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找出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点和亮点,以便更好地利用和发展。写总结时应注重内容的精炼和言之有物,避免空洞的描述和流于表面的评价。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一
第一节 企业培训行业政治法律环境(p)
一、行业管理体制分析
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三、企业培训行业标准
四、行业相关发展规划
第二节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e)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3、产业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二、宏观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1、经济复苏对行业的影响
2、货币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3、区域规划对行业的影响
第三节 行业社会环境分析(s)
一、企业培训产业社会环境
1、人口环境分析
2、教育环境分析
3、文化环境分析
4、中国城镇化率
二、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三、企业培训产业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行业技术环境分析(t)
一、企业培训服务能力分析
二、企业培训设备器材分析
三、企业培训技术发展分析
四、行业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五、技术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二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各级政府在扩大就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力度,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等方面尽职尽责,为确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二)城乡居民收入构成特点(以最近5年数据为例分析)
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表
图表数据来源:[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db]。[2014-8-5]。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主要特点是:
1、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依然占据主体地位,农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较低。从笔者收集出2008年到2012年河南省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可以发现:城市中工资收入从2008年的9044元到2012年的13666元,所占比例从53.77%到60.22%;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从2008年的1500元,到2012年的2989元,所占比例从25.02%到30.41%,工资性收入依然不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新渠道,但所占比重仍较小。城乡居民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理财手段日益多样化,加之房租上涨,特别是自2009年以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日趋活跃,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带动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但提高幅度较小。
从笔者收集出2008年到2012年河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情况反映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334元,较2008年增长178元;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35,较2008年增长82元。城镇居民财产收入所占比重从2008年的1.12%到2012年的1.53%;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从2008年的0.88%到2012年的1.37%。增速明显较慢。
二、存在问题
根据笔者收集、汇总2000-2012年河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人均gdp水平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2年人均gdp从5450元到2012年的31499元,增幅近83%,然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在逐年减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人均gdp水平低的相当多,而且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说明国家在初次分配中对个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农村居民,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限制消费,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建议
2000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使城乡居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为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十二五”期末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40元的目标,针对河南的经济增长方式,结合上述有关宏观数据,整理得出以下措施:
(一)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把过去集中到城市的非农产业不断扩散到农村中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性倾斜,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走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发展手段解决城乡差距问题。
(二)强化收入分配功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指导思想上应该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分配关系,解决好经济发展、企业效益,财政增收与个人增收的关系。把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有力措施适当扩大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付红研。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2]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ol]。北京 [3]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ol]。[2014-8-10]。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三
摘要: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产权转让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只有在确保产权转让价值评估客观准确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转让的公允性,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为此,本文对国有企业产权评估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以期科学确定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评估价值,为产权交易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价值评估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四
由于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检验学生数年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所以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以《对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有关问题思考》一文为例,论题一旦确定,必须接着实施理论准备,对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建筑市场?建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等等,必须先进行理论回答,然后再按照理论思路去搜集资料,再形成论点和论据。有人以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的惯例,其实,学生所选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已有相当程度感性接触的领域的论题,从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阶段来验证这种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
二、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范围
以经济学论文来讲,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xxx:《反杜林论》。《马克思xxx选集》第三卷,第259页)它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所有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当前尤其显得重要的是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是xxx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的发展,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因此,撰写各种经济学毕业论文,都必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它是撰写经济学毕业论文时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其次,还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财政学、外贸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等等。这些学科所研究的规律性问题比政治经济学具体得多,不仅涉及生产关系改善、调整、改革,而且涉及生产力的合理配置;不仅研究经济规律,而且研究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可应用的特征。因此,它对于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比如撰写《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就必须掌握人口经济学知识,任何一本人口经济学教程都没有例外地指明了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说的就是人本身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其中主要的根本的素质就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少教材还提出了对这三方面素质测定的一些数量指标,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理性知识,就不至于闹出前面所讲的笑话,从中可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
再次,还要掌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具备的方法论知识,这主要是指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有关数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任何经济现象都表现为质和量的统一。因此,对经济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质的分析上,还必须进行量的分析,否则,研究只能停留在粗浅的阶段。毕业论文撰写中的一个通病就是满篇理论,而不进行实证分析,如果有也多是一些观点加例子。在不具备充足的条件下,例证分析是没有说眼力的,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事例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而一些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却可以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所以,不少人认为撰写经济学论文而不掌握数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三、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的基本方法
为了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要注意下列各点:
其次,要科学地掌握理论,必须善于联系。一是联系理论所形成的客观条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确切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内容。比如,要撰写《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就必须把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联系起来考虑,掌握了市场形成的一般前提条件,自然而然也就引申出建筑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其一,体制条件;第二,相关市场条件3其三,行业用工特殊性条件。二是联系与其相关的理论,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这一理论的实质。仍以上文为例,要揭示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不仅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应掌握与此相关的理论,譬如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的产生总是它事物作用的结果,从这一原理我们认识到,建筑劳动力市场之所以能在当代中国应运而生,也存在着孕育它产生的必然的前提条件,这推动着我们去探究促使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他事物”。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五
摘要:近十年来的房价上涨、信用扩张的情况并非我国所独有。在房地产次贷危机之前,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也经历过一段房地产繁荣时期,但是这些国家并未从政策层面对房地产投资和房价进行直接干预。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宏观经济
我国银行业1998年开始推出个人购房按揭贷款业务,使得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房地产金融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从1998年至2009年,银行发放的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增长了超过103倍。与此同时,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商品放住宅单套价格/城镇家庭平均可支配年收入=(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商品住宅平均单套销售面积)/(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家庭户均人口数))在近些年逐渐攀高,部分城市远超过国际水平。2006年北京市房价收入比约为15.55,2007攀升至19.59,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略有下降,2009年又上升到23.54(根据《中国统计年检》数据整理得到)。2007年10月和2010年4月,我国两次提高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和上浮利率以对高房价进行调控,银行购房按揭贷款增速有所下降,对房地产市场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因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在投资、信贷、房价和宏观经济因素方面,所以暂不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对房地产市场的交易干预和调节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政策性限制(如限购)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这种政策的作用与信贷、投资、收入等因素相比,具有更多的短期性和临时性。本文会在最后一部分简单论述这个问题。在研究房地产投资、信贷、泡沫和宏观经济互动关系的问题上,国外的代表性文献有:green(1997)认为住宅建设投资会带动gdp波动,而非住宅投资落后于gdp波动;kim(1993,2000,2003)使用韩国数据证明土地价格和gdp、股票价格存在协整性关系,在长期,房价与经济基本面有强相关关系;case,k.,quigley,j.,shiller(2003)用美国宏观数据证明,房价上涨时存在显著的财富效应;campbell(2007)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和微观数据考察了美国房地产的财富效应;youngblood(2003)使用美国的微观数据测算了房地产泡沫时期;jackfaviluki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和房地产价租比等变量,考察了美国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使用参数校准法进行研究。
