监管等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四)延伸托管服务链条。集成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引导开展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工作;延伸托管服务链条,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商超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开展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产后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服务;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共同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体化经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生产标准。组织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不断探索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方式,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推小农户增收提供金融支撑。
建设涉农协同服务机制是供销合作社践行合作制原则和开放办社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惠农工程”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内部联合,加快推进与党政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的横向联合,努力实现协同服务、共享发展。
(一)加强系统内部协同。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切实承担起发展供销合作社事业的领导职责,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实施“惠农工程”的合力。如既往履行社有企业为农服务使命,将实施“惠农工程”作为推进社有企业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力推进。要推进各供销社及社有企业间的联合合作,共同打造为农服务品牌。
(二)加强与涉农部门及有关单位协同。各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强化为农、务农、姓农的办社宗旨,进步明确自身服务定位,主动寻求党政涉农部门支持,积极承担相关服务职责或政府购买服务,努力成为党和政府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公共平台和重要抓手。要加强与其他涉农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合作,依托自身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推进网多能、网多用,提升服务的竞争力。
(三)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积极引导系统内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实施“惠农工程”,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型农业发展。要着力推进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服务对接,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四)加强“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优势与村“两委”政治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将基层社建在村上,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与村“两委"共建特色产业、共育经营主体、共创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村级党组织强基、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和基层社得发展的多赢局面。
实施“惠农工程”是全国总社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培育壮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全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统认识,全力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实施“惠农工程”作为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与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特别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县级供销社负责统筹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并负责协调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实施“惠农工程”,整合“新网工程”资金、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大组织实施“惠农工程”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能力强、效果好的项目支持力度,发挥项目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各类为农服务主体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小农户的能力。
(三)加强督导推进。加强对实施“惠农工程”及落实配套政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工作的指导,建立相应的工作督导和推进机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帮助小农户提升能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培育体系。县供销合作社主管和领办行业协会整合行业资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针对性强的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培训。“惠农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引进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面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和企业员工做好项目实施的配套培训。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全国总社“四社"创建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以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系统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切实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县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到2022年,全系统初步建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小农户服务带动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发挥为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建设县域化、综合性的服务网络。在县域范围内构建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充分整合各类为农服务资源,有效强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产销衔接和生活服务等服务功能。
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领域,培育现代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联盟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造就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为农服务人才队伍。
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的服务机制。大力推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新方式,密切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探索形成以创业创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服务新机制。
形成全程化、规模化的服务能力。全系统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托管等服务面积力争达到14万亩,服务链条延伸到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配套环节,形成规模服务优势。
惠农服务平台主要以乡(镇)为立足点,依托基层社,打造集多种服务功能为体的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探索利用现有乡(镇)、村经营服务网点,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镇域为农服务网络平台,然后再逐步整合镇域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县级为农服务运营中心。逐步形成县有运营中心、乡镇有服务平台、村有服务站点的三级惠农服务网络。
(一)加快三级惠农服务平台网络的建设。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打造1家县级惠农服务运营中心。县级惠农服务中心要面向乡镇服务平台提供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政务代办等综合服务;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承接县级运营中心服务项目,对村极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商品配送和综合服务支持,初步探索形成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网络,搭建与小农户之间的桥梁,实现惠农服务进村入户、直达田间地头。
(二)因地制宜强化乡镇惠农服务平台重点服务功能。县级社根据各乡镇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实际,加强乡镇惠农服务平台的重点服务功能建设。是在耕地集中连片、农业产业规模较大的乡镇,侧重建设惠农服务中心、新型庄稼医院、智能配肥中心等生产服务平台,强化农资供应、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生产服务功能;二是在粮食和鲜活农产品主产乡镇,侧重建设农产品烘干、冷藏、仓储、加工、交易等服务设施,强化商品化处理功能;三是在商贸集散地和人口集聚乡镇,侧重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乡镇经营服务综合体,强化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生态养生等生活服务功能。
(三)四措并举拓宽村级惠农服务平台建设途径。要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改造批。在原农资、日用消费品门店基础上升级硬件设施,配备信息化设备,增加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互助金融等惠农服务内容;二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批。利用合作社经营服务设施,承接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有关服务;三要开展“村社共建”新建批。由乡镇惠农服务平台或基层社牵头,联合村“两委”和各类经济组织,组织农民共同建设服务站;四要争取财政项目资金创建批。县级社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选择产业基础好、村集体凝聚力强的村或扶贫联系村建设批设施好、功能全、信息化水平高的示范服务站。
要发挥供销合作社首创优势,继续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
(一)打造各类托管服务中心。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依托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农业服务企业、基层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农业产业生产服务需求,在2022年底前,谋划新建1家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加快全系统庄稼医院改造升级,在2022年底前,全系统建设40家具备农资供应、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技推广、在线诊断等综合服务能力于体的新型庄稼医院。在县域建设智能配肥中心,依托具有产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设配肥站、加肥站,面向小农户提供测土、配肥条龙服务。
(二)培育多元化托管服务主体。围绕玉米、水稻、小杂粮、人参等优势农特产业,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过程中,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优势,注重加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技推广机构的合作,构建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是以县级供销合作社为服务主体,整合资源,科学确定服务半径,瞄准耕、种、管、收、售全产业链提供服务;二是以基层社为主体,采取单独组建或与村委合作共建服务型合作社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三是以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主体,充分发挥专业社的农业生产技术优势。四是以农资经营企业为主体,创新农资服务方式,利用农资经营渠道,提供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条龙服务。五是组建农业服务专业化公司,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加工等服务。
(三)推广多种托管服务方式。依托各类托管服务平台主体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综合性和全程托管服务。大力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积极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对象由规模化经营主体向小农户拓展,服务范围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服务内容由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转变。探索更多适应小农户生产特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的托管服务形式,把农资、农技、农机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送到小农户身边,提供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便捷服务。加强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制定土地托管服务指导、服务质量监测、服务合同监管等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
(四)延伸托管服务链条。集成推广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引导开展农艺、农机、生物、管理等工作;延伸托管服务链条,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商超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开展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产后加工、包装、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服务;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共同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生产、加工、销售体化经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生产标准。组织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创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不断探索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方式,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推小农户增收提供金融支撑。
建设涉农协同服务机制是供销合作社践行合作制原则和开放办社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惠农工程”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内部联合,加快推进与党政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的横向联合,努力实现协同服务、共享发展。
(一)加强系统内部协同。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切实承担起发展供销合作社事业的领导职责,加大统筹力度,形成实施“惠农工程”的合力。如既往履行社有企业为农服务使命,将实施“惠农工程”作为推进社有企业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力推进。要推进各供销社及社有企业间的联合合作,共同打造为农服务品牌。
(二)加强与涉农部门及有关单位协同。各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强化为农、务农、姓农的办社宗旨,进步明确自身服务定位,主动寻求党政涉农部门支持,积极承担相关服务职责或政府购买服务,努力成为党和政府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公共平台和重要抓手。要加强与其他涉农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合作,依托自身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推进网多能、网多用,提升服务的竞争力。
(三)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要积极引导系统内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实施“惠农工程”,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型农业发展。要着力推进供销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服务对接,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四)加强“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优势与村“两委”政治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将基层社建在村上,紧紧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与村“两委"共建特色产业、共育经营主体、共创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村级党组织强基、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和基层社得发展的多赢局面。
实施“惠农工程”是全国总社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培育壮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全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必须统认识,全力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实施“惠农工程”作为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与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特别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县级供销社负责统筹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并负责协调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实施“惠农工程”,整合“新网工程”资金、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大组织实施“惠农工程”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能力强、效果好的项目支持力度,发挥项目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各类为农服务主体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小农户的能力。
(三)加强督导推进。加强对实施“惠农工程”及落实配套政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工作的指导,建立相应的工作督导和推进机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帮助小农户提升能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培育体系。县供销合作社主管和领办行业协会整合行业资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针对性强的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培训。“惠农工程”项目实施单位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引进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面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和企业员工做好项目实施的配套培训。
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积累经验、探索路子,乡村振兴工作实行试点先行、先建先试,为强力推动试点村建设,量化工作任务,结合舞阳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三五三三”工作布局,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保护、留住乡愁,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打造一批“产业优、颜某某、底蕴厚、秩序好、保障强”的美丽乡村新典范,探索乡村振兴有效路径。
以打造“五镇十村”示范带、“一河两岸”景观带为目标,以环境集中整治和“十个一”为工作重点,强力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带动整体提升。到2020年底,全县初步打造10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以“三清三拆三治”集中整治活动为载体,集中人员和力量,对试点村杂物当道、杂草丛生等进行全面清理,对垃圾乱堆乱倒、污水横流和私搭乱建等脏、乱、差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形成生态宜人、环境优美的农村新风貌,提升试点村整体形象。
(二)开展“十个一”工程
一是健全一套班子。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工作能力强、有一定经济头脑、热心为群众办事的党员选拔到村级班子,把致富、带富能力强的群众培养成党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党建与经济发展“双推进”。同时,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做法,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管理格局。
二是编制一套规划方案。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结合我县城市总体规划、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与扶贫开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对全域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规划,尊重乡村风俗和民族习性,注重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凸显田园风光、农家情趣和乡村文化。同时,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确保规划真正管长远、顾某某、利发展。
三是培育一个产业。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打造“农田景观化、果园公园化、菜园花园化、园区景区化”的新乡村。要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突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粮油、畜牧、蔬菜、林果花卉、食用菌及休闲农业等生态农业专业村。要围绕传统村落、美丽乡村、乡村民宿、休闲农庄、特色庄园、风情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特别是对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乡村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沿河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景点。
四是安装一批路灯。做好试点村亮化工程的规划工作,重点搞好主干道路、村室广场、卫生所等公共场所沿线及周边照明。有条件的村可依托老促会革命老区帮扶项目,安装一批太阳能路灯,打造一批高标准、景观化的道路。
五是绿化一批空闲地。按照“果树进村、一村一品、一路一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某某”的理念,栽植一批果树,春季观花、夏季赏景、秋季品果,打造一批果园式村庄,叫响几个文化节、采摘节。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对荒片地、边角地、空宅荒院栽植绿化树,提升绿化成果。
六是美化一批墙体、文化墙。按照“因地制宜、注重保护、留住乡愁”的原则,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特色,慎修房、少拆墙,在美化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形成一村一景、一路一主题、一巷一特色,做到与村庄规划、产业发展、旅游发展、文化特色相衔接,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凸显可持续发展。
七是新建一座公厕。按照“实用、美观”等要求,在各个试点村建设一座规划设计超前、布局合理科学、运营简单便捷、外观美观和谐的公厕。同时,制订完善一套运行管护机制,采用公益岗位管理等办法选拔一些有责任有爱心讲文明的人员进行管理。
八是建设一座文化礼堂。按照“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标准,科学规划建设文化礼堂,按照活动公园、文化乐园、精神家园的“三园要求”,努力把礼堂打造成为一个以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场所等为基本设施的村级文化阵地综合体。建成一座礼堂,配有舞台,能够满足群众举办文化节庆、文化仪式、文体活动以及村民议事集会等方面的功能需要。建成一个讲堂,对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建成一个文化活动场所,配套农家书屋、广播室等文体活动场地。建成一个文化展示墙,以展览墙、室、馆等不同展陈形态,以图片、文字以及实物等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坚、美好家园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九是引进一个投资主体。坚持内外资、内外贸一体化运作,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招商作为主攻方向,强化龙头带动效应,突出引进重点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利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致富带头人、创业能人等乡贤作用,用足用活外力,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各试点要率先全面清查农村集体土地资源,按照“盘活要素、开发资源、增加收益”的原则,鼓励村集体盘活闲置的荒田、荒林、荒塘、荒园等集体资产,通过依法出租、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荒片经济、庭院经济,实现集体存量资产增值。全面推行村级集体经济“双增”行动,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途径办法,建立村级集体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强村级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2020年底,每个试点村集体收入不低于50万元。
十是完善一套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和村级组织作用,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做法。尊重群众意愿,把发展自主权交给群众,充分引导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设计、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建有所管、长效运营、常态保持。建立健全农村“一约五会”(村规民约、民主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和谐促进会、禁赌禁毒会)制度,深化村民自治,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提升,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吹拂乡村。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要在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以乡镇为主体,凝聚各方力量,全面推进建设。各乡镇对每个试点村都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全面负责试点村推进,对照重点工作任务,认真抓好落实,确保试点村早出形象。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特别是承担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单位,要及早着手,加强联动,合力推进。
(三)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通过发动群众参与、动员社会力量等形式,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注重调动社会资本投入,为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严格考核奖惩。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制订专门的考核管理办法,对试点村建设进行动态管理,年终优胜劣汰,对成效显著的试点村给予资金奖励。
