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看见有感柴静(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14:38:04
最新读看见有感柴静(汇总8篇)
时间:2023-10-28 14:38:04     小编:雨中梧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看见有感柴静篇一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这是《看见》这本书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读《看见》有感:真相背后。整部书没有花俏的语言,每篇故事都只是娓娓道来,读起来不感到枯燥,有着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觉。有时读到书中作者与同事的调侃,我也会会心一笑,有时会随着作者的文笔陷入短暂的思考。我不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这部书却给了我思考的话题,同时也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从这扇窗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在这个国度里有繁荣,也有衰败;有光明,也有阴暗;有无以言表之美,也有不能承受之痛。这大概与作者的记者身份有关吧,毕竟常年的实事调查都是在触及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痛,而记者在调查之中也亲眼见证了这些伤痛,这无疑会改变作者看待社会的角度,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眼界才比普通人更加高远。

《看见》这部书可以算是央视记者柴静对她记者经历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往日生活的一次纪念。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话题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属于冷门,也正因它们冷门,才更加触动人心。做记者久了,体验了各种不同的生活,亲历了各种不同的伤痛,才能有厚重而深刻的感悟。这部书恰逢中国正在经历转型之痛,以往挤压的社会矛盾因为媒体而几乎在一瞬间爆发了出来,这些矛盾有的是社会观念引起的,有的是经济发展导致的,也有的是突发意外造成的。所有的悲剧都在直指人心,所有的伤痛都需要社会勇敢面对。有的问题纠缠不清,像一团拆不开的毛线,却直指时弊;有的问题显而易见,像黑暗中闪动的烛火,却无人在意。

读完这部书之后,我却一时间想不出准确的语言来点评它,只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不浮华,很真实,困苦之中渗出快乐的滋味,每一章都有丰富而全面的思考。"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评语的时候,我有些责怪自己的肤浅了,读完一本书最大的成就不是读完了它,而是吃透了它,读后感《读《看见》有感:真相背后》。而这句评语刻意地避开了书中那些沉甸甸的现实,还有那些连我也感到悲痛的真相。

书中有很多思考其实普通人也会想到,但这些思考与书中的采访联系起来却显得更加深刻。只因为平常人的生活不可能经历如此多的波折,才对人生少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例如,作者作为记者深入非典重症区采访之后,她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而当调查农村土地改革问题的时候,她说:"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东西胁迫,包括民意。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地方来看我们自己。"而当讨论到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时,对合格的公民的阐述可谓精辟。书中说道:"能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一个真正的公民。""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我想,若要普及法治,健全民主制度,最终需要的就是教育国民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而不是让他们置身事外。而对于山西工业转型难题的报道也很全面而透彻,书中指出了过去数十年山西经济发展的通病,并反驳了经济增长优先的论调。她说:"我们总说国家要体面,如果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灰头土脸,我不相信这个国家会体面。"当采访到矛盾突出的拆迁与土改问题时,作者感概:"不能用道德眼光看待经济问题。"

上述的这些问题由于媒体的报道或者由于自己并不在意,普通人很少去认真思考。面对新闻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是应该被媒体引导,去相信媒体需要我们相信的各种"事实",还是拥有主见,理性思考,不致于产生新的偏见?记者的目标是真实呈现,真实意味着公正与尊重,点评应该交给观众。那么观众的目标就应该是在各种真实之中找到真实背后的真相。我不禁要问,真相背后是什么?是疼痛?是挣扎?是希望?是无奈?真相是残酷的,也是可贵的。但真相又有许多种呈现的形式,而每一种形式都包含着偏见,却并不虚假。然而,仅凭一己之力探求全部的真相又谈何容易,作者说:"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我们只能希望不断接近真相,不断接近人性。因为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虽然我不是记者,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记者肩上背负的使命,就是不断探求真相背后的隐情,正如科学家不断探索宇宙,哲学家不断探索真理,艺术家不断探索美一样,那都是一次次坎坷而漫长的远行。

读看见有感柴静篇二

一天照旧在微博上瞎逛,忽然看到柴静即将来深圳签名售书的消息,心里一动。几个月以前,我读过她写的一篇博客《日暮乡关何处是》,写的是作家野夫,一个孤怀激愤、大山一般的男人。我读完几乎不能安静下来,印象里写得出这样文字的女子,似乎只有章诒和,那种满纸淡墨中的丰厚,有些唐传奇的味道,令我悠然神往。