我国房地产市场化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目前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问题。近年来,房地产业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部分城市房价过高、过快上涨,供求矛盾突出,泡沫初显。房地产和宏观经济相互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王国军、刘水杏(2008)关注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段忠东(2007)使用中国数据探讨了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产出的相关关系;王松涛、刘洪玉(2009)采用计量模型分析了以住房市场为载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讨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渠道;唐志军、徐会君、巴曙松(2010)使用协整性检验和var分析方法证明,房价波动对消费波动有显著负影响,房地产投资对gdp增长率有显著正影响,房价与通货膨胀同向变动;强林飞、贺娜、吴诣民(2010)通过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检验证明我国银行信贷、房地产价格和宏观经济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张红(2005)通过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和gdp、货币供给(m2)的互动关系进行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明gdp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显著的单项因果关系,而m2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则作用更加明显;吕江林(2010)认为我国房价收入比合理上限为4.38~6.78倍,我国城市住房市场总体存在泡沫。
这些研究分别从经济基本面、房地产开发投资、房价泡沫和房地产周期等方面来刻画房地产与宏观经济的互动关系。然而,相对于国际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而言,我国对房地产投资、信贷、泡沫与宏观经济互动关系的探索仍然不够充分。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能全面系统考察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增长率、波动性与长期(短期)宏观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没有深入探讨信用扩张和房价之间的关系;三是没有对房地产与消费、房地产与通货膨胀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性研究;四是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和数据有待完善。
本文在前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中国房地产部门发展状况,全面探讨了我国房地产部门投资、信贷、价格泡沫和宏观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居民投资行为和房地产财富;第三部分以房地产金融体系和房地产信贷发展趋势为核心展开研究;第四部分研究房价泡沫与一般消费、通货膨胀的关系;第五部分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与结论。
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存量和居民财富
1、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和波动
表1数据概括了1995-2010年我国全社会住宅投资占经济总规模(shto)和固定资产总投资(houstoinv)的比重。住宅投资平均占gdp的8.58%,占总投资的20.27%(浮动区间分别是(6.8%~12.13%)和(16.20%~23.66%))。与此相对应的世界平均水平是5.5%和23.4%。表1同时汇报了标准差,cv(标准差除均值)和skewnes(偏度)。宏观经济冲击和房地产市场环境的改变影响着房地产投资,使其发生波动。房地产部门的波动是我国总投资波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表2总结了房产投资和其他gdp组成成分的增长率和方差:gdp=总消费+总投资+其他项目;总投资=住宅房地产投资+非住宅投资过去的15年中,住宅房地产投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5.92%,超过了13.05%的gdp增长率和13.89%的消费增长率;住宅房地产投资增长率标准差3.83,小于gdp和消费增长率的方差,也小于非住宅房产投资增长率的方差;住宅投资增长率的cv值为0.51,大于非房产投资增长率的cv值,但小于gdp和消费增长率的cv值。
2、房地产投资决定:burns-grebler假说
除了经济基本面因素,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我国房地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考虑到我国的房地产投资一定程度上是由政策因素决定的,我们有必要考量著名的burns-grebler假说在我国是否成立。burns-grebler(1977)假说采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证明房产投资占gdp的百分比(shto)与经济发展存在非线性相关。具体说,当收入很低时,这个百分比也很低,房产投资随着实际人均收入增长而攀升,从而进一步拉动gdp的增长;这个比例达到峰值后,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升高而下降,房产投资对gdp的贡献也随之下降,形成一个倒“u”型曲线。1993年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采用多国的面板数据证明这一倒“u”型曲线是存在的,在最不发达国家中shto比率大约为2%,发展中国家上升到8%,发达国家下降到3%~5%。中国的情况:朱爱勇(2009)采用1999年到2007年季度省级数据证明我国房地产符合这一假设,但是由于数据和方法限制,未能考量2007年之后的情况。图1绘出了1995-2010年实际人均收入(gni实际国民收入以1995年不变价格)和shto的关系。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年份,按照时间顺序连成线。图中实际人均收入是持续增长的,1998年房改之后我国的房地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对gdp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即使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下,我国的房地产投资水平仍然维持了高增长。从全国年度数据看,我国的房地产业还没有出现倒“u”型曲线,当然因为我国房地产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部分城市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需要进一步使用城市数据进行研究。我国数据的回归结果比较类似中国2000年以前的情况,即倒“u”型的左半边。durbin-watson检验结果说明存在二阶自相关。对模型进行修正重新估计,*代表做ar(1)和ar(2)调整后的解释变量。此外,由于实际利率(用rint表示)与房地产投资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添加实际利率作为解释变量(世界银行1993年103页)。估计结果比较显著,调整r^2为0.9933。结果证明中国的数据符合bruns-grebler假设,房地产投资-gdp之比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倒“u”型曲线,房地产投资对gdp的贡献作用正在减弱。
3、我国房地产是否过度投资
房地产部门的最优资源配置是怎样的呢?相关研究普遍认为美国对自住房产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了房地产过度投资。mill采用两部门模型证明房地产部门资本回报率明显低于其他生产部门的资本回报率,这意味着房地产部门可能存在过度投资;taylor(1998)采用1975-1995年数据,研究表明虽然1986年通过了有利于自住房产的减税法案,没有显著证据证明自住房地产回报率低于其他生产部门。相反,一些研究认为,因为土地、金融等种种限制因素,房地产行业可能存在投资不足。kim&suh(1991)采用mill模型和1970-1986年中国数据证明了中国存在房地产投资不足,将数据扩展到1995年,发现虽然房地产部门回报率和其他生产回报率差额在减少,但是房地产投资不足仍然存在。
4、房地产投资和宏观经济波动
住宅投资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green(1997)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了房地产投资、非房地产投资和gdp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证明,住宅投资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格兰杰结果,非住宅投资是gdp的格兰杰结果,但不是格兰杰原因。这意味着美国数据支持房地产投资影响经济周期。green认为控制房产过度投资的政策在长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但是在短期可能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kim(2004)采用中国1970-2002年季度数据证明:住宅投资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而是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非住宅投资既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又是gdp的格兰杰结果。美国和中国结果不同,一个可能原因是:因为房产投资对经济可能具有正面作用,政府会采取政策通过调节房地产投资来对冲经济波动。房地产投资是gdp的格兰杰结果,而不是格兰杰原因,非房地产投资与gdp有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与中国的情况相类似。具体原因是:经济情况较好时社会会增加房地产投资,但是房地产投资较多并不意味着经济会变好。这是因为,原本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考虑到房地产投资有可能可以拉动经济,政策会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这不一定能够真正达到目的。
5、房地产存量和居民财富
房地产存量即房地产部门在各期的累计总投资减去折旧等抵减项目。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方米/人上升到了1998年的18.7平方米/人,在2007年达到27.1平方米/人。。下面采用1998年至2010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房地产总市值的数据,计算出房地产总市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变化,如图2所示:表4列出了北京市房地产总存量、房地产总市值、全国金融市场总资本(股票年末总市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住宅房地产是我国居民的家庭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
房地产金融、消费信用和房价
住房抵押贷款在1998年房改后逐步成为居民购房的重要工具。抵押贷款一般5到30年到期,按照政策,部分居民可以享受利率和收入比率的优惠。图2表示了有关居民长期抵押贷款的相关指标特征。其中,a表示商业银行发行在外抵押贷款余额,b表示年度新增抵押贷款,c表示gdp,a/c表示抵押贷款余额/gdp,b/c表示新增抵押贷款/gdp。由图3可知,近年来抵押贷款总规模迅速上升,市场急剧扩大。根据1998年到2010年的数据,抵押贷款占比平均从1998年的0.51%上升到2009年的12.8%。考虑部分年度数据还包括了其他长期消费贷款,所以这一指标实际上被高估了。然而,目前我国的这一指标水平比起发达国家还是要低得多。欧盟2011年抵押贷款规模占gdp的平均比例为39%(欧洲央行2011年数据),美国2010年的这一指标为44%(世界银行2010年数据)。图4和图5表示的是短期消费信贷与房地产市场总资本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与美国和韩国的情况不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资本的变动明显对一般消费性信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自1998年房改以来,低利率和快速扩张的信贷规模被认为是助长房价飙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2011年以前,我国的平均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在5%~11%之间,部分消费者可以获得7折利率优惠。但利率在2001年降至8.2%,到2003年降至6.3%。使用季度数据,季度数据缺失的部分采用当年年度数据按比例拆分,滞后阶数为一阶。
房价、消费和通货膨胀
1、房价走势
宏观经济的一般变量,比如收入、利率、原材料价格水平、土地价格等,可能会影响房价走势,导致房价波动。图6画出了房价、地价和名义gdp变动的趋势线,可以看出:房价和地价的同步性较强,这是因为土地成本是房地产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房价和名义gdp也有较强的协同性。
2、泡沫检测
常见的判定房价泡沫的标准是价租比,类似于股票市场的市盈率。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品,其价格应该基于它带来的未来收益贴现。房地产资本投资的未来收益,取决于当期租金水平、租金上涨速度。如果实际房价与价租比决定的均衡房价背离过多,则可以认为存在泡沫。图7标示了房价变动和价租比变动的趋势。可以发现,价租比能够比较好的表现房价的变动水平。faviluki认为,在放松金融管制,开放外资在本国投资,考虑土地供给限制的前提下,价租比能够更好的反应美国房地产市场和美国宏观经济的相关关系。表6采用中国数据,设定三个基本模型,检验房价与gdp、房地产投资与房价、gdp与价租比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我国的房价和价租比都是与经济周期同向运行的,趋势如图7所示;这种同向性,模型比实际数据的表现更加显著,房价运行比价租比更明显,可能是因为租金也是周期性变动的部分,所以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趋势。不考虑土地因素,gdp与价租比相关系数在0.15~0.56之间,开放金融管制和放开国际投资管制会大大提高这一系数;考虑土地因素,gdp与价租比的相关系数在0.19~0.50之间。本文借鉴youngblood(2003)的方法,在1998年到2010年季度数据基础上,检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并确定存在泡沫的时期。youngblood(2003)检验房价泡沫的方法,是采用中位数住宅房地产价格和人均收入的比值(房价收入比)作为观测对象,比较这一数据和长期均衡房价收入比之间的偏差,一旦偏差过大(超过标准差一定比率),便超出临界值,且变异系数超过0.10,则定义相应时期为泡沫时期。基于前面论述,我们采用价租比作为核心变量,做房价泡沫的youngblood检验,检验结果在表7中列示。
3、财富作用、通货膨胀、信贷政策与房价
(1)财富作用kim(2004)基于韩国的季度数据研究发现,与美国类似,房产财富与一般金融财富有很大的不同,房产财富对消费的弹性相当于一般金融财富3倍以上。下面采用中国1995年1月到2010年12月35个大中城市的月度数据进行回归,rc表示消费变动,rincome表示收入变动,rstock表示股票财富变动,rhousvalue表示房地产财富变动。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股票财富作用是正的,而房地产财富的财富作用是负的,这可能是因为消费者为了购买房产进行储蓄,挤出了一般消费。这与美国、韩国、日本的情况不同。(2)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因为房地产具有一定的生产周期,房地产供给在短期内是基本固定的。因此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方在短期发生变化,比如面临通货膨胀、货币增发、信贷扩张、利率下降,会改变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房价随之改变。而房价上升,消费者会要求更高的工资,金融资本要求更高的回报率,可能会因此导致新的通货膨胀、利率上升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利率和信贷规模对房价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通货膨胀与房价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结论
本文采用了我国1998-2011年我国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信贷、利率房价、消费和通胀的年度、季度、月度数据,考察了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变量的互动关系。系统总结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互动关系如下:
1、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首先,居民收入和gdp对房地产的影响比较显著。当居民收入增长,住宅房地产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房价上升,价租比上升;同时供给方增加新投资,建设生产增加,供给增多,房价会因此下降,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房价。在我国,房地产投资是gdp的格兰杰结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说,当经济快速发展时,住宅房地产投资一定会增加;但是加大房地产投资力度,不一定能加快gdp的长期增长,这可能是因为房地产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周期,会挤出一般投资和一般消费。其次,放松信贷额度管制,降低基准利率,会带来住宅房地产投资的显著增加。国家通过信贷渠道和利率政策来调整住宅房地产的投资具有显著效果。再次,消费价格指数(cpi)、货币发行量(m1,m2)对房地产投资和价格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国内外数据表明,消费价格指数偏高的时期,房地产投资常常较为兴旺,而货币发行量m2变动对住宅房地产价格变动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2、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作用
首先,对居民的房地产具有财富作用:一方面,房地产可能具有财富作用,居民家庭拥有的财富增加,居民会增加消费和一般投资,gdp可能随之增加(随着收入增长,房地产投资对gdp的贡献先升后降);同时,回归结果表明,一旦房价上升,租金增加,用于房产消费的的储蓄要求提高,会挤出居民一般消费。在我国,这种调整主要体现为居民为购房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和其他投资,财富作用表现为对消费负面的影响。其次,房价波动对企业成本有影响:房地产行业繁荣的同时,房价和租金持续上升,居民生活成本随之上升,社会劳动力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可能会有所减少,企业成本增加,物价随之上涨。
