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0:44:22
最优论文的基础理论范文(17篇)
时间:2023-10-31 00:44:22     小编:灵魂曲

总结是对过往的一种回顾与反思。注意选择合适的总结方式,可以是一篇文章、图表或简短的摘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总结范文作为参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一

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在线评审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量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的证券交易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便携式土壤水分测试仪的研究及应用

人机对话识别系统在移动领域的应用实践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基于web技术和工作流技术的工程建设节点动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黑龙江移动统一信息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web应用自动化测试工具的设计实现及应用

故障核算系统方案设计及实践

过程驱动的软件配置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气瓶检验站基于网络的信息传输及自动化检验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二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艺术类信息素养

论文摘要:实施针对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我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概述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基本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院计算机课程设置采用三层次原则,即第一学年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公共课必修课程;从第二学年起开设计算机小公共课程按学科进行分类和分层教学,例如《非线性编辑》在我院不同系均有开设;以必修课、院级选修课不同形式开设《计算机音乐技术》、《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专业课程。

作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广度,涵盖更多的计算机领域,同时考虑作为其它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先导课程,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针对计算机中的常用编码,多媒体技术,二进制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应具有不同的培养类型,例如,我院舞蹈系的学生受集训、排练、文艺活动的影响,课后时间相对紧张,要求所有的`知识点都必须在课堂内被消化并相对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院自2003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cct考试以来,由于首次参加规范考试的陌生性,加之教师、教材、大纲、备考辅导等方面准备不足,因而初考结果不尽理想,总结前几届考试组织及教学复习指导的正反经验,2004年以2004级本科学生为主参加cct考试成绩获得显著提高,及格率较上届提高了48个百分点,通过近几年的努力,cct考试成绩总体逐年呈上升趋势,部分院系本科学生的cct过级率已达到了96%-98%。以下就该门课程教学结合cct考试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部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考试大纲,讲授教学内容时强调基本性,注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避免简单性,由于教学内容涵盖范围较大,如果面面俱到,看似什么都教了,实际什么都没学会;讲授内容应有侧重点,根据不同专业,求同存异;坚持系统性和动态性,由于计算机知识不断发展,后续课程知识点可能需要调整。这就要求后续课程知识点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必须有效衔接,动态调整,不断迭代优化。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初步、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教学时数为72课时(即理论课36学时,实践课36学时)。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开展。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师生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参与教学,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讲授,实验)过程均在实验室完成,通过投影教学,学生实践来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能力,强调自力,思路创新,应用为本”的原则,从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始,做足课堂100分钟有限时间的“文章”,教师“精”于引导,学生“勤”于实践。学生有事可“做”,自然兴趣注意便会由“负”转“正”,课堂学习氛围及学习效果因此大为好转。同时集中所有软硬件资源,力争在有限学时内实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针对性教学。

(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来,由任课教师自行开发软件、并配套建立的各类客观试题,无纸化民、汉界面实践训练试题,任课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指导教学,行课答疑,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这些基础性积累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产生了十分具体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教学反馈系统,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在注重课堂教学时,更应重视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本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等基本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馈系统还可以对收集学生意见、形成常见问题、对改进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例如:2011年我们分别对本科一年级的开课班级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一次网上调查,可以看到学生上大学之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占到42%,课堂希望有更多师生互动,例如问答,同学讨论,报告等占到36%,建议增加团队合作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51%,喜欢比较简单而且要求明确的实验题目占到76%,对于本学期所完成的实验练习中,觉得练习的难易程度还可以占到84%,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占到81%,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喜欢学占到60%,认为教材中网络和windowsxp章节需要修改和补充占到34%,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能够认可,同时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结束语

针对艺术类学生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整个工作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努力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还有很多可探讨的地方。因此,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晓强,祝恩,柳靖,何鸿君.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28):1.

[2]孙占锋,李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9.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三

数字插画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相对于技术应用成果而言,其美学价值尚未得到艺术理论界的重视与研究。本文试从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绘画创作实践、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探讨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并探讨了数字插画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框架与内容。

0前言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siggraph”会议所发表论文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四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血液生成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在脾的运化作用下,水谷精微之气得以消化吸收并注之于血脉而成为血液。只有脾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心血才能充盈。而脾的运化功能,也与心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心阳可以温运脾土,另一方面,心主神志,可以调节脾的运化,有利于气血的生成。心与脾在血液的生成方面,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血液的运行方面:人体血液的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资助外,还需依赖于脾气的统摄。网站收集只有脾气强健,统摄血液生理功能正常,血液才能在心气的推动下在经脉内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心肺脾等脏相互配合,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也常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可以耗伤心血,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或劳心过度,血液耗损过多,最终可以导致“心脾两虚”,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症,中医往往采用补益心脾的方法予以治疗。此外,不管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脾主统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血液运行失常。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五

后现代主义艺术颠覆了传统的艺术概念,也对人们的审美意识产生巨大冲击,其反叛性和颠覆性招来众多的口诛笔伐。事实上,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也并非只有“弑父”的可怕面孔,它的反叛行为有其自身的逻辑前提,以及对艺术的概念及其历史的深刻思考。

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科斯洛夫斯基将其总结为三种主要思潮:“(1)晚期现代论或转型前卫派;(2)作为思维取向与思维风格的无政府主义的后现代理论;(3)在建筑学中作为后现代古典主义的后现代理论,以及在哲学中的后现代本质主义,或者说对自然权力理论与自由主义所作出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合题”。后现代主义理论颠覆了理性主义权威,解构了中心和边缘及所指和能指的对立,主张多元主义和自由主义,它必然容忍并欢迎矛盾性和复杂性的存在,因此它便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矛盾之中。在科氏的三种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解构主义的无政府主义与后现代的本质主义同时并存,古典的与后现代的杂糅相处。这说明后现代主义并非毫无选择地解构本质性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它不过是对形而上学的权威性予以质疑,或者说,它是现代主义的延续,是后现代的现代主义。

