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通用2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22:42:17
精选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通用24篇)
时间:2023-10-28 22:42:17     小编:文轩

读后感是反映个人对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等的感受和理解的一种形式。写读后感时,要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和啰嗦,保持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在这些范文中,作者们通过深入思考和精彩的表达,将自己的感受与书中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思路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写读后感的能力,使自己的读后感更加出彩。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一

书中写了好多好多孩子在父母控制欲下的不良状态,也描绘了父母的无奈和心酸。很多人,或者更多人,都会站在一个光明的位置,说要给孩子空间和温暖的爱,让他们自由又积极的好好长大。

可是,谁能来帮帮父母呢?

小朋友还没出生的时候,绝大多数父母,都会怀着无限期待和美好的愿景,说自己要做一个温柔,不乱发脾气的,每天陪着亲子阅读,傍晚陪着小朋友去小区游乐园玩耍的好父母。

可小朋友出生后,日常的琐碎对精力的消耗是无比巨大的,小朋友像一台闪闪发亮的永动机,精力十足,而父母,就像是一台半旧不新的手机,努力跟着节奏,可是电量真的撑不住很久。

书中或是隐晦或是直白的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放手去让他们自己成长。可这背后的代价,真的不是每个人都承担的起的。

想要小朋友快乐的学习,然后有放松玩耍的时间,可是学校现在的课业,分明就在告诉你,你必须要去做额外的练习,要去做更多反复的练习。如若不然,考试结果会狠狠地给你教训,老师会打电话给家长,说,你们家长要上心啊,要配合老师啊。言下之意,就是要学习,学习,更刻苦的学习!

试问哪个家长能够直接对老师说,老师,我就想让我孩子快乐学习,你别给他太大压力。

这种话一出来,有很可想而知的结果,老师会在某种程度上放弃那个小孩,甚至不去管她,或是只在表面敷衍的管教。而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很会见风使舵的,如果老师不喜欢某个孩子,全班同学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去一起排挤那个孩子。这样的后果,哪个家长能够承担的起。

父母,孩子,社会,以及问题,应该是父母+孩子+社会vs问题,可现在父母vs孩子vs社会vs问题。

本该是一个战线的,都在互相对抗。

如果说问题是一条恶龙,住在山洞里,抓了孩子,父母本来要拿着宝剑去屠龙的,可是,却逐渐的变成了另外一种恶龙,心里知道对错,明白初心,可现实把他们逼得迫不得已胁从。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二

当我合上书时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我的感受,我的心口上像被压上一块沉重的石头,堵得慌。平常我读一本书可能会每天读几页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读完,但是这次是例外,一个又一个个故事让我割舍不下,一个又一个的孩子让我感到心疼,作者吴晓乐用她的亲身经历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看起来很骇人但确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这些孩子可能是我们的亲戚,我们的邻居,可能是你可能是我。

第一个学生是眼睛仔,他是作者最不想回忆的一个学生,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学生,他家境殷实,在别人看来他住在别墅里,每个月有用不尽的零用钱,爸爸妈妈似乎也非常爱他,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他的父亲在大陆工作不常回家,却通过他的母亲控制他的学习,因为父亲的同事的孩子都上了好的大学,他的父亲不想丢脸,而他的母亲,一个家庭主妇,只能通过不断压迫自己的孩子才能引起丈夫的注意。眼镜仔的标志物就是一副厚厚的大眼镜,是个看起来有些懦弱的孩子,因为只要他不好好学就会挨打,这是他妈妈给予每个家庭教师的特权,在这种环境下眼镜仔变得非常会观察别人的眼色,以至于学习成绩一直没有起色,而他的成绩让他不断挨打。到这为止我认为眼镜仔的母亲是个没有“爱”的人,但是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有一天眼镜仔的妈妈捡回了一窝小猫,她和眼镜仔一起照顾他们,在这一刻他们才像一对真正的母子。然而这温馨马上就被打破了,因为眼睛仔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太差了,所以眼镜仔的父亲不回家了,眼镜仔的母亲把这些全部归咎到了眼镜仔的身上,一边打他一边抱着他哭。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作者辞职了,这么压抑的环境让作者无法再继续教下去。我不知道眼镜仔接下来会怎么样,也许会一直这么恶性循环下去,直到眼镜仔成绩达到父亲期望的那天。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什么的孩子是陈小乖,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别的孩子都是父母亲自找家教,而他是自己找来的,并且不在家里辅导在星巴克辅导,在辅导期间他不断炫耀着自己的财富,努力营造出自己生活在一个非常舒适的家庭中,但是直到一个自称是他母亲的女人找来,我才发现,他的家庭环境非常特殊,父母离婚并且都不想养育他,因为会影响重组的家庭,而他也对融入新家庭非常抵触,最后他也离开了,父母对他的态度让他似乎也放弃了自己,成绩一落千丈,也就不再请家教了。这么一个聪明的孩子就这么被毁掉了。要想让孩子有好的成绩,父母适度的关爱以及适宜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其中有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就是茉莉,茉莉的人生可以说是由她的母亲一手安排的,什么时候上学上什么学,什么时候结婚该嫁什么人,似乎都是规定好的,茉莉有着很好的头脑,当她考上大学后,她的导师非常看重她想让她继续深造,但她的母亲阻止了她,于是她嫁人了,生了孩子后她不想让她的孩子重蹈覆辙,于是用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她的孩子,当然这条路非常辛苦,没有一个人理解她,我们不知道故事最后茉莉能不能突破重重困难培养她的孩子,但我希望她能,弥补自己的遗憾。

这本书里有各种各样的孩子,有的确实是非常聪明,但这些孩子却总在各种各样问题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慢慢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自己放弃了自己。还有一些孩子本身资质中等,但却被父母的压力压的喘不过气,一句句“都是为了你好”,“考不上好大学能干什么”,把这些孩子压抑的失去了自我,在书的最后也写了关于作者自身的经历,看了让人甚是唏嘘,不论是哪里的孩子,多大的孩子,教育总是我们永远需要面对,却总是充满矛盾的一件事,尤其是在双减政策实行的当今,教育更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震撼,身为老师我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读完这本书我也自己反思过自己有没有给孩子们过大的压力,我会认真反思自己,努力给孩们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三

