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总结应该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在下面这些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不同题材和领域的总结写作范例。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一
摘要:秘书理论与实务是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本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项目组在分析目前本科专业该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教学改革;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设计
自1980年复旦大学上海分院(即后来的上海大学文学院)设置秘书专业以来,[1]我国秘书学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不管是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方面,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项目组所在学校是一所理工院校,具有20多年的秘书专科办学经验,现在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方向课程,本项目组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架构与深层次研究,力图实现本科专业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新突破。
一、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与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体系中秘书学理论深度不足,研究较弱现在通用的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材主要是为高职高专教育服务的,理论知识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大多以介绍秘书的含义、秘书工作的内容性点、秘书学的性质与内容为主,理论深度还有待开发。有关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也以工作技能性研究为主,理论探讨较少。如秘书学的学科归属、性质特点与学科体系等方面在学界内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秘书学到底是归属于语言文学的分支学科还是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也一直是秘书学研究者讨论的热点问题。5月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文学类中增设了秘书学本科专业,明确了秘书学的学科归属问题。20我国将招收第一批秘书学本科专业学生。相信随着本科专业的设置,有关秘书学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将会有较大的突破。
2.课程建设与研究多从职业教育角度展开,重在秘书实务的研究目前我国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主要在专科阶段开设,相关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工作也主要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本项目组了解了本课程的精品课建设情况和教学研究情况,发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已将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成了学校的精品课程,其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将其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也形成了相当数量的教学研究文章和著作。但经过认真学习和分析研究,本项目组发现这些建设与研究主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课程内容设计与整合、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践有机配合与紧密衔接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规划和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项目组在我院秘书专业专科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与设计,力图打造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1.理顺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本科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有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秘书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档案管理学、办公自动化等。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遵循课程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明确了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课堂教学共64学时,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秘书写作3门课程是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先修课程,档案管理学是其后续课程。
在理顺其与其他相关课程关系的基础上,整合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解决了其与相关课程中重复内容的归属问题,明确了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秘书学理论学习和秘书办事、办会技能训练,将秘书工作中的办文和办公自动化内容整合到其他相关课程中。将秘书工作中的文书拟写和运行部分整合到秘书写作课程中,文书立卷与归档部分整合到档案管理学课程中,将秘书工作中办公自动化部分整合到办公自动化课程中。
2.优化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内容(1)增强秘书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针对专科阶段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理论教学深度不够的现状,在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时重视了秘书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64学时中有8章48学时为课堂纯理论教学。分别为绪论(8学时)、秘书工作发展历史(4学时)、秘书的含义及分类(4学时)、秘书工作内容及职能(8学时)、秘书的能力与素质(6学时)、秘书沟通与协调工作(10学时)、秘书调研与信息工作(8学时)。将秘书的修养与悟性、人际关系等内容合并到秘书沟通与协调工作中。
(2)削减了课堂教学中秘书实务的相关内容.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秘书实务的集中实践内容,所以课程内容设计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分散实训相结合部分的内容与课时都进行了大量的削减,只设置2章14学时,包括秘书事务处理与会务组织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对日常事务工作和会务工作进行概述性的知识学习,同时组织值班、时间管理等简单的课堂分散小实训,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秘书办事和办会工作的基础知识,熟悉情景体验式实训教学。将接待工作、商务旅行、常见商务活动、常见会议的'策划与组织等综合性实训项目都调整到集中实践课程的学习中。
(3)课堂教学增加了集中实践任务设计环节.秘书理论与实务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践课程的有机配合与紧密衔接问题是课程内容课程教材建设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时在课堂教学最后增加1章2学时的集中实践任务设计环节,对集中实践中事务处理能力、会务组织能力训练任务进行大体安排和介绍,进而解决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践课程的衔接问题。
(4)强化了秘书实务的综合实践训练.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可延伸到秘书实务的综合实践训练中,共设计秘书事务处理能力、会务组织能力2周实训教学,这部分内容既是专业能力实习,也是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延续和深入。集中实践课程主要采取能力模块训练的方式,将秘书事务处理能力设计为办公室日常事务、接待事务、商务旅行事务和商务活动组织策划4个训练模块,会务组织能力设计为会议筹备、会议进行与控制、会议善后与总结和会议宣传与协调4个训练模块。实训项目丰富、实训指导规范,对学生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三、探索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1.根据课程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了课堂纯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与分散实训相结合、集中实践课综合训练三种教学形式,如绪论、秘书工作发展史、秘书的含义及分类、秘书工作内容及职能等内容采用课堂纯理论教学的形式,秘书办事办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分散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而办事办会综合技能则通过集中实践课综合训练的形式来实现,从而做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
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可以采用讲授与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秘书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授课的生动性;[2]对于秘书办事办会基本技能的教学,则采用情景模拟和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秘书工作流程中完成各项任务。
炼的舞台。在校内实训基础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组建会务公司、工作室,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承接庆典和会议的策划与组织,实现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由校内到校外,由模拟到实战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肖生福,杨锋.开设和推广秘书本科专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53.
[2]王彩云.秘书理论与实务课程改革的尝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66.
[3]刘晓岚,郭子辉,杨静.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9):142.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经济意识不断增强,企业意识到财务部门的重要性,财务会计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变得更加重视。但是,我国会计工作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的发展未能同步,显得非常混乱。对此,必须加强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研究与探索,根据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规律,在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发挥理论指挥实践的作用,从而确保我国会计工作顺利开展。本文首先对我国当前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促进会计理论研究及会计实务工作提高的相关对策,以确保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和谐发展。
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状况;分析
会计是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当前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工作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善,从总体看来,我国会计状况发展存在不同步、不匹配的矛盾现象,会计理论超前会计实务,从而给我国会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会计理论与实际不能最大程度融合。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矛盾现状,就必须在加强对会计理论进行研究的情况下,还应深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工作,改变会计实务的发展落后于会计理论这一现象。同时,还改变浮夸与焦躁,保证会计理论的客观性,以此来构建我国科学的会计体系,促进理论与实务的同步和谐发展。
1.会计实务混乱现象
我国《会计法》对关注可预见的会计法规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行业制度问题、地位及作用的评估,从而造成法律法规与准则、制度上的脱节。此外,新会计制度规定在遵守一致性原则下对会计事项处理可以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一种,例如,提取折旧方法有工作量法、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投资收益、成本计算机坏账处理等也有多种方案备选,对于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影响了企业当期损益,同时对于备选方案的限制条件不严格,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很可能成为大多数企业调整利润的“合法”手段,从而违背了一致性原则。
2.会计实务落后于会计理论
我国会计理论虽然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过多的理论研究并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学者没有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缺乏对未来会计实务工作的前瞻性,与未来会计实务活动不相符,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会计活动所能达到的层次,所研究出的理论忽略了客观性,不切实际。
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从目前看来,我国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对于中级和高级以上的会计人才十分紧缺,低层次的会计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国国有单位会计人员约700万人,大专以上学习仅占20%,而会计师以上专业资格少之又少,仅占9%,专业技能较低也是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各企业要重视财务工作,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对财务会计人员提供再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对实际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1.加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统一
会计理论是为会计实务所服务的,因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确保会计理论可以继续对会计实务做指导,就必须加强对矛盾观点进行证实,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在实践中根据不同观点的论述找真理,得到准确理论。同时,会计理论研究应该根据我国事情不断发展,不应包容错误理论,及时去伪存真,让理论存于实践,实践中体现理论,从而确保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工作顺利开展。
2.落实会计工作的监督
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克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各企业必须开展会计人员管理问题研究,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符合实际操作的理论知识的吸收,特别是要加强对今年会计制度新知识、新内容的培训。此外,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熟练操作计算机,使用相关会计财务软件,强化会计人员法制观念与职业道德观念,发挥会计监督作用,确保会计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
3.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
有效会计理论不能仅仅纸上谈兵,必须更好的服务会计实务,将会计理论具体化,落实并运用到会计实务活动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会计实务提供指导依据,避免理论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通过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可以判断理论研究是否正确,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去伪存真,并结合会计实务的具体情况,认真总结,不断研究,从而保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可执行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发展轨迹,构建完整的中国特色会计信息系统。
