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l教学设计之一(案例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17:43:35
最新l教学设计之一(案例22篇)
时间:2023-10-30 17:43:35     小编:紫薇儿

总结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里程碑,是值得回忆的重要片段。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内容,才能写出有重点的文章。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范例,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l教学设计之一篇一

《灯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完美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完美憧憬。

一、介绍作者导入:

1、师:《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

2、介绍作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2、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此刻,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4、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资料,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研读往事部分资料

1、学生默读这部分资料,找出描述“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随机出示学生讲的句子:

a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b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c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d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e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资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身边类似的故事

《灯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l教学设计之一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二、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本》第4、6题。

l教学设计之一篇三

说起背篼,大家会认为是用来装东西的一种农具,可在我的家乡指的却是一些进城专给人们背东西的农民。他们的勤劳朴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暑假的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在幺姨家玩到深夜才回家。在路上,我看见一些背篼露宿街头,他们将自己的背篼平放在地上,背篼的出口朝着自己,把头伸进去睡觉,我见了,心里头很不是滋味,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现在民政部门给他们提供了廉价的住宿房,只要2元钱就可以住一个晚上的。”我听了,问:“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舍不得2元钱呢?”妈妈又说:“他们为了节约钱才这么做的,除了种点庄稼,这就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了。”“哦。”我点点头。我想:他们真能吃苦啊!心里不禁生起一股敬佩之情。

通过我与背篼的几次接触,我不再像以往那样看到他们就躲得远远的,他们外表的肮脏不再令我恶心,更多的是尊重与理解,还有几分亲切。

又到农忙季节,很多背篼都回家插秧了,街上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生活真有些不便,人们也常常想起他们。

l教学设计之一篇四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若干张,尺子、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利用分月饼来进行引入。

(4)教师演示:半个月饼

那这半个月饼,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中的几分之一(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动手折一折,建立表象

2、认识,教学读法、写法、及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和意义。

(1)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它的一半,也叫做它的二分之一,(板书)

(2)怎么写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先画一条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在分数线下面写分母2,在分数上面写分子1。(板书写作:)

教学读法。从下往上读。

那分母2表示什么?那分子1表示什么?(明确分数意义)

(5)小明分到了月饼的,小红呢?他们分得都一样么?如果不平均分,小明会得到月饼的一半么?(板书:“平均分”并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3、出示图片,判断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么?

4、认识。

(1)读作:四分之一。

(2)明确像和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归纳出几分之一

5、再次操作,创造分数。

(1)你能折出手中的正方形的,并涂上你喜欢的颜色么?

(2)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找到它的?(学生展示作品)

(3)为什么折法不

同,都能用表示呢?

(4)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物体,它的1/4是一样大的。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几分之一

1、

2、平均分

3、读作:四分之一

l教学设计之一篇五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完美的憧憬和关心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读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完美的憧憬。

2、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十分熟悉,平时并不个性注意它。然而,我们这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状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出示课件,检查预习状况。

1、检查对以下词语的理解:挺进、豫皖苏、围歼战、突击连、

憧憬、千钧一发、璀璨、交通沟、胸墙。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此刻,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此刻,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此刻,其余写的都是往事。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3.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五、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六、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设计理念:从“火光”引伸开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明白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来谈)

(三)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这天,当我们再一次回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这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完美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相信此刻能够擦去“灯光”后的问号了,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齐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板书设计:灯光

--王愿坚

看到:千万盏灯

一、引起回忆-听到:多好啊

看书、憧憬未来,关心下一代

灯光:二、回忆往事-点燃书本

三、怀念战友-献出宝贵生命无私奉献

l教学设计之一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的使用几分之一表示物体的一部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使他们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感受几分之一的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理念: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基本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文学上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那你们最喜欢哪部名著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关《西游记》的故事,不过在故事中藏着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教师边讲边出示课件。)

2.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

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 生:1个。那用数字 “1”。

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八戒连忙说:“半个!半个!”“可是半个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呢?”这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一) 认识1/2(课件一个桃子)

