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要根据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合理安排撰写和呈现的过程。撰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报告需要一定的规划和准备。您可以在以下报告范文中,找到解决特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非遗申报报告篇一
春节习俗作文500字
春节习俗作文500字
我国一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它就是古老的“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与春节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节的众多风俗至今都代代相传的。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原古时代就记载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因为‘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用意是把一切贫穷,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人们寄托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借扫尘的方法去整理全年来的得失,向往打算新年的美好开始。用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方式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把福字倒着贴,意示着“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还有行行色色的年画,窗花,春联贴挂,期盼赐予福禄寿,一年更比一年好。
春节习俗作文500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作文500字
大年初一是我感到最快乐 的一天。我不仅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和新年 礼物 呢!
一大早,我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了。我一睁开眼,就往枕头下面摸,哇!我摸到了两个红包。原来是爷爷 奶奶 和爸爸妈妈 给我的压岁钱。我打开一看,啊,里面有这么多压岁钱呀!我高兴极了,大声喊道:“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永远幸福 ;爷爷奶奶身体健康 ,长命百岁!”全家人都高兴地笑了。
离开了大伯伯大妈妈家,我又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 家拜年了。当然我又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喽!
有了这么多的压岁钱,今年我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元宵灯会义卖”活动,我要用自己 收到的压岁钱为学校里生病的同学 献上一份爱心。
小学生六年级关于描写家乡的风俗习俗作文500字家乡的春节
大人们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的圆形鞭炮也放在门口。大人们拿着打火机把一个个的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得响,圆形鞭炮“嗖”飞上天,再“轰”得一声爆炸。我们小孩子开心极了。
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围着一张桌子吃团圆饭,还有吃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到那天,人们整天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都包粽子吃。听说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他叫屈原,当初他被别人杀害了并且扔进了又急又宽的汩罗江里,人们知道了,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正好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知道粽子是怎么包得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把新鲜又绿油油的
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轻轻地勺起糯米,并加上绿豆、蜜枣、葡萄干、排骨、花生米,包起来用绳子捆紧,最后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几个小时,熟透了就可以吃了。还在煮的时候那香味早已传遍了整个大街!你咬上一口尝尝,保证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令人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
一顿丰富的午餐过后,人们就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来观看激烈的赛龙舟。只见两队选手精神抖擞地坐在船上,手紧紧地握住船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整装待发。“叭”的一声,一条条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向前冲。两岸的人们也欢腾跳跃,兴奋地大声喊着:“加油,加油。”那简直锣鼓喧天,响彻云霄,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人们也早已满头大汗,该洗个舒服的澡了。按着传统的习惯,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艾叶、菖莆、鱼腥草等烧上一大锅水。全家人都要洗,说是避邪气,其实按中药原理是杀菌除湿气。洗了以后,不会生痱子。
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过端午节,那一定一饱会眼福和口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花市何处有?的士直驶望海村。”星期五,我与爸爸到江北观音桥的望海花市去开了一番眼界。
清明节逛花市的人可真多啊!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都来购买美丽的鲜花,去祭奠先逝的亲人,以对逝者表示深切的哀思,送去一分挂念。我为这文明、古朴的民风而感到欣慰,望普天之下的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清明时节——家祭无忘思乃翁。
小学六年级作文: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春节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了。春节,是热闹的象征,是团圆的象征。我的家乡在建西,这儿的春节习俗我最熟悉不过了。我们这的春节差不多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就是小年。在这天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祭灶:在灶台上方的墙壁上贴上一张红色的灶君画像。还得把这一天买来的“灶糖”、“灶饼”和各种糕点放进盘子里装好,摆在画像前。最后还要点上几柱香,来接灶神爷来家里吃东西。在民间,还有一个幽默的说法:如果灶神爷来了你加,并且吃了你家里人供上的物品,他就会一直住在你家的锅灶里。其实,这种说法也只不过是为了喻意着年年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祭灶过后,就开始打扫卫生,叫做“扫尘”。因为“尘”与“陈”为谐音,在新春来临之前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这样做是为了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都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套和窗帘。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扫尘,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扫尘”过后,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为了让家人们吃上一顿好的年夜饭,他们也不辞辛苦。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大家都开始贴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除此之外,人们还要贴上倒着的“福”字。“福”字指“福运”、“福气”,把“福”字倒着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现在的“福”字贴,更是花样繁多,有的还有在“福”字的周围加上寿星、寿桃、龙凤呈祥、五谷丰登和鲤鱼跃龙门等等图案。
做好了年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分外的热闹。一家人难得能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大餐,因此,所有的人都是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的。
吃过了年夜饭,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小家庭,洗澡过后,穿上新衣,迎接新年的到来。现在,大多数人家都会在这一天晚上观看中央一套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大家才会放鞭炮,放烟火。这样的鞭炮声和烟花会一直到深夜。
新年过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晚辈都要到长辈家里去拜年,祝长辈们长寿安康。另外,长辈还要分别给晚辈们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有“平平安安过了一岁”的意思。这一天里,同辈人如果见了面,也要说声新年好。以示对对方的新年祝福。
家乡的春节过得多么热闹啊!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这样一个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我爱家乡的春节。
小学生中秋节作文400字:中秋月儿圆中秋月儿圆
常熟外国语附属小学六年级二班张欢
10月3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在阳台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就连我家也不例外。
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我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家乡的端午节
转眼间,春节已经过完,再过3个月,就是端午节了。想一想去年的端午节,真的很期待。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等。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日子,到了端午节, 人们就用棕子等方式来祭祀屈原。
到了端午节,早上人们就去包棕子,包棕子是很难的。包完了棕子,还得把棕子拿去煮。真是麻烦。
差不多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就通通祭祀祖先,祭祀品最多的就是棕子。
吃完了棕子,人们就都去看赛龙舟。这时到处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龙舟赛开始了,一条条龙船在大江里游,龙船各种各样,五颜六色,有黄色的,粽色的,红色的,蓝色的„„比赛开始了,赛龙舟的人都用尽了全力划船,都想争夺第一名,大江两岸人山人海,观众在岸边大喊大叫,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在为船队加油。听奶奶说,每年举行龙船赛是我们潮州人的民俗文化,它是潮州人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象征。这样的龙舟赛既好看又有意义,真让人喜欢至极。
端午节还有三个月就到了,大家都来看我们家乡的赛龙舟哦!