综合上述,针对我国会计理论法制薄弱与会计实务混乱的局面,我国学者刮起了一股理论研究的旋风,希望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对此,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结合会计实务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总结与研究,分析我国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加强会计监督,从而构建科学完整的会计体系。
[1]陈杰,罗勇.建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张淑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评述及在我国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6(05).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三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和韩国率先抓住国际间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快速发展了本国的船舶工业,由此带动了冶金、机电、化工等数十个行业的发展,一度成为世界造船中心。现在,我国的船舶海洋工业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历史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经过十年的努力,使我国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近年来,我国船舶海洋工业在产品种类、技术、质量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生产管理领域依然没有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物流、生产、成本核算等方面依然沿用粗放的传统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造船工业的发展要求,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船舶海洋工程项目的复杂性越来越强,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应付这种复杂性,船舶制造行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来应对所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主要运用项目管理理论、精益生产理论和精益造船、erp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现场调研、人员访谈、流程分析、头脑风暴等方法,对太平洋海洋工程公司造船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造船项目管理优化方案及erp系统方案,并提出erp系统方案的实施建议。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第二部分:相关理论综述。介绍了本文需要使用的相关理论知识等,主要包括:(1)项目管理理论。(2)精益生产理论和精益造船。介绍了精益生产理论及精益生产在造船行业的理论成果。(3)erp系统理论。第三部分:太平洋海洋工程公司造船项目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调研、人员访谈了解公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太平洋海洋工程公司造船项目管理优化方案。以项目管理理论为框架,运用精益造船理论提出太平洋海洋工程公司造船项目管理的优化方案。第五部分:太平洋海洋工程公司erp配套系统方案设计。以erp理论及sap系统提供的功能为基础,将优化方案落实到erp方案中。第六部分:太平洋海洋工程公司造船项目管理优化方案及整体erp系统方案实施建议。包含实施策略、实施难点和实施步骤。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四
引言
伴随着国家整体科技与经济的快速进步,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也在以几何数字的倍数不断增长。大家知道,工程项目的整体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费时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在工程中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工程的整体进度就会加快,工程的施工技术以及安全就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保障。甚至可以说,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本文尝试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1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事实上,工程项目的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其可以使企业对自身的责任达到明确的状态,一个科学的管理还可以大大缩短有关产品开发的周期,可以确保工程能够按照规定的工期完成。另一方面,科学的管理还能降低项目的运行成本,同时保证工程项目基本的质量和安全。所以,如何做到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如何对旧方法进行更新换代,这是提高企业的综合水平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工程质量的情形下,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才能够做到深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改革与创新,实现预设的成本、工期、质量最优匹配的目标,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大家能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2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在工程项目的管理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实这只是社会整体进步所带来的附加效果而已。面对管理方式更为多样化的今天,我们认为在项目管理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来看,在项目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方面
当前,在思想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部分企业对项目建设管理的认知不充分。虽然这项工作大家都在进行,但是否能真的得到落实则有待考证。有相当多的地方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这些不规范的操作模式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有些企业认为工程项目管理并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这相当于完全忽视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意义,也正是由于存在这类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2法律方面
依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可以涵盖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各种法律关系,这也直接导致了建设单位对其自身权利、义务无法做到明确把握,结果受影响的就是项目整体以及各项工作。即使很多单位本身乐于开展项目管理工作,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指导性的法律文件作为基本依据,造成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只能依据自身的经验来完成管理工作,这严重阻碍了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与发展。
事实上,项目管理的`关键要素还是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因为对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可能涵盖策划、招标、设计以及最后的施工。这其中是如何对项目整体进行规划管理工作的,可以反映出这个工程项目中管理机构的实际水平。现阶段来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现有的管理机构的专业水准也不算高,不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还缺少重要的管理经验,更关键的是,项目管理所需要的组织协调能力匮乏。也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关键因素的制约,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受到了很大影响。
2.4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对一些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不够,对基本的法律的掌握过于肤浅,缺乏基本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对管理规则的掌握流于表面。当然,还有一些情况是,工程项目管理机构的基本人员配备不够科学,而进行定期的专项培训更是无从谈起,这对于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3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的创新
3.1充分发挥“样板先行”的作用
是指要合理发挥样板带动效应,充分发挥出样板工程的带动作用,坚持以“样板先行”为原则。事实上,这也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一种基本的、最重要的管理方法,但同时却是往往被大家所忽视的。在具体实施上,必须保证在施工正式开始时,让最为信赖的班组做出符合要求的样板工程,只有在样板工程验收合格之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然后还要对这样的样板组织学习和交流。质量管理部门也可以以此为依据,以达到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当然,质量管理部门还有一个重大的职责就是发现样板存在的问题,从而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3.2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
为什么要突出监理的作用,这是缘于监理工作本身对于工程质量、施工规范方面的功能性。但是,实际工作中却面临着监理人员配备不充足的窘境。对于如何发挥出监理工作的价值,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可以研究:一是加大对施工单位的监督管理的强度和范围,将一些重点、难点、隐蔽工程等涵盖在重点监理的范围内,以便实施重点监督。二是要加强对监理人员自身的监督,只要这样,才能保证监理工作的顺利完成。三是从观念上使所有的项目单位全面接受监督指导,以便督促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3.3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当项目完成后,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施工的质量控制。这需要事先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组织质量监督和检查,切实落实“三检制”和“三工序”制度,及时发现并消除存在的质量隐患;另一方面,需要定期召开质量会议,以确保管理层与作业层之间能够及时交流,以获取准确的质量信息,最终努力达到招标文件所明确的质量目标。
4降低成本方面的创新
4.1抓好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结合以往的工程项目管理进行考量,项目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很可能存在着粗放性的问题,这很容易在管理上出现疏漏。鉴于这种情况,在设计阶段就应该将成本控制工作纳入考量的范畴。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往往会因为设计变更而造成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结合现阶段项目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为了实现对设计变更的控制,最应该注意的是对设计合同的管理。具体是指对设计合同中的一些特殊条款要特别予以重视,例如应该规定因设计修改而增加施工成本费用的最高上限。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关于激励机制的设立,对于那些设计质量高的设计人员而言,这是一种很大的激励,有利于规范设计行为,最终实现以设计提高质量、以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根本目的。
4.2合理安排交叉作业
合理安排交叉作业在工程项目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要确保每一项施工都是符合基本施工顺序要求的。第二,如果可以对每项施工的时间进行合理的优化,在确保不同专业之间合理调配的前提下,同时还可以做到对操作空间进行合理安排,就能够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第三,合理安排交叉作业也是减少窝工、怠工问题的好办法。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者而言,一定要对交叉作业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要加强对相应的施工技术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把对交叉作业的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返工问题的出现,达到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
5结语
本文主要从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并根据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当然,为了更好地完成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还需深入探究相关的细节,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同样重要的问题是,要提高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认识,配套完善具体的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五
会展理论与实务是会展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会展行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系统地学习到了会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案例学习了会展实务的具体操作和技巧。本文将以五段式文章的形式,分享我在学习会展理论与实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会展理论与实务的过程中,我对会展行业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会展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推广,还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会展行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观众和商家,形成庞大的人气和经济活力。在举办大型会展活动时,会展组织者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以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营销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些对于我未来从事会展行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在学习会展理论与实务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会展行业的专业经验和实践技巧对于成功举办一场会展活动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我们不仅学习了会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案例学习了会展实务的操作和技巧。例如,通过分析国际会展案例,我们了解到在举办大型会展活动时,需要考虑场地选择、展位设计、布展布置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同时,还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合作,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实践案例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会展行业的内幕和操作流程,为我未来从事会展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第三,在学习会展理论与实务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会展策划和市场推广。会展策划是会展活动成功举办的关键。通过学习会展策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我了解到在策划一个会展活动时需要考虑目标群体、活动主题、活动形式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同时,还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和竞争分析,以确定活动的差异化和竞争优势。