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时代楷模黄诗燕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先进事迹(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15:58:02
2023年新时代楷模黄诗燕 时代楷模黄诗燕的先进事迹(精选13篇)
时间:2023-10-30 15:58:02     小编:GZ才子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一

温煦的秋阳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黄的报功书上:“孙景坤同志在朝鲜守备战斗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这不仅是个人的光荣,全军的光荣,也是人民的光荣,祖国的光荣……”光线明丽而柔和,为这张历久弥新的报功书镶上了一层金边。

连年征战,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斗,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有毒,后来腿上、脚上的肉都烂了”。

1955年解甲归田的孙景坤把荣誉证书尘封起来,只字不提战争年代的事迹。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在硝烟炮火中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杀,一切归于平静后,也能够在和平年代甘于清贫,只顾建设家乡。

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孙景坤的倔劲上来了:“还能让条小河欺负了?”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自此河水安澜。

“他是军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严劲儿,从不强迫乡亲们干这干那。”86岁的村民刘振山回忆,“他在前边干,我们在后边学,大家心服口服。”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上百亩烂泥滩变良田,数百亩荒山上种满板栗、落叶松,几十年如一日,村子终于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这才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人们至此才知道他是一名战斗英雄。

孙景坤为什么这几十年都不愿提及那段峥嵘岁月?他从来不看战争片,真正的战争远非影视剧所能描述,过往的经历每每忆起,总会让老人潸然泪下,“实在太难过了”。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二

他的微信昵称叫“沙砾”。甘当铺就群众脱贫致富路的沙砾,是他的誓言。从9月15日下午开始,“沙砾”的头像再也没有出现在朋友圈里。就在这天,他在扶贫联系村查看民房改造情况时,从一户居民家的二楼意外摔下。虽经全力抢救,仍于当日16时50分离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定格在39岁。

“沙砾”,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镇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谢睿的微信昵称,“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是他的微信签名。正如他的昵称和签名一样,谢睿工作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从不抱怨、从不计较、从不越轨,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间,始终把党纪国法挺在前头,用生命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用热血与汗水在武陵深山写下了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无悔华章。

“除了纪检,我没有分管其他工作,偏远的贫困村我来包。”“组织的事都是大事,自己的事都是小事。”“抓大不放小,监督执纪有力度也要有温度,是我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使命担当。”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饱含对党和人民的深切情感,一次次毫不迟疑的勇挑重担,更显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赤子初心。在新冠疫情暴发之时,他主动结束休假,驾车行驶1700多公里返回咸丰县,第一时间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无论是纪检、扶贫、抗疫工作,他始终冲在前头、干在前头,他的倾情投入,他的奉献自我,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绽放了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绚烂光华。

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像谢睿这样的党员干部,他们用汗水和青春在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同样有冲锋陷阵、奉献牺牲。用生命诠释初心使命的阳光女孩黄文秀;常年奔忙在脱贫攻坚一线,带领群众走出生态脱贫之路的湖南省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身患重病仍念叨着贫困户名字的安徽省界首市代桥镇茶棚村党总支原委员柳西周;对贫困群众的事比自家的事还上心,为解决一个贫困户的户口问题,历时半年、多次跨省协调的安徽省临泉县刘桥社区党支部第一书记颜亮亮……正是他们用扎实的工作推动脱贫攻坚顺利推进,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精神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不平凡,是时代的楷模,是真正的斗士。

“甘为沙砾”的谢睿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牵挂的群众,但是他的精神依旧激励和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用生命诠释使命担当的扶贫干部——谢睿。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三

清晨,阳光带着一丝冬的冷冽倾洒,几栋线条简单的青灰小楼安然而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炎陵县委大院,朴素、低调。

“黄书记来炎陵时,大家统一认识,不建新大院,把钱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文专文回忆。

脱贫攻坚,攻的是最坚的堡垒,啃的是最硬的骨头。贫困群众“住房难”,就是炎陵要过的“坎”。

黄诗燕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对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但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资金3亿多元。对当时年财政收入仅3亿元的炎陵县而言,这道“坎”实在不好过。

“能否只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难题”;“资金缺口大,易地搬迁建房标准是不是低一点……”但黄诗燕态度鲜明:“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难关就这样闯了过去。3年来,全县125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新房,2543户农村贫困对象实现安居,6122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善。

