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对所读内容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借鉴他人的思路和表达方式。读后感是每个读者的思想与心灵的碰撞,是心与书的对话与交流。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一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二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时的医生,他创作了一本《本草纲目》,这部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古代任何一部本草书所不能比的。
《本草纲目》还真是一部伟大的医药学巨典啊!李时珍的爸爸李言文是当地的医生,李时珍小时候很喜欢医学。长大后,因为想修订旧本草书里的话多错误,他到太医院去当医生,可是,有人说他是“草泽医生”要修本草是“狂妄”之举,李时珍的希望落空了,就辞职回了家乡。经过了27年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每种药物都详细地记述了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儿、功用和采集、制作的方法。
还附有1160幅插图,这些图形象逼真,使人很容易辨认。还收集了11000多个药方,并对各种药物的如何使用,也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成功。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三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智者何以完成巨作,从下面的故事中,我备受激励!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四
《本草纲目》是举世闻名的博物学巨典,是世界科技史上最为宏大的记述,所有生民日常实用品物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医库中一部食物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
对后世食物养疗学、饮食烹饪学、医药学、动物学、种植学及人们对日常食物品味的选择都构成了深远影响,是天下生民最切于实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该书:“毫无疑部,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而明代,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顶峰时期。
《本草纲目》原著篇幅太过宏大,而且所录的一些物种今世已难以访。因此,我们进行了切于实用的编译,将今人常用和尚能访求的物种加以收录,以使该译本更利于天下生民在家居日用饮食时加以披览,使日常所食之物真正发挥养生、疗疾的功效。
本书收录各类品物1000余种,精选简便行的附方7000余条,写实手绘插图近1000幅,并保留了切于实用的100类200余种常见病症的对症治疗方20xx余条。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五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智者何以完成巨作,从下面的故事中,我备受激励!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副了,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盛行起来。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实践无可厚非,更令人感动的是智者确立志向的伟大,拯救苍生的慈怀!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对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此可以说,《本草纲目》不仅在医学上树立了丰碑,同时对古代自然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六
闲读古代医书,知道古人认为可以入药的物件,并非只有草,还有其他东西。比如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包括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和人部。其中“草部”内容最多,所以沿袭旧制,仍以“本草”命名。
本文按下诸部不表,单说《本草纲目·人部》,说的是与人相关的可以入药的物件。李时珍列出37种,有乱发、头垢、耳塞、膝头垢、爪甲、牙齿、人屎、人尿、人骨、眼泪、人汗、人精、人胆、人肉、人血、木乃伊等。用它们构成284个医方。
细观原文,李时珍写“人部”十分谨慎。因为以人的物件为人治病,本质上已经陷入“吃人而救人”的悖论。所以他开篇以前辈《神农本草》为例,其中用人的物件入药,只收一种“髲发”,指从人头上剪下的头发。可见在“神农”心目中,人的物件是有别于其他东西的。但“后世方伎之士,至于骨、肉、胆、血,咸称为药,甚哉不仁也。”那么,李时珍为什么还要写“人部”呢?因为《本草纲目》旨在集前人之大成,凡是前人记过的医方都要收入,即使是不良医案也要记录,但一定要加以说明。
比如唐开元年间,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人肉可以治疗一种叫做“瘵疾”的病。结果有人得了此病,纷纷根据陈书记述,割股割肝。李时珍叹道:“陈氏之先,已有割股割肝者矣;而归咎陈氏,所以罪其笔之于书,而不立言以破惑也,本草可轻言哉?呜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基于此,李时珍为“人部”设定收录原则:他认为无害于道义的医案,会详细记述;“残忍邪秽”的医案,要作为附录,省略记述,还要说明自己的态度。
那么,什么东西无害于道义呢?比如人屎,还有小儿胎屎、粪清、蜣螂推入土中的粪球等,在《本草纲目》中都是良药,可以解诸毒,封疔肿,治伤寒热毒等。这让我想起前些年,听说一位名人生病,西医救治,好药用得太多,搞得菌群紊乱,腹泻不止。西医没有了办法。病人的儿子只好去请教中医。一位老中医说,办法是有的,只需要取人粪便,最好使用亲人粪便,炒成粉状,用水送服,就可以止住腹泻。后来用儿子的粪便,真的救了老爸一命。
说到“用儿子的粪便治病”,听起来有些荒谬。其实中医神秘之处很多,一时说不清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时下古装戏中演绎“滴血认亲”,说亲生父子的血可以相融云云。类似的方法,《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父之白骨,唯亲生子刺血沥之即渗入。”此类记载鱼龙混杂,大多找不到科学根据,何况它们也不属于科学系统。
