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怎样获取有效的信息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总结的例子,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散文鉴赏心得篇一
散文是一种流派广泛、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形式,通过文字的流畅、深沉的表达,既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又能引发读者自身对生活、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在阅读大量散文作品后,我深刻体会到散文的魅力和技巧,下面将从散文的主题创作、文学语言、情感表达、读者共鸣和人生感悟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感悟和体会。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主题创作是多样丰富的。散文可以表达人们对社会、人生、自然等问题的思考,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阅历、经验,选取个人关切的主题,写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感悟。每一个散文作品都有它独特的主题,它可以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也能回顾过去的经历,或者展望未来的前景。散文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能够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社会、人生等议题的重视和思考。
其次,散文的文学语言是散文作品的血脉。散文的语言可以是简洁明了的,在几个字以内表达思想,也可以是华丽辞藻的,用炫目的文辞衬托情感的高雅。散文的语言运用灵活多样,可以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在我阅读的散文作品中,有些作品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单的文字触动人心;有些作品的语言华丽辞藻,追求艺术的表达,赋予散文以可读性和思考性。
情感表达是散文的灵魂所在。散文通过对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和对外界事物情感的抒发,使读者能够共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散文中的情感可以是悲伤、忧愁、憧憬、喜悦等各种情感,这些情感通常是作者的真实感受,能够以独特的形式传达给读者。在阅读散文时,我经常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从而被散文所触动,产生共鸣。
散文的魅力在于和读者之间的共鸣。散文通过真实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引导读者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唤起读者自己的情感和思绪。通过散文,我有时会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作者的心灵成长和思考,也能够更真切地体味到生活的美好和苦涩。对于读者来说,散文既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也是对人生理解和反思的启示。
最后,散文能给人以人生感悟。散文通过对细小事物的描述,对人生真谛的思考,让人们对生命和人生产生深刻的思索和感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我不仅能够察觉到生活的真实和矛盾,也能够从中找到对人生的指引和启示。散文给予人们一种心灵上的滋养和思想上的启迪,使人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自己和人生。
总之,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主题、灵活的文学语言、真实情感的流露以及与读者之间的共鸣,使人们在阅读中得以开启心灵的眼界,在细腻的文字中感悟人生的美好与忧伤。我相信,散文的魅力将继续映照在更多人的心灵深处。
散文鉴赏心得篇二
近日,我校开设了一堂精彩纷呈的散文鉴赏实训课程。通过参与其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散文的美妙之处,更从中汲取了宝贵的体验和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分享我在实训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散文鉴赏实训让我深刻领悟了散文的艺术魅力。散文以曲折的句式、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打动着读者的心。比如,在《醉美黄河》这篇散文中,作者用细腻而恢弘的笔触,将富饶而壮美的黄河景色展现在读者眼前,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壮丽和宏大的气势。散文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绚丽的言辞,更在于其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情感和思考。经过实训,我对散文的艺术形式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散文的魅力充满了敬爱和喜爱。
其次,实训中我深入学习了散文的写作技巧。散文写作是一门独特而复杂的艺术,需要写者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在实训中,老师详细讲解了散文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技巧。例如,通过对不同作者的散文进行比较分析,我发现每个散文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有的散文注重描写细致入微的细节,有的则更加强调情感的直观传达。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散文写作是一个灵活而多样的过程,需要根据主题和写作目的选择适当的手法和风格。通过实训,我的写作技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第三,实训让我理解了散文的丰富内涵。散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表达人生哲理和感悟的方式。在《流动的天空》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而有限的思考和感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思考。散文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既能映照人们的内心世界,又能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智慧。通过实训,我对散文作品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第四,实训让我感受到了散文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力。散文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同感受。在实训中,我们进行了一次散文朗诵活动,每个人都选择了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进行朗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互相倾听和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散文作品带给我们的力量和共鸣。人们面对散文作品,会激发起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共振,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态度。这种魅力和影响力使我对散文更加热爱和追求。
最后,实训让我认识到了散文鉴赏的重要性。散文鉴赏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更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通过对优秀散文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能够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启发自己的思维和创作灵感。在实训中,我不仅学到了散文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更培养了自己的文学情操和审美眼光。散文鉴赏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它不仅能够提升个人修养,也能够带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总之,通过散文鉴赏实训,我深刻领略到了散文的艺术魅力,学习到了写作的技巧,理解了散文的内涵,感受到了散文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力,认识到了散文鉴赏的重要性。这门实训课程不仅为我学会了更好的散文鉴赏方法,更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和思想境界。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热爱散文,用心去感受散文的美学与艺术。
散文鉴赏心得篇三
散文是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体验,独立于诗歌和戏剧。在散文鉴赏实训中,通过学习和欣赏各种类型的散文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散文的魅力和艺术表达的独特性。以下是我对散文鉴赏实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感受到散文的真实性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实训过程中,我发现散文作品常常表达着作者真实的思想和感情,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散文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涵盖了人性、爱情、自然等各个方面。例如,在杨绛的《我们仨》中,她以率真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对家庭和生命的思索。这使我感受到散文作品的真实性和生活中的共鸣。
第二段:领悟到散文的抒情性和审美内涵
散文作品不仅表达思想情感,同时也拥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审美内涵。在实训中,我阅读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散文作品,如沈从文的《边城》、鲁迅的《狂人日记》等。这些作品中的语言表达鲜明、情感深沉,通过作者独特的语言和形象带给读者一种审美的享受。
第三段:理解到散文的思辨性与思想深度
散文不仅仅是流水账般的文字,更是作者对于所描写内容的深思熟虑和思辨。在实训学习中,我阅读了一些思辨性的散文作品,像是鲁迅的《伪自由书简》。这类作品常常通过渗透在平淡文字之间的思考,引起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唤起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共呼吸。
第四段:感悟到散文的艺术形式与语言之美
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美的语言使得人们对其留有深刻的印象。实训中,我读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幽默的语言,使我感到散文的美妙之处。他以铺陈式的文字和夸张的情感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在文字和形象中发现了无穷无尽的美。
第五段:认识到自己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欣赏的提高
通过实训的学习和训练,我对散文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实训开始时,我只是机械地读下文字,但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习的不断深入,我逐渐学会了欣赏散文的艺术之美和深邃之处。经过实际实践和鉴赏的过程,我对散文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总结:散文鉴赏实训是一次对于散文世界的深入了解和感悟。通过实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散文的真实性、抒情性、思辨性和艺术形式。我相信,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散文的世界,更好地体验散文的独特魅力和意境。
