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总结,更在于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阐述观点是总结文章中表达自己观点并提供理由和论证的关键部分。这些总结范文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一
两亩水田,数丛竹树,90后徐维生没有忙于工作,而是白天种地凿鼓,晚上织布制锦,闲时教村民唱山歌······积极传承发扬本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像徐维生这样不顾师长挽留,父母反对,退学回到农村老家,一心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新一代青年,实属难得。
现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我们都知道油纸伞是中华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被许多人欣赏、迷恋,可又有多少人在做油纸伞呢?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有着神奇的效用,但学习起来又困难又耗时。
上世纪80年代之前,陆村人基本上都靠做油纸伞维持生计,后来雨伞厂倒闭,只有陆玉贷还守着这门手艺。但他心里明白,过去油纸伞是日用品,现在大家更愿意用便宜方便的折叠伞,而油纸伞没有市场。
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那些曾经奔走在中华大地上的种种工匠艺人,那些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手工工艺,那些在历史的星空里绽放光彩的传统文化,难道不应该被记住吗?但遗憾的是,陶醉在大数据时代的我们,无暇顾及这些,它们正在被我们遗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帕斯卡尔告诉我们:“人有思想,所以囊括了宇宙。”湖北宜昌市80多岁的农妇孙家香一辈子生活在山村里,老人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却能讲600多个故事。
传承人远远不止一个孙家香,让我们都努力都努力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传统文化献上自己的一份力吧!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二
当众人被“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撩拨起续诗的兴致时,有人却嗤之以鼻:“参加接龙的很多人对诗的用韵一窍不通,折射出大众对真正传统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诗人都是寂寞的,诗歌都是小众的”,使不少网友“诗情酒兴渐阑珊”。
这一观点体现出当今一些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总是端着架子,否认群众基础,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高姿态,充分显示其狭隘性。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相对落寞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的发扬,当有“大足以容众”之胸怀,有“海纳百川”之气度,而不能在自我设限中孤芳自赏。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诗歌流传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但我们不能因为只看到绚烂夺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历史中已被风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从某种角度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沉淀无痕的平庸之作,何尝不体现了诗歌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事实上,当吟诗作赋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创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现佳作。
从《诗经》中的不少作品采自民间,到白居易写诗但求“老妪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诗词的兴盛从来不是小众的,而是在让普通百姓怡情养性中根植了其勃发的生命,正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传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贤士从普通百姓中汲取养料,佐以自己的才华而挥就的。诗歌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诗歌从来不排斥普通百姓对它的唱和吟咏与逸兴遣怀。
作为“戏曲之母”,昆曲经历时代的变迁而一度奄奄一息。戏曲工作者们意识到,昆曲从家喻户晓走向没落,不是因为昆曲名家的离世,而是因为昆曲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于是他们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众,而不再曲高和寡。当昆曲再次走进人们视野时,也走进了新的时代舞台,台下仍是一群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痴情戏迷,台上是大师在演绎传统的精髓。这时我们懂得,没有一个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个文化有资本筛选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谦逊,才能换来更长寿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以精英品位为借口故步自封,最终只会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贤大师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剧。唯有敞开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促成文化繁荣进步。时代需要包容,传统文化亦需包容。无论何时何地,传统文化止于独行,而盛于大众。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三
丧钟为谁而鸣“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诗词,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这是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现象的期待和愿望,然而在这些美好文字的背后,是丧钟隐隐的哀鸣,它夹杂着人们对功利的渴望和文化的黯然神伤。
丧钟为谁而鸣?
一开始,学生们为了拿到高考的默写分数,只会背诵诗词,不去体会其背后的艺术韵味,诗词的地位在学生们心中每况愈下。丧钟的长鸣,不仅是因为诗词的传播受到思想的阻碍,更是因为诗词被时间磨练了几千年,依然带着它缤纷灿烂的光芒出现在这里。可往往,人们却在一番斟酌损益过后,用一句“不值得”和质疑的目光对待它。
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回望过去,那些在历史中流淌着的经典熠熠发光。是它提醒我们,为什么要放慢脚步!你可曾有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可曾见过“山有扶蘇,隰有荷华”的风景?可曾有过“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感受?可曾知道古人也有“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的天真?可曾追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勇气?当人们真正放下功利和所谓的效率,用最大的虔诚和最深切的情感,正视它们,就会感受到一次奇妙的、富有魅力的古今对话。木心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高雅的失传。那才是社会中最无力又悲哀的丧钟。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在享受科技飞速发展,时代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停下脚步,暂时忘记那些世俗的数字,从心底里由衷地去欣赏诗词的美,感受它的温度。文化的魅力就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挖掘品赏。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院里厮磨,丧钟哀鸣声将经过一代又一代新青年的真情渐渐消退,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四
我以为传承文化经典应该“原汁原味”。文化之所以要传承是因为它经典,文化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装载了文学大师的思想结晶以及他们对于时代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都是其精华所在,是作者经过思考才慎重选取的,他们可能还会多次修改。如简奥斯汀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开始命名为《最初的印象》,后来才修改,可见标题对于作者来说是有讲究的。在我们肆意篡改标题时,我们其实也在不经意中改变了它的文学性以及其经典之处。修改标题在错误的引导我们走向传承不正统的经典的道路。我认为经典的传承宁少需精,万不可求多而泛。
与此同时,传承文化应是出于本愿的一种自主的行为。博尔赫斯曾言:“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书籍。其他的工具都是人身体的延伸,但书籍是记忆和思想的延伸。”既然书籍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使用它的时候只有真正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才能够使用自如。如果在阅读书籍时常带着一种痛苦的心绪,难免会心浮气躁,无法静下心来潜心就学。在科技日臻完善的今天,人们很容易被网上的一些花边新闻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剧吸引,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如果没有主动想要去学习的想法,人心浮躁,还想拥有古人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恐怕是有点困难了。所谓“宁静而致远”。如果无法宁静,还怎么能够深入研读,选择其精华用于自我陶冶,提高品格性情呢?所以我想我们不应该追求汗牛充栋,而应追求韦编三绝,至四更而不倦的精神。
此外,我们还应该避免“假传承”。有一些人为了在当今社会显示其文化素养超脱常人往往喜欢捧着书本装样子,其实只是泛泛而览并未汲取到多少精华和养分,这样是不可取的。既然想要阅读经典,就应该要传承大师独特有力之处,兴许其文字笑里藏刀的隐晦,或者其跨时代的文学历史意义。捧着书而不去阅读就像一个穷人坐到精美丰盛的一桌食物前连筷子都不屑于动一般。最后穷人只有饿死或者随意捡拾些残羹冷炙来勉强充饥。这样无谓的折磨是毫无意义且不必要的。
马尔克斯说过:“一旦人们到了只顾自己乘头等车厢,却用火车厢装运书籍的那一天,就是人类的末日。”现代的人们有许多正在一步步将自己推送至深渊而不自知。只有我们拿起知识的武器,传承祖辈们的思想精髓与文化经典才能够武装自己,使自己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仍有一个清静的小角落没有人侵入,保持着内心的本真,纯洁,使自己更加睿智。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五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它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在这五千年里,也传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的首篇——《学而篇》,说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两点——学习和交往。而这两点必不可少,就像人的两条腿一般,少一个都无法前行。
孔子告诉我们,知识要经常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巩固、复习。对朋友不但要以礼相待,心里更要以诚相待。别人不知道你的好处,也不要生气,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们每天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自己是否温习了当天所学的知识,是否和朋友以诚相待?是否衣装整洁,是否做到了文明行事?是否我们的言谈举止都礼貌周到?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深刻地反省一下自己,就一定会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巨大进步。
