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总结。在此,小编整理了一些总结写作技巧和实例,期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一
前言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近几年真不断的增加,这使得社会就业竞争趋势不断加强,从而为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就业问题。所以只有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才能够帮助其发挥自我价值。
一、现代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1.1大学生存在自卑畏怯的心理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普通高校就读,并且学习的专业相对较冷、缺乏社会人脉关系,所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此类学生面对问题缺乏信心解决,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选择面前左右摇摆,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丧失斗志,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将自己的价值与能力看低。其中弱化自己的能力、情绪失常低落、警惕并习惯性的远离人群已经成为了其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障碍。
1.2面对就业问题存在抑郁困惑的心理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渴望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一旦被拒绝,就会受到自尊心以及自信心的打击,使自己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从而变得杞人忧天、悲观等消极表现。部分大学生还会长期的受困于此,使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受到影响。由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对问题无法合理解决,加之封闭意识严重、喜欢独行、不善交流等因素的存在,都导致学生的才能得不到求职企业的发现。
1.3面临就业问题所产生的焦虑心理
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多数学生往往都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面对就业总是患得患失,最终导致自己变得焦虑不安。由于渴望在社会上找到良好的工作,但是现实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部分专业冷门的学生、综合素质低的学生在毕业前夕更是表现的焦虑不安。由于就业问题属于无法预测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反复思考下就会变得忧虑、焦躁不安,甚至是害怕就业,最终使得学生无法正视就业问题,反让自己萎靡不振。
1.4大学生自身的攀比与从中心理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大学生年轻气盛,爱慕虚荣,极易与同龄人进行攀比,这就使得其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制定的择业标准超出自身综合能力,在盲目攀比心理的影响下,就业过程变得十分不顺,让自己变得高不成低不就,白白丢失了适合自己的机遇,最终变成啃老族。
二、基于高等教育大众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措施的'轮式
2.1让学生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去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标准进行确定
大学生就业关乎其未来成长发展,所以必须基于学生客观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标准。第一点,应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当代大学生自负自大,首先应让其明白“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所以,在教育中就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发现学生的就业潜质以及适合的岗位,帮助其找到合理的就业定位标准。让大学城产生就业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动向,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其次,应将社会就业信息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又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第三,高校应设立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与建议。第四,应开展高校模拟招聘、专业实习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经历其过程,为自己就业定位提供参考标准。
2.2强化指导,构建“三全”心理指导模式
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引导、全方位渗透的就业指导模式需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应拓宽就业指导者眼界,通过适当的培训强化其就业职能能力,建立一支综合素质级能力强的心理指导队伍,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其次,应全程进行引导、做到全方位渗透。由于大学各个学年段特点不同,所以应采用分级引导方式。对一年级大学生应重视其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基于其职业需求帮助其奠定专业基础;二年级学生应重视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做好学生气质及品格的冲减。三年级学生应从起自身特点出发,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强化,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沟通教学的开展;四年级学生应开设社交礼仪及面试培训课程,传授其面试方法及谈判技巧等。与此同时,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积极对学生产生的心理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正确引导学生发展,使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3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可以坦然面对挫折
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条件、家境、所学专业、就读院校等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所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对于就业受挫的学生,应给予个性化指导。当学生求职失败时应帮助其调整心态,引导其建立心态平衡,一般可以使用音乐、运动等方法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自我适度发泄或者静心思考,并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第三,学校可建立就业心理咨询站点,聘请专业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遇到挫折等问题的发生体现做好准备,帮助学生走出阴霾。第四,应强化学生的受挫能力,积极引导其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第五,应完善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扶持学习,还可以在校内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的意志,从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第六,应开展专业实践课程,采取实践理论双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水平,消除学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质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指导的时候应循序渐进,采用针对性措施,并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帮助新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为学生就业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宿钦静.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
[2]岳建军,仝宇光,张丽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及指导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09.
[3]武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原因与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0,01.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二
【论文关键词】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个体差异大学生
【论文摘要】本文梳理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探索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地域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认为只有根据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特点分析
消费心理与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在校大学生作为同一群体,身心发展处于同一阶段,消费心理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具有较高的抱负与追求,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其次,尽管大学生的消费观主流是理性、科学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的压力,自我探索中的迷失、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盲目攀比、冲动消费、过分追求时尚、享乐、虚荣等种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者,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来源,其消费来源主要为家庭,大学生消费者具有心理独立但经济未完全独立的特点,其消费行为在具有自主性的同时,又对家庭具有依存性。
然而,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探索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是不够的,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因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将大学生看做无差别群体将不利于消费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关注大学生消费个体差异有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1、性别差异
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大学生消费的总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关于消费总水平的性别差异,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总体消费水平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伙食、通讯和交通费较多(周丽,;王宝状等,2007)。而另一些更多的研究表明总消费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具体消费结构上有所不同。例如,陈玉珍(2007)发现男生上网,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支出较多,女生日用品、服装支出较多,交往支出男女生无差异;余文盛对西部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外聚餐、假日游玩、参加函授、自考等方面,男生花费高于女生;女生在上网聊天、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花销高于男生;王嘉毅等人(2008)也发现男女生的生活费没有差异,服装、手机等消费上女生多于男生;童玉英()研究同样未发现男女生月消费额的差异,但男生在伙食消费、烟酒消费较多,而女生在衣服鞋帽消费和化妆品消费方面高于男生。
在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方面,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吴琪()发现男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不如女生,男生网购、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也高于女生,而在选择名牌、追求时尚方面,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苏创等()发现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上,女生对某一种物品更容易喜新厌旧。余文盛(2005)发现在西部大学生中,女生独立意识和希望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比男生强。王嘉毅等人(2008)研究表明男生的炫耀度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逐渐提高,就业与升学的压力日渐突出,综合先前研究的结果,年级与消费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各个年级大学生消费总水平差异不大,但由于各年级面临任务与挑战不同,具体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各年级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不存在明显差距(如陈玉珍,2007),但低年级学生的通讯费高于高年级学生(周丽,2007),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王宝状等,2007)。
其次,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消费心理总体更加理性成熟,消费心理有向健康理性发展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新厌旧心理在学生中的表现越少(苏创,2010),低年级学生消费不理智,易冲动,攀比心理更为严重(余文盛,200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有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吴琪,2009),这可能主要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与求职的挑战有关。
3、地域差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地域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差异的研究。首先,总体看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农村学生消费更为谨慎(陈玉珍,2007;周丽,2007;王宝状2007;王嘉毅等,2008),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差异其实反映出当前城乡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次,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差异。城镇学生在手机、恋爱、聚餐、假日旅游、上网、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费用较高,而用于函授、自考、抽烟等方面的费用则比农村学生低(余文盛,2005)。最后,在消费特征方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籍大学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好于城镇籍大学生,城镇籍大学生选择名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的比例更高吴琪(2009)。农村学生的打工愿望和替父母分忧愿望强于城镇学生(余文盛,2005)。
除了城乡差异外,学生来源地的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苏创等人(2010)发现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更加盲目从众、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
4、专业差异
与性别、地域等其他方面的差异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消费水平差异较小(周丽,2007;王嘉毅,2008),但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文科生在社会交往、游玩、注重外在形象等消费高于理科生(余文盛,2005);文科生攀比炫耀心理也更突出,更容易非理性消费(苏创,2010)。
5、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
月消费水平也与消费模式存在关联,不同消费能力学生的消费特征存在差异。发现月消费能力高的学生的时尚新鲜、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等心理更加明显(苏创,2010);家庭收入越高,用于交际、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就越多(王宝状,2007)。总体看来,来自中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也相应较高(王嘉毅,2008),但学习等刚性消费差异较小,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消费以及非理性消费等方面。
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家庭收入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有关。认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可见,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智的,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消费水平(童玉英,2006)。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教育思路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类型、专业、年级、性别等的不同,其消费心理与行为,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大学生消费水平及结构出现了分化。
对大学生开展消费心理教育,在看到大学生总体共同点的同时,更需看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不能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细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例如,对于女生要避免其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消费,对于男生要关注其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帮助他们做到有节有度;将教育重点放在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群体上,做到及时引导,防患于未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升学、求职、就业消费加以辅导;对于文科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及来自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生要警惕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加大家庭“感恩”教育的力度,等等。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玉珍.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11).