我决定去看看她。可惜,虽然提前了半小时来到深圳中心书城,还是晚了。全是人,所有能看见讲台的缝隙都没堵得严严实实。我买了一本书,在人群外四处游走了一番,恨恨而去——第一次追星就此以失败告终。

回家马上看书,感想很多,趁着冷却之前决定捋一捋。

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摄像机前,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翻过来是柴静的简介,寥寥几句写完了她的工作简历,不像许多名人出书,会在简介一栏写满各类获奖信息或头衔。

书名《看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仔细揣摩,其实大不简单,因为这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将这本书粗读了一篇,又细读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静整本书都是在回答这几个问题。她在那么多的采访手记里,留下了许多片段式的思考,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长”了出来,而实际上它们是有一根线串在一起的。

首先说说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说早期柴静是出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话,那后期则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内心呼唤。在许多作品获奖之后,她却说:“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她评价自己是个不爱扎堆的人,似乎与新闻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当看到一个老师带着艾滋病孤儿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会杀夫入狱,她知道,这些都是她想“看见”的;后来报道“两会”的时候,她也决定告别惯例,从采访自己家的小区居民入手。可以说,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柴静后继采访的成功,有内心的驱动力,你才会穷根溯源,不辞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觉得,柴静对于这些超出她经验和认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从开始的好奇和预设答案到后期的仅仅只是去理解和呈现,这个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早期柴静的问题,其实是所有未经过生活摔打的理想主义者的通病;以理想横扫一切,以道德审视一切;拒绝对复杂性的体认,追求捷径或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不讲逻辑,不追求精确性。说到底是一种惰性,毕竟追求准确是一件耗时耗神的事情。

所幸,柴静迅速成长起来了,她越来越精准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现,不要预设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带着道德优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为这只会带来冷酷),不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给自己很多“为民请命”的由头,不要为了感动自己或别人而在涕泪交加中失去真相,这一切都没必要,观众自会做是非对错的判断,要做的只是准确地呈现,按照事物发展本身的逻辑去步步为营地呈现,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够了,“你”不必成为“我”的心和“我”的脑。

进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词”,“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这一切成长靠的是什么?是经验。就像她尊敬的钱刚说的: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只有在长天大地尽情摔打过,只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切身体会,你才有足够的经验以及由经验升华出来的智慧和直觉去做最准确的判断。也许这么说不够形象,还是用钱刚的话吧,他说: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来,柴静写的是一个新闻人的进阶之路,实际上,她写的是一个人回归理性、回归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状态的过程,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回归“寻常”,就像她的同事评价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说话”。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准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背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它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正是基于这种回归,她会拥抱失去妻子的孤独走在奥运村的德国奥运冠军,她也会被听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拥抱。无他,唯诚而已,一种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的真诚而已。这种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恶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恶却机缘巧合迸发出来了(这就是我曾经为“相似的你我”这个网名深深激赏的原因),所以采访就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认为,所有的章节里,《无能的力量》是核心,读明白了这一篇,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我读完这一章只有两个感受:第一,为什么我们要历经千辛万苦的思考、要遇到合适的人读到合适的书才会形成的一些观念,在一个德国人卢安克的世界里竟是如此稀松平常和理所当然。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外,他就自然而然地那样想,也那样做了,他们觉得寻常的事情,到了我们这里为何如此之难?看来,我们对于“寻常”的理解,早就错位到一种离谱的程度了;第二,任何事情都是共通的,就像新闻和教育。既不可为了印证自己想好的主题去采访,也不要想象孩子应该怎么样就拿这个去“规范”孩子的发展;新闻归根结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教育也是为了让人的心活得更生猛活泼而不是像我们现在做的那样“让心死去”。

现实有些残酷,中国的事情就像柴静引用的里尔克的诗: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能怎么办?柴静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给出了一些答案:要么像钱刚说的“让问题浮出水面,自会一步步解决”;要么像卢安克说的,不带着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着自己能改变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陈丹青说的那样从内心深处“认了”,觉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劳。柴静举出的例子很多,美国民权之母帕克斯说“我只是讨厌屈服”,中国的胡适说“要独立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而眼下她的采访对象、为一瓶矿泉水要发票的郝劲松说:我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我觉得,柴静是个决绝的人,人性的柔韧度似乎是她可望不可即的,至少暂时是。她关心“弱势群体”和发自内心地羡慕卢安克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她渴望像卢安克一样思考和看待问题,可那是另一种社会情境和价值体系下发生滋长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像卢安克说的:德国都已经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始。她还需要继续上路,修行,我们更应该如此。