这是一本口碑很好的书,很早就听过,提起龙应台,第一反应是她的散文《野火集》。我会以为那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散文。这里的龙应台全然没有《野火集》里的忧国忧民,呈现于书里眼前的只是一个母亲,爱着她的两个孩子,仅此而已,却使我产生了更大感动与共鸣,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龙女士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这书适合所有已经或将会成为母亲的人看,适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不过,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大概是龙应台所有文章中最特别的,它们完全是温情与理性交融、母爱的光泽与孩童的谐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诚如封底所言:“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大部分的女作家在文章里都会流露出一点女性独有的笔调,但是看她的文章一开始会让人觉得是个男作家写的。而这本书则完完全全是从一个女性的感受,一个妈妈的视角写的,所以充满了温馨的感觉。如天上的云,一团团一块块的,有时白、有时黑,云的背后是蓝色的天空,偶然飞机经过时有长长的尾巴,把天空分开,如此细腻的描写,眼前彷佛出现龙应台女士如何跟儿子相处和教导的画面。诸如送孩子上学时见到一景一物,严选孩子看的故事书,孩子犯错时循循善诱……这些平常的事,描写得细腻动人,像有一股暖流注入心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四

再次读着周弘老师所著的《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我被周老师那种赏识孩子的精神深深地感动,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而在真正的生活中,面对自己孩子的缺点或者不足,听到不仅有抱怨的声音,看到的不仅是失望的情绪,甚至还有的是拳脚相加。不能说我们不爱孩子,也不能说我没有赏识的想法,只是我们在平时的做法中,多一些冲动,少了一些理智,在面对孩子不尽人意的地方缺少方法和情感。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了孩子的功课而烦恼,原因是孩子的成绩考了第40名,而他们班只有40个学生,无奈之下,这位母亲只好向林清玄先生请教。林清玄对她说:“如果我是你,一定会很高兴,因为你想想看,从今天起,你的孩子就再也不会退步了,他绝对不会落到第41名。这就像爬山一样,以山谷为起点,惟一的出路就是向上爬。只要你鼓励他,和他一起走,他就一定能走出来。”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缺少就是和孩子一起走的感受,没有真切的去想想孩子的感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如果都像周老师和林清玄先生一样,给孩子一个最低的起点,当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挫折、不易和失败的时候,哪怕是最差的结果。我们大人应该有一个什么的心理准备?应该怎样去面?是抱怨、苦恼、伤心、还是不停地去责怪孩子也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我爱孩子,只是我们的爱中加一些变质的味道,我们真的爱,却把爱变成了伤害。周老师的成功就在于他改变了自己的心态,用宽容的眼光,赏识的态度,给了孩子用不完的力量和勇气。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说句实话,每一个都需要别人的那种鼓励和肯定,不但是孩子,我们大人也是如此。所以不论为人师还是为人母,当孩子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那我们就以最低处为起点,不要让他们在“山谷”中一蹶不振,迷失方向。而是相信他们,相信他们心中都有那种积极向上的愿望,给予扶持和鼓励,一起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一起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正如文中一句话所说:“哪怕天底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正是这样的态度,才使他的女儿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

赏识教育也许并不是周老师发明的,而他却把它做到了极致。我们也许没有他们做得好,至少我们也应该努力。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五

孩子是一边装一边放的钟表,直到放手自己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我以为我会读得驾轻就熟。

因为之前不少人推荐,长文短评都有,大致内容了解了,无非关于家庭教育的困境,家长与孩子的拉扯与伤害,反而没有太大动力去读,这次偶然看见,借回来,连读了两遍,这两天我一直琢磨写点什么,好好记录一下我内心的震动。

这是一本小说,九个故事,却比任何育儿的书,更让我反思育儿。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知道家会伤人,也了解打着爱的名义,实为伤害,知道应该多些耐心,和孩子共情,但这些都是虚的,只有走进一个个孩子的故事,听到他们的内心,才发现他们的无助悲哀,隐忍的伤痛,希望自己能及时察觉,不要把孩子推向瑟瑟发抖的幽暗世界。

九个故事中,有的我已经听过的,比如眼镜仔,那个老师一抬手就下意识躲避防卫的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脑中,有的我触动比较小,比如不被理解的同性恋贾宝玉,妈妈交男友,感觉没有爱的陈小乖,有的却掀起滔天巨浪,可能这些与我曾经的想法,或正在去往的方向有关,警醒我悬崖勒马。

第一个是若娃,一个需要配合妈妈假装多动症的孩子,接过妈妈的药,偷偷扔掉不吃。一场妈妈都不知道的独角戏,因为明白妈妈的苦,她需要一个借口,安慰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不怪我,她不是一般的孩子。

第二个是巧艺。父母学历低,于是拼了命把她和弟弟送进名校,在这些非富即贵同学群中,她格格不入,送礼物怕拿不出手,就自己费心做贺卡,哪怕送的人不过是很普通的朋友,那句「我就是做到死,也不要她们发现我的不同」,着实惊心。

第三个是汉伟。这篇给我的启示最多,因为我也当过爱心妈妈,学校义工。我会比他的妈妈做的更好吗?很难讲,毕竟一直到小学六年级,汉伟都觉得自己特别幸福,同学们都喜欢他的妈妈,他也骄傲自豪。

但裂痕是一点点露出的。一样关心爱护,请大家吃汉堡鸡腿的妈妈,在孩子长大以后的眼中,就变了:妈妈太烦了,怎么老是来班里,这让我再一次知道,父母应该得体的退出,不仅是给孩子自己空间,给留出孩子和朋友们的空间。

裂痕加深,是孩子觉得没有面子,妈妈狠狠羞辱了同学的妈妈和老师,让同学纷纷指点,避之不及,从而孤单。还有一个启示是老师的自白,不要把老师当作灵魂工程师之类,老师就是一份职业,他们也需要下班,就像老师说的,希望把自己交给沙发,关心放什么电视,什么孩子的名字都不想听到。不要说老师,就是当久了妈妈,也经常感到,我什么时候可以有自己的时间。

这个老师还是单身,二十年的教龄,都渴望自己的时间,更别说家里有孩子,老人,一堆家务事的老师。

总结起来,给孩子空间,给老师空间。

其实这本书不止九个故事,最后一篇后记,作者讲了自己的故事,从她的妈妈开始讲起,她妈妈是穷渔家的长女,天资很好,老师都求她爸爸让她继续读书,可家里太穷,需要她出门工作帮衬。没有机会,充满遗憾的妈妈,却对女儿温柔耐心,言传身教,书店里捧书看得认真的妈妈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上,甚至她会鼓励孩子放松玩乐。

这简直是完美的妈妈,自由,尊重,温情。依然会将亲子关系撕开一个伤口,有冲突。高考填志愿,强迫女儿填她不喜欢的法律系,大学读得痛苦万分,毕业不参加司法考试,工作更是与法律无关,她似乎在拼力反击妈妈,全方位否定她当初的错误决定。妈妈懊悔了,认错了,但终究不能重来。

