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金华的双龙洞名师教学实录篇一
把握课标理念精髓学习晤言文字运用――《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及评析执教: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甘密
评析: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黄筱红
甘密
曾荣获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江西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江西省首届“赣教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南昌市小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朴实而又激情、扎实而又灵动”的教学特色。
最喜欢的教育格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最崇拜的名师:薛法根。
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做最好的老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
生:(齐)金华的双龙洞。
师: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里,还写下一篇游记。(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渎课题。
生:(齐)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渎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渎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准来读一读?请你来。
生:蜿蜒。
师:全班一块儿读。
生:(齐)蜿蜒。
师: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出示句子)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出示长城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蜿蜒”是什么意思呢?
生:“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
师: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到书本上去找一找。
生:蜿蜒就是洞顶的双龙。
师:从哪儿知道的呢?请读读文章中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白龙,一条青龙。
师: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画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
师: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生举手)好,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图。(生说,教师指导。)
生: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来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5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过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师: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棒!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师:你们瞧,金华、罗店、人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一
生:(齐)途中。
师: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
生:(齐)游洞。
师:最后,原路――
生:(齐)返回。
生:游洞。
师:最后写了――
生:返回。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语文教案)同学们。游记除了交待流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点评:游程图设计新颖。旨在通过整体感知,帮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抓住游览顺序,体会写作顺序,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二、精读课文,学习表达
师:在游双龙洞的过程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
生:孔隙。
师:“孔”是指什么?
生:很小的洞。
师:是的,小洞、窟窿。那“隙”呢?
生:隙是指很小的、很窄的缝隙。
师:缝隙、裂缝,说得不错。把它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小的裂缝。
师: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很窄小。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
生:讲小船很小。
师:是的,请坐。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句显得船小一点,第二句显示不出来。
生:突出了小船小的特点。
师:你还从哪些词当中看出了小船的小呢?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并排仰卧就是两个人仰卧在小船上,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你平时乘过船吗?你乘的船是怎么样的?
生:能乘坐几百个人的。
师:是啊,咱们厦门的轮渡船就能容几百个人,对不对?可这只小船呢?
生:只能容两个人,而且是并排仰卧的。
师: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
生:还写出了孑l隙的小。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儿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来写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生:(齐)孔隙的窄小。
师: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画了哪个句子?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课件出示生字)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本课的生字,一块儿读一读。
生:臀。
师:“臀”是月字旁的字,这里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说明和――
生:身体有关。
师: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生:指的是屁股。
师: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
生:(齐)后脑。
师:摸摸你的后脑。到――
生:(齐)肩背。
师:到――
生:(齐)臀部。
师:到――
生:(齐)脚跟。
师:没有一处不――
生:(齐)贴着船底的。
师: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一生:(齐)窄小。师:就请你做文中的“我”,读读这句话。生:(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时的好奇和小心。还画了哪句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你找的是这句。这儿有两个生词,全班同学一块儿读读这两个词。
生:稍微、额角。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
生:稍微、一点儿、准会。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能把头抬起来吗?
生:不能。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
师:你是从这些词语里边体会到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
生:(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
生: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
生:准备好了。
师:你是怎么躺的?
生: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师:行了,那就开船吧!(音乐起)船慢慢地在孔隙中移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们还是能感觉――
生: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你能不能动?
生:不能。
师:你会不会动?
生:不会。
师: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
生:(齐)不敢。
师:因为,我又感觉――
生:(齐读)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准会――
生: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准会擦伤肩膀。
师:那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
生: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擦破裤子,擦伤膝盖。
师: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儿呢?
生: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
师:终于过了孔隙了,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上帝保佑我。因为我终于出来了,很让人激动,没受伤。
师:你的感觉呢?
生:我的感觉是终于出来了,不用再胆战心惊了!
