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12:30:09
实用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范文(17篇)
时间:2023-10-29 12:30:09     小编:GZ才子

总结是一种思考和梳理的过程,通过它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好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传承经验,我想我们需要重视经验的总结与分享。总结是一个积累和总结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他人的总结中获得借鉴和启发。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一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应变五法

贵州省威宁县观海镇南园小学张艳

《新课程标准》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应以“繁琐分析”走向“读中感悟”。表面看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减少了,但实质的要求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更为准确、凝炼、生动,不多的言语才能在课堂上起到收放自如、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精心地备课,设计教学语言之外,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合作。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他们的反应千变万化,难以完全预料。因此,教育心理学要求教师具备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够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处置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今天,我首先谈谈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应变的一些体会。

一、借题发挥,点石成金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东方之珠》一课时,突然从校外传来一阵热烈的爆竹声,“噼噼啪啪”的声响此起彼伏,时断时续。学生的注意力全被爆竹声吸引住了。看来这声音一时还停不了。接下去的课怎么上呢?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故意说:“什么声音这么闹啊?”学生抢着告诉我。我让学生们仔细听,让他们说说听见了什么?然后我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有什么事呀?”在学生跟上我的思维展开想象之后,我让他们各抒己见。学生们抢着表达完他们的猜测后,我适时地出示了修改后的课后习题4: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街上响起了爆竹声,好热闹呀!”写一段话。面对突发事件,我随机应变,借题发挥,由产生“课堂异变”的爆竹声谈起,一个很好的写话题材信手拈来,把同学们由盲目猎奇引向课文的训练要点,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不置可否,转移回避

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提一些与教学联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问题。教师如果正面回答,就会纠缠在毫无意义的争论中,冲淡、甚至破坏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教学效果;若不理会,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最好是顺势接过话头,转移话题,或巧妙地回避学生的话题。我在教《雪儿》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阅读“我”精心照料“雪儿”一段时,一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雪儿’是公的还是母的?”顿时引来一阵哄堂大笑。我很快冷静下来。婉转地对他说:“‘雪儿’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也不知道。但是,我想,不管‘雪儿’是公的还是母的,小作者都会一样地喜爱它,照料它的,对吗?”就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又把学生的注意牵回到了文章的主题上了。

三、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在课堂上,其实只要教师只要留心体会,机智地应对,都能在学生的任何发言中捕捉到我们需要的契机来达成我们的教学目的。记得我听过一堂一年级识字课,那位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令我记忆犹新。这位老师在出示“鸟”字后问:“哪位小朋友认识它?”老师话音未落,一位小男孩已站了起来。“老师,它是‘一匹马’的‘马’。”听课席里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小男孩似乎有所察觉,红着脸低下了头。那老师微笑着说:“你真棒!起码‘鸟’和‘马’这两个字你都有点认识!”小男孩抬起头,奇怪地看着老师。老师继续亲切地说:“你把‘鸟’认成了‘马’肯定有原因,你愿意告诉大家吗?”小男孩点点头,吞吞吐吐地说:“这两个字长得太像了,它们都有‘竖折折钩’和‘一横’。”老师高兴地说:“你说得多好啊,把‘鸟’和‘马’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告诉了我们大家,现在请你再仔细看看这两个字,你一定会发现它们还有不同之处呢!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这两个字,好吗?”小男孩高兴地走上了讲台……这个片段中的老师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敏锐地捕捉合理的因素,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巧妙地突破了难点。

四、转换提问,化难为易

在课堂上,如果遇到相对较难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到位,就不妨暂且不必刨根问底,灵活地转换提问,从另一个角度来启发,效果会比较好。比如,有一次,我在上《狼和小羊》一课时,曾这么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结果学生们不知该怎么回答。我不再追问,而是转换了一个问题:“狼想吃小羊,如果你是这只小羊,你会怎么做?”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致。有的`说:“我会喊妈妈来帮忙。”有的说:“我要赶紧逃跑。”有的说:“当狼向我扑来时,我往旁边一闪,让狼扑个空,掉进小溪里去。”还有的说:“当狼扑过来时,我就用羊角戳破它的肚子。”……看看放得差不多了,我就又把话题扯回来:“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的办法都很好。那么课文里的小羊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它一直给狼说好话。”“小羊的做法行吗?”当得到明确的否定后,我说:“遇见狼这样凶狠的家伙,能不能光说好话?”至此,水到渠成,学生明白了“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在这一课中,及时的转换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收到了化冷场为热烈讨论,进而轻易提炼出中心的效果,充分展示出了课堂语言调节的魅力。

当然,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应变能力非一日之功。它不仅仅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也来自于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的热爱及乐观的情绪等,它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开拓眼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二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教学语言

文/周健

摘要:语言素养是老师在课堂上评价的基础,也是提高评价语言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我们不是缺乏好的教学设计,而是无法实施,主要是教师学科素养不高。学习学科知识,学习学科知识内在的联系,学习学科教学法知识,不断丰富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日积月累,才能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将学科素养内化为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你身上的学科味道。

关键词:权威;激励;语言艺术化

传统的课堂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多地强调以教师为评价主体,教师评价的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样的评价,形式单一,内容狭窄,方法简单,使很多学生无法体验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无法激励自己,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课堂评价语言常见的问题

以往在课堂上说得最多的是“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后来学了一下评价语言也只是平淡、含糊不清,或者一节课都是很好、非常好、棒极了,大家表扬他。或者整节课都是学生齐呼:“棒、棒,你真棒”,伴随着一片整齐的掌声课堂表面非常热闹,教师对学生表现无奈。这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对策略