近十年来的房价上涨、信用扩张的情况并非我国所独有。在房地产次贷危机之前,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也经历过一段房地产繁荣时期,但是这些国家并未从政策层面对房地产投资和房价进行直接干预。日本90年代房价泡沫破灭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也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的萧条。为了使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平稳发展,采取适当的房地产宏观政策调节是很必要的。我国目前的房地产调整政策,主要是限制投资投机需求,保障土地供给,增加资本利得税,限制银行房地产信贷和利率,建设保障房等方面。其目的是增加总供给,保障基本需求,减少投资投机带来的风险。然而colwell(2002)曾经用美国数据证明,在住宅房地产交易环节征收资本利得税,在降低房价的同时,可能会导致房租上升,市场房屋存量和投资建设量减少。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加大力度增加土地供给和保障房投资建设,减少生产和交易环节的各种税费和政策限制,允许和鼓励农村宅基地、小产权房屋的市场化和自由流转,与此同时,通过信贷和行政手段限制大中城市个人三套以上住房的购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国居民的自住和改善性需求,为城市化和农业人口进城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增加住宅房地产市场存量,从而降低租金和居民使用成本,在长期,使房价逐渐回归合理水平。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六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只依赖市场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然而经济结构规律及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建设落后及运行机制不健全、人员信息素质水平偏低及对经济信息的整理不科学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应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急需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来解决。
一、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经济信息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直接在经济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广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与整个经济运动有关联的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把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反映出来[1]。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经济信息都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来说,国家各级政府应基于市场调节来保障国家经济稳定运行,调节整个经济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信息的影响是: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投资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规模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投资规模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经济信息。由此可见,经济信息与投资规模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为确保投资规模适度,就应考虑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信息产生的影响,以满足国家经济增长需求,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信息能促进资源结构变得合理化,从而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用,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当今社会,可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拥有的资源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资源配置及利用的合理化非常关键。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是不可消除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也一直存在,只有通过应用经济信息来宏观调控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的效益
管理并应用经济信息的目标在于追求宏观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里,宏观经济效益指的是各个环节、各个经济部门效益的总和,它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一个国家国民总值的增长,或是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总体有时候是局部的总和,但有时候局部的提高并不会使总体得到相应的提高[2]。在很多情况下,局部与总体之间都有很多矛盾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就需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和方式促使局部与总体之间达到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效益;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信息导致的部分经济行为将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效益。但是,既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有正面的,那么负面的经济效益也不可避免。所以好的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等不仅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如果能把良好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那么生态效益也会逐渐获得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也会对是否能完成宏观经济效益目标产生影响,只有通过有效应用经济信息,才能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保障措施
(一)探索经济管理结构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宏观调控的任务包括: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办法,基本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共同进步[3]。为此,我们应始终坚持不懈探索、实事求是的观点,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不仅要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要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水平,有针对性地选用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不断建立健全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确保经济信息的应用充分、有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资源就是经济信息,如果经济信息得不到有效应用,那么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一门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由于它的多层性、广泛性,决定着它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它的规律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才能进行探索。面对这些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可分为直接管理、间接管理;按照不同的管理主体和职能,可分为宏观经济决策、经济规划与调节、经济监督等。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经济结构管理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来统一规划,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采取正确的技术策略实现经济信息应用的现代化,促进提高宏观效益。
(二)建设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建立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包含最高决策机构、经济调节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长时间以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设置机构时都忽略了信息服务机构,即便设立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但并没有在决策过程中得到重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不充分。最大的信息用户是政府,政府同时也是最大的信息采集、生产和拥有ww者。政府信息机构采集到的经济信息的特点有客观性、宏观性、综合性、预测性等,能为各种职能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它的职责就在于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把经济信息定期公布给社会,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确保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4]。同时,经济信息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的另一个前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应深入改革,真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尽量减少直接管理的微观经济部门,或直接撤销,发展社会监督、服务组织,分担政府的部分管理任务,从而提高效率,为经济信息服务机构的运行提供条件,最终有效应用经济信息。
(三)提高人员信息素质水平,优化信息整理工作
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如果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那么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难以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走进信息时代,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人员面临的要求就更高。对此,宏观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还要保持对经济信息的主动性、敏感性,熟练掌握经济信息知识;不仅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锻炼自己运用经济信息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水平,善于从无序的、零散的经济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有效应用经济信息资源提供保障。当然,经济信息整理工作是应用的前提,需要宏观经济管理人员按照特定需求审核、重组、分类、编码、存储、更新收集到的经济信息,并建立信息检索系统,把孤立无序、凌乱分散的经济信息整理好,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应用提供方便。整理经济信息的目的在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为检索经济信息奠定基础,使经济信息管理更加准确、及时、系统、经济、有效,使经济信息整理工作变得更加优化更加有条理,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四、结语
在信息时代里,经济信息是宏观调控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而言,经济信息具备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出经济信息在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效益中的优势,才能为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等提供保障。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七
发展经济学是诠释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发达的经济学,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题,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普适性。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如何由穷变富的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构想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国民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集聚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这是发展经济学的雏形。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则产生于二战后。当时一些国家为摆脱殖民压迫,纷纷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上,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二是当时战败国的经济复苏问题;要么对原有理论加以改造,这比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论,这相对困难。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各发展中国家之后发现,其环境与发达国家最初完全不一样,传统理论无法复制和拷贝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很多、相去甚远,也无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一门新理论,由此发展经济学诞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经济学的标志性文献。
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其结构主义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后来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二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滞后、经济变量弹性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明显的刚性结构。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完全不同,市场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价格刚性,有时还会出现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静态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而应建立在动态调整可投资资源和保证供给增长的前提下,使社会经济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结构主义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用上的局限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复活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的主流思想。概括起来,新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是社会的发展应是综合的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重视人力资本,纠正唯物质资本的缺陷;三是强调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显著拉动作用;四是新古典主义突出了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微观经济基础等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同样,由于新古典主义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于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盛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思想表现在如下:一是可持续经济发展观念的产生;二是新增长理论的快速发展;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即都存在着发达地区和和相对落后的后发展地区。发展经济学主要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中大国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小国的特征。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经济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众多,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容量的绝对数相比较发展中小国要大。第二,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实现产业的集聚、调整、优化,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基础设施,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国内需求,需要资金数量大,依靠外援或外资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第三,由于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缺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动因,实现的是内向型发展的政策,工业化起步阶段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必然选择。第四,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腴是发展中大国良好的资源禀赋,国内市场规模大,但是,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如下难题:一是遗产和文明传统的'重大影响;二是沉重的人口压力、严峻的就业问题和低下的经济效率;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是落后农业与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五是内部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适度选择。发展中大国与发展中小国相比较,其工业化过程亦不同:一是资本积累。发展中小国既可以自身积累,也可以依靠国际资本。而发展中大国则不行,尽管利用外资绝对量不少,但所占比例有限。二是产业结构。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要求门类相对齐全,这是由发展中大国的资源状态和国内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中小国幅员小,国内统一市场较易形成;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建立交通和通讯网络需要巨额投资,且耗用时间长。所以,发展中大国不同于发展中小国,发展中大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棘手。比如中国,存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处于末端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大。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层级性。
