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领导科学概论论文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1:57:12
优秀领导科学概论论文大全(20篇)
时间:2023-10-29 01:57:12     小编:MJ笔神

有时候,我们会面对许多不确定的情况和困难。需要有明确的总结的主题;总结范文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总结写作的机会。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一

:人类的发展和生命科学史紧密相连,生物科学保证了人的健康发展。生命科学史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历史,生物科学可以正确认识生物的存在,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所以有必要将这两个学科结合起来,共同研究,通过互相的融合可以更好的认识生命,认识生物,可以在深层次上取得突破,有助于人类科学的进步。

:生命科学史;生物科学;共同研究

当前,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各个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生命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人类对于生命的研究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必要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结合起来,这两门学科有许多是共同的,结合起来可以提升研究的效果,有助于实现研究上的突破。

人类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对于生命的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从生命科学的历史可以看出,先前的科学家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会将生物科学中的基础知识作为载体,以研究学科历史的发展进程为线索,这个过程实现了科学、思想和历史的有效融合,在一体化的研究过程中突出科学的演变和发展,突出生命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发展历程和经过的漫长道路,研究过程中渗透着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基本概念也发生了转变,生命科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到研究方法、工作方法。而方法中凝聚力思想。在生命科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对生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从历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的起源,可以看出这门学科的价值,可以分析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的推动者,科学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家的贡献,而后人更是可以借鉴研究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历史研究表明,科学研究含有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生命科学的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科学的性质就是知识,科学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当前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史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生命科学也是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会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生命科学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的生命如何才能合理,如何才会更为人性化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生命科学研究。从科学的本质可以看到,生命科学的根本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科学研究要具备科学方法和知识的积累,对生命现象研究可助于了解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对生命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对生命的本质加以深入的理解,研究成果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研究生命科学可以提升科学界的整体发展进程,生命科学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速度,会影响到发展方向。研究生命科学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掌握了生命科学,就会掌握人类的发展根本。

研究生命科学需要以生命物质为基础,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在远古时代人类对生命物质的研究就结合了生命与生物,通过长久研究发现了生物对生命的促进作用。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探索认识,意识到生命和生物的相互作用,虽然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在认识上还比较落后,也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学科,但是通过对生命和生物的研究结果已经作用于当前人类的生活,特别是对生命的研究,仅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人们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生活中的更加关注生命与生物,同时也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

生命和生物有效的结合人类科学发展史中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历史性进步。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结合扩大的知识体系,不是简单的知识相互叠加,而更多的是对本质的研究与探索,在更深意义上对自然科学进行完善,是学术上的融合。生命和生物的共同研究会对知识的结构进行改变,会更加注重对根本的探索,生命和生物知识需要系统的完善,系统的完善有助于两个学科实现融合的整体研究,研究更加具有方向性,研究更加具有整体性。进行生命和生物的整体研究时,要注重知识的体系,需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生命和生物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发现相互的关联,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成果获得提升,以实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生命和生物的有效结合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应用于农业、生物科学和制药领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会不断扩大。生命和生物的融合会推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提升科技的整体水平,社会经济也会受益,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生命和生物的融合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增长。生命和生物在技术突破会改变当前社会的发展结构。当前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比如转基因技术在生物育种的应用,此外还有克隆技术和生物芯片等。而当前重点研究的蛋白质组技术将会带动大批产业的发展,技术上的突破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现在人类健康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这也是生命和生物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未来,人类的健康会更多的得益于生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生命科学史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历史,生物科学可以正确认识生物的存在,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这两个学科的融合研究可以更好的认识生命,认识生物,可以在深层次上取得突破,有助于人类科学的进步。当前生命和生物的结合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类深层次的认知,也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二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了出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以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特征为基础,以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为借鉴,它的提出敬了一个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人是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必须把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享受,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必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是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是根本的发展观。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以实现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观,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崛起和繁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环境生态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的内涵由单一的经济方面推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强调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促进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一方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另一方面发展并不只是经济单方面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就可以代表社会发展的一切,还应包括卫生、教育、环境、道德、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就是强调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群众观点的社会发展观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个“人”,其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群众观点的社会发展观。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人的旗帜,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和根本工作路线,必须毫不动摇地始终贯彻,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普遍的体现。然而,要想彻底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之成为普遍事实,就得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否则就容易造成人的片面性和畸形,导致以人为本原则被歪曲、被贬抑甚至被摒弃。任何形式的社会关系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创造能够使人成为人的世界的主体、能够享受主体的社会条件,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人”,而且要尊敬他人为“人”,尊敬广大人民群众为“人”,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取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一,要克服在现实生活中仅仅把人看作是“经济人”的现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一些落后观念,对人们形成平等独立、自尊自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特性和遵循的原则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常常以物为中心,把人仅仅视为能带来利润的“工具人”、“经济人”,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忽视人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波及到党内,可能导致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小团体主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如果被移植到包括政治、文化和精神领域在内的一切生活领域,就会导致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克服这种对人的片面看法,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植根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富有潜力的资源和最为宝贵的财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尊重人的意愿,尊重人们的创造,充分释放人们的智慧和热情,不断提高人们的创造,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要公正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谓要“公共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利,一是要承认个人权利,包括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或“合法性”;二是在承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要坚持个人承担的社会义务,坚持个人对自己、对组织和社会的职责、使命和任务;三是要坚持合理、正当、公平的利益分配尺度。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尺度是社会进度的重要杠杆。然而,由于经济的、自然的、生理的条件差别中,必然会出现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形成对于弱者来说“不公共”的现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同时又要采取各种形式维护和保障社会弱者(先无缺乏、伤残孤寡、灾祸损失等)的利益和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就是公正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

第三,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在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应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视自己为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努力地为人民服务。

一要热爱人民,与人民群众建立浓厚的感情。这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人民是哺育我们的母亲,只有首先从内心滋生一种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热爱之情,将自己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坚定人民至高无上的信念,才能激发和鼓舞我们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谋利益。一个人如果对人民群众冷漠、轻视,毫无热爱之情,很难他会把人民的利益装在心上,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

二要服务人民,甘做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对人民的热爱之心、热爱之情应该转化为热爱之举、热爱之行,要把感情落实到具体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每个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利大小、工资多少,一律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的,而不是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

三是要相信人民,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应该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奋斗去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四要尊重人民,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而且,人民群众有着许多优良的品质、作风和传统,我们应甘当人民群众的学生,虚心向他们学习,认真听取和接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五要依靠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将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去,具体化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实际行动。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学实践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把人民群众复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全部任务和责任。我们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工作好坏的标准。如果离开了群众,离开了执政为民,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失去了基础,丧失了目标,更缺乏实践动力。所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应当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执政为民同以人为本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中,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中,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情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以人为本中来。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忠实代表,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把它当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作体现自身价值的根本要求。第一,一切言行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合乎最广大人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标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勇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个人的利益符合人民的利益,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时,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并尽可能地兼顾三个方面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必须做出取舍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人民利益,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人民的利益。在当前,就是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只要自觉地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和个人利益,才能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形象展现在社会之中。

第二,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实事。对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要深入群众,加强工作指导。要到工作形势好的地方总结经验,更要到问题较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同干部群众一起解决问题。要引导和支持先富地区先富群众进一步发展,更要关心和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锐意改革,大胆进取,又要注意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人民群众的程度相适应。要宣传教育群众,更要学习人民群众的高深品格和聪明才智。

第三,勤政为民、求真务实。勤政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备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勤政为民工,必须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必须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以优良的政风取信于民。党员干部首先要积极进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要把精力用在勤勤恳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甘当公仆、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不可浮躁浮夸。要爱惜人力、财力、物力,着力解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当务之急,反对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三

根据研究方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和概括的程度不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化分成三类。一类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二类是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试验)、模拟、数学等方法(广义的观察、实验和数学等方法,研究社会科学也需要)。三类是适用于某一门或几门自然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运用解剖法研究生物的构造和功能的关系。根据人类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深度不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模拟、调查获取感性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经验方法。二类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研究资料的加工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理论方法。例如科学抽象法、各种逻辑方法、想象和灵感、数学方法、科学假说等等。由此可见,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且在每个层次里,经验法和理论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在许多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将研究工具、仪器设备作用于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事实材料,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使用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然后研究者运用经验方法进一步将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再次研究者把通过经验方法加工获得的事实材料,通过科学抽象,使用数学、逻辑、模型、归纳、演绎、假说、等方法上升为科学理论,这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即为理论方法。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呈立体网络状结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三大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应用(如spss)。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有探索、描述、解释和评价四种。科学家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时,往往采用定性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内容分析等在描述性研究中较为普遍使用。解释性研究常常需要运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而评价研究则较多的采用实验研究和比较研究。可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是平面化的。社会科学在研究过程中虽离不开理论思维方法,但更多运用的则是感性认识的方法。社会科学试图说明个人和群体的动机和行为,以及社会制度对它们的影响等复杂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不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直接观察到或者加以量化,而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的感性认识。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大体上以感性方法为主,理论方法为辅的平面结构状态。

2研究方法的特性不同

2.1刚性与弹性自然科学较为关注数据,它总是在受控的条件下收集数据,并把数据作为检验理论的一种方法。其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检验性。在同等的条件下,运用适当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很高。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在运用同一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时要求严格遵循方法本身所给出的规则,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刚性。而社会科学的很多研究,尽管在同等条件下,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例如,两个研究者在同一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比较法对相同的两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来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在比较对象时,待入了不少主观选择性,所观察和比较到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可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弹性。

2.2精确性与价值性自然科学的研究强调在同样条件下运用同一方法的可检验性,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更具有精确性。其研究结果依赖于实证数据的支撑。例如,在经典数学中,科学家用微积分方程将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等的基本规律一一地表示出来,然后运用这些微积分方程去解决问题。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具有精确性,是由于它本身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决定的。在对自然现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描述中,往往描述的是量的关系。事物的量虽然常常以变化的形态出现,但这种处于变化形态的量,在每个确定的条件下,也是有确定的值的。即使是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规律,其量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与自然科学不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的价值观对研究目标、研究工具、研究路径的选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者在探索中渗透着个人的价值观,在数据中参杂着个人意愿。例如,为了考察城市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接受性程度,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问卷的设计就会因人而异。由于研究者对这个题目的主观感受不同,所以所设计的题目的侧重点和考察点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从邻里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有的从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评价来考察。其次,访谈中,即使访谈的提纲一样,调查者在记录被访者的回答时,也会因为个人价值的差异而使得记录的侧重点完全不同。调查很容易被个人情感所驱使,对受访者产生同情、怜悯等心理。虽然社会科学研究一再强调价值中立,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价值性不可能完全的消除。

3结束语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自然科学以实验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刚性和精确性,呈现立体网络状结构。社会科学以调查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其研究方法具有平面化、弹性、价值性的特征,呈现平面结构研究状态。在二者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正确的描述研究对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四

2014年度微生物学科资助面上类项目354项,金额1.8301亿元。其中,面上项目资助了143项,比去年有所减少,但资助率提高了9.01%,项目平均资助强度为85万元,比去年上升了约6.25%,经费12134万元;两年期小额探索项目资助7项,资助强度30万元,经费210万元;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65项,资助率比2013年度提高了4.05%,平均资助强度24.3万元,与2013年度基本持平,经费4012万元;地区科学基金资助39项,资助率提高了3.53%,平均资助强度50万元,经费1945万元。另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项,每项400万元,经费800万;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项,每项100万元,经费400万元;重点项目6项,经费1952万元。“微生物代谢生理的系统与合成生物学成人员未签名或非本人亲笔签名;(4)中级职称申请人未提供专家推荐信,或者提供的同行推荐人身份不明,未注明单位或职称,或推荐人未签字。所以请申请者在以后的申请中要高度重视以上问题。今年,基金委继续对申请项目进行了相似度查询,包括申请项目与以往获得资助项目的相似度,申请项目与当年其它申请项目的相似度,申请项目与往年其他申请者申请过的项目的相似度。对于相似度高的项目,学部要求从严处理,对于相似度超过80%的项目,由基金委监督委员会进行审查、核实和处理。研究”获得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经费600万元。另外,共有20个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获得资助,资助经费为1378万元。

2面上类项目创新性评价和资助结果统计

学科在对受理的项目进行分组的基础上,选择3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对评议结果进行分析显示,2014年度微生物学学科面上项目创新性评价为3a的比例占4.62%,较2013年度略有下降,但高于2012年度和2013年度(2012年3.53%;2013年5.49%);青年科学基金3a的比例为4.30%,比2012年度的2.63%和2013年度的1.99%都有较大上升;地区科学基金3a的比例仍低于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度微生物学学科面上项目建议资助为3a的比例占4.10%,与2013年度的4.42%基本持平,高于2012年度的3.06%;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为3a的由2012年度的2.30%和2013年度的2.76%上升至3.70%;地区科学基金3a比例都明显低于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

