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回忆录读后感言范文(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11:15:12
最热回忆录读后感言范文(12篇)
时间:2023-10-29 11:15:12     小编:温柔雨

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启示。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看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第一篇读后感是关于一本古典名著的,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感受到了深刻的人性呼唤和思考。第二篇读后感是关于一本现代文学作品的,作者通过对书中女主角命运的分析,思考了人生的选择和人与命运的关系。第三篇读后感是关于一本自传体小说的,作者在读完后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和表达。这些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一

“世界文学史讲义”在师生共同的坚持下,成了一部《文学回忆录》,“回忆录”比“文学史”多出些亲切朴素的古希腊“阿卡德米”风。惊叹于木心先生的广闻博知和精辟深邃,对于门外汉的我,受益甚大。

我分两个层面看这本书。

普及文学常识,定义文学坐标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有独特的发展流向和社会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流派分类和风格类型,有星辉闪耀的巨擘大家和其代表作品。而对很多业余爱好者来说,看到一本书,无非是偶尔拾得,或者“别人说好”,看过之后,也无非是感叹获益,或者“不过尔尔”也就罢了。至于其发展源流和走向,其社会、文化和艺术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和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也不会深究。

另一种声音会说,欣赏达芬奇的画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不必知道圣经故事和希腊艺术也可以,看意识流的小说之前,也不必先了解精神分析学说。未必尽然。在我看来,这就像小孩子蒙着眼睛抓阄,抓好抓坏,全交给上帝扔骰子。当然,你喜欢偶尔扔扔骰子,全凭你乐意,我只是看到另一种不扔骰子的玩儿法。

木心先生,给文学的星空建立了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中,你可以看到哪些是真正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教会你怎样去选择好作品。从荷马史诗,到诗经离骚,从圣经故事,到莎士比亚,从尼采陀氏,到曹雪芹纪德。他给我们的,是一场丰沛充盈的文学圣餐,展现了一条清晰明朗的文学之路。

观点犀利,机锋巧妙

木心说,文学即人学。所有艺术形式中,他最推崇文学。诸子百家之言,他最看重的`是他们的文学性,更不论《易经》、《史记》。

木心宽博,文史哲政艺涉猎浩繁。他热爱文学,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远至古希腊,中至波斯阿拉伯,近至法国、拉美文学,无不如数家珍;哲学,政治,音乐,莫不娓娓道来。他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坎坷的一生,也是他观念的最好证明。

博闻宽容,同时又明智笃见。书中时时透露出对文学、文学家、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机锋巧妙的观点,颇有趣味;有些观点犀利到决绝武断的地步,会让人误以为他是个刻薄的人。

木心先生说:“宗教为什么流行几千年?哲学为什么吸引人一生苦苦思想?科学为什么被人群起研究?因为人认为有进天堂的可能,认为有得到真理的可能,认为有认识世界的可能。进天堂了吗?得到真理了吗?认识世界了吗?”

我宁愿认为他是个绝望的悲观主义者。人生几经劫难,他在绝望的底色中,习得一种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让他觉得生活是好玩儿的。

作为读者,我们只能从文字当中窥得先生之一斑,无法领略七八人围拢下先生传道的真采,壁炉中碳火正旺。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二

我以为我爱文学。在文学上的老师,我想应该是木心和王小波,隔着时空的对话。虽然无法面谈,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给了最好的交代。

可是近日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常常让我陷入一阵一阵的痛苦和焦躁中,有时候仿佛从灵魂的深度懂了那些轻灵的文字,有时候又是混混沌沌的,这种互相交织的情绪让我内心跌宕起伏,至此,不写点什么,对自己没法交差。

不过唯一庆幸的是,我想要交差的,是自己的内心,无他。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自己是有一点灵性的,而文学之余、艺术之间,灵性是必须从一而终的。

可能我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非常惊叹古人的用词造句、对他们的格律的精准也非常叹服,并且也必须承认今人写不出古文,即使我较为敬佩的几位在以古文撰写今日的老师,与古人比,还是不在一个台阶。

毕竟,旧瓶子装新酒,怎么也不是那么回事。应运而生,因时而起,万事万物缘起缘灭都逃不开所处的那个时代。

读了回忆录,对木心的通古博今敬佩不已,更加让人动容的是他的理解和认识,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面旗帜,除了木心,我相信这世上绝无第二人有此解读。