与其他国家的后发地区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第一,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二元结构典型。第三,教育科技落后,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度低,资本形成能力弱。第四,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发展经济学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内部,亦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后发展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探索了良好的范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那么用它来解决一国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一国内部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条件和现实情况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类似,所以,发展经济学完全可以用来解决中国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后发展地区具有普适性。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走工业化道路。但是,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结构主义和激进主义所采取的工业化,既忽视农业的发展,又只采取单向的工业品导向,虽然使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不但农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工业发展亦后劲乏力。张培刚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完整的工业化是包括农业发展在内的工业化。
后来发展经济学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没有完成使命,广大农村依然贫困,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与工业的协调。我国后发展的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类似,作为一个整体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民族地区又更为落后,暂时还不具有全面进行工业化的现实条件,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的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化时,应具备较强的物质资源的储备,包括:数量庞大的、可使用的资本储备,劳动技能较高的、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显然,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还不具备这些条件。
从资本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资本形成能力弱,资本使用效率差;从适合现代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科技教育水平低下,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资源稀缺、素质差;就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来看,就连东部沿海地区目前都还不够成熟,何况西部民族地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地势地貌和气候和水资源发布等特征,其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其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应该是这样的路径选择:一是继续做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如果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怎么奢谈现代化。二是在国家扶持下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关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能搞重复建设,要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潜力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四是发展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毫无疑问应是后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主题。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八
敬爱的党组织:
第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历程一再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二十国集团成员块头大,占全球经济总量8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责任也就更大,理应也能够有所作为。
我们应该根据各自国情采取必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国际市场稳定。主要发达经济体要努力巩固和扩大复苏势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要努力克服下行风险和压力,保持和恢复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各方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彼此政策的沟通和协调,防止负面外溢效应。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大国,则更需要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充分考虑对他国的影响,提高透明度。中国将继续作出自己的努力。
第二,推动改革创新,增强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
此致
敬礼!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九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首先通过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目前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当中的经验,提出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案例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专题研究与课堂讨论以及课程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教学案例式启发式专题研究
《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及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各类专业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宏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强,非常抽象,学起来内容晦涩难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把宏观经济学宠大的体系和复杂的内容通俗化,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更需要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在实际教学的经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宏观经济学是基础理论课程,此时学生刚刚学习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还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很多同学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表现出较弱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因为课程本身的难度较大,学生在刚接的时候往往感觉课程内容庞杂,头绪混乱,难以把握主题和结构,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另一方面是理论性强,觉得枯燥,难以调动起学习兴趣。
2.在大多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尽管现在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一些多媒体教学,但是,本质上仍然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讲解的非良性教学现象,结果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以后,常常觉得根本没有学到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解释众多的社会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这几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对于《宏观经济学》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非常适合运用在抽象程度高、学科体系复杂的宏观经济学课堂上,在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现代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在宏观经济学的授课中,大多数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但是多媒体课件往往是事先设计的程序,难以启发学生对过程的理解.另外,放映速度比较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速度,另外,会导致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课件上,忽略了和学生的交流.因此,对于一些重要和难理解的内容,尤其是模型推导分析应在黑板上逐步演示,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反映和思考,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思维。
另外,由于宏观经济学教授的对象大多数是低年级学生,因为学生对大学教育方式比较陌生,没有形成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当中,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相结合.在讲授的同时要采用展示图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结合。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工作情境的描述,对案例具体生动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达到师生以及生生合作与交流的目的.启发学生思考.老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大量收集宏观经济方面的案例,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起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凯恩斯消费理论时,讲解边际消费倾向以后,列举美国与中国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对比分析,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68,而中国的只有0.48。对于为什么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展开讨论,最后找到中国消费倾向低的原因.进一步可以解释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刺激消费从而刺激需求,从而结合目前中国的宏观政策分析.又例如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规律,采取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去思考,如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得越来越少,这是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得出的,从而得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递减的规律.进一步让学生思考那么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增加得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大家的收入不是消费掉就是储蓄起来了,而随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得越来越少,学生一下子就可以得出储蓄增加得越来越多从而边际储蓄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增的结论。
3.专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专题研究是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我在《宏观经济学》课的全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如需求不足,央行多次下调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给学生安排几个与现实经济运行热点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我国内需不足的原因”、“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分析”以此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同时,将学生的研究心得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得出一些研究结论,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研究能力上有新的提高,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课程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本学期要求学生写一篇宏观方面的论文,课程论文是检测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我们在课程论文的题目、格式、字数等形式要件上有明确的要求;同时,在论文的内容上也有严格的要求,如可以写纯理论问题的,也可写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的,但我们更倾向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学生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一方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基本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把课程论文的成绩记入平时成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需要我们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吴守一: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
[3]钟色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十
【一】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华泰证券个人理财业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逐年提高。
可供个人支配的财产份额也在逐年增加,使得个人理财业务近年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
证券公司利用自身在品牌、信誉、渠道和人员方面的优势,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个人理财服务。
创造证券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并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已迫在眉睫。
但是,我国证券公司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服务。
理财的最终目标在于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理财规划”。
从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情况来看,理财产品的设计同居民个人需求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证券公司现有的简单组合产品,真正能帮客户理财,实现增值的并不多。
因此,在金融机构开发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应强化以客户需求为主的理念,对客户市场进一步细化。
以设计出针对性强、客户群体明显的产品。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还应该注重降低风险这一个人理财的重要原则。
而投资组合多元化效应告诉我们将一定数量负相关或相关性小的资产组合在一起进行投资可以分散风险,因此投资组合应是个人理财业务的核心内容。
最后根据前面的各种组合方法为客户设计贴身的投资组合:分别从不同年龄段、经济条件、个人收入以及风险偏好方面入手为不同的人设计了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
yacineait.
sahalla(2001)如果能利用投资组合理论为结合成一个单一的指标预测,有效地捕捉了时间变化的投资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个指标可以在组合中帮助投资者确定他们应该跟踪的哪些经济变量。
他把期望效用,方差,无期望效用方差和前景理论作为投资者的目标和描述他们的市场时机,眼界的效果,和套期保值的要求。
tahirak.
