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通读一本书籍、文章或观看一部电影、听音乐等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深入品味作品的内涵,体验作者的情感,拓展自己的思维。在读完一本好书后,我想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这段阅读的心路历程。在写读后感时,除了对书籍内容的评价,还可以加入对书籍设计和写作风格的欣赏和评价。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一
本书主要讲了人类与自然的区别与关系,人类的起源,人类的文明,人类的科学。主题有环境保护、古迹保护、生命的作用和意义、科学精神。人类真正的光荣是科学。
科学是什么?科学应当是对自然事物的客观反映,而不应该是自然的主宰,我们不能说:“自然正在按照科学的定律运行着。”科学禁止了人对科学以外的东西的认知。如果科学走向恒定,把科学以外的东西称作伪科学,强迫自然符合科学,见到不符合的就闭上眼睛,装作没看见,那么科学也要成为迷信。
科学发明的动机是什么?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我们都不能否定,现在是我们发明机器的动机与原始人发明石器的动机并没有什么两样的,都是用来满足人类不断膨胀的享受欲望。
因此,人类的文明对自然造成了破坏,科学技术越发达,破坏越严重。这种文明本身并不是要毁灭地球,它本应在人类的理性控制之下。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外,一切都改变了。”人类把地球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成了地球的统治者。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人类曾经被毁灭》(听说已经遭禁,为什么不容假说呢?里面的例子有许多都是被封锁的,就是闭上眼睛。),整本书根据无数的例子、古代世界到处都相同的神话和科学的数据证明了下面这个科学假说:中国天神话中的“天”、甲骨文中的“天”与现在的天根本不是一回事。那是一个有形有体的天——它就是现在天空中的月亮。大约在15000多年以前,一艘来自宇宙深处的外星人飞船——月球宇宙飞船驶进了太阳系,并降临地球近地轨道,悬浮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上空,低得仿佛一踮脚就可以摸得着,传说中的神降临了地球。月球宇宙飞船上的高级生物降临地球后,利用地球动物基因,通过剪切、拼接、重组,创造了人类。之后还教育了人类,有了人类的第一代文明。
《周易》、中医、金字塔都是这一代文明的遗留物。由于当时人的理解能力还不完善,所以高级生物只教给了方法,没有讲原理,这就造成我们现在对中医的原理一无所知。后来月球飞船中爆发了骇人听闻的战争。被击伤的月球宇宙飞船被迫飞离地球,“天”与地发生分离,诱发了滔天的大洪水,吞没了平原、谷地上的一切生灵。侥幸活下来的高山牧羊人没有能力把第一代文明继承下来,而是发展起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在《圣经》当中,当上帝知道了夏娃带领亚当偷吃了“知善恶果”后,十分震怒,他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上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于是,上帝将他俩赶出了伊甸园。“知善恶果”在这里代表一种知识、一种文明。不同的文明对善恶的看法相去甚远,大洪水前文明的善恶标准肯定与今天物质文明的有所差别。上帝就是告诫后人应当延续大洪水前的文明模式,否则,人类社会将要遭遇意料之外的困难。本来,人们以为上帝自私,不让人类发展如此好的物质文明:动物被驾奴了,沼泽被疏干了,江河被防治了,森林被开发了,荒原被耕种了,时间被计算出来了,空间被测量出来了,天体运行被识破了,海洋被横渡了,高山被跨越了,世界各地都被打上了人力的印记。但是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广泛开展,掀起了对于发展物质文明的反思。
自然界原是弱肉强食,人类的文明抵抗它并逐步地从同阶级推广到全人类。再要推广,难道教猫不吃老鼠?所以说,用现在的观点看,消除物种歧视、弱肉强食是不可能、不应该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必要知道,如果人的价值只在于掠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就没有区别。我们今天的探索决不是为了沉浸在辉煌之中,而是为了明天的道路更宽广。科学的尴尬正面对上帝的嘲笑,源于环境的压力,改造、占有物质资料的道路已经受到了反思和怀疑,人类转了几千年的科学圈子,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二
《圣经》,是有关外国的宗教的书,再细说是犹太人的宗教经书。《圣经》这本书,故事的篇章真的多到令人不可思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的文化。借着圣经的故事,也对圣经对教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先从圣经的故事目录中,了解到架构是从一开始的创世、犹太人遇到一些问题以致必须不断迁移,最后述说耶稣的诞生、早年生活以及最后如何的死亡,也因为有这一连串的事件发生。后来经由后人的整理之后,才会出现『圣经的故事』这本书。
由七天创造世界作为一开始的开端,这为之神话般的创世就此因而展开,接着开始出现了我们熟之的亚当与夏娃,偷尝禁果之后,进而开始衍伸了后代,也因为人们的生成,开始出现了,我们是如何来的,为什么是这样来的,后来慢慢的,衍生成了,上帝创造了世界,这种说法,有点带着神秘的色彩,而一开始就对于『神』之存在的,正是犹太人。而故事也因此开始慢慢的开始架构出来的。圣经的故事中,有着多倒数不完的小篇故事,有着像在读历史故事一般,斗争,兄弟之间为了权利而互相残杀,就像关于约瑟的故事中约瑟的兄弟们的行为一样。但是还有其他的一些斗争是因为信奉,有些就现在看来不明智的举动,也是信奉的缘故,为什么会这么说,就像亚伯拉罕差点因为耶和华的考验,进而杀害了自己的孩子,虽以信奉耶和华的角度看来,他是个对耶和华所说的话虔诚不已的人,依照着他的指示行事,认为耶和华讲的话是对的,我认为站在他信奉这个基准点上是没错的,因为一个信奉者本来就该对自己的神虔诚,若对自己的认定的神不虔诚,那可能是一种的背叛,但是从亲情、人道的角度看来这样未免太愚蠢了,怎会因为这样一个你认为的神,杀死自己的小孩,小孩并没犯什么错,这样的做法只是让小孩成为无辜的牺牲者,我觉得不管从那个角度看来都有他的好与坏,所以我觉得不要过度的盲从去做一件事,应该要去选择一个比较折衷的看法,也要去听一些自己内心最深层的心,不要过度的去信奉而造成不好的盲从。
读了这本书,还知道做了好事神会奖励于你。可是,你要是做了坏事,神会降罪于你的。我感悟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确实不假,多读书不仅精神得到满足且能学习和感悟到更多的东西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过去的五月,我看了一本书名为《文案圣经》,这本书是新媒体时代文案人必备指南,美国172所广告院校指定必读之书。大卫·奥格威将其列为奥美人必读7本书之首。现代广告之父霍普金斯35年经验精华、32个实操案例、逾50条价值百万美元的广告金律教你写出有销售力的文案。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书本的圣经两个字确实吸引了我,不过总体读下来,感觉说是圣经有点不太合适,可能是译者为了增加卖点。
看完整本书,先说一说我从中学到了如何去做广告。
1.人性
首先你得对人性有所了解,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人性,确实只有你对人性有所了解,懂得如何做到双赢,懂得如何更好地服务顾客,所谓的利润就会随之而来。
2.同理心
你要学会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你在保持尽可能低的成本下,让顾客对你的服务无法抗拒,你就成功了。
1.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
2.用心去做一件事
3.要有胆识,学会抓住机会
4.勤奋
最后再附上我在书中划得有感触的句子:
1.要用推销员的标准而不是用娱乐的标准来衡量广告。
2.永远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推测他人
3.永远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判断他人,我们想得到的或者喜欢的东西可能只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
4.广告一直在寻找的人才是能够感知到大多数人心声的人。
5.世界上任何言辞都比不上一场生动精彩的演示。
6.好奇心是我们跟人性打交道时所知的的最大驱动力之一。
