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评课语录(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15:46:14
实用语文评课语录(模板17篇)
时间:2023-11-03 15:46:14     小编:翰墨

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个阶段都需要总结和回顾。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先回顾过去的工作和学习内容。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可能仅是冰山一角,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总结文章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和提升写作水平。

语文评课语录篇一

执教《西地平线上》,抓住三次落日来赏析,突出了落日的特征、作者的感受以及几个典故的作用。应该说这节课体现了课文的特点,落实了重难点。而且,在反思中也说了,结合单元写作要求“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来教学,所以也突现了语言发展目标的达成。

《西》的文眼是“世间有大美”。我们完全可以在“美”上做文章,进行提问。例如,“作者写西地平线上的什么美?”“落日美在哪里?”“文中写到的这些人物又美在哪里?”当然,这些问题是逐步提出的。因为,如果我们用心地挖掘教材,这篇文章表面写自然的雄壮美,深层方面是表现历史人文的悲壮美。

设问“落日是怎样的特征?”“作者从落日中得到哪些感受?”“如何理解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也抓住了自然美和历史人物的美。但问题显得比较零散,由于缺少过渡,有些问题的提出比较突兀,学生也感觉很突然。于是,一种自然流畅的阅读和欣赏中断了。

在引导学生重点研习第二次落日之后,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从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段中,任选其一,找一两处触动你的句子或语段品读并加以赏析。”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本来比较活跃的课堂一下冷清寂静了。后来学生的发言也少了,有些发言也不着边际。这个问题看似比较自由开放,但同时又大了点,让学生无处下手,也令老师尴尬“失望”。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具体点——“从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段中,任选其一,体会落日之美,赏析作者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感悟。”这个问题虽不开放,却很实在,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又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真正让语文课有“语文味”。

三次落日之中的美是不同的,美的内涵也是由浅入深的: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我们在赏析的时候可以按文章顺序由浅入深地赏析,这符合认知的规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语文评课语录篇二

《闪光的金子》是对徐虎这种高尚品格形象的比喻。故事真实感人,课文语言流畅,资料浅显易懂。逯小粉教师执教的《闪光的金子》这节课,让在坐的每位听课教师赞不绝口,感受颇丰,不愧为一节课改典范课,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

逯小粉教师这节课,能紧围课标,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教师大胆改革,摆脱了教案的束缚,放手让学生自我读书、自我解答、自我感悟,改革了以往按部就班、死板硬套、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

教学中,逯教师把三种习惯的培养贯穿于课堂始终。主要体此刻:

一、开课伊始教师经过检测学生上节课所学字词、听写生字,落实了写的教学。

二、采用“紧扣课题反复研读感受人格”的策略引导孩子与文本充分展开对话。

1、紧扣课题,激趣导读

教师导入板书课题时,故意丢掉双引号,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后复习,激活孩子先前经验:“闪光的金子”为什么加上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走进文本。经过快速朗读课文后,教师采用倒序教学,让学生划出课文中有课题的句子,抓住课末的点睛之句“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辐射全篇,反复感悟,品读。

2、反复研读,自主探究

自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件事突出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精读品悟,请你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和敬佩的词,并说出令你感动的理由。”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挨家挨户”、“休息时间”、“千家万户……”品悟。

3、展示朗读,自主感受

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表达孩子们对徐虎的敬佩之情。然后,结合孩子的展示读,引导孩子走进文本,真切感受人物内心。

三、学生总结,徐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说话本事。

提议:作为低年级小学生,如能留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动笔写一写,会更加完美。

语文评课语录篇三

我听了王教师的一节阅读课,对于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特点: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是否导得好,导得妙,看是否导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学习的环境中,所以说导语尤为重要。杨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们接触过的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入手。

2、教师要想真正地征服学生,除了教师自身的权威外,还应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过硬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来征服。课堂上,王教师始终以平等的姿态应对学生,“大胆说出自我的看法”、“你怎样认为的呢?……”仅有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下,我们才能看到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由此我想到在教学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以动力”,用激励、赏识、鞭策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在介绍安徒生生平,及经受挫折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时,王教师的博学多识,使我认识到教师原先的一桶水已经过时,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另外,对于本节课我有几点提议:

