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书后,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读者对书籍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融。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通过举例、引用和对比等手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在下面这些读后感范文中,作者对书籍中的主题和情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韩非子读后感篇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这一时期,白舸争流,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据《汉书·艺文志》,先秦学说有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司马迁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他把老子,庄子,申子,韩非子合为一传,是后人研究先秦道家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早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直接对本文所传的其他三人有较大影响,被太史公列在文章之首。文章中记载了老子的生平轶事及其后代的状况。
老子哲学的根本观点是“天道”,“道”是天地万物之先,是本源。“道”没有意识的作用,只是自然如此,即万物皆生于自然,万物的生灭有其自然的道理。“道”就是宇宙的最高原理。从“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学态度,他认为人贵能知道宇宙间的不变的通则,物极必反,所以才以“去且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无益于子之身”来规劝孔子。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诚如太史公所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是老子之后到家学派的最主要代表。司马迁认为“其学无所不窥,然要其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对道家哲学作了进一步发展,建立了一个更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善于行文措辞,但空设语言,还喜欢攻击当时的其他的学者,只是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一些解释。事实上,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有较大的不同。老子从“道”悟出“常”,庄子却悟出“变”。他认为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天道的运行,自然的演变。所以庄子主张人应当超脱一切欲望的束缚和情感的纠缠,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极端无为,社会上的各种制度都是给人的天性带来痛苦。楚威王想让庄子出任曹国的宰相,庄子的回答“子及去,无污我”,“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观念。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学派。因为他们在与旧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主张变法,实行“法治”,所以被称为法家。
法家有势,术,法三派,申不害是法家术派的代表。他的思想学说本源于黄老,讲究循名责实,名实相合。他出为韩相,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与国情想结合,取得了很大成效。“终申子之身,国治兵疆,无侵韩者。”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法家重势,重术,重法三派中,韩非可谓集三家之说,而能成一家之言者。司马迁认为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在韩非子的书中有《解老》、《喻老》等诸篇,其思想中的“因自然,图难于易,适应时变”都直接源于黄老思想。他批判地吸取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并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加以改造,赋予了新的内容。
韩非看到自己的国家渐渐衰弱,想用自己的政治思想来治理国家,屡次上书却不得重用。后沦落秦国,被李斯等诬陷,死于秦国。“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太史公深为之叹,并在此传中记载《说难》全文。
太史公把属于不同思想学派的四人置于一传,可以说是以其独到的眼光看到了他们内在的强大的联系,气势恢弘。
从历史上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过渡的大变革时代。在生产力发展和奴隶起义、奴隶斗争的推动下,新兴地主阶级向没落奴隶主阶级展开斗争。斗争的中心问题是建立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解放生产力,还是维护和挽救腐朽没落的奴隶制。阶级斗争所带来的尖锐问题摆在每个阶层面前,迫使他们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于是出现了纷繁的、对立的思潮和流派,展开激烈的论战,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是这其中反映没落奴隶主阶级仪式形态的一个唯心主义学派。以老、庄为代表的旧奴隶主阶层选择了消极应对,发展唯心主义思想,幻想回到过去。这种与生产力进步,社会历史发展相违背的愿望当然不可能得到实现。但是道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久远,后来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多少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有的还进行了积极的改造,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都很大。
法家是这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一个学派,是在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申不害在韩国,慎到在齐国,商鞅在秦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为法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韩非顺应历史潮流,进一步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变法经验,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较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后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虽说战火频繁,但各国为了取得胜利而努力增强国力,生产力迅猛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带来意识形态的进步,他们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可是说是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也实际世界上最早出现朴素唯物主义的时代。