老师:要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桃子来,动手分一分,怎样把它分给八戒和悟空。小组之间动手分一分和你的组员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讨论)

生 :平均分。对只有平均分才公平。记住了一定要平均分。

教师小结:课件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3.我们说了半天1/2,那么1/2应该怎样写呢?请看先写中间的一条横线,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它表示平均分,把分的份数2写在横线的下面,把取的份数1写在横线上面,写的时候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板书:1/2)

那么该怎样读呢?(教师板书:二分之一)

练习 1

(1) 实物小练习,分橡皮、尺子、面包(平均分)

小结:把只有把要平均分的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能用1/2表示那么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1/2表示,为什么?(课件出示)

(二)认识1/4。 (教师手拿桃子图)

刚才我们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了八戒和悟空,可是还有师傅和沙僧没有分到。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桃子平均分给他们四个人应该怎么分呢?生:(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份到这个桃子的1/4)

我们认识了1/2和1/4下面我们来看两组图片。

练习 2

1)创造分数。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1/2、1/4,那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不同分数的作品展示。

小结:。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那么它们谁大谁小呢?(看黑板图)

1.分组比较 2.颠倒图序比较 3.同坐比较

教师:通过刚才我们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同坐商讨一下

利用找到的规律来比较下面几组分数的大小。

练习3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我们刚刚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问题

五、故事结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现在我们回头来帮帮猪八戒,它的那半个桃子用什么数来表示?(1/2)

l教学设计之一篇七

11、北风和小鱼

拟2课时

累计

第89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培养学生读书时动手圈画的习惯。

3、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难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提问: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

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用铅笔画出来。

(2)它们怕北风吗?(怕)从哪儿看出来?

(3)指导朗读:你觉得北风怎么样?(强大、凶)

大家都害怕它。这时,北风表现得怎么样?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北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得意)指导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怎么知道小鱼不怕呢?做给我们看看,

(2)说明了什么?什么意思?练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实施修改意见

多媒体演示:

青草变黄,

梧桐树落叶,

鸟儿进窝。

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

那小鱼冻死了么?

5、学习第五自然段。

北风看不见小鱼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

小鱼真的没有了吗?它们到哪里去了呢?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北风和小鱼,你喜欢谁?为什么?

一、朗读背诵

1、反复练习朗读。

2、分段度背。

3、有感情地背诵。

说说为什么河面上结冰,水底却不冷?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总结:

北风和小鱼,你喜欢谁?为什么?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1、抄写生字新词两遍。

2、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冰花,北风和小鱼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l教学设计之一篇八

《背篼》是篇不长的小文章,但读完后我的思绪万千。

《背篼》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山间村落的小男孩,在暑假,每天都要到大山深处去帮家里拾捡柴火补帖家用的事。在拾捡柴火的过程中,小男孩会顺便给自家的妹妹采摘解馋的野山柿和采集一些药材去到集市上换钱用于交下一学期的学费。每当夕阳西下,山中的小男孩背着满满的装有木柴、药材、野山柿的背篼,脸上面带着微笑回到家里将这些物品交给爷爷、妈妈和妹妹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眼前这位纯朴、爱劳动的山里孩子,他是多么的可爱!

读完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了我们这些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王子”们。我们在家很少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少!或许会有小伙伴立即反对:我们又要做作业又要预习新功课,哪有时间帮家里做事吗?那么我想问:平时没时间,周末两天总有时间吧!

在周末,当我们写完作业,吃遍爸爸、妈妈给我们备下的美食后就会出去疯玩上很长的时间,那么玩的这些时间,我们可不可以节省下来帮妈妈出门买瓶醋;帮爸爸给花浇浇水;或者给下班后的爸爸、妈妈倒上一杯热茶呢?这些小小的劳动看似简单,但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余坚持了,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爸爸、妈妈抚养我们长大是多么的不易,原来小小劳动后的感觉是那样的美好。

l教学设计之一篇九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会13生字;理解19个新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全面理解课文重点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教具:

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学习“篼”字

3、《背篼》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充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什么时候)、(谁)、(用“背篼”干什么)

2、按三项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字词。(基础较差)

