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诉讼法心得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5:48:20
热门诉讼法心得大全(17篇)
时间:2023-10-30 05:48:20     小编:GZ才子

写一份好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我们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请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希望能给您写总结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诉讼法心得篇一

刑事诉讼法是一部涵盖刑事诉讼程序的规范性法律,它对于公平、公正、公正的刑事司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掌握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经验和体会。接下来,我将会分享一下有关刑事诉讼法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深刻认识刑事诉讼的权利义务平衡机制

刑事诉讼法中“权利义务平衡机制”被广泛地应用着。这种机制是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保障程序公正性而制定的。在实践中,我们必须理解和准确地掌握这种机制的意义和作用。对于犯罪嫌疑人,他们有享有诉讼权和申请权,同时也有自我保护和辩护的权利;对于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他们有服从调查的义务,应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同时也有权对起诉书进行申辩和抗辩。了解这种权利义务平衡机制及其在法律中的作用对我们在实践中诊断和处理犯罪案件非常有帮助。

第二段:标准化刑事诉讼过程,保证程序的公正性

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诉讼程序的标准化,保证了程序的公正性。法律明确规定了诸如羁押、取证、逮捕、收押等环节的程序,同时规范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的职责与权限。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程序的规范化,让公民感受到国家的公正和法律的权威性。在实践中,我们应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标准化程序办事,以确保程序的公正与公正性。

第三段:重视证据规则,确保证据合法性和证据的价值

证据是体现案件事实的重要根据,它也是制约司法公正和权威的重要指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的规则应得到重视。法律规定了取证和保全证据的程序和要求。鉴定和认定证据过程也应如实记录,使证据始终在仲裁系统中起到合法而不受置疑的作用。在实践中,保证证据的合法性和价值,提高证据的审核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对司法公正和权威的保障至关重要。

第四段:严格保护自由和人身权利

自由和人身权利是刑事诉讼法的重要核心内容,亦是制约司法公正和权威的重要指标。在刑事庭审中,审判机关应严格保护自由和人身权利,以尽可能保障犯罪嫌疑人受到合法和公正的审判。因此,我们各级司法机关必须特别注重保护自由和人身权利,妥善处理涉及此类案件的相关程序,以维护准确的司法判断权和信誉。

第五段: 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正当性

刑事诉讼法对司法监督制度的规定是重要的保证司法公正、权威和司法正当性的法律保障。在受理刑事案件时,各级司法机关要加强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坚决防止司法机关违法操作和滥用司法权利。同时,加强司法机关和自我监督和自我监察,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坚持按照法律规定的机制进行工作,提高司法公正和权威力。

总结:以上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心得体会是我在学习刑事诉讼法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和理解。我相信这些心得,既有助于今后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刑事诉讼法,也有助于更好地为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制度的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诉讼法心得篇二

新的《行政诉讼法》已经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对19__年起实施了25年的《行政诉讼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删除了5条,修改了32条,新增加了29条,总条文由75条增加到103条,改革力度之大,堪称脱胎换骨。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日常工作大量承担案件办理及其他各类行政执法活动,《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对我们的执法办案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下面谈一些本人的理解。

一是诉讼时效延长对执法办案的影响。新的《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新的《行政诉讼法》不仅将诉讼时效从三个月延长到六个月,还规定了最长诉讼时效。首先在执法办案中《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诉讼时效自动从三个月变成六个月,手写裁决时要注意将诉讼时限做相应的改变。其次在办案中要将案件证据及时固定,证据保存至少要在5年以上。这不仅对证据的收集提出较高要求,对证据的保存更提出严格的要求,对执法档案的保存环境各方面都要求更高。

二是对自由裁量权的影响。在现行的行政诉讼法中法院只审查行政案件的合法性,不对合理性进行审查,即只要行政行为合法行政机关就能胜诉。而新的《行政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同时,第七十条第六项规定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可见,新的《行政诉讼法》不仅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要审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对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警在执法办案中运用自由裁量权既要合法,还要按照合理行政中的比例原则,作出合理合法的行政行为。

三是对执法程序的影响。在日常办案中,我们一般都比较注重实体公正,对执法办案中的程序相对比较忽略,不注重程序。实践中受警力及各种因素限制,单人询问,事后签名,有时还会出现询问人时间冲突,有时虽然时间没有冲突,但询问地点距离较远,询问时间相差只有两三分钟显然不足以到达等错误。同时第七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的五种情形,其中第二项: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也就是说,非法定程序取得的证据将被排除,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即使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法院也会判决行政行为违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执法办案中,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制定的《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执行,不能因为程序上的一些瑕疵,导致最终的行政行为违法。

新的《行政诉讼法》从解决人民群众对行政诉讼中存在'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着手,将受案范围扩大,审查立案变为登记立案,延长起诉期限,增加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不执行判决可拘留行政机关直接负责人,复议机关无论是否变更行政行为都可能成为被告等进行了全面修改,对公民的权利保障进一步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越来越大。可以预见,新的《行政诉讼法》实施后,行政诉讼案件将大量增加,行政机关的败诉率提高,作为执法民警,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强法律学习,提高法律素养,迅速适应新法的变化,做到规范执法,减少执法争议,从源头上减少行政诉讼和败诉的可能。