[2]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3]苏创,张吉刚.湖北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分布趋势研究[j].科技创业,2010(10).
[4]余文盛.西部边远地区高校大学生个人消费问题调查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5]周丽.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6]王宝状等.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其消费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7]王嘉毅,柴江.盐城师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
[8]童玉英.武汉市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调查[j].青年探索,2006(1).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三
对于情绪管理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观点主要有三类。第一,从适应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比如米歇尔和汤姆森等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情绪发展灵活地做出反应,以使得人们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情景;第二,从情绪管理的目的出发,突出情绪管理旨在服务个人。比如马斯特指出,情绪管理是人们会在情绪管理以前,对社会情景与自身关系以及自身应付能力有个自我认识,然后决定接下来如何管理自身情绪。它是为达到个人目的服务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第三,从情绪管理的特征入手来界定。例如伊扎德认为情绪管理在意识内外都有发生,是动力组织系统,包括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反应。这种情况下,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综合上述研究,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情绪管理涵义进行了界定。这里我们将情绪管理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出现的积极或消极情绪进行辨别、认识、接纳、控制,对他人的情绪反映状态进行识别与应对的能力。推及到大学生情绪管理,就是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认识、协调,对他人情绪的引导、互动,以培养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拥有一个健康的情绪状态。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了,他才能更好的与自己、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维持内在的身心平衡,更好的适应社会,在这种状态下,才可以发挥出个人的潜质,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情绪与一个人身心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人长期处于负性状态,比如悲伤、愤怒,这些情绪的出现会导致人内部紊乱,引起身体出现问题。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幫助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相处,学习、工作更有创造力,遇到困难更有力量。因此,大学生需要情绪管理,促进自身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2.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
学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行为动机以及情感反映相互作用,特别是自我情绪表达,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投入认真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产生好的学习动机,目前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促进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只有处于一种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时,他才有可能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变得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现在出现学生困难的大学生中,缺乏学习动机,没有学习兴趣恰恰是影响他们的一个瓶颈。因此,情绪管理对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显得更为重要,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是个体和社会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通常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更好的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它有利于个体准确认识、恰当表达自我的情绪,实时调整对他人情绪的察觉以及调控,以便与更多的社会取得连接。此外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个体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能够更灵活转变,使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够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做更好的准备。
1.丰富性
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的身心日渐成熟,对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自身性格、道德文化、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出现的问题,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随之而来的就是情绪变得更丰富。尤其是当自己雨大特别紧急的情况或者是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面前,容易在情绪方面表现强烈,莽撞行事。
2.不稳定性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相应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压力超越其自身承受能力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比如困扰大家的自卑、焦虑、抑郁、易怒等等。这些情绪表现会让学生的状态不稳定,对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不适应,时间长了,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诱发各种疾病。
3.层次性
大学生的情绪发展会随着不断成长出现各个节点,在每个节点各有特点,比如,大一新生,因为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奇和热情,满怀激情。到了大二,对学校的那种新奇感消失,对学校生活环境已经熟悉和适应,于是会出现不喜社交,目标缺失等特点。大三、大四就要开始准备找工作,步入社会的就业初期,在这些转折时期,学生的情绪特点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焦虑、愤怒等等情绪特点。
1.学校营造良好的培养氛围
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面临着学习方法、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变化,学生容易产生种种情绪问题,需要学校进行情绪管理教育。目前情绪管理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贯穿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开设情绪管理教育。比如可以开设情绪管理教育相关教育,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其情绪感知能力和角色认知水平。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有益于情绪管理的校园氛围至关重要。
(1)开展情绪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及通过校园网、专题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健康情绪。课程教学或者专题讲座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在课程中可以以情景模拟、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生如何更好调整负面情绪,让学生在课程中享受学习过程,对自身情绪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2)采取多元培养模式。学校可以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比如任课老师、辅导员、专业心理老师、心理委员等等,当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这些力量多可以对学生产生的情绪进行疏导,对学生不好的情绪进行干预。辅导员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状况等等。因此,辅导员这里可以建立学生的心理状况档案,以这个为基础,对学生多多进行帮助,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帮学生解决情绪困扰。如果出现特别严重的状况,必须接受心理干预,这个时候就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老师进行帮助。这样相辅相成的培养方式,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更好的学生更好的处理情绪困扰,从而顺利的度过学习生涯。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多样式的辅导。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在增进学生彼此了解同时来培养学生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从而提升与人交往能力。比如团体辅导与单独辅导,这种方式就能够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缓解和释放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通过团体辅导,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将有同样性质问题的学生组织到一起,通过自我表述、做游戏等等方式增加学生互动,在互动中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不良情绪,认识到不良情绪对自己产生的危害,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困扰,从而调整心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调解方法,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自身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首先應该让学生了解情绪,认识情绪,从而提高自己的情绪感知能力,无论是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都要认识其意义以及价值,由理论升华至实践,更好的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认识情绪。
1.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表达说出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不是特别容易。当我们出现情绪困扰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准确的表达出来是关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学会合理的情绪表达,并在平时加以练习。比如当你等一个朋友等了很久,等他到了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我等你等了这么久,你如果有事应该提前跟我说,我等这么久很担心你,等了多久就担心了多久。这样,表达出来既释放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表达出了对对方的担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总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些时候我们更要学会合理表达情绪,遇事先站在对方的立场,充分感受、体谅对方,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在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学生要多多重视。
2.学习如何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是指当情绪出现失衡时,个体对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调整,以适应外界环境。对消极情绪而言,它是控制调整,对于积极情绪,它是加强和管理。我们出现的各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可逃避或者抹掉。当一个人经常处于不良情绪时,就是认识情绪和调整情绪的时候了。通常我们所熟悉的情绪调整办法,包括倾诉、散心、运动,这些方式把注意力转移。可是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治本,唯有真正认识到这些情绪病调整自己的心态才是调整的最好办法。一个人只有完全改变心态,才能更好地调整好情绪。
