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完整的论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1:04:08
专业完整的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0-29 01:04:08     小编:影墨

4.总结是对个人或团队的工作、生活进行评估和总结的过程在写一篇完美总结之前,先进行全面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构建写作的基础。面对总结的任务时,参考范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

完整的论文篇一

残缺美

所谓“残”,大众认为,就是美的凋零。我们都追求完美的人生,可是何必呢?是因为那些悲欢离合,是因为那些阴晴圆缺,这个世界才五彩斑斓。每个人才有了个性的色彩。

很多时候,因残,而美。

没有一种美景是完美的,世间万物都有属于个性的`残缺。残,何尝不是万物的常态?

残,能给人灵感。那年,张继落榜,他的人生,因此有了残缺。千丝万缕的愁,都在那一晚顿生。船行似风,江枫如水,秋霜落地,他愁眠。寒风瑟瑟,一声声嘶哑的叫声传来,给了他全身彻骨的寒意。满眼尽是残景,他意兴阑珊,提笔作诗。于是一首一语道破世间万千愁的《枫桥夜泊》诞生于世。

多少绝世佳作,都是作者在悲痛欲绝之时一挥而就。残,何尝不能给人灵感?

残,是一种动力。如果将拼搏过程画成函数图像,小波动忽略不计,那么属于正常人的函数图像是一条平坦的斜直线。而对于林书豪,身高是天生的缺陷,别人的讥嘲是后天的负面因素,于是属于他的函数图像是先下落。而后,他在两大缺陷中反抗,有了动力,便义无反顾地奔向卓越。他的拼搏过程,因为残缺而更有冲击力,就像“欲扬先抑”,曲折有致。

人生何必太完美,残缺造就精彩。因残,而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完整的论文篇二

对于有感情、有智性的人来说,缺陷常常就是一种美,甚至直追完美。

窗外,夜色如墨,寒风凛冽。

窗内,欢声笑语,温暖如春。

元旦前夕,各班的迎新晚会正在进行。那不时涌起的阵阵热浪,从教室里播撒开去,穿透了隆冬的夜幕和寒气。

然而,即使以最低的标准来衡量,这里的晚会实在是简陋之极,充满缺陷。

把桌椅撤到四周,在中间围成一个三米见方的空地,那便是舞台。

在日光灯上蒙上一层彩色的纸条,那便是霓虹。

音响甚至简化到纯天然的状态,不过,没关系,听得见就行。

演员也是观众,观众也是演员,全部由本班的同学和老师充当。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甚至没有经过充分准备,多半是即兴表演。但这就是晚会的妙处。

主持人在空地一角整整衣襟,学着专业的样子上前报幕,忽然发现头上垂下一条纸带,连忙拂去,却忘了台词,不知所云,惹得场内一片哄笑。

正坐在旁边笑着别人,忽然听说轮到自己,情急中一个箭步跃过课桌,捷足登场,却操之过急,踉踉跄跄,险些跌倒在地,又激起一阵欢笑。

缺陷,整个晚会处处是缺陷。然而,这是一种最真实最自然的表演,是一种最亲切的零距离接受,什么明星大腕、高档次的演出,都无法代替这种晚会给我们的意趣和享受。

缺陷也是一种美。

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的雕像从女神的故乡破土而出。

这是一尊半裸的雕像。女神肌体圆润、丰满,姿态优雅、庄重,周身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和静穆的光辉。

人们在拍案惊绝之余,不禁发出一声遗憾的叹息——女神的双臂断失了。

美神维纳斯居然成了个“断臂美人”!

然而,美神的魅力是无限的。正是这种残缺,让她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召唤着人们的想象。

恍惚之中,人们仿佛看到女神的那两条玉臂正向人们呈现着无比曼妙的姿态——

有人看见,她的左手正握着一只象征着爱情或者果实的苹果向上托起;右手向下,轻轻地提着裹在下身的围布。

有人看见,她的左手握着一只苹果,那是爱情;右手托着一只鸽子,象征着和平和安宁的鸽子。

有人看见,她正准备入浴,右手提着似乎就要滑落的围布,左手抚握着自己的一束秀发。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维纳斯。

双臂的缺失并不是美的缺失。她牵动着人们的想象,让美走向无限。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发自内心的美好祝福。

然而,苍天不肯遂人愿,它总要以种.种缺陷来制造人世间的生离死别,甚至把缺陷推到极致——悲剧。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三月阳春,十里长亭。梁山伯和祝英台并肩从古道上走来。

眼前是青山绿水、苍松翠竹,一派大好春光,他们却无心欣赏。他们的心中弥满了离愁别恨。

同窗三年,朝夕相伴,他们读诗书,叙衷肠,情怀相契,早已互相倾慕。

世上有百媚千红,山伯特爱英台的聪敏、灵秀、活泼、顽皮。英台的身影早已覆盖了他的感情世界。

男人的风度有万千,英-恋山伯的憨直、善良、书生气十足,早已把一颗芳心交给了山伯。

他们手儿相握,心儿相连,眷恋的情意像山泉一样流淌。

然而造化弄人。当山伯得知英台是女儿之身,登门求亲时,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三十三种病,相思病最苦;九十九重天,离恨天。

山伯心系英台,一病不起,最终命赴黄泉。

英台情钟山伯,拒命抗婚,但还是被逼上了马家的花轿。

当英台从花轿上走下来,哭诉在山伯墓前的时候,墓穴忽地裂开一个豁口。英台扑身入墓,毅然殉情,与山伯守望的英魂合而为一。

草木为之含悲,花朵为之失色。一对凄丽的蝴蝶,在人们的心中翩跹……

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悲剧,把缺陷推到极致,也把美推到了极致。

对于缺陷,我们的态度是:审视和发现。

完整的论文篇三

曾几何时,你是否想拔剑自刎,笑看苍天,感慨到:生无可恋,生不如死。

曾几何时,你是否面对死亡,坦荡释怀,感悟到:精神永留,死亦是生。心灵枯竭。生亦是死。

曾几何时,我对生命雾里看花,摸索前进,考虑到:生为何物,死亦如何?

有些人死了,还活着,有些人死了,但他的精神永留,他的灵魂长存,所以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的灵魂远走,他的心灵枯竭,所以他死了。

西方传说中,凤凰能在烈火中熬炼在浴火中重生,成为不死的顽强鸟。凤凰涅磐,美丽的传说,论述了生亦死,死亦生。生与死一个千百年不断的轮回,一个千百年来无人诠释的梦境。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是谁?用简简单单的14个字,道出了生命的真谛,生之绚烂,死之静美。猛的回首,发现生命如花,花开之初就已预示着花谢的来临,虽然花开之后,就是花朵凋零,但是花朵们依旧无所畏惧的开花。因为它们在枯萎之前静悄悄是开放,把美丽留给人们,把芬芳留给了世界,死也死得其所。

多少个不眠的仲夏之夜,多少为求光明而飞入烈火的飞蛾,多少个生与死的故事,人人都认为飞蛾扑火,那是多么愚蠢的行为,然后又有多少人明白,为了光明,死又算得了什么,飞蛾,为了远离黑夜来临时带来的无际黑暗,纵身跃入烈火中。为了得到永恒的光明,放弃短暂的生命,那是多圣明的抉择啊!

岳飞,一生为国为民,精忠报国,最后被“莫须有”罪名杀死。

董存瑞,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舍身炸暗堡,壮烈牺牲。

布鲁诺,为了科学,反对宗教,最终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生?死?

