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日本史的论文(案例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4:17:09
热门日本史的论文(案例20篇)
时间:2023-10-30 04:17:09     小编:GZ才子

求职信是一种用于申请工作职位或求职的书信。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总结范文中涵盖了不同领域的总结内容,对于我们的总结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日本史的论文篇一

[1]乔东亮。动漫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2]动画[eb/ol].

[3]赵巍。日本热血类动漫文本创作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5]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32

[6]任书瑶。宫崎骏动画色彩设计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8]洛克李(台词)[eb/ol].

[9]灌篮高手[eb/ol].

[10]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79.

[15]同[13]

[20]梁雨。《浪客剑心》与日本武士道文化[d].长沙:中南大学,2012.

[21]坂田银时经典语录[eb/ol].

[22](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71.

[23](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

[24]彭玲。动画创意产业[m].上海:东方出版社,:2

[25]陶短房。警惕日本漫画误导下一代[n].环球时报(社会综合版),2006-6-2.

[27]千年杀[eb/ol].

[30]祝普文。世界动画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31]王庸声。现代漫画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

[39]寒漪。日本动画病态审美观揭橥[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4

日本史的论文篇二

四月,校园里樱花开得正盛,春风吹拂,樱花便纷纷扬扬的落下,者景致无比美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一幕,那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那时也正值春天,本该是春光明媚,令人心情无比舒畅的季节,而我却不然。接连几次考试都因为种种原因连续失利,自责、悔恨、伤心诸多情绪填满了我的心灵,让我难过不已。

回到家后,妈妈读懂了我的情绪,她没有责怪我,这让我更加难过起来,到不如索性被她骂一顿来得爽。妈妈越是这样,我越是感觉愧疚。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末,本想借此机会放纵一下,舒缓舒缓一周以来的不良情绪,哪曾想妈妈突发异想,说要带我去一个地方,态度坚决,不容商量。我只好乖乖的跟着妈妈,心情灰暗,一路无语。很快到了目的地——一个很大的'公园,妈妈莫名其妙的让我闭上双眼,美其名曰给我一个惊喜。

恭敬不如从命,无条件服从,跟着妈妈木木地走着,只听着妈妈停下了脚步,对我说:“到了,看吧!”我被眼前的影响惊呆了,满眼的樱花树,满眼的樱花,怎一个盛字了得。我细细查看,每一朵花仿佛都从深处浸染着芳香的水光。栖在枝头的樱花宛如灿烂的云霞,美不胜收。

一阵风吹过,吹拂着我的面庞,也吹起了一地的樱花。花朵在空中飞扬,像是精灵在跳舞,占据了我的全部视野。“美吗?”妈妈看我陶醉其中,猛然发问,“美,太美了!”我连连称赞。“孩子,妈妈带你来这,就是要告诉你,学习考试不是生活的全部。一次、两次的失败算不了什么,只要过程够美丽就足够了,正如眼前的樱花,最终要凋谢变成花泥,可现在却开得如此美丽。只要你事事尽力,在妈妈心中你就永远是最棒的。记住,牢牢地记住孩子。”

我顿悟,是啊,做到尽力我何必伤心呢?应该高兴才是呀。我抬起头看着妈妈,妈妈在樱花从中微笑,我也笑了,画面定格,那一幕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我将一直珍藏。

日本史的论文篇三

摘要:

为了弄清我国小学游戏教学与研究现状,利用中国知网和google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到,游戏教学文章发表数量急剧上升,其中针对单独学科的游戏教学数量较多。本文就收集到的有代表性文章进行综述与分析。

关键词: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模型建构

1、引言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迫于应试压力,加上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儿童的天性被压制,这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游戏,可以说是儿童成长最主要的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相应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通过中国知网等权威网站的资料收集,发现游戏教学一直是研究热点,研究文献总量突破2万,20有所回落。

2、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游戏在学期阶段用的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只是课堂的辅助手段。李海洋认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符合游戏教学的原则(目的性,竞争性,公平性原则),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累计和总结游戏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凌美叶()探索游戏教学理论依据,游戏教学思路,种类。游戏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荀子提倡的“知行统一”,杜威的实用主义,“从做中学”,都为游戏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游戏教学也很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游戏活动种类具有多样性,可以依据学生不同心理特征设置不同游戏,比如针对好奇心设计猜谜游戏,好胜心设计竞赛游戏等。“在玩中学”也要注意游戏目标的是否明确,是否适合学生,游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颖怡()认为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决定了采用游戏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游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活动性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性游戏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与游戏特征结合,设置多样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肖旭()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体育游戏教学模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快乐学习,表扬为主”。体育游戏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高参考。

国内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还是分学科论述,未见形成系统。

3、国外研究综述

从古希腊起,西方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就把游戏用于教学实践中。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及其重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最好在游戏中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以及肢体的敏捷。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非常重视游戏教学。他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0—2岁为练习性游戏;2—7岁为象征性游戏,7—12岁为规则性游戏。国外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的自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特别是近年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艾里康宁的《游戏心理学》,从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方法论立场研究游戏,证明,游戏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它是儿童理解人们活动的任务和动机的一种形式。

许多国家都提倡在小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日本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日本幼儿园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内容。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性质不同,所以小学的游戏教学相对受限。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在小学的教学方法上大量引入游戏成分,使美国小学课堂以“乱而无章”的感觉。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游戏的关系并形成一套适用的游戏教学的模式对于游戏教学能否在小学有效的体现其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4、研究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游戏教学研究较早,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游戏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而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发展认知水平。国内外对游戏在小学教育中功能和运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是教学游戏在课堂中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大多数研究也只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较少,也没有人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系统的研究。这为后来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

日本史的论文篇四

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从种类而言,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池泉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筑山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致。日本筑山庭中的园山在中国园林中被称为岗或阜,日本称为“筑山”(较大的岗阜)或“野筋”(坡度较缓的土丘或山腰)。日本庭院中一般有池泉,但不一定有筑山,即日本以池泉园为主,筑山庭为辅。

平庭即在平坦的基地上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园林,一般在平坦的园地上表现出一个山谷地带或原野的风景,用各种岩石、植物、石灯和溪流配置在一起,组成各种自然景色,多用草地、花坛等。根据庭内敷材不同而有芝庭、苔庭、砂庭、石庭等。平庭和筑山庭都有真、行、草三种格式。

茶庭也叫露庭、露路,是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为进行茶道的礼仪而创造的一种园林形式。面积很小,可设在筑山庭和平庭之中,一般是在进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步石道路按一定的路线,经厕所、洗手钵最后到达目的地。茶庭犹如中国园林的园中之园,但空间的变化没有中国园林层次丰富。其园林的气氛是以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松叶暗示茂密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来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静。

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是指在大型庭园中,设有“回游式”的环池设路或可兼作水面游览用的“回游兼舟游式”的环池设路等,一般是舟游、回游、坐观三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加园林的趣味性。有别于中国园林的步移景随,日本园林是以静观为主。

日本园林的四分之三都由植物、山石和水体构成,因此,从种植设计上,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同一园中的植物品种不多,常常是以一二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另一二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层次清楚,形式简洁,但十分美观。选材以常绿树木为主,花卉较少,且多有特别的含义,如松树代表长寿,樱花代表完美,鸢尾代表纯洁等等。 日本园林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1)源于自然,匠心独运。日本园林充分利用造园者的想象,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创造出一个对立统一的景观。注重选材的朴素、自然,以体现材料本身的纹理、质感为美。造园者把粗犷朴实的石料和木材,竹、藤砂、苔藓等植被以自然界的法则加以精心布置,使自然之美浓缩于一石一木之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种简朴、谦虚的至美境界。

2)讲究写意,意味深长。日本园林常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其典型表现便是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的“枯山水”园林。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便能表现大江大海、岛屿、山川;不用滴水却能表现恣意汪洋,不筑一山却能体现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体现出大自然的风貌特征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

3)追求细节,构筑完美。对于细节的刻画是日本园林中的点睛之笔,对微小的东西如一根枝条,一块石头所作出的感性表现,显得极其关心并看得非常重要,这些在飞石、石灯笼、门、洗手钵、培垣等的细节处理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4)清幽恬静,凝练素雅。日本的自然山水园,具有清幽恬静,凝练素雅的整体风格,尤其是日本的“茶庭”,“飞石以步幅而点,茶室据荒原野处。松风笑看落叶无数,茶客有无道缘未知。蹲踞以洗心,守关以坐忘。禅茶同趣,天人合一。”小巧精致,清雅素洁;不用花卉点缀,不用浓艳色彩,一概运用统一的绿色系。为了体现茶道中所讲究的“和、寂、清、静”和日本茶道歌道美学中所追求的“佗”美和“寂”美,在相当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深山幽谷之境,给人以寂静空灵之感。空间上,对园内的植物进行复杂多样的修整,使植物自然生动,枝叶舒展,体现出天然本性。

5)谈佛论法,体现禅意。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寺院、神社则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物。日本园林的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境界。特别是后期的枯山水,竭尽其简洁,竭尽其纯洁,无树无花,只用几尊石组,一块白砂,凝缠成一方净土。

3 日本园林对当前城市园林建设的借鉴

近年来国内城市景观和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粗糙肤浅、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对传统园林文化也存在两种偏激的倾向:或是全盘否定,或是全盘复古。前者对中国园林失去信心,在实践中放弃了对传统造园思想和手法的尝试;后者是僵化地模仿照搬古典园林,大造假古董,成为与现代人格格不入的新文物。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文化方面,我们应该向邻国日本学习,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逐渐将本国文化融入其中,形成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园林体系。

日本园林十分强调来源于自然,但不简单地模仿自然,反映了其民族的自然观。砂石之间的流水,庭院角落的植物与组石,园林中的山景、小溪以及园中的树木,无不与日本作为岛国相适应;其茶室庭院也与日本茶文化紧密相关,是茶道的体现。这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前国内的一些景观和园林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体现设计“以中国人为本”,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设计出符合当地环境、体现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西方化的园林景观效果。

日本园林受到“空、寂、灭”的影响,剔除了设计中的刻意加工,却可以让人产生回味无穷,心神俱醉的意境。由此想到当前国内的一些园林作品,由于过多地繁琐矫饰而呈现出的人工造作,体现不出美感与意境。我们应该摈弃那些过于强调视觉效果、大肆改造环境、创造人为景观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利用生态学原理提升和改造自然生态,最终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合人类居住的需要,“以简单的造型与不起眼的元素,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出园林的魅力”。

日本园林景观布局是优美和谐的,但对具体到构成整体景观的每一个细部进行设计时,同样精心打造。日本人对细部设计表现出其他国家民众少有的关注,从而使得其设计作品更富有魅力,更耐人寻味。其细部处理方法对我国现代景观园林建设很有借鉴作用。

4 结语

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虽同属东方园林,但绝不等同于中国园林。日本园林通过有选择的、有发展的从中国园林之中兼收并蓄,同时吸收许多西方园林(特别是在园林建筑方面)的优秀之处,发展了具有自己民族风格、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园林形式。从分析日本园林的特色,我们可以在当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和园林建设中得到启发。

景观设计是人改造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仅仅是绿化,景观不能仅仅是填补规划图纸的空白,重视视觉效果而遗失了景观功能。要尊重自然在人的作用下发展和演变的规律,适应甚至推动自然发展,使改造自然与原生自然和谐统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景观设计即体现于此。

日本史的论文篇五

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一些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