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学、理解学、领悟学。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如此强大?就是因为我们拥有着像《论语》一样,有着对传统文化超前的理解和认知。
在我们这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家,许多人都拥有着高尚的品质:最美司机吴斌,在20xx年5月29日中午,他驾驶大型客车,车上有24名乘客。11时40分左右,车子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一块不明铁片突然从天而降,直径击碎挡风玻璃,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在这被击中的一瞬间,吴斌本能的护了一下腹部,忍着剧痛,把车缓缓减速,停靠在路边,打起双闪灯,然后解开安全带,挣扎着站起来,对着慌乱的乘客们说:“别乱跑,注意安全”。
大家都听过六尺巷的故事吧?“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宰相的一封家书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吴斌让我们理解了为他人着想,而张英完美地诠释了宽容他人……。他们像一盏盏航灯,为我们照亮了人生的路,更为我们中华民族照亮了未来的路。为了让这一盏盏航灯越来越亮,我们就应该不断学习他们的优良品格和中华文化的精髓,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语,规范自已的一举一动。
作为一个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可如果我们连自我修身都不高的话,就更不要提“齐家治国平天下”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做到勤学、修德、明辩、笃定,崇德向善,逐步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价值观自信心,做到每天提高一小点,每年前进一大步,让中华传统文化流淌在我们的每一点血液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到我们的灵魂中,创新筑造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激荡永不歇息的前进动力。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六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在疫情当下的今天,许多抗议口号的标语上都有错别字。使用错别字出现错误的现象屡见不鲜。我绝对不是偶然的。汉字使用错误表面上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但归根结底是对文字缺乏尊敬的态度的问题,是对文化传承缺失责任感的意识问题。文化传承不容有失,我们要全力杜绝这种现象。
一些抗击疫情主题的标语上屡次出现错别字,比如“带(应该为戴)口罩”,“共克时坚(应该为艰)”等等。在如此沉重的主题下出现了这样的低级错误,令人感到心痛。连疫情的标语上都存在错别字,何况其他的地方呢?错别字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写错别字的人加深写错的记忆,这的人印象被扭曲,一字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写错必字这个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是个小问题,但是对于民族呢,对于国家呢?写错别字也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文字可以传播文化,文化可以传播错别字同样可以传播。事实上,错别字正在蚕食着我们的文化,而我们生命文化的传承者。决不能放任这种现象继续下去。杜绝写错别字的方法,便是在精神层面的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唤醒人们对文化,对汉字的责任感,尊敬感。
我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不写错别字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敬意。不但是疫情严峻的今天,也不但是明面上的口号标语,我们需要尽全力。清除错别字,让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每一个句子里都没有错别字的踪影,让宝贵的民族文化不再受错别字的玷污。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尽到守护文化的责任,努力传承发扬中华文化。这是每一个人的事情,每一个人的责任,需要全民参与。文化传承不容有失!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七
教育之道,尤重童蒙。许多人回忆起人生开学的第一堂课,都津津乐道,因为这是跨入知识之门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起点,意义重大。荀子在《劝学》中说:“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先知礼,而后闻道,这是古人的教育观。如今,以一项隆重的仪式来纪念幼学启蒙,何乐不为?不论这项仪式是沿袭传统,还是新造之物,它毕竟传达了一种重教、崇知的积极观念。
但社会上对“开笔礼”的`批评,不在它积极的一面,而在它与传统的扞格。
作家史铁生说:“传统,也许不该把它理解为源,而应该理解为流。”我们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大河,流到每个时代,每个时代的人都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创造,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品格。
礼为传统之形,道为传统之核。过于重视传统中形式的、表面的东西,就会流于庸规陋俗,成了装腔作势、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附庸风雅”,是《儒林外史》中杜慎卿所谓的“雅的这样俗”,是魏禧《与友论文书》中所道的“如市肆之列杂物,非不炫目,正嫌有市井气耳!”传统的表现是延续,延续根源是内在的生命力,正因如此,它就不是某种表层的思想外衣,不是想扔就能扔掉、想保存就能保存的身外之物。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八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着实让过诗词出了“风头”,也不可避免地将传统文化的弘扬问题再次拉回了人们视线的中央。然而,各地各校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号的诗词背诵活动,在我眼中,却有几分妄图“一劳永逸”的意味。
不可否认,诗词背诵本身,与《中国诗词大会》的初衷一样,无可非议。在传统文化不被重视的今天,这样的活动或行为,无论是组织有序还是自发自愿,都是一阵强心剂,使日渐“衰弱”的传统文化重获人们的欢迎和期待。然而,当大众开始纷纷效仿,不由分说地将背诵诗词加入学校必修教程时,这早已无关文化,却更像一场闹剧——由一时兴起引发的,缺乏长远规划的“电光石火”。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弘扬传统文化本身是个庞大工程——怎样弘扬、怎样才算“弘扬”,每个问题都需要人们的深思熟虑,也远远不是背诗所能一劳永逸的。换句话说,选择背古诗词的方式弘扬文化无可厚非,可怕就在于人们只抓住这一根“稻草”不放,认为这就是有所作为,也统统不管诗歌的择选、文化的引导或是鉴赏能力的传授。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推进作用,从长远来看,反而会误导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成为一场“记忆力”的比拼。
弘扬传统文化,究其根本,恰在于引导人们体味传统之美,漫步历史的河滩,寻觅文化的珍宝。借用尼采的话说,参差多态乃美之本源。若仅仅是重复与记忆,那么烙在人们脑海中的只有枯燥不理的词与句,若没有必要的引导,那么月只是月而已,它不是张若虚笔下饱含哲思与体悟的当空皓月,也不再是令人动容的千里婵娟;雨也只是雨而已,它不再承载“鬓已星星”的悲欢离合,亦或是“故人何在,烟水茫茫”的凄然心境。
所以,传承文化能一劳永逸吗?答案是否定的。节目的热播或舆论的焦点只是一时,传统文化的弘扬却不能一蹴而就,因背诵诗词而重新被重视的文化弘扬问题,若只局限于“背诗”本身,那么只能收效甚微,甚至是南辕北辙。因此,传统文化的弘扬,依旧少不了社会、国家的集体作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九
摘要:在动漫文化的蓬勃发展和渗透下,动漫产品业在为动漫强国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成为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载体。我们青少年是动漫产业消费的主力军,很多人是在看动漫的过程中长大的,动漫产品甚至直接或间接影响青少年的三观。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在动漫产业中得到有效地彰显和表达?如何在动漫产品中打造“中国印记”?如何在动漫产业中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激发青年人的民族自豪感?本文主要研究了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希望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动漫产品;民族文化;建议;思考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动画的发展肯定离不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诸子百家、礼仪习俗、剪纸、皮影、中国武术等等,皆可为动漫作品提供创意和素材。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动漫作品结合起来创造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作品,让动漫产业走向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需要令人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基于国产动漫现状的问题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期间,很多中国动漫的从业者放弃了自主创作,转向海外动画加工的行业,这一局面使得中国动画产业链的完整性收到了破坏。此后,中国受到西方动漫文化的渗透更加严重,如日本的《一休哥》、美国的《变形金刚》等,迅速改变中国年轻一代的观念,读四书五经、赏中国艺术的人寥寥无几,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严重阻碍。在国家与文化部的扶持下,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国产动漫技术水平和市场盈利都有所提高,《神笔马良》《大闹天空》等也曾获得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厄瓜多尔国际电影节奖等奖项,观众的喜爱程度也有所加强,然而国外动漫产品来得太强势,我们急功冒进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国产动漫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很难形成产业大品牌;第二,动漫制作机构、放映平台和衍生品开发等环节脱节,形成错误的运营方式;第三,国产动漫创作思路难以摆脱道德教化的创作惯性,没有稳定的受众群。第四,中国优质的本土卡通形象没有获得深度开发,无法形成经典。
二、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关系
据调查,在最受中国小孩喜爱的动画片中,日本、欧美、国产动漫所占比例大约分别为60%、29%、11%。古人说“行成于思”,因此正确看待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据调查显示,动漫是一种具有强大渗透力的传播媒介,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产生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再者,动漫产业需要利用大众熟悉的民族元素来赢得广泛的消费群体,我们应当看到,一部顶尖的动漫作品应该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充实消费者精神世界的精品。所以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先导才能站稳脚跟,走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两者互利共赢必然选择。
三、坚定国产动漫的发展道路,实现文化传承
(一)做好受众定位,走向创新之路