生:仿佛自己身临其境。
师:是呀,仿佛就像自己就到了那里似的。
点评:落实中年级学段“段”的训练,引导学生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时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甘老师创设了“乘小船过孔隙”的情境,并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体会到了作者准确、贴切的语言特色。
三、迁移运用,练笔实践
生: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窄小。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也可用上平时积累到的语句,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音乐起,生练写,师巡视。)
师:把你写的说给大家听,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师:哦,写得多好啊!(掌声)大家把掌声送给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线天里看到的一条丝线似的天空,还有自己被挤压的感觉,写出了一线天窄小的特点,真好。还有谁写好了?说给大家听。
生:顺着山石,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再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掌声)
师:他仿照了课文中的语句,还用上了自己积累到的词语,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点评:内化语言,读写迁移,举一反三。指导学生仿写“一线天”,在课堂教学中扎实落实“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新课标理念。
四、提炼方法,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学会这种写法,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好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总评:
甘老师的这堂课摒弃了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
一、加强识字、写字
据教育部近几年的调研发现,小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日趋减弱,故新修订的课标中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虽是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但中年段依然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不同。与低年段相比,甘老师的识字教学教的少、扶放多,进一步加强词语教学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减少用词不当的情况出现。
二、吃准年段目标
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本堂课恰到好处地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j甘老师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甘老师让学生学习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习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三、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习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甘老师不是简单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习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得好在哪儿,还要平时给孩子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习段落写法之后,甘老师根据主办地厦门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福建武夷山一线天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四、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甘老师采用了情境创设,学生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一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记金华的双龙洞名师教学实录篇二
师: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见闻感受)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拿起你的笔,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
(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同位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指导)
师:谁来说一下?
(师随机出示课件)
师:游览的顺序,也叫游程,交代游程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三、赏析孔隙
师:在这篇游记中,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孔隙
(教师板书:孔隙)
师:孔隙是什么意思?
师:看到孔隙一词,你认为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窄小
(板书:窄小)
师:作者是怎样透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请大家用心阅读第五自然段,划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边读边划,边做出批注。
(生边读边划,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齐来交流交流。作者是怎样透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结合你划的句子来谈一谈。
(一)见闻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出示课件)
师:这是写作者看到的,也就是游记中的所见。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小船很小。
(出示课件)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你觉得那一句写的好?
生:第一句写得好,课文中的句子带着4个“小”字,一读就让人感觉小船很小,第二个句子,去掉了4个“小”字,写船的小就不很明显了。
(出示课件)
师: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小船的小?请你来说一说。
生:并排仰卧刚适宜没法容第三个人
生:实际上是写孔隙的窄小。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我们一齐来合作读一下吧。
(师生合作读)
师:你们看,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咱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二)感受
师:刚才,咱们找出了写作者见闻的句子,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生:我从“挤压”一词明白了小船越往里走越,感觉孔隙越来越窄,又因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离自己太近,所以感觉山石仿佛向自己扑过来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同学们,平时坐车时,我们会注意到车在往前走时,路边的树木好像在往后走。这是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本文中,作者乘船往里走时,感觉山石在往后走,又由于距离太近,所以才会有挤压的感觉。
师:“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为什么呢?
生:因为隔得太近太近了,几乎每有什么间隙,说明了孔隙的窄小。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的句子。要注意把挤压、稍微、准会重读。
(指名一生读描述感觉的句子)
生:我怀着好奇的情绪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乘船的姿势很低很低,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师:“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生:身体的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
师:你看,从叶圣陶爷爷乘船的姿势,也能看出孔隙的窄小。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姿势低的无法再低的状况下,还会有这样的感觉,足以说明孔隙的窄小。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
生:想。
师:咱们找一位同学当导游,来读一下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游客们,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指名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
师:睁开眼睛,过孔隙的感觉如何?
生:紧张、刺激、惊险……
师:同学们,第五自然段作者先用看到的小船的小,也就是他的见闻;再用过孔隙的感觉,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完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着小船同作者一齐过了一次孔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
四、赏析内洞。
师:欣赏完了空隙这一处景点,你还想到哪一处景点游玩一下?
生:内洞
(板书:内洞)
师:同学们,来到双龙洞,如果不去内洞看看,那就太遗憾了!此刻就让我们一齐到内洞看看吧。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看看内洞是什么样貌。边读边划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
(生读书,师巡视。)
师:内洞有什么特点?谁能结合你画的句子来谈一谈。
生:“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明白有多么宽广。”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内洞的黑、大。
(板书:黑大)
师:很好,第七自然段有一句话,也是描述内洞大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师:进是什么意思?
生:进是量词,平方的住宅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出示课件)
生:第四自然段。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能体现外洞大的句子?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必须不觉得拥挤。
师:咱们的阶梯教室能容纳三百多人,外洞有几个阶梯教室那么大?
生:三个。
师:外洞就够多大的了,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足以说明内洞的大。内洞还有哪些景物?之后起来交流一下,你刚才画出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师:这也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能想象一下两条龙的形态吗?用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腾云驾雾、喷云吐雾、双龙戏珠……
师:内洞里还有什么?