一、兴趣是前提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在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幼儿,兴趣更是可以吸引他们去参加各种活动,思考各种问题,从而发展各种能力。只要幼儿对舞蹈有了兴趣,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幼儿集中注意,在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积极的影响,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在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幼儿,兴趣可以吸引儿童去参加各种活动,思考各种问题,从而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有兴趣的活动总是给幼儿带来快乐、欢喜和满意的情绪体验。

1、激发幼儿的情感表现

教材的情感因素,要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教师与幼儿之间情感交流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教师是情感交流的主体,要将全身心的爱倾注在幼儿身上,赢得他们的爱戴,共同创造美、享受美,这才是音乐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演唱、优美的舞姿、饱满的热情,都能唤起幼儿的美感,使之愿意去亲身尝试、体验。“情感”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萌芽,而且会在演唱、舞蹈中表现出来。这正如文学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极文以入情。”缀文如此,歌咏又何尝不是“情动而辞发”,“极文以入情”呢?因此,只有当教师把音乐艺术形象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充分揭露出来,音乐对幼儿才有意义。只有当教师把幼儿带入音乐的意境中,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时,那么音乐教育的任务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

2、认真考虑音乐活动的形式及教学方法,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诱发学习的愿望。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种教育在形式上是自由的,生动活泼的。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不能限制过多,管的过死。我们的教育任务不仅要都给幼儿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是个发掘者,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掘每个幼儿潜在的创造能力并促进这种能力的发展。要使实验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改革一切不适应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法内容。以往的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重视幼儿是否掌握教师所给的适应与技能,如歌曲会唱了吗,舞蹈动作跟教师教的是否一样……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积极者,支持者,发掘者,只是个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教师较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及帮助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不了解幼儿,也不观察幼儿的需要,只是用一个预先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幼儿,希望所有的幼儿都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形成相同的技能。

现在的教学应做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幼儿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素质,发掘潜力,培养个性,这种教学着眼于幼儿未来。在教学中可能会感到起步很慢,但这时幼儿所获得的点滴知识都不是教师“灌”的,而是自己探求到的,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首先要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用动作将力度的起伏、情感表现出来。也许有的动作不一定使成人满意,但这样的教学强调对幼儿“学”的研究。它不单纯追求“成品”掌握的效果,是重在追求教学过程中幼儿各方面的反映。因为教学过程是体现幼儿知、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幼儿掌握知识技能和认知、活动过程。抓住学习过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每个幼儿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及创造能力。有利于幼儿知识、智能和个性的培养。

二、通过舞蹈训练,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非常嫩,可塑性非常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如:有的孩子由于习惯于内八字脚形走路导致小腿内侧弯曲或是“x形”腿形,有的孩子凹胸,有的习惯于端肩,还有的轻微驼背等不良形态;有的孩子体质虚弱,经常生病等。这些形体毛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后都能得到矫正和改善。实践证明,幼儿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风度、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通过音乐活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陶冶幼儿的情感和品格

情感是人们行动的动力,情感的效能具有巨大的力量,艺术教育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感染为特长,通过启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使幼儿在感受艺术性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四、通过实验使我们体会到美和美德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

一般教育往往带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而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则是以具体的形象感染为特长,着重于通过启发情感去形成信念,在认识和行为之间架起“桥梁”。没有这个过渡,认识就难以落实到行为上。所以音乐教育常常收到比说教的理论性教育更佳的效果,给人以长久的深入心灵的启示。

舞蹈是一种身体随着音乐旋律有节奏的优美运动。舞蹈教育着眼于幼儿在舞蹈中得到愉快,享受音乐的美、动作的美,目的是寓教育于自由、活泼、欢快、幸福、高尚、纯朴之中。这种特殊的学习能不断使幼儿增长才干,促进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到发展。实验结果显示,还有个别幼儿仍然对学习幼儿舞蹈没有兴趣。这说明,要使每一位幼儿喜爱舞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欲速而不达,不能期望一下子取利进展,但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相信一定能使幼儿真正喜爱上属于自己的舞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日本史的论文篇六

日本是文化产业大国,与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系统不够完善,整体而言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日本文化产业进行分析,了解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总结其发展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的发展理论依据和背景

1.1文化软实力

在国际关系学中,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影响核心,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地位及其国际影响。在当今社会,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之间所拥有的实力资源出现了转化困难的现象,若要提高国家实力就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实力发展方向中,“软实力”作为一种集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机制建立于一体的发展方面,因其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而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软实力当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发展动力,因此学者也把软实力称为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形成来自于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是通过吸引而非侵略来达到自身发展目的的一种能力,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与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相比,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具有以下特点:

1.1.1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更是反映了一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的价值,同时也是“和谐文化”发展的基础。

1.1.2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密切相关。

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保障一个国家发展和不受侵略的重要方面,而文化软实力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基调的作用,因此对与文化相关的经济及军队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

1.1.3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文化理念、

科技和商业模式三者的共同支撑发展起来的。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理念是基础,科技是发展根本,商业模式是重点。从整体来看,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1.1.4文化软实力具有国际化发展倾向。

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影响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因此收到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他们提出了很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这表示文化软实力正在向着国际化发展。

1.2日本的现实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日本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不满,而要使得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行相应的文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文化的广泛影响,日本的发展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一定影响。在软实力开始发展之前,日本的硬实力十分发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也使得人们对文化方面越来越关注。日本作为战败国,在一片废墟和狼藉中只用了短短七年就完成了恢复发展阶段,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中保持着每年百分之十的经济增长速率,这极大地影响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然而,在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公害问题、环境问题、道德水平下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日本政府严重的打击,同时也刺激日本政府进行反思和思考。除此之外,二战之后美国文化大量渗入到日本文化中,日本政府面对这一境况并没有采取消极保护主义,而是通过体制和观念的更新发展致力于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

2.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2.1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的政策内容

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时,首先对自身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并且对日本魅力进行了重新评估。其次,日本通过经济利益和软实力发展吸引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使得日本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日本文化产业大国战略政策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2.1.1人才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本深深意识到若要进行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吸引国际性人才进行建设。首先,日本政府为外国创作者提供了临时居住资格,并且与周边国家协作,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发展和提高的平台,通过作者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其次,为了跨越语言障碍,日本在国外开设了很多日语教育机构,通过派遣国内教师教学和鼓励外国学生留学的方式使留学生成为日本与其他国家进行良好交流的桥梁。

2.1.2国外项目的实施。

日本在国外的项目范围十分广泛,在地域产品、流行、饮食、传统工艺品等领域均有所涉猎,并且通过现代企业和分销业的联手将这些产品进行打造和包装,使得这些产品逐渐成为日本开展海外项目的主要商品。这使得日本的产品及文化观念逐渐深入到周边各国的市场当中,并且通过独特创意的分享逐渐影响着各个国家对日本的看法。

2.1.3相应机制的建立。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日本的文化产业市场,日本建立了相应的机制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首先,对文化产业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国外媒体为媒介向海外消费者介绍日本文化,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解和接受,创建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集时尚、食品、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其次,在日本当地建立一个完善的消费机制,通过对产品进行销售和相对完善的服务获得相应的利润。最后,建立国内的宣传机制,提高日本自身的吸引力,促进日本的追随者在国外进行消费。

2.1.4提供足够的风险金。

在日本文化产业当中,最受瞩目的当是漫画产业,而与漫画产业相关的电影、动画片、节目、游戏、书籍等也受到了国际的认可。但是与此同时,日本的出口率还不及美国文化产业的三分之一,并且出口产品中游戏软件占绝大多数。在此前提下,为了进入各国的电影市场,日本的产业革新机构为相关公司以百分之百出资的方式提供风险金。

2.1.5国家的政府的战略部署。

作为国家的领导机构,政府应当发挥应有的决策功能。对日本来说,若要进行海外的经济扩张就必须对各个阶层的部门进行统筹,通过战略合作的加强吸引游客并增加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其次,对日本的品牌、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推广,通过建立全新的孵化体系,对中小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足够的风险货币。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促进文化的推广和经济的发展。

2.2日本文化产业大国的战略特点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十分发达,通过总结和分析,日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2.1企业的广泛参与。

在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广泛参与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方面。日本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参与到了文化建设中去,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艺术协会的成立等对日本文化进行了丰富和推广。

2.2.2广告业的蓬勃发展。

广告作为最有效的推广手段,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广告公司所从事的事业本身就与文化相关,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广告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广告媒介覆盖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为日本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发展平台。

2.2.3完善的经济体系。

日本文化的另一发展方面是演艺人员。在日本,几乎每一位艺人都有自己的经纪人,并隶属于相关公司,这样处理相应问题就变得有逻辑并且适合通过法律进行约束,能够有效的培育良好的演出市场。

2.2.4大型活动的举办。

举办大型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推广自身文化、展现自身文化价值的途径,日本通过举办以“年”为冠的大型活动,一方面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到活动的消费中去,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为日本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日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对完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从不同方面总结出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3.1管理方面的特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是前提。在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方面的特点主要是行政的指导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是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政府并没有采取强制手段推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是通过相关立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约束和管理,引导文化产业向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为文化产业创造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灵活的行政指导加强企业与人的沟通。当前日本政府所采用的影响企业行为的手段有劝告、建议、期望、要求、指导、指示、警告、命令等。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建立了官方的文化产业咨询机构,影响着文化产业和各大企业的发展。通过政府的行政指导,对产业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鼓励和扶持,使得社会的各方面都能够参与到文化发展中去,为文化产业的推广打下了基础。同时日本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并且在竞争中加大了文化产业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有了密切的联系。市场即使的灵活运用为文化产业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参与文化活动的举办,各个企业之间增进了交流,同时也得到了发展的机遇。

3.2政策方面的特点

日本出台了许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扶持政策,涉及方面包括金融、税收、财政、人才培养等方面。文化产业的支柱是精神产品,因此对精神产品的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通过建立相关法规对文化创业和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在日本政策的扶持和法律的保障下。日本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有效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通过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为精神产品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自1970年日本颁布《著作权法》以来,又相继颁布了《著作权等管理事业法》、《观光立国基本法》、《传统工艺产品产业振兴法》、《产业活力再造特别措施法》、《只是财产基本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等与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其民法、商法的制定业余文化产品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日本在制定了新的法律后,往往也会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措施以实现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这也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日本法律的有效实施。

3.3规划方面的特点

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良好的发展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注重系统的配套性和企业间的联系性,期望通过不同业种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以动漫产业为例,一部流行漫画出版后,通过其受欢迎程度进行后期开发,例如拍摄动画片,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开发相关的电子游戏,制定相关的周边产业等等。日本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尤为注意的一点是突出核心产品,通过核心产品的开发开拓市场,同时通过衍生产品的开发对市场进行拓宽。这也成为日本各项产业发展的模本。以日本最大的动画集团东营集团为例,在进行一部动画的制作之前,就已经对周边产品的开发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动漫的相关周边产品细小而繁多,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午餐盒、镜框、文化衫、手提袋、玩具等等。这样在动画片进行放映的同时,相关产品也得到热卖,这对资金的有效回收,市场的广泛开拓,动漫人物形象的推广都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可谓是一举多得,具有很好的宣传效益。

3.4科技方面的特点

与任何产业的发展相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除了上述特点外,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技含量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好的想法和创意得以实现,并能够促进其进一步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广的卖点。通过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有效利用使得文化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并真正投入到提高经济水平的过程中去。只有对先进技术的利用才能够有效的打开文化产品的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日本高度重视相关技术的开发及普及。除此之外,日本还建立了一个软硬件相互配合的商业模式,通过政府对文化产业进行创业投资,鼓励国民和企业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去,同时还积极鼓励社会各方进行文化投资。

3.5发展方面的特点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自于其独特的创意,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设计是整个产业的基础和先导,而要吸引海内外消费者独特的、符合大众趣味的创意和设计方案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时,将发展重点放在了人才培养和鼓励创新上。日本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漫画大师和动漫导演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事实,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各类研习班和竞赛,提高国民的文化产业意识,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尤其是在设计管理、经营管理方面,日本更加强调人才行动力的培养,这就使得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质,并且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总结

文化产业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方面,同时对提高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增加国际影响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日本作为文化产业大国,从人才培养、法律制定、政府引导、科技应用、政策扶持等方面来看,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已经相当的完善。我国在对文化产业进行发展的时候,也应当进行相应程度上的转变,使其与日本的文化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融合。也正是由于日本这种在文化元素方面的融合,才使得日本的动漫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3]季姝同.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8):89.

