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0:05:05
专业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7篇)
时间:2023-10-29 00:05:05     小编:笔砚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客观真实,不夸大和歪曲事实,做到实事求是。- 掌握一些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一

现当代文学是指近几十年来产生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近距离、生动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也反映了作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与疑虑。通过阅读现当代文学,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也受益匪浅。

首先,现当代文学作品独树一帜,风格多样。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的优美诗意和浪漫情怀,现当代文学更注重刻画当代社会现实,展示普通人的生活和思考。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揭示了农村家庭的命运,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在动荡岁月中的生存状态。这些作品反映了现实的一面,亲近、真实又富有洞察力。与此同时,现当代文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风格,有人性化的叙事,有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还有诗化的语言。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的思考深度和文学艺术的多样性。

其次,现当代文学作品探讨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革引发了各种问题,现当代文学成为了作家们表达和思考的媒介。作家们通过文字传递一种深入挖掘社会底层生活的意识,以及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例如刘心武的《放下你的鞭子》揭示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反映了当代人的迷茫和焦虑。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一定的触动,更提醒了我们关注社会问题,思考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现当代文学作品展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考,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作品,我深切感受到了作家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切。在阅读过程中,我被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与作家产生了共鸣。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展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痛惜。作家借助文学语言将自身的情感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对自身情感的思考和审视,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此外,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展现社会问题和情感共鸣的同时,也提供了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启示。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传递出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之道。例如路遥的《人生》讲述了在动荡社会中寻找人生意义的探索,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摇摆。这些作品督促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总结起来,通过对现当代文学的阅读,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独特的风格和多样的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探索、对情感共鸣的触动以及对问题解决的启示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读懂作家们的思考和表达,我更好地理解了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人类存在的意义,也更有动力去思考和解决当前的问题。现当代文学作为大众的精神食粮,不仅展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更激发了我们对自己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二

文学是一扇通向广阔世界的大门,喜欢文学,就是喜欢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探索人类世界和内心深处。在我看来,喜欢文学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丰富心灵的修行。通过阅读和写作,我逐渐懂得了如何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与魅力,也找到了自己在其中的定位与价值。

第二段:感受美好

喜欢文学的人,往往能从作品中感受到美好。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它们都能以独特的方式描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平凡的日常转化为丰富深远的意义。在读一篇故事时,我们会随着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感受到喜怒哀乐的共鸣;在欣赏一首诗歌时,我们会被其中流淌的语言所抚慰,感受到一种美的境界。这种美,教会了我如何用心去触摸世界,发现内心与外在的契合点。

第三段:思考人生

喜欢文学的人,借助作品思考人生。文学作品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的产物,它们往往包含了作者对于人类存在、生活意义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阅读和分析,我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在面对人生的困惑和挑战时,找到一些解答和答案。文学作品的思考深度和人性的丰富性,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和责任,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第四段:表达情感

喜欢文学的人,善于通过阅读和写作表达内心的情感。有时候,我们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而文学作品正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和表达方式。读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投射到作品中的角色或情节上,与之产生共鸣。同时,通过写作,我们也能找到一种沟通内心和外界的方式,将复杂的情绪和思想变得清晰而具体。我的文学之旅不仅是对作品的欣赏,更是通过写作,将自己内心的琐碎与矛盾转化为清晰的思维和情感的境界。

第五段:扩展视野

喜欢文学的人,注重扩展自己的视野。在喜欢文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接触到不同作者的作品,探索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文学风格和题材。这使得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经历和认知,而是逐渐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和理解问题,学会了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与见解。喜欢文学的人,更容易接纳多样性,更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结尾:

喜欢文学,就是喜欢探索生活,喜欢思考人生,喜欢表达情感,喜欢拓展视野。文学是一片璀璨的海洋,在其中徜徉,我们可以找到无尽的快乐和启发。在我心目中,文学不仅是文字构成的作品,更是一种信念和生活的态度。通过喜欢文学,我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与成长,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与智慧。我相信,在喜欢文学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自己的探索与发现,让文学的魅力永远伴随着我们。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三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文学家。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唐代的文学以诗歌为主,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白居易、杜甫、杜牧等。他们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社会风貌为主,形式独特,意境深远。而宋代的文学则更加注重散文和小说的发展。辽阔的大地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宋代的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

二、唐宋文学的魅力与影响

唐宋文学的魅力在于其沉静内敛和情感的细腻描写。唐代的白居易创作的《琵琶行》、杜甫的《登高》等作品无不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生活状况的思考和感慨。宋代以苏轼、文天祥为代表的文人更是以纵情豪放的风格和犀利的言辞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人间的苦难。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深刻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唐宋文学的影响不仅限于当时,而是在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论是韩愈、欧阳修、辛弃疾等文学家,还是后来的文学大师如王国维、胡适等,都受到唐宋文学的启迪与影响。

三、唐宋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唐宋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其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独到洞察。唐代的诗歌通常使用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观点,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感慨。唐宋文学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人性中的光明与黑暗、欢乐与苦难。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的运行规律,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以应对当今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四、唐宋文学的启示与反思