7.人们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将疾病治愈,但却很少采取行动预防疾病。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四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律已敬人的行为规范,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结果。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礼仪水平的高低,是这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一个团体,一个人,礼仪修养都是其道德水平,综合素质的反映。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礼仪始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中国是礼仪大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礼”重“仪”是我们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古人言“礼者,人道之极也《礼仪圣经》是一本伴随几代美国人成长的礼仪经典,帮助解决了众多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提出了大量的历经时间检验的礼仪忠告,如娱乐,社会谈判,餐桌礼仪,宗教礼仪,招待礼仪,书信往来礼仪,婚姻筹办,祝贺运动会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有所了解的礼仪问题。同时本书还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信心: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放松自己,分享生活的每一刻,更加游刃有余的生活于这一美好的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人无礼则不立,并不是说人只要讲礼了,就一定可以立足了,而是说,人只有遵礼了,才有可能立足于这个社会。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生活中,讲礼的重要性是不可而喻的,大到国家之礼、社会之礼,小至家庭之礼、学校之礼,总而言之,一个人要立足于这个群体生活的社会之中,讲礼是最基本的道德,有了它,才有可能融洽于社会。我们生活在重形象、讲礼仪的商业时代,形象专业,是外秀;礼节得体,是内慧。职场礼仪,与身材和美貌无关,简单的修饰+得体的着装+优雅的仪态=专业的形象。对于现代职场人士而言,了解、掌握并恰当地应用职场礼仪有助于完善和维护职场人的职业形象,会使我们在工作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礼仪看似呈现的是表面的东西,但正是这些表面的东西才真正体现了我们的素质与教养。心理学家指出,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一般在15秒内形成,在这短短的15秒内,呈现在对方眼中的便是你的职场礼仪素养。学习职场礼仪让我们从中得到了待人接物、与人交往的艺术,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
职场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体现。万家客有着优秀的传承基因,令人叹服的商业模式,万家客人也需掌握最专业的职场礼仪,规范我们的行为,以得体的着装与优雅的仪态为公司增强满意度与美誉度,为实现万家客的宏伟目标尽上一份力。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得体大方,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美德的培养,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至。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是很好,从文明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工作中我们是否做到了语调热情,大方自然,声量适中表达清楚,简明扼要,文明礼貌。文明用语声音大小是否适中、面部是否有表情等常见问题,我们好像都没有多加注意。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礼仪方面的学习,还要做到学以致用。优良的服务与人的举止行为有关,与人的技能技巧有关,更与我们的礼仪修养有关。员工的礼仪修养不仅体现了一个职工自身素质的高低,而且反映了一个公司的整体水平和可信程度。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接人待物知书达礼,着装得体,举止文明,彬彬有礼,谈吐高雅,公司就会赢得社会的信赖,理解,支持。反之,如果大家言语粗鲁,衣冠不整,举止失度,接人待物冷若冰霜或傲慢无礼,就会有损企业形象,就会失去顾客,失去市场,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人们往往从某一个职工,某一个小事情上,衡量一个企业的可信度,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总而言之,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我愿“文明礼仪”这棵种子,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焕然一新,我们的城市会变得美丽多姿,我们的祖国会更加骄傲的屹立于世界礼仪之邦。
《礼仪圣经》这本书它使我清楚地懂得了:服务礼仪是社会和谐的金钥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为一个刚刚踏入社会事业的后辈,对于“做人”和“礼仪”我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深刻地体会到,做为一个社会新人,仅仅自尊自信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我也做了许多深入的思考。
中国乃礼仪之邦,衣食足而知礼仪。那么,什么是礼仪呢,金正昆教授认为,“礼仪者,履也”,照《说文解字》的说法,礼就是车轮压的印,即前人定的规矩、家法和行规,做人的规则。比如说公共场所不宜高声喧哗,会场、影院不宜接听手机。通过读了《礼仪圣经》后,让我感受颇深,我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清了以往对于文明礼仪的肤浅认识和模糊观念。服务礼仪是指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服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通过言谈、举止、行为等,对自己所服务的对象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例。简单地说,就是服务人员在工作场合适用的礼仪规范和工作艺术。服务礼仪是体现服务的具体过程和手段,使无形的服务有形化、规范化、系统化。良好的礼仪可以赢得陌生人的友善,赢得朋友的关心,赢得同事的尊重。知道了礼仪后,其实是会让人受益终身的一件事情。(邹淋淋)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五
阅读圣经800字笔记 范文怡