最后要说的是,柴静和她的同事们(也是朋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也直接从侧面说明柴静能做到这样的成绩绝不是偶然,因为根本上,镜头前和镜头下的她是同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陈虻表面精明、尖锐,时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可内心却憨厚、寂寞;崔永元曾经的心如死灰和再一次的死灰复燃,让人心痛也让人心折;她,老范和老郝组成的三驾马车,彼此观察打量,彼此默默扶持,彼此理解和爱。老范中途出事离开,柴静第一次感到决定自己悲欢的人就是身边的几个人,在难得的重聚后,三人喝醉了把脑袋堆在一起说:以后哪儿也不去了,好歹在一块吧。可惜离别还是会发生,柴静告别了新闻调查,老郝自此再没和别的出镜记者合作,宁愿万水千山独自一人。

这似乎也违背了职业精神,但管它呢,谁让她们相互之间如此眷恋,谁让她们有过这样一段无与伦比的骄傲的旅程。

看见读后感(六)

读看见有感柴静篇三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看见》,而我边看边不由得思考、赞叹!

前半部分看得很动情,因为她写人关注人,尽管她多次提到记者不应带着情感去看待和报道新闻事件。但如果记者只是负责准确报道新闻真像的冷冰冰机器的话,我想我也不会这么喜欢柴静,喜欢《看见》了。特别是《陈虻不死》一篇,看了好感动。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柴静是幸运的,遇到很多“好人”.但幸运何尝不是来自自身的努力?就像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记得书中写过这么一句,大概是:以前以为客观就是不在任何一方加入记者自己的个人情感,原来真正的客观是要站在双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读懂了新闻事件的双方才有可能做到客观。《双城的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沉默在尖叫》……都给人带来深深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我想,有些东西,是只有你用心了,赋予自己的情感了,才能让别人咂出味道的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断!

而现实是,我们往往做不到。

由此想到了换位思考,于我而言简直可以说是一场思想上的博弈!置身其中,都让思想走得很远。《无能的力量》,直到看完,我都无法理解卢安克。顺其自然,无欲无求,如老庄。不过合书一想,却是感到一阵战栗!从世俗的眼光,卢安克做的毫无意义,但读完就是有一种令人内心惶恐震撼的力量!他说过,不需要目的,发自内心去做。我从其中看到了丑陋的自己,尽管知道他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何尝不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做事行人?在卢安克面前,我们才是那么的可笑。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中,作者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去思考。土地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度问题!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立个法就能够解决的。然而,面对这类问题时,我们往往会选择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就像前不久的广州小贩和城管冲突一事。在舆论和社会问题面前,我们更愿意倾向于代表自己利益的一方,因为我们就是弱势大多数中的一员。

这就是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断了。新闻报道需要理性,把思考留给观众,观众更需要理性地看待一件事情。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其理性的民众。但过于理性又会失去自己的个人爱憎立场使面对事情时态度变得模糊,而且很多时候暴力才能解决问题,辛亥革命、新民主革命莫非如此……如何在矛盾中把握好理性思考的度,则考量着每个人的智慧。

思想的火花四溅。就像书中说到的,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是写药家鑫一案,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为恶人的死亡欢呼,是的,我也是这样想的。但为什么堂堂学艺术的大学生会如此丧心病狂地杀人?近来发生的上海研究生投毒案、南京高校命案等校园刑事案件频频发生,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难道不应该该好好反思反思?!我们的社会都应该为此思考,而不只是看客般的只会拍手鼓掌。

生活本身矛盾遍布,人又何尝不是?思想又何尝不是?