在课堂上,我们还学习了会展市场推广的技巧和方法,如媒体合作、社交媒体营销、网络推广等。这些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让我对会展策划和市场推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我未来从事会展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四,在学习会展理论与实务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会展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挑战。会展行业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趋势和挑战。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当前会展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压力大、安全风险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会展行业需要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组织与合作,做好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了解这些挑战和趋势,对我未来从事会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让我对会展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最后,在学习会展理论与实务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会展行业中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通过学习,我不仅对会展行业的整体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对自己的兴趣和潜力进行了深入挖掘。我认识到自己对会展策划和市场推广具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潜力,因此将来我希望从事会展策划或市场推广方面的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寻求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会展理论与实务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会展行业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到了会展策划和市场推广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同时,通过学习会展实务操作和实践案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会展行业的内幕和操作流程。这些都为我未来从事会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我进行了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的选择。通过学习会展理论与实务,我对会展行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并且愿意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六
本课程是利用项目管理的一般原理,结合会展项目的具体特点,对会展项目的启动、计划、实施、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项目后评估等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了解会展项目管理的流程,掌握会展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策划能力、项目管理和组织能力、项目现场掌控能力等),方法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评价能力、自学能力等)和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控制能力等)。
1.2课程地位与性质
《会展项目管理》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核心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对《会展概论》、《会展实务》、《会展营销》、《会展策划》等课程的综合应用,在整个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2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本课程以市场化运作的校园展会活动为载体,采取项目管理方法,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并组织一个真实的会展项目,并以此贯通《会展策划实务》、《会展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
2.1学生主体原则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只负责理论指导和答疑解惑。在项目启动阶段,根据任务设置了宣传推广、招展、招商、现场管理与服务、物品准备五个小组,之后,民主选举了项目经理和五位组长,之后,每位组长招兵买马,建立了自己的队伍。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同步完成了校园展会项目的启动、计划、实施、控制、收尾等一系列工作,真正实现了学做一体。
2.2情景真实原则
与其他课程的课内模拟实训不同,本课程的实训是在真实情景下完成的,在操作过程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按计划到教室做宣传,却发现教室内学生不多或者对宣传内容不感兴趣,因为是真实的工作,他们就需要想办法应对这些意外情况,这种锻炼是课内实践不可能实现的。
2.3能力本位原则
一方面,会展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从教育理论角度出发,学做一体也是理想的教学模式,早在19,杜威就提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所以,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目标,采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即先在课堂上介绍相关理论,然后让学生去完成相应的工作,遇到困难后再回头学习相关理论,寻找对策,然后付诸实践,解决问题。
2.4技能与素养并举原则
根据我们对会展公司的.调查,他们对员工的期望,除了业务操作能力外,还包括良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在学做一体的项目分组操作过程中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3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大一开设《会展实务》课程时,已经举办过一次校园展会,当时主要是训练展会操作的相关技能,本届展会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展会业务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主要训练学生项目管理的技能,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展会在第十六周成功举办。
4课程实施总结与反思
4.1小组长的重要性
经同学们民主选出的小组长们各个尽职尽责,善于开拓、创新,为展会的圆满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4.2学校的大力支持
学校及系部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精心指导,协调相关部门为展会提供了场地、水电、医疗、安保等便利,从而为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完善的外界环境。
4.3合理安排人员的重要性
本届展会完全由同学们自主选择小组,结果因招展工作难度大、报名人数最少,影响了招展的成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任务难度系数,鼓励勇于挑战自我的同学参加招展组。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七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分享了关于项目管理的论文给大家业阅读!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方案合适,管理落实到位,对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极为有利,甚至对降低施工的成本以及加快施工进度是有利的。当前,在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极为关注之时,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也使得越来越多人关注起来,开始认真仔细的研究,着手于现状问题的研究,对于当前建筑工程市场,研究如何强化与规范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理念
1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当今处于一种粗放化管理的水平,和精细的管理模式只间有很大差异。建筑施工领域施工管理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上有较大的差异存在,由于人员素质综合水平都不相同,很难与现实的施工状况相适应,特别是针对项目的变更管理以及项目的监理之类的方面都有一定问题存在。
1.1建筑工程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
为了能跟上建筑施工项目的发展速度,保证施工的品质以及安全,国家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规定,先后有很多法规出台,然而现实的执行过程中,建筑施工领域总是急于求成,较多的管理机制没有完善,基本没有什么约束性,项目管理的效率非常低下,特别针对项目变更方面的管理机制出现更为严重的缺失,一些建筑部门压根就没有建立,一些建筑部门建立之后也基本无效,针对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的别的变更没有做到周全的考虑等等。
1.2施工团队管理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建筑施工领域人员较为复杂,大学生以及研究生之类的高级工作人员下以及农民工之类的普通劳动人员都有,所以施工团队管理的模式以及措施对于建筑施工领域就显得极为关键,而实际对其执行的过程中,施工一方为了赶超施工的进度以及得到最大化的利益等,常常疏忽了对于施工团队的有效管理,没有健全管理机制,或者有的制度不认真执行,都有一系列的问题存在。
1.3没有完善施工的管理
施工管理属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关键的环节之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施工管理的效率来决定的。施工管理会对建筑工程的品质以及施工职员的财产生命安全有直接的影响。所提到的人员问题具体是指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职工没有好的综合素质,不具备很高的施工技术。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不能严格依据施工标准规范还有设计标准开展施工工作,极少数状况下还会有为了使得项目的造价降低又或是节约施工的时间来随意篡改施工图纸的举动,这属于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2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与意义
项目管理的目标是高效率地完成建筑工程任务,项目管理遵循项目发展的规律,采用经理责任制的方式,对项目所牵涉到的工作进行科学化高效率的管理。要对项目进行有计划的规划,从开始到整个项目完成阶段,以期达到理想化效果,同时也必须要兼顾项目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优化项目的内外在结构,合理的分配资源材料,努力保障建筑的质量安全。
3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理念的强化与规范
对于上面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依靠管理实践明确以下几点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3.1健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体制
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国家必须先健全相应的法规以及法律。只能依靠这样才可以确保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过程当中完全依据国家的相应法律办理。才能真正的去约束制约人们的行为准则。再者是要与建筑工程的实际特征结合来制定有效科学的管理体制,必须采用领先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概念来开展专业化管理工作,要使现今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具备技术性以及专业性。项目管理范围比较广,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来说,必须要有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还需要进行内部外部的沟通与管理。制动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要与国家的相关规定相符合,具有科学性以及操作性。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在项目管理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各个部门展开工作,处理好项目中的人员关系。在建筑工程施工整个过程当中都讲都要保证每个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可以在入职前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确保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保证工程质量。
3.2按时对施工职员开展技能培训工作
所有岗位在上岗之前都必须有技能培训工作,针对建筑施工领域而言,岗前的职员技能培训工作尤其重要,因建筑施工的过程主要是由人来主导决定的,图纸设计都属于没有生命的,若想要把设计变为现实建筑,人对其的作用就极为关键,若是人不能够将设计图纸的意图理解透彻,有很大可能建设的项目就会和设计间出现太大的偏差。所以,为了确保建筑施工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按时对施工职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针对施工人员具体培训的内容,必须包含下面三个方面:法规法律的培训、安全性培训以及技能培训。技能方面的培训,能够是培训职员施工过程当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够是针对的对施工过程当中技术的难点要点进行培训,怎样处理现实中的施工问题等等,详细内容能够依照现实施工的状况制定。针对管理施工人员培训的关键是培训他们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体制,也能够与现实施工特征相结合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来确保施工管理当中的合理科学,使得项目能够取得最优的效果。
3.3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图纸进行施工,不能随意的改变方案,发展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处理汇报,及时更改方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对建筑施工的重要检验标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建筑工程领域项目施工的品质依靠施工品质过程控制,控制质量对于施工的优劣质量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保证施工的质量,上级一定要高度关注,强化质量控制,健全所有管理机制以及考核体制,重点强化变更项目的管理以及隐蔽项目的查检。针对项目变更的过程,管理人员必须严谨核审变更具体内容,并对变更可行性进行评估,针对合适的申请依照程序对其签字下发,同时处理好项目造价变更,针对不合适以及与标准不符的变更申请,不可以随意进行签字。把项目变更过程的管理切实落实在变更管理者的身上,使其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严格对其把关,履行好职责,严禁不严谨草率的签字,这样会为项目的施工造成巨大损失,也对自身以及自身事业发展极为不利。
3.4合理的对施工资源进行配置
在密集型建筑领域之中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显得极为重要,只有确保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才可以使得建筑工程工作顺利开展。对于建筑施工的管理我们一定要强化对所有单位员工需求的具体统计,要科学合理的对施工过程进行评估,要严格依照施工的实际标准对施工人员进行配置。同时在施工的过程当中还一定要形成有效合理的流动体制。成立合理科学的流动体制极为重要。此种体制的建立可以使施工人更为灵活高效的管理,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之中发生的多种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很大程度上由流动体制的建立来决定。施工人员合理科学的流动体制的建立在项目施工人员的自身效率提升方面有极大帮助。所以项目管理人员一定要强化建筑工程的现实特征的研究,依靠持续研究使得自己专业的素质提升,然后使得施工的管理更加高效。
4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好的项目管理水平,不但可以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还能使得施工项目成本降低,使施工的进度提升。作者着手于现实经验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找寻处理问题的措施,希望依靠较为简略的分析,为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参考。
参考文献
[3]林圣桦.简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若干问题与控制方法[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2(2).
