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对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或者向同事、客户等展示成果和数据。使用图表和统计数据时,要确保其清晰可读,并与报告的主题相呼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群体调研报告篇一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xx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开展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作为新兴领域党建纳入基层党建统筹推进范畴。这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创新理念和积极实践,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提供了崭新的空间和有力的依托。
一、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命题的提出
流动群体党建(本文的流动群体主要是指具有地理区位流动或社会地位流动特征的各种社会群体,包括进城务工创业的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等,流动党员是流动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于固定群体党建的一种新模式,以非固定单位的“社会人”为主要对象,以区域性分块管理为组织原则,以社会化管理服务为基本手段,把“社会人”培养成“组织人”为根本要求的“非单位”党建模式。流动群体党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党的工作把“社会人”培养成“组织人”,把“社会人”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当时提出这个命题,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这是推动发展的需要。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涌现了大量新经济组织,既吸引了大量的“新xx人”,又促成了为数众多的“xx人”在外谋生创业。据统计,全市现有非公企业13万多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8.8%,有175万多“xx人”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近300万“新xx人”来创业谋生。比如,我们xx人在有40多万人,其中武汉的就有17万人。xx省在我们有48万人,其中武汉就有5万人。据初步统计,xx人在全国各地创办工业企业1.8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60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180家,创办商品交易市场240个,成立市级商会149家。“新xx人”遍布各行各业,有76%的以进城务工为主,为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新xx人”已经成为促进xx城市建设与繁荣、支撑持续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如何使这些“在外xx人”和“新xx人”更好地服务于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因此,对来说,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这是凝聚人心的需要。流动群体是工人阶级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团结凝聚其他社会阶层人员,把流动中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组织周围,就必须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在外xx人”中聚集了大批创业人才和经商能人,其中有的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新xx人”中聚集了大量经营管理和实用技能人才,相对学历较高、年龄较轻、素质较好。这些流动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正是流动群体党建的重点工作对象。在外xx人和新xx人,两者加起来500多万人的群体,集中了大量精英分子和先进分子,是巨大的党建资源宝库。因此,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把流动群体党建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3、这是促进和谐的需要。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客观上难以对流动人员一视同仁、公平对待,非国民待遇、非同城待遇的情况时有发生。流动群体的流动尽管是自由的,但所带来的问题却相对集中,而且带有普遍的社会性。比如,农民工工资过低、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高,社会保障缺乏,子女入学难,医疗缺乏保障,拖欠工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社会稳定和谐而言:一是可能失去缓解社会内部矛盾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发展就会平添许多不稳定因素;二是将制约流动群体融入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深度,客观上减损流动群体对当地社会的贡献度;三是可能诱发各种非正常的利益团体和“自发组织”,甚至出现帮派势力,加剧社会的不可控性。因此,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几个特点
1、要看到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与传统体制中的固定单位人相比,流动群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流动群体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流动群体的个体经济趋利性十分明显。流动群体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经济趋利性明显增强,对经济利益看得比较重;相反,流动群体对精神的追求和政治上的进步相对不太重视,入党愿望比较淡薄,是党员的也不愿亮明身份。二是流动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个人素质上,既有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群体,也有高水平的柔性流动人才;在从事行业上,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为主,也有文教卫、自由职业者等;流动党员在对党的感情上,既有刻意回避组织管理的,也有有心纳入新的组织管理却又苦于缺乏途径的。三是流动群体的工作稳定性较差。他们所从事的一般是一些流动性较强的工作,所以一个地方的流动群体在数目和分布上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具体表现为“候鸟式”迁移,多为“钟摆式”和“兼业式”周期性流动。四是流动群体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普遍不强。目前各地对流动群体的管理服务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加上传统党组织重制度管理、轻人性关怀,使流动群体对党组织的认同感普遍不强,党组织的吸引力普遍不高。如我市共有流出党员大约26000多名,占全市党员总数的7.5%左右。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员素质相对较好。外出党员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年龄较轻、创业致富能力较强。在外出党员中,经商、办企业占53.1%,高中以上学历占26.2%(目前xx市农村党员队伍中高中以上学历占16%),45岁以下的青壮年党员占61.3%.二是流动区域分散性。xx市外出党员遍布全国各个地方,其中在省外占51.9%.三是人员构成多样性。既有农村党员、复退军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外流人员中的党员,近年来又出现大量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外出流动。从以上流动群体和流动党员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流动群体的自身特殊性和共性特点。
2、要看到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艰巨性。由于流动群体的流动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其党建工作与传统单位党建工作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如果不从根本上去改革创新,现有状况将难以得到真正改变、难以有实质性作为,具体表现为:一是覆盖面不够。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发展,大量“社会人”频繁流动,“支部建在连上”传统党建理论的基础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党建工作仅局限于传统体制“单位”之中,显然已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需要。如何使党建工作领域从“单位”向“社会”延伸,是实现全面覆盖的必然要求。二是有效性不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组织是建立在行政化的垂直隶属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表现为“以条线为主”的党的组织架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不依附于某个“上级单位”,流动群体不依附于某个“固定单位”,而是按市场经济规则进行重新整合。这就需要探索一种以“区块为主”新的组织设置,弥补现有组织体制的不足,增强党建工作有效性。三是影响力不大。从“直接领导和行政控制”到“间接领导和管理服务”,流动群体党建的管理方式面临创新。在新形势下,如何依靠非权力的、社会化的管理服务方式,在流动群体中树立起党组织的“非权力性权威”,从而实现间接领导和协调管理,是流动群体党建必须调整和创新的难题。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领域,我们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从流动群体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实践,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拓展工作覆盖,开辟崭新天地。
3、要看到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服务性。流动群体分布在各行各业,流动群体所在组织,大多属于“两新”组织和基层组织,而这些组织中的党组织又大多不掌握行政资源、财力资源等方便开展工作的优势,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如果不能为这些组织的发展服务,不能为维护流动群体的合法权益服务,不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公共利益服务,其地位只能被“边缘化”,为流动群体所抛弃。我们知道,传统党建理论偏重于制度管理、思想教育,强调自上而下管理和服从,在制度性安排之外基层党组织、党员不能向党提出任何个性化的要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性安排利益缺失的情况下,这种注重管理和服从的工作思维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切实加以改变。随着政府、社会和企业职能的分离和变动,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换成“社会人”,有的还成为纯粹的“经济人”.这就更加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以人性化的关怀服务,把党员和群众凝聚到党的周围。因此,流出地和流入地要联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树立“服务第一、管理第二”的理念,逐步形成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的管理服务新格局。
三、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
按照“运行联动化、组织网格化、服务人性化、载体品牌化、整合社会化”的要求,以流动群体为主要对象,以区域性分块管理为组织原则,以社会化管理服务为基本手段,通过党的工作把“社会人”培养成“组织人”,把“社会人”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一)运行机制联动化。这是实现流动群体党建有效对接的机制保证。按照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原则,加强跨省、市、县合作,强化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共同责任,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工作状态,加强联系沟通,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流动群体党建工作。
(二)组织体系网格化。这是实现流动群体党建有效覆盖的组织基础。要打破固定单位党建的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以“区块”为组织设置基础,以综合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各类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的,跨地理区位、跨所有制、跨行业、跨部门、跨隶属关系的新型组织形态,实现全面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三)管理服务人性化。这是实现流动群体党建有效凝聚的根本保证。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放在第一位,大力推进服务中心(站点)建设,从党员实际需求出发,科学设置服务载体,拓宽服务内涵,提供有效服务,维护合法权益,以服务渗透管理,以关怀实现凝聚,把各类先进分子集聚在党的事业中来。
(四)载体措施品牌化。这是实现流动群体党建有效影响的重要推手。要按照“工作主题化、主题载体化、载体具体化”的要求,注重党建品牌建设,不断丰富主题内涵,创新载体措施,大胆探索实践,集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经验做法,树立一批“叫得响、推得开”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向纵深推进。
(五)资源整合社会化。这是实现流动群体党建有效推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着力完善资源整合机制,改造资源整合流程,统筹发挥行政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党组织资源、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等作用,实现网络内外资源更广泛、有效直接地整合利用,并聚焦到提高流动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上来,聚焦到服务流动群体上来。
四、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运行机制上-实行联动化的合作方式,有利于形成流动群体党建双向互动的新格局。
在运行机制上,基本方针是“以合作求发展”.流动群体党建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理念,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实行“双联双管”,建立纵横联系,做到开放协调、兼容并包,实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形成双向互动、共同管理的工作格局。
第一是实行双联双管机制。按照《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在认真履行流出地党组织各项职责的同时,主动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与协作,实行流动党员委托协议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单一管理为双重管理,不断探索建立“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双联双管”(省内联建、省外联管,属地主管、原地协管)的方式和途径,使流动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编入党的一个组织,都能参加党的活动,都能享受党员权利,都能发挥党员作用。
第二是构建三级管理网络。鉴于大量流动党员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现实,打破以往流动党员由原居住地党组织管理的单一形式,建立市、县、乡三级管理网络,实行“一盘棋”管理。市级通过设立社会工作党委,负责对全市流动群体党建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制定工作制度和措施,定期检查督促。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定期研究和指导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各乡镇(街道)建立综合党组织或综合服务中心(站点),负责流动群体具体工作。
第三是形成兼容并包格局。打破现有党组织封闭的区域界限,摈除对外来流动党员会给本党组织政治和经济资源造成损失的疑虑,主动寻找并接纳流入党员。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应当转变观念,特别是流入地党组织要带头以开放和包容的胸襟,把流动党员作为纳入本地党员队伍建设,做到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同城待遇,努力做到“流入流出一个样”、“本地异地一个样”、“老乡外乡一个样”.在组织设置尤其是异地党组织设置上,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可以由流动党员比较多的县(市、区)先组建党组织,再吸收其他县(市、区)流出的党员,也可以由市里统一协调组建党组织,归口市社会党工委管理,努力做到在信息上实现互通,在资源上实现共享,在管理上实现统筹。
(二)管理体系上-实行网格化的组织方式,有利于扩大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在组织设置上,基本方针是“以不变应万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群体作为“社会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社会性,那么基层党组织如何以不变应万变,把流动群体吸纳到党的事业中来。在组织工作体系设置上,建议按照“网格化、聚人心、全覆盖”为目标要求,逐步形成以乡镇(街道)或开发区为区块管理单位,以村居或社区为基本网格或次网格,以综合党组织为管理主体,以社会化管理服务为基本手段的工作格局。同时,根据流动群体分布的实际需要,坚持宜合则宜合、宜分则分的原则,在流动群体比较集中的社区、开发区、村居等建立综合党组织,负责开展特定区域内流动群体党的工作。以流入地为例,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依托街道或社区建立综合党组织。在流动群体相对集中的城镇住宅区、商业区、楼宇、市场等,以街道或社区为基本网格单位,建立综合党组织,把大量分散在社区内各类流动人员团结和凝聚起来。
2、依托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建立综合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群比较集中的地方,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数量适中、便于管理”的原则,以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为区块管理单位,建立综合党组织,负责本区块内各类企业(包括已建立党组织和未建立党组织的)中流动群体党的工作。
3、依托乡镇或村(农村社区)建立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农村,以乡镇或村(农村社区)为基本网格单位,主要依托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建立综合党组织,把区块内的流动群体纳入党建工作范围。
4、依托商会或协会建立综合党组织。针对外来人员比较集中的省、市、县,依托流出地驻流入地商会建立综合党组织,建立“双向双联”机制,把相应流动群体纳入组织管理服务之中,实现同乡联同乡、同乡管同乡、同乡带同乡。
(三)工作内容上-实施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有利于丰富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新内涵。在工作内容上,基本方针是“以服务聚人心”.流动群体独立性、分散性的“雨点式”布局,使其党建工作也天然地排斥垂直式、从属式、命令式、刚性化的管理方式。各级党组织要从健全党员的服务体系和满足群众需求的工作体系入手,依托综合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点等面向社会的工作平台,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以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方式,更好地发挥好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1、创办“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和开发区聚集着大量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成为流动群体工作、生活、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加强党的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建议以服务功能开发为重点,整合区域各类资源,建立综合服务中心,以流动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开展法律咨询、就业培训、政策宣传、权益维护等措施,把他们纳入管理服务中来。综合服务中心可以挂“党员服务中心”、“职工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会员服务中心”等多块牌子,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
2、开展“自主参与型”活动。从流动群体的自身特点出发,注重“自主参与、自主活动、自主管理”,组建以党员为主体、群众共同参与的载体。比如,通过设立党员志愿者工作站、流动党员创业指导站、经营管理者沙龙、网络活动小组等,搭建各类流动人员施展才能的舞台,使流动群体中更多成员聚集到党的事业周围。这些社会化的活动,应以服务进行宣传动员、以协调进行组织整合、以指导进行管理规范,可以大大增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活力和有效性。
3、拓宽党组织服务功能。各地要普遍加强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建设,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拓宽服务渠道、拓新服务方式,使之成为党的知识传播阵地、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关心帮助党员的温馨家园、联系服务群众的先锋阵地。党组织应发挥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优势,充分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把党的工作与流动党员的就业培训、子女教育、权益维护等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党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把流动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吸引到党内来。
(四)载体措施上-实施品牌化的拓展方式,有利于提高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在品牌建设上,基本方针是“以创新求突破”.流动群体党建工作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更加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来谋划研究,更加需要推出新举措、创造新载体、打造新品牌、形成新合力。实施党建品牌建设,这是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重要推手,也是扩大影响面、增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1、创新主题品牌。比如,xx市提出在党员中开展“向我看齐”主题活动,加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北京市围绕服务2019年奥运会,提出“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主题,发动在京的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到服务奥运中来。这些主题品牌,都能很好激发组织认同、党员认同和社会认同,收到较好的品牌效应。
2、创新载体品牌。如何把流动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团结凝聚到党的周围,需要精心策划组织,创新载体措施,实现综合提升、纵深推进、全面提高。比如,xx市提出以“活力和谐企业”建设为总载体、总目标、总抓手,得到企业主、党员和党组织三方广泛认同,取得很好的创建效果,引起全国党建专家的关注。
3、创新制度品牌。加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更需要从加强制度和机制创新入手,解决核心性、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如何使流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如何在流动群体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如何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等,都需要进行制度和机制创新。武汉市探索建立的流动党员“双联双管”机制,就是很好的制度品牌。
4、创新文化品牌。文化是组织的灵魂,能够产生强烈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能起到很好的凝聚人心效果。从流动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加强流动群体党建文化的研究,创新文化载体,培植特色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党建文化在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中的特殊功能。
(五)党建资源上-实施社会化的整合方式,有利于增强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推动力。在流动群体党建资源整合上,基本方针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网格化是一种配置体制和协作机制,其实质是资源整合。一方面,综合服务中心、综合党组织作为网格资源的组成要素,是提供资源的主体;另一方面,在网格内资源整合、配置优化的效应下,流动群体是发展成果和社会资源共享的受益者。流动群体党建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社会化的方式,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解决组织支撑难、推动力不足的难题。
1、加强部门职能整合,做到工作共抓。建议在流动群体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群体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流动群体工作综合指挥和管理服务。整合组织、公安、劳动、计生、教育等部门的职能优势,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协商沟通,解决突出问题。把流动群体党建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组织部门要加强组织指导和具体协调。
2、推进党内信息化建设,做到信息共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政府专网为依托,以党务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完善党员信息定期更新制度,健全连接省、市、县、乡镇的党内基本信息管理网络。加强跨省、市、县的流动党员信息库建设,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双向协查沟通,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动态情况。
3、加强虚拟网络建设,做到资源共用。要善于借助互联网优势,综合运用远程教育网络、党建网站、手机短信平台等,通过设立网络会议室、直播课堂、视频互动、党员博客、党员信箱等各种渠道,加强虚拟网络建设,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从而实现网络资源整合,促进联系沟通、管理服务、学习教育、共同进步。
4、实行党务人员社会化,做到队伍共建。为保证流动群体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结合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借鉴海外职业化“社工”经验,建立社会化的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具体建议:一是有别于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党的工作者,不专门设立独立编制,签订
劳动合同
、实行聘任管理。二是可面向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公开招聘,经专业资格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三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确保职业化专职党务工作者的收入不低于国家公务员,使专职党务工作者岗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群体调研报告篇二
为弱势群体提供司法保护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法院如何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司法保护的同时确保司法的公平正义,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弱势群体案件的特点及在诉讼上的缺陷分析入手,提出对策建议。
一、法院对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一)法院对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现状
1、行政诉讼是实施宪政的重要保障。20__年至今年4月,pp法院审结的涉及公安、城建、土地、劳动和社保等一审行政诉讼案件为77件。其中,判决撤销行政行为或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无效的9件,判决履行法定职责的2件,原告主动撤诉和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后原告撤诉的26件,维持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和驳回诉讼请求的37件,其他3件。
2、大力开展司法救助工作。法院在依法审判案件、确保司法公正的同时,大力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20__年,法院受理的案件中,得到救助的案件为60件,诉讼费减、免、缓累计16万元。20__年,全年共为74件案件的当事人减、免、缓交诉讼费14万元。20__年11月起,实行了先执行后收费制度。
(二)法院对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不足
1、司法救助的方式过于单一。20__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确定的方式就是缓交、减交、免交诉讼费。这无疑是不全面的,不仅与被救助者的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与公平理念也有一定距离。诉讼权利的保护与实现,不仅是对当事人实行诉讼费减、缓、免交,而且是当事人在诉讼中诉权行使时遇到法律阻却事由,以及不能、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行使诉权保护合法权益时,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援助,否则他们很可能在诉讼中败诉,对他们进行的经济上的援助也会付之东流,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救助。
2、司法救助的有关操作不具体、不规范。《规定》尽管对当事人可以申请司法救助的范围详细列举了十一项内容,具有一定操作性。但是,司法救助范围的十一项内容中多次强调“生活确实困难”,但对“生活确实困难”没有规定具体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如《规定》第四条规定“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司法救助的,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和足以证明确有经济困难的证据材料。”但因为对属于救助范围的十一种情况,什么样的情况,应提交什么样的.证据材料,应由哪一级部门出具证明材料,是民政部门出具,还是所在地的办事处、乡镇出具,或是单位出具,没有详细的规定,所以不好把握。因此,要使司法救助在审判实践中更趋规范化,建议上级法院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弱势群体案件的特点及其在诉讼上的缺陷
(一)弱势群体案件的特点
1、案件数量多。全国各级法院一年共办结案件达800多万件,pp法院每年办结的案件也超过了5000件。其中涉及弱势群体的案件,如农民失地案件、消费者权益案件、劳动争议案件、拆迁案件以及家庭暴力案件居高不下。
2、案件影响大。弱势群体的案件,不少是社会热点案件,比较敏感,一旦受理,往往引起社会轰动。
3、案件法律关系新。有的案件是法律欠缺,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被侵犯的事实已明显构成,但司法迟迟不敢到位。如经济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垄断而造成的对消费者的利益损害。
(二)弱势群体在诉讼上的缺陷
1、诉讼行为能力的劣势化。在诉讼中由于需要负担包括案件受理费在内的诉讼费用、收集证据所必须支出的诉讼成本以及参加诉讼所不可避免的费用支出,经济困难者相对非经济困难者存在着明显的且可判断的弱势。
2、诉讼心理素质的脆弱化。在诉讼中,不同的诉讼主体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必然导致诉讼心理素质的多样化差异。弱势群体在诉讼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诉讼主体,在诉讼中有比较严重的顾虑感、比较强烈的挫伤情绪和比较普遍的社会支持缺失感,这些使得弱势群体保持高度敏感性,其诉讼心理素质极易受到触动和影响,十分脆弱,难以自我进行有效的调适,进而容易对诉讼乃至司法公正失去信心或信任。
三、法院对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对策
(一)拓宽司法途径,为弱势当事人提供完善救助
1、立案救助。立案是司法救助工作的第一道关口,要大胆改革立案方式,采取各种便民、济民措施,切实履行好人民法院的审判职责,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推行口头立案方式,即对因文化程度低或身体有残障等原因写不了诉状而要求立案的,可以口头起诉。立案法官向当事人了解双方的基本情况、诉争事由及审查相关证据材料后即行立案。同时,要加强立案阶段的释明工作。
讼法庭,实行快立案、快审理、快结案、快执行,切实保护新居民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3、执行救助。执行是诉讼的延续,“案结事了”是诉讼的最理想状态。弱势群体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权利自我保障能力欠缺,更需要法律和社会给予特殊的保护。人民法院要在诉讼制度、内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在执行阶段,涉及弱势群体的,则应做到既要维护法制权威,又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充分实现“弱势群体生存权保护原则”。
(二)完善诉讼制度,推进审判方式改革
首先,从“保护人权”的法律原则出发,充分给予弱势群体诉权。其次,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推行普通程序简易审,做到繁简分流,在法定审限结案,避免超审限。第三,坚持立案公开,审理公开,质证公开,裁判结果公开,执行公开。法律文书要充分说明判决依据的理由,并且公开上网,以方便人民群众查阅和监督。
(三)不断改进作风,树立亲民审判新形象
一要摒弃“衙门”意识。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依法为当事人提供司法服务上,平等对待和充分尊重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对话和诉求,为当事人提供一个公正、透明和亲和力的诉讼空间,使诉讼高效有序地开展。把为民、利民、便民思想贯彻到司法工作的全过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困难疾苦放在心头,不轻视往往涉及百姓生活的小额案件。二要多做诉讼调解工作。注意把现代司法理念的民主和中立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结合起来,把法理解释同耐心做当事人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实质正义。要对现有的审判体制不断创新,为弱势群体及时、低成本地维权创造条件,使审判机关成为弱势群体的依靠。三要为弱势群体尽职服务。在诉讼中提供更多的便利,以帮助其充分实现合法权益,降低诉讼成本。鼓励事实或法律关系清楚案件的困难当事人不委托代理人,自行进行诉讼,帮助确需请律师代理而无钱委托的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对涉及弱势群体当事人的小额债务纠纷、劳务纠纷、婚姻案件等着重实行调解,力争协商解决。
