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评价的体现。怎样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和文学修辞手法,使读后感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这些读后感或许能唤起你的共鸣,引发更多的思考。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一
说实在话,我对作家莫言并不是特别了解,直到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形形色色的评价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接受一位朋友的推荐,找到他的代表作《檀香刑》,抽空读了它。
一段行刑场面的回忆,一场血雨腥风的起旋,令人毛骨悚然,这样的开头,竟然插在凤头部分,我不太理解,随着故事的深入,仅用“粗俗淫荡”作评价显然是冤枉了这部作品,至于黑色幽默倒是有点。因为写实,所以震撼,我终于鼓足勇气看完了这部饱含血泪的作品。
眉娘的浪、小甲的傻、知县的伪共同支撑着作品前半部平衡而又稳定的生活格局,偶尔的小风小浪不外乎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地方乡绅的礼尚往来和乡野村民的哭笑唱跳,他们总体封闭在自己的生活圈里,折射的是清朝晚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生活状态。然而,赵甲的到来像一颗石子,在这样平静的圈子里激起一堆浪花,并随着事件的发展越荡越大,在当地人眼中,他是京城来的大人物,还是很有名气的侩子手,他亲手葬送了数不清的人命,这样的人物出场,暗示着惨剧即将上演。紧接着,窃国者袁世凯粉墨登场、国外势力的入侵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悲剧,也奏响了大清灭亡的悲歌。
一根虎须看出每个人的本相,无疑带上了魔幻色彩,豺狼虎豹驴蛇猪……在我看来,又何尝不是按照动物界的特性给每个人物对号入了座。通过小甲这样一个看似傻帽的人物来透视其他人物,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虎须给小甲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境,也给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看透了一些人的嘴脸,不知是小甲的幸运还是小甲的不幸。
大清朝的腐臭之气从刽子手回忆的一点一滴,上下官员的一举一动,洋鬼子的狂妄自大中弥散开来,近乎变态的残忍刑法,媚上欺下的镇压手段,趾高气昂的侵略姿态,在这样的晚清悲歌里,知识分子们开始了思想救国,平民百姓们开始了暴力抗洋,戊戌六君子是维新派代表,也是资产阶级的代表,然而终究变法失败,自身难保,轰轰烈烈地死在了刀口下。以孙丙为代表的农民也揭竿而起,企图暴力抵抗洋人的侵略行径,可惜带着愚昧色彩的义和神拳抵不过先进的洋枪洋炮,甚至抵不过他们内心深处的劣根性,他们失败了,引来了更多的镇压和杀戮。戏台、刑台、升天台,台上台下,无不在唱着同一台戏,大清快亡了,甚至像受刑人一样任人宰割,苟延残喘。
猫腔戏的喵呜喵呜唱出了悲欢离合,唱出了每个人的酸甜苦辣,成为了整部戏的线索。眉娘对钱丁的爱恨情仇,小甲看似不解风情的胡言乱语,赵甲的麻木残忍,袁世凯的阴冷残暴,钱丁的无可奈何,一群叫花子的热血仗义,孙丙的顽强不屈,串成了一部精彩大戏,悲壮的历史厚重感令人不忍翻阅却又不得不仔细回味。维新派之悲,悲在自身的软弱和不切实际,农民英雄之悲,悲在愚昧落后,悲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所有人的悲,抹上了时代烙印,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
一句“戏……演完了……”我如梦初醒,故事到此算是结束了,而灵魂深处的悲歌,似乎没有一唱到底,最后一群人的觉醒中,希望的曙光在慢慢升起。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二
《蛙》,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作家,仅仅是题目这一招似乎已经胜出很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们。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倒不是向我一开始想的纯粹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么一追溯,便显出此中真意了。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在此只想谈谈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三
坐在车上没事干,翻看了一下前一段时间很火的莫言的《蛙》,首先选择看这本书呢,我也承认有一定的跟风因素在里边,莫言拿了诺贝尔 奖,然后大家都拿他的书来看,我原本一直都坚定自己决定不看的,但是那天到了图书馆,又恰好看到了这本书,就借了回来看,看名著,于我而言呢,是了解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看看在那个时代,人是怎么生活的,其实,之所以可以成为名著,相信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我觉得最重要是它也可以映衬将来,也就是作为读者所生活的时代,如果名著仅仅反应作者的时代,那么那些名著一定早就落伍啦。
读着莫言写的《蛙》,书中的主角是姑姑,对于姑姑这个人,怎么说呢,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娃娃,国家支持生育的时候,她帮人们接生,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她就用她自己接生的双手来打胎。我很佩服她,她对共产党的命令是深信不疑,坚信党的每一个决定即便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质疑,当自己的亲人因她而死了,她也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这样一个人,当然就像姑姑她自己说的那样,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像她那样认真执行党的每一个任务,那样的话,中国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其实好像说的挺对的,想当初要是中国的人口无法收到控制的话,那么到现在发展也是要受到限制的哦。
也许是受到了诅咒,认真执行任务的两个主要人物都没有机会生小孩子,小狮子是书中那个“我”的第二个老婆,一心想要为“我”生一个儿子,但是始终是没有,后来索性就采用比较现代化的一个办法代替怀孕。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为了生一个儿子,居然可以接受这样来的小孩。也许这就是时代造就的吧。
相比而言,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我”的第一个老婆王仁美,虽然说这个人比较神经大条,但是怎么说呢,她怀了第二胎,“我”好言相劝之后,还是决定了打胎,只可惜后来没有保住命,唉!
