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江南雨读后感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6:52:15
最优江南雨读后感大全(14篇)
时间:2023-10-30 06:52:15     小编:紫薇儿

读后感是对读书过程中的理解、感受和体验的表达,可以对读者思维和情感产生影响。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仔细阅读书籍,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深入的读后感分享,希望能够引领大家探索文学的无限魅力。

江南雨读后感篇一

翻开金曾豪所著散文集《蓝调江南》,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出自严效洲先生画笔下的那一幅幅极富江南生活气息的插图。画面是那样生动逼真,那样亲切自然。细密的瓦片、多变的窗格、狭长的小巷、纷飞的雨丝、窈窕的女子……似乎都烙印上了人情味,在带着点点水波突纹的纸面上若隐若现,给我带来一丝携着水雾气息的江南的风。看着那些插图,我似乎嗅着了空气里混合着不同气息的味道,似乎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响。走在逼仄的青石板上,河水悠然流淌,那种悠闲、自足的乡土气息就浸润在一片幽静和平淡当中,让人无限向往!

噢,真得感谢金曾豪!是他那优美的文字把我带回了童年。我的童年日子虽苦,却充满了欢乐。养鸡、养鸭、养羊、养猪……这些劳动曾给我带来了多少乐趣呀!傍晚放学后,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无一例外地提着竹篮去田间、沟边“挑羊草”。暮色中,孩子们三五成群,一边挑草,一边叽叽喳喳地聊着各种开心的事儿。田野里不时传来孩子们此起彼伏、肆无忌惮的欢笑声……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好几只羊,每天放学后满满一大篮羊草成了十来岁的我和不满十岁的妹妹雷打不动的“作业”。一年四季,父母亲是从来不用为羊草操心的。如今回想起来,即便是大冬天到雪地里去刨仅有的几棵草,小手冻得像红萝卜也没有觉得痛苦和委屈,相反,却为自己完成了任务而欣喜与满足。

记忆中,父母每日里总是早出晚归,整日忙碌,无暇顾及我们。他们似乎从没有给过我们一句温情的言语,一个温暖的拥抱,更没有给过我们撒娇、发嗲的机会。然而,朴实勤劳的他们却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我们吃苦耐劳,教会了我们笑对人生。也许,那种已深深融入我们这代人血液里的勤俭、质朴、乐观、向上的品质都来自于那苦难却不失快乐的童年吧!

如今的孩子,并不缺少爱,几代人都围着他们转。他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用得好,几乎要什么有什么,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然而,他们却少了许多由期待与满足带来的快感。如今很多的父母把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当成对孩子的爱,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考’书”。于是乎,整天把孩子关在如金丝笼般的屋子里,没完没了地做着习题和试卷。双休日,又马不停蹄地送孩子进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孩子在家里,地脏了不用他们扫,油瓶倒了不用他们扶,以至于有多少孩子到上大学了生活还不会自理。大学旁的小餐馆、洗衣店生意特别兴隆,大概就源于此吧!

在我看来,贫困,是一种财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劳动,是一种财富,能给人带来快乐、期待和满足;挫折和磨难,更是一种财富,它教会人勇敢、乐观与坚强。然而,这些我们这代人童年中的财富,正是现在的孩子们普遍所缺少的。掩卷长思,我更加怀念我那贫穷却不失快乐的童年!

江南雨读后感篇二

翻这本书前,我只是很想知道,先锋小说是什么样,翻完,也并不很清楚这本书和之前看的严歌苓的两本有什么表现手法上的不同。有待继续研究。

它是这样一本书,翻了一百多页,似乎还没什么高潮,随时弃读也不可惜。到快二百页时,有一种诡异的气氛,你总感到有什么事将要发生,不免猜测,整本书的氛围弥漫着一种诗人和精神病的气质,人们常常在打谜语,似乎如元庆感觉,全世界唯有他这个住进精神病院的人是正常人。

很遗憾,我实在没忍住,在读到中后部分时,翻了结局,得知女主最终是死了,少了一点悬疑,就跟着探索她是怎么死的。我一直在想,最坏的结局,恐怕是她到了西藏,雪崩而死,最精彩的结局,是她的死有某种隐喻,没准死于一场精心策划、早已预知的局;不过,虽然她最终的死法并没新意,但还是挺感人的,尤其她说,把我埋在小区的树林,这样每天都能看着若若背着书包上学,眼泪就下来了。