hira(2009)认为近年来,对理财教育的需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体公司的注意,包括证券公司,政府机构,基层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团体,大学,学校和其他组织。
诸多因素导致了复杂的,专门的金融服务市场,需要消费者积极参与,如果他们要有效地管理他们的资金。
技术和市场创新力量,推动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复杂的行业中,消费者是由一个供应商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范围广泛。
其他重要贡献的人口和市场趋势的关注,包括增加种群的多样性,在家庭中可能遇到语言,文化或其他壁垒建立证券公司业务关系造成的;年轻群体扩大获得信贷,在雇主赞助的退休和养老金计划的投资增加了他们指导员工的责任业。
李颖维(2006)认为,研究投资组合理论旨在投资决策中,寻求一种最佳的投资组合。
这一理论对个人投资决策的启示是:个人进行任何投资都存在一定风险,在投资构成中应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一个投资项目,引起过度投资,增加投资风险;应通过组合投资,减少风险。
掌握投资组合理论,对于个人进行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日常专业理财规划师使用的数量模型通常是将蒙特卡洛预测和静态均值一方差有效投资组合分散模型加以混合。
翁卫红(2007)则认为投资者通过组合投资可以在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或在收益一定的条件下使风险尽可能地降低。
正如篮子装鸡蛋一样,如果把鸡蛋放在同一只篮子里,万一这个篮子不小心掉在地上,所有的鸡蛋都可能被摔碎。
如果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一个篮子掉了,不会影响其它篮子里的鸡蛋。
资产组合理论证明,组合的风险随着组合所包含的证券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资产间关联性极低的多元化组合可以有效地降低非系统风险。
俞芳2009投资组合理论旨在投资决策中寻求一种最佳的投资组合投资理论对个人投资决策的启示是:个人进行任何投资都存在一定风险,在投资过程中应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一个投资项目,引起过度投资,增加投资风险;应通过组合投资,减少风险。
掌握投资组合理论对于个人进行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发展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成为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及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围绕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理财和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研究为主线,具体分析了目前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剖析了目前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方向和产品创新的方式,提出了使个人理财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外来证券公司涌进我国的金融市场,争夺我国的国内客户,这样剧烈的竞争下,国内证券公司不得不寻找新的收入来源。
眼看我国居民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日趋增长,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也日益庞大,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已经逐渐成为证券公司增加收入的首要选择。
但是我国的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相比西方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给我国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3、研究方法阅读分析大量有关方面的论文和资料,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pest分析法等展开论文研究。
文献分析法。
主要运用于作者对于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总结以及国内外关于个人理财业务的文献综述上。
对国内外的综合文献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
对比分析法。
主要运用于分析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与外资券商投行的差别。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时的努力方向。
pest分析法。
主要运用于对我国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四个方面的内容。
四、论文提纲摘要abstract1绪论1.
1选题背景1.
2国内外研究现状1.
3研究目的及意义1.
个人理财业务及创新的华泰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创新滞后的原因
撰写华泰证券公司个人理财业务对策
【二】经济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1.
1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文主要对我国风能发电行业的可选政策进行研究,根据我国现有的风电发展状态以及国情,在招标制、购电法和配额制这三种主要的政策工具中进行抉择。
本节将介绍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问题以及研究意义。
1.
1.
1研究背景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们一直以来都是依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需求和依赖导致了化石燃料的急剧减少,化石能源的浪费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导致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更是可观。
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化石燃料的逐年减少,中国的发展将会陷入瓶颈。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的再生,并且可以永远进行利用的资源,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要特点。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潮汝能等类型。
这些可再生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很小甚至为零,而且它们的资源分布十分广泛,相对于化石能源来说,具有很多优势。
这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渐渐的被人们所关注和推崇。
在本文中,主要以风能这种可再生能源为例进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政策选择研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发展的促进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局面。
具体表现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政策,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发电行业支持政策。
这使得那些目前正处于选择和调整发展政策的国家和地区陷入了选择困境。
其次,近年来我国的风电发展行业所选择的政策也出现了混乱和争议,并且还引发了风电投资过热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种困境亟待解决。
以国家为单位的多样化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政策体现为:购电法、净计量电价、招投标过程、固定配额、绿色证书交易、绿色电力交换、绿色定价。
这些政策工具的选择侧重于各种降低生产成本的诱因,如成本竞争力被考虑在内的对于可再生能源包含的放松管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
以印度和美国为例,税收返还、减税、投资补贴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传统经济工具。
而大多数的国家在上述常见的政策选择中都做出了多种选择,也就是运用这些工具进行组合决策。
即使是不同的国家选择了同样的政策工具,它们的具体应用在细节方面也是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例如,我国的风电特许权的招标与英国的nffo招标有着很大的差异,西班牙的购电法与德国的购电法相比同样也是差异显著。
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这种政策工具选择的多样化,为那些正陷入选择和调整发展政策的国家和地区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不同的政策工具的选择有着什么样的特性?
不同国家政策工具的选择又是由于什么因素决定的?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政策工具运用?
相对于一种特定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如风能,其适合的政策工具是什么?
目前的相关研究文献已对上述的问题做出部分解释,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研究人员给出明确的答复。
很多研究都是在静态的环境下,或者是给出很多的限制性条件而进行的政策工具的比较,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
由于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诉求,我国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对风电装机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研发和应用。
我国在xx年之前,各地的主管部门依据不同项目的合理报酬订立不同的审批定价,在这一时期订立的电价是五花八门的,竞争性定价则是针对国外的援助项目,而在此期间购电法的收入仅仅只够维持风电场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十一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1.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2.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3.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xx年3月1日--3月6日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xx年3月7日--3月10日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xx年5月1日--6月30日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xx年7月1日--9月30日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xx年10月1日--10月30日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6、参考文献:
1.陈乃醒:“我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服务需求”,《中小企业评论》,20xx年第10期。
2.鲁桐主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年版。
3.邹刚,黄祖辉,周连喜:“中小企业的国外市场进入模式与演进---以浙江省为例的若干分析”,《财贸经济》,20xx年第6期。
4.李时民:《中小企业出口问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xx年版。
5.徐剑明:《国际营销实务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版。
6.尹柳营主编:《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国际化经营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7.顾列铭:“中国如何拥有国际市场定价权”,《中国外资》,20xx年第2期。
8.任建雄、吴兵:“中小企业国际化动因及其国际化战略选择”,《企业天地》,20xx年第5期。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十二
一、引言
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这一世纪之问,切中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要害。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使命。
近年,国内大学就教学质量工程和创新型教学,进行了诸多的讨论和尝试。笔者在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综合发达国家和地区诸多教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性进行了创新型的教学,从教学效果来看,收效甚佳。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一)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学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学生记,考试留复习题、考后全忘记”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教师按照教科书的脉络,按照教材章节的重点和复习思考题给学生讲授。这种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实用性、适合性和趣味性,知识在实际中如何运用,是否适合本科生年龄段的思维,能否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等,值得探讨。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考虑到学生喜欢什么和关心什么,所学知识究竟有什么用等。
(二)学生对教学活动参与度低
以往的教学仅仅是单纯书本知识的讲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得非常系统,知识缺乏与时俱进的热度,加上教师所讲内容都是教材上的,从而教学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众多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教学中没有体现,导致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冷漠,课堂教学气氛冷清,很少有学生参与讨论。课堂上可见的是满堂的幻灯片,甚至一些学生把课外活动当成了主业,上课成了副业。
(三)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材的再认识
目前使用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材,雖然有“某某规划教材”等头衔,但是由于编者没有真正领悟“市场经济的真谛”,仅仅是在萨纽尔森撰写的《经济学》中文译著的基础上,取取舍舍直译而成,没有进行再创作。而其他版本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材,都是以这一著作为蓝本,在章节编写上再换换顺序而已。
教材中大量的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让一部分同学读起来费解。不仅学生看起来费解,教师如果没有阅读过英文版《经济学》原著,对教材里的诸多问题,也难以理解,上课时只能是照本宣科地“现买现卖”。
因此,就目前国内使用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材,有人说是“印刷垃圾”,虽然有些言之过重,但也足以说明教材的本本主义和框架式教科书的老套式。
三、国际视野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
笔者曾经观摩过日本早稻田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岛根大学和我国台湾大学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其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是不按照教材讲授,而是在解读社会宏观经济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分工和各自的职责与相互关系。其要点如下:
(一)让学生了解宏观市场经济的结构
从天空俯瞰地球,除山川河流湖泊和森林之外,我们看到是钢筋混泥土建筑物组成的城市和由农作物、田舍组成的农村。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社会结构,以及它们(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下图)。
(二)市场经济中的分工和职责
1.政府的分工和职责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对市场经济有一个通俗的描述。他说,市场经济好比是踢足球,政府只需把足球场和通往足球场的道路修好、保证足球比赛所需要的辅助设施,公正地进行裁判即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既不能对运动员指手画脚,更不能上场踢足球。各方只能各自做好份内的事,公平公正地比赛。
宏观经济学理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取得的成果是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理顺了市场经济政府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共产品是让任何一个人减少使用都会降低效率的产品,公共产品不是哪一个企业和个人能够提供或愿意提供的,只能由政府提供。在市场经济社会,政府利用企业和居民缴纳的税收等收入,积极建设供公共产品的财政体系即公共财政。
公共产品的范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水利、交通、城建、生态、环保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维护、环境保护、水和空气的质量保证等。
(2)科学、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社会福利事业。包括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教育的普及、科学技术经费的覆盖和普及、城市医保和农村医疗的普及和覆盖、社会保障、食品安全以及残障和鳏寡孤独人士的福利覆盖等。
(3)治安、国防、外交、公检法等政权建设。
(4)保障经济运行、金融安全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和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等。
公共产品应该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普惠到每一个人。公共产品供给率的提高是建设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的需要,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所必须的,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
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首要的教学任务,是加强对公共产品的深刻认识,只有对公共产品的清晰划分和深刻理解,才能逐步理顺和分析公共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才能为学生分析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用。
2.企业的分工与职责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职责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贡献最大的是企业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把生产要素(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组织起来,进行产品和市场的创新,这个创新是具有风险的。因此说,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创新是财富的源泉。
3.居民的'分工与职责
在市场经济中,居民的职责是合理纳税和科学消费。这里既说明居民要纳税的义务,又强调纳税的合理性;既说明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又强调居民消费的科学性,避免冲动消费。
(三)解读市场经济的本质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居民通过要素市场到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以自己的人力资源获得报酬,居民用得到的工资报酬在产品市场上购买企业的产品进行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也为政府缴纳税收。居民通过资本市场购买企业股票或者把钱存进银行,企业通过银行获取贷款。
企业为社会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向政府缴纳税收,居民在消费企业产品的同时享受幸福的生活,在这个消费过程中不仅推动了企业的生产,同时也为政府增加了税收。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政府利用企业和居民的税收建设公共财政,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通过对经济增长的描述解读了市场经济的本质。他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是给它的人民供应品种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之商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技术的改进,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调整。
西蒙·库兹涅茨经济增长的含义:
1.经济增长集中体现的结果是商品供给品种及其总量的不断增加和质量的保证,即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2.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3.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社会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
4.法律的完善和执法可依是社会进步的保障。