这也是木心让人着迷的.地方。从这一点来看,小波与木心,似乎有了高下之分,但是从我的内心来讲,我不愿意将这两个人做任何的对比。从我个人的觉悟来看,两人都是导师级的人物,给予我灵魂成长的粮食,有的可能是粗粮,有的可能比较精细,但是从喂饱肚子这个角度来看,效果是一样的。

因为有的话需要弯直弯直的说,有的事适合直弯直弯的处置。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有时候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写了几句让自己都刮目相看的句子,这一切,应该源于我真诚的灵魂。

木心是一个纯真的人,我觉得我也是,所以这才是我喜欢他的原因。所以,我想一遍一遍读他的字,隔着沧桑斑驳的岁月,他正襟危坐、仪表堂堂,再过百年,他也是独一无二的美男子。从相貌来说,小波又逊一筹,这可怎么办好?不能再比下去,再比下去,我会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内在师承的长辈,不应当有攀比的心理,虽不至于盲目,但是毫不怀疑的尊重是基本的。

其实今天最想说的是,木心的回忆录真的好挑战,我知道读一次两次甚至十次都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就像一本最好的文学词典,需要对照古今中外所有他赞誉有加的、所有他不屑一顾的所有的作品,一本一本重拾,一本一本站在他的肩膀上,重新审视。

原来古人早有“一览众山小”的判断。对古文一向忌惮的我,此刻像打了鸡血,我要一点一点消灭他们。真的,木心是一个会让你着迷的美男子。

我已经被迷得七魂没了六魄,隐约间感觉我的体系正在一步步初现,架构正一步步丰满。

我有一个梦想,一辈子做一个真诚的人。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三

看《文学回忆录》就像是听爷爷讲故事,就好像我在盛夏的夜晚,在院子里给他准备一盘子冰镇西瓜,他摇着扇子给我说故事,说老家的大舅巴尔扎克和老家的二舅福楼拜,一个自己闷着除了写作啥都不干,一个的生活却极为有趣。

偶尔我眨眨眼睛吐吐舌头表示听不懂,他就露出爷爷式的慈祥的又得意的笑容说,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啦!

为了表示我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孩子,我真的会认真把这些书找来看的,看过之后再去听木心爷爷说故事,想象之中他会像在书中提到陈丹青一样提到我,说:小葱最近一直在读瓦格纳,据说收获不小。

然后我就乐得好几晚睡不着觉!

然后......

好啦!不做白日梦啦,下面还是严肃的说说这本书吧!

本书简介

木心曾经在美国纽约讲了五年的文学课,陈丹青把这些课程内容做了相近的笔记,木心在开始讲课的时候曾兴冲冲的要在日后把这些内容出版,可是讲课结束后每次陈丹青说出版,木心都回绝了。

木心去世后,陈丹青在朋友的支持下终于决定出版这本书,陈丹青说在看讲义的时候,会想到灵车上的木心,也会想到课堂上和大家谈笑风生的木心,这本书能让他大笑,也能让他痛哭。

这本书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这也是为什么说他有“毒”,他可能不是一本特别客观的文学书,但是绝对是一本比较有趣的文学书。

木心没有白活,他漫长的人生爱过,坚持过,奋斗过,平淡过,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次产生了这辈子要活很久的想法,有很多书要看,我也很期待八十岁的自己心态会是什么样,是终于能写出他们说的那种“深刻”的东西,还是一辈子只是快快活活的像个邻居家的傻姑呢。

如何读文学

几年前听过一个讲英语的老头,说学语言啊,都是懵懵懂懂的自己学着,然后忽然有一天想要系统的学了,就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全部梳理出来了。这次读《文学回忆录》我也开始有这种“想要梳理一下知识”的感觉。从前不敢说自己喜欢文学,直到慢慢的开始写公众号,慢慢的看书,逐渐坚定了要好好学文学的这个梦想。所以我开始读诗,开始读名著。

可是读书并没有成体系,是想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其实这是不行的,比如还没有认真读过高尔基,我怎么就开始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学一种知识,要由浅入深,要在学习的时候就做好计划和打算,不能想到哪了就学到哪,那样知识始终是乱的。

如果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年没学英语了,想要重新捡起来,那就要从音标开始重新学。如果想要看文学,就要先从浅显的书入手,思考深度不够,读难度太大的书是不行的。