(2)提出难读、难写、不理解的字词。

字音重点:梢、攒、渍、背、盛。

字形重点:篼、撩、揩。

检查词义:蜿蜒依依送别积攒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勤劳

4、学习“学习提示”。

(1)投影出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重点句。

三、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读课文重点句,导入: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自由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同桌互说。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投影出示)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3)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比一比,体会表达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理解“炊烟袅袅”。

4、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

5、听到妈妈的呼唤,孩子怎么做了?默读第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动词很多:.拐、绕、走、跨、走、走)

6、感情朗读,小结。

二、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导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2、朗读5――7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他不但帮助家里打柴,还采集药材,积攒学费,同时不忘爱护邻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4、理解重点句:背篼里装的是什么?

比较句子:

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火。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这两句话有什么关联?作者用第2句话来赞扬这个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一次”,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是“许多次”,是“习以为常”的,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火,点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义。)

5、小结:山里的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柴、采药材,他是多么勤劳啊!

三、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交流。

3、个别交流(评议)。

4、集体读。

五、回顾学习过程与方法,小结写作顺序。(课文按山里的孩子归来的顺序,先写大山的孩子,背着柴火回来;再写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里;最后作者赞扬了大山孩子的勤劳童年。)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5、6题。

第三课时

一、边听课文录音边轻读课文,回顾:你喜欢这个山里的孩子吗?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交流:勤劳、孝顺、爱学习、爱他人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集体交流疑难点。

3、听写词语。

二、自读课文,欣赏语句。划下优美词句,试背。指名背诵部分语句。

三、背诵全文。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课本剧表演。

5、集体背诵。

四、城市里的孩子与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写练习: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哦,城里的孩子,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围绕上面的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3、4、7题。

3、补充练习:辨字组词。

延民()责()

蜓()抿()渍()

梢()赞()

哨()攒()

教学后记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启发学生想象课文第5-8节所描写的情景,然后用动作、语言表演出来,学生兴趣较浓,效果较好。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

“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彩霞归来了。”这便是《背篼》中的主人公――山里的孩子。作者曹雷将他刻画得如此普通,而我学完这篇文章后却再也不敢说他普通了。他小小年纪就为妈妈打柴,每天早出晚归。而我呢?虽然常常帮妈妈拖地,总是叫苦连天。这不,今天早上妈妈临走时让我把地拖干净,我全当作没听见,结果被批评了一顿。

他小小年纪已听见或看见妈妈在呼唤,他就会立马回来。而我呢?有时在楼下玩,妈妈叫我回家,交了三四遍都不会上来,必须她轻自下楼叫我,我才勉强回家。他小小年纪就会和邻家小弟弟们和睦相处。而我却为了一点小事儿吵翻了天。最严重的是小时候那一次,邻居把我的小火车给弄坏了,我怒气冲天,便和他打了起来,结果呢,还不是两败俱伤,我真恨那时候的我。

有人用“小皇帝”“小公主”来比喻我们这些独生子女也不过分。人生的道路,恐怕永远不会是笔直平坦的,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生活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抓重点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深刻理解山里孩子的淳朴和勤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和山里的孩子交过朋友吗?他们都喜欢干些什么?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山里的孩子,你瞧,这他就向我们走来了----(多媒体出示、配乐朗诵第一小节)

2、找重点句

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呢?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出示重点句)

3、读重点句,你会发现什么?

为什么说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4、出示学习提示

二、讲读课文

1、小组学习

(1)轻声读课文。

(2)找一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写了山里孩子的勤劳。

(3)边读边按顺序用(1)(2)(3)......标出

2、反馈

(一)学习5、6、7小节

1、学生说具体的体会到勤劳的事例,

2、找出课文内容读出来,并说出从哪个词中体会到勤劳。

如“沉甸甸、捧出山柿子”

3、在读这一段,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山里的孩子不仅勤劳还很淳朴。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勤劳淳朴的山娃!