散文鉴赏心得篇四
水井
儿时的水井,如今还是那模样。参天的竹子参差不齐的围绕着水井,井口里,清澈的水里倒影着竹林上的天空,抬头望去,不知为什么那么巧合,天空被竹枝连成的空间竟和井口一样圆。一直感觉好神奇,小小的井居然能装下这么大一片竹林,小时候爱这么想,如今仍惊讶于她的浑然天成。每一次临近总能唤醒潜伏于灵魂深处的久远,一种难以解脱的水井情愫油然而生。
一个平凡的乡下地方,没有名人,没有特别的名胜古迹。唯独这口在坐落在村头竹林的水井,它孜孜不倦的见证着人们兴衰起落,也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栖人们的必经之路。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忙着耕种,小孩子们就在井边的石凳上扎堆着玩,每每被大人发现就会受到惩罚,怕孩子掉在井里。我一直坚信,她是善良的,这么多年来,从未无一小孩掉在井里,虽然她连井盖从来都没有用过。
贫穷的风里偶尔飘来肉香,至今还记得小伙伴们分享美食的情景。那时候,谁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小伙伴们都会背着大人偷偷的用纸包出来在井边分给大家吃,比如家里的泡菜,腊肉,或者炒豆豆什么的。喝一口井水,尝一下美味,童年合着井水的味道真的很好。记得经常泡菜坛的生姜被我悄悄地捞出来发给小伙伴们,他们和我一样,用一个瓶子打了井水放进泡姜,带去学校喝,当时感觉味道辣辣的,整个教室都一个味儿,老师都哭笑不得。不小心还是被母亲知道了以后狠狠地责备了我一通。
随着时光变迁,井边的故事也越来越精彩,村里谁家小媳妇刚刚娶进门那几天,孩子们好奇的眼底又多了一抹色彩,害羞的小媳妇和郎君在井边洗着床单和衣物,被一群孩子围的水泄不通,害的小媳妇不敢抬头,小孩子们像猴子一样爬上竹竿,嘴里调皮唱着:“新姑妞儿,蹦蹦得儿,跨下夹个水库勒……”虽有些不雅,这歌声与井水和声,的确别有一番风韵。默默洗衣的新娘子,在夫君的解说中,渐渐懂得了井水赋予的特殊的意义。每打一次水,就多一份入乡随俗的理解和宽容;每洗一件衣,就添加一份为人处世的淳朴与洁净。
一根竹竿,在有节疤的地方用刀对穿一个孔,套在水桶的绳子穿过竹孔,然后放下水井就可以打水了。水井很深,一根大约十米的竹竿,才可以到达井底。天旱的季节,大人们会抽空淘水井,基本上每年一次,每次淘水井都是非常热闹,人们一边唠着家常,一边把井里的泥土一点一点掏上来,累了一批接着很自觉性又一批主动接力着忙活。掏出来的泥土黑黑的,还有很多竹叶。
每次路过水井,都会不自觉偷偷的照一下自己,摸摸头发,拍拍脸,对着水井挤挤眼。我想,对水井如此依恋并不影我响对她的敬畏吧,她不会怪我的。记得有一年,井水快干枯了,每天打水的人排着队。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除了母亲和姐姐,弟弟才三岁。我们只能等到夜里没有人才去打水,母亲说夜里的水特别干净,会多挑一些。当时我还小,两位姐姐忙着打水,我也跟着去看热闹,母亲还在地里还没有回家。二姐姐要带着弟弟,大姐姐叫我照电筒,怎么看水井里都只有一点点水。
两个姐姐商议以后,决定让我下井去一点一点将不多的水用勺子舀在桶里。模糊的记得,姐姐帮我洗干净了脚,不管我哭不哭,叫我抱紧竹竿,蹲在水桶里慢慢的把我放下井去,很害怕又不敢哭出来,怕姐姐们不拉我上去。刚下去井底一团漆黑,手电筒显然不够亮一样。姐姐软硬兼施的哄着我,说明天煮鸡蛋给我吃。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母亲回来才拉我上去,在井里无意中我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和井口一样圆,那一年正好我六岁。
随着时光变迁,井边的故事也越来越精彩,村里谁家小媳妇刚刚娶进门那几天,孩子们好奇的眼底又多了一抹色彩,害羞的小媳妇和郎君在井边洗着床单和衣物,被一群孩子围的水泄不通,害的小媳妇不敢抬头,小孩子们像猴子一样爬上竹竿,嘴里调皮唱着:“新姑妞儿,蹦蹦得儿,跨下夹个水库勒……”虽有些不雅,这歌声与井水和声,的确别有一番风韵。默默洗衣的新娘子,在长夫的解说中,渐渐懂得了井水赋予的特殊的意义。每打一次水,就多一份入乡随俗的理解和宽容;每洗一件衣,就添加一份为人处世的淳朴与洁净。
往事不堪回首,现在还熟悉水井的结构,一块一块的石板错叠着,井枯的日子,悄悄地和小伙伴们潜入井底,然后又踩着石缝儿小心翼翼的爬上来,不幸运的日子,全体被家长们逮着打得哭声一片。再后来,没有人敢越雷半步了。现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伙伴们嫁的嫁娶的娶,只是他们会不会像我一样,会给孩子们讲我们和水井的故事吗。
如烟如雨的季节,醉倒在滚滚红尘中
机缘巧合的偶遇,让我和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为了怀念天堂里的妈妈,我知道用文字去缅怀无尽的哀思。眼泪当歌,唱着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是棵草,用文字去怀念有妈的温暖,和没妈的孤单。用文字去畅谈梦想,用文字去回忆过去,用文字去写青春燃烧的岁月,用文字去描绘酸甜苦辣的悲喜人生。
不管生活中遇到多少挫折和痛苦,不管生活里收获多少喜悦和甜蜜,都一直没有放弃过手中的笔,微笑里含着泪光,蘸着泪水写着顽强。让文字记录着成长的脚步,让文字记录着曲折的命运,追求的艰辛,探索的迷茫。一千次的摔倒了,一千零一次的爬了起来,因为心里一直有一个多彩的梦想。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不怕荆棘和挫伤,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没哭过,只不过是哭过后才失去软弱。
记得那时我还是一个学生,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结识了一个民间作家,他写过很多的小说,散文,诗歌发表在省地市的报刊上。他也是一个下乡干部,在我生活的村子里蹲点,听人们说起我很喜欢写写画画,特地来我家看看,给我讲了很多很多写作的技巧,对我的鼓励很大,也为我指点了迷津,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更远的风景。他还隔一段时间就来我家看看我写的习作,并讲解和指点了那些不足的地方,使我进步很快,并试着把稿子投到报社和刊物,都石沉大海了,是老师的鼓励,我才没有停止脚步,走了下来,直到有一天,收到报社寄来的报纸和编辑的信笺,我的诗歌发表了,看到自己写的作品终于印成了铅字,心情澎湃,我在河边坐了很久才平静下来,明白了这才是万里长征头一步啊!
而后写的也多了,更多得是写爱情和乡情,因为这些都是我非常熟意的生活,豆腐块大的文章也陆续的被印成铅字。发表在很多的报纸和刊物上。我还成立了一个《红高粱》文学社,把很多爱好文学的农村青年,召集在一起,相互切磋探讨,进步很快,有好几个人在省里的主要报纸上发表了文章,我们就好像一棵棵火红的高粱,长在黑土地里,发芽,拔节,吐穗,在太阳底下,燃烧了整片山岗。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份责任,一份男孩子的尊严,我背着行囊,走出了村子,越过茫茫草甸子,去了省城。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我也在省城安家落户了。我的笔也生锈了,可我内心那份热爱,一直牵着我,又拿起沉重的笔,开始了我的圆梦之旅,那沉甸甸的词句在这如烟如雨的季节里,醉倒在滚滚红尘中。在醉眼朦胧中,我感觉写小说就是十二个字,“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散文就是语言在散步。诗歌就是用心与世界对话。
偶然的碰到烟雨红尘,必然的是相识相知,不会再次擦肩而过,一次美丽的邂逅,哪怕是瞬间的绽放,也要给世界留下美好的记忆,那就让我的文字带着感恩和博爱,带着质朴和淡定,醉倒在烟雨中,醉倒在红尘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散文鉴赏心得篇五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对于文学作品的接触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然而,真正能够真实地把握和欣赏文学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参加了散文鉴赏实训。通过这次的学习实践,我深深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和哲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实训,我对散文的定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过去的认知中,散文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散文体的文章,与小说和诗歌等有所区别。然而,在实训中,我了解到散文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感悟和表达。散文不拘泥于形式,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实的文字,真实地描绘生活中的片段和细节。这使得散文具有独特的抒情作用,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共鸣。
其次,散文的鉴赏让我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散文的基本元素与技巧,如情感的抒发、形象的描写、结构的设置等。通过分析和学习优秀的散文作品,我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微妙的情感,需要细心去品味和体味。这不仅需要在语言和文字的层面上进行观察和思考,更需要从作品的氛围和主题中深入挖掘内涵。通过这种思辨过程,我培养了对文学作品深入思考的能力,也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一篇散文作品。
另外,参与散文鉴赏实训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每当我读到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时,总能被其中生动的场景和真实的感情所打动。通过散文,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懂得了欣赏生活中的点滴。散文作品中的情感和思考也和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让我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感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通过实训,我还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在散文鉴赏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组队进行作品分析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见解,并且努力寻找共同点,形成合力。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散文作品,也提升了我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散文鉴赏实训让我对散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我的思辨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力。通过这次实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和哲理,它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散文让我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渴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去传递真实的情感和思考。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散文的倾听与鉴赏将成为我内心灵感的源泉,也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南。
散文鉴赏心得篇六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散文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独特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学宝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散文的独特魅力和思想深度。下面我将从形式、主题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来谈谈我对古代散文的鉴赏心得体会。
首先,古代散文的形式非常灵活多变,让我在阅读中体验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古代散文既有短小精悍的笔记散文,也有篇幅宏大的骈文杂剧等。例如,《抱朴子内篇》中的短小笔记,以简单明了的笔触抒发作者情感;而《纪昀诗话》则以宏大的篇幅展现了作者对诗词的深刻思考。阅读这些形式各异的古代散文,让我感受到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情趣,也加深了我对文学形式的理解与欣赏。