再从司马迁写这篇文章的历史时期来看,汉武帝时期,汉朝刚步入中期。
汉初,因为承春秋战国以来四百多年混乱,社会残破,民生凋敝,人民的财产及精力早已消耗殆尽,举国上下都需要喘息的机会。汉朝国家初定,深感秦因暴政而失国,所以力求清静无为。老庄思想的“无为而治”恰好适合当时情势的需要,于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予民休息”的政策,文、景两帝都提倡黄老精神,一直到武帝时的名臣汲黯,都是黄老的信徒。在当时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曾对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武帝以后,渐崇儒家,但由于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重视养性修身,道家思想中的返本归真又受到重视。
司马迁生活在黄老盛行的环境中,当然也受到了很好的黄老思想的教育,对他完成这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道家和法家作为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的学派,他们的代表人物被太史公合为一传,表现了他非凡的历史功底,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家之一。
但是从今天的研究成果来看,太史公之言也有写偏颇之处。
庄子虽然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重要的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他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宣告了一系列曾被认为是永恒真理的东西不过是相对的、处于变化之中的东西。这对于中国哲学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庄子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等合理因素多为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家所吸收,也曾成为后来一些进步社会力量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主的思想来源之一。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治国思想在当时有积极的作用。但他始终还是一个维护剥削阶级和巩固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政治家。对于劳动人民,他主张“严刑重罚”,过分强调暴力、斗争和对立,为了统治而极端残酷地对待百姓。他的思想给中国这么多年的封建统治下的人民带去了多少痛苦。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司马迁能比较精要地纪录到家和法家的思想,看到他们中间存在的联系,点出其思想本源,并且为后人留下了如此珍贵的研究资料,现在看来都是很了不起的。这篇文章行文流畅,气势滂沱,也可以说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当之无愧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
韩非子
韩非子读后感篇二
如果要说一部代表先秦法家思想的著作,我认为非《韩非子》莫属了。《韩非子》是一部提倡法治权谋,宣扬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代表作。构思精巧,描述非常生动,善于用朴实且幽默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以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就是韩非主要思想高度概括,一个国家要安定繁荣,君王就得遵循法治、权术和权势的法治思想。韩非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的主张,在《韩非子》中的《定法》、《难势》等篇幅中都有体现。这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制度下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也就是常常听到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念,这是能使国家安定的基本政策。这个主张对于后世历朝历代法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治国之道的人的条件,韩非在《孤愤》中也给与了论述,“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同时他还对所谓“重臣”给与了解释并且论述了当他们掌握大权后产生的严重后果,这一论也受到了历史无数事实的论证。
韩非的哲学思想遵从老子的思想,是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他“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老》和《喻老》通过“矛盾”的论证。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矛与盾的寓言故事就是出自《韩非子》,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生动形象的阐述了事物的两面性的辩证思维。韩非的有些政治方面的主张是与儒家、墨家相悖的,所以他批判孔孟和墨子。他主张依法治国,而且要用重典,他认为罪行不管轻重,只有重刑罚才能减少犯罪。很显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要巩固国家的权威,但是他没有想过这样做却得不到民心,有违“得民心者得天下”。韩非这些政治主张在《显学》、《六反》中都有集中体现。
我们有很多非常熟悉的成语典故都出自《韩非子》,如之前列举的“自相矛盾”,还有“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都是富含深刻寓意的成语故事。
这么看来,我们从小在无形中就受到了法家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了。
韩非子读后感篇三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每个人的诞生也就铸就了不同的我们,但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必定有长处与短处之分,如何以长续短,就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
《韩非子》观行篇很好地诠释了这则道理。为了取长补短,余补不足,西门豹佩韦以缓之性急;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不同的伟人在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后都及时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以长续短,最终成为一代豪杰,也给人留下深远的启示。
但仍有许多人因只看到自己不足于人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所以长久地沉溺于自卑的心理中不能自拔。观行篇的后半部分就能消除这种忧虑,它开篇就说:天下有信数;一日智有所不能立,二日力有所不能举,三日强有所不能胜。意为:天下有三种道理:一是智慧,总有不能办成的事,二是力气,总有举不起来的东西,三是实力再强,也有不能战胜的对手。一个人的才智,力量都是有局限性的,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这正如宇宙万物有虚和实,利和害,生和死两个方面一样,是不能凭借主观愿望而改变的。我们应该为自己拥有的天赋、才能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和别人攀比谁的才能更多,不要掺入利益的因素。文章后面也有提到: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乌获之劲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喷、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胜。所以形势总有不能具备的,事情总有不能办到的。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是重中之重。当然人们也各俱欠缺,自己做不到的是不要强加于人,更不能强人所难,只要尽力了,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就足够了,可以把办不到的事给有这方面才能的人做,我们可以根据能成功的形势,找出容易成功的法则,这样就能轻松许多。