家乡习俗作文500字
知不觉的有过了一天。“有红包咯!”小孩们欢叫。 家乡习俗作文500字
非遗申报报告篇二
根据局里统一安排,本人主要分管科技计划申报与管理、人才引进与申报、策应扶持等工作。本人能带领相关科室围绕科技局和上级部门中心工作任务,踏踏实实、努力工作,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1、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今年以来,先后帮助培育开发科技项目100余个,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6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31个、市级43个,申报的数量是去年的1。5倍;目前已获批15项,共获得项目扶持资金1220万元;重点策划谷硅新材料、腾宇机械、沃绿宝生物3家企业申报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有1项获批,获项目资金600万元。
2、引导企业争创科技型载体。在帮助企业申报各类项目争取扶持的同时,还积极服务企业做大做强,辅导企业创建各类荣誉,增强对外影响力。先后组织9家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培育计划并成功入选;组织2家企业申报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并成功成为入库企业;组织2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1家成功获批;组织3家企业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组织11家企业申报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并获批;组织10家企业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9个,目前已获批7个。
3、推动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利用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近30人,其中申请国家x人计划1名、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15名、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5名、市领军人才集聚计划25名,获批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1名、市领军人才集聚计划7名。
4、主动做好其它交办工作。本人今年还参与精科智能电气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职务分工,帮助园区完善了产业规划并成功申报市级特色产业基地,目前该项目已成为市委工作会议的观摩点;另外本人还负责帮办科技局招商引资项目—谷硅新材料项目,能及时处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深受客商好评。
1、品行修养
本人能够正确对待手中权力与服务群众的关系,依法依纪办事,努力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励,当好表率。同时,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和服务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坚持真理,抵制错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谦虚谨慎,真诚待人。反对弄虚作假、拨弄是非、言行不一的不良作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工作中,始终注意维护班子集体形象,讲大局、讲团结,与班子其他成员坦诚相见,不断增强班子凝聚力,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2、理论学习方面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觉学习、完善自己作为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坚持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是从强化党性修养出发,注重学习政治理论。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从提高工作能力出发,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结合岗位工作需要,认真研读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熟悉各种政策规定的具体应用,努力掌握业务工作开展的内在规律。三是广泛学习新知识。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学习电脑、金融、法律等现代知识,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信息,汲取有益成分。
3、廉政建设方面
能够遵纪守法、遵章守制,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做到廉洁奉公、勤勤恳恳、尽心尽职,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保持民主作风。能牢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特别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在热情真诚的前提下,注意把握分寸,不铺张浪费,不豪华接待,给客商留下真诚办事、勤俭创业的印象。能自觉倾听和接受领导和同事们的监督,能经常提醒自己算好政治帐、经济帐、亲情帐,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着力培养廉洁、务实的良好作风。
1、最不满意的一项工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全年仅有1家企业通过认定。
2、急需提高的一个方面能力:本人不仅任科技局副局长还兼任精科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急需提高2项工作同时兼顾能力。
非遗申报报告篇三
蚕丝生产民俗是指在整个蚕丝生产过程中蚕农们世代相传的生产技艺和知识,以及围绕这一生产过程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所产生的带有鲜明地域蚕丝特色的民俗事象。这一些民俗事象,在一个特定区域的集中体现,又形成了这个区域独特的文化生态。
为了进一步做好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保护工作,弘扬我们悠久的丝绸文化,经支部党员丰国需提议,农工余杭支部于2008年春组成了调研组,对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的文化生态保护进行调研。此外,我们的调研还得到了省民俗专家、杭州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副主任顾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经过近半年的走访,我们基本完成了对塘栖镇塘北村蚕丝生产民俗文化生态状况的调研,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塘北村蚕桑生产及相关民俗概况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是塘栖镇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栖镇三个大村——姚家坝、龙光桥、郑家埭三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1351户农户,总人口约为516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7422亩,有耕地5013亩,桑地1600亩,果地647亩,鱼塘162亩。该村主要经济构成有蚕桑、枇杷、果木、家禽、水产等。其中,蚕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约有90%以上的农户还在从事蚕桑生产,每年蚕桑生产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个余杭区的第一养蚕大村。
塘栖镇作为余杭“丝绸之府”的主要代表区域,曾拥有极其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蚕桑生产下滑严重。目前,塘栖镇的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带。据2007年统计,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养殖蚕种1714张,占全镇(不含塘栖办事处),全年蚕茧总产量高达担,占全镇年蚕茧产量的(不含塘栖办事处)。按全年平均茧价980元/担计算,全村一年蚕茧收入达万余元。其中春期蚕蚕种1165张,总产量达到担,占全年产量的71%。
蚕桑生产作为塘北村一种传统技艺,与当地村落社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的蚕桑生产过程中,当地已形成了包括口头文学、民间信仰、人生礼仪、节日庆典、民间工艺等各方面内容的一系列传统民俗。
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塘北村的蚕桑生产也面临着效益比较低下,蚕农经营规模小,生产和市场风险大、丝绸价格一直在低谷徘徊等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调查发现目前尚在养蚕的均是一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养蚕经济效益不佳,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那些年纪大了的老人,打工无人要,在家无事可做,只能靠养蚕赚几个小钱。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传统生产技艺以及与之相关民俗活动濒临消失的命运。
二、建议在塘北村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
目前在杭州地区,像塘北村这样大规模养蚕的已绝无仅有,而当地与蚕桑生产相结合的民俗事象、蚕桑文化则更是弥足珍贵。如果现在再不加以保护,这些传统和文化一旦消失,就再也无从恢复。因此,从保护自身文化传承的迫切性来说,从保护“丝绸之府”的文化空间来说,塘北村这个杭嘉湖蚕桑文化代表性空间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当前塘栖正在进行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可以结合塘栖的运河综保工程,来保护我们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至于具体的保护形式,我们建议可在塘北村设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通过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不但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相关民俗事象、蚕桑文化的保护,并最终实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三、在塘北村开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
塘北村作为余杭塘栖镇蚕桑养殖第一大村,具有深厚的蚕桑经济文化积淀,开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众多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区塘栖镇的北部,北面与德清新安镇相临,东面与运河镇杭兴村交界,西面是京杭大运河,距塘栖集镇约三公里,塘五公路穿过该村,可直达运河镇的五杭,临平、塘栖也有公路可直达该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十分适合开发旅游。此外,塘北村的西面紧靠着京杭大运河,运河塘栖段的开发也给它的发展带来机遇。可以依托运河改造,打造一个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蚕桑生产民俗的生态空间。
2.蚕桑生产优势
塘北村的蚕桑生产规模大,多采用蚕农分散养殖的方式,绝大多数农户家庭都有参与,较多的养殖蚕种5张,一般的也有2至3张。其中龙光桥廿四度自然村是塘北村中养蚕最多也最为典型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有144户农户,家家户户全都养蚕。最多的人家一年要养四季蚕,(春、夏、中秋、晚秋),生产时间跨度很长,这在其它乡村已经看不到了。
3.民俗文化优势
传统的蚕桑生产技艺以及整个生产过程构成了一个特有的蚕桑文化空间存在的基础,同时也在这一带蚕农精神文化层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在塘北村,根深蒂固的蚕神信仰沿袭至今,构成了蚕乡特色的文化环境。其中的马鸣王庙会就是最典型的反映蚕神信仰的群众性活动。在当地,此类民俗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众多,极有蚕桑文化特色。
4.非遗项目优势
整个塘北村的蚕桑生产民俗,有不少省、市、区级非遗项目:
清水丝绵:旧时,塘北村家家户户都自行手工缫丝,至今还保存着清代咸丰年间的手工缫丝车。缫丝过程中的次品茧,蚕家们就拿来做清水丝绵,至今蚕妇们还都会做。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厚薄均匀,“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轧蚕花:旧时,每逢清明,蚕农们都要去超山“轧蚕花”,轧蚕花时,男男女女都戴有一朵纸剪的或绢做的“蚕花”,男的将蚕花插在帽檐上,女的将蚕花戴在发结上,场面十分壮观。“轧蚕花”这一项目被列入余杭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塘栖茧圆:蚕农们为求蚕的丰收,十分崇拜蚕神。每逢蚕神生日,蚕农们都会在自己家中祭拜蚕神,或去蚕神庙中祭拜。祭拜蚕神时须做一些供品,其中茧圆是必不可少的。茧圆是用米粉做成,最初是与茧子大小相仿的小圆子,后蚕农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茧圆做成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等形状。此俗如今仍在塘北村一带流行,已被列入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蚕桑生产民俗:伴随着栽桑养蚕产生了不少民俗,在塘北村这些习俗都在流行,如:“关蚕门”、“开蚕门”、“谢蚕花”、“扫蚕花地”、“敬蚕神”、“剪蚕花”等等。蚕桑生产民俗也被列入余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四、对建设“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几点设想
我们认为,塘北村蚕桑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众多的优势,展示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民俗文化。这个旅游区可以以现在的廿四度自然村为中心,紧邻周家坝选择200-300亩土地作为旅游区的范围。在这个旅游区里,保持以蚕桑生产为主,花果生产、渔业生产为副的农耕景象,向游人展示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1.建立原汁原味的蚕桑生产空间
廿四度自然村现有144户人家,目前家家都还在养蚕,只是养得有多少之分。旅游区建立后,必须要出台一些相应的措施,让居住在旅游区内的村民们继续保持养蚕的习俗,并且力争家家都养四季蚕。春蚕、夏蚕、早秋蚕、晚秋蚕,这一年中的四季蚕,可为旅游开发提供观光时间的保证。在养蚕期间,可让游客参观连成一片的原汁原味的蚕房,并在指定地点让游客自己参与养蚕,体验蚕桑生产的快乐。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蚕桑生产的产品,搞一些小蚕,配以一定数量的桑叶,做成产品,供孩子买回家去饲养,日后结成茧后还可来塘北村出售。这样,既能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能给旅游区带来人气,带来回头客。