4、学生说从采药材中体会到

理解“积攒”的意思便体会到了勤劳。

5、学生说7小节能体会,从汗水和泥渍中体会到。

(1)女生读第7小节

(2)说说“撩、揩”的意思

(3)自读这一节,你读出了什么?(抿着小嘴微笑,劳动不怕累)

那么请你也抿着小嘴对老师笑一个,是啊,你们可真是勤奋的孩子。

(二)、学习第4小节

1、学生说从这段体会到勤劳,读出相关句子。

2、出示动词填空

3、请学生自己换着读一读,体会动词的准确性。

4、请学生小组研究读,从中你能读出什么(对路熟悉,路很远)

5、指名读,看谁能读出轻快,读出熟悉的感觉。

6、齐读。

山里的孩子就连这蜿蜒的山道都是如此的熟悉,真不愧为勤劳的孩子。

(三)、学习2、3小节

1、学生说事例

2、反问:为什么这里也能体会,我们怎么也看不出?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出理由

4、自读这段,想想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拟人的写法)

5、出示句子比较

读句子--说不同----读出不同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6、小组合作学习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7、品读句子

自读--个别读--齐读

8、学习第3小节

(1)学生说事例和理由

(2)同桌一起读句子发现疑问

为什么说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3)你能用动作把他表示出来吗?(动作表演理解)

(4)男生读句,女生表演。

(三)学习第8小节

是的,这是一个多么勤劳的山娃,使我们情不自禁的说道

1、齐读: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2、去掉“哦”字自读最后一句,体会有何不同。

3、说说“哦”的含义

4、在齐读这一句

三、总结全文

1、认识了眼前这位山里的孩子,那自己跟他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2、学生说体会

3、朗读诗

老师也有很多话要对这位山里的孩子说。千言万语汇成一首诗

《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田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下要对山娃说的话。

作者邮箱:lqfmaomao@

[背篼(第二课时)(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这句话显得更富有现实意义。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特别是语文教学,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广泛的”,可以直至孩子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而这一影响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引导孩子学习《背篼》这一课时,我力求于这一理念开展教学,教学中感触较多。

一、给孩子一份情感养料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教师的激情来源于自身良好的心理素养,以及坚定的职业道德观念的驱动,来源于课前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身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合适的语言、恰当的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用以燃起孩子的激情。《背篼》一课,虽然情节简单,但情感真挚丰富,这正好是老师展示激情的最佳平台,教学前我就准备抓住读、演、悟等几个板块让学生体味文中情感。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学生a、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因为图上有许多的大山。

b、可能是生活在城里的,去山上玩。

c、不对,只有生活的山里的孩子才会背着这么重的东西脸上还露出笑容。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经过一番讨论,我知道孩子们被山里的孩子那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形象感染了,学生已经有想了解主人公的需要了,于是我趁机问:“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你想了解有关他的那些情况?”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以朋友的身份来研究山里孩子的'品质,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课文,缩短了与孩子的时空差距。阅读课文的情感基础也就有了。

3、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背篼》这篇课文通过对山里孩子回家经过的叙述表现了山里孩子勤劳朴实以及关心邻居、热爱学习、体贴**的美好可贵品质。教学中,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山里的孩子体贴**的这一品质,我深情地说:“妈妈撩起围裙一角,想揩去的是儿子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更想揩去的是儿子劳动后的疲劳,妈妈多么想表达对自己孩子的喜欢呀!小小的一个“揩”字却显示出真挚的母子之情。山里的孩子多么想安慰妈妈,他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学生a.迫不急待地说:“妈,我打的柴够烧一阵子了吧!”

b.“妈,你看我多能干!”c.妈,我不累。d.不说话,什么话也没说,就是“抿着小嘴微笑”。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应该选d生说的有理,因为上山打柴禾对于山里的的孩子来说是经常做的事,无须都要说些什么,而且这样更体现了山里孩子特有的朴实性格。此时此刻,学生对“妈妈”的爱、对山里孩子的敬佩,对母子之情的感怀难于言表,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可见,教学中情感的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作者、教师、学生的“三情”互溶共振,最终要达到开启学生感情闸门的作用。