法院对弱势群体提供司法保护,需要正确处理好平等原则与倾斜性保护原则之间的关系,防止矫枉过正。同时,法院对弱势群体提供司法保护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万能的。在保护弱势群体利益过程中,需要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社会各界的联动,使之进入良性轨道。
群体调研报告篇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形势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职责上面临新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内容上看,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进程上看,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伟大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把其作为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进一步明确和调整自身承担的职责和职能。一是当好组织者。努力探索和创新党的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结合方式,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结合点,充分发挥组织的优势,有效运用组织的力量,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到凝聚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共同奋斗目标上来。二是做好推动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领导支持人民群众依法当家做主,努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三是成为实践者。把服务群众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有效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的先进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在具体工作和行动中当表率、做楷模。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方式和领导能力上带来新的考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复杂、特殊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国家的政策、项目、资金来扶持,需要千千万万农民群众去奋斗,更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精心组织和有效服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农村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层次性,努力改进领导方式,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锋队;农村广大党员必须带头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努力在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先进性,做致力发展、推动工作、执政为民、艰苦创业的表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了有所作为的新舞台。一是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明确了新目标。新农村建设把农村物质文明发展的目标准确地定位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上,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目标明确地确定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上,把农村政治文明发展的目标突出地集中在“管理民主”上,这就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领导农村发展的总方向和具体目标。农村各级党组织必须紧紧把握这些目标要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中全部智慧和力量,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二是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改革提供了新动力。当前农村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比如:中央在《建议》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资源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放活经营权,必然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和实践的动力。三是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维护农村稳定提出了新要求。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在一些地方,农民集体上访具有经常性,上访人数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农村的稳定问题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影响很大,按照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把振兴农村经济作为解决农村稳定问题的根本点,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作为解决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的关键点,把加强对农民思想教育作为切入点,通过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解决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消除因经济落后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使农村稳定建立在新的社会基础上。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任务
1.要把发展新农业作为首要任务,着眼夯实物质基础、增加群众收入,努力使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新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应当看到,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熏农业承担着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吃饭和生存问题,而且为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城市支持和工业反哺毕竟是有限的,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靠“三农”自身。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引领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促进发展新农业的动力。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立足区域实际,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效益提高、实力增强;进一步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使更多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要把建设新村镇作为重中之重,致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努力使村容村貌有新改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外部形象和内部素质的统一。目前,就西部地区来讲,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住宅、道路等建设杂乱无序,乡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在这一方面,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但由于这些建设规模小、投资分散,中央政府直接加以控制和操作比较困难,更多的工作还是需要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和地方政府去落实。在新村镇建设上,要坚持规划为先的原则,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解决村镇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动员和组织力量,加快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按照节约型社会要求和“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标准,搞好乡村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处理能力;引导和激发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群体调研报告篇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业态迅猛发展,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规模逐渐壮大,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成为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的迫切需要,是引领新兴业态发展的重要保障。*街道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辖区新就业群体相关现状、经验做法、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
截至2023年6月,*街道共有*个“两新”党组织,其中新业态党支部*个,新就业群体党员*人,入党积极分子*人。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咨询座谈、随机抽样、查阅资料等形式,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党员及群众展开调研*人次。调研结果显示,从性别年龄看,男性占比*%,26岁-35岁占比*%;从政治面貌看,党员占比约*%;从文化程度看,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占比*%;从婚育情况看,已婚人士占比*%;从劳动时间看,新就业形态从业劳动者中日工作时长10小时以上占比超50%;从社会保险参与度看,各保险项目参加比例差异性明显,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成为大多数单位的选择,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缺口较大。整体看来,新就业群体文化素质偏低、技能单一,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困难重重。
二、相关做法
(一)突出“两大链条”领航,打造新就业群体综合阵地。以*科技创新园为核心,统筹*市新的社会阶层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街道“融智e家”党群+人才服务中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n”个领域,延伸党员服务、技能培训、就业发展、创业扶持等*项服务,打造全新配备、全景培育、全力护航的“1+n+x”发展链条。统筹*科技创新园园区资源、长三角新就业产业园阵地优势,打造长三角新就业产业园党群服务中心,发挥新就业服务工作站、新就业公共服务云平台、长三角新就业产业研究院、新就业技能培训基地、新就业产业孵化创新基地、新就业共享直播基地、*直播电商产业创新服务基地7大空间资源,实施“对接、孵化、赋能、输送、服务”五大培育流程,打造“157”全生命周期服务链,为新业态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二)实施“三项计划”护航,赋能新就业群体全面发展。打造“融智聚力·红领新兴”项目。实施“红巢引新”计划,以红巢筑起“新”阵地,打造长三角新就业产业园党群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党建+产业+企业”发展共同体;以红巢聚起“新”力量,打造集休憩充电、政策咨询、就业登记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共享空间——新炬hui客厅。实施“红帆赋新”计划,以红帆赋能“新”企,打造培育红色电商为主线的“红业”工程;以红帆赋能“新”地,打造“党建+互联网+思政教育”“党建+专业+直播文化”工作模式的“红育”工程;以红帆赋能“新”才,打造助力新就业群体全方位学习的“红学”工程。实施“红流融新”计划,通过构建红流之“新”有所属朋友圈、红流之“新”之所向服务链及红流之“新”欣向荣共治网“三驾马车”,全覆盖服务辖区*余名新就业群体,引导新就业群体在政治上“熟”起来、思想上“红”起来、行动上“热”起来。
(三)强化“学说做”续航,激发新就业群体治理效能。街道组织新就业群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午间壹小时”、主题党日等载体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微课堂、“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次,开展新《党章》《二十大报告》白皮书等“送学”上门活动*次。通过“空间功能叠加、阵地资源共享”的方式,构建新就业群体“学习矩阵”,依托“新炬hui客厅”,设立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角”,投放学习书籍、宣传资料等,依托街道*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蜜蜂驿站以及改造的核酸小屋“暖新驿站”开展服务新就业群体系列活动*余场。打造“先锋直播间”、培育“红色麦克风”,开展“红主播说”二十大精神活动*场。同时发挥新就业群体党员工作在路上和“云”上的优势,向基层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党建引领功能,依托长三角新就业产业园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市互联网营销师职业技能竞赛、红色主播岗位练兵等活动,举办节日慰问、联谊会、法律援助等四季暖“新”系列活动*余场。发挥新就业群体熟门熟路“活地图”优势,鼓励和引导其发挥社情收集、文明劝导、网格治理的“前哨作用”。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业态党组织覆盖面不广泛。新就业群体人员数量大,文化素质偏低,政治面貌多为群众,党组织组建率低。新业态企业流动性强,党员分散,多数企业达不到单独组建标准,个别党组织组建后也存在凝聚力、战斗力不足的问题。
(二)新就业群体个人发展不平衡。新就业群体受工作性质、个人家庭、生活环境影响,技能提升渠道单一,职业发展持续性较差。同时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先进知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就业群体党建阵地建设、党建工作宣传。
(三)企业党务工作者作用发挥不明显。新业态企业党务工作者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将党建工作与行业领域发展、新就业群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抓党建促发展认识不够,致使党组织的影响力和作用发挥不太明显。
(四)新就业群体社会保障不均衡。调查发现,新就业群体劳动保障方面存在用工不规范、劳动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此外,新就业群体自身社会保障、法律维权意识薄弱,社会保障援助渠道单一,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新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难以均衡。
四、对策和建议
(一)扩大组织覆盖,夯实组织堡垒。一是提升“两个覆盖”质效。延伸工作触角,寻找“新”人群,重点对快递站点、直播电商企业等新业态企业全面摸底。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访谈等形式,既问情况、又问需求,同步梳理经营管理需求和问题,确保底数清、台账明、统得起、管得住。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方式,推进新就业群体组织覆盖,鼓励引导流动党员、“口袋”党员及时转入党组织关系,扩大组织队伍。二是发挥指导引领作用。深化新业态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的指导力度,围绕“四敢”精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带动企业与党员“敢闯”“敢干”,加强政治引领,推动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党建引领企业健康发展,引导新就业群体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强化阵地建设,实现助新无忧。一是建设红色驿站。依托现有党群服务中心、流动驿站,优化新就业群体服务,打造一批红色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失业帮扶、充电休憩等暖“新”服务。二是推动商家惠新。开展助力新就业群体联盟倡议,鼓励红色企业、党员商户加入“爱‘新’商户”“惠‘新’企业”,力所能及地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打折、免费等优惠服务,营造互尊互助、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凝聚新就业群体力量。
(三)厚植红色基因,聚焦育新提质。一是强化培训教育。利用党建阵地和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组织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党员代表为新就业群体指导授课,加快推进新就业群体职业技能教育,不断提升新就业群体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二是强化评先树优。积极发现新就业群体中的先进代表,推荐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纳入劳模、“五一”劳动奖章等先进个人评选范畴。加大评先树优力度,开展“最美小蜜蜂”“红骑方向盘”等新就业群体专项评选活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和动力,形成人人崇尚先进、人人争当模范的良好局面。
(四)整合部门资源,牵手暖新行动。一是建立闭环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新就业群体诉求表达机制,形成“诉求收集、对策谋划、跟踪落实”闭环服务链条。发挥各级工会、团委、妇联、商务、科技等部门作用,有针对性地提供新就业群体妇女维权、劳动仲裁、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常态化开展“送关爱、送保障、助提升”等暖心活动,有效解决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二是构建参与社会治理新格局。结合工作实际,采取“主题活动+主题任务”的形式,引导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认领社会治理工作任务、签署“任务书”,发挥“走街串巷”和互联网优势,当好社会治理“后勤保障员”“问题收集员”“文明传播员”,补齐社会治理力量不足短板,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群体调研报告篇五
根据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按照《关于集中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督查调研月”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于9月11日至15日在市直机关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开展了集中督查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督查调研开展情况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高度重视,制定了《关于集中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督查调研月”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督查调研小组,由市直机关武装部部长崔春明同志带队,纪工委委员李兆润、宣教科科长赵腾参加。在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中抽取了市安监局、市许可中心、市旅游局、市贸促会、市药监局等单位为督查调研对象。
(一)督查主要内容
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2、深化创建“第一时间交给群众”党建品牌。
3、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
4、认真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5、开展“有创意的支部活动”。
6、组织基层党组织换届准备情况。
(二)调研主要内容
1、党组织委员会设置情况,班子成员配备情况,党员数量,近三年以来发展党员工作情况。
2、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措施和实际效果。
3、各项制度的建立落实情况。
4、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和作风能力建设情况。
5、机关党建工作亮点。
6、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7、对创新性开展机关党建工作,保持党员纯洁性,更好地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建议和意见。
(三)、方式方法
1、实地查看。采取听取汇报、查阅文件资料、查看现场等方式,进行实地督查调研,全面掌握工作开展情况。
2、座谈讨论。采取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的形式,听取各方工作汇报,深入了解前期工作开展情况,共同研究探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意见建议。
3、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一定数量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汇总分析调查数据,研究共性、规律性问题。发放收回机关党建调查问卷30份。
二、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现状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下属基层党组织48个,其中二级党委2个,党总支16个,党支部30个;所属党组织党员人数2059人。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直机关党建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方式、促进发展”的思路,实现了机关党建工作、业务工作、中心工作相融互动,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一)强化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健全党的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工作。新成立党委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8个,撤销党支部6个。扎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三年来,共发展党员47名。二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每年年初,工委都明确党建工作要点,按照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在“一把手”负总责的基础上,把党建重点工作逐项分解落实到每名成员和各基层党组织,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三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党员的管理。认真执行党的“三会一课”制度,不断改进会议方式,丰富党课内容。安排专人负责党费收缴工作,保证了党费收缴足额及时。四是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鼓励工会、妇委会和团委适应时代要求,创新工作理念,围绕各单位中心工作和创建和谐机关建设,广泛开展适合机关特点的思想教育、文化体育活动。
(二)强化思想建设,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一是加强了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进行了认真学习,每年都制定党员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的意见,对干部职工理论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进行专门部署,并制定相应的学习配档表。坚持开展“以讲促学、以学促干”活动。二是认真做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市直机关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聘请了党史研究室、市委党校等单位的领导和老师授课,就xx党史、当前国内外形势、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青岛市党代会精神、xx市党代会精神和党的基本知识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学员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强化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加强制度建设,精心打造高绩效和谐机关。制定了《“三会一课”制度》、《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和《xx市机关党组织党建及相关工作会议制度》等党建制度。修订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和机关工作制度,把业务工作和中心工作纳入制度管理,列入目标考核,以制度约束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的执法行为,激发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能力。抓好办公秩序,严格请销假与作息制度,严禁迟到、早退。通过制度作风建设,把机关管理规范到注重秩序、注重节约、注重协作、注重纪律、注重服务、注重形象上来,精心打造风正、心齐、气顺、务实、高效的和谐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一系列布署要求,全面提升机关各党员干部整体服务水平。
(四)与各项主题活动相结合,认真做好党建各项工作。
一是与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全市创先争优活动启动以来,工委高度重视,对创先争优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成立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参加的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对2011年度市委办公室接待科等50个科室和宗武邦等50名优秀科长予以表彰;优秀科室的主要负责人和优秀科长年终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并纳入后备干部管理,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对2011年度34个市直单位和14个镇、街道办事处69项优秀工作成果予以通报表彰;下发了《20xx年度市机关优秀工作成果立项申报通知》,对今年的优秀工作成果立项工作进行了布置,53个市直单位的81项成果和22个镇、街道办事处的45项成果通过评审,予以立项。为表彰先进,激励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授予市纪委机关党支部等25个基层党组织“市直机关创先争优实施‘先锋工程’先锋党组织”称号;授予王海东等75名党员“市直机关创先争优实施‘先锋工程’先锋共产党员”称号。在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中,所属基层党组织全部定级为先进。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机关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群体调研报告篇六
作为一名区县层面的党务工作者,能够参加今天的这个座谈会,既感到十分荣幸,又感到机会十分难得。借此机会,下面我把某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某区是某市中心城区之一,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总人口71万,共有8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15个行政村。区委直属党委(工委)24个,其中,8个街道党工委,1个直属机关党工委,15个系统党委。全区共有基层党支部(总支)508个,党员8810人。
一、农村党建工作
某区现有15个行政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238人,总户数3,890户。共有15个党支部,党员274人,其中“两委会”班子成员102人,村党支部成员51人。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都市村庄经济发展、城中村改造和社会稳定三大任务,以创建“五个好”基层组织为目标,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依托,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重点,加强教育培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加强都市村庄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促进了全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快速发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新局面
我们从新形势下城区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党支部的实施意见》,落实了区委、区农村工作局党委、各行政村党支部三级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全区构筑了区委宏观指导,区委组织部重点督导,区农村工作局党委具体实施,各涉农部门协调配合,各村党支部积极落实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机制;二是明确了区委书记、区农村工作局党委书记、各村党支部书记抓“三级联创”工作的三级责任人职责体系,进一步落实了各级领导干部村级联系点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包片、干部包村等各项制度,实现了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工作的认识、责任、措施、工作的“四到位”,从而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教育,强化培训,为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我们制订了全区农村干部教育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以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机制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是学习方式上讲求多样性。采取举办短期培训班、聘请专家授课、参观先进单位、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不断丰富政策理论学习的形式。二是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我们根据年度任务的不同,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近几年主要以“城中村”改造和思想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为重点内容对干部进行培训。组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大政方方针和中央领导的重要论述,开展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和艰苦创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三是在教育效果上注重实效性。我们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和“实际、实用”的原则,先后组织农村“两委会”干部参加了城市规划法、房地产开发、“城中村”改造项目立项及审批实务等各方面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专题讲座,使大家在熟悉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程。
通过以“三级联创”为切入点的一系列党建载体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农村各项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村两委会班子干部队伍整齐,关系协调;经济逐年稳步递增,15个村经济总收入均在3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5000多元;基层干部以优良的为民服务行动,主动为民排忧解难,化解各种矛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使“城中村”改造工作稳步推进,保持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1、以“五个好”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村工作局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局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作风集中整顿、“论团结”、“论勤政”、“论廉政”和“创佳争先评差”等学习教育和研讨活动,坚持用正确理论武装全体干部的头脑,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局党委组织优势。一是健全完善包村制度。重新制定了包村干部的工作职责,明确了目标任务,并抽调了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成立了驻村督导组,对“两委会”矛盾突出的村先后进行了两次集中整建,较好地扭转了后进村的面貌。二是培养典型,抓点带面。在北沙坡村和南关村开展“三级联创”试点工作,帮助该村先后建立健全了《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17项制度。同时,召开全区农村规范化建设现场会,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为全区村级各项事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创新制度,扩大民主,积极探索都市农村党建工作新途径
一是切实加强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着眼于有效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研究制定了党支部书记主持下的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和村委会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制度,进一步理顺了“两委会”的关系,实现了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二是加快农村基层民主进程。我们积极推行以“党内外推荐,上级党组织考察,党内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两推一选”制度,不断改进党支部换届选举的方法和程序,扩大了党员、群众对党支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将那些政治素质高、群众公认,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进班子。三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结合“三级联创”活动,我们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了“1+1双联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同时,严格规范程序,实行“公示制”,使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中出现的一个越来越大的群体,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有关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权益保护等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根据市委组织部的指示,今年二季度,我们在组织全区8个街道党工委,深入地区非公企业、区内重点项目工地、大型建筑工地、大型综合市场及劳务市场,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发放调查表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就农民工群体与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我区农民工群体及其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一、某区农民工群体基本情况
