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11:05:16
专业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模板19篇)
时间:2023-10-29 11:05:16     小编:ZS文王

总结是一种引导我们思考和反思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总结的语言要准确、简洁,用词恰当、贴切,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这是一些旅行攻略和景点推荐,希望能够给旅行者带来一些参考和建议。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一

积极心理品质(characterstrengths)是指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所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心理特质,这些心理特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继而为个体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20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就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应该是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能量和美德,从积极的角度来解读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的健康、幸福以及和谐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潜力,使之不断完善。

由此,大量探索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与理论应运而生,seligman和peterson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在各种文化背景中都普遍存在并受到重视,并归纳出人类本性的六种核心美德,这些美德又分别对应着二十四种积极心理品质。教师的内心世界是否积极乐观,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修养尤为重要,一个时刻散发着正能量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因此,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崇高的信仰

信仰是经过对人生意义、人类本性、事物发展规律、人类内心演化进程、价值观等现象及问题进行漫长而艰难探索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终极人生追求。一名合格教师的信仰应该始终与党和人民的利益保持高度的一致,并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不断演化,积极倡导时代精神,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操守、道德素养、价值认知来引领时代的发展进程,用自己的经验教训、生活态度来点燃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继而培养出对祖国文化传承、时代发展需要、未来创新理念都有所建树的新时代人才。

二、自制、谨慎、谦虚

自制是指人能反思并压制自己在第一时间内自发产生的第一次冲动,并策划和启动自己经过反思后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具体过程是通过对自身需要的节制、对自己情绪的调节、对自己观点的反思、对自己行动的控制等,来达到自己的行为准则标准和行为目的。例如,当教师在课堂上被冒犯,会产生愤怒和发火的冲动,此时如何调节情绪后策略而有效地处理这个违纪行为,就是自制的表现。谨慎是指不冲动,不做后悔的事,在反复确认后再行动或发布命令。谦虚的人不过分地表现自己,不吹嘘,不喜欢出风头,能够巧妙地应对别人对自己的夸奖和赞扬。因此,教师应首先对自己有合理的认知,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以此创设机会体验成功,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从而获得自信与成功。通过与他人合作,全面了解自身及他人特点,学会谦逊及审时度势。

三、热爱学习

热爱学习的人能够在没有外部诱因的条件下,出于内在动机去自主学习,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知识的满足感和智慧的愉悦感,而这种内心感受是迫于外界压力而被动学习的人无法体会的。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句话就是对教师学识的最好诠释。教师时刻站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最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努力拓展,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特质。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远远不够,教师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情怀和气度,这其中包括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细节处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这就需要教师有不断充实自己的欲望和行动。

四、友善、爱

友善是指对他人表现出的仁慈、慷慨、乐于帮忙。重视别人的内心感受,理解别人的难处、同情他人的痛苦,甚至有时会为了帮助别人而表现出舍己为人的无私情怀。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人的天性使然,更能代表教师的无私本心。对于那些心理认知欠缺、自身行为控制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注,从深层次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多角度分析问题发生的诱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而绝不能仅仅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加以训斥,从而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教育中最为生动也最重要的元素。“捧着一颗热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教师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最根本的来源。

五、宽恕

宽恕是指原谅那些曾经冒犯过我们尊严或者侵犯过我们利益的人。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体谅和宽恕,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应该使孩子得到理解、受到尊重、得到宽容,这也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高级的心理需要。好的教师能够既懂得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又能通过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加以有效疏导。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实行尊重差异、尊重需要、尊重习惯、尊重表现、尊重错误的“五尊重”教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热爱学习、爱学生。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基石,而教师就是这些完美基石的发现者和缔造者。

作为新生代的教师,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祖国伟大的教育事业,应该感到无比的光荣,时代的精神也必将引领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新的佳绩。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二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心理结构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决定这座精神之塔的高度、完整、协调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因为塔是在个体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的。尤其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说到底人格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教育的效益是以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为前提的,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不断将他控转化为自控,不断建构个体均衡高型人格结构。

3.幼儿教师几种重要人格特质的培养。尽管目前关于健全人格的一些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差异,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研究中寻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人格特质:高乐群性、高敏感性、高稳定性、高有恒性和高创新性。如果仔细对这几个积极人格特质作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人格特质其实就是包含了认知、情感、意志这3个方面,也即是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人格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1)乐群性。幼儿教育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建立有效的交往,因此,乐群性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人格特质。首先,与幼儿交往。幼儿教师要做每一位孩子的朋友,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其次,与同事交往。良好的集体将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幼儿园尤其是协作性很强的集体,教师、保育员、后勤工作人员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落实“保教结合”的要求。最后,与家长及社区人员的交往。幼儿教师应与家庭、社区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真正倡导“通过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学习、有效学习”。

(2)敏感性。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环境事件及其变化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反应。这种反应能力是有效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首先,教师的职业敏感性表现在她们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如需要、情感、冲突与困惑)发生变化时,能对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预测,从而帮助幼儿对之做出有效的反应。其次,这种敏感性还表现在教师能时刻清醒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对幼儿产生的心理影响,因而能常常以温暖的、支持的、尊重的、耐心的、鼓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以实现积极的心理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3)稳定性。指教师成熟、持续、保持一致性的情绪特质。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热情饱满而振奋的、真诚、亲切、同情、温和的、耐心的、幽默的`情绪特质是学生所喜欢的。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幼儿教师情绪的稳定能防止幼儿看教师脸色行事,避免畏惧和不信任感。首先,幼儿教师的稳定性情绪特质源于自尊与自信。其次,它还在于实施有效的控制与调节。目前,教师将社会期望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要,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形成幼儿教师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达到兴趣、动机、情感的统一是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前提。

(4)有恒性。教师的高有恒性主要指做事尽职尽责、细心周到、有始有终。幼儿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求教师有充沛的精力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首先,有恒性表现在目的明确。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做好教育工作。其次,有恒性表现在一贯坚毅性。由于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等品质的养成具有反复性,所以,教育要做到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5)创新性。创新有两层意思:一是创造新的事物,二是改变事物各要素的位置而使事物出现新的性质。幼儿教师在师范学校接受的艺术教育有解冻思维僵化、拓展思维方式、激发创造灵感的作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使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结合季节、主题、幼儿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幼儿教师的创新性表现为教师完全成为“自由人”: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敢于异想天开,精于新的组合,善于独辟蹊径。有创新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使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这样,创造才真正成为幼儿教育快乐之源,生命之源。

[论文关键词]积极人格特质;幼儿教师;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

[论文摘要]在分析已有幼儿教师人格特质研究基础上,选择几种积极人格特质,运用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人格理论,尝试分析了培养人格健全的幼儿教师的策略。

人格培养应成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是以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成长为核心的教育,而在幼儿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尤其是教师自身人格的影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但在当今幼儿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对幼儿教师人格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对幼儿教师的人格进行研究是优化幼儿教师队伍的一条必由之路。1.关于人格特质及国内幼儿教师人格特质的研究。人格特质最早是美国心理学界提出来的一个描述人格的概念,指构成独特人格的一些相对稳定的要素。幼儿教师的人格特质即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对幼儿、同事、家长、对幼教工作及对自己乃至其生存的整体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独特个性。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现在更有学者认为,人格特质除了反映相关的刺激而产生行为之外,它还能主动引导产生某些自主性行为。自从阿尔波特提出人格特质这一概念之后,人们就认识到人格特质是人格的一个最有效分析单元。国内一些学者运用卡特尔16pf对幼儿教师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一般女性相比,幼儿教师有7种特质存在显著差异,她们乐观外向、轻松兴奋、冒险敢为、感情用事、幻想性高、谦逊顺从、紧张性低。(2)幼儿教师中大部分属于适应型、外向性和感情用事型;(3)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成就希望超过一般的普通人群,但她们中缺乏高创造能力的人才,在新环境中的自我成长能力较低。川另有研究证实优秀幼儿教师在人格特征上与普通幼儿教师有相似之处:高乐群性、高兴奋性、高敢为性、高敏感性、低忧虑性、低世故性、低怀疑性。但关于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幼儿教师人格特质差异性方面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分歧性的结论:一种结论认为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幼儿教师相比,具有高聪慧性、高有恒性、高独立性特点,在专业成就能力、创造能力和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均高于普通幼儿教师。川另一种结论认为优秀幼儿教师在稳定性、特强性、有恒性、自律性、世故性方面得分高,在幻想性、忧虑性方面低于一般幼儿教师。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用语词来确定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积极人格特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研究幼儿教师人格形成的相关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类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即研究幼儿教师的积极人格。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对幼儿教师人格形成因素的分析来唤起人们对积极人格特质的关注,同时强调以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帮助幼儿教师形成良好人格,使他们获得“高峰体验”,以便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2.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的人格理论。怎样根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步骤地实行人格教育,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的人格理论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该理论从系统、信息、控制等3个角度来研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它把人脑内部加工的反映客观存在的信息称之为心理信息,心理信息积极调节和控制个体在生存系统中的稳态与平衡。这种理论强调人格形成的稳态与平衡,它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各方面:(1)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稳态与平衡。(2)个体的实践活动与群众的社会实践之间的稳态与平衡。(3)有机体与内外环境的稳态与平衡。(4)心理信息结构内部的稳态与平衡。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研究第三、第四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个体如何形成和发展健全的心理结构,通过信息加工调节与控制个体与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体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功能。