这本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简单的理想,有自己的一份坚持,姑姑的坚持就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要用心的执行党分派下来的任务”,是啊,年轻的时候,姑姑是轰轰烈烈的坚持着,但是老来呢?她开始怀疑自己了,认为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同样,和姑姑一起的小狮子,年轻时和姑姑一条心,但是老了之后,居然做起了完全相反的事情,为了得子,不惜找人代替怀孕,是不是有点讽刺的味道呢?你说这样的人,等到了很老的时候,最最值得自己回忆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自己引以为荣的计划生育的执行呢?还是最后逆反计划生育的代替怀孕事件呢?他们为国家做的事情,国家感激他们,但是作为一个人,如何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呢?也许真正的伟人是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的,就像为了统一全国而犯下大量杀生的那些帝王,我想知道,这些帝王们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后悔过呢?也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别人做的个别事情是无法影响时代的前进步伐的,但是这于一个人而言又代表什么呢,所以说在时代背景下看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说到这里突然间觉得人真的好渺小哦。
百度了一下关于这篇小说的介绍,说是体现了人文关怀,如果是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人呢,是不是应该在事业,想要成为一个伟人之前,先作为一个人来想一想呢?一个伟人,到了晚年发现有一个儿子流落在外,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最后说自己最遗憾的事情是对不起谁谁谁,何苦呢?最终的,我们还是只能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既然说人对于时代来讲是渺小的,但是每个人对于自己都是唯一的,与其让自己在一个无限大的空间里承担一个可有可无的伟人,何不考虑一下在自己这个简单的世界里成就无憾的自己呢?哎,也许要是每个人都先成就了自己,那么可能就来不及成功了吧,我也弄不清楚到底应该谁先谁后。要是真的像我说的那样,那么岳飞,戚继光这些民族英雄有何以存在呢?我也不知道了。也许这些人的小我和大我是统一的,所以就无所谓以何种形式存在了吧。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四
1.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2.俺对着那面水银玻璃镜子,悄悄地那么一瞅,里边是一个水灵灵的风流美人。俺自己看了都爱,何况那些个男人。尽管因为爹的事俺心中悲酸,但干爹说心中越是痛,脸上要越是欢,不能把窝囊样子给人看。好吧好吧好吧好,看吧看吧看吧看,今日老娘要和高密城里的女人们好好地赛一赛,什么举人家的小姐,什么翰林府里的千金,比不上老娘一根脚趾头。
3.我跪在地上,给师傅磕头,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其实,舅舅的死活我并不关心,我关心的还是我自己。我的热泪盈眶,是因为我想不到白天的梦想很快地就变成了现实。我也想做一个可以不动声色地砍下人头的人,他们冷酷的风度如晶亮的冰块,在我的梦想中闪闪发光。
4.嗨,都说是人活一口气,还不如说人活一口食儿。肚子里有食,要脸要貌;肚子里无食,没羞没臊。
5.他想起自己的恩师余姥姥的话: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执行台前,眼睛里就不应该再有活人;在他的眼睛里,只有一条条的肌肉、一件件的脏器和一根根的骨头。
7.一群如痴如醉的观众,犹如汹涌的潮水,突破了监刑队的密集防线,扑了上来。疯狂的人群吓跑了吃人肉的凶禽和猛兽。他们要抢那只耳朵,也许是为了那只挂在耳垂上的金耳环。师傅见势不好,风快地旋下失足妇女的另外一只耳朵,用力地、夸张地甩到极远地方。疯狂的人群立刻分流。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五
前天晚上,得知作家莫言荣获20__年诺贝尔文学奖,赶紧看网上评论。发现看法不一。莫言本人对此很低调,这是肯定的,没有一个获奖者张牙舞爪。官方媒体也说,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情,一反几十年来对诺奖的爱恨交加的贲张情绪。多数普通人的反应是祝贺、高兴,另有一些人不以为然。
我个人,惭愧得很,没读过这位作家的一本书。只看过从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老实说,我对电影《红高粱》感觉很一般。我认为,那不过是编剧导演编造的一串诡异故事,跟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搭界,甚至有丑化的成份。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而这,正是吸引无聊观众的地方。如果老外靠这个了解中国人,那是走错了门路。
在没读过一本书的情况下,我不敢对莫言获奖一事发表任何看法。为了弥补我的不足,赶紧搜索下载了他的最近的名作《蛙》,开读。
有人对类似我这种作法不感冒,说有赶时髦之嫌。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当人们都在纷纷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就是,你最好对这件事有一点儿起码的了解,然后才能看懂别人的议论。否则,你就是自绝于人民。
于是开读。从晚上9点看,看了一个小时,困了,睡觉,第二天,就是昨天,看了一天,今天早晨7点多终于看完。对于我这种看书如同老牛一样慢的人来说,每一本小说都是一种折磨。好在终于看完了。
读后感?怎么说呢?只能概括成一句话:还行。还行的意思就是,你看了,总比不看强。但假如没看过,似乎也没有什么损失。毕竟我看小说不是消遣。我消遣的方式很多,小说还排不上号。