四、宏观经济学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大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掌握学生的知识状况、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学设计有针对性,知识选择有可靠性,学生才能成为发展的主体。因为在被动状态下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填鸭式讲解,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不大,甚至会削弱了学生的求索兴趣,压抑其潜能。只有把学生的主动状态调动起来,才可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二)以讨论课、辩论课程为主导,结合理论教学把知识传授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宏观经济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知识设计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转而形成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知识设计和实践课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把宏观经济中的主要四个问题(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外贸平衡),转变为当代发达国家所体现的两个问题(提供公共产品和维持公平正义的环境)上来。
在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用宏观经济理论解释社会现实的经济增长问题、房价问题、就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地区经济发展平衡等诸多问题。
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
学生论文
相关信息
浅谈基于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文献检索教学策略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的相关研究试论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创新路径试论大学生体育权利之实现途径研究试论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中小学生阅读状况实证调查的分析为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写作进行具体指导。
实际上,要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不是靠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的。因为,现实问题是复杂的,可能是多方面问题纠结在一起,一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不仅需要跨学科知识的综合,更需要超越历史的范畴和综合人类文明最先进经验的总结和借鉴。这也是教学和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出发点。只有教学和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解答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也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五、宏观经济学课程创新型教学的实践
(一)创新教学理念,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反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其间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伴随着公共产品覆盖面的扩大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在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俾斯麦最早立法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在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就任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组织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国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问题,1942年12月该委员会就提出《社会保险和联合服务报告书》,提出社会保险(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社会救助(满足贫困需要),自愿保险(丰裕居民需要)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后来成为闻名于世的贝弗里奇制度,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瑞典都先后立法宣称建立福利性国家。
苏联解体后,尽管私有化给国家造成经济衰退,但俄罗斯仍然基本保留苏联时期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改革几乎和我们是同步进行的,但俄罗斯民众享受着阳光和空气一般的医疗、住房和教育。
,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德国,在接受德国ard电视台和《南德日报》的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建设一个与我们建设了几十年的社会完全不同的新的社会。我们将尽力做到遵循现代文明世界原则和民主原则,保障我国公民的各項权利和自由。”
类似这样的案例,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分析、讨论之后,让学生深刻领悟市场经济的真谛就是造福民众。
(二)创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真正的市场经济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实质是在全面阐述市场经济xx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基础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宏观调控)的这样一个社会样板。在信息化导致全球化的今天,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关系已经被产权社会化所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全面而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被福利性医疗资源分配所替代,全社会民众尚未完全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因此,我们的市场经济改革任重而道远。
(三)创新教学方法,树立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充分结合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增加讨论课与案例分析课和辩论课。
讨论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问题的实质。这些在本质上都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是一个内在的自我激励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分析课程的内容,可以把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事情的本质和发生的原因以及文化和历史背景。而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辩论课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就会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六、结论
总之,教与学是一个过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就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而言,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内涵分析和剖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能够让学生以更宽阔的视野审视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重视市场经济本质的剖析和我国现实问题分析的教学方法,能够平衡教学过程中应对实际问题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国家所处的历史地位和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信息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必须有效地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信息
一、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概述
1、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的定义包括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就是经济信息。因此,对于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人类来说,经济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经济活动的发展也会带动经济信息的发展。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对经济信息活动的利用水平也不同,只有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才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分类方面,宏观经济信息主要包括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如投资信息、货币信息、分配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战略信息等;微观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的具体变化方面的信息,如技术开发信息、加工信息等。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运行的决策、计划等进行调节。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弥补市场的缺陷,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结构和总量的平衡;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各个主体的公平竞争;能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能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平。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经济信息的作用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使经济决策科学化。经济信息反映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决策者提供了预见性的决策方案。二是经济信息能够有效地指导经济计划的编制。经济计划的制定以统计资料、经济信息和经济情报为依据,但在编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效地收集经济信息能够避免不确定性因素,使经济计划与经济实际相适应。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主要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销售等进行有机地组织,进而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济信息的支持。
2、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总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组织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周期等。因此,必须认识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从目标来说,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任务来说,宏观经济管理按过程来说主要有决策、调节、监督等重任;按管理方式来说,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
3、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体现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济信息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能够监督经济活动,联系各个经济部门。二是经济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信息也是一种资源,且投资少、见效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类的智力。信息就是知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融合和再生就产生了新的知识,借助电脑之类的外部存储设备能够解放人的大脑,让人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外,人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与自身的信息融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指明了方向,有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才能够有针对性。经济信息为宏观目标管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显示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人口增长数量、居民购买力的变化等,只有依据这些信息才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目标更加科学可行,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政府正确使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要求。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宏观效益和生活水平。经济稳定目标包括经济总量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表现和人均占有量所要达到的新水平;宏观效益目标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社会总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生活水平目标是指在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影响下,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反映了总体经济在运行速度、效益等方面的关系,而在实际情况中,它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目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主次分明。宏观经济的运行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当需求过多时,有可能存在供给不足;当总量平衡时,有可能结构失衡。因此,必须主次分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提高目标的科学性。二是有所取舍。宏观经济目标不可能全面覆盖,总要有所取舍。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到利大于弊。三是量度适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各项指标要达到精准十分困难,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要量度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战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精密部署。另外,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实施战略转移。同时,在实现步骤上,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分阶段实现。二是落实责任。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落实责任,以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级政府,在给予他们宏观调控权利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组织实施。第一,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目标的内容、意义、实施步骤等信息,统一认识,调动积极性。第二,要制定好政策、协调好工作,以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目标的实现速度。第三,要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按预定目标进行。
2、在宏观经济计划管理中的应用
计划管理需要有经济信息的支持,离开经济信息的支持,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宏观经济计划是一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宏观经济计划的编制过程也十分复杂,其中必须重视经济信息的导向作用。为了促进计划的实现,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引导企业和市场,必须做好宏观经济和市场的检测工作,积极收集信息,特别是投资、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和传递。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
3、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决策是指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地方经济或部门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如果宏观经济决策违规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随意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程序有:一是确定目标。目标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确定,在确定目标前必须深入研究经济信息,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二是制定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全面的、准确的经济信息为依据,同时还要拟定多个备选方案,提高决策的优化程度。三是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指依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指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一个。四是反馈信息。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跟踪验证,在主客观条件变化或决策有误时要及时调整。
四、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对策
1、全面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是保证经济信息有效应用的基础。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计划性原则,即要根据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经济信息资料确定一个科学的目标,此目标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二是时效性原则,即要提高反应速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针对性原则,即所收集的信息必须切合实际,紧密结合服务对象的需要。四是连贯性原则,即要保持信息的连贯,不断积累,丰富信息。在收集程序方面,一要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内容。二要保证信息源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以便选择最优的经济信息资源。三要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方法,如文献法、内部资料法、参观访问法等。
2、有效整理信息
在收集到信息后,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分类、编码、存储和更新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对应的索引,以方便查阅。经济信息的整理能够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并使其条理化,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设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并且在开发利用中其还能够得到丰富,因此,必须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使经济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是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成立管理机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同时还要引导用户参与到信息网络的建设中。三是联合共建。经济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国家投资外,还要积极吸引多方资金,建立共享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和使用效率。四是开发信息市场。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宣传经济信息的作用,拓宽经济信息的覆盖范围。五是培养信息人才。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后备信息人才。
五、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信息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必须有效地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十四
本文作者分析了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弊端,针对程序设计课程如何开展真乒的启发式教学作了探讨,并结合课程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实践.