(一)谋划布局,制定方案(20xx年1月-3月)
(二)宣传发动,全员参战(20xx年4月-6月)
驻村工作队将和包保村一起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制
(三)补齐短板,积极推进(20xx年7月-9月)
这期间进行查漏补缺,对上半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
(四)真抓实千,实现目标(20xx年10月-12月)
三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乡村振兴包保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
(二)广泛宣传发动
(一)产业项目发展
(二)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乡风文明
(三)积极组织实施春秋两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栽种花卉行动,落实好日常各项帮扶工作内容,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做好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材料报送工作。
根据乡村振兴责任分工会议精神,我局召开会议研究,现将具体细化方案报告如下。
按照“提升东西、打通南北、畅通内环、连接外环”的思路,打造高速、国道317线“两轴”最美景观大道,加快“三支”生态景观通道建设,推动至县域“环线”景观通道建设,强化乡村道路提档升级,构建“内联外畅、四向通达、安全便捷、快旅慢游”的“两轴三支一环线”畅通旅游格局。
(一)推进高速建设。今年完成70公里,20xx6月除狮子坪隧道外全面完成,到2020年全线正常运行。
同时加快lx2标段的建设,力争到20xx完成完成lx2标隧道50%;
2020年完成项目设计及开工前的要件办理,力争2020年启动项目建设。
(二)推动至县域“环线”景观通道建设。
薛孟路延伸段(至)环线公路目前已完成施工图设计,今年争取
明年补助资金,力争20xx完成项目开工前的要件办理,进行项目施工招标,并进行开工建设。
(三)强化县乡村道路提档升级。
一是力争在20xx进行-县道12.48公里提档升级。二是计划20xx对乡道2公里进行提档升级,8公里于2020年进行提升改造。三是结合乡村振兴对薛城镇9条村道63.7公里进行提档升级。四是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对县域内河坝村3条村道10.9公里进行提档升级。五是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对县域内村12条村道77.1公里进行提档升级。(详见附表1)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构建“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工作。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落实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的主体责任。
(二)落实责任分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建设管理股,负责“四向通达”全域旅游通道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统筹。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根据实施方案的责任分工要求,研究政策措施,主动加强配合,确保各工作任务取得实效。
将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干部任免和奖惩挂钩。
溪霞村位于洪濑镇镇区,面积1平方公里,东距泉州市区35公里,西离南安市区23公里,省道307贯穿全村,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全村总人口9051人,2551户。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泉州妆阁—洪濑蜈蚣阁(溪霞村龙阁)2016年登上央视春晚,现省级申遗中。2018年被南安市确定为美丽乡村整治村,2019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和谐村”荣誉称号,2019年人居可支配收入23000元,村集体上年经营收入525800元。
为全面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的各项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村各项工作迈向新台阶,同时为顺应我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展工作,形成转型融合城郊村庄示范村,具体内容如下:
(一)以市场化管理,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整合集体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多方筹集资金,采取盘活村集体现有经营性、资源性资产和闲置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增加集体收入。
(二)村庄规划编制。溪霞村位于镇区周边,按照科学发展、先引先试的总方针,抢抓村庄规划发展新机遇,大力推进溪霞村建设,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宜居、宜乐的转型融合城郊村庄。
(三)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围绕“村庄清洁行动”,以清理垃圾杂物、清理乱堆乱放、填埋旱厕、裸房整治等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广泛动员,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推进厕所革命项目工作。利用集体空地进行微景观项目改造,提升人居环境。
(四)加大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使群众交通更便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优美,让乡村越来越美丽。
(五)加大对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的投入。全力配合辖区内新侨中学做好学校操场征地及洪三小学扩建征迁工作,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在村“两委”班子的正确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村集体经济不断的壮大,随着村集体收入的增加,加大了对民生项目等项目的投入。
2020年拟建设项目:
1、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1)下墩公厕建设项目:在下墩片区建设公厕一座,面积35平方米,蹲位6位(其中女3个、男2个、残疾人1个),对周边场地进行绿化、硬化。计划投资30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完成年限:2020年10月,负责人:黄衍秋。
(2)全面拆除全村露天旱厕30个及主干道废弃禽畜舍和简易搭盖、违章搭盖等无利用价值建筑物、构筑物。计划投资3.5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完成年限:2020年10月,负责人:张建加。
(3)裸房整治工程(一):全村裸房存量约42座,今年计划完成裸房整治23座,重点整治村主干道两侧及村部周边的裸房。计划投资110万,其中群众自筹110万元。2020年12月,负责人:张剑峰。
2、村庄规划编制:通过《南安市洪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村庄空间开发管制范围,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措施,为各类开发建设行为规定必须遵守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划定禁止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对村庄发展和土地利用进行综合控制和引导,制定村庄规划。
4、公共服务配套项目:
(1)推进新侨中学运动场征地工作。新侨中学征地35亩,征地户101户,已签协议88户,尚有13户未签订。该项目投资资金224多万元。(政府行为)。完成年限:2020年12月,负责人:张晓鹏。
(2)推进洪三小学扩建项目:a、需征迁三座民房,面积约900m2,b、建设洪三小学教学楼一幢约1500m2。计划投资500万元(政府行为)。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黎铭。
5、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继续推进纵二路、横三路征迁工作(政府行为)。征地户59户,已签协议41户,尚有18户未签订。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包括纵二路及横三路,共602.401米,具体如下:a.纵二路南起横二路(桩号:zk0+000),向北止于横三路(桩号:zk0+439.087),长439.087米,红线宽度16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时速30千米/小时,双向两车道,采用水泥路面;b、横三路西起东大路(桩号:hk0+012.716),向东止于纵二路(桩号:hk0+176.030),长163.314米,红线宽度24米,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50千米/小时,双向四车道,采用水泥路面。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给水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等。项目总投资估算1775.14万元,建设资金由镇财政统筹解决。完成年限:2021年12月底,负责人:张晓鹏、黄印筑。
(2)东溪洪堤街头路段建设项目:a、排水排污管道安装350米;b、石砌挡土墙750m3;c、土方填平压实,形成路坯1200m3。计划投资60万元,其中自筹10万元;完成年限:2020年11月,负责人:黄印筑。
(3)洪濑至洪梅部队路段路面铺设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路线起于洪濑镇溪霞村,终点至洪梅镇三梅村,全长约1.2km,路基宽12m,路面宽10m,道路等级为四级公路,双向两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建设内容:路基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照明工程、标线等。(政府行为)。完成年限:2020年12月,负责人:黄天进。
2021年拟建设项目:
1、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1)岭头公厕建设项目:在岭头片区建设公厕一座,面积40平方米,蹲位6位(其中女3个、男2个、残疾人1个),对周边场地进行绿化、硬化。计划投资30.5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1月,负责人:黄奋发。
(2)裸房整治工程(二):今年计划完成裸房整治19座,重点整治村主干道两侧及村部周边的裸房。计划投资93万,其中群众自筹93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张剑峰。
(3)全面拆除全村废弃禽畜舍和简易搭盖、违章搭盖等无利用价值建筑物、构筑物。计划投资8万元,其中自筹3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张剑峰。
2、微景观改造项目:
(1)岭头小公园建设项目:需征用村民旱厕填埋地300m2、健身器材、灯光、绿化建设等。计划投资20万元,其中自筹10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奋发。
3、基础设施项目:
(1)祠口拥军路面及排水沟铺设项目:a、排水排污管道建设;b、路面硬化,长公里、宽8米。计划投资70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1月,负责人:黄衍秋。
(2)晶华小区两条路面及排水沟铺设项目:a、排水排污管道建设;b、路面硬化,两条长约400米,宽6米。计划投资40万元,其中自筹15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印筑。
(3)东溪洪堤街头路段路面铺设项目:长350米,宽8米。计划投资40万元,其中自筹10万元;完成年限:2021年12月,负责人:黄印筑。
四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成立以党总支部书记黄黎铭为组长、党总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张晓鹏为副组长、其他两委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工作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十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2018年中央1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有关部署要求,组织带动全国农业科教系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导向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调整,集聚科技、产业、金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着力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创建、典型示范引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显著提升科技对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支撑水平,有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制约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建立先进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坚持目标引领。围绕乡村振兴对科技的迫切需求,聚焦产业技术供给、绿色投入品供给、优质农产品供给等主要目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科技供给新体系。
——坚持联合协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协调好中央与地方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力量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企业等各类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主体作用,形成各方面共同发力、协调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坚持分类施策。根据资源禀赋、生态功能、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经营主体等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供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平衡协调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一)总体目标
围绕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着力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政策,基本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需求。力争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积极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着力在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打造发展新优势。
——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针对制约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局性重大瓶颈问题,在作物改良、病虫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大数据等关键领域,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并研发配套技术系统,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集成应用一批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坚持市场需求和产业问题导向,着力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重点转化一批经济性状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粮、棉、油等重大新品种,在适宜地区推广一批蔬菜、果树、烟草、茶叶以及畜禽水产重要新品种;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肥料、新兽药、新疫苗、新农药以及农业机械等重大新产品(装备),推广一批绿色高效的重要农作物畜禽水产种养殖、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禽水产重大疫病防治、农机农艺结合、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土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收储与高值利用、投入品减量高效施用等关键技术和模式,强有力支撑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示范区。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赢”的基本导向,综合考虑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类型和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探索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治理当前农业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与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做强区域主导产业、资源环境修复保育、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方面内容,突出科技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做好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坚持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的提炼总结和示范宣传,加强职业农民、农村干部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和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各类参与主体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实践技能,调动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培育一批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实施和参与主体。
(一)加强基础前沿技术研究
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针对事关国计民生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围绕农作物高效育种、有害生物长效绿色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主要畜禽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农业合成生物技术、农业大数据整合技术、农业纳米技术、农业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装备研制等创新能力带动作用强,研究基础和人才储备较好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和前沿技术问题,强化以原始创新和系统布局为特点的大科学研究组织模式,部署基础研究重点方向,实现重大科学突破,抢占世界科学发展制高点。
(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大宗农产品方面。重点是按照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要求,选育高产高效优质、适宜机械化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动植物水产新品种,研发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优质高产品种配套栽培养殖技术,研发土壤理化性状调控关键技术,研发农田养分均衡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关键设备,研发水产高效生态健康生产技术,研发渔业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化技术,研发动物用抗菌药替代技术和产品以及中兽药制剂和精准用药技术,研发大宗农产品保鲜、贮藏和运输工程化技术;开展新型非热加工、绿色节能干燥、高效分离提取、长效减菌包装和清洁生产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
——名特优新产品方面。重点是按照改善产品品质、提高效益、保护产地生态的要求,选育风味独特、品质优良、商品性好、适于加工的特色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研发配套高效、环保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和设备,开发特色农产品高效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工艺和设备,开展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传统加工食品高效加工工艺、储运技术和设备。
——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方面。重点是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目标,选育适合于休闲农业基地种养条件的特色优质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研发配套栽培养殖技术,适合于民俗手工艺品制作的特色加工利用技术和设备,适用于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设备,围绕农村电商、餐饮、娱乐等新业态开发特色适用的农业信息化新技术,研发农业农村大数据收集整理挖掘和云平台技术。
(三)强化技术模式集成示范
——在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围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开展集成推广,主要包括优势产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马铃薯、棉花、蔬菜、糖料、橡胶、奶牛、肉羊、生猪、肉鸭、水产品等不同产业的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模式。
——在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区,围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开展集成推广,主要包括果树、蔬菜、茶叶、牧草、烟草、中药材、热带香辛饮料、水产品等不同特色优势产业的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模式。
——在典型生态区,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农林文旅深度融合开展集成推广,主要包括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猪-沼-果”循环模式、牧区减牧还草模式、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模式、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南方经济林林下经济模式、热区稻田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模式、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不同水体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渔农综合种养模式、渔业资源增养殖与高值利用模式、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生态果园模式、不同区域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农业绿色持续发展技术模式。
(四)打造100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依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产业升级发展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已有的国家级农业科技产业平台发展基础、科技优势和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支持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落地。探索乡村农业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培育一批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融合的创新型农业企业,引领乡村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依托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生态优先为导向,围绕农业产业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农业生态系统养护修复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凝练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打造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技术推广水平领先、技术应用效益显著、模式辐射带动有力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村产业兴旺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区域发展中心,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立足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为重点,以集约化高效生产、智能化设施装备、绿色化精深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为核心,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区域乡村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已有基础,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要求,聚焦区域优势农产品和农业多功能性,以产学研协同、一体化攻关的科技创新联合体为单元,围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种养机具等的系统集成和生态环境养护修复、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应用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打造一批与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和发展主流方向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增长点,推动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显著、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功能多元、文化内涵丰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科技支撑保障有力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五)培育一批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为培训对象,重点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规范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支持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以中等教育及以上学历的返乡下乡创业青年、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农村务农青年为对象,加强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吸引年轻人务农创业,提高其创业兴业能力。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以产业发展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为主要对象,以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的先进典型村为依托,按照“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养模式,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不断提高农村带头人增收致富本领和示范带动能力。
——实施农业产业精准
扶贫
带头人培训计划,面向贫困地区,以村党组织书记及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为对象,聚焦贫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
,加大对农民创新创业、农民合作社培育、美丽乡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等方面培训,提高扶贫带头人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六)强化制度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激活机制。推进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核心是把科技与产业的关联度、科技自身的创新度、科技对产业的贡献度作为评价标准。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做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着力解决农业基础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重大关键问题。探索科技与人才、金融、资本等要素资源结合新机制,推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极。
——放活人员。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激发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的创新活力。以兼职取酬、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在企业和科研院校之间兼职兼薪、顺畅流动。促进公益性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激发农技人员推广活力。