看到家玉训斥孩子,逼迫他解题,立时想起小时候自己被爸爸逼着认钟表的恐惧,那个夜晚,妈妈去上夜班,爸爸就一边喝着酒、看着朱时茂陈佩斯的小品,一边训斥着我认时针分针。我现在明白了,孩子是被家长们的暴躁教笨的。

看到家玉教育孩子的方式,我明白了,在这样一个因你成绩的好坏而时喜时怒的妈妈的影响下,你不可能不要强,你曾经恨她,可日后你爱她,因为你身上已经深深打下了这种教育方式留下的痕迹——要强、进取,谁也说不清,这是好,还是坏。

昨晚十一点,一个两周前接受我采访的尘肺病士给我打了四个电话,手机静音,没看到,那时,我正读到家玉叫来一帮挥舞着麻袋和大棒解决了房产纠纷。今早得知,这位尘肺病士昨晚被三个提着大棒的彪形大汉破门而入,伤了腿和腰,他的维权,必然是触及了某些团体的利益,得罪了企业和政府,我的猜测尚且是,恐怕那家企业想到五月的开庭,要给他颜色看,而他则怀疑是政府。

事实上,他的手机号早在一个月前已打不进110、我是亲眼见到,权力部门对庶民的控制是多么轻而易举。采访那天,市长同志到他们村视察,他自然成为维稳办要按住的对象,他说我不闹事,我进城,不在村里待着还不行。采访约在北京服装学院旁边的一个公园,后来,我庆幸约在这么公开敞亮的地方,而不是咖啡馆之类的。刚聊几句,维稳办电话问他具体位置,他说我不说,公安局早把我手机定位了,让他们自己查去。结果没过二十分钟,我们采访的地方,就有了两个人来回走动盯梢,直到我们离开,一个是保安,另一个穿着环卫工人的衣服,显然,他们造不成任何威胁,也只是盯着他不要闹事罢了。我仅仅对“相关部门”的联动和效率表示惊叹。也许我太嫩了,少见多怪吧。

总之,生活的剧比小说精彩。

我看到家玉选择的这个死的方式,不禁想想自己,如果事先得知自己得了绝症,会选择怎样的死法?我觉得,瞒着家人对他们一反常态地好,简直是最最残忍的,因为你死后他们要长长久久地怀念和痛苦,还不如临死前对他们差一点,也了断他们一点念想。可死前这种对亲人格外的好,又是最最人之常情的。

过去看的小说,多是文革或民国时期,这么当代的比较少,上一次可能还是大四时六六的'《蜗居》了。看当代小说,是和主人公一起相遇一起错过一起纠纷一起接受命运的摆布,然后一起死一回。

江南雨读后感篇三

《春尽江南》看完时,去了一趟湖南。在喝过湘江的水,看过张家界的奇峰险山后,再回头看江南的家乡,正是白光闪闪的盛夏。春已走远,心的灼热也如盛夏骄阳般灼热。

格非是位大气深沉的作家,《春尽江南》是其耗10年心血的长篇小说系列的收官之作,也是我读他的第一本小说。与其说他的小说在讲故事,不如说是他对社会巨变带来精神上巨变的思考更为合适。

就像用镜头记录了我或者你、他、她身边几十年的变化,一切都那么熟悉,又有无言的悲凉。我已经找不回曾经如根一样深深扎在记忆中的故乡了。房子造起又拆了,路刚填上又挖了,象古董一样的老树不知怎么就找不到了。每一年都有很多全新的名词挤进耳朵来,又有很多象一阵风一样离开。不是只有我,生活在这个年代,很多人都有这种找不回根的哀伤。

格非正是通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谭端午的眼睛来记录这一切变化的。

说得不过是谭端午和庞家玉这一对夫妇寻常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从认识到结婚以及婚后枯燥平淡的生活,一切显得琐碎、焦躁而又神经质。买房子、丢房子、找回房子;读书、工作、赋闲;学生、知识分子、头子、底层警察、暴发户、游离在社会边缘的无业者,以民间众生相来解读一个时代。