如果没有持续学习,思考能力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的。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四

在《木心谈木心》的新书发布会上,童明提到自己与木心第二次见面时的细节,他对木心说:“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木心就问他:“那你说说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呢?”童明的回答非常漂亮:“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福楼拜……”从那以后,直到木心去世,他们从未停止过交谈。陈丹青说木心在纽约的时候,生活上的事找陈丹青,文学上的事找童明。

人生难得相知心。陶渊明曾“抚剑独行”,寻觅这样一位“相知人”,到最后也只叹了声:“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对陈丹青和童明而言,他们非常幸运,有木心这样亦师亦友的知己。对木心而言,更感安慰,他与童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与陈丹青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2011年,木心在老家乌镇去世,享年84岁。比孟子长了一岁。我去过乌镇,2014过年的时候,在那里见到一块匾,是木心题的字。参观了茅盾故居,木心与他是远亲。幼时木心常去茅盾家里借书读,虽不知茅盾有没有亲自指点过他,但是木心透过茅盾书房的窗户所看到的风景,影响其一生,也算间接受了茅盾的指引吧。

《文学回忆录》里的内容,是1989——1994年间,木心在纽约为像陈丹青一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开设的一门世界文学史普及课。1978年,中国重新打开门户,对这些刚刚被“放出来”的陈丹青们而言,木心是座挖不完的宝库。他们不知道1949年前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样板戏和革命文学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哪些伟大的作品?他们想知道,木心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很难再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饥饿”。

此篇是我读《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的第一篇观感,往后随着阅读,有了感触将一一记下,作为我的《读文学回忆录回忆录》。后附木心照片一张,也是此书中第一页所附木心照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五

几年前,我读到木心的小说和散文,印象一般。我私下以为木心有过去文人的某些特点,然而具体是哪一些我一时也没能想到。就整体来说,木心的作品还是有些特色,比如有些优雅和冷傲,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某种文化断层的焊接点。我以为他似乎焊接的还是有些过。

当木心《文学回忆录》出版后,我还是相当关注,虽然,我之前就看到书的目录和部分章节,感觉可能有点泛。看完书,才看到陈丹青在浙江大学的演讲视频,陈丹青说,木心的谈话方式让他想到江浙一带人谈话总是“跳”着说。他喜欢木心说说了就跑题的谈话方式。他说就是从木心的谈话中他才真的喜欢去读中国文学的书,而之前他看到那些正经的书籍、评论都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根本看不下去。陈丹青说像他这样的人要的不是概念,而是这个人的谈话方式,他怎么谈……陈丹青基本上把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定位得很清楚。而,我个人读完可能还是跟陈丹青的目见耳闻不太一样。木心讲稿很出色的地方当然包括“跳”着说,他跳出了四平八稳的讲义和考纲,跳出了正儿八经的文学定论,以及关于文学的种种莫名其妙的概念化。其实,震撼我的是木心对文学的情感,这话听起来很俗,很土,但是,很多人对文学是没有感情的,他们不会想到雪莱、拜伦的意义,以为后现代的某个作家远远比超越他们云云,木心看到了,木心看到了他们的好和他们不好的地方,并且主要是站在整个文学历史来看,看到他们对今天创作的意义。只有对文学有真切感情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也只有深刻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在三下两下就可以打倒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语境中,很少有人真正发现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很少有人真的理解福楼拜生气地说,都别吵了,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木心提到不少大作家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比如,木心谈到乔治·桑劝福楼拜不要一直那么辛苦写着,应该找个时间去谈个情人,放松放松然后再来写。那时的乔治·桑已经七十多岁了。屠格涅夫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寄给福楼拜,福楼拜大为赞叹,屠格涅夫非常激动地说,这下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在木心的谈话中,我们不时地读到这些细节,这些足够唤醒我们对文学敬意的细节,也许,这就是谈话的部分意义,他恢复了一种传统,对人与文字的情感。木心也试图从大作家身上洞察文学独特的意义,木心一再强调类似米兰·昆德拉所倡导的,文学不是社会学、哲学、历史、自然……文学是另一种可能,关于人关于存在关于命运……书写的命运和书籍的命运。