现在,一栋栋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脸。船形乡水垅村134户村民的土夯墙、杉皮顶房子,已变成了盖着琉璃瓦的新砖瓦房。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内,村民魏振灵的住房更“洋气”:崭新的红砖房内,煤气灶、电饭煲俱全。“以前都是土灶黑锅,破房烂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灵的老婆笑呵呵地说。屋后的菜地里她种上了白菜、豌豆,还在不远处的小杂屋里喂了几只鸡。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四

2019年11月,时任湖南炎陵县县委书记黄诗燕,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一年来,罗霄山脉深处,他的

故事

仍时时被人们念起。有挽联写道: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

这种力量,是脱贫功成,务必有我的决心。炎陵县是一方浸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黄诗燕曾说,炎陵县脱贫摘帽,是共产党人向老区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他从一颗黄桃入手打开产业造血扶贫的突破口,拼搏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是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在红色热土续写的动人故事:对人民敢承诺、能践诺,鞠躬尽瘁,不怕牺牲。

这种力量,是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恒心。八年如一日,黄诗燕的足迹走过了炎陵县的每一个村庄,翻过了罗霄山脉的无数山头,须臾未曾懈怠。爬坡过坎,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品质,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黄诗燕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证明了“用实干创实绩,以实绩换民心”的朴素道理,也正是这个道理,支撑着一批批和他一样的党员干部,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决战贫困的战场上。

这种力量,是一心只为千万家的真心。“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出身农家、求学农校、心系农民的黄诗燕,捧出一颗真心待人民,人民自然视他如至亲,这才有了久久回荡在炎陵山水间的深切思念。

罗霄山下,燕子飞离;红土地上,初心不变。只要以决心、恒心、真心为人民谋幸福,纵使时光荏苒,山河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五

酃峰宾馆三号楼,五楼会议室。电子屏幕显示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调研会”。会议室坐着近百位战斗在炎陵脱贫攻坚战线的关键人物。

黄诗燕穿着那件人们熟悉的黑色夹克衫,脸色明显憔悴。当他发言时,人们吃了一惊。他的声音很低沉,甚至听不太清,只讲了20多分钟。

书记今天怎么了?疑惑与不安浮现在人们心头。炎陵县委副书记饶祥明主持会议,特意在黄诗燕讲话结束后,重复了他提出的几点要求。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黄诗燕作为炎陵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发出的最后一道战斗令。

他愿意这样悄悄地回家。“他平时最怕的,就是麻烦别人。”妻子彭建兰懂得他的心。令她痛彻心扉的,是11月24日,她没能说服身体不舒服的黄诗燕留在株洲的家,留在她身边:“他说第二天有工作,连夜赶回了炎陵。”

回想黄诗燕最后的生命轨迹,人们感慨,为了脱贫攻坚,为了美丽幸福新炎陵,他拼尽了最后的力气。

11月24日晚,他因胃部剧痛彻夜未眠。

11月25日,他没吃早餐,去县医院检查,发现胃和心脏都有一点问题。但他只吃了点胃药,就赶去参加了炎陵县中医院新址落成活动。

11月29日早晨,黄诗燕只喝了点稀饭。饶祥明劝他不要去开会了。但黄诗燕说,脱贫攻坚是大事,必须参加。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是民生工程,压倒一切!”

“切实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落实、落细、落小,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

与会者的笔记本上,留下了黄诗燕的最后嘱托。

20__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从市委大院到边陲山区,也有人背后咬耳朵:还不是镀镀金,过两年“曲线救国”,进城升官咧。

黄诗燕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记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上世纪80年代,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当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数据让他寝食难安。历史的机遇,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贫困是文明社会的顽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许下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20__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__-20__年)》,将罗霄山片区列入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炎陵县纳入了罗霄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20__年11月,一场前所未有的国家脱贫攻坚大战打响。炎陵扶贫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这个出身农家、毕业于农校、对农民一腔深情的湖南汉子肩上。

炎陵,这片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热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领军人物的到来,他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凝聚起这片土地积蓄起来的所有力量,打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六

大源村是霞阳镇最为偏远落后的行政村之一。2012年春,霞阳镇大源村邬春发家大量笋竹长出来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却摆在面前:没有公路,大量的笋竹运不出去。邬春发一屁股跌坐在竹林下,哭成泪人。