★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八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该门课程本身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是参照和借鉴现行的国际贸易惯例、通则、条约以及有关的国际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实践性、操作性、涉外性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理论和良好的商务习惯,并主要借助英语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开展外贸活动。因此,在该门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相分离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兼备外语能力的外贸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目标定位于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外贸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商务应用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外语相结合的运用能力,可以解决外贸和商务操作的实际问题,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符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
我们通过引进国外最新的该门课程原版教材,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等,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的内容以及体系进行重新的整合。此外,开展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为了能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通常会更加积极地编写和制作有特色的教学课件、教辅材料等,进而推动该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改革和创新。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择的困难
目前,市面上真正具有学科特色且适用于的《国际贸易实务》授课的双语教材不多,而且数量有限的国外原版教材虽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正宗的外语,也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其针对性不强,价格偏高而且难度过大,教材内容也不完全适应我国国情,这样导致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吃力,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而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更多是将之前的中文版简单的翻译成英文而已,在语言的使用上并不地道,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此外,仅有教材而缺乏其他的参考书籍,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教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
2、教学方式欠佳
由于对双语教学认识的不足以及受传统外语授课方式的制约,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译代讲”,更多是将精力投放在对原版教材的字、句翻译和讲解上,从而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使得双语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程。此外,在双语教学中盲目加大英文授课比例,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授课内容,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受到重大影响。
3、学生英语基础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比较低,尽管已经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是听力水平、理解能力、词汇量等还是非常的欠缺,而且课程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更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目前的教学状况是,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能很好的将英语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学习;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快速的提高英语水平,因此难以与课程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将会受到挫伤。笔者对所处高职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1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有30%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示赞同;而超过60%的学生表示难以接受。显然,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
4、师资力量不足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授课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授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或英语能力都不能胜任双语教学。而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多数讲授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尽管他们的专业水平高、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但英语的运用能力相对欠缺,难以用英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他们的外语水平距离双语教学还有一段差距;而英语专业的教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外语授课能力,但他们不懂得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要求。所以师资问题是阻碍双语教学开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障碍。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建议
1、大力培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培养和加强双语教学师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走出去”,即选派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通过国内培训或国外进修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双语授课的能力,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二是“请进来”,即积极引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或在外贸领域专业人士来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利用他们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水准,通过辐射和带动,帮助双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重视学生英语程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为了让双语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极其必要和关键的。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加大基础英语、公共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函电等公共及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双语授课的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破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在学生的管理上,应通过早、晚自习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口语、听力;此外,学校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如举办英语角、英文歌曲大赛、英文演讲比赛、英语文化周、增加外籍教师的授课数量等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3、整合教材资源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市面上国内学者编写的英文版教材主要适合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现状,要想真正解决教材问题,高职院校应鼓励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结合自身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或者组织具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课程专家组按照“理论够用、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高职才培养理念,对国外原版教材或国内现有的英文教材进行的整合,编制出符合高职院校适用的`双语教材。此外,任课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获得外语教学资源的办法,如专业书籍、外贸网站等,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后开展双语学习的自学活动,进而巩固双语教学的效果。
4、采用循序渐进式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不是一步就可以到位的。授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双语授课的接受程度,在不同阶段调整中英文使用的比例,由简变繁、由少到多的开展。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中文为主,少量英语为辅。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用中文讲解的重点难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5%—10%。这不仅是让学生在视听上对双语教学的适应,也是避免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效果。第二阶段:慢慢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多数的授课内容,用中文讲解难点内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20%—40%。这是由于经过了前一阶段的磨合,师生已经熟悉双语教学的模式,学生在专业术语的英文词汇上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外语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应逐步加大英语授课比例。第三阶段:英语教学为主。此时学生已经对专业词汇、专业知识、课程的整体框架较为充足的了解,对教师英语口语讲授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能够敏感捕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由地分配中英文的比例,逐渐过渡到纯英语教学模式。
5、建立完善双语教学制度体系
首先,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应实行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教师只有通过一定的测试和评价才有资格进行授课;其次,为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学校应从政策、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提高双语授课课时的薪酬补贴;在教研课题立项、教学成果评审上给予政策的倾斜等等。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对授课老师的评价,为了避免只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单一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督导组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或教师自评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考核,我们可以采取“平时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商务英语口语成绩+专业知识笔试成绩=总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如上所述,虽然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这种教学改革将有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真正的外贸复合型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资源优势出发,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广双语教学,并为双语教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九
一、汽车营销综合实训的现状及问题
(一)校内综合实训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仍然是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但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仿真毕竟不同于真实情境。虽然学校在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企业销售流程考核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但与企业实际岗位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必须要经过面试、培训、考核方能上岗,未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的设定目标。目前,高职院校汽车营销综合实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多老师少,实训管理难度大。高职院校一个班的学生通常有40人左右,有的班级人数更多,而实训老师最多配备2个。在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综合实训中,师生比例明显偏低。虽然在实训过程中也会采取分组管理的措施,但对于汽车销售这种重流程、重过程的实训,在不同的场景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实训过程中全程跟进正在训练的学生,而无暇顾及其他的学生。其他学生虽有班组长管理或布置分组练习的任务,但由于高职学生普遍自控力差,再加上碍于同学情面,管理效果往往不理想,在实训室玩手机、聊天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造成虽然实训时间很长,但学生真正练习的时间短,造成老师累学生闲的局面。
(2)仿真与实践脱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汽车营销综合实训要求学生通过实训能够完整完成汽车的销售流程。这里面就包括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某一汽车产品品牌、车辆参数、价格以及竞品参数的信息收集并且将其熟练记忆。记忆产品基本信息是一个销售顾问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很多同学认为该任务太过机械、简单,且校内实训与实践存在脱节可能,如果以后就业的企业不是实训车辆的品牌,花那么大的精力去熟悉和了解实训室的实训车辆并无意义。这些想法使得学生在实训中对汽车产品的知识记忆处于散漫状态,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训的整体效果。
(3)无法营造真实职场,职业素养养成困难。校内综合实训拥有便于学院统筹开设、方便管理等优势,能比较容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它缺乏真实职场中的新老员工关系、上下级关系、部门关系等职场关系,再加上校内实训的作息时间和企业工作的作息时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校内仿真实训虽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无法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吃苦耐劳以及与不同年龄段同事及不同级别领导和睦相处之道。从历届毕业生的跟踪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后频繁跳槽的原因是因为无法忍受企业的管理、或者无法融入团队而离职。