看到这里,觉得无奈又真实。终究是没有一个完美的妈妈。或许我们本身就不应该追求完美,而是尽力避开可能的伤害。既不需要随意放手,说反正都会错,也不要战战兢兢,苛求完美。

作者形容对父母角色的期待,我很赞同。借用牛顿世界观,牛顿认为世界好像一个钟表,师傅完成装配之后,上紧发条,钟表开始自行走动。上帝完成创造之后,就退居幕后,人类凭借理性发觉世界的运行。

每一个小孩,也是独特的,会自行走动的钟表,差别就在于他不是某个时刻装配好,马上放手,而是一边装一边放,怎么放,什么时候放,有时候把握不好度。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六

你相信一位父亲能把自己的哑巴女儿送进普通的学校,并且连跳两级,成为全国十佳少年吗?我不信,可是读了周弘老师写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我真的信服了。

周婷婷,一个普通平凡的女孩子,有着悲惨又十分幸运的遭遇,因为小时侯的一次医疗事故,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天使坠入无声世界。所幸她有爱她的父母。父亲周弘历尽千心万苦,经过无数尝试,终于将不能开口说话到全国十佳。这种让人无法相信的事实,说明了什么?教育不在乎孩子的素质,而在乎教育者用什么样的方法。用周老师的话说就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作为父母,你肯定希望你的孩子聪明、有学问,长大以后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作为老师,你肯定希望你的学生成绩好、分数高。教育子女与学生的同时,你可能因为他们不会做一道数学题而大动肝火,会因为他们的文章寥寥数语而干戈相向,长此以往,教育在你的眼中变得毫无生气,充满灰暗。怎样解决现状呢,那就换一种角度来看待问题,用赏识的眼光来对待他们,这就是周老师带给我们的教育新理念。

在《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里,我们真真切切感到什么是赏识教育。周老师用鲜活的例子告诉赏识教育的重要性,用白话来讲,赏识教育就是“看得起”,可以用“行”和“通”来概括精髓,也就是说要和孩子做到心灵相通,多鼓励他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作为教师,我每天和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个性张扬,彼此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但这绝对不可能成为歧视他们的理由,我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享受平等师爱的权利,分数只是一个衡量他们某些方面有待进步的标尺,但绝不是判定孩子是否成长的全部。

赏识教育是一件法宝,运用它,每位孩子都是天使;运用它,每位孩子都能成为天才。愿每位家长,每位老师都能赏识孩子,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名:孩子,你能行。

末了,记几句书中的话,分享一下吧:

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

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

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

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

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七

有梦才有理想,有梦才有追求,有梦才有希望。在人生的路途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有梦的出发点。怎样把学生引领到这个梦起飞的地方?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游荡,让我不得不思考。

“领悟人生的智慧,消除教子的烦恼,走进孩子的心灵,体现成长的欢乐”是周弘老师《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的核心,也是一个好老师的参照。

现在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极度溺爱下都养成了自私自利、蛮横娇惯的心理。哪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呢?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潮下,“打骂”成了许多家长每天的必修课,这导致了许多孩子怨恨成人。

就加大了教师教书育人的难度。我想,作为学生犯错被老师适当批评也是件正常的事情。可现在的孩子偏不,教师还不能用任何言语批评学生了。

教师也是成人,学生在你批评时会流露出一种怨恨的眼神,这时,作为教师为的我就犹豫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不管学生,不行,那可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初忠;管,也难,有些家长会跟你纠缠不清。此时,我该怎么做呢?我想换个角度或许就会海阔天空了。“赏识你的学生吧!”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像“白纸上的黑点和黑纸上的白点一样,你要永远关注白色的地方——学生的优点、闪光点”。把百分之百的精力转移到白点上,那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你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微乎其微,只要你看到。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这闪光点就会无限扩大最终成就大业。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管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赏识。

只有在教师的真心赏识下,孩子们才会喜欢你,才会愿意把他们自己的心理话与老师分享;才会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展示给老师看。那老师在欣赏孩子美的同时,会不期然的发现所有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有灵性。

赏识固然重要,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不能滞后。家庭是孩子的另一面镜子,只有在两面全是阳光的镜子下,才能照亮学生的心灵。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教师因学生而精彩。学校能把学生带入梦境般的天堂中,而教师就是引导学生畅游天堂的智者。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爱学生,也是爱自己。愿我和孩子们能编织出美好的.梦想飞向多姿多彩的未来!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八

如果问什么事情是不用上岗证,那就是当父母。什么事情是最难的,那就是教育孩子。我时常在想,自己都还没有“长大”,如何做一个称职合格的父母?这些都没有答案,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自从有了小宝,开始看一些育儿书籍,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书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来让人的心颤抖、难受、感动、悲伤。书中有九个故事,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没有一篇看了会感觉喜悦。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但是看完后会让当父母的你开启育儿模式的思考,如果你感兴趣,建议你去读读这本书,单身或者为人父母都可以阅读。

傍晚和老公散步聊天,看见家门口的辅导机构广告语,两人开始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公总是倾向于让孩子去上辅导班,我总倾向于让孩子自然成长(其实内心也是很焦虑,如果孩子不自律怎么办?想想小时候的自己,放羊式的成长,结果写的字歪歪扭扭,逻辑思维混乱、文学功底差、外语水平还不如现在的小学生。如果小时候有父母监督,现在的自己也许会更优秀)。不知不觉中,我感觉我和老公都是在用自己的感受准备去培育孩子,这样父母我感觉特别可怕。

每当老公说想让孩子上什么辅导班的时候,我就会特别强调的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当爸爸的首先得做好榜样,你希望孩子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你自己应该是一个爱学习、积极向上的人,孩子自然受你的影响,尤其是需要把打游戏的习惯改掉。

我时常在想,那我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首先下班回到家中,很少看手机和杜绝看电视,我们家是没有买电视的,有一台小电视,在爷爷奶奶房间,吃完晚饭后一般是带孩子出去散散步,或者洗澡后带孩子在床上玩。其次,我要求自己利用空闲时间记录一些日常生活,一是不想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二是孩子有一天需要记录日记的时候,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分享心得体会。

另外,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每周夜晚会坚持阅读,后期我会把阅读的书籍分享到微信公众号,算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对自己的监督。我一直坚信,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自认为,我从未是一个优秀的人,但因有了宝宝,我愿和孩子一起成长,最终孩子能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我无法预测,我也不愿预测,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父母的个体,也是一个充满未知的生命,我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生命为你构造一个安全的港湾,让你自由健康的追逐梦想。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九

他们是出于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诞生的孩子。

――纪伯伦

这本书的书封写有热播台剧字样,以为是本有意思的小说,然而虽然书本中有很多故事,本身的情节性、对抗性、故事性都很好,但本书却是实实在在讨论亲子关系中的教育问题。从一个家庭教师的角度,不仅看到所教育的孩子的形形色色的短暂人生,也看到孩子家长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某些部分,甚至这些部分在今后的人生中还影响到孩子身上。