作者:孙振坤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吴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江苏,吴江,2152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43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启发式教学实践探索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十五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文主要对我国风能发电行业的可选政策进行研究,根据我国现有的风电发展状态以及国情,在招标制、购电法和配额制这三种主要的政策工具中进行抉择。本节将介绍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问题以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们一直以来都是依赖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需求和依赖导致了化石燃料的急剧减少,化石能源的浪费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导致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更是可观。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化石燃料的逐年减少,中国的发展将会陷入瓶颈。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的再生,并且可以永远进行利用的资源,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要特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潮汝能等类型。这些可再生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很小甚至为零,而且它们的资源分布十分广泛,相对于化石能源来说,具有很多优势。这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渐渐的被人们所关注和推崇。在本文中,主要以风能这种可再生能源为例进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政策选择研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发展的促进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局面。具体表现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政策,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发电行业支持政策。这使得那些目前正处于选择和调整发展政策的国家和地区陷入了选择困境。其次,近年来我国的风电发展行业所选择的政策也出现了混乱和争议,并且还引发了风电投资过热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种困境亟待解决。
以国家为单位的多样化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政策体现为:购电法、净计量电价、招投标过程、固定配额、绿色证书交易、绿色电力交换、绿色定价。这些政策工具的选择侧重于各种降低生产成本的诱因,如成本竞争力被考虑在内的对于可再生能源包含的放松管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以印度和美国为例,税收返还、减税、投资补贴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传统经济工具。而大多数的国家在上述常见的政策选择中都做出了多种选择,也就是运用这些工具进行组合决策。即使是不同的国家选择了同样的政策工具,它们的具体应用在细节方面也是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例如,我国的风电特许权的招标与英国的nffo招标有着很大的差异,西班牙的购电法与德国的购电法相比同样也是差异显著。
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这种政策工具选择的多样化,为那些正陷入选择和调整发展政策的国家和地区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不同的政策工具的选择有着什么样的特性?不同国家政策工具的选择又是由于什么因素决定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政策工具运用?相对于一种特定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如风能,其适合的政策工具是什么?对于一种特定的运用到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适合它的政策工具又是什么?目前的相关研究文献已对上述的问题做出部分解释,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研究人员给出明确的答复。
很多研究都是在静态的环境下,或者是给出很多的限制性条件而进行的政策工具的比较,所以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
由于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诉求,我国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对风电装机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研发和应用。我国在xx年之前,各地的主管部门依据不同项目的合理报酬订立不同的审批定价,在这一时期订立的电价是五花八门的,竞争性定价则是针对国外的援助项目,而在此期间购电法的收入仅仅只够维持风电场的运行。到xx年,我国政府则开始实施风电的特许权招标制度,以促进风电行业的发展。自此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就出现了混乱和争议。
而从xx年以来的争议和混乱中,我国政府一直在寻找风电发展的出路,在对招标制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论证之后,直到xx年我国的风电发展政策工具从投标制变为了购电法。当时,这一系列的政府行为在业内遭到了广泛的非议。很多机构和研究人员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方法,有的建议政府将政策工具改为固定价格,有的则建议政府修改风电的特许招标制。在这个过程出现的混乱因素则是,主管部门在多个场合下曾表示中国未来将会实施配额制的政策,这又将业内人士的研究引入到对未来配额制实施的预期。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又发布了《关于完善风力发电购电法政策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根据风能的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的条件,将其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并且相应的制定出购电法的价格。
虽然政策选择陷入争议,但在考虑我国目前的资源、经济、环境以及技术的要素下,风力发电毋庸置疑是目前我国最为现实的战略选择。风力发电有着日益成熟的发展技术、逐渐减少的发电成本、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等。如此多的优势必然使其成为本世纪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能源。并且,我国的风能资源的储量非常可观。现如今,国家气象局勘察的我国风能的储备量大概是3226gw,这其中可以利用的海洋风能的资源在750gw左右,而风能的利用储量则达到了253gw。近来,我国的风能发电行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个并网型的风电场,这几个风电场容量超过了万千瓦级,而且它们的单机容量也在不断的扩大,见下图1.1和表1.1。
1.1.2研究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风电行业开始发展起来。这个发展是从推广离网型风电机的研发而开始的。由于风力发电其本身所应具有的技术相比利用化石燃料的化学能发电这一传统的手段的生产成本要高很多,所以从风力发电项目推出以来,其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国家政策扶持的产业,风电行业的发展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一个合理的政策工具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对于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来说,一个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相对性,根据不同国家的技术环境以及国情来说,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本篇文章的选题,既反映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电行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和调整所面临的局面,也反映了我国在风电行业发展的政策抉择中的问题。
基于上述的理论与实践的背景,对于招标制、购电法以及配额制的这三种相对来说主要的政策选择工具,我国政府对风能发电行业应作出如何的块择,正是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题。
1.1.3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目前风电行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的选择。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对我国的风电行业的现状以及结构有详细的了解;其次,对于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也需要对我国历年来的风电政策的发展过程有大概的了解,这有利于我们从中找到突破点。文章的第四章是从目前三种主要的政策选择工具出发,来探索最终的适合性政策。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具有实践价值。如果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不仅关系到我国风力发电行业是否能够有序健康的成长,关系到我国在风电发展技术上的国际竞争力,还关系到我国的风能发电行业在能源、环境以及经济方面给我国带来的利益。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那些与风电发展的技术特征相似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如太阳會泛,潮汝能等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样对于其他的国民收入水平不高,技术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同样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解决了部分价格方法与数量方法的争议,并且为情境方法也贡献了一个案例。
1.2研究思路和方法
文章的第二章主要是对发电行业领域中已经存在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且提及了现有研究的共识。每一个学术的研究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意义,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因此理论都有相对性,我们要考虑国情,而不是照搬照套。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在风电技术和中国的背景下,三种主导性政策的选择,选择标准则是适合性的标准,即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能够运作良好并且以合理的成本或者风险实现我国的特定风电目标,因此适合情境分析方法。经过第四章全章的研究工作,抉择出目前最适合我国并网风电发展的主导性政策。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十六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大一学生一定要了解。下面是大一宏观经济学小论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摘要:宏观经济学在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其理论高度抽象,与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又派别林立等特点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文章从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其他相关课程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特点;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同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条件,地位极其重要。然而宏观经济学历来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探讨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已成为迫切需要。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理论高度抽象
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运用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抽掉次要因素、规定典型环境以突出主要经济变量关系。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之上的。在这一基础之上,该学科大量使用数学工具进行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现象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
2.宏观经济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宏观经济学理论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然而,宏观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对其中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加以借鉴和吸收。有一些理论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源条件、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是行不通的。
3.宏观经济学派别林立
西方经济学是在16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从它产生到现在历经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革命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派别林立、观点各异的特点。宏观经济学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在丰富和完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给初学者造成了众多疑惑与费解。
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1.充分认识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就是按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及集体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从而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案例教学最大特点是它培养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的。它是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桥梁。
但是,仅仅分析一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选编本土化案例教材尤为重要。案例的选择一方面要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另一方面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说服力、现实性、代表性和时效性。在案例教学当中应少讲重在学生讨论,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对于宏观经济学,启发式教学尤为重要。
在教学当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循序渐进、不断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这样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一些结论的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达到开设宏观经济学最主要的目的。启发式教学还包括介绍学生阅读一些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的经济学读物,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课下作业引导学生学习,并及时得到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从而更好的组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测试,这些小测试的成绩可计人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防止考前突击。
3.其他相关课程的支持
作为经济学各专业基本课程之一的宏观经济学同样也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和理论支撑。随着经济学的迅速发展,经济分析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问题求解,数学方法作为一种工具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另外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因此,在开设宏观经济学课程之前,应开设数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等课程。
数学思想在追求精确和理性的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高度的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有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部分数学专业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随机过程、常微分方程等,可作为选修课有效补充经济数学未能达到的内容。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启蒙课,可以对经济类一年级的本科生进行先入为主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为他们后续系统学习经济学的知识打好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总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需认真探索,积极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大一宏观经济学小论文]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十七