“以长续短”是韩非在执“法”时所推崇的,其他篇目中也有提到执“法”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之道,总而言之,韩非提到的许多观点也被后人纳用,有很强的逻辑性。此外,他的文章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分析精辟,文风峻刻而且富有文学色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欣赏。
人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度过的,只有在短暂的一生中将长处用到及至才能使人生绽放出最美丽的火花;若一味地苛求一应俱全,到头来便只能一事无成,消磨了大好光阴,终将贫苦一生。
韩非子读后感篇四
司马迁以老子、韩非二人为题目,实际却记述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四人。揣测司马迁的意图,似有排除儒学,其余学说为一家的倾向;因为,儒学教化繁琐,操心费力,社会效果并不见得好,尧舜、文武周王带有人们寄托回忆美化的成分,现实中本难实现;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立竿见影当属申不害、韩非的刑、法、势、术之策略,君王驾驭自如,省心少力,百姓遵守,社会稳定安康。老子、庄子道学无为,看似无策,实无策乃是最大的计策;庄子崇尚自然,以寓言概述,而老子深远矣,连孔子都感叹:“其犹龙邪!”;所以,四人学说乃一脉相承,只是深浅、表里不同而已。
列传介绍四人生平、学说后,以韩非《说难》占用了较大篇幅,通读《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理解之。
韩非子读后感篇五
这周,同学们开始读《韩非子》这本书。它的作者就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韩非子。
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韩王的一个儿子,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师从于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晚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为什么一个儒家的老师教出了一个法家的学生呢?孔子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孔孟之道中,仁都是第一位的。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性本善,道德源于人的内心。而荀子的看法却不同,他认为人性本恶,人的道德是靠着人的智慧所进行后天的“改良”所得到的。
与孔孟相比,荀子提倡礼法兼治,他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礼仪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这与法家提倡的“依法治国”大同小异。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韩非对荀子思想中的”法“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韩非对于凡夫俗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并不抱希望,故而推崇强制的法。
《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和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2,目的是为了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书中也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此外”矛盾论“及君主中央集权的概念也都是他提出的,也说明了他善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可惜的是,他却恰好死在了他“人性本恶”的观点上。李斯——他的同门师兄,因为嫉妒,想办法杀了他,享年四十七岁。
韩非子读后感篇六
《韩非子》,这绝对是一部巨作,虽然是在几千年前,但是,其中许许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从小便听过《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竟均出自《韩非子》。
这次,我看的是《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君之外谋”,其中“说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颇深。
这段主要讲的是墨子做木鸢与葵与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个故事来说吧,葵唱歌时,大家都轻松又愉快,而射稽唱时,大家又吃力又疲惫,但有人注意到吗?事实上,射稽唱时的效率比葵唱时的效率高出了许多。
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良药苦口,不要对苦涩的事物产生厌倦,事实上,这往往是最妙的灵药,葵所唱的歌是一颗甜味的糖,让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药,虽苦,但功效甚好,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该如何抉择呢?忠言逆耳,聪明的人会去鼓励别人,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会去聆听它,因为他知道,这能创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连他也会做过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聪明人,他知道做木鸢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后,却隐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会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诚恳的劝告,总是不那么顺耳。家中,父母随时的关照与提醒,总是对你最好的话,但在我们耳中,总是那么唠叨,平日,老师的循循善诱,潺潺教诲,是枯燥和无味的,但这又是最富哲理的话语。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人而已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吧,这是我所理解的,但这将永远伴随你左右。
韩非子读后感篇七
近来,我们学习了有关韩非的几篇文章。在我看来,韩非阐述观点的方法很特别,不像孔子的循循善诱,不像孟子的比喻,而是用寓言故事。在这么多的寓言故事中,使我最为有感的是那秦穆公使自己的儿子在晋国、楚国做官的事。这一则所揭示的道理很明确,那是“远亲不如近邻”。正如之中所讲:远水救不了近火,远水解不了近渴。怎么来看“远亲不如近邻”呢?举个例子,如果你家着火了,你是寻求你周围的人帮你救火,还是跑到很远请“远亲”来解救呢?答案很明了,你会选择离你最近的周围的人帮助你。
