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范文(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04:41:04
最新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范文(23篇)
时间:2023-10-29 04:41:04     小编:FS文字使者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便利和舒适。充分了解运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项运动。总结范文中的亮点和精华,可以为我们写好一篇总结提供启示和借鉴。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一

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格局的确立,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遭遇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表现为不同发展基础的城市纷纷面临不同程度而又必经的艰苦抉择,诸如如何实现从资源供给型经济向市场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快速、高效调整,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如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等等,从而实现以提升财政收支能力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但所有这些,随机抽选一项,都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探寻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格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设立于1950年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地处冀南,因盛产煤炭、陶瓷、建材而一直享有“煤海、瓷都、建材城”之称,并曾因在冀鲁豫区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巨大经济贡献而被誉为“冀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与全国众多老工业基地一样,峰峰矿区也自19以来面对内需不足、资源衰竭关井压产、大批职工下岗的综合考验。在此情况下,矿区区委、政府没有退缩,积极探索加速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转型发展”道路。,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0.7亿元,其中区属三次产业增加值完成37.9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收入完成3.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28.5和5630元。,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比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可望增长3%以上。

总结和研究峰峰矿区的经济转型历程,将对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峰峰矿区经济转型的背景、举措与成效

(一)总体背景

峰峰矿区作为河北省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类型之一,几乎“先天”注定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初级化甚至刚性化,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一系列经济能否得以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在矿区,煤炭、建材、冶金、陶瓷等行业产值比重曾经一度高达80%,占据矿区工业结构主导地位。据统计,仅煤炭、建材两项产值就达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5%。近来,煤炭及炼焦行业产值大约增加4个百分点、建材为3.5个百分点,而陶瓷、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比重急剧下降,资源型经济色彩越加浓厚,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结构特性越加坚挺,全区9个镇中有7个镇产业结构基本雷同。从而导致了矿区低效化、高耗型经济发展的刚性模式,社会各界力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掠夺性阶段,最为疯狂的景象是乡镇小煤窑遍地开发,最多时竟达600余家,资源损耗与环境代价“相辅相成、齐头并进”,资本积累和产业转型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矿区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实现利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后续发展能力被大大削弱。

(二)应对策略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峰峰矿区区委、政府适时确定并实施了“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环境、实施三个创新、促进四个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一个中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两个环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外软硬环境”,三个创新是“思维、机制和科技创新”,四个转变是“地下变地上、短线变长线、官办变民办和低档变高档”。战略的支点则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城建带动”。从年底初开始,峰峰城建艰难起步,依靠最初的5000万元资金,以经营城市理念,通过修建道路——土地增值——中心地段出售的良性循环方式,至今累计投入7亿多元,完成了旧城改造、社区建设、中心广场、煤气暖气扩容、主题公园建设、城区景区绿化等多项重大工程,特别是绿化工程,仅20元宝山植林就完成103万株,城区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人均7平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6%,获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一方面,带动了全区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有近7万人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促进了整体环境硬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全面增强,还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

2.“公退民进”。根据矿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委、政府提出并实行了“做好四个加减法,落实三个一批,帮助民企绕过两个坎儿,促进民气走优走强”的新思路。做好四个加减法,即“在思想认识上民营经济成分增加点尊重、减少点偏见,在营造环境上增加点服务、减少点负担,在发展套路上增加点扶助、减少点放任,在组织领导上增加点实招、减少点虚策”;落实三个一批,即“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嫁接改造一批、在全区民营企业中择优扶持壮大一批、通过改善环境积极引进一批”;绕过两个坎儿,即“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土地受让、市场准入尤其是低成本融资问题”。在此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下,三年多来全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3万户,从业人员5.9万人,资产总额4.3亿元,营业收入7.9亿元,民营企业也由不足200家发展为目前的520余家,从业人员已超过1万名。

3.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前后,由于驻区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大量清退农民工,加之乡镇企业开工不足、小煤矿关井压产,部分农民收入增长开始减缓。针对一情况,区委、政府实施了“332”工程,即抓好围绕市场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市场导向型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展增值加工,围绕“三农”促乡镇企业搞开发等三项工作;建好项目策划、技术扶助、信息服务三个中心;达到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促进农民增收两个目标。经过短短几年的实际运作,矿区农民开发出速冻野菜、方便配菜、梨枣、寒羊、瘦肉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

(三)运行成效

1.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型向种、养、加效益型的转变。养殖方面,以种猪繁育基地建设及各镇商品猪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以饲料配套体系和防疫服务体系建设为关联点,以雨润集团峰峰生猪屠宰及增值加工和村镇肉类特色加工项目建设为增长点,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特征、覆盖全区农村广大地域的养殖产业链条;种植方面,以万亩鲜果基地建设为其恶如点,以反季瓜果、中药材、油葵等高效作物的引进、示范、推广为关联点,以果蔬及野生食物资源深加工为增长点,形成了“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增值加工”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化经营链条。

2.工业实现了由资源型向科技、名优、新特型的转变。陶瓷行业,以邯郸电磁厂技能改造为切入点,以驻区各陶瓷生产烧成技术改造工程和彭城镇陶瓷市场建设为关联点,以艺术瓷、仿古瓷、微波炉专用瓷和高档砂锅等瓷种的开发和扩能为增长点,增强与邯郸陶瓷公司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以电瓷求突破、建筑瓷和白瓷为骨干、艺术瓷创特色的簇型产业链条;建材行业,以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以推进墙体材料改革、推广煤矸石及粉煤灰烧结砖为关联点,以发展特种水泥、发展新型建材为增长点,增强与太行集团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共存的互补型产业链条。

长期以来,资源依托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特征。从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资源主线在众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类型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的生成原因

1.经济体制产生的惯性作用。资源型经济带有计划体制的深刻烙印。峰峰资源型经济主要是缘于全国能源需求和国家投资而建立并演进的,其所有制结构带有明显的公有制偏好,国有企业占据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明显偏低。资源型地区与加工型地区形成的不合理的分工体系,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

2.投资领域的相对倾斜。建国以来,国家对于峰峰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工业领域,而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甚低。峰峰矿区在“六五”、“七五”、“八五”时期,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在全区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0%、65%和60%。在资金的强力推动下,资源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高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虽然一直试图调整这种偏重的经济结构,但是由于资源型产品比较利益低,资本积累能力弱,难以及时进行设备、工艺改造,更无力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只能被迫或无奈地沿袭着现有产品结构的经营方式进行简单再生产。

3.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侧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不够协调,能源、原材料一直属于短线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此,国家提出了“大、中、小一起上”、“有水快流”等能源开发政策,以期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在峰峰矿区,受财政、投资、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激励和影响,各类煤炭、铸造、冶炼、炼焦建材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乡镇小煤窑、土法炼焦、小高炉等遍地开花。在这种政策的倾斜支持和强力引导下,虽然暂时缓解了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也带来了经济要素整体配置劣化,出现了资源型产业小型化、低效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4.思想观念保守化与思维方式刚性化。思维观念落后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传统的产业布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作用下,资源型地区形成了依靠矿产资源、依靠传统产业、依靠现有市场的思维惯性。各级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往往把开发项目局限在本地现有资源的眼界内,缺乏对市场需求趋势的研究,“资源优势——优势产业——产品优势”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产业开发躺在资源的怀抱中,经济发展单纯拘泥于资源开发领域,资源型经济被固化、定格。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使区域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更重要的是使产业发展失去了对市场导向的反应能力,对新的、更具有需求弹性的市场机会反应迟钝、无能为力。在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有煤可依”、“无矿不富”的思维观念,整个发展过程往往是围绕着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来逐步展开的。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症结

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大多数最后都走入过度开发阶段,随之而来的各种区域经济病便开始显现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反作用。

1.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与多重约束。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现代工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并存,且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区域经济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较为狭窄,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管理水平、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比较困难。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区域内部,由于各地对资源使用能力的不同,致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差异,进而使得区域统一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施行面对不同基础与来自不同基础上的反作用力,政策作用与效果往往难尽人意。

3.经济结构的趋同性较为严重。结构趋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档次产业的趋同,这种趋同从一个区域范围观察,属于有竞争力产品规模的不断提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如果能够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则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区域特色产业;第二层次是低档产品的趋同,表现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降低质量、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区域尚未摆脱第二层次的困扰。

3.域内不同利益主体的不良竞争明显存在。当一个较紧密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将开拓市场需求作为协作基础时,所遵循的发展机制是,共同开拓市场,一荣俱荣;但当大家将资源开发视为竞争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之际,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恶性竞争,最终可能是两败俱伤。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由于历史、区位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地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是不尽相同的,有时甚至是迥然相异的,没有现存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可以直接套用,而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创新就没有希望,不趋同才有可能在优胜劣汰的淘汰性竞争中获得成长与壮大的一席之地。随着资源开发型经济成长过程的告一段落,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存在横向不趋同的必然定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传导机制,即在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内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更多地蕴含了区域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必然。受此类资源禀赋的影响,具体为传统、血缘关系、文化、地理因素以及主体素质的近似性,使得市场利益的'显现成为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的关键诱导,高效益、高档次、协作型、链条型的产业群就有了萌芽与成长的可能,而具有市场竞争规模又符合当地“人情”实际的高层次“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就有了充足的发展条件,区域内纵向比较效益的发挥也就拥有了成熟的基础,区域经济便由此“特色”获得强劲的后发力。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模思维需要转变,应明确,低层次上的规模不等于特色,更不等于效益;片面追求数量和产值的规模最终只会带来导引不力、丧失威信的恶果。

三、峰峰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一)思维冲击波

1.观念转变是第一创新。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峰峰矿区上下纷纷认识到,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的可续性并非完全局限于同一行业这一范畴。于是,在矿区目前已发展起利用废弃工业场地兴办的5个万头猪场、30个千头猪场以及300多个养殖大户,20预计可使现存栏瘦肉型猪20万头,年出栏优质商品猪50万头。彭城镇张家楼煤矿被关停后,积极转产投资500万元,利用煤矿闲置场地建起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万头养猪场,实现年创销售收入150万元。峰峰矿区利用废弃煤矿场地开展规模养殖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观念的转变具有很强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要使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2.思路决定出路。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思想观念适时转变的前提下,形成并不断完善一以贯之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激活区域经济的主要环节。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特征、资源禀赋等方面客观差异的存在,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必须时刻把思路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注意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坚持“边实践、边检验、边完善”的原则,提出科学、切实、可行、超前的战略构思。

(二)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基本原

则峰峰矿区的经验说明,在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要尽量做到:

1.研究、把握并不断提升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产业关联是指一个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其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程度。如果产业链前后脱节,主导产业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如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把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初步或深度的加工生产,具有较强的后方联系,其发展还能带动农业机械、维修、能源、技术服务、储藏、运输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附加值。