汤因比认为,后现代并不等于后现代性。这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强调是一致的。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还没有完全成熟,后现代是现代性的继续,是现代的一部分,它所从事的是现代主义未竟的事业。理性自身是无辜的,它只是被人类错误地利用。我们所应反对的是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主义,而不是反对所有的形而上学。用德里达的话说,我们反对的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它将自己视为事物的第一原因和根据,成为压制、权力、权威的制造者。在他看来,西方的形而上学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基础主义,即认为有一种固定的意义秩序,思想、真理、理性、逻辑或词作为基础都是自身存在,或者说始终在场,……对于这种形而上学来说,只有存在、在场才是根本重要的,非存在和缺席是没有意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固定的结构和秩序,解构就是要打破结构的稳定性和固定性,它要追问秩序和权威从哪里来,即对它们的合法性予以追问。德里达通过吸收尼采、维特根斯坦以及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结构主义的思想,以釜底抽薪的方式,颠覆形而上学的根基,瓦解了中心与边缘,所指与能指,在场与缺席等传统哲学的区分,于是,一切权威和压制都受到质疑,边缘、能指、无意识等都获得了自己的地位,基础主义、中心主义等彻底崩溃,多元化的,无政府主义的格局便形成。法国另一位哲学家福柯则通过考察知识如何形成压制和偏见的过程来质疑权力。他认为权力总是通过某种话语,譬如禁忌、规定等来掩饰它的霸权,确立说话者的主体地位。譬如在《性史》中,他就揭示出性欲的压抑与一定的权力动机是有关系的。权力通过建立某种机制、话语将威胁其主体地位的东西逐出主流,打入黑暗之中。但是,通过知识考古,他质疑了“人”的主体性。他认为,“人的主体化乃是19世纪初才在西方完成的”,这就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如果不可能由上帝设立,那它必定是被人自身设立的。“如果‘人’这个概念不是思想的最古老的问题,而事实上是最近的问题,那么由此可以推论出,它也可能是当代思想的一种暂时的偏见”。如果说,德里达是从主流哲学去解构形而上学的权威,福柯则是从边缘文化去予以解构,这样所有对权威的、压制性的话语予以质疑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合法性。

科斯洛夫斯基提出后现代本质主义概念,它“以人类学形而上学而不是以自然形而上学作为它自身的基础”。“后现代理论就是这种本质主义,因为它致力于摆脱前现代古典主义的两个危险:矫揉造作的学究气;社会分工与等级划分”。后现代本质主义要保留并继承现代的理性、民主、平等、自由,解构主义便成为一种积极的方法论,就这一点而言,对解构主义的全盘否定就值得反思。即使是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他也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极端的否定主义。他说:“没有无记忆的解构,这一点具有普世有效性”。张汝伦解释说:“对于德里达来说,解构始终是一种伦理和政治姿态,它要叛逆霸权并质疑权威,解构一直是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和霸权的对抗”。解构要追问权威、霸权的正当与否,因而要追问它的根源。因此它必须回到传统之中,而非毫无原则地破坏传统。现代主义建立起的民主、公正、自由等原则本身是不可解构的,解构的目的恰恰也要达到这个宏伟的目标,也就是说它要解构现代性中存在的缺陷,使其趋于完善,所以,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的延续。

从另一个角度说,后现代主义也存在着缺陷,它声称“人死了”,那么,主体性的人一定如其所愿地死去吗?主体性死去了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很显然,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理性的主体性死亡,理性对人的规定性失效后,又陷入另一种“主体性”——欲望的主体性,人被欲望规定,陷入欲望的枷锁之中。而人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整体,其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科技越发展,理性思维能力越发达,人就越来越远离自然,丧失自然所赋予人的整体性和丰富性。正是如此,后现代主义才如此迫切地追问事物的本源,寻找其始源性的东西,它带着一种向人自身回归的欲望,这不是一种形而上学是什么?因而人类不仅要保留理性和形而上学,而且要对现代性予以反思,很好地利用、完善他们,对现代性予以重新反思。因此,在后现代时期,既存在现代主义,也存在古典主义。

我们既要把后现代主义看成主要是属于后现代的,它是现代的延续,继续着现代的使命,又要将其看成属于任何时代的,只不过在现代及现代以前,这种精神是不自觉的,它往往以异端的角色出现。其次,在当代社会,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反叛性和多元化结局并非无懈可击,而且其合法性也会受到其自身理论的质疑。就如许多学者(如哈贝马斯、吉登斯等)所认为的:理性还没有死亡,也不可能死亡,问题不在于理性本身,而在于它被人误用,或者说它还没有达于完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后现代主义,从而才能理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后现代主义艺术也颠覆了传统艺术的概念,它改变了艺术的游戏规则,将现成的、偶然的、正在发生的以及纯感官的东西当作艺术,使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与自然物的界限模糊,艺术的深度模式也被取消;艺术家已不再独享缪斯女神的宠爱,由高贵的创造者蜕变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制作者”。尽管后现代艺术的“弑父”行为令许多人不安和愤怒,但这促使人们重新严肃地思考、探索艺术是什么,艺术的本源究竟是什么。

在某种程度上说,由于后现代艺术的解构作用,艺术的等级性消失了(它包括艺术门类的等级性、艺术家和非艺术家、高雅艺术和低级艺术的等级制等等),艺术殿堂——这个曾经如水中月、镜中花的玄秘境界,失却了它的神秘,艺术似乎又回到了它古之又古的源头——原始艺术。现代艺术由于反对艺术中的理性专制的需要,从原始艺术中吸取灵感。后现代艺术由于反对等级、权威的需要,也表现出对原始艺术的回归,因此,后现代艺术与原始艺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原始社会,艺术不是为了纯粹的游戏,也不是为了闲适中的审美,它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是为着一定的生活目的进行的。原始艺术没有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区分,也没有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一切都是一种原初状态,还没有某种强势观念对其他观念构成压制,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带有原始的民主性、平等性,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也不存在什么明显的区别、对立或矛盾。

但是,原始艺术与后现代艺术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原始艺术中蕴含着极其严肃神圣的情感,即对神的敬仰和敬畏,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原始艺术中神秘的原始宗教情绪使艺术染上了神性的光辉,在看似简单拙劣的图画和舞蹈中,隐藏着对生命的殷殷期盼,对不可把握的“神”的眷恋和依赖。在那里,艺术是人的精神家园。“在如痴如醉的狂舞之中,那些饥饿、恐惧的原始人通过在精神和肉体上都达到极限强度的歇斯底里行为来表现他们对自然的怯懦。在此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意识;陷入了下意识的、梦幻的内心世界中,这个世界正是他们渴求的那个世界。他们借助极度的意志力,力求把幻想强加于现实。……由此,他们与环境之间在心理上的冲突被消除了,恢复了心理上的平静。所以,当他们回到现实中后,他们比起以前来是更善于与现实作斗争了”。后现代艺术彻底抛弃、毁坏了艺术对生命家园的'渴望。后现代艺术的过程性、仪式性、表演性注重读者的积极参与,以及歇斯底里的情感表达,但作品本身往往缺乏深度,它采取一种甘愿以边缘来争取关注的反叛姿态,即使这种反叛也可能带有哲学或政治的严肃性,由于它着意于赤裸裸的欲望表达,艺术的神性因素消失殆尽,它的思想性也就大打折扣。譬如,女性主义艺术家直接用抛掉胸罩的行为,表达他们要求平等、解放的愿望,严肃的思想却以游戏化的行为来表达,它使人对这种“行为艺术”本身的思想的神圣性产生怀疑,从而这种行为就只剩下游戏的成分,这样,它的实际效果与它的思想意图恰恰相反。