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炎陵的“痛点”。

“若要富,先修路”。改变炎陵落后的面貌,黄诗燕和县委、政府一班人决定,先从交通抓起。2012年来,该县每年整合涉农资金6000万元以上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投资6亿元建成长达102公里旅游环线,将分散在各乡镇的炎帝陵、神农谷等景点串联起来,既方便了旅游,又畅通了百姓出行。

如今,该县实现了组组通水泥公路,加上建成的“四高一铁”,即衡炎高速、炎陵高速、炎睦高速、炎汝高速和衡吉铁路,实现了与井冈山1小时,长株潭2小时,广州、武汉3小时交通圈,从偏远闭塞山区迅速成为湘赣边交通枢纽。交通发展了,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山里的竹木、水果、油茶等农产品“身价”飙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要让山区的孩子也有梦!”这几年,

教育

重大事项,黄诗燕都亲自部署。

2017年5月的一天,黄诗燕来到城南小学调研。62个学生把一间教室塞得满满当当,前抵黑板,后抵墙壁。他试着拉开一把凳子,坐上去体验一下,试了几次都难以坐下。他摇头道:“这样不行,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的坐姿不利健康成长,得尽快想办法解决大班额的问题。”

很快,县里从强基础、促分流,调招生、控规模,抓项目、扩学位入手,累计投入1245万元,建设了垄溪学校教学楼等,扩充学位2385个,两年多将33个大班额全部“清零”,在全市率先全面消除大班额。

每年

教师节

,县里拿出一百万元重奖教师,黄诗燕每年给优秀教师颁奖。每名乡村教师有一套周转房,乡镇教师有另外的补贴,外地教师每年有两次探亲“车补”……山区贫困县,办出了大教育。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七

湖南株洲炎陵县地处罗霄山区腹地,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47岁的黄诗燕担任炎陵县委书记,扎根基层八年,发展特色经济、改善民生,带领炎陵县提前两年实现脱贫摘帽。

酃峰山腰的梨树洲村青山碧水、景色宜人,村里开起了十几家农家乐,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村民南新梅忙得不亦乐乎。

20,黄诗燕初到炎陵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这里的所有贫困村。梨树洲村当时是炎陵县最后一个不通电村,黄诗燕为梨树洲村量身定下了发展的方向——生态旅游。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等不得”,这是黄诗燕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早日实现脱贫奔小康,黄诗燕马不停蹄奔波在炎陵县十个乡镇120个村庄,与时间赛跑,带着团队四处谈项目、筹资金,常常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很快,特色水果、有机茶叶、花卉苗木等八个特色产业在炎陵落地生根。102公里的旅游环线形成一道亮丽的生态风光带,让这个深山里的贫困县焕发光彩。

,黄诗燕面临了一场硬仗,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难题。

黄诗燕带领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将全县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硬是凑足了这2.5亿的资金,让15000多户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炎陵县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提前两年实现脱贫目标。然而,黄诗燕的身体却严重透支。11月29日,年仅56岁的黄诗燕因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八

12月2日清晨6点多,湖南炎陵县大源村村民廖国平起床收拾行囊。他要和12位村民一起,乘车去250公里之外的株洲市送一个人。

想去的人太多,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商定,一个组选一人。

晚8时许,告别的人挤满株洲殡仪馆。送行的队伍里,13位村民缓缓走过灵柩,鞠躬行礼,轻轻放下手中的菊花,村民们悲痛难忍,泪如雨下。

13位村民送的人是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2015年起,黄诗燕帮扶大源村,几乎一个月去一次,让村子巨变;2011年黄诗燕任炎陵县委书记起,走遍120个村庄。位于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炎陵县,在湖南省第一批脱贫摘帽。

11月29日中午,开完扶贫调度会的黄诗燕,回到县委宿舍,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年仅56岁。

在株洲市,在炎陵县,相识的、陌生的,纷纷在朋友圈发诗文,在网上建纪念馆,悼念这位炎陵县8年多的领头雁。

不少人感叹:产业强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诗燕书记却走了。

br/>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九

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同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委书记,黄诗燕同志为我们立起了学习的标杆,将激励我们鞭策我们许党报国,奋发有为,履职尽责不辱使命。