——用活成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准确评价市场价值和应用前景,提高科技成果的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打通成果供给与产业应用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的集成配套、熟化应用,解决单一成果、单项技术用不了、用不好的问题。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农村部成立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工作推进小组,制定行动
方案
,牵头组织实施,开展绩效评估,进行指导监督,总结宣传典型案例;各省(区、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可参照本工作方案
,组织协调本地科教系统、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等共同参与行动。(二)加强协调协同
围绕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和实施重点,统筹优化政府、科教单位、推广机构和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资源配置,整合存量资金,优先向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特色产业扶贫实用技术和“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领先技术研发倾斜,引导各类资源向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方向集聚。
(三)整合各类资源
以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为核心,大力整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等已有研究团队、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平台仪器的共建共享,在任务组织上统筹考虑。在任务设置、研发推动、中试转化、推广应用中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
(四)加强考核评价
根据职责定位和主体责任,明确各参加单位重点工作的职责分工;制定考核评价办法,执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强化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绩效奖罚;推行第三方评价,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优化管理结构,强化工作督办问责,确保重点工作落地。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十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__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态振兴是根本。“録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十三
为进一步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xx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基础上,目标再明确,任务再细化,措施再具体,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围绕保障充分就业、提升产业效能、增加群众收入,着力发展壮大一、二、三产业规模,突出抓好农业“新六产”,以产业振兴保障群众“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实现农民富的目标。
(一)实施规模工业带动。继续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以镇工业园区为依托,培育和招引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电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充分就业,以就业促增收。
(二)实施传统加工制造业拉动。支持、鼓励、引导各村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通过复兴和开发优质农产品加工、家庭作坊等农村特色传统加工制造业,以创业拉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年内至少建成9个“特色产业村”:20xx年,推动大庄村壮大假发制作产业,束村壮大玩具加工产业,徐堂村壮大木材加工产业,打造大庄村、束村、徐堂村3个“特色产业典型村”;20xx年,推动高村壮大粉皮加工产业,孔家茅滩村壮大羽绒加工产业,李官集村壮大足球制作产业,打造高村、孔家茅滩村、李官集村3个“特色产业典型村”;20xx年,推动沙沟村壮大毛巾加工产业、xx村壮大箱包加工产业、韦楼村壮大白铁加工产业,打造沙沟村、xx村、韦楼村3个“特色产业典型村”。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立足农业的基础和传统优势,以“三区一带”建设为引领,建立环镇特色农业产业圈。
1.建设莲花湖湿地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区。充分利用毗邻莲花湖湿地公园的优势,做好主动融入的文章,通过外部招引和内部培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以培植示范基地为突破,逐步拓展规模。以鲁泽湖畔庄园为中心,向西带动王楼村,向北带动xx村、干河头村、束村、徐堂村、沙沟村、孔家茅滩村等地块发展设施农业,建成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创意体验、产品展示于一体的万亩田园综合体示范区。鲁泽湖畔庄园建设内容包括中华寿桃采摘区、黄桃采摘区、草莓采摘区、圣女果采摘区、绿色蔬菜采摘区、果蔬种植体验区、餐饮服务区、产品展示区等。同时在庄园周边建成绿色种植示范基地5处,总面积1万亩以上,示范基地全部采用土壤改良、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施用、生物防控等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生产。三年内将xx镇东部打造成莲花湖湿地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化田园综合体。20xx年,完成示范区的详细规划和规模达到1000亩的观光旅游农业核心区建设,示范区涉及村完成整村土地流转,建设完成鲁泽湖畔庄园,将庄园打造成集旅游、休闲、体验、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步向西带动王楼村建设蔬菜大棚,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向北带动干河头村发展韭菜、大蒜种植产业;20xx年,以鲁泽湖畔庄园为核心,辐射沙沟村、徐堂村、续村、束村等村的“东大洼”地块,建成面积达3000亩生态农业示范区;20xx年,继续向北发展至郭军公路北孔家茅滩村南地块,发展珍稀苗木、无公害蔬菜、绿色果品种植产业,完成规模达万亩以上的莲花湖湿地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区建设。
2.建设北园品牌果蔬产业示范区。以北园蔬菜公司为龙头,向东向北发展,集合美化蔬菜种植基地、夏庄蔬菜大棚、王楼佛都寿桃种植基地、陈堂蓝莓种植基地、王庄生姜种植基地、大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乔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注册农产品商标,发展品牌农业,建成规模达6000亩的果蔬产业示范区。示范区内果蔬产品全部申请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完成品牌商标注册,提高产品附加值。20xx年,完成示范区的详细规划和无公害认证,示范区涉及村完成整村土地流转,扩大佛都寿桃、陈堂蓝莓、王庄生姜、大庄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对园区内的优良品牌进行高标准塑造,主要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完成农产品经营主体注册、商标注册;20xx年,主要完成绿色产品认证工作,在园区内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活动,所有生产过程均按照绿色产品要求进行,至少打造三个绿色产品品牌,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认证;20xx年,主要完成有机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工作,在继续扩大园区规模、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xx果蔬品牌,园区内的所有农产品均获得“绿色产品”认证,至少三种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至少两种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建成北园品牌果蔬产业示范区。
3.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电商园区。立足镇工业园区的优势,在发展好果蔬种植业的基础上,培育和招引一批规模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果品保鲜、水果罐头、蔬菜烘干等劳动密集型果蔬深加工项目和农产品电商项目,建成从种植到加工、仓储、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将xx果蔬品牌打出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彻底改变单纯以种植为主的发展状况,扩规模、提档次,发展农业“新六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xx年,完成园区的详细规划,至少招引一家大型果蔬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企业落地生产,引导经营主体种植与加工要求相适应的果蔬产品,同步开展优质农产品电商销售工作;20xx年,继续深化园区建设,至少招引一家牛蒡加工企业并落地生产,同步招引和培育冷库建设、包装材料生产企业至少各一家,农产品电商销售达到总销售量的30%以上;20xx年,规划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一处,建设产品展示体验厅一处,农产品电商销售比例达到总销量的50%以上,完成xx农产品深加工电商园区建设。
4.建设小汶河沿岸牛蒡产业带。充分利用小汶河沿岸沙土土壤优势,发展牛蒡种植产业。整合孔家茅滩村、西杨庄村、黄庄村、宋村、李官集村、高村、韦楼村、隋村、苏村、孙场村、大庄村沿河土地资源,建成面积万亩以上的优质牛蒡种植带。在工业园区内培植牛蒡产品深加工企业,生产牛蒡茶、牛蒡酱菜、牛蒡酒、牛蒡保健品等高附加值牛蒡产品,申请“三品一标”认证。20xx年,完成产业带详细规划,产业带所涉及村庄完成整村土地流转,产业带牛蒡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以上,在农产品深加工电商园区建设牛蒡专用大型冷库3座;20xx年,招引和培育至少一家牛蒡深加工企业,完成企业落地生产,同步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工作;20xx年完成牛蒡产业链建设,深化牛蒡产品开发,让牛蒡产品以高价值走出xx,“xx牛蒡”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完成小汶河沿岸牛蒡产业带建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围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盘活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建立健全人才信息管理台账。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一起抓,建立完备人才信息动态管理数据库和村级后备人才、企业人才储备库,逐步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20xx年底,基本建成数据库,20xx-20xx年,各类人才每年原则上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递增,到20xx年底,确保人才规模稳定在1000人左右。
(二)建立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依托现有资源,摸清人才层次和需求特点,加大与各级党校、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系,建立内外联动、上下互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人才精准培养培训机制。从20xx年起,每年开展镇村干部素质提升、企业负责人培训、农村带头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党员冬训等培训不少10场次,培训人数不少于2000人次。
(三)建立人才激励扶持机制。加大人才的激励和扶持力度,为各类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对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人才,在符合党员发展原则的前提下,优先发展入党,对有管理才能、热心服务、致富意愿和能力强的党员人才,优先推荐进支部班子或担任支部书记。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职称评定、技能认定时,优先向人才集聚区、农村实用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等倾斜。实行乡土人才项目(基地)挂牌制度,每年择优评选3家。
(一)突出阵地建设。一是对镇文体中心进行完善提升,完善管理使用制度,优化功能区划分,建立健全公共开放使用长效机制。20xx年,完成集便民服务、文化服务于一体的镇政务中心建设,镇级综合文化服务功能、承载能力不断完善提升,打造成为我镇对外展示新名片;20xx年,规范化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创建全县、全市文化建设示范工程;20xx年,创建省优文化服务品牌。二是实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20xx年,完成夏庄村、干河头村、续村服务中心扩建、新建提升工程;20xx年,完成西海村、东海村、韦楼村、隋村服务中心扩建、新建提升工程。在硬件建设达标率100%的基础上,提升服务中心服务承载能力,为文化振兴提供场所保障。三是深度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强镇。通过收藏、展示反映传统乡村生产生活、文化传承、节庆习俗及社会变迁的实物、图片和音像资料等,全面记录xx传统乡村社会的文明传承历程。20xx年,建设王楼村、夏庄村和美化村三个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示范村;20xx年,围绕“兵部尚书路迎”“xx人民公社”“束德儒”等镇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建设集民俗展示、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红色文化、乡贤、新时代文明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20xx年,全镇30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具有村域特色的“乡村文化记忆”展示工程。四是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建立完善农家书屋图书补给制度,拓宽图书补给渠道,全镇30个村实现村村建有农家书屋,每村藏书不少于1000册。20xx年,完成王楼村、美化村、夏庄村、乔村、大庄村、陈堂村、束村、孙村、孙场村、徐堂村等10个村农家书屋改造升级;20xx年剩余20个村全部改造升级。
(二)狠抓队伍建设。开展文化艺术人才普查,建立全镇乡土文化艺术人才档案库。加大对村级文化骨干的培训力度。20xx年,实施“一村一文化骨干”培育工程,为每村至少培育1名文艺骨干,培养一支热爱文化事业、擅长管理策划、专业素质较高的专业文化队伍。在每村组建广场舞队伍基础上,指导乔村、高村、李官集村、xx村等4个村组建村级民间文化艺术团。20xx年,依托镇文化服务中心,组建镇尚书文化艺术团演艺中心和舞蹈中心;20xx年,组建束村、王楼村、美化村社区民间艺术团;20xx年,以管区为单位,集中各村文化艺术人才,成立管区民间艺术团。
(三)注重文艺创作。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指导乔村、高村、李官集村、xx村等4个村级民间文化艺术团立足镇情村情,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鼓励他们用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主题,创作一批以移风易俗、新农村建设、普法宣传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对xx村渔鼓、任仓村山东快书、孙场村坠子戏、夏庄村唢呐等传统曲艺进行挖掘,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陈出新,用老传统讴歌新时代。20xx—20xx年,每年举办传统戏曲专场培训不少于2次。深度挖掘反映xx人文历史的状元楼、佛店、玉皇庙、xx公社、兵部尚书路迎等古迹、名人事迹,讲好xx故事,传播xx声音。积极推进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申报,对全镇的文物古迹、历史传说进行整理申报。
(四)丰富文化活动。持续深化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每年举办广场舞大赛、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民间艺人才艺选拔赛、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不少于5次。加大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为服务内容的“三送工程”争取力度,每年送戏不少于30场,电影不少于30场,图书不少于3000册。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各村制作以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图版不少于2处,每年开展美丽家庭评选4次、善行义举四德榜评选1次,每村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不要彩礼好媳妇”、家有好青年等评选1次。加大辖区内网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坚决打击低俗文化演出,净化全镇文化市场。
(一)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按照美丽乡村66项建设标准,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连片治理的基础上,到20xx年,夏庄村、大庄村、乔村、陈堂村、孙村、孙场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王庄村、李官集村、徐堂村、沙沟村、宋村、苏村、西杨庄村、路家茅滩村等8个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达标村,续村、隋村、高村、孔家茅滩村、陈庄村、韦楼村、任仓村、黄庄等8个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村,达到美丽乡村c类村建设标准。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按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标准,每个村投资100万元以上。20xx年至20xx年,每年至少打造一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0xx年打造大庄村,20xx年打造孙场村、王庄村,20xx年打造李官集村。
(二)深化美丽家庭创建活动。“美丽家庭”创建活动是关系全镇群众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提升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利用3年时间,全镇所有村庄完成“美丽家庭”创建工作。20xx年底,开展第二批“美丽家庭”创建评比工作;20xx年上半年,开展第三批“美丽家庭”创建评比工作;20xx年下半年,开展第四批“美丽家庭”创建评比工作;20xx年上半年,开展第五批“美丽家庭”创建评比工作;20xx年下半年,对全镇所有“美丽家庭”户进行巩固和提升,真正达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庭院清洁、文明宜居”的创建标准。
(三)实施镇驻地改造提升。按照“产城一体、区域重镇、宜业宜居、富美xx”的总目标,加快推进镇驻地基础设施改造提升。20xx年,实施“硬化”工程,在105国道两边铺设路沿石,对现有国道两侧排水沟进行改造提升,铺设石材面砖,建设检查井,对人行道至两侧商业房屋之间重新进行硬化;实施“绿化”工程,对105国道两侧、尚书广场等主干道路及公共活动场所补绿、植绿,对现有树穴进行美化优化,全面提升绿化的档次及品位;实施“美化”工程,对镇驻地房屋立面、现有牌匾、公共设施进行立面美化提升;实施“亮化”工程,在现有路灯基础上,逐步进行太阳能路灯改造,20xx年,实现105国道两侧路灯亮化,20xx年,实现政和路、尚书商业街、振兴路、振华路等驻地主干道路路灯亮化改造。
(四)抓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按照“四好农村公路”建设要求,借助“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到20xx年底,全镇新改建道路20.8公里,所有新改建道路全部按双向两车道设计,硬化路面不低于6米,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20xx年,重点推进北环镇路105国道至胜宏铁矿段、马东公路105国道至滨河大道段道路建设;20xx年,重点推进西环镇路陈堂至王庄段及孙场至高村段、105国道至孙场段道路建设。
(五)加强农村污水治理。积极推进日处理能力4万吨泉河污水处理厂建设,20xx年,完成泉河污水处理厂主体建设;20xx年,完善北园社区、xx社区、中心社区、王庄社区、xx工业园污水主管网建设,配套建设污水主管网9.5公里,争取80%以上的社区、企业污水实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完善xx村、大庄村两个村庄污水管网建设,依托村内坑塘建设人工湿地,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做好农村厕所改造后期管护工作,成立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长效管护领导小组,各村成立管护组织,以管区为单位,每个管区配备1辆粪液收集车辆,实现粪渣、粪液有效利用。
(六)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棚户区改造等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撤村并点、合村并居,引导农村群众向新型社区集中,重点推进北园社区、xx社区建设。20xx年,完成北园社区31栋10+1小高层回迁楼、1栋幼儿园楼、4栋商住楼、2栋综合服务楼23.5万平方米建筑主体工程,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完成北园社区空气源热泵集中供暖论证设计工作;20xx年,启动北园社区回迁,年底确保三个行政村群众顺利回迁,并完成村庄复垦工作。20xx年,启动xx社区沙岗村回迁楼房建设,同步推动沙沟村、乔村、孙场村、陈庄村、路家茅滩村等村向xx社区集中;20xx年,沙岗村实现回迁并复垦,沙沟村、乔村、孙场村等村启动回迁楼房建设;20xx年,逐步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着重围绕建设过硬支部、打造模范队伍,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平稳有序发展。
(一)坚持党组织活动规范创新。健全完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推动党内生活规范化、标准化。坚持农村党支部实事承诺制和“双述双评双体检”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利用三年时间打造在全县过硬的党组织10个以上。20xx年,重点打造美化村、束村和孙村;20xx年,重点打造xx村、夏庄村和大庄村;20xx年重点打造沙沟村、宋村、王楼村和乔村。每季度开展一次“十佳村支部书记”、“十佳村文书”、“十佳村计生专职”评选,奖先评差,激发村干部活力。强化党员“红袖章”志愿服务队建设,每月至少开展两次志愿服务活动。
(二)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围绕“强村十法”,转变增长方式,推动集体经济内涵式发展。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1+x”(“1”即资源型增收路径;“x”为多种形式的非资源性增收路径)模式,实施非资源性收入占比“235”三年增长计划,拓宽增收渠道和增收路径,推动村集体收入由资源型向产业型、经营型等非资源性拓展。20xx年底各村非资源性收入达到20%以上,20xx年底达到30%以上,20xx年底达到50%以上。确保20xx年底村村收入超过10万元,20xx年底前50%以上的村收入过20万,打造3—5个过50万元的明星村。根据上级文件要求,严格兑现奖励政策,从村集体收入中按比例提取奖励村干部。
(三)打造党建示范区升级版。在覆盖王楼村、夏庄村、陈堂村、乔村、大庄村五个村的“四区共建”示范区的基础上,统筹规划、通力协作、整合资源、政策倾斜、集中投放,全力打造党建示范区升级版。20xx年初见成效,20xx年全面建成服务群众更到位、基础设施更完善、集体经济更富裕、群众生活更美好的综合示范区,示范带动全镇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从20xx年开始,围绕xx社区、北园社区,打造区域性党建品牌,建设新的党建示范高地。
(四)着力开展软弱涣散村整治。深化完善村情分析研判制度,建立完善村级班子动态管理机制,结合“双述双评双体检”、“三个十佳”村干部评选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每季度确定三个后进村进行重点管理、重点整治、重点转化。第一次纳入的,对村支部书记进行约谈;连续两次纳入的,对村支部书记进行诫勉;连续三次纳入或年度内被纳入三次的,对村支部书记进行调整。到20xx年,村村建成过硬支部,评星定级全部达到4星以上,90%以上的村达到5星。
(一)实施乡村振兴“533”示范引领计划。即:紧扣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主题,分别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每个领域每年至少培育打造三个示范典型,明确任务目标、责任部门、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确保每年在每个领域都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综合工作集中督导通报制度。对于全年综合工作和当前重点任务,每季度由领导干部分别带队,到各村、各项目现场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集中督导考核,并排名通报。
(三)实行重点工作分工包保制度。将乡村振兴确定的三年任务目标和重点项目,由领导干部分头包保,组建专班队伍,强化工作措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十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实力,既是党中央让广大农村老百姓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一项战略举措,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潜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念在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根据民权县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在林七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于今年9月下旬透过走访农户及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等方式对xx村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状况整理如下:
(一)xx村概况
xx村座落在民权县县城的东北部,与县城相连,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公路从村中穿过,地理条件优越,全村总面积为13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13村民小组,713户人,全村可用耕地3024亩,水面面积50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村群众经济收入达4万元,全村共有65名党员,设一个党总支,二个党支部,下设11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精心谋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设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2、理清思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用心引导村民发展优质粮食作物,大棚蔬菜、瘦肉型生猪等农产品,并不断扩大大棚蔬菜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规模,如司庄、梅山、黄村、仰村八个村民小组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建立了占地8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为城区居民带给新鲜蔬菜,菜农收入稳步提高。二是用心发展种植草莓、甘蔗基地400亩和农村种类中介服务组织,扶优做强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带动村民用心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三是用心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工作,增加劳力经济收入。
3、整合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xx村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应对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看病难等“热点难点”实际问题,村两委干部用心争取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村民也自愿捐款,多渠道筹措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4、建立机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
按照林七乡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xx村总支书记王继思为组长、村委会主任王继祥为副组长,两委村干部为成员,村文书为信息报道员。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构成了“市指导、县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良好氛围。
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xx村的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切合村情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做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xx村下辖8个自然村,一方面既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
3、干群关系得到必须改善。
以前乡镇干部及村干部下农村入农户时,是“要钱要命”,而此刻是“送钱送物”。