3.学习如何把消极情绪的作用发挥出来。当被消极情绪困住时,学会借助资源,让负面情绪得到释放。比如,多看看书籍,多借助网络,弄清楚不良情绪的源头,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释放。情绪对我们来说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情绪都有它的能量。比如冲动,通常大家认为冲动是应该要摒弃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一个人冲动时,他的另一面也会爆发出来。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好好认识到每个情绪对自己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发挥出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行的阶段,这时候教育是引导其情感优化的重要手段,通常按照这种理论,良好的教育能够带领学生从源头上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并且当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能够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困难时有个好的心态。同时学生个人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知道如何用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使得自己有能力、有担当面对各种问题。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四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渐增多,规模日渐壮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每年都在上升,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他们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针对这个问题,面对当前的形式,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1.面对就业压力出现焦虑心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焦虑的心理。毕业生在求职时,既想谋得一份待遇各方面不错的工作,又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所以经常在预期和现实之间犹豫徘徊,出现焦虑的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成为人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过度焦虑就会阻碍人正常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人的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学校为这部分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2.对待就业压力呈现自信与不自信两极分化有些学生在学校中有过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者兼职打工的经历,这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经验,所以,在求职时表现的比较自信,也比较容易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另外一部分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同时也不爱参与校园的活动,所以在求职时往往表现的不自信,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是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关注的一类学生。3.自卑心理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他们总是认为学历在求职中是一块敲门砖,无论自己的专业能力多么出众,但自己的学历根本无法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求职中无法占得优势,因此,强烈的自卑感就会严重的困扰着他们,自卑心理的产生导致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惶恐不安、止步不前。在就业时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面对挫折,缺少必要的主动性,裹足不前,导致自己与许多良机失之交臂。4.创业意识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学生,面临着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他们的选择是独自创业。但是,创业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所谓适者生存,为了使自己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在校期间,他们必须要不断的充实和锻炼自己,使自己各方面更加的完善。这部分学生对于就业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而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其之后的创业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帮助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现状
1.学校不够重视就业心理指导课程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指导课程,在一个学期只有一次,学时只有两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占的比例少之又少,学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课程不够重视,使得这门课程只是形式上存在,实则可有可无。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很需要关于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的,在就业中面临的焦虑、不自信等消极情绪,都需要专业的老师给予及时、细心、专业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在职业规划和以后的求职路上走得更顺畅、机会更多一些。2.就业心理指导内容过于简单又千篇一律这些年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就行形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但是心理指导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却存在着内容过于简单又千篇一律的问题。纵观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指导课程,大部分是从就业形式、就业信息和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些基础解释上做的一些阐述,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就业心理指导这门课形同虚设,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阐释,对学生在面临就业中所出现的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没有系统科学的指导意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以后就业指导作用微乎甚微。3.缺乏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队伍由于高职院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这门课程的重视不够,所以负责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不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并且也没有健全的就业心理指导机构,就会使得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在面临就业出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得不到解决,学生在以后的求职和就业中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是非常不利的,这就需要学校引起重视,建立健全就业心理指导的专业机构,聘请和培养一批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为学生做正确的生涯规划和心理指导,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以后的求职和就业中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获得更好工作,才能很好的立足于社会当中,更好的与社会环境融洽相处。4.学生就业观念保守,落后,不务实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得教育开始由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教育,同时就业工作也由统一分配逐渐转化为就业指导,并且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又经常性会进行交换岗位,而对于毕业生而言,他们面临的则是一个全新化的劳动力市场。但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不具备具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具体的表现在于:第一,有部分毕业生仍旧以为应该由国家和学校来包分配的传统就业思维定势;其二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于高,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自己在“三资”企业,在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居高的大中型企业,于是不愿选择一些农村或者一些艰苦地区的企业进入一些较为基层的工作岗位;其三是这些学生往往眼高手低,不具备充足的各种形式的自主就业及艰苦创业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准备。
三、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现状的对策
1.提高学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要提高学校对就业心理指导课程的重视,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可以从学院层面入手,在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中加入就业心理指导的相关内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出现的焦虑、依赖、不自信等会严重导致就业失败的心理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规划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因此,就要把就业心理指导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点。将原来只有一次的就业指导课程改为大一大二都开设的课程,并且将学时增加为8-12个。2.就业心理指导内容上要不断创新就业心理指导要在内容上不断的创新,除了对就业形式、就业信息和就业心理问题的一些基础解释做阐述外,还要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多增加一些可以指导学生在面临就业中所出现的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的科学的意见,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3.健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就必须要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和专业技能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所谓名师出高徒,专业技能素质高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相对就会较好,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进行指导,可以减少学生盲目就业的概率;思想素质高的老师,不仅拥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理论,且一般都拥有好的思想品格,可以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可以从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就业形式进行客观的分析,从心理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4.转变就业观念,更新高职教育理念第一步就要彻底转变学生及教师的就业观念。一个方面是部分高职院校需要破除教师“铁饭碗”的传统思想,必须要择优上岗,同时还要求要挂牌上岗。进一步使得教师的责任意识得以增强,并且又能够使得危机意识以及就业意识得到增强;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要要求学生彻底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也即是只有到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大企业工作才是具体就业的观念,并且也能够培养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再者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切忌好高骛远、盲目攀比,要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水平,选择出比较能够适合自己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要确定只要是能够发挥人生价值的岗位就一定会是好的工作岗位,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作只有分工的差异性,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三是,必须要教育学生切实认清发展和现实待遇的具体问题,。有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方面很艰苦,但在发展前景方面来说却有着很好的前景,因此对于眼前的困难来说学生又一定要能够吃得消,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教育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友善,同时还要恪守职业道德。尽可能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科技型全能人才。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良,从而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大事,应该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
【参考文献】
[3]顾韵芬.面向基层办出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高等职业教育,(3)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五
就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转变,在就业过程中备受打击,认清理想与现实中的差距是常有的,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学校走进社会的过程难免会遇到不如意,下面给就业大学生一些就业心理指导,希望能帮助学生接受事实,调整心理,直面职场。
1、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
2、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3、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毕业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4、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
希望这些就业心理指导能帮助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正视自己的缺点,敢于面对挫折,有足够的勇气重新开始。相信你会在职场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六
论文关键词:体育心理体育锻炼干预
论文摘要:通过丈故资并法,对体育心理学中体育筱炼方法对大学生心理津玲进行干预,通过个案分析并用明体育筱炼和心理栩导相结合干预大学生心理降碍的应用,建立体育筱炼心班摘寻实脸室,对大学生中心理阵碍的乎生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恢复。
面对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高,个性越来越强,心理问题渐趋明显,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利用体育心理学中的体育锻炼方法,获得社会和学校的支持,制定计划,建立体育锻炼心理干预实验室等手段,对大学生中具有心理障碍隐患的学生进行心理千预,消除其焦虑和缓解压力,减轻心理疾病和病症的发生,并有效地对个体进行心理调控。