由于市场上存在多层面、多元化的消费群众,某种产品或者某个品牌都无法覆盖市场全部,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打造具有稳定受众群的动漫作品,从而确定自身产品的独特性。以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动画为例,宫崎骏动画系列以美的视觉,将森林、动物、历史古老的神以及人类贯穿起来,通过奇妙的故事情节突出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又以自己独特的画风来形成鲜明的辨识,这种建立在社会时代下的有深度的动漫作品更加深入具有消费能力的成年人内心当中,比如《萤火虫之墓》《风之谷》等等,结合国家民族历史反映了环保反战的主题,同时又不缺乏《千与千寻》这些为能为孩子编制美丽的梦的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和美的视觉造就了宫崎骏的特色,因此打造具有民族精神内核的影片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所谓中国特色,要抛掉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过时的价值观念,虔诚对待优良传统,注重强调乐观向上的主题,这样才能达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二)打造精品卡通,提高价值空间
在卡通形象的设计方面,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供利用开发,如《西游记》中的美猴王正是我们一次很好的成功尝试,因为孙悟空的形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高价成交其版权,这种版权运营方式能够让创作者专心致力于打造精品的卡通形象,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不断的翻炒阶段,而是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耐下心来好好打磨,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更具有特色的卡通形象和故事情节。正如美国创作的《功夫熊猫》,影片中充斥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但是外国又将西方文化的内核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既符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又无声地进行了文化渗透,可谓名利双收。我们必须学习这种创作模式,转被动为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的思想观念弘扬到世界中去。
(三)整合产业链条,优化运营模式
对于动漫产业,卡通形象的使用授权通常占了整个产业一半以上的盈利额,如美国的《芭比娃娃》,进入中国后每年都获得巨额的玩具销售利润;日本卡通产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位列第六,动漫产品的出口超过了钢铁产业。我们在被他国文化入侵的同时还在自掏腰包为它买单,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中国动漫产业链条脱节所带来问题。其实我们也有过很好的尝试,如《喜洋洋和灰太狼》,这一系列动漫在市场运营和积累人气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包括玩具授权、图书版权、服装授权等领域的创收,更延伸到网络游戏、戏剧团等新生领域。但我们可以看到,急功近利的动漫作品也不再少数,如今年新出的《新葫芦兄弟》,商业模式下美术片已经不再有,因为找不到这样的技术人员,面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是都该好好反思。再者,单靠以情怀为卖点没有诚意和新意的动漫作品现在观众是不会买单的,因此丢到浮躁、传承积淀、厚积薄发才是动漫人的最佳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漫的发展任重道远,不仅仅在推动经济发展上面,更重要的是它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动漫作品人依然要重视历史和美学,不断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将动漫与之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能成为经典的卡通形象,借助完整健康的商业运作,让中国动漫作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作者:王韵诗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志.孙立军教授访谈录[m].装饰,20xx,(04).
[2]陈奕琳.浅析动漫产业化及其文化因子对民族文化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20xx,(08).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其基本精神肩负着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本文着重从文化含义、分类、功用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几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表明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继续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在思想启蒙运动中,也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
他们对中国崇尚理性的道德观念甚为推崇,甚至著文主张欧洲各国政府必须以中国为范本。
现代学者余秋雨也在《千年一叹》写到:“中国就像是一个两千多岁的老人,今天他还在和众多年轻人一起跑在世界的田径赛场上。”
一、文化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词汇。
“文”的本义是指由各种颜色交错而形成的纹理,后来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
“化”的本义是生成、造化,指事物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后来引申为教行迁善等意义。
“文”与“化”联用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如冬去春来、风雨雷电等。
“人文”,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已经具有“以文教化”的思想。
西汉以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整词,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选・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总的来看,我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初含义偏向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是一种人文文化,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我们现在常用的文化一词,源于西方拉丁文cultura。
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
英文写作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一词比中文“文化”的含义宽泛些,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含义。
“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广义文化涵盖众多的领域,包括认识领域(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领域(道德、法律、信仰)、艺术领域(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领域(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领域(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
几乎与人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和文化密切关联。
因此,广义文化又叫“大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狭义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因此,狭义文化又称“小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文化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的结构作出不同的分类。
例如:从时间角度,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从空间角度,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从不同的社会功用角度,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等;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角度,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等。
其中精神文化,又称“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蕴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
心态文化又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如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由科学家、作家、学者对社会心理进行归纳、概括、整理,用物化的形态如著作和艺术品把它们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留传后世,如文化典籍,世界性的名著名画等。
文化结构无论如何划分,核心都是价值观念的问题。
无论是哲学宗教、科技教育,还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折射出某种价值观念,反映出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心理特征,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最根本就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
文化的功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1)整合功用。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
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
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功用。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
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四、中西文化之差异
当今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交往日益繁多,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关系密切。
但是,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环境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主要特性,产生了差异。
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则和习惯。
(一)文化内涵不同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十一
身处“屏时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接受着外来文化,使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习惯。但吾辈少年也不能一味地接受那些好或不好的文化,让我国文化在屏幕中沉没,所以我想说,“吾辈少年不能因为屏幕断续中华文化,而是要让中华文化在屏幕中展现别样的风采。”
“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这句话出自《围炉夜话》,恰好赞扬那群不因屏幕断续中华文化的青少年。表面上,沉迷于屏幕的低头族并不会影响什么,反而在人们眼中,层出不穷的文艺新玩法让任何青少年都能接受文化。实质上,屏幕中的繁华何只在文艺新玩法上,还有更加“吸引人眼球”的游戏、视频、小说,让无法抵抗诱感的青少年沉沦。可也有“纷华不染”的青年人凭自己手中的屏幕,点开了有道课堂、网易云直播课学习,投身于续中华文化光明的道路,勇立屏时代潮头,勇做屏时代先锋,让人好不骄傲喜悦。
吾辈青少年不能因屏幕断续中华文化,要勇把红旗旗不倒。君不见李子柒着古装、担铁锹,用一个个诗情画意的视频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君不见阿木爷爷通过屏幕向世人展现朴实无华却精巧的中华传统的榫卯技艺;君不见华为任正非着眼于中国屏幕,让世人看到中国文化。吾犁青少年郝知道,李子染也才二十多岁,阿木爷爷和任正非也是从青少年开始立下传扬中华文化的志向,吾辈青少年也应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勇于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精神,在屏幕中续中华文化。吾辈少年当自强,不因屏幕断续中华文化。我相信手持屏幕的青少年能不因屏幕阻其志,断其行,隐其意,能共振中华文化。