尤其重要的是,木心在谈话中尽可能地回归平实,他一再传达对耍花招的厌恶,他期望看到的是平凡中的微妙。他厌恶所谓的流派,他说,在人类的历史中,只有天才才能被人真正认识和记住。而木心所认为的天才就是那些从砍柴、挑水的基本功中走出来的人,是那些越来越内敛安静地寻找心灵宗教的作家。我私下以为真正的作家其实就是一个上帝,他既创造世界,又给予这个世界于光明、灰暗的存在和言说的能力。作家笔下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实世界一样生老病死以及其他的循环不息,唯有超一流的作家用他们创造的世界来抗衡我们日暮途穷的现实,或者来纠正我们现实境遇中的可怕的迟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私下以为列入·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以及奥兹笔下的特工约珥比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要得亲切。这些也是木心在有些迫不及待的言谈中所暗含的意义。

然而,我读《文学回忆录》多少还是有些失望。木心经常在“跳”中溜走了,而那些本应该深入进去的话题被远远地丢弃了。木心对很多作家的谈论有流于表面,或者因为自己的不欣赏而被轻易剔除了。在骨子里,木心既看不上契诃夫也看不上马尔克斯,他以为鲁迅的努力是有限的……这些话题也仅是一家之言,不过,我多少有些意外,一个喜欢福楼拜的作家怎么会不喜欢契诃夫呢。当然,福楼拜显得更为克制,更为激情。其实,我对木心喜欢的几个作家也有些吃惊,他罗列的一些作家偏向于理性,偏向于大局……他对唐诗宋词的理解也让我有些吃惊。虽然,他一再声称伟大的作品,要去掉概念,要像哈代那样那么从容缓慢地进行着,但是,木心的不少作品以及这次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也有不少的概念。只是,我喜欢看的也许就是他身上率性的概念。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六

2、有起誓,就有背誓。——木心《文学回忆录》

3、大陆是痛不完的痛。——木心《文学回忆录》

4、世界乱,书桌不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5、无知的爱,不是爱。——木心《文学回忆录》

6、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木心《文学回忆录》

7、但美是不正确,美是错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8、不幸的童年,使人性格尖锐。——木心《文学回忆录》

9、先知,到头来都是狼狈不堪。——木心《文学回忆录》

10、鉴于大家都忙,且要忙到老。——木心《文学回忆录》

11、像样一点的思想,是有毒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12、方法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13、人类的悲剧,是对自身的误解。——木心《文学回忆录》

14、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木心《文学回忆录》

15、诗意上来时,文字不要破坏它。——木心《文学回忆录》

16、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木心《文学回忆录》

17、天才必经修炼、涵养,才有味。——木心《文学回忆录》

18、天才降生在哪里,哪里就出艺术。——木心《文学回忆录》

19、中国古代的智者是悲观而快乐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0、不死而殉道,比死而殉道,难得多。——木心《文学回忆录》

21、可惜他刚刚开始怀疑,就找到了信仰。——木心《文学回忆录》

22、如果甘于二流三流,就已经居于下流。——木心《文学回忆录》

23、宗教总是从情理开始,弄到不合情理。——木心《文学回忆录》

24、我是个拙劣的、于心不忍的无神论者。——木心《文学回忆录》

25、艺术不是情绪的活动,而是认知的活动。——木心《文学回忆录》

26、读天才的作品,自己也好像是天才一样。——木心《文学回忆录》

27、群众是没有眼睛的,群众还是没有记忆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8、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说给大人听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9、天堂人间不能共存,世俗和理想难以沟通。——木心《文学回忆录》

30、人总是要爱人的,否则是没有希望可言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31、一个人要从远处回,从高处下,从深处出。——木心《文学回忆录》

32、勉强地吃饭,散步,勉强地有个月亮照着。——木心《文学回忆录》

33、要不求甚解地去解,不求甚解就是一种解。——木心《文学回忆录》

34、人世真没意思,因为真没意思,艺术才有意思。——木心《文学回忆录》

35、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木心《文学回忆录》

36、古代中国的爱情小说千篇一律,我看了就心烦。——木心《文学回忆录》

37、奉劝各位: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木心《文学回忆录》

38、公共讨论赞美可以针对群体,批评必须对事对人。——木心《文学回忆录》

39、我觉得,一切无法自动归类的,都最诚恳的像生命。——木心《文学回忆录》

40、现代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文学回忆录》

41、自己不成熟的青年人,常有偷窥癖,因为自己空泛。——木心《文学回忆录》

42、文学要有读者,宿命的是,文学很难得到够格的读者。——木心《文学回忆录》

43、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木心《文学回忆录》

44、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木心《文学回忆录》

45、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46、你们这样好,我不能来参加你们的宴会。我来了会死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47、卢梭长得很俊,这类人都长得蛮好看,这是他们的本钱。——木心《文学回忆录》