2.研究、把握并主动扩展市场容量。区域经济发展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应遵循市场容量原则,要对主导产业的市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未来的产品既要有现实的市场空间,也要有不断递增的发展空间。如近年来,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导致互相竞争资源、资金、市场的格局,这种同一市场空间上的竞争,必将使资金、技术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乡镇企业应运用创新的眼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空间。

3.学会应用需求弹性原理。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应选择具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表明不同产业潜在市场容量的大小。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才能不断扩大它的市场占有率,而这种产业往往代表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趋势。

(三)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必须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放在首位。经济结构是各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互之间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只有把经济结构理顺,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也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2.必须抓好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个关键。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和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必须把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措施,抓紧抓好。在具体指导上,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市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极力营造“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的引资效应,建立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二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吸引农村人员进入小城镇招商办企业,增加城镇人口。三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推进全县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城镇。

3.以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为重点,建设大规模、高水平的产业化项目,发展专、精、特产业化群,推进农村工业化。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次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的着眼点上,要由过去简单的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全面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调整范围上,要由过去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在调整的重点上,要由过去的整体推进向重点突破转移,不求其全,但求其特;在调整的方法上,要由过去行政命令向综合服务转变,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结构。

4.以区域现代化总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要把提升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区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区域人民生活现代化,作为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确立经营区域经济的新理念,经营理念增强与经营思路的不断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

5.采取适当举措,适时适度地促进产业适度聚集。产业聚集又称产业簇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较高创造力和生产率的产业群体。合理的产业聚集是构建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所在。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促进产业聚集的措施在于培育“三力”,一是充分发挥自然优势。自然优势的含义相当广泛,不但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还包括两者的组合优势以及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二是充分发挥区域的外溢聚集力。外溢聚集即某一厂商的建成将降低其他厂商的成本或提高他们的竞争力的现象。三是人文聚集力。人文环境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聚集的基本动力来自传统人文环境的吸引力,如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乃至社会信用环境等。对于一个具体的产业聚集而言,上述三类聚集力可以是独立作用,也可以是综合作用。一旦产业群体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尤其是当地政府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将更是如此。

6.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省级政策突破。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关上级的支持。在当前各级综合经济实力都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可行的路径是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可以考虑,成立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构,负责首批重点扶持区域的选择与论证,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后,再协调各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特殊照顾”,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能量聚积效应,相对加速该类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步伐,待其拥有一定实力后,继而选择并扶持下一批重点区域,最终通过全省经济构成的量变,达到全省经济整体质量质变的目标。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二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包含了众多领域,各个领域之间有机互联,互为整体,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如火如荼,但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系统 智慧医疗系统 智能电网 发展前景

一、发展背景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智慧发展、五化融合。2014年8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八部委文件精神,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以人为本,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推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重建设、轻实效,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 1 — 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再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领域,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三)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依托云计算中心及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等系统性软硬件设施,整合政企各方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统筹协调,减少不必要的资源重复及浪费,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四)市场为主,协同创新。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管理方式、推进模式和保障机制。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和运营,杜绝政府大包大揽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五)可管可控,确保安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六)细化要求。

1、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2、城市管理精细化。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3、生活环境宜居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4、基础设施智能化。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 3 — 保护。

三、发展前景及问题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堵不堪、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挑战,推动城市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智慧城市建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是城市发展的高层次需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智慧设备等协同推进,最终形成城市整体智慧产业链,推动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未来成熟的智慧城市体系将包含以下几种必要组成。

1、集多种技术为一体化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发展为集交通信息采集、通信传输、数据处理、控制指挥等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应用型产业,因其实时、准确、高效、绿色的特点,成为解决一些大型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2、实时互动的智慧医疗系统。智慧医疗是以医疗信息化为基础,核心是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设备进行患者的身份管理,形成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患者主索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约定的业务逻辑和网络协议,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目前,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医疗主要应用于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监控管理、数字化医院和远程医疗监护三个方面。未来智慧医疗产业将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慧胶囊、智慧护腕、智慧健康检测产品等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借助智慧手持终端和感测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

3、坚强型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基于高速通信网络,利用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智能电网具有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等特点,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同时,由于具有强韧的电网基础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在实现多种能源便捷接入的同时,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智能电网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5 — 活。智慧家庭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依托数字电视机顶盒、个人手机等终端载体,实现政务服务、社会服务信息化,将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机联系并融合起来。同时,智慧家庭可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单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人文生活进步的巨大力量,真正做到安全、便利、舒适、节能、智能。智慧家庭产业融合了硬件升级、软件应用与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为芯片制造商、面板厂商、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产业链参与者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空间。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基本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土壤。随着科技部在2013年10月将20个城市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数目已超过220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地先后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中。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综合分析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运营准入标准,存在项目一哄而上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项目建设水平、基础参差不齐,严重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

2、缺乏详细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目前我国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或者是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没有深刻领悟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国家 — 6 — 打造智慧城市的核心目的。

3、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环境。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加快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求解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复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多种举措稳步推进。

1、要制定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政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力量,联合推进,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要求,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监督。

2、要考虑各个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自身特色和需求出发,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为着眼点,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统一规划下考虑到每个城市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3、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和法制环境。建立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三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km2,涉及总人口1.54亿人。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供应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角色,全国的煤炭、石油、钢材、金属等许多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大都由资源型城市供应。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及其产业发展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城市,即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平顶山、铜川、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等。另一类是城市化带动矿产资源的开发,即随着城市化进程,为了发展城市经济主动大力开发城市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发展许多资源型产业。例如徐州、邯郸、鄂尔多斯等。这些资源型城市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重工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地方政府常常面临两难选择。尤其从118座资源型城市的分布看,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只有19座,如表1所示,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引导性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发展战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都属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后,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对市场干预行为大量减少。然而,目前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不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政府有时无从下手。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2.1“市场失灵”是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的理论基础

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西方普遍认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无需政府任何干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比喻,意思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在市场中活动,不自觉地受经济规律的支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无需政府的任何干预,完备的市场机制就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自动实现最优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严格的假定条件,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具备的,因为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够解决市场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也不例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效率。

2.2产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政府实施引导性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资源型城市纷纷兴起了重工业发展的热潮,逐步形成了金属冶炼、煤炭开采、钢材加工等资源型产业。然而发展到目前,由于受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如资源高度依赖性、产业发展周期性、资本密集性、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源型城市受计划经济的因素较多,加上盲目追求数量上的扩张导致其产业一直停留在矿产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及初步简单加工上。在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煤炭城市占53%;森工城市占18%;有色冶金城市占10%;石油城市占8%;黑色冶金城市占7%;其他城市占4%。大多资源型城市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偏慢。包头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8.49%、鞍山市63.3%、大庆市88.15%、鹤岗市62.75%、克拉玛依市87.49%等,都是典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资源型城市。其次是产业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所带来的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压力很大。面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中央近几年一直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道路。然而由于资源型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巨大,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而不愿意进一步投资,地方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最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过度开发而产生的资源枯竭,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资源型城市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增长,盲目开发矿产资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面临资源枯竭而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00座矿山即将闭坑,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

3制定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建议

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以产业的及时更替为基础,产业的更替需要战略的长期引导。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起引导性作用才能顺利更新产业。资源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大,更是需要政府提前从战略高度规划好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制定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与以往不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大,而是为了协调发展,即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从地区资源情况出发,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

资源型城市因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协调发展,与非资源型城市有很大差别,其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至少包括现有资源和产业的确定、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国内外市场趋势预测、产业与发展目标的定位、确定政府引导性战略、调整战略等基本环节,如下图所示:

3.1政府应调查分析当地及周边地区拥有的矿产资源和发展中的产业现状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及周边地区资源为加工对象,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准确把握好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资源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除了勘查这些矿产资源,政府还应必须知道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为发展集聚经济,避免重复建设奠定基础。

3.2对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把握本地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资源型城市政府应根据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政府应知道本地区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这样才能较准确的定位一段时期内的产业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优势一般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市场优势、原材料优势、土地资源和价格优势、大气环境容量优势等;劣势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较大、铁路运力紧张、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力量等;面临着的机遇主要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东北老工业振兴计划机遇、全球金属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机遇、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等;必须克服的挑战有集聚经济的挑战、现有产业链延伸的挑战、汇集周边资源的挑战、利用好周边产业和市场的挑战、搞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等。各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前应认真分析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环境,为制定引导性战略提供依据。

3.3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把握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

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与政府主导型战略不同,前提条件必须是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政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下一步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只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将会有相反的效果。所以,分析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国内市场主要以市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为方向,预测大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发展趋势,如原材料价格、产品市场供求情况、能源需求量等。同时,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非常大。因此,政府也该注意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应知道发达国家原材料需求状况、石油价格走势等。

3.4准确定位本地区产业发展及目标

政府应在把握上述资源、环境、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定位本地区产业和发展目标。产业的定位可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确定,如“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国际科技合金城”等;也可以从产业的结构和内容来确定,如三次产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确定等。产业发展的目标应从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来确定,其中不仅包括产值目标,还应强调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能为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直接基础。

3.5实施引导性战略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战略

定位好产业及发展目标后紧接着就是要确定并实施相应的引导性战略。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政府应该根据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发展战略,这也正符合引导性战略的本质内涵,即根据变化的环境而引导。如一定时期内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随后可能引导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战略等。也可能为了区域内的平衡发展,实施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因此,政府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应以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实施。

4结语

资源型城市政府作为地区矿产资源的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制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与企业制定自己发展战略相似,同样先在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地区竞争优势,定位产业和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较有效的引导性产业发展战略,否则战略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资源型城市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没有达到预期的引导性效果,对城市经济转型产生了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应该认真反思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探索更合理的制定思路。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四

智慧城市是把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这些信息网通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数据当作城市重点要素,从而达到技术和产业以及服务于管理,还有生活方面的智能化目标。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和社会以及环境这三者的共同发展。还包含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功能,智慧政务指的是政府应用信息通信这项技术,完善组织构造和运行制度,解决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这种情况,促使管理和服务都能够网络化,从而不断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下面将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

我们能够发现,智慧城市构建主要包含六种主要的内容,重点包含云计算数据核心和基础通信与终端以及运用系统,还有物联网和业务支持平台。

(一)云计算数据核心

云计算数据核心属于承载和智慧化的运用,组成多个支持功能的中心基本设施,一方面承载多种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一系列的数据,最主要的是承载用户行为数据,组成智慧化运用的重点能力。

(二)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包含宽带连接和承载,还有传输这些有限宽带网络。例如,4g蜂窝和通信网络,还有无线wifi全覆盖。