诉讼法心得篇三

第一段:引言(about 200 words)

我是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了诸多法律课程。其中,民事诉讼法是我非常关注和学习的一门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民事诉讼法的教学内容,我对于民事诉讼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认识民事诉讼法(about 200 words)

在学习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其在维护市民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性。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法院对民事纠纷的审判程序和相关诉讼原则,保证了每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平等和公正对待。此外,民事诉讼法还对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证据的举证责任以及判决和执行过程中的相关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深入学习民事诉讼法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还能帮助我们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第三段:学习心得(about 300 words)

在学习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虽然繁杂,但逻辑清晰。我通过认真阅读和研究相关的法律条文,结合案例分析和教师的解读,逐渐理解了其中的法律原理和关键要点。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分析和研讨,我逐渐掌握了在不同情况下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能力,并对法律技巧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外,我还从课堂上的角逐性辩论中认识到了合作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模拟法庭演练中,我们分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和辩论者的反驳,我深刻理解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辩论的技巧。

第四段:应用与展望(about 300 words)

在学习民事诉讼法中,我不仅关注它的理论知识,还努力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模拟案例和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民事诉讼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的内涵。这种实践应用的机会使我在各种现实情境中更加熟练地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我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应用,我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从业者,为社会公平正义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段:总结(about 200 words)

民事诉讼法是一门重要且受欢迎的法律课程,它的学习对于我们理解和运用法律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学习民事诉讼法,我不仅增加了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还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法律技巧。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司法是保护市民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在社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将永远珍惜在学习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心得和体会,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诉讼法心得篇四

第二十三条原告申请被告依法履行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等给付义务的理由成立,被告依法负有给付义务而拒绝或者拖延履行义务且无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相应的给付义务。

第二十四条当事人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四)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或者检察建议:

(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

(三)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

人民法院基于抗诉或者检察建议作出再审判决、裁定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立案。

第二十六条205月1日前起诉期限尚未届满的,适用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关于起诉期限的规定。

年5月1日前尚未审结案件的审理期限,适用修改前的行政诉讼法关于审理期限的规定。依照修改前的行政诉讼法已经完成的程序事项,仍然有效。

对2015年5月1日前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行政赔偿调解书不服申请再审,或者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程序性规定适用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诉讼法心得篇五

近年来,刑事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如何保证公正合法的诉讼程序成为了司法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诉讼程序的要求更加明确,对犯罪和刑事法律责任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第二段: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如公正、公开、速裁等,这些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审理刑事案件时,法院必须按照证据规则进行证据收集和审查,公正地对待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另外,公开审判保证了审判过程的公示化和透明化,促进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民主监督的发挥。

第三段: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关键环节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关键环节包括起诉、审查起诉和审判。起诉决定了案件是否能够立案,审查起诉是检察机关对起诉材料的审核,审判则是对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判决。这些环节都需要遵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严格处理,确保程序公正、公平、合法。

第四段:刑事诉讼中的特殊程序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一些特殊程序,如逮捕、取保候审和羁押等。这些程序涉及到人身自由等重大问题,需特别注意,在保障正常司法进程的同时也需尊重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侵犯人权和遭到非法拘禁。此外,对涉及被害人的案件,也要重视保护和赔偿受害人的权益。

第五段:结语

总之,刑事诉讼法是维护司法公正、打击犯罪行为的基石和准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切实落实其中的原则和规定,确保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同时,也需要认真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与平稳。

诉讼法心得篇六

行政处罚法规定了关于实施行政处罚的程序,所谓行政处罚的程序,是指由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行政机关和当事人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制度。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和当事人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依照法定的次序、法定的形式进行,如果违背了法定的、必要的次序和形式,则视为违法。行政处罚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通过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予以保障。

行政处罚的程序是保证正确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问题,是行政处罚法的重要内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行政行为缺少程序方面的法律规定。对于行政处罚的有关规定散见于各个法律、法规或者规章中,而且大多只规定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没有如何进行处罚的程序性的规定。行政处罚缺少必要的程序,没有规范,由此带来了不少消极后果,诸如:处罚的随意性,有利争着罚,无利不愿管;不向被处罚人说明理由,也不允许当事人申辩,影响了处罚的公正性;有些行政机关利用罚款,牟取小团体利益,甚至_,等等。行政处罚法确定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和程序,保障政府正确、从事合理地行使权力。

一方面要授予行政机关所必需的权力,另一方面要控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和遵循适当的程序,方式不合理,程序不适当,就可能变成滥加干预。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程序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在这里。

诉讼法心得篇七

刑事诉讼法是我国司法体系中的重要法规之一,旨在规定刑事诉讼程序的实施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刑事诉讼法也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其中,刑事诉讼法总论是刑诉法中的重要章节之一,留给我们广阔的发挥和探讨的空间。

第二段:刑事诉讼法总论的重要性

刑事诉讼法总论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基础。它阐明了刑事诉讼的法律原则、基本程序和相关制度,规定了公诉机关的权力职责以及被告人的权利保障等。同时,它也对于法官、法务工作者来说是具有指导作用的重要文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要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总论的规定,确保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合法、高效实现。