再次一层,文学欣赏除了思想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种美感。老实说,从莫言的这本小说中,我没怎么感觉出美来。也许是我的理解水平问题,那就怪不得人家,就像我听不懂交响乐一样,不能怪贝多芬们不好。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六
《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壮阔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女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之所以取名“蛙”,并不是因为文中充满对蛙声的描写,而是因为它的谐音“娃”,突出了主题——生命的歌颂。
在文中,姑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两面的:送子娘娘和杀人妖魔。
姑姑首先是一位乡村医生,人称“送子娘娘”;她也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们称她为“杀人狂魔”。对于她来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痛苦之中。
读《蛙》其实会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的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莫言的书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就是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正如弘一法师在圆寂之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脚下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又如曾国藩所说:人生在世,应该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无敬畏,则行无所止,于是胆大妄为,伤天害理,所以必自取灭亡。
心存敬畏,常怀悲悯,我们的情感将更加丰富沉淀,我们的心灵将更加美好丰盈,我们的人生将更加从容不迫。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七
我很喜欢莫言,可是我的老婆不喜欢,说他的小说没有美感,难以卒读。
的确,莫言的小说“看上去很丑”,里面的形象都不怎么光鲜,甚至文学传统里一向光明的母亲形象,在他的笔下,也大打折扣。比如《欢乐》里的母亲,说话漏风,形容邋遢,甚至满身虱子,连老鼠都肆无忌惮地爬过她的身体。而他的乡亲,在他的笔下,都是满嘴“猪屎牙”,长相难看,言辞鄙俗。他甚至诅咒他周遭的绿色,说它是最肮脏的颜色。
可是,他的小说在暴露这些真实的外在的“丑陋”之后,所留下的些微的内在的美,不是更真实和可贵吗?比如言情小说网《欢乐》里的母亲,虽然形象委琐,怕媳妇而且迷信,但是为了送她的小儿子上复读班,去向人乞讨;而且乞讨时讲述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撒谎来欺骗他人的同情;当她的儿子说她“丢人”时,愤怒地打了他。这不是美吗?在那一刻,这个母亲的形象,不比那个所谓的“风流倜傥”,绰号“大学生”的小儿子“永乐”美多了吗?甚至在“他”看来可恶的哥嫂,在生活的重压下,仍让他再复读一年(已经是第五年了),这不是人性的美吗?让他感到少有的温暖,让他欣赏自己的乳房,对所有人,包括他的母亲和蔼可亲的鱼翠翠,不美吗?在都市小说的末尾,附上的中学生习作,正是通常所谓的“在生活中提炼出的美”。可是在这些文字里,哪里有她母亲真实的形象,哪里有她满腹的艰辛?这样的美,是“隔”了一层的美,比正文里的“众多卑微,丑陋掩盖着的美”,深度差多了。
以前,我认为莫言的“大杂烩”总裁小说文字还需要锤炼,那个时候我想到的还只是文字的“精练,美化”;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更具有挑战性,那就是不应该美化,而是“真实化”。“大杂烩”在某种形式上有所突破,展现出了部分的真实,但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以赛亚柏林说“真善美”其实并不是统一的,真的,往往不善,不美。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还是应该有所统一的。因为“假”的美,最终还是不美的。要美,还是离不开真。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八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200字
莫言小说《蛙》读后感200字
万心姑姑是一位双手沾满鲜血的妇产科医生,经她之手来到世界的孩子不计其数。她响应国家的号召,高举计划生育的大旗,在万人咒骂和乱棍之下,也是她亲手毁了那些即将诞生的生命。她是天使还是恶魔?她只是那个特定时代推动历史前进的小齿轮。故事中远不止她一个典型人物。
本书名写蛙,实写娃。阐述了时代浮沉里孩子的出生、成长和经历,又写了政策对生育的影响,反应劳苦大众对生育后代的观念,孩子的存亡对各个人物和家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真实的素材,接地气的言语,经莫言先生之手,烹调出一顿可口的饕餮盛宴。细细咀嚼,意犹未尽。
《活着》读后感200字
主人公福贵自小生活富足,但活得糜烂。他输掉了祖上积下的全部家财后才慢慢开始懂得活着的意义,因此即使每次祸病降临生离死别,他都流着泪咬着牙努力地活下去。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最有趣的是福贵从屠宰场“救”回来的那头老牛也叫福贵,这头牛就是福贵晚年的缩影,他(它)幸运地从死神手上逃脱,但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上了年纪又无后侍奉,七老八十还不得不下田干活,福贵欺骗老牛家珍、凤霞、有庆、二喜和苦根都在和他一起干活,这何不是福贵自我安慰家人陪在身边,这就是他活着的寄托和念想啊。