死,他们死了,他们的肉体死了,

生,他们活着,他们的精神与灵魂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生固然美好,而死亡又何尝不神秘。

我常以为是佛主普渡了众生,其实是众生度化了佛主;我常以为是死亡衬照出了生的美好,其实是生证明了死亡的神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往今来,一系列的诗句都告诉我们死,并不代表你离开了,就什么也没留下,其实你的那颗心,早已在世上千千万万颗心上烙下了永恒的烙印,请不要惧怕死亡。

完整的论文篇四

长征精神是君子之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漫漫长征途中,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枪林弹雨的战斗,每一次生死存亡的选择,无不体现出红军将士们的大无畏之勇,这种不畏艰难困苦,永远奋进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认同的君子之勇,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莘莘学子同样非常需要这种忠诚于自己信仰和理想的君子之勇,学习和继承红军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掌握各种本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展现才华,贡献力量!

长征精神是进取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长征精神的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今天的中华民族正面临着民族发展史上新的伟大长征,这一征途上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而我们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克服学习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迎接自己的未来,去实现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伟大理想。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1935年10月毛泽东主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而这样的长征豪情,正以它穿越时空的魅力鼓舞着今天的我们为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发展而勤奋学习奋勇向前!

下一页更多精彩“长征精神论文”

完整的论文篇五

在我的电脑中始终保存着这样一幅图片:一位英俊、健壮的男孩与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两人在跳《天鹅湖》的舞蹈。表面看这就是一张两位舞者的照片。男的向左倾形成了一个弧度,女的依偎在男的胸前,两只手打开。这只是一张芭蕾舞的照片而已。可当视线向下移,你会发现一种令人震撼的美。

我想他们不需要我的怜悯,因为他们靠努力赢得别人的赏识与尊重;他们也不需要我佩服,因为一个残疾人都能做到,一个正常、健壮的人又何足挂齿。留下的是对自己的惭愧和对另一种美的认识,这种美鞭策我奋进,因为这种美是残缺。

完整的论文篇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人的一生不可能尽善尽美,因为不完整,才有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志士的不尽探索与追求。然而遗憾的是,没有人能因此而使各自的人生完整。

生命因残缺而美。一个家庭完整、四体全存的健康人可能会因犯罪入狱,像一块顽石,质地本来不错,却被风化侵蚀的丑陋无比。而往往是那些身体残疾的人,他们不甘于这种既定的不完整,勇于拼搏,使自己被"残缺"打磨雕琢,从而性情变得乐观、坚韧,近于完整。残缺使人性的遗憾完整。

在印度,人们如果说一个姑娘美,常以月亮作比,他们说:"多漂亮的姑娘呀,你美得就像月亮一样!"月亮美,但它不完整。月圆的美在于它的难得,而月亮真正的美却在于月缺。月缺的时候,上弦月如柳叶弯眉,令人不禁遐想,美得让人心生怜悯之意;下弦月则因写满了游子望乡的情思,悄悄的一头坠下,一个缺断的弧撩起了思乡人的心伤。残缺使自然的遗憾完整。

维纳斯之美,美在她的线条,更美在她的断臂。使人难忘的不是她的精作的雕工,也不是她的历史背景,而是她残断的双臂:残缺之美使她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林黛玉之美,美在她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更美在她的体弱多病。

可见残缺使艺术的遗憾完整。

天底下所谓的"完整"大概都是一样的,而遗憾却是各有各的美。

有了遗憾,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有更多遗憾。感谢残缺,又是你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完整的论文篇七

上帝给了你美丽的容貌,却不给你博大的思想;上帝给了你高深的智慧,却不给你健康的体魄。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荣辱相依,福祸相倚。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

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得到美、创造美、欣赏美,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弥补遗憾,弥补残缺的过程,正是人们追求美的过程。

残缺不是美,但残缺可以带来美。断臂维纳斯是世人公认的残缺美,但美的不是残缺,而是对残缺无可奈何的叹息。断臂维纳斯带给人们的是遐想美,是人们对完美的追求。

完整的论文篇八

当今社会在古代文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古典的精华力量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具备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与社会。

人文素质;古代文学;教育与培养

依据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修改和完善,无需另建一套课程体系,而是使新增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原有的课程相互照应,融于同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更科学。具体如下:一是在通识课程中增设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人文素质教育通论、现代社交礼仪、美学与美育、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导读与鉴赏、实用书法书写与欣赏、世界名曲欣赏等,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二是结合学科课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古代文学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在教学中对文学院以及全学院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是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与其相对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专业必修课中增设相应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开设哲学史、戏剧史、教育史等。

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财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更要关注情商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发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人生挫折的动力源泉。

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师者深厚的人文素质储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天文、地理等各领域为一炉,以敏锐深邃的时代感受,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体悟。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师资来源,应尽量从本校现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个别的可外聘;师资培训,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从事必修课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可参加校外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培训中心的学习。一般的授课教师要参加校内普通培训班的学习,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知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如请专家学者作系列人文讲座或学术报告,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以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开设人文教育专栏,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建立人文社团,如新闻、文学、楹联、艺术等协会或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开展古典名著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等活动。老师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美化心灵、娱乐身心,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塑造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

总之,当今社会在古代文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古典的精华力量在现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具备良好的心智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与社会。

完整的论文篇九

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的本科层次有两种,一种是普招本科,4年学制;一种是专升本,2年学制。层次多,学生来源面广。再加上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较薄弱。于此,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专修课课时明显不够,实践课学时较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其次,考核制度和形式不规范;再次,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认识的深度不够。同时,学生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为此,多次组织本系老师对我国特别是本省的教育现状、社会需求、学生学情等开展较全面的调查。先后走访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并和省外其他著名院校就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和交流,获得了大量的教改信息和宝贵的教改经验。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比较,使我们基本把握了新建院校中文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科学思考之后,我们选择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构建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平台”是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素质平台,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和关键,侧重于基本知识和人文素质;“模块”更多的是侧重于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分为3种类型:研究型(考研深造)、教师型(教师职业)、应用型(文书、秘书、记者、编辑)。

我们的教学改革旨在吸取“全纳教育”思想理念和执着精神,让不同层次有着不同需要、不同个性、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修订和调整。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共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6大类。这里重点阐述后3类课程。

21专业拓展课程

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设计的延续性课程。在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上,我们设置了3大模块。(1)考研深造类课程主要从语言和文学两大类别来设置,提供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和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的文化阐释、唐诗宋词专题、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五四”文学思潮等课程。(2)教师教育类主要设置了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学、经典文学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现代职业礼仪和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培养普通学校的教师,也努力向特殊教育领域拓展,力求培养全纳型教师。(3)文秘编辑类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等课程。此类课程适合于将来从事文书和公务员等职业的需要。在3大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需求、职业生涯设计在一个或多个模块中自由选课。这样,学生既有专业发展方向,又有利于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

22综合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

综合素质课程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展现教师研究专长,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讲座型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政治外语、教师教育、科学专题和艺术体育等5个类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修。实践教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而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包括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等3个类别。除了常规性的军训、生产劳动、专业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外,还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活动课程体系。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和文书档案管理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混同,有的人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当成一种方法,这是不科学的。方法更多的是指解决问题的思路、程序和步骤,而现代教学方法体现在“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之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1运用“系统讲授法”,建立学科的知识结构

大学低年级学生开始认识专业的概念,但尚未形成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基本原理有一个整体认识。有人认为一开始就实施研究性教学法,提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实践证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年打基础阶段,运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合理地使用系统讲授法或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32倡导“指导—探究”性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

虽然第二学年的专业学习仍然是基础课程的学习,但是随着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课程内容逐步深化,教学方法可以逐步由以接受性学习方法为主过渡到以“指导—探究性”学习方法为主。所谓“指导—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中去主动地探索、发现,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这种教学法决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教师的指导更多地表现在组织上和服务上,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33尝试“问题中心”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到了高年级,主要是一些选修课和应用技能课。这个阶段主要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解决问题的各种活动,建构知识体系,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构建起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专业应用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形成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和课外活动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