第三段:刑事诉讼法总论的主要内容

刑事诉讼法总论重点规定了以下内容:一、司法权的行使原则;二、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程序;三、证据的规定;四、被告人的权利保障;五、司法解释的作用;六、无罪推定;七、法律程序的程序合法性;八、违法证据排除原则;九、自诉权和检察机关的诉讼权等。这些规定为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奠定了基础,也为司法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刑事诉讼法总论的实践应用

刑事诉讼法总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规,而在实践中的重大作用也是不言自明的。刑事诉讼法总论的实际应用中需要贯彻公正、公开、公平等原则,同时也需要切实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是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的人,按照刑事诉讼法总论的规定,依法行事,以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和社会公正公平为基本出发点。

结尾段:总结

刑事诉讼法总论是一个由许多法律规定组成的完整体系,它在司法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尊重和维护被告人的权利是刑事司法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深化,并灵活运用刑事诉讼法总论的规定,为刑事司法工作保驾护航,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诉讼法心得篇八

第一,法律至上原则。在依法行政中,法律至上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1.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最高规范。2.依法行政规则。政府的依法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在法律没有规定时,行政机关无权像公民那样自由地活动。3.合法性规则。行政行为的范围和内容必须由法律设定。4.保证实施原则,行政机关必须以自己的行为来保证法律的实施。行政机关的职责是执行和实施法律,对于行政机关来说,不仅有消极的义务遵守法律,而且有积极的义务采取行动,保证法律的实施。

第二,正当程序原则。程序是实体的保障。没有正当程序的规范,行政法治要求的法律至上就难以实现。因此,行政法治对法律至上的要求必然要通过正当程序来实现。

第三,公平救济原则。依法行政意味着行政相对人能够及时有效地通过法律渠道纠正行政侵权行为,也就是必须存在公平有效的行政救济。

二、行政控权依法治国

我国依法行政的提法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如果说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权,体现依法治国实质要求的依法行政,必然以行政控权作为其本质内容,这是我国依法行政的本质特点。

三、走向行政法治的具体步骤

1、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如果说,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前提的话,那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则是行政执法的关键。

2、提高公务人员素质。公务员是依法行政的主体,是代表国家的形象,执法的好坏将影响到整个西部开发的成功与否。守法、护法又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只有全民法律意识增加了,行政执法才有广泛的基础。

总而言之,行政机关应积极能动地发挥其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并适度运用自由裁量权,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坚持法治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公民救济原则。建立依法行政的法律体系,强化依法行政观念,为实现依法治国起引导、桥梁作用。

行政诉讼法学习心得

诉讼法心得篇九

诉讼是当今世界各国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维护公正和平、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诉讼法作为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基础法律,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增强社会公正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学习和掌握诉讼法不仅是工作需要,也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必要基础。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心得,特此总结感悟,与大家分享。

2. 重视声讨诉讼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诉讼被视为解决争端的最后一招,当双方难以妥协,达不成和解时才会诉诸法律。而在一些情况下,诉讼甚至被误用为敲诈、报复的手段。这种扭曲的诉讼文化已经不仅仅影响到了司法公正,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倡导正确的声讨诉讼文化,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诉讼;另外,对于那些抓住法律漏洞泄怒的人,我们应该坚决惩治,用法律的力量维护大家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3. 坚持审判公正和人民至上

司法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必须坚持公正、廉洁的原则。然而,尽管我们法律规定了审判的程序,但是也无法避免裁判人员在司法活动中受到各种干扰。此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应该秉持两大核心价值,即审判公正和人民至上。首先,在审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守法理,客观评价案情,尊重事实,全面考虑证据,不断提高自己的司法能力和水平。其次,我们应该牢记法律是为人民服务的,成功的案例不仅应该取决于裁判人员的专业能力,更要看是否真正维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4. 合理运用程序法律

程序法律对于保障司法公正不可或缺,它规定了法律程序,确保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然而,在实际的司法活动中,有时会出现运用程序法律机械化、僵化的现象,导致案件滞留、效率低下、人民权益难于得到保障。因此,我们需要对程序法律合理运用,灵活处理案件,确保程序的公正、合法和高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此外,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完善“注重结果”的审判标准,实行多元化解决纷争的机制等,进一步促进程序法律和实际情况之间的有效对接。

5.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司法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实现,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首先,要加强对前线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职业素养和法律素质,激励他们积极工作和创造性思维;其次,要适时调整司法人员的编制结构和工作机制,以实现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强司法制度的完善,提高对司法权利的监督,以保持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6. 结束语

诉讼法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学习和掌握其内容,既是法律人应尽的职责,也是实现国家目标和社会需要的必要条件。作为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我们应当提高对诉讼法的认识和理解,将其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智慧和执着,推动法治进程,为实现“依法治国”目标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诉讼法心得篇十