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的人格理论把人格设想成一个金字塔形的立体空间的心理结构模式,塔的底层是个体的先天素质,塔的每一面分别代表心理结构的3个子系统,即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一个由低层到高层发展的过程,认知因素在心理信息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塔的核心是控制系统,它对所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发挥心理结构的信息调节功能。首先是调节心理结构内部的各子系统的信息活动,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一定的信息程序来控制个体与内外环境的平衡。培养健全的人格就是培养均衡的、高层次型的人格结构。对个体来说,知、情、意3个系统如果能达到较高层次水平,而且三者间也能配合得很好,则这种心理结构信息容量大、反馈通路好、调控能力强,就可以减少个体内心的冲突,从而高效力地发挥调节与控制个体与内外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机能。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所谓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终身学习、生活、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就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为主”;改变“一讲到底”,激发学习兴趣;丰富阅读生活,体验阅读快感;抒写真性情,培养创作个性。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终身学习、生活、工作的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终身学习的兴趣,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看来,我国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真正实施“绿色语文”、“阳光语文”的举措,势在必行。

1.改革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为主”。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和猴子是没有太大区别的,人类和猴子是表兄弟。”但是,为什么人类成了人,而猴子始终是猴子呢?这是因为猴子不肯站起来,因为它守旧。传统的教育以“应试”为中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它把“知识量”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问题的答案唯一化、绝对化,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背诵老师传授的知识点以迎接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麻木了学生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种转变以能力为目标,以发展为归宿,倡导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实施已经六年了,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语文教学的模式,教学理念已经由关注“知识传承”变为“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做到了从心底里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并精心呵护其发展。教师不仅要能容忍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而且还能顺应他们的差异,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最近几年来,我们学习和实践着“洋思教学模式”,主张“以学为主,当堂训练”,对学过的知识点当堂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课堂上给学生大量的自主支配时间,学生做到先自学,走在老师的前面,大多数同学都可以通过自学自行解决课本内容,尝到了自主学习,“不待老师教”的甜头。然后,教师针对部分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点拨提示。于是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参与意识,学会了学习和合作,不但熟练了知识和技能,也发展了各种综合实践的能力;把“阳光”请进语文课堂,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呼吸”,快乐的成长。

2.改变“一讲到底”,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涵咏语言运用的技巧,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留意文章的暗示语、潜台词,借助想象捕捉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引导学生对文章微瑕进行大胆质疑。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养成并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意识及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是多元化的;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的每一个层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1要重视朗读。我们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门语言艺术,必须培养学生“乐读”的兴趣,使他们手不释卷,乐不思蜀。语文课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化无声的文字为有情的音符,口读耳听,口耳并用,使整个语文课堂书声朗朗,余音绕梁。这不仅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而且培养了语感,深刻了印象。老师也要以身示范,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抑扬顿挫,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融合到文章中,使学生潜移默化,才能够受益匪浅。而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应做到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因为,只有背过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的文学教学体系的基础,就是要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感受文学原著。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认为文学教学取得成就的决定性条件,就是要热爱语言,感受语言的美。”师生在整体感知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段,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揣摩、品味作品语言的特色;可以通过各种语言训练形式(添加或删减词汇,置换原句的标点符号,调换语序等练习),让学生懂得怎样的语言表达更准确,哪种句式更优美,什么样的语言更能打动读者;通过典型句式的模仿造句练习(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等),使学生真正感受作家用词造句的辛苦,也因此培养了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

2.2要让学生“说话”。针对不少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时张口结舌、语无伦次的现象,我们几乎每堂课都给每个学生以“说”的机会。教室里学生是主角,老师成了配角;学生是红花,老师则是绿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词句,加上自己的理解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小组讨论这些词句的含义和表达的独到之处。大家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及时作好记录并汇报给其他小组。小组成员之间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求助于“热线”(老师或者别的小组成员),教师要鼓励学生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当他们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眼睛,他的学习责任感不由自主地会增强,对语文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2.3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语文课堂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我们遵循“快乐原则”,在平常的教学中,熟练使用情景性评价,行为观察评价,‘激励性评语等评价方式。课堂上,我们师生经常进行赏识性的“颁奖大典”:有“最佳勇气奖”、“最佳表达奖”、“最佳配合奖”、“最佳组织奖”、“最佳参与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老师奖”……这样一来,语文课堂实现了情感与能力共长,交流与展示共进,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语文活动,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由接受者变成参与者,真正尝到了学习的快感。3.丰富阅读活动,体验阅读快感。书籍不仅给你以欣赏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给你生存的动力,同时还铸造你的灵魂,改造你的人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袁振国教授说:“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启发人们用人文精神去浸润心灵,用惊喜去感悟春天,用沉寂总结冬天;培养学生豁达的心胸,乐观而向上的人生观,为学生的一生建立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重视阅读实践,使学生养成“好读书”的语文学习习惯。适当增加阅读课,发动和组织自主读书活动,养成“天天读几页,一月一本书”的读书习惯。凡是习惯大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养成的,就如吃饭饮水,天天见面,于是欲罢不能;让学生阅尽文学的“春夏秋冬”,熏染了书香气。然后,通过读书比赛、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给学生规定阅读量,提示可读的书,通过自行购买、图书室借阅、互联网查询等渠道,博览群书。可速读、浏览、精读,并做好读书笔记。阅读小组成员彼此交换阅读体会,评论作品优劣。师生交流读书心得,展示读书笔记。教师要参与其中,共同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其乐融融。

4.抒写真性情,培养创作个性。写作实践活动是一次心灵的展览和人格的再现,是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教学中经常存在如下尴尬的局面:大多数学生作文空洞,只是对事件经过作概括性的叙述,“眼中有,耳朵里没有,口中没有,心中更没有”。缺少对生活的敏感知觉,写出的东西苍白不生动。

4.1应提倡大胆抒写真性情。“情,有心而发,文,感事而作。”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远离虚假,走向生活的真善美,反对一切为文而造情的文字;文章有时需要优美的语言,但优美的语言不是文章的全部。正如鲁迅先生谈创作“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教会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来写,培养学生敏感于生活,有个性,怀善心,悸动于一朵花的开放,怜惜它的凋落,做个有心人。适时提醒学生留意生活中那些心动时刻:曾几何时,冬天的第一场雪开始飘落;曾几何时,第一枝迎春花开始绽放;曾几何时,校园里“桃花朵朵开”;爸妈的头发何时添了银丝?老师的笑容什么时候最灿烂?……怀揣一颗感激的心上路,才能写出真实、令人感动的作品来。

4.2提倡“绿色”作文。写作不仅存在于一个技巧问题,尤其还有一个与修养、阅历、情操有关的人文水平问题。因此,写作不可以闭门造车,要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多接触各种传媒,留心精彩的电视节目:《焦点访谈》、《东方之子》、《今日说法》、《实话实说》等,开阔视野,拓宽选材的空间;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浏览网页中的热点话题,洞悉四海风云、五洲波澜;积累新鲜典型的作文素材,训练纵横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恢弘博大的胸襟。爱默生说过:“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释,以一颗活跃的灵魂,热情的投入于写作。”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敢“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不落俗套,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4.3我们要引导学生勤于创作,喜欢作文。私塾作文课的训练密度特别大,学生实践机会多,“隔日写诗,逢三、八日作文,逢初一、十五作史论诗赋”,所以出现了很多诗词歌赋的泰斗,要想以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须多动笔。我们提倡“一题多写”,体裁不限,形式多样,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通过习作实践,感受创作的酸甜苦辣,进一步明确写作“为做人而写,伴人生而在”,做人促进作文,作文升华做人,把作文作为完善人生的健身器,学生便会从中悟出生存之道,觅得成才之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会因人而异。但是,叶圣陶说过:“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语文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用不着教”而终身受用。我们的教学应以尊重学生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宗旨,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真正达到于漪老师所说的“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语文教学目的。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四