看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常常忍不住感慨:天堂是无情的,命运是不确定的.我所理解的上帝不是惩罚邪恶和促进善的人格化的人.他不应该有任何情感因素.无论你是善是恶,自然法则不会因为你而改变.根据自然法则,只有你今天所做的事情才会在未来影响你.在我看来,上帝象征着人类未知的存在.它创造一切,但它不会根据世俗规则惩罚邪恶和促进善.它只是保持自然平衡.大多数时候,我们明白圣经很容易受到东方思想的影响.我们相信相信上帝意味着我们必须有所要求,把我们的愿望寄托在人格化的上帝身上,以便寻求安慰.在东方文化中,好人会得到好的回报,坏人会得到报应.约伯给了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受苦的人不一定有罪.如果你处于人生的低谷或痛苦之中,你不必责怪别人.上帝不能代替你.只有你能再次站起来.许多人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点失败时会怀疑自己.相反,约伯在遭受如此残酷的打击后,仍然坚持信仰,用信仰的力量支撑自己.在阅读新约时,我看到了一个充满仁爱的耶稣.他的勇气和智慧、善良和正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热爱生活,热爱亲戚和朋友.他不想看到世界变成废墟,希望人们不再互相征服和杀戮.他敦促人们爱他们的邻居,珍惜和平.他不支持逃避生活的态度.即使这个世界充满暴力和混乱,耶稣也会用伟大的心灵拥抱,用爱的力量拯救和影响.我认为《圣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一本引导人们去爱的书.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的感情越来越脆弱.许多人忘记了如何关心身边的人,变得自私.我从阅读《圣经》中获得的一个收获是学会爱像耶稣这样的人,并传递爱的积极能量.在我看来,《圣经》是关于上帝和人的关系,这类似于中国文化中“天”和“人”的关系.在《圣经》年,上帝不像希腊神话中的宙斯那样显示他的神力.他经常被人类内心的声音所引导.我更愿意相信那些尊重圣经的信徒.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安慰.他们通过基督教和生命的意义来思考人性.他们渴望与上帝交流,事实上他们想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作为一名非基督徒,在阅读《圣经》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以更宽容的态度面对圣经.毕竟,当时所有的信仰都诞生在人们的头脑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的意识形态环境、限制和约束.圣经中最珍贵的是引导人们恐惧的品质.它教会人们如何去爱,让每个信徒相信上帝在引导他们,规范他们的言行,关心他们周围的人.如果你作恶,相信的人会后悔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内心的敬畏,他就不会因为做了任何事而受到内心的谴责.他最终会变成一个魔鬼.如果许多人以《圣经》为精神支柱,在《圣经》实践善行,我在他们的生活中见过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的心善良平和,他们会把他们的善意传递给周围的人.然而,如果你只是盲目地信仰宗教而不是实践它,祈祷而不是努力,你就会变得迷信,失去生活的乐趣,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如果你相信《圣经》,你应该把它的教导和生活哲学转化为力量来鼓励自己,思考你的心,倾听祖先的声音.在这个物质欲望混杂的现代社会,用它的力量来保持一颗理性和纯洁的心.读完上面的圣经,我相信我能帮助你!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六
《圣经故事》。这本书分新约和旧约两个部分。新约讲的是上帝创世,挑选子民,子民一次次的堕落以及上帝对他们一次次的拯救;旧约讲的是耶稣和他的门徒在世间布道的故事。圣经总体来说就是上帝教导人们要行善的故事。其中写了许多勇敢、忠诚信徒,同时也写了一些背叛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第1篇】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圣经故事》这本书,立刻就被它迷住了,这本书通过一个一个小故事主要讲述了上帝是如何创造人类,是如何帮助人类,又是如何惩罚背叛了他的人。读了《圣经故事》这本书,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圣经故事》里讲到了几个小故事给我印象特别深。
故事一:亚当和夏娃因为受了魔鬼的骗,背叛了上帝,而他们用心悔改,最终取得了上帝的原谅。这个小故事告诉我:无论你做了多大的错事,只要你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悔改,一切都还来得及的。
故事二:以色列国王扫罗因为背叛了上帝,上帝决定立大卫做王,扫罗的心中充满了妒火,他对大卫很不友好,很想杀死大卫,而大卫却对他却象对待朋友一样,结果大卫的坦诚和友好感动了扫罗,扫罗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卫。这个故事教会了我无论别人怎么对我,我都要象朋友一样对待他。
故事三:犹大国国王亚哈斯不信奉上帝背叛了上帝,而他的儿子希西加继承王位做国王时,却不象他父亲,他信奉上帝,摧毁了偶像庙(假神庙),上帝让他的国家变得非常富有和强大。从这个故事我理解到:无论别人怎么做,你都要坚持按正确的想法去做,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哪怕这个人是你的父母。
小朋友们,你们如果读了《圣经故事》也会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的。
【第2篇】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我拿到《圣经故事》这本书以后,以为这本书是讲一些经文,让我们信宗教。原来是讲神和他的子民发生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年轻的大卫》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少年,名叫大卫。他很勇敢,他曾经把巨人歌利亚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颗石子。扫罗很妒忌他,因为他没有大卫厉害,他便想把大卫杀死。幸亏扫罗的儿子——约拿单保护了大卫,大卫才没有被杀死。还有一个原因,神永远与大卫同在。
我读了这个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遵守应该遵守的规矩,否则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谁从困难中解救了我们,我们就应该相信他的实力,赞美他。不能忘恩负义,应该知恩图报。世界没有神,却全都是神。因为人人都是神,人人都有权力来主管自己。
这位神以仁慈、耐心、宽容、博大、善良的精神来对待每一个人。不管那个人是善良,还是邪恶,神都会宽容他。这使我想起一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神非常信守诺言。一旦神说的话,神都会信守。一诺千金。扫罗的嫉妒心会使他输给大卫,所以嫉妒心很可怕,我们应该没有嫉妒心。神是由光明和爱组成的。神仁爱慈善,心里不急躁,不厌烦,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宽广,丰富,心地纯洁,没有恶意。
我们也要做像神这样的人。
【第3篇】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圣经中很多次序是不能更改或者颠倒的。文章排列从《创世纪》到末尾的《启示录》,讲的就是人类自我的觉醒,从自我到自我解放到超越自我的过程;讲的就是一个老亚当蜕变成一个有耶稣基督生命的新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自私的灵魂蜕变成一个有爱有社会责任感乃至于有历史责任感的过程;它是一个人生的历程,也是一个信仰的历程。
在创世纪中上帝第六天造人同样是不可改变的。上帝先造天地万物,再造人。为什么不改过来,先造人先呢?那是因为上帝启示告诫我们:人类的生存活动离不开大自然,是阳光雨露,是大自然哺育着我们,大自然在前,我们在后,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可以破坏大自然。
人类有了智慧和聪明,就会自以为是,取得一点成就就会忘乎所以。当人类在造巴别塔试图与上帝一争高低争夺荣耀的时候,上帝击打了人类的狂妄与骄傲。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离开,是一种情感和心灵的断奶,离开父母,表示我们已经独立,包括了思想和人格的独立。与妻子的连合不单只是肉体的,还包括了灵魂的结合,所以才有可能成为一体。这是一种优于动物的人伦的美。
【第4篇】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圣经的故事,的确不错。
圣经的故事,它讲述了从起初,世界被水覆盖,沉寂在一片黑暗混沌之中,然后耶和华六日创世,又创造了人类,诺亚方舟,和犹太人从古到今的“旅程”。
但也有很多我觉得无法理解的东西,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犯下的原罪,原罪是什么?知羞耻有欲望吗?如果没有撒旦的诱惑,他们是会继续在伊甸园快乐生活吗?除了无忧无虑还有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饿了要吃东西这不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吗?欲望和欲望之间还有区别吗?为什么它就是罪?!
上帝不忍看见人们互相残杀的罪,于是决定重建人界,只有诺亚一家获救,人类互相残杀最差的结局也无非是全部的毁灭,上帝只是一句不忍就把几乎所有人置于洪水暴雨之中,这是何种的不忍?!人们造通天巴比伦塔,想去看看上帝耶和华的家园,上帝担心人们再犯罪,遂让人们语言不通因此不再团结不能再继续造塔,人想参观上帝的家就是罪,上帝偷窥人的隐私就是照顾?!