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开设了民事诉讼法这门课程。而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与民事诉讼法联系密切的两门课程:民法和刑事诉讼法。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对我们学习民事诉讼法有很大的帮助。在对民事诉讼法近半个学期的学习后、我觉得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需要我们对程序性的内容加以记忆,同时还要去几节。而很多时候这些内容很容易被我们搞混。我国民事诉讼法属于大陆法系,我们在学习民事诉讼法这门课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同时也要了解其它法系、其它国家的民事诉讼法。我觉得民事诉讼法的学习应该紧密的联系民法,但是我很多时候都做不到这点,没有把民事诉讼法的学习与民法相对应。由于我们已经学习了刑事诉讼法,很多时候又把民事诉讼法内容与刑事诉讼法内容相混淆。

诉讼法心得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诉讼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一个涉及到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领域。在学习诉讼法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深奥和复杂。但通过反复思考和拓展知识面,我渐渐明确了自己在学习诉讼法过程中所重视的方法和体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第二段:系统化的学习方法(200字)

在学习诉讼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系统化。诉讼法是个体系化的分支,要想获得全面的掌握,就必须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方面,通过按照章节顺序阅读,系统学习各种背景知识和关键经典案例,从而获得对诉讼法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章节所涉及的知识点,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诉讼法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第三段:尊重历史变迁和实践经验(200字)

学习诉讼法并不仅仅是掌握一些规章制度和要点技巧。这个学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中包含了无数的血泪、痛苦和磨练。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要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更要理解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实践,尊重传统理论和制度,并结合当下的人民群众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第四段:不断磨砺自己的实践能力(200字)

学习诉讼法不仅意味着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于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之后,我们需要逐步自我完善,提升自己的实际应对能力。具体要求包括:熟悉法律的各项规定,以及其所应对的案例;把握好证人证言和物证的重点,增强自己的掌握实际法律工作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

第五段:总结体会与展望未来(400字)

学习诉讼法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和总结,认识到了这个学科的最本质、最核心部分,也清晰了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当然,诉讼法的学习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实践的推进和制度不断完善,我们需要更加专业和深入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总结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应对能力,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对兼备的法律人才。

诉讼法心得篇十二

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1月,全国人大会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在立法目的、受案范围、管辖制度、当事人制度、审理判决制度和执行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修改。此次修改,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修改的第一部国家基本法律,也是《行政诉讼法》施行近25年来第一次大规模修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行政诉讼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法领域中,最根本的争论在于价值之争。主要观点有三种:(1)管理论。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在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管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行政法作为一种概念范畴就是管理法,更确切一点说,就是国家管理法。”(2)控权论。这种学说,受法治发达国家的影响比较大。“行政法定义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它是关于控制政府权力的法。……行政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政府的权力不越出它的法律规范,以此来维护公民不因权力滥用而受到侵害。”(3)平衡论。这种学说试图吸收前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指出现代行政法本质上应是“平衡法”,“平衡”是现代行政法的精神。[3]以上观点争论的核心,是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模式,也就是说行政法的价值究竟是行政权优先,还是公民权优先,还是兼顾两者。比较而言,管理论在学术界的支持者较少,在某些官员和普通群众中仍然有很大市场。控权论和平衡论之争是学术界的主要争论,这种争论也导致原《行政诉讼法》在目标定位上的偏离。

作为行政法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诉讼法》,也存在着同样的价值之争。主要观点有两种:(1)保护公民权说。“行政诉讼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通过行政诉讼制度解决纠纷,也不在于通过审查行政行为以维护和监督行政公权力在法定轨道上运行,而在于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2)兼顾行政权与公民权说。“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与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是行政诉讼宗旨的两个基本点,二者不可偏废。既要看到保障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要性,又要看到保护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不能用一方面去否定另一个方面。”以上两种观点,前者明显受到“控权论”的影响,后者受“平衡论”的影响比较大。

原《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该条指明了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它体现了行政诉讼的价值判断,关系到行政诉讼制度的设计,对《行政诉讼法》的实施产生直接影响。据此,行政诉讼有三项目的或曰功能:(1)保证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2)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可以看出,在价值上采用的是“兼顾行政权与公民权说”。学术界对于这一规定争议不断,争论焦点在于行政诉讼究竟要不要“维护”行政权。从表面上看,行政诉讼通过对合法行政行为作出维持判决、对违法行政行为作出撤销判决,从而兼有维护行政权和保护公民权的双重功能。但是,20多年的行政诉讼实践表明,强调行政诉讼具有维护行政权属性的制度安排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当“维护行政权”和“保护公民权”这两种价值出现冲突时,在当前司法独立不够健全的形势下,司法实践往往会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这是我国行政诉讼出现“三难”困境的根本原因。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本身具有国家权威性和强制执行力,不需要再由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去维护行政权。实践中,有些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法治观念淡漠,依然存在“权大于法”的思想,粗暴执法、执法谋利等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一背景下,强调法院要维护行政权,往往为行政机关干预司法审判留下制度漏洞。要想真正解决我国行政诉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重新定位行政诉讼立法价值,彻底调整行政权和公民权的关系模式。