幼儿园的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部分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的孩子;也会有几个调皮捣蛋、让人头疼不已的后进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这些孩子身上。但不容忽视的是,班级中还存在一部分介于两者之间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般都比较乖巧、沉默,他们也参加活动,但很少有突出的表现。这部分孩子很容易被忽视,久而久之,如果不积极引导,这些孩子有一部分会成为被忽视幼儿。所谓被忽视幼儿,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班级中不被其他幼儿表示愿意与之交往、与之共处,同时,也被教师忽视的那部分幼儿。他们在班级中既不被主动接纳,又不被拒绝。

处于被忽视地位对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被忽视儿在外部行为上表现为孤僻、冷漠、畏缩,具有“不自信、敏感、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不利于心理发展;同时由这些不良心理状态而导致缺乏旺盛的求知欲、表现欲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另外,由于被忽视幼儿在班级交往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交往范围狭小,导致交往经验缺乏,严重影响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据调查,被忽视幼儿在幼儿班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加强对被忽视幼儿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对被忽视幼儿的培养。

一、提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

1、教师充分的关注

研究资料表明,幼儿的认知能力、自信心、坚持性、表现欲,与教师交往的主动性、与同伴交往的主动性以及教师提问次数有显著关系,且全部正相关。教师关注多的孩子,往往认知能力、表现欲强,自信,与教师和同伴能主动交往,而教师关注少的孩子则相反。

被忽视幼儿就是这样的孩子,他们在被同伴忽视之前首先被教师忽视了。因此,对于这些被忽视的孩子,教师首先必须要给予课堂上的关注,要倾注比别的孩子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坚决纠正以往视这些孩子可有可无的状态。此外,在活动的任何时间,都要记得把关注的眼光投向这些孩子。

2、教师多进行家访

教师可到孩子家做客,孩子也可以成为教师家的.客人。做客中,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行为特点和家庭状况,从而更有的放矢地采取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能有较多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也为幼儿树立了交往的榜样,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克服了交往的心理障碍。做客中,教师可与孩子一起看看书,讲讲故事,或者一起开开玩笑,做做游戏,当这些被忽视的孩子与教师在一起开心的玩,无拘无束地笑的时候,他们得到了过去很少得到的关心和爱,自尊心受到激发,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具备了。

二、发展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认识和看法。

也就是说,自己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能干什么样的事。对被忽视幼儿来说,发展良好的自我认识更有助于其自信心、自尊心的树立。实践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孩子获得成功的经验。

1、不让孩子坐“冷板凳”,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经验

幼儿都是从自己独立活动的结果中了解自己的。心理学家指出:“只有通过自己的成就,人才能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潜力。”儿童尤其如此。

对于被忽视幼儿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少得到老师的关注,孩子由于在这种失败的师生交互作用中,无法满足被他人认可,被他人尊重的需要,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同时,由于没有参加的机会,也就谈不上成功经验了。时间久了,就会永远丧失对自己的信心。

因此,不让孩子坐“冷板凳”,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经验是最重要的。在孩子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耐心地启发,积极地鼓励。选择难易适中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教会他们一些较简单的动作技能。让这些孩子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鼓起继续活动的信心。

2、运用肯定评价,激励孩子发现自己更多的潜力

幼儿是逐步从依赖成人的评价到学会自我评价的。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评价非常重要,他能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而对被忽视幼儿来说,肯定的评价,将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的潜力优势。

3、帮孩子在友好的同伴关系中获得自我肯定

幼儿的活动时间大部分与同伴一起度过,同伴间平等、友好的交往,可促进幼儿对他人眼中的自己的认识。而从同伴中获得自我肯定,是发展良好的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忽视幼儿由于无法与同伴正常交往,所以与同伴无法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首先,传授交往技能。把被忽视幼儿组织起来,与他们一起过家家,做角色游戏,培养其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然后,引导这些孩子与别的同伴玩。玩的过程中,要教会他们正确使用社交技能,同时做好其他孩子的工作,让他们主动与这些孩子交往。最后,鼓励被忽视幼儿从家中带来玩具,主动约同伴玩。由于有了一定的社交经验,孩子们在一起快乐地玩了起来。

三、家园配合,合力打造宽松、富有安全感的环境

除了在园里注意对被忽视幼儿的教育,教师还应与家长密切联系,指导家长做好对被忽视儿的教育。在家中,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对孩子多用奖励、表扬的方法,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合理的需求。

此外,多进行家庭间的交往。父母的同事、同学可以经常组织家庭聚会,或者结伴出去游玩,为孩子在家中提供交往的机会。此外,还可以带孩子去邻居家串门,与邻居的孩子玩,进而鼓励孩子自己主动去邻居家找同伴玩。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五

这是很关键的,如果没有目标,而是盲目的培养,只要孩子高兴就好,不哭就好,百依百顺,这就成为一种放纵,从而在孩子性格的形成上出现一种霸气,孤傲。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以一种愉快.喜悦的心情来感染幼儿,让他们进入一种情绪的准备阶段,先感受到老师的愉快,积极向上的气息,这样在接触的过程中,幼儿产生消极情绪的机会就会小一些。比如:以前寄宿班的倩倩,她很聪明,但有一点就是脾气很怪。上课的时候,只要她心情好,回答的问题可好了,而且,记东西也很快,但,要不知谁无意中惹了她,没有了心情,谁叫也不说话。所以说,对于这种幼儿,首先要引导她进入一种积极的状态,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正确引导幼儿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要注意防止幼儿产生恐惧.愤怒.和紧张等消极情绪,不要用过激的语言来刺激幼儿。

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解释会带给幼儿不同的心理感受,以一种幼儿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来解释可能造成不良情绪的.事件,可以抑制不良情绪的的发生,起到转化的作用。比如:以前在寄宿班时出现过这样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振振和丝丝在一起玩,因为老师叫丝丝过来喝药,走开了。这时,振振在一旁闷闷不乐,也不说话,我问他:“振振,怎么了?”“丝丝不和我玩了。”“她为什么不和你玩啊?”“老师叫她走了。”哦,原来把振振一个人丢下了,自己再生闷气呢!于是,我说:“那是老师叫走她的,不是她故意不和你玩的,是吧?”“恩”振振点点头。“好了,你先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会,等丝丝回来了再和她一起玩,好不好?”振振脸上没有了一开始的不开心,跑去找别的小朋友了。假如说,把刚才发生的事情换成另一种口吻,是命令或是批评,那结果可能就会有所不同了。

第三:要引导幼儿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他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情绪,根据孩子的需要,给予恰当的满足。

孩子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上,就会更积极.主动的取争取“成功”与奖励。孩子在这种心境中成长,自然会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来适应环境,争取更多的“成功”停留在自己身边。比如:寄宿班的子涵,他非常的聪明,记忆力也特别的好,所以,学东西很快,每次学习完新课,他都是掌握的最快最好的一个。这样一来,老师就常常表扬他,奖励他或者让小朋友以他为学习的榜样。时间长了,在他心里无意识的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定势或者说是习惯:我必须每次都要学好,要不老师就不表扬我了。其实,这一切的形成,还是因为“成功”后的荣誉感让孩子尝到了“甜头”。

第四:当幼儿已经出现不良情绪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怎么样把孩子的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呢?——转移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在这一年龄阶段并不很集中。注意一件事物的时间也相对较短,所以当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消极情绪时,老师可以通过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来转化情绪。比如:我们乐乐班在户外活动时间里,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皮球,在我们的场地里还有几个塑料大球,一开始活动,小朋友玩什么的都有。那天,润滋在滚大球,正玩的起劲,这时,明明过来抢他的大球,两人因此争执不休,我连忙跑过去说:“润滋,你玩了很长时间了,让小弟弟玩一会再给你,好吗?咦,这儿还有个皮球,咱俩来玩扔球的游戏,你扔我接,我扔你接,怎么样啊?”润字点点头,把大球给了明明。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用更新鲜的事物或事情来吸引幼儿,使他转移对某一事情的注意力,这样也能起到调节幼儿情绪的作用。