个人认为格非写这篇小说有非常巧妙的编排。就像夏天的竹林,本是清幽雅致的地方,因为一声声蝉鸣的干扰,竹林也世俗起来。世俗无人可逃。小说的前半部分看得人眼花缭乱,充斥了太多的事件。妻子庞家玉在时代的大浪中随风逐浪,不停步的追逐使她拥有了世俗的成功。因为“她已经摸到了时代跳动的神秘脉搏,认定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搞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丈夫谭端午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前,是位受人仰慕的诗人。虽然他知道莫奈,听德彪西的《贝加莫斯卡》,真心爱着池塘的莲花,又能写出莲花一样的诗,但在时代的声声噪鸣下,消沉得只是每日叠高了枕头赖在床上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如果不是因为能干的妻子改善的生存环境,作为传统文化人的谭端午世俗生活的将会落魄而无尊严。

看看因为时代与生存产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吧!谭端午的同学徐吉士在名利的路上越走越宽,在恪守内心价值的路上却越走越窄;谭的上司冯延鹤以庄子似的哲学保持内心的高洁,却在现实中无比艰辛地抚育着孙子,给了儿媳与孙子生存的环境,还要在世俗面前饱受流言蜚语的攻击,尊严贬低;谭的哥哥曾有聪慧的头脑,却抵不住权势的胁迫,最终以在壮年的精神失常来了却一生;谭的妻子庞家玉,人生的信条是“一步都不能落下”,轰轰烈烈地将自己席卷在红尘滚滚的人潮中,却在内心难掩无比的孤独与寂寞。曾经是乌托邦似美好存在的理想沦为了不合时宜的酸腐,曾经寄托了情感的纯净的诗之泪变异成了盛夏里多余排泄的臭汗,曾经是情操高尚的隐士居住的小岛,当下则变成“销魂蚀骨”的淫窝,就是时代转变最好的讽刺。

小说最后以庞家玉癌症离世收尾,在时代的洪流前,生命终归渺小而无力,有用或者无用,都难掩人生的荒凉。

江南雨读后感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注意读音和生词的意思。

2.查阅郁达夫的背景材料,都文章及作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导入

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众说纷纭)

其实,冬天也是很可爱的'。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美丽可爱的冬景。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讨论预习题。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江南雨读后感篇五

文章并非用辞藻堆砌的方式,而是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江南冬景的留恋。

江南的春是柔美的,江南的冬却也毫不逊色。都说北方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飘雪;南方的雪在郁达夫的笔下却是柔柔弱弱,对雪的描写经历了欲雪、微雪、风雪、深雪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巧妙引用前人的诗句下将读者带入“诗中有画,话中有诗”的深层意境。江南冬天的雨是悠闲的,作者烘托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画中景,作者仅用朴素清淡的笔调来轻描色彩,朦胧的寒冬细雨如轻纱般飘现在眼前。在其中,还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等构成了冬日农村图景,属于实景。而“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月晕”却运用了虚幻缥缈的虚景,如果一个作品中仅仅只有过于真实的描写将会略显苍白,但是若是和时隐时现的虚景加以结合,那么一幅美丽的图景将会展现于读者眼前。

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带有些白色,越发像日本看护妇。他笔下的雪似乎还有些娇羞,露出些粉粉的颜色,那些山也略显羞涩,经受不了济南的大雪;郁达夫笔下的冬天却主要着笔于其乐融融的屋外谈天,太阳照,小鸟叫,这哪像冬天呢?冬天,在我眼里是寒冷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冬日却是情暖温和。那屋外空地的那老叟、小孩,虽然作者没提及他们是祖孙俩,但是他们在一起玩耍的是如此的开心,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老舍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冬天,改变了我们眼中冬天寒冷寂寥的寒冷印象。

画家刘海粟曾经评论郁达夫的散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郁达夫冬景,不同于江南水墨画的神韵,不同于西北沙漠的干旱,而是江南温暖晴朗的冬日之景。

