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和灵活。在感悟中,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不足。下面是一些关于感悟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一起探讨。
听数学课感悟篇一
自从进入了新学期,我就有制订了一份学习数学的计划,在这三个星期的学习生活中,我逐渐又掌控了几个妙招呢!现在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吧!妙招一——掌控课堂我翱翔首先,抓紧课堂40分钟至关重要。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是知识的精华,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才能把这种题,这类题,这一个篇章的知识内容打上间坚实的基础。就像盖一栋楼房一样,我们首先要打好地基,打稳地基。
这样,盖出的楼房才坚固,才牢不可破。课堂上,我们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仔细、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然后练习把这样的题解答出来。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非常重要,需要多练习,把这些重要的知识掌握牢固。妙招二——两种习惯掌握强预习和复习这两种习惯对于我们的学习巩固非常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们应该预习课本,把这些知识提前预习一遍,在课堂上也可以和老师对比一下解题方法,看一样不一样。如果不一样,想一想哪一种简便,哪一种正确。这样的预习对于我们的学习有很好的效果。而复习呢,则需要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做一些跟课练习题。
这样不仅可以再次温习一下一天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习题来测试一天今天自己学得怎么样。如果有的地方掌握住,我们就要查漏补缺,再次自学学会这些知识。妙招三——快乐学习我最棒最后,我们还要每隔一小段时间来进行做一些奥数题之类的培优提高应用题。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学分数乘法,我的教辅书上就有一道非常经典的题目:有一辆公共汽车,在顺风的时候,时速20千米,在逆风的时候,时速15千米,已知此公共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7小时,求此公共汽车穿梭于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我思考着,脑子里萌出一个思路,可不可以这样算:把甲乙两地的距离当做单位“1”,去时的时间就是20分之单位“1”,而回来的时间就是15分之单位“1”继续约分。
去时的时间就是60分之单位“1”乘以3,回来的时间就是60分之单位“1”乘以4。由此推断出顺风此公共汽车跑了3小时,逆风跑了4小时,则甲乙两地则相距3乘以20或者4乘以15=60千米,则此公共汽车穿梭于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就等于(60+60)除以(60除以15+60除以20)=7分之120(千米每时)。做完这道题,我又仔细地整理以及再次分析了这道题,终于透彻的把这道题理解了。我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又总结了一下这种题,终于掌握了这种题的做法。
听数学课感悟篇二
我曾经听一位奥林匹克数学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数学就像鱼和网。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就像抓到一条鱼,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有一张网。因此,学习数学和学习数学的区别在于你是有鱼还是有网。
数学是一门很有思想的课程,逻辑性很强。因此,它总是给人错觉。
数学中的几何图形非常有趣。每个数字相互依赖,但也有它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例如,一个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r2,因为半径不同,我们经常犯一些错误。例如,半径为9厘米、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等于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在命题中,这个问题首先使每个人迷惑,使人产生错觉,巧妙地运用圆的面积公式,使人产生错误的平衡。
事实上,半径为9厘米、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不等于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因为半径为9厘米、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的面积是s=&pir2=92π。+62π=117&pi,而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面积是s=&pir2=152&pi=225π。因此,半径为9厘米、半径为6厘米的比萨饼不等于半径为15厘米的比萨饼。
数学就像一座山峰,伸向天空。当我们第一次开始爬山时,感觉非常放松。然而,我们爬得越高,山就变得越陡,这让人们感到害怕。此时,只有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才有勇气继续攀登。因此,站在数学顶峰的人都从内心喜欢数学。
记住,站在山顶的人看不到山顶。
听数学课感悟篇三
——《2013年5月两岸四地高效课堂观摩活动》听课心得
2013年5月17日至19日,由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科教新报社组织的湖南省首届小学数学两岸四地高效课堂观摩暨十年课改成果报告会在湖南电大体育馆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观摩了很多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有教学艺术客座专家——徐长青老师的《重复》一课,有大腕级的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台湾长什么样》一课,有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认识负数》一课,有睿智和大气的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还有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一课„„我看到了这些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置身于会场中,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看到了他们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徐长青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幽默的教学语言,以他独特地教学艺术和完美地语言魅力征服了所有在场听课的老师们。他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将数学思想融于课堂之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使听课的教师们感受到了教学艺术的完美。
回想起来:本节课徐老师不断设计悬念,理解感受、鼓励猜想、引发多元思维,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纠正经验偏差,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认识„„在具体的情景中不经意地又是刻意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在无意识的情境中交给儿童有意识的知识。
“情景一”:写名字。
课前徐老师在与学生谈话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卡片上,学生第一次写好后,徐老师又卖了一次关子,“刚刚有的孩子写自己名字时写的很小,如果让你再写一次,老师相信你会写的更好,把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本以为是为了便于与学生交流,上课点名,听完课后,原来写名字也是为后面教学:将重复的现象抽象成集合时做好铺垫,真可谓一举两得!