由此想到,如今生命科学进步,运用血缘关系治病的事情越来越多。与中医中相关医案比照,会产生许多有趣的联想。再如李时珍记载:人尿、人胞、胞衣水、初生脐带、妇人月水等,都可以入药。其依据除了经验与类比,再无说明。今人看到这些,往往大呼恶心、搞笑。但近年来,人们运用科学分析手段,已经从这些物件中提取许多有价值的成分,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回到主题。用人的物件入药,什么东西有害于道义呢?李时珍认为,靠残害人的生命制造药物,是最大的不仁不义。为此,在“人肉”条目下,李时珍讲述一个故事:“江伯儿母病,割胁肉以进。不愈,祈于神,欲杀子以谢神。母愈,遂杀其三岁子。事闻太祖皇帝,怒其绝伦灭理,仗而配之。”这段记载,类似于今日依然流传的《二十四孝》中“救母埋儿”故事,只是记述者的态度截然不同。
在“人骨”条目下,李时珍记述前人医方的同时,坚决反对用人骨治病。他说,狗都不吃狗的骨头,人却吃人的骨头,可以吗?《酉阳杂俎》写道:一个军士胫骨碎了,医生张七政将碎骨取了出来,军士的患处很快痊愈。但两年后患处又疼痛,他问张七政原因。张说:“因为取出的碎骨受寒,你把它放在哪里了?”军士在床下找到碎骨,用水洗干净,再用棉布包好,军士就不痛了。李时珍点评:“气之相应如此,熟谓枯骨无知呼?仁者当悟矣。”
在“人肉”条目下,李时珍引陶九成《南阳辍耕录》写道:“古今乱兵食人肉,谓之想肉,或谓之两脚羊。此乃盗贼之无人性者,不足诛矣。”在“人胆”条目下,李时珍说,有些残忍的武夫,杀人取胆,放入酒中饮服,认为可以让人更勇猛。“是乃军中谬术,君子不为也。”
读中医故事,深感中国古代文化之深不可测,绝不是唯心与唯物、科学与迷信等几个条幅可以轻易涵盖掉的。由此也想到前些天,一位叙利亚反对派士兵,站在镜头前咬噬政府军死者心脏,引起世界轰动。这是人心不古、人心复古,还是古今一理、天下一理呢?我糊涂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七
中国中药是国宝之一。提起中国药李时珍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从小学医,在最初行医的十几年中,他发现古代介绍本草的书籍中,有许多说法互相矛盾,对一些草药的描述也不一致。他下定决心要重编著一部本草书籍。35岁那年李时珍开始着手此事,在编写过程中最让他头疼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许多药物生长情况的分不清楚,所以他下了农村,搜集民间难言,观察和收集标本。
除了湖北和广东外,李时珍还来过江西、江苏、安徽等好多地方,他每到一地,就虚心向那些采药的、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教,大家也向他介绍自己知道的都介绍给他,比如芸苔,是汉病常用的药。芸苔空间是什么样子?《神农本草经》说得不明白,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农,在他的指点下他知道了,芸苔就是油菜于是他就在本草钢目中将这种药物一清二楚地解出来了。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尊重。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八
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阴毛治蛇咬、女阴毛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部分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绅们的欺压。这股势力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言闻产生了改换医户地位的想法,决定让李时珍走科举道路,这样可以取得一官半职,荣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迎接科举考试。
李时珍从小爱好读书,在14岁那年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三次都失败了。有一年,蕲州一带,河水上涨,淹没了田地,又淹没了市巷,农田荒芜,疫情严重,肠胃病到处流行。蕲州官府举办的“药局”,不替穷人看病,穷人有病,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医治,临走时,个个都道谢不绝。这一切都被李时珍看在眼里。李时珍20岁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结核),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几乎把命送掉,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病治好了。李时珍愈想愈不愿走科举道路,向父亲表示,立志学医,做一个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答应了。
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李时珍的读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脚”。由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杀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后来又以附子和气汤治愈富顾王适于的病症而被聘为楚王奉伺正。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摘错了,就会闹出人命来。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再仔细地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等。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是“草木不分,虫鱼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蓣”应列菜部,古代的本草书列入草部;“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而有的本草书说成是一种;“兰花”只能供观赏,不能入药用,而有的本草书将“兰花”当作药用的“兰草”;更严重的是竟将有毒的“钩藤”当作补益的“黄精”。李时珍认为古代本草书上那么多的错误,主要是对药物缺乏实地调查的结果。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时,李时珍已经35岁了。