41适时组织专业见习,使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学原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意义

专业见习一般在第2学年进行。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机关、文化单位的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见习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机关文秘工作、文化产业管理工作。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工作的理解和感情,增强其事业心,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专业见习以短期为宜,视情况可多次进行,也可按专题进行组织。

42组织“顶岗”专业实习,使部分学生能够实习和就业衔接

高级文秘方向的学生,专业实习拟安排在第4学年的第2学期,时间是一个学期。跟汉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不同,一个单位接收实习生数量不可能很多,实习地点分散,教师指导不方便。从以往实习接受单位的要求来看,他们往往把接受实习和考察用人结合在一起,顶岗实习成了专业实习的特殊方式。它的优点是实习生角色意识增强,因为这种实习是把实践活动与职业生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习生的应用能力、现实表现决定了他的去留。它的不足是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与专业设计的科学标准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专业实习必须制定统一的要求与考核程序,并与实习单位交流沟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专业实习的程序并考核及格方可毕业。

4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载体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关的激励、扶持政策。鼓励学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作品,资助少数学生出版学术专著和文学作品。积极发动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专业建设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力争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实践证明,将这四种途径有机结合,可以全方位地、有效地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合理配备师资,搭建优秀教师队伍。教师毕业于不同的院校和专业,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本着发挥每个人长处的原则,安排其在最合适的课程教学岗位之上。除此之外,把眼光放在全院,选聘有专业特长的系外老师担任相应的课程教学。这些教师的加盟,保证了“课程群”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完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办学效率。在提高教师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落实教学质量全过程督导,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每位教师在接每门课程时要做好以下环节的案头工作: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拟订教学实施计划;编写讲稿、教案;期末出试卷、标准答案;写教学小结。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接受学院教学专家组的督导,期末每位学生还要给教师打分。同时,严格执行教师互听课制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制定科学的测评方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和实践,洛阳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完整的论文篇十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继承也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不断进步。作为一名学生,笔者深知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对提升人们阅读品位和水平的重要性。因此,在网络时代,要注重汉语言文学与网络的有机融合,通过经典阅读与体验,使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价值进一步突显,发挥更大的价值。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

我国经历五千年的文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自由、奋斗、个性意识等内在精神风范。人们只有深入地品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才能更深地体会它的精神风范。现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的学生更加青睐于借助网络开展经典文学作品阅读。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促进汉语言文学与网络的有机融合,借助网络带来的便捷提升对汉语言文学作品文化价值的吸收。

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网络既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积极作用,也会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现就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内在关系加以阐述。首先,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越发丰富,使更多的人通过便捷的网络实现阅读,增加了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人群。对于那些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许多感兴趣的外国读者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和购买纸质书籍的资金,也可以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品读。同时,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精髓,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使读者在潜心阅读后产生美的体验,塑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就能够使他们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对网络环境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识别,真正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进行传承,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其次,网络与汉语言文学之间的消极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空间,它所呈现出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很多读者通过网络进行阅读,虽然更加便捷了,但实际上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读者也会大大降低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带来纸质书籍呈现出的精神文化效果。甚至有的学生读者本意是在网络上阅读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但点开互联网之后各种新奇百怪的小说、游戏就会勾走他们的“灵魂”,转而去阅读那些作品,轻轻松松就受到干扰。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心都比较浮躁,很少能平心静气地品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同时,由于新时期的学生大多思想都比较独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喧嚣的网络环境中,有可能对我国悠久而卓越的历史文化产生怀疑的认识,不利于他们去阅读、感悟,不利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的产生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出现,使得文字形式的作品逐渐“失宠”,人们逐渐热衷于音像类、有声类的阅读产品,这就使得那些视频资源受到更多的青睐。如何将文字作品转化为视频作品成为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的最佳结合点。如果通过网络实现了文字与视频的转化,在有声环境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阅读兴趣会更加浓厚,阅读效果也自然增强。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不妨调动和组织相关的社团举办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说书评比活动,进行现场全程录像,再将那些评比出来的最佳说书视频资料剪辑制作后传到相关网站,组织和发动学生观看,会受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学校和社团的发动,踊跃报名的学生为更好地表现,也会对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解读上下更多的功夫,更深入地研读和体悟,实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这样才能在说书比赛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这一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更好的情感体验,更能领会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所要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上传的说书视频才会更有感染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观看。使学生产生对说书的兴趣,同时也产生观看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视频的兴趣,使他们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更多地阅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获得更加美好的阅读体验,感受更加深刻的文化精神底蕴。除了将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文字向视频的转化,还可以通过阅读课堂舞台化来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若以简单的文字形式呈现,其将表现出较多的缺点,例如篇幅长、内容乏味等,无法有效吸引读者的眼球。[1]如果我们进行从枯燥文字向舞台化的转化,就可以将枯燥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活灵活现、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学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而且能在更大范围吸引和带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留下更加深刻的阅读印象。例如,有的教师就鼓励学生将《雷雨》进行话剧演绎,不同的学生演绎不同的角色,揣摩角色人物的心理,在更美好的舞台体验中体验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文化精髓。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鼓励学生对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改编,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辅助完成文学名著的改编,各种灯光,音乐,背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2]在此基础上,通过角色定位,给不同角色的学生细品作品的时间,让他们明白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写作意图,要表达的思想,只有细细品读、感悟,才能演绎的更加形象逼真,受到更好的舞台效果,带给其他学生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结束语总之,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受到不小的冲击,只有巧妙利用网络,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传承,才能提高每位学生的阅读效果,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精髓。

[1]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期:36.

[2]樊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语文建设.2013年08月:15.

完整的论文篇十一

爱情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其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相处时的温暖、离别后的相思,相互扶持与关爱。但是爱情也需要持续的浇灌,否则就会枯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美丽的情感故事多有凄美之意,给人们留下了“山无棱,江水为竭。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绝美而伟大的爱情。白居易的一首《长恨歌》中“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人们想到多少震撼心灵的爱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与爱情相关的作品很多,不过能堪称经典之作的屈指可数。古代文学中的爱情悲剧中有多种形式,本文从覆水难收、劳燕分飞、香消玉殒及同生共死四个方面来进行解析。

在这类表现形式中,较为有名的著作有《诗经》中的《卫风·氓》和《邶风·谷风》,还有汉乐府民歌中的《上山采蘼芜》等等。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结婚后由于某种原因而离异。这一类作品中女主人公大多都是在婚后几年而被丈夫休弃。这些女性都善良而且不畏辛苦,她们为整个家族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不过她们美好的品德却将她们送到了被休弃的群落。而被休弃后的女主人公并不表现一致,她们有的成功救赎自己,重新开始生活,如《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有的却无法走出困顿,如同行尸走肉般地沉浸在过去的生活中,如《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而在《上山采蘼芜》,女主人公也是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生活,和颜悦色地与前夫谈论“新人复如何”,之后,男子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男子普遍休妻行为,更深刻地讽刺了男子的喜新厌旧。

这个爱情悲剧与之前的形式不同,虽然男女主人公最终都没有走到一起,但是前者女性是被遗弃者,而这一类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由于外部原因,无法继续共度此生。较为著名的作品有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