3微生物学学科评审会前网络投票试点

为了提高同行评议后项目遴选的科学性、减少学科评审组专家的工作量、会务时间和评审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基金评审程序和模式,2014年度,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的统一安排,生命科学部一处在植物学和微生物学两个学科试行面上项目评审会前网络投票,网络投票结果作为学科评审会的重要参考。科学处综合考虑了网络投票分组大小、指标设定、专家回避、信息保密、计票排序方式、投票平台、界面设计、专家时间等因素,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在综合计划局、信息中心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逐步完善了网络投票方案并进行实施。在综合考虑研究方向和工作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学科将微生物学按分支学科分为4组进行投票。为了保证项目投票的合理性,学科按照专家的资助意见、创新性评价并考虑非共识、绩效、鼓励研究领域等因素,推荐了209个项目参与投票,推荐率为指标数的146%。每组选择13位专家进行投票,共有52位专家参与投票。每位专家平均审议投票的项目为50项左右。投票设置了各分支学科的最低和最高投票数,以保证每个分支学科的均衡发展。为了保证投票的科学公正,每个分支学科的投票均为差额投票,另外,所有投票专家都回避本单位和直系亲属的申请项目,做到了投票过程的完全回避。最后的投票结果按照同意率排序。学科按照网络投票的结果按序推荐建议资助项目,如果遇到赞成票比例相同而又难以做选择的项目,交由学科评审组讨论确定。在学科评审会上,赞成票达到2/3的项目不逐一讨论,专家如有疑问可提出讨论。第一轮投票前,只重点讨论赞成票在1/2到2/3之间的项目,第二轮投票前可以讨论所有的项目。对于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学科和学科评审组通过小额探索项目的形式进行了推荐和资助。从试行的情况看,网络投票可以大大缩短学科评审会的时间,也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专家的集体决策功能,但也存在由于专家需求量大而导致信息保密压力比较大的问题。学科对网络投票的做法征求网络投票专家和学科评审组专家的意见,81.55%的投票专家认为网络投票可以试行并完善后推广。

4面上类各分支学科的申请和资助情况

微生物学学科涉及多个研究层次,各分支代码的申请和资助情况差异很大。在25个分支学科中,c010103、c010201、c010301、c010803等4个分支学科申请数量较大,均超过100项,占总申请项目的43.71%;c010702、c010104、c010901、c010902、c010601等5个分支学科申请数量较少,均少于15项,占总申请项目的3.16%(表4)。在申报项目多于10项的分支学科中,同行评议全同意比例较高的有:c010103真菌资源、分类及系统发育的面上项目(35%),c010301微生物功能基因的面上项目(37.33%)。在申报项目多于10项的分支学科中,全同意比例较低的有:c010101细菌资源、分类及系统发育面上项目(15.38%),c010101细菌资源、分类及系统发育青年项目(13.79%),c010501陆生环境微生物学面上项目(10.34%),c010502水生环境微生物学面上项目(10.00%),c010503其他环境微生物学面上项目(13.33%),c010602动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面上项目(9.09%),c010703人类病原真菌学青年项目(14.29%),c010802动物病毒学面上、青年项目(均为12.5%)。为扶持弱势学科,培养微生物分类学年轻人才,学科对从事微生物分类学研究的项目进行了倾斜。在平均资助率基础上,共倾斜资助项目17项,经费907万。其中,微生物分类学面上项目倾斜了7项,经费595万,平均资助率为54.5%;青年科学基金也倾斜了7项,经费168万,资助率为57.1%;地区科学基金倾斜了3项,经费144万,资助率为46.2%。同时,学科还对鼓励研究的领域如噬菌体(资助率31.6%)、支原体(资助率27.3%)、衣原体和立克次体(资助率36.4%)等进行了倾斜。

5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

与2013年度相比,2014年度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从资助类型、数量以及金额上都有较大增加。资助金额由2013年的603.5万元,上升为1378万元,资助项目数量由10项上升为20项。其中,(1)组织间合作研究10项:nsfc-isf(中以)4项,每项200万元,经费800万元;nsfc-nrf(中南)项目6项,每项80万元,经费480万元。(2)合作交流nsfc-rfbr(中俄)1项,经费9万元。(3)在华召开国际(地区)学术会议6项,每项5–8万元,经费39万元。(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3项,经费50万元。虽然国际合作的总资助经费有大幅提升,但是,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资助情况不理想,希望申请者在今后的申请中能够紧密围绕双方合作的领域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突出双方互补的优势,体现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另外还要重视合作方案的的可行性。

6重点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

2014年度,微生物学学科的重点项目申请采取立项领域和自由申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公布的立项领域“人类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受理了15项申请,经同行评议和学部评审会,最终“鼠疫菌致病性和传播性的遗传基础:质粒获得与基因调控重塑”项目获得资助。受理重点项目自由申请30项,最终资助5项,分别是“低温甲烷古菌对冷胁迫的转录后响应机制”、“从海洋疣孢菌属中勘探和挖掘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小分子”、“放线菌全局性调控蛋白glnr调控细胞代谢的分子机理”、“微生物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调控新机制研究”和“以活性(抗肿瘤和抗感染)与作用机制研究为导向的硫肽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7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的申请和资助情况

201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数量较2013年有一定上升,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也有所增加,最终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金额由200万提高到了400万元。希望符合条件的年轻学者踊跃申请这两类项目,学科也将积极推荐,努力为申请者争取更多的机会。

8结束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服务科学家为宗旨,随着我国科研投入的加大、国际高水平人才的引入以及国内培养的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基金委在今后仍将不断探索新的项目评审方式和项目管理模式,以提高资助的公正性和工作效率。我们会充分依靠专家的集体智慧,遴选和资助具有明显创新的项目,也希望申请者继续加强原始创新的能力,逐步摆脱模仿与追踪研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凝练和提出有新意的科学问题,解决微生物学的基础生物学问题,推动微生物学科的发展。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五

【作者简介】大卫·r.格里芬,[美]

大卫·r.格里芬(davidraygriffin),美国著名过程哲学家,从事后现代主义、过程哲学研究。

【译者】曲跃厚

曲跃厚,男,后勤指挥学院教授,黑龙江大学过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西方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冲突有两个来源,一是宗教与超自然主义的关联,一是宗教世界观和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的冲突。克服这种冲突是过程哲学的目的之一。怀特海为克服这种冲突提供了一种新形式的、拒斥了超自然主义、把宗教观念和科学观念等同起来的自然主义。

克服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明显冲突,处于过程哲学的目的的核心。怀特海在提到它和宗教及科学的密切关系之后说,哲学“通过把两者,即宗教和科学融为一种理性的思维图式而获得了其主要意义”[1](p15)。对意义的这种估价是以这样一个事实为基础的,即怀特海考察的宗教和科学这两个语词不仅指向了两种观念类型。而且指向了两种力量——“我们的宗教直觉的力量和我们的趋向精确观察及逻辑推演的力量”。他认为,除了身体冲动以外,这两种最强烈的一般力量影响了人的思想和行为。[2](p181)根据这种宗教和科学观,怀特海说:“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的历史过程取决于我们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决定。”[2](p181)对“未来的历史过程”的这种指涉,导致了科学-宗教问题和过程哲学之更为广泛的目的之间的关联。怀特海相信,我们时代的哲学能服务于未来文明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克服自19世纪后期以来就业已存在的宗教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冲突。

一、“自然主义”的两种意义及科学与宗教冲突的两个来源

理解怀特海解决科学观念和宗教观念之间明显冲突的方式的关键是看到,他提供了一种新形式的自然主义,即一种把宗教观念和科学观念等同起来的自然主义。说它是自然主义的一种形式,就是说,而且只是说,它拒斥了超自然主义(它意味着一种能够而且可能偶尔打断世界之最根本的因果过程的神圣存在的观念)。然而,在这种有限的意义上,成为自然主义的并不妨碍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成为宗教的甚至有神论的。他成年后的大多数时间里一直是不可知论者甚或无神论者,在他开始发展他的形而上学观点后不久,怀特海开始相信,一种可以理解的宇宙论需要一种形式的有神论。但它是一种自然主义有神论,即不允许超自然的入侵。

怀特海认为,对“完全科学的心态”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假定,即“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可以被视为贯穿自然秩序的一般原则的例证”[2](p5),因而“每一细节的发生都可能以一种完美定义的方式与其前件(antecedents)相关”[2](p12)。这些“一般原则”之最根本的方面绝不可能被推翻这一信念,即我所说的科学自然主义的基本信念,可以被称为自然主义n。然而,随着这种自然主义世界观的具体发展,它包含了其他一些远远超出了这种纯否定的超自然干涉的要素,世界上的万物(包括人的行为)都根据一种机械论的唯物论得到了理解。自然主义的这种形式可以被称为自然主义sam(这里的“sam”代表“感觉论的—无神论的—唯物论的”,sensationist-atheistic-materialistic)。

怀特海解决科学和宗教之间明显冲突的方式表明,这种冲突有两个根本的来源。根据科学共同体所接受的自然主义ns,这种冲突的一个来源是宗教与超自然主义的持续关联(continuedassociation)。由于这种关联,宗教世界观必然会和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相冲突,即使后者接受用一种略加限制的自然主义ns来代替自然主义sam。冲突的另一个来源恰恰是科学和自然主义sam的这种目前的关联,它排除了任何一种有意义的宗教信念,而不只是超自然主义的信念。只要这两种关联中的任何一个得以维持,把科学信念和宗教信念整合为一种既适合科学共同体又适合宗教共同体的宇宙论就是不可能的。

上述概观阐明了怀特海关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目前冲突的两个根本来源的观点中所蕴涵的分析。只要宗教似乎还需要超自然主义,科学似乎还支持自然主义sam,科学和宗教似乎就将是彼此完全对立的。进而,即使这些关联之一被克服了,冲突仍将存在,如果另一种关联未被克服的话。的确,这种冲突在那些完全接受了自然主义sam的预设和意蕴的自由主义神学的形式中被转移了。然而,在它们接受了那些意蕴的范围内,这些神学却失去了其宗教特征。尽管它们可能主张科学和神学的一种和解,但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冲突却仍然存在。

如果有一种真正的和解,它将需要怀特海提出的那种基础:即一种支持科学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之必要预设的科学—宗教自然主义。当然,科学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将接受这种观点不仅是因为这样做乃是实现两个共同体之间和谐的前提,而且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将有助于它们更为恰当地表达其自身的各种适当关怀。

我的一个基本论题是,有神论宗教在过程哲学的自然主义有神论的框架内比在超自然主义有神论的框架内能更好地表达其根本的信念。然而,即使假定可以提出这种论证,事实仍然是,科学共同体的精神领袖们也不一定会拒斥自然主义sam。只有当他们确信自然主义sam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且一种新形式的自然主义将为科学本身提供一个更好基础的时候,他们才会这样做。

二、硬核常识的标准

过程哲学的核心学说之一包括了评估任何一种理论的恰当性的基本标准,即它是一种哲学的、神学的或科学的理论。这一标准就是,理论证明的是我们的硬核常识概念,怀特海称它们为关于实践的必然预设。用他的话来说,“我们必须服从那些预设,尽管这些预设已经受到批评,但我们仍把它们用作我们的生活准则,这些预设在经验中是强制性的”[1](p151)。这些预设是强制性的以致我们的理论必须包括它们才是合理的理由是,我们必然在实践中预设它们。而且,如果我们的理论包括了“对实践中所预设的东西的否定”[1](p13),我们就会自相矛盾,即明确地否定我们含蓄地肯定的东西。因此,这一标准才可能被视为不矛盾律(它通常被认为是理性的第一规则)的一个蕴涵。因此,任何一种科学的、哲学的或神学的理论在它和我们在实践中必然预设的任何概念相矛盾的意义上都是不合理的。

关于这些作为(硬核)常识概念的概念,我注意到怀特海处于“常识哲学”的传统之中这一事实。和强烈反对休谟观点的托马斯·里德(thomasreid)一样,怀特海阐明了这一标准。休谟也承认“自然信念”的存在,但他认为,某些自然信念不可能通过他自己的经验论的标记(brand)来证明。在肯定概念经验论(正如怀特海所做的那样)之后,休谟又坚持认为(用怀特海的话来说),“任何不能作为主观经验中的一个要素被发现的东西都不能被认为进入了哲学图式”[1](p166)。但是,由于休谟肯定了概念经验论的感觉论版本,他又否认我们直接经验到了一个超越了我们自身或任何因果影响的现实世界。他不是把这一结论用作对关于知觉的感觉论的一种间接证明(areductioadabsurdum),而是通过诉诸“实践”证明了这种自然信念,他说,在实践中他必然预设各种在其形而上学理论中可能并无地位的信念。休谟不应该用关于实践的各种必然预设来补充他的理论,而应该用它们来修正它。[1](p156)怀特海暗示,他已经这样做了,我们可以正确地把他尊崇为“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3](p52)。但事实上,休谟达到了“哲学中反理性主义的高级水准”[1](p153)。

更特殊的是,理性主义是一种表明我们的所有硬核常识信念如何可能彼此一致的尝试。怀特海补充说:“理性主义就是寻求这些假定的一致性。”[1](p151)由于这一陈述,怀特海提出了大多数现代思维形式所具有的问题。换言之,现代思想已经而且大多步休谟后尘,没有把硬核常识当做评价各种理论之恰当性的基本标准。

怀特海关于理性思维应该这样做的观点,可能被许多人拒斥为反科学的。常常有人说,我们的常识完全是由我们从我们借以生长的社会那里承继而来的所有信念构成的,而它们大多却是错误的。的确,科学已经开始被视为对常识的一种全面抨击。常识曾认为地球是平面的、静止的并处于宇宙的中心,物质是固态的和惰性的,人类不可能飞上月球,但科学已经表明所有这些信念都是错误的。简言之,理智进步被当做了根据科学发现而对常识作出的不断修正。