2.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博物馆
在旅游区内,建立蚕桑生产民俗文化博物馆,在馆内用图片、实物展示江南蚕桑生产的全过程,展示所有与蚕桑生产有关的传统民俗。这个博物馆还可以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取得联系,成为他们展示蚕桑生产民俗的一个基地。
蚕桑生产的民俗十分丰富,从“敬蚕神”开始,“开蚕门”、“关蚕门”、“谢蚕花”……,一项项民俗活动极其丰富,将这些民俗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来展现,使游客来过一次就能了解整个蚕桑生产中的所有民俗文化。
除此之外,还可在博物馆内设个“故事吧”,让游客在里面喝咸茶,听故事。所讲的故事也全都是与蚕桑生产有关的传统故事,以加深游客对蚕桑生产民俗文化的了解。
3.重建“马鸣殿”
现在位于周家坝自然村的“马鸣殿”,殿虽不大,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已是杭州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蚕神庙,省内相关民俗专家曾多次来此考察,极具保存和研究价值。可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说,现在的“马鸣殿”,不但小,而且地处农田之中,与发展旅游很不适应。要开发旅游,必须在原址进行重建。重建后的马鸣殿,应寻求佛教文化与蚕桑文化的结合,突出蚕农的蚕神信仰,丰富蚕桑文化的内涵,使之成为别具一格的蚕神殿。重建后的“马鸣殿”可主打“蚕神庙会”的品牌,把三月初五的“马鸣王庙会”重新包装,使之成为一个旅游亮点。
4.泛舟观光
塘栖是江南有名的水乡,塘北村的自然环境就充分体现出了水乡的特征,在廿四度自然村的桑地中,现有一条自然河流,两岸均是桑树和枇杷树,有着原始的湿地风光。我们开发旅游区,可以充分利用这条河道,做好河道整治,并搞几艘小船,开避泛舟观光活动。
塘北村还有一个大洋,名叫“白云洋”,开发旅游还可以动动白云洋的脑筋,将其开辟成水上活动区域或游乐区域,使之与蚕桑文化村配套发展,甚至可以考虑把蚕桑文化村内的小河与白云洋沟通或与运河沟通,把水上游乐的文章做大。
5.开发民俗活动项目
6.开发旅游产品
出门旅游,一个是玩,一个是买。我们满足了游客的游玩目标之后,还得考虑满足游客的购物欲望。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开发我们的旅游产品,比如“清水丝绵”、“塘栖茧圆”等等,都是有着作为旅游产品的潜质。就是“蓝印花布”,虽然在桐乡更有名气,但旧时塘栖也有生产,完全也可以作为一个产品来进行开发。除此之外,小包装的咸茶,参与了“打茶会”的游客肯定会感兴趣。有关蚕桑民俗文化的小册子,也会引得一部分有文化的游客来掏腰包。
非遗申报报告篇四
xx省xx市xx区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xxx福xxx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xxx窗花xxx。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xxx拜年xxx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xxx压岁钱xxx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xxx恭喜发财xxx、xxx四季如意xxx、xxx新年快乐xxx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非遗申报报告篇五
20xx年11月20日20xx年11月25日
山东菏泽牡丹区
牡丹区村民
xxx
走访、查阅文献
通过走访村民、查阅民俗文献资料,我以时间为顺序,调查了菏泽农村地区春节期间自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七的民俗习惯。
1、腊月二十三:鲁西南称之为小年。在菏泽城乡,在祭灶节来临前,在大街小巷和乡镇集市上,随时都可见到“祭灶糖”,这种扁扁的“祭灶糖”是菏泽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个亮点,其他地方很少见到。传说到了这一天,管厨房的灶王爷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晚上,家家都要给灶王爷包上水饺,摆上供果,烧上香和纸元宝。如果这一年家中的人口齐全,就是所有在外边的人都回家过年了,还要再买上“祭灶糖”,意思是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回天上以后只说这家一年的好事,不说坏事,所以灶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往后依次是:“腊月二十六,蒸馒头;腊月二十七,炖肉过油;腊月二十八,贴画画,腊月二十九,煮肉肉;年三十,贴画门”。腊月二十六日,整个一天就是蒸馒头,豆馅馒头、菜肉包子要蒸很多锅,要一直吃到来年的正月十六;腊月二十八日,炖肉过油(炸丸子、藕、鱼等)等。
5、三十晚上,农村有在房门外及大门内放拦门棍的习俗;会在院子里撒上芝麻杆,民俗传统叫“撒岁”、“踩岁”。据传说,门前放拦门棍是像门神样挡住妖魔鬼怪入侵。脚踩上去产生爆竹声,避邪,把妖魔鬼怪驱走,祈求平安吉祥。春节撒芝麻杆、烧芝麻杆,祈求来年红红火火、节节高。
6、正月初一:农村早晨起“五更”给长辈磕头拜年(有个说法就是看谁家起得早,越早越好吧。)先拜祖先,再拜父母,后拜乡邻。见面后互相问候,给长辈一定要磕头。初一早晨的水饺必须是素馅的,预示一年平平安安,春节期间不能吃面条,要不事多,一年不得安宁。不能动针线,不能倒垃圾,正月里不许理发。
7、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嫁出去的女儿们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从这天开始亲戚间就挨家挨户走访拜年,每到一户,都会受到热情招待,拿出陈年老酒和香美的饭菜,杯来盏去,好不尽兴!
8、正月初五:当地老百姓称为“破五”。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自当日起,不论做大生意小买卖都要首先放上一挂大红腰子的鞭炮,打跑晦气,开始陆续开张。鲁西南地区在年初一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正月初五中午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9、正月初七:俗称“人日子”。作物秸秆绑扎的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一直送到村外,意为驱除火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不着火灾。这天,也是曹县桃源集看花供的日子,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花供,原是旧社会当地群众用来供奉火神的供品,多年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观赏品。其原料一般为白萝卜、鸡蛋、面粉、山药等。雕塑方法,以鸡蛋和面,像捏面人似的蒸成各种动物,然后再以颜料油彩上色而成。
通过对菏泽地区农村春节习俗的调查,我对北方地区的春节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春节历史悠久,我国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春节民俗活动五彩缤纷,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面貌显著改善,春节民俗这一体现民族特色的节日更是与时俱进、大放异彩。如今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三农问题依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本次活动中通过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国情民情,增强了同农民群众的感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自己。
非遗申报报告篇六
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硫铁矿
家庭地址:_________________内蒙古__________号
事故发生经过: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点________分左右,1号井岩工班四位同志,在六一硫铁矿的2中段中深孔采场进行敲帮问顶工作后,没发现顶板有险情。王__________、张__________拿起爬子进行扒渣,这时顶板突然自然脱落一块矿石,将张万柱推倒,左腿跪下至到漏斗底部(漏斗深度在4-5米左右)将腿砸伤。
此次事故经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初步诊断:_________________1、左胫腓骨、跟骨粉碎骨折2、左外踝骨折,左内踝开放性骨折3、创伤性休克4、头部开放性外伤5、左肺挫伤6、肾囊肿,血肿不除外。后转入黑龙江省医院,经诊断:_________________左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并感染,左胫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左跟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左小腿骨筋膜室综合症,左外踝感染,后将左大腿截肢。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特申请劳动部门对此次受伤一事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认定此次受伤为工伤。
此致
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非遗申报报告篇七
一是加强理论宣讲筑根基。坚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先后开展“党史知识 xx”“讲红色故事”“xx 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等各类宣讲活动 xxx 多场次。以“xxx”活动为抓手,组建理论宣讲团,开展面对面、互动式理论宣讲活动 xxx 多场次,有效覆盖群众 xxx 万余人次,实现“xxx”讲出新蓝图,“xxx”送出真实惠,“xxx”评出好榜样。持续强化典型示范引领,组织 xx 余名 xx 和 xx,先后走进企业、学校、农村、机关开展示范宣讲活动 xxx 场次,在全社会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康、法律法规宣传等志愿队,开展示范引领、文明创建、科技培训等文明实践活动 xx 多场次、健康义诊 xxx 多人,走访慰问 xxx 多场次,让广大干部群众在知晓政策的同时,感受了温暖、凝聚了力量。同时,结合 xxx,制定了《xx“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城市”xx 活动方案》,围绕“学习雷锋·奉献爱心”“精准帮扶·春风行动”等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系列便民利民惠民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 xxx 在县 xxx 举行了“xxx”志愿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全县 xxx 多名志愿者参加了活动,采编制作的《xx》和《xx》浏览量已突破 xxx 万次。
干部群众在移风易俗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动人故事,通过召开现场会推介、讲述会、表彰会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切实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形成“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创新载体形式,将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道德讲堂、“xxx”进基层等工作紧密结合,组织文教、农技、科普等方面的志愿者入驻农家书屋,在每个行政村开发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公益性岗位,通过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和举办“新时代乡村阅读季”“xxx”等主题阅读和评选表彰星级书屋、乡村领读员、优秀管理员等方式,切实激发了阅读兴趣。也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社四级的“xxx”推广使用交流微信群,及时推送转发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提升阵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延伸了服务触角,扩大了文化影响。
虽然,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县委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特别是 xxx、xxx 的讲话精神,持续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文明实践、文艺沁润等工作,大力激发凝聚积极进取、奋发努力的精神力量,不断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非遗申报报告篇八
姓名:常凯峰
班级:06051202
学号:2012301532
2015年4月3日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基本特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2、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原则与范围
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根据逐级申报的原则,向单位或居住地所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比如:日本引入了欧美等国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就是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通过登录认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确定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条例加以约束,并通过大众媒体公布于众,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推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韩国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逐渐走向商业化和旅游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通过现代观光旅游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那些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现已濒临消亡的、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进行保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根据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主要应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用以敦促世界各国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十一届^v^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2011年2月25日以155票赞成、2票反对通过《^v^非物质文化遗产法》,^v^^v^签署第42号主席令予以公布。^v^2011年2月25日受权全文播发。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除此之外,还有各省、自治区、特区公布的符合自身实际的相关法律法规。