在《桃花扇》中,主人公李香君和侯朝宗饱经风霜才得以相聚,两人本想举案齐眉、白头相守,不过却在张道士的游说下放下了儿女的花月情感,各自入道。两个人虽没有团圆,但是心却是在一起的。《雷峰塔》中,主人公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两位主人公无法打破命运的牢笼,被残忍的分开,白素贞最后被压在雷峰塔下,许仙则出家为僧,虽然作品的最后部分有一线光明,但是故事依然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性。此类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的分离并非是双方心甘情愿的,而是由外部力量的干预,而成为爱情的受害者。这种外部力量来自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爱情与婚姻无法得到保障。

在爱情悲剧中,还有一种形式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那就是女主人公还年轻时便含恨离世。死亡是爱情悲剧是最为主要的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描写爱情悲剧的主要途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碾玉观音》、《红楼梦》等等。《红楼梦》将焦点放于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两个人之间超越现实世俗的爱情必定会受到社会的桎梏和家长的扼杀,这也就注定两人的爱情以悲剧收场。《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因与崔宁私逃到外地结为夫妻,郡王发现后被郡王打死。在爱情悲剧中,这类表现形式的女主人公,大多是因为爱而不得,抑郁而亡。同时,这一类作品也是爱情悲剧中的多数,是爱情悲剧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她们为了追求爱情而死,揭示了女性对爱情追求的痛苦过程,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无助与脆弱。

为了爱而殉情的作品也有很多,这一形式的爱情悲剧最令人心疼,同时也最感人。如《孔雀东南飞》、《娇红记》、《搜神记》等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祝化蝶、《娇红记》中的娇娘化鸳鸯,这些人物赋予中国古代文学的爱情悲剧深厚的浪漫情怀。其实,死亡并非是爱情的结束,也可能是爱情的开始。

《娇红记》中,女主人公娇娘与申纯的爱情受家人阻挠,父母欲将娇娘嫁给府尹之子,娇娘得知后郁郁寡欢,病情日重,最后离开了亲人,申纯闻讯也一病而亡。两家将两人合葬于江边,因坟前有一对鸳鸯在湖中嬉戏,坟墓被称为是鸳鸯冢。王娇娘以死亡来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这是对自由婚姻追求的血的祭奠,消极而又充满了悲痛。

在古代文学中,爱情在面对世俗的胁迫时,往往都以悲剧收场。中国古代爱情悲剧体现了一种悲伤的情怀,让人们在哀叹、伤感的同时,对爱情的价值予以深刻的深思,并在其中获得审美,震撼人们的心灵。从悲剧的视角来看,爱情是个体生命的基本需求,不过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爱情无法摆脱封建制度的瓶颈,与现实形成鲜明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大多走向灭亡,但也为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们在爱情面前不屈的品格与坚贞的生命之美。

[2]熊元义,刘文纪.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对中国悲剧的认识[j]. 云梦学刊,2005,01:76-8.

完整的论文篇十二

摘要:咏物词是宋词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词作置于整个宋代文化大背景和中国古代咏物文学之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通过简述宋代咏物词发展的基本轨迹,借由唐五代及北宋前期咏物词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范式,以宋代不同词人(或流派)作品分析为例,分别论述了苏轼及苏门文人、周邦彦、姜夔和南宋遗民词人所创作的咏物词艺术境界和相关理论。

关键词:咏物;宋代咏物词;审美特征;创作范式

《文心雕龙明诗》曾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咏物是我国古代各体文学中最常见的题材类型之一,而咏物词在宋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咏物词是宋词中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词史上,咏物词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堪称是宋词中的精华。

近代词论家陈匪石先生云:“论咏物之词,实赋体字极轨”,与其他类型的咏物文学相比,咏物词更富于文艺性,实为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最高代表。

中国古代咏物文学,自先秦时期至汉魏六朝再至唐宋,咏物文学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

在大的文化历史背景下,本文主要是着眼于词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范式,分为不同的阶段来解读这朵词中之花。

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咏一物,而历经千年“咏物”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很早,但是,在这里,“咏物”作为一种藉他物以相感动的劝讽方式,显然是不具有文学体类的意义。在咏物文学逐渐兴盛起来之后,专就文学创作而言的“咏物”,才逐渐出现和明确起来。

先秦的时候,我们祖先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可一些咏物之作,其大致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颂体、比体、赋体、寓言体和隐语体。

其实,就上述五种类型而言,除了颂体外,其余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咏物之作,在当时都可以看做是赋诗借物明志的一种典型创作方式。

在先秦的咏物之作中,比体咏物之作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古代咏物文学中的一种最主要的创作类型。

《橘颂》素被尊为“咏物文学之祖”,它的意义在于“物”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作品中得到表现。

它是一篇借物以明志的比体咏物之作,若单纯从文字上看,就如同一般颂体咏物,但结合了屈原坎坷的经历和高洁的品质,则不难发现,诗人是在借咏橘以明志。可以说,这种由屈原所开创的借物以明志的咏物诗篇,为咏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及至汉魏六朝时期,“穷物之情、尽物之态”的咏物赋达到了兴盛的时期。

其实,咏物赋出现的很早。荀子的《赋篇》除《礼赋》、《知赋》外,尚有《蚕赋》、《箴赋》、《云赋》三篇,则可以说赋之创始,亦即咏物赋之创始。

然而,此时的赋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期间的大部分文人匍匐于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威之下,主题意识相当淡薄,审美趣味亦屈从于统治者的喜好,所以,咏物赋的创作虽然不绝如缕,但整体成就远远不及后来兴起咏物诗和咏物词。

在唐宋时期,咏物诗和咏物词开始以一种无可比拟的姿态走进咏物文学的世界中。

咏物诗固肇始于先秦,但诗歌咏物之风于齐梁始盛。同时也需注意到的是,虽然齐梁两朝咏物诗多达350余首,齐梁宫廷诗歌风尚对咏物诗的兴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囿于时风,唯求形式之美与刻画之工,有的甚至流于宫体与艳情,所以,真正符合我国古代诗歌风雅比兴之传统审美范型的咏物诗的确立,更多的是唐宋诗人们的努力。而就于咏物词,应该说,咏物词的发生与词的兴盛基本同步。

无论是从创作数量、创作队伍还是创作方式上看,咏物词的创作与词史的发展演进基本上都是同步的,但若从创作观念和艺术成就上看,咏物词的发展较之词史的演进相对滞后了。

咏物词的创作是出于一些特定的需要,具有约定俗成性、被动性和随机性,所以前期很多咏物词大都是流连光景之作,并非有意于咏物者,可以说直到北宋中期苏轼、周邦彦等人大量创作的咏物词,才使得以词咏物的风尚逐渐兴盛起来。

唐五代、宋前期,咏物之词,初出风韵

唐五代北宋前期是咏物词发展演进的第一个创作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创作观念、审美理想、创作姿态、还是情志内涵和表现技法,都不够明确和成熟。但是,正是经过这些文人一步步的探索,才是咏物词逐渐兴盛,逐渐走向成熟的。

就唐五代咏物词而言,主要有应制供奉之作和睹物生感、感物而咏者。就应制供奉之作而言,大多产生于歌筵酒席之间,可以概括为“质直而少情致”,它们并不是在努力发掘对象物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而是就仅仅直接铺陈刻画对象的外在形貌特征,“主体对于对象的关照完全流于浅层次的观察而不是深层次的体验,其对于此类作品的审美理想显然是‘期穷形以尽相’,即用‘赋体’创作咏物词,以求达到‘穷形尽相’的审美效果”(《宋代咏物词史论》第60页)。

因此,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创作主体的影子,反过来作者在创造此词的过程中,也不曾试图让自己的主观心理体验渗透至对象之中,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完完全全的是一种外在的、单向的描绘。而睹物生感、感物而咏者,主要是基于作者内心的感动,是不同歌筵酒席的被动性,更多的具有一种自发性,感物而咏物。这类作品较少运用铺陈而是多用比兴,咏物却不滞于物,体现出了向宋人咏物小令审美理想迈向的趋势。