48、天才有两条规律:一是把事情弄大。一是把悲哀弄永恒。——木心《文学回忆录》

49、一个纯良的人,入世,便是孟德斯鸠;出世,便是陶渊明。——木心《文学回忆录》

50、善,因是无报偿的,才可爱;恶,因是无恶报的,才可恶。——木心《文学回忆录》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七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90岁老人的爱情,没错,就是马尔克斯本人,只是经他讲述变成了小说。当然故事中的男主比他老很多,没他本人富有,故事中的他是个靠些报道赚稿费的作家,而且一辈子没有结婚。

在他九十岁时,他对一位妓院老板罗莎要求为他找一个处女。罗莎为他找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当然,老人并没有做出让他和罗莎犯法的不道德的事,让她陪自己不如说是他陪这位女孩过夜。他会为她读点睡前故事,如[小王子]之类的优美童话。然后看着她沉沉睡去。第二天一早,女孩醒来在他的胡子拉碴的脸上吻一下。用口红在他的镜子上写下一个句子,他以为这是她的名字‘‘黛尔加迪娜‘‘。后来罗莎老板告诉他这不是姑娘的真名,准备说出来的瞬间被他阻止了,他不在乎她的真名。

这位姑娘正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儿,所以成了‘‘苦妓‘‘,这职业赚的钱比她干缝纽扣的活要多的多。好在她遇到的是罗莎和这位老头,她基本还是过着一个比较正常的童年。比如她过生日那天,老头为她买了一辆很高级的自行车,因为小姑娘特别喜欢骑自行车,而她家院子里的那辆已经旧的不能再骑了。

不过,罗莎这个中介并没有得到老头的信任。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钱买来的,他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爱情。其实是他自己没有勇气告诉那位姑娘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位姑娘觉得他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老。他这个年纪的老人,年龄是要按照十年来算的。

好在最后遇到了中国农夫,就像嫁给了一根小拇指,但他是她一个人的。她鼓励他去找那位可怜的姑娘,老了就老了,不要胆小,已经跳过的舞是谁也夺不走的。这番话让他感到了解脱。

而真正让他动笔写这本回忆录是因为看到一句据说是凯撒说的话,他认为这句话很阴险,但他找遍了凯撒的传记或者自传[高卢战记]也没有找到这句话。它叫做‘‘一个人最终一定会变成他人心目中的那个他。‘‘因此,他不仅动笔写了,还不知羞耻的从他对黛尔加迪娜的爱写起。

最后,在91岁的生日晚上,他卖掉了母亲上世纪留给他的那些金首饰,装饰了房间,因为他感觉自己可能要不行了,让罗莎叫黛尔加迪娜过来,他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留给小姑娘。罗莎也同感,并且让他撑住,不要孤独的死去,那太可怜了。

结果,老头并没有在那晚死去,他在第二天清晨醒来,自己的心安然无恙,认为自己注定会在百岁之后的某日,在幸福的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八

看了陈丹青写的小引和梁文道写的类似序言的文章《文学,局外人的回忆》,大概对这本书产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木心的人生历程也有初步的触及。

看完目录,林林总总,古今中外,主题涉猎很广泛。迫不急待进入正文阅读,一开始介绍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史诗部分,希腊诸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也难以记忆,读起来有点枯燥,但越往后读就越觉得有趣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让我自觉所读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是冰山一角,要补的课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但人生苦短,书海无涯,只能是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

读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还是很有意思的,木心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再加上有那么一点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感觉。但他的评价有什么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是真诚的,并不做作。他做导师应该也是有人格魅力的,如果能听他亲自讲课,一定更有意思。

利用不到两周的晚上时间,认真读完木心讲述并由陈丹青笔记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意犹未尽,打算有时间再读读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

一个挚爱文学的人,虽然一生历经磨难,然而把他的毕生献给文学和艺术,活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不论是中年出走美国,还是晚年回归故土,他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选择,他是一个自尊和让人尊敬的人,后来者应该给与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心强大的他未必在意这些。