1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和心理危机的来源
1.1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
有研究表明,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0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各级专家和教育者认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
1.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来源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包括: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性、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以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神经症问题最为多见。主要来源表现为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社会的急剧变革尤其是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危机;人际关系带来的危机;还有如家庭的急剧变故、神经衰弱等神经症、人格障碍等,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
2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具有五大职能:1.首发职能。学校医院或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每年的新生进行心理状况普测,并建立首次病例档案,2.预警职能。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监控主力,一旦发现有心理异常苗头的人员及时向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报告。3.干预职能。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要尽心通过专业途径、方法对当事人进行咨询治疗和心理干预,努力控制心理疾病的发生率。4.转介职能。加强与校外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对学校现有力量无力解决的心理异常学生,及时送到有关机构进行诊治。5.回归保健职能。对已恢复心理健康返校学习的学生,仍然要关注其心理保健,力求避免复发。根据这五大职能,整个高校心理危机千预体系由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干预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组成。
3体育锢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将以往的体育课程主要使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扩展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1)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发育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提高认知能力。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智力和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体育银炼和锻炼方法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应变力等认知能力,从而为学习活动和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证。
(3)改善情感状态。体育锻炼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使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优良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竟赛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
4案例分析
(一)案例内容:案例1、大学二年级某女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内向,同学关系较差,但没有矛盾,有节食减肥行为,经常性怀疑同学说她坏话和跟踪她。一直压抑着在大学学习了两年,最后导致轻度精神分裂。
案例2、大学二年级某男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突然性厌学离校出走,无任何留言,四天后在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在成都找到。本人在离开学校第二天,在火车上身份证、手机、钱包全部丢失。
案例3、大学二年级某男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性格内向,平时话语较少,与同学发生矛盾,其他几个同学在寝室围攻殴打他时,随手拿起水果刀致一同学重伤,后被判缓刑。
案例4、大学三年级某男生,家庭条件较好,性格内向,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昏迷脑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成了弱智病人。
(二)分析过程:根据与上述四位学生的会谈和接触,四位同学共同的心理是社交能力较差,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谈心,平时不参加体育锻炼,身体体质比较差。四位同学在入学后就已经存在其共同点,在减肥、厌学、打架和电脑游戏的外部事件的引发,导致悲剧的发生。第一和第二两位同学在陪同性情况下参加登山、骑自行车、跑步机边跑步边谈心,小球类运动逐步发展到篮球、排球等体育锻炼,最后心理上明显发生变化,均正常毕业。后两位同学由于后果太严重,无法进行干预,其时之前对这类学生加强通过体育锻炼干预的方法,大学生中的悲剧将下降很多。
5体育运动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千预体系的建立。
体育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心理学如何服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就体育运动参与心理危机预防和心理干预提出自己的建议。
(i)基本假设是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高等学校要把体育运动途径纳入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系统,建立体育镶炼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体系。
(2)心理健康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娱乐,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内容各有各的不同。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对其参与体育锻炼要建立专门的锻炼实验室。
(3)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效应,但是不明显,如仅采用体育锻炼的单一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的干预,其效果不会很大。因此要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对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教师进行培养,建立一支通过体育运动途径干预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七
本次调研采取网上收集问卷的方式,共计收回问卷316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为313份。参与调研的对象为广州大学城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通过问卷回收与分析,我们构建了包含十八项能力素质特征项的“职场即战能力素质模型”,后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采用五级量表,要求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十八个能力打分,目的是获取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现状。
3.2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现状
3.2.1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结构
职场即战能力的十八个指标平均分呈现一定的差距,最高项为专业知识3.61,反映了高等教育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现状,最低项为时间管理2.81。平均得分在3.1以上的较高能力有七个,从高到底依次为:专业知识3.61;责任感3.56;团队合作3.43;人际交往3.32;自信3.23;积极进取3.15与临场应变3.14。较低分的几项则警示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所缺乏培养的几个能力。平均得分不足3的6个能力中,从低到高分别为:时间管理2.81;自制力2.83;计划能力2.84;抗压能力2.85;沟通协调能力2.91与勤勉踏实2.97。这表明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结构现状不合理。
3.2.2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总体水平
整体得分区间为[1.56,4.83],即最高分为4.83,最低分为1.56,能力总分高低分值差距较大,在接受同等大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学生自身素养和自我能力锻炼意识将起着重要作用。其中,313位被试者职场能力得分平均分为3.11,中位数为3.11,众数为3,说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职场能力较为平庸,仅为及格边缘。
3.2.3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得分区间分布情况
落在[4,5]分值区间的有22人,占7%;[3.11,4)区间的有136人,占44%;[2,3.11)区间的有148人,占47%;[1,2)区间的有7人,占2%,所有区间共计313人。高分与低分区间人数均较少,绝大部分人数落在为[2,4]区间,约占90%,说明在校大学生的职场能力普遍处于中等水平,所具备的能力整体水平不高,能力结构不合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3.3υ谛4笱生职场即战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上述结果表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总体职场即战能力并不乐观,特别是在通用能力(如时间管理、自制力、计划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和深层素质(抗压能力与勤勉踏实)方面更显不足。根据调查,总结其原因主要如下。
时间管理意识薄弱,学习目标及计划不明确。不少大学生抱着“高考后即解放”的心态开始大学生涯,无清晰的学习目标与计划,时间统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低。
自制力不强,缺乏勤勉精神,执行力差。大学生易受外界环境和自我情绪的影响,意志力不坚定,不能严格执行学习计划,更不能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从而偏离原有轨道。
学校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略抗压心理培养。学校理想化教育使大学生原则感强烈,行为准则高于社会平均标准,因此在遇到个人准则和社会准则冲突时易感到压力。
沟通意识薄弱,沟通训练缺乏。部分大学生沉迷自我,交流意愿低,不愿意接收外界信息;不懂换位思考,无法同时兼顾多方;表达能力弱,不能充分准确地描述想法,造成信息受众的误解。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现在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为主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做好物质资助的同时,应结合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提高贫困生自身自助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自助能力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在千军万马上大学的热潮中,高校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准确地说应该是经济贫困生(以下简称贫困生)。所谓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现在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近年来,由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一、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
2.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国家不断健全助学体系,推出包括奖学金(含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困难生补助、学费减免、社会无偿资助等一系列积极措施,但它只能缓解少部分亟待解决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的压力,而由此引发的关于贫困生隐私、依赖社会和受资助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人口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疏导,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贫困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
4.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高校要建设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群体与学校、社会的融合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困难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扶助一个贫困生,往往能带动一个贫困家庭、家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是较大的。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心理。贫困大学生把取得大学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使贫困生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
2.自卑、敏感、不稳定心理。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极为敏感。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
3.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造成抑郁孤僻心理。
4.虚荣、嫉妒心理。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由于图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5.行骗、犯罪心理。个别贫困大学生在个性心理方面,表现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自我素质低、自制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经受不住贫穷的磨难或者对社会及富裕的人抱有抵触、敌对、报复心理。他们无视校规校纪,在校内外从事行骗或者进行刑事犯罪,这类贫困生虽然人数极少,但对社会影响很坏。