那么,纵眼当今世界,不看别的,来分析一下南海局势。南海海域蕴藏有大量的能源,所以引发了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主权问题。放下日本和越南先不说,把目光投向菲律宾这个岛国身上。众所周知,目前中菲在黄岩岛对峙了一个月之久,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菲海军抓捕我渔民,首先引起争端,而我国的海监船及时赶到进行施救。放下这些不说,先了解一下菲律宾。菲律宾一个很贫穷的国家,一个空军没有现役战斗机,海军没有导弹的国家,他怎敢侵犯我们至高无上的主权?不是说我们的国家强大,就不允许别国与我们进行争议,而是因为某些国家想要重返亚太地区,组织第一、第二岛链来牵制中国的快速增长。因为中国的迅速崛起,让有些超级大国感到不安了,层出不穷、变化多异的“威胁论”满世界都听得到。菲律宾就是找到了这么一个强大靠山才敢“狗仗人势”的与中国抗衡,这无疑体现了菲律宾的狂妄和无知,他们想攀高枝,得到利益、军援,可是他们的如意算盘是打空了。现在的中国和那些超级大国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宽泛,交流也逐渐增强,而菲律宾呢?他们有什么值得让那些大国感兴趣的地方吗?难不成是香蕉吗?那些大国是想阻碍中国经济发展,从而保护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不是和中国玩真格的,因为他们不敢对中国动手,那样只会两败俱伤。可是,菲律宾领导人把那些大国的“意思”理解错误,从而像条疯狗一样乱咬人,还扬言将中国告向联合国,那么,我告诉你,中国可以陪你们打官司,我们耗得起,就算是陪你们玩火也可以!不像你们,渔政船还得借!最先进还是美国二手的服役了几十年的一艘巡逻舰。
冷静下来想一想,如果菲律宾顾及长远利益,同中国一起开发南海,共享资源,那最后受益的是谁。现在美菲“肩并肩”军演,你感觉你的地位提升了,别作梦了!你们只是美国手中的一颗棋子,用完就扔掉了,有谁会傻到帮助一个毫无利益可得的国家,而损失自身利益?在这里,美国就是“远亲”,而中国就是你的“近邻”。所以,我奉劝一句,不要仗着你的“远亲”来骚扰你的“近邻”,否则当你家着火时,“近邻”是不会帮你的。你的既得利益也就眼前这一点。说到底,你不如加强同你的近邻的联系,找一个可以得到长远利益的伙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要再给大鼻子当狗了,摇尾巴还不讨好。
以上就是我对“远亲不如近邻”的深刻理解。我从韩非子那里学到了,现在再把这句话放在南海,我觉得,依然适用。
韩非子读后感篇八
《韩非子》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当然本书著作初为研究帝王之术,进而辅佐弼王富国强兵而一统天下。读国学要古为今用、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韩非将法、术、势结为一体,推行法治以使秦国统一六国,其中的一些管理思想亦可使当今的我们反观自醒、日日精进。
在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战略方针之下,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仍然值得借鉴。“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此外,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大重要内容。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思想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其中《八奸》一章对于人主的自查之见鞭辟入里,“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奸,世主所以雍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人人都有喜好的事物,但如果喜好被他人利用,将有可能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古代君主因声色犬马而国破家亡,当今多少干部利令智昏而贪腐…。
《有度》中写道“国无常强,奉法者强则国强”,其中之法就是一套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并且从上到下执行,君主公证明察,大臣依法办公。此强国之法。
治国和自制毕竟不同。治国重罚而轻赏,以人的趋利之心不若避害之心,惩罚的效力要大于奖赏。自制的对象是自己,罚则生厌,生厌则难行,所以要以赏为主,以罚为辅,赏罚明确而又有信用,对自己的法治就能够成为现实。自制是意志与潜意识的斗争,斗争都是长期和残酷的,要讲究技巧,讲究应变。人生是漫长的竞争,终日行健不移的来适应环境,人必定会有所成就。以法自制的效力,从长远看来必然是最佳的,而“法”的精髓就是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书多以历史上的失败经验为例,其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深入浅出但发人深醒,读书时反向自己或曾如其中之人,鞭策之力令读者深思。
面对诱惑我们往往不能及时觉察,知过能改亦是一种进步,读韩非可以让我们有一种自我危机意识,进而不断反思自己,严格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界限,我们每个人都遵纪守法、正直为人,这对于我们的社会和国家都是一种人文素质的提升。
韩非子读后感篇九
《韩非子》就是一种悲观哲学。
任何一种思想,都能解释身边的世界。
《韩非子》就是一种悲观哲学。
单纯的人看这本书,自然大摇其头,骂道这真是畜生写的书。
可是,单纯是一种恶,是比邪恶还要严重的恶。
自己选择邪恶,还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能解释的通;而单纯人做下了事情,还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就比如十字军里面单纯的骑士们。
人性本恶。
所以要提放身边的大臣、妻妾、儿女。
“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吾不可叛也。”我不是相信你的忠心,而是相信你不敢背叛我。
孤独的王,冷酷的王,忧伤的王,强大的王。
这就是韩非子所假想的王。
韩非不相信人。
不相信有幸福存在。
韩非只相信人是弱肉强食。
韩非对人的认识是,人是一种趋炎附势的动物,人为了自己什么都可以出卖。
人是什么,《商君书》中有言,“民固服于势,寡怀于义。”老百姓只是服从权势,而不感恩仁义。
《韩非子》中举了很多例子,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鲁国国君的园林失火,士兵都去抢财物。
国君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谁救火我就赏谁?旁边的人说,不能赏赐他们,要下命令说,谁不救火我杀谁。
命令下达,果然火被救了下来。
考虑到现实,我不得不说,韩非子说的对。
人就是这样的吧。
只会考虑为自己有利的事情,而不会想到报恩。
韩非子想,既然如此,请允许我以天下人为刍狗。
信任在韩非子这里,是没有市场的。
孔子讲“忠恕”,而在韩非子看来,全是不干正事的吃闲饭的人。
“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人与人之间,就是血淋淋的利益。
我有难,你只会趁火打劫。
读完《韩非子》,我觉得他说的很对。
我还准备找《商君书》、《战国策》、《左传》、《资治通鉴》等书来看一遍。
可是我和朋友聊了一次天,我动摇了。
我很崇拜武则天,我就说,现在穷人家的女孩子,尤其这些女大学生,我的女同学们,不要再和穷小子花前月下了,赶紧嫁入豪门才是正事,嫁入豪门就要开始积蓄力量,准备夺权。
就像武则天一样。
可是朋友说,人生应该是和妻子感情深厚,朋友你来我往,孩子健康成长,武则天是很可怜的人。
朋友认为这才是正常的人生。
他认为我想的东西太偏离“现实”了。
而我认为他想的东西太理想化了。
我们都认为我们看到的是现实,对方的是“幻觉”。
我疑惑了。
人生到底该怎样?幸福为何那么远?我也开始心慈手软了。
我不再那么冷酷不爱笑了。
我也开始不再一个人读《韩非子》了。
我的观点受到了朋友的影响。
我也开始想信任人了。
这样下去,我做不了事业。
记忆中,很久前的我,也是爱笑,爱交朋友,爱玩,爱睡觉,爱起哄的人。
我说不清是对是错。
我该相信什么?我该相信“真情”吗?我该怀疑吗?