艺术向生活回归,不是将艺术降格为低俗的生活,而是将生活提升到艺术,让其充满诗意。正如荷尔德林所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依靠诗意的生活,人充满敬意、充满喜悦地居住在大地上。艺术的本质是诗,诗就是思,是思念、思索、感谢和祈祷,是一种与神相通的体验。原始社会如此,现代艺术如此,后现代主义艺术亦应如此。在原始社会,人们依靠仪式、祭祀等日常活动表达他们对祖先的信赖和热爱,对劳动成果的期盼,对生命延续的期盼。这种情感本身是真实的,没有等级差别的,也是人人都可以用行为表达的。艺术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将这种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因而祈祷可以是艺术,沉默可以成为艺术,一声长啸,一声叹息也可以是艺术。文明人的艺术(原始艺术后的艺术)继承了原始艺术的形式,并将原始艺术中对天、地、神、人的敬畏、依恋和思念转化为不带功利性的纯粹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的获得、表达需要高度的技巧,需要缪斯女神的偏爱才能完成,而且它不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活动。人类的文明、理性精神的发展,情感中真实的生命激情逐渐消逝,它要么沦落为工具,成为虚假的东西;要么被理性压制,被视为欲望、罪恶之源泉。德国古典艺术美学追求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理想,即是理性对情感予以控制的精致论述。尼采对酒神精神的歌颂,现代艺术对无意识和超现实的运用,都意在反对理性向艺术领域的僭越,创造一种无可替代的个人的诗意世界,这种对情感的追随既是对艺术的追随,也是对人及人自身生活的追随。后现代主义艺术继承了原始艺术的民主性、平等性,但它丧失了原始艺术诞生以来的浓浓的诗意。在人类的生活中,诗意和理性一样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人生存、信仰的重要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艺术想接近、拯救艺术,但又偏离了艺术。

后现代艺术充满着悖论:一方面它是艺术的逻辑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偏离艺术的轨迹;一方面它被接受为艺术,另一方面它又反艺术。后现代艺术虽然带着解构的特征登堂入室,但它只是后现代社会艺术的一部分,并且是处于边缘的部分,它的解构性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一)对艺术创造性的强调

解构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潮,而且是一种创造方法。后现代艺术通过解构的思维方式打破固有的艺术观念,使艺术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解构,离不开对前人所创造的艺术范式和典范的突破,后印象派对印象派的背离,毕加索对自身的超越,都是对他人的解构或自我解构。如果说在后现代艺术以前,这种超越的意识还很不自觉的话,在后现代艺术那里,超越、创造性则成为了艺术的目标,后现代艺术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别出心裁的创造性,因此,模仿者往往是毫无意义的。

当然,正如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质疑、解构值得质疑,后现代艺术对艺术的解构也并非总是正确的,反叛和解构本身并不一定总蕴含着真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艺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着高度自觉的创造意识。后现代艺术时刻扬起它的鞭子,对艺术及艺术家予以质询和警醒。

(二)建构开放、民主、平等的艺术观念

在现代艺术以前,艺术门类、艺术家与非艺术家、民间艺术与高雅艺术、宫廷艺术与非宫廷艺术等等之间都存在着对立和等级的差别。在古希腊,只有诗歌(先知或巫师所朗诵的)和音乐是艺术,它们由缪斯女神管辖,且带有迷狂的特征,需要灵感才能创造;而绘画和雕塑则没有地位,它们由工匠制作,不属于缪斯管辖的范围。“因此,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美学家的首要任务就表现在通过种种曲折的方式,一方面是诗歌脱离神赐的灵感这种高不可攀的假设,史诗从天上降下来;另一方面则不断使造型艺术摆脱工匠技艺的境地,上升到能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虽然造型艺术争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但它是以牺牲艺术的物质性、民主性、民间性为代价的,它达到了地位上升的目标,却走进纯粹的精神性生产的象牙塔。在哲学领域,理性对庞杂的,不可靠的感性欲望进行了清除;在艺术领域,精神性的艺术(诗、音乐)对物质性的艺术(造型艺术)予以整编。这两者是同步进行的。在这种情形下,民间艺术、实用艺术这些曾经是艺术之本源的艺术却遭到了鄙弃,艺术脱离了它的土壤、疏远了它的母亲,从而它的道路也就越来越狭窄。后现代艺术种种怪异的行为举止既是艺术日暮途穷的表现,也是极力回归艺术本源的反映,只不过它剑走偏锋。

后现代艺术对物质性的强调,对固有艺术观念的颠覆给艺术带来了开放、平等、民主的艺术观念。它将艺术从只有先知或依靠灵感才能创造的神秘观念中解放出来,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品。所以,原先处于边缘地位的艺术如民间艺术、设计艺术等都被广泛接受,并受到重视。这种转变不仅具有艺术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它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民主、平等和开放意识观念的增强,也反映出人类文化对人自身的更加人性化的关注。造型艺术、实用艺术之所以长期受到压制,并不单纯是艺术概念的狭隘问题,它同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息息相关。欧洲在现代社会以前,理性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它规定着人的本性。古希腊的柏拉图以理式世界为楷模,认为感性世界是不真实的。中世纪将神作为人的规定,要人放弃对物质的欲望。近代社会,理性的地位空前提高,一切事物都要置于理性面前予以拷问。在此思想背景下,物质、身体都是没有地位的,并被看成是可鄙的、肮脏的东西,古希腊艺术对于美的艺术的强调,中世纪艺术对节制的强调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样,人总是被作为一个被给予者存在着,它自身的完整性被剥离了,人的世界的真实性也被歪曲,依照一定的要求被清洗得面目全非。在现代艺术中,我们已经能看到人的这种异化状态的描述。而直接通过身体、物质来表现人的欲望和生存状况是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从艺术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说,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对西方世界有效,在中国当代同样有效。我们须注意的是,后现代艺术是西方艺术发展的逻辑产物,它有深刻的政治、哲学、文化土壤作为根基,因此,理解西方的后现代艺术在中国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这更说明,对后现代艺术进行生硬移植和模仿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建立在对自身文化予以省察和批判的基础之上,它才可能具有真正的解构性意义。

遗憾的是,中国当代许多艺术家未能很好地区分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也不能对后现代艺术自身的意义予以区分,更谈不上对西方文化、哲学的理解,迫不及待地引入、模仿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传统艺术、艺术观念予以颠覆、解构。将一个极其肤浅的逻辑——新的就是好的——视为真理。事实上,西方许多现代、后现代艺术大师都是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艺术转变的。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都对原始艺术情有独钟,只有深刻地研究了艺术史,对历史予以省察,才可能找到自己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杜尚的行为看起来是怪异的、惊世骇俗的,但他绝不将他的行为看成是一种儿戏。从某种意义上说,杜尚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史家和艺术哲学家。艺术家的颠覆和创造性的行为离不开它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他的创新性是其艺术历程的逻辑性转变。国内许多艺术家在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启示下,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出了一些颇有艺术个性的作品。应该说,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艺术给中国艺术界带来了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艺术思潮,使中国艺术界涌动着一股不断创新的潮流。当然,也有许多艺术家不研究、体会传统艺术的历史和美学精神,也不能找到自己解构、颠覆的逻辑前提,盲目移植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可谓是剑走偏锋。譬如,从血淋淋的牛肚里钻出来;在身上涂满蛋清,关在厕所里,让蚊叮虫咬,美其名曰行为艺术;甚至做出“吃死婴”这样违反人性的恶俗之举。我们不可否认这些“艺术品”的制作者可能也有着一定的对人类行为的思考,但是其表达的方式还是应该遵循最起码的人类道德,尊重人的审美感。