(三)终端

这里所说的终端包含电话和电视以及物联网等终端等。

(四)业务支持平台

支持多种智慧化运用的业务,包含订单和用户以及服务方面的管理,还有多种基础能力支持,例如,数据库和基础管理运用系统等等。

(五)物联网

物联网传送和聚集,还有信息收集和保存以及预处理这些系统。

(六)经典应用系统

经典应用系统重点包含多种应用系统,例如,管理和一卡通以及监控和三网融合这些应用,还有智能物流。对其进行简单的概括,可以将云计算数据核心当做重点,由物联网当作触角,由wifi和4g无线全覆盖和掼蛋通信当做快速信息路径,建设智慧城市区域。智慧城市当中基本设备的继承重点分成基本设备层和感知层以及网络层,还有平台层和实际运用层。将感应器放到电网和铁路以及桥梁和隧道,还有公路与供水等多种物体当中,同时被泛在连接,构成物联网物联网。利用感知层,把不一样环境下感应器汇聚到智慧城市信息处理构成架构,依靠公共通信网络,由数据行当作中心,经过多连接终端,完成泛在接入,面对服务端到端体系架构。

二、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在经营以及服务的过程中当中,存在几个重点要素,分别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着经营方和服务提供方的角色,云计算个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方,保证智慧城市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上面这四个重点,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商家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商家,可以思维一体,一起促进集中化和集约化以及规模化和创新型的智慧城市良好生态环境。

(一)政府

政府属于智慧城市带头机构,一定要拥有智慧城市建设和运用还有服务进程进行暗度管理以及改进和综合多想应用,构成城市整体有序发展的合力。

(二)经营方与服务方

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社会信息化运用不断深入发展,信息通信服务想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须要对应用方面加以创新,使运营更加稳定,提升平台的开放程度和服务质量,做到资源上的共享,对于智慧城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一定要拥有有力地智慧城市经营和服务方,实际上也是智慧城市的实施者,主要的工作就是带头实施,总体规划,确保运营的安全程度和服务质量,还有服务延伸和需要采集这些。

(三)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

重点注重于投资规模化建设,改进运营和服务的质量,确保按照制度做事,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以及监督管理方式。

(四)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

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必须要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还有共享性的云计算运用服务以及行业运用服务。

(五)多方面协同

政府方面一定要提高多种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协同,构成政策体系,智慧城市正常进行关系到多个行业,各个主管部门必要制定相应的行标和规定,不断加强其协同性。目前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程度还不是很高,还要进一步提高信息之间的融合。

(六)技术人才

云计算行业这个行业正在不断快速的增长,这种快速的增长促使云计算工作在进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相应的人才,人才不足将会限制云计算的发展,因此,未来我国应该培养更多云计算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七)安全模式与用户惯性

云计算安全方面的问题属于云计是商业发展当中核心的问题,因为云是对外不透明,其服务提供在业务方面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说明,怎样在内部it支持中为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可靠,数据分离这是对于云计算造成影响的核心因素,并且用户习惯还不是十分成熟,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分析与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持续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和资源以及能源,还有城市运转这些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以往基本设施以及城市管理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合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由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和与计算这些新的信息通讯技术当作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对应上面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且智慧城市拥有智慧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根本功能。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智慧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顾成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空间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涂旭明.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路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五

摘要: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但是由于国内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需要通过石油运输的方式,满足各地区的石油使用需求。在各类石油运输方式中,管道运输具有成本低、占地少、运输量大、安全可靠等诸多优点,尤其适用于石油的长距离运输。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是开展石油管道运输的一项基本条件。因此,必须要通过严格的工程质量控制和提高建设技术水平,保障石油管道运输的稳定、持续和安全。

关键词:石油管道;建设水平;存在问题;优化策略

石油管道工程与其他一般性的工程项目相比,考虑到石油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污染性,因此对工程建设质量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文章首先对石油管道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随后指出了现阶段工程项目建设中常见的一些质量问题,最后结合工作实际,分别从技术创新、设备优化、强化管理、人员培训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1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石油运输主要有五种方式,除了管道运输外,还有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四种。与其他四种运输方式相比,石油的管道运输具有诸多优势,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开展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1.1保证了石油运输安全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物质,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性。管道运输一方面是密封性好,不容易出现石油泄露,保证了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石油本身还是一种污染性极强的物质,无论是油气挥发还是直接泄露到自然环境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管道运输的故障率是五种主要运输方式中最低的一种,因此石油管道工程的建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一定作用。

1.2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在石油运输中,运输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仅从成本上看,水路运输成本最低,管道运输次之。但是水路运输的速度较慢,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油需求。而管道运输则可以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的时候输送,只要油田不停的生产,就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石油,保证了各个行业正常的发展需要。因此,综合成本投入和经济回报来看,石油管道运输的经济效益最好,这就为开展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提供了支持。

2现阶段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石油管道建设水平取得了显著提升,尤其是通过建设一些大型跨国石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中缅石油管道等),积累了丰富的石油管道建设经验。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各地区地质环境、施工条件、管理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石油管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给工程建设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2.1地质环境复杂,建设难度较大

石油管道工程的跨地面积往往较大,其中可能会遇到多种不同类型的复杂地质,包括断崖、山地、河流等。在前期工程规划设计时,如果设计人员没有开展详细的实地勘测和资料收集,很有可能给石油管道工程的选线、敷设带来困难,不仅会影响到后期工程建设的正常开展,造成工期延误,而且很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尤其是在一些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段,即便是采取了有效的加固措施,后期在遇到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时,也会给石油管道工程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管道破裂、石油泄露。

2.2管道自身质量和施工技术不达标

首先,石油管道工程建设中会使用到大量的管道材料,建设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时,不可能对每个管道都进行一次质量检验,而是采用随机抽检的方式,通过样品检测结果代表该批次管道材料的整体质量。这样一来,同一批次管道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少部分质量不达标的管道,一旦投入使用,后期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其次,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具有流动性,由于现场施工条件复杂,部分管道材料在运输、搬运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碰撞、挤压出现质量问题。最后,建设企业施工技术不达标或是质量控制意识不足,导致管道安装质量不符合施工标准,或是管道接口处密封性不好等,都会给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带来影响。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六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城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着突出的地位。而郫县是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如何构建服务于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提炼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郫县智能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取得的成绩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并阐述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围绕科技公共服务供给的需要,所建立的开放性的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转化的条件支持和服务系统,其中涵盖了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科技管理服务等子系统,涉及到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及社会公众等众多主体,通过对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为公众满足其生产生活中的科技需求和相关科技利益诉求提供系统、便捷、高效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

而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是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针对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需求特点,对原有科技公共服务的升级和拓展。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实现城市科技资源的全民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速实现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使经济发展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从而提高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水平、服务范围和服务档次,有力推进城市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和发展。

二、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建设成绩

一是郫县为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综合优势,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在郫县转化及其产业化,加速郫县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二是郫县建设了一批独具本地特色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联盟,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县域特色产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三是在“十二五”期间,持续的科技投入加强了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财政科技投入和直接用于本级科技项目的专项资金持续增加,组织申报了多项各级科技项目,完成专利申请上千件。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郫县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自身建设有待完善。一是科技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实。

虽然郫县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科技管理政策,但是政策的引导作用仍然不够。二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的低下,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全方位服务的需求,科技创新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三是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许多优势科技资源存在利用不够或闲置浪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对科技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共享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度不够。一是智慧技术支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较弱。

虽然郫县建立了一些服务平台,但由于智慧技术的使用不足,导致缺乏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难以满足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与信息需要。二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的服务能力不足。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包括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手段为建设智慧城市与维持其高效运行的决策、管理和协同创新服务,但目前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在为智慧城市提供这些服务方面是很欠缺的。

三、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推进智慧郫县科技强县的建设,需要加快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基于对其现状与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以智慧郫县建设为契机,抓住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从硬件上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智慧化建设。同时要反思如何让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智慧郫县的建设。

二是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在认真贯彻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郫县政府部门应继续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可操作性。

持续增加科技公共服务投入,建立体系运行长效支持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开拓多渠道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科技公共服务的局面。

三是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及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对智慧技术的使用,建设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统一技术标准,对信息和资源进行汇总和整合,促进资源服务平台之间的交流、共享、互动。继续加大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联盟和平台的扶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社会资源的统筹协调力度。

科技公共服务的建设仅靠政府力量是有限的,必须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寻找政府部门与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对智慧郫县建设和体系建设的支撑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员来郫县创新创业,引办、创办研发机构(平台);强化各类科技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形成体系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互动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在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健全用人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七

城市建设施工,应该把握对环境建设的研究与分析,加强对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升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更能呈现出我国建设施工的技术水平,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进行改正,加强艺术工艺技术的创新,使技术能够不断提高。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1满足人的需求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按照人的意图来进行设计,因为人才是城市的主导,如果城市的环境建设没有人的光顾,环境艺术设计建成之后,就会被荒废,那时,对于环境的建设全属无稽之谈。现代城市的建设,多是以满足市民的商务要求进行建设的,对于娱乐、购物、运动的场所,市民是比较热衷的。目前城市环境艺术,多以绿色环保的景观为主,对于交通便利和人们的商务需求不太看重。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环境艺术的建设应该考虑到市民的需求,按照街道、公路、步行街、公园的实际尺寸,进行科学化设置,将人的需求概念渗透进去,进行一定的空间改造,掌握人的认知和思维意识能力,进行公开性的欣赏园区的.建设,设计观赏性的街道、公路边界的绿色植被培育,使更多的实用性的公共场所变得更加具有观赏性,市民在进行休闲购物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亲近大自然,帮助市民进行有效的环境改造,使绿化及设施的建设迎合人的需求。

1.2环境艺术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发展

进行城市的环境艺术建设,应该与周边的建筑相协调,大环境的协调一致,有助于使城市整体建设更加鲜明,使环境建设在迎合人的需求时,能够更好地被得到长久使用,使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帮助市民更好地进行生活与工作,把人的和谐理念融入到城市的环境建设中去,使人与环境能够更好地和谐共存。进行环境建设,必须把商务用途的建筑物与单边环境建设项目融入到一体,使周边环境在尽量不破坏环境的整体建设,保证各种污染事项不影响对和谐环境的长久保存。比如,进行城市大型广场的环境设计时,保证周围高层建筑物不阻挡阳光的照射,对于广场上的人流活动状态来说,也应保证不影响对于周边居民生活或商务活动的良好发展,街道车辆行驶能够保证不影响广场人群的休闲活动等等。

1.3人流分布妥善安排

城市人流较错综复杂,对于人流的合理的安排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使整个人群的流动能够不集中在一点,使城市不拥堵,将商业设施与环境改造进行有效协调,使环境艺术的设计能够帮助人流进行无形的自动分离。城市人群往往集中在一点,尽管城市的商务街道较多,但是城市人口多、生活范围狭小,导致众多市民都凑到一起进行各种活动,这就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和人员管理等事项,所以,环境设计应该把人流进行合理分配,比如进行商务与娱乐的结合建设,运动与购物休闲的建设,将人流自动分开,市民往往对商务活动与娱乐活动看得同等重要,这样就会有部分人被商业街所吸引,部分人被娱乐活动所吸引,自动进行分离,运动与购物休闲也是这样的。