二、给孩子一处开放的空间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感悟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读、论、演等多种途径获得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教《背篼》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朋友之情、爷孙之情、母子之情”,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这三段内容开展表演,扩写。把文中未写出的语句用自己的动作、语言表示出来。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纷纷显示出了独特的编导、表演、语言才能。在学生能力得到展示的同时,对课文的了解也更深入。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背篼》一课中,引导学生说说平时与朋友、家人相处的场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说起,进而感受自身与主人公的差距,从而起到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

三、给孩子一个感悟的天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大部分是情感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作用就在于,加深体验,有所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淀自身良好的情感素养。教学这一课时,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山里孩子”,如何让我们平原学生去体验山里孩子的情感呢?教学中我问:平时同学们在家会做什么家务活?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的劳动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在同山里孩子比较时,饱含着对自己无比的喜爱之情赞美着山里的孩子……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文本是例子,人生才是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学《背篼》一时,分析教材时我想:能否让一个文本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范本,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唯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体验文中不同的情感,文中的“朋友之情、爷孙之情、母子之情”纷纷浮出文面,接着借助表演、联系生活等方法,让学生走出文本,升华感悟,形成认知,从而达到指导生活的目地。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三、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认识诗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心情。

4、默写古诗。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板书课题)

二、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三、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

2.解决生字。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呢?

4.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引导学生读诗,体会诗中的重点字词。

6、.这首诗到底讲什么呢?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7、.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呢?

8、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

四、创设情境,想意境、悟诗情。

1.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五、拓展背诵,指导写字。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诵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3.复习本课6个生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指导“诗”“帝”“岸”的书写。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1、默写《早发白帝城》

2、收集李白创作的其他古诗。

七、课后反思

绝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认识诗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读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与热爱。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指名复述古诗大意。

3、教师小结导入:李白归心似箭,两岸风景如画,他却无心欣赏,真是可惜。今天,老师要好好地与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个地方的春天美景。

4、板书课题:《绝句》。

二、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

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四、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五、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柳”“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动态,后两句描写的则是静态。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注意加上描写色彩和形态的词语。

七、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八、识记生字,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背诵、默写《绝句》。

(3)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各一首。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悦)

绝句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千秋雪万里船

(迷人、壮观)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五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学习了梅花的“早”与鲁迅的“早”之后,我抛出文章为什么要写他们的“早”,引导学生寻找相似之处,从而理解作者用意,升华文章主题,水到渠成。

当然,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六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学习了梅花的“早”与鲁迅的“早”之后,我抛出文章为什么要写他们的“早”,引导学生寻找相似之处,从而理解作者用意,升华文章主题,水到渠成。

当然,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八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习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九

《早发白帝城》是二年级第四册《远行》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同时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课文是一首五言绝句,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而且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辞、陵、猿、帝、啼五个生字,能够根据词义选择“还、重、朝”三个多音字正确的读音,根据已有积累书写“舟”、学写“朝”交流“帝(啼)岸。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古诗、当堂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能够根据诗句想象三峡的景象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自学生字词,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感受诗人的心境

一、引入(单元整合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板书:远行

在以前的课上我们学过了《远行靠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交通工具去远行呢?(复习旧知)(2名,注意声音洪亮、表达完整)

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也去远行,他是谁呢?(出示画像)

谁来介绍介绍他(孩子们简单说说自己了解的李白)(出示李白的资料)(背诵两首关于李白的诗)(复习旧知)

李白这次远行,他是靠什么交通工具去的?(检查预习)你从哪里知道?

出诗句。勾画“轻舟”一词,于是我们明白了“舟”就是小船,所以除了轻舟我们还可以说(小舟),舟可以做部首,我们一看到舟就知道(与船有关)那你能说出哪些带有舟的字呢?怎么才能把舟字写在田字格中间(写舟)

二、指导自学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跟着诗人乘着小舟,去远行,(齐读课题)

你读懂了什么(时间早地点白帝城发出发)(课文里还有一个字跟他很像,说说怎么区别呢?写帝、啼)(写两字)

(课件)

1、自由读课文,把你觉得难的字多读两遍

2、回忆认字四法

3、把诗文读通顺读流利。

读诗文的时候,你有哪些字词觉得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呢?