(二)“生产性”综合实训开展的难点
鉴于校内综合实训开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少学校也在探索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综合实训。较之仿真的校内实训,“生产性”综合实训由于其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任务以及管理模式,虽然可以大大提高实训效果,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通常也会碰到一些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存在矛盾。从校方的角度上来看,生产性实训无疑应该是件“双赢”的事,学校为企业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企业为学生提供可供学生学习的条件。但我们在实践中却发现这个设想虽然美好,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尽人意,其原因是学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学校是教育的场所,“综合实训”只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里的一门课程而已,学生除了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后还有其他教学任务需要完成,不能通过课程培训而继续留下为企业服务。而企业毕竟是以达成经营目标为目的,各岗位是相对固定,各部门希望人力资源部招来的人才是没有学业负担、能够全心全意为其服务全职人员。对于学生到企业“几周游”的这种生产性实习,他们认为从这个合作中,企业除了付出并没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益处,因此,企业对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并不感兴趣。即使碍于情面接受,大部分企业也不愿花上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生更多地是见习而非实习。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学生感觉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积极性也不高,实习效果也并不理想。
二、基于岗位竞争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的优势
通过对常规校内汽车营销综合实训以及常规生产性汽车营销综合实训的分析可知。要使得综合实训效果达到最佳,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而基于岗位竞争的汽车销售综合实训正好能满足双方的需求。基于岗位竞争的汽车销售综合实训具有以下优势。
(1)将社会竞争引入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安排来进行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不强。基于岗位竞争的汽车销售综合实训将工作岗位的竞争引入教学,企业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可以考核学生是否适合在该企业发展。实习期间表现好能够够获得企业认可的学生,在学业结束后可以继续留下从而获得就业的机会。就业岗位的竞争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能够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满足企业人才选拔需求,充分利用了校外实训资源。基于岗位竞争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与常规生产性实习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企业在实训的过程中不单只承担接受学生学习的任务,而且还拥有优先选拔人才的好处。这对于人才流动性较大,人才需求较旺的汽车销售岗位来说,接受在校生的实习无疑是企业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这样,在培训过程中,企业就不会将学生只当作见习生来敷衍对待,而是象对待新员工一样让他们参与企业的生产工作,同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基于岗位竞争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能满足企业人才选拔需求,能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完成实训教学,使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生产实训最大程度地做好技能和心态的准备,顺利完成由学生向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为未来“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
(3)充分发挥指导老师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向员工身份的平稳过渡。以往学生通常要等到毕业实习才有机会进入企业,而且该实习多是由学生自谋职位独立完成,老师参与的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很轻易就选择了离职,导致就业不稳定,企业满意度低。基于岗位竞争的生产性“汽车销售综合实训”是在专任教师的引导下,由企业配合共同完成的一个实训。“汽车销售综合实训”由于课程考核保证学生不会轻易离职,加强了学生的就业稳定性。指导老师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虽然不直接参与教学,但是通过组织面试、定期组织学生集中交流实训心德,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初入职场中所碰到的问题或疑惑,通过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分析来进行工作指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实现向员工身份的平稳过渡。
三、基于企业岗位竞争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的实践
为了为改变“汽车营销综合实训”单纯实习的现状,让企业乐于接收学生实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汽车营销综合实训”的效果,使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就业服务。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基于企业岗位竞争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1)以往“汽车营销综合实训”仅作为“汽车营销实务”课程的后继实训课程来开展,没能和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后仅获得学校给予的`成绩或学分,并未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在毕业实习时还需通过递简历、面试等选拔环节才能进入企业,到了企业后,还需重新按照企业的培训标准进行重新培训和考核,学生培训周期长,效率低。将“汽车营销综合实训”与毕业实习连在一起以后,在综合实训课的开展过程中即可以直接利用企业的岗位的培训标准和考核制度来考核学生,学生通过考核的若双方愿意继续合作,在接下来的毕业实习环节中即可省掉原来重复的培训和考核环节,大大提高人才的培养周期,实现课程与就业的对接。(2)调整“汽车营销实务”课程教学计划,提高在校学生实操技能。基于岗位竞争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要求学生在企业学习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这就必须对前期的“汽车营销实务”课程进行改革,适当加大实训比例,增加学生的实操练习机会,重视实操考核,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在校实操技能,从而保证学生在企业参与生产性综合实训的效果。
(二)基于企业岗位竞争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的实践
1.遴选实训合作企业
合作企业的选择是保证“汽车销售综合实训”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别选择不同市场定位的企业以满足学生和企业的不同需求。考虑到与企业长久合作关系的建立,我们在选择企业的同时必须兼顾考虑企业的文化、环境、管理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选择了几家比较典型的品牌作为我们的合作企业,它们分别是:长城(国产品牌)、长安铃木(日系品牌)、北京现代(韩系品牌)、东风标致(欧系品牌)、jeep(美系品牌)。
2.组织面试
学生在进入企业实训之前,首先要经过面试的选拔,这实际上就是一次竞争。在面试之前,我们将谈妥的几家企业告之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品牌偏好以及自身条件进行初步选择。老师对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了解和协调,尽量使学生报名不出现扎堆的情况。在面试这个阶段,指导老师的协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环节,指导老师一方面要对学生做面试的基本指导工作,包括简历的审核、服务礼仪的培训以及面试技巧的培训;另一方面,指导老师还要想办法尽量将各单位面试时间错开安排,让前面没通过面试的同学有机会参与下一轮的面试。在每一轮面试结束时,指导老师通过与面试学生交流了解面试情况,为落选学生分析落选的原因,总结经验。将以前单调的课堂教学变为应聘实战,通过学生自身的经历、总结、反思来完成此任务,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面试课。
3.实训的监管
学生外出参加企业生产性实训,如何保证学生的安全与教学质量,将风险控制在最小化,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生产性实训一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专门针对生产性实训可能面临的问题做了研究,并在学生实训前召开了实训动员大会,对学生在将要参加的顶岗生产实训做了以下要求。
(1)加强安全意识,尤其要注意上下班道路安全以及工作安全。学生在实训前必须抄写安全责任书,购买意外保险。
(2)学生在实训期间应严格遵守企业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的作息时间进行考勤。在实训前,学生们应做好吃苦的准备,由于企业作息时间与在校不同,学生按照企业的作息时间来安排工作与休息刚开始会不适应,感觉非常辛苦,若擅自离开或表现不好被企业中途退回,本门课程将无法通过,以此来约束学生在企业中的行为。
(3)努力和企业员工融为一体,积极参与企业的培训和学习,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对于实训报告,要保证一日一记,每日交师傅检查签字确认,指导老师要不定期抽查。
(4)实行分组分级管理制度。每个实训小分队设组长一名,在企业中如有任何问题,需报告小组长,然后报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出面协调解决,严禁擅自与企业进行交涉。
(5)设定校内交流时间,方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6)实训成绩由企业考评、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综合评定。
4.实训的安排及考核
(1)短训活动安排我们通过和企业共同协商,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目标制定了生产性实训的活动安排表。长安铃木恒晟店制定的学生短训活动安排(见1表)。对学生进行培训。以长安铃木恒晟店为例,他们除了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日常工作外,还为学生安排了七个专题讲座,课程安排表如表2所示。学生通过在企业参加生产性的综合实训,不仅强化了岗位职业技能,通过这种新员工培训,使他们对汽车4s店的其他岗位也有了了解,这对他们日后工作来说无疑是受益匪浅。
(2)考核企业考核分为专业技能考核和综合测评。以销售岗位为例,通常专业技能考核会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七日考核、半月考核和三周考核。七日考核要求学生必须熟知企业品牌文化及车辆基本知识,并且考核成绩达90分以上才算合格。半月考核则要求学生必须熟知车型参数以及价格,并且能够完成六方位绕车介绍,考核成绩90分以上方为合格。三周考核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完成销售流程,能挖掘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介商品,并且对客户提出的异议能够进行合理的处理。综合测评则内容包括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各部门主管和行政部主管会适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和指导。实训结束,企业将对每一个参与实训的学生撰写表现评语,作为考核学生完成实训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岗位竞争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是完全围绕企业岗位需求考核而开展的综合实训,它能解决校内实训以及一般顶岗实习所面临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完成培训考核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深得企业、学生的好评,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满意的办学宗旨。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十
摘要:《物权法》第90条没有对容忍义务的限度、补偿标准等进行说明,造成了法条运用的缺位。因此要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析《物权法》第90条的适用标准,针对不可量物侵害不同类型的差异,从相邻关系的视角下对容忍义务和补偿标准作出规定,从而完善《物权法》第90条,使该条款在司法实践中不至于被虚化。
关键词:不可量物;相邻关系;补偿标准;
不可量物的侵入一方面涉及公共利益,不可量物的散发性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损害,另一方面关乎私人利益,是日常生活中私人间的环境利益侵害。翻阅我国立法规范,对不可量物的侵入规制的法律主要是《物权法》第90条但是法该规定却略显粗糙,不能为司法实践提供有力参考,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可量物侵入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司法有所助益。
一、《物权法》第90条的调整对象与适用条件
我国《物权法》的第90条以国家规定为标准对不可量物的排放进行了规定,但是该条款只是文字性的对其进行阐述,无法发挥第90条本来功能。因此在理论上,要分析该条款的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来以探寻第90条应有的出路。
第一、调整对象。《物权法》第90条响应可持续发展观,同时规定了现代环境污染和传统不可量物的侵害,虽然调整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大,但本质却并没有变化,依旧是平衡相互冲突不动产之间的权利。另外,根据体系解释的方法来看,《物权法》的第七章84条到92条,是调整通行、用水、铺设管线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规范。其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所调整的范围是相邻关系。
第二、适用范围。一是以存在相邻关系为前提。传统的相邻关系是发生在相互毗邻的不动产之间,但由于不可量物的散发性,许多不可量物都突破了地域的限制。现代物权法上的相邻关系应该结合损害原因及后果来进行判断,不能限于地理位置的紧密相连。二是以妨碍或是可能妨碍相邻不动产权利人之权利为必要。不可量物侵害的法益包括财产权、环境权和人格权。人格权是三种权利主张中最能得到支持的权利,“人格权益受害说”成为支配性解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把相邻关系权益简化为人格性权益,不可量物所侵害的利益是多种多样的。三是以超出容忍限度为最终要件。第90条规定不得违反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或有害物质,根据文义解释,这就是说如果在国家标准内排放,则权利人就有容忍的义务,如果是超出了国家标准,那权利人就没有容忍的义务。
二、《物权法》第90条的理论缺陷
多数学者认为第90条仅规定国家排放标准不能满足实践中不可量物侵害的需要,同时没有指明权利人何时有权利对不可量物的侵入进行禁止,何时负有容忍义务以及在承担容忍义务之后是否能获得补偿等方面进行说明。由于第90条没有明确救济方式,据此认定该条款只是一个“引致性”条款。
首先,司法实践中对不可量物的侵入,法官多适用《侵权责任法》进行调整,却使《物权法》第90条被虚化。但若只从侵权责任法的角度去规制不可量物的侵害,则权利受损的被侵入者只能在不可量物对身体或者财产造成损害时,依据排污违反国家标准,请求侵入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现实并不是只有一种不可量物侵入,僵化的适用国家规定无法保证权利人的权利能获得充分满足,比如侵入者是在行政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排放,那么哪怕已经造成了损害,但权利人却只能选择承受。
其次,若单纯以物权法为视野对不可量物的侵入进行规制,在制度上存在缺失。一方面,符合国家标准的排放并不意味着对权利人没有造成损害;另一方面,若只单单依据文义解释,把该条款中的国家规定理解为国家标准或者是极限值,那么就不宜把该条款当做是衡量容忍义务的唯一依据。国家标准往往是依照现今的技术水平来制定的,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不可量物侵害,只能当做是一个“参考标准”.