唐宋文学的启示与反思在于提醒我们应重视生活中的小事与平凡之美。唐代的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唐宋文学家们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生百态的描绘,告诉我们人生犹如茫茫草原,时过境迁,一切都是虚幻的。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身边的美好事物,唐宋文学的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珍惜与感悟。

五、致力于唐宋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唐宋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当通过读书学习,深入了解唐宋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欣赏和研究优秀的作品。同时,我们也应当努力发扬唐宋文学的精神,用自己的笔触和文字传承其优秀的艺术传统。只有这样,唐宋文学才能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芒,真正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唐宋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审美享受和心灵上的触动。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唐宋文学的特点和意义,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与启示,体会到人生的无常与真谛。唐宋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将其精神发扬光大,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唐宋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四

学习古典文学,深深的感受到了古典美的风度,随着老师的步伐,在老师的指引下,漫步在五千年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我看到了上古神话中,童年的拙朴与浪漫,知道了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和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辛勤善文的理性与雄辩,汉代辞赋的宏阔豪迈,魏晋南北朝的家那边风骨与田园浪漫,等等,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去挖掘。学习古典文学,主要是培养我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我们内在的气质。

一学期很快结束了,总结一下自己一学期的学习收获,学习的不足,课堂上有时候跟不上老师的步伐,笔记记得不全,课后结合同学的笔记补,但总觉得很乱,无法下手,不知道该些什么,分不清哪个是重点。说实话,如果这样糊涂下去,真不知道做笔记有什么用,对于我来说,笔记只是用来应付,应付自己,糊弄老师,为考试,为获得那可怜的平时成绩而作。

或许是出于本性,只要接触,总想得到。由于太想得到,一开始学这门课,怀着满腔的热情,十足的信心,极大的好奇,总想着,我一定要好好学这门课,仔细斟酌每段历史,回到古时候,感受他们的生活,可是,现在想想,课本没吃透,课外阅读少之又少,一项到五千年的历史,太长,太难了。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文学的学习让人儒雅,有气质,也可以学到古人为人处世之道。古典文学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成俗的教科书,将古人的智慧传承下去。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五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以文字为媒介,抒发情感、反映社会、探索真理。通过阅读和品味文学作品,我获得了许多关于生活、人性和智慧的启迪。在与文学的交流中,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文学是一面照妖镜,可以帮助人们看清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在读《红与黑》这样的经典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小说中,主人公朱丽安被红发男子凯尔洗脑,成为一个专门为凯尔杀人的凶手。小说透露出了社会上对弱者的剥削和欺压,以及人性的脆弱和迷惑性。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完美,存在着不公和善恶并存。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描绘,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完美,提醒着我随时保持警惕、保护自己。

其次,文学是一本智慧的书,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读《理想国》时,我学到了关于正义和思想的重要理念。柏拉图在书中提出了“哲人王”的思想,认为专制政体的合理选择是由哲人执政。精神和智慧应当成为统治者的品质。通过阅读这样的哲学作品,我开始明白了正义的深层次含义,认识到思想的力量和智慧的重要性。文学作品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启迪了我的智慧,让我逐渐认识到人类倡导和追求正义的重要性。这让我在行动中始终保持一个正直、公正的心态。

再次,文学是一面哲理的镜子,可以让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在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时,我对主人公霍尔顿深感敬佩。小说中,霍尔顿作为一个被社会排斥的“另类”,他对虚伪和功利主义的反抗让我感到震撼。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拒绝墨守成规,保持真实和善良。通过这本小说,我开始思考自己生活中的追求和价值观。我从霍尔顿身上学到了坚守自己的内心,勇敢追求自己的真实与善良。文学作品是思想的营养剂,它给了我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最后,文学是一片绿洲,可以给人们以安慰和慰藉。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常常让人失望和绝望。而文学作品则如同一杯清澈的甘泉,给予我们内心的慰藉和抚慰。读《浮生六记》时,我被作者藤野先生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感动。藤野先生在人生充满坎坷和挫折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的态度。通过这本书,我得到了信心和毅力,学会在逆境中坚持和奋斗。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与慰藉,它让我感到自己不再孤独,获得一种温暖和宽慰。

总之,文学是一面多彩的镜子,它透过文字的光芒,映照着生活的真实与美好。通过阅读和品味文学作品,我获得到了对社会、人性、智慧和生活的新的理解和认识。文学之于我,像一道沟通思想与灵魂的桥梁,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智慧和情感的升华。我将继续与文学作品交流和对话,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将文学所带给我的启迪与感悟,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六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它以独特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世界、感受生活的窗口。在长期的学习和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魅力。下面,我将从文学对人类情感的疗愈作用、对人类智慧和思考的启迪、对人类世界观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和时代的反思以及对个体修养的培养等五个方面来谈谈对文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学对人类情感的疗愈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是感性的动物,而文学正是从丰富多样的情感中汲取营养,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之中。每当我读到一篇激动人心的小说、一首动人的诗歌或一部让人深思的戏剧时,我总能感受到作者深情的表达和无尽的情感力量。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引发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还能帮助我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感。通过文学,我懂得了关怀、宽容、感恩和爱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了自我安慰和调适情绪的方法。文学是情感的抒发,也是情感的寄托,它能够帮助人们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并为人们的心灵创造一个宜人的环境。