这正是因为,常识这个语词常常是以一种我在指涉那种应该被用作对所有理论的恰当性的基本检验的常识时加上了形容词硬核的方式被理解的。相反,上一段中讨论的那种常识可以被称为“软核常识”,因而表明它在种类上不同于“硬核常识”。软核常识信念在实践中并不必然被预设;在预设层次上,它们对所有人类来说并不是共同的:而且它们在口头上可以在不自相矛盾的情况下被否定。因此,软核常识当然不会为那些应该确证的理论提供一个标准。在过去,科学已经正确地修正了这种常识,并将在未来继续这样做。怀特海本人有时使用了具有这种意义的语词,他说,它乃是“修正常识的特殊科学的组成部分”,“过分地依赖常识有其不利的方面”,而且他自己的哲学就是修正“关于宇宙的一般常识概念”的一种尝试。[1](p17)

因此,常识这个语词往往以这种方式被使用这一事实并不违反这样一种建议,即我们的硬核常识应该是评价所有理论(包括科学理论)的恰当性的基本标准。除了名称以外,这两种常识很少有共同之处。它们不仅程度不同,而且种类不同。再者,造成硬核常识信念不同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必然预设它们,即使是在口头上否定它们的行动中。

然而,这种论证可能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我们在口头上表达了对某个命题的真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在表达这种怀疑的行动中预设了其真理性,那么我们就会同时既肯定它又怀疑它。而且,一旦我们允许我们自己对一个事物持有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我们就会在批判各种可供选择的观点时放弃诉诸理性的第一规则(即不矛盾律)的权利。因此,在一种纯工具主义的意义上,假定这些观点为真的,真正理由就可能被消解。尽管它可能反对我们时代的那种时尚的相对主义,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从事合理的讨论的话,除了把我们的硬核常识当做恰当性的基本标准以外,真的别无选择。

总之,在讨论了用来评价各种理论的恰当性的最根本的标准之后,我现在转向自然主义sam的恰当性问题,以表达各种科学的信念。怀特海承认,科学的巨大成功将使得超越那些与科学相关的观念尤为困难。[2](p18)但重要的是看到,这些成功一直被限制在一定的领域中。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唯物论的胜利主要是在理性的动力学、物理学和化学的科学当中”[2](p60)。除了承认这些胜利以外,重要的是承认,和唯物论的胜利相反,所有这些领域(其中,目前的概念图式实际上阻碍了它)远没有导致进步。

三、科学和自然主义sam

怀特海在对科学本身的旨趣中贯彻了他对科学唯物论(或我所说的自然主义sam)的批判。[2](p83-84)他的目标是“以一种有助于科学本身的方式拓展科学图式”。[2](p68)他论证到,科学现在与之相关的那种哲学世界观是可疑的,因为它阻碍了科学共同体对一种广泛的现象提供合理的说明。我将依次讨论由感觉论、唯物论和自然主义sam的无神论而导致的各种问题。

1.感觉论对科学造成的问题

怀特海指出,科学是由一种“终极理性主义(它是一种认为明晰性只能通过把说明推至其最大限度才能达到的信念)”向前推进的。[1](p153)然而,现代科学已经接受了关于知觉的感觉论学说这一事实表明,对更为复杂的说明来说,这种推进在许多问题上受到了抑制。

这些问题中最著名的可能是因果关系和归纳法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休谟清楚地表明,感性知觉本身并没有为我们所说的“原因”和“结果”的任何一个特例之间存在一种必然联系这一信念提供基础。我们实际上看到的一切都是两种类型的事件之间的一种“恒常联系”。在观察到这种恒常联系之后,我们才称这种事件先有“原因”、后有“结果”。这表明,就我们所知,因果联系完全是任意的。因此,我们并无充足理由指望同一种今天观察到明天就会获得的“因果关系”。这表明,相信“自然的齐一性”(uniformityofnature)在理性上是毫无根据的。

然而,科学预设了这种齐一性。科学的基本方法被普遍认为包括了归纳法,其中普遍规律是根据少数情况抽象而来的。如果今天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合成了一个水分子,我们就会以为几十亿年前也同样为真。总之,自然的普遍规律或多或少都同样是以单一的实验和少数重复为基础的。休谟所揭示的是,对整个事业来说,在预设了关于知觉的感觉论理论的范围内,不存在合理的基础。怀特海指出,结果,“自休谟的时代以来,这种时尚的科学哲学一直否认了科学的合理性”[2](p4)。这种占支配地位的反应完全忽视了证明归纳法的问题,怀特海嘲笑说,这就“把归纳法建立在了我们的模糊本能基础之上,认为它是完全正确的了”[2](p43)。

进而,科学并没有止步于因果关系和归纳法。休谟的论证还表明,感性知觉并没给出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乔治·桑塔亚那(georgesantayana)通过指出感性知觉也没有给出关于过去的知识而扩展了对唯我论的这种休谟式的论证,所以,经验论的感觉论形式导致了“现在的唯我论”。进而,如果科学理论不能谈论现实世界、因果关系、过去和时间,我们就不可能有诸如进化论这样的科学理论。正如怀特海所说,“纯粹的感性知觉并没有为其自身的解释提供材料”[4](p133)。当然,人们可能论证说,因为没有人真的怀疑因果关系、过去、时间和外部世界的实在,因而没有哪一个问题是由感性知觉没有为正在讨论的这些问题提供经验材料这一事实而引起的。我们可能满足于作为一种一般哲学的感觉论,同时又承认我们必须预设一些严格地说不是通过感性知觉来证明的观念。这些例外并没有产生问题,因为所有这些观念都是没有争议的,即它们为每一个人所预设。

然而,这种满足正是休谟的来自“实践”的论证,它不仅使非理性主义成了科学思想的真正基础,而且导致了各种非理性的论证。例如,对科学家和以科学为基础的哲学家来说,同样忽视了关于超感觉的知觉(如心灵感应)的经验证据的论断,因为这种证据不可能存在,因为超感觉的知觉是不可能的。而且,把美学概念、伦理概念和宗教概念排除在认知领域之外,因而排除在宇宙论之外,一直是以这些概念是非经验的即不是植根于知觉的这种主张为基础的。这些论证的基础是关于知觉的感觉论理论的这样一种假定了的真理,即我们只有借助我们的生理感官才能超越我们的身体来认识事物。在它这样论证的范围内,科学共同体和更大的理智共同体在整体上是非理性地活动的,因为它用感觉论的理论或知觉排除了那些它不想包括在其正式的世界观中的各种观念,同时又允许其他一些同样没有满足批判标准的观念——如因果性、时间和现实世界。我们确实需要一种更真实的、理性的“科学合理性”。

由关于知觉的感觉论理论引起的问题甚至更为深刻:还有其他一些在科学中被预设的概念并不植根于感性知觉之中,如物理学中所包括的数学对象以及全部科学推理中所包括的逻辑原则。数学哲学和20世纪逻辑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一直是如何理解每个人都预设的数学真理和逻辑真理的客观性。因为正如普特南指出的那样,“数学真理的本质”和“逻辑真理的本质”是同一个问题,我们只能根据它们中的一个来讨论这个问题,我将用数学来进行讨论。

传统的观点(通常被称为“柏拉图式的实在论”,或简称为“实在论”或“柏拉图主义”)是,“数学实体存在于时间和空间、思维和物质以外的一个抽象领域之中”。自关于知觉的感觉论学说兴起以来,对“抽象实体”的存在的这种传统肯定便产生了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它们的问题。这种感觉论学说被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哥德尔所拒斥,他说:“我并没有看到我们何以应该在知觉即在数学直觉而非感性知觉中缺乏信心的任何理由。”但许多肯定知觉的感觉论学说的数学哲学家则强烈地拒斥了哥德尔的论题。例如,r.赫什(hersh)在嘲笑地问道:“这种(所谓的)非物质的领域……是如何与具有血肉之躯的数学家相关的呢?”之后补充道:“独立于人的意识的理想实体违反了现代科学的经验论。”在这一陈述中,我们看到了经验论就等于感性经验论这种假定。

由于这种态度如此之广泛,拒斥关于数学真理的这种柏拉图式的、实在论的观点一直有着很大的压力。结果,数学家们一直倾向于公开坚持一种观点——通常是“形式主义”,根据这种观点,数学只是一种具有各种无意义的符号的游戏——而在实践中又坚持另一种观点。这就是说,大多数数学家都在实践中预设了这种柏拉图式的观点。

除了预设了数学真理和逻辑真理的存在以外,科学还预设了许多其他未植根于感性知觉的概念。例如,科学预设了有一种像真理一样的事物,而且真理很重要这样一种双重概念。但是,感性知觉并不是这种双重概念的任何一个部分的源泉。科学还预设了美,因为在这个意义上,某些证明是尤为“精致的”。人们还预设了道德理想,如医学研究是由一种减轻痛苦的愿望驱动的。只要科学共同体继续认可关于知觉的感觉论理论,它就表明,其自身的实践——在它预设了各种认知理想、审美理想和道德理想以及数学真理和逻辑真理的范围内——是以一些在整体上虚构的概念为基础的。

当然,人们可能说,科学的工作不是讨论这些问题,而只是发现关于世界的各种事实,即把科学家的预设留作哲学家的论题。然而,尽管这种分工可以理解,但它只能在科学共同体不把其威望交给那些使之成为不可能的理论时才能得到贯彻。

这种分工还由于另一个理由毁坏了,即世界上现在没有哪一个部分超越了科学的领域。曾经有过一个科学被等同于自然科学的时代,所以它只讨论世界的一个有限的部分,把人心(以及上帝和其他“精神存在”)留给了哲学和神学。但是现在,部分地由于这些领域的划分借以建立的心物二元论被一般地拒斥了,“科学”被理解为包括了社会(或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因此,不可能再有关于世界的研究和关于科学家的研究之间的划分了,因为科学家本身就是赋予科学以理解的那个世界的组成部分。因而,它属于科学说明那些由科学家所预设的关于数学原则、逻辑原则、认知原则、道德原则和审美原则的知识的任务。

2.唯物论对科学造成的问题

唯物论这个语词是很模糊的。首先,它可能只是指涉那种认为自然的终极单位是一些物质,以及“物质”被理解为表示空洞现实的事物(在存在完全缺乏经验的意义上)的观念。这些物质可能彼此只有外在关系,即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不可能内在于它们。进而,可以归结为它们的唯一一种运动就是位移。这种观点(它又被称为关于自然的机械论观点)在早期现代思想中是一种二元论本体论的组成部分。

唯物论的第二个更为共同的意义,指涉了对这种二元论本体论的拒斥。怀特海在两个意义上使用了科学唯物论这个语词:在自然的终极单位是物质这种观点的意义上,以及在后来把这种关于物理自然的观点扩展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的意义上。在我对自然主义sam的讨论中,唯物论指的是后一种观点。但重要的是记住,本体论二元论同样预设了关于自然的终极单位的这种唯物论或机械论观点。

尽管唯物论通常被等同于物理主义或至少与它密切相关,但怀特海论证到,关于物质的唯物论观点即使对物理学来说也是不恰当的。首先,尽管现代宇宙论是以引力观为基础的,但关于自然的终极单位的唯物论观点并没有暗示它们之间何以会有任何压力。[4](p134)根据这种观点,第二个问题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自然借以构成的物质对时间的划分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所以,“时间的流逝是物质的一种偶然而非本质”[2](p50)。因此,物质应该能够“瞬时”存在,即通过时间的一个无延绵的片段(adurationlessslice)而存在。但物理学现在表明,它使时间成为存在,所以不可能有“瞬时的自然”[2](p35)。第三个问题是,量子物理学暗示,它们并没有通过时间无差别地存在,相反却包括了一系列离散的事件——如一个电子突然从一种状态跳跃到另一种状态。[2](p34-35)怀特海指出,所有这些发展都是和人们所承继的物质观不相容的。

物理学和所有其他物理科学所共有的一个问题,是归纳法的证明问题。正如先前指出的那样,尽管这个问题部分地植根于关于知觉的感觉论理论,但它也植根于自然的单位彼此只有外在的关系这样一种唯物论观念。这就是说,如果被称为“原因”的事件没有内在的关系因而是由其“结果”构成的,那么不研究这些结果就可能揭示它们何以会源于其“原因”。同样,“如果原因本身不能揭示关于结果的任何信息”,那么“科学就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在建立了各种完全武断的联系(它们不受任何内在于原因或结果的本性的担保)的意义上”[2](p4)。许多科学哲学家都满足于这样一种科学观,但怀特海相信,科学应该而且可能成为合理的。

和这一点密切相关的,是物理因果关系所具有的任何一种有意义的概念的问题。我们先前已经看到这个问题是如何由关于知觉的感觉论理论引起的,然而,即使关于知觉的一种非感觉论理论可能表明我们实际上怎样做才会对作为实际影响的因果关系具有一种直接经验,但关于自然的终极单位的一种唯物论观点可能表明,其因果互动在种类上不同于人的知觉中所包含的因果互动。因此,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有经验依据的概念在理智上不可能适用于物理学和化学所研究的那些互动。

由这种物质观引起的另一个问题是,它无法提供对时间的实在的理解。许多思考过这个问题的思想家坚持认为,时间实际上不是现实的。但是,这种观点违反了我们的硬核常识,因为我们不可能帮助预设某些事情在过去已经解决了,而另一些事情在未来尚未解决。由于这种现代物质观,其他的选择是,时间是某种进化发展的突现产物。但是,这种学说导致了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即在时间出现以前就有了成千上万亿年的进化,所以时间突现在某个时间点上。