圣经,几乎把犹太人从古到今的故事都描绘出来了,当热,我从不相信有耶和华,也不相信六日创世。我从不迷信,但是,我觉得,我们也能从一些迷信的事物中找出一些真理。
【第5篇】圣经故事读后感范文《圣经的故事》这本书和中国、希腊神话一样,都是神话故事,而四大古国的神话我们已经了解了两本。其中,我们还有古埃及和古罗马还未了解,《圣经的故事》是古罗马的神话。
这本书分为两个大故事:旧约故事和新约故事,这两个故事中旧约故事就占了整本书的四分之三,在古罗马,人们把上帝认为是古罗马的神。在没有人的时候,上帝花费了六天的时间创造了日月、植物、动物(不包括人)。
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他说:“要把这一天定为圣日。”后来他们把星期定为七天,并将一周的最后一天定为星期天。这天人们放下工作,用这一天来休息。
后来上帝发现大地上还缺少一样东西,就是人,于是上帝找了一块泥土捏成了一个人,取名为亚当,又建了一个果园,名叫伊甸园。园内有好吃的果实和一些动物。亚当生活在这里,生活很优闲。几天后上帝发现亚当缺少了一个同伴,上帝麻醉了亚当,从他身上取出一根骨头,造了一个女孩,取名为夏娃。
在伊甸园中的一棵树上,种满了禁果,上帝嘱咐亚当,让他不要吃禁果。后来夏娃听了蛇的话后,他们吃了禁果。上帝知道了去掉蛇的翅膀,将亚当与夏娃赶出了这里。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要守好纪律,违反了将会没有好的下场。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七
《圣经》是一部人生通俗的生命教科书,凡人生遇到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它都给人们欣慰的答案,让人们性情通达感悟,激发生存的活力,照亮前进的到道路,给人们战胜困难的智慧。
唯独智慧能庇护人遇到享通的日子,你当喜乐,造到患难的日子你思想,因为神使这俩者并列,为得是让人不知烦劳。贪爱银子不知足,贪爱享受不知足,这是虚空;我见日光之下劳碌之人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之人的丰满却让他睡不着觉。我所见到的为善为美者,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快乐,它能够吃用,因为这是他的份。
手懒必受穷手勤必富足,明哲人静默不言,心理诚实的遮隐事情,往来传舌的泄漉密事,无智无谋人败落,仁慈得人善待自己,残忍得人必扰害自己,通达人明白自己的道,心无知识仍是不善,脚步急快的难免犯罪。远离纷争是人的尊严,愚昧得人都爱纷争。宁肯住在房顶的角上,也不住在宽广的房子渔妇人争吵。谨守口舌就保守自己免受灾难,心骄气傲得人行事狂妄,人在患难的日子若胆怯就会失掉力量。不要为明天自夸,因为明日要生何事你不知道,要别人夸奖你不要自夸,等别人称赞你不要自称。人吃饱了就厌恶峰房的密,忍饥饿一切苦物都是甜的。遥想急速发财必要受罚。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八
很多事物本身并非坏,但加上“贪”就会有问题。有人说:“知足是真正的富人,贪梦是真正的穷人。”徒要征服贪。现提出贪吃、贪色、贪财的三个人作为警戒。
一、夏娃贪吃
夏娃不遵守神的话语,因魔鬼的引诱贪吃禁果,而且让亚当一同犯罪。因为她的贪吃,受到神的责罚和咒诅,影响太大了。今天也有人在食物上没有节制,贪得无厌,结果害人害己。例如有的人在喝酒上不能自拔,因为贪杯,“酒祸”的确不少。《圣经》中的挪亚因贪酒误事;以扫因贪一碗红豆汤,出卖了长子名份。这都是我们的警戒。
二、参孙贪色
参孙爱上外邦女子大利拉,结果被骗上当,剃掉头发,失去力量。他的失败是因为贪色。色可迷人,若不小心,必一失足成千古恨。英雄难过美人关。徒要警醒祷告,谨慎自守,小心美色的引诱和试探。务要正派端庄,远避淫行。不要羞辱主的名。要学习约瑟敬畏神。
三、犹大贪财
犹大为了三十两银子出卖了主耶稣,真是鬼迷心窍,财迷心窍。他的结局十分悲惨。他见钱眼开,利欲熏心。世世代代的人都以犹大为警戒。有人说,金钱是个好仆人,却是个坏主人。人生富有或贫穷,并非以财富来评价,而是以人格、尊严来评价。因此在钱财上要谨慎,要征服自己的贪。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九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都在以沉默的态度来面对这本书——毕竟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厚重的命题。当开始思考这一切的时候,我感到一种遥远而又凝重的血脉在体内翻腾。我一直不明白,为何它能长时间的左右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左右着西方社会中的政治体制、文学创作,乃至道德理念、风俗习惯。读着《圣经》,眼睛里有潮湿的东西滚落下来,夹着冰凉的期盼,渗进我手心的纹路里。所有的一切在这里异常茫然却又顺理成章。
于是,故事就这样延续下去……
回到无序,回到起点,带着一颗玻璃心的美好姿态。
我们都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时代里,宽容与爱,其实已变成一种华丽的奢侈,一直被人们遗弃在灵魂的彼岸,只能以一种姿态残缺的形式出现。我总是在怀疑,在人们美好姿态的背后是否都有阴谋,是否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罪恶?没有爱、没有宽容,只有麻木不仁的人类在多情的释放哀伤、放大痛苦。那些最初的对人性的认识也被安静地搁浅在时光的荒野里,带着甜美的忧伤,在一点一点的风化。
时间的箭头忽而弯成了一道诡秘的曲线,将人们领入一个没有经验的世界中。
“你救不了我的,你只是不经意间把我推进你的深渊,然后走开。彼此遗弃在落了的世界。”
明暗交界线毫不含糊,理想与现实各自拂袖而去,沿最标准的轨道前行。
世界就这样被划分开来。
左岸天使,右岸魔鬼。
一、爱无缺角
“蛇盘兔,蛇盘兔。”这是奶奶告诉我的。我说蛇是为了要把它吃掉才把它盘起的,奶奶却说蛇是为了保护它。
也不知道是怎样一个浮躁不安的边际,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圣经故事中那些感人情节。我不知道当时约瑟到底是怎样想的。如果真的是被最最亲爱的兄弟们出卖,换作是别人,又会怎样做?原本我以为,当他在埃及身居宰相,在自己所预言的七个大荒年来临之际,看到前来籴粮的兄弟们时,肯定会借此机会还击。可他没有那样做,而是依然伸出了援助之手,帮他们渡过难关,最终一家团圆。
或许,在那个时空,爱无缺角。
二、蝴蝶扑不过天涯
我看到过野百合,洁白的,有菱形的焰苞,空灵剔透,她在风中颤抖着打开了花蕾,无疾而终,含笑而去。
蝴蝶扑不过天涯。人的残缺最终还是敌不过神的完美。
三、永远的缄默
放弃一些精神的荒芜,只为了填充一些生命的空白,让灵魂拥有一场高贵的舞蹈。
四、梦魇
曾经的曾经,我一直都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世界,一个爱与宽容弥漫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人们互相关爱,没有争执,没有战争,没有背叛。站在阳光下开心得都不会有影子;人们很幸福,风是有颜色的,爱心是火红的枫叶,人们一路行走,一路微笑,一路关爱。在这样一个原真的世界中,幸福漫溢开来。可现实,现实终究还是让我无能为力。命运的线头时不时在飘舞,但我始终找不到那根细小的银针——延续万里并非直线。
经历一场令人眩晕的循环,带着不平静的呼吸,我感觉到了常温下的现实。
一切最终还是结束了。
醒来的时候,眼前是蓝天。
很高,很飘渺的天空。
后记
记忆在时间的海水里被漂白,我不知爱与宽容到底要飘向哪个无知的岛屿。
或许会碰上暗礁。
或许……
没有人知道,那是因为凡间的爱太短浅而触及不到天堂的方向。《圣经的故事》这本书和中国、希腊神话一样,都是神话故事,而四大古国的神话我们已经了解了两本。其中,我们还有古埃及和古罗马还未了解,《圣经的故事》是古罗马的神话。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十
——读《圣经》有感
上帝,在每个人心中充满着神秘的气息。据说,他是万物之主,生活在令人憧憬的天堂,而圣城耶路撒冷,则是以上帝之名,有着虔诚信仰的基督教徒们的聚集之地。记录这些的,便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杰作之一—《圣经》,它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宗教的异域故事。
信仰即信念,它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团结众人之心,使整个民族走向光明,正义。
在《圣经》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以色列人领袖便是摩西。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法老大肆杀害以色列男婴之时,而他侥幸的躲过劫难,且在皇室王宫里长大。当他看到自己的族人遭受法老的奴隶时,便遵照上帝的旨意,团结整个民族,多次与统治者斗争。是他,唤醒了奴隶者心中对上帝的坚定信仰和崇敬之情。在他的领导下,以色列人团结一心,经历磨难,终于获得了拯救,并且找到了属于他们的新家园。