过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认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修改本草书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李时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荐,4l岁进入北京太医院,并担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透顶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药,还想做神仙。太医院中的医官们,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仅向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时又翻遍了历代本草书,企图从中获得长生不老之药。有的医官说“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死”,有的医官说“炼食硫黄,可以长肌肤益气力”;有的说“灵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听到这些无稽之谈,更下定决心准备修改本草书。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李时珍为了修改本草书,对各种医书上的不同记载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搞清形态相似的苹、水萍和萍逢草,曾到家门口的雨湖,还到较远的马口湖、沿市湖、赤东湖进行采集,耐心观察比较,终于纠正了本草书上的长期混乱。
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李时珍定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格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和中风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穿山甲又叫鲮鲤,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蔓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时珍不仅对植物药、动物药进行仔细的调查、观察,对矿物药也做了不少调查工作。他曾到过铜矿、铅矿、石灰窑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草书的记载,铅是无毒的物质。李时珍为了了解铅的性能,深入矿区,见到矿工们的艰苦工作条件,写道:“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砍取之”通过对矿工们的健康调查,认识到铅是有毒物质,“性带阴毒,不可多服”。同时又掌握了铅中毒会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现黄疸症状。“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水银”据以前本草书记载,言无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为长生不老之药。确有其事吗?李时珍通过调查,认识到水银是由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来的(“汞出于丹砂”);水银和硫磺一起加热,可以变成银朱(硫化汞);水银加盐等,又可以变成另一种物质,名叫轻粉(氯化汞)。由此,他记述水银是一种“温燥有毒”的物质。“若服之过剂”“则毒被蒸窜入经络筋骨”,“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破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疾癌,其害无穷。”李时珍又根据六朝以来久服水银而造成终身残废的历史事实,驳斥了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并写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
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医药家;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61岁(公元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在他的学生、儿子、孙子的帮助下,使《本草纲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立碑纪念。解放后,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九
我对人的生命,从其孕育之始,来保持最高的尊重。这句话摘自1948年世界医学会《日内瓦宣言》,500多年前,李时珍没有读过,但是他做到了。
——我所经历的痛苦,不想再让别人承受。所以,这条路是我的选择,而且,我会无怨无悔的走下去。从乡野村医到宫廷御用,从民间到紫禁城,从人世的至悲至苦到至欢至乐,你都一一经历过,击攘过,见证过。
你也不曾忘记,你的职业便是生命的维系。是不甘于锦衣玉是的禁锢吧,也许,这小小的皇宫并不是属于你的天地。
所以你离开了皇宫,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行程。
三十年的流淌,三十年的伏落,而你却从未改变过,不被风头大势所左右,不因荣辱富贵而变迁。一如三十年前,天下疾苦,牵肠挂肚。
无论徐阶是否斗倒了严嵩,无论张居正是不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都不关李时珍的事。他只是一个医生,他知道,生命很珍贵,也很柔弱,作为一个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生命的存在。
这就是明代医生李时珍的觉悟,以及他抛弃荣华富贵,历经困苦三十年着书救人的唯一动机与目的。他悲天,他更悯人。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最伟大的人是没有派系的,最伟大的爱是没有分别的。我没有读过《本草纲目》,但我知道,它救了很多人,中国人,外国人,而且,还会继续救人。
有了它,生命就多了一分期盼与希望。
所以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并以本草纲目命名,以纪念这个医生,这个超越信仰与差别,一一己之力挽救无数人生命的.伟大人物。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十
《本草纲目》是有各种各样的药草,都是我没见过的,我还不知道有些植物有毒,但也可以治病。比如说石蒜虽然有毒,但也可以治病。
我不知道天下还有这么多没见过的东西,李时珍一定很伟大我希望还会有更多的药可以治病。让地球上所有人都没有疾病。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十一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被世人尊称为“药圣”。李晨珍不爱八股文,喜欢医术,在当时医术是“下九流”的,所以他爸爸希望儿子参加科举考试不让李时珍去学医,但是,李时珍为了学医写下了一首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父亲同意了。上山采草药,知道了很多草药的名字,把家里的医书全看完了。