从宪法上看,《行政诉讼法》的立法价值,只能是“保护公民权”。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事实上是建设法治国家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前提条件。行政诉讼法的立法依据是中国宪法,《行政诉讼法》的内容是根据宪法确定的。《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拥有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取得赔偿权等基本权利。随之,国家通过制定行政诉讼法等形式为这些权利提供具体的法律保障。因此,国家设置行政诉讼制度的目的就是“保护公民权”,而不是“维护行政权”。行政相对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目的是寻求权利救济,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就是要对诉讼请求作出回应。因此,《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完善,必须修改立法价值条款,实现立法价值的归位。有学者明确提出建议:“本次《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应特别注重贯彻‘公民合法权益保护’优先的原则,应当旗帜鲜明地将‘保障公民权益’作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根本目的。”

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修法活动中,全国人大会对原法的立法目的作出修改,实现了行政诉讼的价值回归。新《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与原法相比,作了三处修改:(1)将“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中的“正确”修改为“公正”。因为“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的核心要求,而“正确”不足以概括对司法工作的要求。(2)增加“解决行政争议”。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通过行政诉讼化解行政纠纷的作用,以法治的方式解决行政争议,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避免出现“信访不信法”的现象。(3)将“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删除了“维护”。其目的是“强调行政诉讼就是要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控制和监督,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7]行政诉讼的功能主要是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进行司法监督,为受到违法行政行为侵犯合法权益的行政相对人提供法律救济。“行政诉讼的定位必须回归诉讼制度本身,诉讼的基本功能是解决争议继而保护公民权利,行政诉讼虽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有所区别,但不能否认其本质属性。”

行政诉讼法心得体会篇2新的《行政诉讼法》已经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对1990年起实施了25年的《行政诉讼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删除了5条,修改了32条,新增加了29条,总条文由75条增加到103条,改革力度之大,堪称脱胎换骨。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日常工作大量承担案件办理及其他各类行政执法活动,《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对我们的执法办案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下面谈一些本人的理解。

一是诉讼时效延长对执法办案的影响。新的《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新的《行政诉讼法》不仅将诉讼时效从三个月延长到六个月,还规定了最长诉讼时效。首先在执法办案中《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诉讼时效自动从三个月变成六个月,手写裁决时要注意将诉讼时限做相应的改变。其次在办案中要将案件证据及时固定,证据保存至少要在5年以上。这不仅对证据的收集提出较高要求,对证据的保存更提出严格的要求,对执法档案的保存环境各方面都要求更高。

二是对自由裁量权的影响。在现行的行政诉讼法中法院只审查行政案件的合法性,不对合理性进行审查,即只要行政行为合法行政机关就能胜诉。而新的《行政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同时,第七十条第六项规定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可见,新的《行政诉讼法》不仅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要审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对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警在执法办案中运用自由裁量权既要合法,还要按照合理行政中的比例原则,作出合理合法的行政行为。

三是对执法程序的影响。在日常办案中,我们一般都比较注重实体公正,对执法办案中的程序相对比较忽略,不注重程序。实践中受警力及各种因素限制,单人询问,事后签名,有时还会出现询问人时间冲突,有时虽然时间没有冲突,但询问地点距离较远,询问时间相差只有两三分钟显然不足以到达等错误。同时第七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的五种情形,其中第二项: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也就是说,非法定程序取得的证据将被排除,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即使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法院也会判决行政行为违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执法办案中,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制定的《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执行,不能因为程序上的一些瑕疵,导致最终的行政行为违法。

新的《行政诉讼法》从解决人民群众对行政诉讼中存在”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着手,将受案范围扩大,审查立案变为登记立案,延长起诉期限,增加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不执行判决可拘留行政机关直接负责人,复议机关无论是否变更行政行为都可能成为被告等进行了全面修改,对公民的权利保障进一步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越来越大。可以预见,新的《行政诉讼法》实施后,行政诉讼案件将大量增加,行政机关的败诉率提高,作为执法民警,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强法律学习,提高法律素养,迅速适应新法的变化,做到规范执法,减少执法争议,从源头上减少行政诉讼和败诉的可能。

诉讼法心得篇十三

10月,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1月,全国人大会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在立法目的、受案范围、管辖制度、当事人制度、审理判决制度和执行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修改。此次修改,是xx届四中全会之后修改的第一部国家基本法律,也是《行政诉讼法》施行近20xx年来第一次大规模修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行政诉讼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法领域中,最根本的争论在于价值之争。主要观点有三种:(1)管理论。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在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管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行政法作为一种概念范畴就是管理法,更确切一点说,就是国家管理法。”(2)控权论。这种学说,受法治发达国家的影响比较大。“行政法定义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它是关于控制政府权力的法。……行政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政府的权力不越出它的法律规范,以此来维护公民不因权力滥用而受到侵害。”(3)平衡论。这种学说试图吸收前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指出现代行政法本质上应是“平衡法”,“平衡”是现代行政法的精神。[3]以上观点争论的核心,是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模式,也就是说行政法的价值究竟是行政权优先,还是公民权优先,还是兼顾两者。比较而言,管理论在学术界的支持者较少,在某些官员和普通群众中仍然有很大市场。控权论和平衡论之争是学术界的主要争论,这种争论也导致原《行政诉讼法》在目标定位上的偏离。