(1)在学生讨论这一环节有一些流于形式,应尽量让更多的同学有说出自我的看法、意见的机会,而不只是教师在说。

(2)在朗读这一环节时,教师让学生带感情朗读,当学生朗读把握不好时,教师作示范然后是不是让更多的学生再来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感情的把握。

总之,经过这样的学习与交流使我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更应当认真学好新课程,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把她们的成功经验贯穿到自已的课堂中来,让自已更快更好地成长。

语文评课语录篇四

(1)评课前的准备:课程标准要熟练;对教材要有很好的理解;了解相关的理论。

(2)课堂的观察——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

(3)课后的分析交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听课的四要素看:师生的活动。听:教师的语言记:运用规范的符号纪录,便于分析、统计。想: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师板书;学生活动。

4、评课三为主:要以肯定成绩为主;要以帮助提高为主;要以鼓励改革为主;

5、评课的两个突出:突出重点;突出特点。

6、评课的五个关注点研讨课:围绕研讨,关注未来。要谈建议、主张,少说定型之言。示范课:关注闪光点,以介绍新思想、新思路为主,多数有点少说缺点。交流课:替自己的看法时,多一些商量,少一些武断,关注点在——互动。调研课:注重观察分析,多谈现象,关注原因。检查课:评价的目标,多量化少笼统,关注点在综合性。

1、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形成学生的持续洞察力为宗旨。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生命发展,注重个性培养。

2、学习效果。学生的旧问题有否解决,新问题的讨论是否充分。各层次学生是否在原来基础上均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是否也学会思考,学会交往与交流。

3、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发展需要,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能否学好。

4、问题设计。是否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预先有否设想,内容是否联系学生生活,是否具有激情性、激趣性。

5、指导方法。善于求异性提问,掌握学生提出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引导创新思维。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善用丰富多彩的表扬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为学生创设各种表现机会。

6、学习状态。踊跃质疑,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能自我学习发现。

7、学习氛围宽松、和协、民主、进取。

8、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施,用得不好是浪费,有而不用是更大的浪费,创造性地使用教具和学具。

9、指导效果。语言规范、正确、富有情趣性、严密性,教师体态自然,表情合理,变化适度。保证学生心理正常,心情舒适。板书规范,摘录要点有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把握学习重点。

10、学习指导程序灵活,形式开放。有多方案指导设计。

语文评课语录篇五

《云雀的心愿》是四年级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用童话形式,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森林的重要作用,不能乱砍滥伐。表达了要保护环境的心声,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李华娇教师上的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错:

1、直奔主题。在引入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这样直接而又有效地把学生带进文本,激起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从而我想读书成为每个孩子的心声。

2、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进行小结,让学生归纳出森林的重要性,抓住重点,突出主题。

3、理解森林为什么会变成水库,学生不但明白了有关森林对环境的作用,还提高了学生的说话本事。

经过听课,我想提出一些提议:

1、朗读的训练缺乏有效指导。朗读的有效是这一堂课做得比较不到位的,异常是云雀妈妈和小云雀的对话,因为这些对话既是文章资料的呈现方式,同时也是人物情感的寄托之处。我提议,李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能够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抓住重点词品读,创设情境引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读……同时,引导学生在评价朗读时关注语言的资料、关键词、提示语,甚至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体验,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自读自评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推敲。

2、本文能够进行两个比较重要的句式训练。在学习森林是水库时能够让学生以“……能够……,……能够……,……能够……”的句式进行说话;在学习森林是空调器部份时,能够进行“森林是个巨大的空调器,夏天……,冬天……”的说话训练。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出示这两个句式,让学生的小组学习后以这样的句式来汇报学习的结果。

语文评课语录篇六

《雪顿节上看赛牛》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围绕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介绍。《雪顿节上看赛牛》就是介绍了藏族人民在欢度自我的传统节日——雪顿节时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写出了浓郁的藏族风情。课文按“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的顺序描述了自我在雪顿节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藏族人民欢乐的心境。

李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单元训练重点项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中又能时时处处关注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本事的提高,如创设学生说话的情境,利用媒体创设利于学生学习和想象的情境。一节课,教师能始终抓住教学点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并且教师还能围绕本学期小专题《优化作业设计》进行课堂练习设计。