由原先的教师权威性评价转变为学生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小组评价甚至家长评价相结合,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多用引导使学生从不懂到不完全懂到全懂。少批评或不批评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结果。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简单而言,教师的指导性点评:重赏识,教师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员。

中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或者说明还没准确到位,也不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入评价,仅仅只是简单地评价这个幻灯片动画效果不太好!()这个超链接觉得还可以的!至于不好在什么地方,好看在哪儿,学生往往说明得不具体,更不用说条理了,通过一个学年的训练,随着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性的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与能力。

在学生作完自己作品的阐述评价后,我往往会请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进行评价,并要求不光提出缺点,更要提出值得自己学习改进的地方。这提高了学生的倾听意识,也促进了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评价,发现同学的问题,启发同学,看到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学生互评不仅仅是教师评价的补充,使评价更趋全面,而且直接让学生参与评价,更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搜索文件一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其他同伴的作品有这样的评价:这个同学使用搜关键字的方法能快速找到想要的文件,但对文件名字多相同的情况下好像结果会很多相似的,如果增加格式,分类效果会更好。

三、几点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通过对各年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现状,问卷显示学生普遍反映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匮乏。要么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一种偏向,对学生一味表扬。其实,激励不等于表扬,表扬只是激励的一种方式,恰当的批评也是激励。

1.提升语言素养和学科素养,注重精彩的预设,关注美丽的

生成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充分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状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预设。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的教师所做的课时计划,就是对课堂应当发生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最大的预见。认真设计提问,尽量减少问题数量,努力提高问题质量。只有注重预设,关注生成,课堂才会越来越精彩!

2.学会安静,注意倾听

教师一定要学会安静;只有教师学会了安静,才会注意去倾听。有时,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评价。评价是师生互动,评价是一种平等对话,只有听清了学生的表述,老师才可能有恰当的评价。现实课堂中,老师的话太多,活动量太大,激情四射,成为舞台明星,像花蝴蝶一样穿梭于学生之间,不注意学生的观点,生拉硬套,按自己的一厢情愿进行着程序化的教学,错过了许多最好的教育契机。

3.丰富和创新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

千篇一律的评价语对天真烂漫的学生来说犹如嚼蜡。评价语应不拘形式,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情而异。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评价。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谁也不喜欢课堂死水般的枯燥,学生向往的是师生和谐共处、充满情趣的美好的境界。学生不仅希望在课堂中学习,还希望在课堂中享受。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幽默。机智是幽默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捕捉一闪而过的快乐,更要善于将快乐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苗逢春。信息技术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应用。评价与实践,2004(02)。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民安中学)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三

内容摘要:课堂评价语言不仅反映出一位教师的教育观念,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机智,具有艺术性的课堂评价语言对教学的改进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在现实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存在高度程式化、内容单一化、方式简单化、赞扬贬值化、情感苍白化等问题,急需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四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语言运用上下工夫,追求科学性强、逻辑性强、艺术性高的语言。

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评价语言也应当是随机而发的,它应当是老师特定情境下的机变的智慧之果,应当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应当是学生心田真诚的体验,只有学生感受到你教师感情的真挚,你的话语才能化为鞭策,才能促使他们认真自觉地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修养有素,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文采斐然,以声传情,以音动心。同样,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的课堂用语、评价语言也应该灵活多样、艺术性地采用多种方式。

课堂评价语言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准确得体,因人而异,有针对性。而这些不同的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谁也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带点感情就更好了!”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

2.生动丰富,多样灵活。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评价语,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欣喜不已,课堂内总是勃勃有生机。如:有的老师的评价语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读得真不错!”“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长大了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

3.机智巧妙。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大家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这充满爱心、智慧的话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个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4.诙谐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它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使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评价语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应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既要肯定较为准确的答案,又要找出不尽完善的答案中的可取之处,把坚持知识的科学性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这是教师应追求的教学艺术。

一个语文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也要更好地使用课堂语言,特别是课堂评价语言,才能使教学走向美好的艺术境界。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评价,此举已成为体现教师课堂教学调节能力和教学机智的一个方面。教师的评价,既要有激励性的表扬,又要有委婉的引导。可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评价时常是以教师“一锤定音”,“盖棺定论”告终。在提高课堂评价注重分层性、激励性、建议性、多样性和延时性的今天,如何做到“正本清源”,使学生能“尊其师而信其道”呢?依笔者之见,语文教师要念好课堂评价语言“三字经”。

一、真

评价语言是一门艺术。评价语言的真诚贴切,准确得体则是其根本。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而且能达到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理解,加深师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无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常常处于一种“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若需达到“真”功实效,则需要注重:

1、评价情感要真挚。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是你发自己内心的赞赏。由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颇深,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人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即可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扬。例“确实有头脑”,“很有自己的高见”,“鲁迅是大文豪,你就是小文豪”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评价内容要真实。

能激发内驱力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而且应该内容真实,言之有据,切不可激励语言苍白无力,也就是要以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可比性材料——学生的纵向材料和横向材料,具体做法可这样:

(1)、与自身相比。如:“你肯定学到了写字的迷津,最近进步太大了。”

(2)、与同学相比。如:“这样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你的想法最具个性。”

(3)与老师相比。如:“老师还没有想到这一点呢!”