江南雨读后感篇六

读《春尽江南》,情绪一波三折。最初觉得不知所云,虽然每一段都明白易懂,叠加起来却不不知道什么意思。再看下去居然拍案叫绝,觉得精彩绝伦,越看越喜欢。因为有事搁浅了,再拿起来又是,再找不回那份知己欣赏,直至读完,几乎没有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读到最后我的心情沉重,内心充满烦躁、郁闷和绝望,小说多角度展现了当今社会的现状,探讨了人在各种处境下的真实表现。读后感悟多多,我只能从中截取其中一二。

一、直面当代现实生活

如作者自己所说:《春尽江南》有一种直面现实的决绝味。小说描写了诗人谭端午和律师庞家玉(原名李秀蓉)儿子若若及周围各色人群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

格非赞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观点:作家首先必须精通现实,洞察社会,描述你所处时代的真实,如果写作脱离了现实是非常可怕的;其次,作家要精通“魔法”,你要有形式、有方法把你看到的现实表达出来,让作品有可读性。

作者的笔好像一把手术刀,冷静剖析当今市场经济急速发展,所带来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和问题,把当今社会种种弊病赤裸裸直接呈现到读者面前: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不公良民受欺,规章有令难行,惩罚措施不力。一部现实真实人生的范本,浓缩现了社会万象,鸡毛蒜皮,纤毫毕现,不嫌其俗,不掩其恶,一一展示无遗,深度切中了我们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一直觉得这个社会许多人观念出了问题,做人虚伪浮躁,急功近利,做事缺乏信誉,没有底线,笑贫不笑娼,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惜代价,读了《春尽江南》,各种太多事件纷至沓来接踵而至,觉得这本书过于集中罗列负面事件、过于夸大当下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问题,但是想到每天阅读报刊杂志和新闻报道,有许多生活真实比之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只有无语。

《春尽江南》作者是用心在写当今社会,写现实生活,在写真实人生。写出了作者深沉思考,写出作者的忧患意识,这一切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细致体验和深沉思考。否则面对着复杂多元、万花筒一样瞬息多变的社会现实生活,很难抓住社会万象的焦点,更无法写出这样杰出的超越生活的文学作品。

二、独特鲜明人物形象

作者曾经说《春尽江南》是写了一个失败者的故事,我读了以后觉得岂止一个失败者呢?小说中几乎所有人都承受不同压力,个个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败。只以主人公全家为例。

以当今现实社会世俗眼光来看,端午显然不是一个成功者,虽然他是诗人,虽然他才华横溢,但是他的才华多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对此这个现实的社会不需要,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他既无能也无用,遇事软弱无力,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于是他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几乎一事无成。妻子骂他“正在一点点烂掉”但是他并不在意。

格非很欣赏端午:想表现端午实际上是在反抗现实,有勇气抛弃掉那些世俗的东西,然后在一个正在腐烂的办公室,拿20xx元钱的工资坚持写诗,但他其实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他不说。

端午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有很深的文学功底,但是实际上他从来没能“有勇气抛掉那些世俗的东西”。或者说在精神上,他不认同当今价值观,不屑为五斗米折腰,在现实中他安然接受名利带来的种种生活享受。他有比较高消费需求,他拿20xx多元工资,每月只够自己抽烟,出门打的,在高档餐厅会友等等。那么他们家生活压力全落在家玉头上。

“在这个恶性竞争搞的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端午生活的很放松很滋润,实际上他很享受这种置之度外的生活。妻子离开他的不适,觉得不是共同记忆在漫长岁月中积累起来的召唤力量,而是长期依赖成为习惯。

与他相对应的,家玉无疑是“成功者”,家玉凡事力求完美,她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机器,她几乎都踩准飞速发展时代节拍一步不落,尽管学的船舶制造,摆地摊、倒卖廉价服装,开过小店,拒绝去摇摇欲坠杂志当编辑,她不屑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为伍,经过高人指点和刻苦自学,考取律师执照,与人合伙开办一家律师事务所,很快家里经济显著改善,需要两台冰箱、请了保姆、儿子以年级倒数第二的成绩转入全市最好的小学、买了一栋带花园的住房,开回一辆红色本田,家里家外事无巨细,事事都要她亲力亲为。白天忙于工作,晚上疯狂折腾儿子,教儿子读奥数,她几乎失去母性。