本设计紧扣文本资料、单元训练重点、课后题,打破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然后直奔教学重难点,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抓住重点词语“别开生面”,贯穿教学始终。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李教师重点是抓住比赛时场面的壮观、趣味、揪心进行课堂教学的。

本课资料长,但李教师能巧妙的进行设计。本课时把握住了读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本事。”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能够是主要资料,能够指思想感情,能够指表达方式。资料,情感,都要经过语言文字来表达。叶圣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圆球,组成文章的所有词句段都环绕于这个球心,缺了其中的某部分,就成不了圆球。所以教学一篇文章,要着眼于整体。

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是:

1.虽然是第二课时,但教师能把握住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时,教师能巧妙引课后,直奔教学主题。

2.能选择学生自我感兴趣的段落品读,借助媒体辅助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经过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感悟课文。

3.能抓住重点段落来学习,品味。做到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各民族异常是藏族浓郁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牦牛比赛时的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场面的壮观,同时,把课文里一些重点语段提炼出来,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一些重点词语用不一样颜色的字标记出来,加深理解,也有利于朗读指导。

5.重视了朗读训练,尤其几个重点段落和截取的片段。经过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除此之外,教师又能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加入了语文扩展练习、变换句式和仿写句子练习,在语言实践中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

6.教师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学习重点的资料。教师能引导学生抓重点的词句品读,体会赛牦牛的壮观场面、牦牛发怒奔跑的惊险和它与主人的亲近。

本节课的确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也有可探讨的地方,我仅代表个人意见。

1.教师从引课过渡到品读感悟时,问题设计的巧妙,但学生不能抓住重点,充分地进行学习,有点摸不着头绪,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

2.朗读形式有点单一,学生评读、议读较少,应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练习中,提高朗读水平。

3.在过渡到品读感悟时,学生的质疑本事还是差,学生提的问题太多,过碎,学生不会抓住重点,充分地理解课文。

4.让学生选择自我感兴趣的段落,用自我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进行展示这一环节安排的挺好,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太强,还是要依靠教师引导。其它形式学生想不到,还是要靠教师的层层点拨。个别学生还是没有参与其中,主动性、进取性不够。课堂上个别学生的纪律还要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

5.《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优美的词句。从课文中找出描述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读背背,再抄写下来,进行语言积累,期望以后注意。

特级教师于漪教师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期望李教师能从遗憾中找出问题,改善方法,提高自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评课语录篇七

今日有幸聆听了xx教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完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秋天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教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姚教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主角,与学生展开对话。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经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可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我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我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比较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够渗透写法的指导。以上几点只是自我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语文评课语录篇八

《背影》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当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到达“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异常是父爱的美。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父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能够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写父亲的背影哪次写得最详细”等等问题。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我的感受,所以,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进取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总之,如何调动学习进取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必须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语文评课语录篇九

今天有幸听了我校郭xx老师的一节课,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简单的说一说我的一些看法。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课文精美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诗意。

利用课文情境,加以音响效果,带给学生愉快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让学生在蝈蝈的美妙声中,迅速产生对夏天的遐想。多媒体配乐范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对课文的向往自然产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为课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

郭老师充分利用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启开了想象的闸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丰富多彩的,不尽相同的。郭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通过朗读来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夏天的特点。在这一过程,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

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师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阵风吹来,小雨滴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导朗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诗歌中优美的词句时,郭老师的教学环节中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清凌凌”这个词的理解,郭老师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述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绘河水给自己的感觉,从而顺其自然理解了词意,并且送词“清请的、清澈见底”让学生积累,并读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词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仅仅凭静态的图画并不能领会,郭老师采用的是把学生带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学生戴上“蝴蝶”,全班学生作为“花朵”,“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此时毋需多言,这一动作已经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穿梭”一词。同时,小“蝴蝶”们穿梭的快乐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学生得以在这想象的空间里沉醉和抒发;在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品读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小鱼嬉戏的自由,雨点歌唱的快乐,带给学生诗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来了,我想变成............”的句式,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以读促悟,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提升了诗的主题。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郭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演、阅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师的投入,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状态,情不自禁地走进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