海德格尔说:“艺术的本质是诗。”神性是诗意的尺度,是人的尺度,也是艺术的尺度。只有秉承诗意的、神性的精神,充满敬意地理解、阐释我们生存的时代和世界,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任何时代的艺术,它也必须摒弃浮华,承担起对其所处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责任,中国当代艺术也应严肃地肩负起这个责任,形成自己的文化反思能力,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六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亦都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二者与气相对而言,都属于阴。因此,血与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与津液的生成都源于水谷之精气,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故又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如《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说明津液渗注于脉,即成为血;若血中的津液成分渗出于脉外,即为津液。可见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亦多相互影响。如:失血过多时,则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之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从而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反之,在津液大量损耗时,则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无以补充,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可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伤寒论》所谓“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即是此理。而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故《灵枢·营卫生会》又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这即是“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七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的数字插画教育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均比较薄弱。当前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企业和社会机构承担,但在培养方式上往往注重技巧训练、追求画面的外在效果,较为忽视绘画创作的文化艺术性,不利于数字插画人才的良性发展。事实上,在欧美等国,数字插画师(概念设计师)基本出自艺术设计类院校的相关专业,需要系统学习解剖、架上绘画、艺术史、数字图形图像学等课程,企业培训只是培养实践经验的手段,学院教育才是主流。构建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完善教材建设、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3.2利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力提升

自从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能力不断得以加强。很多项目开始借鉴国外同行业经验,更加注重前期的概念设计的投入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游戏作品。例如,腾讯游戏开发的网络游戏《斗战神》。该作的前期概念设定由国内一线的游戏美术师合力完成,人物造型夸张玄奇却不失中国神话人物的特征,场景华丽宏大,且充满东方色彩,充分展现出数字插画的视觉创造力和奇幻文化的魅力。然而,对于中国创意产业整体而言,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概念设计师仍然数量稀少,数字插画师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拙劣的模仿和照抄,贫弱的造型与滥俗画风依旧充斥着中国的动漫游戏市场。建立数字插画艺术理论体系,特别是文化研究和批评研究,有助于指导插画师的创作,推动当前数字绘画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自发追求,转变成自觉的要求。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八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九

我们现在的教育,从体系到内容,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方法。都是为工业经济服务的,是为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培养人才。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会向现代教育进行猛烈冲击,提出严峻挑战。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这就要求教育要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而现代教育是为工农业经济培养人才,这就要教育必须彻底变革,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他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的结果,靠的是创新教育。“应试教育”有许多弊端。但主要的弊端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下按照统一的标准评判学生,它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反而,在很大的程度束缚学生创造性,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相对国外教育,我国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21世纪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明、发现和创造的方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创新主体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从而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地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电脑、网络的普及,信息迅速增加与快速流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前那种一语言、符号刺激为主要信息传递方式的教学,而代以图象、语言、符号多种方法综合传递方式的教学。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有趣的'方法,如演戏法、游戏法、实验法、模拟法等。比如定理规律的教学,不再只是在黑板上进行枯燥的推导与口头讲解,而会是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方法,譬如图示、讨论、计算机模拟、自学、电影、录象、技巧实习等。也可以是用图象勾画出演进的轮廓图,用音像模拟发现的过程,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领悟发现的奥秘和乐趣。

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师所做的不再是讲解,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提出计划和建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理解教学内容,主动学会写文章、构思计划和完成其他学习任务。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十

《艺术概论》从学科上讲,属于艺术学范畴。艺术学是系统研究有关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十分重要。每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大多数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中国有嵇康、顾恺之、梅兰芳,西方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他们既是优秀的艺术家,又能通过对艺术规律的发掘成为一流的总结者。但是,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常常认识不足,一方面有轻理论,重创作的倾向;一方面对于深奥的理论,有畏难情绪,裹足不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教法上不断创新,立足学生现状,步步引导,将他们带进艺术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大门,让他们深切领略学问的魅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性与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艺术类高校《艺术概论》教学中如何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方式。

一、引导学生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意义,引发学生探究理论的兴趣

此刻,教师的回答是:是当时被誉为“喜剧王子”的英国籍的明星劳伦斯·奥利弗。为什么会降半旗?不仅仅因为他表演上的成就,最为关键的是他在理论上的贡献。他为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为电影制定了一套规范,莎士比亚的剧作原本为舞台剧,奥利弗成功地将它转化为电影的形式,并成功保留了原作的精神,而且人们发现,他制定的这一套规范,很难后人被超越。

随着这一问题的产生,教师顺应这一心理倾向,继续介绍理论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从理论起源的角度来讲,艺术魔力无边,但是,人们对于艺术常常不甘心只流于体验和欣赏,想留住它,想再创造,希望发掘出艺术魅力的展现中具有规定性、规律性的东西。希望以理性分析和归纳的方式让艺术中的魔力因素凝固下来,成为可追溯、可复制、可再现的永恒原则——也就是艺术得以存活的它的灵魂,它的心。

这便有了和艺术的起源、繁荣、流衍并驾齐驱的艺术理论。

让学生认识到,作为艺术的起源、过程、范围、规则的形而上抽象提炼的理论,在艺术的创造、发展过程中意义非凡。理论家们希图以此勘破艺术的秘密,寻求一种放之四海,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审美规范。这一理论提升的努力,与艺术创作并驾齐驱,相互影响,与时俱进。同时,在随后的教育过程中以实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们逐渐了解先进、超前的艺术理论,如何能推动艺术的极大发展。许多学生对前卫的后现代艺术感兴趣,比如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达利,他的作品前卫、怪诞、夸张、扭曲、深刻,正是受到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以及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在讲解的过程中,则从达利的自传开始,以艺术家创作的真实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达利的作品是如何解析自我,如何借鉴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三我”层次,来建构自身崭新的感知方式、创新艺术表现手法。从其作品实例的分析开始,由此层层深入,从作品进入到理论玄奥的世界。生动形象、由浅入深的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二、结合实例,让学生形象地见识理论与创作的密切关联

艺术学院学生,因为高中阶段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比较薄弱,对于艺术作品、对于自身所从事的专业认识不足,停留在比较感性的阶段。而且由于中国文化在近现代之后出现的断层,对于艺术内涵与思想性的感知与把握相当欠缺。而中国的艺术家,若要真正达到大师的境界,有前途、有潜力,将来其作品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对于理论的关注与掌握相当重要。