我怀疑很多东西的存在。
道德,爱情,亲情,友情,事业,幸福。
我一一否定了这些。
我看到弱肉强食中强者就是道德,“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爱情,贪婪的父母和痛苦的子女构成了所谓的亲情,用过就扔的朋友,邪恶中诞生的事业,一只heroin就可以解决的幸福。
是我太单纯,还是什么原因?古人说,“明哲保身”,明白道理,是为了保全自己的。
自己最重要吧。
如果信仰受到他人的侮辱,我会用自己的生命来祭奠。
如果信仰受到自己的怀疑,我真的坚持不下去。
我该相信什么呢?
世界中的真理,到底是什么呢?杀戮,还是仁慈?
每一个通读过《韩非子》的人,都会深深地被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所吸引。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浩瀚的思想史星空里,韩非子的思想始终耀眼,虽不如儒家思想那样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思想那样被文人志士推崇,但却真真正正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仍未磨灭。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总结了前辈法家人物的思想,把商鞅的发“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者结合在一起,明确阐述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
所谓“法”,是指国家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
法必须编著成文,设置在官府里,公布与老百姓中,让所有人都知道、都遵守。
难能可贵的是,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法治的核心思想――公平、平等。
“术”是指君主考察、举拔、控制群臣的一整套方法,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考核、检验下级工作的程序,也包括一些藏于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心术。
“势”是指君主的权势。
他对
于君主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
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发挥着作用。
同时韩非子站在新兴阶级的立场上,看到了“乱世”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了一种发展的历史观。
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不是循环往复,更不是今不如昔,因此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
他甚至还曾从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方面分析历史发展的轨迹,接近了唯物史观的边缘。
他把以往的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时代不同,治国方法也应不同,所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他嘲笑主张复古守旧,不知变通的人是“守株待兔”,他清楚地意识到新兴阶级代表着当时历史前进的方向。
这些在当时可谓惊世之言的思想,在今天来看几乎已经是大家所共认的基本常识,由此可见韩非子的智慧。
韩非子人性思想的核心是“性本利”,他认为人人皆有好利恶害之心,一方面君主应利用人的这一特性,做到赏罚分明,另一方面更要时刻警惕大臣,不要轻信他人,尤其是枕边之人。
在《八奸》之中,“同床”位列第一,其次为“在旁”,而在《备内》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要严加提防。
这些观念,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即使在当今他们仍然是导致违法犯罪、贪腐的原因。
同时韩非子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此类现象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严刑峻法和建立牵制考核制度。
他在《有度》中明确提出执法者有力,国家才能强大,决不能允许他人在法律制度之外耍小聪明。
同时也在《八经》、《扬权》、《用人》等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要运用多种手段对群臣进行考核,如设置监察机构,公开宣传等。
也提出在防止大臣大权独揽的同时,更不要出现“胳膊粗过大腿”的`现象。
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
韩非子的思想中也留下了许多维护加强君主集权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独裁、专制、反民主的色彩,成为后世封建专制主义的开端,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些思想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这些思想为秦朝统一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正是韩非子的一套法制理论。
不得不承认,在封建社会初期,韩非子的思想起到了强化国家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韩非子的思想属于务实派,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偏激的地方。
比如轻视工商阶级,在《五蠹》明确提出了工商之民是危害社会的五蠹之一;否定“仁义”在治国之中的作用,认为“仁义”靠不住,批判儒、墨两家的学说。
在《有度》中,将廉、忠、仁、义、智阐述为乱世的产物,更在《显学》中,明确指出,儒墨两家不是白痴就是骗子,与算命先生一样不可信;忽视民众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民众本来就倾向于服从权势,须靠缰绳和马鞭来统治,而民众的见识犹如婴儿哭闹,不足采纳。
韩非子的思想之所以未湮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因为他思想的精髓就是对侵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今人来说,仍然振聋发聩,受益匪浅。
它像刻薄的解剖刀,把官场政坛的血腥真实剖开;它像无情的显微镜,将人情世故丑陋本质放大,这正是《韩非子》的难得之处。
因此,可以相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韩非子的思想仍会发挥出它耀眼的光芒,指引人们前进,闪耀在中国思想史的星空中。
先秦诸子中,最另类的当属法家学派。
儒、墨、道三家至多是创立学说或是躬身实践,法家则不然,法家的思想学说是要拿生命作交换的,用流血的方式来奠基。
流血牺牲的不仅仅是平民或贵族,其中还有法家的人物。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商鞅与韩非。
商鞅之死,简而言之是因为其得罪了太子赢驷这个未来的国君。
韩非则不一样,司马太史说韩非死得很冤,入秦没多久就被下狱致死。
连自己的主张和抱负都来不及实现,就被李斯、姚贾陷害,死在了云阳大狱里。
从表面上看,韩非之死是因为李、姚二人的陷害。
然究其本因,韩非是死在自己的学说上的,是死在自己手里的。
作为韩国的王族子弟却无法实现自己的主张。