2多角度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2.1多层面的城市环境体系

进行多层面的城市环境设计规划,必须用多角度的观察与灵敏的眼光来发现城市的可用资源,根据地形地貌和能够充分利用的有效资源,进行有效的开采设计。多角度的设计建设,应该把握城市的上下建筑物的协调性,使地下空间与地上设施相协调,进行多层面的交通环节设置,将地表建筑与地下建筑相结合,进行完善的环境艺术的创新实践。将统一层面的环境建设进行有效分解,让多样性的环境艺术形态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发展,加强人员的流动管理,使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城市环境艺术建设中来。进行市区的环境创新改造,融化多层面的艺术观,将绿化、人文、紧急进行结合,呈现三位一体的城市环境新理念。

2.2新环境景点的设施多样性

进行单个环境的艺术设计时,应该融入多样性的设计理念进去,使更多的环境设施能够为大环境所用,帮助市民在休闲、娱乐、购物中能够获得精神的全新享受,也能给城市的环境绿化改造增添更多的亮点。比如广场公园中多增设喷泉或健身器材,使绿地保护与全民建设事宜都能够达到最好。其次,进行有效地环境设施改造,将市民的生活进行有效改善,使市民能够在工作之余,对于进行健身和娱乐,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充分利用环境地形,使更多的创新性设施能够被更多人所发现,使环境变得更加赏心悦目,将环境与市民生活进行统一协调,使环保和绿色的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帮助市民更好地用行动来回馈环境建设。

2.3交通与环境的协调

城市交通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充分地将环境艺术的改造设计改动交通环境的改善,使更多的车辆与人流能够方便出行,给城市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利用道路周边的高地势,于公路干线上部建设公园和广场,利用斜地修建台阶广场,给车辆的停放与行驶带来更多的方便,把建筑物的各个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环节交通压力,使更多的人流能够集中到新型的广场及各项环境艺术的景区,将车流与人流分离。铺设高架桥、建设地下广场,将地表交通压力不断进行分解,车辆行驶进行地下交通道路的分配,人流往高架桥分配,使路桥与公路干线能够交叉建设,并且进行全方位的铺设,使其涵盖面更广,帮助路人与车辆分流,使道路运输承载量能够得到缓解,将更多的环境艺术能够为市民的实际存在的状况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3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

3.1技术的创新发展

进行环境的改造,必须从技术入手,光有设计;理念也是不行的,要充分把握市场的需求,加大先进技术的学习力度,使更多的先进技术能够为我所用,进行系统化得研究,发现施工当中的困难,进行有效地整改。技术人员的创新理念是最重要的一项,我国地大物博,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不断的创新,使更多的好想法、好思路能够不断的呈现出来。

3.2市民的创新构想

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尽量在建设时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市民最贴近环境生活改造的前沿,他们对于环境设施的改造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听取,积极研究,博采众长。

4结语

进行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把市民的所需所想放在首要位置,真正发现城市建设的问题,帮助市民环节各种压力,使市民更够在新型的环境艺术的园地生活得更加美好。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八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产品单一,综合开发利用不强。以山西省为例,它是我国煤炭大省,但其煤炭回采率也不超过40%,而那些小矿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能力有限,回采率就更低了,每挖1吨煤要耗费5~20吨资源。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政策,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可见,煤炭城市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脚步,尽快调整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装备落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乡镇煤炭企业,其工作人员中农民所占比例近73%,其中多半都是缺乏技术和经验的人员,这就为煤炭企业的健康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煤炭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如鱼得水。

(三)经营压力和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煤炭行业的价格受政府控制,价格未“开放”。煤炭企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的市场与政府调控体系还不完善,这就造成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经营成本和安全成本持续增加。同时,相关税收的增加、国际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都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之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量指标连年提高,这也给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和挑战。

(四)低碳经济融资模式缺失由于低碳项目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应、环境贡献无法外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两个目标的矛盾。因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为目标的金融监管体制及资本市场对企业利润实现的严格要求,都使得低碳经济的融资环境更加不利。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分析

(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速低碳化发展引导煤炭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加速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可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延长煤基产业链,增加煤炭的附属产品,与建材、电力等行业形成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的利用价值,形成价值倍增效应;另一方面,转化煤炭资源为其他清洁产品,如煤制氢、煤制二甲醚等清洁能源。另外,通过煤炭的绿色生态化开采、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加强煤炭的转化等方式,实现低碳化煤炭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的共同发展。

(二)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顺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我国已参与了国际上的低碳减排计划,煤炭企业就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与国外煤炭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且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全面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通过洁净煤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低碳技术的运用,合理开采矿井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原煤的入选加工率,从而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煤炭的绿色生产。

(三)完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管理体系煤炭城市政府要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了解和利用现在的政策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立法方案,做出科学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好低碳经济管理体系,制定绿色环保政策,为低碳发展服务。

(四)建立低碳信贷激励机制银行部门可以发达国家绿色信贷标准为参考,为支持和促进煤炭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信贷政策和标准,利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指标,更准确地识别有前景的低碳企业,引导资金的流动,从根源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结语

在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要将自身的优势和外界的机会相结合,努力缓解外部带来的压力,克服自身的弱点,把握机会,紧跟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发展做贡献,一起走上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作者:王雁琼单位: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生活公司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九

资源型城市一般以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而逐步形成的工业城市。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一些区域化的冲突日益增加。龙岩市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基本开发了利用的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面临此等考验时,产业的转型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使得资源型城市能够更好发展的不二选择。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资源型城市

如今学术界对于“资源型城市”这一定义并没有一个准确且具有统一的说法,然而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讲,我们却不陌生。一般而言,资源型城市指的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依据,以资源产业为中心,其主要是围绕资源的发掘、整合、配置而建立的城市。在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一般包括一些可以被使用消耗的、不易再生资源,如天然气、煤、石油、稀土等自然资源;同时在理论上也是一些可以恢复的矿物元素、可循环利用的金属矿物。可再生资源通常包括临界带的森林、野草、土壤及非临界带的水、风、太阳能等资源。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量多面广,都正面临或即将面临产业转型的挑战。

而资源型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资源产业在结构上、组织上和技术上等多方面的转型。即根据当今经济、科技、环境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转型措施,对资源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过程。

(二)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1、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周期性。资源型城市的周期性成“纺锤状”分布,可分为四个阶段:勘探期,资源开发前的准备阶段;成长期,为全面投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鼎盛期,是全面投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继续发展阶段;衰退或转型期,即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体的产业地位下降阶段。

2、“因果关系”的生长机制。“因果关系”的特性表明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与资源的相互依赖关系。一方面,资源的存在是构建资源型城市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多样性。

3、资源型城市的二元结构。双重职能促使城市形成一个以地方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同时也是一个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

4、产业的衰退壁垒较高。主要原因有:一是大部分机器设备的专业性很强,没有通用性;二是固定成本退出壁垒高;三是政策性退出壁垒高;四是市场功能缺陷所造成的高退出壁垒。

(三)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就是将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合理的进行重新组合、配置,以达到所有资源发挥最大、最彻底的功能作用,形成一个完善、高效、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决策。

二、龙岩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龙岩市资源情况

龙岩市现辖新罗区、永定区、漳平市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四县,市政府设在新罗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既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又是客家祖地,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多个旅游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人类居住和植被生长,因此植物茂盛,林区繁多,资源丰富,尤其林业及矿产资源丰富。是福建三大林区之一,拥有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森林公园。龙岩市素有“金山银水”的美称,是典型的山区资源型城市。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达60多种,其中煤的产量居全省之首,福建八大煤矿有四大煤矿在闽西。由于自然资源丰富,龙岩的工业体系是以能源开发和消耗为主。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21。21亿元,经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87。80亿元,增速4。0%;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876。25亿元,增速11。7%;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557。16亿元,增速8。0%;同时,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达62716元,相对于上年增长9。3%。这三产业的生产比例由上年的12。0:53。8:34。2调整为11。6:54。0:34。4。可见,龙岩市的产业由最初的第一产业为重点向二、三产业方向转型。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演变成“二,三,一”格局。

(三)对工业依赖程度较强

至2014年龙岩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702。0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7%。其中,有色金属、机械、能源精化、烟草、纺织、建材、不锈钢及特钢产业分别实现总产值增长20。2%、5。9%、10。2%、4。7%、87。2%,可以看出,近年来龙岩市在不锈钢及特钢产业方面的增长势头较猛,整个经济发展对工业产业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不容小视,所以未来要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必定要依靠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对工业中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回炉加工,再生产实现其再次利用的价值也就是资源再生,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改善环境,消除转型过程的障碍。

(四)资源破坏与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资源型城市,龙岩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生产为主的基础工业体系,资源型产业占据很大比重,整个城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资源,可是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一旦资源枯竭,整个城市的经济将陷于困境。而大规模的资源开采极易造成环境破坏,主要包括“三废”排放,诱发地质灾害且占用和破坏土地。这些环境问题,极大限制了龙岩新兴产业如旅游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健康良好的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很多产业面临环境治理压力大。而如今国家一直提倡绿色环保,使得环保标准提高,治理成本也随着增加,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

龙岩市在经济快速发展得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龙岩市委、市政府也愈发重视这些问题,而产业转型则是最有效的手段。为了调整产业结构,维护龙岩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绿色无污染环境,龙岩市产业转型是必然的。

三、龙岩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龙岩市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龙岩市目前同样面临着资源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无形资产匮乏、生态环境遭破坏等问题,而资源整合是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一)文化资源整合

龙岩的文化资源非常浓厚,包括客家文化、河洛文化、闽越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但由于没有足够重视保护,没有设立相关保护机制和机构或传承不力而导致某些传统文化的流失。比如长汀的世界客家首府曾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镇之一,但如今已毁坏殆尽;还有提线木偶、客家山歌甚至于客家话的传承都面临种种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选取和价值再造,将龙岩文化进行整合、提升,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收集、归纳、整理、保存,把握龙岩的城市定位,将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相融合,从而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龙岩城市文化品牌。

(二)旅游资源整合

龙岩的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了“红色之旅”、“客家之旅”、“生态之旅”等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产品,还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树木、植被、水果等。而且近几年来,龙岩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的地位。但由于资金、人才和基础设施的制约,导致游客的规模较小,核心吸引力不足且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旅游需求而面临各种挑战。因此,我们要构建龙岩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培养开发旅游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市场营销策略等来整合旅游资源,推动龙岩旅游业的发展。

(三)矿产资源整合

虽然龙岩资源型产业众多,但近几年来煤矿安全总体形势稳定,且龙岩市政府越发重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使矿山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更充分的利用。2013年,龙岩市出台了《龙岩市2013―年金属非金属矿山整顿关闭实施方案》,对存在重大安全生产、环境安全隐患及安全生产条件差的有证矿山(含独立生产系统和尾矿库)进行整顿和关闭无证非法开采矿山以及整合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和服务年限的矿山。使矿山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环境污染和破坏大大的减少了。不过由于龙岩矿山地质形式复杂,且历史悠远,安全问题仍然值得重视。因此需要更深层次的掌握目前辖区矿产资源储量及分布,并深入调查矿山企业是否符合规定。借鉴国内外先进资源型城市的整合模式,研究出适合自身矿产特点的整合方案,利用优势资源向深加工企业转化,发展采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的特色产业。