语文评课语录篇十

本节课是一节现代文的阅读教学课,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头戏。建构高效的语文课堂,落实语文技能训练,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这既是数代语文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扎实的探索,称得上是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其成功之处在于: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如果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他们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教师能交给学生一些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就能依靠这些“过程和方法”指导自己的语文学习;而“过程与方法”的获得不构建在一定量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上,也只能是毫无基础的空中楼阁。因此,实施语文新课标,教师并不需要回避“双基”训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不仅是我们评价一堂优质课的重要原则,更是我们日常教学所应该认真执行的标准。

在《春酒》的课堂教学中,张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朗读方法,注意课后注释以及老师多媒体上出示的字词,并且强调这都是一些比较容易读错的或很常用的字词,掌握了这些字词,对理解课文很有好处。现在的语文课堂特别是优质课竞赛,很少看见有人教生字词了,认为一教字词,就是老传统,就是落伍。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啊!张老师不仅做了,还注重了落实。接着,在品读语言、赏析课文的过程中,紧紧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品味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读、赏析完之后,张老师还作出了如下归纳:《春酒》之所以如此动人,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下列写作方法:

1、精选动词,反复推敲。

2、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4、选用符合人物年龄,身份的语言。

5、化抽象的思念之情为具体的事物形象。

这不仅是交给学生解读这类文章的一把钥匙,也是传授给他们写作此类文章的一个秘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堂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形成了技能。

从《春酒》实录来看,张老师认真落实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并将“双基”训练与“三维”发展和谐统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新的理念要求语文老师要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阅读本身就是“你中发现我”的过程。也是“我思”的过程。这一切都离不开文本这个载体,而一味地标新立异游离于文本之外,是悖离语文教学初衷的。

在本节课中,张老师从粗读课文,理清大意,到品读语言,赏析课文,始终扣住文本。通过朗读技能的反复训练,不断感悟、体验作品的情感;通过研析优美的语句,不断挖掘、品味情感的内涵。同时,教者也适当地做了拓展延伸,将琦君的《春酒》与余光中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旨在突出同一主题、同一年龄层次的`作者,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因而语言的表达效果迥然不同。一个活泼、欢快,一个深沉、凝重。但它们在表达方法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样,就使文本研习与拓展延伸融为一体了。

语文阅读教学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更不能用浮躁的语文教学造就一批肤浅的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让他们能静下心来读文本,只有阅读好文本才可能让学生通过与文字亲近的过程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真正有效的拓展迁移训练必须建立在充分研习文本的坚实的基础之上,以文本为核心进行有机的拓展。

张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的讲析,还是从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步骤的实施,都充满了共性。但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上,则更多的是充满了个性。且不说课堂气氛的有张有弛,也不说师生配合的入情入境,单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语言,就充满极大的魅力。你听教学这篇课文的导言:“一曲望乡,一段思恋。思乡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因为人都有感情,生命都有根。思乡是每一个游子共同的心愿,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乡。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它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愁思,它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怅惘,它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眷恋,它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出生于浙江永嘉的琦君在美国回忆起她儿时品尝过的春酒,又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随着这样的导言,学生情趣油然而生,便带着强烈的求知欲阅读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再看中间过渡、讲析、点拨的语言:“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一首《乡愁》充分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乡愁》。”说到这里,只见同学们一个个全神贯注,仔细聆听着《乡愁》的配乐范读。“光说不练可不行,咱们把我们刚刚学到的一点本领拿出来展示展示。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背上行囊去远方寻找自己的世界,到那时,我们会发现清清的小河曾荡漾着儿时的梦;绿绿的山上,我们曾把梦想和风筝一起送上蓝天;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的紫薇开成一处绝美的风景;或许我们也会发现家乡的腊肉真是人间无上的美味。不如趁着现在,我们好好地把故乡来品尝,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眼来感受故乡的味道吧。”话音未落,情绪高涨的同学们早已展纸握笔,开始写作了。最后,张老师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回顾这节课,我们不仅品味了甘醇的春酒,还获得了阅读的方法,知道了写作的窍门,真是受益匪浅啊!今天的课也是我一生中的珍宝,我会好好在心中珍藏它,我也希望今天的这节课能成为同学们儿时最美好的记忆!”课虽然结束了,但情却并未尽,意也犹未已,给学生留下了回忆和想象的艺术空间。

由此可见,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要有个性化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除了应该有一般教师的生动、准确、活泼的特点以外,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或者词采丰美,富于感情;或者自然流畅,幽默生动;或者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或者自然亲切、启人思维。借助个性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完成语言的享受。

当然,张老师的课也不是无懈可击,缺点在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操练还不足,真正的训练要让全班每个同学都动口动手,人人落实教学目标。其次,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只是课堂上的训练决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课外勤做训练。我深信,张老师能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课堂教学园地绽放更美更艳的鲜花!