某区地处某市中心地带,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71万,辖区内商业网点、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较为集中,吸引了大批外来农民工。目前,流入我区的.农民工总数约为14,356余人,其中男性占98.4%,农民工党员为149人,占1.0%,入党积极分子294人,占2.0%,年龄结构在21―40岁之间的占66.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0%,从事建筑、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占99.7%,平均月工资收入200―500元的占52.0%,工作时间在5年以下的占58.4%。
二、开展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就城区农民工总体状况而言,农民工群体具有文化素质较低、工作流动性大、党员比例明显偏低;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大型集贸市场、建筑行业和劳务市场。基于这些特点,在农民工群体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普遍具有难易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一)在农民工群体集中的领域建立党组织
1、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由于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城市非公组织中,积极在非公组织组建党组织,加强非公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是做好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们在辖区内的71个非公组织中建立了党组织,其中涉及农民工群体的组织达51家。
2、在大型集贸市场建立党组织。在许多商业市场中,存在着大量来自农村的商品经营者。随着城区大型商业集贸市场的不断建立,为在这一领域建立党组织,对市场中的党员经营者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区先后建立了建设路“双拥市场”党支部,太乙路铁永坊市场党支部,这些市场党支部在市场经营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由于城市拆迁改造等原因,这两个市场已不存在)。去年以来,我们又在文艺路地区的李家村服装城成立了市场党支部,为在集贸市场经营户的农民工党员中开展党建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
3、在社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站。在开展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我们明确要求各街道社区建立“八个一”的基层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其中之一就是在各社区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这一机构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党员过正常的组织生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据统计,有40余名农民工党员曾经到社区流动党员联络站进行过登记和过组织生活。
(二)加强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在不断扩大非公党建工作覆盖面的同时,我们在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较为集中的非公企业和集贸市场,着力巩固党的阵地,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大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力度。我区非公企业陕西亚鑫餐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目前有党员19名,入党积极分子约50名,其中农民工党员有12名,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45名。公司党组织在开展党组织生活中,通过支部学习和丰富多采的支部文化生活,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员工在提高政治理论和文化素质同时,也为企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公司支部为了调动农民工党员的入党积极性,采取对纳新农民工党员后,给其输出地党组织和本人家庭发放喜报的方式,极大地鼓舞和触动了入党的农民工和其他员工,为企业营造了一种积极健康的政治氛围。文艺路街道党工委在李家村服装城农民工党员经营户中开展争做“模范党员经营户”活动,为讲诚信、守信誉的党员经营户颁发“模范党员经营户”牌匾,为市场党员经营户办实事、解难题,解决后顾之忧,有效地增强了党组织、党员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吸引了一批积极靠拢党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许多原来不愿暴露身份的农民工经营户主动向党组织亮明了身份。今年以来,我区先后培养非公企业和市场中的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80余人,10余人加入了党组织。
(三)关注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增强党的感召力。
业余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是农民工群体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关注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了解他们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切实解决广大农民工的实际困难,是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有力切入点。
对地区建筑工地农民工进行文明、道德、遵法讲座,发放《文明市民教育读本》3000余份。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各级文明市民学校组织的360余次各类讲座、授课中,参与活动的建筑工地农民工达1000余人次。
2、关心农民工群体业余文化生活。长期以来,远离家乡的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乏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街头文艺演出、纳凉晚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教育农民工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我区柏树林、长乐坊街道党工委通过为骡马市等大型建筑工地的农民工举办了“夏日电影专场”、“走近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真情献给农民工”等文艺晚会,加大对农民工群体及党员的政策宣传和教育管理工作。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社区、驻地单位、农民工代表同台演出,同唱革命歌曲,不仅教育了农民工,而且使农民工逐步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
三、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
目前,由于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及基层组织建设在我区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城市劳务市场中建立党组织尚属空白。目前,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依托非公企业党组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站等组织载体进行,对农民工的教育、管理、权益保障无法实现专门化和集中化,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仅限于“搭车”之列,这就影响了社会及用工单位对他们的重视程度,阻碍了党员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或单位单独建立党组织,专门负责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组织发展工作,应是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但是,由于农民工群体中党员数量极少,而且比较分散,党员流动性大等客观原因,加之许多农民工较为集中的用工单位负责人功利观念较强,主观上不愿意成立党组织,给在这一群体中建立党组织设置了重重障碍。
2、农民工党员身份无法确认和证明,存在着农民工不愿暴露身份问题。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党组织在这一群体中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政治舆论宣传和社会氛围,从而使农民工群体感受不到党组织的存在,逐步形成了农民工党员党性观念不强,思想意识淡薄,政治上不积极要求进步的恶性循环。二是从农民工外出务工原因来看,他们主要是为了谋生、挣钱,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物质需求,根本顾不上精神上的追求和政治上的进步。三是受现行党员管理的制度和政策的限制,如何证明农民工党员的身份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正常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
3、许多农民工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党员权利与义务无法履行,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本人不愿意暴露党员身份,另一方面是流动党员的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党组织不健全、工作不力,无法正常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输出地党组织由于距离远,对流出的党员疏于管理,输入地党组织怕增加负担,不愿意接收,致使许多农民工党员处于游离状态,作用难以发挥。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农民工群体及基层党组织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加大对农民工群体及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宣传力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对农民工群体及党员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农民工所在的非公企业党组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站要经常深入这一群体,与其沟通交流,促膝谈心,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他们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其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促使其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方法。针对农民工党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建议中组部明确农民工输入地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建立农民工流动党员联络站,加强与农民工所在企业或社区党支部的联系,及时为他们提供有关农民工及党员的有关情况,确保农民工党员全部接转组织关系,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从而加强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2、改革创新党员身份认定的方法与手段。农民工党员身份的不确认,很难使他们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确认农民工党员身份的有效方法就是使用由农民工输出地党组织签发的《党员证》。《党员证》作用在于:一是方便党组织认定党员身份;二是方便党员凭此证在工作地党组织交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活动。建议中组部在全国尽快建立并实行《党员证》制度,使农民工党员凭《党员证》接受工作所在地党组织的服务、教育和管理,从而形成“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3、加大对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政策研究和支持力度。鉴于目前各地对做好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责任主体含糊,工作任务难以落实,社会氛围不浓厚等现状,建议中组部在调查研究,摸清状况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有关加强农民工群体党建工作的相关文件,加强农民工党员输出地与输入地党组织的双向联系,解决部分党员不愿意暴露身份和找不到党组织的问题,进一步明晰这项工作承载主体、输出与输入地相关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以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贯通,左右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这项工作富有成效地开展。
群体调研报告篇七
立足实际求真务实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新一届党委班子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路子,尤其是在企业改革、发展等非常时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良好的功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企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尤其是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对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和创新速度较慢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情况的新的形势和工作现状。尤其是面对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不断创新思维、方法的要求。结合上半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粗浅谈谈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上存在差距。主体方面,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观念上存在的差距,政工干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掌握不透,加上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观上出现了偏差,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自认为自己的工作不重要,瞧不起自己。客体方面,主要是工作对象观念上存在的差距。目前职工中普遍认为,只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政治学习学不学无所谓,在日常工作中体现为重业务学习轻政治学习的情况。
2、客观上工作难度很大。一是制度落实难。政工工作的考核力度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制度的落实上热下冷,局部热普遍冷。二是渠道疏通难。部分干部和一些基层管理者普遍认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政工干部和领导干部的事,从而导致党建和政工工作渠道的`不畅通。
3、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体现在学习上就是一人念、大家听,一人写、大家抄,完全按照计划安排指定的学习内容,照本宣科。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耐心不够,超前性不强的简单说教,不以情以理说服,取而代之的是以罚代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
4、“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依然存在。在个别领导干部和基层部门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在部署工作时只讲经济指标,考核工作偏重经济效益,由于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导致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出现队伍松散、阵地萎缩等问题。
5、部分职工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道德素质滑坡现象严重。一方面集体观念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个人利己主义倾向上升,对企业的兴衰荣辱感淡化。二是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意识淡化,创劲不足,混日子现象严重,对企业的财产和资源关心不够,浪费严重。三是工作积极性弱化,工作作风虚、漂、散、懒,更多的精力不是放在提高工作质量和创新上,而是放在社交关系的攻关上。
6、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实际现象严重。政工工作在结合企业、部门实际方面差距较大,思想教育工作浮在面上,流于形式,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检查和一级做给一级看的。尤其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研方面做的远远不够,思想动态分析凭主观、道听途说以点概面现象突出,更有避重就轻的问题存在。
7、党建和政工队伍自身建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政工人员配备、交流方面力度不够;二是对基层政工干部的培训教育不够;三是政工干部自身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自信,不自重,创新意识不强;四是企业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和肯定力度不够,政工干部缺乏后劲和动力。
8、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影响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个别干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官僚作风和对群众居高临下等表现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思考及对策
通过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我认为要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使政工干部和群众走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误区;二是要解决好虚实结合问题,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加强同企业改革、稳定大局相结合,与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增强职工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相结合,从而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三是要解决好一盘棋问题,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行政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建立起和谐向上的、文明团结的良好发展氛围。
要解决好以上问题,我认为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观念决定行动。应结合企业改制、改革这个契机,从领导干部做起,重新认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提倡大政工机制,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政工干部要挺起腰杆,积极学习和吸收大唐国际的管理理念,树立起“有为才有位”的理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
2
群体调研报告篇八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群体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能力上也产生两极分化,导致一些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缔约能力(交易能力)及诉讼能力(诉讼承受力)相对低下而无法实现其基本权利,从而形成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如同在自然界一样,都会有弱者存在,这是不需争论也无法消除的客观事实,关键是一个社会能否真正确认并通过制度保障的形式实现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由于现有法律不足以适应这种群体分化的现实,无法完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故需在法律理念更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法律保护机制,才能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本文以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弱势群体——劳动者、消费者及事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事故、触电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为典型,从民事审判实务的视角来探讨上述课题。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集体名词,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法学范畴,而更多地属于社会学领域的概念。“弱势”是相对于“强势”而言的,因此社会弱势群体就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对社会人群根据一定标准进行比较的结果。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的共同差别表现为经济利益、生活质量和承受力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即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现在:贫困性;低层次性;脆弱性。主要涉及贫困者群体、残疾人群体、精神病患者群体、失业者群体等。法学上的人是由种种权利和义务构成的抽象综合体,法学上的弱势群体不同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并不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描述出来,而是人们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情况而主观设置的标准,主要是指在日常交易或缔约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且在纠纷处理中诉讼能力较差、以致不易实现自己基本权利的特定法律主体。笔者以为,从法律的发展来看,随着人类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雇佣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类工业事故也在不断增加,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消费者、事故受害人成为现代社会最典型和数量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
上述法律主体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在法律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隶属关系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身份关系产生隶属关系,一些合同关系同样可以产生隶属关系。劳动关系的特征即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隶属关系,劳动者在合同关系存续过程中对用人单位处于经济上的依附关系。
2、信息的不对称。虽然在一些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由于双方对信息掌握程度相差较大,造成双方市场交易地位的实际不平等。如消费者与经营者特别是处于垄断地位的经营者虽然在合同关系中是平等主体,但由于消费者相对于经营者,在销售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获取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导致双方的交易地位实际上并不平等。在医疗事故法律关系中,相对于掌握专业技术及医疗信息的医疗机构,事故受害人在信息上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3、经济力量的差距。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组织的实力不断增大,自然人与经济实体间的资源占有能力更显悬殊,导致两者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实现能力不平等。
4、生理原因的脆弱性。随着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及触电事故的不断增多,事故受害者形成一个数量众多的群体。因自身生理及精神上的脆弱性,导致事故受害人对自身权益的维护面临诸多困境。
5、制度的不利影响。就弱势群体的诉讼能力和诉讼承受力而言,需要的是及时、高效、简便的纠纷处理机制,但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及民事诉讼制度的诉讼成本过大,不利于弱势群体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我省涉及弱势群体诉讼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争议案件
1、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特点。从审判的情况看,我省法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有以下特点:
一是案件数量持续上升。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起诉到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增长态势。1995年至20__年,全省受理一审劳动争议案件年平均增幅达38.67%,其中,20__年全省法院共新收一审案件××*件,比20__年增长××*%,比1995年增长××*%。
二是案件类型和分布相对集中。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多发生在工资支付、保险、赔偿等主要方面。案件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其中劳动者与非公有企业或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间发生的劳动争议较多。前者多表现为拖欠工资、加班费产生的纠纷,约占一半左右;后者表现为劳动合同解除后产生的经济补偿金、社会保险金的支付等问题。此外,劳动争议案件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发生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劳动争议案件居首位。
三是案件处理难度大。受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关系影响,我省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在审理和执行过程中具有“多、新、难”的显著特点。一是案件类型日益增多。除传统类型的案件外,近年来出现了劳动合同续订争议、住房公积金争议、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补助费争议、工龄争议、劳动者档案争议等新类型案件,向传统的劳动争议审判工作提出了挑战。二是案件调查取证难。由于多数用人单位和外来工法制意识淡薄,致使无书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纠纷居多,诉讼双方取证困难。三是案件适用法律难。劳动争议案件涉及法律、法规、规章等多层次的法律规定,则往往相互之间存在冲突,在适用上存在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法律适用难于把握。四是审结案件执行难。许多案件因雇主逃逸或转移、隐匿财产等原因而得不到执行,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于保障。
2、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劳动仲裁程序前置但不具有终局性的制度设计成为劳动者及时寻求法律保护的最大障碍。按照我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必须先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对裁决不服的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且仲裁裁决一般在当事人起诉后自然失效。但是,劳动仲裁前置原则给司法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由于仲裁前置,形成了事实上的“三审终审”。一起劳动争议案件经过一裁两审,在正常情况下结案也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与普通民事案件“二审终审”的体制相比,增加了劳动者的讼累。一旦当事人提起诉讼,法院的审理工作必须重新开始,原有的仲裁裁决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对劳动争议案件重复处理,对有限的'司法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对于那些在劳动争议中需救济的劳动者,特别是外来打工者,更无法承受这种处理方式造成的诉讼拖延,而一些用人单位也利用这一制度,转移、隐匿财产以逃避法律责任。(2)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存在脱节现象。在仲裁前置阶段,因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没有查封、扣押和先予执行财产的权力,劳动者也无法律依据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给一些企业老板逃匿与转移财产提供了时间。一些劳动争议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时,企业出资人早已不知去向,企业的财产亦已转移完毕,劳动者最终得到的无异于一纸空文。(3)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劳动仲裁时,劳动仲裁委倾向适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的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而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依法只能适用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且由于两个部门对法律的理解往往存在不一致之处,造成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中的法律适用混乱。
其次,过短的申请仲裁期间成为劳动者讨薪的“死穴”。根据《劳动法》第82条规定,劳动者应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申请仲裁,而原劳动部的相关意见将“争议发生之日”解释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的同志认为,工资依法应按月发给劳动者,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支付或未足额支付工资的当月就知道或应当知道该事实,故而一般只支持劳动者申请仲裁之日前60天的工资请求。在拖欠加班费较普遍的地区,一些地方政府也以被拖欠工资的劳动者人数众多、拖欠工资总额较大为由,片面强调保护投资商的利益。这种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劳动者权益,使用人单位工资拖欠得越多越对其有利,助长了欠薪之风,忽视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处于弱势地位的事实。
(二)涉及消费者的纠纷
1、我省涉及消费者纠纷的现状
一是涉及消费者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总数较大。据统计,广东省各级消委会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呈逐年递增态势,20__年受理投诉××××件,比20__年增加71.2%。
二是消费纠纷的热点集中于住房、医疗、公用事业社会服务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及公用事业社会服务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后,普通生活日需品消费只占消费者消费价值的极少部分,住房、医疗等成为普通居民的主要消费渠道,而消费者在这些领域的弱势地位远比普通生活消费为甚。
三是消费纠纷的非讼解决率低、起诉率低。经与我省部分消委会座谈了解到,由于社会诚信约束机制的缺乏,一方面消费纠纷通过协商调解机制解决通常较为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诉讼成本过大和诉讼周期过长且消费者取证困难,消费者往往畏于诉讼而经营者则不惧消费者向法院起诉。
2、涉及消费者诉讼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消费者诉讼的成本偏高。与商事纠纷相比,消费纠纷涉及的诉讼标的额较小,因此消费者的诉讼承受力也相对较低,更需要一个简便、高效、低廉的诉讼机制来解决问题。但是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简易程序,只是普通程序在送达、庭审方面的相对简化,由于立案、审理、执行在法院机构与程序上的分离,以及一审、二审、执行的一般案件处理流程,涉及消费者诉讼的周期和成本仍然较高,而且这种成本与预期收益相比有时是得不偿失的,这导致消费者实际上较难通过诉讼途径实现其基本权利。
其次,消费者的举证较为困难。在科技进步、促销手段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消费者不可能对科技时代生产出的商品结构、性能、品质等诸多方面有明确和深刻的了解,因而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难以就经营者的过错进行有效举证。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举证责任倒置规定了八种情况,其中涉及消费者权益问题的只有产品质量和医疗事故,其他方面都需要消费者举证,这显然不足以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
其三,纠纷的解决方式单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规定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四)根据仲裁协议仲裁;(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规定看似提供了许多解决方式,实际上解决纠纷的终极手段仍是诉讼。目前,由于生产与经营的社会化、专业化,常常使消费者难以靠自身力量寻找和追究侵害消费者权利的责任者,在缺乏有效行业自律和处理消费投诉的行政执法效能较低的情况下,消费者要想真正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得不选择成本最高的诉讼途径。
其四,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影响了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至今已近十年,其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所发挥的作用勿庸置疑,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如对于“消费者”的界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为“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主体,但对于“知假买假者”是否构成消费者,并无可操作性规定。又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该法的适用范围是否包括房地产、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领域,亦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各地处理标准不统一。其他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在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中,由于商品房验收存在规划验收、工程质量验收、电梯验收、消防验收、环保验收等多项标准,在取消综合验收后,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商品房交付给小业主的标准无明确的可操作性规定,导致购房者在收楼问题上摇摆不定,客观上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三)涉及道路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及工伤事故的纠纷