四、总结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探索,既需要吸取其他城市乃至其他国家转型成功的优秀经验,又需要结合实际存在的情况分析,寻求真正有效的转型措施。而通过对龙岩市调查研究发现资源整合这一方式是符合转型要求的。一方面,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矿产资源的整合实现工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产业成功转型。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物联网借助三项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无线射频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在日常生活及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带动这些产业升级、发展与繁荣。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人们在家可以享受到更舒适的家居环境,家电可以通过手机app控制与管理,身处千里之外,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房屋状况,甚至可以远程喂养你的宠物,完善的安防系统,让您能够随时知道家中是否有火灾、煤气泄漏、漏水、房屋被撬,甚至下雨天,窗户可以自动关闭,而这都是借助物联网实现的,而这一天,已经到来。

当然,还有智能物流与智能医疗,城市货物与快递纳入云端大系统,对货物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监控,货物运到哪,在那一辆车上,驾驶员是谁,还有多少分钟到达,都可以通过手机app、web查看。老百姓关心的医疗也得到充分发挥,各种远程医疗设备可以走入家庭,人们不需要到医院排队挂号,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医疗检查,医生可以在远程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做出判断,并且人们的健康状态汇总到城市云端,在各个医院都可以联网查看,方便医生快速做出判断。而这,不是将来,而是现在。

物联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智慧城市,许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是服务于智慧城市的主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稳定技术基础,城市智慧化发展也使得物联网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智慧城市囊括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建筑和家居、智慧集成六大领域,打造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各种关系和价值 链。施耐德电气会从全局角度出发,统筹协作政府、企业等不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整合多方需求,实现资源、利益最优化,并通过设计融资、人才发展模式,助 力城市实现全方位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一

在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要有一个基本的建设理念,例如,城市中的绿色花园和花园中里的城市是不相同的。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做好园林城市的建设项目规划,从城市的长远利益发展,让人们感觉到就像是在花园中建设了一座城市。在城市建设的前期,相关建设部门就应该积极发展城市园林建设项目,大力进行推广,让城市的绿化项目能够配合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建设,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3.1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应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物质种植等方面,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进行,使其能够更加规范化的运作,同时完善相关的施工条例和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确保施工的质量能够符合城市园林建设的要求。明确园林绿化面积的大小,属于商业性质还是公益性质,对服务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具体的划分,在内容和设施上做到统一的规划管理[4]。对城市周边的绿化建设要围绕整个城市绿化主题来进行,使两者相呼应称。合理利用废弃的荒地,形成以城市中心向周围扩展的绿化环境。对周边荒地绿化设计的形式进行定位,深化绿地建设的风格,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形成从园林城市向周边延伸的绿化形式,制定好实施的步骤,使每项绿化施工都能够有所依据,真正体现园林城市的核心思想。在园林绿化施工中,施工部门要做好施工的技术和经济管理,有严格的施工操作规程和质量的标准要求。在施工建设完成后,从管理到维护方面能够明确责任,保障园林绿化能够在城市中得到完全体现。环卫部门要做好城市的环境卫生工作,保障城市的环境干净和绿化优美,使园林城市能够成为一个绿色之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体会到城市绿色的优美环境。

3.2专业化的建设模式

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规划管理,确保园林建设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保障,从根本上保障园林建设的质量。同时,对城市园林公园的建设,要深刻体现出城市绿化的主题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园林公园的设计中,可以体现出艺术的美学特点,利用立体空间的绿化效果和视觉艺术,加深公园的绿色布局,在园林的层次中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让绿化的效果具有层次和虚实的美感。在中景中,作为景观最主要的部分,施工单位可以种植立体绿化植物,植物配置中树种、比例和色彩一定要有明显的差异和变化。例如,绿化上层适宜栽植高大的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中层植物以选择小乔木、灌木以及爬藤植物等为主;下层作为园林绿化最大的面积,通常会选择草坪或草本花卉,对立体植物起到一定的衬托作用。3个层次之间按照空间的对比和组合,将植物的形状、生长特性、数量进行联系,形成一种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的效果,展现出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公园的主题绿化思想一定要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公园里摆放观赏石和建设传统的仿古建筑,使公园在设计上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增加公园的绿化覆盖率。在公园的景点景观中,可以塑造当地代表性历史人物的石像,深刻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增加市民的民族意识。要从种植、培育、园艺修剪等各项环节做好城市园林公园的绿化建设,加强园林城市的艺术和美感。

3.3社会化的建设模式

在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加强城市环境的绿化外,还要以社会化的建设理念服务于城市市民,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和城市环境,充分体现公益性的园林城市建设原则,让人们积极参与和共同发展。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规模和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园林绿化融为一体。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二

一般对于城市规划测绘来说,其属于是一项具有建设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有利于指导数字城市框架的建立过程,对于这一进程的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般来说,城市规划测绘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而数字城市的建设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地理数据信息,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设中涉及到的空间信息及时的应用和扩散,为城市建设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也加快了搜集城市地理信息的效率,开拓了更为便捷的实施途径。另外一点,结合当前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而言,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二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尤其是测绘过程中,随着勘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已经明显的革新,这样能够充分地融合与数字城市的建设进程,进而形成了一种合力作用,共同积极的促进城市的建设。此外,如何进一步完善空间信息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必须要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有利于充分的发挥资源的互助优势,进而加快实现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

4数字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规划测绘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首先,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测绘同数字城市建设之间缺乏一些关键性的共享机制。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城市规划测绘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导致了一些关键性的.共享以及共建机制并不能体现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之中,所以说要合理的统筹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将两个部门进行有效的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原则以及标准,形成一种上下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达到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目的,科学的合并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其次,从城市建设规划的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没有认清楚自身的部门的职能,不重视基础测绘,现在很多的管理部门对于自身的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战略都缺少有效的执行监督与控制。甚至在制定自己的年度计划时,经常忽视了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计划目标,即便意识到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时往往都忽视了其长远的计划。这也是当前城市规划测绘必须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另外,在测绘人才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在人才自身素质还存在综合队伍结构都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需要提高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所以要大力吸引和培养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人才,更有效地发挥其规划能力,从而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注意采取多种方式来做好吸引和培养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人才。最后,在城市规划测绘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测绘范围亟需扩大。随着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也在持续进步,涉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规划水平必须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另外在进行政府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时,要及时调查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调研,增加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的项目对变化的环境的应变力。

5结语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来看,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尽管具备不同的概念,但是城市规划测绘离不开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也离不开城市规划测绘。城市规划测绘是基础工作,而数字城市建设是发展的方向,只有合理的统筹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不断地提高社会建设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数字城市的建设属于是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基础测绘信息库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持,同时借助城市规划测绘来进一步的更新完善基础信息库,这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海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14).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三

我国的城市正在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而发展,无论是首都、首府大都市,还是中小城市、小城镇,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建设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用新的城市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就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的理念也在变化。特色性、宜居性、文化性、多中心、生态性、和谐性应当成为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特色性

城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城市应当是现代化的产物和标志,但城市建设不能盲目追求现代性而忽视特色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越来越多,城市之间也越来越趋同,丧失了各自的特色,这是城市发展的悲哀。从本质上来看,特色性与现代性并不矛盾,特色性应当成为新世纪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城市的特色包括传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特色等。不同的特色可以形成多姿多彩的城市类型和风格。特色性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特色性就是城市的生命之所在,强调个性就应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在城市建设中特别要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这是我国城市原创性的动力和体现。城市建设应当根据自己的地域和文化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如草原型城市、海洋型城市、平原型城市、山城等,它们在城市所依托的自然基础、文化特色、建筑风格上都是不同的。把城市建设与地域特色和文化等特色融为一体,就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了。

现代化与特色性是统一的。越是走向城市的现代化,就越要强调城市的特色性。现代化是有特色的现代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时代的特色性。城市的特色性、个性丰富了现代性城市的内容。脱离了特色性的城市建设,只能会使城市失去生命。脱离特色性而盲目追求城市的现代性,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大弊端,需要克服。

宜居性

从历史来看,城市的形成是与产业和人口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城市。过去比较重视发展城市的产业性,而城市的宜居性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的生存、工作和生活及其人与环境等问题就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方面,随着交通的发展使城市的产业区与生活区的分离成为可能,城市的产业功能和生活居住功能正在分化,人们可以在某个产业区工作,但在另外的生活区居住。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城市日益呈现出产业、人口、社会、生活、娱乐和休闲的一体化。城市不仅是产业的中心,更是生活、消费、休闲的中心,宜居性就成为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突出问题,宜居性也应当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理念。

宜居性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宜居性并不是简单指环境因素,空气质量等,应当包括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生态环境条件,如城市的交通、文化、教育、就业等各种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因素。城市的存在是为了人,城市的发展也是为了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应当以宜居性为中心,宜居性应当成为城市的本质特征。把城市仅仅看成是产业和人口的集中地,而忽略了宜居性,就偏离了现代城市的本质。

文化性

现代城市是物质和文化的统一体。我们不仅要重视城市物质层面的建设,如医疗卫生设施、交通设施、高楼大厦等,这些城市硬件的建设是重要的,但软件的建设即文化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城市的文化包括城市的理念、价值观、符号、特色、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城市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可以说城市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和存在形式。透过一个城市可以看到一种文化。城市的文化传统与城市也密切相关。这些年来,城市物质方面的建设很快,但城市文化的培育、形成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城市文化传统的保存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应当成为评价这个城市的重要标尺。

多中心与功能互补

现代城市的建设应当是多中心的。传统的城市是以聚合为主的。这种城市模式是以产业的单一性为基础的,这种城市观认为城市的主要特点就是集中。城市需要有一定范围、规模和程度的集中,但也并不仅仅是集中。随着城市越来越大,城市的过分集中就暴露出它的弊端,交通、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建设需要把聚合和分解结合起来,分解城市过分集中的功能就成为解决现代城市病的重要方法。这样一来,城市就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副中心、亚中心转变。一个城市不是只有一个中心,而是多个中心,有主要中心,还有副中心和亚中心,城市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也是可变的。

生态性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现代城市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理念。过去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到许多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复杂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谐与不和谐就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因此,追求城市的和谐性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又一目标。和谐性也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过去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比较重视某一方面、某一要素的建设,对城市建设的整体的和谐问题考虑较少。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如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配套,城市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失衡,产业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失衡等问题。和谐性包括城市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人口、环境等要素的和谐,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和谐,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和谐,城市本身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产业建设与宜居性建设的和谐,不同城区之间的和谐。

城市生态群的和谐也是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新的城市群落,城市生态群的和谐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城市生态群包括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的和谐;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和谐。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需要和谐的发展。和谐性还包括大城市转型与农村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协调。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本身的发展,如巨型城市的转型,城市群落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包括农村走向城市化,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