其次,古代散文的主题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古代散文以表达主题为核心,通过对生活、人情、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考与感慨。例如,《谈肄篇》中作者以对品茶的推崇表达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林则徐辞职表》则表现了作者的忠诚和无私。每一篇古代散文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涵,让我感受到了古人智慧的独特闪光点,也触动了我心中的某些共鸣。
另外,古代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让我陶醉其中。古代散文以其独特的骈散结合、辞章华美等手法,给读者带来了艺术的享受。例如,《文心雕龙》中的卧薪尝胆、才子佳人等艺术手法,以其深奥的内涵和华美的辞章,赋予了古代散文以独特的艺术价值。阅读这些作品,我常常会为作者的巧思和艺术心得赞叹不已,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
最后,古代散文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还承载着一份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古代散文常常以写实的手法,批判时弊、吐露心声。例如,《齐东野语》中贾谊所表达的对当时社会的责备,以及《垓下歌》中对士兵英勇战斗的歌颂,都展现了古代散文承载社会责任的一面。通过阅读古代散文,我不仅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感受到了古代作家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总的来说,古代散文无论是形式、主题还是艺术手法,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体验与思考。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也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与感悟。通过对古代散文的鉴赏,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文学的魅力和作家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阅读、思考和创作的决心。我相信,古代散文将继续在我的阅读之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为我提供更多的启迪与启示。
散文鉴赏心得篇七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鉴赏】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散文鉴赏心得篇八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散文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学体裁,在读者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散文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以其内敛的表现方式和丰富的意蕴,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在接触一部部散文作品的过程中,我也逐渐领悟到了其中深刻的艺术魅力和人生智慧。
首先,散文作为一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形式,能够从触发我们平凡生活中的感悟和共鸣。俗话说:“杀人者必定死于刀下,放下者必然得到自由。”这句话出自洪深先生创作的《生活下》一文,文中以平凡的家庭琐事为线索,娓娓道出了人生真正的幸福源泉,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深思。种种琐事本身平凡,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当我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发现其中的真谛时,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这种以平凡事物为切入点,展开全局的表达方式,令人觉得作者就像是身临其境的陪伴着读者,与读者共同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通过散文,我深刻体会到关于幸福的真谛从来不会在远方,而是由我们自己努力寻找的过程。
其次,散文作为一种教育性的文学形式,能够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时,我深感他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深入研究。鲁迅先生通过对自己童年时期的描述,呈现了他对故乡杂乱、落后的深深痛惜。他认为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民众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他在文中指出:“恐怕任何人心中不争气,以大体为耻,为流氓而感到羞耻,矣自从望眼欲穿、脑中闭塞的村子,闯出那么好的革命,闯出那么多的人材,换得那么多的草棉花花样;已经不羞】蛮好咧。”这番话警醒了我,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每个人都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和见识,以推动社会进步。散文通过对真实生活的写作,唤醒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使其在真实生活中发出一声声闹钟。
再次,散文作为一种抒发感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能够唤起读者的共情和共鸣。在阅读巴金先生的《寒夜》一文时, 我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被囚禁在心底的痛苦和无助。他以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农民的关怀倾注其中。作者在文中写到:“那夜的月亮真大真亮,那夜没有风,没有风,海水是静的;只有微弱的白浪声,静,静的淹没红色的地平线。那样的静,那样的忧,那样的幽寂”这些词句无不展现了作者的悲苦心境。这种以细腻感人的笔触呈现出情感的方式,使我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同时,也让我理解到了作为读者,真正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在文字中体验真实感情的重要性。只有准确把握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与作品进行对话。
最后,散文作为一种思想追求和思考的形式,能够为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和思考感受。《生活的秘密》是余秋雨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他通过对大自然的描述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思,向人们展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他在文中写道:“人生活在这个秘密的小球上,像其他的生命一样,来去匆匆。与野草、大树、河流、蓝天、群星和万物同辗转和共同生存。”他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就像揭开了生活的神秘面纱,使人从平凡琐事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哲理。余秋雨先生意识到生活的奇妙,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在阅读中,我也由此思考到,生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物质享受,更在于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自然的热爱。只有用心去体验生活,才能更好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通过阅读散文,我深深体味到了其中的艺术魅力和人生智慧。散文之于我已不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它更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给予我指引和启示。通过散文,我懂得了如何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幸福,如何正确面对问题,如何与作者进行情感共鸣,如何思考生活的真义。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超越和启发,通过感悟人生,我们可以更好地航行在追求幸福的征途中。
散文鉴赏心得篇九
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人叹为观止。在研读古代散文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魅力和内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古代散文的鉴赏心得体会。
古代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欣赏古代散文时,我被其恢宏的气势和铿锵的语言所深深吸引。古代散文不仅在艺术上追求繁复而有层次的辞章结构,还能以简单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叙述宴会场景,以及对朋友之情的怀念,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视。这样的散文作品给予了人们深深的思考,也启发了人们对生命和友谊的思考。
古代散文还以其极具韵律感的诗情、细腻的情感描写,以及奇妙的想象力和人生感悟而格外引人入胜。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醉酒之后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对人生的反思和对人事的洞察,他以平凡而朴实的语言揭示了他对人生的领悟。这样的散文作品让人深受感动,也使人在反思自己的人生。
不仅如此,古代散文还以其有别于诗词的叙事性和寓意性魅力,独具特色。古代散文散文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唐代白居易的散文作品《琵琶行》以一个无依无靠的琵琶女的命运为主线,通过对琵琶女悲伤命运的描写,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读到这样的散文作品,我都能被散文中所展现的情节魅力所深深吸引,也对散文独特的叙事方法赞叹不已。
另外,在我的观赏体会中,我还发现古代散文以其资料丰富的历史性和提供人文思考的价值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认可。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古民间习俗的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唐代古老的风俗和民俗,同时也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思考,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这样的作品,不仅让人对古代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引发了对当代社会和习俗的思考。
在总结古代散文的鉴赏心得体会时,我不禁感叹古代散文的魅力和内涵。它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诗词的限制,更以其独特的叙事性、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强烈的历史性提供了给人们广泛的思考和了解。读古代散文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也能够增长人的见识。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阅读中,我将更加认真地品味古代散文的魅力,以求更深层次的领悟。
散文鉴赏心得篇十
受教十六年有余,理数不可无长进,入世间六年,时虽短、志略显单薄,历经诸多,今日忆之,感触颇深,而非一日累积,犹如冰冻非一日之寒也。回首小小岁月,贵人多多,为父母之敦敦教诲,为人师之知是相传,为益友之互助互帮,为爱人之心心相印;众览万千人与事,乃学堂光景最为念怀矣。
初入学堂时,书新而味清香,以无关紧要纸张包裹书皮,乃当时之兴,常与邻相比。儿时课间别样多彩,铁环男、毽子女、绳间乐趣常伴欢声笑语。如遇严师当众表扬,乃最高荣耀。有一日,学堂新进教师,人自然年轻,思想新颖乃当时一绝,补习之余,常以弹琴教歌缓解课堂沉闷之氛围,广受同学所喜;吾之牵牛花被作为范文当众朗之,信心满之,时至今日依然难忘。又一日,吾常以竖笛消遣,本以熟能压群,孰知集体吹奏中因邻桌玩笑而大肆走音,惨遭耳光待之。