1、道路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及工伤事故诉讼的主要特点:
一是诉讼总量增长明显。广东省各级法院在20__年受理上述一审案件共计××××件,比20__年增长××××%。
二是各类事故诉讼的数量增长不平衡。其中,由于工伤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工伤事故诉讼数量增长不多,而交通事故数量近年增长迅速,成为所占比例最高的事故诉讼。我省20__年受理一审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件,比20__年增加××××%。
三是案件审理难度大。由于事故赔偿款对遭受事故的受害人的日后生活影响很大,赔偿项目又名目繁多、复杂交错,所以劳动者对诉讼的期望值很高,上访、投诉、缠讼乃至采取过激行为等事件时有发生。
2、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寻求法律保护遭遇的难题:
首先,工伤事故外理程序过于冗长。对于工伤事故赔偿案件的处理,《劳动法》及《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不同于一般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先是要进行工伤认定(30日内提出申请,60日内作出认定),对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60日内提出申请,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不服的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15日内提起,3个月内审结),行政诉讼实行二审终审制(15日内上诉,2个月内审结);然后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和劳动能力鉴定(30日内提出申请,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查(15日内提出申请,复查期限无规定,以60日计),对复查结果不服的还可以向上一级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15日内提出申请,重新鉴定期限无规定,以60日计);接着是仲裁阶段(60日内提起,60日内作出裁决);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15日内提起,3个月或6个月内审结),民事诉讼也实行二审终审制(15日内提起,3个月内审结)。如果以上程序都走一遍,即使都在审限内结案,最长要花费1050天,接近3年,扣除提出申请的时间也还要两年多。
其次,医疗事故鉴定难。目前,虽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主管机构已由卫生行政部门变为医学会,但是其鉴定体制仍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行业保护的倾向。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虽然明确医疗事故的过错及因果关系证明实行举证倒置即由医疗机构举证,但最终仍要落实到事故责任的鉴定,只是医疗机构更多成为申请事故鉴定的主体。处于极度弱势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要想得到一份对自己有利的医疗事故鉴定,往往困难重重。
其三,道路交通事故配套法规不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该法所规定的一些配套法规仍未出台,严重影响了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的利益。由于规范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条例迟迟没有出台,道路交通事故中保险人的责任性质及责任范围不明确,导致各地的司法标准各异。而且,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规定的社会救助基金至今尚未成立,对不能及时或不能获得民事赔偿的受害人来讲,法律规定的其可得到救助基金机构救助的权利不能得到实现。
其四,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不易得到充分的赔偿。在司法实务中,囿于现行法律的不合理规定及一些法官过于保守的司法理念,事故损害赔偿请求权人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赔偿。一是我国医疗事故赔偿和工伤事故赔偿标准适用特别的规定,其赔偿标准远远低于普通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实践中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与未构成医疗事故仅构成医疗过失的案件相比,由于后者适用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而前者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往往后者反而比前者赔得更多。二是在后续治疗费和精神损害赔偿的裁判上,一些法官未能充分考虑事故赔偿请求权人的弱势地位,过分限制其赔偿要求。如一些法院为案件的简便处理,不考虑支持当事人提出的合理且可预见的后续治疗费,给当事人造成讼累。
进一步加强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建议
同情弱者,扶助贫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特别的保护。同时,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的立法层面,还必须在法律的运行、促进权利实现方面寻求切实可行的法律措施,方能实现全方位的保护。
(一)树立实质公平的理念,确立注重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原则
现代社会之所以愈来愈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保护,是文明社会道德水平及法律进化的产物。法律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体现了法律正义,是消除个体痛苦的人道主义与消减社会痛苦的功利主义的双重要求。现代法律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在追求平等保护的前提下,对社会弱者进行倾斜保护,劳动法脱离私法而独立发展就是一个明证。一个良好的法律必须是正义的法律,正义的法律必须是关爱和保护弱者的法律。而我国现行的各项程序法和实体法,大多只确立了平等、公正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导致在处理当事人现实地位极不平等的各类法律纠纷中,只注重对有关各方平等对待,而不能保证弱势一方得到“特别保护”。因此,我们在司法实务中必须确立注重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原则。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一方面可以体现社会对弱者的人文关怀,改变弱者的不利境况,确保其生存,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整合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关系,为经济健康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创造条件。
(二)建立高效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现阶段强制仲裁程序的存在,使一些案件经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调解或裁决方式予以消化,一定程度上使法院缓解了案件数量过度增长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相对于劳动争议案件案情简单和标的较小的特征,相对于劳动者对过高诉讼成本、过长诉讼期间难以承受的事实,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确有进行修改、完善的必要。要建立公正、高效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还必须从立法上对现有制度进行变革。对于处理模式的选择,宜建立“或裁或审,各自终局”,即当劳动争议发生后,任由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或法院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且二者只能选择其一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有效分流案件的压力。但在目前的这种现实状况下,这种设想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体制改革不仅要实现高效还要保证公正,而由于以下原因,现有劳动仲裁机构并不完全具备这一要求:一是现有的劳动仲裁机构实际依附于劳动行政部门,具有行政性,很难体现裁判的中立性;二是现有的劳动争议仲裁员主要是劳动行政部门内部委任的,大多是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法律素养不足,加之又无公开和严谨的仲裁程序,权威性不够;三是劳动争议案件不同于普通的民事案件,体现了国家对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和劳动关系的强有力干预,应由法院进行终局裁判,不宜直接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终局性裁决。其次,该种设想不可能有效地实现案件分流。由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中立性、权威性均不足,所预收的仲裁费用又远远高于法院的诉讼费,加之劳动者法律意识较淡薄,大多不可能与用人单位事先约定仲裁,最终绝大多数案件反而会涌向法院。因此,在实施该种改革之前,有必要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必要的改造,使之成为更为独立的仲裁机构,并确立较全面和严谨的仲裁程序。同时可借鉴人民法院对商事仲裁进行司法审查的有关规定,建立人民法院对劳动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制度。
由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诉讼承受力较低,其能接受的司法救济必须是高效和低廉的,而现有的诉讼程序即便是简易程序的诉讼成本和诉讼周期也是他们无法承受的。同时,据统计,我省基层法院从20__年到20__年适用简易程序的比率均达到70%左右,说明基层法院受理的绝大部分案件是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的案件,如进一步建立小额债务案件的速裁机制,真正实现案件处理的繁简分流,也有利于根本上解决我省珠三角地区案多人少的困境。
由于涉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案件大多标的较小、事实简单且当事人强烈要求快速处理,我国迫切需要在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中设立一种新型的小额诉讼程序,创设比现行简易程序更快捷、成本更低、周期更短的诉讼制度。根据各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小额诉讼程序应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禁止律师代理,以减轻诉讼成本;二是应以一次期日审结、当庭宣判为原则,保证质证与认证的灵活,判决书的制作力求简洁;三是对不服判决的司法救济尽量简单,即采取一审终审,以保证小额权利的快速实现。
(四)在实体法律适用上,对法律作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
要真正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仅要在诉讼程序上保障其权利,在实体法的适用上更应充分保证其权利的实现,以实现案件处理的实质公正。如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对法律、司法解释虽无明确规定举证倒置的,而举证责任由弱势一方当事人承担可能造成不公平后果的,可依据民法的诚信原则将举证责任分配给强势的当事人承担。又如在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期间的理解上,由于获得工资、加班工资是劳动者的重要权利,该项权利的实现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权。从工资拖欠之日起六十日不申请仲裁即不予保护,这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群体是苛刻的,也会助长不良企业更加变本加厉地拖欠工人工资,弊端太大,难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关于拖欠工资的追索时效,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是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算,可以理解为从纠纷发生了才起算。但原劳动部《关于执行〈劳动法〉的意见》则解释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算,这与法律的立法精神不相符,作为行政规章,法院可以不予适用。
(五)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
为了保证法律赋予每位公民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切实得以实现,法院必须对社会弱群体提供各种有效的司法救助。一是进一步健全为处于弱势地位当事人提供诉讼指导的制度。明确审判人员有义务为欠缺诉讼能力的弱势当事人进行诉讼风险告知、举证说明及法律释明。二是要进一步做好诉讼费的减免工作。对属于弱势群体的当事人可不预收诉讼费或不收诉讼费。三是深入研究探索建立保护弱势群体的公益诉讼制度及支持诉讼制度。对涉及弱势群体的诉讼,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由有关社会团体出庭支持诉讼。
群体调研报告篇九
近年来,新一届党委班子对党建和思想政治非常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逐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路子,尤其是在企业改革、发展等非常时期,党建和思想政治发挥了良好的功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企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尤其是党建和思想政治的环境和对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和创新速度较慢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情况的新的形势和现状。尤其是面对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党建和思想政治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不断创新思维、方法的要求。结合上半年党建和思想政治情况,粗浅谈谈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上存在差距。主体方面,主要是思想政治者队伍观念上存在的差距,政工干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掌握不透,加上社会上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党建和思想政治者主观上出现了偏差,认为思想政治可有可无,自认为自己的不重要,瞧不起自己。客体方面,主要是对象观念上存在的差距。目前职工中普遍认为,只要有过硬的业务技能,政治学习学不学无所谓,在日常中体现为重业务学习轻政治学习的情况。
2、客观上难度很大。一是制度落实难。政工的考核力度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制度的落实上热下冷,局部热普遍冷。二是渠道疏通难。部分干部和一些基层管理者普遍认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是政工干部和领导干部的事,从而导致党建和政工渠道的不畅通。
3、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体现在学习上就是一人念、大家听,一人写、大家抄,完全按照计划安排指定的学习内容,照本宣科。体现在上就是耐心不够,超前性不强的简单说教,不以情以理说服,取而代之的是以罚代做思想政治的现象。
4、“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依然存在。在个别领导干部和基层部门中,对思想政治存在着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在部署时只讲经济指标,考核偏重经济效益,由于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导致基层思想政治出现队伍松散、阵地萎缩等问题。
5、部分职工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道德素质滑坡现象严重。一方面集体观念及社会公德意识淡化,个人利己主义倾向上升,对企业的兴衰荣辱感淡化。二是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意识淡化,创劲不足,混日子现象严重,对企业的财产和资源关心不够,浪费严重。三是积极性弱化,作风虚、漂、散、懒,更多的精力不是放在提高质量和创新上,而是放在社交关系的攻关上。
6、党建和思想政治脱离实际现象严重。政工在结合企业、部门实际方面差距较大,思想教育浮在面上,流于形式,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检查和一级做给一级看的。尤其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研方面做的远远不够,思想动态分析凭主观、道听途说以点概面现象突出,更有避重就轻的.问题存在。
7、党建和政工队伍自身建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政工人员配备、交流方面力度不够;二是对基层政工干部的培训教育不够;三是政工干部自身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自信,不自重,创新意识不强;四是企业对党建和思想政治的关注和肯定力度不够,政工干部缺乏后劲和动力。
8、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对党建和思想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影响到党建和思想政治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个别干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官僚作风和对群众居高临下等表现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思考及对策
通过多年来思想政治的实践,我认为要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的重要作用,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使政工干部和群众走出党建和思想政治的误区;二是要解决好虚实结合问题,把党建和思想政治的改进和加强同企业改革、稳定大局相结合,与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增强职工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相结合,从而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三是要解决好一盘棋问题,把党建和思想政治与经济、行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建立起和谐向上的、文明团结的良好发展氛围。
要解决好以上问题,我认为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观念决定行动。应结合企业改制、改革这个契机,从领导干部做起,重新认识党建和思想政治,积极提倡大政工机制,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为政工干部要挺起腰杆,积极学习和吸收大唐国际的管理理念,树立起“有为才有位”的理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和责任心。
2
、要深入调查,强化服务。起着保证作用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具有人本性和服务性的特性,因此这项的着力点放在人上,突破口放在强化服务上。我厂目前职工队伍的思想非常复杂,应建立一种定期调研制度,把成天忙忙碌碌的事务性应付变为走下去与群众的实实在在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问题,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使“四个服务”在行动上得到有效的落实。
3、要统筹协调,整合管理。要大力整合职能部门的相近和同类管理,比如对于支部来说,党工部、纪检、工会的考核、指导职能可以整合,实行统筹部署,分散抽查,集中检查形式,一方面减少了基层的应酬,二是增加了职能部门沟通交流机会,三是解放部分管理资源,四是更加有利于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合力的形成。
4、要围绕中心,虚功实做。作为生产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只有和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有机结合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企业、支部党建和思想政治必须要结合近期企业和部门的实际,围绕中心寻找突破口和结合点,实行月度计划报表制度;同时要结合中心不断创新载体、创新内容,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
5、要密切群众,多办实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改进的关键环节就是改善干群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的再分配、机构岗位的重组,分配差距的拉大必然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要化解矛盾必须把注意力放到努力解决职工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上去,让职工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和干部在为企业着想、在为职工着想。
6、要丰富载体,营造气氛。近年来,职工参与各类文体活动的意识弱化,因此厂里每年要集中精力开展若干项大型的职工文化活动,各职能部门再结合各自的实际分类开展一些职工喜闻乐见的局部活动,大小结合,动静结合,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在活动中慢慢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
7、要巩固阵地,加强宣传。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媒体资源,集中进行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大型宣传活动,尤其是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形式直观活泼的特点,集中职能部门信息资源,多做些宣传鼓动,让职工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企业动态。
8、要激活政工队伍,提高素质。政工队伍目前存在最大的障碍就是自信不足,活力不够。因此要一方面须提高政工人员的政治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是要加强交流和培训,尤其是基层部门的政工干部,应多提供机会外出学习和培训,增强知识素养和拓宽视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样才能提高积极性,增强政工队伍的活力;三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党政一把手都是党建和思想政治第一责任人,互为ab角,实行责任共担;四是配强、年轻化政工队伍。
、要深入调查,强化服务。起着保证作用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具有人本性和服务性的特性,因此这项的着力点放在人上,突破口放在强化服务上。我厂目前职工队伍的思想非常复杂,应建立一种定期调研制度,把成天忙忙碌碌的事务性应付变为走下去与群众的实实在在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问题,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使“四个服务”在行动上得到有效的落实。
3、要统筹协调,整合管理。要大力整合职能部门的相近和同类管理,比如对于支部来说,党工部、纪检、工会的考核、指导职能可以整合,实行统筹部署,分散抽查,集中检查形式,一方面减少了基层的应酬,二是增加了职能部门沟通交流机会,三是解放部分管理资源,四是更加有利于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合力的形成。
4、要围绕中心,虚功实做。作为生产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只有和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有机结合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企业、支部党建和思想政治必须要结合近期企业和部门的实际,围绕中心寻找突破口和结合点,实行月度计划报表制度;同时要结合中心不断创新载体、创新内容,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
5、要密切群众,多办实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改进的关键环节就是改善干群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的再分配、机构岗位的重组,分配差距的拉大必然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要化解矛盾必须把注意力放到努力解决职工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上去,让职工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和干部在为企业着想、在为职工着想。
6、要丰富载体,营造气氛。近年来,职工参与各类文体活动的意识弱化,因此厂里每年要集中精力开展若干项大型的职工文化活动,各职能部门再结合各自的实际分类开展一些职工喜闻乐见的局部活动,大小结合,动静结合,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在活动中慢慢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
7、要巩固阵地,加强宣传。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媒体资源,集中进行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大型宣传活动,尤其是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形式直观活泼的特点,集中职能部门信息资源,多做些宣传鼓动,让职工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企业动态。
8、要激活政工队伍,提高素质。政工队伍目前存在最大的障碍就是自信不足,活力不够。因此要一方面须提高政工人员的政治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是要加强交流和培训,尤其是基层部门的政工干部,应多提供机会外出学习和培训,增强知识素养和拓宽视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样才能提高积极性,增强政工队伍的活力;三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党政一把手都是党建和思想政治第一责任人,互为ab角,实行责任共担;四是配强、年轻化政工队伍。
群体调研报告篇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是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作为的关健时刻,具有精力充沛、记忆清晰、思维敏捷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思维片面、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等弱点,引导不好,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走上犯罪道路。因此,认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计199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普通中学11所、完全完小140所、教学点36个、幼儿园7所。有在编职工3251名,学生71713名。有法制副校长136名,其中公安民警91人、检察院检察官1人、法院法官1人、司法干警5人、村党总支书记3人、村委会主任1人、村委会治安员34人。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
(一)类型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盗窃烟、玩具、食品、化妆品、摩托车等侵财类案件和殴打他人为主的伤害类案件上。侵财类案件中青少年的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贪利型”,大多以侵占他人钱财为目的,得逞后伙同他人共同挥霍、享乐。伤害类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报复型”,大多因日常琐事产生不和,出于报复,殴打他人。
(二)犯罪方式多为团伙化,共同犯罪较为突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迷茫、空虚、自卑,对社会认识不足,加之体力较弱,为了寻求“自我保护”和讲“哥们义气”,往往相互纠合,拉帮结派,凭借人多势众,互相壮胆,有恃无恐,实施犯罪。
(三)犯罪低龄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三、犯罪原因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部分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被人利用。
2、少数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3、少数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二)客观原因。
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三是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青少年心理受严重伤害。四是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五是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2、学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不够,与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三是学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3、社会诱因的侵蚀。一是近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特别是音响制品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并给买烟、买食品、开夜场等,致使他们“乐不思蜀”,学习没心思,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成瘾者就如同吸毒一样,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二是缺少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课余时间无处可去。三是少数学生在外租房,造成学校、家长监管失控,极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对策及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一)加强法制教育。组织公检法司等单位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法制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犯罪嫌疑人现身说教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自护能力。
(二)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青少年(特别是学困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配备心理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社会各界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创造全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环境。针对社会上的负面环境影响,应当加强网吧、出租屋、小书摊、室等这些地方的查处打击力度。从严管理,让这些场所的经营人员,合法经营。同时各单位组织青年志愿者与学困生结对帮扶,对他们生活上予以关心、学业上予以辅导、心理上予以引导,全社会创造出关爱青少年的良好氛围。
群体调研报告篇十一
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价值观在传统影响的基础上,面临着新的挑战,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地方。研究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从而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创新意识和献身精神,以适应开放和改革的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价
值观的新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开放区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
(一)理想观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与内地一样,并没有失去青少年浪漫的天性,他们对人生、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的理想观有如下特点:
1、人生目标取向多元化。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当问及“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回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建立事业,追求知识、财富、爱情、服务社会,成立家室和献身祖国等等都有涉及,与内地学生相比,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有庸俗低级的人生追求。这与开放地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种并存相联系。
2、社会理想层次较低,往往与个人利益相联系。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虽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但对于社会理想则比较淡薄。有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不少糊涂观念。他们更重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追求,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希望在满足自己的兴趣、才能的前提下,服务社会,热爱祖国。但如果把开放区的青少年学生与香港相比,开放区学生的社会理想则更浓些。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
(二)公私观
公与私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范畴。公私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体现。目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在公私观方面表现出多元的选择趋向和讲求个人实际的特点。
从以下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的特点。
1、传统的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明显让位于先公后私,尤其是公私并重的道德观。
2、公私兼顾的观念已成为学生公私观的主流。
3、在公私兼顾这个天平上,开放区青少年学生明显把砝码加在个人利益一头。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区学生对公私并重和先私后公选择均比内地高,而先公后私却远比内地低。
4、先私后公、有私无公的观点也露出苗头。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变化的特点和趋向,说明当前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方面已由只重社会价值向寻求二者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影响在学生道德意识观念中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公私兼顾的思想中缺乏那种为祖国为人民献身,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忘我型思想。这与社会主义德育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值得开放区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三)苦乐观