最后,还有一点补充的就是老师要学会处理经常要面对的场景的情绪,及时的预防和控制。

这一方面是比较好准备的。在孩子即将做某事是,先帮助幼儿预测一下会发生的事情,让幼儿有心理上的准备,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比如:前一段时间,我带着乖乖班的宝宝去体检,在路上我就和宝宝说,医院里的叔叔阿姨都很好,而且检查一点也不疼,宝宝要勇敢,打针啊是为了身体更健康……说了一番后,宝宝在检查时,我还在一边给她鼓励,这样宝宝算是比较顺利的走出了医院的大门。大家看,如果在幼儿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再加上老师的不断鼓励,就会降低幼儿不良情绪的发生机率。

以上五点,就是在我们幼教部观察.实践得到的。由此可以看出,幼儿调节情绪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幼儿是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情感智商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的情感培养,而对于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则是情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且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是极为关键的。做好了这一步,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做好铺路石。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六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在幼儿园里,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又是这一关键时期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呢?我认为,首先就要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逐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等现象,培养幼儿自觉进餐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形成

为什么初入园的小班幼儿食欲差,有的进食习惯不好,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它们通过不同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哪个做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行为不良,然而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同父母有着直接关系。就不良的饮食习惯而言,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一味依着孩子的性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孩子的口味就越来越高,饭菜一不合口味就不肯吃了,而有些孩子吃腻某种食物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吃了,偏食也就这样形成了。有的幼儿零食不离口,一方面,零食吃多了影响食欲,吃饭时更容易挑挑拣拣,久而久之形成偏食。另一方面,爱吃零食尤其只吃精加工的零食,会使幼儿的日益“剔嘴”。

二、创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要到进餐的时候爱哭闹,因此,老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餐前气氛,帮助幼儿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餐前不处理问题,使幼儿情绪平静,给幼儿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唱一些儿歌,猜迷语,听的音乐,向小朋友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鼓励他们要吃得饱饱才长大让小朋友带着快乐的心情用餐。

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初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偏食和挑食是最常见的现象,家庭的美食在他们脑海中还印象很深,所以对幼儿园的饭菜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家长早上送幼儿入园时左手卡根油条,右手抬一串耳糕,到幼儿园吃饭时没有食欲了。针对小班幼儿的情况,我们除了教育幼儿不要买街头零食,零食不卫生,会传染疾病外,我们还采用一些“小花招”,既调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又调动幼儿食欲。如把饭菜提进教室后,就用鼻子东闻西闻,有意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菜这么香?”“呵,是排骨炖土豆,怪不得这么香啊!”从而调动了小朋友的.食欲。

对待比较难纠的幼儿老师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不能让幼儿畏惧吃饭、哭着吃饭,这样就违背了教育培养的目的了。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要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但是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自觉改变不当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挑剔食物,或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好,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幼儿园和家长相互配合,家园共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引起广大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视,做到家园一致行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举办家长研讨会,由园领导和主管教师首先进行主题发言,讲清家园共育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形成家园共识,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二)家园共育作为课题来研究,我们从小班的角度探讨幼儿在饮食方面怎样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利用班级网络平台,创办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

(四)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实践表明,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七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很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石,其在整个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它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而且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因此感觉整体教学效果欠佳。针对民办本科院校中的这一点,尝试着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力图提出一些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而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它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而且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所以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叫苦,提不起很高的学习兴趣。本文就是针对民办本科院校中的这一点展开探索性研究,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使得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文章认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要从注重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入手,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多兴趣和投入。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很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石,其在整个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现状和学生现状

1.教师方面:教师队伍年轻,缺乏教学经验。相对于公办本科院校,民办院校教师数量少,年轻化,师生比严重不合理。很多老师的授课任务重。同时从事一线教学的多数是年轻教师,尤其是那些刚成立的本科专业。年轻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缺乏教学经验,往往以自身的学习情况去要求学生,很注重微观经济学里的理论论证与模型推导,且不会取舍,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内容过难、过于全面,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他们自己的事情也多并且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很难开展实践教学。这都使得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2.学生方面: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民办院校的地位使得其所招收的学生比一本、二本学生的高考成绩低不少,基础也薄弱很多。通过对民办院校学院和周边地区的二本院校新入学考生的高考成绩的充分对比,可以发现民办院校文科新生的成绩主要在数学成绩上低于二本院校新生,其次是英语成绩较低。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以招收文科学生为主,因此可以说,民办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最薄弱的环节是数学。而微观经济学对数学要求较高,这就加大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此外,民办学院学生和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学习主动性相对缺乏,往往需要教师督促。

二、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制定的财经类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学好西方经济学,对于后续的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及专业拓展课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并且,在当前地方民办院校就业压力巨大,考研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作为考研专业课的必考科目,学好西方经济学尤为必要。通常情况下,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又是基础,从这些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来看,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如何对于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

但是,就地方民办本科院校而言,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与该课程的特点及民办院校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有一定关系。

1.先入为主,认为理论基础课无用。上述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务实特点,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没有正式开课之前,对于要上微观经济学课程就缺乏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门课程,没有直接教他们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去做,看似无用理论假设条件与现实的差异,加深了理论无用性看法。刚开始学习课程,他们发现经济理论的得出,都存在与现实有差异的理论假设基础,把复杂的经济现象用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与他们了解的部分现象有出入。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行为,部分理论直接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终加深了学生的理论无用性看法。

2.理论抽象,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存在困难。微观经济学理论推导与应用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却学习困难。另外,理论的抽象性,也令学生理解费力。课堂上,经常听不明白最终会使学生参与度降低,转而干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用手机上网或睡觉。

3.知识点多,学生鲜有复习,“今会明忘”现象普遍。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又多,学生每次课学下来,都会新学不少概念和理论。当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多种方法,终于让大多数同学理解清楚一个理论的由来及其应用时,过了一段时间,再问到之前学过的理论,学生们又忘了。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后面知识点的学习不利,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原因就在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极差。

4.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较差。经济学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应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教学中发现,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优化探讨

2.圈子案例教学,增加理论课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圈子案例教学,是指要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来阐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面对着厚厚的既有数学公式又有图形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经济学就在身边,因于经济学源于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对大量此类案例的讨论学习,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从而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被动复习方法的使用。学生课后鲜有复习,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来提高学生的复习频率。课程内容的回顾,应以学生为主角,或提前布置,由学生来讲,或通过随机提问检查,督促学生在课前要做复习工作。经济学教学,要有好的效果,作业量少不了。可通过作业,让学生去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并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采用作业讲评或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课堂管理。课堂上,学生从教师处接收的信息,除了知识,更多的还是从细节上感受教师对人对事的态度。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效管理课堂,引导学生更正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如使用手机,或是睡觉等,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5.加强教材建设。目前国内教材有一个特点注重西方经济学整体的逻辑结构,体系完善。这虽然有助于学生在入门阶段从整体上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但对观点只进行提纲挈领式论述,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因此鼓励民办本科院校加强教材建设能根据学校的校情自己编一些教材。这些教材的针对性强,即直接针对新升本院校自身的学生。新升本院校学生的基础差,决定了这样的教材要博采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力戒内容抽象,数学成分重。对于部分难点可不作为必须掌握的内容设计。补充阅读在补充阅读里适当增加对经济学人物、经济学流派以及经济学最新发展前沿的介绍。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补充一些来自生活的案例,使理论分析通俗易懂。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上要参考国外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做法,课堂教学注重案例分析法。

6.完善职称评审制度,重视教学活动。如前所述目前中国高校的职称评审制度一刀切现象严重。无视学校的差异和教师个体的差异都以课题和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质量并不作为评定职称的考虑因素。这会严重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必须把教学质量纳入职称评审的考核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实际上高校教师的个体差异明显,有的喜欢课堂教学,有的适合科研。

四、结束语

微观经济学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传播市场经济理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但是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学科内容复杂、庞大、综合性强、主流理论讲解甚多,非主流及前沿理论讲解偏少,国外原版教材难与中国本土经济融合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因此加强教材管理、调整课程设置、联系实际引进圈子案例教学、增加主流学派及前沿理论内容等成为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措施。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八

[摘要]行为准则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教育督导行为准则是人们在教育督导实践中对督导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用于指导教育督导实践的基本原理。只有坚持教育督导的方向性、全面性、客观性和民主性准则,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督导的效率和效能。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督导;行为准则