有尊严地活着,对普通人是一件难事,对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文人更是一件难事,但后者更能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契而不舍,为之付出毕生而在所不惜。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九

刚住进胡同的英子,认识了惠安馆的秀贞。在大人的眼里,她成天疯言疯语,是个疯女人,而在小英子眼里,她却是个好玩伴。另一个同英子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妞儿也是她结识的好朋友。英子愿意听秀贞讲她自己的故事,她喜欢秀贞看到她时快乐的样子。英子爱和妞儿一起蹲在西厢房里喂小油鸡,爱看妞儿扭着身子唱戏。她的这两个伙伴都有着凄苦的遭遇。秀贞失去了孩子,妞儿是个孤儿,被养父逼着去唱戏。一个是寻找孩子的母亲,一个是寻找亲生父母的孩子。英子用她自己的方式帮助着她俩。可成人的世界当时的小英子又怎会完全懂得,当她从昏迷中醒来时,秀贞和妞儿已经离开了她的生活。

英子带着担忧与困惑进入了另一段生活,她随父母搬入了新家——新帘子胡同。上了小学的英子喜欢学校的生活,喜欢教唱歌跳舞的韩老师。在新的生活中,英子又与一个陌生男子成了朋友,虽然这个大朋友的话她似懂非懂,但在她的眼中,男子是性情随和的老实人,也是慈爱的哥哥,孝顺的儿子。大街上人群兴奋地叫喊着:“贼被捉住了,贼被捉住了。”当得知正是因为自己无意中的话,男子才被警察抓走了时,英子的心里充满了愧疚,她再一次感到了困惑,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分不清海和天一样。这残酷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许多的人,许多的事,走入英子的童年,又走出了她的童年,秀贞、妞儿、小偷、还有兰姨娘、宋妈、父亲……经历着快乐、悲伤和困惑的小英子也慢慢地成长着。

细读着英子童年的故事,我能感受到,故事里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所处的环境怎样,但他们都有着对团聚的向往,对摆脱旧的婚姻制度,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等,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去改变现状,每个人的心底里都怀揣着希望。

小说的语言是淡雅灵动的。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悲欢离合,却无半点声嘶力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弥漫书中《送别》(李叔同)的那伤感深情的曲调,令人久久回味,不忍合卷。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十

作者|刘竹韵

永远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战争,没有赢家。

但是,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带着政治的影子,带着人性的阴暗面。

那么,一个和平爱好者也许会告诉我们,停止彼此伤害吧,人类。这没错,但这仅能是一种理想。

理智的思考,国家如人,贪婪是其本性。有欲必有求,有求则有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便会发生。因此,战争具有必然性,只能延迟,不可避免。

怎么办呢?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故园葬身战火。让我们仔细想想。我们能阻止战争发动者吗?不能。正如我们无法抹去人性中的阴暗。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不要让矛盾不可调和。这并不意味着屈膝投降,丧权辱国,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换言之,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不要动用武力。什么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呢?主权。

兵临城下,还要握手言和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当希特勒大军压境,波兰岌岌可危时,每一个波兰人都不会低头要和平。流血又如何?战死又如何!纵然波兰不敌德国,不幸亡国,华沙的国歌也始终未曾停过,这个民族永远骄傲。

那么,屈膝要和平的人们怎么样了?

一战后德国被解除武装,希特勒上台后违背条约大肆发展军备。英法为求和平坐视不理。

二战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动将捷克赠予德国,忍受屈辱,为求一时和平。

张伯伦首相甚至在唐宁街大呼:“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回家睡觉去吧!”

一年后,战争爆发。

屈膝让出主权换不来和平,换来的只能是更惨痛的教训。

战争中的勇者不是敢于赴死的人,不是敢于下台的人,而是敢于活下来直面残酷现实的人,敢于上台带领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受到排挤。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议无人采纳。

二战爆发后,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不计过往,上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英雄也。

德军轰炸英国的那些日子里,丘吉尔一人独担重任。及时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依然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不曾畏惧,不曾退缩。

诺曼底登陆前,面对忧心忡忡的总指挥官,他曾开玩笑般说:“别担心。大不了我们一起下台。”何等气魄!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现实,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直至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仍会由衷地敬佩他们,仍会将他们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是在讲述故事,作者丘吉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