5、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目前为止,构建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定位和目标,建立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a、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调研结果
绘脸谱
古代织布机
剪纸 b、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有问题
(1)非遗的“物质化”功利倾向严重。近年来,各地“申遗”普遍呈现出哄抢态势:“牛郎织女”的故事有6个省去争;“梁祝故里”的传说引得十几个城市抢夺。一方面,要奋力挤进国家级“遗产名录”;另一方面,对一些文化遗产过度开发。某些地区特定时期的生活习俗,如“裸体拉纤”、“走婚”、“裸浴”等在一些地方被滥用。其中很多表演是为了迎合游客口味的“大胆创新”,完全改变了原生态内涵。很多地方把文化遗产变成了一种卖点,迫不及待地挂出去展览,或贴上醒目的商标变成商品卖个好价。掠夺性开发、破坏性建设、企业式经营等现象,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新难点。我认为,这和地方政府抓住文化遗产热这个机遇来“跑马圈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工作思路密不可分。
(2)行政干预过强,以“官俗”代替“民俗”现象普遍。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问题不是无人参与,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弄乱了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只有自己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救世主,急于求政绩,导致以政府取代民间,以官俗取代民俗,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保护性破坏”。曾经争夺“牛郎织女故乡”的十堰市郧西县耗资数亿元的“七夕工程”,至今仍被当地百姓质疑为形象工程。
(3)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非遗保护工作只做表面文章,发掘、认定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不科学、不客观;重申报、重数量、重开发;轻保护、轻质量、轻管理,从而导致部分非遗传承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不高;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处于无人继承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
与此同时,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还缺乏严格的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缺乏考核、监督机制;传统的征集、收藏手段难以实现规范、安全、快速的信息交流;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
c、保护对策
第一,加强法规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坚持依法保护。在已有的行政法规的基础上,推进^v^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第二,健全保护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类别,深入研究每一类项目不同的保护措施,分门别类制定保护与传承的指导意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退出机制,对保护不力的项目和单位予以警告和摘牌。完善教育传承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焕发时代的活力。
第三,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让民众广泛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来,使非遗得到传承。真正做到社会公众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在保护^v^享保护成果。第四,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以科学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要继续以建立健全四级名录体系、保护传承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视生产性保护,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等方式,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的方式要以正确的原则为指导,一是要坚持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的原则;二是要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三是要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从保护方式和形成立体的保护生态两个方面去活态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及具体工作情况,建设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和体系。第六,加强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比如,阚如良、汪胜华、梅雪研究的文化空间分级理论,参考自然保护区的划分,将文化遗产空间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将民族舞蹈、民间戏剧、民俗等发源地核心区,保护好当时生产力状态下的生活环境,再现当时的生活原型;缓冲区主要以培养传承人和科学研究为主,建成非遗的传承区,如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可以在缓冲区进行保护;在文化实验区一般是以旅游开发为主,以非遗的内核为依托,注入现代元素,一方面可兴建非遗的主题公园,另一方面可开发修学系列的旅游产品。
非遗申报报告篇九
(1)实践方案简介
(2)团队介绍
国贸103班社会实践第一组
(3)实践口号与主题
“传承形意拳文化,保护民族瑰宝”
(4)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并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学以致用,提高理论实践水平。
(5)实践背景
形意拳与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并称中国四大名拳,同时是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之一。形意拳风格讲究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山西晋中太谷县是形意拳创立、发展、传承的主要区域,被称为“形意拳之乡“我院极为重视形意拳事业的发展,成立了形意拳中心,并将形意拳纳入大学课程。
(6)实践方式
1、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了解形意拳创立,发展,传承的历史,并对形意拳特点有初步认识。
2、实地探访
与理论学习结合,前往李洛能故居,车毅斋纪念馆,宋氏形意拳陈列馆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展品跟碑文的观摩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发展的历史。
3、亲身体验
拜访太谷形意名家,进行学习,采访,记录,了解各派形意拳的风格特点,对形意拳的养生、技击效用有一定了解,并对各派形意拳的传承及发展现状进行调查访问;如有条件,可进行一段时间的形意拳实地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的风格特点、技击养生效用。
(1)活动地点:太谷本地如条件允许,前往祁县探访形意拳源流-心意拳
(2)前期准备:
1、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主要为资料收集,组织协调,过程记录(拍照,摄像,录音,笔记),后期制作(争取实践完成拍出一部视频作品)
2、资料收集与组织协调。收集形意拳资料并进行集中学习,实地考察时的组织协调工作,拜访形意名家之前的提前了解与事先预约。
3、过程记录。安排专人负责实践过程的摄影摄像及其他资料的记录整理。
4、有备无患,确保安全第一。每次活动做好出行准备,包括服装、药品、避暑用品等,并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做好充分的预案工作。
5、经费预算。落实经费来源。
(3)活动开展:
1、集中学习形意拳资料,对形意拳的源流,发展,特点有一定了解。
2、前往李洛能故居,车毅斋纪念馆,宋氏形意拳陈列馆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展品跟碑文的观摩学习,深入了解形意拳发展的历史。条件允许的话前往祁县探访形意拳源流-心意拳。
3、拜访太谷形意拳名家,进行学习,采访,记录,了解各派形意拳的风格特点,了解形意拳的养生、技击、文化内涵,并对各派形意拳的发展现状及原因进行调查访问;如条件允许,组员分成两队分别对车氏宋氏形意拳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系统学习与深入了解。全程跟踪记录学习过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内部总结,以亲身体验对两派形意拳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对形意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4、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对形意拳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举措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4)成果总结
1.团队日志:活动当天安排队员就每天的活动情况做详细记载,并对次日的活动做好安排。
2.个人感悟:每位队员将自己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整理为个人的实践心得。
3.调研报告:将活动过程中所有拍摄的照片、视频、访谈记录等等进行汇集整理,完成实践报告。
(5)活动预期效果:
此次实践活动预计会对形意拳发展、学生和学校学院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使三者达到共赢的局面:
首先,对形意拳发展而言,本次实践活动虽然人微言轻,但对于形意拳的发展和推广是个有益的尝试。此次实践活动对形意拳发展的思考及其所包含的现实意义将影响深远。
其次,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增强的对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实践过程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过程,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学以致用,团队合作过程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实践可以获益深远。
再次,对学校学院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来提高学校学院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学院整体的教育实力与实践力度。
(1)活动经费
经费来源:学院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自筹
经费开支与报销事项:
1、活动的一切开支本着节约为前提,杜绝浪费
2、财部应向队员公开当天的各种开销
4、各小组要保管好活动经费支出的发票或相关收据
5、活动结束后,及时上交《活动收支明细表》
(2)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让每位实践队员在实践过程中全心地投入,展现温大学子们的独特魅力;为了维护实践队良好的形象,规范队员的行为。特按照大学生实践守则作出如下规定:
2、遵守组织纪律,按时完成实践内容并明确活动目的,积极主动配合工作需求
3、活动过程中不得擅自离队,不得擅自进行危险性的活动
5、遵守实践队作息时间安排,在活动过程中不得迟到、早退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
颍上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之乡,曾经有“千班锣鼓百班灯”的说法。2006年12月由__公布国家文化部颁发《颍上花鼓灯》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921年颍上县黄洼村一人唐佩金组织了灯班子,对花鼓灯进行了长时间的改革,从此唐佩金名声大震,四方艺人纷纷前来拜师求艺,在他的传授与带动下,颍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花鼓灯。如黄西成(黄猴子)蒋茂轩(蒋对子)吴立勤(捧把油罐)王传先(一条绳)和张少白(白栋子),使颍上成为名不虚传的花鼓灯之乡。
在党的“双白”文化方针指引下,中央,省,市对颍上县的花鼓灯进行了多次调研会谈。从1956—1983年间多次对我县进行了专门的采访与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花鼓灯的表演,舞蹈。由大力人士的支持,颍上花鼓灯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颍上花鼓灯是颍上人民世代相传并带有古典色彩又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特的民间歌舞,演员在锣鼓的敲打中翩翩起舞,继而在丝弦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演员舞蹈动作有特定模式,清末民国出名盛行,它是汉族舞蹈的代表舞种之一。它不仅有潇洒奔放的舞姿,而且还有欢快热烈的锣鼓。抒情优美的灯歌,和兴趣盎然的小戏,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淮河流域是颍上花鼓灯的摇篮。在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上,“千班锣鼓百班灯”是颍上人民对自己花鼓灯自豪的描述。十里八乡,每逢节日庙会,丰收喜庆,花鼓灯班云集,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作为一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颍上成为名不虚传的花鼓灯之乡。
花鼓灯曾受到_总理的高度赞誉,又被艺术家誉为“淮畔幽兰”,它是淮河两岸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
颍上花鼓灯通过民间小调、花鼓灯、花鼓歌、锣鼓、后场“四句推子”小戏等艺术表演形式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一
一是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领导责任,继续将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二是加强文化部门与发改、财政、民宗、经贸、建设、环保、国土、教育、广电、旅游等部门合作联动,建立长效机制。三是广泛吸纳学术研究机构、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
(二)加强宣传,注重传承,营造氛围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以及文化科技下乡、广场和社区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方式方法,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和交流活动,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氛围。二是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把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给青少年一代。结合地方实际,组织编纂富含民族民间文化精华、生动有趣、可读性强的中小学乡土教材,纳入教学内容。三是科学规划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或基地,为展示宣传、讲学研究、交流推广、操作项目提供必要条件。