一学习他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要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经常重温党章和入党誓词,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要牢记为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牢记党对自己多年的培养和信任,始终相信党依靠党服从党,倾心竭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万众一心加油干,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努力创新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二学习他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要像黄诗燕同志一样牢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坚定“不干事不作为就是最大的失职”的意识,以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寝食不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一权一事,以夙夜在公的精神抓好分内的一职一责,始终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兢兢业业为民勤勤恳恳干事,切实做到群众所盼必有谋群众所求必有应群众所需必有为群众所怨必有改,把为百姓谋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学习他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要像黄诗燕同志一样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务虚功干在实处,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上下功夫,以苦干实干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要像黄诗燕同志一样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坚定斗争。当前,正处于攻坚拔寨的要害时期,要保持定力,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坚定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要实干担当,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奋斗的姿态推动江华高质量发展;要一往无前,坚定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政治责任历史使命。

四学习他严于律己的崇高风范,始终清白做人干净干事

要像黄诗燕同志一样带头弘扬清风正气,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用模范行动展示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要时刻对照党章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做到心中有戒行有所止,将个人干净作为最起码的为官底线。要坚持从平庸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做一个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党员干部;做一个老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党员干部;做一个努力进取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讲纪律”“守规矩”,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定做到不放弃原则不违反良知不被权钱色左右;坚定做到按制度办事按规则办事按程序办事,营造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十

2011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走进炎陵县委大院,成为这个20多万人口的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

从市委大院到边陲山区,也有人背后咬耳朵:还不是镀镀金,过两年“曲线救国”,进城升官咧。

黄诗燕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顶草帽下乡去了。

他去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旅游资源丰富,却是当时株洲唯一的“无电村”。

60多公里崎岖山路,黄诗燕花了3个多小时。村党支部书记伍英华向他诉苦:村民自己装的小型发电机电压不稳,由于用电强度大几次把发电机给烧了。全村共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他去了中团村的一户果园,和正在忙碌的市农业科技特派员谭忠诚聊起了炎陵的黄桃。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县农业局从上海引进了100株芽苗。虽然炎陵有适合栽种黄桃的独特地理条件,但历经近30年发展,还是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一个多月的调研下来,黄诗燕摸清了家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70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当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全县贫困发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数据让他寝食难安。历史的机遇,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贫困是文明社会的顽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许下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党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将罗霄山片区列入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炎陵县纳入了罗霄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11月,一场前所未有的国家脱贫攻坚大战打响。炎陵扶贫的重担,历史性地落在了这个出身农家、毕业于农校、对农民一腔深情的湖南汉子肩上。

炎陵,这片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热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领军人物的到来,他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凝聚起这片土地积蓄起来的所有力量,打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十一

6月25日,炎陵县迎来第三十任县委书记黄诗燕。

从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派下来,别人说他是“镀金”,黄诗燕却不理会。骄阳似火,他戴上一顶草帽就下乡了。

山路泥泞,60多公里山路,车走了3个多小时,到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是当时全株洲唯一的“无电村”。村干部诉苦:全村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黄诗燕提出,农业发展重点抓好生态特色产业;用好生态山水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以特色种养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精准扶贫。

在村里调研,黄诗燕看到不少老乡家里种了黄桃,但经济效益却不好。学农出身的黄诗燕发现,这里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湿、多沙土,种农作物十种九不收,长出来的黄桃却很甜。

在黄诗燕倡议下,炎陵县成立了黄桃产业办、黄桃协会。从20开始,县里组织的有关黄桃大大小小的活动,黄诗燕不知参加了多少场。黄桃大会,主动站台;江浙推销,主动带队。他提议将当地黄桃统一定名为“炎陵黄桃”,并申请国家地理标识产品,打响了品牌。

有人善意提醒,县委书记公开为产品代言,会不会引来非议?他坦然说:“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

终于,黄桃从炎陵的深山沟,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当地种植8万多亩,产值11亿元,黄桃有关收入占全县农民农林牧渔业收入的40%;近六成贫困人口靠种植黄桃实现稳定脱贫。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十二

湖南株洲炎陵县地处罗霄山区腹地,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47岁的黄诗燕担任炎陵县委书记,扎根基层八年,发展特色经济、改善民生,带领炎陵县提前两年实现脱贫摘帽。

酃峰山腰的梨树洲村青山碧水、景色宜人,村里开起了十几家农家乐,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村民南新梅忙得不亦乐乎。

20,黄诗燕初到炎陵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这里的所有贫困村。梨树洲村当时是炎陵县最后一个不通电村,黄诗燕为梨树洲村量身定下了发展的方向——生态旅游。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等不得”,这是黄诗燕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早日实现脱贫奔小康,黄诗燕马不停蹄奔波在炎陵县十个乡镇120个村庄,与时间赛跑,带着团队四处谈项目、筹资金,常常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很快,特色水果、有机茶叶、花卉苗木等八个特色产业在炎陵落地生根。102公里的旅游环线形成一道亮丽的生态风光带,让这个深山里的贫困县焕发光彩。

