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竹编文化论文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9 13:26:10
优秀竹编文化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0-29 13:26:10     小编:LZ文人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我们要善于利用科技资源。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把握总结的重点和关键,突出重要信息。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的经验总结,欢迎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竹编文化论文篇一

摘要: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是被许多的了解和认可的。本文就茶与中国文化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绍了茶的起源与茶功效等,中国茶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

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

茶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也因为其口味很好、携带方便等因素备受喜爱。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应该更多的宣传茶和弘扬茶文化。

竹编文化论文篇二

英国茶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着深厚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茶文化。

远隔千山万水的两个国家孕育出了各有千秋的茶文化,本文拟从物质、精神、语言三个层面出发,针对中英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梳理,力图为中英两国茶文化交流工作提供参考。

竹编文化论文篇三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理念、创作手法及创新点,与自身的传统元素交融,形成具有独创艺术的审美观感。在现代环保理念及仿古风的兴起下,各茶楼茶社甚至非茶场所,都在借鉴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环境艺术

1.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内容及特点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包含了在点、线、面、光色等各个元素下的关于茶文化的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在传统茶楼中,为营造清新舒适的饮茶氛围,室内的光色应用都比较柔和。为了契合传统山水画的古朴质感,古时人们都会用真正的树根雕塑成桌椅,用山石刻成摆件模具。随着现代仿古茶楼的兴起,为节能环保、节约成本,人们开始用假石做茶楼的摆件。设计师在并非真石的材料上,首先进行雕塑,将不必要的地方去除。雕刻完成后,再进行造型色彩的明暗刻画及线条塑造。将密度较低的物品绘成密度较高的山石,并借助茶楼中的灯光效果,将假石的凝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会交叉同时进行。茶文化下的美术元素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整合,以达到环境设计最优效果的整体。综上,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内容斗争性下的同一性。

1.2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化发展

现代茶楼茶社甚至茶主题酒店的兴起,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广泛应用及发展。为营造传统氛围、在全国多地茶楼中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各茶场所设计师利用美术绘画与雕塑相结合,在茶场所的外围及内壁都进行壁画根雕艺术的设计。为契合全球化的流行趋势及外国友人的审美观感,部分茶场所还会将西洋油画与中国传统茶画相结合,发展出茶场所独特的艺术。传统茶美术元素的应用,让全国的众多茶场所成了本地茶乡旅游业的“地标建筑”。而现代茶场所的覆盖式开展也促进了茶美术元素的创新。由此可见,在千篇一律的主题场所中找到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方向及设计构思,是茶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应用时的首要考虑问题。

1.3现代环艺设计的传统茶美术元素

茶传统美术元素不仅在茶场上有所发展,随着美术元素的成熟及应用的创新性,茶美术元素也逐渐开始应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一方面,除了涉及茶文化较多的“景观艺术”及“茶场所艺术”,其余非茶环艺设计也开始逐步应用茶美术元素进行装饰。现今各民宿、饭店甚至大型商场,都会将茶画、茶具摆件及具有茶元素的物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场所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茶美术元素的思维影响下,现代环艺设计不仅开始考虑内部整体视觉观感和使用性的协调,还对外部墙壁进行修饰,以契合街道文化。茶美术元素的黄金分割构图法、三度空间量感率及体积明暗透视法等美术创作方法,也作为主要设计思路被广泛应用。

2.1环艺物质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下的物质形态部分,指的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实体操作。不管是装饰、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元素的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现代环境艺术服务,都会将图纸进行实体创造。前文提到,为追求创新发展,现代环艺物质形态中对于茶元素的应用不再千篇一律,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思维想象。然而经过数据分析可知,现代环艺的美术设计图纸太过注重茶元素的想象和新奇,忽视了其转换成物质形态后的实际效果。除了部分仅具美感而不具实用价值的美术设计,更有许多本身是实用目的的美术设计质量不达标。在此设计下,物品的'使用年限大大降低。有些设计师仅考虑美术元素的创新应用,但没有考虑到后期修复与当地的气候湿度。

2.2环艺意识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设计艺术下的意识形态艺术指各类环艺设计的主题理念及创作思维方式。一方面,受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影响,不管是哪类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尽管其使用价值和主题价值不同,但都开始围绕“环保节能”及“弘扬传统”这两个宏观理念开展;另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中,设计师将传统茶美术元素的构图方式作为参考,将美术元素下各个方面的融合作为借鉴,应用在环境艺术中。经过传统茶文化的意识形态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环艺逐步多样化,各类主题场所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楼房与景观,雕塑、建筑、绘画的融合发展也更为娴熟,部分环艺设计师甚至在进行传统与现代设计融合的体系建设。

2.3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分析

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是基于环艺物质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发展下而形成的整体视觉传达观感。室内外陈设元素的光色设计材料及色彩限定多有不同。室内因灯光颜色和灯光位置的固定性,灯光对陈设物品的光色有增强作用。因此其陈设材料的色泽度可以不高,陈设材料的色彩置顶也大多不需做过多处理,直接本色为主。然而室外陈品物品因受多变天气影响,因此,色彩饱和度要求较高,运用的美术材料也是可以通过光热变化而变化,以此契合天气变化的高级材料。通过室内外不同材料及色彩的应用,能够让进入场所的人产生一种循序渐进的代入感。综上,室内外陈设元素通过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合理应用,其设计的使用体验感日益加强,其场所的主题意义及价值塑造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1提高设计工程质量

基于现代环艺设计过分注重茶美术元素的创新性而忽略其实用性的问题,必须提高设计的工程质量,以达到使用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平衡。首先,在不同新提出的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进而判定在此设计下的最佳制造材料。通过不同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特殊性,找出其普遍性规律,进而通过已经制定好的材料制作工程,制定出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材料应用体系。其次,在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注意室外的天气和人为影响。对于在室外创造的环境艺术,要高度应用美术三度空间元素及高阶设计材料,保证室外环艺的持久性及可行性。最后,不能一味追求固化美感而忽略质量指标。在设计美感的前提下进行实体制作时,根据制作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不改变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适当修缮,以保证最终工程的高质量。

3.2美术意识思维融合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下,茶场所运用了各个美术部分的意识思维,将其即兴融合发展以便创新。然而现阶段的茶美术元素已经应用到了除茶场所外的各个方面,基于现代环境艺术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必须进一步加强美术意识思维的培养,以便其思维意识在非茶场所的环艺设计中得到最优发展。一方面,全国各省市的茶文化美术元素研究机构,应当以茶场所为例,将各个部分的美术意识思维进行模拟整合,制定出美术意识思维融合后的结果体系,以便其余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将已完成的美术意识思维融合体系进行试点应用,成功后逐步进行推广。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将茶文化的美术思维意识普及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避免直接应用时的设计思维误区。

3.3协调装饰比例美感

对于茶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场所陈设光色分析可知,目前大多场所过于追求“个性化标签”而导致整体装饰过于杂乱,无法平衡。根据传统茶文化美术理念可知,在杂乱无章的装饰环境下,如果想保持原作者的创作理念,不舍得丢弃任何陈设,可以通过空间置换、物品视觉叠加的方式协调装饰的比例和美感。设计者首先将顾客需求的理念及陈设一一罗列,面对罗列陈设庞杂的情况,设计者对可以删减的部分进行删减协调;对于不能删减的部分,设计者可借鉴茶美术的光影理论进行空间置换,将杂乱的物品模拟场景,排列演习,通过规律性的美术思维意识,找出最适合场所环境的陈设方式。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创新发展了现代环艺设计的思维理念及创作的手法方式。通过提高茶传统美术元素下的环艺工程质量、普及茶美术思维模式理念等策略,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逐步在现代环艺设计中普遍应用,并以自身的优势保持着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

[2]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xx(02):80+82.

[3]刘岩,苏志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j].黑龙江科学,20xx(11):242.