1、徐村党员干部和农民中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该村党员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多数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证明xx村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还存在思想不够解放,不够开拓性,创新性地去开展工作。如此看来,xx村两委领导班子尤其是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素质高低,必须程度上决定着该村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2、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少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事一议较难统一农民的意见,使得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目前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3、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对科技应用的不够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使农民富起来,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不加大科教的投入力度,不注重农村的卫生事业、法制教育是不行的,没有高素质的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认为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建立培训示范基地,培养一些精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特产业等技术能人,让每一个农户至少要有一个懂技术的明白人,要以乡、村为单位做好非农业的专业技术培训。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十五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创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乡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坚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均衡发展的原则,以利光村、玛瑙村、红光村作为贫困村示范点,合力村作为非贫困村示范点,优先打造,率先示范,作为样板在全乡推广。
着力产业兴旺,在园区品牌上取得突破。一是园区提档升级。在园区现有的基础条件上,对园区进行更加科学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管护水平,提升园区整体形象。二是树立柑橘品牌。充分挖掘柑橘的使用价值,丰富柑橘种类,延伸柑橘产业链,做大做强柑橘品牌。目前,溪头柑桔品牌“本味农业,果橙一号”远近闻名。三是扩宽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的电商销售模式,拓展销售渠道,组建营销队伍,每个村设立柑橘经纪人。与当当网和移动“和小宝”农村电商平台签约合作,通过网络进行柑橘销售。
着力生态宜居,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是要加大宣传。充分利用广播村村响、干部入户走访,加大对群众环境保护有关的宣传,使群众牢固树立“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二是要加强管理。将严格管控区域内砖厂等,注重保持公路沿线的清洁卫生、群众房前屋后的干净整洁,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三是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利光村以“醉美橙香,花果利光”为目标,确定了“三区、四景、五湖、六院”(柑桔早熟区、中熟区、晚熟区等3区;果州之源、果海云亭、白鹤展翅、玛瑙出水等4景;白鹤湖、莲花湖、烟霞湖等5湖;橙香人家、荷花人家等6个院落)的规划定位。
着力乡风文明,在干群关系上取得突破。一是开展感恩教育。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qq群、微信群等开展溪头乡党委政府向溪头人民汇报。二是开展“四大家庭“评比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孝老敬亲家庭、勤劳致富家庭、庭院净美家庭、脱贫志强家庭评比。三是做到三个“马上”,“马上到”:群众有呼求,要求干部10分钟到现场解决。“马上办”:只要符合政策条件,干部要马上办理,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马上改”:工作中有失误、错误,只要群众提出了,就要马上改正,庚即整改。不仅让群众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还融洽了干群关系,增进了干部和群众的感情。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友爱、向上向善的良好乡风氛围。
着力治理有效,在依法治理上取得突破。一是加大宣传。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大对干部、群众的法制知识宣传,制作宣传单、在主要路口和人群集中地悬挂宣传标语,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干部依法行政、群众依法办事。二是加强平安建设。大力开展扫黑除恶、红袖标巡逻执勤等活动,着重打击村霸黑恶势力。有效保障我乡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着力生活富裕,在增收致富上取得突破。一是建立贫困户优先入园务工、“631”利益分红、产业周转金和小额信用贷款入股分红、返包管理、托养托管、“飞地扶贫”模式等6种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3.1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的规模、品牌、科技叠加优势,致力打造“橙花节”、甜橙“采摘节”和“果州源”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竞争力,将园区变景区、果园变公园、果品变礼品。在已有7家农家乐的基础上,新增15家农家乐,达到22家,进一步夯实旅游发展基础,扩大游客容纳量。三是打造“醉美橙香,花果利光”—果州源旅游区,充分依托我乡柑橘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柑橘品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现已成功创建“3a”景区。2018年,预计我乡群众纯收入将达到1万元以上;2019年,群众纯收入预计将达到1.2万以上;2020年,群众纯收入预计将达到1.5万元以上。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十六
任务目标是:到20xx年底,全县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工作重点是:抓好“五个突出”。
(一)突出“四化”,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工程,改善乡(镇)村屯的公共基础设施。一是实施屯内道路、生活便道、住宅院坝和排水沟路面的水泥硬化,实现群众出行方便、生产便捷。二是在全县公路沿线种植路树,大力提升道路绿化水平,形成道路景观绿化带,同时新建的基础设施道路项目尽量将道路景观绿化带系统纳入设计范畴。三是推广宜居村民住宅工作,对乡(镇)和村落的住房因地制宜进行立面改造工作,使各乡(镇)村屯体现出各民族具有的特色风情,并鼓励村民在住宅周围空地植树绿化、开发微果园、微菜园,实现“绿水人家绕”的乡村画面。四是实施亮化行动,在村屯内安装太阳能路灯,并鼓励各族群众在自家小院安装路灯,实现亮化全覆盖,解决各族群众夜间出行安全问题。
(二)突出“七改”,完善乡村生活设施。通过鼓励和支持乡(镇)各族群众完善乡村生活措施。对厨房、厕所、庭院、电力、能源、风貌、习惯进行现代化改造。逐步打造生态宜人、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描绘一幅幅绿树成荫、瓜果飘香、鸡犬相闻等随处可见美丽乡村的迷人画卷。
(三)突出“一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通过依托县级
“5+2”、村级“3+1”产业,打造适合本村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一是利用本土资源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将“两高工程”沿线村落和“两带一园一区”的产业布局进行有机融合,建设具有本土农业特色亮点的新农村带。二是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划好田园综合体,注重发挥农业生态、休闲功能,重点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四)突出“三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对各族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引导,逐步改善各族群众生活习惯,实现“畜禽归圈、生活用品摆放归位、垃圾归箱”。注重屋内清扫保洁,实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让居家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切实提升群众生活舒适感。
(五)突出“四治”,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有效推动“党建引领、四治融合(德治、法治、自治、智治合一)”,将农村进行有效治理,推动和谐稳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员干部队伍固本强基,有效增强党员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激情,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围绕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主线,通过以典型引导人,开展一系列活动,评选五好文明家庭、除陋习树新风、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组建志愿者队伍,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建立乡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法制教育,努力实现农村安全稳定和谐。
工作要求是:加强组织领导,突出优先保障,强化督导考核,营造浓厚氛围。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自治县党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总,其他班子成员主抓的责任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落实村联系领导和驻村干部乡村振兴工作责任体系,将工作一杆子插到底,直抓直管到村到屯。落实县直单位和帮扶联系后援村工作力量和体系,筹措和整合各类政策资金,争取县级部门支持,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
(二)突出优先保障。一是干部配备继续向乡村倾斜。把乡村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战场,不断吸引和选派愿意从事农业、扎根乡村的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让实干担当、奋发有为的干部受到提拔重用,积极鼓励优秀干部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二是公共财政继续向乡村倾斜。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投入乡村振兴资金总量持续增加,同时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切实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推动乡村振兴的“杠杆”作用。三是基础设施继续向乡村倾斜。聚焦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建设更多高标准农田,完善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四是公共服务继续向乡村倾斜。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加强乡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持续完善乡村社会保障网络,更好地满足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强化督导考核。制定综合考核办法,强化督查巡查,建立严格的奖惩问责机制,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择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侵害农民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
(四)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和等媒体作用,开设乡村振兴专题专栏,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宣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宣传我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展示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发展新风貌,提升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知晓度和支持度。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十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山川秀美、农业大市的怀化,我们更有希望的田野,更是大有可为。因此,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当前,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拿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规范畜禽养殖,科学合理处置畜禽粪便,等等。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尚、村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最后,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围绕区委“1368”工作计划和“2568”重点工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布局,使产业更加兴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使环境更加宜居;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使乡风更加文明;基层党建进一步加强,使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落实农村医疗、卫生、扶贫、社保等各项民生事业,使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一)加快转型升级,让产业更加兴旺
1.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推广公司“互联网+共享农业”和土地托管两种新型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快等乡镇的3万亩中低产农田改造。实施好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加强对镇、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地下水超采区补贴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实施好3.25万亩粮食绿色高效示范项目,加快乡国家产业强镇建设。建设完善9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50万吨以上。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市级合作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2.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巩固“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打造“大蒜”品牌,提升蔬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培育耐思、科瀚、喆兴、际洲等一批示范园区,带动蔬菜产业向高端迈进。支持秋景育苗、航天育苗等育苗场做大做强,年产集约化育苗2.1亿株。支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食品、维新蔬菜、广兴公司等企业扩大蔬菜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92万吨,产值21亿元。(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3.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在东部,以豆下乡等村为中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叫响葡萄品牌。在中部,以、、、等乡镇为重点,打造千亩优质林果带,带动全区林果产业发展。在西部,以永合会镇、界河店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核桃、苹果、草莓等,实现园林化发展。(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加快紧固件产业上档升级。抓好产业发展提升、技术研发创新、高端产品生产、重点企业培育、市场物流发展、知名品牌打造、搭建服务平台等重点工作,推动紧固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施一批行业支撑项目,开展知名品牌创建,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入园进区”战略,推进主城区标准件企业、“十里长廊”沿线企业,向工业园区和标准件园区集中,实现规模生产、清洁生产、高效生产。(牵头单位:标发委;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有关乡镇)
(二)推进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加宜居
1.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目标,以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等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确保圆满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一是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农村厕所3万座,提高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在改厕过程中严把施工、货物质量、验收三关,确保改厕成效。对已经改造的厕所开展“回头看”,完善改厕台账,绘制改厕分布图,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制定整改方案,确保改一座用一座。加强改厕后续使用维护服务,解决厕所维修难的问题。配建厕所粪污处理设施,支持专业化企业和个人开展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二是健全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完成总投资6.1亿元的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加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解决“垃圾堆、垃圾沟、垃圾坡”等问题。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管理,确保保洁公司规范高效运行。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推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完成2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06个村的生活污水管控,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彻底解决农村污水乱流问题。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对规划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实行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其他村庄,推行“管网或排水沟+三格渗滤+人工湿地”模式,强化对生活污水的管控。建立生活污水长效管护机制,落实运行管护职责和标准。四是提升街巷硬化水平。在全面完成村庄主街道硬化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巷道硬化,各乡镇完成85%以上村的街巷硬化。街道硬化为水泥路或柏油路,巷道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采用石板、旧砖、砂石、灰土等多种形式进行硬化,基本解决村庄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五是提高村庄绿化率。以增绿为重点,在环村周边、进村道路、街道两侧、庭院内外选择本地适宜树种,广泛种植,能绿尽绿。完成村庄绿化面积3300亩,村庄绿化率达到35%。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空闲宅基地整治提升行动。对村内空闲宅基地、残垣断壁进行清理,对闲置的老旧房屋进行拆除或改造提升,对清理出的空间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等,美化人居环境。同步推进村庄规划、村庄亮化、美丽庭院等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牵头单位:农办;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宣传部、妇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乡镇)
2.抓好示范村创建。以、、三个乡镇为重点,每个乡镇确定4个村作为区级示范村,按照省级美丽乡村标准进行高标准打造。其他13个乡镇,分别确定4个以上成方连片的村作为乡镇示范村,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专项行动进行打造,带动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上档升级。(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3.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东部叶菜基地产业优势,打造周边万亩中小拱棚示范区,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依托古城景区优势,深度挖掘洼人文历史,打造“东街-裴屯-东桥-永北村”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周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洼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依托太极文化优势,充实完善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区。(牵头单位:园区;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镇)
(三)开展移风易俗,让乡风更加文明
1.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斗富”不良风气,培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新风。弘扬文明新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发挥“两会一约”作用,规范婚丧庆典活动,推广“零彩礼”“集体婚礼”等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长效常态机制。(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民政局、各乡镇)
2.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着力构建区、乡、村三级宣传阵地。强化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合理规划配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文化馆等文艺机构作用,组织好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乡镇)
3.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等为建设重点,以农村精神文明“十个一”(即:一个村民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条乡风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事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或文化礼堂、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一次“十星级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选)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进一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责任单位:有关乡镇)
4.实施特色文化提升工程。实施“文化+”战略,大力发展特色手工业、演艺业、乡村旅游业等,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品牌。加强农业景观、农业庆典、农业主题公园等创意设计,培育一批农事体验型、教育实验型、科技展示型等田园文化综合体,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配套丰富旅游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牵头单位: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
(四)完善体系建设,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大优秀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做好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2.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全面推行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模式。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等群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加快推进农村“六有”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形成政府、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自治水平。
3.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一委三中心”规范化建设,由村(街)党支部书记兼任主任,“两委”干部、治安员、网格员为成员,负责做好矛盾纠纷、信访隐患、社会治安排查化解工作,形成“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4.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引导农村文明新风。利用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做到“私事不出家、小事不出村”。
5.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广泛开展“三无三百”平安村创建活动,在60个村建立“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紧紧围绕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五)坚持民生为本,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
1.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抓好永合会、、讲武等3个乡镇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依托“六二一”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校园“网格化”管理,提升农村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统筹配置城乡教学资源,积极向乡村倾斜师资力量,配齐配强乡村教师队伍。(责任单位:教育体育局)
2.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实施六项医改突破,高标准建成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专区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扩充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实现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搞好人才招聘和培养,满足农村医疗服务需求。(责任单位:卫生健康局)
3.做好扶贫社保工作。认真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完善临时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及时发放低保、五保、孤儿、“两残”等各项救助资金。切实发挥好社会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老龄政策,确保高龄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
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技能培训,培育壮大一批农业职业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牵头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职中、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和改革局、各乡镇)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1月1日-1月10日)。区委召开全区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部门围绕总体要求,结合部门实际,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具体方案,定目标、定标准、定措施、定时限,细化举措,建立台账,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
(二)集中实施阶段(2020年1月11日-11月30日)。区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统筹安排各个项目建设顺序,做到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合力攻坚,保证按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考核验收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由农办牵头组织,对照上级考核办法,对区直部门和各乡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放慢,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振兴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三农”干部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建立一支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搞好部门联动。区直有关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农办要发挥牵总协调工作。住建、农业农村、交运、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其他部门都要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去,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制度,通过列支专项资金,对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进行奖补。继续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等。区直有关单位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引导项目、资金、政策向农村倾斜。各乡镇村街要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通过财政引导、部门倾斜、社会捐助、村街自筹、群众参与,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四)强化督导考核。建立完善乡村振兴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乡村振兴工作列入对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拨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区重点工作大督查范围,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对进度快、效果好的乡镇和部门,全区通报表扬;对进度慢、效果不明显的乡镇和部门,全区通报批评;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任务目标是:到20xx年底,全县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工作重点是:抓好“五个突出”。