三、导致高校贫困生异常心理的原因分析
1.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其作为社会上所定义的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社会上部分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偏见或者人们无处不在的同情都会给贫困生带来压力。
2.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和社会亚文化的冲击。在中学时代几乎以成绩作为对学生个人评价的唯一标准,贫困大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使成绩优异就能获得社会尊重和重视,而在大学时代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使贫困大学生失去成绩优势,又因为家庭教育资源的匮乏而缺乏其他评价所需资源。另外。大学生中不时泛起的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贫富差距在校园中的反映以及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亚文化的冲击,都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3.来自择业、就业的压力。当今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为了保证高质量就业,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如考证、培训、考研等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这些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贫困生如果要获得同样的机会必须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同时,他们面对高薪酬的渴望而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条件相对缺乏与社会高薪酬对应相对综合素质较高的矛盾,目前,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不正之风,都使贫困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4.来自公开资助方式的压力。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贫困生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资助方式不当,善意的举动也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由于我国的慈善事业尚不发达,机制尚不健全,再加上贫困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自尊心却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导致自卑、抑郁、嫉妒心理加重。
5.来自学习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那里普遍存在着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习起点低(特别是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等客观情况。进人大学后,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比其他学生要少得多。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期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取高额奖学金以改变自身经济困境。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勤工助学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勤工助学的矛盾心理冲突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考验。
6.来自人际交往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但由于整日为学习、生活奔波,而且缺乏扩大交往的经济实力,使贫困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的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有的贫困生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封闭;还有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另外,与普通学生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甚至艺术修养上的差异,也常使贫困大学生相形见绌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暗示。
四、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确立清晰的贫困生工作思路。在做好贫困生救助工作中,要从单纯的经济救助逐步转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经济救助与能力提高相结合,形成清晰的贫困生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资助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坚持关爱与激励相结合,以激发贫困生内在动力为重点;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着力构建贫困生资助和能力建设体系;坚持解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让所有贫困生在校期间生活有保障,情感有归宿,学习有动力,心理无障碍,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形成科学规范的贫困生工作体系。健全贫困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助学帮困网络,健全贫困生工作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贫困生工作制度,建立贫困生信息数据库,每年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更新数据库。为学校党委、行政对贫困生工作决策及学校贫困生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翔实和准确的数据;为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人员的选拔、贫困生各项评优、助学金发放等提供方便;健全贫困生工作的奖励资助体系和贫困生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贫困生奖励资助体系。此外,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公益劳动,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实现自我价值,保持人格尊严。
3.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增强贫困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以他们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在自立自强自助奉献方面为广大贫困生树立光辉榜样。
4.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大力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贫困生健全人格。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校园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并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在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在坚持做好物质资助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有机结合。只有提高贫困生自身自助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九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高校的学生干部又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生干部是联系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校风、班风、学风建设的带头人,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不断深化,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教育管理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难度。因此,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更有利于高校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帮助管理者做好学生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1.多元化与功利思想影响严重。我国的封建社会铸就了人们牢固的“官本位思想”,很多人追求“当官”,只要有一官半职,就拥有了某种权力。而大学生无形中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有的学生干部认为只要当了干部就相当于“当官”,就认为高人一等,处处摆架子,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意做;有的学生担任干部的动机是为今后入党、就业增加筹码;有的学生干部是为了个人利益,认为借此可以提高操行分、获得奖学金或“三好”“优干”的评比;有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讲条件、讲报酬、生怕自己吃“亏”;还有的学生干部在工作开展中避重就轻,从简就便。所有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反映了高校学生干部价值取向多元化、实效化和功利化的特点。
2.团队精神不足,协作力差。目前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社会不良环境与家庭的宠溺让很多学生干部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前途,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个人名利,淡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缺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工作中只想做主角,不愿意当配角,协调能力较差。
3.抗挫力弱,心理问题不断。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一般比其他学生要高。但是,很多时候“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一方面作为学生干部,要兼顾好学习和工作,但往往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存在冲突,有的把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却冷落了学习,导致学习与工作没有协调好,学习成绩不理想;另一方面作为管理者,在学生工作中,有许多问题要反复向同学们说明情况、讲明原因,却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甚至发生误会,感到委屈或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则是工作中遇到困难挫折,觉得工作压力大,自己能力低,表现出自卑、不自信。因此,一些学生干部抗挫力较差,存在较多心理问题。
4.原则是非观念淡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很多学生干部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是非观念淡薄,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不文明行为持漠然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使命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些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搞“大团结”,工作中做“老好人”,缺乏对党、学校和同学的责任感;有些学生干部则拉帮结派,结兄拜弟,对不良作风不予制止,却代之以义气,原则性不强,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有个别的带头打群架或参加违法乱纪活动等,在学生中失去威信、信任和拥戴,失去榜样的作用。
二、提升干部素质与能力的策略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让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新的挑战,因为它要求管理者必须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工作理念,改变工作思维。而团体辅导的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它作为全新的一种教育方法,立足于“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干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心理品质、提高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1.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受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多功能性。可针对不同团体开展不同目标的辅导活动,操作简单,形式多样,效果却显著。二是感染力强。团体活动主要是通过交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团体成员间可以真诚地互动交流、沟通,在各种情境中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感情的真实坦露,彼此间相互感染。三是成本低,效率高。团体辅导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在整个团体活动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注或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节时省力。
2.开展不同目标的心理训练。为了提高学生干部的心理品质与素质,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可以从自信心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建立辅导目标开展心理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干部的素质与能力:
第一,自信心训练。自信是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马斯洛(maslow)认为健康的个体能接受自己和自己的本性,也能够接受与理想自我的不符之处。一个人能做到真正悦纳自己,是自尊的表现,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成熟的体现。自信心欠缺的人,解决问题缺乏内动力,可能会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的可能出现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或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可以开展自信心心理训练,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善学生干部自信的认知及个人评价,提高其个人评价水平,培养自信、提高自尊,最终实现心理水平的提高和改善。