作者简介

刘竹韵:女,榆社中学高二年级390班学生。酷爱文学、哲学,诗歌迷,丘吉尔铁粉。崇尚冷静、理性、逻辑的表达方式。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十一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的,因此不可以随意地在上面涂涂画画,平时的读书笔记都写在上了。

现在想详细地谈一谈这本书。书的篇幅不是很长,而且从开头引用《睡美人》的句子就告诉了读者,这是一种致敬。内容也确实与此相关。

我记得在看《朝圣》时,有一个书评中有这样一句:除了黑塞和马尔克斯,这是另外一个会让我有现实感的虚构故事。简直和我太一致了。在看这本和在看《朝圣》的一开始,都忍不住去查证了一下这是否为真实。

这本书的主题在于老年人对年轻的向往、九十岁与十几岁的两人的爱情。看到有一个书评说马尔克斯想要探讨性和爱能够超越时间。在这本书里,孤独自持的忧郁的老学究,年轻健康的少女,因为是不同的种族,所以能看到和川端康成完全不同的画风,很有趣。这也是马尔克斯一向能够带给读者的,那种自然、粗糙的野性却疯狂的美感。

可是当我看到对学究家里佣人的描写之后,奇怪的感觉来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以女性视角来看这个故事,我觉得一直表现的是一种渴望,而且是自知不可得的渴望;也是一种对年老的复杂情感,想要做点什么最后只能以拉住一根年轻的稻草企图将自己拽出时间和孤独的泥潭。听起来是可以写的很宏大的,也是一种以人与时间对抗,一种无怨的爱。

马尔克斯也确实有这样的野心,而我实际看起来却觉得稍微有些亏欠,我觉得第一是视角问题,年老的学究视角完完全全和我是对立的,第二也在于那种情感的铺垫…学究对于爱和性的情感的描写有一点承托不起他曾经的过往,、生命中的经历。他最后学会爱了吗?我脑子里乱乱的没有什么答案……感觉马尔克斯的主角更适合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我还是更喜欢百年孤独。

最后想聊一下,我对老马是有一些滤镜的,他对那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写得太好了,《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都超级好看啊。可是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我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家有太多自己的设想了,当他露出了过多自我的性格,在书里夹含一些些自私的想法时,我假想的“完美”形象就会破碎。

回忆录读后感言篇十二

我接受不了每个人都是阶段性的存在,于是我活的越来越念旧。

趁周末空闲,我翻开《城南旧事》,记得上一次买它是在五年级,懵懂无知的年纪看时只觉得书里无趣。现在看来,完全是另个意境。

在作者林海音的笔下,这个童年似乎饱含了一股凄惨和遗憾的味道,那是一段旧的回忆。英子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一条胡同里。闹市僻巷却让英子感到着迷。惠安馆门前的疯女子,被养父母虐待的妞儿,朝夕相伴的宋妈,在荒草里的小偷,后来是患病的父亲……一一随英子,随英子的时光岁月的童年远去。

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以一种高尚的姿态活着。英子也许会想起曾经在惠安馆和她念叨她女儿的“疯子”秀珍,后来她们母女团聚却遭遇不幸,会想起曾经约定和她一起去看海的那个小偷,会想起在她岁月里一段时间的兰姨娘,会想起曾经陪过她大半童年的乳娘宋妈。他们后来都与英子的童年别去,留下了回忆的影子。

五个故事线,七个人的故事,不同的人生走向。每个人背后都叙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我的心掀起阵阵涟漪。最令我难忘伤心的,是那个在荒草里的小偷,他为了弟弟上学不得不偷东西,便衣侦探利用英子的善良捉人。这让我一时间分不清善与恶,正与邪。英子在书中说:“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这让我一时间陷入迷茫,竟一时间忘记了好人应该是怎样。

五个故事,最后的结局都是离别。都是再也不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道送别回响在耳边,掩盖深思,骆驼队沐浴着冬阳,向远方去,带走了英子的童年。

曲终会停,人终会散。我放下书,想着这些天的不愉快,一瞬间就想通了。一些人安静的出现在我的生命里,陪我度过一小段快乐的时光,然后不动声色的离开,于是你的人生就有了幸福的回忆。即使以后的道路上布满了风雪,可是你依然可以想起曾经幸福的事,你就可以依然勇敢。

后来我不再念旧,我的生活依然向阳,我终于接受了每个人必须离开的事实。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7605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