点评:本文能找出任务并较好地落实任务,“青少年”、“屏幕”、“文化”三大关键题,能有机统一。本文开篇点出观点,开门见山,中心观点明确:三个分论点语言简练,紧扣关键词,独立成段,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同时,作者能把我们积累的素材、课堂讲过的论证方法运用到作文中,这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十二
作为华夏儿女,中国的文化想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知晓一些。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现存的历史最久的国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能体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饮食文化可大有讲究。首先是人们对食材的讲究。对于北方人来说,他们以面食为主,肉食为辅。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猪、牛等牲畜的生长,所以他们做菜以牛羊肉居多。而南方的居民们则偏向于水产品、家禽等。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因为南方气候条件温和,适合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除了南北地域的划分,沿海地区的人们世代居住在海边,以海产品为主,所以当地人们大多都吃海鲜。这些便是对于食材的考究。
更为重要的还是餐桌礼仪。餐桌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相当完善是在周代,中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对于这些礼仪是十分注重的。在古代,为了更好地体现长幼、尊卑之分,餐桌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便是入座,请别人吃饭时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再请家中的长辈入座客人旁边的座位,这是对长辈的尊重。最后才是自己。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入座时不能发出太大的声响,并且入座之后不要随便动碗筷。吃饭时,先请客人动筷子然后请老人动筷子,夹菜的时候要少夹一些。这才能体现出作为主人的文化素养。还有一些必须要注意的行为举止,如不要随意打嗝,吃鱼或骨头的时候应将鱼刺和骨头轻放在自己碟子或一张纸巾上。作为主人,可适当调节一下气氛,多和客人谈笑。作为客人,在离席是要向主人表示感谢,并且表示下次请他吃饭。这些餐桌礼仪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仅体现了自己的礼貌礼仪,还展现了自己的文化之风,使别人对你印象良好。
对于餐具的考究,我国的文化也是很久远的。简单说一下筷子,作为东方的大国,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人吃东西惯用刀叉,而国人更偏向于使用筷子。筷子的历史十分久远的,在古代,筷子叫做“箸”,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刀叉的广泛使用却是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刀叉的历史仅仅只有1000多年,而筷子比它久远得多。在古代,筷子作为方便夹菜的餐具开始广泛使用。到了后来,筷子还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物件。装饰豪华精美的筷子,常常象征了高贵的权利和丰厚的财力。到近后代,筷子已然成为了百姓们的餐具,一直流传到现在。
最后便是食物的做法,中国人对于食品的做法多达几十种。而不同的做法做出的菜品又不同,所以根据不同的做法就诞生了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个菜系。做法可简单地分为煎、炒、烧、煮、蒸、烤等几种方式。鲁菜作为八大菜系之首,其独特的做法可以称为一绝,菜式中正大气,平和养生,滋补身体,令人叫好。川菜是我国菜式最多的菜系,一般以炒和烧为主四川人善用麻辣辛香的`调味料,吃起来又麻又辣,使人充满激情。川菜始于秦汉年代,是特色的民间菜系,有着“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说法。而苏菜和闽菜都倾向于调汤调味,这两种菜的共同点都是口味平和,令人舒适。八大菜系的诞生,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到了顶峰,各种民间美食层出不穷,实乃大国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我们不能忘记祖先们留下来的东西,更应该将其永远地传承下去。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十三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纪中国文化,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传承,让我们发扬光大,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传承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 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三次站在了世纪的起跑线上,未来的中国面临严重的挑战,迎接跨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的接班人连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说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所以,应当站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从中能正确分辨真与伪、善与恶和美与丑,知荣辱、明爱憎,让学生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勇于实践,着力实践,真正按着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阳光洒落在幽静的花园里,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摊开一本厚厚的《论语》,不停地读着、背着,一股清新、淡雅、古朴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鸟儿飞来飞去,美丽的歌声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清脆动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国学
教我们学习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学教我们为人处事;“百善孝为先”国学教我们孝敬之道。中国文化,就是风雨中坚忍不拔的大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无法将他打败;就是风雨时同舟共济的努力,团结一心用爱温暖每一个人;就是风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与困难搏击之后才会显现。
其实,中国文化就在我们细小的举动中流露。在早上,妈妈耐心的叫我们起床;上学路上,不随便攀折树木;学校里,见到师长礼貌问好;上课时,谦虚认真地倾听;课间,朋友互相帮助,不耻下问……国学并不是一定多么深奥的哲学,而是在最细微中体现的。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如此,但是腹有诗书却不能够真正做到书中所讲,岂不是变成了书呆子?!现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学问,却显得特别肤浅,是他们学问少吗?不,是他们做不好。在如此发达的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质”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文明、礼仪、帮助、关爱、感恩等素质的重要性。而这些素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中国文化,这些中国文化,就是大家所说的国学。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纪中国文化,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传承,让我们发扬光大!
中华文物浩如烟海,称得上国宝的文物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国宝大多都在各地的博物馆中,想全部欣赏这些国宝,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的。所以我便在书店买了这本《国宝档案》。这本书中收录了56件“重量级”的国宝,分为6类,分别是青铜器类、玉器类、瓷器类、石刻类、书画类和其他类。几乎每一件奇珍异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婉转悠扬的故事,既回味悠长,又让人流连忘返。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沉浸在这些故事里,或欣喜若狂,或扼腕长叹,与众不同的流传经历让这些无价之宝在视野中。
慢慢呈现。回肠荡气之余,让你在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
这本书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氛围,因为中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不少国宝都“流离失所”,很多爱国主义人士都想尽一切方法来保护这些贵重的国宝,不被金钱、官职所利诱。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比如虢(音“国”)季子白盘,是刘铭传家中四代的共同守护,才使得它流传至今(现藏北京的博物馆)。虢季子白盘这个青铜器是商代一个诸侯打铸的,重达215.3公斤!刘家为了让虢季子白盘不落入坏人手中,作为一条祖训让子孙们保护好它。后面三代传人更是铭记着祖训。每次有坏人来索要盘子,都被刘家以各种方法拒绝,他们气急败坏地在刘家掘地三尺,可仍没找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家第四代传人刘肃增解开了秘密:原来刘铭传栽了一颗桂花树,将虢季子白盘埋了下去,现在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刘肃增含泪砍倒了这个“功臣”,将虢季子白盘取出毅然交给了国家。刘家四代竭力保护国宝已成了一段佳话,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国宝档案》,觉得受益匪浅,他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国宝知识,而且还领悟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他们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记载了中华的古老文明,宛如一条血脉连载着过去、今天和未来。通过这些国宝,我了解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我国的灿烂文明。它们就像是立体的历史书!《国宝档案》带您穿越时空,进入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我从中读到人的贪婪与正义两面,有的人为国家献出一切,而还有一种人为了金钱放弃了良心。
我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它们,对这些国宝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十四
悠悠岁月,华夏文明在风雨中前行,蜕变,重生,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留给炎黄子孙一份又一份宝贵的财富,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在“群星璀璨”的传承中,我粗浅的认为华夏最美的传承是孝道。
封建时期的中国,无论是从一个王朝的崛起,还是到另一个王朝的没落。孝道都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所谓“百善孝为先”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吧!五千年岁月,在华夏这片神奇的大地上,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被后人敬仰,尊崇,膜拜。武敬便是璀璨明星之中最耀眼的一颗。关于武敬,其实你知道吗?“医学教授”这个称呼很早就有了。前不久,陕西省考古部门公布了一座元代“医学教授”古墓的发掘情况,通过研究考察,令众人感到惊讶的是,墓主人武敬虽然是“医学教授”,却也曾经采取一种自残的方式救治自己的母亲——刲臂救母,就是割臂膀的肉来给母亲治病。墓志记载:“妣夫人有疾,尝刲臂以救,其天性仁孝若此。”作为对墓主人仁孝的褒扬。武敬本身精通医术,他不靠医术为母治疗,却割去臂膀之肉救母,应是对当时社会推崇孝道极端做法的一种真实反映。于是武敬便因为他的孝道之举被人赞扬,流芳百世,成为孝道的典范。在我看来,无论何时何地,善,是人性当中最美的一面,孝,是都是华夏最美的传承!