在矛盾中理性地看待大千世界――重要的不是看见什么,而是理性地看到什么。建立那个认识事物、处于世的坐标系,以便我们更好地行走在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之中。

读看见有感柴静篇四

明白柴静算是比较晚的,那时候在网上看见一个演讲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短短几分钟,关于四个人的故事,女教师、律师、官员、总理、独特的气质,真诚的语言,带给人心灵上长久的震动、从此改变了对记者的看法。开始关注她的博客,看她的节目,读她的书籍,认真了解她是怎样的成长。

要想“看见”,就要从愚昧中睁开眼来。

因为她的不一样,很多人喜欢她,但同时也饱受争议。喜欢她的人欣赏她在镜头前的犀利与敏锐,她以往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她以往一人独面黑社会的威胁。同样有人觉得她的主持风格更像是一种表演:“很多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我个人觉得她是我们这时代真正优秀的记者,她在用自我的方式探寻新闻工作者应当持有的态度与作风,看她早期的文字,细腻又带一分倔强,正如她给人的感觉。

《看见》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在一个又一个采访中,她应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社会问题、灾难、杯具,文章中常常看到她对自我的懊悔,一个错误的提问,错误的表情,不适宜的态度,她勇于自省,明白自我的缺点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正。

从一开始的极具攻击性的提问到不带道德眼光去看任何问题,她在探索、在修正。她一向强调要做一个独立的新闻人,什么是独立她引用胡适的话说:“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我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此刻,她不再期望“改造世界”“让这个世界更好”,她更在乎“事情本身”,“做对的事情,做应当做的事情”。

《看见》所呈现的各个新闻事件、人物让我有时候对社会很是失望,可是柴静教会了我怎样去思考,她在演讲最终说道: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仅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我宪法权利的人,能够明白世界并不完美,可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仅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仅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柴静教给我的就是这样:独立思考、记录真实。

读看见有感柴静篇五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看见》,而我边看边不由得思考、赞叹!

前半部分看得很动情,因为她写人关注人,尽管她多次提到记者不应带着情感去看待和报道新闻事件。但如果记者只是负责准确报道新闻真像的冷冰冰机器的话,我想我也不会这么喜欢柴静,喜欢《看见》了。特别是《陈虻不死》一篇,看了好感动。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柴静是幸运的,遇到很多“好人”.但幸运何尝不是来自自身的努力?就像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记得书中写过这么一句,大概是:以前以为客观就是不在任何一方加入记者自己的个人情感,原来真正的客观是要站在双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读懂了新闻事件的双方才有可能做到客观。《双城的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沉默在尖叫》……都给人带来深深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我想,有些东西,是只有你用心了,赋予自己的情感了,才能让别人咂出味道的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断!

而现实是,我们往往做不到。

由此想到了换位思考,于我而言简直可以说是一场思想上的博弈!置身其中,都让思想走得很远。《无能的力量》,直到看完,我都无法理解卢安克。顺其自然,无欲无求,如老庄。不过合书一想,却是感到一阵战栗!从世俗的眼光,卢安克做的毫无意义,但读完就是有一种令人内心惶恐震撼的力量!他说过,不需要目的,发自内心去做。我从其中看到了丑陋的自己,尽管知道他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何尝不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做事行人?在卢安克面前,我们才是那么的可笑。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中,作者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去思考。土地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度问题!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立个法就能够解决的。然而,面对这类问题时,我们往往会选择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就像前不久的广州小贩和城管冲突一事。在舆论和社会问题面前,我们更愿意倾向于代表自己利益的一方,因为我们就是弱势大多数中的一员。

这就是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断了。新闻报道需要理性,把思考留给观众,观众更需要理性地看待一件事情。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其理性的民众。但过于理性又会失去自己的个人爱憎立场使面对事情时态度变得模糊,而且很多时候暴力才能解决问题,辛亥革命、新民主革命莫非如此……如何在矛盾中把握好理性思考的度,则考量着每个人的智慧。

思想的火花四溅。就像书中说到的,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是写药家鑫一案,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为恶人的死亡欢呼,是的,我也是这样想的。但为什么堂堂学艺术的大学生会如此丧心病狂地杀人?近来发生的上海研究生投毒案、南京高校命案等校园刑事案件频频发生,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难道不应该该好好反思反思?!我们的社会都应该为此思考,而不只是看客般的只会拍手鼓掌。

生活本身矛盾遍布,人又何尝不是?思想又何尝不是?

在矛盾中理性地看待大千世界――重要的不是看见什么,而是理性地看到什么。建立那个认识事物、处于世的坐标系,以便我们更好地行走在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之中。

读看见有感柴静篇六

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篇文章。看过后,我心中立即荡漾起一波涟漪。

安德鲁·波切利,12岁时,因为踢足球发生意外,导致自己双目失明,陷入苦恼与迷茫。他听了父亲的一句教导的话:“这个世界属于每个人。虽然,你看不见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让这个世界看见你!”之后,他重振信心,不再陷入失明的痛苦,奋发努力起来。经过他一番不懈的努力,终于让他一举成名:成名曲《告别世界》风靡全球;《托斯坎尼的天空》销量过百万;著名女演唱家席琳·迪翁曾经评价他:“如果上帝也会歌唱,那听起来一定像他的歌声。”他创造的辉煌不计其数,获得的好评也数不胜数,还被评为“第四大男高音”!