生: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出示课件)
师:那里用了一组关联词“即使……也……”,突出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下内洞的奇特景观。(出示课件)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神奇了。
(板书:奇)
师: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让我们惊叹自然的神奇,请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内洞这一部分。
(生读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升华,学习写作手法。
师:同学们,作者在写这篇游记时,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把各个景点的特点巧妙地呈此刻我们眼前,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出示课件)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出示课件)
师:“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种手法,来想一想:你以前到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名师教学实录篇三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甘为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然后再小组内选出代表,作为导游讲解各个景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的教过也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男同学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上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上好一节语文课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现在,想针对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电教手段的运用要适时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二、驾驭课堂要灵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质疑
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五朵金花绿茶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说:“心情是复杂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缕缕的懊恼,也有着丝丝的坦然。”这是她的感受,其实不必自责,不必懊恼,要多点坦然,多点自信。可能是绿茶听其他几位金花的课时,抱着十分虚心的态度,吸取了别人的许多长处,好像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们都是很不错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万别羡慕别人的枪法而丢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种唱法,那又是一种悲哀。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面对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会灰心,失败是最好的财富,我为拥有它感到欣喜。
记金华的双龙洞名师教学实录篇四
1、好,同学们,很高兴见到大家。待会儿这节课将由我给你们上。做个自我介绍,我姓甘,你们可以称呼我叫?(甘老师)你们好!
2、早就听说我们厦门是个旅游城市,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瞧,这是哪儿啊?(鼓浪屿)
昨天,甘老师第一次来到这儿,看到这迷人的景象,不禁想起了“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句回文联写的就是咱们厦门的鼓浪屿。
看看,这是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江西庐山。
看到这样的景致你想起了怎样的诗句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瀑布的壮美,掌声送给他。
再瞧,这是?(杭州西湖)
你又想起了怎样的诗句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景美、诗美,你读得更美!真让人心醉呀!
瞧,这是?
你会想起学过的哪篇文章?(我会想起我们学过的第三课《鸟的天堂》)这就是巴金爷爷笔下的美丽的南国的树。
好,我们先欣赏到这儿。可以上课了吗?(可以)
二、板书课题,初读课文
1、我们继续来欣赏,这是?(双龙洞)
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儿,还写下了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老师板书:游记和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开始吧!
三、理解“蜿蜒”,弄清写作顺序
1、好,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到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
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蜿蜒)全班一块儿读。(蜿蜒)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
那么“蜿蜒”是什么意思呢?(“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那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蜿蜒”就是写洞顶的双龙)从哪儿知道的呢?读读文中的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
2、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划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
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请这位同学,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图。看看老师黑板上的屏幕。第一个是?(第一是金华城,罗店,入山,洞口)第五个是?(外洞,孔隙,内洞)第八个是哪儿?你看。(出洞)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好,谁来试试?(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过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船里出了洞。)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游洞)最后原路?(返回)出了洞。
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板书:游程)游览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游洞)最后写了?(返回)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
四、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2、体会孔隙的窄小
(孔隙)同意吗?(同意)(板书:孔隙)一块儿读读这个词,“孔”是指什么?想想,你说(很小的洞)小洞,窟窿。是的,那么“隙”呢?你告诉大家。(“隙”是指很小,很窄的缝隙)缝隙,裂缝,不错。那把它们俩合在一起,“孔隙”是什么意思呢?你说。(很小的裂缝)没错,“孔隙”指的就是窟窿眼,狭小的缝。
那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很窄小)说得好。(板书:窄小)你理解了这个词。
那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请大家用心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好,我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谁来读你划的句子?老师看到你想举手又不敢,把这个机会给你。(……)你找到的是这个句子对吗?是这个句子吗?老师希望你能大声地勇敢地再读一遍,来。
这两句话主要是写了什么?(板书:小船)
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稍稍改动一点,有什么不一样?后面的男同学,请你说。
是呀,下面这个句子也是可以的啊,可为什么还要多加两个“小”呢?就像你说的,突出了(……)说得真好,短短两句话,竟用了四个“小”字,作者就是为了要突出小船的小。