张武敬这满心孝顺的人有很多,汉末明相李密,因祖母身体虚弱而屡次违抗皇帝的诏书,为了能够让祖母安享晚年,写下令人称赞的《陈情表》。回首当下,孝道一直贯穿百代,上下五千年,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人,一直传承着这些宝贵的美德。中央电视台大型感动系列节目《中国最美孝心少年》展现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事迹。钟岳峰便是其中之一,原本平静的三口之家,因为父亲的惨遭车祸,使得原本懵懂的钟岳峰瞬间变得懂事起来,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精心地照顾残疾的爸爸,无数个日日夜夜,没一句唠叨,没抱怨过一次;原本可待在北京上学的袁德旗,因放不下城里做苦工的爷爷奶奶,于是又回到爷爷奶奶的城市,照顾他们;王丹,张俊,向娜像这些有孝心的少年有太多太多,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可都一样善良,孝顺!
孝道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爱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因为孝道,我们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勇攀高峰。因为孝道,我们的民族才更加具有凝聚力,我们的国家才更加繁荣昌盛。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十五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仿佛太阳公公也被我们的热情感染,每一缕阳光都是那么活泼,像得到糖果手舞足蹈的孩童,又像一个个金色的音符,在欢快的跳动着,组成一阙美妙灵动又和谐的乐章,诠释着快乐的真谛。
今天,我和文学院的同学们一起来到了一个小山村——大同,领略传承的魅力,感受文化的古老和悠远。
看到大同村的第一眼,并无想象中惊艳的感觉。乍一看,大同村确实村如其名,大同大同,没有不同。海水不可斗量,村更不可貌相,如果你深入的去了解大同村,你会发现,武术,是其中的一个闪光点。
在大同村,习武之人众多,上至垂暮之年的老人,下至稚气未脱的孩童,差不多都会个一招两式,习武已蔚然成风,学习拳术、锻炼身体成了村民的一项主要活动。大同村的四门六合拳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武术文化源远流长。
走进大同村的武术文化礼堂,武术教练程叔叔热情的为我们讲解。墙上有一排文字和图片,我们一边徐步观看,一边听程叔叔一一解说,把得到的信息立马抄在那张活动记录表上,碰到不知道的填空,就去问程叔叔,知道答案后又立刻抄上去,用求知若渴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堪比饿狼寻求食物时的那种可怕的狂热,恐怕《窃读记》里的小女孩见到我们也会自愧不如。
好不容易解决掉了活动记录表上的一部分填空,我们松了一口气,猛抄暂时告一段落。没头苍蝇乱撞说不定会刚好撞到蛋糕上,而我们一味猛抄其实也学习到了一点儿知识。大同村的拳术套路有很多,四门拳、五虎拳、六合拳等等,各具特色,让大同村的武术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听程叔叔说,他在假期里都会收徒弟,教他们武术,在去年的暑假,程叔叔就收了几十个徒弟。一段精彩的四合拳表演,便是程叔叔的大徒弟——一位大哥哥给我们带来的。
只见他做了几个深呼吸,瞑目蹲身,扎了个马步。一旁的程叔叔告诉我们那叫准备动作,话音刚落,大哥哥突然出拳,拳头握紧如铁锤般,一拳打出去竟有风声,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这要是一拳打在木棒上,估计木棒都得断成两截。接着,那位大哥哥又松开拳头,两手悠然摆回,似乎乘着清风。他叉开两脚,一前一后,不动不摇坚如磐石。他气沉丹田,酝酿气力,随后漂亮的一个猛拳迅速打出,身体在打完一圈后立马调转方向,来了一记飞腿。表演结束了,我们意犹未尽,拍手叫好。
程叔叔的六合拳表演紧随其后,令人目不暇接。雨点般密集的拳头似钢铁般坚硬,一拳一拳如惊雷,出拳迅猛,带着空气被划破的风声。刚时似金属相撞,柔时似云翼轻展。六合拳刚中不乏柔,柔中蕴含刚,刚柔并济,十分有力。打拳是十分费力气的,这不,程叔叔打完六合拳后,说话都喘上了气,不过也正因这一点,经常打拳才有强身健体之效果。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十六
摘要:方言是歌唱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科学的发声和谐配合可以共同表现出歌唱的民族特征和它独有的艺术个性。民族声乐作品中必须有它独特的方言特征,才能展现出它背后包含的风格和韵味。本文主要从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方言运用入手,阐述出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方言艺术个性风格韵味
引言
方言的运用与民族以及国家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方言的背后代表着这个民族或者地区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文化内涵。民族声乐作品中包含方言,对于展示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言有它的地区性、民族性、文学性、艺术性,也同时能够反映出方面背后所代表的这个民族地区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意义。
1、方言在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1.1民族角度
中华名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华名族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了各式各样的独特的文化风格。我们国家包含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都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方言的运用可以表现在声乐的音调上: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东北的“二人转”、江南的小调等等;也可以表现在声乐的用词上:如东北的“白瞎”这样的独特词汇。通过这些方言的运用,配合上歌手的演唱
技巧
,才可以将歌曲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1.2地域角度
我国民族声乐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但无论其内容和形式发生怎样的改变,其内在的艺术风格骨髓却始终与其所在的地域环境有着深切的联系,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同一民族的声乐艺术,由于地域的广大、方言的复杂,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就以汉族为例,东西南北的声乐演唱都有区别。故声乐作品在民族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也具有地方的特殊色彩。地域风格的形成,除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差异外,主要也体现在地方语言或方言的差异上。高原地区的山歌高亢明亮,平原地区的民歌则显得宽广悠长;南方的民歌委婉细柔、曲调较为平和,而相比之下北方的民歌粗犷奔放、旋律刚劲流畅。深入挖掘地方各自环境特色、民俗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影响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因素,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焕发出丰富多姿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2、方言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2.1使语言生动
方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比如陕西的方言较为粗犷嘹亮,而苏州的方言则较为温柔细腻。方言是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歌唱语言的深化和延伸,它使歌词的情感、意境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更为优美且富有特色,再配上得体的旋律就使歌曲更加妙不可言了。很多音乐作品,用大白话的手法可以传达出它的意思,但是没发深刻的反映出它的意境、它的精髓,而方言的运用,可以将深层的意思准确传神的反应出来,歌曲的情感、歌曲的风格在方言的运用下栩栩如生。
以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中的“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为例。这首歌曲中由于方言衬词的加入,使得歌唱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唱毕回味悠长,别有一番风味。
2.2使气氛得到渲染
唱歌是各民族劳动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劳动、红白喜事以及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琐事,都离不开歌唱的衬托。歌的内容广泛、即兴性强,不少民歌都是用地方方言所演绎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体会中自然而然的创作出了歌曲,而这样的歌曲也能让同样干活的其他人得到共鸣,这样的歌曲包含着浓厚的方言,独特的劳动风格,是劳动气氛得到最大的渲染。
2.3使情感得以强化
方言的引入,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作品作者的意思,让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得到最充分的表达。比如有些陕西民歌中的歌词中,掺入了陕西方言的词汇,比如用“撩咋嘞”来代替很满意、很高兴,就可以为更多的本地听众所认可,让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大程度的强化。为了充分表达感情,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出现是尤为常见。民族的独特方言最大程度上的反映了民族人民的情感状况,古代诗歌的写作中也常常引用方言,使诗人的情感得以强化。
3、结语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之间,甚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语言是一门艺术,方言包含着一方水土的爱恋和乡情,包含着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包含着最真实的集体情感。中国每个民族的声乐语言艺术都有它的特色方言,我们应该尊重它固有的民情风俗,才能将中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发扬光大,使民族的特色源远流长。
当然,有些公众的场合,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多接受,还是需要大众话或者普通话来诠释,才能上台面的表演。但是,民族的东西永远是原汁原味的,有些情感的表达必须运用方言的词汇还能更加准确传神的进行阐释。所以最好的作品应该是普通话和方言的结合,在受众能够明白大致意思的时候,适当的引入方言,能够更好的达到完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版。
[2]杨春晖,论方言在歌唱语音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6)
[3]王成,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宿慧,论语言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d]中央音乐学院,2009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十七
一、传统文化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根据英文“traditionalandfolkculture”翻译而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logicalspanersity,cbd)中使用的概念是“采用传统生活方式的本土和地方社区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实践。
”也就是说传统知识是历经数个世纪,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通过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使用的“传统文化”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记、名称或符号;未公开信息;和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发明和创造”。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界定的观点也不统一。
诸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郑成思教授主张传统知识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和“地方传统医药”两大部分。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李顺德教授则认为传统知识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领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文娱、体育等诸多方面。
由上可知:无论是组织还是学者,对传统文化都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又都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即在小区域内由集体创作、使用、保存且代代相传,属于传统或土著的文化。
当然,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知识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当今还包括医疗、农业或者工业的方法等。
二、传统文化面临危机与保护之意义
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正在面临现实的流失和淡漠。
在我国,尤其令人心痛的是,以非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业在我国许多地方发展缓慢,尚未发挥助飞地方经济的作用,却成为流失海外的娱乐产业或产品的高附加值。
再如我国的民间文学《花木兰》被拍成美国卡通影片,“变脸”绝技流传海外,《西游记》故事被拍成日本影片,端午祭、走马灯分别被韩国、柬埔寨向联合国申报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中草药方面还有日本仿我国的六神丸开发救心丸,韩国仿制我国的牛黄清心丸等等。