第二,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人际交往技能是社会技能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交往技能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干部理解、宽容、谦虚、真诚的待人态度和文明、大方、热情友好的行为举止,从而提高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训练内容分为六个单元。(1)人际认知、沟通无极限。通过暖身活动,让团员相互认识、融洽气氛、增强团体凝聚力。(2)团体形成与接纳。通过“按摩阵线”等增进情感,建立相互信任与接纳的团体氛围,让每个人体会被人关注的感觉,提高自信心。(3)自我探索。通过“上下求索”等引导成员敞开自我、在参与活动中逐步了解与认识自己。(4)信任之旅。通过“盲人旅行”让团员感受和理解自助与他助同等重要,感受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5)团体协助,引入人际交往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得到行为锻炼,辨别能力的提高。(6)解决问题。通过“头脑风暴”等增强思维的批判性,队员间集思广益互助解难,增强成员的自信心。
第三,团队协作力的训练。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学生干部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训练内容分为五个单元。第一,人际认知。第二,认识团队协作的力量。第三,体会团队凝聚力的力量。第四,认识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五,感受团队精神。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团员感受团队的温暖与力量,并积极投身其中。
第四,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所谓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满足当今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大学生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活动。训练内容分为五个单元。(1)客观自我评价。通过“自画像”“生命线”学会客观评价,懂得自我探索。(2)关注自我体验。通过“人生之旅”学习情绪的管理。(3)增强自我控制,通过“脑力风暴”等学会对时间管理,对压力管理的理解和体会。(4)完善自我意识,通过“假如明天来临”了解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5)成功的人生。通过“启航”了解个体差异,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和差异管理要素,并树立信心,展望美好明天。
三、心理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1.项目目标设计注意科学性。在设计训练目标时是要考虑有针对性、科学性,体现团员们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进行设计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认真把握他们的思想、人格类型、智能、家庭状况、在校表现、老师评语、过去记录、是否志愿参加团体和心理动态等。了解成员背景资料,有助于活动的设计与过程的掌握,有助于辅导目标的科学性。
2.项目实施注意实效性。在项目实施之前后,都要进行谨慎的分析、精心的准备。实施前,特别要对团体成员进行认真筛选,尽管团体辅导有很多优越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辅导团体可分为发展性团体和治疗性团体,所以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这样才有利于针对团员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作为指导师,要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和团体基调,良好的辅导关系能够促使团体滋生凝聚力,使团员在指导师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因此,指导师不仅要积极与团员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更要对整个精心设计的活动全盘掌控,特别是掌握团体气氛的变化,了解团员的情绪变化,从而达到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3.项目效果注重辩证性。团体辅导虽然在很多方面效果显著,但也要正确对待团体的有效性与有限性的辩证关系。任何心理咨询或辅导都有它的基本目标和对象,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最后团体辅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应该属于正常现象。因为活动的开展本身就有很多因素在里面,除了与设计者和指导本身的水平有关以外,和团体辅导本身的特点也有关,比如场地、领导的支持力度、外界的干扰等。
4.团体辅导注重专业性。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咨询的一种独特方式,可贯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指导者可以针对不同对象与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相应团体辅导方案。另外,高校应着手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水平,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专、兼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心理咨询师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科研能力,尤其在组织管理、人员定编与设备建设问题的落实上要加大力度。总之,团体辅导是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和育人方法,它比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陈华.团体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4]彭移风,韩国海.成人大学生自信心理训练研究[j].教书育人,2005(6).
[5]周秋红.团体咨询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十
单方面的茶文化教学会显得十分单调乏味,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的改变,尤其是在茶文化理念的应用上,要将这一知识点渗透给学生,能够在丰富学生课堂知识的同时将茶文化理念的应用呈现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也能够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更好的理解。对于大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要利用茶文化的理念和体系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控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茶文化与教育完美的结合,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2采取有效结合方式,深化健康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茶文化相关知识的优化教育了,所以,一定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的方法来加强茶文化的优化教育,可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茶叶专题教学,将茶文化融入到学生自身知识体系之中。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在讨论中不断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理解,进而主动地探索茶文化知识。
3.3运用讨论式方式,进行启发教学
大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只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够在今后形成自己的主张,面对任何事物都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茶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时,就要学会结合学生自身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并且组成小组进行集中的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引导,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
3.4提升茶文化修养,舒缓压力、情绪
尽管茶文化理念一直都被应用教学中,但事实上茶文化是始终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以,茶文化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茶文化中的许多理念都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在品茶和饮茶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在主观上体会“静”“和”的精神思想,进而帮助学生平复心绪。除了课堂教学,学校也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如社团就是一个很好的能够增进大家对茶文化的交流的组织,茶文化社团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交际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许多新的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层面得到满足后,心理层面上也能够有所触动。
4结束语
结合茶文化思想内涵,对学生心理干预问题进行研究,是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闫琳.茶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启示[j].福建茶叶,,40(07):439.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一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自编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随机调查了180名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9),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不同年级间有显著差异(p=0.008),四年级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一年级大学生;在接受过和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同学间没有显著差异(p=0.532),证明现行性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未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性观念;性行为
性心理是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性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性健康表现为“通过丰富和提高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的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大学生在性成熟的过程中,性意识也在相应地发展,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性心理问题。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及西方“性解放”思想的侵入,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又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作为大学生,他们的性生理发育已完全成熟,但是由于缺少系统的性教育,其性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这种矛盾的产生使得大学生出现了很多性心理方面的困惑,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已是迫在眉睫。编制出一套有效的量表以测量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即是本研究目的之所在。
在国际上,关于大学生的性健康标准有达拉斯・罗杰斯标准,在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只在某些学术刊物上零星可见,研究过于表面化,且皆属质性标准,尚未有一套权威的量表以测查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本次研究将编制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并做调查研究,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编制
(一)理论依据
关于大学生性健康的标准,达拉斯・罗杰斯提出以下六点:(1)具有良好的性知识。(2)对于性没有由于恐惧和无知所造成的不当态度。(3)性行为符合人道。(4)在性方面能够做到“自我实现”。(5)能负责地做出有关性方面的决定。(6)能较好地获得有关性方面的信息交流。我国专家对大学生性健康的评定标准有:(1)有正常的性需要和性欲望。(2)有科学的性知识。(3)有良好的性道德。(4)有正当的性行为。
(二)概念界定
综合东西方学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性心理要达到健康的水平,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对性知识有足够的和正确的了解,其中包括对人类生殖系统的了解、对人类性行为的了解和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
(2)性心理及性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被社会所接受。
(3)与异性交往自然,无不适应感。
(4)性生理状态良好,有正常的性需要和性行为,无生理障碍。
(5)性心理状态良好,无心理障碍。
(三)量表编制与预测
根据对性心理健康水平的界定,将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分为五个维度:性知识;性伦理道德;异性交往状况;性生理状态;性心理障碍。每个维度设置5个问题,共计25道题,采用0,1,2计分,满分5o分,分数高则说明性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反之则性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编制出初始问卷后,我们随机选取190位大学生进行测验,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其中男生88人,女生92人,将结果录人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四)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1.项目分析
将原始问卷25个题目做项目分析。按照分数做高低分组,对每一个项目分数做独立样本t检验,剔除了未达到显著水平的第7、8、15、16题,保留剩余2l道题目。
2.信度分析
在量表调查时,由于调查内容的敏感性,主试强调了量表的匿名性质,承诺将对被试的答案完全保密,尽量使被试说出自己完全真实的情况和想法,求得量表克龙巴赫系数=0.81,信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3.效度分析