(一)突出“四化”,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工程,改善乡(镇)村屯的公共基础设施。一是实施屯内道路、生活便道、住宅院坝和排水沟路面的水泥硬化,实现群众出行方便、生产便捷。二是在全县公路沿线种植路树,大力提升道路绿化水平,形成道路景观绿化带,同时新建的基础设施道路项目尽量将道路景观绿化带系统纳入设计范畴。三是推广宜居村民住宅工作,对乡(镇)和村落的住房因地制宜进行立面改造工作,使各乡(镇)村屯体现出各民族具有的特色风情,并鼓励村民在住宅周围空地植树绿化、开发微果园、微菜园,实现“绿水人家绕”的乡村画面。四是实施亮化行动,在村屯内安装太阳能路灯,并鼓励各族群众在自家小院安装路灯,实现亮化全覆盖,解决各族群众夜间出行安全问题。
(二)突出“七改”,完善乡村生活设施。通过鼓励和支持乡(镇)各族群众完善乡村生活措施。对厨房、厕所、庭院、电力、能源、风貌、习惯进行现代化改造。逐步打造生态宜人、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描绘一幅幅绿树成荫、瓜果飘香、鸡犬相闻等随处可见美丽乡村的迷人画卷。
(三)突出“一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通过依托县级
“5+2”、村级“3+1”产业,打造适合本村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一是利用本土资源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将“两高工程”沿线村落和“两带一园一区”的产业布局进行有机融合,建设具有本土农业特色亮点的新农村带。二是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划好田园综合体,注重发挥农业生态、休闲功能,重点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四)突出“三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对各族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引导,逐步改善各族群众生活习惯,实现“畜禽归圈、生活用品摆放归位、垃圾归箱”。注重屋内清扫保洁,实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让居家环境变得干净整洁,切实提升群众生活舒适感。
(五)突出“四治”,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有效推动“党建引领、四治融合(德治、法治、自治、智治合一)”,将农村进行有效治理,推动和谐稳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员干部队伍固本强基,有效增强党员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激情,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围绕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主线,通过以典型引导人,开展一系列活动,评选五好文明家庭、除陋习树新风、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组建志愿者队伍,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建立乡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法制教育,努力实现农村安全稳定和谐。
工作要求是:加强组织领导,突出优先保障,强化督导考核,营造浓厚氛围。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自治县党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总,其他班子成员主抓的责任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落实村联系领导和驻村干部乡村振兴工作责任体系,将工作一杆子插到底,直抓直管到村到屯。落实县直单位和帮扶联系后援村工作力量和体系,筹措和整合各类政策资金,争取县级部门支持,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
(二)突出优先保障。一是干部配备继续向乡村倾斜。把乡村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战场,不断吸引和选派愿意从事农业、扎根乡村的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让实干担当、奋发有为的干部受到提拔重用,积极鼓励优秀干部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二是公共财政继续向乡村倾斜。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投入乡村振兴资金总量持续增加,同时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切实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推动乡村振兴的“杠杆”作用。三是基础设施继续向乡村倾斜。聚焦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建设更多高标准农田,完善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四是公共服务继续向乡村倾斜。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加强乡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持续完善乡村社会保障网络,更好地满足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强化督导考核。制定综合考核办法,强化督查巡查,建立严格的奖惩问责机制,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择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侵害农民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
(四)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和等媒体作用,开设乡村振兴专题专栏,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宣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宣传我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展示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发展新风貌,提升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知晓度和支持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山川秀美、农业大市的怀化,我们更有希望的田野,更是大有可为。因此,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当前,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拿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规范畜禽养殖,科学合理处置畜禽粪便,等等。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尚、村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最后,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乡村组织振兴的xx样板。到20xx年,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框架;2022年,形成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治理有效的乡村组织振兴制度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在农村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体,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到20xx年,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30%以上;2022年达到40%以上,基本消除二星级以下村党组织。
——村民自治组织规范有序。20xx年,依法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依法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组长,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民政事务等下属委员会,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应建尽建。村级自治组织相应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分工负责、有序运行。到20xx年,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顺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建立,完善治理机制、健全组织章程,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代表成员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履行集体资产管理运营职能。到20xx年,全省涉农村(居)全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02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群团组织基层阵地更加稳固。党建带群建、带社建工作推进有力,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乡村的组织架构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到位。到20xx年,配齐配强群团组织工作力量,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得到明显增强;2022年,乡村群团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组织活力全面提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实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健规范,成为提供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培育建立一批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到20xx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稳定在xx万家以上;到20xx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xx万家,2022年达到25万家以上。
1.深化农村过硬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细化党组织评星定级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通过定期评定、动态调整、晋位升级,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深化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县(市、区)党委制定量化积分办法和考核标准,区分党员年龄、身体状况、从业、外出流动等不同情况,分类研究细化差异化的设岗定责、积分评价和考核奖惩办法,将评价结果与评先树优、党员民主评议挂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实施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百千万计划”,利用3年时间,省市县三级分别选树500、3000、10000个过硬党支部建设先进典型。
2.推动乡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修订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落实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制度,支持村民委员会在党组织领导下依据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开展群众自治工作,依据职能从事民事活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深化群团组织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共青团、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群团组织阵地;支持和鼓励群团组织承接适合于群团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吸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共同参与,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鼓励党支部、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深入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探索建立退出机制,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制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鼓励在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以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参与村级事务、开展为民服务,支持党组织健全规范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优先承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
3.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把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规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推动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提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对不服从党组织领导、违反法律法规、履职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退出机制。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事务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修订完善《xx省村务公开条例》,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建立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及时反映和处置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到20xx年,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协商机制。
4.提高乡村法治、德治水平。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农村活动,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霸痞等违法犯罪,坚决防止黑恶势力侵蚀扰乱乡村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引导党员面对黑恶势力敢于发声亮剑,组织发动群众坚决同一切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作斗争。加强乡村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智慧村庄(社区)创建,强化安全生产保障,组织开展好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综治维稳工作,建设平安乡村。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统筹各类组织和党员队伍、网格管理队伍、志愿者团队等方面力量,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行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农村道德建设抓在手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好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创建、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崇德向善,自觉抵制各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自觉抵御邪教破坏、境外宗教渗透,自觉抵制宗族宗派势力影响,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壮大新乡贤队伍,发挥新乡贤作用,为村庄治理和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5.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统筹各方面人才资源,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优化升级、新老交替。根据基层实际和工作需要,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工作基础薄弱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强化素质能力提升,省里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地区进行集中培训;市县分级负责,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遍;依托农业院校、职业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新型农民学校等培训机构以及智慧党建、智慧教育等信息化平台,开展农村干部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健全选拔任用、履行职责、激励保障、考核监督等管理体系,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岗位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6.培育乡村组织振兴骨干力量。拓宽农村发展党员视野,对扶贫工作重点村、工作基础薄弱村、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实行发展党员计划单列,对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党组织进行组织整顿。加强优秀后备人才递进培养,注重从各类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村医村教、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发展为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坚持和完善村“两委”成员集中轮训、农村党员冬训春训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进党校、县级以上党校送学下乡村制度,确保5年内农村党员干部全部参加一次县级以上党校组织的集中培训;每个县(市、区)依托本地先进村打造一定数量的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培育一批乡村组织振兴的“土专家”。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为乡村组织振兴储备人才。
7.推动工作力量向乡村下沉。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从20xx年开始,在实现第一书记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向集体经济空壳村选派第一书记,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对口帮包、联系帮带、干部驻村、双向挂职等方式,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对未选派第一书记和开展结对共建的村,探索以县乡为主体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实现对乡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十八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当前,村集体经济较薄弱,为民办事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实现乡村振兴,结合高滩村实际,现将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如下: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发展好产业,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集体资产、扶贫政策扶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增加村级自身“造血”功能,构建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共赢格局。引进巨黄竹种植技术成片打造核心区200亩,预计集体经济年收益10万元。为提高贫困户及普通群众的素质,我们计划联系农业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多村自然资本加快増値,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2022年,高滩村将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努力做好秸秆处理,农膜回收等工作,巩固提升石柱庙、五福场农家大院整治和所有村道的保绿保洁,持续向每个村民小组及农家大院推进人居环境治理和厕所革命,规划实施好石柱庙、五福场两个场镇亮化工程。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高滩村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我村社会文明程度。乡风文明之根是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要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保障。一方面要不断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滩村将坚持文化惠民思想工程,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与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全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2022年计划修建村史馆一座和打造“红色乡情院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高滩村将持续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村文化室、图书室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制度,真正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明年计划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一次五好家庭评比工作,以积极先进鞭策后进,以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工作。
结穷亲、帮穷户、拨穷根精准扮贫已经开始了。那么,我村的贫困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精准扶贫对象如何产生确立?上一轮扶贫情况怎样?现在又如何实施精准扶贫?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带头这些问题,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送工作组对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村属乡中心村,地域面积9.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698户,人口2937人,耕地面积1122.7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97亩,林地面积8500亩,我村现有贫困户248户,78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6.76%。
有史以来,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成本高,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少。农民思想意识,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致贫的较多。这是我村贫困的现状的集中体现,严重制约着发展。
根据有关政策,实施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发放《致全县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至每家每户,规定九种人员不纳入扶贫对象。召开户主会,逐级申报摸底,明确扶贫方式主要是项目扶贫和产业扶贫,而不是现金扶持和物资帮助。而且扶贫对象是动态的,可每年更换。正是这种宣传氛围中,产生和确立了精准扶贫对象。
针对我村贫困现状,村两委多次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初步拟定发展规划,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我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和包户扶贫的方式,力争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上一轮扶贫开发整合三送等各方资源,完善了部分道路、水利、电网改造、新农村、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完善道路硬化4.5公里,修建简易公路和6.3公里。
2、水利建设:新建和维修水陂5座,水圳9300米。
(二)低电压改造。积极争取政策,主动沟通协调并配合,新增设变压器5台,新铺设线路4000多米,大大改进了低电压改造问题。
(三)多方投资,对中、小学进行了校舍、食堂和宿舍楼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环境和卫生质量。完成了一村一名中(大)专生各3名的培养。
(四)新农村建设。积极争资争项,实行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共打造新农村建设点5个,有效地提升了村生活质量。
(一)整合项目,建设村综合性服务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xx年投资100万元启动建设集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村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全民办事、健身提供服务。
(二)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全村需拓宽、硬化村庄主干道8000米,新修简易公路1200米,并搞好路肩和排水沟建设及绿化带建设,形成和谐景观带。
2、水利建设。兴修水陂2座,蓄水池1座,新建山塘16口,新修水圳9350米。
3、改善土地生产条件。针对我村土地特点,进行标粮改造360亩,新砌河堤护坎5000米,改挖河道2000米,修建机耕道21条1800米,田间作业道33条4000米。
(三)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
分别成立种植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管理,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争资立项,兴建新农村建设点8个,完成建设点内布点规划,尽快改变我村的贫困现状,努力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五)大力兴办文教卫生和养老事业。
充分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宣传,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提升村民思想意识境界,努力改善卫生条件,做到病有所医。积极输送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人才。大力提倡社会养老,提倡个人服务养老形式,跟进养老服务,完善养老机构,充分实现老有所养。
1、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活动有内容。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力度。
3、实施精准扶贫,应以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为主要方式,千万不能以现金方式或物资方式进行扶助。
4、对五保户、纯低保户实行兜底扶贫。
5、加强思想建设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扶知、扶智的有机统一,为实现农村整体脱贫奠定基础。
6、每个自然村庄搞好一个文化健身小广场。
(一)脱贫现状和总体成效
xx镇辖x个村x个社区,20xx年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贫困人口xxx人,无贫困村。截止20xx年底,全部脱贫。经过动态调整,至20xx年10月底,有已脱贫户xxx户xxx人,边缘户xx户xx人。其中:低保脱贫户xxx户,xxx人;五保脱贫户xx户xx人;一般脱贫户xxx户,xxx人,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和因残。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建立动态监测管理体系。对易返贫致贫农村人口开展监测管理,严格监测程序,将符合纳入监测对象的农户,做到应纳尽纳。全面核查系统内有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消除的稳定性,对标注“风险消除”但重新出现风险的监测对象要进行风险再标注。建立以村干部、村民组长等担任网格员,主要负责网格内日常动态监测管理,做到实时跟踪、常态监测、及时预警、落实措施。