日本史的论文篇七

摘要: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生态的高速发展,经过几年的纵深化,互联网经济已经渗透入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当前的社会生态中能否与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经济形成融合,是关系到文化产业未来走向的关键。从两者之间的融合点进行深入探讨,对互联网产业经济与文化产业相互渗透到内容的创新,以及未来发展的融合方向进行分析,以期对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互联网经济;融合

当前国家层面在大力推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说到底是产业分化下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其本质是并不破坏产业生态。在各自独立的产业生态下,进行价值和利益的交换,也可以理解为市场的相互渗透,这种渗透的前提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迎合政策的可操控性,从而使原有产业生态升级或者改造,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互为关系,互为条件。从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来看,产业融合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是否需要互联网经济的引导。其次,从内容的创新和传播来看,互联网经济的方式方法是否能被文化产业所帮助。另外,文化产业能否融入互联网经济生态,或者说,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能否被文化产业所吸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融合的可行性

文化产业,国家的定义是为社会民众提供文化、文娱产物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而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定义是以当代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网络资源收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发、建设、使用、生产、储存、传送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现阶段国民经济结构的根本组成部分。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文化产业需要互联网这种网络信息平台将内容进行传播,同时从产业角度来说,文化产业有产品就需要市场宣传,从现阶段来说互联网的传播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互联网的发布,让更多的人对文化产业的产品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文化产品的市场开拓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国际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更加全面。同时,网络上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将调动起各种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潜能,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平台,互联网的.内容创新来源于文化的植入和营销,所以互联网经济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文化的诉求,那么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融合点就有了。

二、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点分析

(一)产业间互相吸引点在哪里

有需求才会有合作,融合首先要满足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是一种产业交融的关系;产业交融产生在产业的边沿处和交叉处,经过转变原有产业产物的特质和市场需求,推动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转变,从而使产业界限模糊,形成了新的产业关系;当前的文化市场很活跃,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娱乐性。其实,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早就在无形中开始了自融,文娱产品要通过发布,从前期的宣传到后面的呈现,以影视为例,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播放成为常态,这里面就存在产业的融合关系,文化产业出产品,互联网平台对产品进行市场化,从而双方共同获得经济利益,这其实已经是“互联网+文化”的经济形态;但这一种经济形态,还不是很完善,从融合点上还浮于表面的融合,从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自融的相关性,以及互联网是内容流传的载体的角度出发,两者是“兄弟关系”,密不可分,少了谁都不行,这是生态所决定的,也是价值所决定的。

(二)利用技术创新是两者融合的前提条件

产业融合不单单是你情我愿,在产业间要寻找到更深入的融合点,那就是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通过技能的交织浸透融合,将原处于差别产业的价值链活动全数或个别融入到另一产业中,构成新式产业。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上升为文化内容产业,当前的文化内容产业应该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文化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不够,特别是结合互联网技术后,所以文化产业要大发展,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拓展了手机功能,从而提高了其经济附加值,比如智能手机的核心价值来源于它在技术支持下能够享受的文化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文化产业的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所以文化产业需要发展前提是互联网技术创新,而互联网经济也需要内容的创新来满足自己载体的价值。

(三)政府引导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

政府从过去的管理逐渐变为对互联网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引导,行政干预市场永远是成不了气候的,现在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市场决定管理手段,也是市场决定产业的融合价值;但政府来说,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政府引导,还需要政府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所以认识到互联网与文化的高度相关性,两大产业交融面临着很好的时机是政府提出的。文化部的《文化部对于促成文化与互联网联合发展的引导意见》提出文化和互联网的深度联合,有助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进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从《意见》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文化和互联网经济的布局早就开始。所以说,政府的引导是融合的外部重要条件不为过。

三、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效应分析

(一)互联网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互联网制造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应该说是积极而深远的,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呈现为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更多更新的文化产品;另一种融合是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互联网必须以文化内容为中心,否则互联网变得空洞,而互联网经济同样是依附于将技术创新当作实现手段,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和电子的终端产物,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内容创造;而这些移动终端的出现,可以说给了文化产业更大的舞台;所以技术创新给了文化产业更多的可能,新终端不断涌现,扩充了文化服务业的成长平台。从文化产业生态链来说,互联网的影响力是全面而深远的。1.互联网媒体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技术的实现,对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效应,载体也就是平台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媒体手段的更新,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以目前比较火的自媒体来说,如果文化产业没有自媒体就不能称为文化产业了。在最新的条件下,互联网媒体技术为文化内容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2.互联网传播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互联网传播技术,首先体现了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以传播为基础,比如这两年比较火爆的自媒体平台,其最大的产业生态仍然表现为文化娱乐性和知识收集;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从根本上把原本很小众的内容或者一家之体会成为了媒体内容,成为一种文化属性的产品,所以互联网技术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个产业链,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文化产业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

1.文化产业向互联网渗透。文化产业通过自身携带的品牌、价值和文化营销属性向互联网渗透,从而形成了新的互联网经济生态。文化产物固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这种物质化的载体是没有媒体属性的,其发展较为缓慢,所以在文化产业的经济性上必须要对互联网进行渗透才能体现出其真实价值,那么这种渗透可以看作是文化产业对产品价值所承载的虚构和标记的特性,这是符合互联网接纳条件的。从目前的互联网生态来看,文化产业的渗透是全方位的,首先是文化产业的作品渗透,其次是产品的渗透,另外还有以人为价值导向的渗透,比如直播、网红经济和文化名人等,都表现为一种文化产业对互联网的渗透,当然最为主流的仍然是文化娱乐产品的渗透。2.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产业的上游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互联网上游产业的渗透主要是因为互联网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创新和内容的开发,互联网经济有了自己的研发和品牌影响力。文化产业向互联网经济中的研发、设计等领域的渗入主要是内容的创作,主要包含出书、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广告、建筑、策划、艺术品和古玩贸易市场、时装设计手工艺品和手工艺品等多个行业,这与目前主导的电商经济为代表是分不开的,这些上游产业其实本质上仍然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繁衍。同时,随着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深度交融,以创意设计、互联网内容创新为代表的环节表现出对文化产业的依附。

四、结论

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时代所需,据统计,全球文化经济每天缔造200多亿美元产值,当前文化产业已是全部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特别是以文化娱乐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而互联网正是这一文化产业创新的关键动因,在文化产业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大融合下,文化产业必须结合互联网经济的生态和手段以及技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产业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目前文化产业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加快文化产业的升级,其必不可少的就是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从而在融合中得到发展,互联网经济也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来满足虚拟化下的真实和文化价值的依附。

参考文献:

[1]吴利华,张宗扬.中国文化产业的特征及产业关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视角[j].软科学,,(12).

[2]袁丹,雷宏振.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4).

日本史的论文篇八

很多同学在萌生日本留学的想法之后,首先想到的都是日本是一个什么样子?我去日本读书是一个什么情境?日本虽然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因为它的地理构造,日本从北向南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怡人。那么,在日本学习,日本的教育在国际上都是久负盛名的,最有名气的七所帝国大学也分布在日本的南北各地: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九州大学。

七所帝国大学最早设立的就是东京大学,之后是京都大学。这两所大学一东一西,代表着日本教育学界最高的学术和教育水平。但是,这两所大学的侧重点是不太一样的。东京大学属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大学学府,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水平比较均衡,而且日本的政治家和领导人多是社会科学专业出身,东京大学也顺理成章成为日本培养政治学家的摇篮。而京都大学与东京大学相比,理工学科的研究水平更胜一筹。它的5个诺贝尔均出自理工科专业,位于京都府宇治市的分校,更是集中了日本最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人才。不光如此京都大学的法学,经济学,政治学也在日本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间环境研究课,更是简入难出,难怪在日本,人们常说,头脑好的人进京大,名副其实。

说到这两所大学,稍微对日本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清楚,东京和京都两所城市也完全不同各有特色。东京自然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现代化的都市。生活节奏快,以及国际接轨速度都是无与伦比的。在东京生活和学习,也许您不仅是为了最快最新的资讯和知识,正因为是国际交流的中心,所以对于外界对于新鲜事物的接触也更是深入。东京带给一个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或者成绩,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影响。更多的与世界接轨的会议,展览等等,对于一个踏出国门想要提升自己的同学无疑是提供了更多机遇。正相反,在京都,充满了古老日本的文化和风韵的一所城市。这种由历史引申出来的一种深沉的学术味道,正是有些学生需要的也寻找的一种学习境地专属。在京都这所古都看来,学子的学究味道可能也更加浓烈,它的城市,寺院,衣食住行都和东京是完全不同的空间,有时候甚至连时间都让人感到停留,或者在回放。也许沉静下来的心更适合消化您对于知识的理解。这些不同也正是它们吸引不同学子求学的原因之一。

从北开始,北海道对于很多国内同学来说并不陌生。除了《千禧曼波》,《非诚勿扰》等电影对于北海道的完美刻画,北海道的美食想必对于很多人来说也不陌生。就像是一种田园生活,在北海道求学更像是一次漫游。札幌市是日本最漂亮的城市,也许您每天的生活都有想要拍照的冲动,一点一滴都有让人产生甜蜜的安逸。很多人会认为,北海道太冷了,又或者生活可能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是这正是北海道面对世人所呈现出的一种特色。冬季的电影节,夏季的大闸蟹,在北海道寒冷印象之后,总有热乎乎的人生信念会影响着在北海道生活的每一个人。就是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北海道大学更像是神秘的诗人,它本身也是偏重于文科的大学。就是东大的教授很多也出身于北海道大学。北海道大学的法学和经济学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北海道大学的国际传媒研究课也是其他大学所没有的。学校位于札幌市中心,学校风景比园林更甚园林,风景如画。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农学,畜牧,水产学领域的研究水平都颇高。虽然位处日本北方,但它留学生的数量出人意料的高,更突出了学校开放性及国际性办学宗旨。