最后,德国的判例学说都持一个观点---排污行为是否超过国家排放标准只是衡量其是否构成过度排放的标准之一,但是却不能因此认定合乎标准的排污就不会对相邻关系造成侵害。司法实践中,我国法院并没有对国家标准与容忍义务之间的关系形成统一的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可量物侵害的法律适用是平衡共、私两种法益的关键,公法上的标准规定只是提供了一个裁判的参考,但不应以参考标准来限定实务判断。
《物权法》第90条的实务缺陷
从北大法宝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司法实践中适用《物权法》第90条的案例共23例,其中与不可量物和相邻关系均无关系的有6例,与不可量物排放有关的有8例,其中适用国家标准的有2例,与相邻关系有关的有17例,与侵权有关的有1例。通过案例数据分析,在20全年关于《物权法》第90条的案件中,法官并没有单纯的采用国家标准适用第90条,反而更多的是借助相邻关系来进行审理,案件中与相邻关系有关的比重高达73%,对于国家标准的适用更多是参考相邻关系。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将《物权法》第90条与《民法通则》第83条、《物权法》第84条联合适用,突破了以往国家规定的限制,做出来更为公正的.判决,但是这种适用也有一定缺陷。
首先,《物权法》第84条的规定过于简陋,“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规定更多的是一种伦理性的宣传,并且有利生产和有利生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相互矛盾的。现实生活中不可量物侵害的类型并不是只适用相邻关系就能完美解决,适用相邻关系并不能代替不可量物侵入,单纯的援引相邻关系的规则并不是长久之计。这种看法说明了联合其他法条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司法实践提供指引,但是《物权法》第90条的立法目的却被弱化了。
其次,《物权法》第90条与其他法条的联合适用并不能从根源上区分环境污染与不可量物侵害的差异,这使得该条款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对于大量涉及与“邻里关系”无关的不可量物侵害,就直接被看作是侵权或者是环境污染来处理,实践中《侵权责任法》第65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的适用被泛化,而《物权法》第90条的适用则被弱化了,使权利人失去了一个依所有权获得救济的机会。
再次,正是由于难以衡量不可量物侵入的性质,法律才用国家规定来对其进行限制。国家规定为不可量物的侵入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国家规定能够协调公法和私法、公共与私人利益,避免了两者相互矛盾。但是,国家规定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否则权利人的请求权只有在违法性不可量物侵害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实现。而且不可量物侵害的类型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有些标准难免具有滞后性。对于《物权法》第90条的适用还需要结合侵害人权利的适法性和被侵害人的具体受损程度进行判断。
最后,司法实践中,对于不可量物的侵害没有明确补偿标准。根据案例分析,权利人在承担容忍义务之后,获得的补偿通常是基于相邻关系获得的。但是第90条作为对不可量物侵害最基本的规定,却没有制定相应的补偿要件,权利人也就无法依据该条款来获得补偿。
总之,实践中《物权法》第90条适用的虚化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补偿依据,针对不可量物的侵害,应该在以维护相邻关系和睦为基础的前提下,针对不可量物侵害所造成的影响,给予被侵害人在承担容忍义务后一定的补偿,而不是单纯的以相邻关系为视野,联合其他法条来对不可量物侵害进行调整。《物权法》第90条有待进行一定的修正,完善其补偿要件,使得单独适用也有理可循。
四、《物权法》第90条的完善
针对不可量物侵害人们的人身和财产时,权利人可以通过提起侵权之诉来获得救济。但是个体的差异性使得对于同样的侵害所表现的受损程度也不一样。对于体质较好的个体也许只会有些许不适的感觉,而体质较弱的个体则有可能会使得身体受到较大的损害。权利人针对些许不适的隐性影响,提起侵权之诉反而不能获得最有利的救济。比如说对于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污,这种不可量物的侵害虽然给权利人的人身带来不适,但在未造成较大损害的前提下很难通过侵权之诉获得赔偿救济。此时,就需要转换到相邻关系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在一方为了公共或他人利益,承担容忍义务,作出牺牲时,有权获得一定的补偿。
(一)不可量物补偿的构成要件
第一、不可量物造成的侵害应为“较大”以上。就“较大损害”而言,是指不可量物的侵入未违反国家标准,也没有对人身或财产造成重大损害,只是对人们的精神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比如噪声、辐射等对生活有一定影响的不可侵害,其实质是未违反国家标准的不可量物侵害。
第二、不可量物侵害必须不是由特殊管道产生的。如果不可量物侵害是经由特殊管道产生的,那么当然不需要衡量补偿请求权,权利人可以直接请求排除妨害,以制止侵害继续发生。如果侵害人排放不可量物是一种在空间上利用不动产的习惯行为,而侵害人以现有的技术和能力是无法避免不可量物侵害的,则认为其具有空间上的惯性,则不适用赔偿责任,而选择适用补偿责任。
第三、相互冲突的两种利益都受到法律保护。实践中不可量物侵害会涉及到侵害人的经济利益与被侵害人的人身、财产利益,而无论是哪种利益,都必须是由法律规定来明确保护的,若一方是违法的利益,则不需要救济。
(二)不可量物侵害的补偿标准
建立不可量物侵害补偿救济制度需要去衡量经济发展与环境利益需求,在其中寻求最佳的切合点,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利益因素。在处理不可量物侵害的时候需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来考虑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确保作出最合理的判断。特别是当双方利益都需要保护的时候,就更需要合理衡量,如果侵害人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远大于造成的损害,那么停止侵害就无适用的必要,可以选择给受侵害人一定的补偿来平衡双方利益。
第二、时间因素。梁慧星教授认为,根据传统相邻关系理论,如果被害的建筑物于加害建筑物之前就已存在,那么就应该赔偿侵害所造成的损失;同理可得,若被害建筑物存在于加害建筑物之后,一般不认可被害者的赔偿请求。由此可以推知,不可量物的侵害若先存于该土地之上,那么在这之后明知或者应知会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再选择该土地进行居住,被侵害人的赔偿请求就不予认可,或者只是给予一定限额的补偿。
第三、距离因素。因为不可量物的散发性,现代的相邻关系突破了距离的限制,不再局限于相互毗邻的不动产之间。此时,就不能把相邻关系局限在一般邻人的范围,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受侵害的程度与距离的关系。
第四、具有妨害排除可能性。不可量物所产生的侵害可大可小,有些侵害是依照现有的技术条件也不能弥补和恢复的,或者需要消耗更大的利益去弥补和恢复。因时,一昧的要求排除妨害并不恰当,可以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弥补。
总之,在考虑以上相关因素的前提下,结合《侵权责任法》第65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对《物权法》第90条作出如下修正:“不动产权利人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不动产权利人未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的,但给他人造成了较大损害的,可以责令不动产权利人给予受害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表1侵害类型及不同的容忍义务和补偿标准
通过完善《物权法》第90条,针对不可量物侵害在不同的侵害场合,应该有不同的容忍义务和补偿标准。在侵害轻微的时候,受侵害人负有绝对的容忍义务;在侵害较大的时候,受侵害人可以要求一定的补偿;在侵害重大的时候,受侵害人则可以请求排除妨害或是要求赔偿。(参见表1).