所以,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见识经典作品与深刻理论的关联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但是这一问题虽然亟待解决,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课堂上将理论与经典文化结合,有效地传授知识并激发学生的神圣感、好奇心是必须做到的关键环节。

例如,在介绍美国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的“艺术是情感的符号”这一观点时,结合《红楼梦》分析,在伟大的作品中,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是如何开掘情感、升华情感。结合“情感说”的理论阐释与来源,让学生们了解《红楼梦》是如何突破狭隘的“情”的范围,写广义的、辽阔的情感。正如《红楼梦》开篇所言:世俗写男女之情的作品,“动不动就才子佳人,千部共出一套。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如剧中之小丑然。”而《红楼梦》则突破了这种浅薄的定势思维,超出了一般的男女私情,功利之情,写天地古今男女不能尽之情。故事中既有宝玉与黛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纯真爱情,也有更多的纯洁又深厚的友情、同情、关爱之情。如宝玉与晴雯,互相尊重、平等相处、相互扶持,突破了封建时代主仆之间的尊卑;宝玉与香菱,相互信任,宝玉为香菱找裙子一段,突破了礼教对女性的压抑、歧视。再如宝玉对刘姥姥虚构中的女孩念念不忘,盘算着去拜祭她的亡魂。

在一个严酷礼教统治飞环境中,主人公偏要做一个情感的采集者,珍视情感的每一处幽暗的闪光,达到崇高圣洁的人生态度的境界。

这种经典分析的方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年轻人的心灵,同时深刻地体会到“情感论”所阐发的丰富内涵。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与学生高中阶段所写的读后感、观后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何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这一转换与提升,也是大学本科阶段必须面临的问题。

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了解,艺术评论与论文和一般观后感相比,在理论上的要求更加严格、规范。它们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为标准、为评价的依托,对某些具体的艺术作品、创作者进行分析与评判。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优秀的艺术评论作品介绍给学生,更有示范作用的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将一种理论的分析介绍用学术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得到直观的学习。前提是教师备课的环节即成为论文写作的环节,一步一步,教学生如何列出分析层次,层层深入地说理,并最后提出个人的见解。

例如在讲解“艺术模仿自然”这一艺术本质说时,结合《孔雀》这部经典电影,分析艺术是如何在模仿现实生活的自然。在介绍这一学说的历史源流与内涵之后,结合影视作品中的实际,展开讨论。首先,艺术如何模仿生活的真,如何诚实、到位地还原影片中的时代场景,让观众首先建立发自内心的信任感。其中包括环境的真、人物的真、情节的真,细节的真;其次,艺术如何模仿生活之善,艺术家如何尊重日常生活,以更真切博大的胸怀揭示残忍真相背后的深情与温暖;第三,艺术如何模仿生活之美,如何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展现诗意的美,展示理想主义的光芒。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感受,层层推进,逐步领略艺术理论的延展性与深刻性。在这一过程中,模仿老师授课布局与推进的方式,得到学术与思想的训练,最终进入到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大门中。

总之,艺术理论的学习,在当今艺术类本科生的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到艺术作品的灵魂、精神是否能被真正领会,以及学生在将来的创作中能否借鉴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成果,体验辨析、融会贯通,臻于经典的问题。

但是,在学习的开端,教师有责任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克服陈见与畏难,兴致盎然地进入到理论丰富多彩的世界,以此扩大艺术思想的视野,懂得已有的范围,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确立目标,励精图治,寻找艺术思想创新的可能。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十一

要推行改进的教学模式,需构建一套全面的测评系统,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真实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分类。该测评系统应具备四大模块: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操作题,涵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难度与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水平相当。测评系统的构建可由计算机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并在每学年开课之前组织学生进行测评,依据测评结果设置好学生后续学习课程,做好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便是课程考核,它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也能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我院为例,为充分配合改进的分层分类需求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采取弹性的考核方式。首先考核内容要体现专业特色和教学中的重难点,其次考核项目中加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表现情况,最后要加大任课教师的成绩设定主控权以及成绩评定权,即课程承担教师可自行安排和设置所授班级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判。

3.2拓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我院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包含的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而教学对象则面向一群思维活跃、个性时尚、注意力容易分散的艺术类学生,要想调动该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并针对学生特点拓展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前,我院推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如下:

(3)再以项目推动教学法检验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上机练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4)最后以小组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回顾、评价与总结,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此外,我院现拓展的教学手段有:

(2)课程教学团队精心策划和组织了“崇文杯”计算机信息技能大赛,并积极将其树立成为一个品牌在校内逐年推广下去,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为我院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

(3)教师利用手机微信平台,与学生建立互动,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相关疑难问题。除了上述已有教学手段外,我院教学团队还着力于拓展其他教学手段,包括:举办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融合的前沿知识讲座和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和组织学生多参与校外的各类计算机相关大赛,如文艺演出海报制作大赛、音乐作品网站制作大赛、音频编辑与制作大赛以及影视作品大赛等,带领学生创办和发展各类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社团,如动漫社团、音像社团和影视社团等。

3.3组建高师资水平的教学团队

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教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充当了更多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课程建设的规划者,课程发展的推动者,也是课程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者。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师资水平,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这要求教师需:

(4)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与其他艺术院校或高等院校艺术院系沟通交流课程建设和教学情况,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好地服务在校学生。

3.4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的平台

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学时少,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优质教学资源匮乏,课程后期实用性和可拓展性强等特点,往往课程结束后,学生依旧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但脱离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大环境,学生的后续再学习缺乏了动力。因此,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院级计算机课题教学研究,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能沟通交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环境,实现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将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模式改变成学生自发的学模式。现阶段与今后我院教学团队开展的课程教学研究中,除了教材的编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外,还将着力于网络学习的平台的构建,该学习的平台将用于分享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传播校内各类活动资讯。

4结语

改变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融合,既满足学生共性的基本要求,也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是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而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全面的测评系统与弹性的考核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网络学习的平台,是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我院教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在教学资源构建上已初见成效,下一步会加强网络学习的平台的构建,以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十二

1模式的指导思想

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我校体育教学模式总体设计方案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点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全面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迎接?1世纪的挑战:

2模式的教学目标

通过模式教学,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教学,相互探讨,传授多样化的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评价能力(互评、自评能力)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同时促进师生更加厂泛而牢固的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和终身健康服务。

3教材内容

6教学效果及评价

每位学生准备一、二补习题,他们要查阅大量资料,在查阅资料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体育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石的自觉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人讲授下但本人受益,大家也都能获得很多体育方而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其它同学的积极性.无形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你讲得好,我比你讲得还要好。体育教学模式应用.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课堂上学习气氛浓厚,活跃,促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增强了创新意识,全面地发展了学生的身心素质。体育能力培养也有向其它工作能力迁移作用‘主要是对语言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龙其对那些表达能力差‘不敢正视同学讲话的学生是一种促进和提强,初步调查显示,体育能为较好的同学、毕业后各项工作组织能勺都较高教师的集中讲授,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导地位、给学生以启发和导向.使学生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演讲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也为本教学摸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十三