一方面大城市的发展在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新的城市区域;另一方面有的农村由于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形成了新型城市的雏形,成为我国新型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应当是和谐发展的。和谐性也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城乡之间的和谐协调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就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道路。和谐性也包括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和谐协调。城市化与新农村的建设之间是统一的。既要重视城市化的建设,也要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不要把它们之间对立起来。它们之间也是和谐的过程。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四

摘要:根据安益露天矿开采规划和矿区的生态环境情况,结合云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规划思路,分析了安益露天矿开采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包括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四个方面。提出了以法规规范、政策引导、思路转变和技术支持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安益;露天矿;环境危害;保护对策

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1]。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2],是影响未来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保护生态环境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急需解决当下环境污染重、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大等日夜严重的环境问题。安益露天矿地处云南牟定县境内,周围自然条件好,气候宜人,是云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重要规划地区。根据国家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结合云南地区旅游业开发的特殊情况,开展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该研究可以为安益露天矿开发过程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以为今后该地区的矿山开发提供借鉴。

1矿区概况

1.1地质环境条件

安益露天矿所处的牟定县位于北亚热带季风区,干雨季分明。长期的切割作用使矿区地形起伏较大,最大相对高差超过400m。矿区地表水和地下均不发育。矿区位于元谋凸起和楚雄凹陷交界处,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上昆阳群、白垩系江底河组、第四系以及安益岩浆岩体。研究区构造活动强烈,结构面发育且规模大小不一、组合形式多样。

1.2开采方式

安益露天矿矿区大致呈长方形展布,开采面积达到2.31km2。根据矿石资源储量以及矿体赋存标高,矿区将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开采的方案。其中,一期开采为标高1575m以上,开采年限14年,最终将形成高近400的高边坡,形成的露天坑高差和面积都很大。

2矿区开采对环境的危害

2.1环境污染

矿山开发过程中,从矿石开采到矿石选取再到矿石冶炼,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水,常见的包括矿坑水、选冶废水、尾矿池水等。污染水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另外,矿石选冶和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粉尘等,对矿场附近的大气和土壤也会造成污染。

2.2植被破坏

安益露天矿开采之前,会将覆盖在矿山表层的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全部剥离,而生长在地表的植被自然也会随之挖除。由于矿区开采面积大,将有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矿石开采过程中,剥离覆盖层产生的土壤和岩石、初选和冶炼过程产生的废渣以及选弃的尾矿,都需要地方堆放,通常情况下会采取就近堆放的原则,也会造成堆放地区植被的破坏。

2.3水土流失

随着矿山的开采,覆盖在地表的第四系粘土和植被遭到破坏,让本就不发育的地表水更加难以保存;雨季来临时,矿石开采后的地表松散岩土会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大量流失。矿山长期开采过程中,水土流失会越来越严重,将直接影响矿区的水资源总量和地貌生态,最终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4地质灾害

安益露天矿一期开采完成后,将形成多帮都是高边坡的情况,而高边坡又是极易形成各种地质灾害的坡体形态,比如滑坡、崩塌、岩爆等。同时,遇到大型降雨情况,崩塌和滑坡产生的堆积物质还会成为泥石流物源,在雨水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另外,矿石初选后的废渣以及尾矿通常堆积在尾矿库,而安益露天矿的尾矿库选在地势低洼的河谷处,在暴雨诱发下,容易发生坝体崩塌,同雨水一起形成泥石流,带来巨大危害。

3环境保护对策

3.1法规规范

3.1.1法规的制定地方立法部门应根据国家对矿山开发过程中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结合本省和本地区的特殊情况,编制符合本地区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规定。尤其是云南境内的各个地区,在制定相应法规时,需要重点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矿山开采是一个长期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改变,实时变更各项法规。

3.1.2法规的实施矿山开采之前,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审核矿山开采环境评价报告,综合分析环境评价报告中关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环境危害的论述是否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对于矿企不按法规要求操作,并且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污染的情况,不仅要对矿企进行严厉的惩罚,还要追究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3.2政策引导

3.2.1招标导向负责招标的部门,制定招标方案过程中,可以明确要求投标的矿山开采企业拥有成功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在投标评审过程中,可以要求相关的评审专家更加注重投标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实施能力,同时还要重点关注投标企业对矿山开发投入的总资金以及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3.2.2资金扶持对于矿山开发企业提出的国内外先进理念但投入较高的情况,如果实施后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二次开发利用十分有利,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资金扶持的方法。3.2.3奖励机制为体现政府部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矿山开采企业的鼓励和表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给予适当的奖励。首先,可以通过政府官方渠道,利用宣传的方式,将矿山开采企业展现在大众视野,增加矿山开采企业的知名度;其次,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矿山开采企业一定的优惠,让矿山开采企业在利用大量资金技术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可以具有良好的竞争力。

3.3思路转变

矿山开采过程中,不能一味以先破坏、后治理的思路进行矿山开发。应该以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环境条件、矿藏开采方式、政策法规等多因素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安益露天矿附近没有开采的矿山,而所处的牟定县也属于矿山开采较少的地区。结合云南省大旅游规划方案,可以考虑将安益矿区打造成矿山公园。

3.4技术支持

3.4.1矿产开采技术矿山开采过程中,先进的开采技术能够保证开采出更多的矿石资源,采出更少的非矿石资源,相应可以减小尾矿和废渣堆放的压力,从而减小环境破坏的范围。

3.4.2排放处理技术矿山开采和加工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有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水排放出来,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处理这些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矿山开发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加强监督管理,引导矿山开采企业更新先进设备,学习先进技术;而矿山开采企业也应该谋求长远发展,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自身竞争力。

3.4.3回收利用技术回收利用也是矿山开采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可以利用弃渣和尾矿来修筑道路或者填筑矿坑,既能解决堆放占地广、堆放危害大等问题,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对于废水可以采用净化设备进行处理,并且用来灌溉,能够解决当地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3.4.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对于矿山开采之后形成的高边坡,应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既要做到经济合理,又能够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对于选矿后出现的废渣以及开采之后的尾矿,也要采用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确保堆放地区的安全,减小对环境的危害。

4结论

(1)通过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法规和严格的法规实施过程,规范采矿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同时明确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

(2)利用招标导向、资金扶持和设置奖励机制的方式,从政策上引导矿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投入。

(3)环保部门、采矿企业和旅游部门应转变思路,结合安益矿山附近的特殊条件和地区发展优惠政策,将矿山打造成矿山公园。

(4)应提高矿企开采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高排放标准,采用回收技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从技术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2]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法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9-1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五

在发达国家中,德国的智慧型城市建设起步较早,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都是智慧型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主体,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企业和基层民众,政府只是起到协调作用。从德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角度看,其建设主体多元化、问题导向、以人为本等特点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德国;智慧型城市

一、德国智慧型城市建设的现状

(一)德国智慧型城市理念的产生

在发达国家中,德国的智慧型城市建设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和路径。从智慧型城市理念的产生过程来看,德国与我国的情况不尽相同。智慧型城市在德国产生之初并非一种总体性的理念或顶层的宏观设计,它是基于德国城市发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之后的一种现实探索。20世纪后期开始德国一些城市都面临着能源转型的大背景,在能源转型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城市的活力,如何保护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成为德国许多城市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一些城市在新能源、城市垃圾处理、环保、交通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所谓的智慧型城市建设其实是城市建设和治理各个领域面临问题的一套解决方案。

(二)德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流程

与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起步主要靠顶层设计不同,德国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智慧型城市建设的全局性规划,中央政府也没有一个关于智慧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性政策文件,其他的产生过程更多的是靠各地自下而上的探索和实践,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都是智慧型城市的设计主体和建设主体。政府只是起到协调作用,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企业和基层民众。

(三)德国智慧型城市建设的典型实践

智能电动交通

为方便市民出行,节约能源,柏林提出“电动汽车行动计划,计划中一个重要的项目是奔驰smart的car2go项目。在这一项目中,市民可以在大约25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租用到smartfortwo车辆,这些车辆配备了智能熄火/启动系统、空调和导航系统,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驾驶这些汽车,然后在运营区域内的任何公共停车场归还汽车。此外,运营商还面向iphone用户推出了一款服务,用户可以查询给定区域内可用的car2go车辆等信息。目前,柏林――勃兰登堡首都地区已建成德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实验室”,全市拥有220个公用充电桩,这一项目涵盖了私人和家庭用车、企业车队、卡车货运、电动自行车等各类交通工具。

节电奖励

免费领取电力测量仪项目是德国为了节约能源在一些城市推行的节能环保型项目,参加这一项目的.居民从能源公司免费领取电力测量仪。居民在一年内如果能够节约10%的电,就可以得到20欧元的现金奖励,在此基础上,每多节省一度电还可以得到0.1欧元。到目前为止,德国居民平均获得了65欧元的现金奖励。

老人独立生活系统

德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为了应对老年人生活的不便,德国一些城市开展了“老人独立生活”项目。这一项目通过在老人家里安装一种特殊的装置,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以比以前更轻松地享受特定服务,比如药品、商品、食品的配送和人员看护,等等。也就是说,有了这一项目的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以(比以前)安全而便捷地呆在家里,生活变得更加独立和舒适。这一项目的服务对象是行动受限老年人群体,目标是提升这一群体的自我服务能力。

智能仪表

为了帮助城市居民节约能源,德国一些城市开展了“智能仪表”项目,这一项目的目标是用更少的能源使我们生活得更好。一些城市志愿者家庭安装了智能仪表,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监控家庭的能源消费,对能源消费和能源价格等信息更加了解,并可以根据监控信息改变家庭能源消费习惯,从而实现期望的能源节约。

二、德国智慧型城市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一)建设主体多元化

德国的智慧型城市建设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直接推动,而是依托完善的市场体系来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最终实现智慧型城市建设的合理化。智慧型城市建设的源动力首先来自于基层民众的生活需求和各个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这些需求的基础上经各方讨论达成一系列目标,在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项目。为完成项目,要依托市场广泛地吸收社会各方的资金、创意和技术,这其中有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独立的项目,更多的是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与企业等的合作项目。在这其中,研究机构与企业往往发挥主体作用,相当一部分项目的设计和操作是由一些公益性的或市场性质的研究机构来完成,这些研究机构成为这些项目的实际组织者和操作者。此外,一些研究机构还有收集基层民众意愿和需求帮助形成社会共识的作用。企业是一系列智慧型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在这些项目府的财政投入资金不多,往往是企业以市场的形式投入资本,再以市场经济的方式来运作项目。德国在智慧型城市建设的相关项目建设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的合作机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在智慧型城市建设方面也应该注意发挥社会各方尤其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作用,注意形成各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二)注重问题导向