我想,这便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是开在墙角的一朵花,虽不显眼,但弥漫的芳香却能沁人心脾;信仰是行驶在海洋上的一挂帆,虽然渺小,却能乘长风破万里浪;信仰是燃烧在黑暗中的一根蜡烛,虽然微弱,却能驱散夜的阴霾。人生有了信仰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拥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英国培根说过:“有伟大信仰的人,生活永远放射着光茫。”信仰使人变得充实,坚强,即使未来的道路坎坷不平,荆棘丛生,拥有信仰的人也依旧会选择无所畏惧的走下去。
信仰是人们心中无形的道德底线,没有信仰的引导,人们将无所敬畏,失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
中国有句古语:“举头三尺有神明。”然而,在中国——一个由无神论主宰的国家,缺失信仰的人比比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更是充斥着人们的每个细胞,殴打**等触犯法律的行为接踵而至,与此同时,更多践踏道德的事件也相继发生。不会忘记,三鹿奶粉中检测出严重危害婴儿健康的三聚氰胺;不会忘记,黑心摊贩使用的地沟油被媒体曝光;不会忘记,商家昧着良心通过生产假药,劣质保健品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丑恶事件。这些无信仰主义者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相信上帝与神明的存在,于是随心所欲,作恶多端,最终走入了人性黑暗的深渊。
相反,拥有信仰的人则生活得坦荡、豁达。西方人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他们相信耶稣身上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新约、旧约等与上帝固有的约定,相信人在世上行善,后世得以上快乐的天堂,如果是无恶不作,则会根据人犯罪的等级下到不同等级的痛苦的地狱。于是他们在每一次利益的选择时,都会照自己的原则进行选择——“为善,将到极乐世界;为恶,则万复不劫。”在他们信仰的天国里,很少出现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不顾及家人的安危。
爱是信仰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信仰。
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它引导人们向善,心存善念,而基督教徒也矢志不渝的相信上帝是眷顾着他们,爱着他们的。正如,有人这样解读耶稣之死: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人自从吃了罪恶的果子后就犯了罪,与神分离了。因着人的罪,上帝就要让人的灵魂去到地狱,但神又是爱我们的,所以他想出了一个替死的办法。他把自己的独生儿子耶稣赐给人世间,用这个圣洁,无罪,自愿的羔羊替我们所有的人罪钉了十字架,用他的血,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神说,没有看见就信的人有福了,信他的人得永生。我们的罪被耶稣的死代替了,我们就可以恢复和神的关系,成为上帝的圣洁的儿女,死后要去到那神的家中,就是天堂。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是《圣经》中使徒保罗对爱的诠释。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因这段话而皈依基督教,可见“爱是无可比的”。同时,我深深的感悟到:真正的爱往往体现在很小的生活细节中,对人宽容,不轻易发怒,便是爱;存仁义之心,不算计别人,便是爱;凡事学会忍耐,即使身处困境,也心怀信仰和期望,便是爱。爱是一剂医治创伤的良药,让信仰的光芒熠熠生辉,永世长存。
以上帝之名,救赎心中的恶念;借信仰的力量,让我们更加光明,正义,高雅的活着。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十一
《圣经》通常被描述为“最伟大的书”。这是因为它对历代人们的无尽的价值与影响,历史上没有一本书像《圣经》一样对人文有如此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圣经》已被译成种语言,每一年的销售量比任何一本书的年销售量都要高得多。我读完《圣经故事》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是一本历史书,里面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纷繁复杂,只通读一遍是很难完全理清头绪的。但是它所分的《旧约》和《新约》这两个部分是非常清晰的:繁杂的《旧约》就是一部犹太家族史,讲述的是犹太人和“他们自己的”严厉的上帝耶和华;而《新约》则是几个犹太人把“他们自己的”上帝变为全人类的上帝,把一个严厉的上帝变为一个博爱的上帝耶稣的过程。死亡和矛盾无处不在。上帝爱人类,那为什么又一次次只因为违背他或者拜了别的神而摧毁人类?在同一个“博爱”的上帝名义之下,善和恶都在进行着,并且是假以相同的借口。所以我感到这是很矛盾的故事。信仰是一种精神控制,所以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相信上帝。读完《圣经故事》我看到教师和同学都缺少的东西—--爱。耶稣在常人眼里早已幻化为万能的上帝,在的眼里他又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是,在此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耶稣,一个充满善良,正直,纯朴,勇敢,智慧的拿撒勒的伟大木匠.现在的教育是缺少爱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和媒体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干扰下,有的同学更自私和没有同情心了。他们不爱父母,老师,更爱变形金刚和明星偶像。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十二
文案其实无处不在,我们平时看的广告是文案,手机app打开后出现的.宣传画面是文案,买的商品上面印的广告语是文案,企业文化的传播更需要文案,甚至,咱们平时说的话也包含着文案。
《文案圣经》这本书很精美,封面红色的主色调非常醒目大气,典雅庄重。内文设计得也很精致,阅读舒服,书中在重点段落和非常经典的句子都是用黑体字加粗,让读者一眼就看到重点,一目了然。
这本书挺赞的,至少对于我这没有接触广告、但还读过一些书的人来说,在细致阅读一遍后收获颇丰!克劳德霍普金斯不但对所处时代的广告行业知之甚详,而且不厌其烦地讲广告行业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并收录入书了,我们想到的,他写了;我们没想到的,他也写了:真算是面面俱到、细大不捐!广告人是在和一个品牌打交道,品牌不仅是包装盒上的名字或者语意结构,广告就是品牌资产。很多时候广告和品牌是对应的,所以品牌就是形容词,而这个形容词选择的关键在于简单。
赋予一个品牌清晰简单的概念,使人更易于记忆。在这本书中,他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讲述了广告创作的指导思想、创作规律、操作原则及注意事项;并且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很多实例的分析,细致地倾述了创作精彩广告的妙诀。它基本是用口语写成,轻松自然,风趣幽默,又不乏辛辣和尖刻,风格独特。很多广告书籍读起来像教科书,很死板正式,《文案圣经》读起来并不无聊,幽默与玩笑会参杂其中。
最后总结一下个人这本书带给我的心得以及总结。
1.在工作上,自己也要有随手收集好文案以及经典文案的习惯,毕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要与时俱进,掌握外界最优质的资源,自己才不会成为闭门修车的坏习惯。
2.好的文案,在生活中也是非常需要的,就好像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好的文案也需要日常生活中去收集,因为没有人喜欢干巴巴的听你讲大道理,因此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要具备如同亲身经历的感受文案,才能深入人心。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十三