“情景二”:理发师的困惑!
用小故事来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更是生动有趣,他居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声音叙述出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犹如一位经验老道的配音演员在给孩子们表演广播剧。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学生猜想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在争论中,提出:“为什么会只有三个人?”“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儿子?”并用四个手指表示出三个人物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的“重复”,真是妙趣横生!
“情景三”:抢椅子!
徐老师抓住学生好玩、好胜的天性,让孩子们玩“抢椅子”的游戏。他首先搬出两把椅子,请上来两位学生,然后说出游戏规则。学生马上提出:两个人抢两把椅子,“没味”,没竞争,不会有人被淘汰。徐老师“恍然大悟”地说:“哦,是我疏忽了,原来一个人有一把椅子,在我们的数学里,这就是一一对应。”看似一个疏忽,其实他正是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一对应”真是绝妙之极!
为了遵守游戏规则,本来再请一个学生就可以了。没想到徐老师一下子就请上来4个学生。徐老师又在这里刻意地埋下伏笔:在决定留下谁来玩抢椅子游戏的同时,又多玩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为后面深入学习“重复”做好了准备。“情景四”:钻呼啦圈。
把呼啦圈引进课堂,让学生在“钻圈”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本节课我认为最“绝”的环节了。当学生们在全力解决怎么让那个学生能同时在两个圈中的时候,徐老师却退出了场地,把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当两个圈里的学生主动靠拢并达成一致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把课堂留给学生时就要学会“等待”。教师的离开,并不是对学生不闻不问。因为当教师揭示谜底的时候,也就是意味着学生思维的停止。当教师退出学生的视线之外,学生的潜能也就被挖掘出来。这样使原本复杂、抽象很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直观化!真是活灵活现!
徐老师的整个课堂还把数学与语文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用语文中的两组关联词:既„„又„„,只„„没„„,来描述集合圈中每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我想这就是徐老师独到的教学风格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在。正如徐老师自己所说:既要教给学生看得见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看不见的知识,只有看不见的知识才是带的走的素质。
走进徐长青老师的课堂,就像走进了艺术殿堂,他的教学魅力不仅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更也深深吸引着台下的每一位教师,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
听数学课感悟篇四
问题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为载体,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欲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高中时期正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变化的时期,正确合理的引导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思维的根源是问题。在数学学科这种思维的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能够活跃高中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及探究学习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使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保障了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问题教学法创新了教学模式,合理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究精神,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问题教学的有效应用少不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1)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建立情境。高中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由浅入深,从简单慢慢变为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自身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对新知识进行讲解时,有效地结合学生自身的旧知识,提出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能够有效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对复杂的新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
(2)通过多媒体设备建立情境,数学学科的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时难以领悟其中的内容,而多媒体设备的运用,通过文字、图像、声像以及画面相结合,用生动的方式提出复杂的问题,能够增添课堂学习的乐趣,也能激发高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形象生动地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为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变化式教学创新了高中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对学生提问的命题条件及命题结论做出适当的改变,促使学生在自身的知识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再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锻炼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带领和指导高中学生,进而保证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一般适合在课堂结束时对学生提出,让高中学生在数学课后自行分组进行讨论,能够有效地活跃高中学生的思维,促进高中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使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断地得到优化,进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成果。
实验表明,教师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能够促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结合数学知识,提出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对激发学生的思维逻辑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高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各有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来进行问题的设计,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在整个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始,解决问题为结束,注重培养高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出的问题需具有新意及吸引力。教师根据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找出具有新颖的材料,引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高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问题需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教师需根据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来设计难度适中且具有实际含义的问题,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高中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高中学生能够利用实际知识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充分地掌握数学学习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学生自行提问题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其深入探究,且积极自主地解决问题,有效地锻炼高中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创新能力。
由此看来,对高中数学实施问题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思维创造性,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问题教学模式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由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使学生摆脱以往被迫的学习状态,化被动为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当中,也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听数学课感悟篇五
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学习者,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也收获了很多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数学心得体会,希望能给正在学习数学的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第一段: 数学是一门奥妙无穷的科学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许多人都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含义,就会发现数学是一门奥妙无穷、美丽而又实用的科学。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门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数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掌握这种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段: 数学需要积极的态度和坚持的精神