感谢这十本书给我带来的宁静。只有在褪去浮躁的时候,才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该怎么做。,希望能帮助您!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九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篇完整的小说,一来是条件限制,在这个偏远的农村是找不到书店的,别说新华书店,就是普通的报亭都看不到;二来,似乎年龄越大,离书反而远了,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王胆的死等等等等。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十八大再次强调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基本政策之一,但是人权至尊。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十
对于我而言,莫言和我有太大的距离:天才般的感觉,我没有;超凡的想象力,理解不了;宏大的视野和更加宽广的意蕴,看不懂;山东高密乡的风土人情,不了解。总之,《檀香刑》读起来吃力,难怪有的人说,《檀香刑》需要有强大的内心的人才能读,“看《檀香刑》,可能要做好受刑的准备,因为满纸都是既魔幻又写实的粗野文字,看过就如让人让人被粗砂纸打过一遍。”自认为不是内心强大的人,即使我硬着头皮读完了,也是看不懂。
以后读书,不能跟风,要读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十一
前些日子,爸爸从六合带回一本小说,小说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里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万心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记得四年前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也有同样的遭遇,妈妈因超生而东躲西-藏。我从小就一直待在妈妈身边,从未离开过她的怀抱,我整天以泪洗面,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爸爸回来帮我挂了十天水。后来听大人们说弟弟没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妈妈回来以后我一点没怪她,相反,我觉得妈妈是伟大的勇敢的!
妈妈是幸运的,书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顾她的生命没有轻易离去。妈妈回来时明显瘦了许多,她看见别人的`孩子总要抱一抱,我知道妈妈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当这时我就心如刀割。20xx年一个新生命降临在我家,这个家又充满了朝气!
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蛙》由四封信一个剧本构成,讲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乡村妇产科医生六十年来落实计划生育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新中国波澜壮阔的生育史。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十二
莫言
散文
源于本性,回归本心。读者读了之后,有哪些高见?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莫言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读了莫言的《吃事三篇》(《吃的耻辱》、《吃相凶恶》、《忘不了吃》),我想起了一个久远的故事:
爷孙俩牵着毛驴过街,街上的人嗤笑说:“这两人真是死心眼,放着毛驴不骑。”爷爷把孙子扶到驴背上,自己牵着驴。街上的人又笑孙子不尊老。孙子下驴,爷爷骑驴。人们又骂爷爷不爱幼。于是爷孙俩都骑在驴背上,人们又骂这爷孙俩太过残忍,弄得爷孙俩无所适从。
这个故事更让我想到了做人之难,做事之难。
莫言是个坦诚的人,他一点也不矫饰;他真实而不虚伪。他可以敞开胸怀给人看,甚至可以剖开五脏六腑给人看。毫不掩饰自己的缺点,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对于一个作家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肚子大,能吃,本无可厚非,是个人生理特征的外在表现,有什么必要掩饰的,拿捏的?吃相凶恶,狼吞虎咽,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又有什么必要装腔作势,故作高雅呢?在大家吃饱喝足的时候,他把剩菜剩饭倒进自己的肚子里,也是他从小生活贫困,经历了饿的折磨,所以才对粮食格外珍惜,这是节俭的表现,是美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嗤笑人家呢?吃请时吃饭奋不顾身要遭嗤笑,自己花钱请人吃饭吃相凶恶也要遭到嗤笑:“你看莫言,非要把那点钱吃回来不可。”甚至上纲上线,“要是中国人都像他一样能吃,中国早就被他吃成水深火热的旧社会了。”无奈莫言的母亲把它归结为“命”,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儿子。
人有一张嘴,是用来赞美的,而不是用来贬斥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文人,评论家,更是“损”,也更会“损”。把“多劳多得”说成是多“捞”多得。不出力,只用手便可得到。把“赵、钱、孙、李”说成是“造钱送礼”。把“顺理成章”说成是“送礼成章”。似乎这世界就没有美好的东西可以赞美。什么都往坏处想。只会发现社会的阴暗面,却永远发现不了它美的那一面。
有发现缺点的眼睛在看,有诅咒的嘴在骂你,我们活着有多难你便可以想见了。所以活着只能装:装酷、装帅、装高雅。放个屁也不能通通顺顺,更何况是吃,就该文雅、拿捏。
生活中也是让人无奈,你过好了,遭人嫉妒;过穷了,遭人耻笑。你穿得光鲜,人家说你显摆、得瑟;你穿得朴实,人家笑话你寒酸。你靠前了,人家说你假积极;你不靠前,人家说你耍情绪。反正你是大肚老婆骑刬驴——靠前靠后都不行。
中国人就是喜欢在伪装中生活,什么事情都要遮遮掩掩,说的是仁义道德,行的是男盗女娼,尤其是那些高层人物,冠冕堂皇得让人敬仰,行为肮脏得却使人不齿;说得那么高尚,行为那么卑劣。
想到文学,更是虚伪透顶,明明是人的本能行为,人人皆为,却不敢诉诸文学。明明是读者最想看到的画面、镜头,可当画面、镜头出现时,又假装不敢看、不忍看。明明看了过瘾,却又骂人家是流氓文人。虚伪之至!人生无奈呀!