我现在除了礼拜天去教会以外,还有两个晚上去学圣经。一个人读比较不容易懂,毕竟离我的生活太远。有人讲给你听就容易一些。因为英文不行,所以只好参加中国教会的活动。还有免费餐。台湾罗先生家是一个活动中心。每周五晚上,去的都是些年轻的大学生。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孩子,刚到异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上,思想上,感情上的问题,有这样一个地方,他们可以释放情绪,互相帮助,有一个精神寄托。教教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反省自己,以仁爱之心待人。现代人太浮躁了,尤其是没有信仰的人。每周有那么一个时刻,去一个安静,神圣的地方,让心沉静下来。听讲道的史先生说现在中国大陆有一亿多人信教,我纳闷,那么多人信,可中国哪有那么多教堂啊。
是我在成人学校的同学介绍我去罗先生家的,罗是他的房东。昨天还去了一个来自秘鲁的同学。他来了我们就唱英文歌,用英文祈祷。讲汉语的时候还让一个小伙给他翻译。秘鲁讲西班牙语。据说南美洲信天主教的多。现在学校放春假,罗先生正筹划他们的春游。上周他们组织去旧金山玩,去硅谷,斯坦福大学,我挺想去的,可是最近身体不太好,血压高,每天早上起来血往脸上涌,头昏脑胀。所以想想就放弃了,挺可惜的。这次他们要驱车二十几个小时去印第安人地区看真正的本土美国人。但这次春游不带女生,说不方便。我们教会也组织去圣地亚哥春游,每人只需交十块钱。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十四
《圣经》的骨架,弥漫着硝烟的历史大背景,信仰的交锋,责任的拷问,人性的探求,共同交织成一部恢宏而瑰丽的交响,在非洲这片滚烫的土地上,他们失去了至亲之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失去了信仰的根基,却也播撒下数不清的种子,说不尽的奇闻轶事,道不完的人生况味。也许,生命原本就承载不了那么多繁杂的议题,我们能谈起的,只有静待晨光亮起,照耀那一片关于丛林的记忆......
故事的源起正是牧师拿单?普莱斯,他在1959年接受了前往非洲传教的任务,由此,普莱斯一家中断了平稳、熟悉的美国生活,前往刚果丛林里的基兰加村,一家人在十足的他乡经历了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冲击,同时也因为国际政治的风云突变,他们在那个边缘世界的生活也受到波及,每个人的人生由此彻底转向。
特别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完全是从普莱斯家庭中五个女性的视角讲述的,作为妻子和母亲奥利安娜的讲述是回顾性的,在一切变故发生的多年后,在佐治亚州州的桑德林岛,她用悲哀、痛悔、甚至带着辩解的语言回顾自己的过去,试图通过揭开自己的伤疤以得到不可能的救赎和谅解;而四个女儿们的故事是“现在进行时”的,当她们讲述自己在刚果的生活和际遇时,每个女儿都展示了自己的聪慧、自己的声音,随着刚果生活的逐渐铺展,她们也相应成长成熟和变化。她们不得不依附于家庭,又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应对刚果生活加诸身上的种.种困难,这些困难来自父亲的选择,来自这个对她们来说完全异域的环境,也来自刚果那段动荡的历史。她们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社会角色,不断与生活角力,努力寻觅各自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她们也是政治的观察者,是故事的叙述者。
读完《毒木圣经》,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一片蓝天,一片草地,一条亮晶晶的河流,一只??狓,一种珍贵如宝石的静谧,然后深深呼吸,继续前行,步入光亮之中。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十五
以《旧约》为代表的以色列文化起源于洪水过后的农业文明。古代以色列人游牧四方,寻找栖息之地的过程表面看来是他们为解读上帝旨意和构建理想社会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实际上却展现了在生产力低下、以畜牧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以色列民族对和平宁静的追寻和对伦理道德的思索。所以,《旧约》对西方伦理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社会的构建有着非凡的意义。《旧约》中,上帝为了构建一个模范社会,与以色列人立约,只要以色列人保持对上帝的绝对信仰和忠诚,就能得到救赎和眷顾,这便是约的初衷。随后,以色列人逐渐把约等同于法律,并通过摩西五经对其进行完整地保存与记录,使之成为古代近东各民族的社会规范。因此,《旧约》的道德观体现在对契约的履行当中,对道德品性的评价标准也是以履行契约的程度和结果为依据的。在以简单生产力为主的农业社会,古代以色列人随时有可能食不果腹,饥肠辘辘,因而整部旧约的道德体系考察的不是个人的理性判断与内在修养,而是人们能否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中对上帝言听计从,忠实地履行契约。按照亚氏德性论,如果道德德性是由群体的意志和习惯形成的社会规范,那上帝与其选民所立的约,以及对农耕和祭祀的严格规定则是确立了道德德性的神圣与不可违背。这是一种社会伦理凌驾于个人内心思考之上的德性伦理观,是道德德性优位于理智德性的体现。这种德性观把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一种不自觉的自由意志,在此意志支配下,选民对上帝的信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觉的变为不自觉的。例如,在《创世纪》里,亚伯拉罕四处漂泊,无儿无女,但他一直都在想办法要一个孩子,这时候的他并没有表现出对上帝的信任,甚至还有诸多的疑惑。尔后上帝让亚伯拉罕早已过了生育年龄的妻子怀孕,才使得亚伯拉罕后继有人,这时的他终于相信了上帝的眷顾。后来,上帝需要亚伯拉罕献祭一个儿子,亚伯拉罕毫不犹豫地把唯一的孩子送上了祭坛。这一行为表明了亚伯拉罕对上帝的绝对忠诚和信仰,而上帝也被其感动,许给他一个大国,从而结束了以色列人的游牧时代。亚伯拉罕用其一生告诉读者,信任上帝,按照上帝所立的规则行事,一定会成为有福有德之人,会到达“流奶与蜜之地”,从而得到真正的安定与幸福。《旧约》是一部律书,其蕴含的道德伦理与规范根本上体现了上帝的意志,这种意志不可违背,否则必受惩罚。比如《出埃及记》,摩西奇迹般地出生与成长,以及后来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都表现出上帝的无所不能和其意志的权威性。上帝要求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以免再继续受苦,却遭到法老的阻挠。于是上帝引发一个一个的灾难,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既是对上帝子民的拯救,也是对违背了上帝意志的埃及人的惩罚。同时,上帝对自然法则的掌控也是古代以色列人能够忠于信仰上帝的主要原因。因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地域环境,一直以来古代人民对自然既有敬畏也有依赖,故而当上帝示下一个个神谕,创造一次次奇迹时,便赢得了选民的绝对忠诚与信仰,与选民所立的约也得到了一致的维护与遵从。试想一下,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度低下,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原始农业社会,艰难求生的以色列人一旦发现跟随上帝,便可使得风调雨顺,可以拥有肥沃的土地,他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或者违背呢?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有人违约,一定会被公认为无德,即使他的本心与行为在世人眼中无可挑剔,其也注定会成为上帝的弃儿,进而遭受苦难与惩罚,这一点在《约伯记》中表现的尤为透彻。
约伯有自己的信仰,他按照本心行走在世间,所以他逐渐从一个多子多福的富家翁变得一无所有。就在约伯失去农田与羊群,失去亲人与朋友,并开始诅咒自己的时候,上帝在旋风中对一无所有的约伯说:
“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是谁定地的尺度?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角石是谁安放的?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海水冲出,如出胎胞,那时谁将它关闭呢?是我用云彩当海的衣服,用幽暗当包裹它的布,为它定界线,说:‘你只可到这里,不可越过,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你知道天的定例吗?你能向云彩扬起声来,使倾盆的雨遮盖你吗?你能发出闪电,叫它行去。谁将智慧放在怀中?谁将聪明赐予内心?......强辩的岂可与全能者争论吗?与神辩驳的可以会这些吧!’”......