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感受,通常是通过“苦”与“乐”的感受表现出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与个体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相联系的。因此苦乐观可以反映出价值观的特点。
1、强调自我发展,以自我理想的实现为乐。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在幻想年龄中构思自己的未来,以自己的理想未来的实现为乐。如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然而他们的这种理想追求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相联系,讲求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缺乏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精神。
2、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苦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如学习相联系,认为条件困难,学习不如意就是苦,而对于“以苦为乐”的看法则持反对意见。他们的苦乐观是以实际的体验为标准,缺乏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与开放区青少年讲求实效的价值观相联系的。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已经不再追崇那种精神式的苦乐观,取而代之的是实际体验式的苦乐观,因而对于体力劳动有着鄙视感,吃苦精神不够,在挫折面前有进取心,但缺乏顽强的毅力。
3、在自身理想追求的同时,重视享受,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享乐主义。
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开放区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消极“享乐”主义观念,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享乐”,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钱,把金钱看成是享乐的前提,这种思想虽然为数不多,但代表了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态,不可忽视。
二、影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放区,受到影响最深刻,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活方式等等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讲求经济价值、经济利益的意识观念,形成一股“经商热潮”,促进人们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滋展,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以家庭和小团伙影响最为主要。一些家庭成员的意识观念、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出现“一切向钱看”思想和讲排场、摆阔气现象,以及学校、社会小团伙的意识观念,都给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以一定的影响。学校德育并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观念和工作上存在不足,造成一定的失误。
首先,学校德育目标单一,忽视了“双差生”的思想教育。传统观念认为德育就是讲求步调一致,讲求单一思想,忽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特别是对于“双差生”,往往按优秀生的统一要求来教育,结果使得学校德育失去针对性,在学生中出现思想断层。
其次,德育内容空洞无物,脱离现实实际。许多教师为搞好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升学率,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工作中空谈教条理论,空喊政策口号,不能就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具体的生活实际偏差太远,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社会理想、政治思想薄弱。
第三,德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化,德育工作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内层。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目的,在方法上,认为“政治教育就是灌输”,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造成学生的品德游离现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前面三个因素对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开放的影响是客观的因素,而学校德育则是主导因素。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是当今开放地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问题。
三、教育对策。
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些新特点进行教育呢?这里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问题来探讨。
(一)德育的微观建设
德育的微观建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自身内部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问题。前面分析过,由于“左倾”思想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德育长期处于目标单一化、方法形式化、内容抽象化的现象,与开放的局势不相适应。学校德育必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
1、学校德育目标层次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网络结构体系。同时,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又是多元化、两极化,因此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层次化。
第一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提倡和树立“大公无私”、“勇于献身”、“艰苦奋斗”的崇高价值观念。这是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特别是党团员、少先队员、先进分子必须以此作为最高行为目标和准则,不断进取和奋斗。
第二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观,提倡和树立“先公后私”,在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观。这是一般性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以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三层次是一种基本的要求,就是消除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择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思想,培养青少年以自我的行动、才能为社会贡献的思想品质。
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加以教育,而不是片面地降低德育标准。应根据三层次步步提高,而不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或停滞不前。
2、德育内容系统化。
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价值观的.成熟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富有针对性,形成系列化。具体说,青少年阶段德育内容应形成循环,分成多层次来进行教育。
现阶段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以社会理想、集体主义、党的革命传统等为主,但内容的要求不同。少年时期主要强调学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化为行动,解决“是什么,怎么做”问题,而青年阶段则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两个阶段在具体环境中可分成多层次进行教育。这样,环环紧扣,层次递进,循环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系列。
3、德育方法灵活多样化。
为了解决青少年学生品德游离现象,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学校德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如主题班会、夏令营、演讲、革命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介绍、影视教育等,各种具体方法如情境陶冶法、心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集体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实践的锻炼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德育的宏观建设
德育的宏观建设是指把德育当作一个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学校德育的改革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升华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因此必须把中小学的德育看成一个整体、多个层次,在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必须注意衔接,避免成为“三不管”地带,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社会、家庭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加强横向交流。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增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前可控性和免疫力,建设一个适合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此外,还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吸收优秀的教育经验,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开放区社会条件的变化,家庭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都给学生的价值观以很大的影响,从而对学校德育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德育必须针对社会、家庭施加的影响有所反馈,即进行调整改革,以协调社会、家庭与自身影响的统一,而不是关着校园保持已有的僵化模式。
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设立专门收集各方信息的部门,经常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联系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同时也要进行德育工作成绩的考核,为下一步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
群体调研报告篇十二
(二)科学规划,促进有序性建设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指导、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基本依据,应结合我县十二五规划和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和修定好全县小城镇建设规划。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个性发展、节约资源的原则,结合各镇当地历史、现状、人口、区位、地理、人文、民俗等实际,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选址、规模、标准和设施配置,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紧凑型宜居、宜商、宜发展城镇。规划应与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总体规划应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对产业布局、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根据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规划应坚持确保重点、有序发展的原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规划一旦确定,要及时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广泛进行宣传,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规划的知晓程度,促进民众、企业和私营老板积极参与到小城镇建设中去。当前,应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加快重点集镇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建设和管理水平较高、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作用。
(三)建管并重,完善政策性保障机制。一是要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资金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二是要加强指导,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要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统筹资金,统一征用土地,严格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要打好历史文化牌,羌文化、栈道文化是我县的主要亮点,山水相依、林城相伴是我们的优势,要充分挖掘和展示。百公里生态长廊、古羌文化园区和各镇的建设要凸显特色,县城和各镇要注重临街建筑立面的整治,精心策划和设计,做到画龙点睛,要根据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进行亮化美化,实行一山一乐园、一路一树种,一街一景观,一镇一特色。月亮湾堡子山凤凰山生态公园,要继续按照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也可根据旅游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修编生态公园种植树种,使经济林木和观赏林木相结合,形成春观花、夏采果生产生活一体的田园式休闲娱乐山体公园,(如;堡子山是否可改种樱桃、柿子等适生树种)实现游、娱、乐、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是要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市场、对外交通要优先发展,园林绿化要和道路建设同步进行,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要统筹规划,同步配套建设。要按照规划,加强对县城新区的开发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加快对县城及各镇农贸市场的建设速度。四是积极推进和落实户籍改革政策。按照县政府《凤县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实施办法》和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六个方案,快速打通农民进城的绿色通道,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要积极探索和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五是要健全机构,加强管理,努力使小城镇建设走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潜心研究落实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相关配套措施,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发挥科技人才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管理经费和人员,最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小城镇建设队伍,为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是要按照规划,严格执法。县综合执法局及各镇要尽快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不遵守规划的建设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四)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向经营转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同时,条件成熟的镇可组建开发公司,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建设,并对小城镇收取的相关费用,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为了响应镇政府“彰显道口独特区位优势,再谋新常态下道口经济区创新发展”的号召,提高我镇规划建设品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引导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村镇建设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城建办工作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对村镇建设进行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镇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我镇基本情况
李口镇位于xx县东南10公里,东与xx市隔河相望,西靠卢集镇,南与新袁镇接壤,大运河、古黄河流经境内,盐徐高速穿境而过,留有李口道口和成子湖服务区,众裴路、农李路纵贯南北,运河三号桥接线工程环绕镇中,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5.4万,辖13个行政村和三个居委会。
(二)村镇规划着眼于高品位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础依据,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我镇立足于实际现状,以道口经济发展为契机,准确定位,适度超前,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把握好村镇布局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环境的生态性、居住的适宜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七个关键环节,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了各村村庄布点规划。
(三)项目建设着眼于高质量
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近年来,我办根据村镇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协调,规范操作,齐心协力,抓紧实施了一批工程建设项目,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一是加快推进道路改造建设。对南京路的改造建设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该项目起于众裴一线,终于庄卢线45k处,道路总长约米,有效提升了镇区的通行能力,缓解镇区交通压力,提升镇区整体形象。二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弱点管网地埋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府前路和南京路的管道建设,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改善镇区水环境,同时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三是协助做好重点工程建设。连同相关单位做好农李小区、欧亚花园、丽舍名都和锦绣新城等项目的前期征迁和施工管理等工作,现已完成部分工程,其中农李小区项目一期规划占地190亩,需搬迁农户78户。目前,已经搬迁69户。丽舍名都居住小区建筑面积141919平方米,目前8200平方米已交付。
(四)商业开发着眼于高眼光
商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进一步推动我镇经济增长,发挥道口经济产业带的独特优势,提高商品流通速度,我镇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商业开发。一是泗阳物流产业园,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道口和众裴路交汇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项目总规划面积607亩,总投资5亿元,着力打造一座集仓储、运输、配送、装运搬卸、分拣加工、信息交换、物流设计、商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大力推进我县物流业发展腾飞,促进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也将有力提升泗阳现代城市功能。二是羊肉美食城,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出入口,北临众裴路。规划总面积约140亩,商住地块面积为38958平方米,住宅地块用地面积为54400平方米。羊肉美食城的建成,将一方面促进我镇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更将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项目总投资1.6亿,占地140亩,由开源山羊养殖储备交易中心和农产品蔬菜加工物流交易中心两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我镇农业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深加工高品质方向进一步发展。
(五)配套设施着眼于高标准
配套设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虎公园,位于我镇中心区,南京路两侧,占地面积约65亩。其中水面占45%,以传统园林营造手法进行水系地形的处理和对公园的功能分区,结合污水处理设施,既为镇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又能够蓄洪防旱、净化水源、调节气候。
(六)征收工作着眼于高水平
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落实了责任制,积极有效地按照上级部署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土地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引导村民集聚式生活。通过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拆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集中统一建设方式,使得资源得到进一步集约,安置区配套更加完善。
二、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镇区街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较为强烈。人民路作为我镇主要街道贸易交流多,居民比较富裕,先后都建起了楼房,因此我镇镇区街道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人民路商铺也较多,商铺招牌也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同时,原有镇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城镇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我镇形象,无法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
我镇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二)基础设施不完备,相应配套不完善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我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照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集中供水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不完善。镇区主干道路人民路尚存在照明设施不全的情况,给人们晚间出行带来一定不便。我镇下辖村农李、卢塘、南运河等村庄仍无污水处理设施,吴集村尚无集中供水,谭坝、渡口、葛庄等村仍无公共厕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还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我镇居民人居环境的提升,同时影响我镇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建设投资融资存在一定难题,影响项目推进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或影响着城市功能发挥的。我镇当前基础设施处于供给不足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当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低于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3%的比率建议,凸显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情况。建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而当前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导致其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债务收入,财政负担过重;价格形成机制滞后;。仍然存在的“所有的基础设施都由政府来投资建设”的传统理念大大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管理滞后,城镇建设后续维护不足
建设一个小城镇,造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就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建办、城管办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履行职能。城建办人员少,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监督无法面面俱到;城管办行政执法难,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较差,城管人员执法难度加大,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二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时有发生,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科学定位,高点规划,全面拓宽发展空间
以现有修编总体规划为前提,紧紧抓住规划龙头,按照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集约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对工业园区、商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同时抓好村庄布点及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使得镇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适的发展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二)完善政策,健全体系,加强专管队伍建设
园林绿化,“三分种植,七分管护”,因此,必须提高管护质量和水平,使其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以法律法规为园林管理工作的依据,结合我镇实际,全面制定完善和健全符合我镇村镇建设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村镇建设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成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维护管理队伍,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三是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岗前培训,包括园林绿化维护技术知识和政策性文件,提高管护能力。
(三)整合力量,多措并举,改善村镇人居环境
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动员全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设计与依法管护相结合。合理布置各项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横幅、宣传册等形式,引导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努力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农村社区。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村民自治、中心服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按照社区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同时要坚持科学引导设计,对新建道路的道路绿化带,要充分考虑行人方便和行车方便,留下行人和行车道路。对原有绿化带行人经常踩踏的地方进行改造,既保护绿化带,又方便行人。
(四)创新机制,盘活经济,发展新型建设融资模式
(五)稳步向前,分类管理,扎实推进户籍改革
发展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城镇经济,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作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城镇,列入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费用,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群体调研报告篇十三
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大盂镇是阳曲县四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县城北部,是阳曲县的北大门,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门。全镇辖12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00亩,总人口13000人。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02万元,财政税收完成xx.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大盂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备。108国道、大运高速纵贯全镇南北,北同蒲铁路穿行本镇西南部,全镇12个行政村,8个处于大运路沿线,4个处于城贾路沿线,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现建有11万伏变电站,有陕京二线天然气加压分输站和省天然气加压分输站设在大盂村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县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xx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大盂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大盂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xx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二)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小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就业结构呈多元化,主要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三)集镇建设对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和集贸市场扩大提供了平台,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大,一改过去冷清、沉闷的景象。
二、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理清思路、科学规划。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全局,以加快创新为主题,以项目产业建设为主线,以城效经济为主导,着力构建“一带三产业”,即构建大运经济带,发展林牧、果蔬、生态旅游三个主导产业,显着增强经济实力,富裕农民群众,建设太原北部经济强镇。大盂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抓紧抓好太原工业新区规划建设的机遇,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引进建设民营项目,使民营经济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壮大大运经济带,抓紧抓好省市规划建设大运经济带的机遇,依傍大运路的优势,加快项目建设,发展相关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紧抓好国家大力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搞好试点,以点带面,建设生态美、实力强、人民富裕的新大盂。
(二)突出重点、壮大龙头。在全县“生态建设年”活动大力促动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投产项目即百城钢铁的达产达效上,把税收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百城钢铁上。通过外部环境的创造和内部企业的努力,对供料系统、除尘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融资、原料、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得到改善和开拓,生产效益有效提升,仅百城钢铁一家纳税就达1600多万元,仅次于龙辉、三兴、东铝,连续两年位居全县第四纳税大户,为全县财政税收做出突出贡献。把发展后劲放在研发项目即喜跃发彩色沥青的开发上,新建生产车间,购置稀浆封层和沥青洒布车辆,该公司承建了县城新阳大街改造工程,出资为阳曲公园修建了聚仙阁第一景观,为大盂增光添彩。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争取到并配合好,顺利完成和推进了一批重点基础项目,争取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近xx0亩,顺利完成了建于移动新村投资达640万元的富士康敬老院,建于大盂中学投资达400余万元的文物古迹慈仁寺。顺利推进了一期投资700余万元的大盂中学扩建工程,二期投资200多万元的移动新村建设工程,全镇重点工程项目显着推进。
(三)夯实基础、提升功能。从事关群众长远发展的水、路、田入手,下大力气抓好基础建设。积极向市县交通部门争取,年内新修三条乡村路,分别是卷子头――三畛――大盂,大运路――大泉沟――张家沟――李家沟――大盂,大运路――南高庄――大盂——辛庄。至此,大盂镇将形成环形路网结构,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此为契机,硬化卷子头、大盂、南高庄、张家沟等村主街道,新建铁猫公园、绿化大盂村主街道,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大盂村农田1400亩,新打深井1眼,修整田间路5公里,栽植田间林6000余株,铺设灌溉管道6000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群体调研报告篇十四