对于数学这种需要不断练习和思考的学科,我们必须具备积极的态度和坚持的精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第三段: 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积累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不断探索和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第四段: 数学和人类文明的关系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安全密码到金融投资,从航空航天到环境保护,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学习数学的实际应用,关注数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而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 数学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数学的应用和发展永远不会停止,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数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不断拓展自己的数学视野,探索数学的更深层次和更广泛领域,从而更好地发现数学的奥秘和价值。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奥妙无穷的科学,需要我们具备积极的态度和坚持的精神,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关注数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学习和探索数学应用的更深层次和更广泛领域。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的本质,就一定能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奇迹。
听数学课感悟篇六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实世界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决定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追求的数学教育的价值。作为新课改实践者和开发者的一线教师,更应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策划中心,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享受乐趣、感悟价值。
一、重视过程教学,感悟数学价值
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的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被简化,只保留了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学结论”、“用结论”的过程,很难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将数学还原成“未完成的数学”来展开教学,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我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时,没有直接给出物体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腾出时间,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测量长方体盒子的体积以及盒中黄沙的体积,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比较、概括、思辨、讨论,理解容积的概念,探究得出容积的计算方法。接着通过对“饮料为什么不装满瓶”“饮料盒上为什么写的是净含量”等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去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堂课上,从实验的方法、工具的选择到最后结论的得出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灌输,而是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主动探索,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学习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实用价值。
二、挖掘生活素材,实现数学价值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现在课本中呈现的教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发展,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捌潜在的资源,大胆重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内容中,体验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如:在教学完“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后,我特设计了“发票的认识与填写”这一集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于一体的课本上没有的活动课。在导入部分,我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一则新闻入手:“一消费者食用了某熟食点店出售的熟菜,发生食物中毒。”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消费者向消协投诉时该出示哪些证据?在讨论中学生意识到发票是解决消费纠纷的有力证据,从而激发学生对认知的需求。在新授部分,我又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足认识发票,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了解的有关发票的知识,然后出示一张已经填好的发票,让学生读取发票上的有关信息;第二个层次是填写发票,我为学生创设了模拟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角色验中运用小数乘法的知识明确发票的填写方法,学会正确地填写发票;第三个层次我设计了一个情节:发票被弄脏了,如何把发票还原?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种事件,现在教师提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主动地投入这个活动,全身心的去解决,最后,当问题被解决时,学生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是一种学习活动获得成功后发自内心的感受。 这节课,我对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从发票的导入,到发票的填写,再到发票的实际运用,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学生在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对发票的深刻认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发展技能,更能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活跃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体现于你我的生活中。学生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世界中挖掘出无尽的学习财富,生活世界也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回归社会实践,提升数学价值
在我们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并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目引导,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在课堂上,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外,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价值,在“探索——发现——再探索”中学生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真正地领恬数学的内涵、提升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去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生活课程”。
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老师让学生带上钱,亲自去超市购物,在付款时想一想:营业员阿姨该怎样找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但不管是何种方法,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购物过程中通过自我体验,感知新知识,理解抽象的算理,并主动地建构内化。
四、注重策划运用,实现自我价值
从教育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论来看,在生活中,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决策的需要。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同样有这种需求。而当数学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时,学生潜在的这种需要就更强烈。此时,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和策划者,在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和策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不但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在创造着数学独特的价值。
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2)”后,我让学生到十字路口调查过往车辆的数量情况,然后制成统计表。面对表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十字路口的摩托车最多,自行车最少,因此,摩托车排放的尾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受害最严重的就是少年儿童。学生们纷纷提议:把这张表格交给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并立即有了这样的行动。当提议寄出后,学生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小主人的角色,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切切实实的感到了知识对于一个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对于每一次决策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涨,这是一种内心需求的体现,更是学习不竭的动力。
总之,只要我们精心设计,不懈努力,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镶嵌于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的礼物”,介入他们的心灵、活动、生命,他们的学习能力一定会有所增强的。
听数学课感悟篇七
我问妈妈:“妈妈,我想知道外婆家有多远呀?”