约伯回答说:“我是卑贱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再不回答。”
农业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相较于其他社会类型往往比较平和一些,这或是由其既定的社会结构、产业特点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中国由农业社会跨入文明时代,以血缘群体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衍生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中体察天地人的关系形成了和谐理念,这与游牧、商业诸社会类型形成差别,于是便有了有别于功利文化的中华礼乐文明。儒,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柔也”,是诸子学说中相对比较中庸、平和的理论之一。儒家关于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理论,符合古代农业社会的实际状况。儒家主张规范农业社会运行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孔子认为“耕也,馁在其中,君子忧道不忧贫”,真正的君子应该谋道而不谋食。事农之人也一样免不了饿死,既然如此,为何不养性修仁以谋其道。在孔子眼里,人性即德性,修仁即修德。整部《论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德性”,但仁与礼的主张反应了孔子对“人至诚至性”的赞美,是对德性最深刻的思考。李泽厚先生说“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塑造人性心理,构建理性(理智、理解)与情感(情绪、欲望)的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结合”[4]。孔子认为仁与礼相互制约,只有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心内修养与外在礼制一致时,方能实现“仁”,所以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道德德性体现为外在的实践活动,即孔子提倡的“礼”,而理智德性出于内心思考,也就是“仁”,则仁与礼的关系为“仁”治“礼”而又制于“礼”。这一点体现了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是儒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强调天地人关系而形成的和谐理念。但是就《论语》中的某些对话来看,孔子显然更注重修“仁”,克己复礼的原因也是为达“仁”,“仁”才是《论语》伦理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论语》构建人性的终极目标。“仁”是不受外界干扰的内在情操,是“我欲仁,斯仁至矣”。正因为“仁”乃本心,非外界所能达,故而,通过修“仁”来达到一种理智的德性即是对人性的塑造与自我完善,是比遵从礼制更加难做到的。“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连尧舜都难以做到才更显“仁”心的弥足珍贵。个人修养与内心思考在两种德性的相互作用中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当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个人行为的失误,因为任何一种道德德性的实现过程与结果都可以归根于理性的思考与选择,是一种本性使然。《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年的居丧守孝,未免太久了吧?)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吃好粮食,穿好衣服,你安心吗?)
曰:“安。”(安心)
子曰:“汝安,则为之”(既然你安心,那就这么做好了)
古人重孝,三年守丧体现的是儿女对父母的仁爱。孔子显然不赞成宰我的做法,但依然对他说“汝安,则为之”。在孔子看来,心理情感是外在行为的根本原因。没有了“仁”心,便失去了人性,失去了理智德性,那么“礼”的强制性约束也就没有了意义。亚氏理论认为“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实现活动的性质[1]。”也就是说,当我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活动实现的程度因实践者的本心而具有很大差别,内在本心决定外在行为。宰我的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改变了守丧三年为“孝”的实践活动的性质,究其原因是失了“仁”,缺少了理智德性,因此他得到孔子如此的评价:
[1]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局,:35.
[2]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圣经(中英对照)[m].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约伯记》38:8-11,《箴言》3:1.
[3]莱特.基督教旧约伦理学[m].黄龙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412.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79.
[5]williamjohnnycan’ttellrightfromwrong[m].[s.l.]simon&schuster,1993.
[6]龚群.性与现代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3.
圣经旧约读后感篇十六
圣经是宗教经典,由旧约与新约组成,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要想更加了解圣经,除了欣赏原著外,不妨也来欣赏圣经故事读后感吧。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圣经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圣经的故事》,看了书名你们一定觉得没什么好看的,只是西方的一种文化。可是你们错了,西方文化的是叫《圣经》,这本书只是记述了上帝的恩赐。就让我来请你和我一起遨游在这本书中吧!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旧约的故事。上帝耶和华创天地;亚当和夏娃的著名故事;诺亚方舟的传奇故事;其中邻国王后拜访所罗门,因为王后的夸赞,所以罗门的国力强盛和权力伟大,造成了所罗门制定的奴隶制,以色列腐败。虽然以色列有以列亚,以列沙,但尼布甲尼撒国王十分恶毒,把以色列人分到各个国家,阻止以色列人民繁殖。
第二部分是新约故事。在这一部分中耶稣虽然去了天国,但他的神灵经常在爱他的人身边出现。圣殿的祭司和法利赛人虽然采取各种方法阻止人们崇拜耶稣基督,但都无法扼杀人们对耶稣的信仰。彼得和约翰等门徒牢记耶稣曾经的祝福,到处旅行,广收门徒,他们把耶稣的新教义叫做新福音,让每一个信仰住的人都执行它。这一举动使世界的爱更多。公元64年,罗马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它的最高统治者尼禄皇帝认为是犹太人纵的火,就大肆屠杀犹太人及基督教徒。公元70年,犹太人和罗马人的关系到达白热化程度,最终爆发了一场战争。犹太人寡不敌众,彻底失败。耶路撒冷遭到彻底毁灭,圣殿也夷为平地。基督徒被迫分散到各地,并建立教堂,始终没改变对耶稣基督的信仰。
基督教徒约翰写了一部启示录:我看见一个新天地,因为旧的世界已经沉沦。我见到圣城耶路撒冷,上帝降在那儿,像新娘一样打扮的美丽动人。他高声对我们说:“看,我与你们同在,你们都是我的子民。没有死亡,没有哭泣,没有悲哀,没有痛苦,以为一切都已过去,你们将不再拥有泪痕。”我听见上帝在宝座上说:“我将更新一切,让光明照亮世界,让我的爱成为永恒!”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上帝的眼中,无论什么事都有它的结果,而上帝决定的结果在于平时公德的积累,品德高尚的人,上帝一定会眷顾他。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圣经的故事,的确不错。
圣经的故事,它讲述了从起初,世界被水覆盖,沉寂在一片黑暗混沌之中,然后耶和华六日创世,又创造了人类,诺亚方舟,和犹太人从古到今的“旅程”。
但也有很多我觉得无法理解的东西,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犯下的原罪,原罪是什么?知羞耻有欲望吗?如果没有撒旦的诱惑,他们是会继续在伊甸园快乐生活吗?除了无忧无虑还有什么在他们的生活中?饿了要吃东西这不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吗?欲望和欲望之间还有区别吗?为什么它就是罪?!