怀特海论证到,如果唯物论的自然观对物理学来说是不恰当的,那它对生物科学来说甚至更不恰当。[2](p41)首先,这种观点并没有“对一个有机整体提供任何基本的轨迹”[2](p73)。这对物理学和化学来说,甚至都是一个问题。[2](p73)而它又是生物学显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即“用物理规律所指定的物质的形态以及空间中的移动”来说明活的机体。[2](p41)当然,一种解决办法是活力论,根据这一理论,活的东西在种类上不同于无生命的东西,因为它是根据有目的的、目的论的原则而非机械的原则活动的。怀特海赞成科学共同体对这种观点的拒斥,因为活力论“在某个地方包括了一种本质的二元论”[2](p79)。但他不相信,一种令人满意的活的机体观在总体还原论的基础上是可能的。需要的是关于自然的终极单位的这样一种观点,它允许不同程度的复杂性的机体单位的突现。

进化的一个尤为关键的阶段,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心灵的突现。自笛卡儿时代以降,科学家和哲学家一直在(不成功地)就心灵和物质如何可能互动的问题展开争论。自进化的世界图景产生以来,就存在着说明心灵及其经验如何可能基于一些在整体上缺乏经验的物质而突现的问题。正如先前提到的那样,尽管进化被一般地理解为反二元论的,但这个问题对唯物论来说同样重要。换言之,它没有区分我们所说的“心灵”是否被当作了一种不同的现实(如二元论认为的那样),或只是大脑的一种性质(如唯物论认为的那样)。不论发生哪一种情况,自觉的经验如何可能基于整体上无感觉的物质而突现的问题,在原则上都是不可解决的,正如无数二元论者和唯物论者已经承认的那样。因此,只要科学预设了关于自然的终极单位的唯物论观点,它就会使它本身不能理解我们自身经验的这个世界的性质。换言之,这种承继下来的自然观使得科学不能合理地理解科学家的存在。

进而,这个问题并没有到此止步。心灵除了具有经验以外,还有意图地产生了各种结果。而且,它们这样做有某种程度的自由。我们的硬核常识包含了双重的预设,即我们在我们的身体中有意图地和自由地产生了各种运动,并通过它们超越了世界。我们可能在我们自身和我们的那些正试图否定它的读者中预设精神的因果关系和自由这种双重的实在。二元论者认识到了这一事实,他们反驳了那些认为我们只有在肯定了一种不同于大脑的心灵的存在时才能证明精神的因果关系和自由的二元实在的唯物论者。但问题在于,这样一种心灵(它在种类上不同于大脑借以构成的那些无感觉的神经)如何可能在大脑中产生任何一种结果。

总之,对科学来说,作为一种世界观的唯物论的不恰当性尤为明显地与人文科学相关,如果它们对科学家本人的必然预设来说是不恰当的话,那它就不仅必须承认自觉经验的实在,而且必须承认自由和目的因的实在。

3.无神论对科学造成的问题

说“科学不能谈论上帝”并假定科学几乎是无神论的,已经很平常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怀特海本人坚持认为,在排除了任何一种关于因果关系的规范模式的超自然断裂(supernaturalinterruptions)的观念的意义上,科学应该是自然主义的。在这就是科学不谈论上帝这种说法的意图的范围内,他同意这一点。但在经历了他大半生的不可知论甚或无神论的职业生涯后,怀特海开始相信,说明世界的所有性质这种努力,要求我们和柏拉图一道假定“一个把握了各种观念的基本灵魂(它公正地限制了宇宙的整个过程)”[5](p147)。他的讨论指向了世界的一些科学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明的性质,这些性质包括世界的基本秩序,进化过程的向上趋势(upwardtrend),显现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novelty),世界的“过分的”美(excessivebeauty),以及各种规范理想和其他理想(非现实的)实体的客观性。

四、科学、宗教和哲学

在怀特海的观点中,自然主义sam造成的两个问题——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明显冲突,以及阻碍对广泛现象之恰当的科学讨论——有着同样根本的原因:这种哲学世界观只是以关于适用于人的经验的实在的那部分证据为依据的。怀特海指出,在传统上,宇宙论一直是通过科学、美学、伦理学和宗教提出来的。[2](pvii)但自17世纪以来,“源于科学的宇宙论却一直是以各种更为陈旧的观点及其别处的起源(theiroriginselsewhere)为代价来肯定自身的”。这一陈述的意义可以通过考察怀特海把宗教学说和科学学说对立起来的一段论述更为完整地看出来:“宗教的教义是用精确的语词阐述那些在人类的宗教经验中被揭示的真理的尝试。在同样严格的方式中,物理科学的教义也是用精确的语词阐述那些在人类的感性知觉中被揭示的真理的尝试”[6](p57)。

正如这段话表明的那样,根本的区别在于,科学致力于感性知觉中被揭示的真理,而宗教教义则致力于非感性经验中被揭示的真理。当然,这种着力点的不同指向了一种彻底的分离。一方面,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许多科学范畴(如因果性和时间)包括了一些从非感性知觉中习得而来的观念,而灵学科学(scienceofparapsychology)则明显地致力于非感性知觉。另一方面,许多宗教学说(如关于创造的学说)又包括了感性知觉的真理。不过,科学和宗教分别主要致力于感性知觉的真理和非感性知觉的真理这一点仍然是真的。总之,怀特海的观点是,在科学共同体中因而在一般知识界中,现在占支配地位的那种宇宙论,一直是根据只有感性知觉的材料才能提供关于实在的本质的真理这一假定而设计的。

由于这一假定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致许多思想家甚至没有认识到它纯粹是一种假定。这种被当做“理性观点”的主张只来源于人的经验的一个有限的部分,宗教经验、审美经验和伦理经验都没有对这种理性观点作出任何贡献。因此,思想家们运用这种理性观点来考察各种审美观念、伦理观念和宗教观念的现状,并得出了这些观念无助于我们对实在的理性认识的结论。

支撑怀特海达到一种整合了的世界观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观念是,人类倾向于夸大(exaggerate)他们看见的真理:“哲学中的主要错误就是夸大其词”[1](p7);宗教教义“只是部分的真理,它们是用那些以某些方式过分肯定的语词来表达的”[6](p139)。这种夸大其词或过分肯定的主要形式是“误置具体的谬误”(thefallacyofmisplacedconcreteness),其中关于某物的一些抽象,在其总体性上对具体实在来说乃是错误的。[1](p7)由于这种夸大其词的真理蕴涵了“对互补的真理的一种排斥”[6l(p144),它可能被用来否认那些已经为他人看到的真理,这乃是知识分子的原罪:“思想是抽象的,而对抽象的偏执运用则是理智的最大罪恶”[2](p18)。宗教思想家可能用其夸大其词来否认科学看到的真理,而科学思想家则可能用其夸大其词来否认那些源于宗教经验的真理。

哲学思想的任务,就在于克服包括在不同抽象图式——特别是那些科学图式和神学图式——中的这些夸大其词。在相信神学和科学都具有有助于哲学的真理和哲学的任务在于基于彼此的真理而修正对方的部分真理之后,怀特海说:“你既不可能用科学来掩护神学,或用神学来掩护科学;也不可能用它们来掩护形而上学,或用形而上学来掩护它们。不存在对真理的短暂割裂。”[6](p76-77)目标是发现“更广泛的真理和更美好的视角(其中,人们将发现更深刻的宗教和更精致的科学的一种一致)”[2](p185)。尽管这一陈述并不包括对宗教和科学的预期利益,但“更广泛的真理和更美好的视角”这一短语却指向了对形而上学——它被理解为“寻求发现各种一般观念(它们和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的分析必然相关)的科学”[6](p82)——的预期利益。换言之,其任务在于发现一种一般概念——根据这些概念、我们的所有经验(包括我们的宗教经验和科学经验)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的图式。[1](p3)

这种研究方法表明,哲学存在于科学和宗教的一种相互修正的关系之中。关于科学,怀特海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大多数现代哲学的地方在于,除了向科学学习以外,哲学还应该修正它——修正目前占支配地位的科学思想图式。在其作为“抽象的批判”[2](p59)的作用中,哲学就是根据“更广泛的一般性”去“挑战构成(目前占支配地位的)科学第一原理的部分真理”[1](p10)。关于宗教,怀特海的立场不同于大多数现代思想家的地方在于,除了宗教学说应该根据形而上学被修正这一事实以外[1](p10),宗教“还贡献了其自身的独立证据,形而上学在框定其描述时必须说明这一点”[6](p76)。这种研究方法包括了关于实在的真理不仅是由科学经验揭示的而且是由宗教经验揭示的这种假定。

(本文译自大卫·r.格里芬的reenchantmentwithoutsupernationism:aprocessphilosophyofreligion(cornelluniversitypress,2001)一书的第一章。经格里芬教授同意发表本文,在此谨表谢意。因篇幅所限,译文有删节。——译者注)

【参考文献】

[1]sandreality[m].newyork:freepress,1978.

[2]eandmodernphilosophy[m].newyork:freepress,1967.

[3]ism:itsmeaningandeffect[m].newyork:capricorn,1959.

[4]fthought[m].newyork:freepress,1968.

[5]ureofideas[m].newyork:freepress,1967.

[6]oninthemaking[m].cleveland:worldpress,1960.

来源:《求是学刊》(哈尔滨)2012年2期作者:大卫·r.格里芬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六

在人类的历史上,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计算机水平的每一次提升都会带给社会巨大的推动。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强,但是现在的计算机的某些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不可能再提高了。所以,寻找另一个提高的方向已十分必要。现在,生物计算机理论的提出和诞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的希望。如果有朝一日生物计算机能够普及,那这将会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生物计算机 dna 神经元 芯片

生物计算机的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生物元件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很多,甚至可以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而且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的硅集成电路高五个数量级。如让几万亿个dna分子在某种酶的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就能使生物计算机同时运行几十亿次。

目前,dna计算机已经可以对赫姆震兹等数学问题求解。预计在10到15年内就可能制造出与微电子芯片相融合的高级dna计算机。dna计算机可以实现超大规模并行运算,运算速度极快,几天的运算量就相当于目前世界上所有计算机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11立方米的dna溶液的存储容量可以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计算机的存储量。而且dna计算机耗能极少,只有一台普通计算机的l0亿分之一。它可以实现现有计算机无法实现的模糊推理功能和神经网络运算功能,使真正的智能计算机得以实现。目前美、日、德等国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在微电子芯片上生长神经网络的方法,希望研制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智能神经网络,并将神经网络的神经元与计算机芯片连接起来,用计算机来控制芯片上的神经元,进而达到控制动物的神经元。

【1】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发展史,2011年版。

【2】孙宏滨,胡美鑫,关于生物计算机的思考,知识经济,2009年8期。

【3】j.n corsellis,,aunals of human biology,1977年9月22日。

【4】孙宏滨,胡美鑫,关于生物计算机的思考,知识经济,2009年8期。【5】scientific american,神经元计算机,2003年3月。

【6】黄俞成,生物计算机,北京电子,2006年2月。

【7】刘军,首台计算机,首都医药,2004年4期。

【8】杨宝华,孙中涛,关于生物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思考,仿生技术推动下的计算机发展生产率系统,2002年1期。

【9】曹来发,生物电脑最新进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2期。

【10】殷海滨,第六代计算机,中学生物学,2007年8期。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七

1、“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

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包括基础性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养成、健全人性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历史视野、认知风格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创造知识、自我更新、适应社会多种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个人的最高价值。

我国现行的本科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因而注重能力、方法和性情培养的通识教育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生命科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

目前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短缺、生态平衡失调、疑难疾病等的解决均寄希望于生命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生命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向前飞速发展的带头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紧密相关。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基因芯片的研究,要求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的融合;在化学工程领域,化学合成过程中可以引入生物催化等。人类基因组的解读改变我们对生命整体的认识,生命中最基本的生、老、病、死将重新在基因组研究的剖析下体现其隐密性,这对未来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不论是工程、法律、经济等学科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生命科学不仅拓宽了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同时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及边缘学科的空前发展。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的开展,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意识的综合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生命科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领域,高等教育中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近年来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国内的一些知名高校开始着手实施通识教育,并开展了现代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专业及通识的训练,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非生物类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或“普通生物学”或“生物工程概论”等生物学课程,编写出版了不同类型的适用于非生物类不同层次类型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多种教材、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及网络课程和普及读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但仍有相当部分普通高校在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特别是非生物专业生命科学的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实施上存在许多片面和不足。我校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在生物专业中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仍有许多值得探究和改进的地方,而非生物专业中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仍然没有启动,如何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开展生命科学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通识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根据生源特点,设定相应教学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要求的是一种基础性的、普适性的课程内容,强调对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越基础,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不应把过多的应用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列入通识课程中。因此,对高校生命科学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史、研究领域、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还要让他们深入了解某些热点研究领域的最新成就和进展以及生命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兴趣,拓宽知识面,帮助和促进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具备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处理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

面对与生命科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生命科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在于使非生命科学类专业的理科学生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和愿理,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整体素质;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火花,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寻找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点,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特别是增强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意识,为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以利于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跨学科高层次的人才。面向文科各专业以及部分理科专业的本科生,生命科学作为供全校学生选修的一门文化素质课程,其课程目标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并为商界、新闻界、法学界和其他领域决策层储备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同时,通过了解人类自身、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现代健康意识,升华人格。

2、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使生命科学的系统知识与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学科方向和领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应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技术和方法等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又要增强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意识,为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基础,因此,对讲授的内容就要求不同,可供开设的相关课程有:生物学与人类文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人体生物学、疾病与保健、观赏动物养殖、生态与环保、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人体奥秘、营养与健康、性科学与性教育、生物伦理、庭园艺学、室院花卉、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生物史、遗传与优生、家庭小药房、生理心理学、昆虫与人类、生物进化论、生物学前沿、动物世界、生物学方法论、花卉欣赏与养护、人口问题讲座、遗传与健康、植物叶贴艺术与标本制做、生物科学技术及实验,等等。多模式地开设生命科学通识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渴求,更可以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