其次,文学对人类智慧和思考的启迪不容忽视。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考,它们以生动的故事、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悲欢离合的情节展示着人类的命运和生活。正因为如此,它们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途径。通过文学作品,我学到了如何行事慎言、如何与人为善、如何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文学作品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思想的宝库,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作品之中的智慧,我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和思维能力。

再次,文学对人类世界观的影响是深远的。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性,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认识和了解世界。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展示人类生活的多样性,还能够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以及人类的精神追求。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了解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拓宽了我的视野和世界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塑造,给予了我更为真实和全面的人类生存状态的感知,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以及更好地去审视和定位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再者,文学对人类社会和时代的反思具有重要意义。文学作品是时代的见证者,其中蕴含着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深度思考和反思。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关注到了社会不公、人权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在文学作品中,我看到了社会的丑陋、人性的矛盾和世界的不平等,这让我触动和震撼。同时,文学也为人们提供了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解和思考,为社会改革和进步提供了力量和思路。文学作品让人们思考世界的发展趋势,思考人类社会的进步方向,进而影响和塑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最后,文学对个体修养的培养有着深远的作用。读书可以给人以情感的满足,还能够培养人的品格和修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善美,学会了如何品味文字和欣赏艺术,同时也学到了如何做一个有情趣、有内涵的人。文学是人们心灵的精神食粮,通过精心选择和阅读文学作品,我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人格特质和道德观念。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思考,是培养个体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总之,文学是一座庞大的宝库,给予人们智慧、情感和灵感。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交流和思考,我对文学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和完整。文学对人类的情感的疗愈作用、对人类智慧和思考的启迪、对人类世界观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和时代的反思以及对个体修养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阅读文学作品,正如杰出学者洛克所说:“书籍是种植在人们心田里的天然花园,一旦为仔细款待、培养、修剪和呵护,就会长出热心、果实连连的活树来。”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我国的教学改革不断扩展,教学改革更是培养当代新青年学子的重中之重。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更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学科。编写教材更应具有时代先进性、创新性、多元化的内容设置,符合学科特色,从而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探究能力,更为其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一)我国语文选修教材的设置与发展阶段

语文选修教材课程的设置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分别是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突破期。选修课也是一种学习课程的方式,只是它属于通习,给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由。在历史上在几次改革及政治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选修课萌芽,并且良性发展了一百多年。在开课初期,由于课程类型单一,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和求知欲,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及全面发展需求,于是,在广大师生的支持下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选修课程。不仅有文科、理科,还有公共必修课,但由于一些科目无法实际实行,改革因此中断。探索期,我国建国后全面学习苏联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开始认识到苏联的教育模式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目标。因此,在1963年又开始了教学改革,增添了许多选修课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其个性、特长发展,像农业技术选修课、历史选修等。当时还未涉及语文选修。发展期,国家为了大力发展建设,发展学生的特长,设置了许多选修课,不仅有课外的文章、课文读物,还有一些职业技术课,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兴趣培养。文科、理科都有所侧重,且这些课程都在实践中得到了落实。1996年,选修课中包含了语文,并且规定语文为必修课,中外文化读物、乡土文化、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文学素养、写作素养、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我国语文选修教材的建设发展

我国语文选修教材的建设发展较晚,在1991年才进行了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次编写,有文言文、古代文学的内容。在江苏省的改革中有四种语文选修教材,其中有很多古代、现代、中西方文学名著欣赏阅读,并且广泛受到学生的喜爱。在经过了几次改革后,选修教材的内容有书法、民俗、美学、逻辑、中外名著、史话、科学、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2003年,我国的七个城市携手编写了四种语文选修教材,增添了诸如演讲与口才、文言文拓展、赏析、实用文应用等。这四种教材也被其他的许多地区广泛使用,是我国地方编写语文选修教材的开始。我国语文选修教材在经历着许多问题的侵扰的同时不断发展了一百多年。

(一)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

国家选修教材所呈现的整体特征是:教材内容紧跟时代的潮流、创新化思维、从内容种类到编写方式皆多种多样,有合编、分编、统编、专编。但也存在缺少精品教材等问题,虽然教材五花八门,但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无明显差别,课程缺乏特色,缺少精品课程,这对资源是一种浪费;其次,缺少一线的语文教师编写教材,虽然目前大多是由学识渊博的大学专家、教授编写高中初中的语文教材,但他们的专业素养太强,内容过深,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连初、高中的老师都很难消化吸收,学生更是负担太重无法消化,以至于学生不仅学起来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连本该有的实际应用能力也降低了。