3、评价气氛要民主。

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改教师的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使学生能参加自评、互评。教师能在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让学生从中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大胆挺进,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发展的目的。也只有如此,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才会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才能是独具个性的、富有活力的袒露。

“真”是语文学科求真、求实的体现,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回归。但是,评价语言的“真”不可求全、求准,纵然模糊才是“真”。

二、趣

宋朝程颐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趣味盎然,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剂“调味品”。文明得体的幽默能愉悦身心,激起爽朗笑声。下面以两则拾偶说明旨意。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源头活水来。”“活”则生趣,趣则易思。“活”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三、远

课堂评价语言力图“远”,无益是要其具有高瞻远瞩之功力。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如蜜蜂酿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是非常有限的。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吗?只为判断而评价,这是语文教学所不愿走入的`误区。评价语言要至深、至远,我以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要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传统语文评价不允许有“异端学说”,而创新教育评价标准则力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的能力,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其实,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发现、怀疑、猜测、想象、独特见解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如在教学《海滩上的小姑娘》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心肠”一词不懂,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能否说句话让他懂这个词呢?”我喜出望外:“太好了,你试一试”。他便说:“老奶奶总是做好事,心肠很好”。谁知提问的学生还是遗憾地摇头。我便说:“别泄气,再想想!”另一个学生受到启发后立即站起来说:“老奶奶收养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心肠真好!”提问的学生兴奋地说“我懂了!”由此可见,评价语言虽然语不惊人,但只要富有启发性,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正确地进行评价,学生创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别只在评价语末尾画句号了,应多点感叹、多点省略、多点疑问。让评价语言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要利于塑造学生创新人格。

有人说“孩子总是朝着成人鼓励的方向发展的。”如果一个人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却没有提出问题的胆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意志,那么,创新也将会胎死腹中。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这是创新人格的重要因素。如有学生提出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中《泊船瓜洲》一诗的插图中应画上明月,而不该画白鹭。由于诗中明显地写到了“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由月思家。……每当学生提出类似的观点时,我总是说:“你很会观察!”“你能独立思考,很了不起。”“你真聪明,敢于向课本挑战,我会把你的意见反馈给编者们。”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评价,如甘霖浇灌创新之树健康成长。

文行此处,笔者不禁想起上海市浦东新区特级教师贾志敏的课堂评价语言特色:准确得体,生动有趣,巧妙诙谐,独特创新。在此,亦借他山之石,弥补此文言犹未尽之意。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六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不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语文老师要把好自己的语言,做到“慎言”,不规范、不准确的不说;随意发挥、无关语文的不说;利嘴伤人、影响学生成长的不说。课堂语言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的工具,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交流情感的载体,恰当的课堂语言能启发学生的智力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帮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由于语文的工具和人文性质决定了语文老师更应该多思慎言,讲究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把“慎言”作为课堂教学运用语言的原则,谨记心中。

一、不规范、不准确的不说

课堂语言本身就是老师要讲授的知识,是学生要学的内容,所以规范、准确是课堂教学语言的第一要素。语文老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老师应该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正确的语法,符合逻辑的修辞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不读错字,不写别字,不说病句,不出现歧义。在《二泉映月》的教学中,老师用准确精练的词语导入:我们学习课文《二泉映月》,它不但是无锡惠山脚下的泉水“天下第二泉”,更是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用一个递进的句子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不拖泥带水、不故弄玄虚。接下来老师示范朗读,要注意到出现的'“倔强”“势不可当”“颤抖”三个词语中的“倔”“当”“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多种读音,老师准确的读音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正确朗读。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分析第四段,“如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的一幅中秋月夜图啊!”老师用了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形象的比喻修辞,在精准语言的描述中,让学生感受景色的美妙,同时学习老师语言运用的技巧。语文,本身就是语言教学,就要求语文老师有更高的语言素养,朗读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能灵活准确运用词语表述内容,遣词造句符合常用语法规范,这样的课堂语言才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去借鉴。

二、随意发挥的、无关语文的不说

语文课堂上,老师要言之有物,不能总是随意发挥、信口开河,把语文教学变成华而不实、内容庞杂的“大杂烩”,课堂拓展不反客为主,不旁逸斜出,要讲重点重实效。更不能整堂课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课堂变成老师展示演讲能力的“大舞台”,老师应该适时闭嘴,巧妙留白,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在《钱学森》的教学中,老师导入新课适当延伸介绍钱学森: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建国时身在美国的他要回到祖国,可是一个美国将领却说“这个人就是杀了也不能让他返回中国”,那么钱学森是何人,能否返回了祖国。课文导入就是为了抓住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快速引入课文,目标达到即可,切不可漫无边际、拖沓冗长,把导入演变成钱学森的人物传记教学。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积累理解会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通过语言文字,篇章结构感受钱学森的爱国情感,而不是大量引入相关材料用史料来说话,不能忽略了语文课堂的基本规律。再比如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任老师如何动听形象的描述,都不如学生自己联想、想象然后再创造,最后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意境优美,有时语文课堂无声的品位比有声的讲解更有效,此时老师要做的不是讲解。由于语文学科内容综合性强,要说的知识纷繁复杂,因此,在课堂上语文老师应该斟酌自己的语言表达,做到以课文文本为例子,引领学生积累字词,体会情感,学会方法。同时更应注意适时闭嘴,为学生留出思索、创造的空间。