3、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并不仅是死板的知识与技能,而是传授他们正确的科学观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方式,提高他们的知识视野与科学素养,努力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洞察力、智慧和探索精神。为突出生命科学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上可以多采取系列讲座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其中相关内容,然后将讲授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又分为几个专题,每部分有各自的中心,各个专题前后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相对独立。在传授方式上,多开设一些研讨班形式的课程,使课程本身成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保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在民主、自由的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另外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大量增加动画和音像教学的比例,尽可能展现生命科学丰富多彩的一面。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使学生对一些陌生的生命科学概念、生物技术的原理和操作、生命科学的微观现象和生命进化历程等有更直观的认识。

4、提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具有成绩检测、信息反馈、导向激励等多项功能。生命科学通识教育应强调多层面、多方式和多层标准,重视综合素质与知识运用的考核。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对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开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供尝试的方法有:笔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期中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另外,作业、课堂提问、小组答辩赛、课程小论文以及对本课程提出建设性建议等均可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方面。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被动状态,有效检测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情,从而实现生命科学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八

香港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我十分荣幸地跟随导师郑晓江教授参加了这样一次大盛会,它齐聚着来自我国港、台、内地的生命教育专家们。这是一次心灵之约,更是一次生命之约,大家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生命及生命教育中的故事。其间,我有幸在香港宝血会培灵小学观摩了纪洁芳教授关于“创造力与沟通艺术·生命意义”的教学示范课,可谓收获颇丰,感慨颇多。

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当今学生抗压性低,较缺乏创造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本次课旨在通过教学活动之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沟通艺术。”教学目标是:“探讨创造力及沟通内涵的重要性,藉体验活动、互动教学培育学生创造与沟通能力,培育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我认为,这样一种由台湾老师与香港学生因生命之约而组成的生命教育课堂,已经达到了“生命之动”的成效,即生命的互动、生命的感动、生命的行动。

首先,纪老师是通过问题导入法进入新课程。

她问道:“假如一个人没有了双手该如何刷牙呢?”有的学生说:“可以用脚刷。”纪老师说:“如果脚够不到嘴巴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回答:“将头再弄低一点。”纪老师又说:“如果还差一点呢?”这时便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答道:“可以将牙刷弄长一点。”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将牙刷固定在一个地方。”这便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回答赢得了师生们的认可。可见,纪老师通过这种层层深入诱发学生思考的方法,虽有时会给学生制造一点小障碍,但却已经朝着主题和目标前进。

接着,纪老师播放了视频《谢坤山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谢坤山16岁时在工厂工作时,因碰触高压电线而发生意外,四肢都被烧焦,经医生抢救之后,只救回了一只脚。而后,谢坤山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发明了独特的刷牙、洗脸方式,并发明了一代又一代的“坤山牌”进食用具。他还能够帮助妻子干家务活,最后还成了一名口足画家。

视频结束后,纪老师让学生进行了一个体验活动,她让学生模仿谢坤山,在没有双手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名字。纪老师先拿出一盒纸巾让学生包上笔,并问学生为什么要用纸巾将笔裹住。学生说这样做很卫生,纪老师补充道,“这样做还可以防止口水往下流。”在纪老师亲切的关心之下,学生们努力地尝试着用口写出自己的名字,孩子们都不太满意自己的作品,感到这样写特别累。后来纪老师邀请学生到前面谈体会,香港的学生们发言踊跃。特别有意思的是,纪老师用从宝岛台湾带来的奖品鼓励学生圆满回答了问题,而颁奖嘉宾由学生选择在场的任意一人。当时,学生选择了他的老师颁奖,纪老师又要求他们用三个词形容彼此的性格或品质特征。这种激励学生的方式和过程,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使师生双边的生命互动达到一种极好的效果。

在课堂的第二环节,纪老师同样以问题入手。她问了一系列问题,如“人哭好不好”“人为什么要哭呢”“男生可不可以哭”等,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哭不一定是坏事,哭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男生是可以哭的。纪老师由此引出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小杰的故事,拉开了视频“妈妈的脸”的序幕:

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包括老师都感动得哭了,其中有一位女生哭得特别的伤心,纪老师邀请她谈谈自己的感受,但她只是摇头,纪老师尊重了她的意见。后来在授课的过程中,纪老师再次邀请她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但同样没有成功。纪老师脸上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满情绪,而显出更多的是对这位女生的关心与担心。课后,纪老师将主办方颁发给她自己的纪念牌签名后转给了这位女生,并叮嘱女生所在学校的老师要跟踪关注。纪老师的这种特别的关心和担心体现了她长期在生命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种高度责任感。

生命教育与一般知识的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要细心关注到每个生命个体。在课堂上,生命教育老师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关注每个不同的个体,不能忽视每位学生脸上的不同表情,并要适时采取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学生们的心声。对涉及到学生生命与生活中的私密性问题一定要进行课后长时间的跟踪与回访,教师耐心的倾听、反复的劝慰和长期的开导能够真正让生命成长起来。纪老师处理这个个案的技巧是恰当而成功的,她在用生命的行动去走进学生的生命。

后来针对这一视频,纪老师又问:“此时你们会想到谁?”一位学生回答是刚过逝不久的爷爷,另一位学生答的是已离去的堂叔。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失去的亲人,重又体验到丧亲之痛。当然,纪老师由此点出更深一层的意义:生命短暂,我们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呵护自己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要心怀尊重生命与敬畏生命之心。

在师生们经历了一番感动之后,纪老师拿出了一大盒由许多小塑料袋装好的葡萄干,每小袋中装有两粒,由学生和其他老师帮忙分到每个人手中。纪老师让学生取出其中的一粒放入嘴中,慢慢品尝,再细细咀嚼,让学生用心体会此时的感觉。与此同时,纪老师讲述了葡萄干经历了农民的辛苦栽培、施肥和采摘,工人对其进行了加工和包装等很多劳动环节,最后才成为现在大家所品尝到的葡萄干。然后,纪老师让学生们取出另一粒继续品味,她问:“哪一粒更甜呢?”学生们的回答各异:第一颗更甜,第二颗更甜,两颗一样甜,等等。纪老师说道:“你们的答案都是对的,因为我们大家是不同的`个体,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这是一种多么好的表扬学生们的语言呀!它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学生的答案不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只要是符合他们自己生命个性的,都应该得到认可与肯定。

不过,在这一课堂环节中,也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很多学生都是从直观味觉的角度回答纪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味道甜甜的”“味道有点酸”“感觉是慢慢地滑进去的”……学生一直无法进入体验活动的初衷——感恩。后来,纪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是苦的呢?”此时有学生回答道:“因为它里面凝聚了农民辛勤的汗水。”学生是十分单纯的,当他们一时没有来得及透过现象去思考事物的本质时,纪老师通过变换提问的方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由三个不同的故事组成。

首先,纪老师讲述了一个关于“安全套”的故事:一个女生在路上将要遭到歹徒侵犯时,谎称自己得了艾滋病,当歹徒不相信时,她利用书包里的安全套成功脱险。

接着纪老师挑选了一个男生与她一起表演了题为《渔夫与魔鬼》的话剧,纪老师扮演可恶的魔鬼,男生扮演的是善良的渔夫。一天,渔夫在茫茫的大海边捡到了一个瓶子,打开想看,瞬间一团烟雾跑出来变成了一个大魔鬼。此时,魔鬼放言要吃掉渔夫,因为它在瓶子中等待解救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它发誓一旦有人救了它,就要吃掉他。最后,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将魔鬼再度骗到瓶中而使自己获救。

最后,“花花姐姐”生动而形象地讲述了一个《我的幸运日》的故事:饥饿的狐狸正在磨爪准备外出猎食,忽然门外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竟是一只肥嫩多汁的小猪送上门来。狐狸开心地嚷:“这真是我的幸运日哪!”为着这一顿大餐,狐狸和小猪展开了一场机智的对决。狐狸的幸运日最后变成一个“灾难日”!

在这样短暂的一节生命教育课堂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纪老师那颗充满爱的心灵,她在课堂中的那种忘我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她的形体语言是那么的柔和,表扬学生的方式是那么的亲切自然,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一直处于活跃之中,使短暂的“生命之约”令人难忘。

当然,由于授课对象仅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且,他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的时间不会太长。因此,教师安排的主题不能过多,倘若主旨能一脉相承贯彻到底,将会更易于学生的吸收,促使学生生命成长更加迅速。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九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对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建立在生产要素的持续开发和利用的物质基础之上。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四个方面。其中劳动力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否保障劳动力的持续供给对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至关重要。曾经,我国制造业企业凭借劳动力的价格优势,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然而隐藏在劳动力价格优势背后的却是变相压低劳动者工资、忽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生产环境的安全保障、取消劳动者基本医疗保障等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设想,以这种方式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即使在短期内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实现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是这种财富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多大意义?依靠这种方式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又能持续多久?虽然我国目前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但是优质人力资源却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如果企业仍然以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方式来谋求企业发展,终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境。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其劳动者合法权益,反对以牺牲劳动者权益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只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切实维护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为员工提供更多发展空间的企业,才能够在吸引、留住优质劳动者,确保企业所需的劳动力的持续供给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范畴,是未经人类劳动改造过的各种自然资源的统称。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采取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达到了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由此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逐渐显现。大量事实表明,资源环境状况的恶化对企业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制约,电荒、油荒等资源短缺现象频频出现,很多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因此而举步维艰。企业社会责任在强调企业经济责任的同时,也要求企业必须要履行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必须停止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注重经济发展而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行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必然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确保自然资源持续供给,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市场来决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成熟,商品销售市场已经逐步从“商品消费”进入到“品牌消费”。企业如何树立“品牌”形象?这不仅要依赖于过硬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培育品牌意识、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首先应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向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利用自身品牌效应,利用消费者的信任,通过隐瞒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来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就必须要在关注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

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发达国家的企业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资源优化配置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企业公民”阶段,企业的竞争标准随之发生改变,原有的依据产品质量、市场份额和服务水平来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上升为考察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形象。《财富》杂志在对1000家公司的调查中发现,95%的被调查企业坚信必须采用更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行为才能够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观动机是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以获取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通过节约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但其客观结果却是实现了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实现了企业、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源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企业在利用社会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会对自然资源与环境带来损失和负面影响。如有些重污染企业,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无视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出,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要想杜绝此类现象发生,企业必须要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进行污染治理,处理好企业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企业自身经济行为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反映企业的经营理念。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避免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和价格欺诈等现象的出现,将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规范的诚信和商业伦理道德体系。同时,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也有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现代意义的企业,既具有“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属性,又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属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源于企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三方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从企业完善经营战略到发挥政府和媒体的规范、监管和激励作用,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是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将社会责任理念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体系之中

首先,引导企业管理者树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取决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主观选择,因此,要引导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培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要让企业家明确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虽然需要企业支付一定的成本,在短期内可能会对企业发展造成财务负担和消极影响,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成本支出将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其次,企业要将正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纳入到企业经营战略体系之中,完善企业经营模式。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保护劳动者权益。现代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强调人对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强调发展为了人。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为员工提供各种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实践证明,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吸引、留住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升对企业的忠诚度,有利于构建企业内部和谐的劳动关系。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履行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坚持对消费者负责的诚信经营战略,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企业在确定经营战略时,要从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充分考虑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防止因资源枯竭而造成生产无法持续的严重后果。要彻底改变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不管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掠夺式”生产方式,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只要钱不要命的错误做法,遵循科学发展观,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最后,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实施企业公益战略。虽然我国经济总量20xx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依旧存在着许多与经济快速发展不协调的社会问题,如教育、文化、卫生、残疾人保障、贫困及弱势群体救助等,无法凭借政府的一己之力来完成,还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实现全员参与。因此,企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发展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通过捐款、志愿服务、设立专项公益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参与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以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社会形象和社会公众的认同感,扩展企业的持续发展空间,提高企业或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政府一直承担着规制者、推进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一方面,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强制企业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制定行业准则、强化信息披露、推行责任审计和强化舆论监督等方式,推进和监督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在我国,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政府不可能再继续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强制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只能通过发挥政府的规范、监管和激励的作用,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逐步修改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国相继颁布修改了《劳动法》、《职业病防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诸多法律,有很多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对企业的规范约束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应着手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建立以基础性、纲领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基本法为核心,涵盖企业社会责任全部内容的法律体系,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法可依”。其次,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必须要通过法制建设和法制管理,增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加大对触犯法律、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执法力度,增加企业违法成本,决不能对违法企业姑息纵容。最后,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除了可由法律作后盾来保障履行的社会责任之外,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则应当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激发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例如,财税部门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财政补贴、资金支持、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政府采购时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投标方的重要考察要素等等。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优惠、经济补贴和直接资金支持等形式帮助中小企业履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三)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导向作用

首先,利用媒体的宣传功能,提高全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广泛宣传和教育,使社会公众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只有社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公众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认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价值观,为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其次,利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加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媒体应该加大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关注,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揭露和曝光,这样不仅使违法企业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也为其他企业带来了警示。对于那些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仍然不忘参与公益事业,回报社会的企业,应该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这样的正面宣传会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信誉,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也有益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感恩意识,促进关注慈善事业、关爱弱势群体、崇尚商业道德等传统企业文化的宣扬和企业社会责任价值体系的构建。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十