李时珍年青时给楚王的儿子看病,那些太医不知道王子肚子里有虫也不敢用泻药,只会开的是补药虫子越来越肥。李时珍知道了王子肚子里有虫,所以他大胆地使用了一般医生不敢用的泻药。楚王地位极高,弄不好可是要杀头的。李时珍心里有数,很有信心小王子会恢复健康。李时珍并不因此骄傲,更加刻苦研读各种医药书籍,先后读了八百多部书,记了大量笔记。他又用了十多年时间,采集标本,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科学精神与科学实践的结晶,是他倾注毕生心血的成果,全书共52卷,是中国医药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我喜欢跳舞,我下定决心把舞跳好,把坏毛改掉。也要把学习学好。我从李时珍身上看到一个自信的人坚强的人,追求自己理想,奉献一身。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十二
翻开书,我第一眼就看到《本草纲目》这本书条理清晰。全书共436页,1000000多字,分草部,菜部,果部,谷部,木部,禽部,虫部等好多种啊!
他没有采用《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而是另辟蹊径,正名为纲,纲下列木,纲目清晰。书内对所记录的药材的形态,功能,方剂都有记载,而且每一味药都附有插图。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连平常炒菜用的葱,都可以用来治感冒
这本书里有大白菜,红色的萝卜,好吃的莴苣,大大的冬瓜等等等等,有我认识的、有我不知道的,有平常饭桌上就能看到的、有藏在山中不易被发现。这些东西原来都是可以治病救人啊!
我很好奇,李时珍是怎样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采集到那么多的药材并画出它们的呢?
看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李时珍身背药篓、脚穿草鞋;披着蓑衣、拄着拐杖,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间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看到了李时珍顶着烈日的炙烤和蚊虫的叮咬,仍然不停的脚步。
那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来试试看,有什么功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摘了一颗。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飞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在当时人们称鲮鲤,其实就是今天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当时,有一位名医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蚂蚁进入甲内,然后闭上鳞甲,潜入水中,打开鳞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来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食蚁这点。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扒开蚁穴,进行舔食,而不是装死抓蚂蚁。他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他错误的地方。
从这几件事上,不难发现李时珍坚定的信念,对医学热爱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许多的医学知识,了解了许多生活中的医学小常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里的知识能流传的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幸福。
我还要学习李时珍对医学的热爱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把它用在学习上!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十三
神农本草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通过研读神农本草,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中草药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学习神农本草过程中,我对中草药功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神农本草收录了数千种草木石骨动物的药性和应用方法,对中草药的分类、功效、用法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研读这些内容,我了解到不同的中草药在治疗不同疾病时有着不同的效果。比如,黄连能够清热解毒,对于治疗口腔溃疡和烧伤有很好的效果;当归富含铁元素,对贫血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些草药的药效都是神农普及治病的宝贵经验,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知识。
其次,神农本草让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为古代医者的总结和经验,神农本草中的许多理论都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例如,药物配伍理论,神农本草中对于多味草药的合理搭配有着详细的介绍。另外,神农本草也提出了“四气五味”的理论,即将草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同时概括了五味草药的味道属性。这些理论让我对中医理论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医的独特之处。
第三,神农本草还让我了解到中草药的炮制和剂型制作过程。神农本草不仅收录了不同中草药的功效和应用方法,还详细描述了草药的炮制过程和制剂的用法。例如,当归需要先制成醋制当归,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治疗效果;丁香需要经过晒制才能用于治疗脚气等。这些炮制过程不仅提高了草药的药效,还方便了草药的使用。同时,神农本草还提供了多种制剂的制作方法,比如汤剂、丸剂、散剂等等,可以根据病情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剂型。这让我深信中草药的独特制剂与用法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最后,在研读神农本草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草药的温和疗效。相较于现代西药的副作用和依赖性,中草药以其温和而有效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神农本草中收录的许多草药,如人参、枸杞、黄芪等,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人体机能和免疫力。这让我看到了中草药的独特价值,并对其持有深深的敬意。