五、结论
由于《物权法》第90条存在理论上的缺失,导致该条款在现实中的适用被虚化。单纯依靠国家规定去断案难以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理论上还需去完善《物权法》第90条关于不可量物的补偿条件,确保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本质上来说,无论是排除请求权、补偿请求权、还是损害赔偿请求权其所追求的都是在于填补被侵害人在承担容忍义务后受到的损失,从而使各方主体达到利益上的平衡。将相邻关系视野下的补偿请求权纳入不可量物侵害的补偿要件之中,并没有排除侵权法和环境法对不可量物侵害请求权的适用,只是在不同角度对不可量物的侵害进行合理探析,最大程度的实现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程啸。侵权责任法[m].法律出版社,.
[2]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m].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
[3]李云波。不可量物侵害的私法调整[d].复旦大学,2011.
[4]石珍。不可量物侵入之补偿请求权的法律构建--以相邻关系视域下《物权法》第90条的修正为视角[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01).
[5]纪海龙。法律漏洞类型化及其补充--以物权相邻关系为例[j].法律科学,(02).
[6]肖俊。不可量物侵入的物权请求权研究--逻辑与实践中的《物权法》第90条[j].比较法研究》,(02).
[7]杨立新。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8]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4卷)[m].法律出版社,.
[9]梁慧星。域外法律制度研究集(第2辑)[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0]石珍。不可量物侵入之补偿请求权的法律构建--以相邻关系视域下《物权法》第90条的修正为视角[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2(01).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十一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一直给予大力的支持,随着乡镇企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力军,也加入到当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正因为乡镇企业所需要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其在人力资源方面就更加需要进行开发和管理,获取具有先进技术的人才,以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但是,当前乡镇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并没有给予重视,很多企业在人力开发和管理上都存在问题和缺陷,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在很多乡镇企业甚至是连听说都不曾听说的课题。因此,加大对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乡镇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大部分乡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所建立的管理理念还很落后,甚至很多乡镇企业并没有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的意识。加上当前形势的瞬息万变,企业很难紧跟时代步伐,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意识的跟进,墨守先辈的遗训和世代相传的习惯,对新知识、新事物难以接受。甚至很多乡镇企业因为是农民建立,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对于人员管理还处于蒙昧状态。
2.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当前阶段乡镇企业所拥有的人才人数较少,人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较低。尤其很多乡镇企业在地区之间分布不均匀,这就使得乡镇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方面出现了人才吸纳的不均衡,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来说,人才较为丰富,在发展中自然可以获得更大的优势。但就整体来说,乡镇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合理,人才获得成长的速度较慢,其受教育的程度也较低,企业领导的素质也不高。
3.管理体制落后,用人机制僵化
由专家学者经过调查发现,乡镇企业在用人方面所实行的管理体制落后,在用人机制设置方面不够灵活。其整体的管理还处于计划经济或者家族经济的管理模式中,对于权、责、利的划分还不够明晰,对于责任的落实方面还没有明确。乡镇企业大多注重经营的成果,忽视企业的管理,重视经验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很多企业都是人治管理模式,与当前企业新式的管理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乡镇企业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的策略
1.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意识
乡镇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引起高度重视,这需要企业的管理层在思想上对人才的引进和管理给予一定的重视度,同时也需要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策略给予一定程度的引导。首先,乡镇企业管理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企业对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企业人才的成长。其次,乡镇企业要建立与其他院校之间的联系,从学校中不断寻找合适的人才,并引入人才进入企业为企业服务,敢于给予新人一定的成长时间和空间。第三,政府要对企业的'发展模式给予重视,从政策上对企业引进和吸纳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对人才进行引入。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乡镇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对人力资源的结构进行优化。首先,企业要加入到当前极具开放性的人才市场中,适应当前的市场机制,与地区外的劳动力相结合,从其他企业进行“移植”,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最佳人才的选择。其次,企业要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寻找提高的手段和方式,通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模式的人才聘用和管理的模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创造条件。第三,企业要逐渐扩大自身的发展视野,从全国各地进行人才的“招纳”,提高人才的福利待遇和各方面的水平,促进人才为企业进行长期服务,让人才为企业不断寻找发展的路径。
3.健全企业内部制度,提高人才全面素质
健全的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对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市场通过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两方面的作用对人力资源供需双方进行配置,市场本身实行了一部分的“优胜劣汰”法则。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选择时候可以在较好资源基础上进行选择。同时,企业也要给人才一定的培训机会,让人员在企业获得发展。首先,企业要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人才成长的“沃土”的培植,让人才在企业中获得成长。企业可以建立相对完善的职工培训制度,一方面在培训中发现人才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在培训中提高人才的专业化能力,提高人才的应用技术。其次,企业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即使具有搞技术的尖端人才也需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寻找自身的发展之路。这样也同样督促人员进行自我提高、自我管理,建立员工工作制度遵守的自觉性。
三、结语
未来社会以及新世纪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企业拥有了掌握先进技术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变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在进行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便具有极大的优势。乡镇企业获得发展的前提也是对人才的引进、优化和有效的管理。企业管理层以及政府都要对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给予关注,让企业寻找到合适的人员为其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人才也寻找到最合适的“栖息地”,从而获得发展。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发展,才能让我国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付饶.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j].商场现代化,2013(,22):154.
[2]白晓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途径分析[j].商,2014(,1):89.
[3]王海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7):154.