为全面了解我镇“五失”青少年的情况,做到摸实情、明实需、定实位、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提高关爱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为青少年做好事、解难事。近日,我镇关工委对全镇“五失”青少年的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全镇“五失”青少年的数量,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等情况,经过分析提出了关爱帮扶措施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五失”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失学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因疾病而造成失学。二是家境比较贫寒,父母在外打工,辍学帮助料理家务照看病残老人或务农。存在的问题:一是个别村对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定宣传、教育、落实的力度不够,未能确保义务教育期间无失学青少年。二是工作不细,没有及时掌握失学情况,存在底子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三是采取措施不够有力。对有学习能力的失学青少年,没有针对性做好帮扶工作,督促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完成学业。
(二)失业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上期望值太高,眼高手低。二是有的青年对工种、工资、工作等挑三拣四,找不到自己认为合适的工作。三是有些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又不愿干重活脏活,择业较困难。
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国家关于扶持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正确的择业观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二是对职工的技能培训的范围、种类还不够宽泛,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三是有些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太低,没有创造一个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有些人宁愿失业在家也不愿到企业就业,致使目前存在部分人员失业和企业招工难的矛盾问题。
(三)失亲方面
主要原因:父母因车祸或疾病双亡。
存在的问题:一是掌握底数不清。帮扶的力度不够。对一些因车祸、疾病等原因导致失亲的困难家庭,虽然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但在落实上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
(四)失管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父母离异或外出务工,都不愿管孩子,孩子只能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
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失管青少年家长思想教育工作做得不够、不细、不好。二是对失管青少年帮扶不够。
(五)失足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父母管教不严、方法不当或离异家庭疏于教育;二是青春期性格尚未健全,叛逆心理,容易结交不良人员,打架斗殴危害社会;三是受网络游戏等负面影响、遇到坏人引诱,结伙偷盗犯罪。
存在的问题:一是普及法律知识的力度不够,教育宣传的形式、效果不够明显;二是对网吧、游戏厅等游艺场所监督治理的措施不够长期有效;三是家庭、学校、社区对失足青少年没有做到早发现、早帮教、早纠正。
二、对“五失”青少年关爱帮扶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对失学青少年的帮扶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二)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失业青少年就业。
(三)加大对失亲、失管青少年的关爱力度,通过开展学业辅导、心理辅导、亲情陪伴、爱心捐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弥补失亲、失管青少年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让他们树立自信,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人间的温暖。同时还建立失亲、失管青少年情况台帐,掌握其生活、心理动向。
(四)采取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服务,转化矫正不良行为等多种形式对失足青少年进行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防止再犯罪。
群体调研报告篇十五
“xxx”期间,国家和省、市、县用于全市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套的投资就达6800多万元。那么投资这么多钱这些城镇综合文化站究竟建设、运行的情况如何?能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分组深入全市部分县(市、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全市大部分城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基本能够按照上级的要求组织新建或者改扩建,也有部分建成的已经投入运行,但是,在调研中也确实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严重制约着城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着国家战略意图的真正实现。
一、全市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
一是县、城两级有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国家投资加强基层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组织群众开展各类高科技技能培训;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农村的各类文化读书活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的各种文化遗产、指导群众开展各类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但是,到了县、城这两级,大部分领导只考虑经济指标的增幅和安全系数,导致不少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综合文化站至今还没有建成,严重影响了国家战略意图的`如期实现。
二是严重缺乏专职或者兼职的指导管理人员。
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的城镇综合文化站90%的没有专职的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有极少部分有的也大多老龄化,或者是城镇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指定的不懂文艺业务的城镇干部,根本无法指导管理城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由于严重缺乏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致使国家和各级投资建设、配送的城镇综合文化站、优质文艺活动器材也大部分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有流失的危险。
三是开展文艺活动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按照国家“xxx规划”的要求,到去年年底xx市65%以上的城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建成,但是,由于建设之初各级既没有考虑指导管理人员的及时配备,更没有考虑落实运行经费,致使建起的城镇综合文化站大部分由于缺乏运行经费因而不能投入运行,基本形同摆设。
四是投资规模不科学,运行管理不规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市大部分城镇综合文化站投资规划不科学。有的城镇综合文化站活动场所有余,有的城镇综合文化站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等情况。还有就是部分城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管理很不规范,特别是有不少县(市、区)的城镇和当地的县级文化主管部门争实施主体、争产权管理。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在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完全由国家和省、市投资建设的,建设实施主体和产权管理归当地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由国家和省、市、县、城(镇)共同投资建设的,建设实施主体和产权管理,按照投资数额的大小由投资大的一方负责。xx市的大部分城镇领导没有掌握国家的有关政策,导致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征不了地、选不了址,管理互相扯皮,致使该建的至今还没有完全建起,建起的标识不清楚、管理不规范、活动不开展。缺乏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
二、全市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情况:根据有关统计,目前xx市共有162个城镇(街道办,其中有148个城镇,14个街道办。国家“xxx”规划纲要提出,到“xxx”末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2.5万个左右城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国城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xx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县确实加大了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央、省先后给xx市共下达144个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国家和省、市、县先后投资6800多万元,用于全市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配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城镇综合文化站90个,有47个在建,还有7个正在选址。另外,还有4个城镇综合文化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列入国家、省的城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资计划,目前正在积极争取。
运行情况: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市已建成的90个城镇综合文化站,投入正常运行的只有31个,占到建成数的三分之一,投入运行的这些城镇综合文化站也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导管理工作有人做,开展活动也比较好的。这些城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比较好,当地城村和广大群众经济条件比较好,且当地群众非常喜爱文艺活动,加之城镇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又有比较稳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二种情况是开展活动断断续续,没有固定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城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一般,当地城村和广大群众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且大部分群众不十分喜爱文艺活动,加之这些城镇领导也不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没有安排固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三种情况是城镇综合文化站只有空架子,既没有基本的开展活动条件,也没有具体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城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城村和当地群众经济条件也非常不好,由于这些地方的中青年群众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人员,加之当地领导也不够重视此项工作,没有专门或者业余的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纳入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并且明确强调要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要以经济、政治建设促进文化和社会建设,以文化建设推动经济、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因此,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努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配备人员,强化管理,扎扎实实抓好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去年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城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发【xx】14号),按照文件要求,结合xx实际,市委宣传部初步拿出了贯彻落实中央六部委文件的实施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中央六部委和市委宣传部的有关意见精神,尽快配备县、城、村三级的宣传文化人员,特别是要尽快统一配备城镇综合文化站的宣传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同时,要组织开展培训,加强队伍管理,理顺管理渠道,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要加大投入,核定经费,确保城镇综合文化站活动经常化。各级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做到每一个城镇综合文化站,每年国家投入不少于5万元,省级投入不少于3万元,县级财政不少于1万元,城、村级投入不少于1万元,要把这些投资纳入各级的财政预算加以落实。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县、城、村通过进行市场化运作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以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城镇综合文化站发挥最大功效,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群体调研报告篇十六
近年来,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城镇建设,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xx年至今,县城面积扩张54%,城镇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先后荣获了“赣州市第一届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文明、美丽、和谐的新,我们近日对县城镇建设进行调研,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概况
国土面积1543平方公里,辖5镇9乡,131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县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
二、县城镇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县全力实施“融入主城区、打造后花园、建设新”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把城镇建设摆在统筹全县发展的重要位置,城市规模和速度发生了前所未有变化,城区面积扩大1.5平方公里,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主城区“后花园”正在迅速崛起。城市人口6.21万人,城区面积8.75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15.1%,城市化率35.6%,比上年增长2.36%;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0.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6平方米,城区绿地率36.29%,比上年增加1.92%,城市人均城建项目投资额0.44万元,比上年增长63%。城市自来水普及率99%,城市燃气普及率87%,一座文明、美丽、和谐的新县城初步呈现在人们眼前。
三、取得成绩的主要措施和结验
1、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一是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对我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环南河湖生态经济区专项规划等进行规划,做到高起点规划,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确保城市重大发展项目规划科学合理,力争做到五十年、一百年不落后。在规划建设上力求新颖,独具匠心,充分体现出依山傍水、显山露水、水天一色的欧式山水园林城市的城市特点。
二是着力拉大城市框架。围绕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1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东接、南扩、西连、北延”工程:东接厦蓉高速,沿线拓展黄埠工业园,新建豪角大桥,将黄埠镇建成县城的.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横贯县城东西的迎宾大道,拉开稍口、寨下、黄塘地段开发,推动县城向南扩张;向西延伸水南大道,与新建的茶亭大桥相接,将南河湖至陡水湖沿岸连接为城市高档休闲度假区;向北延伸东山大道,与上油线相通,拉动县城向北拓展。从而形成四大出入口畅通的城市内外循环交通圈,为“融入主城区”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是全力推进城建项目。近年来,县坚持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集中大会战,按照有利于拉开城市框架、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整体实力的思路,每年坚持实施20—30个城建类重点工程建设,着重推进“五纵六横”的城市交通路网建设,着重推进老年活动中心、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社会福利中心等民生工程建设,启动“四湖两岸”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城镇建设中,切实抓好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采取置换、整合、财政注资、引进外资、向上争资、激活民资、信托融资等措施,创新项目投资融资体制,有效破解城市建设资金难题,仅20xx年一年,城市建设投入就达5.5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市政设施投资2.68亿元,同比增长22.9%。
2、提升城镇建设品位,着力打造赣州后花园
一是创新开发模式。结合山形地貌,按照“依山不搬山、依水不占水”的和谐理念,推行立体式开发、阶梯式开发、棋盘式开发、组团式开发,造就依山傍水、层层叠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山水城市景观,形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美景。
二是建设精品建筑。在布局上讲求科学、合理、巧妙;空间上以中低层、中小体量建筑为主,错落点缀小高层;建筑风格上以欧式风格和现代风格为主,点缀传统风格、客家徽派建筑,使整个城市建筑符合山水园林城市的诗意,成为品位较高、融现代气息与山水环境于一体的艺术精品。
三是建好城市文脉。在江一江两岸、赣丰线主干道旁和周边山场天际线、景观带、标志性建筑、重要小区、公园广场等处的建设上体现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成为城市的文脉文眼,使整体城市因山而起、因水而美。
四是调好城市色彩。实施了森林进城工程,逐年在周边山场种植枫香等阔叶林,在一江两岸种植柳树和桃花,在主干道旁和城市内种植桂花,形成了四季鲜明的林相色彩和桃红柳绿、满城飘香的怡人景观;同时,把灰色系作为建筑立面主色调,并点缀红色坡顶,使城市人工色彩与自然色彩协调搭配。
3、围绕城市发展方向,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一是完善生活居住功能,相继开发建设了塞纳左岸、犹江花园、东城国际、塞纳河畔、御景山庄等十大精品住宅小区,规划了稍口新区、仙人湖新区、南河湖新区高档别墅群建设,每年满足5000人以上进城居住,逐步形成在新赣州上班、到后花园居住的品牌。
二是完善文体娱乐功能,投资8000万元启动了大型艺术剧院和体育中心工程,其中大型艺术剧院融商务会议、大型演出、电影于一体,能容纳1500名观众;体育中心集全民健身中心、综合训练楼、体育馆等功能为一体,仅体育馆就设置了3800—4200座。
三是完善休闲度假功能,建设了东山、白塔、黑塔、飞凤山四大城市公园,形成“10分钟公园健身休闲圈”;建设了集防洪、排水、观景、休闲四位一体的“一江两岸”景观带,凸现山水园林城市的独特魅力。
四是完善商务会务功能,建成了四星级希桥酒店和五星级京明度假村,吸引了省、市一些重要会议来犹召开。
五是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建设了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及网管、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基础性工程,城市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四、下一步城市建设应把握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1、抓好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城镇建设,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把城镇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抓好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县近年来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三产服务业的发展。
2、科学运作破解城镇建设资金瓶颈
在科学运作破解城镇建设资金瓶颈中,要转变观念,用活脑筋,树立“大投入源于活经营”的理念,把土地作为最大的资本来运作,大力实施城镇新区成片开发战略,走“以地生财,以房带路,以路促建”的城镇建设之路。要坚持走经营城市之路,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城市投入不足的难题。要坚持适度负债理念,充分盘活、收储和运作县属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和闲置资产。
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争取银行更多融资,巩固和扩大与各商业银行的合作关系,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要认真做好城建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大招商、招大商、招优商”的要求,广纳国内外客商,参与我县城镇建设。
3、彰显个性精心打造特色城市
山水园林城市是县城镇建设的特色与个性,在今后县的城镇建设中,要始终彰显这个特色与个性,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围绕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搞好县城镇建设。要做到规划围着山水园林城市制订,建设围着山水园林城市搞,经济围着山水园林城市发展,只有这样,县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赣州后花园的目标才能实现,也才会把地方自然风光、特色文化、历史底蕴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丰富城镇景观,提高城镇品位,塑造城镇特色,使真正“宜居、宜业、宜游”,成为赣南一颗名副其实的璀璨明珠。
群体调研报告篇十七
近年来,**市**区妇联围绕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领导和组织创作、生产、推介适合青少年的优秀文化作品;组织宣传和总结推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经验。
一、夯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阵地建设。
20**年,联合文明办、教育局对部分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摸底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少年宫高效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少年宫的教育作用。20**年3月,中央文明办三局副局长**来到我区督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实地考察了城头小学、海头小学在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器材配置、项目进展、活动开设等方面的情况,对我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区继续重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突出教育特色,让少年宫成为孩子的乐园,成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建设的阵地。4月,市文明办在**组织召开**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现场观摩会。来自全市文明办、教育局的22位相关领导和69位受中央、省专项资金扶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与会者对我区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给与了充分的认可与肯定。
二、保障未成年人阵地建设使用资金来源。
20**年,为**小学、**小学、厉庄小学成功申报20**年度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资金扶持(全市8所)。截至目前,我区共有7所学校获得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6所受省级公益金支持。同时,在全省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评比和全省文明礼仪风采大赛中,获得省级文明礼仪活动经费17万元整。
三、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20**年底,调整了区“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开展网吧、出版物、文化娱乐市场以及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活动,清除文化垃圾,净化社会环境。动员“五老”积极参与建立绿色网站,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四、开展主题教育。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努力成为崇德向善、崇尚文明的“美德福城”接班人,区文明办组织开展了以文明礼仪风采大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全区各学校踊跃参与,其中小学组的参与率达到了97%,初中组为90%,高中组为75%。在县、市各级初、决赛后,经过层层角逐,海头中学成为代表我市参加省级比赛的高中组代表队,以唯一一所进入决赛的农村高中的身份,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第5名)和文明风尚奖的好成绩。开展“缤纷的冬日”活动,组织十佳美德少年走访慰问留守老人;参加全国“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启动仪式;与关工委、教育局、团委等单位联合开展全市青少年“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践行中国梦”主题教育。组织我县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志愿者参加全市心理咨询志愿者培训班;组织县实验小学参加中国文明网举办的“我的梦”童心向党歌咏展播活动,录制并上报5首歌曲视频参与活动,在中国文明网和央视科教频道中播出。
五、组织引导关爱帮扶活动。
组织各文明单位继续开展贫困孤儿资助活动,建立“爱心储蓄卡”,定期为孩子捐款捐物。20**年,我区**义工共开展关爱老人、资助学生、清洁家园、重症募捐等有影响公益活动28次,达370时,影响带动我区志愿服务品牌效应不断扩展,国税“爱心妈妈”、供电“小红帽爱之队”、“爱心车队”、“交通红马甲”等多个社会志愿服务品牌蓬勃发展。
存在问题:
少年宫的活动是公益性活动,不向学生收取一分钱。因此对于学校来说,长期运转还需政策和经费保障,如果仅仅从当地财政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来维持长期发展,明显不够,希望上级部门能有专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同时,聘请的校外辅导员、‘五老’人员及大学生志愿者,也缺少政策,无法保证交通、餐费、住宿等补助的发放。
下一步思路、举措:
一、建设校外活动阵地。一是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一方面,严格按照“一校一品”发展要求,建设新一批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完成我区所有中心小学和完小的全覆盖,成为全市首个完成所有中心小学和完小的全覆盖的县区。并发展一批初、高中少年宫(完成),做大做实少年宫建设,让更多的孩子在少年宫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另一方面,多渠道为少年宫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加大对少年宫日常活动和财务去向的监督管理,20元旦前对所有少年宫进行检查评比,使少年宫年检常态化,保证少年宫活动高效有序开展。注重少年宫品牌包装推介,及时将优秀经验及做法形成材料上报。二是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基地目前接待能力为800人∕次,年接待量达12万人次,全区31所初中每年轮流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20**年底,基地申请加入省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协会。今年7月,省文明办和省教育厅将再次开展全省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运行测评工作。为此,我们将做好对上及对下信息的及时沟通,配合教育局做好台账和现场的准备工作。5月前基地将开一个南门,把基地从石桥中学独立出来,多方面力保在今年的测评中顺利通过。三是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建设。与教育局进行密切对接,有效整合彼此现有资源,上半年做实中心阵地及硬件建设。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活动,做到每月有动态有总结,积极参与中华传统促进协会组织的周末读经班,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经典著作,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市心理咨询直通车走进我区各中小学校,与孩子们进行现场互动,解答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一是八礼四仪活动。进一步扎实开展文明礼仪系列活动,高效落实省文明委《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精神,将“八礼四仪”、“开学第一课”等教育活动内容常态化,让文明礼仪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与市文明办、教育局联动,在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创新案例、童谣歌曲等成果评选活动。积极推动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建设,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推介工作。二是“万名小学生寻找身边的美”活动。鼓励并组织孩子们走出教室,拥抱自然,用眼睛和心灵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谐之美。鼓励小记者传播梦想,传递美好,并学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美”,以童真的视角传播社会正能量,积极参加全市“万名小学生寻找身边的美”征文活动。三是“七彩的夏日·放飞梦想”活动。紧扣“八礼四仪”和国防教育两大年度主题,在全区开展文明礼仪情景剧展演和少年军校成果展示活动。与省委宣传部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常态化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三、亮化国防教育工作。一是开展小学生进军营活动。利用期末考试结束、寒暑假尚未开始的时间及特殊节日,组织小学生到边防部队、消防队、海防部队等地进行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未成年人国防意识,激发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是打造少年军校。20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将重点打造抗日山希望小学,使之成为全市国防教育的特色品牌。目前,我们一方面与全国少工委、省文明办及少年军校典型进行积极对接,学习少年军校建设要求,争取在今年能得到国家级‘少年军校’称号。另一方面,开始多方位少年军校打造工作。比如,开学第一天,以国防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主题,邀请区武装部人员前往学校,带领学生们升旗、进行国旗下宣誓。学校中、高年级同学将身着迷彩,在武装部干部的带领下进行队列演练。开设国防月、国防日,强化校园国防教育氛围。特邀部队官兵为学校教官,并带领学生到部队学习等。校园硬件方面,在教室内、教学楼打造国防教育氛围,另专门僻处一处空地,作为国防教育专用场地。组织学校修改印刷国防教育校本教材等。全力做好宣传推介工作。
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公安、工商、文化、综治、城管等部门开展网吧管理、校园周边环境、非法出版物等专项集中整治行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项整治。营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成长氛围。
群体调研报告篇十八
20xx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推进“三个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向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为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水平,促进太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期,太原市文明办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通过座谈交流、实地察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效