竹编文化论文篇四

:17世纪中叶,茶叶由凯瑟琳公主带入英国,成为英国贵族的饮品。几百年来,茶饮已发展成英国的全民饮料,由此也形成了熠熠生辉的西方茶文化。一方面,英国的文学作品推动了西方茶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英国文学作品也折射了西方茶文化的各个侧面,包括茶叶的药用价值、茶饮的美好时光以及茶事的历史变迁等。

:英国文学;西方茶文化

西方国家第一次接触“茶”这一概念始于16世纪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所著的《中国志》。其间记述了这样的文字:“如果有人造访某个体面人家,那习惯的作法是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cha)的饮料”。至今葡萄牙人仍然将这种饮料的发音称为cha.这是西方国家首次接触中国的“茶”文化。此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的基督远征中国史》也记述了中国的饮茶习俗。该书风行于欧洲,较大规模地向欧洲传播了中国的茶文化。荷兰人真正地将茶叶实体输送至欧洲各国,促使欧洲产生并发展出绮丽多姿的茶文化。17世纪初,荷兰商人凭借航海优势,将茶叶从中国的厦门运至印尼爪哇,并转运至欧洲各国。到17世纪中叶,茶叶已经在荷兰、法国、德国、葡萄牙等国家作为贵族饮料流行开来。在英国,茶最初作为治疗昏迷、虚弱的药物所使用。直到17世纪60年代,英国才开始将茶作为一种饮料看待。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同时,她将一小箱茶叶作为陪嫁的一小部分带到了英国。很快,英国王室喜欢上了这种新奇的饮料,饮茶成为宫廷中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始在其殖民地印度大批种植茶树,加工后运送至英国,茶叶价格不断下降,茶叶走入了英国百姓之家。几百年的沉淀使得英国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茶叶种类的选择上,英国人偏爱红茶。这与当地海洋性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英伦三岛常年阴冷潮湿,需要用红茶的暖性进行中和。在饮茶时间上,英国人不同于中国人随时冲泡茶叶,他们一般只在上午10点-11点与下午4点-5点饮用上午茶与下午茶。这种安排是将饮茶作为休息,以舒缓上午与下午工作的疲劳。同时,饮茶时配有糕点,具有正餐前补充能量之用。在茶道精神上,中国追求的宁静与和谐,英国追求的是高贵与优雅。英国人通过饮茶彰显生活品味与精神格调。

文学作品是形而上的艺术,茶文化是热气腾腾的生活。现实世界中,总是先有了西方人饮茶的习俗,才有了反映该习俗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童话等多种形式。在英国文学作品中,以上五种形式均有对于西方茶文化的反映。例如:诗歌中有埃德蒙沃勒的《论茶》、纳尔姆泰特的《灵丹妙药:茶诗两篇》;散文中有约翰普里斯特利的《大众化价格》与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小说中有凯瑟琳曼斯费创作的《游园茶会》与《一杯茶》;戏剧有弗朗哥泽菲雷里的《与墨索里尼的女儿喝茶》;童话有朱迪斯克尔的《老虎来喝下午茶》等。以上仅是以茶为主题的英国文学作品,还有更多并非以茶为主题,但多处涉及西方茶文化的文学作品。比如英国大文学家狄更斯创作的小说《匹克威客外传》共有86次提及“茶”字,多处以茶烘托气氛、刻画人物;英国文学家萨克雷的小说《潘登尼斯》共有30多处描写饮茶场景,作者用自己细腻的笔法展现着维多利亚时代饮茶的习俗。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与西方茶文化的关系并非局限于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如同女权主义者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女性悲苦的生活境遇,也唤醒了部分女性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开始抗争,不断胜利。英国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既反映了西方茶文化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西方茶文化的发展。英国文学家乔治奥威尔于1945年曾创作出著名散文《泡一杯好茶》,总结了11条“茶道”。比如:应当喝印度茶或者锡兰茶,中国茶缺少振奋作用;茶叶应直接放入茶壶之中,过滤网、茶包都会阻碍茶叶真味的散发;泡茶时应用茶壶去接热水,而不是将热水倒入茶壶;先倒茶,再加奶,程序不能颠倒;除非是俄式茶,否则茶都不应该加糖。这篇散文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展现了20世纪中叶英国人饮茶的基本方式与态度。同时,散文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人们对于是否应该遵循乔治.奥威尔的意见各执一词。尤其对于是应该先加茶还是先加奶的问题,一直争论到今天。乔治奥威尔的散文为人们饮茶时提供了重要的谈资,也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英国自从有了茶,便有了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1662年,凯瑟琳公主嫁入英国皇室,带来了茶叶。1663年,英国政治家埃德蒙沃勒便创作了英国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诗歌《论茶》。西方茶文化不断发展,英国的文学作品也在不断折射着西方茶文化中凝结的药用价值、美好时光与历史变迁。3.1折射茶叶的药用价值17世纪初,英国的水手在中国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几包“树叶”可以治疗病人的昏迷与虚弱。英国的水手将茶引进,并作为药物在商店售卖。茶在英国最初就以药物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凯瑟琳皇后将饮茶习惯带入了英国,也十分强调其药用价值,认为时常饮茶可以永葆青春。因此,英国有许多文学作品展现了茶文化的这一侧面。英国剧作家、诗人纳厄姆.泰勒的诗歌《灵丹妙药:茶诗两篇》便是这其中典型的一篇。该诗强调了茶作为药物的重要属性。诗歌不遗余力的赞颂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称茶为健康之饮,也是灵魂之饮,既能够治疗疾病,也能帮助人们变得更加美丽优雅。诗歌想象丰富,瑰丽奇绝,通过具有浪漫主义的神话传说展示了茶的药用价值。英国著名作家彼得莫妥的诗歌《赞茶诗》也十分强调茶叶的药用价值。整首诗歌将茶与酒做对比,最后希腊青春女神赫伯建议人们用茶取代酒作为日常饮品。彼得莫妥赞颂茶是甘露与缪斯,是自然的财富与令人愉悦的药物。茶是健康的承诺,又如初恋之美好。茶与酒不同,酒只能越喝越醉,对人们伤害很大;茶却是越喝越快乐,越喝越健康。最后,茶战胜了酒成为了赫伯推荐的饮品。英国的文学作品折射了茶作为药物登陆英国的最初属性。3.2折射茶饮的美好时光在英国,饮茶的时间基本固定在上午的10点到11点以及下午的4点到5点。这一段时间称为“茶歇”,以疏解紧张的工作带来的疲惫。大家品着红茶,吃着点心,精神放松,谈天说地,共度美好时光。英国的文学作品对于这种闲适温馨的时光也多有描述。乔治.吉辛的散文集《四季随笔》中便有这样的片段。“每天,我最快乐的时候,无疑是喝下午茶的时候,闲适而温馨。”“红茶的香味悠悠然飘进了书房,我放下书本,走向了客厅。”“管家走进来了,她端了茶盘与果盘,肃穆中带有几分微笑,看起来心头暖暖的'。”这些文字回忆了下午茶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展现了“我”对下午茶的认可与喜爱。人们喝茶不为解渴,不为治病,心中无丝毫牵挂,忘却一切烦恼,穿着舒适衣服,吃着甜美茶点,享受恬淡的氛围。英国的散文家约翰.普利斯特里在他的散文《为乏味的客人辩护》中也有类似的描写。“黄昏时分,我点燃了炉火,也拿出了茶叶与点心。温暖的炉火映照在你我的脸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与舒适。”我们可以想象下午茶的美好与惬意,心中充满着温暖与憧憬。这种惬意的时光的描述与散文最为搭配。作家们往往通过散文的隽永展示饮茶的惬意,二者相得益彰。3.3折射茶事历史变迁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茶叶从17世纪中叶进入英国,已经走过了三个半世纪的历程。西方茶文化在300多年中不断发展,不断演变。这些发展与演变可以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直接的证据。最早的时候,茶叶仅为英国皇室与贵族饮用。茶叶可以作为贵族之间馈赠的礼物,甚至可以作为女性的嫁妆。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茶叶尚未在英国平民家中普及。那时,茶叶以及与茶叶相关的茶具均被平民视为奢侈品,可以作为女性的陪嫁之物。我们看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匹克威客外传》中描写老劳伯斯对于各类茶具的态度。每到节庆、典礼等盛大场合,老劳伯斯肯定会拿出银茶壶、奶油罐、糖罐来擦拭干净,放在桌面上,美美地看着。有时,他会说,等女儿结婚了,这些美好的茶具就都是女儿的财产了。老劳伯斯十分喜爱这些精美的茶具,将其视为珍宝,并作为女儿陪嫁的一部分。然而,1826年,英国人在印度发现了大量茶树,并予以种植,使得英国茶叶进口数量大大增加且价格大幅下跌。到20世纪初,即使非常贫困的家庭也能够喝得起曾经是贵族专属的茶叶了。茶叶作为曾经的稀缺产品,飞入了英国的寻常百姓之家。这一过程在约翰.普里斯特利的散文《大众化价格》中有着清晰的描述。“只要花几个铜板,一千把锃亮的茶壶当中的一把,你便可以享受它一个小时。”“在19世纪,这些人要去昏暗的小咖啡馆,或者是小饭店,这种奢侈与闲适是他们这类人享受不到的。可是现在是20世纪,这是一座豪华的建筑物,你可以在里面喝茶,吃糕点,对谁都不羡慕。”我们看到这些文字,体会20世纪初英国平民的饮茶乐趣。

茶既是英国的饮品,也是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渗透于英国人民的方方面面,也展现于英国的文学作品之中。透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几百年来西方茶文化的温馨美好与历史变迁。

[1]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xx.