作为行政法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诉讼法》,也存在着同样的价值之争。主要观点有两种:(1)保护公民权说。“行政诉讼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通过行政诉讼制度解决纠纷,也不在于通过审查行政行为以维护和监督行政公权力在法定轨道上运行,而在于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2)兼顾行政权与公民权说。“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与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是行政诉讼宗旨的两个基本点,二者不可偏废。既要看到保障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要性,又要看到保护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不能用一方面去否定另一个方面。”以上两种观点,前者明显受到“控权论”的影响,后者受“平衡论”的影响比较大。

原《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该条指明了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它体现了行政诉讼的价值判断,关系到行政诉讼制度的设计,对《行政诉讼法》的实施产生直接影响。据此,行政诉讼有三项目的或曰功能:(1)保证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2)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可以看出,在价值上采用的是“兼顾行政权与公民权说”。学术界对于这一规定争议不断,争论焦点在于行政诉讼究竟要不要“维护”行政权。从表面上看,行政诉讼通过对合法行政行为作出维持判决、对违法行政行为作出撤销判决,从而兼有维护行政权和保护公民权的双重功能。但是,20多年的行政诉讼实践表明,强调行政诉讼具有维护行政权属性的制度安排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当“维护行政权”和“保护公民权”这两种价值出现冲突时,在当前司法独立不够健全的形势下,司法实践往往会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这是我国行政诉讼出现“三难”困境的根本原因。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本身具有国家权威性和强制执行力,不需要再由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去维护行政权。实践中,有些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法治观念淡漠,依然存在“权大于法”的思想,粗暴执法、执法谋利等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一背景下,强调法院要维护行政权,往往为行政机关干预司法审判留下制度漏洞。要想真正解决我国行政诉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重新定位行政诉讼立法价值,彻底调整行政权和公民权的关系模式。

从宪法上看,《行政诉讼法》的立法价值,只能是“保护公民权”。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事实上是建设法治国家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前提条件。行政诉讼法的立法依据是中国宪法,《行政诉讼法》的内容是根据宪法确定的。《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拥有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取得赔偿权等基本权利。随之,国家通过制定行政诉讼法等形式为这些权利提供具体的法律保障。因此,国家设置行政诉讼制度的目的就是“保护公民权”,而不是“维护行政权”。行政相对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目的是寻求权利救济,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就是要对诉讼请求作出回应。因此,《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完善,必须修改立法价值条款,实现立法价值的归位。有学者明确提出建议:“本次《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应特别注重贯彻‘公民合法权益保护’优先的原则,应当旗帜鲜明地将‘保障公民权益’作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根本目的。”

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修法活动中,全国人大会对原法的立法目的作出修改,实现了行政诉讼的价值回归。新《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与原法相比,作了三处修改:(1)将“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中的“正确”修改为“公正”。因为“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的核心要求,而“正确”不足以概括对司法工作的要求。(2)增加“解决行政争议”。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通过行政诉讼化解行政纠纷的作用,以法治的方式解决行政争议,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避免出现“信访不信法”的现象。(3)将“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删除了“维护”。其目的是“强调行政诉讼就是要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控制和监督,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7]行政诉讼的功能主要是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进行司法监督,为受到违法行政行为侵犯合法权益的行政相对人提供法律救济。“行政诉讼的定位必须回归诉讼制度本身,诉讼的基本功能是解决争议继而保护公民权利,行政诉讼虽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有所区别,但不能否认其本质属性。”

行政诉讼法心得体会篇2新的《行政诉讼法》已经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对1990年起实施了20xx年的《行政诉讼法》进行了全面修改,删除了5条,修改了32条,新增加了29条,总条文由75条增加到103条,改革力度之大,堪称脱胎换骨。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日常工作大量承担案件办理及其他各类行政执法活动,《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对我们的执法办案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下面谈一些本人的理解。

一是诉讼时效延长对执法办案的影响。新的《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新的《行政诉讼法》不仅将诉讼时效从三个月延长到六个月,还规定了最长诉讼时效。首先在执法办案中《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诉讼时效自动从三个月变成六个月,手写裁决时要注意将诉讼时限做相应的改变。其次在办案中要将案件证据及时固定,证据保存至少要在5年以上。这不仅对证据的收集提出较高要求,对证据的保存更提出严格的要求,对执法档案的保存环境各方面都要求更高。

二是对自由裁量权的影响。在现行的行政诉讼法中法院只审查行政案件的合法性,不对合理性进行审查,即只要行政行为合法行政机关就能胜诉。而新的《行政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同时,第七十条第六项规定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可见,新的《行政诉讼法》不仅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要审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对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警在执法办案中运用自由裁量权既要合法,还要按照合理行政中的比例原则,作出合理合法的行政行为。

三是对执法程序的影响。在日常办案中,我们一般都比较注重实体公正,对执法办案中的程序相对比较忽略,不注重程序。实践中受警力及各种因素限制,单人询问,事后签名,有时还会出现询问人时间冲突,有时虽然时间没有冲突,但询问地点距离较远,询问时间相差只有两三分钟显然不足以到达等错误。同时第七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的五种情形,其中第二项: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也就是说,非法定程序取得的证据将被排除,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即使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法院也会判决行政行为违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执法办案中,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制定的《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执行,不能因为程序上的一些瑕疵,导致最终的行政行为违法。