一直认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必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不要低估孩子感受世界和学习世界的能力,他们拥有远远超乎大人想象的适应性。前段时间各种新闻,不管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父母,都为能将神兽们送到学校去管教而欢欣鼓舞,实际上,被送去学校了就能卸下对神兽的教育责任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看似不经意的动作、行为、思维方式,都在无形中不停的影响孩子,这于学校教育没有一毛钱关系,越是年岁增加越感受到家庭教育无所不在的威力。

书中茉莉的故事,就是家庭教育典型的例子。茉莉的成长史是被妈妈各种掌控的,小时候就要求茉莉成绩好并且要比男生表现得好,表现在书中最典型的便是哥哥可以八十分茉莉必须九十分。考上好大学并且读研究生得到导师认可被推荐去外国留学甚至是拿奖学金那种,就被妈妈要求终端学业嫁人生子。有如此高学历的茉莉成为家庭主妇,尤其在需要与公婆同住时更是压抑到没边,即便生了小孩也依然被妈妈和婆婆两位母亲继续掌控,通过茉莉来遥控女儿小叶的人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更何况茉莉本身就是个聪慧女子,于是茉莉选择重新进入社会竞争参加工作赚钱,终于赢得一点人生的主动权。在生儿子的问题上妈妈和婆婆两个人结成统一战线,茉莉反抗了,因为工作能力出色赚钱能力一点不逊色于当医生的丈夫,反抗成功。在女儿小叶的问题上,妈妈继续逼着茉莉按照培养茉莉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小叶时,茉莉继续反抗,小叶并没有考上妈妈和婆婆心目中的好学校,茉莉又需要承受更多的家族压力。

其实茉莉已经很棒了,她人生的前半段被妈妈控制着,走着一条社会规范下对于女性看似优渥实际上并不美好的道路,看到书中医生丈夫强迫茉莉参加其不喜欢的医生联谊会、在家庭财务开支上不尊重茉莉甚至直接无视茉莉的情节,都能看出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让女生牺牲太多个人时间在家庭,实际上是男性对女性的另一种变相的压榨,原本女性投入家庭的时间如果投入在工作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不亚于男性,正如书中茉莉重新工作后收入并不逊色医生丈夫。

在茉莉接下来的人生,她活通透了,她不希望女儿小叶也走自己这条路,不愿意逼迫小叶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仅仅只是为了考入升学率更高的学校。她不畏惧社会上对自己及女儿的恶意揣测,诸如两个高材生怎么生出这么愚笨的女儿,甚至考不上某某中学,而是坚定的支持女儿按照自己的个性和步骤发展自我能力。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茉莉书中浓缩的一句话,当初小叶生下来的时候,只要能触碰她的小脚丫都感觉到幸福,然而之后呢?父母们陷入对学习的愚蠢追求,忘记问问孩子是否快乐、享受其中。

除了家庭教育,书中也有很典型的学校教育中老师的反抗性思想。老师究竟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职业,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在无限放大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同时,是不是也强迫了老师必须无条件为学校着想而忘记了其实这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的一行而已。书中有位私立学校很出名的老师就抱持这种反抗思维,白天上班时间老师应该努力关注学生的举动、思维动态,但下班后老师也只是普通人,只想在家中沙发上窝着什么也不做。其实挺有道理的。

当然,书中还讲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事情,作者忠实地记录了自己作为家庭教师看到听到的关于自己学生的一些事情,不评价而只是记录。私以为很好,正如书中提出的陪伴治疗,有些时候他人无法感同身受,身处其中的人并非需要感同身受,可能只是需要有这么一个陪伴,赶走孤单,在治愈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缕温和坚定的希望。

这本书只是将这些教育问题摊开,并没有给解决问题的答案,事关教育,回答很难。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十

我想从不同的角度来聊聊这本书。

大多数读者,读完之后为里面的孩子感到心疼,我虽然也是,但我更多会为这些父母难过。

我自己也是一个母亲,和普罗大众差不多的母亲,不是特别会带孩子的,也不是情绪管控很好的,常常也会用外界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孩子的母亲。

也许是因为工作原因,我觉得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育儿这件事上便是有诸多经验可以利用,但真正做母亲后,发现被这个观点耽误了。

育儿这个事,从来没有人,天生很擅长。

不管你有多少经验,不同的孩子,经验都不适用,你只能花时间和精力,察觉孩子的不一样,找出和他们共处的方法。

注意,我说的是,共处,不是教养。

书中的父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知道如何当父母,一种是真的不适合当父母。可是他们都最终都成为了父母,为的只是一个“正常”的标签。

-正常地长大,学习,成绩要去到平均分。

-正常地上兴趣班,平时有演艺活动,要能正常地表演。

-正常地完成人生轨迹,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考研,获得体面的职业。

-买车,买房,有存款,然后有家庭,有小孩,然后再重复循环。

每一个父母,都是从孩子长成的,即使我们不满足自己被养大的方式,却又逃不出被自己孩子厌恶的结果。

没有哪个做父母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快乐,所以我们把“快乐”进行模式化,让孩子去一一满足这里面的条件。

分数考好了,孩子更自信;

考级成功,孩子有成就感。

比起学习和看电视,问问孩子哪个更快乐,孩子肯定会选择后者,可是我们做父母的不敢冒险,因为我们害怕孩子日后没办法从竞争中胜出,成为班级里“不正常”的那个。

我们害怕别人说我们没有尽到做家长的“义务”,我们害怕孩子有一天回头怪我们“当初为什么不更加严格”。

所以,我们只能以爱之名,做出种种丝毫感觉不到爱的行为,去掩饰我们因为害怕被贴上“不作为父母”标签的恐慌。

是我们错了吗?

之前有部大火的日剧,叫做《坡道上的家》,故事由一个案件展开,一位母亲在浴缸淹死了自己8个月大的婴儿,该剧的主角,一个3岁女孩儿的妈妈,被选为了陪审团一员,在参与这个案件审理过程中,逐渐回忆起自己之前的种种经历。

那位弑婴的母亲,倾尽全力,却依然得到丈夫的厌弃

法庭最后宣判的结果是,母亲有罪,但是不是她一个人犯下的罪,是整个家庭犯下的罪,是整个社会犯下的罪。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似乎这里面的每个女性角色,都在经历着被告所经历的一切,只是有的撑了过去,有的撑不下去。

如果单纯去指责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当然轻松了。现在和孩子相关的指标,都和父母捆绑在了一起。

成绩不好,父母管教不到位;

性格内向,父亲或者母亲性格不好;

没考上好的大学,父母没有给孩子补足够多的课;

相亲不成功,父母没生出好看的小孩,或者父母没有给购置房车。

再说得近一些,相信每一位父母,在孩子生病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这次又是为什么生病了?”