北宋前期承晚唐五代余绪,咏物词创作的总量和参与创作的人数在宋代咏物词发展各个阶段中均居末位。然而,在这一时期,亦有不得不提的林逋、梅尧臣、欧阳修三人的咏草词和勇开慢词咏物之先的柳永。私以为,林逋、梅尧臣、欧阳修三人争胜而作的三首咏春草词,体现了当时咏物词创作的审美理想。

各大大家都先后对其做出了点评,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云:“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帘》、永叔《少年游》三阙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他在指出冯延巳“细雨湿流光”之咏草较林、梅、欧三人更早这一事实的同时,特别指出这四人咏草“皆能摄春草之魂者”。这实际上就是在指明在咏物时不拘泥于物之色相,而应该致力于呈现物质神。这之于唐五代文人咏物词多执著于对象物外在形貌之刻绘以“期穷形以尽相”者,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柳永以慢词咏物,在咏物词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近代词学家陈匪石先生云:“论咏物之词,实赋体之极轨。”既然为“实赋体之极轨”,那么则须具有赋体的特征,所以,慢词给了词人一个宽广足够的空间,对物象进行淋漓尽致的刻画。

大家名词,感物致情,千古流芳

北宋中后期,咏物词的创作渐成风尚,一批批名作不断问世,一个个大家不断涌现,使得咏物词开始进入到其繁盛时期。

谈到宋词,就不得不提到宋代大词人苏轼,无论是被王国维评为“最工”的《水吟龙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月几时有”的《水调歌头》,都彰显着这位大文学家的成就。同时,苏轼的创作姿势也是苏轼对咏物词史的贡献之一。

清人李重华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在前面所言的唐五代北宋前期的大多数咏物词,就与这种无我间离状态并无本质区别。

在一些咏物词中,“物”是外在于创作主体的自然之物,“我”以外在于物象的观察者的身份对“物”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呈现。

但是,苏词则不同。以《水吟龙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例,“但一个‘也’字,却隐然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莲花的百般怜惜,虽无众人怜,我自怜惜之。主体(抒情主人公)之心灵在不经意间已深深融入飘坠的杨花之中,‘物’与‘我’达成谐协”(《宋代咏物词史论》第91页)。可以看出,苏轼让自我潜入到吟咏对象里面,用心体会物之性情、神理,使我完全化入对象物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当其咏物之际,创作主体的情思神理实际上已然潜入对象物之中,故其所感受到的也就是对象物的情思神理了。

细读苏轼的作品,可以发现,在苏轼的笔下,“物”是被赋予了情感与生命的,成为了一个人格化的对象,如其《南乡子双荔枝》里,将两颗并蒂的荔枝比拟成孪生姐妹,一句“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怎得成双似旧时”,将她们在分开时的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得这两颗荔枝有了感情和生命,变成了一个人格化的对象。像此类词,是通过自我潜入到对象里面,从而实现物的人格化,但其主旨在表现物。

这一类的作品,将“物”作为主体自我情感、志趣的载体,通过咏物来传达作者的主观情志,将自我之主体精神投射到物上,使物具有了“我”的色彩,词的主旨在于表现自我,从而使咏物词具有了体物和言志抒怀的双重主题。

苏轼在咏物词发展史上无疑具有继往开来的地位,他一方面大量表现普泛化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在部分词中寄寓强烈的个人情感,而他所开创的人格化的咏物词为最后走向高度的自我化、个性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大道!

在苏门文人中,晁补之、陈师道二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特点。

晁、陈之作少了几许对个性情感的抒发,更多的是对外物(主要是花)作单纯的审美化的呈现,以及对自己赏玩自然外物的活动与心态的揭示。

其实,这样的一个创造方式,表明了词人开始以一种很认真的态度或者说以很大的热情关注和表现对象了,而不再仅仅把咏物词的创作作为一种游戏或应酬,而且,作者的生活情趣也得到了呈现。

可以说,这样的一种创作方式,是创作主体的自我形象在吟咏外物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呈现出来,这种整体效果是苏轼和苏门文人之一的黄庭坚的咏物词都所不具有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苏轼咏物词绝大部分都是游戏应酬之作,只有少数作品是在特定心理情景之下创作,但是读周邦彦的咏物词,我们不大能找出游戏应酬的痕迹。

周邦彦对于词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主要用词来抒发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在词的创作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对词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是相当的执著。

在周邦彦的词中,咏物词不单纯是为了咏物,而是更多地借咏物一传达刻骨铭心的悲欢离合之情和羁旅行役之感,就是说,他是将“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打入咏物词中,“我”咏物,“我”观物,我之意绪、情感投射于外物之上,故“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所创造者既为“常人之境界”,更是“有我之境界”。

更进一步,“我”还可以跟物直接进行交流、对话,创作的主体不再是简单地浅层次的咏物、观物,而是深层次的介入,与“物”一样都成为了作品中的“主体”!譬如其《花犯》中“去年赏雪曾孤倚”,“今年对花最匆匆”等句,是作者在亲自诉说与梅相关的情事,梅成了作者的身世、情感、意绪的见证!另一方面,周词的富艳精工,语言典丽,浑厚和雅,主要是基于其在表现手法上的突破。

在我国古代诸多艺术形式中,诗歌与书法、绘画关系非常密切,而周邦彦则很巧妙的援绘画之法入咏物词中,周济评周词云:“勾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勾勒便薄,清真愈勾勒愈浑厚。”但是,周邦彦不仅仅得勾勒之妙,如绘画中的点染之法,于清真咏物词中亦时时见之。

其实,援画法入咏物的表现手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咏物词中直接描写吟咏对象并不是太多,大量的篇幅都让位给了创作主体的情况下,我们却依然可以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吟咏对象鲜明的形象。

周邦彦咏物词由于创作主体的深度介入,其咏物词中的主客体之间表现出来了双向交流的特征,而且,由于主体的深度介入,其咏物词在情志内涵方面其实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这两大方面的突破实际上是将咏物词向抒情化方面又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北宋的咏物词通过苏轼和周邦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而南宋咏物词,相信通过姜夔,也可以带来另一番色彩。

王国维云:“咏物之词,自以苏轼《水龙吟》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

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这是王国维阅读姜夔咏物词时的感受,而此种感受也确实甚为恰当,阅读姜夔的咏物词时,有时会产生一些困惑,好像“物”并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体。

《暗香》、《疏影》两阙是姜夔咏物词的代表作,王国维先生却言之“无一语道着”,为何如此呢?在姜夔的咏物词中,“咏物词在性质上发生了一点微妙的改变,创作主体成为作品中与‘物’并列相对的另一个主体。

‘物’与‘我’成为相互交流对话的双重主体,‘情感’乃是二者交流的内容,它从属于‘我’但投射于‘物’”(《宋代咏物词史论》第179页)。这句话实际上表明了,“情感”似乎开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了,即“情感”从附属于“物”,附属于“我”,发展为不太依傍于前二者了。

换而言之,即使我们不完全否认“物”、“我”在词中的“主体性”地位,也必须承认,“情”开始在咏物词中获得了一定的“主体性”,这样一来,“物”、“我”、“情”变得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起来。这就要求着作者在作品中既要处处对对象有所表现,又要将作者的真情实感放在抒情上。如果说将姜夔的这种创作姿态与之前的几位词人的进行比较,就可以有其很鲜明的特点。

其不同于苏轼的“潜入式”,苏轼在吟咏对象时,使“我”潜沉于对象物之中,但是值得注意的事,那些都是虚想的对象物的情态,而并非“我”的情感意绪;也不同于周邦彦的“双向交流式”,在清真的咏物词中,“我”和“物”之间虽然存在着双向对流关系,但是是相互独立于对方,相互作用的,因此并未达到水乳交融的统一。

姜夔在咏物词上的另一个突破就是寄托深远,其词多属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并非为文造情或感物而咏。

其所寄托的感情,深刻而浓烈,能让每一个接受者真切地感受到;又复杂而隐曲,因而让人难以捉摸其真意所在。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一朵朵灿烂的文明之花相继绽放,而宋代咏物词,就如同一朵奇葩,遗世独立,傲然绽放,散发出历经沧桑而愈加醉人的幽香!