家玉在追赶成功人士的道路上跑的太快了,压力太大,身体吃不消,灵魂追不上。就这样追逐、忙碌、奔波,却突然发现,越是步履匆匆,却是贴近成功,却离初衷越远,她自以为在追求成功,追求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却不知道心灵的迷失让她最终一无所有,所谓的成功最终像吹大的气球破灭了。就如她在购房是忽然意识到那样,一个人漫长的一生:迎合、顺从、犹豫、挣扎抗争、忧心忡忡、未雨绸缪、凡是力求完美,不管你怎么折腾,到了最后,太平间或殡仪馆的化妆师,用不了几分钟,就会把你轻易打发掉……或许她并不适合做律师,或许她一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与她本意格格不入,她总是竭尽全力做自己感到厌恶的事,做多了也就信以为真了。她性格中存在不为人知的悖谬。在她的身上,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聚焦得更为彻底,她的的精神困境和内心矛盾,也能够更多的映照出现代人的痛苦和精神矛盾。

她曾经是一个喜爱诗歌的纯真青涩女生,曾经疯狂喜欢海子,最终身患绝症,被时代车轮甩下,又人性回归最初。本质上觉得他们一样敏感,所以一样纠结。只是家玉更努力、更勤奋,更热情,更纯真,更能干,为追求成功不惜一切代价,像飞蛾扑火一样,所以最后她输的更惨。

他们的儿子若若,我没有觉得如作者所说有自闭症倾向,反而有了新人的特质,为了当代理班长,表现对同学的自私和无情。

三、语言生动准确细节真实

语言叙事趋向于快节奏和简单直白,与现在的快节奏生活非常合拍,同时穿插作者对社会生活深刻思考,语言充满哲理,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因为事情很多,阅读时间周期比较长,有时候在旅游途中,有时候在医院病房,有时候不知道读到哪里,奇妙发现这本书无论哪一页翻开就可以津津有味读下去,有时候读过再读一遍居然会有不同先前的感悟。

语言及环境有鲜明时代特征:如孙俪、周杰伦、7—11,以及不时插入的热点事件,如动车、强拆,环保、食品安全、法制事件等社会问题包括一些时髦的词汇和不加修饰的国骂,都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这是一部关于当下的现实主义小说。

作者很善于抓人物特征,往往寥寥几笔人物栩栩如生。比如端午母亲保姆小魏:她伺候母亲还不到两年,孩子气的口吻,眼中亮晶晶的光芒,身上掩藏不住的活力,都一并消失不见了。

江南雨读后感篇七

我已经上初二了,大部份的童年记忆已经忘记,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蓝调江南》时,它似乎唤醒了我童年的记忆!在王冰的《蓝调江南》里让我知道了别样的江南。

在南京的街头,有时也会有一个老人守着一个爆米花机,在江南水乡,这个过程在身边的水和垂着的树枝的映衬下也显得颇具魅力“摇柄在响着,风箱劈啪响,一蹿一蹿的火苗是无声的。师傅黝黑的脸膛上忽暗忽明,泛着陶一般的釉色。”在“嘭”的一声沉闷的巨响,连着浓浓的白雾,麻袋里的玉米和蚕豆就窜出一股强烈的香味出去。

《蓝调江南》里让我感兴趣的是出自严效州先生画笔下的那些插图。

细腻的插图让我能充份理解到里面的内容,有些许版画的味道。一步到位,看似随意的笔触洒脱又严谨,将人物画的栩栩如生,画出了江南的味道。这正是融入了绘画者的绘画力和对文字的充分理解的书籍插图。

《蓝调江南》,让我读出了作者小时候出生江南水乡的乐趣。他们能亲近大自然,有着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同时让我感到亲切,因为它唤醒了我童年的记忆!

我想起了那小摊上那些好吃的,小巷里那些好玩的,让我回忆起那有趣的童年。

我会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细细品味江南,也感谢《蓝调江南》给我着么一个机会品味着久违的美丽,我还会向爸爸妈妈询问一个与苏州不同“蓝调江南“!