“用你四年级学习的两位数以上的乘法,可以计算出南京家到外婆家的公里数了。”妈妈回答。
“要怎么算呢?我知道大概要开3小时,是不是找到爸爸每小时开车的速度就可以算出来了?”
妈妈摸了一下我的头,微笑着说。“是的,按照以往爸爸开车的情况,大年初一高速上没有什么人,车速可以开到平均100公里每小时,在高速上行驶的时间差不多是2小时;剩下的1小时,平均速度在45公里每小时左右。”
我兴奋地扒拉着手指开始算:“2*100=200,加1*45=45,合起来是245。哈哈,我算出来了,距离是245公里。”
“你们不知道吧,我出发的时候记了车辆的里程数,等到了你外婆家再看一下最新的里程数,用最新的里程数减去我们出发时的里程数,就可以得到南京家到外婆家的准确距离了,到时候看看你估算的准不准。”这时一直在认真开车的爸爸说道。
我爽快地答应了:“没问题。”
一路畅通无阻,3个小时零5分钟我们到了外婆家,我迫不及待地用里程表计算行程,得到的公里数是243公里,与我和妈妈估算的245公里基本一致,我开心地蹦了起来:“耶!耶!耶!”。
一下子学会了两种计算距离的方法,又解开了心里盘旋好久的疑惑,我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听数学课感悟篇八
在几年前,数学是我学习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而现在,数学是我的加速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来讲讲吧。
在一年级时,我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但因为数学越来越难,出现了严重的偏科,妈妈认为我学得不太好。在三年级的时候,我迎来了第一节奥数课。刚刚接触奥数的我有点胆小,但我很快就适应了。而且老师讲的我都会了,自然就很高兴啦!
四年级时,换了一个很“恐怖”的女老师--王老师。她十分“恐怖”,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她从门口进来,全班同学都不再说话,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如果她出的题只要有人答错了,她就会狠狠地批评那个人,所以全班同学都怕她。有一次,她讲课时,我发现讲的内容奥数都讲过,所以听得不太认真。她看见后指着我说:“你!上来做书上第一题(用感叹号是她说话声震耳欲聋)!”我很不情愿地拿着书上台做题,然后老师又叫了两个同学做二、三题。因为题十分简单,我不到一分钟就下台了。所有同学都用惊慌的眼神看我,就连老师也是盯着我回座位的。另外两人下台后,她就开始判题了,老师好像不服气,所以第一个判的是我的,而我做对了。虽然那两个同学也对了,但好像也不服气。
当五年级的时候,一次数学考试时,我考了一个很好的分数,老师也对我刮目相看。我渐渐地感到数学不是那么的难了。
现在六年级的我,还在上奥数班,虽然我的奥数成绩不是特别的好,有时候才八十到九十分,但数学很简单,很轻松。而且我发现,学了奥数就是不一样,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难度只加了一颗星,奥数呢?过一年难度就加了满天星啊!
二年级,数学是我学习路上的绊脚石;现在,它是我学习路上的加速带;未来,它将是我学习之路上的超级加速带!