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和谐社会两个主题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是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旋律。各县(市、区)、各工(党)委根据市文明委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安排,认真部署,积极行动,普遍建立了理论宣讲、行为教育、氛围营造、主题实践的教育模式,注重发挥文明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注重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监督积极性,抓住载体活动,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以教育实践为基础,营造良好氛围。市文明委和有关部门相继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通知》、《关于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施方案》、《关于贯彻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的决定》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召开了“学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组织了“第二届全国荣辱观论坛”,全市连续开展了“十大系列公民道德建设先进人物”(两届)、“十大诚信建设人物”、“十大孝老爱亲模范”评选活动,选树了一批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我市有12人入选中国文明网“身边的好人”,1人获全国第一届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入选全国第二届道德模范候选人。各县(市、区)、各工(党)委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和谐社会两个主题作为各级中心组和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文明单位职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文明市民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开展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活动,组织召开了“学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开展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摄影作品征集和展览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广场文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七一演讲比赛活动”、“‘八荣八耻’歌曲传唱活动”、“纪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五周年公民道德知识竞赛活动”等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行为承诺为重点,制定行为规范。针对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旅游出行、城乡环境、执法部门、窗口单位等重点环节和领域,市文明委召开了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研讨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各行各业修订完善道德规范的指导意见》,在各行各业开展了道德行为规范大讨论,形成了公务员、执法人员、教师、从医人员、经商人员、企业职工、文明交通等7个行为规范,初步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构建新体系过程中,全市各企业、事业、机关从最基层岗位做起,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重新修订、完善了本岗位、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可以说,全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体系的网络已初步形成。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倡导社会新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志愿服务纳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中。中央也将志愿服务工作交由中央文明办牵头,并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中央文明委要求,我市建立了由文明办牵头的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机构,成立了志愿服务处。围绕我市工作大局,相继开展了“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出行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单位慈善助学活动、“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各县(市、区)、各工(党)委在文明单位中开展了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完善志愿者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掀起了我市社会志愿服务的新高潮。
2、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市文明委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探索力度,继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强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我市荣获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市在市、县两级建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在街办(乡镇)建立了指导委员会,在社区(行政村)建立了工作委员会,自上而下建立起了四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体系。健全了责任机制,将《实施意见》中14个方面61项工作分解到36个部门和单位,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在落实责任分工上实行了条块结合,牵头部门既负责纵向指导,又负责横向协调,保证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建立了考评机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纳入创建文明县(市、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考核内容。同时,实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目标管理一票否决制。太原市未成年人联席会议制度和一票否决制的措施,在全省率先,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家,中央文明办专门作过推荐。
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我市把动员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成长、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社会文化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的意见》等文件。特别是今年全国、全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以来,我市把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的“太原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协调组”,建立了“太原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协调会议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中的职责,相继开展了整治网吧、优化网络环境、净化荧屏声频、整治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督查组的充分肯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进一步夯实。我市制定了《关于学校、社区、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职责》,明确了学校、社区、家庭在“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中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充分发挥了三方联动的综合作用。在发挥学校龙头作用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了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考核细则》。进一步引深了德育创建工作,省、市德育示范学校分别达到36所和84所。我市作为全国廉政文化进校园和青少年廉洁教育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已形成系统完善的工作体系,受到了中纪委和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方面,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由社区各有关人员组成的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委员会。万柏林区各社区聘任了由优秀大学生担任的挂职副主任,专司社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在发挥家庭基础作用方面,我市启动了“家庭教育工程”,成立了“太原市家庭教育学校”总校和1077所基层分校,举办家庭教育辅导近200场次,培训家长4万余人次。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巡回演讲500多场,有20余万家长受到了教育。创办了“为了下一代学校”、“婚姻家庭学校”,为维护家庭稳定和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太原市家庭教育工作受到中国妇联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市妇联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集体。
3、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支持农村,农民群众享受到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
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单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从开始,市文明委组织开展了“百强帮百村”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被农村干部称为“最务实最有效的帮扶”。
健全机制,促进了共建活动的整体推进。市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百强帮百村”、“强村带弱村”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市文明办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每年制定本年度工作方案,每半年下发一次具体的工作任务安排,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督察共建任务完成情况。参与共建的文明单位,也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结对共建新农村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共建活动领导机构,开展了调查走访工作,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共建规划方案。各共建单位主动把共建村的“两委”负责人和部分村民代表请到单位,通过座谈讨论的形式,进一步了解情况,征求意见,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立足长远、强基固本、双向互动、实现双赢”的共建原则,共同商定共建活动的规划方案。
强化“造血”,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共建活动中,各文明单位把共建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培养、扶植共建村的自身造血功能上。围绕“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的目标,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生态农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建科技示范田、大棚蔬菜、畜牧养殖基地、林果木种植园等项目,使共建村的产业结构有了新调整,农业持续发展有了较大后劲。市国税局捐资5万元,帮助共建村贫困户发展獭兔养殖,市地税局投资3万余元种植药材苗木40亩,市煤运公司捐资10万元为村民修建养殖场,市农行捐资2万元为村民建苗圃,市规划局捐资为共建村建起了3个蔬菜大棚和2个圈养羊基地,市商行捐资6万元,帮助共建村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市纪委监委、市工商局、市文物局等单位捐资为共建村打深水井,铁十七局投资3万多元帮助共建村解决生产、生活用水,为村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交煤运公司为共建村建起了绿色小杂粮加工基地,实现了该村农产品的就地转化。
建立阵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共建活动中,各文明单位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文明和谐单位把为共建村建设农民书屋、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等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市房地产交易所在最初的物质捐赠的基础上投资5万多元,为共建村建立了100余平米的文化活动室,并配套了应有的设施设备。市物价局、市安装公司、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政工程管理局、市妇幼保健院等单位积极为共建村捐赠图书、电脑、电视机、vcd机、文艺活动器材等,市工商局等单位对共建村原有的文化活动室进行了装修,并捐赠了电视机、dvd等器材。市商务局捐资6.5万元,为共建村翻修了戏台,使共建村的文化活动阵地进一步巩固完善。在建立阵地的基础上,各文明单位开展了广泛的文化活动,市规划局、万柏林区环保分局、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永安殡仪馆、太原动物园、阳曲供电分公司等单位,出资为村民演戏、放映电影,组织单位的文艺宣传队伍到村里开展文艺联欢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放映电影1000余场,文艺戏曲演出300余场。
整治环境,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极大改观。针对许多农村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各共建单位与村委会一道,按照新农村建设“四化四改”、“五个一”的要求,普遍开展了硬化道路、美化村庄、路灯照明、改水改厕、卫生防疫等整治活动,使村庄的环境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市自来水公司投资40多万元为共建村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市规划局捐资13.5万元,为共建村新修了三条街巷,并进行了美化、亮化,在村主要街道上摆放了垃圾箱,使该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彻底地改善。市农业局、市煤运公司等单位不仅为共建村修建改建村中道路,还修建了沼气池,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铁十七局投资近10万元为共建村硬化村中道路。市公路分局在投资数万元硬化村主要街道的基础上,还投资帮扶该村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为保持环境的长效整洁,文明单位协助村委制定了保持村容村貌的管理办法。同时,通过发放vcd碟片、画册,编发板报等形式,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了农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提高了他们建设优美环境的自觉性。
捐资助学,农村未成年人倍受关爱。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各文明和谐单位在结对共建活动中,始终不忘为农村未成年人办好事实事。市国资委组织所属6大公司,捐资7万余元,为共建村建起了一所160余平米的小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还为45名小学生赠送了书包等学习用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委、市总工会等均捐资为共建村维修学校,购置教学用品。市国税局捐资10万元,为共建村学校修建了电教室,配备电脑45台。山西昆明烟草有限公司为阳曲县北小店乡一所新建中学一次性捐赠5万余元的课桌等教学用品。太原18中除在图书、教学资料和教学器材方面给予支持外,还选派优秀教师到共建村学校进行现场示范教学和指导。市自来水公司在解决共建村人畜吃水问题的基础上,实施“结对助学”活动,与共建村困难学生建立起了“一帮一、多帮一”的结对帮扶关系,公司现有200多名干部职工踊跃加入到帮扶活动中。
4、不断丰富创建内容,规范创建标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引深
我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主线,广泛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确保了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荣誉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我市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委确定了“力争用2-3年的时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对我市的创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市委的要求,市文明委对测评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分解,制定下发了《太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太原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体系分解》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由市级领导担任组长,以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创建工作系列组。各系列组分别组织协调各城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创建工作,各牵头单位和各责任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针对创建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市领导多次进行专题研究,深入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协调解决。各城区普遍成立了以区党政领导为组长,以各部门、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创建领导组,实行区党政领导包片负责制,全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创建合力。各基层单位都把创建工作作为其中心工作,依照单位实际把创建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实现目标化管理,确保创建工作一环扣一环,事事有人抓,项项有落实,从而使全市创建工作形成党政齐抓、部门配合、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群众踊跃参与的新局面。
文明行业(单位)、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内容不断深化,管理日益规范。市文明办修订完善了《太原市文明和谐单位创建管理办法》、《太原市文明和谐村镇创建管理办法》,强化了文明和谐单位创建的“三种责任”(肩负起政治责任、履行好社会责任、落实好主体责任),明确了文明单位创建的“三个结合”(文明单位创建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文明和谐单位内部创建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争当文明职工与争当文明市民相结合的),制定出台了客观、科学、公平、公正,便于操作的《太原市文明和谐单位(标兵)测评细则》,进一步规范文明和谐单位创建工作。各县(市、区)、各工(党)委按照市文明委《关于在各行各业修订完善道德规范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了道德行为规范大讨论,广泛普及礼仪知识,大力推行优质服务,制定了符合行业特点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各县(市、区)注重加强了文明单位的动态管理,普遍讨论修改了文明单位(村镇)管理办法、完善了文明单位(村镇)测评标准,增强了创建工作的可操作性,加强了文明单位创建的过程化管理。尖草坪区紧密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修订了文明和谐单位、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和谐村镇的创建标准,广泛开展了文明和谐系列创建活动;民营区同区内15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常春超市与租赁单位全部签订了《精神文明共建协议书》,明确了共建的责任和奖惩措施,拓展了共建的范围,带动了整体创建工作的提高。中央电视台10频道采访了我市创建文明和谐行业有关工作。市公交总公司马云凤师傅的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讲述》栏目《文明中国》节目中播出,对于展示我市文明和谐创建成果,提升太原文明和谐城市新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群体调研报告篇十九
从20xx年下半年开始,天津市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并以此全面推动土地挂钩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认为,天津市提出的以宅基地换房模式建设小城镇,富有新意,符合我国保护耕地基本国策,有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国土资源部将天津列为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市,并下达了三批2766公顷的土地周转指标。
(一)天津宅基地换房工作的基本情况
1、提出背景。天津市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仅为56.24%,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小城镇和村庄规模普遍偏小,村庄人均建设用地大,人口密度低,用地不集约,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各种设施水平很低,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三是污水垃圾随处排放与堆放现象普遍,影响投资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总体而言,农村地区城镇化面临着资金和土地的双重约束。
2、基本思路。所谓宅基地换房,是在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设计和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的生态宜居新型小城镇。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的住宅居住。农民原有宅基地统一组织整理复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规划建设的新型小城镇,除了规划农民还迁住宅小区外,还要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的收入,平衡小城镇的建设资金。
3、实施进程。从20xx年底到现在,天津市政府先后批准三批38个试点。第一批东丽区华明镇、津南区小站镇、武清区大良镇等5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355万平方米,现已全部竣工,8万多农民喜迁新居。目前,华明、小站镇已整理复垦宅基地947公顷,超额完成国土资源部下达的581公顷周转指标,正在做验收准备工作。大良等3个镇村已在20xx年9月底前完成了247公顷复垦任务。第二批西青区张家窝镇、津南区八里台和葛沽镇、汉沽区茶淀镇等12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550万平方米,现已开工315万平米,其中竣工245万平米。桥北新区、茶淀、八里台镇3个试点已建成,近5万多农民正在选房入住。第三批东丽区军粮城镇和金钟街、津南区咸水沽镇等12个镇村,规划建设农民住宅1095万平米。目前,已有8个试点开工近300万平米。
4、取得阶段成果。通过宅基地换房这一实践,初步达到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节约能源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享受到城市生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等6大效果。20xx年4月,华明镇在全世界87个城市106个参选项目中,成功入选20xx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展区。20xx年11月20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华明镇荣获20xx年度广厦奖。20xx年4月14日,华明镇荣获世界不动产联盟(fiabci)优秀奖。天津市的宅基地换房工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天津宅基地换房工作的主要做法
1、坚持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规划,规划方案要经过长时间酝酿和多方充分论证才能最终确定,没有好的规划不能搞建设。市政府要求每个镇、村的规划都要突出体现布局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不能百镇一面、千村一面。同时,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寻找文化的根,挖掘文化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鲜明个性。
2、保护农民利益。市政府明确规定小城镇土地出让政府收益部分全部返还,用于农民安置住宅和公建的建设。华明镇为确保不让一户农民因经济原因搬不了家,制定了人均30平米的置换标准,老少三代的家庭可以选择两套住宅,搬迁农民给予一次性补贴等政策,得到农民支持,农民满意度达到95%以上。
3、重视土地复耕。小城镇建成后,要以复垦的村庄建设用地归还国家借给的土地周转指标,确保耕地不减、质量不降、占补平衡。在天津,凡是没有完成任务的,市里不再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也不再批准新的试点小城镇。华明、小站镇、武清区一镇两村超额完成581公顷的挂钩周转指标。
4、实施管理创新。以华明等镇为试点,实施了小城镇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主要包括小城镇管理体制创新、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小城镇管理方式创新、农民就业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和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等,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5、三区联动统筹发展。提出坚持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设施农业集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现代农业、农民就业和农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那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郊区农村综合性发展的路子。
(三)工作中注重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
天津市明确要求示范小城镇建设应在全市规划范围内,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并在工作中注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土地平衡。建新区新增的建设用地必须通过以宅基地换房,农民迁移到新建小城镇居住,把布局分散、数量很大、使用效率很低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统一整理复耕来归还国土部土地周转指标,土地平衡帐达不到要求的不批准试点。
2、资金平衡。随着人口的集中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小城镇可供商业开发的土地会大幅增值,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取得的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平衡解决小城镇农民住宅和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这样在促进土地集约化的同时,也创新了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模式。
群体调研报告篇二十
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明显,思想上依赖性重,土地闲置,自身能力有限发展不起来,但又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宁愿闲置。更多内容,请看下文。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会仪镇位于绥江县境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平均气温18摄氏度,镇辖国土面积100.89平方公里,辖箭头社区和会仪、和平、黄坪、三渡4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小组,全镇有7040户24801人,其中农业户4985户19633人,占79.16%,属典型农业镇。有劳动力12648人。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林地面积5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公顷。,镇内生产总值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
(二)产业分布。会仪镇辖区内有6家企业,可吸纳劳动力400人,贡献产值4000万元。产业以种养业为主,主要覆盖4个村。有养殖大户46户,其中养羊18户、养牛9户、生猪养殖7户、养兔4户、养鸡3户,养鸭2户、梅花鹿1户、其它2户,有专业合作社10个。种植业以经济林果为主,主要种植李子、核桃,李子种植14060亩,核桃4000亩,种植大户55户,有专业合作社25个,主要分布在和平村、三渡村、黄坪村。
(三)贫困现状。根据20登记确认,全镇有贫困行政村2个,分别是和平村和黄坪村,特困自然村29个,有贫困户2468户,贫困人口12463人,其中五保人口数115人,低保人口数2794人,少数民族人口数91人,残疾人人口数562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0.25%,这些贫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布在贫困行政村。加快减贫脱困,确保2468贫困户12463贫困人口在如期脱贫,到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抽样摸底情况分析
会仪镇有贫困户2468户12463人,其中建档立卡2051户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应抽查摸底615户。此次抽样摸底从发改局和会仪镇抽调20人组成,分内业组和外业组,内业组主要负责村委和片区的大面座谈交流,并撰写调研报告;外业组主要负责入户填表,汇总分析。通过14天的实地调查,共摸底640户,涉及4个村29个片区2852人。通过选取交通条件较差、贫困面较大、致贫原因复杂的区域开展调查,抽样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样情况。
一是贫困户属性分类:一般贫困户222户,五保户7户,低保贫困户411户。二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因病致贫370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57.8%;交通条件落后致贫295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46%;因残贫困125户;灾害造成贫困120户;上学造成贫困108户;缺土地造成贫困120户;缺水17户;缺技术100户;缺劳力贫困175户;缺资金贫困20户;缺可持续发展产业84户;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10户。三是贫困户生活条件分类:饮水困难172户;缺粮239户;通路不通畅289户;居住危房205户。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精准扶贫的“五结合”、“五精准”、“三到位”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到20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标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二是由于政策原因,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不能列入贫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台的关于精准扶贫的行动计划有些是针对贫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实上,有些村虽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但仍然未能大面解决贫困问题,这种政策上的划分,使得有些贫困村和自然村在脱贫过程中,政策和项目上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三渡村,年实施了省级整村推进项目,目前该村仍有贫困户354户贫困人口1945人,现有卫生室也属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受道路交通差、运输成本高、收购价格低等因素制约,竹产业未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队,群众种植8000余亩竹子,但2个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群众种竹积极性受影响,对通过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挂钩帮扶不到位,帮扶措施乏力,更多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五是建档立卡的数据与此次抽查摸底的数据有出入,一方面,有贫困户未建档立卡,另一方面,人员或是致贫原因等栏目与实际不符。六是留守儿童现象,会仪镇现有留守儿童842人,占总人口的3.4%。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大批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以及前途问题,也无法实现脱贫目标,甚至若干年后,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道路交通不便,这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会仪镇和平村、黄坪村和三渡村3个行政村没有通硬化公路,镇内乡村公路193.5公里,27个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一是由于山区环境恶劣,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加之管护机制不健全和维护经费不足,导致会仪镇境内已有乡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于不通公路造成边远山区房屋改造成本增加,农民手中有钱也不愿进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于不通公路,运输成本增加,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会仪镇四个村均存在这种情况;四是生活居住地与生产土地之间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区。另一个是水利设施陈旧,一是由于原有的沟渠年旧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约产业发展,比如,和平村群众想通过发展果蔬产业增收,但当地生产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饭,群众对发展担忧,信心不足。二是饮用水无保障,比如,会仪村水排片区安全饮水未全覆盖,现在实施的“爱心水窖”补助为3000元/口,部分群众不能凑足其余资金,项目实施难度大;再比如,黄坪村茶林片区和三渡村雷家片区部分贫困户未通自来水。
(二)文化低观念落后。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明显,思想上依赖性重,土地闲置,自身能力有限发展不起来,但又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宁愿闲置。
(三)子女上学致贫。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进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据抽样调查了解,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抽样贫困户的17%,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9000-10000元,一个大学生每年要支出15000-20000元。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四)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一是自然灾害。有的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旱、涝、风、雪、雹或是虫害、疫情等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或是返贫。二是突遇重病。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劳动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三是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差,看病贵看病难,和平村、黄坪村无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五)缺钱缺项目缺劳力缺土地。一是缺资金和缺项目,此类贫困户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帮扶措施主要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产业扶持以及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二是缺乏劳动力,此类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这类家庭要给予重点关注。三是缺少土地,有部分外迁人口到本地结婚组建家庭,由于要照看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自己又没有土地,无法增收创收。在此次抽样摸底调查中,缺土地户数所占比例在18.8%。