竹编文化论文篇五

摘要: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以此传播各种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融合了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将其哲学思想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文化素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和丰富文化生活等社会功能。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宗旨。

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对茶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了解很少;对茶的健康与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刻等。

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大学生的历史和生活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1.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

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这些内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开展,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外,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

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2.茶文化的精神教化功能。

茶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同时还介绍了在茶艺表演时要用到的礼仪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礼俗。

引导学生讲礼仪、尊礼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同时还特别强调茶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中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静、怡、真”的精神,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修身怡情,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竹编文化论文篇六

摘要:“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春秋、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等都有不少对饮茶的记载。

至唐,唐统治者统一了南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饮茶就成了举国上下必不可少的一种风尚。

所谓饮茶必有器,陶瓷茶器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陶瓷茶器象征着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更象征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唐代;茶文化;陶瓷茶器

一、唐代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繁荣安定的社会为茶事的兴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封氏闻见记》说:“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饮茶兴盛与茶圣陆羽的《茶经》也是密不可分的。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茶的专著,体现了陆羽的茶学理论体系。

陆羽在《茶经》中“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茶的起源、茶叶的采摘工具、制茶、煮茶的用具和方法、饮茶的方法以及茶事的历史记载、茶叶的产区。

“四之器”中的“二十四茶具”是举行茶道的必备之物,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才可以省略其中某一部分;其中“五之煮”中“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并对这三种水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六之饮”中“膏薪厄炭非火也,一飞湍雍潦非水也”;可见唐人饮茶对用具用水用火颇为讲究。

使用上品茶,如煎时用水用火不当,则茶味大减,为茶道所不取。

可见陆羽对饮茶活动的热忠,见解详细而生动。

《茶经》亦对唐代茶业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代文人热爱饮茶,从茶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文人的饮茶盛况和他们寄托在茶事上的情感。

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竹编文化论文篇七

据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之句,可知至迟在西汉就开始有饮茶活动。

唐代陆羽撰写成《茶经》茶文化形成开始,茶便一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又是礼仪之邦,茶与中国的礼仪的结合物――茶礼,也是茶文化领域当中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同时茶礼也丰富了茶文化。

礼的表现方式有多种,《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

”这里提到的礼有冠礼、昏礼、丧祭礼等。

而我们所说的茶礼作为另一种礼的表现方式,似乎更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发挥了很大的功用。

这和茶的本性和茶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关系。

如我们日常接待客人要敬茶;下聘礼娶妻要定茶;甚至还以茶祭祀,以茶丧葬等等,这些生活中的茶礼也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

茶文化形成并向外传播的基础上,茶礼也随之外传,并影响其他民族从而形成新的茶礼仪。

一、待客之道――敬茶

有这样一个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

其来源是一天郑板桥去茶馆喝茶,老板看他的穿着不像富人,于是就漫不经心地说了声“坐”,对下面说,“茶”;当郑板桥拿出银锭的时候,店老板就便改了脸色,改口说,“请坐”,对小二喊,“上茶”;后来有人认出郑,过来打招呼,店老板知道后赶紧鞠躬说,“请上坐”,同时提高嗓子对下面喊“上好茶”。

郑板桥喝完茶要走时,店老板恭恭敬敬的请他留个墨宝,他无奈下答应了,便写下了这幅对联,用以讽刺像店老板这种狗眼看人的人。

这当然也是一个传说故事,但是我们在待客之礼中坚决反对这种傲慢的偏见,而应该是人人平等。

中国自古就有好客礼宾的优良传统。

当客人亲自到家里来拜访时,做主人的必定要热情的迎接招待,《论语・学而》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不管主人的家庭好坏,总要泡上一壶热茶,作为尊敬之意。

来客敬茶成了一种最基本的待客之礼。

每当来了客人便要敬茶,以茶敬客,情深义长,双手敬茶,客人双手接住。

茶要浅,俗称“茶七酒八”,如果斟得太满,便是对客人的不敬,客人要在告别时应将茶喝尽,表示对茶的赞赏。

在餐桌上待客敬茶也有一定的敬茶礼,尽管是最好的朋友,当对方给他斟茶时他也一定要两手指轻叩桌面,以示跪谢,俗称“叩指还礼”,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传下的规矩。

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与当地的官员周日清上茶楼喝茶。

皇上自己斟上茶之后,又顺手给周日清斟上茶。

周日清立时受宠若惊,也不敢下跪谢龙恩,恐怕暴露了皇帝的身份。

在左右为难之际,他急中生智,用双手屈扣,在桌面上叩点三次,以代替跪谢之礼。

由此,这一礼俗流传于民间,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谢谢”之礼。

这虽然只是传说,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敬茶之礼俗。

二、婚礼之道――下茶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古代男子在行冠礼之后,便有了婚配的资格。

古语婚礼的作用《礼记・昏

义》:“昏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事也,故君子重之。

”婚礼有一整套程序,根据《礼仪・士昏礼》可知,士娶妻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个主要仪节,称为“六礼”。

而“纳徵”也称“下茶”是其中决定婚姻成败的最重要的仪节,“徵”者成也。

“纳徵”也即相当于后世的订婚。

在纳徵中,茶是婚姻的见证,是不言语而意无穷的“第二媒婆”。

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记载:“又送官会银铤,谓之‘下财礼’,亦用双缄聘启礼状。

或下等人家,所宋一二匹,官会一二封,加以鹅酒茶饼而已。

名下财礼,则女氏得以助其虚费耳。

”这里就提到了下财礼时用要用茶。

就连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陪嫁物中也有大量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

这种习俗在古代小说中也有所反映,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和黛玉开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不给我家做媳妇儿?”也是借此习俗派生出的双关语。

茶之所以用它来订婚,是取它不可移植的自然本性。

古代,人们以为茶树只能用茶仔繁育,故婚娶的习俗,多用茶为聘礼。

男家为“下茶”而女家受聘为“受茶”,寓意传宗接代,人丁兴旺。

明代许次纾《茶流考本》云:“茶不移本,植必生。

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置予之意也。

”明代嘉靖进士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也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鉴此聘妇必以茶为往还,义固有所取也。

”就是说茶之不可移植被古人比附成了女子受聘,既然接受了对方的聘礼,就当从一而终。

没有再“移植”即反悔的余地了。

”茶在这里。

象征着纯洁,坚贞和多子多福。

“茶性最洁”表示爱情纯洁无暇,“茶不移本”表示爱情坚贞不移,“植必生子”表示子孙繁盛、家庭幸福。

因此,茶得以深深地介入婚俗之中去,茶礼也成为一种流传至今的风俗。

三、中国茶礼的外传和日本的茶礼

在这里我们先要提及的是中国茶礼的对外影响。

茶礼的外传和对传入国的影响,首先肯定是以茶的物质实体为载体的,受中国茶礼影响最大的要数我们的东邻国日本了。

茶最早传入日本是在隋朝,到唐朝时为规模扩大期,其间是以官方的遣隋使、遣唐使为传播的.关键纽带。

“随朝廷出于远交近攻的外交的需要,大和朝廷出于迫切学习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和教育的需要,致使两国的交流由此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6至894年日方曾派遣隋使5次,遣唐使19次之多。

”饮茶之风弥漫全国并成为全社会的生活习惯,始发于唐玄宗开元时期。

杨华《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封燕的《封氏见闻记》卷六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学禅勿于不寐,又不夕食,皆特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可见,唐初,寺院饮茶比较盛行,直至中唐寺院茶礼逐步形成。

于此相对的对中日茶文化交流有重大贡献的自然就是遣隋遣唐使中的僧人了,他们来中国便自然会在寺院内活动,讲经习法。

其中以最澄、空海和永忠三位僧人为主,他们在学完回国时不同程度的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茶的传入也必定伴随着饮用方法和礼节的学习。

南宋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就是明显的例子。

径山寺位于杭州东北52公里处的天目山脉,径山寺兴于唐,盛于宋,特别在南宋时,日本官方不断派日僧到径山寺求取禅理,其中以圆尔辨圆(1202―1280)对茶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为最大。

他于1235年―1241年在南宋巡礼求法,在径山寺不仅学习了种茶、制茶,更细心地观察体验了径山寺的茶礼,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日本茶道的礼法。

我们知道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亚洲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日本也不例外,其中日本的茶道礼法也受儒家的长幼尊卑有序的影响。

在习得径山寺的茶礼法后回国的圆尔辨圆便结合日本的实际仿效径山寺茶晏礼的茶礼制定了相应的礼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寺僧茶礼的细腻与繁琐。

这和中国的茶礼的内容有很大的区别,援引腾军先生的话,也许可以作为原因。

“在日本人看来,茶文化是隶属于艺术的,甚至是哲学范畴的东西,日常性的饮茶是不能列入茶文化的。

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大不相同。

”这种区别也许在日本目前的茶道礼法中体现的更全面。

因为礼法在日本的茶道中非常的重要,具体包括主人与客人之间的礼;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人与物之间的礼等。

总之,是用一整套严密有序的位置、动作、顺序等将这一饮食行为系统化和规范化。

它对茶席上出现的人和物都给予尊重。

在主与客的关系上,主人对客人的尊重甚至体现在茶浓淡、冷热的细微之处,同时,客人也要以吃光喝完主人的茶饭为受尊敬的回应;客人之间以首席客人为最尊贵,客人吃茶用点心时也要向他人道礼;人与物之间的礼法体现在人对于物(主要指茶具)的珍重和仔细欣赏。

另外,还有有言礼、无言礼、约定礼。

但是有言礼在整个茶会中只占很少的部分,这也和中国的以茶会友,谈诗论画有别。

但总的来说两者都是在尊卑等级有序的儒家礼仪之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对客人的尊敬。

作为茶文化一部分的茶礼是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在其发展的同时会结合不同的文化(如:生活习惯、民族性格等)形成自己的形态。

但茶礼的文化本质和内涵是永不变的,那就是以茶表敬意,以茶诉真情。

这也是茶礼一直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王玲著.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

[2]余悦编.中国茶文化丛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3]黎小萍,陈华玲.茶礼与婚俗[j].蚕桑茶叶通讯,2001(1).

