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不能跪着教书读书笔记(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4 12:57:17
最新不能跪着教书读书笔记(五篇)
时间:2022-12-14 12:57:17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能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篇一

人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惑无情讥刺……如果说人的本质,是由精神灌注出来的,那么,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让学生既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又成为有科学精神的人,也许,这就是作者教育的理想。

《不跪着教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书里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该怎样教书?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看看现实,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看来只能先从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做起。

跪着,意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人云亦云,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生存而失去教师的责任。吴非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是:“不跪着教书”。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不跪着教书,必须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深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责任。开启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作为教师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舍此,别无他径可寻。

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就是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因此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也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还有《这不是尊重,是歧视》,写到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不尊重,一味强调自己的个人利益,似乎教师应该多做牺牲、完全服从于学生的需要。社会上的类似报道也不少,老师对学生稍作批评,学生就受不了,不但不自省,反而做出种种不理智的举动来,结果责任全在老师身上。因此,“班主任可以适当批评学生”的条文出台,引来社会的热议。“教师要严守师德,正身为范,但是教师也要捍卫职业尊严”,“如果把教师当作可以随意使唤的仆役,不仅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侮辱,也是对文明的亵渎”。

作为教师,对于书中披露的许多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和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身受感同。吴非老师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洞烛幽微,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的原因,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民族所倾注的一片真情。我想,如果每个教育者,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那么我们就能不跪着教书,学生就能站直腰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有更辉煌的明天。

不能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篇二

最近,我读到了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看似轻松的文笔中渗透着作者鲜明新颖的思想与智慧,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的 一段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必须读一百本书”的目标、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有读者说,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作者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而我的体会是,《不跪着教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不是吗?如果你能仔细地、从头到尾地读完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读名著、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不能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篇三

人应该有一种忧患意识,对于教师更是重要。有了忧患意识,人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清醒才能觉醒,觉醒的人多了,旧的体制才会被打破,新的法则才会孕育而生。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直面现实,教人冷静、沉默、深思、批判、反省的好书。好在哪里?尽管揭露的丑的东西太多;尽管作者的笔端太严肃和冷峻了;尽管都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除了叹气还是叹气,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作为教师多叹叹气则少一些麻木,多一些清醒;少一些应付,多一些责任;少一些浮华,多一些真挚。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太应该叹气了!来一次心灵的吐旧纳新吧!

作者无非强调,作为教师是应该有思想的,不应该“跪”着教书。实际上他所强调的是教师自身思想上、人格上的独立。然而,改“跪”为“站”,谈何容易啊!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喜欢“跪”着做人的,更何况教书了。

古代知识分子对待且凶且恶的世俗现状,既不想合于污淖,又想积极入世施展抱负,结果往往难遂人愿,于是有了“一生好入名山游”、“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太白,有了“采菊东离下”的陶渊明和“流觞曲水”的王羲之。终归是曲高和寡不为世俗所容,除了留下千古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及思想的高标,乃至于对后世知识分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郁闷的事太多,诚如作者所言:教师的功利主义思想;社会对权力的过分崇拜;学生人文情怀的丧失;学校领导的官僚化;假、丑、恶的肆虐,真、善、美的黯谈;教师利益分争的尔虞我诈。

“当年,我自认为学校是净土,忽略了学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现在我终于知道世上唯一可‘静’下来的可能只有人的心境了。”作者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而情感核心是缘于他对祖国、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热爱。

像吴非的这种失落感,非彼独有,凡具有良知的教师都会有此共鸣。因为我始终相信,教育队伍中人性的、思想的火光仍是熠熠不止的。面对失落、彷徨乃至于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我们如何抉择呢?我们无法“归隐田园”,也无法“放浪形骸”,因为现实的责任远远重于心中的不痛快。由此想到了“行吟泽畔”的三闾大夫“清醒”的自白,想到了他“与世推移”和“深思高举,自令为放”的困境抉择。

历史告诉我们,做精神上的富足者远比做物质上的蠹虫要有意义得多。“要让学生站着做人,我们就绝不能跪着教书”,这就是作者的心灵告白。尽管“站”着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会招致非议和蔑视,甚至会吃“大亏”,但只要信念不倒,希望也总是会有的。世上“跪”着的人太多,但唯独教师不能轻易言“跪”,只有站直了身板,学生才有希望,教育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

不能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篇四

学校为我们买了很多的课外书,老师们可以借了阅读并要求写出读书笔记。带着一点点抵触情绪,我不太情愿地开始选书了。站在一大堆的书面前,有那么一本书,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首先是它那让人喜欢的江南水墨画的封皮,然后就是这本书的题目,这个触及到现行教育的痛处和教师的尴尬的题目让我不由自主的选择了它。《不跪着教书》。什么意思?如果说老师是在跪着教书,那也太可怕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阅读。

打开书,看了作者的自序,觉得王栋生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作者所说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失去思想能力和习惯,大

脑麻木、长期沉默,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教师屈服于应试教育和奖项、荣誉的获得,成了考试分数或各种比赛的奴隶;教师缺少终身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的习惯,不仅思想贫血,而且专业缺钙,成了没水平、没底气、学生看不起的教师。不跪着教书本来是教师的职业底线,现在却成为教师的职业理想。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吴老师曾经说过,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出色,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作者说的对,那就是要坚持读书,多读书,而且善于思考。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

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读了《不跪着教书》整本书后,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挺直了身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经常弯下腰去俯视学生的优缺点,要不时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心贴心的交流,偶尔还要跪下去仰视孩子们的天真和纯洁还有我们时刻在说的闪光点。这样我们教师才是该站的时候如青松,该跪的时候如阶梯!

不能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篇五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我还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在批改周记的时候,看到班上的“小调皮”在自己的周记里写:“尽管我读书读得很不好,字也写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会认真地学习,争取考上好成绩。”我感慨不已,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他们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我表扬了他。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变着法子夸奖他,我发现他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大家都说,他变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018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