教育督导行为准则是教育督导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是进行教育督导工作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说,教育督导活动是国家意志和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体现,因此,作为教育督导活动所应坚持的行为准则,应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特别是教育督导活动的规律,概括和总结我国教育督导活动的实践经验,并吸取有益的历史经验、借鉴国外现代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只有坚持教育督导的方向性、全面性、客观性、民主性准则,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督导的效率和效能。

一、方向性准则:教育督导工作的指导思想

方向性准则是指各级督导机构在行使职权和开展督导活动的全过程中,必须坚定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督导工作的全过程

教育督导工作首先应对被督导对象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调查情况、研究问题、评价工作绩效以及发表改进意见或建议时,在监督、评价、指导、帮助等各个环节上,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努力把地方政府部门的教育方向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方向引导到党和国家所要求的轨道上,以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

(二)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方针,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关系,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客观规律。各级政府教育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发展当地的各级各类教育,以适应和推动当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树立起这种“服务”与“依靠”的观念,坚持办学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并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一指导方针落到实处。督导工作人员在被督导地区或单位实施监督、检查、评价时,要把端正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作为重点,并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切实的帮助。转变中小学教育为升学服务、为建立教育“金字塔”服务的目标观,树立中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观;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只有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各种途径都能成才、行行可以出状元的人才观;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l生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综合评估的质量观;转变重尖子学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内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现代教育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思想,才能确保素质教育评估的正确方向。

(三)明确督导工作的服务方向

督导工作一方面是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反馈信息,给教育行政领导以及时、有效的“参谋咨询”,帮助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以利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计划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也是为学校提供指导性服务,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上,帮助学校自觉地、创造性地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办事,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双向服务是督导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工作方向,这就要求进行教育督导时,除了以其权威性的结果客观地影响督导对象的前进方向外,督导者还应主动地去指导督导对象,帮助他们把督导结果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加以认识。

二、全面性准则:教育督导活动的客观要求

全面性准则是指教育督导要从教育系统的整体出发,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力求完整地反映督导对象的全貌,切忌在没有充分收集有关信息的情况下就做出判断。

(一)教育督导标准要全面反映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

每项教育活动都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各项因素之间的联系甚为密切。只有全面收集信息,才能保证所获信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和典型性,才能确保了解督导对象各方面的情况,使督导建立在全面的信息量基础之上,做出可靠、公正的评估结论。如对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督导,既不能仅听几个学生的意见,也不能只凭领导的印象,而要从学生、教师、领导及家长等各个方面广泛收集信息,并将各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这样才能对教师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典型与一般等各种矛盾关系

在建立教育督导指标体系时,目标的分解要有理论依据,指标体系应具有“整体完备性”,应该包括学校主要工作的每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学校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如果缺乏足够指标,就不能对一所学校的实际水平做出准确的、全面的判断。但全面性的指标体系还应符合“主要性”“典型性”原则,既要“整体完备”,又要避免繁琐。因此,在督导指标的选取上,并非多多益善、囊括全部指标,而要精心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集中反映事物本质和水平的典型指标,避免那些具有或然因素的指标进入督导指标体系。

三、客观性准则:教育督导活动的价值追求

客观性准则是指在确定教育督导内容、方案和方法时,要从实际出发,分析需要和可能、有利和不利等条件,全面衡量、周密审定,防止主观臆断。

(一)重视考察和分析被督导单位或部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

在对某一地区教育工作进行宏观督导时,首先要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财政收支、人口增长、教育基础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该地区教育工作的综合社会背景。从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出发,进而考察当地的教育体制与结构、各级各类学校的布局、学校规模及其发展速度、师资力量、当地投入的教育经费和有关教育政策、办学条件的改善等,以便对该地区教育工作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与客观评价,并从该地区的实际出发,对其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正确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同样,在对一所学校进行督导时,也要看到它所在的地区的特点、社会经济条件、民族习惯、文化传统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以便指导学校为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并且因地制宜地利用所在地区的优势,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把学校办出一定的特色。

(二)督导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讲求客观与尊重实际

面对被督导单位的特殊情况和特别问题,尤其是在出现了不直接适用上级文件的某些规定的问题时,要不“唯书”、不“唯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并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有利于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法。当前,督导活动不仅面对着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督导对象,而且面临着这些督导对象在不同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与改革试验工作。督导工作对其改革与改革试验的监督、检查、指导与评价,关系着改革的进程、方向和命运,这就需要督导人员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从实际出发,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态度,创造性地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同改革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正确的监督与指导,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督导工作的目的。

四、民主性准则:教育督导对象的基本权利

民主性准则是指在教育督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以协商、对话和指导的方式对教育工作进行督导。

(一)正确认识督导主体和督导对象之间的关系

贯彻民主性准则,督导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督导观念,摒弃钦差大臣式的指手画脚的做法。现代教育督导不是把督导对象置于被指责、控制的地位,不是用文件、指示、指标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干预和限制,不是把督导对象作为检查、评价、调节、纠偏的主体,而是以合作意识、内行的辅导或指导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导向,以推动他们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改善管理。“督”与“被督”之间目标一致、情感相通,“督”的导向作用和“被督”的主体作用就能达到最优结合。在督导过程中,督导人员切忌浮光掠影、发号施令,更不能从个人恩怨出发,感情用事。

(二)切实做到深入实际,依靠群众

督导工作并非少数人闭门造车,而是接触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面向群众的工作。督导工作不能神秘化,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要充分发扬民主,增强透明度。对学校工作的视察、调查、分析和评价,要广泛听取校内外有关人员的意见,与他们坦率真诚地交换意见,允许不同观点的争鸣,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允许被督导人员的申辩。既要重视多数人的意见,也要重视少数人的意见,既要听领导的汇报,也要听群众的反映。要增强督导对象的“认同”感,激发自觉“参与”心理,使整个督导过程成为共同探讨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过程,以充分发挥督导的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任何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遵循某种行为准则,教育督导活动也不例外。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督导目标,提高督导效率,就必须把教育督导活动置于正确的行为准则指导之下,否则,就无法保证教育督导活动的正常进行,教育督导的有效性更无从谈起。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九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人们将它分为两种: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教育实践中,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识性就是由于受情绪的左右,从而引起两种情绪的波动。良好的情绪所伴随的行为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产生某些消极的后果。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十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制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使学生形成基础艺术素养”的标准被编制在艺术课程中,包括对艺术内容和现象的基本理解,对艺术创作方法和过程的基本认识,对艺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的基本认识。艺术成就包括艺术知识、审美能力、艺术观念、艺术兴趣和艺术理想五个方面。这些要素中的每一个都有其自身的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最终成为个人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组成部分。他们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层层关系的深入。

一、培养美术素养途径的研究述评

艺术实践能力和主导模式需要与美术学习和创造过程中人的视觉心理活动的表现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和谐相处才能把艺术能力确定为横向发展。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认为学生要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拓展思维。教师应该摆脱单纯传授技能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特别应重视幼儿教师在艺术领域中的艺术直觉体会。教师应该很好的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强调学生对于美的建构模式。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于知识学习的独立探索和不断追求的过程。培养幼儿园教师艺术成就的途径,通过渗透进审美教育教学内容的方式,使学生在练习或者欣赏的同时,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美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这也是美术教学最终的目的,但从总体上看,当代的教育观念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培养上还未得到充分体现,仍然存在沿袭旧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应在教学内容上,让幼儿教师摹仿,多采用创新型的绘画教学模式,培养幼儿教师美术素养应有的'原始状态。

二、幼儿教师美术素养培养方法

(一)现阶段幼儿教师美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美术素养培养目标主要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需要对培养何种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美术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环节,美术的培养需要幼儿教师具备较好的审美,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好的美术素养观念,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沿袭美术专业学生的学法和教法,过于注重专业能力的教学。在对幼儿教师美术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须注重幼儿教师对美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想象力;另一方面,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指导学龄前儿童美术素养的教育能力。

(二)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内涵及其教育重点

美术素养是在美术审美基础之上对于美的领悟感受的能力和领悟力。美术素养首先和先天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与此同时,还包括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对美的欣赏与表现美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教和怎样教,强调构建以应用为目的的幼儿教师的美术素养提升教学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幼儿教师对美的欣赏和识别。美术素养的提法来源于实际的美术教学,是美术教学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预设。