最近,我开始对莫言的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渐渐的着迷了。他的文章好词并不多,并不像那些大作家所拥有的优美的语句。但,他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会去用某种事情来表达出一个道理,让人去明白真正的对与错。并且还时不时的会引用一些古人说的名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篇我对此大有感触的文章:《乐游书海》。
这只是一篇散文,莫言在大学时写的。
他着重描写了在大学时读书的作用。上大学是从学习渐渐的融入到社会当中。而你在大学不读书,大学就等于白上,而你到社会当中,就什么都不会干,会得到被人的嘲笑与讥讽。而读书就是让你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做事。书中经典的语句,让你得到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经验,并净化了你的心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必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但实际上有多少人去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莫言在此的理解是:这只是古人认为只要读书,黄金和美人就会来到我们身边。而这只是他们对读书的向往。而我认为,他们这种想象并不离谱。书中的语句与知识,能让你学会怎样去善待别人,与人接触。而这样,你就会“美丽”,许多人会喜欢你。黄金和美人不就不知不觉的来到你的身边了吗?尽管没有财富与美人,书中的语句与知识,让你学会与人接触,你这样不就可以容易融入社会了吗?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大学奋力读书的原因了。
以前人们愤苦读书的精神现在人们都转化成了打游戏了。其实,读书比打游戏更有乐趣。就算是小说,也有它的价值,也是知识的获取啊!
如果你想让财富和美人来到你身边,那就快快来读书呦!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莫言在《莫言散文》中写到“真诚恰恰是文章,尤其是散文、杂文的灵魂,除此之外战斗性恰好也是散文的灵魂。”素来是喜欢看散文的,一来散文以一种真实的叙述源头展现了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二来散文不似小说之中的些许桥段给读者带来一种矫揉造作的视觉效应。譬如:莫言的一系列作品都以自己的故乡--东北高密乡作为写作背景,《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初读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写实的白话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爱胡乱说话,母亲让其少说点话,后取名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惊人,吃饭的时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这些都是来自于此书的笼统感官情节,后再读此书,则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处,比如:将其自己的文字比作乌鸦的嚎叫,愿者便听,不喜莫怪,当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处描写是尤其深刻的,他说自己在地铁站看到一位枯黄娇小的中年妇女用乳汁喂养怀里的婴儿时,使其泪水夺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亲,后来由这灵感写了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在母亲过世之后的阵子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昼夜不分的开始写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体重竟然涨了5斤。
细读此段便能切身体会到作家当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乱写一系列杂文的指引,如:会写冗长不修边幅的文字,会写没有逻辑条理的文字,会写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语的文字,而这些都是充当被积攒了多时的内心情愫在写字的一瞬间一股脑儿被投掷下来,有点像十月怀胎的少妇,遭遇孕育期间的阵痛继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话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唠嗑一词儿诠释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写归类在文采的范畴内,以为深度的散文写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内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觉那种快言快语的凛冽感早就脱逃文采的范围,散文与文采无关。用作家乔叶形容风骚与性感的区别应用于言语和文字的区别,则可以略加改之为:如果说言语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则是清茶慢泡的。言语是张牙舞爪的,文字则是素手杀人的。言语是招摇呐喊的,文字则是落地生根的。言语是烧人眼的,文字则是润人眼的。言语是气球,炫得高,文字则是磁铁,引力大。言语是浅层之技,是技则会技穷,文字则是魅力之果,果成则芳香无限。
觉得文字的张力不在于字数的长短,而在于语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结合《莫言散文》的有关论述,不管是散文还是何种面世的文字都是讲求“真诚”,在当今科技已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言,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接踵而至,音乐、电影、更是以一种商业一体化的模式出炉,当然文字作为这种廉价商业的形式而论,讲究的是写者的操守以及读者的认同。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十三
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我不得不拜读一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当我读《红高粱家族》、《蛙》、《食草家族》、《十三步》等作品的时候,我为其充满速度的叙述、斑斓的意味、锋利的究诘和卓越的语言才华而兴奋不已。
小说的名字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说起计划生育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
以前有个澳大利亚网友,他说,每10个加他的好友,就有4个中国人。我说,大概你特别受中国人欢迎吧。他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当时,我几乎忘了中国人几十年来为计划生育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小说中一段纠结的感情。这段情不是秦河对万心的忠诚,不是陈鼻对王胆的呵护,不是万足对王仁美的愧疚,而是王肝对小狮子的单恋。十二年的时间,王肝给小狮子写了五百多封情书,可以想象,王肝是怎么把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装进信封,等待小狮子的回信,可是,没有,直到小狮子嫁给万足,也没有给王肝回过只言片语,因为王肝的信小狮子一封也没看到,信全被万心扣下了。没有回信,王肝依然痴痴地写下去,从第一封到第五百多封,这是怎样的痴情啊!令人费解的是,头发蓬松,塌鼻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看来,爱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小说中一场无法忘却的过往。这部作品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写起的,农村的落后贫穷,虽然我生在90年代,没有亲身经历那时艰辛的种种,但从长辈的口中我也了解很多。比如吃,爷爷奶奶说他们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煎饼,能抹点猪油或者卷点红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钙奶饼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了。如果能捡到飞机上投下来的压缩饼干,真是好运气了,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传单,飞行员降落伞,还有在手腕上画手表,每家每户发布票。还有那个时代村里的一个接生婆,会安胎,会接生,会打针,还会算卦,巫婆一样神乎其神。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十四
那棵最小的白菜是和莫言他们有很深的感情的。莫言非常讨厌那个老太太,我觉得莫言这种讨厌很正常,那个老太太不凭良心说话,本来很好的白菜一下子就毁在她的手中,弄坏了又还回来了——太不讲理了吧!