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发展的科学性,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把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明确支持方向,突出支持重点,把握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效益的统一,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资产规模固然重要,而人才则是比资产规模更重要的资源。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员工队伍,但是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障碍。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人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公平竞争、注重绩效,建立健全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和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不拘一格发现和选聘提拔对业务发展能起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并委以重任,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施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考核体系,通过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培训,强制充电,以实现员工队伍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常言道:“树有根而坚固茂盛,水因有源而长久不息。”企业文化就是“根”、“源”。连续几年雄踞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坦言成功的奥秘在于:“沃尔玛的企业文化,是其所有战略成功实施的土壤,没有这些,沃尔玛的奇迹就不可能发生。”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塑农信精神、扬职业道德,树良好形象为重点,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农信社发展信心和动力,促进农村信用社稳步、健康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结构,目的就是加强和改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搞好支农服务,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三农”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就是要加大支农资金投放力度、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农信社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我省实际情况看,能否做好支农服务工作与农村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从我县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连续几年本金收回率、利息收回率均在97%以上,这说明农民群体就是很好的金融资源。可以说,如果脱离了农村、农业、农民,农村信用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壮大的土壤。同时,也应该看到,只有经济发展了,特别是农村经济能保持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势头,农村信用社才能保持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势头。

??我们既要从政治层面认识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又要从经济、金融层面认识到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立身之本、强身之道。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抓住新的契机,进一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在确保农户生产生活贷款需求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现代农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县域经济等对贷款的需求,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和担保机制,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发挥农村金融对“三农”更加积极、更加重要的支持作用。当然,也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严禁违规发放贷款,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要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支农信贷资金投放力度,确保不误农时、农事,切实发挥好农村金融的经济杠杆功能,把现代农村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坚持求真务实的发展观,大兴办实事、求实效的风气。应充分估量自己的实力,辩证看待自己的优、劣势,要理解优势和劣势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要扬长避短,科学发展。农村信用社当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重,机构人员多、素质差;基础管理薄弱,以贷收息、换据贷款、冒名贷款还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的存在,案件防控压力大,干部职工惯性思维严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村诚信体系不健全、守信意识差,信用环境不宽松,信贷高投入、低产出、效益差,风险防范难度大。宏观上整个农村金融市场面临重新洗牌,农法行业务下伸,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快速壮大、农业银行重新确立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批准设立,为农信社的长远发展增加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对手。信用社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以规范为前提,只求发展的数量,不讲发展的质量就会成为“泡沫经济”。

无矩不成方圆,就是要求我们要遵章守制,切记不能闯红灯,踏红线,打擦边球。这里所说的规范不仅要规范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规范人的行为,包括经营行为,操作行为等。农信社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规范”二字为其保驾护航,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信用社员工务必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各项操作流程办理业务,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行为不检点,放任自流,害人害己害事业。我们要把规范管理作为一种习惯和企业文化,根植于每位员工的大脑,一是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做到业务操作有章可循,违章处罚有章可依;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三是强化制度对员工的行为约束和规范,严格要求,严格奖惩,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做到每项安排都要精心、每个步骤都江堰市要规范、每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做到程序严密、责任明晰、避免失误、堵塞漏洞、防范风险。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十一

1.人才困乏缺乏活力。未来的竞争无疑是人才的竞争。电视与尖端科技往往渗透和粘合在一起,地方电视台的发展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需要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精、作风纪律严的电视工作者队伍,需要一大批爱岗敬业与业务技能兼备俱佳的电视人才。而目前的现状是,无论是主持人队伍,还是策划、编导、技术和市场营销人员,无一不缺。我们台的不少创意设计,都得聘请外部专业人士才能完成。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地方电视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

2、定位困惑缺乏动力。地方电视台一方面担当着确保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宣传任务完成的社会职责,担当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又承担着事业发展壮大的重任,需产生经济效益。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两个关系,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是摆在地方电视台面前的现实问题。特定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决定了地方电视台的社会效益转变成经济效益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3、节目困守缺乏魅力。主要表现为:新闻节目中领导活动报道较多,基层群众的事情报道较少,不能满足百姓对自身生活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产业部门的生产性活动报道较多,普通百姓的生活性新闻报道较少。由于采访难、取材难、公开难、处境难,造成舆论监督性报道少,降低了地方电视台在百姓心目中的威信。不一而足。导致了整体形象缺乏应有的魅力。

地方电视台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地方电视台如何有效应对各类媒体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如何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做大做强。需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致力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开创地方电视台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1、正确处理好文化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积极发展集电视、网站、报刊于一体的文化技术,着力打造有实力、有魅力、有潜力的区域性先进传媒。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大范围使用,有力地提升了地方电视台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电视文化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融合,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区域性电视传播机制与创新机制,大力提高地方电视台的知名度和文化力。

2.正确处理好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创新,是地方电视台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进一步推动形式、内容、思维、机制、体制和手段等全方位的创新与突破,探索既保证正确导向、又富有动力活力的体制机制。尤其要进一步创新用人机制,向人才要活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策划人才、创意人才、管理人才、采编人才和经营人才。既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也要待遇留人,为地方电视台科学发展供人才支撑。

3.正确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确实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一体化,如遇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经济效益必须服从于社会效益。要始终坚持做到"四个不动摇"。即坚持"党管媒体"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台”原则不动摇;坚持社会效益为首位的原则不动摇;坚持依法办台不动摇。牢牢把握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正确导向,坚守地方党委政府新闻宣传的“喉舌”阵地。

4.正确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节目多样化的关系。要紧紧坚持“三贴近”,继续“走转改”。秉承播出节目思想性、文化性与欣赏性的协调一致,不断提升节目的感染力与关注度,保持接地气、讲实话的风格。同时,要将弘扬主旋律与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有机结合,不断满足受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如我们电视台新打造的新闻杂志式栏目《晋在眼中》就赢得了广大受众的认可。目前,自办节目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5.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坚持产业兴台,打造多元化发展的区域性电视传媒。地方电视台作为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主管的重要部门,每年地方财政给予资助和补贴是好事,非常必要。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弱化了其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强化了依赖性。为此,在抓好传统广告业务的同时,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树立产业化理念,努力追求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创办相关联的经营性实体,壮大地方电视台的整体实力,为自身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地方电视台要科学发展,首先要增强关注度,通过播出区域内新鲜生动的地方新闻素材,为观众提供五彩缤纷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进一步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注意力。这方面最为核心的一条,就是应当具备高雅的文化品位,要努力做到四个提升,一是提升电视作品的文化品位;二是提升电视媒体的整体形象和整体品位;三是提升电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四是提升地方电视媒体的对外形象和文化形象,依托文化魅力,激励鼓舞受众。其一是树立并强化开放思路,集中力量,推出一大批反映地方文化底蕴的力作精品,站在地方党委政府改革发展的全局下谋划创作,有效提高地方电视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其二,应当树立并强化品牌意识,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品牌专栏。特别要注重塑造新闻栏目的品牌与社会影响,不断树立新闻立台的意识和理念,不断整合各类新闻资源,构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新框架。要借鉴其他电视机构的成功经验,下功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电视栏目,不断提高竞争力。

地方电视台发展力,从广义上讲,是推动地方新闻事业不断进步的能力;从狭义上讲,是地方主流新闻媒体的经济基础、事业规模、技术装备和产业素质等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实力。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任务,我们要着眼于积极创造科学的用人机制,利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块资源,奋发有为,致力于科学发展不断上水平。

1.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推进地方电视台事业发展壮大。电视新闻事业是地方党委政府不可或缺的宣传工具,也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的宣传手段,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理应大力扶持,并随着财力逐年增加,不断提高扶持力度。近年来,晋中市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为我们台购置了电视直播专用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电视直播能力,为电视台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硬件支撑。当然,今后,还必须开阔视野,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注重从市场寻找资源,寻找出路,利用电视这个广阔平台,筹建办台办节目资金,在实现自身滚动发展的道路上,寻求新的突破。

2.不断加大内部改革力度,推动地方电视台竞争力日益增强。要痛下决心,坚持产业与事业分离、经营与宣传分离的创新思路,把地方电视台可经营可市场化的资源,彻底剥离出去,进行公司股份化改造,大力培育一批节目制作、新媒体业务、有线电视网络、广告经营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竞争主体,实行市场化经营与资本化运作,提高综合实力,提高内部竞争力,把地方电视台的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不断加大机制创新力度,确保地方电视台持续向前发展。制约困扰地方电视台科学发展的深层次根源,仍然是机制与制度的滞后,内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难以充分激发和调动。为此,要在确保电视台正确方向,正确导向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特别是在人员使用的机制建设上,贯穿以人为本,不断优化结构,加强资源整合,主要包括创建完善频道总监负责制,实行首席播音员和主持人制度,首席记者编辑制度,工资报酬拉开档次,建立健全内部资产、考核、分配、监管和社会保险等一系列可操作制度,凝聚激活各方面的正能量,以科学机制保障地方电视台的可持续发展。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十二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南。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内涵

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发展观是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水平。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因此,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发展观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定义、发展的本质所做的进一步深入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吸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的内涵、创新发展的观念、开拓发展的思路、破解发展的难题提出的重要理论,其内容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基础上的重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对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妥善应对我国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党和政府机关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些关于中国发展的战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格,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峰上日益显现出他伟大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五”计划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上大都把经济的增长,特别是gdp的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尺度,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经济发展不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在发展中显现出来。显然,这是与发展理念的偏差有很大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但又不拘泥个别问题而论,主要是带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是理论结合实际,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加广阔,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面对这些问题更要注重统筹兼顾,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首先是要抓住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的科学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发展、全人类进步体现出的负责任的态度。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将对全世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人”主要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本”主要是指国家全部生活的主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充分实现,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要手段。在经济领域重大发展的前提下,才可能在这一经济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具体权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各种权益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保障。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的性质。马克思说,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应当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而且还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是指现实的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人类受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客体成为主客体关系的重心,人们对自然界只能是盲目崇拜与屈从。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又错误地认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包括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它又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要在今后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就必须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抓住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法。全面、协调是空间的结构优化,可持续是时间上的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乃至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只有不断地塑造我国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兼顾,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它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学习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掌握它体现出来的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十三

摘要: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后文简称《正处》)的讲话,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总体上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强调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力促经济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和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探求政治领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强调“双百”方针,推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兼顾,追求社会领域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重点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如何进行,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如何发展的思想,其中就有可以归属于科学发展范畴的思想。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的《正处》的重要讲话,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归纳起来看,笔者认为透过这篇讲话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和把握其中蕴含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一、强调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力促经济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轻、重关系是经济关系中的首要关系,《正处》论及到了这三者的关系。毛泽东指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表明,毛泽东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即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道路。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使轻工业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1]241毛泽东科学阐释了农、轻、重三者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农业和轻工业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既要发展重工业,又不能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三者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并旨在通过多发展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加快重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逐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与科学发展

毛泽东在政权组织形式上特别强调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讲话中指出:“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1]209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毛泽东的观念中,民主集中制是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体,只强调民主不强调集中或者只强调集中不强调民主都是不可取的。面对共同的目标,要使各方面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然后对其中符合实际要求的东西,通过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作为共同的行动准则。在利益关系上说,民主集中制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它要求统筹兼顾,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在维护个人合理利益的基础上,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如果把民主与集中割裂开来,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就必然出现个人独断专行,官僚主义滋长;反之,如果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又会出现极端民主化以及无政府状态。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民主集中制本身就是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集合体,而这种集合体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

(二)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与科学发展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为什么要让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党派同工人阶级政党长期共存呢?这是因为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1]235毛泽东的这段话充分表明只要民主党派致力于从事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得到人民信任,对民主党派就应该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该方针反映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这种关系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的党派关系,是为民、务实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

毛泽东在文中也指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应该互相监督的关系,特别提到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各党派互相监督的事实,也早已存在,就是各党派互相提意见,作批评。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为有益。”[1]235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的监督,这样党的工作才会做得更好,才会更加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毛泽东关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毛泽东提出的各党派互相监督的理论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的体现,就是要通过民主集中制和各党派互相监督来实现政治领域内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三、强调“双百”方针,推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全面协调发展

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简称“双百”方针)旨在社会文化领域内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思想文化领域内的蓬勃生机与活力,让一切创造性的思想和艺术源泉充分展现,让人的精神得以全面解放、获得自由,并以此来构建和谐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与策略方针。毛泽东在文中强调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发展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1]229可见,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意在鼓励文化创新,鼓励多种艺术形式共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主张用政治手段干预艺术的发展,尊重艺术发展的规律,让艺术创新有轻松的发展氛围。由此不难看出毛泽东强调的“双百”方针是实现思想文化领域内各种思想意识、各种艺术形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策略思想,这实际上就是他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思想文化发展上的反映与体现。

四、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兼顾,追求社会领域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矛盾?毛泽东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观察。1956年国内出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闹事,国外发生波匈事件,更引起他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

从1957年年初起,他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的思考,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文中,毛泽东首次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深入地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矛盾的性质和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发生深刻变化的经验,同时借鉴和吸收了一年多来国际共运的经验,详细地阐述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方法。他做出明确论断: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214;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对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两类矛盾可以相互转化。他强调:在旧的矛盾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1]215。由于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存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着重论述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和“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这一公式要求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总之,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就是要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达到人民内部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成为看重人、尊重人的发展,成为使每一个人都置身于团结、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的科学发展。