参考文献:

[1]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

旅客应当准时集合,不得携带违禁物品影响其他旅客安全.

完整的论文篇十三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施就业教育创新已成为必然。在承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基础上,针对当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机制,是从根本上改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经之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教师方向,另一类则是文秘方向,本文就这两个方向的就业教育创新给出几点建议。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文秘方向的学生就业方向要远远大于师范类的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单位的文书等等都比较适合文秘方向的同学,但是近年来文秘专业毕业生表面上的供不应求和实际上的就业质量不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就业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文秘专业的建设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文秘专业就业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工作的的共同点都写作。

小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适合市场发展的人才,闭门造车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学结合以成为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高校就业教育与教育一样重要,汉语言为学专业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当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204~205.

[2]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文革”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3]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74~76.

完整的论文篇十四

日本的生态文学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从“原爆文学”出发,发展到“公害文学”,其创作被认为深受美国的《寂静的春天》等生态文学作品的影响。日本生态文学的发展,对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环保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环境;文学;污染公害

当代日本生态文学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原民喜、太田洋子、林京子、井伏鳟二、大江健三郎等作家把经历原子能爆炸的体验写成文学作品,即“原爆文学”。从六十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高度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公害等问题得到了关注,水上勉、石牟礼道子、有吉佐和子等针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采访、调查等,写下了不少纪实文学、小说等文学作品。

广岛出身的作家原民喜,亲身经历了广岛的“原爆”,将其写成文学作品,其代表作为《夏之花》(1947)。《夏之花》用写实文体,叙述了“我”在遭受原子弹袭击、逃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原民喜其后自杀身亡。

林京子在小说《祭奠之地》(1975)中描写了参加兵工厂生产的“我”在长崎受到原子弹伤害的经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颇具匠心,主人公的母亲和妹妹在长崎以外的另外一个城市,从远处目击到原子弹爆炸的亮光,使小说与原民喜、太田洋子的近似报告文学的作品不同,更具有艺术性。

在井伏鳟二的小说《黑雨》(1965)中,描述了一位饱受原子弹爆炸放射病折磨的姑娘,其叔父(监护人)焦躁不安、顾虑重重,只好从养鱼等自然循环中寻找慰籍。

大江健三郎被誉为日本原爆文学主体升华的代表作家。他对原子弹爆炸与核武器带来的灾难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在当代作家中是最为深刻的。其代表作有《广岛札记》、《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核时代的想象力》、以及《洪水漫上我的灵魂》等。其中,《广岛札记》(1965)是大江健三郎原爆文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长篇随笔中,大江记录了所见所闻广岛原子弹爆炸给当地民众带来巨大的身心创伤,歌颂了幸存者对生活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赞扬了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给人们带来生存的希望,作品最后表达了作家强烈反对核武器,支持世界和平的主张。

二战以后,日本大力发展经济,先后经历了“神武景气”(1955―1957),“岩户景气”(1959―1961),“奥运景气”等持续经济繁荣时期。高速的经济发展给日本的自然环境的造成重度的污染和破坏。城市的大气污染与水质污染等问题浮出水面始于1955年。大气污染、地壳下沉、大气污染、噪音、石油企业排放废气、工厂废水、放射性污染等公害问题日趋严重。由此引发了著名的“四大公害事件”,即水俣病(熊本县)、阿贺川有机水银事件(新a县)、哮喘病(四日市)、疼痛病(富山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作家开始关注公害问题。水上勉在推理小说《海牙》(1960)中,最早涉及了水俣病。水俣病是指熊本县水俣市化工厂排入水俣湾的工业废水含有水银,当地渔民吃了被污染的海产品后,出现了死亡和罹患怪病的现象。在这部小说中,水上认为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化工厂,并提出对受害者进行赔偿。他的观点在此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得到日本政府的正式认可,赔偿问题更是滞后。水上勉作为作家,以其敏锐的思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海牙》虽然是以推理小说的体裁创作的,但是对唤起当时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一位关注水俣病的作家是石牟礼道子,她创作的《苦海净土――我们的水俣病》(1969),是一部纪实作品。作品由对受害者的采访,对排污企业的应对措施以及受害者的抗议活动的记录两大部分。在她的叙述中,她把自己亲身经历、与患者的交谈、报纸、来自医院的患者病历等医疗资料,以及大量的其他资料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每当我沿着不知火海海岸散步,看到鱼、贝、及树和芦苇,就被它们所感动,它们仿佛吸入了这里的海潮。这些树和灯芯草使我想起我们的生活,很久很久以前的生活,那时我们初次浮出海面。虽然海吸入了毒药,但仍然是生命之源。如我们像照镜子一样看这片海,就会发现这家公司的形象,耐人寻味。那些能为我们解释这个现象的人是已故的人和那些仍承受着煎熬、试图恢复生命的人。

石牟礼道子在《苦海净土》中记录了一位得水俣病的渔家妇女坂上由纪的诊断报告。坂上由纪曾经是一个身体强健的渔民,但是得病后的她却是十分可怜。

石牟礼道子把历史、医疗报告,尤其是受害者的声音有力地融合在一起,使《苦海净土》成为水俣病斗争和日本自然环境保护运动至关重要的'部分。

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于1962年出版了小说《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卡森的作品揭示了杀虫剂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危害,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强烈反响。

日本作家小林秀雄受其启发,发表了一篇反映化学物污染环境的文章《滴滴涕》。小林秀雄揭示了滴滴涕这样的化学药品对生物的不良影响如同原子能爆炸带来的放射能。

1971年,西村京太郎完成环保主题的推理小说《污染海域》,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一位在化工厂工作,因石油废汽造成气喘病的少女,在哭诉无门的绝望下自杀身亡。一开始接过少女的求救信,却因大案在身,未予受理的中原律师,基于内疚及义愤,决定挺身而出,为深受其害,孤立无援的居民争回公道。作品揭示了海洋污染给周边民众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伤害。

随后,有吉佐和子发表了《复合污染》(1975)。《复合污染》原本在一份报纸上连载,拥有大量的读者。作家针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采访、调查、整理成综合报告。它涉及到化肥、汽车尾气、杀虫剂、有机水银、甲醛、合成洗涤剂、蔬菜残留农药等污染问题。有吉佐和子用普通民众易懂的措辞解释相关术语,讲述了化学污染物对地球、人类、大地的影响。

复合污染,技术术语,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毒物质造成的污染,它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算术或乘数效应为前提。简言之,复合污染指的是下列物质的相互作用:被农药污染的大米;可能喷了化学药品的进口小麦和豆类,尽管我们不知道是哪种化学药品;用这种小麦和豆类制成的味噌,我们在味噌里加了防腐剂;然后加入调味品,我们把味噌放入汤中;用酱油熬浓后保存的食物含有食物色素。在这种情况下,仅就添加剂而论,我们每天摄入大约八十中不同的化学物质。(如果加上农药和大气污染物,这个数字是数百种。)