近日工事繁忙,力求出新而避之守旧,功效与预期几近和顺,满腹皆为欢喜,只愿继而往之。夙夜在公,只争朝夕,信念足足,只因今业,乃吾喜爱之。
初见钱师长,未见其人,便知其画,上山虎与墙等高,形神如灵,栩栩如生,吾不为之感叹;此前,亲眼所见其于四合院一室内大挥画笔,立松间精心绘之。为人师表,细为可贵,长长黑板报,承揽刊头插图,全归功于钱师长耐心指教不足为过。初入中学堂三年间,每逢假必画之,沙发垫上丹顶鹤、衣柜上鸳鸯戏水、画报里梅花鹿、梳妆镜后林黛玉、农村报纸黑白漫画,数不胜数,尽可能临之,方能填饱心肚,以至今日,望尘莫及于当时之迷恋。虽与老屋不复存在,唯以文字记之。
凤凰山上凤凰楼,楼中观景远望远方,城小精致,环山绕水,喧嚣藏凡人,家长聚于园中,罗师长告之众小生,父母之爱不计任何;众小生聚楼台议学习主次,又言,朴实生活乃万间之源头。如今新楼高立,旧楼翻新,师长依旧,众小生依依恭听。师长革新人正,待万物终持己见,腹中水墨乃众人钦佩,虽业尽十年,常念记其教诲,足矣。
今见昔日园中小生送别老生,长廊楼台边、花坛石阶上,整齐干净满脸稚气、虽不见车内老生面孔,内心默默猜想难掩离别感人之伤。花红草绿间,欢呼呐喊洞见友谊之美。
处乱不惊乃稳重之见,精心雕琢乃行事心境,学而不思则止,思而不学则空,今不念过往实属大度包容之魄力。众人众之想,不为一人而垂头丧气,不为一事而焦头烂额,顺眼观万景,顺延行千里。众人行,必有二三师者作陪,足矣。
散文鉴赏心得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散文是一种运用散文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给予我了极大的启迪和帮助。因此,通过阅读和鉴赏散文,我不仅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领悟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真谛。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散文鉴赏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充实的生命阅读(200字)
散文的充实和深邃是我从中受益匪浅的一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而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散文作家用他们恰如其分的笔触,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生活琐事写成了让人沉思和感悟的优美文章。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他通过深刻地描写家乡所带给他的思乡之情,触碰到了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旅人的内心。通过阅读散文,我意识到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而散文就是我们灵魂的良师益友,它教会我们如何正视生活、抵抗困境。
第三段:感悟人生智慧(200字)
散文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丰子恺的《猫的私生活》,以一只猫的视角,揭示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让我意识到人与动物之间有着相似的情感和体验。散文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也能引导我们正确的人生态度。比如郭敬明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他的一句“既然选择了追逐,那就不应该嫌艰辛”的话语,让我明白要有信念的坚持和付出。从散文中,我学到了如何正视人生的苦难和挫折,找到乐观向上的一面,并从中得到勇气去面对困难和追求人生的价值。
第四段:人文关怀的启发(200字)
散文作为人文关怀的载体,使我对他人有了更多的关怀和思考。当我阅读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时,我深深地被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性的关怀所打动。散文作家们用他们细腻入微的文字,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通过阅读散文,我不仅加深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也发现了我内心那份对他人的关爱与理解。
第五段:心灵的启迪(200字)
在散文的海洋中,我发现了许多比自己智慧更高明的人。他们的作品给了我许多启示和灵感。而我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他人的交流,我发现我的散文写作逐渐有了更大的进步。阅读散文让我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情和追求。
总结:通过阅读和鉴赏散文,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散文,我学会了更好地去理解和经历生活的多样性,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宽广和丰富。我的散文鉴赏之旅并未止步于此,我会继续深入地探索不同散文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同时也会将散文的魅力与他人分享,让更多的人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散文鉴赏心得篇十二
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
在表情达意时不做掩饰,情感自然地流溢于叙事描写的文字之中。最为典型的莫过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写景,第三四句叙事抒情。上面提到的张籍的《秋思》、韦应物的《闻雁》等都是此类诗中的佳作。此外,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上面提到的`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属于直抒胸臆的典范之作。两首诗歌的诗眼“思千里”“起相思”都比较明确地表明了思乡的情感和主题。
渲染
与上面的直接抒情不同,有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不会直接把这种愁绪说出来,那未免失之含蓄,或者有些是说不出口的,于是,借助景物描写、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含蓄抒情就成了许多诗人的惯用之法。所以,这类诗歌,捕捉意象、再现与品味意境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如唐李王旬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作者借助于“漠漠轻烟、凄凉的雨、落花、悲啼的鹧鸪、荒凉的野渡”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作者不言思乡之苦而苦已浸渍了词里的每一个字。鉴赏这类诗歌,准确品读意象、意境的情感基调是非常关键的。
以乐景衬哀情
与上面以萧瑟凄凉之景渲染悲愁之情不同的是,有些诗歌虽然也借景抒情,却是借助于优美令人愉悦的景色来衬托作者的“哀情”。比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姿态娇艳的花朵、清脆婉转的鸟鸣都是常态下人们喜爱的景物,但是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这些良辰美景不但没让“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高兴,反而更让他伤心落泪。宋代诗人方泽的《武昌阻风》“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作者不说自己为排遣愁绪,去江边赏花,却说看飞花忘却归思,正话反说,使诗歌含蓄又有了变化。
巧设空间错位
此类诗歌的共同之处在于诗人不直接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是借家中人对自己的思念含蓄写出,使得诗意曲折含蓄。如:李商隐的《巴山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以李诗为例,李诗中的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想到将来归家后的欢聚,回头再说此时此地的思念之苦。用对未来欢乐的憧憬反衬当前苦况,则思归之切,不言可知。这种借助联想巧设的空间错位,使诗歌显得曲折深婉,余味无穷。白诗写法与李诗并无二致,不过是诗意的表达更显豁一些罢了。
散文鉴赏心得篇十三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1)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 淡荡春光寒食天。 ——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4)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5)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 冯延巳《鹊踏枝清
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7)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8)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9)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韩翃《寒食 》
10)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晏殊《破阵子春景》
11)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12)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13)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4)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 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5)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6)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散文鉴赏心得篇十四
“林希整个人都变了。”大家都惊叹道。平时活泼好动,时常冷不丁的冒出一句话能让大家乐半天的她,似乎早已离开了这儿。留下的躯壳:目光呆滞。时时愁去满面,总是突然冒出一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简直像个神精病。
芯子在寝室里简直是个疯子。她高声的扯着嗓子说话,李郁就在一旁附和着。一会儿和这位打打,一会和那位闹闹,林希嫉妒她们脸上的笑容,而这种笑容却不是给予她的,她简直是只丑小鸭,没人爱,也没人理。
林希总爱在那棵桃树下呆着,奇迹的,原本枯枝一般的桃树,竟零零落落的开了几朵小花,红红的、粉粉的,很柔很美,像一曲春天的“启迪乐”,林希心里舒服多了。
林希似乎不敢相信,她简直以为这是天使给予她的,她走近篮子,一张卡片亮了出来:
亲爱的小希:
我们为你采来的校园里的春天,愿它可以驱走你心里的寒冬,春天里虽不会再有梅花,但灿烂到处都是。
愿你重新快乐起来,就像那过去的寒冬一样,一切不如意和痛苦那样一样离开吧。
永远,你的朋友们
林希回过头,室友们都在她身后,她一时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可早已有一株桃花,在她心中扎根发芽。
散文鉴赏心得篇十五
清明二首
作者:杜甫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清明二首翻译:无
清明二首背景:
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延,开始最后十余年的飘泊生涯,直到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病死于洞庭舟中。房琯事件是诗人政治生活中最严重挫折,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被丝丝蚀尽,自身更进一步坠入饥寒贫病的深渊。不过在这十来年的流浪中,诗人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居成都,然后漂泊湘鄂,却有幸饱览各地壮丽河山,凭吊众多古迹,广泛接触社会,了解风土民情,感受时代苦难,诗人的创作因之题材更广阔,抒写更深入,写出了大批优秀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岳阳楼》、《清明二首》等佳构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清明二首》写于公元769年(大历四年)春,当时诗人由岳州南行,拟往衡州依湖南都团练史、衡州刺史韦之晋。
清明二首赏析:
诗体为七排,是古代诗人极少创作的一种诗体,杜甫集中仅存数首。此诗乃诗人触景伤情、感慨入怀之作。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诗篇开始,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新火”,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钻木取火,易季时所取火叫新火。唐宋时清明日有赐百官新火的仪式。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云:“卧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即指此。首联一点时,二点地。诗人清晨起来,匆匆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水之上。一个“净”字写尽了天宇的明静,湖水的澄澈。此景如诗如画,可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轻一点,把诗人从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飘荡流离的艰难处境,幸福和快慰转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诗人看到天上飞过轻盈的小鸟,地上游戏的快活的儿童,他只是苍然感到“他自得”,“我无缘”,诗人历经苦痛,身老倦游之态如在目前。绣羽,美好漂亮的羽毛,代指鸟。鲍照赋云:“曜绣羽以晨过。”又,宋之问诗:“衔花翡翠来。”红颜,此非指美貌女子,而是指少年,李白《赠孟浩然》诗有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即是。骑听,以竹当马骑,乃少儿游戏。此联直写诗人之哀之倦,与首联隐于其中、详察方觉不同。意义上隐显结合,表达上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空勾画宽远阔大。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第三联上承第二联,写本地风物人情。胡,泛指少数民族。湖南是多民族杂居省份,土家苗民很多,少数民族的儿童服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迥异于北国中原,楚地女儿腰肢苗条,美丽可爱,又是别番情调。在诗人笔下,小鸟轻翔,少年游乐,儿童装扮新奇,少女袅婷款款,衬以朝火新烟、湖光山色的背景,构成一幅明快爽朗、色调纷呈的清明风俗画。很明显,诗人意在以此反衬自己悲凉暗淡的心怀。前三联从现实、眼前着笔,第四联则由当地古迹转到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了。定王,汉景帝第十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在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王冈,相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贾傅,即贾谊。年少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发抒不平之气。盛弘之《荆州记》里说:“湘州南市之东,有贾谊宅,中有井,即谊所穿也。上敛下大,状似壶。井旁有局脚食床,形制甚古。”诗人为何于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定王、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逐僻远卑湿之国,与诗人经历是颇相近的`,而定王之望远在长安的母亲坟茔,贾谊之吊屈原而自伤,也正与诗人情感和思想合拍,诗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郁怀。所以下联作者即从古人想到自身境况。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禁火三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隐居不出,重耳烧山相逼,之推抱树而死。重耳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而太原旧俗,每冬至应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其实,禁火乃周朝旧制,与子推之死无关,是《后汉书·周举传》附会为之。诗人在此不过是借用这个清明传闻而己。沾,润泽。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诗人一无所有,舟鲜熟食,故只有虚承周之美意了。严君,即严君平,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这两句概括写诗人贫困潦倒生活。诗人到处奔波,左冲右突,却生计无着,写此诗前后即在潭州卖药度日,有诗云“药物楚老渔商市”。诗人提及严君平,非即思君平卖卜自给,更含有对君平闭帘读老庄的向往之情。诗人一生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为了社稷,也为了生计,想积极用世,同时也不乏退隐山林,过一种平淡安稳生活的热望,经过十余年的流浪颠沛后,这种心灵的追求更日趋强烈,《过洞庭湖》、《次空灵岸》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反映,所以结联诗人明言已志。他讨厌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望顺依自己“山林”“天性”,有“浊醪粗饭”伴送岁月,颐养天年就足够了。这不过是诗人在生活重负之下残存的一点起码的生存要求,虽不太积极,仍然体现了诗人不愿趋奉权贵,追慕荣华的高洁品质。可惜的是,诗人这个最普通的愿望都根本无法遂愿,第二年诗人即因贫病交加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生活,年仅五十八岁。
第一首诗,诗人由清明景事兴感,抒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段落。第二首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首联概写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的不幸命运,并启二三两联。偏枯病名,《黄帝素问》说“风疾或为偏枯”。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第二联紧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寂寂”、“悠悠”两个叠词,更强化了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茫茫人寰,无人可语,卧病在舟,飘荡无期,右臂残疾,左书难以成字,虽想停舟驻足,却又无岸可登,思前想后,诗人泪雨滂沱,心如刀割。此为近承。第三联在上联具写的基础上概写,远承首联。蹴鞠即打球,与荡秋千等都是清明时节游戏,诗人选取它们入诗既照顾诗题,更含有深意。《杜臆》认为蹴鞠乃军中击球之戏,此代指兵乱,战乱频仍中的飘泊就更为艰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旧俗,不止军中,宫中犹耽此戏,王建《宫词》描写道:“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诗人用此,寓有想望京华之意,此其二;其实,蹴鞠秋千在此还具有比喻、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高低起落,难以自控吗?此其三。“十年”言久,“万里”言远,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叙写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虚指,也是实指,从诗人贬出朝迁到现在已是十年光阴过去了。多少年来,诗人象毡球象秋千飘泊动荡,本已足悲,挈妇将雏,一天一天远离京华,则更增其若,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肠寸断。诗人在这十四个字中熔铸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它们依次叠现出来,既富有层次感,又极见浑然一体,具有极强的内在情感张力,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联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诗人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巧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诗人从高下两个角度取景。紫塞,北地边关,诗人用此代北方的京华长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可谓人惭北鸟。古人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其后仅于寒食后一日为之,成为沿袭故俗遗迹。春季当用榆柳,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与诗人当时心绪是极合拍的。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无穷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悉杀白头翁。”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不能自持。“春”是节令的周而复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两词叠用,极写诗人万般情怀。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白苹虽有荣枯,尚能年年开花,诗人却盛年不再,衰落无成,然诗人偏又心系长安,不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语也是情语,情因景生,情变景换,在情感的千回百折、跌宕渲泄中,结束全诗,只留下茫然、哀痛、无言的回声。结联素来为人称道,刘禹锡《嘉语》言此联人不可及,尤以叠字见妙,位云亭《秋窗随笔》赞其“风神摇漾,一语百情”,从艺术技巧和审美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极高的评价。
在内容上,《清明二首》因节兴感,借景借物抒怀,既写平生不幸,更让人看到诗人心中交织纽结的矛盾和痛若。诗人平生抱负无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废,流离失所,意识中潜藏的释道思想不禁抬起头来。在最后岁月的诗稿中,他感慨自己“久放白头吟”,渴望能“忘机”“返朴”,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生活,认为“富贵功名焉足图”,希望在“乐国养微躯”,且欲与山鸟山花结邻为友。然而诗人终归是诗人,既使成了江湖“渔翁”失群“孤雁”,也永不失“每饭不忘君”的本色。他总是心系故园,“每依北斗望京华”,不舍辅佐君王“几回青琐点朝班”的过去,“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人依然雄心不已。这样,进与退,入与出的矛盾在诗人心中此消彼长,掀起剧烈冲突,当然前者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怀,也鲜明体现在《清明二首》中。贫病交加的诗人,眼前的欢乐之景无一不牵发缕缕哀愁,促使他追想严君,向往山林的任运生活。然而北回的大雁,飘流的枫烟,应时的春水,又注定他割弃不了“秦城楼阁”和“汉主山河”,且因之愈复悲哀。诗言情志。诗人这种深沉浓烈的情怀根植于诗人高尚深厚的爱国主义心灵,是诗人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而必然的写照。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是深可宝贵,值得今人发扬光大的。这也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艺术表达上诗人也颇多成功之处。诗人善于选景构图。新火新烟,湖色春光,旅雁青枫,烟花锦绣,组成一幅有声有色、历历如见的江南初春图,而鸟衔花,儿骑竹,童妆胡服,女作细腰,定王旧城,贾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风俗图画。诗人选景注意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下,动与静的角度变幻和配合,并把古与今,想象与现实有机融汇,内容丰富多彩,画面流走生动,境界高远阔大。诗人善于炼字炼句,以“净”写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征和神韵,以“远”状诗人欲留不能,京华日远的感伤,以“虚”道诗人囊空如洗的贫寒,“十年蹴鞠”一联高度浓缩概括,达到了言约意丰、辞断意属的审美高度。叠词、复字、双关等技巧,既增诗句声态之美,更使平常词眼产生了新的丰富深涵,扩展了诗的容量。全诗语言通俗朴质,感情却含蓄深沉,耐人咀嚼。