,黄诗燕面临了一场硬仗,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难题。

黄诗燕带领县委、县政府“勒紧裤腰带”,将全县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硬是凑足了这2.5亿的资金,让15000多户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炎陵县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提前两年实现脱贫目标。然而,黄诗燕的身体却严重透支。月29日,年仅56岁的黄诗燕因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楷模黄诗燕篇十三

黄诗燕的同事、亲人、帮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故事、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黄诗燕扎根基层一线、决战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无不为之动容。

从他们的讲述中,我脑海中的雕塑在慢慢形成:一个不忘初心的共产党人的塑像。

这几句话,是黄诗燕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虽然平常,却很立体。

“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

黄诗燕出生于攸县,是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的苦孩子,贫苦的经历,让他对农村、对百姓、对脱贫攻坚倾注了最纯朴真挚的情感。

70多岁的廖成运体弱多病,儿子廖建文劳动能力也不强。得知黄诗燕去世,老泪纵横。他永远也忘不了11月20日,这天,黄诗燕来村里考察危房改造工作,听说廖成运身体不好,特地赶去看望,临走时还说要给廖建文说门亲事。廖成运高兴得合不拢嘴,书记开了口要给儿子建文介绍对象,就一定不会落空。可是,廖成运做梦也没想到,这是黄书记最后一次来到大源村。

之前,黄诗燕只要一来村里,就要到他家看看。他家的条件不太好,一家人住着两间土坯房,几乎家徒四壁。廖成运一家成了黄诗燕定点帮扶的对象,几年下来,不仅新砌了房子,黄诗燕还和廖成运走亲了,同吃同住,尽管房子不宽敞,屋里还放着尿桶,黄诗燕一点也不在乎。

8年5个月零4天,黄诗燕走遍炎陵全县每一个村,翻越了县内每一座山,有的村子多次去。有文字记录的就达1000多户,每个星期走基层来回车程至少在1000公里以上。

“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走进炎陵的乡村,一栋栋新房映亮了百姓的笑脸。

炎陵县船形乡水垅村134户村民的土夯墙、杉皮顶房子,已变成了盖着琉璃的新砖瓦房。

在距水垅村40公里之外的炎陵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区内,村民魏振灵的住房更“洋气”:崭新的红砖房内,煤气灶、电饭煲俱全。

“以前都是土灶黑锅,破房烂瓦,哪里想得到有今天咧。”魏振灵的老婆满意地说。屋后的菜地里她种上了时令蔬菜,不远处的小杂屋里养了鸡鸭。

魏振灵并不知道,当初黄诗燕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对象安居、土坯房集中改善三大工程至少需要资金6亿多元的窘境时,是怎样的愁眉苦脸。炎陵,年财政收入仅7亿元,这道“坎”实在不好过。

“不能安居,怎么脱贫?”黄诗燕排除众议,坚持己见:“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为了筹资,黄诗燕带头省钱:老旧的县委大院不装修,掉漆的办公桌不更换。难关终于闯过。全县1250户易地搬迁户住进新房,2543户贫困户实现安居,6122户的土坯房得到改造。

“你对群众有多好,群众对你就有多亲。”

炎陵城南小学,62个半大学生把一间教室塞得满满当当,前抵黑板,后抵墙壁。恰逢黄诗燕来学校调研,他试着拉开一把凳子,坐上去体验一下,试了几次都难以坐下。他摇头道:“这样不行,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的坐姿不利健康成长,得尽快想办法解决大班额的问题。”

很快,县里制定多项措施,最重要的一项是投资1.388亿元兴建一所芙蓉学校,新增36个教学班。每年拿出近百万资金表彰教育行业先进,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消除大班额,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教育强县”。

就在黄诗燕去世前的两个月,下村乡坳头村的孕妇罗玉桃出现鼻塞、胸闷、气促不适等现象,村里的卫生室解决不了,生命岌岌可危。罗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脱贫,还是比较困难。黄诗燕得知后,要求全力支持,政府买单保证平安生产。

黄诗燕在任近9年,是炎陵县教育医疗发展变化最大的。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疾控中心整体搬迁投入9900万元,20全面消除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3434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