语文评课语录篇十一

《闪光的金子》是对徐虎这种高尚品格形象的比喻。故事真实感人,课文语言流畅,资料浅显易懂。逯小粉教师执教的《闪光的金子》这节课,让在坐的每位听课教师赞不绝口,感受颇丰,不愧为一节课改典范课,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

逯小粉教师这节课,能紧围课标,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教师大胆改革,摆脱了教案的束缚,放手让学生自我读书、自我解答、自我感悟,改革了以往按部就班、死板硬套、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

教学中,逯教师把三种习惯的培养贯穿于课堂始终。主要体此刻:

一、开课伊始教师经过检测学生上节课所学字词、听写生字,落实了写的教学。

二、采用紧扣课题反复研读感受人格的策略引导孩子与文本充分展开对话。

1、紧扣课题,激趣导读

教师导入板书课题时,故意丢掉双引号,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然后复习,激活孩子先前经验:闪光的金子为什么加上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学生兴趣盎然,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走进文本。经过快速朗读课文后,教师采用倒序教学,让学生划出课文中有课题的句子,抓住课末的点睛之句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辐射全篇,反复感悟,品读。

2、反复研读,自主探究

自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件事突出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精读品悟,请你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和敬佩的词,并说出令你感动的理由。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挨家挨户、休息时间、千家万户品悟。

3、展示朗读,自主感受

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表达孩子们对徐虎的敬佩之情。然后,结合孩子的展示读,引导孩子走进文本,真切感受人物内心。

三、学生总结,徐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提议:作为低年级小学生,如能留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动笔写一写,会更加完美。

语文评课语录篇十二

今日第二节课,我听了xxx教师上的一节生动趣味的公开课,获益匪浅,此刻由我对这节课作如下评说:x教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师语言丰富、优美、感染力强。既求新又求实,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了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散文。情景导入时,x教师用那声情并茂、富于文采的语言,引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在品味祖国奇山异水的同时,激发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导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简介上,x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简介的办法,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字词讲解采用卡片式,解决方式新颖。课文朗读上,重点突出,有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式,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课文朗读时,教师给予了充分的学法指导,还采用适时点评打分的方式激励学生。

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一句进行翻译,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促使他们都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

感知课文资料部分,x教师的分析富有层次性,能够经过三个有梯度的问题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课文资料,效果明显。

品味赏析部分,教师能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本事。

语文评课语录篇十三

王老师讲了一节语文课《雪》,我想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表述。

课前王老师发了导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已作了下面的准备:了解了作者是谁,作品有哪些,掌握了生字词。通过检测,看得出学优生与学困生都作了准备,已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所有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能认真倾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的发言,很多同学还边听边记笔记。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效果显著。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比较多,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好,预设的目标达成度高。

课前,王老师精心准备了课件,找了很多雪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雪的过程中引起共鸣。王老师的讲解清晰,结构合理,契合主题,语言简洁,语速适中,节奏均匀,边讲边板书,学生能从板书中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设计这些话题,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效,课堂效率高。

《雪》这篇课文位于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散文诗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王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注意到了这些方面。她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品味、读中领悟,对于江南雪和朔方雪的各自特点,王老师也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让学生揣摩领会,尤其是王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比较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中所寄予的精神追求并从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方面都很值得称道。

学习目标关注高级认知技能,教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关系紧密,学生参与课堂人数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语文评课语录篇十四

今天听了辜先洪老师一节语文课《孔乙己》,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听课感受。不当之处,望各位批评斧正。

辜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三个目标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未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探究。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辜教师引导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学习有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当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