接下来就是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在日本宫城县,战国英雄伊达政宗就是这里出身。东北大学所在地仙台市,因为鲁迅的关系,也被我们中国学子熟知。东北大学虽然在帝国大学排名第四,但是它属于文理科综合能力发展的大学。东北大学讲究研究第一,实用主义。教学或者研究都讲究实用性,并且它是历史上最早对女性开放的官办大学,女性研究者在这里很有地位。东北大学所在仙台市,是日本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如果您来到仙台就会立刻感觉到这里的街道既重功能性又具有现代化城市特点。仙台的松岛是日本的三大名胜景观之一,著名的松岛湾漂浮着星星点点大小不一的岛屿240多个,在学习之余也能在岛屿间疗养自己心境,也是最舒心的事情了。而在仙台市内同学们一定要去参观的就是仙台城遗址,也称为青叶城,最有特色的是城内的日式堡垒,也是最受游客喜欢的地方。在仙台有很多特色的中国料理店,如果在仙台吃腻了日本料理,换换口味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接下来就来到和东北大学一样属于文理均衡发展的名古屋大学。名古屋市在日本的中午爱知县的`西面。因为它是中午地区的交通中心,位于京都和东京的中间,所以又被称为中京。名古屋是属于把过去与现代氛围充分融合的城市,充满着奇特的风味。在名古屋有古老的城池,也有繁华的购物天堂与美食街。名古屋的特色美食是鸡翅,到名古屋一定要吃红酱的鸡翅,味道鲜美。除了这些在名古屋还值得一去的地方包括名古屋电视塔以及名古屋圆顶球场。了解了这么多名古屋城市的情况,回到学校,由于东海经济圈在日本的崛起,名古屋大学在日本国内人气大增。名古屋大学的经济学部在日本屈指可数,而且名古屋大学有一个国际开发研究课,喜欢宏观经济和国际政治学的同学可以来这里学习和研究。

一提到大阪大学,它的机器人研究开发学科在日本是最为突出的。大阪大学理工科比较强,工学科比如机械自动化更是具有强势。大阪大学一直都是门槛很高难申请的帝国大学,因为它的本部主体并不在大阪市内,而是在吹田市,因为给人一种淳朴民风的感觉,也有人开玩笑的说大阪大学不时尚,适合老学究。但是不论如何,对于求学的学子来说,讷讷狗狗在大阪大学就学还是一件对自己而言意义深重,非常受益的。虽然大阪大学的主体不在大阪府,可是在这里学习的同学还是会经常跟大阪打交道。大阪的确是道路错综复杂,横的斜的都有,而且一提到大阪,所有喜欢动漫的孩子都知道大阪腔,而且很多人也都会问,去大阪会不会听不懂呢?会不会学的日语不够标准呢?其实在日本年轻人现在除了去东京,第二大城市就是到大阪来发展,所以除了去商店街遇到当地人会讲到大阪的关西腔外,平时的工作生活大都还是正常的日语语调,是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发音的。

七所帝国大学说到最后,就是九州大学。九州大学是一个偏理工科的学校,6个校区分别分布在福冈城市周边。九州大学采用的是大学院重点教育理念。编制上不是研究课,而是研究院和学府。九州大学一直致力于更高的学术目标,不仅自身的学术研究不断精进,而且更与外部配合,积极的进行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目前,九州大学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所学校与机构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值得一提的是,文豪巨匠郭沫若老师就是九州大学毕业的。九州虽然在日本的最西端,但是福冈确是西日本最大最繁华的中心城市。在福冈不论购物还是生活,都不会比其他大都市逊色,甚至福冈的房租又比较低,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相比较的话在日本也属于较低物价,在福冈吃拉面也是一大享受,福冈拉面在日本非常有名,尤其是拉面汤的味道,尤其浓厚。而且在九州上学,最便利的就是去冲绳旅游非常方便,暑假之际在冲绳体会一下南国风光,整个日本就在这场大学巡礼之中尽收眼底了。

日本史的论文篇九

论文关键词:集团意识企业文化从众心理内外意识等级序列意识

论文摘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被称为日本民族性格文化的核心,这种意识在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并且,它已融入到日本企业的管理之中,形成了日本式的企业管理理念,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表现形式,以求最终探析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意识根源。

一、集团意识的涵义及表现形式

集团意识,就是认为个人归属于某个集团,个人以对集团的归属感为基础,集团内的个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忠诚于所属的集团,为了集团发展而共同努力。围绕着这一核心含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又呈现出极为丰富而多样的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

首先,通过一个故事来初步理解集团意识。

一艘油轮即将沉没,船上的`乘客来自多个国家。船长让水手奉劝乘客跳水逃生。水手告诉美国人“你是一位勇者,跳吧”,美国人立马就跳下去了;水手对英国人说“拿出你的绅士风度来吧”,英国人就跳下去了;水手对德国人说“你必须要服从纪律”,德国人也跳下去了;水手对法国人说“你跳水的姿势一定很优美”,法国人跳下去了;水手找到日本人,但无论如何劝导,他都不敢跳。水手无计可施。这时,船长走到日本人身边,在他的耳边轻声说“你看大家都跳了,你还不跳?”这时日本人才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日本人总是把个人置身于某个集体之中,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异于他人,只有做到自己与他人的行动保持一致才安心。

2.内外意识

日本人认为每个人都从属于某个特定的集团。同时,也因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而从属于多个集团。集体内的人视为“内”,而集团外的人就视为“外”。例如,将同一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同属于一个协会的会员视为“内”,非会员的人视为“外”。

日本人有很强的内外意识。对待集团内的人,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都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集团外的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这种对“外”所持的态度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的距离感,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

3.序列意识

日本人认为集团内人际关系是一个从上至下的等级序列,按工作年限、年龄、学历、资历等论资排辈。例如:先进入公司的同事为“前辈”,后来者为“后辈”,等级高者为尊。各等级者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逾越等级关系。如果有人有越级的言行的话,便会被认为是不遵循规矩的人,将受到集团内其他人的排挤。

二、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1.利用从众心理,强调个人行为与集团行动保持一致。

日本很多企业都有开“早会”的惯例,即每天一上班,就先进行唱社歌、朗诵企业理念、或是高喊口号等形式的早会,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企业为了增进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加深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理解,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建立个人与企业命运共同体而设定的集体活动。

日本企业文化十分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认为工作应该是大家通力合作完成的,功绩也是大家共同的,不提倡突出个人。在日本企业中,个性很强的人往往难以和其他人和谐相处,甚至会被认为是破坏企业和谐气氛的异类者。要想融入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与大家统一步调。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入在集团中,才能很好地维系与集团内的人的关系,才能在企业中获得个人的发展。2.注重内外意识,强化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内外有别是日本企业的特点之一。将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这一点可以从日语商务用语的使用上看出来:公司内部人员对外一定要使用敬语,而对外人称呼本公司上司或同事时却不使用敬语。

日本的企业很多都是终身雇用制,日本人一旦进入一家企业后,便一心一意为企业服务,不会轻易跳槽。企业也十分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内部强调对“内”和谐的同时,又有严格的对“外”意识。在集团内努力维系和谐的关系,对集团以外的人采取一种疏远,冷淡,默然的态度。这种群体外的排他性,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斗和内耗,确保集团在对外竞争中的战斗力。

3.强调等级序列意识,维系集团内的和谐。

年功序列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三大法宝”之一。年功序列制是指随着员工在企业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提高其工资和资历;并把员工在公司工作年限,作为其晋升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形成了竞争和协调有效融合的序列制度。

日本企业中,先进入企业者为先辈,后进入者为后辈。先进入企业的人比后进入企业的人资历要高,后辈对先辈要尊敬。企业内的员工都遵循这样的序列制度,认为只要努力地为企业服务,个人的资历,职务也会按部就班的晋升入更高的等级序列。

注重等级序列意识是日本企业维护经营稳定的管理理念,这种等级序列制度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促进了企业内部竞争体系的和谐发展,促使员工安心地为企业长期效力。

三、结语

日本民族性格文化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集团意识仅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了凝聚力,培养了员工忠于企业的观念,树立了团队精神,使员工对企业有信赖感和归属感。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2]江华.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启示[j].华夏文化,,(3).

[3]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万俊毅,欧晓明.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业特征[j].经济问题探索,2005,(7).

[5]谭一夫.日本式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总结:希望企业文化论文:浅析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日本史的论文篇十

前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约定俗成,逐渐沉积下来的产物。

不同语言衬托出不同的语言文化,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离不开本国民族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

掌握一种语言,就需要学习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学以致用。

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曾经指出,研究一门语言,其文化背景是不能脱离的,否则很难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

所以,在日本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语言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语言是高级语言,日本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隐含性、暧昧性以及非逻辑性表达方式,另外,日本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因素,为研究日本语言文化,必须了解日本语言的独有风格和日本语言的文化思想源泉。

1.日常生活中日本语言禁忌表现

1.1日本语言中的称呼禁忌

日本有句谚语叫做“名示体”。

在古代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灵魂附在自己的名字上,造成各自的人格有所差异,如果说出主人的名字,其灵魂就会脱离人体扩散到大气中,被恶魔带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与自身安全、身体健康以及命运有着很大的联系。

因此,为了保护所敬畏的人,人们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名字。

与此同时,古代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一生中会出现很多次改名现象,从出生、成人到死分别都有幼名、成人名以及戒名。

日本语言的称呼禁忌一般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称谓,由于日本原始社会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下级和晚辈不能直呼上级和长辈的名讳。

在日本,明仁是日本天皇的名字,天皇是至高无上的、不能毁灭的,日本名族不能直呼天皇的名称。

在日本当代社会中,也听不到“明仁”两字。

日本人的这种语言禁忌始终存在于人们对天皇的尊重当中,甚至还存在于日本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时至今日,在日本,年长的女性,也不能直呼其丈夫的名字。

他们往往去掉姓氏互相称呼。

1.2日本生活中的禁忌

在古代,人们不知道幼儿是怎么生育的,因此,人们潜移默化的认为,这是神的力量在起作用,日本人称其为“产神”,他们认为产神具有保护婴儿与伤害婴儿的两方面性质。

正因为当事科学不发达,婴儿出生后死亡率高,因此,在婴儿出生的过程中,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存在很多禁忌。

日本人在产妇面前忌讳说有关“死”的字眼,中国人也是。

在日本,也有为老人祝寿的风俗,他们也不希望将老人与“风烛残年”、“体弱”、“年迈”等词语联系起来,因此,这些词语就成为祝寿的禁忌语言。

在中国,年轻人人给老人祝寿时,也很忌讳说“死”、“没了”、“完了”等词语,因为“钟”与“终”是谐音,因此给老人送礼物时禁忌送钟。

2.日本语言中的委婉表达

2.1委婉表达语言的由来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委婉表达都存在于其中。

英语中“euphemism(委婉表达)”意思是“好听的一句话”,源于希腊语言文化。

在中国,“委婉表达”的意思是指“声音婉转而动听,态度真诚”的意思。

日语语言中“委婉表达”的意思是“将一种语言婉转含蓄地表达出来”。

在日本人之间的日常会话以及日本语言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中非常多。

在日本,人们为了拒绝别人的邀请或者建议,又不想违背他人的意图或者好意,日本人不会公然与别人发生碰撞,他们往往不直接拒绝,而是用最间接的方法,拐弯抹角的进行委婉而含蓄的拒绝他人。

在日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拒绝语言,在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2.2委婉表达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2.2.1日本民族重视集体协调

在日本,委婉表达一词离不开他们长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文化形态。

日本人重视集体协调,他们往往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所处自然地理与生产方式决定的。

日本是一个被大海环绕的国家,许多日本研究者将这种地理因素叫做“自然地理的锁国”。

日本政府曾经公布锁国令,除中国和朝鲜以外,使日本在20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

17世纪到8世纪末,日本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使日本内部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风格。