听数学课感悟篇九
老师经常说数学和我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到底有哪些联系呢?今天,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去找找生活中的数学。
一到舅舅家,正看见舅舅坐在沙发上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张纸,还不时地取下耳朵背后的铅笔在纸上描画描画。我感到好奇,就悄悄地绕到舅舅背后一看。“舅舅,你在干嘛呀?”我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来,不禁出声问道。舅舅被我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半天才回过神来,对我笑了笑说:“我呀,在设计房子呢!你看,我们新买的房子要装修了,我得算一算,该买多少瓷砖,多少地板,还有家具该多大,怎么摆好看。”“哦,这我可就能帮上忙啦!”我得意地说。
“哦,那你倒是说说看!”舅舅饶有兴趣地看着我。
“如果是买瓷砖或地板,我们只要先量出房间有多大,再算出每块瓷砖或地板的大小,然后除一除,估计一下,这样买来的瓷砖或地板就不太会浪费了。”我不慌不忙地说着:“如果是买家具,买的时候不光要看面积,还要看多大,多高,家里是否摆得下。舅舅,你说我的这些想法怎么样啊?”
舅舅微笑着点点头:“看来你的数学学得还不错嘛!”啊,这不就是我正在找的生活中的数学吗?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再抬头一看,墙上的日历正对着我,这里也有数学!再往窗外一看,马路两边的树木,距离相等地进行排列,这不也是数学吗?楼下服装超市,一个劲地叫着“快来啊,全场五折!”这里面更有数学知识!
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发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能用心去体会,生活中数学还真是奥妙无穷!
听数学课感悟篇十
生活中到处隐藏着数学,就算体育比赛,也能用数学知识来推理。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踢完足球回家,兴高采烈地跟妈妈描述赢球的过程。“看把你兴奋的,不过你还是要加强平时的基本功训练才行。”妈妈笑眯眯地说,“我给你出个关于足球比赛的题目吧?”
“如下图1,a、b、c、d四个球队进行循环比赛,踢了几场之后,a、b、c三个队的结果打听到了,但是d的比赛结果还不知道,你能算出4个队各场比分是多少吗?”
我看了第一遍,感觉自己像个丈二和尚,完全摸不着头脑。于是又读了一遍,还是没有思路。
妈妈见我一筹莫展,便开始提示我,“你看a队和b队都没有输过,那么a队和b队分别1次打平的意思是……”“a队和b队踢比赛打平了!”我快速答道。“a队总共打了3场比赛,赢了2场,那另两场必定是与c队和d队踢的,而且都赢了。”我突然就有了思路,“a队有2个进球,意思是他同c队和d队的比赛都是1:0赢了。”
“对的,继续说说看,”妈妈鼓励我。
“假如c队的另一场是和b队踢比赛的话,c队的失球数应该是1+4=5个,但是c队失了6个球,这就不对了呀!所以c队的另一场球应该是和d队踢的。然后b队踢过2场,进了4个球,失了3个球,说明b队和d队也踢过一场,而且是以4:3获胜了。”
“那c队和d队呢?”妈妈问。
“c队有3个进球,应该都是在和d队的比赛中进的。他们被a队进了1个球,那么应该是被d队进了6-1=5个球,所以c队和d队的比分应该是3:5。表格可以这样填:
我一下子豁然开朗,突然发现:数学真神奇,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断探索数学的奥秘!
听数学课感悟篇十一
空气无处不在,同时没有味道,但我们却缺它不可。数学亦是如此。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化工之巧,地球之便,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当我们呱呱落地开始,数学就围绕在我们身边。满月,百天,周岁………年龄增加的计数。长大一些,开始接受数学的系统教育,学习数数、加减乘除的运算。
买菜时,给钱又找钱是数学;剪纸时,纸的大小和面积是数学;吃饭时,把食物平均分配给每个人是数学。记得第一次一个人去菜市场买菜时,一边挑着自己和父母爱吃的菜,一边用心地算着账,最后一笔钱也没有找错。还有第一次去超市,我精打细算,换回了好多吃的和日用品。
运用数学,一些麻烦总可以化繁为简、迎刃而解。在学象棋时,如何表述走棋?大家将棋盘上的线标上数字后,就可以用“跑二平五”、“车三平四”这种简单的棋谱,很完整地描述一盘棋,正是因为有了棋谱才有了盲棋。
数学就像是埋藏在地下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慢慢地挖掘,要学好数学,就要严谨踏实,勇于尝试。在学习中,我一遇到困难,就会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如年、月、日中的时间、三角形内角和等概念,从中寻找解题思路。当我学会使用后,就会惊喜地发现,我又掌握了一种技能,就会兴致勃勃地去发掘下一个谜题并迫不及待地想解开它。
数学无时无处不存在,我们将数学使用在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老师将数学和工作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圆满完成工作提供了保障;科学家将数学和科学结合起来,为我们的科技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伟大贡献。
数学如同空气,没有味道,却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和发展科技不可缺少的重要存在。
听数学课感悟篇十二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并因此发生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故事。而我今天要讲的有关数学的故事则起源于数学练习卷上的一道解决问题的其中一道小题。这道题和它的那道小题是这样的:
师徒二人加工一批零件,师傅独做需要10天完成,徒弟独做比师傅多做5天才能完成,现在两人合作了4天,已经完成了240个零件。
(1)两人合作几天能够完工?