[4]陈功.中国的茶礼俗[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

竹编文化论文篇八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

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

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

明代末期,公元16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

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

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竹编文化论文篇九

坚持“四自精神”

“自讨苦吃,迎难而上”、“自出难题,奋发图强”、“自加压力,争创一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在茅台的企业文化里,“四自精神”一直是核心的力量源泉。

只有登上峰顶,才有眺望更高巅峰的宽阔视野和持续攀越的气魄。我们从不自满,更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摒弃“小富即安,小胜即欢”的狭隘观念,登高望远,向更高的发展目标发起新一轮的“冲刺”——再建“万吨”工程、打造“百亿集团”。这是茅台应对市场竞争,巩固国酒地位,保持行业领先,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我们清楚地看到,按照茅台酒年产万吨的现有规模能力,尚不足全国白酒总产量的千分之三,既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对茅台酒的曰益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也不能支撑、提高、扩大酱香型白酒的市场占有率。茅台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基于这一资源条件形成的独树一帜的传统酿造工艺,实际上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能保证茅台在中国白酒五大香型流派中“独领”,同时却又牵制着茅台难以与其他香型白酒在销量上“平分秋色”。

浓香型白酒生产能够科技现代化,勾兑技术与已酸乙脂也可以工业化。从投入产出比率上看,3。5斤粮食可以生产出1斤浓香型酒,生产周期顶多六、七个月,并且能够实现规模生产。相比之下,酱香型茅台酒的生产则须恪守三个法则:严格按照自然节令变化的规律,“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以及同一批原料要历经八次摊凉加曲堆积发酵和入池发酵、九次蒸煮、七次取酒的工艺流程;必须恪守5:1的投入产出比率(即5斤原粮只产1斤酒),并只能采用地产有机高梁和小麦以确保茅台酒品质稳定不变;必须恪守“长期陈酿,精心勾兑”的质量控制标准,决不违背“贮足陈酿,不卖新酒”的质量铁律。

这意味着,茅台若要扩大生.产能力,从扩建工程开始到产品出厂计算时间,最快也需要六、七年,成本之高、耗时之久,令其他白酒企业难以想象。

从1952年至1978年,茅台酒年产量由75吨增长到1000吨,费了26年的艰苦努力。此后,提高到吨,花了;增长到10000吨,付出了;而达到的16800余吨,则仅用了4年时间——茅台产量的加速提升,不仅是茅台酒生产工艺改良的结果,也是茅台“四自精神”的体现。

如今,茅台不仅已拥有一支由国家级、省级评酒委员和白酒酿造专家领衔组成的业界一流科研队伍,而且构建了一支具有顽强“四自精神”、并已树立起“立足茅台,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完美人生”价值观的企业团队。

“四自精神”的核心是茅台企业团队的凝聚力。人才队伍的智慧集群,是推进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这也正是我们十年来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创造事业吸引人才,倾注感情感染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架构平台塑造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的根本动因。

坚持“五个创新”

自以来,茅台围绕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在企业战略定位、战略管理和文化、科技、营销等五个主要领域的相关层面,深入展开了系统创新。

战略创新,侧重于解决企业如何应对外部、行业、竞争三大环境变化,以及提高内部能力所需核心要素,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确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的发展方向,明确“有机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的产品定位,树立了“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的经营理念,提出了“品牌、品质、文化、环境、工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管理创新,以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为发展目标,以争创“全国质量管理奖”为契机,导入全球企业一致认同的美国“波标”卓越绩效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了向当今世界一流的企业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转型。20又成功通过全国质量管理奖复评。

文化创新,以开创性地提出“文化酒”概念作为茅台品牌价值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释放点”,推进了中国白酒行业从“卖酒”到“卖文化”的历史性演变和有益于社会的健康消费潮流。

近年来,国酒茅台的企业文化经过了三次系统的完善和提升,形成了目前新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弘扬国酒文化、光大民族产业”是茅台的使命所在“成为享誉全球的民族品牌”是茅台的愿景所期;“以人为本、以质求存、恪守诚信、继承创新”是茅台的核心价值观;“理性扩张、统筹发展”是茅台的经营理念;“谋则科学定则果断执行”是茅台的决策理念;“人才兴企、人企共进”是茅台的人才理念;“务本兴业、正德树人”是茅台的领导理念。

科技创新,沿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发展路径深入展开,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度地改善资源的产出,使茅台酒生产实现了优质、高产、稳产、低耗、高效的历史性跨越式增长。

营销创新,则以深化结构调整为突破,打造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优质产品,并藉新架构的市场营销网络为依托,实施“工程营销”、“文化营销”、“感情营销”、“服务营销”、“诚信营销”、“事件营销”、“个性化营销”、“网络营销”等体现现代文明社会消费价值取向的营销创新,大大地提高了茅台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为中国白酒行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一个成功范式。

创新在茅台,早巳成为企业谋求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更加突出、更加深入、也更加卓有成效。

上世纪末,在企业处于困境时,我们确立了“居危思变,居危思进”、“不失时机抓机遇,时不我待谋发展”的思想观念,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生产围着销售转,销售围着市场转”的市场营销思路。而当企业发展转入顺势时,我们又及时制定和实施“绿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的企业战略发展定位,强调“主动性市场理念,能动性创新理念,全方位性经营理念,有效性竞争理念,可持续性发展理念”。19,公司首次提出了“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的理念,开创了中国白酒营销和科技探索的先河。

在业内专家帮助下,茅台最早摸索、认识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自然法则,发现了窖泥己酸菌和浓香型白酒主体香及其生成机理;率先提出“白酒勾兑”的科学概念,为全行业应用与发展微机勾兑技术,开辟了一条新路;我们还破解了茅台酒高效益)转变,较好地达到了速度、质量、环境、效益统一协调的发展目标。

我们通过正确运用价格杠杆,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及利益。茅台酒最近几年间的每次价格调整,都坚持做到基于产品实际价值与价格的合理调控,让广大消费者得到实际的价值享受和体验。去年以来,我们针对茅台酒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而供货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市场销售最高限价的调控手段。

由于茅台酒每年投入市场的供货量实际上是五年前的产能所决定的,国内市场严重缺货的矛盾如果协调不好,极有可能导致部分客户流失。这就需要我们在宏观上认真地做好调控工作,以保证重点市场、重点消费群体的需要。

虽然茅台酒已在世界上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市场,但凭借茅台酒的世界名酒品牌影响和茅台酒的质量美誉度,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这也迫切需要我们在继续巩固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对海外市场开发的步伐。

坚持“七字”使命

“酿造高品位生活”——这七个字,不仅是国酒茅台的经营理念,同时也是国酒茅台的企业价值观。也就是说,茅台要将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奉献最优质的服务,创造最高的消费者价值,作为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这是茅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爱我茅台,为国争光”企业精神做出的全新阐释与升华,反映了国酒人在“立足国酒,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完美人生”价值观导向下,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观。

我们始终认为,“酿造高品位生活”并不是一个固化的标准,而是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着的要求。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市场在变化,“高品位生活”的标准也是常看常新的,不管将来经济和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牢牢锁定“高品位”,因为国酒茅台就是“高品位”最真实的注解,我们代表着高品位。

茅台作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型企业,所肩负的创新职责非常艰巨。“酿造高品位生活”作为茅台的经营理念和企业价值观体现,最重要的核心点,就是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创新,铸造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高科技的.工艺、高品位的文化、高美誉的品质、高保护的环境、高效率的服务、高素质的队伍、高效益的管理、高水平的创新、高诚信的经营、高格调的饮酒、高和谐的氛围”。因此,茅台集团始终在体制、管理、技术与文化创新方面与时俱进,大胆探索,赋予公司“酿造高品位生活”的使命以更加丰富的内涵,以确保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总结茅台走过的道路,一个中心、两个观念、三种意识、四自精神、五个创新、六个统筹、七字使命——这些朴素的管理心得,正是国酒茅台从传统工厂走向现代企业集团的过程中,所见证的深刻进步。