很多人认为,病理难题,是可以通过精细养育去解决的。“长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这句老话,在孩子身上不管用。孩子生病,就是爹妈没养好。

在我成为母亲的这一路上,从来没有人系统地教过我应该怎么去做,有的只是以“为你好”的方式,随意说出的不经科学论证的“偏方”,或者对我的行为随意臆想的指责。

我每天要做的,除了要去对听到的所有消息进行真伪的甄别,还要去探寻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针对孩子每天的变化,做出自己的调整,然后深夜里独自面对自己一天育儿失败的懊恼。

我曾经翻到过几十年前,我妈写的育儿日记,记录着她和我每天喜怒哀乐,她会因为我能多说一个字而兴奋不已,也会因为我在她下夜班后,吵闹着要她陪我玩而怒气冲天。

育儿难题,世世代代都存在着,与其去指责频频发生的个例有罪,不如一起想想如何建立合理的体系,让人们可以好好地做父母。

包括正在读文字的你,难道不是每天在困惑和愧疚的泥泞中,独自挣扎着匍匐前行吗?

而且,不管做什么,最终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东西不符合“正常”标准,就是不合格父母,会沦为别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么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

就像上帝只给了人们种子,人们需要自己去播种。每个人生来带着某种天赋,发挥得如何,也要看孩子自己。

“亲”和“子”捆绑太紧,独立的人格,自然就不能长成,最终只能一方继续悲怆地独立施加影响,另一方满腹恼骚地继续逃避责任。

如果爱情也需要互相接纳和磨合,那么亲情就是在无条件互相接纳时,给与对方空间与尊重。

所以做父母的各位,放轻松一些,好好爱一下自己,也许只有这样,你才会好好地去爱自己的孩子。

最后用《坡道上的家》案件的宣判词来结尾:

现在开始宣布判决,被告人请上前。

主文:现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判决前拘留200日算入其中。

现陈述判决理由:法院根据有证据之事实,认为被告人在案发当时有责任能力。同时作为母亲,本应保护被害者,却在被害者8个月大时,就将其杀害,不得不说这责任重大。(停顿)

但同时,因初次育儿常感到困惑,又被周围的人无心的言行所影响,更丧失了自信。没有人来帮助自己,也无法求助,这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停顿,法官抬头看被告人)

被告人的罪行是由被告人独自犯下的,但究其根本,和本次案件有关系的包括被告人丈夫和婆婆在内的家庭成员等所有人的各种情况混合在一起,最终对被告人所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才是根本原因。在此意义上,被告人的罪行,属不可避免之行为。其所有责任,都由被告人一人背负,未必妥当。

法庭认为,这原本应由所有相关人员共同承担。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十一

他们是出于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诞生的孩子。

——纪伯伦

这本书的书封写有热播台剧字样,以为是本有意思的小说,然而虽然书本中有很多故事,本身的情节性、对抗性、故事性都很好,但本书却是实实在在讨论亲子关系中的教育问题。从一个家庭教师的角度,不仅看到所教育的孩子的形形色色的短暂人生,也看到孩子家长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某些部分,甚至这些部分在今后的人生中还影响到孩子身上。

一直认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必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不要低估孩子感受世界和学习世界的能力,他们拥有远远超乎大人想象的适应性。前段时间各种新闻,不管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父母,都为能将神兽们送到学校去管教而欢欣鼓舞,实际上,被送去学校了就能卸下对神兽的教育责任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看似不经意的动作、行为、思维方式,都在无形中不停的影响孩子,这于学校教育没有一毛钱关系,越是年岁增加越感受到家庭教育无所不在的威力。

书中茉莉的故事,就是家庭教育典型的例子。茉莉的成长史是被妈妈各种掌控的,小时候就要求茉莉成绩好并且要比男生表现得好,表现在书中最典型的便是哥哥可以八十分茉莉必须九十分。考上好大学并且读研究生得到导师认可被推荐去外国留学甚至是拿奖学金那种,就被妈妈要求终端学业嫁人生子。有如此高学历的茉莉成为家庭主妇,尤其在需要与公婆同住时更是压抑到没边,即便生了小孩也依然被妈妈和婆婆两位母亲继续掌控,通过茉莉来遥控女儿小叶的人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更何况茉莉本身就是个聪慧女子,于是茉莉选择重新进入社会竞争参加工作赚钱,终于赢得一点人生的主动权。在生儿子的问题上妈妈和婆婆两个人结成统一战线,茉莉反抗了,因为工作能力出色赚钱能力一点不逊色于当医生的丈夫,反抗成功。在女儿小叶的问题上,妈妈继续逼着茉莉按照培养茉莉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小叶时,茉莉继续反抗,小叶并没有考上妈妈和婆婆心目中的好学校,茉莉又需要承受更多的家族压力。

其实茉莉已经很棒了,她人生的前半段被妈妈控制着,走着一条社会规范下对于女性看似优渥实际上并不美好的道路,看到书中医生丈夫强迫茉莉参加其不喜欢的医生联谊会、在家庭财务开支上不尊重茉莉甚至直接无视茉莉的情节,都能看出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让女生牺牲太多个人时间在家庭,实际上是男性对女性的另一种变相的压榨,原本女性投入家庭的时间如果投入在工作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不亚于男性,正如书中茉莉重新工作后收入并不逊色医生丈夫。

在茉莉接下来的人生,她活通透了,她不希望女儿小叶也走自己这条路,不愿意逼迫小叶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仅仅只是为了考入升学率更高的学校。她不畏惧社会上对自己及女儿的恶意揣测,诸如两个高材生怎么生出这么愚笨的女儿,甚至考不上某某中学,而是坚定的支持女儿按照自己的个性和步骤发展自我能力。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茉莉书中浓缩的一句话,当初小叶生下来的时候,只要能触碰她的小脚丫都感觉到幸福,然而之后呢?父母们陷入对学习的愚蠢追求,忘记问问孩子是否快乐、享受其中。

除了家庭教育,书中也有很典型的学校教育中老师的反抗性思想。老师究竟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职业,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在无限放大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同时,是不是也强迫了老师必须无条件为学校着想而忘记了其实这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的一行而已。书中有位私立学校很出名的老师就抱持这种反抗思维,白天上班时间老师应该努力关注学生的举动、思维动态,但下班后老师也只是普通人,只想在家中沙发上窝着什么也不做。其实挺有道理的。