孟菲斯(memphis)是由意大利一群青年设计师组成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影响西方社会艺术设计潮流的一股力量,是国际公认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代表。其创始人和领导者,年近七旬的老翁爱多尔·索塔萨斯(ettoresottsass),是意大利设计界的宿将,曾加入“阿基米亚集团”,但不久即退出。1980年,他在米兰与七名不满30岁的青年设计师组成“孟菲斯”。“孟菲斯”一名来源于美国歌曲《蓝色的孟菲斯》,是美国西部田纳西州一个小城的名字。同时,“孟菲斯”也是古代埃及都城的名字,是尼罗河畔的古老城市。除索塔萨斯之外,参加孟菲斯集团的设计师还有阿尔多·齐别克(aldocibic)、米切尔·达·卢齐(micheledalucchi)、马可·查尼尼(marcozanini)、马丁·贝定(martinebedin)、马提奥·苏恩(matteothun)、安德列亚·布兰兹(andreabranzi)、雷达兹(radice)、乔治·苏登(georgesouden)和拉查里·帕斯奎尔(nathaliepaasquier)。他们没有发表任何宣言,也没有公布自己的主张,因为他们都反对任何限制设计思维的固有观念。

虽然索塔萨斯声称他们不想宣布什么宗旨和宣言,即“没有自己的形态和标志的百科全书,但却通过它的能力与生命描绘了打破过去、走向未来的百科全书。”不过通过孟菲斯成员的设计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其无形的设计思想,其主旨都是为了打破艺术设计界“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开放式的设计思想

在孟菲斯看来,整个艺术设计界从包豪斯成立到20世纪60、70年代的几十年一直宣扬的功能主义、包豪斯思想、未来主义等等,都是企图对设计原则做出一个思辨性的、逻辑性的、唯理性的结论。设计服务于生产生活,这样无形之中就铸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孟菲斯对现代主义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想和生活方式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整个世界是通过感性来认识的,并不存在一个先验的模式等待设计师去探索。索塔萨斯说:“世界是凭感官发现的地方,我不谈及某一种形态,而只是提出一种姿态。设计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讨论生活、社会、政治、饮食,甚至于设计本身的途径。”设计不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种假设;不是一种宣言,而是一个步骤、一个瞬间。这里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没有真实性,只有经验性;没有“那是什么”,只有“发生了什么”。就这样,孟菲斯创造了一种现代社会中无视一切模式、突破一切框框的开放式设计思想,与以现代主义设计中以功能为主旨的设计理念形成鲜明对照。

二、对功能的新解释

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是现代主义设计着力阐述的问题,“少即是多”、“形式服从功能”代表了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思想。现代主义对产品功能的研究促进了人体工学的新发展,满足人体工学中数学和物理要求,因此也成为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的目标。而索塔萨斯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他说:“当你试图规定某产品的功能时,功能就从你的手指缝中漏掉了。因为功能有它自己的生命。功能并不是度量出来的,它是产品与生活之间的一种可能性。当查尔斯·依姆斯设计出他的椅子之时,他其实并不是设计了一把椅子,而是设计了一种坐的姿势。也就是说,他设计了一种功能,而不是为了一种功能而设计。他认为功能不是一种生理的、物理的系统,而是一种文化系统。设计师的责任不是去实现功能,而是去发现功能。“设计是一种积极的、对人的行为的修饰方法”。孟菲斯成员之一,青年设计师勃兰齐说:“新的功能就是新的自由”。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功能便可以把设计师的工作从冷酷、严峻的计算和公式中解放出来,像诗人和画家一样,向着乐观、果断、热情洋溢的新境界迈进。

三、树立产品语义的新内涵

孟菲斯设计师们认为产品是一种自觉的信息载体,是某种文化体系的隐喻或符号。当设计师完成了产品的设计时,他不仅肯定了一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而且也肯定了某一种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价值指标。勃兰齐说:“作为现代运动的一部分,所有工业设计及观念都建立在外在环境的基本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合理性基础上。这就是说,形式、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具有语义上和社会价值上的意义。从文艺复兴时代、基督教时代到工业革命时代都是这样。”因此,孟菲斯设计师们在设计实践中总是竭力表现富有个性的文化涵义,或者天真自然,或者矫揉造作,或者滑稽幽默,或者怪诞离奇,使产品的符号语义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情趣,由此派生出关于材料、工艺、色彩、图案等诸多方面的独创性来。

四、赋予材料以人文涵义

孟菲斯设计师们不仅把材料看成是设计的物质保证,而且还是一种积极交流感情的媒介,是设计师表现自我的一面镜子。“不同的材料组合、廉价材料与贵重材料的组合、粗糙材料与光洁材料的组合、发光材料与不发光材料的组合,使产品成为一个和谐的复杂系统,一个以体量感或表面肌理感为语言的诗篇,一个新的、富有表现力的天地。孟菲斯对于材料的态度是感性而非理性的,他们不考虑材料的真实感。大理石像塑料、或者塑料像木材,在孟菲斯看来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材料本身的肌理、花纹、色彩、浓度、透明度、发光度、反光率以及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孟菲斯用材料没有限制,木材、塑料、玻璃、赛璐珞片、油漆、氖管灯、彩色灯泡、玻璃纤维、铝材、大理石……,一切无所不用。当时被设计师广泛采用的三聚氰胺塑料胶合板,色彩鲜艳,花纹种类繁多,被大量运用在酒吧,舞厅等游乐场所的装饰中,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很“俗气”的材料,但孟菲斯设计师很喜欢用它,也将这种材料大量用于客厅、卧室和餐室家具设计上。人们对它的浅薄、粗俗、简单等贬义,被孟菲斯代之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品格,用来表达一种酣畅的、活泼向上的设计意图。

五、装饰不是罪恶

功能主义者的口号“装饰是罪恶”(卢斯语),遭到了孟菲斯的批判。孟菲斯设计师十分重视装饰,把装饰作为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像木材的纹理是由内部结构决定一样。米切尔·达·卢齐说:“材料和装饰是组成产品的细胞,我们应当做到研究细胞比产品更多”。他们认为,功能主义者反对装饰是因为他们是以理性的态度、逻辑的态度对待设计。“时代不同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更有弹性,更少说教,更少严肃性。因此,装饰的时代又到了”。乔治·苏登说:“装饰属于电子时代,正如功能主义属于机械时代一样”。孟菲斯设计师一般采用抽象图案来装饰,使它布满产品表面,变产品的静态为活跃的动态结构。他们对表面色彩的考虑,也有其独立思考,认为色彩是传达产品信息的最迅速、最直接、最富有感情的手段。但他们不喜欢照现代主义者所规定的色彩学法则和配色规律办事,往往不去区分什么是主色调、什么是衬托色,而喜欢采用色调差别很大的色块并列,产生一种颤动的视觉效果,甚至不惜互相干扰,以创造一种风趣、滑稽、诙谐、戏谑的后现代情调,造成亦庄亦谐的效果。索塔萨斯宣称:“孟菲斯的家具是非常感人的,它只能与感情炽烈的人们在一起,与高度发展、自我完善的人们在一起,也许这些人明白,如何在社会中生活而无需任何制度或文化的保护。”