今天,国酒茅台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30年前,茅台所面临的是国家的转型和空前的机遇;如今的中国,已发生深刻变化。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开放的中国,她的一举一动,牵动世界每个角落的神经——站在这个平台上的国酒茅台,自有一番新的天地。

国家命运决定企业命运,亦决定个人命运。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坚信从计划经济时代搏杀出来的茅台人,一定会在更大的历史机遇面前,让国酒再创新辉煌!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

摘要:

在高等教育不断得到普及的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设的良好开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得到良好的进步,由此可见,做好高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方面融合了儒、道、释等多家优秀的思想精华,而在形式方面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具备养生、修身、礼让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将茶文化应用于高校文化建设中是符合整体发展趋势的。本文针对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开展途径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以提供借鉴。

关键词:

茶文化;高校;文化建设;开展途径

1、前言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形成到发展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仅融合了多家优秀的思想精华,而且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由于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求人才的主要场地,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文化建设这一环节的工作来发挥辅助性的作用,而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效落实,需要借助茶文化的融合。因此,将茶文化融合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对高校整体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将茶文化应用于高校文化的建设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2.1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第一个层面表现在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国不仅是生产茶叶的大国,而且也是茶叶的故乡,茶在中国的出现以及发展的历史已经长达千年,由此衍生的茶文化也早已经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来予以继承与发展,而茶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这三个层次所构成,其内容的组成丰富多样,形式也是千变万化,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充分接触、学习、感受茶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茶文化进行有效的继承和发展。除此之外,茶文化中包含了优秀的儒家、道家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融合茶文化,让学生在茶文化的学习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2.2有利于充分发挥茶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第二个层面表现在有利于充分发挥茶文化各个方面的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茶文化具有多个方面的功能,将茶文化应用到高校文化建设中,有利于充分发挥茶文化各个方面的功能,以此来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说,茶文化具有美学功能,以茶德、茶艺、茶礼等方面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又比如说,茶文化具有养生功能,长期饮茶有助于人体健康,将茶文化应用到高校文化建设中,让学生通过接触茶文化来充分提高自身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从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茶文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茶道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二是茶文化精神有利于德育教育的良好开展,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3、发挥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作用的措施

3.1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茶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形式,而且具有多层的社会功能,要想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所能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茶文化。首先,由于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要从课程设置入手,让茶文化知识的教育走进课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设置茶文化相关的课程,高校可以通过必修课或者是选修课的形式来进行合理的设置,同时计入学生的总学分中,以此来推动茶文化课程得到良好的开展。其次,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作用,缺少任何一方的作用,都将难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因此,在高校设置茶文化相关的课程之后,教师一方面要从教学内容安排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落脚点,在讲述必要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讲解一些历史典故、人文趣事等,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将教学场地转换成茶楼、茶室等地方,让学生一边观摩一边学习,身临其境地去充分感受茶文化。通过采取这些形式,在丰富茶文化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基础上,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得到良好的开展。

3.2明确茶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全面营造茶文化的校园氛围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且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茶文化有效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促进整体的发展,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明确茶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全面营造茶文化的校园氛围。目标是行动的前提,在目标的指示下行动才能合理开展,因此,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茶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才能让茶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营造茶文化的校园氛围,以此来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于这一方面所能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在对校园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将茶文化的相关理念融入其中,在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为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茶文化过程中搜索相关的信息提供便利,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茶文化知识;第二,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或者是社团,因此,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说座谈会、展览、演讲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让学生充分学习茶文化知识;第三,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高校可以邀请民间的艺人或者是专家来校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多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茶文化,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3.3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各个方面资源的建设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其组成内容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想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采取的第三个措施就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各个方面资源的建设,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因此,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高校领导层要意识到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将对高校多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茶文化研究室、茶艺练习室、茶叶审评室等,促使茶文化有效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除此之外,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各个方面资源的建设,比如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不仅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而且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地去学习跟茶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4、结束语

茶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对于高校多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此为探讨点,进行了上述论点的探讨,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一

应酬的饭桌跟家人小聚不一样,有很多注意事项。酒桌上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说法,但你切记不要在喝酒前说出来。这样会使人觉得你是在劝酒,而且感情真正的深浅不是靠说出来的是行动起来的。如果你会喝酒而不想喝酒,千万不要把“我不喝酒”挂在嘴边,一向唠叨,除了让人觉得你很烦以外,更会让人觉得你虚伪。

“能喝酒的人才能升官”虽然这句话很片面,但也在理。切忌在领导面前大肆显摆,明明不会喝酒却一个劲的喝,最后喝高了做出什么事情来连自我都不明白。不仅仅丢了表现的机会还会在领导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敬酒也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在单位聚会上,领导互相喝完后,才能够敬领导酒。能够很多个人一齐敬同一个人,但是绝对不能一个人敬多个人,除非你是领导。别人敬你酒时,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小抿一口,以表礼貌。

敬别人酒时,如果是碰了杯,就必须要喝光酒杯里的酒,你能够对被劲酒的人说“我干,你随意”以表礼貌和大度。但是不碰杯的话,酒得视状况而定了,但是绝对不能对方喝了一大半,你自我却只是舔了舔酒杯,要明白是你在敬人家酒。如果对方喝完了,你也要尽量喝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知识更是值得学习的一门功课。酒桌上现真感情,酒桌上体真心。如果不了解酒文化知识,会显得很失礼。也会让人觉得你没有常识,目中无人。所以学好酒文化知识是有很必要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二

高效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要关注语言文学所处的环境与时代,结合文化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全面提升。本文以加强高校英语语言人才培养为目的,从中国茶文化入手,基于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对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其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融也多了起来,便于更顺利的开展英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如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带有显著的文化性与教育性特征,在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深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涵,改进英语人才培育模式。

中国茶文化起源很早,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日久弥新,伴随着岁月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意识。从先秦《诗经》到唐代《茶经》,茶文化融汇吸收儒家、道家、禅宗等诸家思想文化精髓,无论是茶艺还是茶道思想都有了极大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瑰宝。中国茶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仅制茶、泡茶、煮茶等技艺精湛,也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情怀,有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有的人研究茶的生长、化学成分、药学原理等,有的人研究茶文化发展历史,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分析挖掘茶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把其合理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发挥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实现茶文化推广发展。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天然的具备文化属性,备受文人墨客钟爱。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很多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如茶诗、茶小说等,这些对茶文化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从文化角度看,茶文化应用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是可行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探索分析了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2.1茶文化是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形成了带有英式风格的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虽然不同于中国茶文化,但是依然继承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讲究“静”、“雅”。英国茶文化分为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其中下午茶是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习惯在繁忙工作后利用下午闲暇时间静静的喝一杯下午茶,享受悠闲时光,这为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茶文化包括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两部分,英国人日常生活喝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每一次的情趣、意蕴都不同。隐性的茶文化蕴藏在茶文化的精神世界,如喝茶过程中感受到的雅致、静谧等意蕴,这些都是隐性茶文化的体现。由于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茶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以茶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所以茶文化是英语语文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2.2英语语文文学表达着茶文化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的一种传统文化,要想在欧美地区传播、引起共鸣,就要利用英语语文文学的语言表达功能去阐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精神内涵,唯有这样才能让欧美人更好的理解中国茶文化。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欧美地区有大量的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邓肯坎贝尔的《茶诗》、亨利詹姆斯的《一位贵妇的画像》、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覆盖诗歌、小说等各个领域。这些欧美文学作品表达着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物质化体现,对中国茶文化阐述、传播与推广起到了重大作用。

2.3中国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之间的活动被历史铭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中其很多文化元素被历史所记忆,如茶道、茶艺、茶德、茶画、茶人精神等,这为茶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二者之间的活动也被历史记忆下来,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如茶诗、茶文学作品等。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与当地的风俗人情融合起来,形成具有英式特征的茶文化,使得中国茶文化深深扎根于英国文化土壤中,影响了一代代的英国人。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与生活相互影响,激发了广大文学大家的创作激情,很多大文豪喜欢在作品中融入茶文化相关的内容,这对英语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借助茶文化的融入推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绝不是一方割据。受历史等客观因素影响,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视阈不够开阔,局限于书本内容,知识视野狭隘,以致于教学理念保守、陈旧,教学效果止步不前。想要打破这种教学现状,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需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中国茶文化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文化形态,无论是茶学还是茶文化,发展中都伴随着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兼容,是各种文化形态融合与裂变之下的产物。倘若把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势必可以把茶文化自身发展的兼容性特征赋予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上,使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具备的文化兼容并包理念,形成全面发展观念,不仅接受中国茶文化,也会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有益内容。对于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受中国茶文化发展启发,借鉴茶文化兼容并包的全面发展理念,吸收茶文化中的有益内容,拓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开拓知识视阈。