毛泽东在文中第七部分专门讲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问题,他在文中说:“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1]228毛泽东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要求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要搞小圈子主义,不要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在文中重点讲到了统筹兼顾的问题,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很高,成绩很大,但是处于过渡时期,困难和问题也很多,这就需要结合客观实际,统筹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用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此可见,毛泽东关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论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从毛泽东的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解决国内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一切问题的总方针。他所阐明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方法,涉及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理论来源,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毛泽东这篇讲话所蕴含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正确解决和处理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类矛盾问题、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十四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指导方针。百色市地处广西省西部,是广西西部的重点发展区域。20xx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地级百色市。由于百色市的区域优势,百色市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为充分发挥百色市的区域优势,继续坚持完善和发展优势产业--生态渔业,以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力争促成百色特色现代化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本文从百色市的渔业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对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百色特色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百色市;区域特征;渔业现状;产业化发展

百色市地处广西省西部,具有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东与南宁市相接,西邻云南,南接越南,北交贵州。百色市是广西最大的地級市,其总面积为3.63万km2,百色市总人口398万,共辖12个县(区、市)。百色市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百色市特殊的地理位置,百色市拥有雨热同季、降雨充沛、夏长冬短的环境特征。丰富的水热条件直接为各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百色市拥有丰富的河流资源。百色市拥有大水面800km2,其大中小河流共计149条,是广西内陆养殖水域面积最大的市。大型水库4座,百色水利枢纽、天生桥水库、澄碧河水库、龙滩水库。百色市丰富的大水面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其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百色市渔业现状

渔业资源优势,据调查,百色市现共有鱼类91种,分别隶属66属17科7目。浮游植物83种,底栖动物18种,其中大多数的水生动植物为鱼类的天然饵料。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约有40种,鲤科有草鱼、鲢、鳙、鲤、鲮、鲫、鳊等;贝类有国家2级保护动物佛耳丽蚌,自治区重点保护品种背瘤丽蚌、多瘤丽蚌等;爬行类有国家1级重点保护品种,鼋(银鱼),国家2级保护品种,花鳗鲡,云南闭壳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红边龟)、大鲵(娃娃鱼)、山瑞鳖(山瑞、沙鳖)、水獭等;丰富的水域资源为百色市渔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当前百色市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大力发展大水面渔业生产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百色市大水面渔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突破,其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养殖空间增大。当前大水面渔业生产淘汰了传统的小网箱养殖,普遍改为大网箱养殖,极大地扩展了养殖空间,使得单位养殖产量得到了提升(由原来是单产160kg提升至235kg);全面推广使用了生态网箱套养技术。生态网箱套养技术原理为在原有的大网箱中增加小网箱,内层养殖投饵品种,外层养殖鳙生态鱼;因为不同鱼类的食性不同,饵料、食物残渣、鱼类排泄物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减轻了水体污染问题,有利于渔业生态平衡;企业牵头引导,促进移民增收。当前,百色市共有81家专业水产合作社,其全都采用了统一经营、采购、销售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原水产养殖单位的养殖成本和风险。龙头企业在渔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企业在资金、技术、鱼苗等方面给予了养殖户充足的支持,带动了大批养殖户发展网箱养殖。

1.2改造低产鱼塘,优化产业结构

对低产鱼塘进行标准化改造,提高养殖单产,带动池塘养殖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积极推广先进龟鳖养殖、鲟鱼网箱养殖、流水养殖、娃娃鱼养殖技术等,实现了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政府鼓励养殖户对低产鱼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使之面向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良性发展。

1.3大力推动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打造休闲渔业基地

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续田东十里莲塘、德保百粤山庄等6个基地先后获得了“农业部休闲渔业示范创建基地”和“广西十大休闲渔业基地”等荣誉称号。依托渔业养殖基地,以食、钓、赏、购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延伸产业链条。广泛开展垂钓活动,继续鼓励和引导垂钓业发展。引入商家到库区一带为休闲观赏渔业提供渔具、饲料、饵料、水族器材等配套服务,打造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时尚文化活动,充分展现百色市的渔俗文化、渔乡风情和渔业生产方式。

2科学发展观内涵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追求是发展,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科学发展观与百色特色现代渔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就是要求百色市建立以人为本的渔业发展观,即是要以每一个养殖单位和养殖人员为本,以帮助养殖人员增收为目标制定发展策略。全面和协调发展就是要求百色市渔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推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即是要在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中协调处理好各种产业需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产业链条和发展环境保护,以实现生态渔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3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百色特色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百色特色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应当立足长远,优化渔业产业化发展布局,提高生态渔业科技含量,创新和优化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打造百色特色现代化生态渔业产业,进而提高百色生态渔业产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1构建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百色市各渔业养殖单位应当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确保质量、有序开发”的基本要求,构建其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体系。针对不同水域、地域规划相应的生态渔业发展重点区域,促使各养殖水域形成高、中、低端产业相结合的养殖格局,凸显生态渔业发展特色。

3.2打造品牌

3.3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发展休闲渔业即是对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观和协调发展观”的响应。百色市生态渔业应当依托于渔业养殖基地,抓住“食、钓、赏、购”的重点,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以休闲渔业促进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各生态渔业养殖单位单位可联合组织休闲垂钓活动,配备相应的钓饵、钓具以及各种水族器材,促进垂钓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渔业养殖单位可“因地制宜”,提供集旅游、娱乐、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生态渔业服务,充分展现百色市特色渔俗文化、渔乡风情。

3.4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促进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龙头企业应当发挥好带动作用,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提供给养殖户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切实促进百色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大水面推广应用生态养殖技术,将不投饵网箱养殖与投饵网箱养殖科学搭配,实现养殖与增殖相结合、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发展格局;在各个养殖单位中深入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示范等工作,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

3.4.1生态农田建设

强化生态农田建设是发展稻田生态种养的重要前提,强化生态农田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选择优质水田。应当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灌溉方便的水田作为养殖地;增宽增厚田埂。应在春耕前开挖鱼沟的下层硬土,对田埂进行增宽、增厚和加固;挖掘鱼沟或鱼坑。在稻田田埂周围1m处挖掘“十字”或“井字”鱼沟,鱼沟深度与宽度宜为0.4m;在稻田田角或中心挖掘鱼坑为鱼提供休息场所,鱼坑深度宜为1m,面积宜为1m2;在进出水口设置栅栏,防止鱼逃跑;科学消毒与施肥。

3.4.2鱼种的放养与管理

投放鱼苗:根据百色市特有的水产資源和环境,投放鲤鱼、鲫鱼、草鱼等鱼苗,鱼苗投放的数量需要根据稻田的大小而定。一般而言,稻田可投放200~800尾/667m2鱼苗。鱼苗投放前应做消毒处理(在3%~5%的盐水中处理5~10min);投饵:稻田中的水草、浮游生物、昆虫等是鱼类天然的饵料。为此,养殖单位可视情况增减鱼饵,常年可用的鱼饵有嫩叶、米糠、菜叶等。调整种稻栽培技术:选择抗伏倒力强的水稻作为栽培品种,施以有机肥(少施或者不施化肥,避免对鱼产生危害),稻田防虫可使用诱虫灯,尽量避免喷洒农药。

3.4.3全面规划,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部门应当围绕着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将稻田生态养殖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提供给单位资金、技术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制定稻田生态种养长期发展战略,在百色市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稻田生态种养产业化体系;将稻田生态种养规划面积落实到乡镇村组或合作社,逐年、逐步加强稻田生态种养建设,努力将稻田生态种养发展成为百色市优秀的水产养殖模式。

4结语

生态渔业是百色市的特色产业之一。百色市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和调整渔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最终打造百色特色生态渔业产业。

参考文献

[1]李健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现代渔业建设[j].中国水产,20xx(12):6-9.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十五

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大会修改了党章,在新党章中正式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在这30年里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这30年里,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增长速度令世人瞩目。而且我们从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了现在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到处工厂林立,工业水平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中型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只注重gdp的增长。因为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很少考虑到社会、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但我认为这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必经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对于一个经济、技术都很落后的国家而言,要做到经济和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首先把经济建设好了,才有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更好的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是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因此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城乡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三农”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重;社会风气、道德变坏,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党中央及时认识到了问题,提出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更是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次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我党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只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

但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又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首先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中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因为目前我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就很难实现。

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中国新《劳动法》的颁布,我们制造的产品成本上升,在国内外市场上价格优势越来越小,而且现在是信息社会,是科技社会,只有拥有高技术才能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且现在是绿色时代,我们的产品要讲究环保,健康。因此,一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 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十六

近年来,全县人民大力弘扬存瑞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期间,我们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连续三年旱灾的影响,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工业经济、农业主导产业、重点乡镇、民营经济的率先发展带动全县经济加快发展,重点工作实现突破,关键问题得到解决,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明本文来源于显改观,“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五年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7.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4.5%,是xx年的2.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9.2%,是xx年的8倍,综合发展水平在全省位次实现前移,是隆化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把握好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要做到谋划在先,预事在前。从省情市情看,加快发展的要求更加明确,晋级升位已成为大的趋势和可能,为我们实现赶超发展创造了大的空间,提供了许多难得机遇。经过“十五”期间的较快发展,隆化的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享受了诸多成果,解决了许多过去一直想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全县上下要求大发展、快发展的呼声日渐强烈,整体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十一五”是矛盾凸显和战略机遇并存的五年,针对隆化基础低、底子薄、产业层次不高的现状,要贯彻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和结构调整的要求,继续抓好各项建设。

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依据隆化县情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民营化发展方向,坚持“突出发展,注意协调,重点突破,提速增效”总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追赶先进,跨越发展”主基调,强化产业支撑,扩张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机制体制,统筹社会发展,围绕打造“342”(突出发展以矿产品开采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机电产品制造加工业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阀门管件生产基地和风力发电机组装生产基地;坚持不懈地扶持培育以养牛为主的“养牛、水稻、制种、‘两杏一果’”四大产业,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牛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发展以物流、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培育以董存瑞烈士陵园红色旅游项目为主的旅游品牌)经济发展架构,全面提升综合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和谐隆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实现速度更快,效益更佳,质量更优,结构更合理,发展更协调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于我县来说,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位是加快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

一是以财政增长为目标,努力在提高工业化水平上下功夫。工业是全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十一五”的主要增长点,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要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3433”工作方案的实施,即突出发展矿产品开采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机电产品制造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巩固提高隆东、隆中、隆西、隆北四个工业小区,发展壮大30家骨干企业,滚动谋划和建设30个重点项目,不断优化我县工业经济的产业、企业、产品和区域结构,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强化“产业富民”思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着力抓好质量与标准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创出品牌,增强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坚持培育养牛、水稻、制种、“两杏一果”四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养牛业,扩大饲养规模,优化种群结构,加强市场建设,培育经纪人队伍,争取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实现突破;稳定水稻,扩大县内制种,提高“两杏一果”加工销售能力;进一步提高“四大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培植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兴特色产业。围绕沙棘基地建设和深加工项目实施,培育沙棘产业。以格林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抓好中草药产业化项目实施,发展中草药种植业。积极做好稻田养蟹、食用菌等技术推广工作,促其形成产业。

三是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一是围绕构筑大避暑山庄战略,加快发展壮大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加快董存瑞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完善吃、住、行、娱等配套服务功能,打响红色旅游品牌。按照全县旅游规划的总体要求和详规,抓好以七家、茅荆坝温泉度假、茅荆坝森林公园为主的绿色生态游,尽快促使我县旅游业形成规模。通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消费和就业。二是大力发展物流业。培育发展壮大鸿兆集团等一批物流商贸企业,加大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合理规划市场布局,建设完善蔬菜果品、建材、小商品、燃料、服装、大牲畜等各类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培育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抓好开放工作,在谋划和新上大项目上实现突破。按照深入谋划、精心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外联、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抓好项目建设,做好开放工作,激活各类投资主体,催化生产要素聚集整合,拉动投资增长。充分运用好民族县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项目谋划、包装和建设力度。把项目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力争“十一五”期间新上一批产值过亿超千万,利税过千万超百万的企业,成为支撑县级财政收入的骨干企业。

五是优化发展环境,为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发挥行政审批中心作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支持有条件企业上市融资,加强政策、信息、人员培训等方面服务,为我县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十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的安全风险堪忧,各类安全事故不断,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加强了建筑安全的管理力度,但仍然缺乏长效机制,管理漏洞不断,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除了发挥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外,还应充分发挥勘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主动性,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把人的安全始终放在首位,多位一体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1.1自然方面的风险宏观方面主要有恶劣的天气情况、恶劣的现场条件、未曾预料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未曾预料到的一些不利地理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微观方面主要是指施工现场条件特别恶劣,处于陡坡、隧道、潮湿或雷雨多发区,如无相应的防护措施,极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或是施工区域持续高温、多有凶猛动物、毒蚊虫等,易使员工受到袭击或伤害。

1.2社会方面的风险主要指政治方面的各种事件和原因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战争、政策多变、动乱等因素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也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一些建筑企业血本无归。

1.3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建筑企业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如汇率波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建材和人工费的涨落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行情等等。

1.4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项目有关各方关系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风险;或是在总体方案确定、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等方面,决策出现失误对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或是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合同条款不清楚导致企业损失;或是生产指挥不当、操作人员观察不够,导致机械设备损坏伤害现场人员等等。

1.5法律条文与实施方面的风险这方面,或是建筑行业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关法律的内容的频繁变化导致建筑企业无所适从,或是对相关法律未能全面、正确理解,工程中可能有触犯法律带来损失的行为等等。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再好再快的发展都失去了意义。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高度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用科学发展的行动实现将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制于行业特点、社会发展水平、管理乏力、工人素质、文化观念、监管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根据住建部的统计,20xx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84起、死亡478人,比20xx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20起、死亡人数增加25人,同比分别上升5.49%和5.52%。20xx年前三季度,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按照类型划分,高处坠落事故213起,占总数的55.47%;坍塌事故59起,占总数的15.36%;物体打击事故50起,占总数的13.02%;起重伤害事故31起,占总数的8.07%;机具伤害、触电、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等其他事故31起,占总数的8.07%。有效解决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问题,是摆在各个建设参与主体面前的一项艰巨课题。