于是韩非闭门著书,在此期间写下了《说难》一文。
所谓“说难”即游说国君之难。
而且,只要你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
但是,作为专制主义代表的法家一旦离开宣传、游说人主,便一无所用其技。
所以即便知道游说之难,也要义无反顾地去游说君王。
其实从韩非入秦到韩非死于云阳大狱这一过程可以清楚的知晓,韩非只能算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与阴谋学家,而非一个合格的实践者。
这就是为什么韩非会斗不过同样是阴谋家的李斯。
韩非自己在《说难》中坦言:“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然而韩非却给秦王写了一道书,大谈存韩之益处。
韩非自称韩国早已“与郡县无异”,并称秦国应该攻打的应该是赵国,因为赵国“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赵国才是秦国的首要敌人,而韩国早已形同秦国的郡县了,不具有威胁秦国的能力。
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只会让“天下明赵氏之计”,对秦国没什么好处。
此外,韩非还当着秦王的面指责姚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
还因为姚贾的“前科”要秦王注意。
就这样,韩非与姚贾结下了梁子。
不过,韩非也许不知道,他的一篇存韩书,同时也和秦王结下了梁子,让嬴政对韩非的好感度与狂热度骤然下降。
韩非子读后感篇十
七种安术,前三种讲赏罚、祸福、死生各自依据的标准,第四和第五种讲贤不肖和愚智在君主择臣时的重要性,第六种说明君主一切行事都须遵从规矩,第七种说明君主施政要注重诚信。六种危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必须依法行事,不可破坏法制;
第二、行政应顺应人情的自然,不可肆意妄为。
在韩非子看来,国家安危的关键在于君主能否以法治国。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因素,首先在于统治者破坏法制。一个社会的法制被破坏了,为政者随意妄为,必然使整个国家走向危亡。所以,七种安术,前三种和第六种主要强调治国行政应当有法度规矩,任何情况下不能凭借一己的主观情感和臆断。
用人方面,韩非所强调的同样是“有尺寸而无意度”。韩非认为,贤能和不贤能是需要通过办理具体事务的检验加以判定的,绝不可以凭借君主喜爱还是厌恶。
第七种安术讲诚信,这也是韩非反复强调的。因为法无信不立,君主言出必行,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信赏必罚的牢固信念,而赏罚是法令的核心内容。诚信和法令都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君主倘若靠欺骗愚弄百姓来行政,也就意味着摧毁了君主和法令的权威,可以得逞于一时,但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而且一定不可能长久。
韩非讨论安危之道时,着重分析了法治与人心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好的社会,应当是安定有序的,这符合人情人心,因为人们更喜欢在安定有序的社会中生活。法律是达到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去之而思。”(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忠于法律,他制订的法律忠于民众的心愿,所以用它来治国,国家就能治理得好,去掉了它,民众就会思念。)
如此说来,“利人之所害”云云,其实都是指君主做事颠倒是非,无法无天,导致社会混乱。人们朝不保夕,自然“不乐生”“不重死”。一个民不乐生、民不重死的国家,其安危也就不言而喻了。
韩非子读后感篇十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
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非子读后感篇十二
这几天,我阅读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面《曾子杀彘》的内容令我印象最深。
《曾子杀彘》讲述的是曾子的妻子出门买东西,儿子缠着也要去,于是妻子骗他说,他不跟着去,回来就给杀猪给他吃。儿子就留在家里。曾子回来听说了此事,就要去杀猪,妻子拦住了他说只是骗儿子的。但曾子还是把猪给杀了。
曾子做到了讲诚信。
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豆腐。我来到卖豆腐的阿姨摊前,说:“要两块豆腐!”阿姨一听,顿时就来了精神,装了两块豆腐给我,还找了我一元一角。我看到那一角钱,心想一角钱算什么?能买到什么?于是就不屑地说:“阿姨,这一角钱就给你了吧,我不要了!”阿姨听了,对我说:“干我们这行的,哪能多贪图你的钱呢?做人要讲诚信。”我听了,红着脸低下了头,拿了钱,脚踩西瓜皮似的溜走了。
这时,门口传来了几声敲门声,我走过去打开门。一看是阿姨,正愁一肚子气没处撒,刚想破口大骂,阿姨气喘吁吁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让你拿一角钱你就不拿一块钱呢。”我的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说不出话来。阿姨把一块钱塞在我手里,转身就走了。等到阿姨的身影消失在转角的地方,我才回过神来,有些结巴得说了句:“谢……谢谢阿姨。”
原来是我错怪阿姨了。
我想:阿姨不就是“曾子”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带着诚信,与诚信同行。
韩非子读后感篇十三
每一个通读过《韩非子》的人,都会深深地被其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所吸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浩瀚的思想史星空里,韩非子的思想始终耀眼,虽不如儒家思想那样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思想那样被文人志士推崇,但却真真正正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仍未磨灭。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总结了前辈法家人物的思想,把商鞅的发“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三者结合在一起,明确阐述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家思想体系。所谓“法”,是指国家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法必须编著成文,设置在官府里,公布与老百姓中,让所有人都知道、都遵守。难能可贵的是,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法治的核心思想――公平、平等。“术”是指君主考察、举拔、控制群臣的一整套方法,其中包括一些具体的考核、检验下级工作的程序,也包括一些藏于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心术。“势”是指君主的权势。他对于君主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仍然发挥着作用。