(二)校表教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

校本教材应该大体上和国家的课程、地方的课程相一致,选修和必修相对应,校本教材的理念、理论应和选修教材相一致。但在实践过程中,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校本教材的开发过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故意迎合,价值观不端正;其次,校本教材过于重视学校特色,涉及面不广;第三,校本教材大多是按照教师自身的想法、特色去编写的。总之,校本教材的标准、教师是否够资格去编写、教材成本高且没有相对应的评价标准等都成为校本教材开发的阻力。

(三)对我国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及使用建议我国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减少选修教材的数量、种类,増加精品化、有特色的课程;二要正确处理好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注意二者的联系衔接和拓展;三是在编写的内容上应符合学生的兴趣及学习需求、学校的文化教育特色,提升编写教材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并保证编写课程内容的科学化、严谨化,不断更新完善教材的内容。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提高专业能力,具备良好的编写教材的能力,并且能使教材有趣生动又有可学性,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学习需要,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就业发展也能提供帮助。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八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带“*”的文章,尤其是作为鲁教版教材,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就略读课文内容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现在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以五四制的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参考,深入分析教材中略读课文的学习策略。

五四制;鲁教版;初中语文;略读课文;学习策略

1.对五四制概念的简要说明。我国目前普遍见到的学制就是“六三制”,即小学教育六年、初中教育三年,相比于“六三制”学制的盛行,还有个别地区实行“五四制”,就是小学教育五年、初中教育四年,这是因为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辍学问题严重,不能真正做到小学教育的普及。因此采取五年制小学教育,将课程内容有效压缩,且针对性更强,反而利于普及小学教育;而将初中教育延续为四年,则可缓解初中学习的高效压力,帮助学生扎实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2.对略读课文学习的教学现状分析。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普遍表示出对略读课文的不重视。包括教师学生在内,都没有正确认识略读课文的含义。这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结果。略读课文的设置,其根源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自学习惯,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将略读课文的时间安排设置为一节课,且仍旧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为辅。此外,对于阅读课文的要求也相对较低,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完成了这一内容的学习,严重损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也不能达到学习略读课文的真正内涵。

1.以问题设置为引导,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才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略读课文中亦是如此。在学习鲁教版教材中略读课文《在山的那边》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思考分析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是否可以运用故事化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文章中是如何描述“山”的形态,而“我”具体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学会让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内容。将上述问题解决后,学生自己就能明白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可由学生进行述说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对于把握不确切的内容进一步讲解,如此则深化学生的理解。2.以掌握规律为前提,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掌握一定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放任学生自主学习略读课文的内容。针对文章内容中的人物描写的几要素自己进行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在学习鲁教版中略读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学习,并选取代表上台充当小老师,将自己认为文章中需要明确掌握的重点讲述出来,并在学生完成后由其他学生补充,选出哪一小组的讲解更加清晰准确。鉴于时间关系,教师可以将此内容放在阅读课上或者自习课上进行,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前期准备时间,从而进行讲解展示。为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从人物描写的方式有哪些、课文叙述的方式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表现贝多芬的内心感受等问题中给学生提供参考,促使学生的准备更加充分。同时为了确保每名学生的活动参与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具体说明每位学生的工作职责,以此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种形式的开展就是引导学生真正学会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重要尝试,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与权利。3.以加强练习为根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才能练就,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与阅读规律后,就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略读课文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鲁教版中略读课文为例,在学习文章《不求甚解》内容时,让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全面的阅读,了解文章中的观点,了解知识的学习方法,了解“不求甚解”的典故应用及其真正内涵,让学生通过阅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时刻秉持谦逊,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且真正的好文章要随着阅历的丰富不断体会领悟的,由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真正了解略读课文设置的真谛。

略读课文在鲁教版教材中设置非常之多,也从侧面说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略读课文的重点环节进而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自学能力,这对于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的掌握与整体的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教师还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以更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略读课文的学习。本文以鲁教版教材为内容进一步阐述说明,希望与其他语文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互动,如有叙述不周之处,还望海涵并与笔者及时沟通。

[1]李娜.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2]妮娜.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1).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九

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与时俱进,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把握语文课本资源的基础上,适当适时地向课外延伸。1.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为例,课本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6篇。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并且这些训练点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经过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教师可在教学时增补一些相关内容,如《沁园春雪》、《论语述而》、《阁夜》、《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智子疑邻》、《精卫填海》、《荷塘月色》、《背影》、《海的女儿》、《丑小鸭》、《天方夜谭》、《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孙漂流记》等。2.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单元。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也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匆匆》一文时,把本册的《长歌行》并入一块学习,还可引入一些有关惜时的名篇,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明日歌》等,组合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家名篇的大单元,让学生充分阅读,并布置学生搜集大量惜时名言,营造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时间的宝贵和浪费时间的可耻。