作者来到孔隙处,看到这儿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出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划了哪个句子?好,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请你读。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好的,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一起读一读“臀”。“臀”是月字旁的字,这儿还有几个字偏旁相同,这些偏旁的字说明和?一块儿告诉我(身体有关)。
那你知道“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指的是屁股)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有哪些呢?(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就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我的感觉吧!好的,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过孔隙时的好奇和小心。
还划了哪句呢?(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好的,你找到的是这一句,这儿有两个生字,刚才你读得很准,全班同学一块读读这两个词(稍微额角)同学们,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你说。(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作者的感觉)他有什么感觉?你圈出了哪些重点的词语?(稍微一点儿准会)说说你的理由。(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能抬起来吗?(不能)一点儿都不能抬起来,你是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的。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觉?这两句话写的都是作者的感觉。(板书:感觉)作者正是用自己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块儿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你是怎么躺的?(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游客们,你们都躺好了吗?(躺好了)那你们是怎么躺的呢?(……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行了,那就开船吧!船慢慢地在孔隙中移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是啊,此刻眼前昏暗了,可是,我们还是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你能不能动?你会不会动?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因为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要是把肩背稍微耸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呢?(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准会划破裤子,擦伤膝盖。)那要是把臀部稍微拱起一点呢?(准会划破衣裳,刺伤肚皮。)终于过了孔隙了,游客们,你又有什么感觉?从孔隙出来了,你的感觉是?(我感觉上天保佑,终于出来了。……)你的感觉呢?(我的感觉是终于出来了,不用再胆战心惊了。)
是啊,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这也就是他的?(见闻)还有自己过孔隙的感觉,这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觉得自己身临其境)是啊,感觉自己就像到了那里似的,用上一个成语,你说得很好,这就叫?(身临其境)
3、迁移学习,拓展练笔
其实在我们福建省,也有多姿多彩的迷人的风光,你们瞧,这是福建武夷山著名的著名的景点。(一线天)谁去过?举举手,好,把手放下。
那儿呀,有迷人的景色,看看从一线天这个景点名称中,你知道它的特点是什么?你说。(跟双龙洞的孔隙一样,很小)非常小,而且还很窄,狭窄,窄小。
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一线天,想想在一线天你看到了什么?过一线天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可以用上书本上的语句,也可以用上平时积累到的,注意书写规范整洁,开始吧!
好,这样,把你想写的说给大家听。你已经想好了是吗?来。(我走在一线天里,抬头只看得见一丝天空。我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两边高耸的石壁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里紧张得都快喘不过气来。)写得多好啊!大家都禁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你用自己在一线天看到的一条丝线似的天空,还有自己被挤压的感觉,写出了一线天窄小的特点,真好。
还有谁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好,请你来。(顺着山势,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我抬头向上看,只看得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我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感觉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又感觉要是自己再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仿照了课文的语句,还用上自己积累到的,把一线天里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写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五、总结课堂
同学们,学会了这种写法,我们不仅能写好一线天,还能写出自己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那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景点的特点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板书: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小船小
见闻孔隙窄小
感受感觉
记金华的双龙洞名师教学实录篇五
1、好,同学们,很高兴见到大家。待会儿这节课将由我给你们上。做个自我介绍,我姓甘,你们可以称呼我叫?(甘老师)你们好!
2、早就听说我们厦门是个旅游城市,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瞧,这是哪儿啊?(鼓浪屿)
昨天,甘老师第一次来到这儿,看到这迷人的景象,不禁想起了“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这句回文联写的就是咱们厦门的鼓浪屿。
看看,这是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江西庐山。
看到这样的景致你想起了怎样的诗句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瀑布的壮美,掌声送给他。
再瞧,这是?(杭州西湖)
你又想起了怎样的诗句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景美、诗美,你读得更美!真让人心醉呀!
瞧,这是?
你会想起学过的哪篇文章?(我会想起我们学过的第三课《鸟的天堂》)这就是巴金爷爷笔下的美丽的南国的树。
好,我们先欣赏到这儿。可以上课了吗?(可以)
记金华的双龙洞名师教学实录篇六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记金华的双龙洞名师教学实录篇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4、感受“孔隙”的窄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2、感受“孔隙”的窄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儿?(指名说)
2、有什么收获吗?
3、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今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4、板书课题4 记金华的双龙洞 (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多媒体显示)
(1)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
(2)句子读通,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检查自读情况。(读好了?想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出示生字词(多媒体显示)指名读,齐读。
罗甸 杜鹃 油桐 臀部 石笋 蜿蜒
(2)记住字形,在写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的?这些词语会写吗?