(三)构建幼儿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实施和评价体系

“美术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概念,更是情感与事物外在定性的相互渗透,存在于理性层面也会有情感层面,都可以通过可控的实践环节训练加以改变。构建幼儿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需要从审美意识方向着手,让学生了解美的层次和审美心理结构,用艺术的眼光和品质去理解美,感受美,注重对美本身的关注。从美术素养培养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这几个方面,有重点,有层次地形成包括审美情趣、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三个方面在内的幼儿美术课程教学体系,从培养幼儿教师的内容体系、课堂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构建幼儿教师美术素养培养途径,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教师发展及其美术素养水平的提高。

三、幼儿教师美术素养培养途径

首先,综合运用多学科领域知识体系,通过观察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绘画前、绘画过程中和作品完成后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分析绘画不同阶段的学生绘画表现心理和表现手法,注重培养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同时能够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探究美术素养养成训练的绘画模式和方法,运用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方法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个体差异的幼儿教师针对性地建立美术素养培养方案,使其能够在培养美术素养的同时美术素养得到相应提高。其次,通过简笔画教学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接触过美术的占大多数,学生入校后绘画水平参差不齐,“因简笔画具有浅显易懂,表现手法简单等特点,将简笔画应用于幼儿教学,能使孩子们注意力集中,激发学习兴趣,帮助理解抽象的问题。通过简笔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都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教学实践。因此,对于简笔画的训练应采取不限工具,不限表现形式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与色彩课程、装饰课程相结合,在技法训练上,可以通过运用概括简练的线条表现形式表现出物象的形态结构,也可以通过夸张变形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根据教学内容,在形式上,以递进,临摹,写生到应用逐步递进的方式完成,最后,还可以通过进行色彩训练来提高绘画的表现力和色彩应用力,应根据学生对色彩的认知与感受来设计。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将色彩运用到不同画种中,去表现主题、内容和绘画情感,形成色彩与内容、情感及表现背景层次的相得益彰,其次,是以视觉为主,以听觉为辅的一种感知方式。色彩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渲染气氛,可以影响形象的表达。优秀的色彩表现,需要设计者灵活地运用色彩来增强表现力。在美术教学中,通过丰富学生主题活动,艺术性制作和表现美术作品,通过艺术语言,如点、线、面、体、空间、光、色、材质、肌理等美术知识,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以促进学生逐步过渡到高层次的审美活动为目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授课前,收集和教学内容能产生联系的古今中外名画,通过多媒体或优秀设计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供学生探讨、总结、再探讨,不断提高审美的能力,敏锐感受美的触角。

参考文献:

[1]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蔡正非.美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赫伯特.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6]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作者:杜艳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美术系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十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一旦对某人、某事感兴趣,就会在较短的时间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去关注事物发展变化。因此,教师要把幼儿兴趣的激发放在首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获知。

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活波、好动,天真可爱,但是幼儿持久性较短,对兴趣维持时间不长,对事物变化的规律,挖掘、认识、理解的程度较低,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巧妙运用动、静相结合起来,将幼儿带入具体的情景中,让幼儿感觉到自己非常快乐地学习。因此,对幼儿在听、说、看、动、唱等实践活动中,通过音乐的方式去感受音乐,去理解音乐,最终幼儿能够鉴赏音乐。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幼儿教材中所编排的都是立足于幼儿欣赏的角度,较好激发起幼儿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认真分析全班幼儿学生具体情况,弄清楚幼儿爱好、兴趣,在音乐方面幼儿具备了何种基础知识,以及能力状况,去选择音乐素材。在选择音乐时,力争做到幼儿的“接受性、接纳性,感受性”,通过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吸引住幼儿,让幼儿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的节拍,音乐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激发起幼儿能够自己在音乐方面表现的欲望。

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得到强化,就能够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维,自己的双手、脚去跳跃,较好让幼儿的情感的到交融。因此,幼儿教师要创设好幼儿激发兴趣的情景,给幼儿一个较浓厚的氛围,让幼儿能够主动去展示自己,大胆想象,大胆创作,较好让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充分发挥好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主体性。笔者认为,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欣赏综合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幼儿的现象能力,较好地丰富幼儿的知识,较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识记知识的能力。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十二

一、通过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什么是规则意识呢?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

孩子的年龄小,自制力较差,但不能代表他们不能控制自己,有时他们只是不愿意控制自己,因为以前做错事,家长只是批评一下就没事了,时间长了,他们就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了,有许多规则需要孩子去熟悉和遵守,他们必须学习怎样与他人相处、合作,学会适应集体生活。

我班的孩子很爱玩大型运动玩具,每次一听去玩,便非常的兴奋,一窝蜂的挤着、跑着、队伍也排不好,有时还没等老师说完注意事项,他们便已经抢着去玩了。所以我在活动前要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玩玩具,不应怎样玩,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并要求孩子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以引起幼儿注意,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

二、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由于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益采取正面引导。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名小朋友把另一名小朋友推到了,就会有更多的小朋友跟着推挤起来,他们以为这样很好玩,孩子们意识不到这样做的危险性,如果这时老师对其中一位做的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那么其他小朋友就会向受表扬的小朋友学习,会做得更好。安全教育也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反复强调危险的不良后果,难免孩子去模仿。但如果我们多举一些小朋友注意安全的例子,这些正面材料会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安全知识,避免盲目模仿。

三、选择多种形式,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1、个别教育,同伴影响。

在活动过程中要对个别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如有的幼儿攀登架时,总喜欢从最上边往下跳,这时我提醒他:从这么高的地方跳下来,不仅自己会摔倒,还会碰到在底下玩的小朋友,这样很危险。教师的语言提示十分重要,他们只有在教师反复的指导下才能加深记忆,知道该怎么样去参加集体活动,才能玩的开心,得到快乐。有时同伴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自己便会从中吸取教训,而去摸索和探究另一种保护自我的方法,从而也增强了自己的保护意识,另外,在活动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一旦发生险情或不安全的动作时应及时指出并帮助其纠正,这样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的意识。

2、随机教育,及时提醒

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体活动中集中进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安全教育。随机教育及时提醒。如小朋友在喝水时,我提醒小朋友不推不挤不抢,一个一个的来,还编成儿歌:“小朋友排好队,一人一个小茶杯,你不挤我不推,安安静静来喝水。”在选择玩具时,把小朋友分成若干组,一组一组的来,这样也避免了拥挤现象的发生。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每次活动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做好幼儿在户外活动活动中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保护与锻炼同步,才能为幼儿形成健全体魄打好基础。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十三

课题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校《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课题,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这个目标明确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发展性和补救性两个方面入手。但现状是,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的人只片面强调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把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和克服心理障碍当成了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高中生心理和身体一样,有健康的一面,也有不健康的一面,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去高中班主任或老师发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是送到心理咨询室就是亲自进行心理辅导,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做些事后的补救工作。其实,心理辅导是一个从助人到自助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逐渐学会自己治疗自己。高中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自助的动机,看到自己心理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有信心战胜不健康的因素,恢复心理健康;应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调动他们心理的积极因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人人身处网络环境之下,老师、学生也不例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不回避这样一个大环境,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兴趣与熟悉,学校老师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面,规避其消极面,便成为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初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得益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兴起。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an)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csik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正式为世人熟悉的标志是1月塞里格曼和契克森米哈在《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

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正在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进行实验性和探索性研究。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在-间发表的论文增长平缓,从开始论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在我国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始人是孟万金教授,他于20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并于开始在全国开展实验性研究,积极心理品质也是他们课题研究的核心。但总的来说,国内目前对高中生积极品质研究的较少,而且因为国内刚刚兴起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热潮,很多理论和实践都有待进行科学的验证。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对青少年成长及其今后的人生非常重要,因此本课题旨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各方的力量,培养高中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其一生受益。

三、研究意义价值:

1、选题意义:针对网络环境下,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对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退化和异化的现实,结合衡阳市八中倡行的“和谐校园”、“生态校园”、“人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使生命个体富有活力。创建一套全方位、开放式,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营造培养积极心理的环境,从而构建学校心理教育体系。

2、研究价值:

(1)实践价值:通过构建心理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运用可操作性的网络平台,形成心理教育联动效应,形成学校“和谐”“生态”育人环境,实现学校心理教育转型,使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并梯次发展。

(2)理论价值:构建学生积极心理的评估体系和生成机制,寻求现代网络技术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和点,进一步完善现代心理教育的理论体系。