三、负面语言、伤害学生的不说

语文学科具备的人文情感性质的独特性,决定老师传达给学生的应该是各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老师要用正面的、阳光的情感和语言感染学生,以形成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人格。尤其是小学老师,要面对的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因此老师课堂上千万“慎言”不要伤害学生。在《师恩难忘》的教学中,上课铃已经打响,老师已经站在讲台前,学生们仍然闹哄哄没有安定下来,甚至还有几个男同学汗流浃背跑过来的。老师一脸怒气,敲打桌子,高声斥责,在老师责备声中学生们安定下来,但很明显学生们刚才还高涨的情绪一下子低落起来,对老师的斥责表现得也满不在乎。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声音稀稀拉拉,“刚才吵闹声音不是大得很吗,现在怎么啦,声音小得像蚊子,一点出息都没有”老师的挖苦并没有让朗读流畅起来,反而让课堂气氛更加的不和谐、更加的紧张,后边课堂进行得也磕磕绊绊很不顺利。当让学生们合作交流40年后师生重逢的场景时,学生们不以为然,漫不经心,好像觉得文中的田老师根本就是不真实的,真实的是眼前这个怨气十足的语文老师。这是一节非常失败的语文课,这节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会感恩老师,可是由于老师情绪急躁,语言不得当,不但没有完成就学目标,反而适得其反让他们讨厌老师,厌恶学习。因此老师一定注意检视自己的课堂语言,少一点负面情绪,多一点正面引导。课堂上,老师的“慎言”反应的是道德修养的高低,是教学水平的强弱,它不但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语言运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成长。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加强学习,从“慎言”开始,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瑞燕.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3(04)

[2]何芳芳.浅析新时期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特点[j].快乐阅读.2013(04)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七

语文教师想要教学成功,课堂教学语言尤其重要,以优美的教学语言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听后如沐春风,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充满魅力。我认为教师应从知识性、趣味性等方面来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把握,是学生思维的主要导向。因此,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里都让学生吸收到新的`“养分”。就必须有真才实学,使学生真切地感到自己通过学习在不断地充实,这就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钻研和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各学科的内容相互渗透。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对语文课文中所涉及的其它学科知识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由“专才”变成“全才”。例如,我在教《时间的脚步》,对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学、生物学、地理学知识,我都能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悄悄议论“嘿,咱老师真了不起,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教师的课堂语言仅具有知识性是不够的,试想学生每天一堂接一堂的课去听,这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难耐的“剪熬”。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教学效果便大大削弱,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能从课堂中得到享受和乐趣。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笑话在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教师恰到好处的课堂教学语言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到这一点,使自己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八

课堂评价语言不仅反映出一位教师的教育观念,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机智,即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日常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的艺术等。每个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口头语言评价,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决策,这对教学的改进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有的教师缺乏教学及评价经验的积累,缺乏对学生心理的了解,缺乏对学生表现背后所隐含的真实情况的了解,缺乏较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审美的感知能力,从而影响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艺术性的缺失,致使难以发挥评价语言促进教学的辅助功能。

[1]教师共计评价34次,其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有近22次是运用“好”“很好,还有?”“非常好”“好,非常好”“非常好,你们这组非常好”“对,还有什么?”“非常不错”“不错,还有没有?”“大家表现得太好了”“也不错”“练习做得很好”“很好,也可以说从……”来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还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天上的街市》,[2]要求学生用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把诗读一遍,不要齐读,各人放声读,大胆读。生各自读,声音很小。师大声鼓励:“大声读!”生读后师评:“好,大家读了一遍了。现在我们来深入学习这首诗。”这里教师看似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其实只是肯定了学生完成了朗读这一环节,评价语言高度程式化,不明确,这种近乎礼貌用语的评价,实际上是无目的的,对学生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甚至感到反感。

诸如此类,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回答的实际行为作出评价,仅仅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倡导激励性评价而对学生表现所作出的习惯性反映,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并无多大发展作用。像这样教师不能够积极、多样、灵活、适宜地对学生的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极易造成学生无助、无奈、无言的消极抵御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的局面。

[3]其中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占79.4,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占5.9,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占5.9,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占8.8。这样,只会使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受到肯定,而对于许多认真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但没有得到正确结果的孩子,却没有得到教师对其参与学习过程的肯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变得更加被动,或许还会造成部分孩子为了得到赞扬而窃取别人劳动成果的坏习惯。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我们教师要从多个维度上去评价学生的表现,评价语言的内容应从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品质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涉及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其实,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并不是对学生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过程、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作出激励性评价,即使面对学生不完善的回答或不正确的理解,教师也要向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风筝》一文时,在学生朗读课文后。

师:读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一评。

生1:读得不错,但还可以更好一些,我说的是情感处理上。

师:好,具体说一说。

生1:比如前面初见风筝的惊异,沉浸在故乡春天美梦里的迷醉,还有后来禁止小兄弟放风筝的粗暴、得意,醒悟后的悲哀,最后,躲避到现实中的茫然无措,都应该诠释出来。

师:“前面、还有、最后”,思路清晰,说得不错。你找一段来尝试一下,给我们作一个示范。

生1:好,我读“精神虐杀”那一段。(生读)

这里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语言表达等方面给学生全面、中肯的评价,在肯定该同学的同时,也使其他同学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中进一步体会到了文章的感情,懂得了如何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积累了学习经验。所以,我们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把评价语言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5]看似教师在评价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细细品味,这真的是教师“情不自禁”的吗?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情感等方面有启发作用吗?还如某教师在执教《凡尔赛宫》一文时,教师对三组同学回答问题的评价:“比我自己的学生好多了,我认为呢,3组非常出色,2组首屈一指,1组与他们平分秋色。”[6]教师虽对三组同学都给予赞扬,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心里产生愉悦感。但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给予客观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只是为评价而评价,缺乏教师的真情,学生也很难体会到教师的评价是真心的。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是多变的,教师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心中装着学生,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针对不同的对象应有不同的用语。只有这样正确地运用评价语言,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表扬是针对他的,不是空泛敷衍的,才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