(三)保障经费,稳定人员,提高素质
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对研究项目的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县、乡、村、组文化设施和重点传承基地建设,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建立扶助机制。二是科学设置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稳定工作人员。三是加强保护队伍建设,抽调、招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员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大对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四)深入研究,提升价值,注入活力
(五)培养人才,建立制度,保障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就意味着保护项目的自然消亡。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针对目前大量保护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的状况,加快制定人才培养制度、带徒传艺制度、传承奖励制度。要用制度规范人才培养工作,为传承人提供优惠的传承条件和保障,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切实把传承项目的绩效与奖励结合挂钩,使荣誉和利益成为吸引、激励更多人才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内在动力。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二
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为深入贯彻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做好非遗----“武义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鼓励、支持教育机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内容,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规定,我们要求批准本校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传承基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领导机构,加强传承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建立“武义职业技术学校(兰香艺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潘苍红(副校长)
副组长张穗萍(兰香艺校负责人)
何苏生(武义昆曲代表性传人)
组员徐为(戏曲专业班主任)
胡发亮、郑雅如、胡飞平
二、强化“非遗”传承的意识,加强戏曲专业建设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义岭下汤村最早创办了“太和会昆曲坐唱班”。1909年,原宣平县桃溪镇陶村的一些昆曲爱好者,在陶村建立了“儒琴堂昆曲坐唱班”,1934年成立了“昆曲民生乐社”(演出班社)。解放后,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武义县昆剧团。随着社会的变迁,在武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昆曲慢慢走向尽头。因此,传承和发展武义昆曲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更好地做好武义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投入更大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做好武义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首先是在艺校招收中,加大招生力度,拓展低龄学生入学,以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的适应性;其次是继续将昆曲表演纳入基本功训练课程,以提高戏曲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再次是将加大戏曲专业的投资力度,充实更新戏曲专业教学设备,加强戏曲专业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引进的工作,大力培养戏曲专业人才,繁荣戏曲事业,抢救和保护武义昆曲,将昆曲表演艺术传承下去。
三、建章立制,加强考核
学校非常重视非遗传承工作,专门建立了各项戏曲专业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并把非遗传承教育、非遗进校园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安排,把非遗创建工作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把非遗传承考评工作纳入班级、教师的年度考核。
四、编制教材,加强教改
根据本专业的一系列课程安排,非遗项目——“武义昆曲”已作为重点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付诸实施。开设武义昆曲史专修课程,以专著《武义草昆》作为武义昆曲史的历史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编著昆曲专业教材,定期为学生教授武义昆曲表演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开展卓有成效的传承活动。
五、办学条件优越,专项经费保障
本校戏曲专业各项条件均有一定规模,各项设施、设备、场地齐全。校内的“艺术楼”为戏曲专业与传承基地共用,现有专业办公室二处,资料室一处(内设非遗专柜);练功房四处,其中设有专科琴房,集体练乐兼教室一处;排练演出小剧场一幢;还有文化课教室、舞台灯光及服装仓库数间。
现有经历年搜集整理的“武义昆曲”折子戏剧本、曲谱和有关非遗的各种音像、图书等资料和电教器材。备有全堂古装传统“行头”包括服装、盔帽、导具和灯光、幕布、软硬布景及音响字幕等演出设备。
学校设有专项经费,作为该专业和非遗保护传承活动保障,且成效显著。
六、师资队伍精良,教学效果显著
(工“生”国家二级演员),以及小生、花旦等多名昆曲艺人进校授课。
几年来,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训练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化了“非遗”的保护工作,加大非遗传承工作力度。科研与保护成果多次在省、市级相关竞赛中获奖。按教学计划,不断地由武义昆曲传人为在职的全体老师开展“非遗”培训,参训率达百分之百。通过折子戏的排练(培训)、演出(实践)和相互间的观摩,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在每个学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排练昆曲精品唱段、选段及折子戏,结合本专业演出实践,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非遗”活动和教学活动,成果显著。
七、广泛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取得较好成绩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活动中,戏曲专业的学生,百分之百地参加“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课外、校外“非遗”传承演出与纪念活动,以扩大“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影响力。除专业课外,我们还面对全校师生,开办了由戏曲专业老师主讲的“婺(昆)戏剧社”,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我校师生还经常走出校外,面向社会和各中小学开展演出、授课等非遗传承活动。为“非遗”进校园、授课、演出的具体单位有:东干中学、壶山小学、实验小学、熟溪小学和乡镇“非遗”基地——“桃溪镇陶村昆曲延艺社”。学校每年举办的文化艺术周活动和运动会等重大活动,都会将非遗成果向全体师生展演。
与此同时,还积极参加由上级或教育、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各
项比赛和展演活动。在戏剧进校园活动中,由我们辅导的昆曲《山门》,于2012年10月18日参加金华市戏曲进校园表演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与县文化艺术团合作,专门排练了《狮舞》,于10月21日参加县温泉节演出;由我校教师参加演出的昆曲现代小戏《情系破田坑》在县内展演数十场,并获“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现代戏汇演”银奖,金华市现代小戏(曲艺小品)调演一等奖;11月21日,由全体学生参加演出的《梨园荟萃》节目,参加金华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才艺展示获一等奖,舞台、布景、服装、道具、脸谱展示二等奖;2013年1月8日,参加茭道乡沈家门“百花会”演出;1月9日参加熟溪街道“百花会”演出;1月30日,参加武义县壶山之春文艺晚会(团拜会)演出;6月7日,昆曲《牡丹亭——游园》参加武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启动仪式演出。省“非遗”保护项目《花灯花轿》于6月15日参加在岱山举办的,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交流演出。
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
武义兰香艺术学校
2013年6月26日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三
—固镇篇
我的家乡固镇,地处皖北平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4300—46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填补了安徽省无史前城址的空白。在秦朝时固镇县属泗水郡(治今淮北市相山)所辖。秦汉以后,多次设国、郡、州、县、镇;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谷阳县,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来,于1964年10月31日,^v^决定以宿县、灵璧、五河和怀远4个县各一部分行政区域设立固镇县。固镇县因此成立。公元前202年,著名的“垓下之战”即发生在固镇县境内,开启了汉王朝400年基业,也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动人故事,旅游及考古价值极高,“垓下遗址”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曾在固镇垓下为官,著有《说文解字》,开启了中国字典之先河,固镇县根据史实,在近几年中,在城西公园的对面,建造了许慎公园。固镇县还是天津方言的发源地,就像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天津的记者还曾今来此寻根寻缘,跑到了固镇的一些地方进行了寻根之旅。
曾记得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根据《^v^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通过课堂上的理解,在课余时查找了资料,才发现固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竟也不少,看来我们身边从不缺少非遗文化,缺少的只是我们发现非遗文化的眼睛,就像没有上过老师的课,我竟然从不知道蚌埠的雪园小吃竟然也属于非遗的一部分。通过对资料的理解和整理,现发现出以下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我所在的城关镇而言,最有名的怕是谷阳跑驴。跑驴是一种固镇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文艺,它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跑驴为二人表演一男一女,男为赶驴者,女为骑驴者。两人为夫妻关系。表现的情节是小两口骑驴回娘家,在路上发生了一些趣事,两人通过活泼欢快的表情动作表达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夫妻的真挚爱情和亲昵关系。同时通过上坡过河上桥等过程和驴的走跑进退纵跃弹踢等动作将驴的倔强刻画的维妙维肖,令人忍俊不禁。跑驴受地域习俗的影响情节不尽一致。淮北地区主要有小媳妇回娘家和老大娘赶集两种表现形式。而固镇跑驴则采用前者。固镇跑驴深受群众欢迎。在社火、灯节、庙会中是一项重要表演节目。旧时交通运输极不发达,毛驴曾是农村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也是农民饲养的主要家畜品种之一。因此采用毛驴这一道具进行表演极富生活气息。演出时伴以欢快明亮的锣鼓根据剧情的需要,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张弛有致。而观众也随着剧情的发展和表演者的表情动作情绪热烈,不时伴以笑声掌声欢呼声充满了欢庆喜乐气氛。固镇跑驴的主要特点是:
一、形象逼真,表演的道具主要是毛驴用篾扎制,头部灵活便于操纵远望,如真人骑驴。
二、表演灵活形式多样,除双人表演外也可单人表演,还可多人表演。
三、艺术性强,富于感染力舞蹈动作幅度大动感强,通过上坡下坡过河等情节采用走跑跳纵卧踢等步法身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另外,固镇跑驴的重要价值在于:
1、是本地区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典型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民间舞蹈文艺。
2、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诙谐幽默多年来深受群众的喜爱。
3、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对于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进行了较好的载录和表述。
4、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除了跑驴,较为著名的非遗活动还有“独赶桥”,固镇县的濠城古名垓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四月十五举办庙会,举行多种民间技艺表演,独杆轿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所谓“独杆轿”,顾名思义,以独杆作轿,既无轿围,亦无两根轿杆,而是在独杆之前端,设一简易圈椅,用以乘坐。表演时,乘坐者以袍服将圈椅覆盖,使观众以为其是直接坐在独杆尖梢的,给人以惊险之感。且此轿并不刻意保持平衡,而是在另一端由人操纵,一起一落,起落有致,顷刻升至半空,顷刻落至平埃,是在行走间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班子一般由十余人组成。其中一名坐轿者,名“四老爷”,县令打扮,丑角形象。另有三名衙役,四名抬轿轿夫,2-4名操纵轿杆者。独杆轿通过诙谐滑稽的表演和程序化的舞蹈动作,揭露了封建社会贪官污吏鱼肉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恶形象。