全诗以情感的构思线索,取景用事全为抒情服务,所以景随情移,步步变换。或以乐景衬哀,或直写哀景,第二首后三联则把情景高度统一于一体,一般景万种情叠起千重心浪,把全诗情绪推到最高点。诗人又善于多角度切入和转换,多重诗歌意象纷至沓来,仿佛随手拈出,又极妥贴自然。象第二首,首联点飘泊之苦,二联近承具写,三联远承概写,又带出清明物事,融深慨于其中。四联是眼前景,旅雁由地上云,新烟袅袅腾空,视点从低至高摇移;五联是想象着笔,结联又归于眼前茫茫湖水。结构上纵横开合,景致上伸缩自如,情感氛围步步加深,似淡实浓,似散实密,似漫不经心偏又构思绵密。语出自然,旨归深烈,简易纯熟,深然天成,正是诗人晚年诗作的鲜明特点。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后两联都紧扣自身着墨,中间两联拓开一笔,写当地风情民俗,离合相间,跌宕起伏;第二首前三联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写景,景真情深,两大板块如又峰并峙,各显千秋。第一首起于风物人事,言志作结,第二首由自身飘泊启篇,又归于湖南风物,两首诗在整体结构上有一种曲折变化之貌,回环错落之美。总之,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达上看,《清明二首》都是诗人晚年的好诗之一。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散文鉴赏心得篇十六
春雨潇潇,连续几天,踅居家中未曾出门。下午路过体育场,前几天还光秃秃的树枝,现在却有了一点点新绿,一片片绿意。心中惊呀于春天的全临。
路旁,高大的梧桐树,已是嫩叶翩翩。笔直的黑黢黢的水杉,也换上了凤尾样的墨绿新叶。运动场南头几排高耸的杨树,在微风中,浮金泛绿。最令人欣喜的.是,院墙边,一棵泡桐树枝头,已挂满喇叭一样的紫粉色花朵,花团锦簇,华丽高贵,在灰暗的云空,分外耀眼。冬青树开着满头的细小白花。既是常绿的樟树,也褪下老叶,嫩叶簇新。
极目远眺,“客舍青青柳色新。”凡是植有树木,或留有空隙的草地,都已开花发芽了,将房舍点缀和映衬得富有生气。“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一草一木,就象赶赴春天的盛会,此刻,算是到齐了。虽然,雨天里还有一丝丝寒意,但春天已是不可遏止,铺天盖地的位莅了。接下来该是“杂花生机,莺飞草长”的暮春时节,草木们生机勃勃地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生命征程。
此时,既惊喜于满春的到来,更担忧着春天的易逝。因为,对于赏春的人们来说,总觉得春天来去匆匆,时光短浅。就如渴了多时,喝时没喝解渴一样,带有一种缺憾,只能期盼着下一春天的来临。
散文鉴赏心得篇十七
“林希整个人都变了。”大家都惊叹道。平时活泼好动,时常冷不丁的冒出一句话能让大家乐半天的她,似乎早已离开了这儿。留下的躯壳:目光呆滞。时时愁去满面,总是突然冒出一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简直像个神精病。
芯子在寝室里简直是个疯子。她高声的扯着嗓子说话,李郁就在一旁附和着。一会儿和这位打打,一会和那位闹闹,林希嫉妒她们脸上的笑容,而这种笑容却不是给予她的,她简直是只丑小鸭,没人爱,也没人理。
林希总爱在那棵桃树下呆着,奇迹的,原本枯枝一般的桃树,竟零零落落的开了几朵小花,红红的、粉粉的,很柔很美,像一曲春天的“启迪乐”,林希心里舒服多了。
林希似乎不敢相信,她简直以为这是天使给予她的,她走近篮子,一张卡片亮了出来:
亲爱的小希:
我们为你采来的校园里的春天,愿它可以驱走你心里的寒冬,春天里虽不会再有梅花,但灿烂到处都是。
愿你重新快乐起来,就像那过去的寒冬一样,一切不如意和痛苦那样一样离开吧。
永远,你的朋友们
林希回过头,室友们都在她身后,她一时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可早已有一株桃花,在她心中扎根发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散文鉴赏心得篇十八
《爱》
这是真的。
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
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赏析:
《爱》是张爱玲为自己而写的一首短小精美的散文诗,在那个沉没的时代和为殖民地文化所浸染的上海滩,她也只有在无奈中选择苍凉世俗的生活与苍凉世俗化的婚恋。
文字是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自我表现,是赤裸表现个人情感与意识的符号。
《爱》应该是张爱玲散文作品中最短的一篇了,全文320余字。粗看,似乎是关于少女少男初恋的感悟,然细心的研读,不难发现,《爱》写的是初恋时的迷惘,退却或是进取?张爱玲在内心的深处向自己做了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创作《爱》的灵感,我想应该是张爱玲刚与放荡有妻室的文人胡兰成恋爱两个月的时候,她内心那种希望和绝望相交织的复杂的情绪,她处处怀有的灰暗的感觉,对这突如其来的爱犹豫彷徨,时喜时忧,以及对情爱困惑而进行的形而上思考。
《爱》的内容很简单,春天的某一个夜晚,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和对门的男孩偶然的相见。因为是邻居,当然是见过面的。可以想到他俩会经常的见面,可是从来没打过招呼,但这次姑娘穿着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站立在自己家的后门口,很显然她在等候这个年青人的出现。果然年青人也从自家的门口走近她,轻声说:“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相视无语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从年青人来看,他也是特意过来和姑娘见面并且打招呼的。因此可以想见,正因为两颗年青的心在无语中默默相许已久了,才有这么一次偶然之中必然的见面。这次相见,应该是男孩和女孩一次默契的约会,是年青的心发生碰撞而擦出爱情火花之人生的一瞬。
张爱玲的笔下,简单和平凡的故事的价值永远没有完,故事里是她对人生初恋的独语和冥想。
故事里以女主角坎坷飘零的'一生作为对照,强调了初恋对于她人生的意义。她因为生在旧社会,被亲眷拐卖他人作妾,后来又三番五次的被转卖了,一生不断的遭遇着被欺凌被侮辱的悲惨命运,没有尊严和地位,更加没有作为一个女人而言向往的精神自由,追求的美满爱情生活。因此她老了的时候永远无法忘却初恋的夜晚,这是她的一生之中唯一爱和被爱的记忆,她不仅仅记取了而且常常的向别人说起,相见短暂却是她苍凉灰暗的人生之中美丽温馨的瞬间,因此,是爱和被爱的刻骨铭心而永久的记忆。
《爱》是哲理诗情相交融的抒情诗,令人读来心灵为之震颤,文章的结尾颇为精妙,画龙点睛。就这样,一个平凡的故事,一个夜晚男女相逢的细节,在张爱玲笔下,渲染并且创造,再经过文章收尾时的哲理性的升华,《爱》达到了诗意的凝结,唇齿生香。
而张爱玲正如一朵凄美的花静静的绽放,寂寞的开在在旧上海的繁华里,艰难的跋涉人生,人生便是寂寞,美丽和苍凉。
散文鉴赏心得篇十九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也是考生乐于采用的一种文章样式。在考场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散文佳作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这些成功的应试之作,不但展示了考生的才情,也帮他们获得了高分,为考入理想的大学奠定了基础。下面谈谈这三类散文的特点及写作中的常用技法。
一、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叙事散文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但又有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一般记叙文的要求较散文高得多;散文在叙事时需要饱蘸情感,一般记叙文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来体现,不需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一般记叙文的人物可以虚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叙事散文常用技法
1、穿插丰富法
即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情节,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示例】
母亲的性格我知道,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麻烦别人的。我把母亲的脚平放在我的腿上,修剪起来。
母亲的脚是一部沧桑的历史,浓缩了她辛劳的一生。母亲五岁就死了娘,她是穿村里婶子们帮衬的百家鞋长大的。成人时,她穿着自己缝制的绣花鞋嫁给我父亲。母亲赤过脚,在水田里插秧;穿过草鞋,在山地里割草;穿过儿女们扔下的运动鞋,在责任田里劳作。
如今母亲老了,脚面上皮肤粗糙,青筋突起,脚后跟布满了一道道裂口。……
——《给母亲修脚》
借助插叙性叙述,交代母亲的苦难史,为“我”的孝心复苏作铺垫。这部分文字既不旁生枝节,游离中心,又能宕开一笔,拓展内容。
2、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本是诗歌艺术常用的手法,实为眼前实有景物,虚为想象的景物。这种手法也被许多同学用在散文写作中。
【示例】
一幅幅春景,让人从心底漾起圈圈愉悦的波纹,然而我总觉得自然美的后面似乎少了点什么。突然我的心为之一动,一个普通的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一对深情的恋人在落日的余晖里,在被北约炸为废墟的广场上,紧紧拥抱在一起。而现在,他们已长眠地下。我的心仿佛与它相通了,心灵的触动让我了解了春的真谛,我的思维从未如此清晰地显示出春的内涵:和平与反战才是春永恒的主题。
——《春的真谛》
由冰冻融化、小河苏醒的春景联想到废墟上的恋人,由眼前实景到心中虚景,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主题。
3、感悟升华法
即在叙述原委、铺垫畜势的基础上抒情议论,揭示感悟,升华主题。
【示例】
母亲的长发柔顺地在脸旁垂下,嘴角微抿,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指在父亲的鞋带中穿梭回复。
夏日的阳光像一层薄纱,在父亲的侧脸上打出一层光影泯灭的圆圈。父亲低着头,像个犯错的小孩,柔和的目光像一潭深邃的湖水,仿佛隔了千年,恒久不变地穿过氤氲的阳光与浮尘,望着母亲。四目交错的瞬间,相视一笑,没有声音,没有语言,只有阳光般的笑容。
父亲缓缓向前迈了一步,伸出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母亲垂落的发丝轻轻地埋在耳际。一抹红霞泛上母亲的脸庞,像少女初恋般的羞涩。
忽然之间,我发现这个瞬间变得盛大空灵,万物生辉,成为了永恒。其实,生活就像一条金色奔腾的大河,虽然其中的每一滴水都那样平凡,但在阳光下,依旧能够成为精彩的瞬间,装点美好的人间。
——《精彩瞬间》
文章抓住母亲为父亲系鞋带的细节展开描绘,浓墨重彩,生动形象,最后水到渠成,在抒情性议论中完成瞬间顿悟:平凡能够成为精彩的瞬间,装点美好的人间。
二、抒情散文
与叙事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抒发的情感更强烈,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常常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即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即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抒情散文常用技法
1、叙议生情法
即在叙述之后展开适当的抒情性议论,叙述为议论张本,议论升华叙述的内涵,叙议结合,相得益彰。
【示例】
“那好,你睡吧,我只是顺便。”接着是一阵鞋子与地面碰撞的声音,渐渐变低,远去了,直到再也捕捉不到了。杨老师走远了,但“只是顺便”几个字在我心中久久荡漾,激起了片片水花,荡起了圈圈涟漪,往事也连成一片。
(回忆“我”住院返校后帮“我”补课的情形)
那一次,他故意“闲着”来帮我补课,这一次他又“顺便”前来看我,爱人而不着痕迹,助人而不事声张,这是怎样的爱,又是怎样的美?人说大爱无声,大美无言,我享受着老师的关爱,也感受着善和美的极致。
——《夜半敲门声》
先叙述杨老师半夜来看“我”,却道“顺便”,再回忆以前特地帮“我”补课却说“闲着没事”,然后用一段抒情性议论,彰显了杨老师行为的意义:大爱无声,大美无言。
2、联想深化法
即在描写此时此地的景象时,联想到彼时彼地的情形,实现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融会贯通。文章有了这种融会贯通,便有了感受的加深和思想的升华,增加了诗意的芬芳。
【示例】
看着父亲微微弯曲的背影,我的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另一位父亲的形象。
——《父辈》
由自己的父亲联想到另一位父亲,这就将对父亲的歌颂升华为对父辈的歌颂,感情更浓郁,主题更深刻。
3、为情造景法
即将在生活中感触到的情愫凝结起来,融注到新造的景象中去,创造景中有情、借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示例】
凑近那盆梅,花虽不大,却长得细腻雅致,我一直认为黄色是俗气的,而今我眼中的梅,那种黄色却淡雅脱俗。欣喜间,猛然记起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名句,便凑近去,深深吸一口,似乎有一股很清淡的气息,沁人肺腑。香气不浓,但仿佛已久久留在我感觉中了。若能追求得与梅日日为伴,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沉醉在梅花的清秀之中,我无意间看到了一根梅枝,一下子惊住了,它简直是丑陋的,它长得奇形怪状,外皮粗糙,该平的地方凹下去,该凹的地方凸出来,扭曲盘虬,想不到竟如此丑陋的枝干竟孕育出如此芳香素雅,傲然脱俗的梅花!