3.2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引入中国茶文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对比的眼光看待中英文化的差异,促进学生的文学知识全面发展。为使茶文化有效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一,优化教学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及计算机网络等设备都要与时俱进,用于播放茶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艺术魅力;第二,把茶艺表演等活动搬到课堂上,构建学习茶文化课堂环境,让学生直接的接触学习茶文化,增强对茶文化的理解。通过茶艺表演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改善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第三,把茶文化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举办茶文化文艺演出、茶艺体验与展示活动、茶文学作品鉴赏活动等。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各种活动,亲身体验茶味、茶道及茶文学作品的思想精神,学会“事必躬行”道理。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使学生真切的了解到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茶文化文学作品,便于教师更顺利的展开英语语言文学教学。

3.3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促进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革新.教学革新的关键是跳出窠臼,以全新眼光看待教学,用优秀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面对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需求,教师除了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外,还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施者,理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所以,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为使二者融合有效、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当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中国茶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欧美地区茶文化文学作品,以此增强自身的文学水平。此外,高校还要从文学院、茶学院等聘请教师担任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客座教师,做到人尽其才。如,文学院教师讲述欧美地区的茶文化文学作品,历史教师讲述茶文化发展历史及其在欧美地区的发展情况,茶学院教师讲解茶道、茶艺等。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组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教师队伍,增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同时,这样的教师队伍有利于中国茶文化传承,使优秀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持续的传播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学特征显著,其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念,便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学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为此,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树立全面教学观念、组建优秀教师队伍,借助茶文化创新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1]房晓静.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xx(12):156.

[2]江山.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xx(5):226.

[3]黎瑛.英语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xx(5):417.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三

中国是竹编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竹编是一种将竹子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在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泛流传。竹编通过精心编制和设计,将竹子的本质美与人们的智慧相结合,创造出了无数独特而精美的作品,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第二段:竹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竹编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竹子是自然界中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具有坚韧耐用的特点。竹编以竹子为原材料,通过编织的方式将竹子发挥到极致,形成坚固、轻巧、透气的作品。这种自然的材料让竹编作品既保留了自然的触感和纹理,又具有了一定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同时,竹编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竹子这种可再生的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段:竹编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竹编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的方式。在古代,竹编经常被用来展示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竹编作品常常采用各种各样的编织技法和图案,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通过各种竹编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此外,竹编作品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抚慰。

第四段:竹编的现代价值

尽管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并没有被时间辜负。如今,竹编作为一种独特而受欢迎的手工艺品,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城市中,竹编作品常常被作为装饰品和礼品来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自然和温馨。同时,竹编也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作品以其轻巧、坚固和耐用的特点,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如筐篮、凉席等。竹编还在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景区将竹编作为当地特色文化的代表,并利用竹编作品来吸引游客。

第五段:竹编文化的未来展望

竹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竹编文化也正在经历一次新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竹编艺术,并在现代审美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和改良。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竹编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也让竹编作品更好地适应了现代人的需求和喜好。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竹编的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竹编作品可以更加精细和复杂,呈现出更多元化的样式和效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竹编文化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承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惊喜。

总结:

竹编文化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竹子的韧性和人们的智慧创造出了独特而美丽的作品。竹编作品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承人文精神、适应现代生活的特点而闻名。它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感和实用性的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竹编文化在当代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竹编文化将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四

彝族以酒为贵,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等必备礼物,同时配于丰盛的肉食,以此热情待客。彝族俗语:“腊肉无味,加盐给客人吃;荞酒不香,加蜜给客人喝”。到过彝乡的人都能体会到,昭觉彝族是极其好客的。当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客人坐在火塘旁上位,端出香喷喷的酒来,请你先喝几口后,主人家才与客人共饮。彝族赞美酒席是这样说的“酒坛置放如红岩,敬酒穿梭如蜜蜂。”“花杯像鹊鸣,黑杯似鸦叫,白杯如蝶舞”。

用于每一场合的酒各有专名。如:“平民农牧酒,请人帮忙酒;家族内部酒,和睦团结酒;亲戚朋友酒,相互问候酒;纠纷调解酒,‘德古’长者酒;青年小伙酒,英勇善战酒;女儿姑娘酒,能工巧手酒。迎宾待客酒,吉祥如意酒……”

在高规格待客仪式上,一般是杀牛、羊、猪、鸡与饮酒文化融为一体,其中有献“哲布”(群碗酒)仪式,此仪式为特殊礼节。主人家专派一名敬酒者,先将八碗白酒、一碗泡水酒和一碗水端放于上铺一块白布的漆器“哲体”(木盘)上,如主人是彝族曲涅系,敬酒者手捧“哲体”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上位贵宾面前,如主人是古候系则反时针方向旋转至上,贵宾享用“哲布”者接到“哲布”后,把“哲体”轻轻地放于地上享用。按照彝族享用“哲布”(群碗酒)的规矩,先选用“哲体”上的一碗水漱口后,将“哲体”上的“哲布”一一喝尽。如一人喝不完,则可传递给周围同伙客人喝,若一人能喝完就称海量、敬佩。在此仪式上,主人及客人围观者众多,若不按传统规矩喝酒者可耻。贵宾按规矩喝“哲布”后,按理这种特意款待,客人要向主人家赠赐礼物的,赠赐的礼物(银锭或现金)应放于“哲体”的白布上传递给敬“哲布”者,主人家收下贵宾赠赐礼物结束。

昭觉彝族为了表示真挚之情,在没做好饭菜时就献上美酒,然后才大做酒菜。彝族的酒菜是十分讲究的,往往根据贵宾的情况准备不同的佳肴,一般客人杀鸡招待,并请长者看鸡舌,看看客人前程如何。比较重要的客人要打羊杀猪。最尊敬的客人来了,必须杀牛招待。无论杀何种牲畜、家禽,在宰杀之前,都把要宰杀的对象送到客人面前过目,表明“请客人们慢慢喝酒吧,好酒好菜还在后头呢!”至此,主人和客人互相倾诉客套之言,互相敬酒问候,自由散打起来。这里充满着主、客双方以酒表达真挚之情,有豪语状言的,也有轻言细语的,从中使你感受到昭觉彝族酒文化的魅力。

最为绝妙而富有科学性的是彝族酒壶。它的制作独特精美,把彝族人民的智慧、审美能力融于酒壶上,取名为”萨尔博“。形状有扁有圆,都是封顶的,从表面看来,似乎天衣无缝,连掺酒处也不易发现。该壶造型变化多样,酒从壶底掺入,掺满后不加塞也不封口,从壶的腰部斜插一根细竹管直通壶内底端,另一端外露十厘米左右的竹管作吮吸之用,底部中心所留掺酒小孔,掺满酒再倒讨来方可使用,其底部的小孔滴酒不漏。这种造型的主要用意是减少和控制酒气的散发,使酒长时间保持原味。小小酒壶造型之绝妙,举世罕见。

其实,”萨尔博“的这种特殊功能的造型,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要学过物理的人,稍加思索就知道这是巧妙的运用了大气压强的原理。当我们将酒缓缓倒入”萨尔博“时,壶内的空气逐渐排出来,倒满酒时,壶内几乎无空气存在(吸管伸入壶底,不会将空气漏入壶中)。这样一来,外面的大气压就派上用场了,将”萨尔博"正置,本来壶内的酒由于重力的作用,壶底小孔处大气压和酒所受重力形成了一对平衡力,壶中的酒就乖乖地被空气封住了。但若是用力使酒壶触动或上下摇动时自然也会使壶内少量的酒被抖出,因此,后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又从掺酒小孔处增加了一根细竹管至壶内顶端,酒则顺着此管而上,从壶内顶端流出,回到壶底,这竹管就起到了你所看不见而又不封口的巧妙的保险作用。其内部则形成了两根竹管斜相交的特殊结构。整个酒壶的结构,除了两根竹管外,是由上下木胎口留有公母榫的木胎相扣而成。再用膏灰将缝隙刮平后漆成,从外观丝毫看不出两木胎相合的痕迹。

人类知道大气压的历史并没有多久,而彝族先民能凭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利用大气压的原理制出如此神奇的酒具不得不令人钦佩。外观上根据其造型的特点,再漆上相应的彩漆图案,使其更加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有了丰富的酒器文化,同样需要有深厚的酒文化相映衬。

彝族有着神秘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个崇尚酒的民族,他们的谚语中有一句最为经典就是:“汉人的茶,彝家的酒”,足见酒在彝胞心目中的地位。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酒。彝族的传统酿酒分为3大类:甜酒,类似汉族的醪糟;白酒,即蒸馏酒;泡水酒,由优质粮拌酒曲发酵翻入坛中,封口数月后渗净水浸泡而成,俗称“坛坛酒”、“杆杆酒”、“咂酒”。酒的功能尤如“万能”之法宝:迎宾敬客、喜庆娱乐、连情交友、调解纠纷、祭祀祖先、送死悼丧等。凉山彝族饮酒习俗则风格独特,无以论比:首先是形式上分场合、对象、用途、条件;其次是顺序上先尊长后晚辈,先客后主,先酒后饭。彝族特别盛行“喝寡酒”,边饮边侃,气氛热烈,歌酒并呈,情趣交融;见者有份,就地成圈,一人一口,依次传饮,俗称“转转酒”。