除了这些有趣的活动,下面我们就要开始介绍有关吃的方面,而一说到吃的,就不得不提有名的湖沟烧饼。说起湖沟烧饼,还有两个有趣的传说呢,第一个就是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拿出粮食来慰劳他们.送来烧饼的大婶,因为紧张,烧饼未完全送到骑马将士的手中,掉落在地上,摔成好几块.于是这烧饼还有另一名字马蹄酥.虽然是乡野间的普通的饼子,但做法却很考究.用当地雨水充沛收下来的小麦,头磨出来最精细的面粉,为得是做出来的面有弹性,色好.将面粉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涂上油放置一钟头待用.选用上好的驴油,加葱花,盐花,拌成辅料.驴油可增加饼子的酥性.猪油和驴油近似,后来因稀少驴油被猪油代替,将小面团擀成椭圆形,卷上猪油膏后,擀成椭圆,撒上当地产的白芝麻,贴在特制的本地特地烧制的烤炉,2分钟就可以新鲜出炉了.这饼子外酥内软,层数很多,技术好的师傅能做出30多层.对着阳光看都是透亮的.这样看,饼子完全是件艺术品了.好看味道也好.咬一口,满口留香,配上当地的大碗湖沟油茶,才算真正到了湖沟.第二个传说则是,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大户人家的女儿生了一种怪病,突然有一天厌起食来,吃什么都没有胃口,而且一见到饭菜就感到恶心。看到日渐憔悴的女儿,财主心急如焚,于是就贴出告示,说谁要能治好他女儿的病,他愿意给20两银子。结果来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于是他只好再四处张贴告示,并把酬金从20两增加到50两、100两,最后一直到一半家产,还是没能治好。后来来了一个放牛的穷小伙,愿意一试,条件是他要娶这个大小姐为妻,因为他对小姐仰慕以久,而且还没有妻子。开始的时候财主自然不会答应,直到几天后女儿一次又一次晕倒,他才狠下心来,答应了这一的要求。于是这个青年就做了很多这样的烧饼,治好了小姐的病,并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手艺获得了小姐的芳心。后来财主反悔了,这个青年就和小姐私奔出来,逃到了湖沟,世世代代做起烧饼的生意来。而且随着生意的不断做大,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在做烧饼的闲暇,顺便做些其他的汤面来接济穷人,这就是以后闻名遐迩的湖沟烧饼和湖沟油茶了。其实,蚌埠离固镇的距离很近,老师有时间可以去尝试一下。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四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深刻理解“五个振兴”内涵,把握“五个振兴”之间的关系,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局按照县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积极开展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辖九镇一办,全县人口40万,农村人口8万多,耕地面积70万亩,主导产业有苹果,生猪。近年来,由于政策的不断出台,政府的持续引导,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种类和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作物的面积也不断增加,大棚蔬菜,花椒,樱桃等产业不断扩大,带动部分农户收入较快增长。20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79元,比上年增加941元,增速9.5%。
1、全县产业已经基本形成沟北种植业以中晚熟苹果为主,辅助有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沟南以梨、桃、葡萄等杂果类为主,其它大棚为辅。县中以经济大棚为主。但纵观全县产业,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依然较低。一是合作社带动效能并不突显,部分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强,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缺乏凝聚力,管理跟不上,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发挥合作社抱团效应。以极少的人管理较多的地这种现象还并不多见,家庭农场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总体效能还没有发挥全面,投入产出比较大。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各类农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小,产业链条短,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很少。三是规模化基地设施建设不配套,全县还有部分乡镇尽管果园面积很大,但是由于果园基地水、电、路、渠基础设施不配套,抗拒自然灾害能力低,发挥不了示范推广,宣传带动作用,造成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品牌创建意识淡薄,品牌效益不明显。一些企业和部门对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投入不够,还未形成抓品牌建设的强烈愿望和紧迫意识,知名品牌少,产品规模小,市场分散,难以形成培育品牌的合力,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五是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产品质量不高,且果品基地“三品”认证面积较小,商标注册、管理、品牌使用方面还不太规范,品牌效益不明显。
2、乡村人才较少,制约着农业产业向好发展。全县农村人才匮乏,大多以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主从事农业生产,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他们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尤其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技术运用方面,新信息掌握方面,对市场行情的把握方面,农产品品质提高方面等等。这就直接导致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展缓慢,农产品质量难以提升,规模化生产进展缓慢,先进技术很难普遍运用,农业产业短时间内很难兴盛。一是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县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县乡村实用人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县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当前乡村对现有的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事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
3、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目前家风淡泊,民风不朴,乡村文化底蕴正在流失,人的思想不能跟时代所要求的同步,对推动乡村振兴是极为不利的。
4、从全县整体来看,农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落后,生活污染、生产污染较大,农民生活观念和生活作风守旧,存在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问题。加之未脱贫人口多为无劳动能力、残疾、长期慢性病等救助型为主的深度贫困群体,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较低,社会兜底任务较重。
5、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分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坚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层次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积极发展果蔬园、自采园、农家小院等休闲农业,努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努力打造区域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特并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严格坚守耕地红线,坚持绿色生产,积极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行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生产模式;着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吸引有实力、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参与农业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让农民在创新经营中更多受益。四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持大龙头,狠抓深加工,拉长产业链的发展思路,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倾力打造具有澄城特色的“农”字号食品品牌。五是突出抓好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建设,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监管体系,为品牌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2、加大人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推动人才振兴,就是要通过留住一部分农村优秀人才,吸引一部分外出人才返乡和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一是鼓励有志青年下乡发展、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出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三是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村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四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合理制定实施村干部培养规划,拓宽村党组织书记选拔途径,保障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发挥“头雁效应”。
3、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塑乡规民约,弘扬公序良俗,遏制社会不良风气,改善邻里关系,净化乡村风俗,发展新乡村文化,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文化新局面;二是将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振兴结合起来,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经济振兴的文化增长点,重点是以旅游业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把城市消费者对美好乡村的向往需求与乡村供给结合起来;三是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四是抓好“三治”:抓好德治,不断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抓好法治,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抓好自治,村民要加强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4、加强环境治理,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强污染治理,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发展绿色农业。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使用制度。
5、加强扶贫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振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重点。强化扶贫治理,提高扶贫质量,让农民富起来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加强监察治理,进一步完善乡村基层组织,实现乡村从“熟人社会”到“规矩社会”的转变。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五
摘要:近些年,近年来,“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环境下已经成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主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乡村文化和经济的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乡村风俗文化的传承、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充分发挥非遗的应用价值和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进行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会议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看,维系着人们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振兴传承属于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使命,非遗是乡村文化精神的代表和核心,是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大环境推动下,如何加快非遗产业的发展速度,为非遗产业中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已经成为目前非常棘手且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推动非物质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加快乡村经济发展脚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全面发展特色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灵魂,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可以扩宽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逐渐向特色化的发展方向转变,全面倡导新兴文化产业发展[1]。利用非物质文化产业来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能够加速乡村产业发展的速度,属于目前乡村振兴的一大主要特色,凸显出当代社会的发展目标。非遗文化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形态会与当地独特的文化体验活动或者社区的文化表演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创造出附属于当地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不仅包含当地的文化精髓,而且还与文化脉搏和生活温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加强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保护,可以全面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可以凸显出乡村所具的独特内涵,从而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新农村气象,更有利于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2]。