大量的传统文化遗产海外流失,民间文学艺术被粗暴使用,传统科技被无偿使用,有甚者还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来限制我国的正当使用。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被纳入议题,足以见证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对我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持有者多数在少数民族手中或者地处偏远的民众手中,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保护西部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之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社会资源与利益的均分配。
第二,保护传统知识有助于增强西部本土居民的社会竞争力,为本土居民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更有助于本土居民自己保护传统文化。
第三,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保留文化多样性。
像我国这样民族众多的国家,要尊重少数民族群体,允许其在本民族的管辖范围内,对自己民族的文字语言和民族文化进行自治,使之能够不断地传承、延续。
第四,保护传统文化可以防止非权利人的不当使用。
正如前文所述,传统文化被大量的海外滥用,通过立法或者其他途径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其目的就是防止非权利人未经允许而加以利用,或者是在利用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恶意扭曲。
三、传统文化保护之探讨
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维系、发展和合理利用,激励创作,保护文化多样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根据保护传统文化之目的,笔者将从立法保护、项目保护、传承保护、节会保护、四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立法保护
立法保护是传统文化保护最主要的积极措施,从当前国内立法实践看,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法规方面有出台的《传统工艺美术条例》《云南省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
当今国内部分学者主张将传统文化的保护纳入知识产权法体系,这一观点我是不予认可的。
首先,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客体都是明确的,而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
其次,立法的价值存在冲突。
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创新,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传统文化的保护之目的在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使特定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宗教、伦理、道德等重要价值与特定的群体或者个人之间保持联系。
所以,知识产权法很难再实践中保护传统文化。
再者,勉强将传统文化保护纳入知识产权法体系,无法达到法律效果,这本身也是对知识产权法的损害。
与之相反,鉴于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通过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
各省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对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予以保护更具有可行性。
(二)项目保护
项目保护重在确定传统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那些有重大价值的项目,鼓励积极地申报世界或者国家级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同时,鉴于民族文化的原生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要加大对传统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比如建设文化馆、博物馆,便于对传统文化集中管理和保护。
(三)传承保护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为了使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永世长存。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族文化保护氛围,掀起保护民族文化潮流。
例如通过民族文化保护走进校园、课堂等形式。
其次,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需要保持原貌,需要在本地区开设特色民族职业教育,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增强年轻一代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再次,全力挖掘尚存在的传统文化艺人并予以登记,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传承人予以资金支持或对做出贡献的艺人提供奖励。
(四)节会保护
我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民族节日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像端午节、清明节等。
近年来,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热衷于西方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而对端午节、清明节趋于冷淡,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然而,通过节会上的活动可以使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得以传承和展示。
渲染节日氛围,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结束语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这些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
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尽一份责任。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十八
摘要:本文首先对南京市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概括论述,继而论述了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南京市民俗文化的保护路径,以期对南京市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民俗文化;南京;保护路径
一、南京市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世代相沿的风尚和习俗。
民俗的内涵十分广阔,它包含了人民的服饰、饮食、起居、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习惯。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十九
【内容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应该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加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诸如通过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建构平台引领兴趣培养,结合活动促成素养养成等策略,使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传承。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策略分析
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是最为珍贵的宝藏之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承担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们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本文对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做了以下分析。
1.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很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学习,能让学生从先贤圣哲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学生通過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能够通过感受了解我们民族的道德信仰和精神内涵,来培养个体的理想人格,建构自身的道德素养。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美的传统艺术和优秀的文学作品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之美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更好地去理解故事所传达的人生哲理,这种有感情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们更乐于理解接受,在慢慢的教学渗透中激发出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成为传统文化的宣传者。
3.加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源泉,我国在努力加强文化软实力,想要成为文化软实力强国的国家,显而易见我国对人文文化的重视程度。如今是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在如此自由的文化大环境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也遭到了很多外来文化的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了我国学生缺乏对传统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接受的结果,所以如果从高中语文课程中开始认真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通过如此的知识传播可以让传统知识更好地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让我国的经典有了新的定义和内容,为中国的文化增添坚定力量。
1.立足教材,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古诗词,这是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因子,以课本教学为基点来达到教学传统文化的目标。例如可以采用分类别科的归纳法整理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此举拓宽和深化课堂教学,更可以由此让学生走近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传统文化世界,汲取营养,感受魅力。
2.构建平台,引领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
语文是进入课堂的基础教育,承载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按照新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努力将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让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平台。如在课堂上,可以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来营造氛围,让学生从视听多种感官品味传统文化中的韵味。又如进行开设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设置校本教学课程,建构跨学科教学模式等手段,让学生充当受教方、研究者、宣传者等多种角色,多角度理解传统文化,让语文学科发挥其自身价值,使学生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越发紧密。
3.结合活动,促成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
高中语文的教学是以养成学生高质量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的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抓住时令、节日、地方文化特色等契机,努力营造适合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氛围,组织诸如吟诵、创作、古代礼仪、艺术表演等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纸上谈来终觉浅”,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手段是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有效手段。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这甚至可以巧妙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从而接受道德的熏陶和精神的引领,养成富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品质和素养。
结束语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也是每个阶段学生的必修课。高中语文教学类型多种多样,在新式教学的基础上,要懂得将传统文化与课本教材相结合,把优秀的古代文学逐渐渗透进课程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利于帮助学生们构建深厚的文化底蕴,脱离开仅仅讲“分数战”的单一刻板思维,提高对古文经典作品的兴趣,从自身出发,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高尚的品德,提高欣赏鉴赏能力,找到自身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伍娟.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孝文化”课堂实践探讨[j].读与写,2018(22):20.