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编者或作者当然会使用含蓄的艺术手法,获取“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激发学生用想象填补这些空白,想象文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想象故事情节中的细节和结局等,进行适度的拓展,就能放飞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和呆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春笋》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教学时,我便引导学生想象:雷公公会怎样唤醒春笋呢?学生纷纷喊起来:“春笋,快醒醒,春天来了。”“小燕子已经来了,正在给他们唱歌呢!”“快出来吧,春笋,大家都在迎着春风使劲生长呢!”接着,我说:“这样一喊,春笋们便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冒出来了。这时它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静态的语言文字激活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说,在入情入境中演,在声情并茂中读,有效理解文章的意境,品味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例如在四年级《钱塘江大潮》一课中,可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余亚飞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等知识延伸课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小学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该紧扣教材,但又不拘泥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通道,必要时、必要处都要善于结合教材进行适当的联系和拓宽,让教材成为一个个最佳的资源生长点。语文教学要完成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形成开放的教学态势。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十

(一)对语文教材进行创新在编写语文教材的过程中,选择一些好的语文选修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等,语文课程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其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然后在编写教材时,给学生及教师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选择喜欢及需要的教材。

(二)教材种类多样化新课程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定,包括小说、诗歌和戏剧、散文、新闻与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有很多出版社依照新课改的制定进行一系列的教材改编。由编写种类的多样化可以看出,出版社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重视,不论是长远的发展还是整体性发展,多样化教材都是现代教育非常需要的。

(三)教材编制的灵活性在编写语文选修教材时,除了借鉴经典教材之外,还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在编写专题设置的时候要考虑诸多因素,例如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与语言实践内容等因素。另外,还要遵循汉语特点改变编写模式,重视编写的灵活性。编写包括:合编、分编、统编及专编,在编写内部单元的过程中要把各自特点都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综合应用能力。

(四)体现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语文选修教材的改革要求教材中要具有时代性,要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把时代性很好地展现出来,把选修教材与时代性进行整合。例如广东出版社在《论语选读》的过程中,便设计一些教材与时代性内容进行结合:孔子所说的“信”包括哪些内容?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的理解。或者,怎样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孔子所说的“君、臣、父、子”?很好地把孔子时代与现代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五)体现教材“生本”性在编写选修教材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自主性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在编写语言文字和新闻传记教材时,从实际课堂为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一)缺少优质教材目前有超多七十种的语文选修教材,对于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不同的出版社之间的体制要求不同,但是教材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大多数选修教材都是重复使用,多套用,并没有真正体现教材多样化,造成教材资源浪费,很多优秀的教材资源难以实现共享。

(二)编写中缺乏一线教师现在看选修教材都是由一些研究机构的教授及专家之类的进行编写,很少看到有一线的教师参与其中,在民国时期就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语文教材编制,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现在面对的是新课改的挑战,专家对于现实教学的问题不如中学教师那么了解。翻开现在的选修教材都是学术论文或者研究成果,例如《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等这些专业性的文章,就容易形成学生的学业压力,因为新的研究成果,教师要有一个理解消化的过程,何况是学业过重的高中生。

(三)重视“考本”而轻视“生本”在进行教材选择时,都是学校或者教研机构自主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完全是学校给什么样的教材就学习什么样内容,完全丧失主动权,连选择选修课教材的权力都没有,如何满足学生对于学生的需求,所以在所谓的选修课中教师都是打着选修课的幌子上必修课的内容,完全没有发挥生本应有的作用。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之间存在一定的问题,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确保新课改的有效实施。选修课程内容包含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编写与使用,这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个新鲜的事物,都在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分析,所以我们要吸取以往的教材编写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新的经验,提高编写的质量,进一步完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以上是我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对选修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修辞知识作为语文知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功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判断是何种修辞手法等,而没有重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情况,致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以及写作过程中,语言表达比较干瘪、单薄。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修辞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情况,并对由此带来的教学启示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修辞知识;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启示

修辞主要分为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种类型,其中积极修辞是指传统的修辞格,如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而消极修辞则是指选择合适的句式或者段落安排,从而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作为知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成分,修辞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于修辞知识的认识程度,从对于修辞知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本文以《祝福》为例,分析《祝福》中的修辞知识。

(一)《祝福》的积极修辞运用其一,比喻。《祝福》一文中含有大量的比喻手法包括明喻和暗喻,比喻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常见修辞手法之一,能够让比较抽象的事物形象生动地出现在读者脑海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二,对比。《祝福》一文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对比,比如祥林嫂变成结尾处所描写的“乞丐一样的人物”的过程就是通过不停对比体现的,利用对比这种修辞手法,使得人们对于祥林嫂更加同情,也就对于当时的社会更加痛恨。纵观《祝福》一文的发展过程,就是利用对比推动的。其三,衬托。衬托是指通过对于其他方面的描述,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良好的衬托方式不仅能够使得读者直接感受到作者的言外之意,而且能够突出文中人物的形象。