参考文献:

1、徐志丹。让学生享受语文-----《凡尔赛宫》课堂实录[j].语文建设,,3

2、洪镇涛。《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7

4、王开东。非常语文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开东。非常语文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九

自2006年开始,我校开始接触和实行生本教育理念,这期间,从探索理论,到痛下决心踏上教育改革的征程。我们走了很艰辛的一段历程,2009年的8月,我有幸的成为了吴家小学的一份子,在这一年里,我很荣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通过一系列的专家报告和学校优秀教师的优秀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我对生本课堂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也在课堂上不断地践行着这一先进的教育理论,这一年来,收获很多,也成长了不少。现将我的一些的感想做如下总结。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全身心的发展,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来学习。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就我的英语课堂来讲,生本课堂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前一堂课下来,我总是讲得口干舌燥,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后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其积极性,也使孩子们找到了自信心,他们敢大胆开口说英语了,通过看他们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生本课堂强调教育要从师本走向生本,要求老师有一个课堂的主讲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适时的引导者。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虽然经过一年的打磨,我在课堂上实行生本也已渐入正轨,但是一路上,仍然有一些让我很困惑的地方,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样合作学习,参与小组活动的效率不是很好。一些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小组合作的时候,总是趁老师不注意,讲小话,搞小动作的情况仍然存在,我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学习,并积极地向其他老师学习好的经验,以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十

5月25—26日两日的渭南学习,听了7堂专家的讲课和讲座,真是让我耳目一新,眼见大开。20年来,也听过各种名师、各种形式的观摩课,但可谓千篇一律,英雄所见略同,唯独这一次听王崧舟、支玉恒、窦桂梅的课,让我深深懂得小学语文教学的路改往何处走,我也不敢再认为小学语文没什么难度,再也不能拿着书本就进入课堂,总而言之,这次观摩听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什么是教书匠,什么才是教育家。

王崧舟老师的示范课是《去年的树》,我以前也听过几次,曾经也被老师的深刻分析所打动,体会到了树与鸟的深厚感情。王崧舟老师的课没有流于一般形式,就课文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平淡的文本叙述中展开想象,想鸟唱歌可能在什么时候,然后让学生把想象的词语加入课文,再齐读课文开头,通过两个“天天”体会的鸟与树的深厚感情,接着问学生想认识这只鸟吗?想见见这颗树吗?引导学生第一次当堂写作,写写学生心目中树的外貌,鸟的样子。学生写作后,王老师再让学生根据所写重新讲故事的开头。王老师紧接着讲课文的开头并不是这样的,课文的开头写树的高大了吗?写鸟的美丽、可爱了吗?生回答没有。于是老师板书“平淡”;通过写外貌、写表情、写心理的平淡,三次当堂写作,引导体会平淡的言辞中透着深厚的感情,最平淡的语言,可以讲下最生动的故事。

王崧舟老师的讲座“语境视眼下的雨用教学”,认为语用教

学是整体的教学,和谐的教学,统一的教学。语用学习和内容理解相结合,语用学习和情感陶冶相结合,语用学习和学法指导相结合,我们的日常教学知识做到了前两条,王老师的语文教学如一股涓涓细流,把三者完美统一,不漏痕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陶冶了情操,又学会了改如何写作,即故事不在文本,在每个人心中。

窦桂梅老师以美国作家惠特曼的`诗歌开头:“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了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她从预学、共学、延学三个步骤讲了《魅力》这片鄂教版小说,让每位学生以及在场老师深感卡佳的天真、纯洁、善良。窦桂梅老师以“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为宗旨,以“什么样的文本还它什么样的味道”理念,用火一样的热情给听众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通过她的讲座,多少老师明白了不能把所有的课,都上成一个模式。小说有小说的上法,诗歌有诗歌的上法,散文有散文的上法??课堂一定是给予文本属性的的课堂,儿童的课堂。

支玉恒老师年已74岁还在深入课堂教学,他的作文示范课——《个性的表达》,沉稳厚实,娓娓道来。是的,作文难,难在内容上,那么,如何上好一堂作文指导课,得从内容入手。内容从生活中来,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能够写下去,写完,这是多写、多练的前提;生活有取决于人对生活的认识,作文指导得注意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识来源于实践。小事情来源于实践,大事情来源于书本,这些理论环环相扣,但句句真理。

支老师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教的。他的课没有花招,课堂实效性很高,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

两天的学习,带给我长时间的反思,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教学,教育教学的路很长很长,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学习,继续研究,争取向研究型教师迈进,努力培养更多新世纪人才。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十一

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感受着“生本教育”的内涵以及在以“生本教育”为主导进行的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细细想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些方法也曾经用过,只不过仅有那么几次而已,没能很好地坚持下去,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偶尔采用一下让学生自主学习或是小组交流合作学习饿方法,害怕孩子们玩得太高兴了,而是自己的课堂不受控制,就采用减少学生活动时间,自己多讲的方式。通过学习才知道,其实自己这样做非但没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反而是自己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会那么长,想想也是,我们成人有时都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了注意力而是精力分散,更何况是6、7岁的孩子呢!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可以说,他们课堂上的表现失常会令我们又爱又恨。就拿我们班的明浩来说吧!听讲的时候还挺认真,有时候回答问题也挺积极,可动起来的时候,又会让人气得不得了——不是在哪里乱动,就是把手放到抽屉里不停地乱翻,偶尔还会冷不丁地钻到桌子下面去找被他自己弄到地上的东西,当点到他名字的时候,他会忽闪着那双明亮的眼睛,用那种无辜的眼神,很委屈地望着我,让我又不忍心再说他什么。