[2]韩龙.就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24.
[3]袁敏.回归语文本色——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8(4):97.
[4]程子函.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初探[j].神州(上旬刊),2017(13):152.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二十
一个国家就是一棵大树,而那个国家的文化就是这课大树的根;一个国家就是一栋高楼,而那个国家的文化就是那栋高楼的地基。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文化像根,一样稳扎稳打地,像地基一样打的稳、打的深、打的坚固,才能在风雨过后屹立不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能代表中国的只有它,我们中国的文化之根——汉字。
汉字,不但是文化之根,而且还有着怒久的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一些陶器上刻一些符号,这就是汉字的形商周使其,出现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和钟鼎上得文字。虽然甲骨文和金文出现在同一时期,但是金文比甲骨文更进步。这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汉字发展的前期。后来,汉字演变成了小篆和隶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又一个过程,也是汉字发展的中期。东汉时期,隶书又演变成了楷书,楷书的形体方正,壁画平直。魏晋南北朝后,楷书成为了汉字主要书写体。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作为汉字的规范体,并广泛运用。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这就是汉字发展的后期,也是汉字发展的另一个过程,再后来就形成了现在的汉字,这就是汉字发展的全过程。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奇妙、那么的优美。中国汉字是多么的神奇啊!每一个汉字都拥有着它自身的意思和含义,每一个汉字都形象代表着某物。中国汉字又是多么奇妙啊!有的汉字不但神奇而且奇妙,有一些汉字真可用“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字同意不同,意同字不同”来形容。
汉字的奇妙在书法家的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点、一横、一竖、一撇在书法家中变成了越冬的校精灵或舞者跃动的优着舞资。可是当这些笔划组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汉字;当这些汉字组合起来的时候,它就奇妙的变成了一句话;当一句一句的话组合起来时,它就形成了一篇文章;当一篇篇文章组合起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一本书。多么奇妙啊!汉字不但神奇、奇妙,而且还很优美。在书法家手上,汉字的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又或凝滑如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写得字被世人称为“惊若浮云,娇若惊龙。”从此看出他写的字甚是优美,而他写得正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从此又可看出汉字的魅力有多么大。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上,有多少人还能写出一手好字呢?现在,很多人都依赖电脑和手机来写字了,哪还有多少人能写出一手好字啊!如果你叫一个成天玩手机或玩电脑的人来写几个字,都是歪七八扭的,哪有多少人还能写出一手好字呢?让我们呼吁全国人民。放下手机,放下电脑,放下电视,把汉字学好吧!你要让我们的汉字在未来中消失,成为一个历史!
汉字,文化之根。它展现出我们中国汉字的神奇、奇妙、优美与它无限的魅力。不要让电脑代替它,不要让手机代替它,不要让电视代替它,不要让它悄无声息地沉下去成为一个历史。我们要它发扬光大,而不是成为一个历史。让我们呼吁全国人民,放下网络,学好汉字,让它发扬光大。它不但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也是我们中国的瑰宝!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二十一
今天,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用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郭敬明);当简简单单而又通俗的《老鼠爱大米》唱遍大江南北时,谁有能重拾昔日哲人心中那”青青子矜”那般泛黄的感动?无可否认,青春文学可以带来梦幻般的感动,但倘若一个人的精神主体是这些,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很难想象他是一个成功的人士。在这个众生传媒的时代,我们看到了一些人为了一点点事斤斤计较,谁又能理解”大同世界”的美好呢?谁又能重拾昔日大教育家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度量。
翻开厚重的古典书籍,我们看到的是老子用了五千个字写出的《道德经》,句句短小,却又饱含真理,孔子与弟子言行在《论语》的二十篇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八个字,体现出的却是何等的重要。打开《三国演义》,是刘,关,张三人”不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义气;翻开《红楼梦》,是林黛玉“红藕香断有谁怜”的惆怅;翻开《西游记》是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唐僧的执着;”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司马迁用《史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翻开唐诗,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怀念,是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
魂兮,归来。
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而对于每个炎黄子孙来说,中国的古典文化无疑是经典了。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二十二
中国文化的伟大,包容一切宗教,集中了一切文化。“儒”身为“儒释道”之弁。
《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千古以来的治国王道,一直推崇至今。而孔子,这位在春秋时期的老者,其“仁”,自汉便成为正统思想。
依我看,孔子这个人非常伟大,风流潇洒,万事都懂。
周王之礼,仁世之乐。是孔子的治国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知,这是他的修养。他一生禀信仁义,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视金钱权利为粪土,忠信仁义为生命,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只为拯救世人。他无法实现政治抱负而产生深深的无奈,才造就他超人的才人武略。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读书要用思想,要提出问号,要怀疑。文化是对的,科技也是对的,只不过因为时间的过渡,信仰的崇拜和时代的发展,产生矛盾,不在适合,而将一部分放弃了。但“人生要以人生为目的”仍是最模糊而又最准确的基础。
“以不智不愚之身,处不死不生之地,做不文不武之业。”这是孔子的卓尔不群,也是孔子最后的反省。而当今时代应该每个人养成独立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真正的自由。我想这才是周礼。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二十三
小学时的国学老师是个很难理解的人。
他平日对我们一团和气,关心爱护我们,有谁不舒服时总是第一个去关心,脸色清瘦,身形瘦削,戴着与同学玩闹时摔断的眼镜不知疲倦地上着每一节课。
他却是我们最怕的老师。他不仅经常讲一些我们不懂的道理,而且讲这些时表情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也不许别人在这时说闲话,一遍遍地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管台下是否有人在听。他要求我们写感受,无论是否听懂。他让我们背诵经典,背不下来就要抄。看着我们怨怼的目光,他总是会狠下心来,摆出一幅平日不曾见的坚决: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必须要背。
儿童节的语文课上,一天都欢笑的儿童们悲戚的进入他的课堂。他照旧讲他的课,一言一行、一笔一划都与往常一样调动全身气力。他问大家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无人应答,他也不以为意,接着讲。讲到老庄,不由动情:“如今西方哲学分类繁多,如形而上学、宇宙论等等,但中国哲学却循自老子。”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将哲学变成一个统摄一切的整体,教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同学们学了这个,以后会很有帮助。他也不管有无回应,在黑板上留背诵作业,我不禁兴起手叫他,他回头叫起我。我问道:“老子,您难道不觉得您讲的太专业太难了吗?我们理解不了,背又有何意义呢?”老师缓缓放下手,叹了口气,犹豫了一下,目光忽又坚定,将作业写完,然后轻轻地把粉笔抛回粉笔盒。