当然,书中还讲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事情,作者忠实地记录了自己作为家庭教师看到听到的关于自己学生的一些事情,不评价而只是记录。私以为很好,正如书中提出的陪伴治疗,有些时候他人无法感同身受,身处其中的人并非需要感同身受,可能只是需要有这么一个陪伴,赶走孤单,在治愈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缕温和坚定的希望。

这本书只是将这些教育问题摊开,并没有给解决问题的答案,事关教育,回答很难。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十二

最近看完的书籍,也算是,真正看下去的书,不是特别长,更多的其实是一种故事的记录,一种周围人的生活。

算是机缘巧合吧,因为成为了家教,所以作者有幸看到那么多的家庭,从中挑选出具有典型性的家庭呈现给我们。

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典型性的问题,甚至说,很多上一辈的人所留下来的观念。

有一个小孩子,她其实并没有多动症,也没有什么病,她所做的只是装病,目的呢,更多的是让母亲感觉到自己被需要。

因为心疼母亲,所以会伪造自己的病症,让母亲感觉到有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人生仅仅如此,虽然,自己没有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天陪母亲看韩剧,逛街,拜访餐厅,看似没有什么目的去生活,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却已经是活下去的最大的意义。

她的女儿,也是为了这样,家庭中也并不需要自己学的多好或者怎样,生活富足,彼此开心,就已经够了,我们看到的这个就是上一代对于孩子的影响。

还有一个,就是茉莉的生活了吧,好像看到了金智英的生活,可是金智英有更加大的自主性。

茉莉的生活基本上按照妈妈的想法进行,按照妈妈所有的期望进行下去,好像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母亲人生的一种延续。

无论是中学,大学,还是最后的婚姻,有过反抗的念头,可最终都是一种不了了之。

相夫教子,似乎这一生就要这么过去了。

可是,在茉莉女儿的身上出现了一定的转机。

她没有爸爸妈妈那么聪明,喜欢的更多的也只是画画,没有得到过多的父爱,小小年纪,就已经明白,有的爱,是有条件的。

她想要让大人开心,让所有人高兴,想要达到这个条件,可是早已失去了最终前进的方向。

茉莉及时发现,结合自己的人生,也真正认识到了,明明一切都只是孩子的人生。

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为了别人的快乐而度过的人生。

她选择让女儿开心,尽管这样的她,可能会背上来自家族的骂名,可无论如何,也不要让孩子重复自己曾经的生活了啊。

孩子,尽管是父母的,可是,他们是一个生命,而不是任何人的所有物,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不是任何人生命的延伸。

他们诞生下来体会这个世界,所要做的,是完成他们自己的人生。

而父母,不过是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说,让孩子完成自己曾经期盼的人生。

给孩子自由,放手,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可能并不容易忽略,可是,完整的一生才是他们应该追寻的方向。

自己度过自己认为满意的一生,就已经是几辈子难求的福气,又何必一味的压抑天性,用孩子的人生,为我们不完整的人生下赌注,在最终满盘皆输。

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本身,是自己。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十三

书名如此具有批判性,书中的内容其实可以更尖锐一些。与其说更,不如说实质上作者仅仅是在描述呈现故事,但是却没有给出任何的解释或者解决方案,甚至作者正在经历的当下,也只是作为旁观者,并没有站出来去捍卫或者说尝试着改变什么,即使有几次,作者也在事后反复的检讨,反复的觉得自己多管闲事,反复的体谅自己预设的施暴者的难处。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十四

最近几天,通过网络浏览了有关教育孩子的书,如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读完这本书,我身受启发。下面就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几点心得。

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

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我们的孩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行”,“你真棒”,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山一样爆发了。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就看你会不会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从此就爱上了该门课程,可见错误!链接无效。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赏识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阶梯。作为老师、家长,应该学会赏识孩子。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十五

《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是一位父亲叙述如何教育自己哑女儿的心路历程,有其独到的教育看法。

赏识你的孩子一书其主要的精神,诚如书名一样赏识孩子,其实,每个做父母的都有同样的经验,当孩子呱呱落地的时候,每位父母一定对自己爱的结晶既满意又兴奋,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用鼓励、满意、欣赏的眼神注视着他们,当孩子第一次对着你笑、当孩子会翻身,会站起来,会走路,会说爸爸,都会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叫“好棒”、“好厉害”。不过曾几何时,我们开始挑剔自己孩子,吃饭的速度太慢,做功课慢吞吞,那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懒惰不会帮忙做家事,只爱看卡通不爱看益智性的节目,这是你的孩子没错呀!但怎么变得这么不够标准”呢。

什么时候亲子间疏于对谈,当你认为孩子长大了,应该自己洗澡,我们已经失去每天和他如此亲密接触的机会。什么时候孩子听不进去你说的话,可能从不再讲故事给他听,当孩子兴奋的挑一本图画书要求你讲故事时,你借口说爸爸上了一天班,累死了,你自己看。你从孩子多大时就认为他们应该自己看书,美国福音馆创办人松居直从孩子很小的时后开始,一直念书给他们听,他念的书范围很广,从图画书到儿童文学作品都有,孩子们也因此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孩子因为经常听父亲念书,似乎也体会书是多么有趣的,而许多父母亲想传达给孩子健全的人生态度和想法也藉书本告诉孩子,他们可能没有察觉父母亲的说教,这些的经验给我们一个思考亲子之间的关系,常在这些微妙中起了变化。

要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应从回到原点开始,从亲子关系开始有了微妙变化开始,从不要拒绝孩子开始,继续拥抱孩子开始,再用专情的眼神看你的孩子开始,不断练习亲子熟悉的亲密的关系,莫忘初衷,他们曾经是那么可爱。

教育从回到原点开始,因为你对他一片痴情,教育从赏识开始,因为你从他们身上发现很多优点,教育从喜欢开始,因为你全然接纳,无怨无悔,教育从发现开始,因为会在他们身上发现惊喜。

当你赏识你的孩子你会在他们身上发现惊奇,诗人柯勒芝称惊奇为人类所有感知的活力与主要原动力,在这个老是听到早就知道了,早就做过了、和随便的世界里,在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惊奇,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有无限的容量和可能。有一位喜欢昆虫的学生,在校外教学时总是让老师伤透脑筋,因为他随时可能失踪,或许是路边的锹形虫或金龟子,当同学惊声尖叫时,他会拾起被高年级虐待致死的蜥蜴,而且小心翊翊地埋葬它,问他以后想做什么?他很兴奋的说想当观察家,在孩子身上你可以发现一些自然天成的惊奇,老师要像教练一样,让这些惊奇成真。