2、集中排查工作开展情况。我镇分别于6月和9月开展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大排查工作,要求各村、社区按照网格分片开展集中排查工作,以“四个聚焦”为主要内容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大排查,共排查了xxxx户农村人口,发现问题xx条,制定整改措施xx条,已全部整改到位。
3、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xx镇结合“354+n”问题整改和“大排查大攻坚”专项行动,持续开展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排查核查,全面查漏补缺,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全镇建档立卡对象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同时对有诊疗需求的脱贫人口做到“应签尽签”,共计签约家庭医生协议xxx人。全面解决脱贫户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整改住房安全问题xx个,帮助x名脱贫户安装并接通自来水。
4、全面落实到户项目。xx镇严格按照“户申请,村级申报,乡级审核,区级审定”的程序,实行“三公示一公告”,积极帮助脱贫户申报产业、就业扶贫项目。共申报产业振兴到户项目xxx个,合计补助金额xxxxxx元。为脱贫户和边缘户落实金融振兴项目,截至目前共放贷xx户,xx万元。申报交通补贴xx人xxxx元;申报就业补助xx人xxxxx元;申报辅助型岗位补贴x人xxxxx元。20xx年申报四员岗位补贴xx人xxxxxx元,组织xx名贫困户参加贫困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
5、全面落实到村项目建设。xx镇全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20xx年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完成x条村级道路建设,出台《xx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奖励工作意见》。大力培育和扶持绿品果园家庭农场、国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结合各村实际,谋划发展农光互补、芦笋种植、黄金茶、标准化养殖小区等特色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6、制定和调整帮扶措施。根据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家庭实际,不断优化完善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现全镇xxx户脱贫户、xx户边缘易致贫户均已制定并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并在集中排查期间优化调整帮扶措施xx条。
7、组织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利用各类节庆活动平台,结合脱贫户经营愿望和自身能力,开展“消费扶贫、爱心认购”活动,为他们销售土鸡蛋、葛粉、特色苗木等扶贫产品提供爱心摊位,帮助增收近x万余元。
8、档案归档完成情况。按照xx区文件要求,对本镇脱贫攻坚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了梳理、搜集、整理,并广泛搜集反馈脱贫工作中形成的图片等各类珍贵资料,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脱贫攻坚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现镇级脱贫攻坚档案已全部完成归档工作,村级脱贫攻坚档案归档工作已全面启动,基础好的村已基本完成村级档案归档工作。
9、做好防范返贫致贫工作。一是继续保持政策稳定,做到脱贫不脱政策。二是继续开展精准帮扶,脱贫户联系人继续履行包保责任,根据家庭实际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三是继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组织贫困劳动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鼓励贫困群众光荣脱贫、勤劳致富。四是继续改善生产生活水平,积极申报乡村振兴项目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进到村产业项目申报。五是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坚决杜绝“两该两不该”现象发生。
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继续开展精准帮扶,抓好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二是继续落实各项到户、到村项目,确保各项政策应享尽享,切实提高脱贫户和边缘户收入,激发内生动力。三是坚持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三是继续组织贫困劳动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鼓励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四是开展村级自查,进一步提升村级基础工作,不断补充和完善扶贫档案资料,确保档案资料及时归档。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稳定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对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十九届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保障粮食安全,不大规模返贫,继续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扎实有序地做好农村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村治理工作,继续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有效促进农民和农村共同繁荣。
1.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全面落实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的同等责任,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压实属地责任。完善农民粮食种植收入保障机制,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储备订单直接补贴政策,加强粮食优惠政策,确保粮食种植者的合理收入。稳定粮食生产和建设123.88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抓好粮食流通,加强粮食监测预警,落实保供稳价措施,保持粮食市场总体平稳。加强粮食储备,完善应急成品粮油储存方式,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全力推进粮食种植、收购、储存、运输、加工环节节粮减损,加大节粮爱粮宣传,引导理性消费。
2.落实长牙耕地保护硬措施。落实党政耕地保护责任,严格遵守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发展边界的顺序,统筹规划实施三条控制线,逐步分解耕地所有权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步签署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责任的刚性指标。分类明确耕地使用,严格执行
耕地利用优先顺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监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推进示范项目1万亩,开展农田设施灾损保险试点。完成1个、接续实施2个中型灌区节水配套项目建设,增强灌区灌溉供水保障能力。
3.丰裕“菜篮子”产品供给。坚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大力发展冬春设施蔬菜,鼓励城镇周边建设叶菜基地,促进蔬菜均衡供应。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提高工厂化生产和设施栽培水平。积极发展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生产。优化畜牧生产结构,扩大肉禽、蛋禽和草食动物生产,稳步提升鲜蛋、乳制品供给保障水平。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支持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强农、林产品质量监测预警,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保障农、林产品质量安全。
4.保障生猪产能平稳。强化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保持全市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22万头左右、规模养猪场数量稳定在2400个左右,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总量控制、压小上大”原则,持续优化生猪产业布局,推动养殖设施、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提档升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毫不松懈落实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强化省际动物疫病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跨省“调肉不调猪”和入省指定通道制度,夯实生猪产业安全基础。
5.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深化河湖长制,持续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河湖系统管理。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9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亩,建设安全生态水系126公里。推进一批现代化渔港、渔船通导装备能力建设,构建以数字化为支撑的河湖安全减灾体系。推进汀江流域森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做好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领域生物安全监管,强化口岸检疫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有效防治水稻“三虫四病”、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等农作物病虫灾害。加强防灾减灾演练,落实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信息共享和服务联动机制。
6.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发挥“一键报贫”等平台作用,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筛查预警、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致贫返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多措并举防止致贫返贫。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加强研判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支持搬迁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导企业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实行分类管护、规范处置,提升资产收益。
7.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含智力、精神三级)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失能失智老年人等特殊困难人员可单人纳入低保,有条件的地区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延伸至低收入家庭。实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低收入人口相应的专项社会救助或实施其他必要救助措施,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
8.加快推动脱贫地区向乡村振兴转变。主动对接中央、省关于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帮扶政策。支持脱贫县、乡、村改善生产条件,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发挥消费帮扶、以工代赈等政策作用,帮助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帮扶对象就业增收。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打造现场教学示范点,优先选送符合条件的脱贫劳动力到涉农大中专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脱贫县、乡、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山海协作帮扶,协助闽宁对口帮扶,扎实做好援疆工作。
9.不断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特色现代农业“1172”体系,创建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更多特色产业强镇,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2022年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施省级花卉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花卉苗木示范基地15个,完成全产业链产值130亿元以上,推进特色花卉产业园建设。实施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山区竹木、茶果菜菌等加工业发展,提升县域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加快培育“红古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市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培育一批乡村物流服务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设乡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做大做强茶、文旅和康养等产业,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金牌旅游村,加大乡村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鼓励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10.不断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开展全市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推进农业、林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鼓励扶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特色农业种质创新与优质新品种选育,发挥省农科院龙岩分院作用,育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加快农业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加强农作物品种试验鉴定展示评价点建设。培育壮大种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种业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及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加快优质稻“福香占”栽培技术集成模式,打造千亩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特色农作物种苗繁育基地、畜禽供种繁育基地建设。强化品种管理和种业市场监管,净化种业市场环境。
11.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集成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和示范主体作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建设高标准钢架温室大棚。加快改造传统养殖网箱,推广山坳节水养殖技术。深入开展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鼓励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和特色作物生产的农业机械,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推进福建龙岩国家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应用,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提升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支持建设一批数字乡村示范乡镇(村)。
12.不断深化龙台农业合作。巩固龙台农业合作交流成果,高质量建设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支持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漳平台湾林农创业服务水平。加快龙台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支持上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发展,打造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13.不断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持续加大“三农”财政投入力度。提高金融服务“三农”水平,探索制定服务“三农”重点领域目录,提升金融便捷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信用乡镇、村、户评定模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不断扩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打造“三农”综合保险“龙岩模式”。完善“惠林卡”、林业区块链等林业金融服务项目。加强气象指数保险工作。
14.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管理,推进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探索一批乡村治理有效模式。提升农村治理水平,推行近邻服务,促进邻里守望互助常态化。深入推进基层协商,开展村级议事协商创新活动。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法进乡村”法治宣传,实施农村地区“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程。加大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15.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斗争长效常治。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农村地区警务室建设,发挥“一村一警务助理”作用,探索群防群治新模式。强化信访工作责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渠道,深化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机制。严格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作用,依法就地妥善处理信访事项。
16.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强化福文化建设,引导农村社会树立文明观念、提高文明程度、形成文明风尚。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坚定信心跟党走。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推动乡镇、街道实践所建设全覆盖,加快建设一批村、社区实践站。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动力量下沉、资源下移,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各级文明村镇创建水平。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优秀农耕文化,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加大移风易俗推进力度,持续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推动完善村规民约,治理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净化社会风气,培育文明乡风,推广上杭县“殡葬改革”经验。
17.加强农业农村固碳减排。推进水土流失深层治理、综合治理,建设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生态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绿肥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21年分别减少2%以上。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机具回收处理体系。持续实施绿化美化行动,完成植树造林19万亩、松林改造提升50万亩,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组织实施4个林业碳中和试点,建立健全森林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18.切实抓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以项目化促进乡村振兴,全市实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400个以上,总投资5亿元以上。持续抓好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建设,继续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片区化打造的思路,推动各县(市、区)加快实施片区项目,全市实施片区建设项目130个以上,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项目建设中产业项目投资比例不低于40%。扩大乡村振兴投入,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压实政府投入责任。
19.切实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坚持村民主体,推进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应用,强化规划编制技术支撑,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强规划执行刚性,严格用途管制,强化规划许可管理。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工作,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撤并村庄。深入开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古民居和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利用,设立一批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
20.切实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完善通乡达村路网布局规划,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60公里、改造危桥37座、农村公路安保提升141公里。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加快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推进城市公交延伸发展和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出台乡村电气化标准规范,推动建成一批乡村电气化示范点和示范项目。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完善应急广播体系,持续开展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试点,建设乡村振兴直播产业基地和基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加强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规划建设。
21.切实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治一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完成100个行政村的整治任务。加快农村厕所改造升级,完善建管长效机制。扩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面,推进70个村庄建设管网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或建设小型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20个村庄通过提升治理村庄核查评估。新建乡镇污水配套管网100公里,以县(市、区)为单位推进全域农村生活垃圾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完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深化房屋安全专项治理。启动建设崇尚集约建房县、集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工程。深化村庄清洁行动,深化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推进绿盈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森林村庄建设。
22.切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加大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支持各地办好乡镇高中,加强市农业学校等涉农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扶持县级职业学校改革发展。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及省级专项培训等项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乡镇卫生院服务提标,推进常住人口800人以上行政村公益性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促进村卫生所规范运行。维护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权益,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稳步提高参保人员医保待遇,开展门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加快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打造一批集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逐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乡村戏台、农民文化公园等主题功能空间,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活跃乡村群众文化生活。
2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承包地管理和改革,做好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强化对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严格入市程序和操作办法,进一步盘活资源、完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持续开展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要求,坚决遏制农村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改革,规范完善宅基地管理办法,加快建设审批管理平台。
24.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回头看”,巩固提升改革成果。健全集体资产监管机制,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在线公开、在线监督。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试点范围,拓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路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按部署开展村委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试点。按部署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促进农村要素流动、合理配置。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及现代化国有林场试点建设,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机制。
25.加快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新增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家以上,新增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联合体14个以上、省级联合体5个以上。深化农民合作社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试点,整县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新增示范社176家。加快培育家庭农场,新增示范场295家。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健全各级服务组织名录库,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完成生产托管服务7.9万亩次。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推进乡镇惠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