我曾近读过金曾豪先生的书,他总是以眼前的所见和脑中的所想来写文章,很少写自己小时候的家乡,但我看了这本《蓝调江南》让我为之震撼,我喜欢这本书,也是我最喜欢的散文集。

江南雨读后感篇八

翻开《文化苦旅》的扉页,目录中那一行字——江南小镇,便灵敏地跃入自己的眼里。

对于水乡,我一向是敏感的。江南小镇水乡的柔美,如周庄、乌镇,更是我所钟情的。而余秋雨的《江南小镇》恰好引领我走入这个我梦中的天堂。

我认为没有人是不喜欢旅游的。旅游能带给人的是心灵的放逐。若到了一处你有冲动想要在这里觅房安居,那也只有旅游能带给为你这种享受。而江南。则刚刚好是属于这一类的地方。

“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美的石桥,傍河而筑的居民,居民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

像是一幅缓缓摊开的唯美的画卷,刻画着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惬意的气息。这都是都市喧嚣所寻觅不到的安逸——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小镇从容的生活节奏——“大隐隐于市”,就像余秋雨所说那样,透露一种人生哲学。

“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他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

我觉得这句话是很符合我的心境的。懂事以来,我就梦寐着以后自己一个人到处走走,而我的第一站是一座美丽的古城——云南丽江,再来便是江南水乡了。这两处都是水孕育出来的土地,依水而生。

我的个性慵懒漫无边际,仿佛水乡就是为我这种人而存在的。灯红酒绿的城市不适合我,也许我会在城市中拼搏我的未来,但纸醉金迷绝不是我的归宿。

水,滋生了江南小镇的灵性。因为这种灵性,小镇千百年的内涵并无多大变化,它们还是安分地在历史中流淌,生了根。这里没有废墟和遗迹,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却能安抚每个游人的落寞的心灵。余先生也感叹,连文-化-大-革-命在这里也闹不出多大的事,“折腾了一两下也就烟消云散,恢复成寻常状态!”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

如果说水是孕育水乡的源泉,那么船便是支撑着水乡的脉络:小镇的人家几乎都靠水船生活,船是他们的家。

“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慢不紧,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一切都很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

这便是生活的另一种姿态,悠闲自在,不为外界所动。像是在深圳这种连散步也充满紧凑感的城市,你何时会悠闲到抬头望望天,看看星星。没有。即使是这样,那也可能只是短暂的奢侈,这样喧腾快节奏的城市,你必须跟紧它的脚步,才可能有时间观望大自然。

余秋雨介绍的周庄、同里镇则明显与紧张搭不上边“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

它所呈现的,是这样怡然自得的世界,一股与世无争的魅力,连富-可-敌-国的沈万山,内阁学士任兰生都选择定居于此,更别说。我们这些匆匆的过客。既然我们带不走生活,就跟着生活走。