孩子的潜力是无尽的,正如向日葵种子能长成一株株娇艳的.太阳花,当我在教室上课,面对一群睁大眼睛,仰着小脑袋瓜的纯稚脸庞时,让我想起家乡观音的春天,一片寂寥的向日葵花田,乍看之下,什么都看不到,但其实花农已撒下万千种子。经过一段时日,只要雨水、土壤和阳光的条件适当,这片田野将会开满一朵朵饱满的黄色向日葵,花农播下种子的时候已经知道花将会绽放,因为他们知道种子的潜力,也明了种子成长、开花需要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教师也要像花农一样,学习如何提供种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提醒我们认真和去观察和培养孩子的天赋,懂得欣赏孩子所具有的潜力,并鼓励他们去发挥潜力。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学习欣赏另一半、朋友、同事,敬重自己的父母,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试着扮演那个充满信心、最具启发性的亲友角色。最佳的老师、父母、朋友看得见别人的潜力,会鼓励他们去发掘他们一无所觉的能力。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十六

有梦才有理想,有梦才有追求,有梦才有希望。在人生的路途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有梦的出发点。怎样把学生引领到这个梦起飞的地方?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游荡,让我不得不思考。

“领悟人生的智慧,消除教子的烦恼,走进孩子的心灵,体现成长的欢乐”是周弘老师《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的核心,也是一个好老师的参照。

现在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极度溺爱下都养成了自私自利、蛮横娇惯的心理。哪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呢?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潮下,“打骂”成了许多家长每天的必修课,这导致了许多孩子怨恨成人。

就加大了教师教书育人的难度。我想,作为学生犯错被老师适当批评也是件正常的事情。可现在的孩子偏不,教师还不能用任何言语批评学生了。

教师也是成人,学生在你批评时会流露出一种怨恨的眼神,这时,作为教师为的我就犹豫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不管学生,不行,那可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初忠;管,也难,有些家长会跟你纠缠不清。此时,我该怎么做呢?我想换个角度或许就会海阔天空了。“赏识你的学生吧!”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像“白纸上的黑点和黑纸上的白点一样,你要永远关注白色的地方——学生的优点、闪光点”。把百分之百的精力转移到白点上,那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你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微乎其微,只要你看到。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这闪光点就会无限扩大最终成就大业。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管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赏识。

只有在教师的真心赏识下,孩子们才会喜欢你,才会愿意把他们自己的心理话与老师分享;才会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展示给老师看。那老师在欣赏孩子美的同时,会不期然的发现所有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有灵性。

赏识固然重要,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不能滞后。家庭是孩子的另一面镜子,只有在两面全是阳光的镜子下,才能照亮学生的心灵。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教师因学生而精彩。学校能把学生带入梦境般的天堂中,而教师就是引导学生畅游天堂的智者。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爱学生,也是爱自己。愿我和孩子们能编织出美好的`梦想飞向多姿多彩的未来!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十七

起初以为这是烂俗的心灵鸡汤吧,我也没太注意便签,原来是真实的家庭故事。一开始读起来觉得挺俗套的,没想到我读的这么入迷,甚至一个故事还没读完我就得独自思考一会儿才能回过神继续读下去。可能是因为我恰好处在这样一个阶段,我的心里还是个孩子可是又到了可能为人母的阶段,这些故事里我既能代入孩子的不快乐,又能代入母亲的辛苦。于是看完了以后,我只剩下了无奈。太无奈了。

哪怕是我自己,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的期望都很高,他们期望自己的父母是自己想象中的父母。为人父母你要有钱,你要有时间,你要有足够的耐心,你要有足够的学识,你要能做长辈也能做朋友,你要能独立到能做家庭的一片天也要新潮到能体会孩子的时代。最难得是你要把握度,关心不足你不负责任,关心过度孩子烦死你。做孩子也很难,生来被比较,成绩说明一切,爱好不被重视,隐私啊何谈他妈的隐私。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十八

这样压抑的爱要来有何用?雍容华贵的外表下是千疮百孔的伤害。小圆妈对一只猫猫都能给那么多爱和耐心,为什么就不能对自己的儿子多一点内心的关怀?在在眼镜仔的世界里只有不断去努力要提高的成绩和妈妈的期待以及去习惯给他带来的一切压力,反而看不到别的孩子拥有的好的生活,好的物质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或许还会走向极端吧,真悲凉。

父母的言行态度,随时随地都在影响小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态度影响。当父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当好父母真是人生最难的开始,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但是孩子的每一步都是对父母的极大考验。

父母给孩子的爱永远认为是最多最无私的,可是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在将就父母啊,他们也许给父母的爱不比父母给孩子的少,只是人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总认为,怀胎十月,母爱的给予不仅理所当然,且会永久地持续下去。可是事实呢,世界太多,人心太复杂。为了生活,为了一些说不清的东西,母亲也可能会抛弃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限,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小孩子是一种充满恶意的生物,必须随着年岁渐增,受到礼教的规训之后,才会学习收敛,或者懂得包装自己的恶意。

最后,人无完人,父母当然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大多数孩子以后都会成为父母,只希望父母都能做最好榜样。心系初见你的满足和快乐,不干涉不控制。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十九

“赏识”二字,我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而真正做到去赏识自己的孩子的又有几个?在我的印象里,现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是优秀的,不希望孩子有半点不好的地方,一旦孩子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得到的就是父母的抱怨、指责。

最近一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名字叫《赏识你的孩子》读完之后让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感慨万分。在这本书里,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赏识教育的内涵,也就是说要和孩子做到心灵相通,多鼓励他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而书中的赏识和鼓励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肆夸奖。作者周弘老师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工厂技术员,是一个饱受磨练的父亲,而他的女儿天生耳聋,可作为父亲的他想尽办法去教她、赏识她、鼓励她,有一丝的进步也会给予很大的赞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帮助女儿走出了残疾的阴影,同时成绩也好的惊人,后来成为成为全国十佳少年,第一个少年聋人大学生,留学美国硕士生成为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等。后来将自己的教育方法写成了一本书《赏识你的孩子》,同时也被大家誉为“赏识老爸”。

从这件事例中我们都不难看出“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其实说到底教育并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我们的态度,只要态度一变,奇迹就会出现。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二十

读了这本书以后,结合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仿佛感觉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来自父母的伤害,或多或少,或深或浅。

然而现在我也必须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品读,当我的儿子长大接受教育的阶段,我是不是能够做到开明,尊重孩子,我像故事里高材生的妈妈一样情绪化,控制欲极强,我猜我会一边像茉莉一样改变母亲从小到大对自己的错误教育,一边控制着他的一切,尊重孩子,但是怎么为他的以后负责,他们还没有对这个社会的判断能力,教育真的是一大难题,真的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二十一

前不久,我有幸拜读了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它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振憾。