四、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即赛伯空间(cyberspace)。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品质的集合。作为当代高中生,心理品质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体言之,要具备“四心四力”即自信心、公益心、责任心、进取心和意志力、审美力、亲和力、创造力。

五、理论依据:

2、政策依据:在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六、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

如果普通高中学校能够以“构建学校和谐生态系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学生和归宿点,通过创建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开展新型高效的阳光心理活动,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效能,就能使高中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缓解高中学生的生存压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心理基础,同时是学校的文化内涵得以进一步提升并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校园育人环境的良性发展。

我们拟创新之处有:

1、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界定。在网络时代的今天,高中生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积极心理品质,这点非常重要,本课题采用多角度调查统计,经高中生自己、高中老师、高中生家长和相关成功人士等多方人士的认同,确定了高中生需要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即“四心四力”。

2、新型心理课程的建设。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今天,如何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相关理念贯彻到课堂,让学生在最大的时间和空间广度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七、研究预期目标:

1、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内化为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

2、培养一批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师,从教学到生活均能持续地影响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3、通过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积极心理情绪,领略积极心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影响,自觉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八、研究内容:

1、当代高中生心理现状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从社会家长,学校老师及学生自我等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现状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从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角度研究当代高中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积极心理品质。

2、校园心理信息平台研究与搭建。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搭建专业校园心理信息平台,并合理应用此平台,及时掌握有关学生心理状态的第一手资料,为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我等多方联动来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依据。

3、网络环境下新型心理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研究“新型心理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与家庭文化,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以及该课程建设的评价研究、组织推进办法等等。

4、“心理网吧”研究与实践。研究“心理网吧”的创建模式、有效运行机制及环境、常用心理量表、心理小游戏等的网上使用、基本网络互动工具的积极应用以及网络心理咨询的开展与推广等。

5、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模式与实践,包括目标、机制、内容、载体、手段、跟踪反馈以及评价等等。

九、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与技术:

思路:深入调查,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国内外关于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借鉴其教育方法。同时,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学校积极心理培养的生成点和推动力。积极动员开发,赋予学校现代信息工具以新的职能,创建“绿色心灵自在吧”、“兰姐电子信箱”、“心理网吧”等网络心理教育平台,大力开展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以进步的文化去引领学生,着力构筑校园精神和班级灵魂。整合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学科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快乐心理活动,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在课题研究中,做到宏观理念与微观操作的统一,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以“积极心理创造人生”为起点和归宿。

本课题拟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观察法等相结合,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出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生如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结论。

十、实施步骤及主要活动安排:

论证准备阶段(.3——2011.9):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系统论证;查找理论文献,搜索有关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并分析整理,为课题研究做准备;建立管理网络,制定和落实层级管理制度,为课题研究有序展开做准备;初步确定课题整体思路,重点做好开题论证及准备工作。

初步展开阶段(2011.9——2011.12):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案,深化部分细节论证;分类整理文献资料,去粗取精;分别向家长、学生、老师发放问卷调查,精细统计并深入分析调查数据,全方位了解八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初步搭建校园心理信息平台并初步设计制作“心理网吧”网页,向部分师生及家长试开放运行,收集反馈信息;初步确定新型心理课程的'基本模式与基本内容;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

深入攻坚阶段(.1——2012.10):基本建成校园心理信息平台,细化美化“心理网吧”网页,全方位展开互动,多方面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完善平台;完善新型心理课程系统理念并积极实践,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管理、课堂教育教学以及家长学校培训各环节中;基本确定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整套模式;资料整理归结,论文撰写,结题报告基本成型。

结题完善阶段(2012.11——.6):最后收集整理所有反馈信息,细化研究分析,完善校园心理信息平台与“心理网吧”网页,确定专人专业人员维护管理;新型心理课程理论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最后定型并形成文字,整理部分教案、课件归档;资料整理,论文撰写及结题报告最后完成。

十一、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衡阳市八中一直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组织建设上,设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主管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聘请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在教研处的具体领导下,吸收班主任积极参加,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年来,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三次以上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创设情境,举办“亲子活动”“感恩教育”“让青春飞扬”“我的未来不是梦”等特色主题活动。建设心理辅导室,并已在筹建心理工作室,拟设“心理测试室”“情感宣泄室”“沟通自在吧”等诊疗机构,力求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创造性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心理网络平台,如“兰姐信箱”“绿色心理自在吧”“家校通”等,使心理交流畅通高效。可以说,这为课题组的研究开展打下了实践的基础,为以后的研究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本课题组的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衡阳市八中校长、特级教师、教育专家龚彩福为主持人,参与者有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3人,专职心理教师1人,心理辅导师1人,研究团队年富力强,既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又有饱满的工作热情,相关研究人员有多项论文和课题发表或获奖。如龚彩福的《中学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获湖南省研究性学习指导成果一等奖;教研室主任周湖北的《开展网络咨询深化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衡阳市中学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邹桂兰的《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获湖南省论文评比一等奖;学生科主任王丰主持的《生态德育之家长学校建设的研究》获衡阳市课题评比一等奖。可以说,课题研究组成员多年来对心理教育有深刻的思索,在理论上具有扎实的功底,在实践上有丰富的经验,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本课题组的研究活动还具备了优良的外部环境,衡阳市八中这些年来致力于打造“和谐八中”、“生态校园”,努力创建优良的人文育人环境。课题组的活动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是学校新型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缘于此,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充分的保证。学校正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拨出专项资金,丰富心理辅导硬件设备,辟出足够的空间,建立功能齐全的心理诊疗室。所以,衡阳市八中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在软件和硬件设施上已渐趋成熟和完善。

为保证课题组的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结出成果,课题组多次召开协调会和研讨会,要求成员积极创新,并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要求就心理教育的经典理论结合我校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阐发。如赛里格曼和契克森米哈在《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国特殊教育》(第7期)上发表的《我国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校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等。这为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二、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

衡阳市第八中学承诺严格监督课题经费合理有效地使用,督促课题主持人严格按《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费暂行管理办法》经费开支,遵守财务制度。承诺保证课题经费单独立户、专款专用、不挤占和挪用课题经费。承诺配套经费按照以下具体数额拨付,保证配套经费的落实。

1.劳务费10000元;

2.印刷费5000元;

3.资料费5000元;

4.差旅费10000元;

5.设备费500000元;

6.专家咨询费5000元;

7.合作交流及相关会议费用10000元;

8、其它5000元。

合计:100000元(壹拾万圆整)。

结束语:

本课题作为一项行动性教育实验研究,需要把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需要家长、学生积极的参与、配合,以保证顺利推进课题研究。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是在解决家长、老师在教育中面临的最困难的实际问题之一,这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我们当竭尽所能。我也相信在各级领导和学校的全力支持下,课题组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以上是我代表课题组作的开题报告,请各位专家、领导审议。谢谢!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十四

成人们都知道,对孩童时期的记忆大多和当时的情绪体验有关,有时记忆的内容忘了,可当时的情绪效果却一直保留在记忆中。情绪记忆是记忆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的情绪记忆常伴有愉快、满足、喜悦等情绪体验,而消极的情绪记忆常伴有恐惧不安、痛苦、孤独等情绪体验。

以下的方法可供家长借鉴:

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能使孩子产生愉快安全的体验;相反,一个充满压抑和吵闹、缺乏温暖和家意的家庭,会使孩子变得自卑、孤僻、不合群、怕交往。家长为孩子着想,就应努力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2、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恐怖邪恶的`影视节目和图书,当孩子出现害怕不安时,家长要及时地给予爱抚和安慰,排除消极的情绪记忆。