新的《行政诉讼法》从解决人民群众对行政诉讼中存在"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着手,将受案范围扩大,审查立案变为登记立案,延长起诉期限,增加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不执行判决可拘留行政机关直接负责人,复议机关无论是否变更行政行为都可能成为被告等进行了全面修改,对公民的权利保障进一步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越来越大。可以预见,新的《行政诉讼法》实施后,行政诉讼案件将大量增加,行政机关的败诉率提高,作为执法民警,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强法律学习,提高法律素养,迅速适应新法的变化,做到规范执法,减少执法争议,从源头上减少行政诉讼和败诉的可能。

诉讼法心得篇十四

据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消息,最高法日前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自5月1日起施行。全文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4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8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4月22日

法释〔2015〕9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8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适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结合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实际,现就有关条款的适用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人民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律接收起诉状。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

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当事人对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第二条、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三项规定的“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

(一)请求判决撤销或者变更行政行为。

(二)请求判决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

(三)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违法。

(四)请求判决确认行政行为无效。

(五)请求判决行政机关予以赔偿或者补偿。

(六)请求解决行政协议争议。

(七)请求一并审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八)请求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

(九)其他诉讼请求。

当事人未能正确表达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经立案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一)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

(二)超过法定起诉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

(三)错列被告且拒绝变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规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为诉讼行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

(六)重复起诉的。

(七)撤回起诉后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

(八)行政行为对其合法权益明显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九)诉讼标的已为生效裁判所羁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诉条件的。

人民法院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迳行裁定驳回起诉。

第四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提起诉讼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第五条、行政诉讼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副职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

第六条、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包括复议机关驳回复议申请或者复议请求的情形,但以复议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驳回的除外。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是指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

第七条、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原告只起诉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者复议机关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另一机关列为共同被告。

第八条、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确定案件的级别管辖。

第九条、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审查原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同时,一并审查复议程序的合法性。

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对原行政行为合法性共同承担举证责任,可以由其中一个机关实施举证行为。复议机关对复议程序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

诉讼法心得篇十五

新《行政诉讼法》将于20xx年5月1日实施,为正确理解与适用新《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于20xx年3月6日至8日举办全国法院新《行政诉讼法》视频专题培训班 。通过参加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认为新《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亮点颇多。

1、立法宗旨的调整。与旧法相比三处变化,“正确”审理行政案件….修改为“公正、及时”…..,“维护”删除了,同时删除了后面的“维持判决”,反应了从指导思想上做了改变,这就是一个理论的突破。“解决行政争议”写进第一条,行政诉讼不能空转,必须解决问题。

2、诉讼主体和审查对象的变化。具体行政行为改为行政行为,但大部分可诉的行政行为仍是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对象特定,不可反复适用,具有直接执行力,针对现实存在已经发生的特定事项,具有产生、变更、消灭法律关系的效力。

3.诉权保护和行政机关应诉。解决“立案难”和“告官不见官”的问题。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支持负责人出庭制度,执行该制度时从实际出发,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建议。“相应的工作人员”指对情况比较了解的人员。《行政诉讼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4、合法性审查原则。在行政协议、行为明显不当等领域,合法性审查仍然是首要原则,合理性审查仍处于从属地位,无法与合法性审查并驾齐驱。新《行政诉讼法》第70条增加了明显不当行政行为的撤销,扩大了合理性审查的范围,标志着从合法性审查到合理性审查的突破,这个理论突破会深深的影响中国的行政审判。

5、受案范围。新《行政诉讼法》仍采取不完全列举式。第十二条第(一)到第(六)项主要按照行政行为类型进行列举,第(七)项到第(十二)项主要按照被侵犯的权利进行列举,可能产生竞合,建议按当事人诉求确定案由。第十三条排除受案范围的列举。从修改看,在人身权、财产权后面加了一个“等”,为后来的立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一条的立法技术是比较高超的,以后法律法规规定可诉的其他权利都可诉。

6、行政诉讼的管辖。行政诉讼最大的问题就是地方干预,法律做了一些规定,比如中级法院受理县政府为被告的案件。四中全会文件出台,司法体制改革中提到了跨区域法院审理跨区域案件。配套删除了中级法院下移管辖。

7、诉讼参加人。原告的资格上,明确扩大了受案范围,相对人的概念进行了扩大。原告主体资格判断标准,结合了主观判断标准和客观判断标准,注意把握:直接的利害关系,而非间接的利害关系;现实的利害关系,而非可能的利害关系;特定的利害关系,即“本人”受到侵害。《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当下,行政复议制度几乎是形同虚设,为了激活行政复议制度的实施,解决复议机关不作为问题而设立。第三人资格。新增了“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前提是有利害关系,且为负面影响。对第三人上诉权的限制。《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8、登记立案。目的是解决立案难问题。部分媒体存在误读,登记立案并非不作任何审查,前提是依法,依据行政诉讼法。立案阶段避免实质审查,有些要素必须通过法庭调查才能确定。《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第四款规定体现了立法机关解决立案难问题的决心。

9、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规范性文件不在受案范围,不能单独起诉,只能附带审查。规范性文件违法可能对公民权利侵害更严重,新《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可以与行政复议相衔接。主要审查对权利义务的规定是否违反上位法。虽然是附带审查,但有独立性,相当于合并审理,在诉讼中要有所体现。法院可以将认定不合法的情况向制定机关提出司法建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