抽生读全诗大家评价是否读准确了

读准三个多音字“朝、还、重”(区别读音,说说你怎么知道课文中读这个音?(引导孩子通过了解字义来选择正确的读音)

读准“陵、猿”等词语。

4、再读全文(读准字音)

5、读、出节奏

三、发挥想象,理解诗文,感受作者的心境

出ppt师讲述(了解背景)

范读诗文,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彩云间——这是什么时候的彩云呢(早上,板书朝霞,你们见过朝霞吗?什么样的?彩云间的白帝城是什么样的?看图片,读出白帝城的美)在这样一个彩霞满天的早上,诗人静静地站在白帝城前,他要做什么?(理解辞字)

离开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情怎么样,你们从哪句话体会到的?(抽生读)把哪个词读慢一点就更能突出这种心情呢?(再次强调“还”就是(要回家了)引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江陵)真的有一千里吗这里说明了路(很远)(读)

一千里并不是真的一千里,李白写诗常常有这样非常夸张的手法,你还记得他的那首诗里还这样写到(生背诗)

《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那么我们这首诗里还有这样的写法吗?(万重山,读,你有什么感受)

对比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你有什么感受

(轻舟能换成小舟)(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小舟顺江而下,一日千里,两岸的山上传来了(猿猴的啼叫)(你听过猴子叫吗,在哪里听到的)这里的猿猴叫声又是怎样的?来看看(出示水经注,老师读,找出描写猿猴叫声的句子,说说感受)

猿猴声声啼叫,连绵不绝,声音如此的悲惨,可是诗人心情却(非常高兴),因为(引读)他马上就要(回家了)

出门行千里,终必把家还,让我们再次跟随诗人李白告别彩云中的白帝城,回到家里去吧

(配乐、读诵)

背诵全诗

四、认读词语,巩固新知

(读词语)

开火车)(猿声,辞别,白帝城,江陵城,朝阳,啼不住,一日还,轻舟,两岸)

老师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在新的诗句中,你们会读吗?(出示诗句:)。

五、写字

l教学设计之一篇二十

1、师:上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三味书屋,谁能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三味书屋的陈设?

2、师:作者还没进入“三味书屋”,就闻到了一阵花香?这是一种怎么的香味呢?

3、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迈进后院,去欣赏那带来阵阵清香的蜡梅花吧!

二、赏花

预设:2数量多(迈进后院,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a、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b、哪里最能看出多呢?

c、谁能让这满满的一树梅花开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出示图片)

3颜色漂亮(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

a、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b、那里最能体现出梅花的美?

c、找找这段话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品一品,到底美在哪里?

d、谁能向我们描述一下这琥珀和玉石有什么特点啊?

e、课文中用到了哪个词语?(润泽透明)

f、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发现梅花的什么特点吗?(冰清玉洁)

g、板书:冰清玉洁

冰清玉洁就是像冰那样透明同,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看来,作者把梅花当成了人一样看待。

听了你们的介绍,教师忍不住想去看看那梅花究竟有多美,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让我们用朗读来赞一赞它。

5特点早(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着春天的到来。二十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板书:开得最早

a、从哪里能看出梅花的这个特点呢?

b、对于这句话,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花信风:花开时吹来的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而,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

c、一候:一年有二十四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2、让我们捧起书本,让这最早开放的梅花盛开在我们五(1)班的教室里。

三、悟早

1、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你们最喜欢的是梅花的哪一个特点呢?

2、我们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也有着梅花这令人敬佩的品质,让我们读读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板书:鲁迅

师:读读鲁迅的故事,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一会可以把你的体会和同学们一分享。

2、学生交流

出示:从那以后,鲁迅上学以后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鲁迅为什么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鲁迅有没有解释迟到的原因?

抓住“一面……一面……”“天天奔走于”等关键词体会鲁迅迟到是迫不得已的。

鲁迅为什么不为自己解释呢?