近些年来,我国主流宏观经济学遭到了四大危机的严重冲击,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主流宏观经济学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界学者更应该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刻地反思,使之更能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需求,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主流宏观经济学面临的四大危机
(一)基本信念危机
主流宏观经济学对市场十分推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市场不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市场不能按照理论一样解决所有问题,长期以往,人们对主流宏观经济学推崇市场的信念变得不再那么坚定,这是主流宏观经济学现阶段面临着的基本信念危机。现阶段我国经济市场的各种经济行为监管力度明显不足,经济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而主流宏观经济学对市场是十分推崇的,经过实践的验证,主流宏观经济学必然会遭遇基本信念危机,而且基本信念危机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二)方法论危机
贯穿主流宏观经济学始终的.方法主要是均衡方法,所谓的方法论危机主要是指均衡方法忽略了相应的时间与过程,没有将经济体系的变动性与复杂性考虑在内,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很难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经济活动进行过程中,我国需要的是一个市场过程的方法理论,而不是均衡方法理论,方法论危机是主流宏观经济学必然要遭受的危机之一。
(三)形式化危机
在经济学研宄过程中,为了科学研宄的方便,学者往往会建立相应的模型,在某些情况下,科学模型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往往是不能兼得的。所谓形式化危机主要是指主流宏观经济学研宄过程中,研宄者往往更加注重模型的形式美,却忽略了模型的实用性。经过长期实践,主流宏观经济学研宄模型变得更好美观,虽然看似很科学,但其实却变得更加不实用了。近些年来,经济学学者公认宏观经济学研宄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经济活动指导实践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却很少,形式化危机是现阶段主流宏观经济学所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而且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危机现状很那得到根本性地变化。
(四)忽视金融的危机
主流宏观经济学存在一定危机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主流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将金融危机很好地考虑在内,但在实践过程中,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长期以往,主流宏观经济学必然会面临着忽视金融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长期以来,主流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两分法”模式,没有注重金融危机的研宄和融入,导致主流宏观经济学缺乏了金融危机的研宄,这与实际经济发展需求不相符,长期以往会直接带来忽视金融的危机;其二,主流宏观经济学成熟时期是市场经济环境是较为稳定的,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导致经济学者对金融危机的关注度不高,长期以往面临着忽视金融的危机;其三,传统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忽视了市场金融化所引起的收入差距变化,没有对其作用渠道进行深入地分析,这也是引发主流宏观经济学忽视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未来
(一)推进宏观经济学的融合
面临着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首先要推进宏观经济学的整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整合,而是一种根本性地变革。一方面,宏观经济学研宄与实践应该在同一框架体系中进行,现阶段宏观经济学趋同的一个重要变现就是dsge模型的出现和广泛适应,在趋同的模型里,宏观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融合与改革,有利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学研宄与发展过程中,主流宏观经济学应该主动接纳和吸取其他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实践操作,从而在各种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碰撞中促进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增加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可行性。
(二)重建危机经济学
重建危机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将金融危机看成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使促进主流宏观经济学更好实用、有效。一方面,经济学研宄学者要将金融危机“常态化”即将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融入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宄过程中;另一方面,重建危机经济学除了增加金融危机的重视度,还要逐步重建宏观经济学方法,这就要求宏观经济学学者在研宄过程中逐步摒弃传统的经济学研宄方法和研宄模型,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创新出更多新的经济学研宄方法。另外,21世纪以来,物理学和数学获得了快速地发展,物理学、数学理论知识的更新为宏观经济学研宄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综合型研宄学者应该积极吸取物理学、数学理论研宄经验,从而推进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研宄进程,增加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结束语
现阶段主流宏观经济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体制的完善。为了很好地解决这种危机现状,首要要推进主流宏观经济学与非主流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融合性发展,还是结合时代发展需求重建危机经济学,从而促使主流宏观经济学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十八
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经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经济的发展理由。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分析和利用现代宏观经济学知识,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内容新颖的课程,需要运用大量的数量经济知识与模型去分析理解,内容枯燥而抽象,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高校教师探索出一种新的教育策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良好的媒介,对提高教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深思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对学好宏观经济学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宏观经济学一般是在大一或者大二开课,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形成的关键时期,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案例资料收集、案例理由深思。案例教学法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深思、创造,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一是可取长补短、推动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长期落后者,必定会产生奋发向上、超越别人的内动力,从而刻苦学习、积极进取。
2.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把宏观经济理论应用到实际中
客观生动的.教学模式把抽象生涩的理论知识简单化、明了化,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同时,真实可信的典型案例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比如,在学习通货膨胀理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历来通货膨胀的案例,分析背景理由,发现规律,把规律应用到现实通货膨胀分析中去。知识不等于能力,只有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把知识用活、用好。学生一味地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以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也丧失了学习的作用。
三、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存在的理由及解决办法
提供,请保留******.的需要
如: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进行选择,尽力选择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热点理由的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有针对性,要突出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因此,案例可能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这是阻碍案例教学法推广和普及的一个主要理由。案例讨论中尽量摒弃主观臆想的成分,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气氛,正确引导讨论方向,要注重培养解决理由的能力,不要摆花架子、走过场。
2.缺乏相应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教材
案例法需要较多的培训时间,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案例陈旧落后,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与时俱进。宏观经济学要根据时政热点、经济政策法规设计,保证案例的新颖性与创新性。同时,不要完全依靠案例教育法,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讨论基础。教师课前要认真选择和设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案例,上课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配合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课后要做好案例总结反馈工作。
案例教学法转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对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以学生为案例教学法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高校要给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充足的发展空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法,全面提高案例教学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磊.论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17).
[2]杨朝霞.论案例教学法在环境法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论文范文检索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案例教学法论文本站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百度摘抄算抄袭吗?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案例教学法选题
宏观经济学总结论文篇十九
(一)基本信念危机
主流宏观经济学对市场十分推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市场不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市场不能按照理论一样解决所有问题,长期以往,人们对主流宏观经济学推崇市场的信念变得不再那么坚定,这是主流宏观经济学现阶段面临着的基本信念危机。现阶段我国经济市场的各种经济行为监管力度明显不足,经济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而主流宏观经济学对市场是十分推崇的,经过实践的验证,主流宏观经济学必然会遭遇基本信念危机,而且基本信念危机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二)方法论危机
贯穿主流宏观经济学始终的方法主要是均衡方法,所谓的方法论危机主要是指均衡方法忽略了相应的时间与过程,没有将经济体系的变动性与复杂性考虑在内,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很难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经济活动进行过程中,我国需要的是一个市场过程的方法理论,而不是均衡方法理论,方法论危机是主流宏观经济学必然要遭受的危机之一。
(三)形式化危机
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为了科学研究的方便,学者往往会建立相应的模型,在某些情况下,科学模型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往往是不能兼得的。所谓形式化危机主要是指主流宏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往往更加注重模型的形式美,却忽略了模型的实用性。经过长期实践,主流宏观经济学研究模型变得更好美观,虽然看似很科学,但其实却变得更加不实用了。近些年来,经济学学者公认宏观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经济活动指导实践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却很少,形式化危机是现阶段主流宏观经济学所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而且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危机现状很那得到根本性地变化。
(四)忽视金融的危机
主流宏观经济学存在一定危机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主流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将金融危机很好地考虑在内,但在实践过程中,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长期以往,主流宏观经济学必然会面临着忽视金融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长期以来,主流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两分法”模式,没有注重金融危机的研究和融入,导致主流宏观经济学缺乏了金融危机的研究,这与实际经济发展需求不相符,长期以往会直接带来忽视金融的危机;其二,主流宏观经济学成熟时期是市场经济环境是较为稳定的,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导致经济学者对金融危机的关注度不高,长期以往面临着忽视金融的危机;其三,传统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忽视了市场金融化所引起的收入差距变化,没有对其作用渠道进行深入地分析,这也是引发主流宏观经济学忽视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未来
(一)推进宏观经济学的融合
面临着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首先要推进宏观经济学的整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整合,而是一种根本性地变革。一方面,宏观经济学研究与实践应该在同一框架体系中进行,现阶段宏观经济学趋同的一个重要变现就是dsge模型的出现和广泛适应,在趋同的模型里,宏观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融合与改革,有利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与发展过程中,主流宏观经济学应该主动接纳和吸取其他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实践操作,从而在各种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碰撞中促进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增加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可行性。
(二)重建危机经济学
重建危机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将金融危机看成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使促进主流宏观经济学更好实用、有效。一方面,经济学研究学者要将金融危机“常态化”,即将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融入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另一方面,重建危机经济学除了增加金融危机的重视度,还要逐步重建宏观经济学方法,这就要求宏观经济学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摒弃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结合时展需求创新出更多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另外,21世纪以来,物理学和数学获得了快速地发展,物理学、数学理论知识的更新为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综合型研究学者应该积极吸取物理学、数学理论研究经验,从而推进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进程,增加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三、结束语
现阶段主流宏观经济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体制的完善。为了很好地解决这种危机现状,首要要推进主流宏观经济学与非主流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融合性发展,还是结合时展需求重建危机经济学,从而促使主流宏观经济学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458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