江南雨读后感篇九

1、吾赐汝剑,逆臣皆杀。——江南《龙族2》

2、用什么东西去交换虚无。——江南《龙族2》

3、亡命之徒,总是无路可退。——江南《龙族2》

4、对,做不到的,都是我的错。——江南《龙族2》

5、每个人都是存在于别人眼里的。——江南《龙族2》

6、成功的人不需要流弱者的眼泪。——江南《龙族2》

7、领导者的哲学,关注属下的细节。——江南《龙族2》

8、我最恨有人抢走,属于我的东西。——江南《龙族2》

9、最后必然失去的希望就是毒药啊。——江南《龙族2》

10、也许有一天,全世界都会为你鼓掌。——江南《龙族2》

11、征途,穿过最深的地狱,直达天堂!——江南《龙族2》

12、我重临世界之日,诸逆臣皆当死去。——江南《龙族2》

13、可他是我哥哥啊,我为什么不爱他!——江南《龙族2》

14、别这么看我,好像我吃了你的女孩似得。——江南《龙族2》

15、对于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完美才是及格。——江南《龙族2》

16、明非,想过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吗?——江南《龙族2》

17、孤独的时候只要不去想它,就可以不孤独。——江南《龙族2》

18、可是会变的,大家都走了,留下他在原地。——江南《龙族2》

19、没有人能逃过悲伤,悲伤才是真正的魔鬼。——江南《龙族2》

20、我喜欢她,和她喜欢我是不想关联的两件事。——江南《龙族2》

21、如果喜欢什么人,就要去找她,别在原地等哦。——江南《龙族2》

22、只是有的人有资格做这个证明,有的人没有罢了。——江南《龙族2》

23、请安心地欣赏吧女士们,这是终章之前的谐虐曲。——江南《龙族2》

24、他只是个路人甲,路人甲是不需要流泪的侧脸的。——江南《龙族2》

25、不用担心,所有骄傲的鸟,有一天都会飞回巢中。——江南《龙族2》

26、每个人的命都不一样,命好的命坏的都不能回头看。——江南《龙族2》

27、你如果喜欢什么人,就要赶紧说哦,不然她会跑掉的。——江南《龙族2》

28、所谓同伴,就是踩在他的尸体上,做完他想做的事啊!——江南《龙族2》

29、你最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常常都是你最不了解他的时候。——江南《龙族2》

30、他们给你的爱,就像是从饭碗里拨出来施舍给你的米粒。——江南《龙族2》

31、你最初开始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也是你最不了解他的时候。——江南《龙族2》

32、爹这种东西在于稀有,就那么一个,打坏了就没有换的了。——江南《龙族2》

33、很安静,静得能听见窗下阴影里无心散落的那里花种在发芽。——江南《龙族2》

34、她嚎啕大哭起来,像个疯子,又像一个失去心爱娃娃的女孩。——江南《龙族2》

35、他知道自己已经撑不下去了,这件事原本就超过了人类的极限。——江南《龙族2》

36、其实你要想对我好,就该消失在我的世界里,让我不要再想你。——江南《龙族2》

江南雨读后感篇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碧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诗人白居易的不朽之作。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意思是: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日出江花红似红,春来江水碧如蓝。”意思是: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的蓝草。“能不忆江南?”我想,这句话我不用解释,大家也都知道。

我才刚刚去过江南一带。对江南的印像好上加好。正如白居易说的第一句:江南好。在我看来江南真是好,绿树成荫、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碧绿的湖水真有一种古代的韵味。还有白居易说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我非常忆江南,因为江南的美景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我最渴望再去一趟。

江南雨读后感篇十一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当然不足之处有很多,我觉得在板书部分处理得不够巧妙,我在画简笔画时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我画时同时也让学生在本上画,比比看谁画得好,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对诗词的朗读技巧掌握还不够好,今后应加强指导。

江南雨读后感篇十二

近期读过的书,特别说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按顺序把三本书看完了,它是关于祖母、父亲、儿子的故事。

第一部《人面桃花》开头带点奇幻色彩的陆侃,让我想起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都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开始我对这部书留下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印象。后来也证明,果然一直到所有阅读结束,这种感觉一直围绕着我。段落后的小字明确了年份的事情让我感觉书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可离了书又是假,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吗?浓浓的红楼气息,像新版电视剧诡异凄凉的配乐。里面各种意象典故诗词(很多字不认识,觉得像个文盲需要查字典),读者人人心中有一个桃花源。

他做着和母亲一样恍恍惚惚的盛世梦。最喜欢后面佩佩写信的部分,跳戏想到了《北京遇上西雅图2》,只是有来无往,心疼。佩佩漂亮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追求所欣赏的,对肮脏的人事勇于反抗,爱憎分明。

最后的结局,好吧又悲剧了!从普济医院回到普济小村庄,又是一家的轮回。此外,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描写,比方说雾霾的景物描写,还是很生动的。或许没有当初的相遇,庞家玉本可以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在我看来,《人面桃花》和《春尽江南》是最精彩的两部,信息量超大,艺术结构高超,广泛透视了个体在剧变时代下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度切中了时代精神的症结。

最后一部《春尽江南》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你会惊讶于作者博大精深的知识储备和娴熟老炼的写作功底——时不时冒出一处诗句,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韩愈、欧阳修、钱穆、陈寅恪、鲁迅、易中天、于丹、白岩松、火影忍者等人的事迹,频频用典,却又毫无掉书袋之嫌,其拿捏开笔的手法真是游刃有余、灵活妥善。