总之,神农本草作为我国古代医药学的瑰宝,深深吸引了我对中草药的学习和研究。通过研读神农本草,我对中草药的功效、中医理论、制剂过程以及疗效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神农本草不仅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更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料和指南,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深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医药文化,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十四
神农本草,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学著作,由虞部医掌握总结数千种中草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神农本草的学习和研究,我对中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以下是我对神农本草的心得体会的五段式文章。
第一段:神农本草的背景与意义
神农本草是我国古代医药学著作的开山之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夏代。它记载了从茶叶到珍珠,从食材到药材的丰富内容。神农本草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奠定了中药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中医药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段:神农本草的特点与优势
神农本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详尽的描述和分类,它将草本植物按照不同的用途进行了分类,包括药用、饮食、酿造等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种草药,神农本草还详细描述了其药性、功效及用法等。这种分类和描述的方法使得读者能够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方便。此外,神农本草还以实践为基础,突出了对于草药的研究和应用。
第三段:神农本草的价值与意义
神农本草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它记录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为中药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研读神农本草,我们可以了解中药在古代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神农本草还是对于中华民族智慧与智力的体现,它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神农本草的启示与启发
神农本草作为古代医药学的起点,不仅为后世的中药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基础,同时也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启发。神农本草强调中草药的实践应用和验证,这种重视实践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应当注重中药的临床应用,通过实践和验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药学。此外,神农本草还告诉我们,草药的研究和应用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永远保持一颗谦虚和学习的心态。
第五段:我的体会与反思
通过学习神农本草,我对于中医药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我意识到中医药学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和验证,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我也意识到草药研究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只有保持谦虚和学习的心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另外,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后代,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为其保护和发展努力。
通过对神农本草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切体会到中医药学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我们作为现代人,应当重视中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实践和验证,不断发展中医药学。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使其瑰宝永流传。神农本草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和智力的体现,我们有责任将其珍惜并发扬光大。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十五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资料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经校点》(1981)等。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十六
确实是典范外的典范,对付想领会中医的业缺读者来说是非常符合的,但仅限于领会,留意饮食能够,开放捕药,悬壶济世也就算了,那必要博业人士,呵呵,从珍藏的角度来说:如果是文白对照就更美满了;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如果是彩图就更美满了。呵呵,当然从那个价位的书来说,那本已经是超值了,偶无点太贪心了。分之,那是本好书,纯粹的好书,偶喜欢!!!