随着日本生态文学的日益发展壮大,日本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生态文学的作品,燃起了日本人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生态批评的发展,涌现了野田研一、结城正美、山城新等一批在国际生态批评界享有盛名的著名生态批评家,使日本的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批评研究日益成为全球的焦点。

完整的论文篇十五

高校教学秘书岗位显然是公共部门的一种形式,有其运作的特殊性,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运用于高校教秘的日常管理活动中,是高校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必然趋势。

新公共管理学派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新公共管理”各有不同的观点,但其基本思想理念大体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强调激励。

激励是新公共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它背后所隐含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为了达到激励目的,必须明确目标,设置业绩目标,并且注重建立和运用绩效评估体系。

根据评估结果,从物质和精神上对管理人员进行奖励,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强调专业化管理。

管理成为一项需要技能的职能,这就意味着需要对管理工作进行明确分工,确定工作范围,这样才能提升部门绩效,对所工作事务负有个人责任;同时也意味着,要选拔、聘任和培训具有专业能力的管理者,来从事这项工作。

三是强调竞争机制。

通过准市场的运作方式,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有效的竞争。

引入竞争机制,将大大调动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缩小成本开支、提高效率、创新工作模式等目的。

四是重视产出控制,即重视公共服务输出的效率和质量,以“顾客”为导向,结果成为绩效评估的指标之一。

事实上,许多高校已经将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运用到其管理工作中,如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高校职能部门管理效能、学生党支部激励机制建设等。

这说明将新公共管理理念引入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是具有一定可适用性的,它对改进教学秘书工作,提高其工作效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学秘书,顾名思义是指从事与教学工作相关的具有辅助性质的管理人员,它是教学管理队伍中的基层工作者,具有从属性、被动性、事务性、综合性等特点。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人们对该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等原因,导致该项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制约着教学管理效能的提高。

(一)工作内容繁琐,职责范围不明。

一方面,从工作内容来看,高校教秘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杂。

工作对象有本专科生,成人教育学生,研究生,教师等;在业务内容上,包括招生、学生注册、学籍管理、课表排定、考试、重修、补考、毕业资格审查、学位资格审查,以及教师的教学检查、科研成果统计、导师管理等。

在许多高校,教秘还同时承担着学术活动、培训班等多项组织工作,没有明确的工作范围界线,这大大增加着教学秘书的工作量。

另一方面,从领导结构来看,高校教学秘书既受学校教务机构的领导,又受所在院系教务管理负责人(比如院长、副院长或系主任等)的领导,既要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务任务,也要根据院系的要求,制定目标,完成工作。

在一些缺编严重的学院,教学秘书同时兼任科研秘书、行政秘书、党务秘书、人事秘书一项或多项工作。

可以说,当前高校教秘普遍存在工作内容繁琐,职责范围不明现象。

(二)工作重复性高,缺乏创新。

不同于辅导员指导着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也不同于专任教师每个阶段各不相同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高校教学秘书每一学年,甚至每一学期的工作都具有较强的重复性。

一般来说,开学时期,教秘主要工作是新生报到、学籍注册、重修、补考等;期末阶段,主要工作是考试、成绩录入、毕业生事宜、学籍异动、下学期排课等;学期内,主要处理学生成绩单打印、评奖评优、学籍证明、举办学术讲座等,年复一年,如此反复。

而由于教学秘书工作具有较强的重复性,加上日常事务琐碎繁杂,往往令教学秘书身心俱疲,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无心于创新和改进工作效能,久而久之,便缺乏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许多常年工作在该岗位的教学秘书的常态。

(三)工作待遇较低,缺乏积极性。

从精神层面讲,教学秘书的工作较不受重视,政治待遇较低。

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秘书工作繁琐,多属事务性,很难看到工作成果,工作再苦再累也很难得到奖励,再加上人们长期错误地认为,教学秘书的工作就是排课、调课、安排考试、录入成绩、学位资格审核等简单重复的工作,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什么人都能做,因此不受重视和期待。

从物质层面讲,教学秘书的薪酬收入较低。

与辅导员、专任教师、科研人员相比,教学秘书的工资、津贴及其它待遇通常是较低的。

根据多数本科院校教职工津贴发放办法,分为按职称领取和按岗位级别领取两种。

教学秘书属于管理系列的岗位,享受科员待遇,即便评上副高级职称,往往也只能按照科员档次领取岗位津贴。

更不用说在大多数高校,教秘参与职称评定本身就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得”的事情。

在这种缺乏激励效力的薪酬体系下,加上事务的繁琐性和低成就感,很容易造成教秘对工作的倦怠,失去工作积极性。

(四)职称评定难,工作队伍不稳定。

目前各高校关于教学秘书的职级(称)评定标准不一,做法不同。

大多数高校将教秘划归管理系列岗位,与机关党政管理人员一起参加评定。

然而,教学秘书的工作绩效很难测评,工作效果不明显,在各级职员拥有严格的比例控制下,教学秘书竞争职级(称)评定处于相对劣势。

还有不少院校将教秘纳入科研系列,将科研成果的多少作为教秘晋升的考核指标之一。

而事实上,教秘日常工作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服务于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直接参与到课题等科研工作,更没有多余的时间撰写科研论文。

因此,教秘的晋升空间显然不如党政管理人员、教师来得广。

晋升空间小,直接结果是导致教秘工作没有成就感,或积极性受挫,或“良禽择木而栖”———离职换岗。

在当前社会的各种经济压力和权力诱惑面前,年轻一代多看重有前途的工作。

特别是随着教秘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化,新一代的教秘队伍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教秘工作后,更难安心于本职工作,而这就造成了高校教秘队伍的不稳定,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理念是核心所在。

新公共管理注重引入市场运作管理方式,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透露出对人进行管理的核心。

它提倡人性化管理,关注人在组织中的能动作用,强调要“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

”倡导“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于营造良好的人文工作环境、激发教秘工作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尊重工作主体,尊重教学秘书的劳动付出,要认识到教学秘书岗位在全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给予教学秘书应有的职业尊重和人文关怀,不得随意将任何后勤杂事、琐事交由教秘代为处理,模糊教学秘书的身份定位。

二是要关注教学秘书的权利,做到同级职工“一视同仁”,避免在职业晋升、津贴福利、对外交流等方面忽略教秘,消除部分高校学生群体中“重辅导员、轻教秘”的观念。

三是要倾听教秘的心声,提高并保障教秘应有的薪酬待遇,给予教秘表达意见与建议的机会,改善教秘工作环境。

(二)健全体制机制是根本保证。

新公共管理强调专业化管理和激励,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符合教学管理主体特点,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果的制度文化,形成科学化、人性化的制度体系。

1.确立岗位规章制度。

岗位规章制度是教学秘书开展工作的准则、导向和评价指标。

通过确立教学秘书工作范围,明晰其工作职责,实行工作责任制,加强教学秘书责任意识,敦促教秘履行其责任、义务;通过制定工作目标和准则,加强教秘工作目的性,引导教学秘书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提高其工作成就感。

不仅要确立教学秘书岗位的规章制度,各部门各岗位也要明确各自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2.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新公共管理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通过系统化的绩效评价体系,达到对人的管理和激励。

新公共管理理论代表人物霍哲认为,绩效评估可以作为改进绩效的一种管理工具。

他设计了一套绩效评估流程,还提出在绩效评估过程中要提高公民的参与度。

对于教学秘书工作来说,要建立一套对教学秘书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提高其服务对象———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参与度。

当然,与教学秘书有业务联系的专职教师、行政同事、直属上级领导也应参与对教学秘书的绩效测评,形成360度评估体系,使教学秘书通过综合评估结果真正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三)提升教学秘书的专业素质是主要途径。