课堂上的精彩也曾经有过。记得在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我采用的就是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答问题的方法进行的。别说,效果还真是不错。特别是当韩雨恒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回答xx刚才提出的那个问题”时,我感到很高兴。及时表扬了他,孩子可高兴了。同时我又借助表扬他的机会让其他的同学知道了,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完整,而且还应注意目的明确,让别人一听就知道自己回答的是哪个问题。

我们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只是,但前提是让学生的学习在乐学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地实践“生本教育”,让孩子们在轻松、宽裕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努力做到“我的课堂生做主”。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十二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事实上,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调查发现:有的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甚至不举手、不发言,仿佛置身于课堂之外。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这是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为此我校的几位教师组成了一个小小的课题组,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研究。经过前几次的总结和提升和最近半年的研究实践,我们总结了几点:

语文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要在哪些地方设问呢?我们经过组内实践研究总结了一下几点:

1、在主要内容上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整体性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矛盾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少课文从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诱发学生思维的亮点。在此发问,会促使学生思维兴奋,弘扬自主探求的学习方式。如《穷人》一文,先写古老的钟嘶哑的敲了十下,十一下后说“睡觉还早”。已经深夜,睡觉还早吗?在此预想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在对矛盾的探求中,进一步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在这样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对出海打鱼未归丈夫的牵挂之情,担忧之心。

3、在课题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仿佛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落花生》一文,简介作者时,告诉同学们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笔名就叫“落花生”为何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呢?简洁的问题恰到好处,为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打下了伏笔。再如《草船借箭》一文题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这不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暗示了这些“箭”在以后的对曹作战中是要“还”的。抓一字而动全篇,一石激起千层浪。

4、在反复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许多课文,作者运用了反复的表现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在这里设问,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感情内涵,也可促使学生体会悟情,提出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如《林海》一文中。三次出现“亲切、舒服”一词,分别表现老舍先生不同情境下的感受。教学中,我预想紧扣反复处发问,既可突出重难点,又能进一步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5、在关键处、空白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统领性的问题。

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缺乏针对性,不仅费时低效,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教师若抓住教材的关键,在关键处设问,提出富有统领性的问题,则教学事半功倍。如《草船借箭》文末,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紧扣“神机妙算”设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则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1.通过在课堂中注重提问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意较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有焕发出勃勃生机。

2.自开展课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公开课,将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融入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组员和学校领导的肯定。

经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问题切入点不合适导致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

课堂上,有时老师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2.教师提问多,学生主动提问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教师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3.不充足的期待时间

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深层次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更需要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十三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了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则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小学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组织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竞争中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之一。学生都有好胜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法设法引入竞争机制,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一些竞赛活动,从而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在教小学生识字时,教师可以分小组让学生比赛,看一看哪个小组识字快、认得多、组词组得多。这样小学生就会争前恐后地参与到活动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2.刻意求新,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喜欢新鲜事物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征,好奇心强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倾向。现今,学生的素质都是很高的,他们对于教师的要求也非常“苛刻”。对此,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

专业

水平,采取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方式讲授每一堂课,若还按照以往的授课方式——先介绍作者,再划分段落,最后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教学内容,尽量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有与众不同的感觉,即教学方式要尽量体现多样化、新颖化、个性化,突出每一堂课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新意。只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精神,学生的感官才能充分被调动起来,学习的过程才能更加有效,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鲜花的殿堂,每一个感官都能感受到沁人的馨香,使整个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希望。

1.教师亲近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用朋友间的真情来促使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从而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把自己当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将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消除各种障碍,向着自己的目标大胆迈进。

2.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就必须大胆让学生去实践、去尝试。这种方式,即是让学生在考试、作业的压力下解脱出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演。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优势,将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挖掘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

3.教师巧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所谓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兴趣等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能够作用于课堂教学中,有利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中。而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首先,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激励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为适当鼓励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其次,教师可通过小组竞争、合作探究来激活课堂教学。小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使他们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很多,只要教师不断学习、探索,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十四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问题,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如何提出的,问题的提问是否正确都没有思考过,没有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为此,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问题的提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例如,我们在学习《白杨礼赞》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当时写作的背景,让学生自己去整体感悟课文,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这些疑问处,可以让其他学生解答。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主思索问题。

学生不会提问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学生对问题本身的不了解,不知道提问的角度、提问的范围,也就是提问必须以教学课题为中心。

我们平常所提的问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问题的疑项、指向项和应答项。疑项主要指整个问句所包含的疑问对象、疑问词和语气语调。这个相当于构成句子的骨架,也就是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设问,用什么样的句子。指向项就是这个设问所要让我们应答的结果。如,文中作者这样设计的作用是什么?这个“作用”就是指向项。应答项其实在有的研究中是不包含在问题的结构中的,尤其是狭义上的结构,应答项也就是问题所要回答的一定范围。

这里的层次是相对于学生的认识水平而言,是指主体对认识对象作出的一种主观反映,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思维关照的过程。根据这一认知现象,我们把问题分为:设问、未疑问、疑问三个层次,作这样的层次划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触觉,从自己的实际去发现、捕捉问题,对自己已经明白的东西,提出设问,可以激发其他同学思考,形成编制目标的因子,同时,也可以激励自己深入思考,激发学生自己去提问。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从孔乙己的形象出发提问,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提出:描述孔乙己肖像的句子有哪些?描述语言神态的句子有哪些?描述动作的句子有哪些?这样学生再读课文时就可以很快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学生自己提问,还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上述仅从问题的结构和层次来分析,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提问的价值所在,了解从哪里可以提问,知道问题本身所具有的的价值。