读后感大全《本草纲目》是环球闻名的博物学巨典,是世界科技最为弘大的记述,所无生夷易近一样平常实用品物的百科全书,也是外华医库外一部食品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集几千年食品、药物的类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对后世食品养疗学、饮食烹调学、医药学、植物学、类植学及人们对一样平常食品品味的取舍都构成了深近影响,是天下生夷易近最切于实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11月20日年11月20日,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该书:“毫无信部,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绩,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制极的《本草纲目》。”而明代,反是外国科技发展的山顶顶峰时期。
本书收录各种品物1000缺类,精选简洁行的附方7000缺条,写实手绘插图近1000幅,并保存了切于实用的100类200缺类常见病症的对症医乱方缺条。
《本草纲目》本著篇幅太过弘大,而且所录的一些物类当代未难以访。果此,咱们进行了切于实用的编译,将今人常用和尚能访求的物类加以收录,以使该译本更利于天下生夷易近正在家居日用饮食时加以披览,使一样平常所食之物实反发挥养生、疗疾的功效。朝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
李时珍家四代行医。少年李时珍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对医学很感兴趣。但由于当时医生社会地位低下,父亲希望李时珍跻身仕途。李时珍曾于14岁时考中黄州府秀才,后来在17岁、20岁、23岁时3次赴武昌应试,没有考中,于是决心弃儒从医,继承父业。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十七
我对人的生命,从其孕育之始,来保持最高的尊重。这句话摘自1948年世界医学会《日内瓦宣言》,500多年前,李时珍没有读过,但是他做到了。
——我所经历的痛苦,不想再让别人承受。所以,这条路是我的选择,而且,我会无怨无悔的走下去。从乡野村医到宫廷御用,从民间到紫禁城,从人世的至悲至苦到至欢至乐,你都一一经历过,击攘过,见证过。
你也不曾忘记,你的职业便是生命的维系。是不甘于锦衣玉是的'禁锢吧,也许,这小小的皇宫并不是属于你的天地。
所以你离开了皇宫,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行程。
三十年的流淌,三十年的伏落,而你却从未改变过,不被风头大势所左右,不因荣辱富贵而变迁。一如三十年前,天下疾苦,牵肠挂肚。
无论徐阶是否斗倒了严嵩,无论张居正是不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都不关李时珍的事。他只是一个医生,他知道,生命很珍贵,也很柔弱,作为一个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生命的存在。
这就是明代医生李时珍的觉悟,以及他抛弃荣华富贵,历经困苦三十年着书救人的唯一动机与目的。他悲天,他更悯人。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最伟大的人是没有派系的,最伟大的爱是没有分别的。我没有读过《本草纲目》,但我知道,它救了很多人,中国人,外国人,而且,还会继续救人。
有了它,生命就多了一分期盼与希望。
所以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并以本草纲目命名,以纪念这个医生,这个超越信仰与差别,一一己之力挽救无数人生命的伟大人物。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十八
中国医药举世闻名,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医药学家标榜千秋,明代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这就是李时珍。
李时珍,生于1518年,字东壁,晚年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从小就受到了医药方面知识的熏陶。李时珍幼时多病,每次大病都经他父亲精心调治才转危为安,因此他对病人的痛苦和医药的重要,有着深刻的体会,14岁时李时珍考中秀才,但其后三次乡试都未中举。在心灰意冷中,李时珍同科举仕途告别,投身于先辈的行业,并把毕生精力花费在药物学研究上,他的勤奋和天才,使他成为一代名医,和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药物学家。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34岁的李时珍开始着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写好这部书,尽量减少错误,李时珍特别注意深入实际考察,除了走遍自己的家乡外,还到过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江苏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采集标本,搜罗单方,有时还进行类似药理学的试验。
李时珍还参阅有关图书八百多种,经过二十多年的辛勤劳动,三易其稿,《本草纲目》终于在1578年全部脱稿,晚年的李时珍,非常关心《本草纲目》的出版,但他没有等到这一刻,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5岁,三年后,《本草纲目》终于在南京出版。
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裨《尔雅》、《诗疏》之缺。”
《本草纲目》190多万字,共五十二卷,十六部,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绘图1100多幅,并附着11000多个药方,以正名为纲,举纲张目,分述各药的释名、集解、气味、主治、修治、发明、正误等。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十九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圣李时珍历经三十余年写成的。
翻开书,我第一眼就看到《本草纲目》这本书条理清晰。全书共436页,1000000多字,分草部,菜部,果部,谷部,木部,禽部,虫部等好多种啊!
他没有采用《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而是另辟蹊径,正名为纲,纲下列木,纲目清晰。书内对所记录的药材的形态,功能,方剂都有记载,而且每一味药都附有插图。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连平常炒菜用的葱,都可以用来治感冒
这本书里有大白菜,红色的萝卜,好吃的莴苣,大大的冬瓜等等等等,有我认识的、有我不知道的,有平常饭桌上就能看到的、有藏在山中不易被发现。这些东西原来都是可以治病救人啊!
我很好奇,李时珍是怎样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采集到那么多的药材并画出它们的呢?