对量表内容效度的检验是请心理学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做出判断,考察了各个维度的题目数量和分数的比例以及题目形式对内容的适当性,对整个测验的有效性做出的总的评价是:本量表基本测出了所要测量的内容,效度较高。
二、调查结果
运用已编制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对随机选取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对180份有效问卷输入spss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性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分布
统计结果显示,被试在性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得分总体呈负偏态(见图1),即大部分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居于中等偏上,少部分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居于中等偏下,但这部分人群也正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群体,要加强对他们的性健康教育,防止他们出现严重的性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性犯罪的道路。
(二)差异比较
对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发现,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9),男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受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性对性话题更加不敢触及,由此导致对性知识的缺乏和对性伦理道德的错误认识,影响了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在不同年级间差异显著(p=0.008),四年级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一年级大学生,这是由于四年级大学生相对于一年级大学生而言,生活经验更加丰富,性知识储备更加完善,性伦理道德观念受到更多的熏陶;在接受过性教育和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大学生之间,其性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532)。
三、讨论
长期以来,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人们总是把性列人研究讨论的禁区,长辈与晚辈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似乎都不可以谈到性话题,稍稍触及便大惊失色,讳莫如深,甚至还有人认为公开谈论性话题是社会堕落的表现,这就使得性在青少年中成了极为神秘的事物,但是强烈的好奇心又会使得他们极力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想方设法从一些歪门邪道获取性信息,导致性知识偏差和性心理困惑的产生,影响了他们的性、理健康水平,因此,广大青少年迫切需要科学的性教育。
性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人类性生理成熟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但性心理成熟往往滞后于性生理成熟,如果缺乏对性知识的了解,对性伦理道德判断标准认识不清,就会导致性心理和性生理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性生理和性心理障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性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工作也是家庭、社会、学校以及我们自身都应该努力做到的。
家庭方面,父母是青少年性教育的启蒙者,这就要求父母一定要改变原有的陈旧落后的观念,自己对性抱有正确的认识,不再谈“性”色变,同时要了解丰富的性知识,用科学的态度回答子女提出的性困惑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避免和封锁信息,要让青少年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防止不正当性行为和性犯罪的发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地成长。
社会方面,一是要加强法制宣传,净化大众传播媒体,对影视传播和网络信息传播严格加以控制,防止不良信息侵人,为大学生陛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国家于去年开始的对网络信息及网络经营的大力整顿,净化了网络空间,大大减少了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要在社会中广泛开展科学的性知识宣传,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性解放”思想的侵入,让广大青少年走近性知识,了解性知识,用科学的眼光对待性,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学校方面,应大力加强学校性健康教育。从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接受过和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学生之间,他们的性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就说明,我们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还做得远远不够,现有的性教育并没有深层次地影响到他们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及正确的性观念的树立。我们的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自己都羞于启口,或者自己对很多知识都一知半解,又怎么能给学生灌输科学的性知识呢?因此,对专业的性健康教育老师的培养是我们加强学校性教育质量的首要保证。在此基础上,学校除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性健康教育讲座,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及时消除大学生存在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困惑。同时,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男女共同参与的健康的文体活动,扩大男女同学问正常交往的范围,建立一个自然而和谐的两性交流环境。
大学生自身方面,要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对性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增强自我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自觉地抵制淫秽的、不健康的影视和读物等,防止性犯罪行为。同时,要积极主动地与异性交往,踊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文体活动,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提高性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二
论文关键词:荤庆学院广东省高校男大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运用文故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带庆学院男生与广东省高校男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带庆学院男生身高和体重的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平均水平;立定跳远和肺活童指标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握力指标的平均水平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带庆学院男生在广东省男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中,身高、体重、肺通气功能、胸廊发育状况、呼吸肌力和下肢力圣都比较好,但上肢握力较弱.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带庆学院男生身体发展不够全面,应引起我们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某些身体素质指标和体质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根据我国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从身体形体、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部分指标综合评价肇庆学院男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对肇庆学院男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广东省高校男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肇庆学院普通专业全日制0508级(19岁至22岁)汉族男大学生(共4368人)和广东省(19岁至22岁)高校汉族男大学生体质健康平均水平.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调研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数理统计法.采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监制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智能服务系统》计算机软件和深圳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体育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3)比较分析法.运用统计结果,对肇庆学院男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广东省大学男生体质健康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两个群体学生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身高和体重比较分析
身高和体重是反映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评价学生的身体匀称度、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能间接反映学生的身体状况flt.由表1可见,肇庆学院男生身高和体重平均水平都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经“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这反映出了肇庆学院男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身体匀称度较好.这除了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与肇庆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关.
2.2肺活量比较分析
肺活量是反映心肺系统机能和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表1中可看出,肇庆学院男生肺活量指标的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经u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基本反映出肇庆学院男生在广东省大学生群体中,肺通气功能、胸廓发育状况和呼吸肌力量较好.这与肇庆学院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关,也与学校积极鼓励学开展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密不可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锻炼效果也明显。
2.3身体素质比较分析
1)握力.握力不仅能反映人体上肢的力量,也能间接反映出上肢的爆发力,与人体的全身力量高度相关.由表1可见,肇庆学院男生握力指标平均水平低于广东省高校男生2.59,经u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2)立定跳远.立定跳远是反映人体下肢力量和全身爆发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肇庆学院男生立定跳远的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经u检验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握力和立定跳远项目反映出了肇庆学院男生下肢力量强而上肢力量弱的现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在开展体育锻炼时忽视了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3结论与建议
1)肇庆学院男生身高和体重指标的`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反映出在广东省大学男生的群体中其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身体匀称度较好.
2)肇庆学院男生肺活量指标的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基本反映了肇庆学院男生肺通气功能、胸廓发育状况和呼吸肌力量比较好.
3)肇庆学院男生握力指标的平均水平低于广东省高校男生,说明肇庆学院男生上肢力量较弱.在立定跳远项目,肇庆学院男生平均水平高于广东省高校男生,反映了肇庆学院男生下肢力量较强.从两项目比较也可以看出,肇庆学院男生存在下肢力量较强而上肢力量较弱,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4)身高和体重虽然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及地域等客观因素有直接关系,但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营养对身高和体重的影响,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掌握改善体形的科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参加体育锻炼和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
5)大众媒体要大力宣传科学的健康理念,中小学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体检和体质监测等措施,继续加强对学生营养失衡的监测.加强舆论导向,使全社会认识到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严重性,认识到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责任心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6)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既要有短期的对策,也要有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家庭和社会应提供一定条件,以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进一步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将体育锻炼变为自觉行为,并建立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评价体系.
7)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场馆,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增加体育场馆和器材的投人,特别配置一些适合各类学生特点的锻炼场地.