26.广泛调动参与乡村振兴力量。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六要”群众工作法,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培训高素质农民9700人次,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培养农村电商、乡村建设工匠、农业经理人等一批乡村产业人才,加强对“土专家”“田秀才”培养使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鼓励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组织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兴业,捐资捐物,发展公益事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保障其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权益。支持党政干部、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技能人才等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27.不断提高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水平。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完善实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办法,加快建立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完善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机制,研究谋划“三农”重大问题。加强市、县两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队伍,履行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县委书记是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加强统筹谋划,狠抓工作落实。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要组织抓好农村工作各项具体政策措施落实。
28.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共同富裕。实施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加强换届后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完善导师传帮带机制,加强村干部结对帮带。鼓励引导党员带头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作用。坚持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三个一遍”摸排机制,落实“四个一”整顿措施,限期解决问题。大力发展壮大村级组织集体经济,抓实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探索具有闽西特色的红色产业发展之路,总结推广跨村联建、村企共建、强村带弱村等发展模式,以组织形态创新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式发展。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完善村干部奖励激励办法,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
29.不断打造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建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落实关爱激励政策。强化乡村振兴指导员和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管理服务,鼓励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联建共建。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实双向选择、按需选认、精准对接的要求,完善“订单式”需求和“菜单式”服务供给模式,围绕市、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加快实现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覆盖所有乡村。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岗位,强化管理,激发队伍活力。强化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探索赋予乡镇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十九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乡村组织振兴的xx样板。到20xx年,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框架;2022年,形成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治理有效的乡村组织振兴制度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在农村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体,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到20xx年,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30%以上;2022年达到40%以上,基本消除二星级以下村党组织。
——村民自治组织规范有序。20xx年,依法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依法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组长,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民政事务等下属委员会,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应建尽建。村级自治组织相应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分工负责、有序运行。到20xx年,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顺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建立,完善治理机制、健全组织章程,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代表成员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履行集体资产管理运营职能。到20xx年,全省涉农村(居)全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02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群团组织基层阵地更加稳固。党建带群建、带社建工作推进有力,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乡村的组织架构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到位。到20xx年,配齐配强群团组织工作力量,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得到明显增强;2022年,乡村群团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组织活力全面提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实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健规范,成为提供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培育建立一批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到20xx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稳定在xx万家以上;到20xx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xx万家,2022年达到25万家以上。
1.深化农村过硬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细化党组织评星定级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通过定期评定、动态调整、晋位升级,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深化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县(市、区)党委制定量化积分办法和考核标准,区分党员年龄、身体状况、从业、外出流动等不同情况,分类研究细化差异化的设岗定责、积分评价和考核奖惩办法,将评价结果与评先树优、党员民主评议挂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实施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百千万计划”,利用3年时间,省市县三级分别选树500、3000、10000个过硬党支部建设先进典型。
2.推动乡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修订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落实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制度,支持村民委员会在党组织领导下依据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开展群众自治工作,依据职能从事民事活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深化群团组织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共青团、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群团组织阵地;支持和鼓励群团组织承接适合于群团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吸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共同参与,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鼓励党支部、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深入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探索建立退出机制,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制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鼓励在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以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参与村级事务、开展为民服务,支持党组织健全规范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优先承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
3.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把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规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推动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提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对不服从党组织领导、违反法律法规、履职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退出机制。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事务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修订完善《xx省村务公开条例》,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建立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及时反映和处置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到20xx年,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协商机制。
4.提高乡村法治、德治水平。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农村活动,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霸痞等违法犯罪,坚决防止黑恶势力侵蚀扰乱乡村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引导党员面对黑恶势力敢于发声亮剑,组织发动群众坚决同一切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作斗争。加强乡村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智慧村庄(社区)创建,强化安全生产保障,组织开展好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综治维稳工作,建设平安乡村。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统筹各类组织和党员队伍、网格管理队伍、志愿者团队等方面力量,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行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农村道德建设抓在手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好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创建、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崇德向善,自觉抵制各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自觉抵御邪教破坏、境外宗教渗透,自觉抵制宗族宗派势力影响,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壮大新乡贤队伍,发挥新乡贤作用,为村庄治理和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5.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统筹各方面人才资源,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优化升级、新老交替。根据基层实际和工作需要,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工作基础薄弱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强化素质能力提升,省里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地区进行集中培训;市县分级负责,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遍;依托农业院校、职业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新型农民学校等培训机构以及智慧党建、智慧教育等信息化平台,开展农村干部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健全选拔任用、履行职责、激励保障、考核监督等管理体系,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岗位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6.培育乡村组织振兴骨干力量。拓宽农村发展党员视野,对扶贫工作重点村、工作基础薄弱村、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实行发展党员计划单列,对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党组织进行组织整顿。加强优秀后备人才递进培养,注重从各类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村医村教、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发展为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坚持和完善村“两委”成员集中轮训、农村党员冬训春训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进党校、县级以上党校送学下乡村制度,确保5年内农村党员干部全部参加一次县级以上党校组织的集中培训;每个县(市、区)依托本地先进村打造一定数量的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培育一批乡村组织振兴的“土专家”。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为乡村组织振兴储备人才。
7.推动工作力量向乡村下沉。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从20xx年开始,在实现第一书记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向集体经济空壳村选派第一书记,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对口帮包、联系帮带、干部驻村、双向挂职等方式,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对未选派第一书记和开展结对共建的村,探索以县乡为主体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实现对乡村组织的工作指导全覆盖。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卫生、文化、乡村规划等方面人才和青年志愿者到村开展志愿服务,每年选调1000名左右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xxx名左右“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服务,充实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力量。
8.搭建乡村组织作用发挥的平台载体。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扎实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因地制宜丰富实践载体,加强对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政策的宣讲普及,全方位了解群众诉求、收集村情民意,确保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切实发挥效益,使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各类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完善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建设,统筹整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资源,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积极推进村(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统一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引导党员在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带头带动作用,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推行包片联户、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制度,实行服务项目认领制,组织有能力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引导乡村各类组织主动承担服务事项,形成党组织引领、多方参与的为民服务格局。
9.建立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激励关爱机制。积极推动《关于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十条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基层减负、待遇福利、关爱帮扶、选拔使用、力量配备等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各项政策、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以乡镇(街道)、村(农村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承接,带领其他各类组织共同抓好落实,确保乡村组织振兴有抓手、有资源。研究制定并全面落实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探索分类制定乡村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省、市、县定期推选宣传一批“乡村振兴好支书”;根据乡镇编制空缺情况,每年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一批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一批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调动和激发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10.强化乡村组织运行保障。严格落实财政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待遇等政策规定,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每3年调整一次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标准。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研究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用好用足农村综合改革、土地规模经营、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增加集体收入,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能力。深化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建立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在线数据平台,逐村确定增收目标和发展规划,跟踪督导、精准推进、销号管理。到20xx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翻番;2022年,力争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x万元以上,其中50%以上的村超过10万元。
1.压实市县党委主体责任。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要加强对乡村组织振兴的研究谋划和组织协调,结合实际细化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乡村组织振兴各项任务落实。
县(市、区)党委是乡村组织振兴的“一线指挥部”,主要职责是:
(6)关心关爱乡村党员干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县(市、区)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抓乡村组织振兴工作责任清单;县级组织、政法、民政、财政、农业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明确任务目标,形成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合力。
2.发挥乡镇党委关键作用。乡镇是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前沿阵地,乡镇党委承担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直接责任,主要职责是:
(4)全面推进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确保村党组织对农村其他各类组织实施有效领导;
(8)加强对乡村组织振兴具体工作的指导、推动和落实。
3.强化督导考核。把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情况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大经常性督促检查和差异化考核力度,通过集中督导、调研指导、观摩交流、抽查暗访等方式,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依托“灯塔—党建在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村级组织在线管理督查系统和村干部队伍信息系统,全面实时掌握村级组织基本信息、活动开展、运行保障、任务落实等情况,通过建立动态维护和数据分析机制,实现对全省村级组织工作的在线跟踪、即时指导,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市县巡察作用,及时发现影响和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督促抓好问题整改;对面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分级负责开展专项整治。对因落实责任不力、长期打不开局面,导致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滞后的地方,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4.营造良好氛围。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级积极探索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利用3年左右时间全省打造10个乡村组织振兴县(市、区)样板、100个乡村组织振兴乡镇(街道)样板。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推广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浓厚氛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2018年中央1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有关部署要求,组织带动全国农业科教系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导向的转变和工作重心的调整,集聚科技、产业、金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着力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创建、典型示范引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显着提升科技对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支撑水平,有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制约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建立先进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坚持目标引领。围绕乡村振兴对科技的迫切需求,聚焦产业技术供给、绿色投入品供给、优质农产品供给等主要目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科技供给新体系。
——坚持联合协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协调好中央与地方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力量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企业等各类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主体作用,形成各方面共同发力、协调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坚持分类施策。根据资源禀赋、生态功能、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经营主体等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供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平衡协调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一)总体目标
围绕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着力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政策,基本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需求。力争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着提高,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显着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显着改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积极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着力在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打造发展新优势。
——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针对制约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局性重大瓶颈问题,在作物改良、病虫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大数据等关键领域,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并研发配套技术系统,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集成应用一批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坚持市场需求和产业问题导向,着力加强重大科技成果的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重点转化一批经济性状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粮、棉、油等重大新品种,在适宜地区推广一批蔬菜、果树、烟草、茶叶以及畜禽水产重要新品种;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肥料、新兽药、新疫苗、新农药以及农业机械等重大新产品(装备),推广一批绿色高效的重要农作物畜禽水产种养殖、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禽水产重大疫病防治、农机农艺结合、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土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收储与高值利用、投入品减量高效施用等关键技术和模式,强有力支撑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示范区。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共赢”的基本导向,综合考虑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类型和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探索农业生产与资源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治理当前农业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与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做强区域主导产业、资源环境修复保育、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方面内容,突出科技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做好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创业。坚持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的提炼总结和示范宣传,加强职业农民、农村干部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和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各类参与主体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实践技能,调动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培育一批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实施和参与主体。