举个例子,在广东省马东村,“永春拳”作为非遗项目逐渐渗透在学校的教育中,通过利用非遗文化的优势凸显我国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非遗文化保护与人才培养更好地结合,在加快乡村文化发展的同时,能够提高对非遗产业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非遗文化与乡村经济的有效结合对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能够全面提升传统工艺技术的水平,提升工艺质量,利于形成集品牌、特色、形象于一体的产业融合,能够全面带动就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利于带动乡村居民共同致富,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力条件[3]。近些年,各个地区都开始注重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保护与传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非遗+新型产业模式,希望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下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引领者。无论非遗与民宿的融合还是非遗与旅途的有效的结合,都将会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性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也在逐渐提高,仅仅依靠单一的山水资源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乡村产业正在向品牌化的方向转变。非遗产业的出现在乡村振兴中起着极大地促进作用,能够实现乡村产业融合性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化的发展,可以充分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可以使乡村振兴融入更多鲜活的生命力,能够更好地的加速时代发展的进程[4]。例如:山东省潍坊市以纸扎风筝作为当地城市的品牌形象,基于风风筝打造山东省的“非遗文化纸扎”产业化品牌,可以为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并且注入新鲜的活力,提升传统非遗民间工艺的水平和质量,确保文化产业助力扶贫目标能够实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当地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一个基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多个方面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转变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基于特色文化的发展路线为主,为打造新时代特色乡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打造独特化的乡村文化品牌,利于稳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活力,滿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六
我国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质量上,在世界当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达到87万项,可见我国在非物质遗产资源上是多么的丰富。
但近年来,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呈现令人堪忧的局面,如何保护逐渐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历史保护的重要课题。
笔者通过对重庆巫溪“巫文化”的现状分析,来试图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些策略方法,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一、何谓“巫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巫文化”则指的是我国古代巫咸国区域的特定文化遗产,是当时低下社会生产力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文化风俗,以“巫”为其文化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占星、占卜等类型的宗教活动,是先民朴素世界观和精神寄托的一种再现,其遗风遗迹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巫溪等地。
巫文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巫师这个特定时间特定职业所衍生出来的文化。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思维水平受限,对虚无缥缈的“神”有某种敬畏之心,巫师作为神与人沟通的媒介,成为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
比如说巫师为了能和神沟通,必然需要掌握大量的天文历法知识,为了满足虔诚信徒“驱鬼治病”的愿望,所以需要掌握相关的药物原理。
诚如民俗大师乌丙安所言:“古代的巫师因占卜需要,长年观测天象,收集了大量天文知识,并摸索出了四季规律,中国农历、节气划分与此密不可分。
巫师为‘驱鬼治病’,曾遍尝百草,并发明简单的制药方法,这对中医影响深远。
同时,古代一些文学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与‘巫文化’有关。”
巫文化产生之后,通关大量的战争和部落迁徙活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巴楚文化开始融合。
而后在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巫文化正式融入华夏文明的范畴,但始终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虽然期间也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内涵,但本质还是以“巫”为特色的文化传承。
巫文化内容丰富多姿,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精神印记,具有众多文明滥觞的研究母题,它的“天人合一”、盐文化、药文化、巫歌巫舞文化等等,都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拓深了人类文明的广度。
二、巫文化的现状
在我国的.历史变迁之中,巫文化因为其诡异虚无的内质而饱受压制,很多人都将巫文化简单的概括为“装神弄鬼的把戏”,这种偏见一直延续至今。
但随着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人开始对巫文化背后的积极意义展开探索和发掘,这个沉睡千年的华夏文化终于获得了再生。
巫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是人类早期文化的重要表现,更是华夏文明的根基,中国人类学会会长叶舒宪表示:“中华的传统中,最重要的、根最深的就是巫文化。
”,政府成立了重庆华夏巫文化研究院,带动了巫文化研究的热潮。
但热闹过后,还是难掩巫文化渐渐消失之痛,其存在问题主要如下:
一是政府的介入度仍是不够。
巫文化作为我国古文明的悠久文化,光靠几个热心学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政府部门应该首当其冲的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但是现实中,政府部门对巫文化的保护常常是走过场、打官腔、互推诿,不仅没有认真的普查巫文化中整体遗留情况,对其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是视而不见,申报巫文化为华夏正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没有。
二是国家对巫文化的资源保护投入匮乏。
对巫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真正发掘,一方面对巫文化仅仅只是停留在初级的带动旅游业上做文章,只是追求短时利益,让本该成为保护的巫文化,反而成了谋取利益的工具,急功近利之风导致巫文化的破坏和扭曲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对巫文化的保护工作一直没有纳入国民经济规划之中,毫无系统保护措施,资源投入过低,保护观念陈旧。
三是缺乏现行法律的保护。
文物保护法仅仅是针对有形的物质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系统科学的界定,让保护工作的开展没有法律支持。
三、巫文化保护的措施
巫文化的保护无疑是我国文化延续上的重大事件,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项目,需要我们在认识上提高紧迫感。
这样一种沉淀这民族、历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的保护直接关乎我们民族文化的兴衰,是落实国家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巫文化的保护:
一是在立法上加强对巫文化的保护。
不断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广泛借鉴外国先进的立法规范,将以巫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法律的保护体系之中。
二是加强宣传力度,让民众参与到保护行列之中。
公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公众的文化素养高低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程度的高低。
为什么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这么力不从心,就是公众在态度上压根不觉得这是一件大事,错误的认为跟自己生活毫无关联,这是非常可悲的现实情况。
作为我们共有的文化记忆,尤其需要我们自己亲身参与进来,护守自己的根,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文明传承。
所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如果不能引起广泛的传播,很容易就陷入淹没无闻的境地,我们应该在教育体制上、社会影响力上多做文章,带动国人从根本上转变以往漠视的态度。
三是推进巫文化保护的体系建设。
不仅要搞好普查工作,还要建档建章建制,形成一系列的保护流程,对巫文化的管理、维护、研究都应该形成长效机制,国家加大资源投入,保护程度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并培养出一支相关的人才队伍。
对于巫文化的神秘和其中的丰富内蕴,怎么能不让我们现世之人心动神往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内蕴和底色,巫文化无疑是支撑着一个国家文化厚度的重要基石,标识着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只有不断弘扬和继承以巫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让国家文运昌盛,才能让民族屹立不衰。
而要做到弘扬和继承,首先是要巫文化走入公众视野,走出去是为了将文化传承不衰,千万别让流传了千年的巫文化在我们的手上消失殆尽。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2]王继英,《巫术与巫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3]王文章编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七
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普查工作全面,整理工作扎实,申报工作积极,保护工作有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建立机构、打牢基础
年以来,我市市、县(区)两级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了工作议事日程,先后成立了不同名称,工作指向一致的专家小组、专家委员会、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机构。县除成立工作机构外,还在我市率先成立了专业保护机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在专业保护机构建设和制定地方法规推进保护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市各县(区)前列。
市、县(区)政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安排了正常的工作经费,、等县政府还安排专项经费单独建设传承基地、配套上级项目资金加快推进保护项目建设、发放传承人和学徒的生活补助费等。县建成了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县建成了佤族文化博物馆,县实施了宣抚司署改造、提升建设项目等,我市其余各县(区)也先后实施了各具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保护项目建设,为进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牢了基础。
(二)扎实普查、积极申报、成效明显
自年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家底,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申报、保护工作。
县共组织普查人员684人次,对全县20个乡镇、155个自然村寨、100余个项目、2763人次进行了普查和登记,形成文档20万字、摄录音像资料1925分钟、拍摄图片2300余张,编制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入列国家、省、市级保护名录分别为2项(占全市的40%)、9项(占全市的36%)、54项(占全市的11%),分别有3人、9人、7人被命名为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
县全面完成了5乡2镇36个行政村、2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1个传统文化之乡、21位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2项民族民间濒危项目、60余首民间音乐、6个民间舞蹈、91个民间故事(传说)等项目的普查工作,完成民族民间文化分类保护名录9类54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级保护名录分别为1项、3项、86项,分别有6人、6人被命名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