——《梅》
这两段文字选自以“追求”为话题的习作。作者围绕“追求”的主题设置了一个“情化的自然”,情感渗透于景、事、理之中,造成一种情景相生、物我双会的境界,有力地表现歌颂追求精神的主题。
三、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是理念的凝聚和睿智的结晶。哲理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之中。哲理散文就是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而写就的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哲理美文。
哲理散文常用技法
1、意境营造法
即把深邃的社会内容融入到自然景物、客观生物的描写之中,以其蕴含的哲理来映衬生活哲理,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示例】
平淡是真
(以“平淡”为话题)
清香四溢的名茶,始于无味,终于无味。……
湍急飞泻的瀑布,始于宁静,终于宁静。……
声势显赫的权势,始于落寞,终于落寞。……
形形色色的人生,始于平淡,终于平淡。……
平淡,才是人生的真正况味。
文章用名茶的无味、瀑布的宁静、权势的落寞来渲染气势,映衬人生的平淡,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由于文章融入自然景物、客观生物的描写,并寄情于景物,突破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形象议论法
即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展开议论。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情、国计民生、精神品格,但很难展现那种扑面而来的画面美,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展开议论,则可以弥补一般议论文的这一缺陷。
【示例】
学会共处让生活充满生机
(以“共处”为话题)
那是从石缝里涌出的汩汩细流,欢快地流向远方,小鱼在水中嬉戏,怡然自得。嬉戏的小鱼与清澈的小溪共处,为了生活的和谐。
那是翱翔在蓝天的雄鹰,在展翅搏击风云,雄鹰点缀天空,天空赖雄鹰而充满生机。飞翔的雄鹰与广阔的蓝天共处,为了生活的和谐。
那是大海中的轮船,在与风浪共处。
那是浪尖上的海燕,在与风雨共处。
那是温驯的绵羊,在与凶悍的群狼共处。
共处充满和谐,也充满危机。小溪与小鱼共处于悠闲之中,雄鹰与天空共处于自由之中,绵绵羊与群狼共处于竞争之中。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聪明的人类,你们学到了什么?是磨难,是悠闲,是自由,还是竞争?
嬉戏的小鱼与清澈的小溪共处,飞翔的雄鹰与广阔的蓝天共处,轮船与风浪共处,海燕与风雨共处,温驯的绵羊与凶悍的群狼共处,一连串生动的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共处”的构建和谐的道理,有着相当强的画面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诗化语言法
即努力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美化语言。语言高度凝练,感情丰富集中,节奏鲜明和谐,这是诗歌的特点;而哲理散文虽然属于议论文性散文,但却极具诗意美。
示例:
渴望沟通的桥梁
(以“沟通”为话题)
小草懂得感受雨点的心声。……
小溪懂得聆听夜莺的歌唱。……
大海懂得欣赏浪花的舞蹈。……
天空懂得观摩晚霞的画展。……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沟通,可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文章将“小草”“小溪”“大海”“天空”拟人化,较集中地体现了“沟通”的思想内涵,加上段首中心句每句11字,两字一个节拍,给人一种强烈的诗意美。
散文鉴赏心得篇二十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鉴赏一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鉴赏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不是一首缅怀过往祭奠死者的诗,这是一首借“清明”之题抒写生者人生观的诗。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起于眼见之景、联想之人,思考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够乐观,但就看似不够乐观的感慨背后,流溢着诗人无限的愤懑之情。 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明”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生愁”呢?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 由此看来,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本。 颔联紧承前文,写清明时节的“雷”“雨”:雷声惊天动地,蛰居的动物苏醒过来;雨量充足,郊田原野草木萌发柔嫩葱茏,一派勃勃生机。这是自然界的物态。它给人以希望,它启迪人思考——生的姿态。
于是就有了颈联的两个典故,两种活法。“人乞祭余骄妾妇”说的是古代那个专靠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饱食终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拒官隐居虽被烧死亦不甘心妥协于社会的正直之士。一样人生,两种境界,不置可否的对比中,暗含着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 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以景做结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总之,此《清明》即事感怀,用对比的景引出对比的人生,感悟生死,在看似消极的结论中,满含无限的愤懑之情。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散文鉴赏心得篇二十一
收到了一套保暖内衣,原本我是有一套的,待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加上饮食也多不好,竟然也是烦。
父亲说也出来走走,周边也没什么景色,就是有不曾寻觅自然也就算没有了,父亲正好在南昌,他到南昌也应不是很久,一年终是不断在换地方,相聚也少的可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上次和朋友应该是说好去玩,也不算玩吧,就是散散心情罢了,约竟也是没成,正好是一日的雨天,父母应该休息的,想着了也就成行吧,想雨天了也就想给自己找个理由在被窝里暖着,话也和父母说了,难道还让他们白白望着,这也太不像是为人子的了。
看到他使我想起父母,一个年纪稍稍有点大的铁路职工,脸颊通红,不停地搓着手跺脚,他好像只能站在那个他心中很是清楚的界限之内,不停朝列车即将来临的方向观望。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列车来了将人们的视线带到人群右方,一盏光缓缓靠近明确分开的人群,这冬天的雨竟也偷了几分春雨的缠绵又有着几分寒,裹着人连眼睛都睁不开的,我应该在六号车厢,六号车厢应该不会对着我身后的人群吧,它没来之前我一直都在担心,少不得多走上几步寻上,听说动车停靠时间好短,然而我竟是多心了,它就是以实际行动告诉我多虑了,也难为司机好功夫,也是制动技术好,制动技术在机车上也是一个难关。它跑的快而却稳当,桌上水瓶里的水都不晃悠,只是有点轻微的震动,从前只是觉得火车极闹腾的,一个钢铁大家伙走,总难免磕磕碰碰咯吱咯吱。想睡的,车厢的暖气好重的,就压着人喘息不过来似的,迷迷糊糊却是不敢睡的,还没到一个打盹的时间了,就听到说终点站到了,也就随着人群下车,我一下来就感觉寒气逼面而来竟有点想转身的意思,忙不迭打了一个寒战,无奈还是被人挤着我也就那样被人潮携带,不知道往哪里流去,刚一出那个闸口,听到有人唤我的乳名,我惊疑地抬了头,还没等回过神来就有人上来抓住了我。
淅淅沥沥的小雨居然放肆了起来,越发无聊的弹着嘈杂的序曲,冰冷的地面积着好些的水晃悠着,制造着一个清清冷冷的湖面,给人假象的空间。刚才的人潮朝着不同的方向分流,在某一方向有着三个人,看起来是一家人,其中那个背着书包的年轻人应该是儿子。穿着单薄的中年人瑟缩着身躯,打着一把沾着泥土的折叠伞,一只手揣在口袋里,走在一边并不太多的话,不过是嘘寒。一位妇人这是话比较多,年轻人也只是忙于应付。相见,在这雨中,冬天南昌的郊区多了一抹温暖的色调,是那样平凡但也让人动容。
“没想到你们还来接我”我对爸妈出西客站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在来的路上我想应该是我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并且是我站在他们的面前,这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是定格了的了。然而,这次,记忆中定格不适用,我是要感慨今天是因为下雨的缘故么。
儿子:“妈,这东西吃多了不好!”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指着一个腌制的鸡腿义正言辞说着。
“我们那里有多的可吃啊,今天特意给你买的呢,吃点吧,这里没什么好的。”母亲说话的声音很低很低。
那个年轻的小伙子看了看周围的人。
绝大多数人穿着工装,有的手都没有洗满是泥土,有的面上有些油污也没擦,还有还有。我只是瞥了一眼,就很不好意思低着头吃饭了。
自己所鄙薄的东西在有些人的眼里是分量很重的,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伤害他人,更不要伤害爱自己的人。如果明白还不算晚的话就勇于去弥补吧。
外面好冷,爸妈住的小屋子里算是暖和的.,其实那样的板房也极不保温,狭小的空间有三张床。我从书包里翻出了一套保暖内衣,一包大枣和芝麻糖,说了一些家常的话。
在一辆抚州的公交车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闭目好像若有所思的样子,好像在想些什么东西。
建鼎华城站到了,提示声在嘈杂的雨中游着一丝痕迹都没了,我猛地睁开眯着的眼睛。
有点晃晃悠悠下了车撑开了伞,拖着凝重的步子朝着一个方向挪着,灰蒙蒙的天,湿漉漉的空气,还有一个孤独人带着失落,不是画面,是应该定格在画面中的永恒,还是永恒中的画面。
散文鉴赏心得篇二十二
现代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青少年学生得增强阅读、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而且高考也在大幅度增加主观鉴赏表达的分量,考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活动逐步趋向最高级。针对此,从对古代诗歌的初步鉴赏方面,我谈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整体把握,捉出“诗眼”
我认为,对古诗的鉴赏应先重在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整体的感知包括品味诗题、了解作者、览读全诗、琢磨后面的注释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奔向作者诗意的“共鸣点”!