德国的智慧型城市建设是基于20世纪以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而产生的,是一种应时而动、因事而谋。智慧型城市建设的项目是为了解决城市的发展活力问题和市民的生活质量问题,是一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转型和升级。我国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群众有着比较强烈的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这些就是我国建设智慧型城市的逻辑起点和初始动力。同时,我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一线城市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些城市正在向这一阶段迈进,有些城市则处于欠发达状态,还有一些城市因为资源枯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则面临着严峻的城市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智慧型城市建设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对于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线发达城市,其智慧型城市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便捷性,比如如何进一步实现交通、能源供应、市民办事、通信等反方面的智能化,争取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对于一些欠发达城市,则应该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智能化与城市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结合,完成对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升级改造,使城市发展插上智慧的翅膀,更快地追赶发达国家和一线城市的发展。对于一些因为资源枯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面临着如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城市则应该以智慧型城市建设的浪潮为契机,对传统产业实行彻底的转型升级,对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改造打造“新城市”。把握问题导向,向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聚焦应该成为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的主要着眼点。

(三)坚持以人为本

德国的智慧型城市建设体现出高度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智慧型城市建设的逻辑程序来看,多数项目都是起源于市民提升生活质量的现实需求,市民的这些需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汇集,形成相对集中的主流民意。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市民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尽管耗时相对较长,但是最后形成的意见是经过市民充分表达意见和讨论的结果,是真正代表城市中市民需求的。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市民团体发挥着重要的整合需求和表达意见的作用。从智慧型城市建设的领域来看,德国的智慧型城市建设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环保、能源、垃圾处理的领域,这些方面的智能化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生活,提升了市民生活的质量。从智慧型城市建设的过程来看,市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智慧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为把“我的城市”建设更加美好献计出力。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六

城市规划测绘目前被作为数字城市建设当中比较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同时伴有一定的预期行和福利性。其主要任务在于对城市的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之后以辐射的形式扩散到四周,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字化城市网,同时也满足了数字化城市建设和创新的原则。数字城市的最初的定义形成的灵感来自于将城市的职能部门的功能和信息进行不同的分割,同时将城市的发展和数字建设进行了相互的结合,目的在于能够符合城市治理规划以及应用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求,而且这也是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催生的事物,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城市建设的一种创新驱动。但对于数字城市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上的数字城市建设就是对城市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具体就是依靠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搭建以及gis系统的使用,来对城市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已达到信息化城市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对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和信息家电等项目信息化,也可以搭建信息化政府和社区,以便为国家和社区的人民带来大的收益。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数字城市的建设比喻为一项工程,然后依靠gps、rs以及gis等技术,同时能够很好的结合数字城市的相关理论,再在空间信息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来建设一个信息系统比较完善的基础建设,最终做到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经济、环境等做贡献。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七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目光都放在了数字城市的建设之上,一些城市已经完成了城市数字平台的建设,并认为这个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然而一般性的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和及时更新的投资比较大,而且使用周期也很长。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的投资一般比较巨大,所以一般由政府部门介入,在其城市所属的地域之内应用3s技术、摄影测量和卫星影像等测绘出城市的地形形貌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形成相关的数据。然而,在很早之前部分城市就建立过相关的数据模型,但应后期的种种因素导致数据库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而失去作用。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八

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逐步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坚持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城镇化是由农村人口占多数的传统农业向非农人口占较大比例的现代文明社会过渡的社会发展过程,城镇化道路涉及城市和乡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等。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与中国人多地少基本国情相适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功能互补,实现大中型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中国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主要是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而言的,下面我们讨论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二、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小城镇建设发展比较快,但是整体现状不容乐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许多城镇的建设照搬城市发展模式,忽视对自身优势和风格特色的研究,没有准确把握小城镇的历史渊源、文化发展和民俗风情等个性特征,常常以大中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指导小城镇的建设,直接导致小城镇建设千篇一的面貌,严重违背了中国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原则和方向。

三、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路径

特色小姻镇的建设发展,需要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向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正确处理街道房屋建设和城镇功能完善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技术规划和经济规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功能完善和个性展示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资金投入和民众资金支持的关系,正确处理城镇建设和城镇繁荣的关系,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具体来讲,中国特色小城滇的建设,应该:

(一)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科学发展

长期以来,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应该重视大中城市的发展,还是应该重视小姻镇的发展,一直都没有定论。不管是倾向哪种观点,都是具有片面性的,因为城市和城镇甚至农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协调发展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坚持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原则,不能仅追求某一个目标,出现发展失衡的状况。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必领统筹城市和乡镇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使大中型城市和小城镇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

(二)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依托产业支撑,充分利用乡镇的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城镇。根据各镇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劣情况的不同,分别指导,引导小城镇发展该镇特色产业,城镇建设企业,企业带动整个城镇经济的发展,实现/」、城镇的跨越式发展。

增开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摆脱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一是加大府财政投入,把城镇基础建设的设施资金列入预算之中,设置城镇建设专项基金,进行重点工程建设。二是积极引进外资,吸收民间闲散资金。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资金聚拢集中,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公共建设提供资金进出。三是以当地优势项目进行股份投资吸收资金。

(三)合理规划,注重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城镇化道路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该吸取这一教训,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中,就应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工业企业集中安置在小区,居住人口向镇中聚拢、住宅区向社区集中,合理规划生态建设,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生态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争取小城镇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益最大化。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不断提升小城镇品味和经济发展层次,实现小城镇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四)立足实际,发挥特色优势

每个小城镇都有自已独特的一面,寻找小城镇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特色差异,进行小城镇发展建设的规划,立足实际清况,发展自身特色优势。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利用小城镇的特色优势进行建设从自然环境入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特征创造小城镇独特的空间环境,在水乡小镇将水体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考虑,山地小城镇则强调山体周围的空间布局,形成地方特色。结合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将小城镇的文化传统和经济产业结合发展。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建筑和主导产业进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

(五)搞好特色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最根本的经济基础,目前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中式本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将乡镇企业的发展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发展道路。乡镇企业的发展,还为大量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可以解决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老农人口的转移问题,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减轻压力。

根据乡镇中的基本经济情况和市场状况,确定小城镇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搞好地区内部特色乡镇企业的发展。

小结

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城镇发展也应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各地小城镇的建设,不必局限于同一种模式标准而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优势挖掘本地发展潜质,注重实际情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环境和文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建设道路。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九

摘要:自《恩施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以来,恩施市各相关政府部门一直秉持着“打造山水森林城,建设生态旅游市”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和终极目标,通过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着眼于保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可续发展,并在凸显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以及保障各大工程项目成效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战略措施,力争建设一个能够体现恩施特色和品牌的森林城市。本文着重对恩施市在森林城市发展情况及建设过程中的道路绿化项目和相关保障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恩施市;森林城市;道路绿化;生态环境

1恩施市森林城市建设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1.1恩施市森林城市建设概况

近年来,实现“打造山水森林城,建设生态旅游市”的建设目标越来越受到恩施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通过加强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管理,着力完善了领导、投入、管护长效等机制,科学规划,高位推进,协调发展。恩施市根据森林城市建设理念和《恩施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八大生态走廊”建设为主线构筑城市森林网络;以“三园”(公园、茶园、田园)“三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防护林网)和“森林进城”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制定了相关的推动森林城市建设发展的工程项目。同时在创建过程中,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统筹城乡绿化,在全市推进点、线、面的森林城市绿化工程建设。目前,恩施市已形成“城乡一体化、乡村田园化、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的森林城市建设良好格局。

1.2恩施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

构成一个低负荷、循环型和共生型城市是恩施市创建森林城市将来要实现的目标。低负荷即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夏、冬两季的.能源消耗;循环型指的是城市供水和大气等能够达到自然循环往复的过程;共生型则是指所有生物能够共同生存,达到生态平衡。

2恩施市城市道路绿化

2.1道路绿化规划原则

区生态系统建设规划的施行要基于“十个综合指标”[1];战略措施必须要根据恩施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目标要明确,方法要准确,通过分阶段的完成目标来推动绿化普及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河道的绿化要在保证整体统一的原则上,力求布局和内容能够丰富多样;要对地方文化古迹采取保护措施并适当的合理利用;绿化植物的选取应该以当地的植物物种为主,适当的引进能够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植物为辅。

2.2城市道路绿化

2.2.1道路绿化树种选择。根据恩施城市道路规划原则来进行道路绿化设计,同时要结合各地段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来选择绿化树种,在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力求效果最大化[2]。在选取绿化树种时,每一个道路绿化单元段的绿化设计都要保证整体效果,小范围内绿化植物的规格不宜有过多的变化和强烈的色彩对比。2.2.2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原则。结合恩施市的城市性质和历史文化,以及街道的实际特点和功能需求,进行道路绿化设计;基于行人的道路行为习惯和规律采取规划措施;要符合道路特点,保证街道的连贯性和形象完整性;道路绿化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道路进行防护,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

3恩施市森林城市建设保障措施

3.1组织保障

第一,把各项绿化指标包括在恩施市政府行政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当中,同时实行离任评价制度,并通过目标责任考核对相关干部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奖惩和选拔任用。第二,加强各个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功能作用,对城市绿化和郊区林业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尽量避免在森林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和矛盾冲突,满足城市生态建设的新要求。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的森林城市绿化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定时定量的对工程建设进展中凸显出的“显绩”和“潜绩”指标进行检查和汇报,加强监督,提高质量。

3.2财政资金保障

首先,为保障林业建设的财政投入长期稳定性,要把林业建设的投资放到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中,保证恩施市及下属县级政*财政能够每年分别投入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1.8%和1%到林业建设中。其次,制定并落实各项与林业生态建设相关的政策,充分调动起出财政投资外的其他社会各界对于林业建设的投入,并对各界投资人士的合法权益起到维护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对林业投资方式进行创新。

大力发展城市林业,对于恩施市森林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优化都有重大的意义。而建立城市森林体系会给生态、社会以及经济三个层面的效益带来显著的提升,在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还为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生态环境平衡和谐的发展脚步,所以,恩施市建设森林城市对于广大公民来说也是一件能够提供切实服务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二十

摘要:高校是社会、城市的思想库,是社会和城市主导精神的发源地。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文化强市”变成了一种本质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以更开阔的思维、更广阔的视野,主动对接并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既可彰显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价值,又可依托城市成为区域文化的引领力量,从而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高校城市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意蕴

1.高校校园文化内涵。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能够体现高校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和管理思想。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是高校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的体现。文化育人是校园教育的根本,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文化城市”的内涵。城市既积累历史文明,又承载现代文明。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还可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所以,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文化城市建设的衍生价值

1.赋予校园文化的城市文化效能。长期以来,校园文化主要围绕着校园、机关和社会团体开展工作,而忽视了最广大的社会民众的文化需求。事实上,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大学校园的文化构建不仅承载了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历史概貌,并使其保存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也呈现和构建了不同时期文化形态:它不由自主地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也成为历史文化积累、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