(一)加强基础前沿技术研究
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针对事关国计民生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围绕农作物高效育种、有害生物长效绿色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主要畜禽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农业合成生物技术、农业大数据整合技术、农业纳米技术、农业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装备研制等创新能力带动作用强,研究基础和人才储备较好的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和前沿技术问题,强化以原始创新和系统布局为特点的大科学研究组织模式,部署基础研究重点方向,实现重大科学突破,抢占世界科学发展制高点。
(二)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大宗农产品方面。重点是按照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要求,选育高产高效优质、适宜机械化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动植物水产新品种,研发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优质高产品种配套栽培养殖技术,研发土壤理化性状调控关键技术,研发农田养分均衡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关键设备,研发水产高效生态健康生产技术,研发渔业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化技术,研发动物用抗菌药替代技术和产品以及中兽药制剂和精准用药技术,研发大宗农产品保鲜、贮藏和运输工程化技术;开展新型非热加工、绿色节能干燥、高效分离提取、长效减菌包装和清洁生产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
——名特优新产品方面。重点是按照改善产品品质、提高效益、保护产地生态的要求,选育风味独特、品质优良、商品性好、适于加工的特色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研发配套高效、环保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和设备,开发特色农产品高效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工艺和设备,开展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传统加工食品高效加工工艺、储运技术和设备。
——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方面。重点是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目标,选育适合于休闲农业基地种养条件的特色优质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研发配套栽培养殖技术,适合于民俗手工艺品制作的特色加工利用技术和设备,适用于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设备,围绕农村电商、餐饮、娱乐等新业态开发特色适用的农业信息化新技术,研发农业农村大数据收集整理挖掘和云平台技术。
(三)强化技术模式集成示范
——在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围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开展集成推广,主要包括优势产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马铃薯、棉花、蔬菜、糖料、橡胶、奶牛、肉羊、生猪、肉鸭、水产品等不同产业的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模式。
——在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区,围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开展集成推广,主要包括果树、蔬菜、茶叶、牧草、烟草、中药材、热带香辛饮料、水产品等不同特色优势产业的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模式。
——在典型生态区,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农林文旅深度融合开展集成推广,主要包括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猪-沼-果”循环模式、牧区减牧还草模式、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模式、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南方经济林林下经济模式、热区稻田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模式、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不同水体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渔农综合种养模式、渔业资源增养殖与高值利用模式、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生态果园模式、不同区域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农业绿色持续发展技术模式。
(四)打造100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依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产业升级发展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已有的国家级农业科技产业平台发展基础、科技优势和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支持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落地。探索乡村农业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培育一批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融合的创新型农业企业,引领乡村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依托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生态优先为导向,围绕农业产业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农业生态系统养护修复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凝练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打造一批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技术推广水平领先、技术应用效益显着、模式辐射带动有力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村产业兴旺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区域发展中心,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立足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为重点,以集约化高效生产、智能化设施装备、绿色化精深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为核心,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区域乡村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着、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建设一批推动我国农业农村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依托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已有基础,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要求,聚焦区域优势农产品和农业多功能性,以产学研协同、一体化攻关的科技创新联合体为单元,围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种养机具等的系统集成和生态环境养护修复、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应用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打造一批与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和发展主流方向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增长点,推动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显着、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功能多元、文化内涵丰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科技支撑保障有力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五)培育一批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为培训对象,重点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规范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支持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以中等教育及以上学历的返乡下乡创业青年、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农村务农青年为对象,加强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吸引年轻人务农创业,提高其创业兴业能力。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以产业发展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为主要对象,以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发展的先进典型村为依托,按照“村庄是教室、村官是教师、现场是教材”的培养模式,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不断提高农村带头人增收致富本领和示范带动能力。
——实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带头人培训计划,面向贫困地区,以村党组织书记及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为对象,聚焦贫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加大对农民创新创业、农民合作社培育、美丽乡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等方面培训,提高扶贫带头人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六)强化制度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激活机制。推进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核心是把科技与产业的关联度、科技自身的创新度、科技对产业的贡献度作为评价标准。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做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着力解决农业基础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重大关键问题。探索科技与人才、金融、资本等要素资源结合新机制,推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极。
——放活人员。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激发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的创新活力。以兼职取酬、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在企业和科研院校之间兼职兼薪、顺畅流动。促进公益性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激发农技人员推广活力。
——用活成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准确评价市场价值和应用前景,提高科技成果的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打通成果供给与产业应用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的集成配套、熟化应用,解决单一成果、单项技术用不了、用不好的问题。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农村部成立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工作推进小组,制定行动方案,牵头组织实施,开展绩效评估,进行指导监督,总结宣传典型案例;各省(区、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可参照本工作方案,组织协调本地科教系统、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等共同参与行动。
(二)加强协调协同
围绕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和实施重点,统筹优化政府、科教单位、推广机构和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资源配置,整合存量资金,优先向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特色产业扶贫实用技术和“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领先技术研发倾斜,引导各类资源向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方向集聚。
(三)整合各类资源
以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为核心,大力整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等已有研究团队、平台。推动信息资源、平台仪器的共建共享,在任务组织上统筹考虑。在任务设置、研发推动、中试转化、推广应用中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
(四)加强考核评价
根据职责定位和主体责任,明确各参加单位重点工作的职责分工;制定考核评价办法,执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定期监督检查制度,强化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绩效奖罚;推行第三方评价,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优化管理结构,强化工作督办问责,确保重点工作落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山川秀美、农业大市的怀化,我们更有希望的田野,更是大有可为。因此,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当前,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拿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规范畜禽养殖,科学合理处置畜禽粪便,等等。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尚、村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最后,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方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支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日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走向现实。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惩治“微腐败”,打造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文件提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文件提出,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小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工人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解决土地配置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人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走出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山川秀美、农业大市的怀化,我们更有希望的田野,更是大有可为。因此,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当前,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拿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规范畜禽养殖,科学合理处置畜禽粪便,等等。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尚、村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最后,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后,人们所向往的村美、水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山川秀美、农业大市的怀化,我们更有希望的田野,更是大有可为。因此,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首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人气,形成良性循环,充满生机活力。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其次,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当前,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拿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规范畜禽养殖,科学合理处置畜禽粪便,等等。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尚、村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最后,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将更加有力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乡村组织振兴的xx样板。到20xx年,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框架;2022年,形成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治理有效的乡村组织振兴制度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在农村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健全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二十
xx村位于三百山圩镇,风光秀美,状如玉佩。全村总面积17。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5%,村中旅游资源丰富,有百年围屋、温泉、漂流点、古樟树林等。下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6户2727人,村干部5人,党员65名。其中低保户41户75人、脱贫户有85户341人,监测对象10户48人。主要产业有脐橙、烟叶及蔬菜等。xx村20xx年村集体收入19。67万元,20xx年xx-xx月村集体收入43。81万元,主要由扶持款、光伏发电收入、土地流转收入、烟叶税返还等组成。
今年以来,xx村在三百山镇党委、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以及挂点帮扶单位省广电局的。鼎力支持下,立足村情,精准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坚持党建引领,焕发党建活力
牢牢抓住“引领发展,凝聚民心”这一主线,持续落实好基层党建质量过硬行动,让党支部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创新理论学习9次,以党员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方式,动员党员干部带着问题“上课”,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与综合能力。组建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结合文明实践活动,发挥党员在村民自治、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村干部工资待遇与村集体经济挂钩机制,有效激励全体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严格按照要求和程序,精准识别了7户“三类人员”,及时帮扶,做到因人因户施策,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发放产业直补144户33。92万元,发放农业产业振兴贷39户180。49万元,发放210人次教育补助12。95万元,申报雨露计划13人次补助1。95万元。落实公益性岗位20个,5家扶贫车间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3人,一般村民32人。扎实开展各项基础工作,全力抓好“三个落实”和问题整改,围绕“四个不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完善产业配套,发展村级经济
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丰富产业形态,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新修建果园路4公里,为125户果农368亩果园生产及运输解决实际困难,有序推进脐橙复产。吸引返乡人才投资380万元打造特色民宿,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稳抓项目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由省广电局投资180万元帮扶新建总面积698m^2的综合党群服务中心,集电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于一体。
坚持人民至上,保障民生福祉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工作,早中晚稻和油料作物累计种植面积达1600亩,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切实提升农田灌溉水平,累计耗资100万元实施建设水沟1160米,覆盖灌溉面积145亩。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累计输送企业员工32个。在省广电局帮扶下,完成“视播一体应急广播平台”建设,丰富群众思想,提升精神文明生活水平。
具化“地票”变股金,物业经营促增收。xx村供销合作社立足圩镇村区位优势,已争取了农村综合性改革和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共计450万元,规划建设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开发小微创业园,引进小微民营企业落地生根。村供销合作社以土地资源折价入股,将资源变股金,通过厂房租赁预计可带来租金收入18万元/年,项目落地后可实现300余人就业,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共同富裕。目前,xx村供销社已完成基础开挖,预计20xx年xx月前可投入使用。
村级振兴乡村方案篇二十一
(一)基本情况:xx村位于仪陇县新政镇,处于新政镇东南方,东与朝阳桥村接壤,南,西与何家沟村连接,北与三条沟村、五童山村相邻,距离县城5.7千米,幅员面积2.94平方公里。有耕地740亩、林地525亩(其中土地已流转686亩,占比92.7%)。辖区6个组194户584人,男性318人,女性266人,劳动力252人,外出务工320人,占全村人口54.9%。设党支部1个,党小组1个,共产党员18人。我村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有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目前已全部出列,经过近年脱贫攻坚帮扶与乡村振兴,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
(二)自然条件方面:我村属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热冬暖,春早冬短,年平均气温16.5度,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无霜期300天以上,是低山深丘地区,海拔300—600米左右,坡向为南北走向。
(三)基础设施方面:全村有水泥路8.5公里,泥结碎石路1.5公里,公路硬化率占比85%;维修整治山坪塘2处、蓄水8池口,田间渠系0.5公里;文化室50平方米(藏书2000余册)、卫生室45平方米,党员活动室260平方米,有5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安放了健身器材和篮球架;2017年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安全饮用水工程,2018年实施了天然气安装工程。
(四)产业方面:2017年,通过引进德村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600亩,发展柑桔种植业,建立支部+公司+农民的利益链接机制,带动32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实现102户农户年均增收1277元;引进茂源农业种植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86亩,发展小龙虾养殖;村传统产业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种植业和生猪小家禽养殖业为主。
(五)集体经济方面:通过出租村4社堰塘等方式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0000元。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通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我村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产业产业、基础设施等发生了巨变,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落宜居方面
1.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十分粗放
2.村民小组保洁员配备不齐
3.黑臭水未能得到有效处理
4.无独立的、管理良好、干净整洁、粪污得到有效消处理的公共厕所
5.村居民聚集点未安装路灯
6.1.5公里社道路未硬化
7.20户散居户无厕所
8.村4、5、6小组耕地灌溉难
(2)村级治理方面
集体经济体系十分脆弱,抗风险能力差。
三、主要创建举措
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标准,结合我村实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建工作。
(一)村落宜居方面
1.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十分粗放
建议举措:为每一户散居农户购买大垃圾桶1个,方便农户放置生活垃圾,村定期清运。对于村5个聚集点分别修建垃圾池,集中处理生活垃圾。
2.村民小组保洁员配备不齐
建议举措:向县人社、就业局相关部门申请为我村6个小组各配备一名公益性岗位,人员由各村民小组民主推荐选举产生,专职负责清理本社居民生活垃圾和公共区域环境卫生保洁。
3.黑臭水未能得到有效处理
建议举措:村5个居民聚集点分别修建储水池专门储存污水,然后通过购买水泵、铺设管网,直接将污水用于灌溉柑橘产业园。
4.无独立的、管理良好、干净整洁、粪污得到有效消处理的公共厕所
建议举措:建议在村委会活动阵地处修建一个公用厕所。
5.村民聚集点未安装路灯
建议举措:为我村5个聚集点安装,每50米安装一盏路灯,方便群众夜间出行。
6.1.5公里社道路未硬化
建议举措:积极向交通局、国土局等部门申报立项,争取项目资金,同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早日将“最后一公里”社会道路硬化。
7.20户散居户无厕所
建议举措:借“厕所革命”春风,积极争取国家配套政策,同时动员农户,主动修建改造厕所。
8.村4、5、6小组耕地灌溉难
建议举措:在4社山坪塘修建提灌站一处。
(3)村级治理方面
集体经济体系十分脆弱,抗风险能力差。
建议举措:一是将村有空置的不宜家庭承包的荒地、荒山、果园、养殖水面等集体资源,集体开发或入股产业园,产生经济效益;二是将村委会闲置的60平方办公用房出租给德村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于办公。三是将村上剩余的闲置的山坪塘、石、河、堰打包出租给德村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水产养殖。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我村成立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村支部书记xx任组长,村主任xx、第一书记xx任副组长,村监委会主任xx、村会计xx、驻村工作队队员xx、xx、各社社长为组员。领导小组各成员各司其职、履职尽责、通力配合,为我村顺利创建示范村,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2019年4月1日-2019年4月30日,重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和各项规划。5月1日-8月31日,本着“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集中解决我村存在的八个方面的问题,确保补齐所有短板。9月1日-9月30日,对照考核标准主要做好软件资料,确保软件资料不“软”,过得“硬”。
(三)灵活机制,全员参与。一是实行创建工作专项制,精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整治项目,不断丰富和创新形式,发挥乡贤人才作用.二是立足本村实际,村两委以靠党员、干部、以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格局,全面推动创建工作的落实。
xx县xx镇xx村
2019年4月17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24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