日本是一个以农耕、渔业为主的国家。

而且,日本人吃的大米,产于占国土总面积70%的山地,为使处在地势较高的农户与处于地势较低处的农户之间不产生用水问题上的矛盾,日本政府规定,在山地种植大米必须拥有集体观念。

这种生产理念使得日本人民养成注重集体利益和站在他们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日本民族是一个和谐的民族。

2.2.2日本民族重视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

日本人很重视“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观念,为寻求集体利益的内部协调,日本民族与外界始终保持着和谐友好的关系,他们更加注重委婉表达,措辞含蓄。

日本政府在宪法中制定了“以和为贵”的道德祖训。

“村”是日本人民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个小范围群体。

如果有人脱离这个组织,就要受到其他人的耻笑;严重者将要受到一种制裁。

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本人很重视周围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人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往往不以自己的思想观念来看待问题。

日本语言的具体表现就是委婉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社会与语言的内在联系,在日本语言文化交际中,将委婉表达使用得当,在不违背别人意愿的基础上又满足自己的观念,已经成为日本语言的一种趋势。

所以,在日本社会生活中,委婉表达的探讨以及使用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有助于日本语言教学和研究。

结论:

日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的共同心理,日本人的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渊源成就了日本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

然而,伴随着日本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出现了新的语言文化,但是,在日本,传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以及由于注重集体意识而来的语言特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对日本语言起着指导作用,永远不会被其它文化影响所磨灭。

参考文献:

[1]苑崇利.对日语口语表述文化特征的考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

[2]吴侃.日本语语法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刘芳.委婉表达在日本语言文化的体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崔慕洁.关于构建日本语言文化体系的研究[m].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日本史的论文篇十一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

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

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

不过此时日本的饮茶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

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

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

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

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

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

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

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现状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

千利休的子孙分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这三个流派。

其他还有二十几个流派,主要有:远州流、织部流、三斋流、薮内流、宗遍流、庸轩流等。

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茶道风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为指导思想。

茶道的多样化促进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自明治维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动中来,茶道成为许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茶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1茶道倡导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録》中记载了利休的话: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佛法,修行得道。

茶道的本意在于禅,倡导人们通过茶事活动修炼身心,升华思想境界。

“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按照久松真一的观点,“和敬清寂”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必须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

“事物人境”涵盖整个茶道内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

具体说来,“事”指点茶、喝茶、清扫、茶室的布置等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环境。

只有在茶道中贯彻对“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

理解了这点,才会体会出复杂茶礼的奥妙,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

点茶的手法、茶道具摆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线和步伐、饮茶的步骤等,这些环节是茶人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稳妥、最合理的路径和程式。

当人们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能真正领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饭、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提炼成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

正如桑田忠親在《茶道的历史》前言中所说,茶道已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

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举行茶事的场所。

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与农家草庵相似,又被称为“草庵茶室”。

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秆屋顶、砂土掺稻秸涂抹的墙壁、不剥树皮的原木做的柱子,尽显其古朴、自然的风格。

茶室的标准面积一般为四张半榻榻米。

茶室虽小,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都力求独具匠心。

茶室的小入口、壁龛、地炉、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师们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利休的茶室、织布的茶室、远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这些茶室所体现和追求的美感,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和上层市民阶层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

人们把这种代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称之为“数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顾名思义是指与茶室相配的庭园。

禅宗中把领悟的境地称为“白露地”,受此影响日本茶道中称茶庭为“露地”。

茶庭的面积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内外露地以中门分隔开来。

客人先在外露地静心安神,而后经中门进入内露地,也就进入了忘俗的境界。

在茶室门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们洗涤心灵,除去杂念的意思。

茶庭中设置等待室、厕所(雪隐)、尘穴、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等。

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脚踏石和碎石铺就。

庭中除去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绿树木所覆盖,营造出“山中草庵”的风情。

脚踏石、石制洗手钵、石灯笼已成为现代日本庭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不论是日本庭园还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响,历经时间锤炼的茶庭是当代日本庭园建筑的代表。

2.3茶道促进了日本陶艺制造业的繁荣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用具。

在茶道兴起的初期,使用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茶碗,其中端庄华丽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

随着草庵茶的确立,随着草庵茶道的确立,茶风趋向朴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朴素的高丽茶碗开始大行其道。

为了更好地表现草庵茶道的风格,千利休与陶工长次郎一起设计制造了乐窑茶碗。

优雅厚重的乐窑茶碗是草庵茶中规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户时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艺技术迅速发展开来。

织布窑、远州七窑、仁清窑、志野窑等,日本的民窑遍地开花,并传承至今。

茶碗在品类、造型、釉色、装饰艺术等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极大地推进了日本陶艺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日本茶道不仅是点茶、饮茶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吃饭在内的招待客人的整个过程。

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达上百种,涉及陶艺、漆艺、木艺、竹艺、纸艺等行业。

这些行业里的艺术家们都以创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独特作品为最高追求,可以说茶道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工艺制造业。

2.4茶道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点茶之前吃的饭一般写作“会席”,在《南方録》中开始写作“怀石”(日语中,怀石与会席都读作“kaiseki”)。

“怀石”原本指禅僧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怀里的温热石头,喻指简单的饮食。

近代以来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饭称为“怀石”。

茶怀石的内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规定的,一般为一汤三菜。

菜品简单,但烹饪却极为讲究。

选材崇尚应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协调,将茶道精神与饭菜融为一体。

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艺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给人味觉和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户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怀石不再拘泥于简素,变成菜品丰富的豪华料理,成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户中期,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高级餐馆就出现了“会席料理”(即现在的“怀石料理”)。

新鲜的食材、上好的烹饪、精致的器皿、优雅的环境,怀石料理已成为日本传统料理的主流,成为日本高级料理的代表。

3.结语

历经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发展为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书法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

研究茶道,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日本史的论文篇十二

一、用餐仪态:

首先要注意的是姿势要正确,要用左手端碗盘、挺胸,这样不但看来美观,还有利于消化。

二、摆设:

日式餐点的摆设,最基本的.形式是以食用者的方向来看,左侧汤碗,右侧米饭碗,并呈一条横线排列,而筷头朝左横放于离自己最近的位置。

三、上菜顺序:

在较正式的场合,首先上米饭、汤以及生鱼片、凉拌菜等前菜,而后配合用餐的进度,再依煮料理、烧烤料理的顺序出菜。上完的菜先食用,无需等所有菜上齐了再动筷(一次性上齐的套餐除外)。

四、享用方法:

1、喝汤:

汤碗如果有盖子,就用左手扶好碗,用右手拿下盖子,内侧朝上放在碗的右侧,用筷子轻轻压住汤料,闻一闻香味,先喝口汤,再吃汤料,吃完后盖回盖子。

2、煮菜类:

用左手拿好菜皿,如果是分别煮好的炖菜有味重和味淡的,就交替着吃。

3、煎烤的菜:

如果是一尾鱼,就从上侧开始一口一口吃,吃完上侧后,把鱼大骨拿掉放在盘子的内侧,然后吃下面的肉,绝不能把鱼翻过来。鱼刺集中放在一个地方不要乱放。

4、油炸菜:

用左手拿着沾汁。一边沾一边吃。如果是像炸菜饼这种一口吃不完的菜,就在盘中先用筷子分成适当的大小再吃。

5、日本清酒:

双手拿起酒瓶把酒倒入杯内,用右手拿起酒杯,用左手托酒杯底部缓缓入口。

6、天妇罗:

吃天妇罗所沾的佐料不限于天妇罗酱汁,也可用清淡的柠檬、柑橘果汁或抹上茶混盐的茶盐,或用花椒盐等,享受不同的风味。

日本史的论文篇十三

日本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待人处事彬彬有礼,微笑相迎精神欢喜;见面问好鞠躬行礼,谦让礼貌讲求规矩;语言文明说话客气,交谈乐于轻声细语;白色、黄色受人爱昵,绿色、紫色民间为忌;乌龟、鹤类长寿吉利,狐狸和獾人人厌弃。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日本人在社交活动中,爱用自谦语言,并善于贬己怡人。“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客套话。他们很重视衣着仪表的美观,在公开场合,一般都要着礼服,以西装套服较为常见。他们最喜爱的服装是和服。他们有崇拜、敬仰“7”的风俗,据说这与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给人间带来了光明、温暖和生命有关。日本人有喝茶的习惯,一般都喜欢喝温茶。斟茶时,他们的礼貌习惯是以斟至八成满为最恭敬客人。他们饮茶时,喜欢主客间相互斟茶,不习惯自斟自饮,即客人在主人为其斟茶后,马上接过酒瓶给主人斟茶。认为这样相互斟茶能表示主客之间的平等与友谊。日本人不习惯以烟待客。他们自己吸烟时,一般不向客人敬让。因为吸烟有害健康,不能用来招待至亲好友。日本人的等级观念很强,上、下级之间,长、晚辈之间的界限分得很清楚。妇女一般对男子极为尊重。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最好送礼,而且注意实惠,讲究礼品的颜色。他们经常把一些小礼物送人;一般在遇吉事送礼中喜用黄白色或红白色,在遇不幸事时,送礼惯用黑、白色或灰色。他们对白色感情较深,视其为纯洁的色彩;日本人还昵爱黄色,认为黄色是阳光的颜色,给人以生存的喜悦和安全感。他们喜欢乌龟和鹤类等动物。认为这些动物给人以吉祥和长寿的印象。菊花是日本的国花,但他们最喜爱的是樱花,喜爱樱花纯洁、清雅和高尚的风姿;喜爱樱花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春光;喜爱樱花那种毫不迟疑地开落的豪爽性格。他们视樱花为日本民族的骄傲,把樱花作为勤劳、勇敢、智慧的日本人民的象征。

注;无论是商务或社交方面的约会,都应准时到达。

鞠躬礼仪

日本人相互见面多以鞠躬为礼。比较熟悉的人见面互相鞠躬以二三秒钟为宜;如果遇见好友,腰弯的时间要稍长些;在遇见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和长辈的时候,要等对方抬头以后把头抬起来,有时候甚至要鞠躬几次。他们在社交场合上也施握手礼。日本的乡村礼节礼仪方式也较多,女子在送亲友告别时,一般多施跪礼(即屈膝下跪);男子的告别礼是摇屐礼(即手持木屐在空中摇动)。日本虾夷族(阿伊努)人相会的礼节是先双手合十,然后缓缓举向额前,掌心向外,男拍胡须,女拍上唇,再相互握手。鞠躬是日本的传统问候方式,如今已渐为握手所代替,在日本旅游,如果主人伸出手来就握手,如果主人鞠躬,最好回以鞠躬礼,鞠躬时两手垂放,身子弯到与腰平。如果日本人回家,一般是开门的先鞠躬,回来的人再回以鞠躬。不一定的,比如在日本有很明显的男女尊卑之分,一般的是女人先向男人鞠躬。在日本鞠躬还分站式鞠躬和跪式鞠躬:站式鞠躬:“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度的弓形(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鞠躬要与呼吸相配合,弯腰下倾时作吐气,身直起时作吸气,使人体背中线的督脉和脑中线的任脉进行小周天的循环。行礼时的速度要尽量与别人保持一致,以免尴尬。“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120度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度的弓形,余同“真礼”。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跪式鞠躬:“真礼”以跪坐姿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切忌只低头不弯腰或只弯腰不低头),身体呈45度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第二手指关节以上着地即可),身体约呈55度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度前倾。