点拨的时机是在学生进行了深度探究后,陷入思维困境的时候产生的。“点拨”是教师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情绪的态势,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教学艺术。在讲解《孔乙己》时,辜老师叫学生品析一个“半”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含“半”字的语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有事可做了就有话可说了,通过探讨,教师点拨、总结:孔乙己半瓶醋的学问才导致他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半文半白的说话方式才叫人半懂不懂引人发笑,半途而废的工作态度导致半夜三更的下作行为,半身不遂导致他半人半鬼的生存状态及半文不值的'社会地位。最后,我用一副数字联概括孔乙己的一生: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难觅,六亲不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三餐无着,两袖清风,一文不值。精要的概括所以学生对孔乙己至今还记忆犹新。从而达到了精讲点拨的效果。再如讲解杜甫诗时,在介绍作者时,为了让学生较深刻的认识杜诗现实主义即“诗史”,我用杜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臭”的读音来点拨。

一堂课下来,有时不是人人都能学会,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辜老师用10分钟的时间叫学生找出有关描写孔乙己的句子,分别属于什么描写,另外还布置了稍微较难一点的问题,供基础较好的同学做。这种设计作业的低起点,多形式,照顾了所有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不仅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要上好一节课,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课堂小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精心设计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精彩的课堂小结,是教师和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梳理和高度概括,辜教师从课堂细节入手潜心研究,认真设计,收到了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语文评课语录篇十五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整节课紧扣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威尼斯的小艇》是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这篇课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陈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小艇的样子,同时注重学文,教学中把握住了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在突出小艇样子上的特点。在了解了船夫的技术时,陈老师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为什么能生动地描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进而加以练笔训练。

再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这节课教学的内容较多,但是施老师并没有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生字的书写,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这节课中,郑老师采用默读、齐读、范读、赛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异国的风情。学生通过读,理解了小艇的样子和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掌握了运用打比方、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以及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的一节课。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自由,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这节课是值得我们推敲,研究的。

语文评课语录篇十六

今天,我有幸听取了李淑妮老师的一节拼音教学课,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理解、把握教材准确,课堂生动有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我认为有以下优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1、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李老师能充分根据儿童的特点,并对教材进行潜心地钻研,恰当地选择了愉快教学法。一年级的学生十分好动,注意力无法持久,但都非常喜欢听故事,玩游戏。李老师针对这个特点,营造了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李老师采用的读法有:教师范读,同桌相互纠读,开火车读等,整个过程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集中的注意,并通过反复练读达到牢固地掌握复韵母认读的目标。

2、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李老师做得也比较好。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里学习,能做到由教师扶,再到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去学习新知,体味成功的乐趣。尤其在学习复韵母ou的发音这一环节,李老师请学生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充分相信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1、在教学复韵母aoouiu的发音时,还应该重点指导aoouiu的发音口型,而不是渗透发音方法。

2、在区分iu和ui这两个复韵母时,老师出示顺口溜:“小i在前,iuiuiu,小i在后,uiuiui”,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反复强化记忆顺口溜?比如老师先范读,接下来让学生带读会不会更好?在这个环节,如果出示拼音小卡片,让学生看着老师出示的小卡片配上顺口溜,让学生自己在记顺口溜的练习中就很快区分出iu和ui。

以上评课只是我听课之后的一点拙见。

总之,李教师的课上得非常精彩,学生学得也很主动。看得出李老师课前准备非常充分。课堂效果也很好,教学有效性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在课堂教学整体建构的高度和深度上都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语文评课语录篇十七

20xx年x月17日下午‘在刘家营小学领导组织下听了付银银老师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节课。付老师本课重点安排了三个结构相同的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自学,知道不同动物尾巴的用处。听了付老师上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后感受颇深。

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两者互为促进、补充。因此,教学一开始,付老师就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随着教学深入,采取不同方法,以读促思,以读释疑。如出示“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和“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教师扮演小壁虎分别说出这两句话,叫学生扮演小鱼。问:“小鱼喜欢小壁虎的哪中说话方式为什么?”学生比较读、学生反复读后,纷纷选择第二句,觉得这句多了有文明礼貌用语说明小壁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还可以看出壁虎想借尾巴的着急的心情。于是,借读训练学生语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后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层层深入,突出体会“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吗”等礼貌用语道出壁虎委屈、难过、焦急的心情,从中领悟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付老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让他们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学生通过充分地、饶有兴趣地读文,理解了课文,培养了语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28136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