教师只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才能爱上提问,不畏惧提问。

我们在学习一课文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课题,课题同样也是提问的着眼点。教会学生从课题自主质疑,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废墟的召唤》一文时,学生提出废墟到底召唤着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经过这两个问题基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整体,就能将文章结构梳理出来了。

学生在熟悉了常规提问后,进而需要精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关键点,把握关键内容。一文章的关键处可以说是全文的中心,也可以是课文的疑难处,也可以是课文的难点等。学生如果能在这些关键点上提出问题,提出自己质疑,说明学生真正深入了课文,同时这也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宗旨。如,《孔乙己》一文可以引导学生在描述“七个铜板”上设问:作者为何要这样细致的描述?目的是什么?从而总结出动作描述的意义。

课文本身故事情节的安排、发展都会有矛盾冲突的地方,而这些矛盾之处恰好也是作者设下伏笔之处,或者课文的衔接点、关键点。如果教师能教会学生在文中的矛盾处提问,学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了解文章的内涵。

学习提问需要教师精心的训练,而训练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们教师刚开始有意无意地让学生自己提问,到训练学生提问的方法,最后形成学生主动思索的习惯。

要让学生提问,首先要让学生不惧怕提问,敢于提问。教师要特别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思考,积极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哪怕是错误的、不着边际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多次训练中才能打开思路,肯动脑筋,善于提问。

学生敢提问了,但也不能一直是提错误的问题,这样不是我们训练提问的目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提问,教会学生提问(这个问题在上面我们已经描述过)。在学生提问后,我们并非像刚开始一样一味地鼓励,而是要对好的加以肯定,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让其修改完善。

善于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不只看学生提得对不对,而且要看学生提得好不好。我们在学生学会提问一些常规问题后,要让学生就课文的写法、结构、情节,及评价等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有质量的问题。这样的长期训练,才能让学生既学习了课文本身,提升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又充实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故乡》一文时,学生一开始主要在情节上提问,本课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有哪些情节?这些问题没有错,但是没有深入一层,经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思索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写作艺术,这样就提高了对课文的鉴赏性,质疑水平更高了,学生更能从提问中提高自己。

总之,让学生学会提问仅仅是培养其学习主动性的开始,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实施主体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教会学生提问。教师应该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问题本身的结构,传授学生提问的具体方法等途径来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十五

学舞蹈的,往台上一站,你就不难发现他们是学舞蹈的,身段、体形、眼神、举手投足,就是不同。他们一招一式尽显功夫,一步一态都是风流;新闻播音员,只要他们一张口,就是字正腔圆,出语悦耳,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会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他们的表现,让你分明感到,这就是播音员。舞蹈演员,新闻播音员,他们都自有自己的基本功,自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教师呢?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人,当然就有他自己的不同与别的职业的个性化形象;同样的道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形象也应有所不同。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有该以如何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呢?我认为,语文教师的形象特点应是语文的、艺术的、哲理的。

语文教师就应该是语文教师。教语文的首先应该爱语文,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爱语文,才会去爱你的每一节课,才会去钻研每一篇课文,课堂才有可能具有足够的空间和情感。许多沉闷的课堂并非由于课文引起,而是由于教师本身消极或者浅薄导致。刘勰早就感叹一些世俗的糊涂读者“合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以致“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浅薄情况屡屡出现。语文教师应该是将满腔热情撒在语文课本中,或喜或悲或怒或忧,情真意切,嚼出味道,这样才能触发感情,感染学生,感染课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之所以令人倾倒,我想首先在乎它有深厚的感情。这是任何语文教师也不应该忽视的。即备课时做到情不至时不动笔。“岂成篇之不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即便是枯燥的文章,也要将之嚼出味来,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着客观联系的,都可以向人们诉说它本身的情理,都有它自身的情趣,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它、挖掘它。美,是要去品味的。比如讲《拿来主义》,要谈及的是怎样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很枯燥,我们如何不能将它作深入的思考呢?作教师的首先不能厌烦,要以一种向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课题。我们要面对中外文化遗产,就好象要面对外面世界的空气一样,是不容逃避的。就好象推开窗户,就会有新鲜而温暖的空气迎面扑来,但随之而来的并不只是阳光和空气,还有苍蝇蚊子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紧关门窗为隔离苍蝇蚊虫的侵害而连阳光空气都一块拒绝呢,还是敞开门窗让有益的有害的全都拥进来?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当然就会在老师的情绪感染下而使课堂平添几分色彩。可见,教者若入情,语文课堂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语文教师是语文的形象,其实更应该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都该是语文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真挚的感情固然重要,但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深刻的思想内容,这些更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志。如果语文教师也和数理化教师那样冷静地推理,公式般的语言(决无诽谤之意),文章的情,作者的情,意境的美,又将如何授之以人呢?教师应该出口成章,情积于中,就要发之于辞。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其情境就大相径庭。分析到“祥林嫂”那临死时的眼睛,棗那饱含灾难性的无助的'悲伤眼神时,我就会将所有的对悲惨女性流下的眼泪汇成几句话脱口而出:“她本也是孩子的母亲,她多么需要温暖呀!竹篮是空空的,衣衫是薄薄的,祥林嫂要饭到你家门前时,亲爱的同学,你会给她披上一件棉衣吗?你会端上一杯热乎乎的开水递给她吗?你会亲自去搀扶一把吗?”讲到柔石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更唤起我们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也更激起了我们对敌人的切齿痛恨。“人性之美莫过于母性,母亲是我们温和的晴空。儿时,母亲就是夏天的扇子,梦醒时分,母亲的微笑就像春风吹拂;长大了,母亲却是风筝的线,儿子飞向哪里,母亲牵挂在哪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声情并茂,给学生、给课堂,也是自己塑造了一个特有的语文课堂形象。李燕杰教授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见,语文教师精妙的语言,应该是如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句,也可以是一句句发人深省的精简话语。给学生的印象老师是一位情感丰富的长者,又是口若悬河,能带学生进入一个美的境界的诗人,也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哲人。讲到《灯》时,“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教师应很快就告诉学生一个哲理,“关于吃饭有两种人,有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言简意赅,引人思考。