莫言的母亲其实也很舍不得那棵白菜,那棵白菜是他们及时拯救、小心呵护才得以长成的。她表面对老太太很客气,但肚子里面的那股火可想而知。可莫言也应该体谅母亲,并不是她不讲信用,只是实在没有东西卖了,只能卖那三棵白菜了。
而莫言用草棒在地上划算白菜价钱,是就地取村,还是当时穷到连纸和笔都没有呢?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十五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他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十六
《莫言
散文
》表现了富有感性化的风格,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那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莫言散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像我这样的平民百姓,若对莫言那样的大作家评头论足,似乎有点不自量力。又想,莫言是位大作家,众多作品是要人读的,我就是读者之一,发点“读后感”似不为过。当然,假若莫言先生从此剥夺我作为他的读者的权利,我也无所谓——又不自量力了,人家对咱哪屑一顾。
因了张艺谋一部电影,才返回头去看莫言的小说,感觉平平。那天去书店,看到他的散文集《北京秋天下午的我》,封面设计、纸张、字体都是我喜欢的那种,便买了来。
名作家的书似不需要序的,谁有资格为其作序呢?文人相轻么,要序也是自己序。这本散文集就没有序。全书共108篇文章,其中48篇是序或跋,多是为别人所写——以次也或证明莫言名人的身份。
莫言先后几次去过日本,对日本“朋友”不乏溢美之词,对日本似有特别感情,其实也正常。但作为一个遭到日本屠杀过的民族的后人,心里除了不舒服,还是不舒服——但愿是我狭隘的民族自尊心作祟。对胡兰成的汉奸行为,我是深恶痛绝的,即便他是风流才子,即便连张爱玲都甘愿为他“低到尘埃里去”。
昨天,到日本开始“暖春之旅”。“暖春”是我们的初衷,至于日本方面怎么想,有待观察。日本这个民族,自有其可恨之处,比如,一旦强大起来,就有可能伺机向外扩张。对此,希望国人,包括莫言,千万不要盲目乐观。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初读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写实的白话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爱胡乱说话,母亲让其少说点话,后取名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惊人,吃饭的时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这些都是来自于此书的笼统感官情节,后再读此书,则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处,比如:将其自己的文字比作乌鸦的嚎叫,愿者便听,不喜莫怪,当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处描写是尤其深刻的,他说自己在地铁站看到一位枯黄娇小的中年妇女用乳汁喂养怀里的婴儿时,使其泪水夺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亲,后来由这灵感写了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母亲过世之后的阵子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昼夜不分的开始写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体重竟然涨了5斤。
细读此段便能切身体会到作家当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乱写一系列杂文的指引,如:会写冗长不修边幅的文字,会写没有逻辑条理的文字,会写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语的文字,而这些都是充当被积攒了多时的内心情愫在写字的一瞬间一股脑儿被投掷下来,有点像十月怀胎的少妇,遭遇孕育期间的阵痛继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话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唠嗑一词儿诠释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写归类在文采的范畴内,以为深度的散文写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内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觉那种快言快语的凛冽感早就脱逃文采的范围,散文与文采无关。用作家乔叶形容风骚与性感的区别应用于言语和文字的区别,则可以略加改之为:如果说言语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则是清茶慢泡的。言语是张牙舞爪的,文字则是素手杀人的。言语是招摇呐喊的,文字则是落地生根的。言语是烧人眼的,文字则是润人眼的。言语是气球,炫得高,文字则是磁铁,引力大。言语是浅层之技,是技则会技穷,文字则是魅力之果,果成则芳香无限。
觉得文字的张力不在于字数的长短,而在于语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结合《莫言散文》的有关论述,不管是散文还是何种面世的文字都是讲求“真诚”,在当今科技已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言,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接踵而至,音乐、电影、更是以一种商业一体化的模式出炉,当然文字作为这种廉价商业的形式而论,讲究的是写者的操守以及读者的认同。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十七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师的小说,一口气读完了《蛙》。
小说带着我走进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让我似乎真切的和他们存在过一样。我难过,我愤怒,我鄙视,但是这都不能让我离开这本书半途丢掉,因为她同样牵扯着我的心。每一个人都为了生存而坚持着,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努力的坚持着,本来这应该是一副越来越好的生活蓝图,但是我忘不了王仁美那临死前的撒娇是多么让人心疼,忘不了王胆为了孩子是多么的勇敢无所畏惧,忘不了张拳老婆是多么的无可奈何,虽然她们违反政策,但那确实是鲜活的.人命啊还是两条啊!