改进教秘工作,提高工作效能,除了要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外部环境之外,还要从内部提升教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也是新公共管理强调专业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学秘书的专业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源头抓起,即在选聘教学秘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来充实教学秘书队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秘工作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难度不断提高,对教秘的高素质高水平要求日益凸显。

因此,选拔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秘书,将是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这也是当前高校招聘工作中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

另一方面,在选聘教学秘书人才后,要重视对教秘队伍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培训、学习,加强教秘队伍的思想认识,提升其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从而提高其工作能力,保障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行。

(四)加强交流与互动是重要手段。

除了处理日常教学管理事务,教学秘书参加业务培训和进行对外交流、深造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是导致教学秘书久而久之缺乏工作热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岗前培训。

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感受到自己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企业中,每位员工拥有不同的能力和潜力,所有这些都是企业发展必备的要素,企业由许多拥有不同技能的个体组成,因此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每位员工,每位员工与企业相互承诺、融为一体,才能互惠互利。

企业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约束,鼓励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做到资源分享和创新,必要时可以进行相应的激励和惩罚。

另一方面,创建学习型企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知识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即知识的生成和获取管理。

知识生成和获取的方式是学习,企业应当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学习的

企业文化

氛围,统一广大员工的学习目标,鼓励员工通过自我学习丰富个人的业务知识,进而增加组织的知识资本,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顺畅地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

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造两方面。

硬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结构,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和鼓励员工创新的各项企业制度。

氛围。

)岗位进修、对外座谈等形式,加强教秘队伍的互动交流。

这一方面可以活跃教秘工作氛围,提高教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教秘视野,吸取各方面先进教学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当前,随着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来往中国的国际交流生日益增多,进行国际间的教育管理交流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教学秘书工作也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自身的国际交流水平。

作者:林少婷单位: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秘书

论文范文

完整的论文篇十六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1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3.2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作文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3.3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并且不能正确使用使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状况,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方法,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法掌握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地措施与方法,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完整的论文篇十七

摘要”二字(小四号黑体),摘要内容要小四号宋体,段后空一行;“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摘要内容要小四号宋体,段后空一行,关键词数量为3~5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字符间距为标准)

1(顶格)一级标题,4号黑体,段前段后1行

1.1(顶格)二级标题,5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顶格)三级标题,5号楷体,段前段后0.5行

(图题配英文翻译,距正文段后0.5行)(图题位于图下方;中文用6号宋体,加粗,英文用6号times new roman,加粗;英文采用段后0.5行)

(表题配英文翻译,距正文段前0.5行。表中量与单位之间用“/”分隔)(三线表)(表题位于表上方;中文用6号宋体,加粗,英文用6号times new roman,加粗;中文采用段前0.5行)

(配英文翻译)(标题:小5号黑体,内容:6号宋体)

l专著: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l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l研究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l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l论文集:

[序号]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l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l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l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l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l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载体标志].

电子文献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完整的论文篇十八

摘要:结合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壤污染分析的特点,总结了该类环评项目中开展土壤污染评价的思路和方法。介绍区内企业土壤污染的排查方式,归纳不同行业土壤特征污染物的分类,指出土壤污染现状评价的标准,汇总各类受污染土壤的修复措施,并结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方的职责加以明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论文3000字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小城镇正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特征。随着对小城镇问题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然而,目前,小城镇规模偏小,小城镇的电力、交通、供水、住宅、餐饮以及商业服务、社区服务等的发展不充分,再加之农民居住较分散,不集中,使得小城镇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集中度较低,发展缓慢;小城镇重复建设严重,各地都只从小局部考虑,视野不宽眼光不远,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浪费了耕地;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商品粮供应为标准来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村工业化、非农化与城市化、实际职业与户口身份登—记脱节,严重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等等问题。

1.1建筑生态文化,行政化严重

我国城镇化的动力主体是政府,具有明显的超经济性。长期以来政府行为左右城镇化。这种政府发动型的城镇化使得城镇的数量和发展行政化严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可以说,每级政权都将非农产业集中于自己的周围。这种城镇网络的主要优点是各级政权可以集中有限的生产要素重点发展政权所在地的非农产业,其缺陷就在于容易造成政府利用权力对企业进行过多的干预。由于政府是确立城镇化过程的主体,政府能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盲目转移。同时,政府也可以根据某种目标进行爆发式的城镇化。行政化手段可以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镇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这种积累方式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来进行隐性积累。

1.2小城镇设置过多,规模过小

目前全国有小城镇有19000多个.由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有200多个。首先从镇区规模看,这些中心镇镇区规模只有2平方公里,驻区人口平均仅为1万多人。一般建制镇的规模就更小了,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镇区的平均人口不足4000人。许多所谓的镇其实名不符实,再从镇域规模看,根据国内外的资料,从城镇的人口分布、资源状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小城镇镇域人口应在5至10万人左右比较合适。尚达不到适宜人口下限的要求。然而这些小城镇都各自为政,进行工业区、居住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1.3规划缺乏科学性,特色不明显。

虽然每个示范小城镇都有一个总体规划,但有些总体规划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同时,除总体规划外,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与之配套,缺乏规划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示范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缺乏充分的规划依据。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布局不尽合理;二是发展规划滞后;三是示范小城镇建筑规划缺乏民俗特色。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忽视了自身特色,不顾客观条件和发展需求,特别是在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忽视民俗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现象非常突出。

1.4管理滞后,政策体系不配套。

示范小城镇的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城镇对周边的扩散效应。二是管理手段落后,尚未形成有效的示范小城镇管理运行系统。三是人员膨胀,机构臃肿。据有关方面调查,现在好多的乡镇入不敷出,经济拮据,因此没有正常、稳定的财政收入做支撑,维护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行使公正的政府职能变得越来越困难,严重影响了乡镇政府在示范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方面能力的发挥。四是促进示范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不够完善。

2.1转变示范小城镇政府职能,加强政策透明度。

作为基层的行政组织,示范小城镇政府的政府职能涉及到所辖区域内农业、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政府行为方式的优劣、管理水平的高低、职能结构是否合理等直接影响着示范小城镇建设成果的优劣,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必须逐步改革和完善示范小城镇政府职能,从单纯的官僚式管理转变成平等的服务型管理,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还应完善示范小城镇建设体系,制定出相对合理即符合地域和民俗特点的小城镇建设策略,并且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加大政策透明度。

2.2做好规划是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前提

做好规划是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第一要务。严格按照住建部“规划起点高,建设标准高,具有超前性”的要求,本着“科学规划,正确引导,群策群力,加快发展”的原则,在充分挖掘和分析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各方面特点的基础上,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既要具备前瞻性,又要具备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达到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利、设施配套、居住舒适、环境优美的示范小城镇的总体目标。执行规划过程也是法律实施的过程。它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在一些地方因受权力的制约,规划的法律效力显得苍白无力,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建设资源的浪费。对此,需要国家赋予规划更高的法律地位,让它的法律严肃性雷打不动,神圣不可侵犯,从而减少行政干预。

2.3处理好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示范小城镇建设无一例外地包括道路、水电、通讯、市场、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共性。但我们决不能因为有了共性,就弱化个性,搞成千镇一面。我们从各地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城镇建设的面貌大体相同,一味模仿大中城市的建设模式:在建筑模式上,建筑风格单调、呆板;在产业上,样样都有,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一个有吸引力的城镇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种特色是其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是地域的分野,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任何一座城镇,不论它发达还是不发达,总有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这类人文资源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人类的。凡是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就是构成一个地方特色的要素。对于这种资源,要在保护其完好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和聚集,以形成一座城镇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朱选功.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利弊分析[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0,(7):6-9.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5141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