这道题的小题看上去十分简单,可是我却对其中的一个词产生了误解,这个词就是“完工”。我一开始认为“完工”就是在原有一些已做部分的情况下做完剩下的,便毫不犹豫地用我的笔在上面用两人合作四天后剩余的工作量除以师徒二人的工作效率之和。最后求出来了答案,是2。
就在我的思索中,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了。当我看到手机上显示的时间时,我便立马下定决心,认可了第一种理解,并没有改它。我的理由就是:“完工”应该是指做了一部分后再把工作完成。然而,第二天,我才发现:我的第一种理解并不正确。
没想到一道简单的题竟然被我复杂化了!这就是我要讲的有关数学的故事。
听数学课感悟篇十三
“宝贝,走上学啦。”是妈妈在叫我。
“好咧!”我开心的回答。
路上,我突然想起杨老师数学课里的话——我们要到生活中去找数学,便忍不住想在妈妈面前“卖弄”一下,于是我拉住了妈妈的手:“妈妈,我看见马路对面一座房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哇,小家伙,你会运用数学知识了!”妈妈眼睛亮晶晶的看着我。我更加“得意”了,洋洋得意的说:“那是,杨老师说,我们要到生活中去找数学。妈妈,你看房子前面有树,左边有三棵,右边有一棵,合起来一共有4棵树。”
“你在生活中对数学的运用能力,太让我惊喜了!”妈妈眼睛里似乎有星星,笑眯眯的问:“来来来,妈妈考考你,你看那,从前往后数,穿背带裤的那个小女孩儿,她排第几?”
“从前往后数,穿背带裤的那个小女孩儿排第一”我的回答干净利落。
“如果是从后往前数,她排在第几?”妈妈的笑容有点“小坏坏”。
看来妈妈特别想“为难”我一下,不过这可难不倒我,我故意慢慢得说:“从后往前数,她排在第三。妈妈,我还知道三个小朋友加一个警察叔叔,算式是三加一等于四,一共4个人。”
“哇,厉害,全对!”妈妈直接抱住了,亲吻着我的小脸蛋,“妈妈为你骄傲!”
“谢谢妈妈!”作为男孩子,我突然感觉有点小害羞,不过还是要感谢的数学课,让我获得了妈妈这么美好的奖励!