彝族同胞重酒、尚酒,所表现的酒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从酒的历史、制作、功能、到酒器的制作饮酒习俗、节饮思想等,都可以反映出彝族的悠久历史、独特风俗、豪爽性格和生活方式,走近他们,可以领略到我们中原地区人民平时所体会不到的酒文化,同时,也可以欣赏到我们不多见的酒器文化,走近他们,我们才更加能够体会到彝族的生活方式,彝族酒文化,真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彝族传统饮酒方式是没有干杯饮酒的。在屋里饮酒围坐火塘边,饮着转转酒,有事说事,无事聊天。嗜酒者多饮,不会酒者少饮或不饮均可,但酒杯一定要传递下去。主人向来没有强迫客人多饮酒的习俗。“一坛酒、一杯酒都表达情意。一般是十斤五斤一坛酒,百斤千斤也是一坛酒。饮酒饮情意,不在乎多少。”由此可见彝族酒文化的饶有情趣,丰富多彩。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五

我国茶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广大劳动人们智慧,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茶文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传承作用,因此茶文化表现出我国优秀的思想道德,研究茶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关系对于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茶文化的内涵与定位,探讨了茶文化体现的思想道德和茶文化的道德功能。

茶文化,思想道德,价值理念

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并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茶文化的内涵来看,茶文化与思想道德息息相关,茶文化体现出我国儒家、道家、佛家中优秀的思想文化,茶文化还具有显著的道德功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茶文化和思想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茶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来说,茶文化是茶人在茶叶生产(包括育种、栽培、制作、销售)和品饮过程中体现的一种精神力量;狭义来说,是人们在品茶中所传播或交流的一种信息。但目前的茶文化都是狭义理解地较多,中国的茶文化是文人墨客、禅者、道者借茶的清心功能产生的对茶的赞咏。《茶文化学》中对茶文化的定义是:“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成的总称。”

1.1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的茶文化是最表层的,主要表现出茶的实用价值,与茶相关的文化传承价值。人们根据茶的种植、采摘、烘焙、分类等一系列过程,以及烹茶、品茶、茶具选择等方法积累了大量的文化书籍,是物质生产活动形成的体现,物质层面的茶文化是较为稳定的基础性文化特征。

1.2行为层面

饮茶方式、泡制茶的方法、饮茶习俗及与茶相关的民俗等都是茶文化的行为表现,是茶文化较深层次内涵的表现。行为层面的'茶文化指的是人们在从事与茶相关事务的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例如茶艺、茶礼、茶风、茶俗等,行为层面的茶文化不仅具有稳定性,也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1.3制度层面

制度层面的茶文化指的是人们从事茶叶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形成稳定的行为规范,例如古代社会的茶政,现代社会称为茶叶行政管理等,都是茶文化在制度层面的体现。与古代社会制度相比,现代社会对于茶文化制度方面的制约减少,古代茶与官制是相关联的,例如“榷茶”、“茶马古道”等文化现象。这表明制度层面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1儒家思想

茶文化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中庸、礼”。从古至今,有识之士提倡勤俭、节约,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而历代文人雅士的饮茶也具有神了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品茶之士的清廉高洁、仁义,古代对君子之风的崇尚与饮茶融合在一起,茶文化中体现的优秀传统美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环境,这也正是儒家思想真实的理想,茶在民间习俗中真正起到促进人际关系的作用。儒家思想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茶事活动正体现出高逸的中庸美学境界,茶事中的礼数与儒家重视的言行举止相一致。

2.2佛家文化

佛学对茶业推广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佛学的传播也将茶文化传播出去,并引进先进的种植培养技术。茶文化和禅文化之间有着奇妙的关联,二者的境界具有相似性。禅文化中的“苦、静、凡、放”在茶文化中有所体现。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正是佛家思想中的“品味人生,参破苦谛”。有人曾说,“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这正是茶道中“凡”的体现,而茶文化中倡导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释放天性,这与禅文化中的“放”寓意相通。

2.3道家文化

茶文化体现出道家思想中的“长生久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道家文化中崇尚生命、热爱生命,这与茶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相一致,茶也是道教徒炼丹服药的首选之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应顺应自然,不能将物质与精神分离,强调物我情景的结合。茶道中需要茶人具有烹茶的技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身与茶的精神相交流,注重内心的平和,在品茶中体会人与自然的交流。“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重要方法,文人雅士追求淡薄、自然、淳朴的精神境界,这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相一致。

3.1实践茶道,提高思想道德

从古至今,爱好养生的人不仅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视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内心素养,也就是“心灵养生”,通过形成心理平衡的状态,促进身体健康。如果人人都具有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绪,促进内分泌在体内正常发展,有利于形成平和的心境,增强抵抗力和生命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茶道精神、茶德的实践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生活中培养心智,实现修心养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国茶文化和茶道的核心思想就是真、善、美,这也是茶道的魅力所在。“以茶载道”是茶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在茗饮中感受茶文化和茶道的精神内涵。可以说,提高思想道德是茶道的重要作用[3-4]。我国的茶道是饮茶艺术和修身养性的统一,是茶事与文化、修养与教化的统一。

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茶道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茶文化的真、善、美内涵是相互渗透的,启示人们面对社会中的诱惑始终保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践茶道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发扬真善美,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端正人们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3.2以茶行道,净化社会风气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现代社会,快餐文化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但也逐渐侵蚀人们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例如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肯老等不良价值取向,滋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使人们逐渐变得浮躁,思想道德素质降低。茶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与当前社会的快餐文化截然不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其体现出的质朴和平和的精神实质对社会浮躁的人们具有重要现实作用。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能够引导人们形成积极的审美,面对信息时代的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和繁杂化,茶文化指导人们避免受到消极审美的影响,并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标杆,引导人们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茶文化提倡健康、雅静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形成良好的生活心态。茶道精神中的“和”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净化社会风气,从而提升人们的整体思想道德。

3.3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

在修身养性方面,我国茶道形成“清”、“寂”、“廉”、“美”、“静”、“俭”、“洁”、“性”等思想主张,喜爱品茶的人通过各项茶艺活动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有利于陶冶情操。将茶的功能性上升至精神高度,超出茶的物质范畴,成为高尚情操的象征[5]。自古以来,品茶之人感受到茶文化中清净之气、恬淡之感,能够抚慰心灵、怡情养性,同时文人墨客将自身情感、理想寄托在对茶文化的理解中。我国茶学大师将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茶德自古以来是我国提倡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正确价值取向,茶德就是人德,对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茶德能够涤荡人们的心灵、规范行为举止,有利于人们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我国古代文人,尤其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君子,在品茶、颂茶、作诗赏画中寄托自己的高尚道德追求。古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这表明品茶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茶文化能够启示人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3.4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

从古至今,我国茶道形成“和”、“敬”、“融”、“理”、“伦”的人际关系主张,宣扬人与人之间要形成和谐的关系,真诚地对待他人,诚心诚意地解决矛盾,在为人处世上将和谐作为核心,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团结发展,是促进社会秩序稳定的表现[6]。从茶的品性老来看,具有醇厚温和、悠然闲适的特点,与自然和谐融合在一起。茶文化深刻体现出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茶道中的和谐精神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与人之间形成和平共处、团结融洽的关系,并学会敬爱他人。通过举办品茶会、茶文化讲座、茶艺术作品欣赏等相关文化活动,营造出良好的茶文化教育氛围,促进良好精神境界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美好。

茶文化与思想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茶文化的传承受到儒家、佛家、道家等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同时茶文化也不断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茶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中优秀思想道德的教育作用,在实现修身养性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六

第一段: 竹编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竹编以其简洁、美观、实用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更好地了解、传承和发展竹编文化,我参加了一次竹编培训。

第二段: 在竹编培训中,我首先学到了竹编的基本工艺和技巧。通过参观示范和现场操作,我了解到竹编的主要工具有竹篾、竹针等,而竹编的基本技法有编织、剪刻、缠绕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跟随老师的指导一步步完成了一个小花筐的制作。从选择竹材、修整竹篾,到细致的缠绕和填充,再到最后的剪刻和装饰,整个制作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竹编的精妙之处。

第三段: 除了基本的工艺和技巧,竹编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在培训中,老师详细介绍了竹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竹编作品不仅仅是实用的生活器具,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竹编作品的形态和结构都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雕塑和绘画的影响,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和追求。竹编还与中国传统的节日、庙会等文化活动紧密相连,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欢乐和祥和。

第四段: 在学习竹编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竹编的精神内涵。竹编注重的是顺其自然、虚心待人的品质,这与现代快节奏、功利心强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学习竹编让我感受到了专注和耐心的重要性,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悟到竹编的真谛。同时,竹编也教会了我专一和坚持的品质。在制作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保持信心和毅力,最终就能制作出美丽的作品。