语文教师当然也应是艺术的。这本来和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同一个范畴,和上文所讲应是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师绝对要说普通话。普通话字正腔圆,表情纯正。笑而生乐,乐而不俗;怒而激昂,有节有制;伤而低回,沉而足气,决不虚幻。生动的语言,成就了一个生动的语文教师。只要你练好这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加上你浓厚的语文感觉,你的语文课堂定会妙趣横生,让你甘之如饴。

语文教师的感情如诗人般丰富,特别应该体现在情感的表现上。情感的挥洒,是带动学生深入接受文学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渠道。读诗歌,你应置身诗境,诗就是你;读政论文,你是慷慨激昂的政治家;读父亲或母亲,你是悔未读懂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伤痛孝子……语文教师应该是美的传播者。

当然艺术的语文教师并不是说要语文教师们去精通研究各类艺术,那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应该去爱艺术,作些了解,这将可为我们语文课增添光彩。比如,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是难以言传的,如何将这种享受艺术地传给学生呢?这可是一件不易的事。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不知有多少的想象成分在其中,如果只凭口舌是太过抽象;但如借助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也许有更良好的感觉相通。如《大堰河棗我的保姆》所表达的大堰河一生的悲苦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主题,如果能用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那苦难的背景内容配合本文教学,那简直就是太妙了。它们不但内容贴近,最妙的是音乐那如泣如诉,低回浓厚的乡音,各种弓法的巧妙使用,绝对可以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又如高三课文《孔雀东南飞》那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反抗又和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催人泪下而又优美的《化蝶》,或低沉阴郁;或多种乐器齐鸣:大提琴、大管、圆号、长号、大号,阴沉可怕;或高亢,或震耳欲聋,尽情宣泄;或沉痛断肠……教师要虚心向音乐教师请教,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增强音乐欣赏能力;也要多看舞蹈、绘画等,仔细品味其中的神韵。文学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因为“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这“火”这“泪”,不就是文学作品中感人至深的情吗?看来语文教师多一些艺术见闻是于语文教学大有裨益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将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师要讲究艺术,决不仅指课堂的常规调遣,让学生接收一种语文的独到芳醇,这就要老师自身加强修养,练就一嘴一笔一字。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不应是过于具体的,而是综合的素质形象,概括起来讲,就是活泼而高雅,敏锐而情深,正直而激情。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十六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59人,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们的知识学习广泛了,内容增加了,难度加大了,学习方法改变了.针对现状,我将孩子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品学兼优的孩子,这些孩子学习品质很好,有很好的自制力,能主动学习,应该说具有冲击重点中学的实力,第二类学生,所占比例,他们努力学习,但基于多种原因,如: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正确,青春期思想波动等,造成成绩不拔尖,但他们也有冲击重点的希望,这些学生就是所谓的可上可下的学生,发展好了,是重点,稍有松懈就将与重点擦肩而过,第三类学生,是老师最心疼的孩子,这些孩子一直努力学习,渴望有一份理想的成绩,他们善良懂事,但成绩始终不理想,以致自己信心都大打折扣,面对这些学生,老师都倾注了更大的热情,耐心的辅导,生怕伤到他们敏感的自尊。第四类学生是我平时关注最多的孩子,活泼好动,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也因此常常违反纪律,表现在旷课,上课搞小动作,甚至课堂上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听课,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也普遍不好。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显示出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对字形掌握比较好,错别字很少。这是与家长在家听写指导有力还有每天早自习听写过关有很大关系。可见付出就有收获。字义的理解对文章的感悟很重要,而现在收入的课文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词,在家庭作业中有些孩子的词语解释就是一味的抄参考资料或字典,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在课堂上如果一个一个要学生解释,显得枯燥,有些学生就是照着参考资料念出来,没有什么实效,放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费时多,我们略读课文一般是一课时,讲读课文一般是二到三课时,时间也不允许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只能讲解重点词句,其它词语的疏通理解还是要在预习时完成。老师已教给孩子方法,具体实行还有待于个人,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会自觉完成,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于热点的奥运火炬传递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事件,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则始终在整下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做好转差工作

本班极需帮助的差生大约有五名,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3、原创得意句段的展示。4、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5、在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总结范文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篇十七

二(2)班共有学生35人。学生进入二年级后,在识字方面突破识记的难关,孩子们记字的速度加快,但由于识字量加大,同音字混淆有时会出现。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

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经常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古典诗词、格言警句等。并愿意与人交流,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在说话方面,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连贯。识字教学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防止回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努力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

1、人教版新课标语文第四册教科书围绕着八个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教学内容: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

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

3、“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

4、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可作灵活处理。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标明。

除了随课文识字以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学生既可以利用熟字认识生字,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认字。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求认识的字不要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体会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

9、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0、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11、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78490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