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爱莲说教案总结(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3:03:02
实用爱莲说教案总结(模板19篇)
时间:2023-10-29 03:03:02     小编:曼珠

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日常工作表现,总结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但要注意保持个人观点和独特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一

1、学生汇报收集的荷花名句,并略作评析。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岭

d、菡萏香销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

2、李渔的《芙蕖》

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描写荷花的?

——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荷花从萌发、生长、开花、花谢及结蓬的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的风姿。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思考: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同一生长时期的荷花的?

——从叶子的形状、荷花的颜色、荷花的香气、荷叶的波痕等几个方面来细描细绘的。

八、 总结全文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二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三

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

教学目标:

1、识记疑难字词: 颐 蕃 濯 亵 逸 鲜

2、理解 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的写法。

1、朗读: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 蕃 濯 亵 逸 鲜

大家齐读两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译文并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检查译文: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4、理解内容:

(1)这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呢?

讨论归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的这些特点写在了黑板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3)小结:这些描写,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 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

(4)举例说明: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5)归纳主旨: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b:(中等生):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c:(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完成练习册。

反思:

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正衬 反衬

菊 —— 莲 —— 牡丹 托物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言志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四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中国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平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平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力得到很好地发展。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五

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朗读课文,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试着当堂背诵。

结合注释,领会文章内容。

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衬和反衬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讽喻之情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一课时

1.收集有关各种花的诗句和图片,最好能诗画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参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布置综合性学习。

2.理解文义

3.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4.作者写的难道仅仅是莲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5.文中的三种花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赞美

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厌恶讽刺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一、导入

记得我刚到培正学校的时候老师们对八年一班的同学赞不绝口,后来我也看到我们班得的流动红旗最多,为了回报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八年一班的厚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创作的诗画,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莅临指导。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几幅诗画送给大家,看到这么优美的意境同学们一定想说点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先听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然后再让同学们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配乐朗诵范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订正读音。

认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听后学生齐读一遍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

朗读要点:

1、读准字音。

2、用舒缓的语气。

3、注意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

4、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文义

五、快速背诵,比赛选取一名,掌声鼓励

六、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阅读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

2、这些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气味、气质风度

3、连线

4、小结托物言志

七、写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隐逸者、富贵者

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对于这样的一位高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文末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

明确、衬托、正衬、反衬

八、小结本文主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九、学生说话

周敦颐说完莲,现在由我们同学们来说了,说什么呢,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但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内在联系;

(2)要有新意。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六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四、设疑自探: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

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五、解疑合探:

六、质疑再探: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七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内容及步骤: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

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八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九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五、背诵全文。

六、总结课文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十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 导入课文。

二、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三、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 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五、背诵全文。

六、 总结课文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十一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1.收集历代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音乐韵律:寻找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课文配乐朗诵;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朗诵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最快背诵者”等。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十二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1课时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十三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每人都有智能强项,但八种智能可以兼有。

4、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智能进行特殊培养。

5、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1、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按照多元智能组合设计教学情境,进行分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交流学习的方法。

1、介绍相关教学参考书,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等与自学有关的时空条件。

2、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介绍有关荷花的相关网站,有关荷花的图片、种类、荷花文化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资料等,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

3、提供文体相关常识、古代中国文学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引发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探索的兴趣与创新的动力。

在学生第一课时掌握了生字、实词和重点句并疏通大意整体感知,并按要求做好研究性预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作这样的要求和设计: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然观察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学生的智力倾向以及个人选择,组成几个个“问题解决”小组,分头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3、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

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要抓住荷花的特征。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朗诵者”、“最快背诵者”、“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演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等。

1、不拘一格的教学设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组合倾向与兴趣爱好选择命题与角度,参与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把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平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习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平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启”。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十四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生花妙笔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32.介绍作者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  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十五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五、背诵全文。

六、 总结课文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十六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四、设疑自探: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xxxxxxxxxxxx】

五、解疑合探:

六、质疑再探: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x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x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十七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 (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方香四溢。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十八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ppt展示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描写角度

语句

赋予的品格

生长环境

(出……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庄重、质朴)

体态、香气

(中……益清)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亭……亵玩焉)

(独立高洁)(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1、背诵并默写第一自然段。

2、整理重点知识在笔记本上。

陶渊明

独爱

菊(衬托)

隐逸者

惋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独爱

君子者

赞美

爱莲说教案总结篇十九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

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总结课文

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布置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5914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