(二)《祝福》的消极修辞手法运用。消极修辞手法由于过于普遍,反而不像积极修辞那样被重视。在《祝福》一文中所运用的消极修辞主要有:其一,词语。通过运用不同的词语,能够体现不同作家的风格,也能够直接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奥妙。例如在《祝福》中的“玩物”等词表现了祥林嫂饱受蹂躏却没好下场;而运用“厌见者”则是指像鲁四老爷那一类人,虽然与鲁迅先生同为本家,却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这些经过作家锤炼的词语,每每一出现便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二,句式。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句式的组成运用,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三,语段。文章结构也是消极修辞手法中的一部分,文章结构直接决定了这篇文章的精彩与否。以《祝福》为例,作者使用倒叙的修辞手法,先描写祥林嫂在“祝福”的气氛中死去,再以“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连成一片”为头,开始叙述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大大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悲剧性。

(一)树立正确的修辞观。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积极修辞手法的过度重视,导致学生对于修辞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例如修辞知识等于修辞格,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同时对目前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学生对于修辞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修辞就是指修辞格,因此在作文中比较刻意运用比喻、排比等方式,但是由于没有锤炼词语,因此在整体表达上仍然比较单调。

(二)建立修辞知识体系。除了树立正确的修辞观以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修辞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修辞知识。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修辞知识就包括语法、词汇等多种多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水平进行循序教学,依次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由上述对《祝福》的分析可知,文章内的修辞知识散落于文章的各个角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精读深挖。

(三)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来进行。将修辞教学渗透到阅读和写作当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修辞知识,使得学生养成多朗诵、多背诵、多积累的习惯,基于多听多说多读的基础上,使得学生能够自然运用修辞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作者的初稿以及定稿,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从中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修辞。此外,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其中的修辞教学,引导多读、多写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读就是要求学生要广泛阅读,从大量的优秀例文中感悟出运用修辞的方法和窍门,进而在自己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修辞知识。多写就是要求学生要多写文章、多修改文章,通过锤炼词语、优化句子、调整文章结构,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对于文章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修辞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审美趣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修辞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学会修辞、学会运用修辞,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修辞知识的教学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修辞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1]更求夏.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

[2]马淑凤.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程开发的利用[j].读书文摘,2017(8).

[3]周江.浅议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议论文的水平[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7(7).

[4]安丽.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入修辞知识[j].中学语文,2017(1).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方式。它承载了人类的智慧与梦想,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在文学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痛苦,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通过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我对文学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第一段:文学的意义在于记录历史

文学作品是历史的记录者。通过传递文化和历史信息,文学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往的风云。例如,《红楼梦》是清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康乾盛世的描绘,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繁华与腐朽。另外,《鲁滨逊漂流记》则对人类探索未知大陆的历史有重要的记录作用。文学作品的历史性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认识和面对现实。

第二段:文学的意义在于反映社会问题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象的折射。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描写和探讨,文学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例如,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家》描绘了当代中国家庭的矛盾和变迁,引起了社会对家庭伦理的深入思考。另外,《1984》通过对极权政治的揭露,引发了人们对权力滥用的思考。文学作品的社会反馈性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变现实。

第三段:文学的意义在于陶冶情操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寄托。它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例如,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故事,让读者沉浸在它那深刻而令人动容的情感之中。另外,鲁迅的小说《药》通过对社会不公的揭示,引起读者的愤懑与思考。文学作品的情感渲染性使得我们的情操得以升华和陶冶。

第四段:文学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文学作品是智慧的源泉。通过对生活和人性的探索,文学可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智慧。例如,歌德的《浮士德》通过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另外,《老人与海》通过对坚持不懈和尊严的探讨,激发了人们对追求和成长的动力。文学作品的智慧启迪性使得我们的思维得以开阔和升华。

第五段:结尾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的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是历史的记录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过去的渠道;其次,它反映社会问题,激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改变;再次,它陶冶情操,让我们的内心得以沉浸在美和深情之中;最后,它启迪智慧,激发我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的智慧与情感,增长见识,提高自我境界。因此,文学对于我们的意义重大且不可忽视。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中职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选文更加贴近中职学生现实的生活,未来的岗位需求,彰显职业特点。中职语文教材选文打破了语文教材封闭化和凝固化的模式,选取了很多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优秀作品。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教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最终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然而学生学习的载体是语文教材,所以语文教材必须面向生活化进行教材改革。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领略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的观念的一代新人。所以中职语文教材需要编入一定数量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篇章,这些文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实现他们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载体。如《摇滚情缘》、《十八岁和其他》、《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从卖灯泡做起》;还有很多选文是反映职场经历的文章,是记叙文,因其真实可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源自职业的温情》、《选对池塘钓大鱼》、《爱上你的工作》、《带上三句话上路》、《成功离你有多远》、《万能的求职方法》等;还有展示职业生活的丰富与深度、展示职业精神的文章。这种文章一般叙议结合,启人深思。如《新时代的工人许振超》、《爱上你的工作》、《邮差弗雷德》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