10、完善了证据制度,促进公正审判。这次修法将很多成熟的证据规则吸收进来,增加了电子证据,明确被告举证制度和逾期举证后果,以及原告举证,法院调取证据制度,证据适用规则。

11、完善了诉讼程序,推动了程序的科学化。以前的法律规定不明确,需要司法解释补充内容。一是明确了判决形式,以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取代了维持,《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请被告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给付义务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二是增加了判决给付,这个与受案范围的扩大有关。三是增加了确认违法。四是增加了判决履行协议(第78条)。这个是非常实质的一个规定。延长了审理期限,起诉期限从三个月改为六个月。不作为的起诉期限,新《行政诉讼法》将60日改为两个月。一审和二审审限进行了延长,增加了简易程序。

12、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行政审判监督。一是再审(第91条),二是检察院的监督(第101条)。参照民诉法的规定。《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情形之一,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13、完善了制裁机制,解决行政判决执行难。处理行政机关负责人、公告、拘留等。《行政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款额,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二)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负责人按日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三)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四)向监察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五)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前我们面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一体化建设的大环境,实践是制度完善的推手,反过来制度又会对实践进行保障。新《行政诉讼法》的实施正好在此大环境下,希望新《行政诉讼法》的实施能够顺利,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助力!

诉讼法心得篇十六

最近我刚刚学了一门诉讼法学课程,我对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申请诉讼,并且也对整个诉讼程序的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实践和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诉讼程序和诉讼权利的重要性

诉讼程序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申请自己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保护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同时也保护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在诉讼程序中,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来运用自己的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公司、组织、政府部门等。

诉讼程序和诉讼权利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维护公正、公平,更在于保护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权益。所有的人都应该经常了解自己的权利,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法律状况。

第三段:律师在诉讼中的作用

在整个诉讼的过程中,律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上诉阶段,律师可以帮助客户提出优质的法律意见和复杂的证据,为客户的权益争取最大的利益。同时,律师需要在全过程中保持客户和法庭的沟通和联系,以更好地代表客户。

作为律师代表,不仅需要具备在法庭上良好的掌握法律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在日常工作中的很多任务,包括调查、准备证据、起草法律文件等。因此,如果想要成为优秀的律师代表,就需要持续地努力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提高职业素养。

第四段:全民诉讼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很多人认为诉讼程序是法官和律师的工作,但在我看来,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诉讼程序知识,尤其需要了解一些法律基本概念和具体法条规定。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面对的问题只是似是而非或者其中有很多疑点,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才能快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因此,全民诉讼教育至关重要,公民对法律的了解和熟练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大众也应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权益。

第五段:总结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掌握诉讼程序的基本知识,知道自己的权利和职责,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专业从事诉讼工作的人员,更需要充分掌握法律知识,提升职业素养,为更多的人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认识,我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让自己更加熟悉诉讼程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法律的发展。

诉讼法心得篇十七

诉讼法是司法实践中的指导原则和实践规范,它为保障公民的每一个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在学习诉讼法的过程中,深感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研究和实践,我对诉讼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下面我将从立案、举证、适用法律、判决执行和司法改革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诉讼法的心得体会。

首先,立案阶段是诉讼程序的起点,它决定了案件是否能够进入司法审判程序。在立案过程中,当事人首先需要了解诉讼请求的主体和客体,准确描述自己的诉讼请求。然后,根据法律规定的立案条件,合理选择符合法律规定的法庭和起诉方式,以确保立案申请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此外,我认为应当重视立案材料的准备,尽可能提供完整、准确的证据材料,以加强诉讼请求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其次,举证是诉讼程序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判决结果的关键。在进行举证过程中,当事人应当充分利用法律规定的举证方式和证据种类,选择适当的证据手段,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对于涉及事实证明难的案件,当事人应当积极主动地采取适当的调查和取证方式,增加证据的充分性和确凿性。同时,合理利用法律规定的证据规则和证据推定,有助于提高证据能力,增强自己的举证能力。

适用法律是诉讼程序中裁判员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原则。正义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根据事实与法律的关联程度,理性进行法律解释和适用,以确保判决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在适用法律过程中,法官应该坚持法律精神,注重实际情况,并且能够根据不同案件的特殊性灵活运用法律,保证裁判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判决执行是诉讼程序中的最后一环,它是对诉讼权利的最终保障和实现。在判决执行中,需要遵循判决的强制执行原则,确保判决的效力和权威性。当事人可以申请执行、拍卖财产、查封资金等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判决执行的公正性和效率性也是评判一个国家诉讼制度的重要标准,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政府和社会等资源,提高判决执行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司法改革是实现诉讼法理念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司法体制和诉讼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司法改革旨在提高司法公正度、效率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司法公正和法治普及。我认为,司法改革不仅需要在法律层面进行改革,还需要注重制度机制的完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促进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诉讼法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社会保障功能。通过对诉讼法的学习和实践,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立案、举证、适用法律、判决执行和司法改革等方面的要点和原则。我相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将会进一步提高对诉讼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公正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372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