[4]李瑞芳.加强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6):69,7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十二
一、汽车零配件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汽车零配件管理课程由于它本身专业的特殊性,因此,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了两种主要的教学模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1.1校内教学模式
在校内教学模式中,老师根据教学任务,把行业的发展需求、本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确定汽车零配件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本课程的实施方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和熟悉本行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掌握基本的行业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对学生布置一些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选择要以“真实业务”为基本的原则。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能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得到锻炼,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比如:老师可以根据真实的业务,给学生设计”某品牌销售店的汽车零配件采购业务“,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此项目进行模拟,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2企业教学模式
企业教学模式是校内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校内教学模式是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而企业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为主。在企业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有计划的开展实训项目。在企业见习的过程中,企业的指导老师依托企业的`场地、设备等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汽车配件仓储管理、订货管理等内容的教育,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3梯2步”教学方法的创新
“3梯2步”的教学方法是指三个教学梯度和两个教学步骤,具体说来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教师后“验”;学生先“疑”,教师后“释”;学生先“生”,教师后“成”。在次教学过程中,老师更注重的是教学的流程,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承,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流程的设置往往遵循了一定的教学规律,每一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基础和前提,各环节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层层跃升。
2.2情境教学法的创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以学为主,但是不能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答疑解惑。情景教学法的开展要和“3梯2步”的教学方法相融合,这样做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当汽车配件管理中的真正管理者,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亲身体验。这样做可以避免出现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三、“3校2企”式的服务模式
在这种“3校2企”式的服务模式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并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对那些实习非常优秀的学生,企业也可以适当放宽条件,为学生的就业开启便捷通道。在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中,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基地、各种实训设备和指导老师等,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对此,学校也应当对企业予以回报。比如:学校可以作为企业的新人入职培训和老员工再培训基地,为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与汽车零配件管理有关的课程,增加企业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储备。此外,学校还可以对行业的资格认证进行相关的行业认证式教学。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互为补充,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汽车零配件管理课程是一门和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对于这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教学的需求,必须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对汽车配件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从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管理方法和服务意识。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十三
摘要:众所周知,人力资源属于重要资源之一,同样也是企业获取成功的最基础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的宗旨就是要充分展现以人为本,并且对其进行全面管理与开发。现阶段,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知识则成为企业竞争方面的重要资本,人力资源也是企业自身实力的真实象征,进而为企业后期的竞争提供一定的平台。为此,在企业生产方面,人力资源的作用十分重要,并且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影响。为此,文章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问题展开了详细地讨论,旨在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策略
现阶段,在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同国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必须要强化国家综合国力才能够更好地在新时期背景下立足。然而,在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才竞争。其中,在国家经济与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素养与创造性对于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作用
因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而对于企业的工作人员来讲,通过开展定期培训来不断完善其自身的知识技能与生产技巧,使得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增强产品生产效率与质量,使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而企业实力提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正面的影响,能够带动社会经济实力的提高,并且推动各领域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必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在企业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之下,两者共同进步,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形成的社会效益也是无穷无尽的。经济全球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要想不断强化国家经济实力,最关键的就是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使得企业能够与世界相互接轨,而通过人才对于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分析,也能够确保企业与世界变化的形式相吻合,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对生产技术的创新,企业也逐渐形成自主品牌,其科技含量也随之提高,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不断提高,确保企业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分析
(一)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效果不佳
以往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通常是利用组织招工的方式,必须要服从命令来完成生产任务,进而获取福利与酬劳,享受到养老与医疗保障的服务。因为企业员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与竞争的意识都相对薄弱,且工作环境对于其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存在负面影响。另外,因为激励制度不合理,仅仅凭借个人资历与关系得以晋升。而企业人才素质并不高,且管理工作人员始终遵循原有的管理方式来决策,对于现代管理思想的认识并不全面。在此基础上,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缺乏创新能力,无法合理创新知识与理论,而年轻的工作人员则基础技术不牢固,所以,很难强化个人的知识。目前阶段,企业劳动力结构中,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不多见,而中低档重复性员工却很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来讲则十分缺乏,基础工人的数量偏多。
(二)人才开发与配备机制不完善
当前,企业内部的主要领导配置始终听命主管部门,而对于中层领导干部而言,竞争方式始终不完善,而选择的标准也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很容易因为个人行为而对决策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地方与企业间的交流与沟通不顺畅,且人才档案并不健全,而地区人才规划与企业自身现状并不吻合,没有采取相应的人才规划与保证措施,在开发并引进人才方面的制度管理工作不完善。
(三)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投入不足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重视,而且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严重不足,在中后期的追加投资不多,导致企业出现亏损,难以开发并利用人力资源,使得优秀的专业人才不多。这样一来,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就会逐渐下降,所以,要想实现密集生产存在极大难度,导致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三、新时期背景下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重视人本管理思想
在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且经济实现了增长,企业制度也随之更加成熟,而这也使企业不得不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提高重视程度。在企业内部,人是核心组成,所以,人力资源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也是企业其他基础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
(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工作来讲,应当重视培育,而将引进这一方式作为辅助手段。根据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始终都是将内部培育作为主要的方式,而把引进外部员工当作辅助方式。站在长期发展角度思考问题,应当重视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工作,确保企业在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可以互相促进,根据不同的类别与层次来开展培训工作。在企业内部,应当重视人才的培养,突出员工主体性地位,推动企业员工队伍的全面建设,进而构建人力资本。
(三)重视企业员工能本管理
所谓的能本具体指的就是根据能力与业绩的表现对企业员工进行考核,并不完全根据经验或者是学历等方面内容评价。而企业管理层实施能本管理,可以使很多没有工作经验的管理工作人员产生危机感。在科研部门开展能本管理工作,能够使有职称的工作人员提高警惕感,使具有实干性的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根据个人水平获得认可。
(四)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与奖励制度
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个人劳动与智慧创造财富并获取经济利益,完善个人的生活质量。为此,企业要想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表现优秀且对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使其工作的积极性得以提升,全面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在企业内部,应当将工资标准划分成相应的等级,以劳动为主的工作人员或者是生产车间管理工作人员和技术创新人员,应当在确保其基本工资的同时根据贡献大小来给予相应的奖励,针对贡献突出的工作人员则应当给予额外的奖励。企业对员工价值进行评估,而后给予奖励,使其感受劳动有所价值。当明确划分员工贡献标准以后,应当增加工资弹性,使得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实现紧密联系,一旦企业效益不理想,也应当在员工工资方面体现出来,而企业效益理想的时候,也需要让员工切身感受到。企业奖励制度需要始终遵循公平透明原则,而这也是确保企业人才评估与奖励制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其中,在确定员工贡献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严格地核实,并经过高层管理工作人员的认可,确保奖励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且效果显著。若评估价值不公平,很容易引起员工议论,对员工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为此,一定要遵守公平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经济集体,所以,企业员工工作效果与企业自身获取的利益具有直接关系,为此,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给予高度重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与此同时,应当不断完善制度内容,保证所有员工利益得以保障,有效地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而企业员工也应当将公司利益放在首位,获取个人利益,以集体主义的思想开展工作,能够保证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获取一定的幸福感与成绩感。文章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问题分析,希望能够提供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张琼.简析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j].科学与财富,,8(1):112.
[4]何俊.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10):20.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十四
会展是一种重要的商业活动,也是企业宣传推广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会展理论与实务,许多学生包括我在内,主动报名参加了会展相关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会展理论与实务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首先,会展理论是我们学习会展实务的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各种会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范等。如何策划一场成功的会展,如何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如何吸引客户的注意力等,这些都是在理论中有所涉及的。通过学习会展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会展的形式和特点,为将来的实际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会展理论与实务是密切相关的。学习了会展理论后,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和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展示内容、场地布置、展品设计等。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提升整体展示效果。例如,我们可以运用会展理论中的“三多”原则,即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来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展示空间,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
然后,个人能力的提升是学习会展理论与实务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学习会展理论,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如设计师、销售人员、策划人员等。只有通过有效地沟通和协作,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同时,创新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学习会展理论与实务需要我们保持对变化的敏感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会展行业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新的展览形式、新的展示技术、新的市场需求等,都可能对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保持对行业动态的关注,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总之,会展理论与实务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会展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会展的形式和特点;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将理论付诸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对变化的敏感性,不断更新知识。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在会展行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会展理论与实务论文篇十五
汽车营销课程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汽车产业布局,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全面掌握汽车技术服务于营销的基本理论和营销技巧,培养学生应用营销学只是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汽车营销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汽车市场营销策划和汽车销售等岗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制约,汽车营销课程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一个创造的平台?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专业和地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现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一、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一)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也发生着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不再仅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是否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实践性教学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职教育质量高不高,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性教学搞得好不好。这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是由它的职业性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的重要性超过了理论教学。为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和形成课程特色,我们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汽车营销》课程实践性教学特色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并且坚持“以激发学生的个体内在潜能”为教育目标。在《汽车营销》的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及层次要求,立足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三讲”
对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做到精讲、讲透和讲实。讲精是指针对理论学时的压缩,实践学时增加的情况下,在有限的理论教学学时中,将讲授重点放在本课程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思想、远离和方法方面,特别是经典理论远离和发展趋势,使学生明确和真正掌握本专业精髓所在;讲透就是对汽车营销学中那些经常需要实际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讲实就是将汽车营销学的理论及案例与企业联系起来讲授,提高教学效果。
(二)“三合”
一是理论与实践并合,重视理论、突出实践。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工作,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体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课堂教学与社会调研相结合,注重继承、突出创新。
(三)校企合作。
一是依托校外紧密型产学合作实习基地,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确定项目学习任务,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4s店面临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企业兼职教师、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后各方面表现进行评论。在培养了学生过硬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学生在企业不仅能够较快的适应工作环境,也能表现出了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体现擅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实现“出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培养目标。
二是课外模拟时间活动。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举办汽车营销知识竞赛、汽车模特大赛、汽车营销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使学生对汽车营销有更深入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的监视
(一)打破教室概念,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的教室。
所谓“大课堂”,即将教室、实训室、实习基地有机结合。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中各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采取以工学交替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分段式教学或完全以实训替代理论教学。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及汽车销售流程等基本销售技能之外,安排一定时间去实习基地进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认知实习以强化职业能力为目的的顶岗实习,以实习基地为课堂,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结合,最大程度地位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二)打破讲课的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启发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三)打破考试观念,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
为了充分发挥考核手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鉴定、引导和激励功能,首先彻底摒弃以往唯卷面定分数这种传统考核方式,实现考试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以便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独特见解,“标新立异”,允许学生的多种答案并存,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28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