第五段: 总结而言,学习竹编文化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收获。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手工技艺,更是学习到了一种与自然和睦相处、坚持和勇气的精神品质。竹编的美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它饱含着人们对自然和谐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同时,竹编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传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竹编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通过这次学习竹编,我深切体会到了它的独特之处,也更加珍惜和喜爱这门古老而美丽的手工艺术。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七

国外关于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研究,从18世纪末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在20世纪实现了制度性的发展。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西方国家也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世界遗产相关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对遗产地周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有关本体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的处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是遗产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遗产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不仅有利于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世界遗产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自《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诞生以来,世界各国积极保护本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使世界遗产保护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遗产保护理论也日臻完善。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对遗产地周边环境的保护。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实践工作,详细论述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有关论述

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需要在空间上进行一个圈层结构的划分,一般划分为三个区,即遗产核心区、遗产保护区、遗产缓冲区。世界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遗产建筑、遗址或地区的环境,可以是直接的或者扩展的,也是遗产本身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组成部分。二是指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去或现在的社会和精神活动、习俗、传统知识、用途或活动,以及其他无形的文化遗产形式,它们创造并形成了环境空间以及当下的、动态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经济背景。也有学者将遗产地周边环境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指向,主要是指遗产地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二是内容指向,主要是体现并保持遗产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资源,如土地、水、植被、矿产以及当地的民风民俗等。这两种提法并无本质性区别。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unesco相关的建议和《世界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早已有共识:周边环境是体现其真实性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建立缓冲区来加以保护。20xx年10月,icomos第15次大会发表的《西安宣言》发展了这一认识,从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转向对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共同保护,反映出对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重视。它承认周边环境对古迹遗址重要性和独特性的贡献,呼吁要理解、记录、展陈不同条件下的周边环境,通过规划手段和实践来保护和管理周边环境,监控和管理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改变,要与当地和国际社会进行跨学科领域的合作,增强保护和管理周边环境的意识。

二、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中国实践

国外关于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研究,从18世纪末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在20世纪实现了制度性的发展。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西方国家也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如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重视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同等性。英国将文化遗产个体或区域与“周边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更注重外观特色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在整体一致的基础上,鼓励内部功能的更新与再利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世界遗产相关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对遗产地周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其中涉及本体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的处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为了加强西安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的环境整治,国家计委于20xx年7月正式批准建设秦始皇陵遗址公园。20xx年陕西省公布了《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明确指出:秦始皇陵保护区域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是指对秦始皇陵保护对象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秦始皇陵的保护范围外,为保护秦始皇陵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实现彻底“保护陵区、另辟新区、移民建镇”的整治工程,体现了对保护秦始皇陵整体风貌和历史格局的充分认识。

再以丝绸之路申遗为例,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陕西丝绸之路7个世界文化遗产点有汉长安城未央官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官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其中彬县大佛寺石窟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主干线上,是目前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在丝绸之路申遗中,彬县大佛寺周边环境的整治规划设计秉承“大佛寺环境要好,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也要安排好”的理念进行整治规划。城固县张骞博物馆及张骞墓遗址的保护项目不仅使张骞墓园本体得到了有效保护,还使张骞墓园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总体来看,我国对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保护和展现历史遗址和历史文物。第二,在保护好本体的前提之下,让周边的环境体现出与历史文化资源相协调的整体风貌,建立各具特色的街区。第三、在各历史文化资源所在的具体地段内,通过环境整治,形成系统地展示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

作为世界遗产大国同时又是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着遗产保护负担巨大而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由于世界遗产地周边各种本体资源可以向不同的功能资源转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建设性破坏和旅游性破坏的问题与事件。究其原因,还是对世界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外部经济的制约、产权设置重叠、缺乏有效的环境质量管理等各方面原因所致。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国家住建部及各遗产所在地政府,借鉴遗产保护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已采取一定的行政和法律手段来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在对这类具有特殊价值和作用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时,要充分认识到周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保护的意义

世界遗产周边环境是遗产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遗产存在的基础、背景和条件。为此,各遗产缔约国在承担起保护、保存、有效展示本国领土内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并将它传给后代的同时,也必须同时承担起有效保护遗产地周边环境的重任,使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真实完整地传给后代。因此,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遗产地周边环境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展示问题也同样需要以“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法律依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有明确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非常重要的原则。完整性,意味着未经触动的原始条件,最初主要用于评价自然遗产。而文化遗产同样也存在“完整性”(地理范围上的完整和文化概念上的完整)问题,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有景观,也是经过很长时期特定文化渲染而形成的综合体。遗产周边的区域文化体现、延续和发展了遗产本身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地周边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资源,都能从一定意义上完整有效地烘托和解读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对于任何一个遗产地的保护,都应当有意识地将真实性原则与完整性原则相结合,使遗产不仅要部分真实,而且要全部真实;不仅要总体真实,而且要细节真实;不仅要遗产本身真实,而且要遗产周边环境和氛围真实。

(二)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何为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所提出了一个定义:“满足当前人类的需要,又不危害其子孙后代为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进行发展的能力”。在当代,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必须强调“代际均等性”,即后代有权利享受与当代同样的真实完整的遗产。因此,当代就有责任完好的把遗产保存下去。这是“保障民族历史连续性和文化创新、社会进步的前提之一”。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就是其周边环境生存之核心,文化遗产资源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某个环境当中,它必须与其所处的周边环境相关联、互动,才能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才能协调发展。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必然涉及到相关利益者的不同利益和诉求。因此,世界遗产周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际上就是这些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是资源的分配和利益的平衡过程。对世界遗产不分范围的进行任意的开发和利用,甚至任意的损坏,可能会换得一地、一时的经济利益,但必定会把遗产的生态效益、综合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利益牺牲掉。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眼前利益至上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短视行为。只有进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研究,才是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延续下去的必由之路。

(三)有利于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世界遗产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吸引力,成为当地优秀旅游资源。自从1987年中国首批“世界遗产”问世以来,“遗产旅游”成为我国旅游新的热点,世界遗产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世界文化遗产因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内涵,体现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依托它们所呈现出的城市环境,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典型的地方性和传统文化的烙印。

以“丝绸之路”为例,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东西方文化融通的道路。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全长5000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一部分。它从西安出发,到中亚的七河地区为止,项目共涉及33个遗产点。其中,我国22个遗产点,分布在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如新疆段以古城遗韵为宣传重点,甘肃段以石窟画廊为特色定位,青海段突出青海湖畔的草原游牧文化,固原段以边塞重镇为宣传基点。丝绸之路蕴含着享誉世界的资源品位和厚重久远的人文精神,具有承继性的主题积累与线性资源区域分布的特征,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我国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以旅游开发为手段,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能带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

在科学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人类对其价值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永续的过程,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经历了由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到对文物及其周边环境共同保护的认识历程。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不论是对世界文化遗产本身,还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规划之初就应在国际视野下对遗产地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把握遗产地的文脉和地脉,重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以期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竹编文化论文篇十八

葡萄酒:

优雅地举起面前的酒杯,凝神观察酒的色泽和印痕,再寥寥几语内行地品评酒的香气和风味,能使一名陌生的来客迅速受到整个社交圈子的欢迎。

葡萄酒是现代国际社交的第二种语言,这种观点得到了众多政务商务人士的认同。

品尝葡萄酒是从桌上到嘴边,在身体与葡萄酒接触时,自然而然所建立的顺序。首先将酒杯举起,注视葡萄酒的外观,这是品酒的第一个步骤。然后,将酒杯朝鼻子靠近,让鼻子充分的吸入从酒杯里散发出的香气,品酒的第二个步骤。酒杯接触到嘴唇,并喝下杯子里的葡萄酒,同时体验葡萄酒的所有的真实感受,品酒的第三个步骤,也是真实的品酒之始。

综合以上所言,相关连的有:以眼观视,以鼻闻气,以口品尝。而最后的步骤,是在印证视觉、嗅觉所获得的相关印象。第四个步骤,“结论”,是在总结所有的感想与印象,以及对葡萄酒做出最后的定论与裁决。开始品酒前,应确认所采用的酒杯是适宜的,灯光照明也合乎要求,同时要有白色的背景物,衬托葡萄酒杯,使得观察葡萄酒的色泽更清楚、更容易。

品酒前需注意的事项:

1、适当的酒杯。

2、光源与白色背景物。

3、品酒场地的温度以及无任何的异味。

品酒的时机:

理想的品酒时间约于用餐之前,同时又可当作餐前的开胃酒。早上的11时,或傍晚6时左右的时间,都颇符合这样的时段。若您不想空腹之状态下品酒(空腹之状态下酒精很快地就会被吸收),这时可喝下一大杯的牛乳或水,以及一份淡味的三明治作为“添底物”。如果您的酒量甚差,建议您于品酒进行其间,可饮下大量的水分,这种方法相当的有效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80491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