8)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逐年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国民体质的下降,其中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为最。越来越多的肥胖体质和亚健康体质充斥在小学生之间,同时学生的近视、肺活量低、爆发力不足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此种现象的发生与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性和课外体育锻炼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不重视。因此,我们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例,对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提出了改良对策,希望能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课外体育锻炼
当今世界经济逐步进入了高速期,我国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对我国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大学时期的教育尤为关键。作为人才主体的大学生,应该严于律己,不仅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钻研,更要保证本身的体质健康。但纵观全国大学,能够做到这两点的少之又少。大学生不仅对课外的体育锻炼没有重视,更没有意识到身体才是学习成长、创业发展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民体质提升的缩影。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做出有效的改动措施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1、大学生对体质健康和课外锻炼的意识较低。大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说明了他们并不了解课外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这就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忽视,也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较为稀疏,学生们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兴趣和意识去做体育锻炼,而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其他事情上。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对体质健康重视度不足,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过是为了应对体育考试,仅仅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进行的,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将锻炼的本质给覆盖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一度得不到重视。
2、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设施缺乏。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发生改变,各地高校都进行了招生扩张。但由于生源增加,学校硬件设施却有所脱节。其中体育器材缺乏现象尤为严重,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跟不上,相应的身体素质也会有所下降。我们从学生们进行课外锻炼的场地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乐意去学校的体育场馆进行课外锻炼。但是这样的锻炼场所却是因为学校建设的制约,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限制,比如进入收费或是定期开放等。学校体育场所的使用限制导致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不能跟上脚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3、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氛围不够浓郁。因为学校体育设施的缺乏,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很大打击,学生的课外锻炼补e有效开展。同时,学校的体育文化和体质健康文化建设不完全,并没有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强身健体氛围,学生缺乏正确的风气感染,导致的课外体育锻炼的落寞。
4、较大的学习压力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在调查中,较大的学习压力在学生不能够良好进行体育锻炼中占据着原因第一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学生会无意识的将学习排在首位,体育锻炼自然会相对薄弱,学生的体质健康也会在这种较大的学习压力下出现恶化现象。因为学习因素而放弃体育锻炼等无关学习成绩的事务在大学生眼中可谓是在正常不过了,因此学习压力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最为巨大。
5、不良生活规律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性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因为学生生活压力较小,熬夜、抽烟、酗酒、网游等等活动充斥的大学生活,学生为身体做出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对很少。在我们调查中得出,所调查的高校学生的熬夜现象达到了90%,单单这一项就能够直接影响的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
二、强化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措施
1、促进课外体育认识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意识,不仅仅只是思想层面上的指导,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央七号文件”的精神,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计划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实际的体育锻炼实施,为学生健体正确科学的体育观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进一步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
2、完善体育锻炼设施。体育设施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加大相关方面的投资力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建立相关的体育项目场馆,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并且要保证体育场馆的`开放,应该采取定期或长期开放的形式,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同时,要加强对体育场馆的规范管理,使得体育施舍的利用率最大化,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
3、建立学校体育文化。建立起完善的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学校应该大力宣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基础作用;其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计划,鼓励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证体魄健硕有活力,并对此计划进行规范和制度安排,保证其能够真实实施;最后,定期举办体育竞赛,通过各个项目的比拼,加强学生素质培养的习惯。从多方面保证学生的体能素质发展。
4、创新教学改革,减轻学习压力。我们可以考虑将学生体质健康也作为考核指标之一,这样学生可以将精力转移至体育锻炼上,在进行体质锻炼的同时减轻学习上的压力。另外,学校可以给予体质健康方面一些政策,例如在体育竞赛中发放奖品等,激励学生进行体质训练。
5、加强学生的生活管理。学生的体质健康离不开正常的作息时间,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生活进行一些合理干预,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质锻炼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并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指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高校中的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文章对这之中的问题探究和策略分析,相信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积极的整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2]卫国凯.山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开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3]侯良.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对体育锻炼等级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7.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十四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主要因素
摘要:为了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本研究对影响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有关领导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自身锻炼意识太差;体育课教学仍以专项技术授课内容为主,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有关部门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加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度。
4月,国家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及实施办法。《标准》中大学生组的体质健康达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西安高校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不及格率较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差。针对这种现状,本研究通过对影响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做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影响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对象,对西安部分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有关社会调查、有关《标准》及实施办法的法规文件以及体育教学等各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权威网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目的,对l5名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和随机抽取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长安大学等l3所西安高校在校500名大学生和6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专家问卷回收率100%,有效回收率100%。教师问卷回收率96.7%,有效率100%。学生问卷回收率92.5%,有效率95.8%。
1.2.3访谈法
对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访谈,对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有关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请教与探讨,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1.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访谈所得的有效数据,在计算机上运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因素的筛选
为了探明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对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主要因素有:有关领导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大学生自身意识和体育课教学三个方面。
2.2有关领导对《标准》的重视程度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实施《标准》是各级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国家还要求各教育部门把各部门的工作细化、各负其责,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使学生和体育教师深刻领会实施《标准》的精神实质,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制度。
由表1调查统计可知,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标准》的了解程度不够理想,这说明有关领导部门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和体育教师了解《标准》测试的内容和精神。
《标准》中规定,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方获体育奖学分。高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对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学校执行《标准》中有关规定的情况,见表2。
由表2调查统计结果可知,只有20.7%的学校部分执行了《标准》中有关规定,79.3%的学校是没有执行有关的规定。学校不按照有关规定办事,这就使学生理解为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无足轻重,对自己没有影响,也就没有了从事体育锻炼的外在动力。
2.3大学生自身意识
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和自身锻炼的意识,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2.3.1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是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动力。
由表3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不够,这表明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体质健康测试,只是在测试前2、3个周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3.2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情况
高等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人学校日常教学计划。按“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暂行规定”要求,大学生一周至少进行两次身体锻炼,时间每次在30―60min。
多项研究表明,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大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表4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周能锻炼3次以上的只有14.9%,每周锻炼不到两次的占60.5%,由此可见,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够。
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体育课教学又是高校体育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重要环节。为了了解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对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
由表5调查统计结果可知,高校体育课教学还是以传授专项技术为主,对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对体质健康知识传授的较少,体育教师作为《标准》实施的主要推动者,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没有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程度和科学健身知识的指导能力引起重视。
3对策
3.1提高有关部门对《标准》的重视程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标准》实施后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大《标准》的宣传力度,并执行《标准》中的有关规定,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大学生、教师、家长了解体质健康测试的标准以及重要性。特别是要引起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重视,要求教师在体育课授课的第一节课给学生讲述体育锻炼的益处,介绍每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重要性、标准和要求,并且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要占体育课总成绩的一定比重。
3.2加强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
由于学生是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难以掌握,而且学生自己从事课外锻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建议对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加以监督,可以把一个班分成若干个组,组长监督该组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做好考勤,纳入体育课的平时成绩;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课外锻炼进行一定的指导。除此之外,学校和各院系定期要组织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群体活动。
3.3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标准》的实施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针对现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改变以前以专项化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知识的内容安排,并要在体育课中培养他们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锻炼的思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有关领导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大学生自身意识和体育课教学三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关领导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绝大部分学校没有执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不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体育课教学仍以专项技术授课内容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身体素质和体质健康知识的重要性。
4.2建议
建议有关部门提高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并且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五
本研究旨在探讨行为抑制与心身症状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大学生行为抑制量表.行为抑制量表由63个项目构成,分别测量对亲密关系、自信、求助、拒绝、信任和服从行为抑制的程度.项目的鉴别度、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对大学生行为抑制的个体差异分析揭示了该团体的年级、性别和学科对行为抑制的影响.文中还对大学生行为抑制量表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作者:王登峰崔红朱荣春陈红雷徐毕成作者单位:王登峰,朱荣春,陈红雷,徐毕成(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崔红(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北京,100853)
刊名:心理科学pku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science年,卷(期):27(6)分类号:关键词:行为抑制量表自我和谐心理健康信度效度【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96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