(六)现有项目实施难度大。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加之有的项目需要农民自筹部分资金,在农村实施项目过程中就出现劳力紧缺和自有资金短缺问题,导致有的项目无法实施,就算勉强实施,后期项目管护人员和资金不到位,也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条件。比如,三渡村20户相对集中的农户饮水问题,上级项目资金配套到位,当地群众无法自筹剩余资金,导致有项目也实施不了。
(七)特殊群体贫困。镇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
四、精准扶贫计划
围绕到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目标,认真落实精准扶贫要求,通过交通水利等基础项目的实施以及劳动力的培训等措施,带动实现大面脱贫,努力做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初步测算,需要投入资金20808.5万元,其中:交通需要投入资金14360万元(行政村硬化公路1260万元,自然村硬化路8600万元,通户间路4500万元);解决安全住房上级补助资金964万元,特殊贫困户60平方米,安全住房资金500万元;学校改扩建1020万元;卫生室建设60万元(上级补助30万元,整合资金30万元);解决卫生自来水需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高稳产农田建设需要326万元;劳动技能培训需要资金150万元;文化活动建设需要资金405万元;广播电视通讯资金17.5万元(上级补助资金12.5万元,县级配套5万元);行政村小超市上级补助资金6万元。
(一)解决行政村通硬化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问题全镇3个行政村未通硬化公路,27个自然村中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贫困户硬化户间道情况不容乐观。
按照贫困行政村通硬化公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的总体要求,2019年,全面完成3个贫困行政村1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260万元;完成29个自然村172公里通硬化路建设,共需投入资金8600万元;完成特困自然村通硬化户间道757公里,共需投入资金4500万元。解决道路交通共需资金14360万元。
(二)解决贫困户有安全住房问题全镇29个特困自然村中,有804户群众需要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其中有779户居住在d级危房中,有24户居住在c级危房中。按照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的总体要求,到2019年,全镇计划改造d级危房779户、c级危房24户,共需补助资金964万元。同时,全镇约有100户特殊贫困户需整合各类建房补助3至5万元,合计500万元,修建60平方米安全住房,建议采取灾后重建帮扶模式,县镇村组联合,“一户一策”解决住房问题。
(三)解决行政村学校建设和贫困户的上学问题全镇现有学校8所,校舍面积9408平方米,在校生1484人。到2019年,在校学生1800人,校舍面积应达到12808平方米,共需改扩建大河小学、莲花小学、大田小学、新桥小学等4所学校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020万元,可确保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解决贫困户有病能医治问题
黄坪村、和平村无村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2019年建设行政村卫生室3个。每个卫生室建设资金不少于10万元,面积在120―160平方米。共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30万元,整合投入资金30万元。同时,加大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的推广力度,实施中医入户、健康普查、能力建设等五项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卫生自来水问题全镇4个行政村所在地有2所学校未实现集中式供水,集中居住农户20户以上的地方集中式供水未全覆盖,11个自然村已通卫生自来水,18个自然村未通卫生自来水,但部分群众建有水窖。到2019年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得到全部解决。新增蓄水20000立方米,安装管道800千米。其中行政村新增蓄水1500立方米,安装管道150千米;特困自然村新增蓄水18500立方米,安装管道650千米。共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
(六)解决特困自然村产业建设问题
特困自然村中,有5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有6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至5000元,有8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至4000元,有10个村人均纯收入还处于3000元以下,农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
到2019年,建成以特色畜牧业(猪、牛、羊、鸡、兔等)为特色的养殖示范村6个,建成以特色种植业(核桃、李子等)为特色的种植示范村8个。最终保障贫困行政村,村村有特点,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饭吃。
(七)解决特困自然村高稳产农田建设问题
全镇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中低产田地面积19515亩。按照特困自然村到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户均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的要求,还需要建设高稳产农田1631亩,需投入资金326万元。
(八)解决特困自然村农户致富技能培训问题
2014年底,全镇特困自然村29个共计5015户197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54人。共有农村劳动力9428人(男5186人,女4242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5057人、初中以上文化4371人,掌握务工技能的2357人。外出务工37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确40%;年务工总收入6500万元,农民人均年务工收入1.7万元。总体上看,特困自然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缺乏,务工比例不高,务工工资偏低。
到2019年在会仪镇4个行政村29个特困自然村培训培养农村劳动力3000人,投资按500元/人计算,合计150万元,力争特困自然村实现户均1人掌握1门致富技能,不断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加,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九)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有文化场所问题。
文化活动场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目前黄坪村和会仪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特困自然村有5个文化场所。到2019年需完成行政村文化活动场所2个,特困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24个,共需投入资金405万元。
(十)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问题
已有4515户安装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和接收设备。目前,29个特困自然村500户未通广播电视。到2019年,采购、安装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设备500套,总投资17.5万元。拟向上级争取资金250元/户,县级财政补助100元/户。
(十一)解决行政村有小超市问题
已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小超市(农家店)的行政村有1个,其余3个行政村没有小超市。
按照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中有便民实惠小超市或小卖部,能基本满足当地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总体要求。到2019年,需建设行政村小超市3个,共需补助资金6万元。
(十二)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通讯的问题到2019年,到行政村通讯覆盖需提升改造建基站4个,到特困自然村通讯覆盖需建基站18个,实现全镇移动网络全覆盖。
群体调研报告篇二十一
小城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后盾。为了全面了解和促进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6月份,县政协提案委组织部分政协和委员,对我县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和陕西省实施的关中百镇的历史机遇,以生态文明规划城镇,以园林宜居建设城镇,以整洁有序管理城镇,以文明先进经营城镇,以特色风格塑造城镇,全县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品位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旅游文化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美小城、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和陕西省十强县等三十多项殊荣。
(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小城镇规划编制定位准确,科学前瞻
我县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在凤县城乡规划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理念为引导,按照一体两翼四中心五十个新型社区的总体布局和区域互联、产业联动、功能互补的总体要求。一是先后完成了凤州镇总体规划、留凤关镇发展战略规划、河口镇发展战略规划及全县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的制定,总规划编制率达到100%。二是随着县城高速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县城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一城两心、一体两翼、东扩西移北上的战略目标,适时委托中联西北工程设计院编制了县城发展建设概念规划,即丰禾山新区、北环路沿线城市设计。三是在凤县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以县城为中心、凤州镇为副中心、集镇中心村为节点的三级城镇网络也基本形成,目前,全县城镇密度为2.8个/千平方公里。
(二)狠抓基础,完善功能,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近年来,紧紧围绕旅游兴县战略方针和把全县当作景区来建设、县城当作星级酒店来管理的指导思想,县城建设按照彰显个性、突出特色、融入内涵、提升品位的新理念和园林化城市的建设标准要求,采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积极推进的办法,始终把人本思想、和谐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县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善城市功能的重中之重,完成了垃圾填埋场迁址重建工程,县城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到95%;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85%;完成县城集中供气、集中供暖工程,大多数城镇居民享受到了天然气和冬季采暖的方便和舒适。对县城新建路、新民街、交通巷、宝鸡路、汉中路、天水路、滨江路、陵江路等主要街道及嘉陵江两岸建筑物实施了美化亮化,新建了东岭2号大桥、火车站0号大桥、小浴河大桥及凤凰湖1号廊桥,西庄大桥和2号廊桥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先后新修及改造了凤中路、新民街、新建路、陵江路等十余条城区主干道;开通了县城至凤州、十里店、杨家店、陈家湾四条公交线路,县城基础设施得到了高速发展。
----旧城改造成果明显。近年来,县政府加大投入,实施开放搞活、多渠道融资等政策,先后投资近十亿元,加大力度改造了新民街步行街、交通巷饮食街,新建了杨家坪小区、惠民家园、惠民新村、碧水嘉园、月亮湾美景天城、幸福园、留凤家苑、滨江家园等保障性住房小区和凤喜豪庭等多处商品房小区,柏家坪、西庄、桥头庄、安沟门等城中村改造更是各具特色,充分融入了旅游文化元素的内涵,实现了住房保障和经济收益双赢。
----生态环境得到美化。围绕创建国家文明县城和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县政府实施了积极的环境与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先后完成了县城凤凰湖一江两岸四a级景区建设、月亮湾凤凰山堡子山生态公园建设,实施了东岭周边生态移民搬迁、310国道拓宽改造、古羌文化园区建设、西庄交通组团建设,堡子山、丰岩、梨树坪、安沟等灾后重建安置和陈家湾三告别等项目,完成了城区道路改造、环县城绿色屏障、百公里生态长廊、城区三个休闲广场、文化体育馆(场)等重大建设工程。为了加强管理和服务,专设了县园林环卫局、综合执法局,建立了一个110余人的环卫保洁、绿化亮化管理服务队伍和24人的专业城管执法工作队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2.3%,县城人均绿地达到36.1平方米。一个山清水秀地干净,三月同城星光灿烂,山水相依,城、林、水相伴的中国最美小城、呈现在大秦岭的会客厅----中国凤县。
(三)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小城镇建设框架基本形成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大。少数干部和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工作力度不大。有的镇由于信心不足对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有的镇存在敷衍应付和急功近利的行为,缺乏长远眼光,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二)规划修编滞后,建设档次不高。全县9个镇,虽然全部完成总体规划,但是,这9个镇的规划大都是原来12个乡镇的早期规划,撤乡并镇后均未得到及时修编,总体布局已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且小城镇建设规模普遍偏小,大多集镇建设仍停留在乡村小街道的层次上,基本上是一条柏油(水泥)路,一排砖混房,一溜小餐馆,几家杂货店,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机制不健全,建管矛盾突出。城镇管理的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时势发展的需求,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得不够,随意性较为明显,重建轻管的现象突出。小城镇规划区内的违法占地、违法建筑比较突出,特别是县城规划区内城中村无序修建的趋势明显。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县住建局及各建制镇缺少必要的专门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人才,小城镇建设工作缺位现象较为严重,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有待提高。
(四)融资渠道不畅,小城镇建设缺乏后劲。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县各镇由于历史负债大、包袱重,大都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资企业和个体开发、能人投入的积极性,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民间资金挖掘不够,没有真正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格局,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树立大战略发展理念。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政治、经济、教育、商业、文化、信息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是推进我县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县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中央明确指出,推进中国城市化,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县委全委会作出了建设幸福凤县,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建设幸福凤县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理念,增强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把小城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
群体调研报告篇二十二
创建生态小城镇情况调研报告生态城镇建设在当今世界方兴未艾,是指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小城镇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运行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在大连西岗区建设局挂职锻炼了三个月,进一步增长了见识。大连是一个沿海发达城市,不仅市区环境优美,而且生态小城镇建设也取得显着成果。城镇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绿色经济发达。城市与乡村旅游景点比比皆是,无污染工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较多,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发展迅猛,处处显示出十足的发展后劲。二是城乡生态保护得力。城市与小乡镇园林绿化水平较高,处处可见公园、文化广场、树木、花园和草坪,仿佛一个被绿色植物和花园包围的城市;市容环境清洁有序,垃圾回收系统安装了grs卫星定位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到位及时;夜景霓虹闪烁,五彩斑斓,景色优美;农村环境也比较整洁,家庭式的旅馆较多。三是社会文明程度高。城乡居民素质较高,教育文化事业发达,社区、乡村图书馆、体育健身设施齐备,各级政府组织民间文化活动较多,城乡居民素质较高,不但自觉维护优美的环境,而且很多群众自觉加入市容市貌志愿者服务队。四是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小城镇建设,从招商引资把关、政策引导、行政法规等多个方面努力维护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成果,公安、城管、消防、工商等各部门下形成合力加强管理,建立了长效机制。
生态小城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建设生态北杜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来,镇域划归开发区统辖,为生态北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建设生态北杜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创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有利于提高北杜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生态田园示范镇,提高城镇品位;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壮大镇域经济实力。本文对照大连生态城镇建设的相关经验,调查研究分析北杜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一建设生态北杜的有利条件
北杜镇下辖13个行政村,人口近2万,毗邻旅游文化古城咸阳,发展环境优越,陆空交通便利,208省道、312国道环绕镇域,机场高速穿镇而过,通村公路全面建成,在建设生态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经济发展为建设生态城镇创造了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生态文明,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建设生态城镇不可缺少的条件。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迅速,gdp高达#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优质樱桃示范基地、南鸭北养示范基地、土鸡养殖基地、欧亚种猪基地等大批重点农业项目相继建成,南华集团、石羊集团等农业企业蓬勃发展,农业走上了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轨道。###、#等重点工业项目落户镇域,第二产业产值逐年增加;商贸、餐饮、服务等行业全面发展,为建设生态北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进步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社会文明进步是生态城镇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北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累累硕果。建成了软硬件设施齐全的镇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7个,绿色家园示范村5个,高标准的村级卫生室##个;镇域内公路、饮水工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街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到位,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的新农村已具雏形。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高达97%,创业培训持续不断进行,深入开展了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和谐部门创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镇逐步形成了科学文明、勤俭持家、团结诚信、和谐相处的良好风尚,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平安北杜初步形成。
3省市政策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西咸新区的全面开发,为建设生态北杜提供了良好机遇。新区规划强调依托周秦汉历史遗迹和渭北帝陵遗存带,形成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汉文化、古都历史三条文化带;强调生态建设,重点打造城市绿色廊道和都市绿心,建设大面积湿地公园和水景公园,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和水脉渗透、绿水相融的城市灵动空间;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田园小镇和社区;强调保护生态,建设西咸新区百里渭河生态景观带,把渭河打造成在国内有重大影响,世界知名的城中河、生态河,形成以自然保护区、林地、大遗址为基本要素的一廊、两带、多水系的区域生态体系。
总体来看,北杜以农业为主,无污染型工业,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初步具备了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基本条件。建设生态北杜符合西咸新区发展定位,完全可以打造成新区的一大亮点。
二建设生态北杜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思路与定位。
几年来,北杜镇的基本思路是: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为宏伟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重工、强农、兴商”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生态北杜”这一理念符合科学观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的宏观目标要求。也就是说,建设“生态北杜”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的应有之义。但是建设“生态北杜”的发展理念还未被突出强调出来,还未有明晰的发展规划思路,还未将“生态北杜”单列出来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一大重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生态北杜的社会实践需要思想与思路先行、政策先行。
2城乡文明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北杜在城镇环境治理和村容村貌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与过去5-相比,城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大连的生态小城镇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镇域主干道、主要商业街的环卫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还不够规范,占道经营的现象大量存在;社区、农户家庭环境需要优化;花园、公园、绿地还不够多;多数地域,夜晚还是一片漆黑。
3城乡居民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镇域居民的公民道德素质、思想文化素质、法制意识和诚实经营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长期存在欺商、扰商、拒商等现象,破坏投资发展环境,影响了外商以及外来旅游人员的投资消费的热情,是不和谐的音符,不符合生态城镇发展要求。
4经济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仅为##%,第三产业占有比重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农业经济结构上,需进一步强调强调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无污染农业;在工业经济结构上,还需突出发展高新技术型、环保型、低碳节能型项目;在第三产业结构上,大力商业、物流业、仓储业等,尤其注重发展旅游业,尽量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四建议
1强化政府引导功能。
结合西咸新区创建生态田园小镇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即将打造生态田园北杜作为城镇发展目标方向,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环境、加强教育宣传等各方面入手,按照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基本要求,制定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全面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确保北杜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突出政策引导。政府在出台的工农业政策、教育文化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对各行业各业的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导,使各项政策服务于生态的和谐发展,积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环境,为建设生态城镇营造浓厚的氛围。比如政府扶持的企业是否是环保型、生态型产业,政府倡导的农业是否是无污染的绿色有机农业,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业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诸多的因素都需要纳入政策考虑的范围。另外,加强法规引导。生态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甚至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城镇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是对传统城市建设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否定,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总结。传统的工业社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出现了高污染、高发展的状态,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能否永续发展的危机。这种状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改变,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固定形式加以维护。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在建设与探索中不断完善法规。大连注重行政立法,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范社会个体、企业以及农户的行为。比如,对于乱排污水、乱倒工业垃圾的企业如何处置,对于危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如何惩罚,公民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都结合国家法律有一套细致系统的规定。也就是说,要结合建设生态北杜的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地方行政法规。
二强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近几年来,北杜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今后亦应在大力发展现代农畜产业基础上,把握以下几个方向:一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所谓旅游观光农业是指将农业产品生产、旅游观光融为一体的产业结构,不但要获取产品自身的价值,还要获取旅游价值,并带动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同步发展。目前,大中城市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拥挤的人口、翻倍增加的汽车、噪杂的城市噪音无形中增加了市民的心理压力,返璞归真、亲近自然、体验原生态的农业生活成为市民的一大潮流,旅游观光农业在北京、大连、沈阳、石家庄等地区非常流行。随着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市民体验田园生活必然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北杜亦应抓住机遇,前瞻性规划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比如,建立若干蔬菜基地,提供工具等设施,让旅游者亲自动手采摘,亲自动手制作食品,品尝绿色有机农业产品;建立观光果园,除了可以让旅游者自己动手采摘外,还可提供设备便于其自己加工果汁等饮品,更要完善园中打球、读书、垂钓、露天歌舞厅等娱乐设施,同时配置以石头出售、特色小吃等服务活动,开发新的休闲项目,满足旅游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其次,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业是世界性的绿色朝阳产业,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北杜要充分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古迹、民间歌舞、民间手工艺术项目等地方特色文化,设立旅游景点;要创建一批生态田园、生态农户,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要鼓励农户发展自然风味农家菜馆、野菜馆等,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3大力发展环保型工商业。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严格按照“政府指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环保达标、科技领先、特色明显”的建设思路,坚决废除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意向工业项目,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型、环保型、低碳节能型项目,比如电子、服装、食品、玩具等外贸加工企业,引进农副产品与畜牧饲料加工企业等。同时,北杜镇交通条件得天独厚,还需利用航空、公路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大型商业,物流业,仓储业,餐饮业,宾馆业、汽车等交通工具维修保养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创建文明示范企业,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名优新特产品的集散基地与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特色明星乡镇。
4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
持续不断地开展创建平安北杜活动,抓好社会治安与安全生产;经常性地开展欺商、扰商、拒商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大对生活生产垃圾、乱贴乱画、违规占道经营、集贸市场、镇域主干道、公共场所、自然村村貌村容的整治力度,将环境整治活动延伸到每个农业基地、家庭与农户,评选一批卫生明星单位与家庭,引导全体居民自觉维护周边环境;重视对建筑工地的治理,深入开展文明施工活动,坚决避免粉尘、噪音、夜间施工扰民现象出现,杜绝建筑材料乱摆乱放;继续深化家园创建活动,积极推进自然村的亮化、美化、绿化工程,使镇域整体面貌改观,文明整洁形象进一步提升。
5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绿化工作。
在建设商贸经济一条街、村村通道路、蓄水饮水工程的同时,还应注意细节性的内容:一、借鉴大连的做法,可以实施“光明工程”,镇、村、社区、商业区、消费区主要干道的灯光设施要齐备,商贸大楼、办公大楼等公家单位主要建筑物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广告牌与灯光要经过统一的设计,适当的位置安装霓虹灯、led电子显示屏、滚动字幕屏以及大型露天电视屏幕,既可播出企业广告,亦可宣传政策法规;同时也能带动夜间消费,发展“夜间经济”;更要达到五光十色、绚丽斑斓的可视效果,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每个社区、每个花园要增添体育文化设备和休闲娱乐设施,()方便居民生活,营造和谐环境。同时,还应做好沿街、沿公路、沿河的绿化工作,做好各类企事业单位、行政村办公场所的绿化工作,建筑屋内设立盆景、盆栽花卉,结合城镇规划,因地制宜地多建小片花园、小片绿地,创建处处可见绿色、时时可见花草树木的绿色城镇。
6创新宣传教育,提高镇村居民文明素质。
充分发挥镇域基层干部党员的主动性,着力开展公民道德素质、思想文化素质、诚实经营意识教育,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建学校医院志愿者教育服务队、企业志愿者教育服务队、社区志愿者教育服务队等,引导队员深入农户与企业宣传法规政策和建设生态北杜的意义与要求,形成全民参与的格局;确定宣教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小品、相声、歌舞、秧歌,既邀请镇域专业人士参加,也发挥居民主导作用,组织开展文艺晚会等,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建设生态北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可行思路,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功能,促进全民主动参与;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镇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各部门创新方法,大出着眼,小处入手,关注细节,持续不断地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28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