在中职阶段学生要了解、认识相关行业的信息,对将来毕业走向社会、走向不同的专业、行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大有裨益。生活化的中职语文教材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语文教材的选文适当的反映专业领域、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互相衔接,使语文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这方面的内容因为紧贴学生的专业生活、行业动态,使之成为学生认识专业领域和行业信息的文本。

如2009年人教版中职语文国规新教材,其中有许多选文涉及到各种行业领域,教材有专门一章是行业扫描,放眼世上“三百六十行”,审视行业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品味行业的姿态、品格和精神,从而进一步确定最适合学生的职业和岗位。《百年时尚话汽车》涉及交通运输行业,回顾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让学生品读了汽车文化;《移动的倾诉》讲述信息时代手机的发展变迁,引发了人们对于手机折射出的多棱生活和深刻思考;《internet改变世界》反映了互联网领域的巨大变革,对互联网出现后人们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探索;《中国建筑的特征》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九大特征,建筑学的文法理论和世界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问题等。这些反映行业历史或动态的选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某个行业的概况,能激发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对于本行业领域的兴趣和语文学习的兴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职场是成功者攀登高峰的平台,是有志者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多年的所学都是为了最后走上职场,回报社会。站在职场起点,学生要从各方面为职场生涯做好准备。所以,语文教材内容应接近职场生活和社会实际。教材选择一些能够深刻反映职场生活和社会内涵的文章。

中职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的方式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形成某种感性或理性的认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人教版《走向社会》是一篇教子箴言,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深刻地人生感悟浓缩到这一篇短文之中,以肺腑之言告诉女儿,如何用坚强、智慧、爱与欢笑去面对即将步入的多彩“社会”。《源自职业的温情》一文作者紧紧抓住“职场的温情”,从熟悉至极的工作环境说起,抒写了置身其中的悲欢哀乐,以及职场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从物质层面上说,职场是生活的保障;从精神层面说,职场既有付出也有收获,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找到合适的位置。《同事》一文列举了同事间的几种类型,分析各色同事的不同表现,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些对于即将走向职场的中职生来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职语文教材理应承担阐释人性之美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中职学生通过理解课文主人公人性美好的品质,进入对人类心理乃至人性的洞察,帮助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具有重大意义。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阐释人性美的经典文章,如中职语文教材中选用一些阐释人性美的文章,如谈歌的《绝品》,这篇文章中的刘三爷、常先生和王商人的为人,堪称是人中绝品,三个人身上体现出人性美的光辉,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文化的流传,更是一种精神的流传;欧亨利在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当中塑造了贝尔曼这位舍己救人的老画家形象。最后一片藤叶是老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也正是这片由老贝尔曼生命凝结的叶子激起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丝温情,这里闪烁着人性最美的光辉。学生通过分析寻找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格魅力,起到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中职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满足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那么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及相应的价值观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就应该与之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就业独立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使其能更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需要将企业优秀文化合理的融人到语文教材中。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慢慢沉淀下来的具有自身特性的价值体系、信念、行为准则等等。

所有的企业文化中都有这样的元素:责任、敬业、奉献、沟通、诚信、服从……,这些元素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事件素材和相匹配的人物。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职业精神境界;美国作家马克·桑布恩《邮差弗雷德》,学生通过学习,领悟到了一个相貌普通的邮递员,真诚地为顾客提供人性化的超值服务,实现了由平凡到杰出的跨越,这体现了一种敬业奉献的精神;中国石化的《员工守则》等被选入劳动版教材,学生通过对员工守则的学习,端正工作态度,懂得只有认真工作、热爱工作,才会有好的工作业绩,就会得到企业的赏识。

总之,中职语文教材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语文课要为专业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语文教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及时更新和开发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编写生活化的中职语文教材,实现多元化格局的语文教材内容,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要。

[1]杜红.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学校,2003,(22).

[3]成海涛.论职业技术教育的语文课程及教材建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8).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和使用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材呈现方式。通过分析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表达交流”模块编排的优势和不足,提出“表达交流”模块编排的改进建议。

人教版;语文教材;表达交流;模块编排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表达交流”模块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写作是指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方面都得到提高。口语交际通过朗诵、演讲、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表达交流”部分经常被忽视,难以很好地发挥其价值。

(一)遵循课标要求,体现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同时,在“课程目标”中的“表达交流”部分列出11个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指导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编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表达交流”部分共五册,每一册又分为四个专题,这四个专题构成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集中掌握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并能够很好地将这一方式运用到写作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集中编排,科学分布

写作部分在“表达交流”模块按单元集中编排,每个单元都由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三部分组成。教材在“阅读鉴赏”模块,将课后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实现了科学编排。此外,阅读部分的课后习题还设置了一些实践活动,如墙报、科普讲座、读书研讨会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梳理探究”当中有很多写作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写探究性的作文,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写作练习共同构成教材的写作系统,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口语交际”部分的编排包括三大子系统:在“表达交流”模块设计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依次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强调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在“阅读鉴赏”模块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复述、背诵、讨论等;在“梳理探究”的专题活动中设计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