(3)听写词语。
(4)对照屏幕或课本,批改一下。(全对的请举手)
4、多媒体显示: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师;4月份正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联系前后文字,理解“明艳”的意思。
在这风景如画的季节里去游玩,作者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用愉快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2)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读。
师:“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多像溪流的欢歌,谁来再读读?
“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谁来模拟一下,变换什么调子?
师: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啊。通过刚才的学习,发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真是强。
过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三、默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题目。
1、交流,(找出一些关键句、关键词)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指名回答。
2、多媒体显示:
(1)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2)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3)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4)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5)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指名读,相机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内洞——出洞
(板书)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楚,我们读起来就好像跟随作者一起去游历。我们以后在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齐读——移步换景
四、学习“孔隙”部分(第5自然段)
1、过渡:在这些景点中,你觉得最惊险的部分是哪一处?指名说。
2、小声读一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孔隙”有什么特点?
3、交流,板书:窄小
师: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是怎样小的小船呢?(指名读 齐读)
5、作者写船小,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生:孔隙的窄小)
6、谁来读读这一句?(多媒体显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7、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师:双龙洞的这种独特的进洞方式是它的魅力之一。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去游玩。谁能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一下怎样进出?(指名答)
8、为什么不直接划着进去呢?(交流)再次体会“孔隙”的窄小。
9、师总结:作者寥寥数语,不仅向我们介绍这种独特的进洞方式,而且再次告诉我们,孔隙是多么的——(生齐语:窄小)也只有这样的小船才能安全地进出。同学们,有一句话说得好“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板书 齐读)
同学们,据说啊,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晚年由于发福,被卡在中间,没能进入内洞游玩而留下遗憾。看来,游金华双龙洞,想进入内洞,还不能太胖哦。
10、我真不知道,躺在这样小的小船里,被拉进去的时候是什么感受?让我们聚焦这一段文字。(多媒体显示):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擦伤鼻子”)
师:这样的文字在朗读时可不能着急,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哪些词语让我们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别放过它,划下来,读一读、品一品。 交流:
(1)“贴着”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相关句子。
是怎样“贴” 的?直接说“全身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就行了,这句话不罗嗦吗?(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姿势是低得没法再低了)这说明孔隙是多么的——(生齐:窄小)
(2)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11、齐读第5自然段。
五、总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感受了孔隙的窄小,还知道了进出孔隙的独特的方式。
2、另外我们今后在写游记的时候,有2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即“移步换景和真实感受”。
3、这篇课文写作上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那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以及进入内洞后又见到了什么呢?留到下节课我们再讨论。
板书:
4、记金华的双龙洞
移步换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真实感受 (窄小)
详略得当
(此教案为“区百优课”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名师教学实录篇八
1、好,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有的同学甚至还读到了第二遍。好,读好的同学,我们先看看这个词。
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蜿蜒)全班一块儿读。(蜿蜒)其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在《长城》这课中见过,请你读。你们看,这就是蜿蜒的长城。
那么“蜿蜒”是什么意思呢?(“蜿蜒”以前是比作蛇的,现在比作弯弯曲曲的路)你说得不错,“蜿蜒”就是形容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那在这篇课文中,用“蜿蜒”写什么?同学们,到书本上去找一找。(在文中“蜿蜒”就是写洞顶的双龙)从哪儿知道的呢?读读文中的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哦,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得名?(双龙洞)
2、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呢?别着急,在文中圈划出有关的词语,并且和同桌合作完成这张游程图,开始吧!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讨论讨论。
完成了吗?谁来说说你的游程?请这位同学,说说你俩合作完成的游程图。看看老师黑板上的屏幕。第一个是?(第一是金华城,罗店,入山,洞口)第五个是?(外洞,孔隙,内洞)第八个是哪儿?你看。(出洞)对了,一个都不落。全说对了,真不错,老师建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要是我们能把这些连起来说,就更清楚了。来,对照课文内容,同桌互相说一说。好,谁来试试?(作者首先来到了金华城,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就来到了外洞,过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最后作者又仰卧在船里出了洞。)你说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真棒!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你们瞧,金华、罗店、入山、洞口,这是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外洞、孔隙、内洞,这是作者正在?(游洞)最后原路?(返回)()出了洞。
通过游程图,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过程(板书:游程)游览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写作顺序,看,简单地说,作者先写了在途中,再写了?(游洞)最后写了?(返回)大家刚才说的就是这篇课文的段落结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86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