如果鉴赏的是律诗和绝句,那整体感知、重点切入将是极为重要的。绝句的四句诗与律诗的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存在着“起、承、转、合”的节奏与诗韵,而其中的“合”处往往是诗人寓意的亮点,即一诗之“眼”。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该诗先是抓住祠堂的典型环境进行渲染,如以柏树森森,碧草萋萋,黄鹂空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此为“起”和“承”,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怀念;接着承此一“转”,对诸葛亮一生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写,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尾联点情,便是“合”----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的怀念之情,推及表达作者自己对诸葛亮的赞颂和希望革新朝政的思想。
由此可见,抓住了“诗眼”,亦即捉准了诗人心目中的“意”。“意犹帅也”,其他的语句往往可牵涉并通解了。
二、重视读诵,咀嚼关键
学习古典诗歌,应重视让学生多朗读、勤背诵,做到“心中有古诗例子”,使他们可以旁征博引,由此及彼,让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导他们对诗句中的`关键性词句进行咀嚼体味。
诗歌是精粹的语言艺术,“咀嚼关键”就是着重体会其中的“炼字”、“炼句”。怎样的句子才算好?清代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提出:“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艺概・词曲概》)。因此,要让学生多咀嚼那些关键而新巧的词句,品出其中的诗韵。“淡语”,亦即指平淡自然。它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充满哲理,看似平淡,但耐人吟哦,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平淡如水,但含意深刻;二是情真意切,看似平淡,但动人心弦,如“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撩人情怀,隽永有味;三是句子形象、生动,虽用词平淡,但诗意盎然,如“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可谓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充满立体感。
“壮语”即豪言壮语,是极度昂扬的句子。针对有“韵”的“壮语”,我们要联系作者的构思、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等去琢磨其中的诗美。如唐代边塞诗人卢纶的《塞下曲》:“醉和金甲舞,雷鼓动由川”形象生动、气势磅礴;而宋代大词家辛弃疾的《贺新郎》:“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这应是一幅多么悲壮的送别图,可谓情景交融,人物形象饱满,令人一诵三叹。
还有“秀语”,是指绮丽的语言。“秀丽要有骨”,我们要从中鉴赏出其中健康、严肃的思想内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颇能说明问题,他由“风流皇帝”作了阶下囚,尝到了辛酸苦辣,所写的词才“秀语有骨”。例如他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其中用了“凤阁”、“龙楼”、“玉树”、“琼枝”、“沈腰”、“潘鬓”等“秀语”,但作者却凝寄着自己由一国君主变为亡国俘虏后的惨痛心情,以及他对家山故国、宫庭生活的无限依恋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一词理解了,全句也就领悟了;一句抓住了,全篇也往往就彻解了”,引导学生把简练语言里面的无穷之意体会出来,还要让学生通过形象审美得到情意的熏陶。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篇内容来领会其中的“淡语”、“壮语”和“秀语”,把这些关键词句放到全篇中进行辨析,就可以拓展并加深对诗词内蕴的进一步理解。
三、明辨手法,披文入情
古代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针对这些,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烘托、用典、虚实,乃至有无采用“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的特点,方便学生触类旁通,切实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想象搭桥,情通意顺。
诗人是凭个人感觉、灵性和情感写诗的,不少地方思维跳跃幅度大,看似不通,实为妙处。鉴赏者得往往凭想象搭桥,在理解词语、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全诗中诗人感情发展的流程,进而总体品味出全诗蕴含的感情和提示的道理。
比如王昌龄的《听流入水调子》:“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这诗写在作者谪于汶州之时,愁思难解,故听鸣筝落泪。按理说“雨痕”自多于“泪痕”,但王昌龄只以自己的感觉所得而书之,故不计事实上雨痕深于泪痕了。
2、曲笔映衬,言此意彼。
无论是写景、叙事、写人,古诗人都喜用烘托之笔。或者以人烘托人,或者以物烘托物,或者以物烘托人,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比如杨巨源的《折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水中吹。”诗人取杨柳为景,原因是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柳”之谐音为“留”,故折柳更有“极尽挽留、舍不得”之意。柳永词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此中情味。《析杨柳》一诗巧用曲笔,因景生情,最后两句之意是:只有您对我如春风殷勤吹拂折腰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
又如金昌绪所写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本写一个妇女思念她出征辽西的丈夫,但不从正面写她如何思念,而是从“打起黄莺儿”着笔,勾划出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的情景,她深切地思念丈夫,所以希望把梦一直做下去,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走那树上的黄莺,思妇的内心活动提示得十分深刻,同时也暗示了连年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了许多的不幸。
由上可见,鉴赏者分析不能仅停在诗句的表面上,得多想想此景此事此画面为何而设,诗人的真意在哪里。
3、对比述怀,借古讽今。
古诗常常喜欢写两种境界,一古一今,且爱用对比述怀,述古多为讽今,从而借古抒怀。因此,对于一些览古、怀古之类的作品,鉴赏者得“知人论世”,也即结合作者的时代以及个人遭遇去品味诗作的真意。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是诗人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象昔日的王寻、谢安及其家庭一样衰败沦亡,全诗今昔对比鲜明,意境深邃,寓意深刻。
4、怀才见弃,借虚写实。
从屈原起,到李白、杜甫,直至清代的龚自珍,千古诗人的个人命运普遍处于“不尽人意”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渴盼绵绵难绝。针对这一点,读者鉴赏时,可以自然联系诗人身世遭遇进行分析,并且考虑诗作主题有无“怀才见弃,壮志难酬”这一点。
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都只能寄托于虚幻景象的描述之中,从而抒发那种怀才不遇的愤慨。即使是青年时期的李清照,也写了一首著名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传千帆舞。仿佛魂梦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身为婉约派代表的李清照写出的却是一首典型而杰出的豪放词作,作者托“梦”抒“怀”:写梦境中又回到天帝住的宫殿,天帝热情地问她要到什么地方去,接着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感慨自己无法施展抱负,徒然有使人称奇的诗句,流露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觅,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来抒发胸中的愤懑。
由上可见,掌握诗人普遍具有的“这一点”,更利于鉴赏者释疑去虑,披文入情。
四、调动积累,突破难点
诗歌中不乏词句难点,一首诗的词句难点往往是理解之关键因素。
如杜甫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容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中的“迟日”就很难理解。但如果鉴赏者善于调动知识积累,善于凭己知去印证未知,则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了。因为,《诗经》中有“春日迟迟”之语,意谓“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所以“迟日”即“春日”之意。
又如秦观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只要能知道“鹊桥”的传说(传说每年七夕鹊聚成桥,牛郎织女由鹊桥渡银河相聚),那自然就会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蕴了。
五、区别风格,把握特色
这风格、这特色是从思想及语言运用方面上来说的,什么是浪漫主义(屈原、李白、苏轼等),什么是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什么是山水田园派(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等),什么是婉约词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鉴赏者得有个系统的了解,即使对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语言特色也会不同,如李清照有个别词作写得很豪放,辛弃疾有个别词作却写得纤细婉转,因此我们要做到把握全体,区分特色。
王国维的《人间词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炼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良好传统之一,这是诗人才华的闪光。但境界毕竟是整个句子、整首诗词所创造的,“闹”、“弄”仅起了“点睛”的作用。点睛而龙活,但如果画龙不成而类草绳,点睛就毫无意义可言。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说:“……词句究竟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也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见《红楼梦》第48回)。李白的《静夜思》就没有一个“诗眼”但却脍炙人口千百年。还有,方言俗语,平易近人,写进诗句中,诗味也特浓。宋代女词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和“……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顺畅、易懂,如叙“家常”,娓娓动听,倍觉亲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语,更能增强地方色彩。如柳宗元的《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这“唉乃”是唐代湖南地区的喻音(喻摇橹声)方言,柳宗元用之于诗中,声色兼备,饶有风味。
作为鉴赏者,善于感悟并区分诗人不同的语言特色,这就更有利于进入品味诗的真正意境上。
散文鉴赏心得篇二十三
诗歌的语言,强调字句的锤炼,讲究音韵的和谐。近年来中考的语言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等方面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走进诗歌语言的大门。
一、炼字类
古诗词中词语的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结为“炼字类”。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活用词
像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和“绿”;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以及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和“肥”,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词语。
2.表现力强的动词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众口相传,千古流芳。
3.表示感情变化的词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一个“悔”字巧妙地将“闺中少妇”的感情变化表现了出来。
4.表示颜色的词
色调一般能体现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渲染气氛。有些虚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能颇具意味,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炼就一双善于发现重要词语的“火眼金睛”,在吟咏中用心品味这些词语的妙处。
二、意象品读类
意象是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方面的和谐交融和完美结合。它是诗歌中特殊的语言形式,是诗歌鉴赏中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鉴赏时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对象意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深入理解诗词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古典诗词中有一种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可称之为“意象叠加”。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这些意象看似孤立,认真品读却能发现其内在的联系。
三、缘物体情,反复揣摩诗歌意象的深层含意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主要类型。所谓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和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或者说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托。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鉴赏古代诗歌作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34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