(三)科学安排,大体有序

高中必修五册教材按文体编排教学单元,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分配均衡。各个“表达交流”模块之间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同时,该教材注重语言实践,加强了作文训练和听说训练。从纵向来看,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从朗诵、讨论、演讲、辩论直到访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横向看,每一个口语交际主题的编排与整册教材内容相契合,使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一)适当调整写作部分的主题设定

通过调查发现,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表达交流”部分虽然在教材中有独立的模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未落到实处。因此,需适当调整写作部分的主题设定,使教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首先,主题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生生活实际。如,必修二中“直面挫折,学习描写”专题,这一个专题主要围绕“描写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但是以“直面挫折”为话题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不是很恰当。现阶段的高中学生生活环境较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挫折”。因此,以“挫折”为话题引导学生学习描写,难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也写不出优秀的文章。教师可以将其调整为“走进生活,学习描写”,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此外,主题的设定要联系实际生活,选取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益的时代性素材,进行合理的编排,培养学生关注当下生活、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

(二)“口语交际”部分需编写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口语交际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言语心智技能的训练,是个体从内部言语形式出发对言语实践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教学活动[2]。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遇到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还会遇到一些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因此,在教材中应适当编入一些心理调节的技巧。可以设定“心理咨询”版块,在这一板块中编写一些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能够用到的心理调节策略。例如,在“演讲”这一专题中,可以编排自我暗示法、目光接触法,让学生通过自学这部分内容,能够在演讲中做到自信地表达。此外,在教材中要编入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训练。

只有教材的编写科学合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用教材教”,真正提升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玉松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100字)

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个人的阅读和思考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分享我对文学意义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人类情感的表达(300字)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帮助人们用言语和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他们所描绘的世界。同时,文学作品也能激发读者内心的情感共鸣,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类普遍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文学的意义,我们可以相互沟通,分享情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系。

第三段:思想和智慧的启迪(300字)

除了情感的表达,文学还能启发人们的思想和智慧。文学作品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些思考的共同探索,读者可以获得新的见解和启发。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和体验其他人的生活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文学作为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的启迪,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方式。

第四段:价值观的塑造(300字)

文学还扮演着塑造和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角色。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能够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并为其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文学通过讲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式,向读者传递道德、伦理和人性等方面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思考对错,善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让人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行为规范。

第五段:审美体验和文化传承(200字)

最后,文学的意义还体现在其提供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传承中。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美学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刺激。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深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同时,文学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作品的传承和阅读,我们能够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总结(100字)

综上所述,文学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帮助人们表达情感,启发思想和智慧,塑造价值观,而且提供审美体验和继承文化传统。通过阅读和思考文学,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人类心灵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文学的意义正如一盏明灯,引导我们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找真善美的追求。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十六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

“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

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

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

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

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

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

1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

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

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

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但是,同样,她也是为了维护封建传统的“守节”,虽然她第二次结婚得到了幸福,但她还是怕人家说起,为啥?因为她不“守节”了啊!祥林嫂因为没有守节而受苦,在祝福的声中默默地死去。

与其说祥林嫂死于无爱的人间,倒不如说她是死于封建的礼教下,死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里的单四嫂子受苦于守节,她的唯一愿望就是好好地养活她的宝儿。

就是退一步来说,假如单四嫂子没有守节,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又可以照顾自己两母子的男人,也许,她的宝儿就不要死掉,就不会那么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长长的指甲”。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

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

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

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

“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

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

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

此外便是空虚。

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

他在1906年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都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

但他为了不要伤害母亲,同时,也可以说为了保护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嫁出的女,泼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没有了退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果被休了回来,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说生不如死了。

鲁迅也想到了这点,所以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不是爱情的婚姻。

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

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里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

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

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3。

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

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

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

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

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

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

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

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

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

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

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

他所讲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对现当代文学的心得体会篇十七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表达和再现人类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它以独特的方式传递智慧、理解和情感,对人的内心进行深刻的触动。在我多年的阅读和研究中,我深深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意义,它不仅使我获得了知识,还让我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和思考的启发。

第二段:文学的知识意义

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通过故事、形象和语言,传递给读者关于历史、社会、人性等方面的理解和见解。例如,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描绘了中国古代贵族社会的生活和思想,让读者了解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文学作品还能为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经验和见解,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考范围。

第三段:文学的情感意义

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作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触动读者的情感。读一本好的小说,就如同进入另一个世界,与其中的人物一起经历喜怒哀乐。这些情感体验可以使我们更加敏感、体贴和同情他人,提高我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段:文学的思考意义

文学作品常常以独特的角度和深刻的思考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让我们思考生活的本质、人类的存在和宇宙的奥秘。文学作品也常常通过故事和形象来反思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激发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思维。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揭示了极权主义的恶性与宇宙恒定的主题。这些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社会现实,为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提供指导。

第五段:总结

文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不可忽视。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还提升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多样性,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考范围。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传递情感,启发思考,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创作者,我们都应该珍惜和发扬文学的精神和价值,让文学继续为人们带来意义和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3294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