他们活该被流产,这是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话,为了控制人口要不惜一切代价。我感到恐慌,人民还是通情理的人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让我难过。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工作没有宣传到位,人民思想觉悟不高,综合导致事情的发生,但是没有人坐下来研究一下文明的解决方案。
虽然我生在和平、和谐的新时代,但是我的骨子里是传统的。我对于计划生育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太多好感,总认为是不好的,但比之政策实行初期,大家还是文明的。我不禁佩服起万心来,她是多么的忠于党的事业才会有如此强的斗志和动力,不得不说她是伟大的,是忠诚的。
人的真诚不是伪装的,比较而言我最喜欢李手,他是真正的男人。对待朋友,不管他是多么的落魄他从不退缩,不会避而远之,是真心实意的帮助而非虚情假意。
我还是幼稚着,总以为会有理想状态,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我问老公:假如我像王仁美似得出了意外,你也会像万足一样吧!老公说:不会有那个意外的,我们会好好地过一辈子的。被我逼问急了,就说:我不会像他那样的。心里虽然知道男人遇到这事儿都会再娶的,但是听到老公这句话还是会感动的一塌糊涂。人啊,难得糊涂,难得糊涂好啊!!!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十八
《卖白菜》曾被选家选入年度短篇小说集,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还被当作小小说刊登在晚报副刊。时下,小小说的“小小说腔”令人生厌。这是一篇无“腔”的小说,真正的大家手笔。记得莫言曾经说过,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这个独特的腔调,并不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篇带“腔”的小说。
《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莫言的文字朴实,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文章通过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
莫言的《卖白菜》,开篇就把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是“1967年冬天”,一个任何中国成年人都知道是什么时代的时代:贫穷、饥饿……。莫言写的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象那个装白菜的“结满了霜花的腊条篓子”一样,真实得不敢肆意想象,不许魔幻,只能是本真的再现现实。
《卖白菜》小说语言平实、干净,故事也真实简单得要命。故事里有一个家,但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家里似乎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同侍侯地里的白菜,一同去卖菜。眼看就快过年了,无比激动的盼望之情在“我”心里已贮藏很久了。但母亲为了换钱不顾我的哭闹依然决定卖掉最后的三颗白菜。这个决定尽管残酷但也真实的反映了“我”家的生活境况。
集市上,遇到一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买白菜,当“我”见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很是伤心和气恼,最后“我”赌气多算了她一毛钱。小说中的“我”的做法的确不合适,但这却源于“我”对那棵小白菜的特殊感情和老太太苛刻的举动。等我放学回到家,已经卖掉的白菜又回到了家,母亲“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最后母亲哭了,小说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读着这篇小说,仿佛在想象中真实的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年代的北方农村,那彻骨的冷,和彻骨的穷。
不舍情:从播种的那一刻起,那颗小白菜就和作者结下了不解之情。它的弱小让无知的作者给它施了很多肥料,幸亏,它在母亲的抢救下,它活了过来。它就象是作者看着长大的孩子。作者说:“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如今,它就要成为别人桌上的佳肴了。所有的期望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失望、不解、疑惑、不敢相信……作者对它充满了回忆,充满了喜爱,充满了不舍。
自责情:刺骨的寒冷使作者将小白菜跌落在地,无论无意还是有意,这都是不应该的。“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看着母亲那因过度劳累和艰难生活而再也伸不直的背,作者也只能流泪了。“我”的自责之情相信所有人都能够体会。
懊悔情:这次悔恨让“我”至今想起仍沉痛不已。本是心头肉的小白菜,却被人指责;本就瘦弱的小白菜,却被剥了又剥;本来诚实善良的母亲,却被人怀疑。这都是一个买菜老老太太的所作所为。“我”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你既如此,我又何必诚信呢?再加之生活的贫穷,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不料此事被揭穿,母亲这次哭了。母亲的诚信被“我”摧毁了,她彻底感到悲伤,“我”的内心更是无限的懊悔。
作文必须重视细节,如果不善于捕捉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单薄。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
《卖白菜》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就是在这些冲突中塑造了一个虽然生活在贫困交加的时代,但依然坚强、慈爱、倔强和信守诚信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文章开头在决定是否卖这最后的三颗白菜的时候,母亲内心是很矛盾,母亲何尝不想留下它们过年,但家里实在是穷啊。
为了不让“我”哭,她恼怒地喝斥我,用“凛冽的声音”教训我,但是看到“我”手上的冻疮时,又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强调”对我说话,从“我”和母亲的对话中看出了她既有倔强的一面也有慈爱的一面。在集市上,“我”和那个个挑剔的孤寡老太太来之间的语言冲突是最激烈的了,看她把大白菜外边的菜帮子撕了又撕,“我”的心中的愤怒之火暗暗燃起,作者在算钱时给她多算了一毛。后来这件事被揭发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我”不过是想宣泄下内心的气氛之情,谁料到母亲会因此而伤心流泪。母亲这次哭了。以前,无论多大的事儿,就算是天要塌下来,母亲仍不会哭。从这些冲突中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作者的欺骗让母亲难过。
文章中的冲突是生活矛盾的反映,在矛盾冲突中母亲那坚强、倔强和信守承诺的性格彰显无疑。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十九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这段令人心酸的文字是感恩阅读系列《感恩生活》书中一篇莫言书写的.名为《卖白菜》的文章中的一段小节。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卖白菜时因自己多算了别人的钱而使白菜没能卖出去的经历。尽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喷喷的白菜饺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这小小的盼望成为泡影。但儿时的记忆也许会鞭策作者一辈子。