上帝不忍看见人们互相残杀的罪,于是决定重建人界,只有诺亚一家获救,人类互相残杀最差的结局也无非是全部的毁灭,上帝只是一句不忍就把几乎所有人置于洪水暴雨之中,这是何种的不忍?!人们造通天巴比伦塔,想去看看上帝耶和华的家园,上帝担心人们再犯罪,遂让人们语言不通因此不再团结不能再继续造塔,人想参观上帝的家就是罪,上帝偷窥人的隐私就是照顾?!
圣经,几乎把犹太人从古到今的故事都描绘出来了,当热,我从不相信有耶和华,也不相信六日创世。我从不迷信,但是,我觉得,我们也能从一些迷信的事物中找出一些真理。
说句实话,耶稣在常人眼里早已幻化为万能的上帝,在基督徒的眼里他又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但是,在此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耶稣,一个充满善良、正直、纯朴、勇敢、智慧的拿撒勒的伟大木匠。也许,在现实生活里是不可能找到具有如此多美德的人。的确,这几乎就是一个完人,一个理想当中最完美的人,如果还可以算“人”的话,但是正因为这些的确是“人”身上所存在的高贵品德,只不过是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具备了而已。因为这些品质,所以我仰望他,仰望这些人性中熠熠生辉,完美无缺的崇高。
书中有这样几段记述耶稣的段落,我相信读了以下这些文字的人也会和我有同感,感动于这份来自这位木匠身上人类最无私、最博大的爱……犹太学者都用希伯来语丰富的冗词赘语把他们要表达的意思掩藏起来,以此显示他们的博学多才。而这个拿撒勒人说的和做的永远都是一个体面和自尊的学者从未说过和做过的事情。他又是那么和颜悦色,想找他岔的人即使派遣了警察也没有任何理由干预他的事……到现在他们开始明白摧毁耶稣并不像他们所预期的那么容易。显而易见,激怒他是不可能的,他从不对仇恨他的那些人表示反感,他从容地走出每一个陷阱,当他被逼到一个角落时,他就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使所听故事的人转到他这边来。他希望人们爱自己的友邻,他恳求人们停止战争,眼看着人们互相残杀,冤怨相报,耶稣痛心疾首,他本来是个快乐风趣的人,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快乐的,而不是负担。他爱母亲、爱家庭、爱朋友和村子里的活动,他没有不参加的,他自己不是隐士,也不赞成别人靠逃避生活拯救自己的灵魂。可是这个世界却似乎到处都是荒凉、暴力和混乱。耶稣以他那纯朴而伟大的胸怀贡献出一剂医治这些创伤的良药,他把这剂良药称作“爱”,有这个字眼就是他所教导的核心内容。
做出最后决定的时刻到了,逃跑还来得及,但是逃跑意味着默许自己的罪,意味着自己的思想的失败,耶稣独自一个人呆在寂静无声的树林中,进行他最后的争斗,他风华正茂,生活充满希望,一旦他的敌人抓住他,死亡将会以最可怕的方式降临,他做出了选择.他留了下来,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轻声嘟囔了几句没有什么人能听懂的话,一个好心的罗马士兵用一块海绵蘸点醋,再用长矛尖挑到耶稣的面前,想麻醉一下他那被钉子撕裂的手和脚,减轻他的痛苦,但耶稣拒绝了,耶稣使出最后一点力气,强打精神做了一段祈祷,他请求宽恕他的敌人,不要为他们加害于他而惩罚他们,然后他低声说:“结束了”耶稣就这么死了。如果读了这些文字还不可以感受到“伟大”的真正定义,那你的心灵要么已经麻木了,要么根本就是铁石心肠。
宗教有它过于追求理想化而避世的一面和迷信盲从的一面。但是,我们暂且不去看它这些劣性,再撇开宗教的神化,让我们去看看这个拿撒勒木匠身上伟大的人格魅力,想想这样的伟人难道不应该让我们这些向往崇高的人在思想上神往与仰望吗?根据无数耶稣存在论学说的学者证明,耶稣不是神。公元前4年,在加利利河谷的小山坡上有一个叫拿撒勒的小村庄里诞生了这位犹太民族最伟大的先知,也是人类社会最伟大之一的先知,而且还是一个具备完美人格的伟人。
无论耶稣存在与否,我宁愿相信这个木匠的儿子是真实的,而且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人类能够穿越战争与贪婪的桎梏,他甘愿背负起十字架的痛苦,而且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还不忘记为他的敌人祈祷,请求宽恕他的敌人,不要因为对他的加害而惩罚他的敌人,耶稣至始至终爱着他的人民,在临死时心里都不曾有过一丝怨恨。他是带着无限的宽容和怜悯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用他一生始终如一的言行请求用融合万物的终极之爱去治愈这个世界的痼疾,这就是神爱,这就是人类内心深处渴望的理想之爱,这也是一个凡人可以称为上帝的原因。
历史在不断的变迁,人类在不停的向着更文明进步,在人类走向理想文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学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学上的胜利。可是,无论精神上的文明进步到怎样,无论人类对自然和科学认识到多少,耶稣宣扬的理解、宽容和爱,都将是人类进入文明世界里最宝贵和最值得永远保留和延续的崇高美德。
犹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造就了历史上如:亚伯拉罕、摩西、大卫、所罗门和耶稣这样一些伟大的先知和君主。《圣经》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部最璀璨的杰作之一,而我现在只是拾得房龙关于《圣经》而撰写的《圣经的故事》这一以旁观者的姿态理解《圣经》的一点微感,我急于写下这匆忙感悟的读后感,只是为了以后能够更清楚的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自己做一个第一认知后的佐证,便于续读《圣经的故事》或者读《圣经》的一个参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27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