他淡淡地看着我们:“小学的时候,我也有一个国学老师,他也教我们国学,每日都教,上课时他总是认真地讲,一次次,他总是不停地告诉我们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留下的精华,没了这些,以后我们就会遗忘,遗忘孔子的忠恕,不记得老子的知白守黑,忘记了公孙龙子的坚白论,你不再能体会到人类的精神曾经的高度,你也不会体会人类多少年来产生无数对智慧的思考。我当时却不能体会,不去背,现在想再背,就困难多了。”他顿了顿,“中华文化是多么可爱呀,多去读读吧!读过老子的书,一生就不至空虚迷惘,心中永存对道的追寻。现在背传习录,就对通四方上下,知往来古今的心学有了向往,去把这些传承下去吧,给后人一个仰望的机会。”
说罢,他又转过身,似乎在擦黑板上没用的板书,但走下讲台,他刚刚哽咽的脸上多了两条泪痕。
第二天,他没查背诵,也再没查过,但大家都背下了他所有的作业。
五年后,我回母校看他。未入教室,就听见熟悉的声音回荡,不复年轻的他昔日黑发已悄然染上雪色,刀刻般的脸多了几条皱纹,但他的激情仍在,仍在动情地讲着,台下的人依如当年的我们一样沉寂。突然,他看见了我,让我讲课。我走上台,如当年的他一样动情地说道:“人这一生很长又很短,很强壮也很脆弱。有人说人就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体会一下,如果人类不会思考,那能干什么,而中国古代哲学,宏大精深,是对思考的思考,也是对智慧的思考,而哲学就是肉体早已行将朽木,或是已经离开人世的他们对我们的忠告,去听听文化的声音吧!”我看着台下的人群,看着面含微笑的他,心中仿佛有如火的激情。
那是国学的火,中国传统国学薪火相传。
畲族文化传承论文篇二十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的“物与物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恩格斯“两极相通”的辩证思维中、在新的时空中、在宏大叙述中,逐渐改变了过去的主题,随之而来的即是在地球村落的舞台上不断演绎着主体际大戏。民族和解、冲突与制衡越发揭示着人类生活的悲喜与平实。新的世界文化生态初露端倪。
一
人类总体性与整体性发展或许是无限发展宇宙中最为生动、最为复杂、最为悲壮的章节,这种丰富多彩、复杂多样构成了雄浑而又深厚的文化生态景观。以文化的名义,文化应是人的“定在”与“此在”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形态统一性与多样性在生活哲学层面上的复写、摄影、反映,它体现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遗传与变异或可作为文化传承与流变的根据。
穿越历史时空回眸文化发展线索,一切都成了思维中由“过去——现在——未来”穿成的实践事件之珠。散落的、连带的、破碎的、暗淡的、熠熠生辉的、光彩照人的……雷动着悠悠岁月之心,激荡着物我来去。
科学的严谨及求理求真流淌人文的血液,脉动人类的血脉,成为文化的风景,身心体悟可矣,何饶舌也。
给你身心,教你说话,育以读写,口传身授,格物致知,代代相传,语言、血脉、情感胜过几度风吹怒号、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文化的时空在于人类心灵的律动,心相通,心相异。
二
人类文化的座座古堡已经并正在经受着轮番洗礼。越发强大的商业帝国文化蚕食并营造新的古堡文明,诱惑人的身心,考验文化内外的守望。
人类文化的宗教情怀在此生活语境中日益凸显着其别具一格的先天优势,成为文化守望的“软实力”,商品拜物教几欲融入文化的核心圈层。世界舞台时刻演绎着“婴儿与洗澡水”的哲学新神话。
按照马恩的需要动力论,在红色文化主导的文明国度,面前的一切还不够疯狂,合力论控制着事态的发展。文化正按辩证的否定观引领总体性与整体性际遇。
身为父母所育,心为文化负载,脚踏大自然坚实的背脊,头顶苍穹的斑斓与绚丽,以文化的名义,探究文化之在,追问人类的命运。
如前所述,“文如其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化的传承与流变规律同样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
世界事物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多样性统一,人与动植物既各有各自发展的.特点,又有其一致性。迄今,任何知识,在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面前都是狭隘的、片面的、苍白的。沿着科学的线性逻辑,靠着生活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造就的人类理性,对文化与宗教的解释无疑是无力的,人类关于文化与宗教的认识也自然是有限的。
线性与非线性,混沌与分形,无序与有序,开放与闭合,人类理性在对物质世界认识上的进军注定是低效率高能耗的,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注定是笼统的易变的,人类理性只能被认为是社会的个人心灵进化的一个环节,人类活动亦不过是无限发展宇宙中“某一微型剧场短暂的综合汇演”。
品味这演出的姑且认为是西方人心中的上帝,中国人心中的老天爷,人类或可理解成生来即是为着他的“定在”与他的“此在”。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的意义、价值、效益,先需叩问心灵与上苍,再行类聚之旨,如此日月轮回,概莫能外。
宗教作为文化的现象,根系于斯,融寓于斯。科学与宗教亦生之同源,秉承人类的本质、品格与禀赋,文化的发展,凯歌高唱,谷风劲吹。
科学、宗教、艺术……人类总体性与整体性上文化地生活,其主体性命运及主体际遇正经受新的拷问。同源同质、同源异质、同质异源的民族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对立统一下的新融合。
开放的世界,文化势必融合,亦在走向融合,融合是文化的理想境界,仅此而已。
各民族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在现实政治上是进行或将来时,但在一体化背景下,在经济与商业意义上已然成为过去时,以人的留守与流动为特征的时代,文化的守望、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流变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与民族国家面对的现实和情势。
三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和基因论的形成,标志着科学技术沿着微观和宏观这两个相反的路径,不断走向极端和本原,走向复杂和综合。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揭示了生物学性状特征的遗传变异规律。根据孟德尔定律,遗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属性,它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使人类可以识别包括自己在内的生物界。变异是指亲子代之间,同胞兄弟姊妹之间,以及同种个体之间的差异现象。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显然,此说对于研究文化的传承与流变现象有着诸多启示。
首先,文化的传承根据在人,世系传承当为核心。血浓于水,血脉相连,血亲、血缘是文化传承的坚实之基;精心养育、把手习得、知书达礼,是文化化成天下的最根本途径。就中华文化而论,五千年的多民族族群的争斗与妥协,交往与通婚,磨合了大中华民族的禀赋、品格、个性与气质,是永葆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和先进性的根本所在。
其次,中华文化根须深实、基础广泛、元素杂多,具备天然的抗倒伏品质,具备化成天下的历史条件和前提。由此,中华文化自然怀有“目的论”品格,具有海纳百川、汲养润物、尚仁顾人的豪迈气概。
再次,中华文化的枝节易于移植或嫁接,涉洋渡水,远播海外,气度不凡,溢于言表。
最后,中华文化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必将经历迎风送雨、观闪听雷的适应过程;鉴于前述特质、品格和气质,中华文化自然会吸纳各外来元素,走向人类文化的中心。根据遗传与变异原理,中华文化也必然经历传承和流变相辅相成的阵痛,必然会以更崭新的面貌闪亮登上人类文化的中心舞台。“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中华文化悲观主义者看不到自己民族的文化优势,在暂居强势地位的西方民族文化(聚集着资本主义科技人文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元素)面前示人以悲观身段,诉之以诺诺话语,行之以阿谀逢迎;中华文化乐观主义者深谙大中华民族文化的性格、品质、气度,以空前的自信喜迎这一千载难逢的文化普遍交锋的新纪元。
文化的传承与流变是文化发育与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以人为本,以资源、能源、信息、机器、物流、人流为依托的全球经济运营为人类文化的新融合提供契机,中华文化也必将以新的气度新的姿态张扬自我。
[作者简介]王雷(1972-),男,河南淮阳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治理发愣功2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40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