周弘老师,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工厂技术员,更是一个饱受磨难的父亲。他的女儿周婷婷天生耳聋。就是这个双耳全聋,被幼儿园老师称为“哑巴白雪公主”的小女孩,在周弘老师的赏识鼓励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六岁时,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进入了普通小学,并连跳两级;八岁时,背诵了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打破了当时吉尼斯世界记录;16岁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这位锲而不舍的父亲,在探索女儿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找到了“赏识教育法”这一个教育的瑰宝,并将这一教育理念加以推广。他从一个普通的工厂技术员,成了一名特殊学校的校长,也成了一名著名的教育专家。

在这本书里,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赏识教育的内涵。周老师用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赏识教育的重要性,把赏识教育归结为“看得起”,并用“行”和“通”来概括精髓,也就是说要和孩子做到心灵相通,多鼓励他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书中,周弘老师特别强调:教育孩子同“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原理是一个样。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生的.教育家。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本能的拥有两个宝藏,即正确心态:孩子学说话时承认差异——导致差异缩小。孩子学走路时允许失败——导致不怕失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保持像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心态,要相信孩子,时刻给孩子鼓励,孩子才能竖立自信心,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我特别欣赏周弘老师在中说的这段话:“没有种不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长势不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而是从自身寻找原因。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这段话告诉我们,孩子的命运决定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二十二

这是一个饱受磨练的父亲写下的关于孩子教育的书。作者的女儿天生耳聋,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和生活,可作为父亲的周弘,却不言放弃,想尽各种办法去教她,赏识她,鼓励她,哪怕她有一丝长进,也予以莫大的赞赏。这位伟大的父亲,以自己无限的父爱,帮助女儿走出了残疾的阴影;这个双耳全聋的女孩,不仅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而且连跳两级,成绩好得惊人,曾被评为为全国十佳少年,后成为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留美硕士,成为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等;这位锲而不舍的父亲,在探索女儿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找到了"赏识教育法"这一个教育的瑰宝,并将这一教充理念加以推广,成了一名特殊学校的校长,成长为一名教育专家。

作者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源于对女儿深深的爱。这种爱一旦成为一种不懈的坚持,对孩子的赏识也就水到渠成;而这种不懈的坚持,终竟让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教育家。在佩服之余,深感坚持的磨力。那句老话不禁又想起在耳边: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故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回头瞧瞧自己,正是缺少这种坚持,这种不改的痴心。

周弘所倡导的这种理念,若用于后进生的辅导,一定很有效果。后进生最缺少的就是自信,我们以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一点点进步,对于他们定是莫大的鼓舞。书中说,每位父母都曾是出色的教育家,只是他们对于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值,往往揠苗助长,损伤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在过高的要求下变得越来越没有了自信,从而丧失了学习激情。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树立信心,让他们把从家里丢失的东西找回来。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对于孩子的爱,我们不缺少,缺少的,是像周老师那种不懈的坚持。

末了,记几句书中的话,分享一下吧:

赏识是欣赏、拥抱与赞美;

赏识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

赏识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

赏识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

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

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平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更是陪伴孩子品尝失败的爱。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二十三

这一段时间我拜读了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感受颇深。让我对赏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爱”,就是被关注,被承认,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我们常说:我很爱孩子,那你学会赏识了吗?让赏识重新回到孩子的身边吧!

读了这部作品,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些孩子们,发现孩子们身上的优点多了起来,显得更加可爱了。同时,我也深深的体味到,这一个个闪光点能在孩子们身上得到聚集,不正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一次次赏识、鼓励的结果吗!

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和赏识。孩子的进步离不开鼓励和赏识。我们班班里调皮,爱玩的孩子较多,因此孩子们每天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在处理矛盾时,我发现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就充满自信,用赞许的语言鼓励孩子,孩子就充满朝气,用欣赏的态度和孩子交流,孩子就充满激情。但我觉得爱也要有个度,毫无原则的溺爱,其实是害孩子,科学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的真爱,因此对个别调皮孩子我也是严格要求,决不含糊。

同时,更要教育孩子学会鼓励和赏识。鼓励应该是双向的,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赏识的索取者,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目光中充满赏识的赋予者。老师赏识孩子,同时,也要引导孩子要学会欣赏老师,孩子和老师要实现“阳光互动”。我今天学习周弘老师的教育方法,是在学习如何真正的爱孩子,学习正确地播撒爱的雨露和阳光的窍门,是我教育能力的一次提升和加强。

这次学习很有意义,写这篇读后感,是对自我提高的一次教育。同时我也会将这份深切的体会带到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赏识的爱会让成人和孩子在欢乐中共同成长进步。赏识你的孩子吧,只有这种理性的爱才会让孩子在美丽的人生世界翩翩起舞,自由翱翔!

你的八岁孩子的读后感篇二十四

有梦才有理想,有梦才有追求,有梦才有希望。在人生的路途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有梦的出发点。怎样把学生引领到这个梦起飞的地方?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游荡,让我不得不思考。

“领悟人生的智慧,消除教子的烦恼,走进孩子的心灵,体现成长的欢乐”是周弘老师《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一书的核心,也是一个好老师的参照。

现在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极度溺爱下都养成了自私自利、蛮横娇惯的心理。哪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呢?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潮下,“打骂”成了许多家长每天的必修课,这导致了许多孩子怨恨成人。

就加大了教师教书育人的难度。我想,作为学生犯错被老师适当批评也是件正常的事情。可现在的孩子偏不,教师还不能用任何言语批评学生了。

教师也是成人,学生在你批评时会流露出一种怨恨的眼神,这时,作为教师为的我就犹豫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不管学生,不行,那可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初忠;管,也难,有些家长会跟你纠缠不清。此时,我该怎么做呢?我想换个角度或许就会海阔天空了。“赏识你的学生吧!”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像“白纸上的黑点和黑纸上的白点一样,你要永远关注白色的地方——学生的优点、闪光点”。把百分之百的精力转移到白点上,那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你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微乎其微,只要你看到。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这闪光点就会无限扩大最终成就大业。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管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赏识。

只有在教师的真心赏识下,孩子们才会喜欢你,才会愿意把他们自己的心理话与老师分享;才会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展示给老师看。那老师在欣赏孩子美的同时,会不期然的发现所有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有灵性。

赏识固然重要,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不能滞后。家庭是孩子的另一面镜子,只有在两面全是阳光的镜子下,才能照亮学生的心灵。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教师因学生而精彩。学校能把学生带入梦境般的天堂中,而教师就是引导学生畅游天堂的智者。

赏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爱学生,也是爱自己。愿我和孩子们能编织出美好的梦想飞向多姿多彩的未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031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