同时韩非子站在新兴阶级的立场上,看到了“乱世”现象背后的本质,形成了一种发展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不是循环往复,更不是今不如昔,因此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甚至还曾从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方面分析历史发展的轨迹,接近了唯物史观的边缘。他把以往的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时代不同,治国方法也应不同,所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他嘲笑主张复古守旧,不知变通的人是“守株待兔”,他清楚地意识到新兴阶级代表着当时历史前进的方向。这些在当时可谓惊世之言的思想,在今天来看几乎已经是大家所共认的基本常识,由此可见韩非子的智慧。
韩非子人性思想的核心是“性本利”,他认为人人皆有好利恶害之心,一方面君主应利用人的这一特性,做到赏罚分明,另一方面更要时刻警惕大臣,不要轻信他人,尤其是枕边之人。在《八奸》之中,“同床”位列第一,其次为“在旁”,而在《备内》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连自己的妻子儿女也要严加提防。这些观念,虽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认,即使在当今他们仍然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原因。同时韩非子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此类现象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严刑峻法和建立牵制考核制度。他在《有度》中明确提出执法者有力,国家才能强大,决不能允许他人在法律制度之外耍小聪明。同时也在《八经》、《扬权》、《用人》等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要运用多种手段对群臣进行考核,如设置监察机构,公开宣传等。也提出在防止大臣大权独揽的同时,更不要出现“胳膊粗过大腿”的现象。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发人深省。
韩非子的思想中也留下了许多维护加强君主集权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独裁、专制、反民主的色彩,成为后世封建专制主义的开端,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些思想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这些思想为秦朝统一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正是韩非子的一套法制理论。不得不承认,在封建社会初期,韩非子的思想起到了强化国家政权,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韩非子的思想属于务实派,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有一些偏激的地方。比如轻视工商阶级,在《五蠹》明确提出了工商之民是危害社会的五蠹之一;否定“仁义”在治国之中的作用,认为“仁义”靠不住,批判儒、墨两家的学说。在《有度》中,将廉、忠、仁、义、智阐述为乱世的产物,更在《显学》中,明确指出,儒墨两家不是白痴就是骗子,与算命先生一样不可信;忽视民众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民众本来就倾向于服从权势,须靠缰绳和马鞭来统治,而民众的见识犹如婴儿哭闹,不足采纳。
韩非子的思想之所以未湮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因为他思想的精髓就是对侵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今人来说,仍然振聋发聩,受益匪浅。它像刻薄的解剖刀,把官场政坛的血腥真实剖开;它像无情的显微镜,将人情世故丑陋本质放大,这正是《韩非子》的难得之处。因此,可以相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韩非子的思想仍会发挥出它耀眼的光芒,指引人们前进,闪耀在中国思想史的星空中。
韩非子读后感篇十四
七种安术,前三种讲赏罚、祸福、死生各自依据的标准,第四和第五种讲贤不肖和愚智在君主择臣时的重要性,第六种说明君主一切行事都须遵从规矩,第七种说明君主施政要注重诚信。六种危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必须依法行事,不可破坏法制;第二、行政应顺应人情的自然,不可肆意妄为。
在韩非子看来,国家安危的关键在于君主能否以法治国。危害国家和社会的因素,首先在于统治者破坏法制。一个社会的法制被破坏了,为政者随意妄为,必然使整个国家走向危亡。所以,七种安术,前三种和第六种主要强调治国行政应当有法度规矩,任何情况下不能凭借一己的主观情感和臆断。
用人方面,韩非所强调的同样是“有尺寸而无意度”。韩非认为,贤能和不贤能是需要通过办理具体事务的检验加以判定的,绝不可以凭借君主喜爱还是厌恶。
第七种安术讲诚信,这也是韩非反复强调的。因为法无信不立,君主言出必行,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信赏必罚的牢固信念,而赏罚是法令的核心内容。诚信和法令都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君主倘若靠欺骗愚弄百姓来行政,也就意味着摧毁了君主和法令的权威,可以得逞于一时,但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而且一定不可能长久。
韩非讨论安危之道时,着重分析了法治与人心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好的社会,应当是安定有序的,这符合人情人心,因为人们更喜欢在安定有序的社会中生活。法律是达到安定有序的有效手段。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治,去之而思。”(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忠于法律,他制订的法律忠于民众的心愿,所以用它来治国,国家就能治理得好,去掉了它,民众就会思念。)
如此说来,“利人之所害”云云,其实都是指君主做事颠倒是非,无法无天。人们朝不保夕,自然“不乐生”“不重死”。一个民不乐生、民不重死的国家,其安危也就不言而喻了。
韩非子读后感篇十五
统一之后的路该怎么走,韩非并没有给出答案。通读《韩非子》之后你就会发现,韩非所有治国主张的前提,是这个国家处于敌国威胁的外部环境下。然而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威胁就彻底消失了、如何在天下太平下治国,韩非似乎没有想到。也许他想到了,可还没来得及写出,就死在了秦国的大狱里。
那今后怎么办?这个问题摆在了秦始皇君臣的面前。
于是我们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看到了李斯与淳于越的争论。很多人都认为这场辩论代表了法家(李斯)与儒家(淳于越)思想的碰撞。最终李斯赢得了胜利代表了法家的胜利,随后的焚书坑儒更标志着儒家在秦朝的彻底失败。于是秦朝继续奉行法家的治国路线,结果搞得不得人心,最后在历经数百年才统一的大帝国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灰飞烟灭了。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贾谊说是。他在给汉文帝的奏疏就明确的表示,正因为商鞅在秦朝走法家的路线,使人们个个不讲仁义礼仪,风俗败坏,人心大乱,才会落得“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
那我们就来看看秦朝,准确的说统一之后的秦国到底有没有完全遵循韩非的主张呢?