2.满足社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内涵拓展的重点在于学而致用:积累与保存人类精神文化、传播与延续优秀文化、创造新的文化财富、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和培养文化人才等等。文化的衍生价值功能表明文化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对一些珍贵艺术的保存、挖掘和再现,使人们在积极向上的新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3.拓展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播阵地。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城市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也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高校是城市文化和精神在高校中最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的地方,不仅使城市文化得以流传,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构思,使城市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探索高校校园文化融入文化城市建设的途径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也理应在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创新中不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1.建设开放式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必须走开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促进学校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学校应更积极地与城市沟通,主动与社会团体、街道及兄弟院校进行纵、横联合,发挥校园文化高层次的文化辐射与精神重塑功能。要对市民开放的一些相关的讲座、论坛和学术报告等。

2.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针对性宣传。借助现代媒体,加大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宣传和塑造的参与力度,通过社会实践、共创共建、社区援助、科技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的开展,宣传精神文明,传播科学和校园文化,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引领潮流的优势。把校园的精神风貌带向社会,加快推进城市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可以让市民走进大学,感受大学氛围,提升市民素养。

3.高校可以依托城市建设中“文化强市”这个重要机遇期,结合区域特点和行业要求,整合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来确立满足城市教育特定需求的品牌发展战略,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特色高校教育发展模式,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创造有利的“外部市场”,并藉由其文化传承、创新与引领之使命的履行来彰显高校独特的学术创造实力与社会服务功能,将自己打造成城市文化的研究中心、传播平台、创新基地和区域文化的引领力量,进而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4.优化课程设置适应职业文化需求。20xx年8月,文化部并颁布的《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以上数据客观表明,我国目前文化人才还有较大的缺口,因此,高校要适应形势,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各类专业及人才的培养计划,特别是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要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加以优化,加快改变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同时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适应职业文化需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二十一

内容摘要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mab)计划,其目的在于研究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环境过程和环境压力,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杂志。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开展了相关研究。

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8月在中国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metabolism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print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method)、单指标评价(inspanidualindicator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等。

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当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选取应遵循以下3方面的原则:

第一,代表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该城市的本质特征、复杂性和质量水平。

第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应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

第三,规范性。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此外,香港在研究城市生态时成功地运用了城市代谢法。在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则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方法。

4.展望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

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

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二十二

论文摘要:加强内涵建设是新时期以质量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从精品课程、精品专业、精锐队伍、精细管理、精英人才等五个方面做了探讨,并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内涵建设;路径

加强内涵建设是新时期以质量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笔者认为内涵建设要做到“五精”,即精品课程、精品专业、精锐队伍、精细管理、精英人才。内涵建设要在“五精”上下功夫,方能取得成效。

一、抓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工作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1]。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基准,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重点,以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为手段,从全校的公共课和主干专业课入手,实现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地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教学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等六个方面。

二、抓精品专业建设

(一)提高对精品专业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精品专业建设,它的意义既是创学校品牌,又是带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通过精品专业建设不仅能凸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还能增强办学活力,给学校注入新的工作动力。精品课题选择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员,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精品不要多而要精,根据本行业(区域)本校的特点来选择,有意识地培养精品专业,有的精品要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有一套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措施有力的工作方案。

(二)要有好的专业老师。创精品专业必须要有好教师,没有名师是不可行的。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师德好,事业心强,关心高职教育,教学方法高,在相对稳定的队伍中又有专业带头人。

(三)选用精编专业教材。选编教材应该是最精炼的,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的,为师生所喜爱的教材。

(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要充实教学硬件,提倡教学的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统一。提倡师生互动,学员互动,要发扬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尽量采取先进的教学工具,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学校应当尽量满足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需要,及精品专业经费上的需要。让学生的精品作业能上台、上网交流,共同提高,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五)突出实践,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内外交流。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巩固与提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学校尽量创造条件,开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活动。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精品课程要达到显著的教学成果。

三、抓精锐队伍建设

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积累与提升关键在教干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好的教干能带出好的学校,品牌教师能教育出品牌学生,品牌学生能提升学校品牌,因此学校的内涵建设应该着重抓好教干队伍建设、品牌教师建设和品牌学生培养。

(一)着力优化教干队伍

1.制度促进。首先要建设和完善领导干部学习日制度。每周定期、定时学习,学习法律法规,上级会议精神,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职责。二要学习先进理念,从灵魂深处去认真反思自身的亮点和不足。三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其次要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学期对全体干部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分管工作进行一次量化考核,以实绩论英雄。最后要遵守廉洁自律制度。要用好学校的钱和物,坚决做到不拿学校一张纸,不带走学校一支笔。

2.总结引领。每周召开一次教干会议,所有教干要汇报上周所做的工作和下一周工作设想,每月实行一次交流,以校长为领班,逐级对分管人的工作进行过目,并提出交流意见。实行工作情况通报。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好的个人及时予以通报表扬、差的通报批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民主监督。每半学期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每学期或每学年要召开一次教代会,完善对学校教干监督机制,校长要多听听教干的意见,教干要多听听教师的意见,加强干群情感沟通。

只要通过多种措施把学校教干队伍建设成有“五气”(立身正气、处事大气、说话和气、工作朝气、管理文气),能做好“四个表率”(争做学习的表率、守法纪的表率、团结的表率、业务的表率),有“三力”(执行力、协作力、创造力)的廉洁、务实、高效、团结的教干团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二)着力打造品牌教师

1.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表形象。师德修养是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构建一支具有一定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

修师德、练师能。以每个星期的政治学习为契机,以教研室为平台,以“内修素质,外树形象”为主线,促进教师“德、教、学”的有机统一。

分层推进,优化群体。首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整体提升辅导员师德修养及专业能力;其次加强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通过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带动全体教师队伍建设。

2.提高专业素质,促进整体发展。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活动:每周利用星期二的学习活动进行集中学习。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每周更新近期学习,每月开设教师论坛,每学期组织全员读书活动。

开展展示自身特长活动: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在具备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培养特长,发扬特长,并加以总结,进行展示或交流。通过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相结合,进行集中展示,以期达成“精彩一点,闪亮一片”的目的。

开展专项技能评比: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开放。每学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老年教师风采展示”,开展板书设计、独立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片段设计大赛等分项比赛,使教师都有机会有成功的快乐体会,激发更多的教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强化评选,表彰先进。通过“学习标兵”、“优秀辅导员”、“教科研先进”和“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的评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传播教师中生动事迹,形成年度表彰制度。

3.搭建发展平台,促进骨干成长。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管理机制和考核办法,明确骨干教师和岗位职责,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

全方位:包括师德敬业素养、知识能力素养、专业教学素养、创新研究素养。

多层次:培养国家级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校级骨干教师。

多渠道:专家带教、外出培训、论文发表、课题资助、教学展示、教育论坛等。通过多种渠道的培训要在近二年培养出五名写有水平、研有能力、教有特色的骨干教师、省级专业带头人。

(三)着力培育品牌学生

1.以大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定期定届举行活动,以整体和局部活动相结合,校内和校外活动相结合,以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举办趣味运动会、校内综合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以兴趣小组为主阵地,发展学生特长。学校开设跆拳道、棋类、绘画、音乐等特长兴趣小组,选聘有专长的老师任辅导员。通过兴趣小组的开设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各级竞赛为平台,充分展示学生创新才能。积极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特长展示赛,积极争取组织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树立自信。

强化宣传,提高学生、学校的知名度。利用学校的橱窗、校园网、广播站等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总之,学校的内涵建设要靠优秀教干的管,品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创新。学校要在办学过程中以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壮大、锻造三支队伍就一定能建设好学校的内涵,发展好学校的内涵。

四、抓精细化管理

(一)要让精细化管理思想成为教职员工的共识。通过各种学习、研讨,鼓励教师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转变为自己的认识。学校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到的和领悟到的思想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历了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各种思想不再是文本或书面上的东西,而是已经落实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并能够加以例证和说明。

(二)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就要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一是从目标抓起,细化目标,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二是从组织上抓起,组织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通过健全组织,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使各项工作和活动之间和谐同步,让学校目标变为行动。三是从制度上抓起,学校规章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便于把事情做到公平、合理。四是从问题抓起,那儿有问题就研究到那儿,就解决到哪儿。五是从质量上抓起,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种质量观念,而且把质量观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

(三)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师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人人明确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了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教学工作日日清。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重视教学的“五环节”,杜绝课堂“显性”和“隐性”浪费。为使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精细化,就课前、课内、课后的教学和管理细节提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全校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使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力争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

(五)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学校管理不同于足球比赛,不能只看输赢,只有把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如在教学质量评价上,不能只用考证通过率及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成绩,而应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应改变那种单纯总结过去的评定方式,给教师贴上“优,合格,不合格”的标签,把教师分等分级。而要慎重选择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分析过去,探讨如何使教师明天更好地发展。

(六)管理的关键在落实。校办直接对校长负责,担负起全面检查、监督权,发挥了对过程管理的监控作用,随时检查各部门工作,定期通报,及时反馈,奖罚分明。在探索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重点抓领导干部联系系部制度的落实,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划分到相应的教研室参与教研活动;系部主任全面承包本年级的管理,明确责、权、利,要求人人会管理,时时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奖惩每月兑现,期末总评表彰。通过落实管理责任,变校长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这样一来,学校干部辛苦了,但管理效能提高了,大家心里高兴了。

五、抓精英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又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精英人才?学院面向社会对外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走校企合作培养外向技能型人才的路子,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学生与一般本科生相比体现出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具备了“实用型”精英人才的素质,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有效消除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脱节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更是发展的长远之计,而要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合格外向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

努力创设有利于精英人才成长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主体和精英人才培养意识,积极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氛围。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同时,充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特别是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社会智力的培养。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个体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等社会智力素质不容乐观的现状,初步构建起课堂教学主渠道与课外活动和实践有机整合、全员覆盖、全程实施、多方协同的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社会智力促进体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团队协作与人际沟通》必修课程。聘请企业家为学生讲授企业文化和员工职业素质,这样的讲座和论坛分阶段、有重点,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业生涯,缩短大学毕业生从学生向企业人转变的时间,从而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有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准确的定位。此外,还可通过社会调研、朋辈辅导、团体辅导等途径,有效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激励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培育精英人才的目标。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二十三

在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抓的就是硬件建设,一些能够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服务器、电脑等设备要抓紧配置,因为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很多高校图书馆并不缺少电子管理设备,但更多的还是老旧的,难以适应今天信息化的发展。

3.2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为了服务教师、学生。因此,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把服务的效率和范围放在信息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可以通过当前的新媒体、社交软件等,将一些新的图书信息及时传达给读者。在阅读方面,可以推广电子阅读器等,使读者能够更方便地通过信息化渠道获得信息。

3.3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人才是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只有高效有为的人才队伍才能带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业务培训,加强其信息化专业知识。在员工招聘中,坚决抵制“关系户”等行为,招聘合适的人才。

4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给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后续保障。高校图书管理一定要抓住当前信息化大潮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对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推动高校图书管理的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洁.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施建设现状分析[j].黑龙江史志,(12).

[2]黄永梅.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措施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4).

[3]李元平.浅议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4]李瑞雪,杨秋红.当今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14).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62701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