扣住“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轻轻地刻”“从那以后”等词语体会:鲁迅从小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但他不为自己找任何借口,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为此奋斗了一生,我们也要像他一样。

相机板书: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3、课件出示:要珍惜清晨、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课件出示我们要学,要。

4、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学生自由发言,(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时时早,事事早。)

相机板书: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以花喻人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早”字不仅写出了梅花的品质,也写出了鲁迅“时时早,事事虽,奋斗一生”的坚定信念。突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

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朋友,他满腔热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作品。老师推荐你们读读《朝花夕拾》这本文集。

四、作业设计

2、推荐阅读《朝花夕拾》

l教学设计之一篇二十一

一导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二导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知道你们爱听故事,谁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指名说)

2、马良得到了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23课,看看课中的小朋友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做些什么?师板书课题(提醒“如”,女字旁不出头)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108页,自由读书,读不准的音请教枫树叶和绿苹果,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找朋友游戏,学生读字卡,师检查读音。

3、再读课文,认为句子读通的奖自己一颗星。

4、谁敢大声读一读这首小诗,指名分节读。

5、学生自提读书要求,读后生评议。

6、带着问题再读,假如小作者有马良的神笔会做什么?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句子。

7、指名回答,师适时板画太阳、谷粒,贴画。

8、课文用三小节写了作者三个愿望,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9、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很关心小树,谁还想读。

10、师范读,生练读,女生读前四行,男生读后四行。

(三)朗读感悟

1、小作者第二个愿望是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二小节?

2、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很喜欢小鸟并很关心小鸟,谁再来读读?

3、齐读第二小节,相信有了你们的谷粒小鸟再也不会饿的哭泣了。

4、课文的第三小节请四人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

5、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6、小组汇报,读的方式有一人一句,两人一句或齐读。

7、小组接着汇报,用行动向他们学习。

8、一、二组读第一句,三、四组读第二句。

9、师小结:我好象看到了大家和西西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10、学习了课文的前三小节,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每一节的第一句相同,发现了多音字)

11、师引读课文,学生体会,师板书:关爱他人

(四)背诵课文

1、你喜欢哪一个小节就读一读。

2、看黑板,试着背一背。

3、同桌互背,书上打分评价。

(五)拓展练习

1、课文最后一个小节用了省略号,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说,师总结。

3、作业:用小画笔把你的愿望画下来并把想法写在旁边。

[假如[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地名》教学设计之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l教学设计之一篇二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按方位顺序描写事物。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梅花的特点和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梅花的特点和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按方位顺序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讲解并齐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哪些内容印象比较深刻?

(三味书屋、鲁迅、蜡梅……)

用上这些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其实把它再简化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就写了这一物一花一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物一花一人的学习。

二、学习一物――三味书屋。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三味书屋的段落。

2、自读课文,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读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方位词)

4、出示视频图片展示三味书屋,寻找鲁迅的书桌,说依据。

5、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三、学习一花――蜡梅花。

过渡:刚才学习三味书屋时,我们提到了香味,说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是,其实这香味实际上是蜡梅花香。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蜡梅花。

1、欣赏完了,有什么想说的?用文中的话语来描述。

2、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3、真是太美了,难怪作者用“冰清玉洁”来形容它呢!“冰清玉洁”这个词语一般被用来形容什么呢?再读一读。

4、通过读,你发现它还美在哪儿?(开的早,坚强的花)

5、背诵有关蜡梅的古诗。(《墨梅》《梅花》《咏梅》……)

6、再读此段。

四、学习一人――鲁迅。

1、预设:由腊梅花开得早引出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借蜡梅花衬托鲁迅的高尚品质。(借花喻人,衬托了鲁迅怎样的高尚品质呢?)

2、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找出答案。

五、回归课题。

(写三味书屋是为了写梅花,写梅花的更主要的是写早,这个“早”还不是作者最想说的,最想说的是鲁迅的早。所以,“早”应该是全文的核心。)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小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留作业:按方位顺序,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

1.《白杨》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答疑

3.白杨教学设计

4.黄帝教学设计

5.《白鲸》教学设计

6.《彩票》教学设计

7.试讲教学设计

8.教学设计的心得

9.问路教学设计

10.社戏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37836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