由此可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必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加大重大环节的安全检查力度,确保较好的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的征途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摆在第一位。在工程建设领域,安全事故具有不确定性,一旦发生损失非常严重,而且往往带来人员的伤亡和负面的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改善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将建筑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全过程介入,全方位控制,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消除安全风险的影响。因此,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核心是以人为本,方法是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和全面管控。从全员参与的角度来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各参建单位、社会公众都参与到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从贯穿全程的角度来看,需要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都对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常抓不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从全面管控的`角度来看,需要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相统一,形成对建筑安全风险的全方位防控措施,随时做好应对预案。只有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渐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之路。

总之,影响建筑安全生产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只有全方位、多角度控制建筑安全风险,形成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长效机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之路。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十八

科学发展观对各部门的工作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档案馆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实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落实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档案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在一切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其他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保持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面有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更科学地评价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业绩和管理水平,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依据。众所周知,档案记录了组织的发展史,通过档案信息可以得知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研读相关档案信息,可以了解组织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取得的业绩,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组织发展提供重要资料。也就是说,通过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组织提供优质信息资源,可以让管理者依据信息总结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扬长避短,为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导向。并且还可以为社会、组织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更好地为组织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档案管理工作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组织的其他工作相协调,对于组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档案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对过往的信息进行记录与管理,由于人们对以往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在组织当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组织整个管理工作中通过被冷落,不被关心,处于边缘化的处境。由于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得不到重视,也使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产生了对自身工作缺乏重视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工作开展得不及时,对于应该对哪些档案归档,哪些档案不需要归档,这些管理行为缺少相应制度的规范,因此便出现了组织各部门对于信息载体不能及时交接、流转,失挡、错档、误档、错档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缺乏新理念的指引,部分管理者不注重学习,对于新介质的档案不能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在档案管理的形式上、思想上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更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致使在管理中错误百出,甚至由于档案管理的错误影响到管理高层的决策的正确性。

3.1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模式

档案管理工作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需要对各行业的重要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这些信息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越来越高,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使档案管理从传统的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贯彻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贯穿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有效化。在此基础上,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使档案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在档案管理中,要运用新的理念,采取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档案管理高效模式。当前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开放水平。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强化发展意识,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新途径、新技能、新方法,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展档案发展的领域与空间。

3.2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档案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及个人提供有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信息保障。这也说明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所以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体现,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密切协作,使档案管理工作为社会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提供服务信息。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途径,档案管理工作中特别要注重贯彻这一理念,把人的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最重要的是把档案管理的目标定位在满足人的需要上,以这个为核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出档案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特点,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3.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到理念上创新、技术上进步,充分利用信息环境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更广阔的空间,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所谓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无论在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等方面都要有全面进步,而不要出现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发展的不均衡。目前档案管理中出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档案管理中实现了现代化的硬件建设,出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但是现代化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一些还处于沉睡状态。主要原因是档案管理部门与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还缺乏关注,档案管理理念还处于传统状态,跟不上当前技术的发展需求与档案现代化要求。另外档案管理的观念与技术没有及时跟进,思想意识与技术离现代化的操作要求还存在差距。档案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要有科学而长远的规划,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所以在对档案管理进行规划时,要根据科学的管理理论,进行档案工作的短期与长期规划,不但要有短期目标,还需要有长期目标,着眼于长期目标的实现做好工作,实现短期目标,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4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人的发展,档案管理者要掌握信息管理基础理论,树立科学的市场经济观念,提高价值观念、法制观念与大局观念,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加快档案信息市场化的进程,加速档案管理社会化步伐。二是学习新技术管理手段。通过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的检索水平,促进档案信息系统的网络连接,掌握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技能,促使档案管理系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三是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档案信息源于社会活动,又通过档案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范围,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息。四是要改变传统的服务状态,由传统的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档案的主动式服务进程,根据社会与部门的信息需求,主动推送档案服务信息,提高服务质量。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有效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快速地实现档案管理的学科化、现代化,推动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十九

以科学发展的标准来考察衡量,**邮政同内地邮政相比起点低,基础薄弱,邮政网络不健全。由于人口、环境、市场等因素影响,全区邮政发展水平、规模程度与其他省(区、市)邮政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特殊环境下,企业机制、体制改革,干部管理队伍培养等方面也存在差距。除此之外,城乡邮政发展不协调,**邮政承担农牧区普遍服务的范围之广、困难之多、难度之大、责任之重都是内地邮政不可相比的。

**邮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立足**的实际,把解决影响和制约上述邮政工作的突出问题摆在首位,这是确保**邮政能够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目前,**邮政现实进程落后于全国,谋求科学发展,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一,邮政改革尚未完成,专业化经营改革正在进行,企业经营机制、体制亟待建立和完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其二,邮政公司化运作,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迫切需要在人才队伍方面,加快培养、引进步伐。而在**经济社会环境下要做好这项工作,难度显然要比内地邮政大很多。其三,在**农牧区邮政工作才全面铺开的情况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邮政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建设资金短缺、运行经费紧张的矛盾。推进邮政企业体制转变,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促进城乡邮政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全面实现科学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在**就是要高举一面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总的要求,明确三个着力点,把抓好“一贯彻、三坚持、两推进”摆在重要位置。作为邮政,要坚持邮政的社会公用基础设施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这是邮政科学发展,服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石。

推动邮政的可持续发展,始终要把企业改革和经营管理放在首位

当前,邮政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加快发展为中心,以深入推进企业专业化经营改革为重点,以加强队伍管理为基础,在区分邮政专营服务和普遍服务的基础上,整合全网资源,适时扩大邮政覆盖面,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全面提升邮政服务水平,立足科学发展,推动全区邮政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加快农牧区邮政发展

农牧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我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没有农牧民和农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邮政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要把统筹城乡邮政发展问题,作为全区邮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邮政底子薄、基础差,推进农牧区邮政工作难度大。加快农牧区邮政普遍服务不仅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且也与促进农牧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解决好这个问题,首要的任务是,必须积极落实建设资金来源,根据“十一五”规划,分步骤、有重点地加快建设。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企业发展成果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用邮需求是邮政的宗旨。**邮政将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科技含量”的原则,适时对业务、资产、成本、人员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实现管理、技术和业务的创新,不断提高邮政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巩固和保持企业发展成果,以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目标,全面推动邮政工作向纵深发展。

领导科学概论论文篇二十

论文摘要:在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在质量监控体系、分配方案、创新能力和管理者素质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究其主观原因,管理队伍的战略决策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不断强化管理,盘活资源,增强市场意识,推进文化内涵建设,才能增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生产力、生命力和凝聚力。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完善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灵活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充满活力的独特办学团队和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于一体的立体化继续教育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终身教育培训网络覆盖城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人才和知识支撑。

看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作为继续教育工作者竟然感到诸多不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一套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监控方法来规范合作办学机构(单位)的办学行为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内外合作办学机构(单位)分布广泛,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条件良莠不齐,加上利益驱动,对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处理认识不够到位,往往为了办学规模、追求效益牺牲了教学质量。尽管各高校加强了对考风考纪的规范与整改乃至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评估,但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对长年招生业绩不佳的合作办学机构(单位)清理力度不彻底,对校内外办学机构(单位)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监督,以及各类办学协议合同依然不够规范。

(二)缺乏一套相对合理、更加灵活、更具市场吸引力的分配方案

继续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很多高校的分配比例(特别是非学历教育培训分配方式)与国内办学机构相比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实际办学中难以调动各办学机构(单位)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某些有一定市场前景但目前需要扶持的教育项目,当前的校院分配比例很难有效拓展办学空间。

(三)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办学自主品牌项目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成本意识和经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开拓创新的魄力和能力尚待增强;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数量偏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和成人的学习特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整体办学思路已经明确,但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和市场开拓能力;合作项目和合作机会犹存,但缺乏高端自主品牌,学校增值空间不大。

(四)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风气不够浓厚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差异较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效合力;部分管理人员做事不讲效率,不计成本,贪图享受,讲究排场。有些管理人员以个人为中心,拉帮结派,不愿沟通,对真正干事的人员进行无端猜疑和攻击,破坏和影响同事之间的团结和工作积极性。有些管理人员大局意识淡薄,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比较武断,缺乏一定的客观分析研判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以上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办丽的因素,从客观上讲,继续教育面临的整个彤势都与过去完全不同,办学面临的挑战、矛盾、环境和问题自然不同。从主观上讲,管理队伍在助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认识上,在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上,在办学管理的作风、方式和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决策。有的管理成员大局意识和政治敏感性还不够强,政策理论水平尚存差距,面对复杂问题、矛盾比较集中的问题和涉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长远利益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凋研、成熟的思考和客观的研判,决策上往往缺乏客观性、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难以做到未雨绸缪,无形之中造成管理上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部分管理成员还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将手中掌握的资源真正用来服务各办学机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事财务、招生考试、办学站点设置等敏感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畏难情绪,在工作中过于求稳,过多地考虑个人因素,缺乏开拓创新的激情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对待有些事情上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有时管理成员陷于具体事务,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管理成员集中学习、静下心来思考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还比较欠缺。有时同于长期工作在学校部门,喜欢用经验和习惯办事,工作方式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市场敏锐性和战略经营意识,难以形成“跳出继续教育思考继续教育”的工作思维。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同的声音,在以开放的意识和态度、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凝聚教职员工的力量和智慧方面,做得还不够。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深化继续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是一种贴近市场、贴近现实的特殊教育形式。管理者必须紧紧地把握市场的脉搏,以“顺应市场谋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进一步思考“办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和怎样办继续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要进一步探索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办学机制,不断增强高校通过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在维护学校品牌、遵循继续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合行业企业,坚持市场细分,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适时调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制订和修订教学培训计划,教学管理过程凸显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成人的学习特点,充分适应目前各类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建设成为融继续教育项目策划、课程设计、市场拓展、教学培训、政策咨询、理论研究、人力资源(教师库、学员信息)推介于一体的教育品牌。

3、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依然把艰苦创业当作是当前继续教育各项工作的第一主题。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继续教育管理者需要企业家的勇气和教育家的智慧。既要有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中一定要树立主动出击的意识,以敏锐的市场眼光,及时地捕捉市场机遇,培育现有市场,抢占新兴市场,开拓潜在市场,扩大我们的办学领域。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以条件定发展向以需求定发展,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多元化开拓市场项目,把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学院办学新的增长点,创新办学思路,盘活学校现有资源,把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办活、办实、办好。

4、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办学原则,加强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确保把办学质量看做是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职能部门承担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单位分布广泛,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亟须建立和健全规范、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各项办学制度,不断加强办学环节的监控与管理,面对数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时,坚持既要做大规模,也要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实现继续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决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为了一时利益牺牲学校品牌。

1、强化管理,塑造品牌,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品牌是现代继续教育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也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建设,是增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竞争实力、全面推进新一轮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一要创新思路,精心培育具有市场前景、高校特色、增值价值的继续教育核心品牌。强化“大教育、大培训”理念,深入分析外在需求,认真挖掘内在优势,突出学校的学科、人才等综合优势,突出行业企业特点,突出社会市场需求,打造能充分体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核心价值、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关,层次高、专业强、受欢迎的一流精品项目品牌。二要树立“管理增效益,质量塑品牌”的理念,以良好的信誉维护高校品牌。以严肃考风考纪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和相关操作规程,不断强化各种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和维护好高校品牌。创新机制体制,制定和完善奖惩制度,不断增强学校内部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推动品牌项目走向市场。三要多渠道加强宣传,扩大继续教育品牌效应。充分利用学校校友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增强社会各界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关注。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力量,及时传播学校招生、培训、新闻动态等重要信息,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力,全面推动学校的新发展。

2、盘活资源,加强合作,提升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生产力。进一步融合普通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继续走好网络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融合、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沟通等办学新路子,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办学形式,拓展办学空间,加速继续教育的新发展。全面加强和推进与社会的合作、与政府的互动、与行业协会的互惠沟通,必须“联合起来,走共同经营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政府、社团、学校四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也要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广泛联系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人才培养、培训,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和合作空间。努力争取国际合作项目,推动与国外知名大学的项目合作,提升国际交流的规模和层次。积极发展与继续教育内部同行的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求得共同发展。加强与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开拓办学空间和建立办学新品牌,做大教育培训市场。

3、增强市场意识,走特色经营之路,保持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命力。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深化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科学判断和预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动态和趋势。各种办学形式都要立足行业和学生实际,在专业的合理设置上下工夫,在课程的综合设计上多努力。继续推进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认真实施名师巡礼计划,推行精品教材编写,形成一批颇具特色、深涵效益、富有潜力的学科专业群体。

4、推进文化内涵建设,增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凝聚力。人是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办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要大气,有大视野才能有大行动、大发展。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提升普通高校办公环境、网站建设、内部刊物的文化内涵。通过培育和凝练“勤于思考、敢于创业、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管理文化,构建和发展“以个人的贡献助推集体的发展,以集体的发展提升个人的价值”这一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和尊重每个员工的首创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把管理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普通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中来。通过轮岗换岗、学习培训、奖惩考核等形式,积极营造“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工作氛围,让想干事的员工有机会,能干事的员工有平台,干成事的员工有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7060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