看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李时珍身背药篓、脚穿草鞋;披着蓑衣、拄着拐杖,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间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看到了李时珍顶着烈日的炙烤和蚊虫的叮咬,仍然不停的脚步。
那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来试试看,有什么功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摘了一颗。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飞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在当时人们称鲮鲤,其实就是今天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当时,有一位名医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蚂蚁进入甲内,然后闭上鳞甲,潜入水中,打开鳞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来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食蚁这点。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扒开蚁穴,进行舔食,而不是装死抓蚂蚁。他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他错误的地方。
从这几件事上,不难发现李时珍坚定的信念,对医学热爱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许多的医学知识,了解了许多生活中的医学小常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里的知识能流传的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幸福。
我还要学习李时珍对医学的热爱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把它用在学习上!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二十
资料
不列古方,不论脉证,而古圣殷殷治世之意,灿然如列眉。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致知在格物,则是书也。非徒医家之书,而实儒家之书也,其远胜于希雍之颐诸人也固宜。或以本草之名始见汉书,平帝纪、楼护传,几有疑于本草经者,然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见于三皇纪矣,因三百六十五种注释为七卷,见于陶隐居别录矣,增一百十四种,广为二十卷,唐本草宗之,增一百三十三种,孟昶复加厘定,蜀本草又宗之,至郡县本属后人所附益,经但云生山谷生川泽耳。洪范以康宁为福,雅颂称寿考万年,又何疑于久服轻身延年,为后世方士之说哉,大抵儒者之嗜学如医然。渊源,其脉也,覆审,其胗视也,辨邪正,定是非,则温寒平热之介也。观察方闻缀学,以鸿儒名,海内求其著述者,如金膏水碧之珍,凤卿好博闻,研丹吮墨,日以儒为事。则上溯之羲皇以前,数千年如一日,非嗜之专且久而能然耶。顾吾独怪是编中,无所谓治书癖者,安得起神农而一问之。
嘉庆四年,太岁在已未,冬十月望日,宣城张炯撰于瞻园之灌术庄。
神农本草经读后感篇二十一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
关于《本草纲目》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公元1578年,年届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纂的这部书的书名。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阴毛治蛇咬、女阴毛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部分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绅们的欺压。这股势力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言闻产生了改换医户地位的想法,决定让李时珍走科举道路,这样可以取得一官半职,荣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迎接科举考试。
李时珍从小爱好读书,在14岁那年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三次都失败了。有一年,蕲州一带,河水上涨,淹没了田地,又淹没了市巷,农田荒芜,疫情严重,肠胃病到处流行。蕲州官府举办的“药局”,不替穷人看病,穷人有病,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医治,临走时,个个都道谢不绝。这一切都被李时珍看在眼里。李时珍20岁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结核),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几乎把命送掉,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病治好了。李时珍愈想愈不愿走科举道路,向父亲表示,立志学医,做一个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答应了。
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李时珍的读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脚”。由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杀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后来又以附子和气汤治愈富顾王适于的病症而被聘为楚王奉伺正。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摘错了,就会闹出人命来。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再仔细地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等。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是“草木不分,虫鱼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蓣”应列菜部,古代的本草书列入草部;“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而有的本草书说成是一种;“兰花”只能供观赏,不能入药用,而有的本草书将“兰花”当作药用的“兰草”;更严重的是竟将有毒的“钩藤”当作补益的“黄精”。李时珍认为古代本草书上那么多的错误,主要是对药物缺乏实地调查的结果。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时,李时珍已经35岁了。
过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认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修改本草书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李时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荐,4l岁进入北京太医院,并担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 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透顶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药,还想做神仙。太医院中的医官们,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仅向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时又翻遍了历代本草书,企图从中获得长生不老之药。有的医官说“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死”,有的医官说“炼食硫黄,可以长肌肤益气力”;有的说“灵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听到这些无稽之谈,更下定决心准备修改本草书。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李时珍为了修改本草书,对各种医书上的不同记载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搞清形态相似的苹、水萍和萍逢草,曾到家门口的雨湖,还到较远的马口湖、沿市湖、赤东湖进行采集,耐心观察比较,终于纠正了本草书上的长期混乱。
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李时珍定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格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和中风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穿山甲又叫鲮鲤,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蔓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时珍不仅对植物药、动物药进行仔细的调查、观察,对矿物药也做了不少调查工作。他曾到过铜矿、铅矿、石灰窑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草书的记载,铅是无毒的物质。李时珍为了了解铅的性能,深入矿区,见到矿工们的艰苦工作条件,写道:“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砍取之”通过对矿工们的健康调查,认识到铅是有毒物质,“性带阴毒,不可多服”。同时又掌握了铅中毒会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现黄疸症状。“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水银”据以前本草书记载,言无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为长生不老之药。确有其事吗?李时珍通过调查,认识到水银是由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来的(“汞出于丹砂”);水银和硫磺一起加热,可以变成银朱(硫化汞);水银加盐等,又可以变成另一种物质,名叫轻粉(氯化汞)。由此,他记述水银是一种“温燥有毒”的物质。“若服之过剂”“则毒被蒸窜入经络筋骨”,“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破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疾癌,其害无穷。”李时珍又根据六朝以来久服水银而造成终身残废的历史事实,驳斥了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并写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
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医药家;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61岁(公元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在他的学生、儿子、孙子的帮助下,使《本草纲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立碑纪念。解放后,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52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