在设计艺术界,也有的反对者认为:孟菲斯的设计是一种“文化冒险”(cultureventure),他们的产品只有艺术家才能喜欢,没有什么市场效应,他们设计的产品都很昂贵,一般消费者购买不起,这与他们追求面向大众文化的设计理念格格不入。孟菲斯认为: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的无孔不入的宣传,消费者选择合乎心意的产品的可能性大大增长,对他们的个性化的消费倾向也提供了更多的满足率。即便是艺术家喜欢的商品,也很快会因为潮流的普及而迅速流向普通消费者群。另外,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内容对艺术的日见重视,使人们的艺术水平普遍比过去大为提高,艺术已经不再是少数精神贵族的占有物,艺术家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在一天天地被填平,这一现象使人们对产品的普遍文化内涵产生更高的要求。

由于孟菲斯强调设计的个性化,因此,他们设计的产品一般生产量都不大,使一部分热衷于“赶时髦”的“新潮一族”,更加以得到孟菲斯产品为荣,这样的广告效应也是孟菲斯声誉鹊起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根源,孟菲斯集团的设计师们也明智地宣布:孟菲斯也终将成为过去。它的成员之一乔治·苏登也说:“孟菲斯的模式便是扩充模式的范畴,永不满足它已做的工作。”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十四

教学结构主要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形式。通过教学结构能够反映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的教育理轮和教学理念,因此教学结构能够综合体现出教学理论、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传统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组成,而现代教育方式中增加的点就是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cai课件等各种资源,这些新资源的加入对教学结构得以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教师通过示范、讲授和媒体辅助将知识向学生灌输或传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结构,教师是教学的权威,教材是灌输的内容,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媒体是教师讲授的一种工具。显然这种教学结构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更不能体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后,实际上是对教学结构进行改革。现代化信息技术主要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网络资源将社会信息分布改变,教材、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和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因此学生占据了体育学习中的主动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题积极构建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是学习者一种主动行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将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并转化,构建主义还认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为此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然后学生通过自身知识和兴趣选择学习方案和内容,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培养自身创新力。

2.2高校体育知识的优化

如今社会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这就对体育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很多学科在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传统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和优化,实现了传统理论和概念的突破。如果高校体育教师没有对体育教学领域中丰富信息进行掌握,没有及时更新落后的体育知识,就无法提高自身素质,自然无法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使现代信息得到真正优化,对教学信息的优化也能更容易实现。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通过网络信息服务、电子邮件等形式对体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时了解,积极参与世界各科研组织活动,经常浏览体育新闻和赛事等,还可以适当的.进行存储便于教学。因此,现代教育手段有利于高校体育知识的优化,教师还能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资源,然后传授给学生,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扩充和更新。

2.3学习兴趣和体育意识的优化

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善于营造体育课堂的气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丰富等手段,加强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要不断摸索更加生动活泼、丰富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符合大学生好奇心,还能营造轻松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采取多媒体技术制作三维动画,将各项体育运动过程清晰完整的呈现给学生,通过逼真的演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降低运动的技术难度,还能加深学生对运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趣味性,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往往能够实现教师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能将无声的教学内容变得绘声绘色、动静结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身对体育学习有兴趣并自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奥运会、世锦赛,让学生欣赏运动员优美、娴熟的动作,让课堂处于美妙的氛围中,调动学生情绪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录制学生在课堂练习的动作,让学生对自己的动作进行评价并改正,既实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题地位,也能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

3结论

总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现代化技术信息的时代,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也应该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体育教学进行优化,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十五

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还使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经逐渐显现出更多的不足和缺陷。所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理念摒弃,将教师授课过程和学生活动过程紧密融合,建立活力、全新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堂教学、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另外两种方式已经逐渐被忽视和弱化。而事实证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注重课程及学科特征,不仅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价值,还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尤其在高校扩招之后,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大学生超过万人,已经无法合理分配场地、器材、师资等资源,体育教学的矛盾越来越严重。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教学应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全面、多样化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重要的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点优势:第一,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多样。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视频、动画、技术动作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体育课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秀运动馆的技术动作,养成大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的感观和认识。体育教学能够将多种方式融合,受到的约束条件较少,不仅节省教师时间,还能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资源得以扩展和延伸,有效提供了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第二,教学层次多重化、教学时间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体育教学,大学生不会受到教课时间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自己分配时间,还可以灵活支配教学计划中体育教学的固定课时。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可以自己定学习时间和学习科目,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是教师根据固定的教学内容来授课,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现代教育技术方式,教师的任务是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学生自行选择学习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实际上是将教师为主题转变为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十六

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文化背景还在不断的发展和繁衍,随着周遭环境的变化,艺术的创造也在不断地发展和繁衍。不断发展的陶瓷艺术以其绚丽多姿,色彩缤纷形式展现着有容乃大的气魄。从陶瓷艺术表达形式上,现在陶瓷艺术的创造和发展曾经一度受到现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创造大师曾经使用自己创造艺术的实践为陶瓷文化的纯粹审美做出相应的贡献,由于受到时代发展、文化背景以及个人原因的影响,使得陶瓷艺术留下的一定的空白并且拘泥于一定的界线之内。这给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陶瓷艺术的继续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和超越界线的可能。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陶瓷艺术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其打破了现在主义思潮下陶瓷艺术发展的限制和壁垒。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在主义思潮的批判继承,其在现在主义思潮优良因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充分地反映了目前文化发展的成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够给予实践广泛的指导。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的表达形式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其在继承原有陶瓷艺术表达形式的基础上,以更加丰富多彩和多远化的形式展示着艺术的价值和魅力,阐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一种更加具有返璞归真和文化气息的特征,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当代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特征。从陶瓷艺术的意义上而言,与其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的概括,不如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艺术设计的思潮和运动形式。且不谈后现代主义对于艺术设计领域存在着多深以及多广的影响,它最终都是给艺术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气息,使艺术创造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当今的生活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些特征,对于陶瓷艺术的设计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使得陶瓷艺术向着不断调整创造方法,充分展现生活文化和艺术气息的方向发展,使得陶瓷艺术更加富有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陶瓷艺术创造特征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创造的初衷和元素得到回归,陶瓷艺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提出了“打造生活陶瓷”的理念,使陶瓷艺术一方面充分地展现出艺术杰作的无限魅力;另一个方面又使陶瓷艺术的创造成果服务于广大人民的生活,促进人们的生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获得极大的发展和进步。现在陶瓷艺术的创造不断的回归其创造初衷和元素,开始从生活以及文化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发现陶瓷艺术应该服务的方向以及服务的形式,而不是从陶瓷艺术的设计出发发现陶瓷艺术的使用价值以扩大生产和需要。简单而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使陶瓷艺术的创造改变了原有的风格,从原来的以陶瓷艺术激发人们的需求,改变成了从人们的切实需求出发,融合生活和文化元素创作新的艺术成果。陶瓷艺术的创造形式的不断改变,正是使创造陶瓷的初衷和元素不断回归的表现。“生活陶瓷”目标的提出,是陶瓷艺术创造的一项重要的指引,其主张在陶瓷艺术的创作方面采用传统的工艺和方法,陶瓷艺术的服务对象不断地指向广大人民群众,陶瓷艺术创造的灵感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和当代文化氛围。“生活陶瓷”的创造理念,使得陶瓷艺术的一切创造元素都来源于人们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符合人类个性化的使用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充分地尊重人与自然的客观存在性。

