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调整和优化。教案的评价标准要明确明确,能够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份教案范文都经过教师实际教学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一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
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查资料能手)
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
4、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
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
5、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6、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7、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1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因为这些插图跟古诗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2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了,自然就懂了。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学习方法示于卡片。
1、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
指名,两边赛读,齐。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5小结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喜欢吗那把它连起来好好地练练,呆会请你起来朗读,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配乐呢!
自由练习,指名,赛读,齐读。(可老师参与)
(活脱脱一个小王之涣呀!)谁也来做一回王之涣我们一齐来吧!
回去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欣赏欣赏!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已经在这样做了,是吧那谁来向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小本领呢指名背诗。
过:下面我们要来练另一样小本领了。
1、记生字
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他们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记。
交流:先说说难记的,再让编出字谜的小朋友说说。
相机区别: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几个字要提醒小朋友别写错或用错
2、指导写
问:哪些字感觉比较难写,需要老师教的
示字,说说要注意什么写此字。(背景音乐)
结束:小朋友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齐读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二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三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1帮助幼儿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
2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记忆古诗,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体验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感。
幼儿画册
1看图理解诗意
引导幼儿看书指字朗读古诗。要求幼儿要点一个字读一个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看图理解古诗的意思。(太阳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黄河奔流向东方,直入大海。如果要想看得很远很远,那就要站得更高,再上一层楼。)
2动作记忆古诗。
先由教师给出指定的动作读古诗。
拍手读古诗。
拍头,拍肩,拍腿读古诗。
3用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节奏读古诗。
由教师教给幼儿不同的节奏读古诗。帮助幼儿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不同。
4引导幼儿创造动作读古诗。
启发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读古诗。
5检查幼儿学习情况。
幼儿和老师围成一圈。由老师开始,接诗句。了解幼儿的熟悉程度,并给幼儿适当的鼓励。
在语言区张贴《登鹳雀楼》古诗挂图,鼓励幼儿进行兴趣识字和指字朗读。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四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五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1、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指导写字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二、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六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学生动脑想办法。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七
4.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八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九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传世仅六首。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七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
教师简介鹳雀楼。
2、学生读题,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
2、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词,是怎样识记的,并给会写字组词。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动手标出停顿处。
三、学习古诗,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句。
1、板书第一句
2、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诗中哪个字是太阳的意思?
3、比较黑板上画的太阳和图片上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4、理解“依”是什么意思?(做动作)
5、连起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6、指导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看图片上的黄河,说说你在电视里看到的黄河是怎样的3、说说第二句的诗意。
4、指导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5、齐读第一、第二句并连起来说这两句的意思。
(三)、学习第三、第四句
1、出示诗句。
2、看图理解:诗人站在哪层楼?他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怎么样。
4、学生讨论诗意。
5、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
四、巩固。
1、齐读古诗
2、前两句所写的是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法。
3、猜一猜。(游戏)
4、朗读古诗。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三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四
17、登鹳雀楼(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书写部分生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
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雀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小,下面是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鸟,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雀”和“楼”各描一遍。
2.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14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度: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看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1)山
a这是怎样的山?
(青山,评价: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2)日
这是怎样的太阳呢?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了太阳的颜色。
圆圆的(形状)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
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3.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1)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颂到:“白日依山尽”
(2)个别读。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4、学习第二行诗句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黄河水是怎样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奔腾不息、) 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浩浩荡荡”。
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前流着,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句?
评价: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
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
“流”不停地,流着。
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5、小结:
小朋友,我们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轮红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腾呼啸的黄河,流入大海,你觉得怎么样呢?(美。高兴)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句。
1.(情境)看了这么多的美景,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到了第三层了,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
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练读)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再? “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
评价: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远啊,谁读得比他更远。
“更”听出来了,你在不断地登楼,不断地攀登。
[设计意图:以评促读,通过评价,扎实地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我们非常喜欢,让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同时,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看图画,理解诗句”是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出示“欲”
学生看笔顺表,在书上描红。
教师范写。
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
评价反馈。
3 、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雀”和“楼”,写后反馈。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找一找,读一读,王之涣写的其他古诗,下节课,我们进行古诗诵读比赛。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设计理念: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五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
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查资料能手)
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
4、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
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
5、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6、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7、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1、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因为这些插图跟古诗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2、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了,自然就懂了。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学习方法示于卡片。
1、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
指名,两边赛读,齐。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6、小结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喜欢吗那把它连起来好好地练练,呆会请你起来朗读,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配乐呢!
自由练习,指名,赛读,齐读。(可老师参与)
(活脱脱一个小王之涣呀!)谁也来做一回王之涣我们一起来吧!
回去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欣赏欣赏!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已经在这样做了,是吧那谁来向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小本领呢指名背诗。
过:下面我们要来练另一样小本领了。
1、记生字
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他们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记。
交流:先说说难记的,再让编出字谜的小朋友说说。
相机区别: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几个字要提醒小朋友别写错或用错
2、指导写
问:哪些字感觉比较难写,需要老师教的
示字,说说要注意什么写此字。(背景音乐)
结束:小朋友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齐读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六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
二、解题,简介作者
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依,入,指名试读。
怎样记住依
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
(2)组词练习:衣()()入()()
依()()人()()
(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诗人想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欲,穷,目,指名拼读。
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组词练习:日()()()目()()()
(2)指读三四行诗句
四、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
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
(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顺从
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
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
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
诗中的尽是多少
(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诗人想到什么?
(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出示:欲,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
穷,a贫穷b完、尽c达到极点d推究到底
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
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
还得怎么样
更,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
(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
(5)指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划出停顿处
2、练习朗读
3、指读评议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点
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
唐诗登鹳雀楼教案篇十七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69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