答案是否定的。
《韩非子》很明确的表示,国家的强大是建立在耕战之上的,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统一之后秦始皇有没有注重这两项呢。显然他更只重视了“战”:他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从匈奴手里夺取了河套地区,并征伐大量的民夫修筑长城,还修建直道方便军队的调动和粮食的运输。应该说统一后秦始皇在武功方面下的功夫不比统一之前要小。可在保障农耕的举措,在《史记》当中却十分罕见,这跟汉初历代皇帝频频发布诏书恢复农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征匈奴、修长城、建阿房宫,以及无休止的巡游,不仅严重的破坏了农业生产,还任性的放纵自己穷奢极欲,这其实跟韩非的主张完全背道而驰。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君主实行威权政治才能行的通。而秦始皇却只顾独断专行,却忘记了来独断专行的资本是什么?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及至后面的二世,更是张口韩非闭口韩非,可偏偏没有领会到韩非的精髓或者说核心,结果树威树得越狠,秦朝完蛋得越快。所以我认为,秦朝“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实质上,从战国到秦朝,社会是处于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型。那么在战国时期产生的思想,也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如何让法家的思想成功转型,从统一的法宝变成治国的法宝,显然秦始皇没能向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这才是秦国从强盛迅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韩非子读后感篇十六
《韩非子》里有个“智子疑邻”的典故,现在常被用来讨论感情亲疏对认识事物准确性的影响问题。说实话,我觉得挺浅薄,也不那么让人信服。
就按照那故事本身来说,事情发展的结果根本不用说,这还用想吗,就想电视剧的剧情一样,当然是打110报警直接把邻居当嫌疑犯啦,难道还能怀疑自己儿子不成?把自己的儿子当贼看,落下一个“子不教,父之过”的骂名吗?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我们假设,事情的真相就是是儿子监守自盗。那么,我的意思也仍然是,我宁愿永远不知道这个结果,宁愿永远停留在对邻居错误的怀疑中。
对所谓真相的探究,真的就比情感的平衡来得重要?我想那个父亲也和我想法一样,可能韩非子的故事里面就真是儿子偷的,父亲早就知道了,可是,不是邻居,就是儿子,换了是你,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断定邻居就是小偷。什么六亲不认,法理难容,别再说这一套了,都是口头话,到时还不是侧着脸,一面不忍地举报邻居。这是情感作的怪,那血融于水的'感情啊,每个人都宁愿内心愧疚一辈子,也不想看着亲人的落魄痛心揪肺。
深奥的我不会,我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说篮球。现在假设中国队要再跟美国队打一场球,你让我下注,押哪个队?你尽可以告诉我中国队一直没赢过美国一场球,你尽可以告诉我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你甚至可以告诉我半场人家已经大比数抛离了,可我跟你说,我死活就是要押中国队!尽管姚明打不进篮下,尽管大郅被人压着来欺负,尽管全队完全没有了脾气,可是,我依然会支持他,也会千辛万苦地挑出他的好,姚明盖了美国人的球,大巴把对手撞得满地找牙……我喜欢nba,喜欢看美国球星打球的激情,但这都不影响我对中国队的支持,这就是情感作的怪。
我时常怀疑,现代人是不是过于聪明了?亲兄弟算账,有纠纷也不找老长辈调解,却喜欢直接奔法院了;夫妻间要自由,出现问题也不再宽容忍耐了,干脆搞离婚二次选择;在网上看到甚至有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号召学习西方家庭,孩子长到18岁再要钱就给爹妈写借条了!你看,我的天啊,多少愚昧的行为,打着理性的旗帜,冲破情感的脆弱防线。难道那一切无谓的东西,竟比感情更重要,比能相聚在一起的缘分更矜贵吗。
我是个愚人。我自以为所谓理性或真相,永远是相对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因为人间有情。时常听到一句话叫“情有可原”,就算是最严明公正的法院审判官,也都一样受到情感的左右。我一直都相信我的父母,相信我的姊妹和朋友,相信尽管我错了,他们一样会在背后支持我;我相信善良,相信真诚,相信这些信仰本身能够给我带来真正的幸福。
韩非子老人家留下这个典故,所要告诉后人的真正意思,就真是要见仁见智了。我宁愿相信俄罗斯一位智者所说:理性是苍白的,而情感之树常青。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95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