款待与馈赠

日本商人经常邀请他们的商业伙伴赴宴,宴席几乎总是设在日本饭店或夜总会里,十分丰盛,往往要延续好几个小时。

在私人家里招待客人是难得的事。如果你真去日本人家里作客的话,那么一踏进门就先脱下帽子手套,然后脱下鞋子。按习惯,要给女主人带上一盒糕点或糖果,而不是鲜花。

如果日本人送你礼物,要对他表示感谢,但要等他再三坚持相赠后再接受。收受礼物时要用双手接取。

日本人喜欢别人送给他们礼物。礼物要用色彩柔和的纸包装好,不用环状装饰结。他们特别喜欢白兰地酒和冻牛排。成双作对的礼物被认为是好运的兆头,所以衬衫袖口的链扣子和配套成对的钢笔和铅笔这类礼物特别受欢迎。任何东西不要送四件的,因为日文中的“四”字发音与“死”字相同。

日本史的论文篇十四

日本人上班时间的长度世界有名,日本人认为“无偿加班,’,“下属不能比领导早下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导致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工作压力过大。

这种现象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首先、在武士道精神中,忠诚被认为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新渡户稻造,?005武士道认为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必须要为国家存亡履行义务折射到现代社会的日本企业,忠是指忠于公司,公司的利益先于个人而存在,员工应该把企业当“我家”,而无偿加班正是融入企业共同体、忠于企业最直接的行为另外、“加班”在日语叫“残业”,解释为残留的作业,即工作时间内应当完成而未完成的事情(李萍2003兀日本人认为加班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完,这种意识有利于督促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尽量避免加班再者、“不能比领导早下班”也是忠诚的表现日本企业的工作以集团的方式进行要求员工尊重领导、辅助领导,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还体现了“仁”的精神,“仁”用于督促武士不能失去同情和怜悯,要为他人着想领导下班了仍在工作,作为公司的一员,牺牲个人时间协助领导,换来集团利益的维持是值得的,所以日本人没有把这种行为理解为牺牲,而是一种光荣的职责所在。日本人上班时间的长度世界有名,日本人认为“无偿加班,’,“下属不能比领导早下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导致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中国员工工作压力过大。

日本企业对员工有许多行为规范:员工要做到绝对守时,员工上班迟到一分钟会被扣除半个小时的工资;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工作时间不可以干私事;事情须按照规矩办事等。

这些行为规范的背后体现了武士道中“礼”的精神“礼”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礼貌比如:武士对将军鞠躬行礼并且要用敬语等这种上尊下卑的等级关系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认为这是尊重对方的礼貌表现在日本人看来,“守时”对外是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对内是让自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日本人无论上班或开会,都会提前5分钟准备好另一方面、“礼”是指内在的礼节,日本人的礼节体现在最为琐细的行为中比如:男性白领即使在夏天室外炎热高温的情况下也必须西装笔挺、迟到按照分钟为单位扣除工资、工作时间不可以干私事等这样的行为背后是“礼”的意识为基础,日本人认为这些细节问题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规则的信守、对公司经营理念的认同等融合起来的产物正是因为日本人从每一个细节考虑人的'需求,使日本在许多方面能够领先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日本人认为下班后应该和领导应酬,跟同事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日本主妇如果看到丈夫下班后太早回家,甚至会怀疑丈夫是否在公司招到排斥,人际关系在日本企业显得尤其重要。

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是耻感文化,耻感文化下,个人是高尚还是卑贱,行为是否正当,都要由别人来评判所以员工在企业这个集团中需要从众日本人对于他人的眼光比较敏感,即使过了下班时间,如果周围的同事还没有下班,自己先下班就会显得另类下班后和领导、同事去喝酒应酬,一方面是耻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了武士道精神中的“荣誉”和“义”在武士道精神中,荣誉大于生命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影响着员工的普升,通过下班的应酬,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工作变得顺利起来下班后的应酬是融入企业共同体、增强企业荣誉感的重要举动在武士社会里,“义”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现在社会中,“义”主要指公正、合理应该做的事情,日本人认为下班和上司应酬增进相互情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日渐频繁,来华投资的日资企业也不胜枚举据调查显示,中国员工难以适应日资企业的加班问题、细节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也难以融入日资企业文化(李萍?003兀而要融入日资企业文化,必须先了解支撑其背后的思想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道德标准,至今深刻影响着日本企业文化因此、要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首先要了解武士道精神本文主要从武士道精神中的“忠、义、礼、仁、荣誉”来分析日本企业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日本企业确实存在不少让外国员工难以理解的问题透过武士道精神,我们可以试着理解支撑这些问题背后的思想当然、任何思想都有各自的利弊,跨文化交际需要更多的是包容与接纳,我们要认识它自身的优点,遵从它的积极理想在工作岗位上做到尊重领导,工作认真负责,尊重对方的企业文化,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日本史的论文篇十五

日本的商务礼仪有哪些?日本是个很注重礼仪的国家,要和日本人交际往来,就一定要了解日本的风俗礼仪习惯。

日本是一个岛国,到明治维新前,一直过着比较封闭、安宁的生活。他们性格内向,不易与其他地区的民族相融合。而且由于同文化辉煌的中国为邻,导致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但是,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成就超过了许多原先比自己先进的国家,此时,其自卑心理又转化成了自负心理。由此,日本人的风格很难同其他国家交往。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喜欢集体活动。不论是在企业、社会团体,还是在家族里,你都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举行的丰富多彩、花样繁多的活动。如,新年会、忘年会、文体活动、郊游等。不管什么活动,日本人都积极参与,还经常带家属一起。

日本人有一种顾全大局的集团观念,集团的行动和纪律具有至高无上的约束力。如果有人在外面说自己集团的坏话,或透露家丑,必然会被大家孤立。

接触和握手:当日本人与外国人会面时,他们通常是向对方鞠躬打招呼,如果还要握手,则感到繁琐、讨厌。当然,现在经常同外国人打交道做生意的日本人,以及年轻一代日本人已习惯握手这种动作。不过,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惯仍然具有无形的影响。所以,同日本人会面时,用鞠躬方式打招呼会更自然一些。

鞠躬:在日本,一切言语问候都伴随着鞠躬,鞠躬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言语问候。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其涵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且最礼貌的鞠躬称“最敬礼”,微微一鞠躬称为“会释”。鞠躬的形式男女也有别,男士双手垂下贴腿鞠躬,女士一只手压着另一只手放在前面鞠身弓。

名片:对日本人来说,交换名片是人际交流最简洁而又不使双方感到尴尬的方式。在日本,社会等级非常森严,在使用名片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印名片时,最好一面印中文,一面印日文,且名片中的头衔要准确地反映自己在公司的地位。

在会见日本商人时,记住要按职位高到职位低的顺序交换名片。交换名片时,把印有字的`一面朝上并伸直手,微微鞠躬后,各自把对方的名片接到右手上。

接到名片后,一定要研究一下它的内容。之后,要说“见到你很高兴”等话,并复读其名,同时再鞠躬。记得在其名后加上“san”的发音。(日语“先生”的读音,男女均如此),请注意,在日本公司的一个部门里不会有两个头衔相同的人,不管他们职位何等接近,一定有细微差别。否则,会冒犯到职位高的人。

在同交换过名片的日本人再会面时,千万不能忘记对方名字。否则,日本人会认为你是污辱他。

坐:日本人对坐姿极为讲究,不管是坐在椅子上还是塌塌米上。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翘二郎腿。当拜访日本公司时,宾主的会面通常是在会议室进行。而且,客人一般会被先领到会议室,主人稍迟几分钟来到并走近每一位客人交换名片。作为礼貌,客人不能随随便便就坐到贵宾位上,应一直站着等主人进来让座。

笑:通常,日本人比较含蓄,他们在笑时声音放得低,不能容忍哄然大笑。日本人在谈话开始时就面带微笑,并将笑容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谈判桌上,你很难猜透日本人的脸部表情。

问候:日本人初次会见客人时,总会先花几分钟时间询问一下客人在途中的情况,并询问一下他们以前见过的该客人的某位同事的情况。然后,他们会停顿片刻,希望客人们做出同样行动。接下来,日方高层会述说一下日方同客方公司之间的各种关系,此时,客人最好向日方转达本公司高层的问候。请留意,如果日方在询问时有意漏过某人,则暗示他们不喜欢此人。

日本人非常强调交往中的级别对等。如果到访客人的级别低,则最好带一封同等级别人员的个人信件,或转达其专门的问候。

衣着:日本人在正式场合特别注重形象。如果出席日本人的宴席或其他活动,一定要穿着整齐;否则,会被认为你不把他当回事。所以,在访问期间,要确保有一套整洁的服装在身边随时备用。

宴会:日本人吃饭,通常将各种菜肴一次端上来。吃的顺序是,先喝汤,然后从各盘、碗中挑夹些菜。在就餐过程中,吃得很慢,总是用左手端汤、饭碗;用筷子另一头从公盘中夹菜;在结束前,不撤走空盘。而且,在开始吃饭时要说“我要吃饭了”,吃完还要说“我吃饱了”。

日本人对他们的独特烹饪术非常自豪。如果懂得一些欣赏、品尝日本菜的知识,往往会赢得日本人的尊重。还有,日本人认为善饮者才是好汉,要是他们问你要不要喝点,正确回答是“要”。

礼物:礼物在日本社会极其重要。在日本,商业性送礼是件很花钱的事,他们在送礼上的慷慨大方有时令人咋舌。赠送礼物时,通常是在社交性活动场所,如在会谈后的餐桌上。最好说些“这不算什么”之类的话。另外,要注意日方人员的职位高低,礼物要按职位高低分成不同等级。如果总经理收到的礼物同副总经理一样,那前者会觉得受了侮辱,后者也会感到尴尬。

日本史的论文篇十六

论文关键词:集团意识企业文化从众心理外意识等级序列意识

论文摘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被称为日本民族性格文化的核心,这种意识在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并且,它已融入到日本企业的管理之中,形成了日本式的企业管理理念,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表现形式,以求最终探析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意识根源。

集团意识,就是认为个人归属于某个集团,个人以对集团的归属感为基础,集团内的个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忠诚于所属的集团,为了集团发展而共同努力。围绕着这一核心含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又呈现出极为丰富而多样的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

首先,通过一个故事来初步理解集团意识。

一艘油轮即将沉没,船上的乘客来自多个国家。船长让水手奉劝乘客跳水逃生。水手告诉美国人“你是一位勇者,跳吧”,美国人立马就跳下去了;水手对英国人说“拿出你的绅士风度来吧”,英国人就跳下去了;水手对德国人说“你必须要服从纪律”,德国人也跳下去了;水手对法国人说“你跳水的姿势一定很优美”,法国人跳下去了;水手找到日本人,但无论如何劝导,他都不敢跳。水手无计可施。这时,船长走到日本人身边,在他的耳边轻声说“你看大家都跳了,你还不跳?”这时日本人才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了日本人总是把个人置身于某个集体之中,尽量避免自己的行为异于他人,只有做到自己与他人的行动保持一致才安心。

2.内外意识

日本人认为每个人都从属于某个特定的集团。同时,也因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而从属于多个集团。集体内的人视为“内”,而集团外的人就视为“外”。例如,将同一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同属于一个协会的会员视为“内”,非会员的人视为“外”。