县是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试点县。年3-4月,省文化厅组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组到县开展全省普查试点工作,县即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协助省普查组对全县重点项目进行了深入调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配备了6名专兼职人员和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电脑等必需设备。全县共普查4个民族、68个村寨、402人,组织整理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9个,其中傣族孔雀舞、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等13个项目入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8个项目入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县宣抚司署被^v^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县娜允镇被国家^v^、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三个县共调查乡镇34个、村寨279个、调查3465人,入列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39个项目,占全市入列国家、省、市级保护名录总数的48%。宁洱、墨江、、景东等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申报、开发工作也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三)继承传统、重视研究、合理开发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八
( 200 20 年 年 0 05 5 月) )
2018 年以来,×区坚持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同城化”发展和“后花园”定位,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力争当×乡村全面振兴排头兵。
一、调研开展情况| 2 年 9 月开始,在进一步疏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的基础上,区农业农村局选取了全区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发展乡镇五云镇、现代农业乡镇江口镇、乡村旅游乡镇×乡、×山、人口大镇×镇、×镇、果业发展乡镇×镇、×镇进行调研,从产业发展水平、乡村本土人才、村落居住环境、基层组织建设、村民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了解农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自我认知、生活需求、发展需求、政策需求;为做好课题研究提供支撑。
二、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一)聚焦精准扶贫,脱贫摘帽即将达成
严守“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聚焦提高脱贫质量,以“三集中一边倒”的态势和决心,狠抓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和责任落实,从 2014 年底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户×万人、×个“十三五”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到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万户×4 万人,累计退出“十三五”贫困村×个,减贫×万户×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019 年计划退出的×个贫困村、×脱贫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左右,完全有信心实现全区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二)聚焦产业兴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做实产业发展文章,大力发展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等农业产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自主发展产业,让农民获得稳定收益,目前全区稳定发展烟叶×亩;累计发展油茶×万亩;发展脐橙×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万亩。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加快指导土地规模流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家、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为提升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供了主体保证。强化龙头培植和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等农业龙头企业,×蔬菜搭乘中欧班列、代表×第一次走出国门,打响了×蔬菜品牌,蔬菜、甜叶菊、油茶、果业等产业已成为×名片。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入×亿元。×小镇成功认定为×省 4×级乡村旅游点、×农庄成功评为×省四星级农庄,文化城入选为×客家民俗风情之旅精品路线。
分家庭卫生、勤劳致富、遵纪守法、邻里和睦、诚信感恩五类情况进行评星定级,让群众有标杆、有遵循、有约束。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每个村设立一块红黑公示榜,坚持每周评比、每月公示。从广大党员带头做起、践行“五星”标准要求,将其星级评定情况纳入党性分析、先锋创绩、公开承诺等范畴,形成党员亮身份带动比星级的良好局面。坚持以“乡村夜话”为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进村入组,在乡村广场、宗族祠堂、农户家中围坐一起,在面对面交流中察民情、集民智、连民心,真正实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目前,×个行政村全部下派了第一书记,村级党组织牵头创办产业合作社×个,扶持主导产业×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万元,平均×万元/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区打好以脱贫攻坚和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仍然明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一定困难。
小,比如在脐橙产业、蔬菜产业还是以土地租金、简单劳务收入为主。二是缺乏特色产业基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还未形成产业体系,比如休闲旅游就是吃餐饭,没有延伸收益。三是产业转型效益不明显。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工附加值不高,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比如农产品仍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加工供应等最初层级。四是缺少具有争力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比如沙地板鸭、五云蔬菜、阳埠腐竹、茶油、脐橙等仍然是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二)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建设无序发展 一是大部分村庄建设没规划,或者部分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已有规划执行不到位,乱修乱建、无序发展,现阶段农户随处建房、户型随意等现象没有得到转变。二是农村生活陋习依然存在,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依然薄弱,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现阶段农户乱倒乱扔、乱堆乱放、乱挖乱占、乱搭乱建、乱贴乱挂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四是规范管理欠缺,队伍缺员资金缺钱,常常是一整就好,一过就糟。
(三)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明显,集体经济带动乏力
一是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差,仍是靠天吃饭。二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效益比较差距显著,多数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不会、不敢从事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三是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没有新力量补充,没有补技术带动。四是多数农村缺乏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收入来单一,经济实力有限,部分村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潜能尚未激发,“造血”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大,乡村建设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基础设施条件仍停留在有没有的水平,根本谈不上好不好,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
非遗申报报告篇十九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分类
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最早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是世界学问产权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概念是什么呢?在结合国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答复。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理论、表演、表现方式、学问和技艺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另外条约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
1、经过口头传播和表述,这其中包括了用来传播的交流语言;
2、各种各样的肢体表演的艺术;
3、不同民族的各种习俗习气、节日礼仪等;
4、经过理论总结出的各种学问,包括自然界和宇宙;
5、经过各种活动总结得到的手工艺技艺等。
而在我国,又在原有条约的基础上,补充上了“文化空间”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在学术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研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理论,经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分类的了解,总结出其具有的以下几个典型的特性。
(一)外乡性。所谓的外乡指的是生存的空间、根基。从实质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从某一特定空间外传入的,而是在这一空间地域内土生土长的,具有这一地域特性的。它的产生遭到该地域历史环境的影响,是本地域人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习气构成的,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域也可能产生不同。
(二)民族性。人的生存与活动都是一种以历史为前提的理论方式,不同民族人的生存方式与理论活动都有着各自的差别,所产生的结果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差别。所以作为不同民族发明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强的时间和地域的文化差别,即鲜明的民族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性。
(三)整体性。这一点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构造来说的,任何一种文化遗产都包含历史环境、传承载体和精神内涵这三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联络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短少任何一种都无法称之为文化遗产,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特定的历史环境、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有机地分离在一同,互相作用构成统一的文化整体,从而产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所必需遵照的规律,也是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所必需注意的。
(四)传承性。相比拟于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正在,而且以后还会继续传承下去的文化遗产,它在特定的群体、时间、地域仍然具有相当旺盛的生命力。而这些是物质文化遗产所不具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在群体中传承并且不时改动着,这里的改动是基于特定的文化主体的前提下,原有的内在精神是不会发作改动的。比方说传承中的民族语言、歌曲、舞蹈等。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遵照的原则
人们曾经越来越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如何保护能力到达较好的实践效果呢?通常状况下为了很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遵照以下几个原则:
(一)生命原则。作为一种人类精神发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本人旺盛的生命力,这终身命力的存在包含很多条件的存在。所以假如想要不时维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必需经过调研等手腕,寻觅到这终身命的存在基本,把握其精神灵魂。即贯串其中由特定民族精神(心理)凝铸的中心价值观,从而在源头和基本上精确认识,精心保护。
(二)创新原则。从逻辑上说,这是第一项原则的必然延伸。既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命存在,它就不可防止地在与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时发作变异。这种变异,有正负两个方向:其负向为畸变――走向扭曲变形,招致本身基因谱系的损伤以致断裂;其正向便是创新――它是非物质文化本身生命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吐故纳新,顺应异化,自我调理革新的结果。这种积极创新,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三)整体原则。有两重意义:一是生态整体――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特征决议的。二是文化整体。一个具有长久历史的民族,她所发明的非物质文化,是多种多样、丰厚多彩的,固然在详细内涵、方式、功用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该民族精神情感的衍生物,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同源共生、声气相通的文化共同体。我们所要保护的,正是这样一个文化整体。
总之,假如保护工程能在这样的原则下进行,能够肯定,保护力度越大,就越有益于对象生命力的恢复与发扬,同时防止新的毁坏,真正完成“有效保护”。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78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