在文章里,我们和作者一起体味着生活的酸楚。可是,在人们过着酒足饭饱的生活中,却经常忘记曾经的清贫。比如说,有人从星级酒店吃饱喝足出来后,看见路旁那些可怜的乞丐,不但不给予他们帮助,甚至还辱骂、殴打他们。这些人都忘记了,自己也是清贫出生。再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吃饭时只挑自己喜欢的菜来吃,不喜欢的便统统倒在泔水桶里。他们都忘记了那首《悯农》诗;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交的高昂花费都是父母的血汗钱。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街上玩,无意间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爸爸,就给我15元钱吧,同学过生日,我总要意思一下的嘛!”儿子说。父亲叹了一口气:“你们同学怎么天天都过生日呀?唉,这……”“可是同学们都送,我不送礼,多不好意思呀。”儿子恳求道,“爸,求求您了!”父亲无可奈何,只好从皮夹里抽出15元钱来,给了儿子。父亲的嘴里发出一阵叹息的声音:“唉……如今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学会摆阔气,讲排场了。我们当年顶好就送一张自制的贺卡、书签什么的……”
当我们离贫苦越来越远,富裕更能告诉我们前人的遭遇。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目前拥有的幸福生活。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二十
假期闲来无事,拜读了莫言先生的《蛙》。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将书信,小说叙事和话剧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农村女医生的形象,以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贴近生活的史诗般的叙述,反应了中国成立后近六十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不管各种媒体是如何炒作宣传这本书的,我觉得这是一部写人,表现人性的小说。
首先,作品语言干干净净,很少旁枝逸出。作者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人内心的矛盾变化,人性充斥在作品的每个文字当中。其次,作品的布局构思颇为新颖。全书采用书信体结构,话剧形式的结尾。莫言说:“写了十几万字以后,我就觉得太复杂了,给阅读带来障碍,我想应该尽量地使这部作品回到朴素的叙述。所以最终采用书信体的结构,但是在最后末尾还是用了话剧的形式,把朴素的叙述让它插上两个翅膀,因为这个话剧里面注入了很多超现实的元素。因此在结构方面,我觉得也是有一些新意,所以这部作品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掉自己的某些过去重复(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全书五个章节分别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作者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
我认为整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是文章最后的独幕话剧,它以整部小说的叙事为背景拉开帷幕,将一段长故事大历史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从感性的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集体形象的舞台表演,从而使这个故事更能触及读者的灵魂。这是一部具有荒诞色彩的,融合了诙谐、戏谑、调侃、反讽、嬉闹、灵魂独白、戏中戏等文体风格的话剧。在剧本中,生下孩子的陈眉因为孩子被抱走而精神失常,到处寻找自己的孩子,甚至闯进公安派出所去诉冤。“我”一家子给生的孩子“金娃”办满月宴席时,陈眉闯进来抢走“金娃”,跑进一个以民国时期县衙大堂为背景的电视戏剧片拍摄现场。经过“县长”一番颇具讽刺意味的断案后,“金娃”回到了小狮子的怀抱。在话剧的最后一幕,姑姑展开了内心的剖白:她经常回想起那些因计划生育而死去的女人和她接生过的孩子。
整个话剧的诡异和脱离现实的表现力,明显得使话剧游离在了历史之外,作者通过这个途径将纯粹的事件上升到了生命和文学的高度,从而体现了生命、政治、文学之间的意义。同时,通过读整部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作者一直在写家乡的故事,但却跳出了故事本身,站在人类和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是许多小说家追求的目标吧。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二十一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作家,只是一个题目就已经足够吸引读者,赢过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读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并不是一开始我认为的只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样一说,会显示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小说中描写了做了50多年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60年间农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和实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艰苦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意图是赞扬还是批评,还是在酝酿更深刻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谈谈看完小说后的感受。
我过去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我是独生子女,我的亲戚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偶尔也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观念落后。
我一直认为计划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执行这项政策会如此困难呢?在小说中,在落后中国的一个落后乡村,“姑姑”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亲手除掉了2000多名胎儿,间接地摧毁了许多妇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莫言精品集读后感篇二十二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56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