《江南三部曲》是三代人的命运,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围绕着陆秀米、谭功达、谭端午三个人的三部曲,故事终于在百般挫折和千丝万缕的乌托邦事件中,落下了帷幕。在“江南”这个舞台上,曾经上演了国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当下这三个时间段的中国剪影。又像没有结尾,它们一幕幕缠绕在我的眼前。从第一部《人面桃花》到《山河入梦》再到第三部《春尽江南》,这三部曲陪我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格非给我描述了三代人对梦想的追求与挣扎,现实与无奈交织,但从中折射出的高贵人格却是怎么也淹没不了的。

江南雨读后感篇十三

关于这本小说,我想说的话挺多的,首先,要先说一下这本小说的好的地方,也就是优点,知识面广,据说这本书在宣传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也很深奥。嗯,缺点就是太扯淡了,知识面时光,但是有些东西很扯淡,第二部的时候,在最后路明非看到终极boss以后,那boss竟然给他扔出来一包薯片,这...挺坑爹的。我但是看到这个时候就有点想去一刀砍了作者,也太二了吧

这本书的失败告诉了以后想要创作的同志们,一定不要写过于搞笑的形式,就不伦不类了!!!!

江南雨读后感篇十四

翻开金曾豪所著散文集《蓝调江南》,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出自严效洲先生画笔下的.那一幅幅极富江南生活气息的插图。画面是那样生动逼真,那样亲切自然。细密的瓦片、多变的窗格、狭长的小巷、纷飞的雨丝、窈窕的女子……似乎都烙印上了人情味,在带着点点水波突纹的纸面上若隐若现,给我带来一丝携着水雾气息的江南的风。看着那些插图,我似乎嗅着了空气里混合着不同气息的味道,似乎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响。走在逼仄的青石板上,河水悠然流淌,那种悠闲、自足的乡土气息就浸润在一片幽静和平淡当中,让人无限向往!

噢,真得感谢金曾豪!是他那优美的文字把我带回了童年。我的童年日子虽苦,却充满了欢乐。养鸡、养鸭、养羊、养猪……这些劳动曾给我带来了多少乐趣呀!傍晚放学后,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无一例外地提着竹篮去田间、沟边“挑羊草”。暮色中,孩子们三五成群,一边挑草,一边叽叽喳喳地聊着各种开心的事儿。田野里不时传来孩子们此起彼伏、肆无忌惮的欢笑声……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好几只羊,每天放学后满满一大篮羊草成了十来岁的我和不满十岁的妹妹雷打不动的“作业”。一年四季,父母亲是从来不用为羊草操心的。如今回想起来,即便是大冬天到雪地里去刨仅有的几棵草,小手冻得像红萝卜也没有觉得痛苦和委屈,相反,却为自己完成了任务而欣喜与满足。

记忆中,父母每日里总是早出晚归,整日忙碌,无暇顾及我们。他们似乎从没有给过我们一句温情的言语,一个温暖的拥抱,更没有给过我们撒娇、发嗲的机会。然而,朴实勤劳的他们却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我们吃苦耐劳,教会了我们笑对人生。也许,那种已深深融入我们这代人血液里的勤俭、质朴、乐观、向上的品质都来自于那苦难却不失快乐的童年吧!

如今的孩子,并不缺少爱,几代人都围着他们转。他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用得好,几乎要什么有什么,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然而,他们却少了许多由期待与满足带来的快感。如今很多的父母把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当成对孩子的爱,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考’书”。于是乎,整天把孩子关在如金丝笼般的屋子里,没完没了地做着习题和试卷。双休日,又马不停蹄地送孩子进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孩子在家里,地脏了不用他们扫,油瓶倒了不用他们扶,以至于有多少孩子到上大学了生活还不会自理。大学旁的小餐馆、洗衣店生意特别兴隆,大概就源于此吧!

在我看来,贫困,是一种财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劳动,是一种财富,能给人带来快乐、期待和满足;挫折和磨难,更是一种财富,它教会人勇敢、乐观与坚强。然而,这些我们这代人童年中的财富,正是现在的孩子们普遍所缺少的。掩卷长思,我更加怀念我那贫穷却不失快乐的童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603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