从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功上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是绝非偶然的,他的成功源自于他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什么成就了他的成功呢?是不幸。的确,不幸也能使人成功,能使人发奋图强,成就辉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视不幸!有人遇到挫折,把它当成前进的垫脚石,勇往直前;而有人却把它当成前进的绊脚石,难以跨越,甚至竟把生命轻易交给死神。由此可以看出,不幸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缺了它会骄傲过度;但有了挫折,我们也要正视它,把它化作前进的动力,不要只因一个小小的挫折而丧失信心!

纵观历史长河,可以看出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经历过挫折才获取成功的!贝多芬是德国一位出类拔萃的音乐家,被评为“乐圣”。但“乐圣”的一生也是充满坎坷的,他双耳失聪,但并未放弃,反而更加热爱音乐创作,更加喜欢音乐!在耳聋期间,他还创造了《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举世闻名的曲目,可见他是多么地顽强,不向命运低头。

不要害怕挫折,把挫折当作一扇进屋的门,打开这扇门,你才会看到宜人的风景。记住:假如你吃了一百扇闭门羹,那希望就在第一百零一扇门里。

读看见有感柴静篇七

《看见》的作者是柴静,她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2001年,她被陈红选进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和记者。

柴静在序言中写到,她并没有选择标志性的事件,只是选择了在那些事情中,留给她强烈生命影响的人。柴静说:“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柴静写《看见》数年,写写停停,但总是会带给我们反映最激烈、最真实的情感。

我个人非常喜欢柴静,喜欢她的善良,果敢和真实。我们都在尝试着去不断地去推翻,不断地去疑问,不断地去重建,但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要不断地去实践,去看见。

走进《看见》,那些一幕幕触目惊心、令人感触深刻的事件浮现在眼前,如同往事的云烟,又似昨日的余晖。那真实的笔触,带给我们的是最深刻的感触。

无意识是如此之深,常看不见更多的是对自己的熟视无睹。从事新闻工作时苦与累的,更是一种责任与社会性的东西,看见太多,生活的阅历也会随之增多,了解的事物也会更多。但,请记住,不要被灰暗蒙住心灵的眼睛。若你想看见,请先睁开朦胧的眼,用其他的角度来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读看见有感柴静篇八

在新华书店挣扎了好久,到底要买那本书呢,是买泰戈尔的诗集,还是买《看见》,一个29块,一个39块。幸好,最后还是选择了买《看见》。

不知道为什么买,因为封面吗,封面上是作者柴静和一群老人坐着,她微笑着,姣好的面容,清爽的短发,眉目里透露出淡淡的睿智,穿着休闲的短袖和牛仔裤,吸引我的是那满是笑意的眼,温柔亲切看着在她前面的小孩,这是怎么样一个温暖的人,我不知道,我想知道关于这个记者的事情,抱着这个念头我买下了这本书。

应该是因为自己也有采访的经历的吧,也想知道别人的,我想。

我不是学新闻的,可是因为某些原因,我觉得我和新闻是有联系的,但是并不了解新闻。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这是序言的第一段,看到这里,我居然莫名的感动了。关心新闻的什么呢,人啊,是啊,是人啊。我想起我在写新闻稿的时候,不是人而是事件,我恍然大悟。而柴静的回答让我也看了这是一个有感性的记者,有感情,是人。而人又是怎么样一个难以猜透的物体啊,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

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那些没有历史典籍的部族,虽有语言,能使用工具劳动,都只能算野蛮动物,其邦族称号在汉字中都从犬旁。人,是一种我们都会接触的东西。

看过《活着》,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这本书里,我又看到了关于活着的另一种解释”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理挣脱,这才是活着。

“我们看到的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要探索其中的秘密只有探其究竟,也要从一步步的感受中体会感悟。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是不是会因为外界的因素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适应这个环境,我们理解这个前进,但是有时我们会忘记最初的梦想。一个经历了多少的智者才会说出的话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3400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