3、当孩子对黑暗、灾难、恐怖的音响感到害怕时,家长可以把这些事物与愉快、甜蜜的刺激联系起来,逐渐消除其消极的影响。家长还应通过故事或影视中人物不怕黑暗、战胜困难的事例教育和鼓励孩子,使其逐渐改变胆小、敏感、羞怯等性格。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十五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如在训练|xxxx|xxxxx|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等。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在活动设计时,注意活动方法的多样性,让幼儿的嘴巴、身体及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的身体动起来,可以请幼儿为歌曲编创动作,或在游戏中歌唱,或用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那些歌词具体形象、动作性强或叙事风格的歌曲,都可以巧妙地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从而为歌曲创编动作。例如歌曲《小鸭子》、《鞋子嗒嗒响》等。有的歌曲游戏性强,可以让幼儿边玩边唱,例如,歌曲《小鸡小鸡在那里》、《吹泡泡》等,老师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围成圆圈吹泡泡,边玩边唱,多么快乐呀!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即引导孩子用拍手、拍腿等身体动作拍出节奏,或在前奏间奏处填充,或突出乐句重音。例如歌曲《三轮车》,在间奏处或2、4、8小节加上拍手、跺脚。或者声音伴奏:叮铃、叮铃,哈哈、哈哈,或者重复句末词语“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诙谐有趣,让小朋友在笑声中歌唱。在即兴创编表演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养幼儿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在歌唱活动中,歌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可分为八种:独唱、齐唱、领唱与齐唱、接唱、对唱、轮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呢?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歌唱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儿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幼儿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幼儿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寻找节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机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节奏,如自行车的“嘀铃铃”;门铃的“丁冬”;下雨时的“沙沙沙”“哗啦啦”“滴答滴答”等等,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我就让幼儿去发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声音,然后再用小手、小脚以及身体上其它部位进行表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幼儿的兴趣非常高,他们都愿意去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同时用节奏来表现,久而久之幼儿的节奏感加强了,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无论是音乐还是语言都是以一定的节奏组合和变化,表现作品的情绪情感,引发听者的共鸣。在平时语言活动,特别是儿歌的教学活动中,我就经常用不同的节奏表现同一儿歌的内容,这样幼儿在学习儿歌的同时又觉得比较新鲜有趣,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儿歌“嫩芽”的教学中,我就变换了两种不同的节奏让幼儿进行表现,为了避免幼儿有一种枯燥的感觉,我就请幼儿从小脚开始到大腿、腰部、肩最后到头进行表现,并用嫩芽长高的情节吸引幼儿,使幼儿在欢快的情绪中体验了不同的节奏。

总之,每个幼儿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音乐的潜能,我认为在节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这些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十六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2.帮助幼儿懂得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梯易造成伤害。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小兔、小狗胸饰若干,照相机。

2.编排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兔妈妈:“今天天气真好,小兔,妈妈带你们出去玩。看,那是谁?(小狗)他们在干什么?(滑滑梯)”

2.观看情境表演,向幼儿介绍滑梯及其玩法。(1)狗妈妈是怎样教小狗玩滑梯的.?为什么要这样玩?(2)人多的时候应该怎样玩滑梯?小结:玩滑梯人多时要先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不拥挤推拉。从楼梯这边上去两手扶好了,一层层地往上爬。眼睛看好楼梯,爬到顶,坐稳后,两手扶着滑梯两边,两条腿并拢,再滑下来。如果不这样好好玩滑梯,做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危险。

3.幼儿练习玩滑梯,教师指导幼儿按正确的方法玩滑梯。(1)兔妈妈:“刚才我们看了小狗滑滑梯,你们会不会象它们那样玩?”(2)兔妈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再玩一遍?这次,你们玩的时候,妈妈给你们每个拍张照,看谁滑的好。”(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活动建议:

1.此活动宜安排在开学初进行,让幼儿一开始就掌握玩滑梯的正确方法。

2.日常生活中幼儿玩大型运动器具时一定要有成人保护,引导幼儿正确地玩各种运动器械,逐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区活动:

1.用在此活动中拍摄的幼儿相片布置成“我会玩游戏”角,对所用正确方法玩大型运动器械的幼儿的在其相片周围贴五角星。

2.引导幼儿在建筑角建构滑滑梯等,教小娃娃用正确的方法玩运动器械。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十七

活动目标:

1、知道滑滑梯的正确玩法。

2、懂得用不正确的方法玩滑滑梯易造成伤害,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手偶小狗或其他动物。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小狗受伤了》。

2、幼儿听故事回答问题。

小结:原来小动物们在玩滑滑梯的时候,小狗不排队,推开了小猫,挤到小猫的前面,爬到滑梯的最高处后,趴在滑梯上,头朝下就往下滑。结果头跌破了,胳膊也摔断了,在医院里住了好多天才好。

二、结合幼儿用书,说说哪个小动物的行为正确,哪个小动物的行为不正确。

1、老师:故事里面都有哪些小动物啊?他们在玩什么?

2、老师:哎呀!你们发现玩滑滑梯时,哪个小动物的行为是正确的,谁的行为是不真确的?(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对幼儿回答的问题进行完整补充)。

老师总结:小狗没有好好玩滑滑梯,做了不正确的动作。所以受伤了。

三、讨论:怎样才能安全玩滑梯。

(1)老师:谁来告诉大家,怎样玩滑滑梯才安全呢?(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来回答。)

小结:玩滑滑梯时,先要用手扶着滑滑梯两边的扶手,从台阶上爬上去,坐好后再往下滑。人多时要排好队等前面的小朋友先滑下去,然后再自己滑,在等的时候不推也不挤。)

(2)做了危险动作,可能会发生哪些危险?

小结:做了危险动作可能会像故事里面的小狗一样,跌破头、摔断手,摔断腿。

四、幼儿欣赏儿歌《滑滑梯》。

1、老师:我们将正确玩滑滑梯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大家听一听,学一学。

2、带领幼儿把儿歌读一遍。

五、活动结束。效果分析: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十八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1.知识体系构成呈现实用化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英语、机械、土木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忽视文史等学科;即使选择文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达到“修养”的要求。

2.价值观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应困惑而被误导甚至扭曲,比如: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择业的时候,部分学生也是选择大城市,或是体面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甚至将实用主义运用到师生交往之间。在处理个人、集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时,只考虑自身利益。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独立思考,心态浮躁。

3.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比如: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引起情绪波动等,同时在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冲动、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目前高校中,学生应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及路径探究

1.厘清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定位,实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心灵美、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史类教学中,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称,博大精深。比如: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爱”等,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响着我国世世代代的人。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理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知识的同时,可介绍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和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付出,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机制,体现传统教育至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和功利性,忽视了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终教育出来的人才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表现出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所以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转变“人才”的传统观念,推广施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机制考核指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应不断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层面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周围环境。首先,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避免大学生过度的物质崇拜和个人意识膨胀,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更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公德和价值体系建设,填补学生价值判断的空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加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最后,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家庭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地,因此父母应做好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素养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身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教师自身的表现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联系相当密切。这就表明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指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教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惑,对于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传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广泛的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生活状态及时了解并关注,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困难,除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还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推进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能较好的得以体现,教师改变学习方式,更多的发动学生参与实践,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心理,养成服务理念,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传统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更是使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建设有着不可或缺性。其次,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担当起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大任。因此,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探寻出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路径,并保证措施的及时高效完成,最终才能为不断满足社会化的人才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培养论文篇十九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当我们看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国歌雄壮地唱起使,我们的心头不由升起一种期待,那就是在这绚丽的季节里,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再书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我跟同学们交流的话题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奠定美好人生》。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有人曾做过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杰出,好习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例来说,他们在童年时,有的人“坚持完成作业”,有的人非常喜欢“独立做事情”,有的人对班上不公平的事情“经常感到气愤”,而有的人“经常制止他人欺负同学的行为”。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成就积极的人生。再看看我们周围,有人勤奋,有人懒惰;(国旗下讲话)有人认真,有人马虎;有人惜时如金,有人挥霍光阴;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勤奋节约的人收获幸福,铺张浪费的人收获痛苦;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所有的梦想皆成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所有的梦想都成真······事实告诉我们,有怎样的行为习惯,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1、制定计划的习惯,制定计划是为了坚持,大目标短时间内不能很快见效,但你可以看到自己每天在努力,基础差并不可怕,关键要坚持不懈。你可能走了一千步还没有看到成功,但不要放弃,你会发现,也许成功就在一千零一步的拐弯处。

2、尊啥哦常规的习惯,有些事情虽小,但一直做好它却不容易,比如衣服整洁讲究仪表;校园内外要讲礼貌;宿舍就寝按时睡觉;出操整队快静齐好;食堂就餐节约忘不了;因病因事请假要做到等。

3、主动思考的习惯,学生如果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就好像一部静止的汽车,是由老师推着走的,只有当你形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时,汽车才像打着了火,就能自己跑起来了。

当然,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纪律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这些基础的自我学习习惯,都会奠定我们中学时代乃至一生的命运。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生活是一方沃土,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

同学们,让我们将好习惯的种子埋下,用恒心去浇灌,用良好的习惯去奠基,成就生命的精彩吧!

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7569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