日本人有很强的内外意识。对待集团内的人,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都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集团外的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这种对“外”所持的态度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的距离感,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

3.序列意识

日本人认为集团内人际关系是一个从上至下的等级序列,按工作年限、年龄、学历、资历等论资排辈。例如:先进入公司的同事为“前辈”,后来者为“后辈”,等级高者为尊。各等级者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可逾越等级关系。如果有人有越级的言行的话,便会被认为是不遵循规矩的人,将受到集团内其他人的排挤。

1.利用从众心理,强调个人行为与集团行动保持一致。

日本很多企业都有开“早会”的惯例,即每天一上班,就先进行唱社歌、朗诵企业理念、或是高喊口号等形式的早会,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企业为了增进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加深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理解,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建立个人与企业命运共同体而设定的集体活动。

日本企业文化十分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认为工作应该是大家通力合作完成的,功绩也是大家共同的,不提倡突出个人。在日本企业中,个性很强的人往往难以和其他人和谐相处,甚至会被认为是破坏企业和谐气氛的异类者。要想融入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与大家统一步调。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入在集团中,才能很好地维系与集团内的人的关系,才能在企业中获得个人的发展。2.注重内外意识,强化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内外有别是日本企业的特点之一。将公司的同事视为“内”,公司以外的人视为“外”。这一点可以从日语商务用语的使用上看出来:公司内部人员对外一定要使用敬语,而对外人称呼本公司上司或同事时却不使用敬语。

日本的企业很多都是终身雇用制,日本人一旦进入一家企业后,便一心一意为企业服务,不会轻易跳槽。企业也十分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内部强调对“内”和谐的同时,又有严格的对“外”意识。在集团内努力维系和谐的关系,对集团以外的人采取一种疏远,冷淡,默然的态度。这种群体外的排他性,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斗和内耗,确保集团在对外竞争中的战斗力。

3.强调等级序列意识,维系集团内的和谐。

年功序列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三大法宝”之一。年功序列制是指随着员工在企业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提高其工资和资历;并把员工在公司工作年限,作为其晋升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形成了竞争和协调有效融合的序列制度。

日本企业中,先进入企业者为先辈,后进入者为后辈。先进入企业的人比后进入企业的人资历要高,后辈对先辈要尊敬。企业内的员工都遵循这样的序列制度,认为只要努力地为企业服务,个人的资历,职务也会按部就班的晋升入更高的等级序列。

注重等级序列意识是日本企业维护经营稳定的管理理念,这种等级序列制度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稳定性,促进了企业内部竞争体系的和谐发展,促使员工安心地为企业长期效力。

日本民族性格文化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集团意识仅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增强了凝聚力,培养了员工忠于企业的观念,树立了团队精神,使员工对企业有信赖感和归属感。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华。

[2]江华.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启示[j].华夏文化,1998,(3).

[3]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万俊毅,欧晓明.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业特征[j].经济问题探索,2005,(7).

[5]谭一夫.日本式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总结:希望企业文化论文:浅析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日本史的论文篇十七

本文旨在通过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方式,提高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更多,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日语专业人才。鉴于国内同类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不仅可以为高校日语专业商务日语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证性理论依据,还可以为即将就业的日语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这无疑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具体的应用价值。

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企业大量涌入中国,中日经济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自我国加入wto后,日资企业更是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的力度,人才市场对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更是呈现出日趋上升的趋势。企业强调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不仅对日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校日语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应用日语日趋完善,各大校也都增设了商务日语专课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中日双方的密切经济往来为我国日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遇。同时,也给一直以来以培养研究型日语人才为目的的日语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多种调查也标明,我国的商务日语教学还面临着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一)高校商务日语课程合格的教师稀缺。

商务日语不仅使一门语言学,更是一门包含了经济贸易、it计算机等多门知识的学科。比起日语语言学中强调的语言的正确性来说,商务日语更强调的是语言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到日语语言课程与经济贸易类课程的相结合。纵观各大高校日语专业,一方面商务日语课程的开设相对都比较晚,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商务日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各大高校也是参差不齐各不相同。

大部分高校的日语专业的教学范围都会多多少少涉及到商务日语会话、文书写作、国际贸易实务等领域。这样的单独的分门别类的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简单实务操作。但是,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是将一个个知识点都孤立起来,不能够对整个商务日语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认识。还有些高校将商务日语教材分为几个板块,如贸易篇,谈判篇,接待篇等等。虽然调理显得比较清晰易懂,但由于受到高校课时量的限制,所以学习的程度一般不会很透彻。其次,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对担任高校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经济,贸易的专业知识,更要懂得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这无疑对高校的商务日语课程设置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不当是关键问题。

考虑到商务日语教学对象通常是处于中高级日语阶段的学生,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全景商务环境、增加实际应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掌握基本的商务理论知识和交流技能也成为教学的关键。在课堂上要从商务日语相应的会话内容出发,指导学生记忆相关的专业术语,商务词汇等。并且可以将这些专业词汇作为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加强记忆。

其次,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发表。课堂外以小组的形式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报告书的形式在班级进行发表,并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势必会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最后,在学生理解了商务日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日本企业文化知识,设定各种场景,如打电话,走访客户,接待客户等,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到的商务日语的内容演示出来。从而达到学中玩,玩中学的事半功倍学习效果。

在当下网络时代,多媒体已经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视频等方法向学生介绍更多的教科书以外的商务日语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日本企业文化、经济贸易往来等的全方位了解,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外,老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小组发表以及表演记录下来。一方面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纠正。

(三)对于日本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由于学生在学校主要以学习日语的语言知识为主,导致找工作时不理解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的求人制度,以及企业的雇佣制度等,导致面试失利的情况很普遍。即使有幸进入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工作的学生也反应,由于不了解日本企业的文化,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其中,更好的工作。久而久之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最终辞职。针对以上情况,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商务日语课程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和探索出一套适用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在商务日语的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从而提高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作者在平时的商务日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已经初步了解到了学生的就业情况,业余时间经常阅读大量的有关日本企业文化的书籍。通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调查问卷的获取日语专业毕业生在日企,中日合资企业以及与日语相关的工作信息和现状。掌握了大量的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资料。并且听取日语专业学生的心声,咨询了解日本企业文化的专家和老师,分析总结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教学的方法和对策。

通过对一些日资制造业企业的走访调查表明,日资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日语语言再加上一些专业的知识。首先,日语要会说,敢说的,能说。同时要注意不同使场合的日语用法。其次,要求最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会计,法律,经贸等。基础即可。另外,关于翻译的话要求不是很高,日常即可。同时,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性格也很重要。就此调查结果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商务日语的课堂改革。

要改革商务日语课堂,必须要强化商务会话,外贸知识。各大高校需增加商务日语口语课时,加强商务礼仪,商务会话的练习。日语中敬语的运用,还可以请日语外教或企业公司职员客座课堂。同时,根据高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增设选修课。如日本时事,新闻报刊选读等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拓思维以及增加与人交流的话题。在改革商务日语课堂的同时,也不能与其他的基础日语课程相脱离,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日语口语教学,增加日语口语课时。

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开设日语角,给学生多制造说日语的机会。必要时,可将与老师交流作为必修课程,实行学分制。

(2)加强日语听力教学,增加日语听力课时。

听力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如一二年级主要这对日本的文化。三四年级就日本的.时事,经济,社会问题等强化听力训练。其次,在当下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对现有的商务日语进行创新性研究,旨在通过将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商务日语的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商务日语的效率和效果。在网络时代下,计算机的运用,以及互联网的专业术语的学习也显得极为必要,如日语文字处理,办公自动化等。

在商务日语的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商务专业用语的实际训练,就要将日本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忧患意识等一系列优秀日本企业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的学习中。商务日语的课堂改革还需要大力营造学生与外籍教师以及外籍企业友人的互动的机会。强化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商务日语的课外改革。

商务日语的课外改革主要是要求学生要多读,多看,多走动。多读主要是指要多阅读与经济贸易,互联网等有关的新闻和报纸等文献资料。多看主要是指,要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关国际贸易商务类的新闻、国外的电视节目等动画类资料。多走动是要求学生多走动,到校园外去,多参加招商会,招聘会,洽谈会等能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活动。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学生保持一定的知识信息量。同时,学校也要尽量的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等与学校有协议的一些实习基地去参观学习,多设置一些学生参加的日语笔译口译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商务日语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商务日语是一门涉及很多专业知识的课程,在任课老师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就直接用日语进行讲解,这不仅对老师是个难题,对于学生来讲更是非常吃力。在这种现状下,商务日语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培养出更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日语人才,商务日语课程必须实行教学改革。首先就要从将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当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师方法。课上和课外的方法相结合,使得学生日语语言学和商务贸易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老师要设定不同的“社(公司)内”“社(公司)外”场景,通过场景让学生们学到日本企业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习惯以及交流方式等。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将日本的文化导入到商务日语的教学中去。

其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日本的电影,电视剧等从中学习日本企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尤其是商务活动中的待人接物环节,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的不同十分重要。课堂外,老师需要阅读大量的有关商务日语和日本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提升自己的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学生设置一些阅读有关日本企业文化或商务贸易方面的书籍资料的作业,以便更好的理解商务贸易活动背后的日本企业文化。

商务日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商务日语语言并使用商务日语进行基本的贸易往来交流。成功的商务贸易往来,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要有领会国家文化背景的能力和本领。不断提高、完善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忧患意识,奉献精神等内容渗透到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应岗能力。

[1]林林。国际贸易日语[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林大。日本语教育バンドブック[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0。

[3]三和元。日本商务现代日本企业是如何经营的?[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4]张继彤木村泰枝。日本日常商务礼仪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郭峰,杨恒亮,高冬梅,俞跃龙。中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比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2011。

[6]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

[7]赵晓霞大学精神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个原则[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日本史的论文篇十八

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理国治邦,他们的文化精髓既是人生哲学,也是管理思想。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乏深邃闪光之处,却沧海遗珠,散见于经、史、子、集,缺乏系统的整理。于是,学院教授的“正统”管理学“言必称希腊”,基本是西方管理学一统天下。

西方管理在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中积累出明显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控制和严密地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技术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对管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总结出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却往往把局部的规律看成是一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走极端的弊病;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复杂也带来新的矛盾。组织结构复杂常常使各种矩阵结构相互牵扯,扼杀了创造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所以东方管理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员工“心愿”的问题;而西方则注重员工“会不会、能不能”,是针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方面下功夫,各有侧重。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不断提升境界的养料,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木桶,那他前进的动力在某些阶段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

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东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日本企业的成功更是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在全球开始展露风采。当时美国正在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嘛。企业劳动生产率在连续增长了20多年后骤然停止了增长。而这时,日本作为战败国,战后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石油等原料全部依靠进口,但他们的企业在石油危机中安然无恙,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长期熏陶。很多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日本现代企业管理与竞争是建立在中国古典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日本企业文化中体现的东方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早在公元八世纪,儒教就以行政手段得到日本政府推行,国民诵读《孝经》,提倡孝道。进入十六世纪,儒教被奉为日本官方哲学,日本兴起了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思想的全面研究。直至今日,儒家思想的痕迹,依然显著地存在于日本人身上。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令世人瞩目。于是全世界都开始掀起了一股研究日本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包括曾经是日本人老师的美国人也放下架子,“拜徒为师”。经过一番探讨研究,欧美学者惊叹地发现,日本经济的奇迹来自于旺盛的企业活力;企业活力又源于成功的企业管理;而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奥秘则在于日本企业强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日本企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的;因此日本企业的成功不仅与美国的资金扶持有关,而且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打破西方注重理性的.管理理论的框架,不是单纯就管理论管理,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不仅强调设备、技术、产量等“硬件”,也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企业风土”等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如“社风”、“社训”、“社长信条”、“经营原则”、“企业使命感”等。而儒家思想正是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创造“软”因素(日本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