二是陶瓷艺术增强了对自然和未来的关注。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打破了以往的“几何化”和“模式化”以及批量生产的模式,其在创作过程中更加重视自然规律和环境的客观存在性以及人的个性选择,对人在造物过程中的运动方式和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在创作过程中尽最大的努力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规律中寻找元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技能和水平。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在深刻呼喊着人类,我们的发展应该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发展过程中不应该以牺牲自然和自身为代价,更不应该不计后果的盲目发展。因此,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的陶瓷艺术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以及相互关系,更加关注自然和社会的未来。

2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陶瓷创造的多元化模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的一个理念就是在现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保持一个多元化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陶瓷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代表,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创造过程也不断地进入多元化模式。

(1)历史与现在,共性与个性并存与共生。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批判和继承发展来的思潮,它是在继承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陶瓷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历史与现在并存的模式,在对历史优良陶瓷艺术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审视其存在的不足,充分考虑现在人类活动的需求,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陶瓷艺术。陶瓷艺术的发展一方面充分的肯定历史的客观存在和现实的客观存在,在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陶瓷文化的发展和陶瓷艺术的创造;另一方面,现在陶瓷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创造,其与各地积极的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世界各个民族积极地加入到现在陶瓷艺术创造的潮流中。

(2)追求文化共享和人文关怀。陶瓷艺术无论是从内容、形式、风格和特征方面还是表达方式、方法方面,都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深刻冲击。陶瓷艺术创造方面,不仅能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广泛性。同时在表达方法和方式方面,也呈现出了以往创作无法比拟的多样性。在创造思想方面,其不仅继承了原有创造思想的客观、朴实和严谨。同时又发扬了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观性、想象性、自由性和多元化的模式。在表达方式和方法上,现代陶瓷艺术同时考虑材料工艺和技术工艺,同时考虑继承和发展因素。总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陶瓷艺术不仅体现出人类文化的共享性。同时还考虑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个性化,体现出对人文的关怀。

3小结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现代陶瓷艺术的不断发展,都是现代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的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广泛生,决定着现代陶瓷艺术的广泛性,历史和现在共存性。后现代主义思潮重视的人与自然的客观存在性和和谐发展的理念,决定着现代陶瓷对自然共性和人类活动个性的充分考虑,体现着陶瓷艺术的个性和共性共生的模式。后现代主义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决定着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多元化模式。总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陶瓷艺术正在不断地调整其文化发展方式以及艺术创作模式,使其能够更加符合人与自然的客观存在性,社会文化发展性。

论文的基础理论篇十七

1.1.1课程的系统性

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为例,该教材系统全面,共十一章节。首先在引论部分全面阐述了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演进过程及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随后详细介绍了商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理论,厂商理论、四种市场结构(交换理论)及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实施宏观调控,从而引出《宏观经济学》。由此看出,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1.1.2理论假设的抽象性

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而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推导、图形分析、数学公式等内容,很难系统掌握。比如在第二章中重点掌握的弹性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全面理解五大弹性分类且容易混淆。

1.1.3数理统计、图形分析的复杂性

《微观经济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很多数理统计知识进行推导,来求证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也需要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比如第四章的重要曲线图:分析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及短期生产三个阶段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面对两张类似的曲线图形,学生很难在课上及时看懂并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在不容易牢固掌握的同时,还会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

1.2《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及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教学实践改革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观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繁多,教学课时不能满足内容的需要。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单向传播知识,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从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第二,通俗易懂的案例偏少。西方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国家,教材中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热点问题的具体案例(比如为何书中列举的总是牛奶咖啡而是茶叶?),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第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以讲授为主,没有设置学生提问、课堂作业及案例分析,从而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学生接受性普遍较差。

2行程式考核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正是以往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民办高校改革的同时,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迫在眉睫,而行程式考核融入教学过程的应用体现出诸多益处。

2.1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在教学大纲的设计过程中,除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外,还将设计大量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团队作业等等。首先,通过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并让学生尝试寻找现实世界的热点问题或经济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及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列举不同阶段菜价或服装的价格起伏加以理解价格弹性,通过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其次,设置恰当的课堂讨论课时,每讲完相关章节后,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寻找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讨论,以考察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及ppt制作能力,并加强学生团队之间的组织及合作能力。最后,导入游戏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改变学生对该课程枯燥无味的看法。如在讲授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完全信息的特点,可以设置一个信息传递的游戏,让全班同学参入,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上课积极性。通过行程式考核的课程设计,丰富教学方式,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及课堂参与度。

2.2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期末一张试卷也不能完整的反映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按照行程性评估的相关机制,课程学习及成果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共占50%:一是考勤及课外作业,不间断点名以考察学生的上课情况,在课堂理论讲解结束后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以测量学生对所学理论、概念的掌握程度。二是分小班小组进行案例讨论,测量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并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提升其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三是团队考核。通过组建团队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应急应变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最后融入期末考试,占50%,评估学生整个学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考核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3融入导师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应该大量阅读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实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设置,选择生动、通俗易懂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演示所学理论的含义,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听多看多写。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的讲座,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领域文献,扩充其课外知识,开阔其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后,课程结束后设置相应课时的期末课堂成果展示,邀请相关领域教师或专家组成评委,以此考察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案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力求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

3行程性考核对其他课程的启示

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复杂,数理统计、图形分析繁多,内容体系庞大,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吃力,学习兴趣也随着内容的过渡慢慢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基于行程性考核提出一些改革方法。同时,行程性考核的机制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如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也可以行程性考核为平台,集合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融入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课后习题演练法、小组团队作业和期末课堂成果展示以及前沿课题和互动式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热点事件,突出教师导学、小组自学、课外课内的学习互动。行程式考核具体运用的重点在于分解了学生平时成绩,更加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能力,关注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教学理念、课程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也对教师的导修水平、专业领域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在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因此,不仅是微观经济学,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当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求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动态。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行程式考核在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一些探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5196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