日本企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正面价值因素,如中国儒家的讲求“和”的哲学观念,重视集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等,但同时又克服了儒家思想中只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忽视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弊端,所以,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实质上是一种嫁接,即将儒家思想原体系打破,对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把正面价值的留下,负面价值的弃之,形成全新的排列组合,然后再将重新排列组合的儒家思想精华与西方强调人的个性与自主性的人文精神相结合。这种杂交式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儒学扎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以发扬其超越时空的优势。于是产生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人本管理思想与儒家的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如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团体精神等。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也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即把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视思想统治,讲求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日本企业文化这一灵魂。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中,也是以中国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和”、“爱”、“诚”、“信”、“忠”为行为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的。

日本企业管理还讲求施义,这种管理思想,与儒学中的“义”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儒家义学,至精至微,日本企业管理者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有的日本公司在经营宗旨中就明确直奉行“先义后利”!“先义后利”思想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著的《荣辱篇》。荀子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成功的日本公司重视对职工进行先义后利的思想教育,教育职工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日本企业家认为,优质的服务是利益的源泉。搞企业不能先考虑利益,而要先考虑怎样才能给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若全体员工皆能晓此大义,自然就会给公司赢得信誉,从而产生不为盈利却又自然盈利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先义后利”。

(二)日本企业文化成功案例简析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是世界上九大公司之一,是目前日本获利最高的企业之一,其营业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倍以上。松下公司的创始人及领导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该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有很强东方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表现在:一是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日本首先创作公司歌曲并制定价值准则;就像现在你一走进“好又多”超市,你就会听到他的公司歌曲,这样的文化熏陶很容易让人们不自觉的将公司的命运和自己的联系起来。日本的横滨饭店规定对新雇员培训的一半时间不是讲业务,而是教他们懂得自己应对周围的社会承担责任,其中包括让他们到饭店前面的公园打扫卫生。在日本,有一句很响亮的话:“没有文化,就没有企业。”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家对文化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的认识。二是重视人才培养,这从松下幸之助的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中可见一斑;另外一家日本企业——日本京滨制铁所是一家高度自动化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工序管理上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但这样一家企业却也十分强调人的作用,建立很强的工作道德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培养职工道德观念为主,并围绕道德观念在其他方面协调发展。三是注意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易于接受。比如开会,可以选择不在会议室里,而在其他地方。比如开会迟到的人,可以叫他们请按时到场的人吃饭等等。这样一些比较远离传统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避免被束缚的感觉,从而能够更容易的接受。

日本是“东方的西方国家”,或许正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日本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的熏染,它才能有这样一个契机将这两者融合起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日企横扫英国的摩托车业,超越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抢夺德国和瑞士的钟表和光学仪器市场,打击美国在钢铁、造船和一般电子产品上的传统优势等一系列的企业神话,这些神话不断的被文化管理学、企业战略学、工商管理学等学科选入教材,流传起来。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成功,掌握西方的管理理论,领会东方的管理思想,借着改革开放的契机,将东西方的管理哲学在中国来一个第二次融合。

美国华人管理学家成中英教授说,中国是“心”文化,美国是“脑”文化,管理是外在伦理,伦理是内在的管理。西方的管理方法在国外公司有时很好用,但现在我们的员工是中国人,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亚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运用西方习以为常的管理方法。虚实结合,既学习西方的管理之术,又领悟中国的管理之道,从让我们中国的企业也成为全世界学习的样板。

不可否认的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既不能消灭它,也难以统一它,因为世界需要五彩斑斓的文化,问题的关键是应当在差异彼岸构筑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搞洋务运动的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里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天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黎红雷.中国管理智慧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孙聚友.论儒家的管理哲学[j].孔子研究,2003,(4).

日本史的论文篇十九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凭借着科学、先进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日本快速跻身至发达国家行列。日本在质量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启发了我国的质量管理工作。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逐步发展,只有引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才能够提升自身的优势与市场竞争力。本文围绕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特点展开论述,探讨分析了造成中日两国在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方面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日本质量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的实际运用方式,旨在提高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

20世纪60年代末,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并于80年代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短短的20年之内,日本在经济发展发面的突飞猛进,主要依赖于日本先进、科学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成功,不仅仅享誉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启发了其他国家,值得推广和借鉴。随着制造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份额不断增加,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特点,并分析造成中国在企业质量管理方面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同时积极引进日本先进、科学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以不断提高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能力,帮助中国早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队伍。

1.坚持pdca循环。pdca循环由美国人发明,在日本质量管理中发扬光大。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的周而复始地运转。

2.全面的质量管理。日本在1950年引进美国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后,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并开发出许多有效的质量工具和方法。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将其总结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和领先地位,使得日本企业在许多领域打败了美国企业,日本产品在全球成为了高质量的代名词。日本质量管理它不仅依靠质量管理部门,而且号召全体人员参加。日本质量管理决不是单单指加强检验、试验,最重要的是使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生产要素的标准化、稳定化,创造出制造合格品的条件来实现的;亦即是在设计、生产技术、采购、制造、检验、销售等所有部门推行全公司质量管理的方式。

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日本的企业工会与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并成为日本质量管理的三大支柱。日本的企业工会不同于行业工会,它仅限于企业内部,突破了工种之间的限制,并且具有无上级、无下级的特点,以本企业为组织范围,且职员和工人隶属于供一个工会组织,日本的企业工会充分体现了日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如此的管理理念之下,员工不会轻易辞职,企业也不会随意辞退员工,员工稳定、具有较浓厚的企业归属感等。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不仅对企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也与企业建立了浓厚的革命情感,有利于增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默契,避免了因人员流动给企业造成的不便及影响,不仅为企业对员工的长期培训提供了便利,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企业背景存在差异。日本作为岛国,资源极为贫瘠,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进出口。然而,这恰恰也是推动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发展的动力,如果日本企业生产不重视质量管理,不重视产品质量,则日本的出口产品不具备任何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力。因此,日本在看待质量管理方面要领先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无论是国民教育水平还是人口素质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为日本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打下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富饶,但是劳动成本、劳动力素质下,且国内市场巨大,因此企业质量竞争的压力远远不如日本,最终拉开了中日两国在质量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2.忽略了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我国科研水平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质量的认识仅限于产品本身,而忽略了过程质量、质量管理工具、质量管理手段、质量体系认证内容、社会责任等等。由于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上基础的薄弱、科研水平的制约,导致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模式创新方面的落后,最终阻碍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

3.企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的产品质量主要包括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内容,想要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就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极具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的储备。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之间的`团队精神以及团队意识。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缺乏凝聚力、向心力的现象,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也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因此限制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充分尊重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贡献以及主体地位,让每个员工都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肯定,以便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员工主体地位的回归主要依靠保障员工的各项基本权益、让员工亲身参与至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方式得以实现。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为员工才华的施展提供平台与机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员工是组成企业的基本元素,在企业中,员工作为一个整体,在相同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和前进。基于此,培养企业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员工只有树立了团队意识,才能在工作中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深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人本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与阻碍,我们应当在充分认识人本管理重要价值的前提之下,大力推崇人本管理,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以保证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

3.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人才是企业发展、创新之本,企业对于人才的吸收、培养和引进,是企业发展程度的直观体现。企业员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与操作者,企业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效率,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于企业质量管理模式而言,对于人才的培养、引进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必须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为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员工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不仅可以使得员工自身受益,还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新“拿来主义”精神。学习不是照抄,在管理模式更加忌讳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却不顾自身的条件以及基础。为了更好的质量管理,需要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必须善于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不断改进本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企业要发扬新“拿来主义”精神,吸取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并将其改造成适应自我企业的模式,如此才是有创造性的、正确的运用方式。

综上所述,企业对于产品的质量管理是确保企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借鉴日本优秀、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以提过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效率。

[2]孙洁.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0,26:97.

日本史的论文篇二十

摘要:

商务活动无处不在,在商务活动中人们应体现互相尊重,商务礼仪起到重要作用。商务礼仪帮助我们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提高了个人素养,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维护了企业的形象。商务礼仪帮助人们体现了在商务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

关键字:

商务礼仪;作用;规范行为;个人素养;个人形象;企业形象;尊重

1、根据专业特点偏重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商务礼仪》教学中可根据专业不同,打乱教材顺序,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如酒店管理专业我们可以将教材整合为以下三个模块:个人礼仪模快、社交礼仪模块、岗位礼仪模块。模块下又可分为若干个专题。酒店管理专业的重点则在岗位礼仪模块,岗位礼仪模块中我们则可从酒店前厅、客房、餐厅、康乐、营销等几大一线部门实际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礼仪的训练,让学生把礼仪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

根据专题内容进行讲解、训练,在课外时间利用主题班会、竞赛等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打领带、打丝巾比赛等活动。教师打破过去的传统教学,采取讲授法、案例讨论、分组训练、视频教学、示范演示等教学方法,使其教学更加生动。在视频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知名礼仪专家的经典视频给学生看,在看视频之前我们可以先告诉学生看视频应抓住的关键词,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的知识点以及其自己发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

2、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运用

《商务礼仪》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一门易懂的学科,知识点并不难,但运用到实践中却很难,其实这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强化训练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首先应注意校园环境的优化,营造文明的学习氛围。在学院的宣传橱窗,教学楼的走廊等设礼仪宣传墙,设置个人礼仪风采栏,在学生中评选“礼仪之星”。

也可将学生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在曝光台进行曝光。此外,在礼仪的学习中我们还应加强学生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仅靠授课教师完成是不够的,需要其他授课教师在学生平时生活、学习中逐步的养成。实际上教师间的合作尤为重要,每位教师都应该以自己为榜样,为学生营造一个识礼懂礼用礼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礼仪课程不是学完就算了通过反复练习,在强化训练中,不断加强知识点的学习,但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足够的耐心和技巧。

3、创新实训教学

《商务礼仪》课程中有很多仪态动作的训练,例如引导手势的训练,我们可以将高位手势中的直臂式、中位手势中的横摆式、屈臂式、双手横摆、低位手势中的直臂式串联成一系列的动作,也可编排成礼仪操,让学生以做操的形式中逐渐加强训练,从而增强训练的趣味性。

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好的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参与不同程度的实践活动,在系部组织礼仪小队,在班级、系部或院部大型组织活动中让学生参与颁奖、迎宾、领位、倒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果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让礼仪小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为社会服务。如去年本市的旅游发展大会中,我院团委牵头招募了大量的志愿者,大会礼仪服务者,利用这次机会同学们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实训中可以采取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内部自评等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和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而教师此时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4、多种考核方式

打破过去的仅仅以一张试卷的考核评定学生的成绩的考核方法。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的考核,调整各项考核的比例,我们可以将平时成绩的考核分为考勤、作业等几个部分,占整个考核成绩的50%,笔试成绩占50%,笔试考核中的题型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参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一些题型,并在考试中使用一些现实案例,把知识点放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来进行分析,打破过去考核中对知识点掌握的死记硬背,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075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