我喜欢这神奇又充满奥妙的数学,喜欢这美好又快乐的生活。
听数学课感悟篇十四
一单元学完了,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一单元学的是分数乘法,分为三大类: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小数。做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准单位“1”,获取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弄清楚数量关系,然后再计算,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例如:一袋糖果,小明取走它的2/5,小红取走余下的5/6,小红取走这袋糖果的几分之几?(画一画,算一算)
学习分数乘法时要先懂算法,再是明算理,最后就是要应用实践。总结一下就是“一法二理三应用”。方法固然重要,可是最重要的却是算理,当懂得算理之后,算法自然就会了。我们不应该去死记硬背算法,而应该是理解记忆算理。当然,实际应用也很重要,宋代诗人陆游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要把方法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性。
在这个单元中,绝大部分题都是要约分的,有约分就要有约分符号。其实我最开始是不习惯用的,但后来用了之后,我发现我的错误率大大降低了。
既说到要实际应用,那中秋节分月饼就是很好的实践。例如,将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块,取走其中的3块,取走的月饼是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列式为:1/4*3=3/4。这就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正如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听数学课感悟篇十五
今天放学回家,爸爸和我玩了一个摆硬币的游戏: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样摆法硬币总数和中间一排的硬币数量有一种联系:总的硬币数就是看硬币数最多的一排有几个,它是几,就用几个这个数相加在一起。比如:第一次我们中间的一的一排有2个硬币,总硬币数就是总硬币数就是2个2相加:2+2=4,第二次我们中间的一排有3个硬币,总硬币数就是3个3相加:3+3+3=9。
为了证实这个想法我们又做了几次实验:
在一排摆1个硬币,在第二排摆2个硬币,在第三排摆在3个硬币,在第四排摆4个硬币,在第五排摆3个硬币,第六排摆2个硬币,第七排摆1个硬币。按刚才的方法算出共有16个硬币,结果与数出来的答案一致。
同样我们还做了中间摆5个、6个、7个等硬币,按我们的方法算出来的硬币总数和数下来的硬币总数一致。
经过我和爸爸的计算、思考发现原因这样的:
不管有几排硬币,中间最多的那一排的数字是几,除去这排外,其他几排的硬币每两排就可以组成这个数字。如当中间一排有3个硬币时,第1排1个硬币和2排的2个硬币组成1个3,4排的2个硬币和第5排的1个硬币组成1个3,加上中间的一排的3个硬币,总的硬币数就是3个3相加了。以此类推,中间的数字是几,就可以组成几个它,所以总的硬币数就是几个这个数相加在一起的和。
听数学课感悟篇十六
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了,我是个狂热的运动迷,参加比赛当然是当仁不让。我报名参加了400米赛跑,可比赛时我所在的赛道却让我纠结了很久。因为我在第1道。所有对手的起跑点都在我前面,大家都跑400米,为什么他们比我少跑那么多,我感到很不服气,还找体育老师想去理论一番。可他正忙着比赛的事,头也没抬地说,“这是个数学问题,你可以仔细观察,想想怎么解决。”
跑完比赛的我坐在场边,仔细看起了比赛,看着看着我发现,在田径场上进行200米和400米赛跑时,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起跑时都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站在外圈的运动员,总是比站在里圈的运动员靠前一些。这是为什么呢?我找来纸笔算了起来。
原来在400米的运动场上,跑完200米要经过一个半圆形弯道。如果起跑线在同一条直径上,外面的弯道比里面的弯道长些。跑道宽1.2米(体育老师说),也就是外面每一圈圆的半径都要多1.2米,弯道的长就要多:
2×3.14×1.2÷2≈3.77(米)
所以从从第二条跑道开始,每条跑道起跑线向前移3.77米。
2×3.14×1.2÷2≈3.77(米),3.77×2=7.54(米)
所以,400米跑时,从第2道起,每道的起跑线都要向前移7.54米。
难怪一开始跑时我在整个组的最后,但过完一个弯道后我就超过了好几个同学,第二个弯道时,我又比同样速度的第4道的同学快了一截,看来,起跑点的安排非常科学,我更是一点儿也没吃亏。
原来运动会里也有数学呀!
听数学课感悟篇十七
在小学奥数里面经常会出现关于扑克牌的题目,由于没玩过,所以我遇到这类的题目总是不会做。其中有一道数学题是这样的:在1-k的52张牌中,每个编号各4张,至少抽出多少张牌才能确保有4张编号是一样的?答案是40张,我怎么都想不明白。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妈妈决定教我玩扑克牌。
首先学认牌,扑克牌一共有54张,大小王各1张,花色有红桃、黑桃、梅花、方片分别是1-k各13张。
我手里拿着牌,一边分一边嘴里嘟囔着“13张红桃分好了、13张黑桃分好了,13张梅花分好了,13张方片也分好了,”所有的牌都分完了,可我也没发现什么呀,奥秘到底在哪里呢?我不耐烦的把剩下的两张大小王丢在一边,气呼呼地说:“不玩了,一点意思都没有”。
在一旁的妈妈笑着指引我说:“3个13再随便加一张是多少张呀?”突然,我好像明白了,这个题目不就是13+13+13+1=40吗,我高兴的大叫起来,恍然大悟,好兴奋啊!疑惑很久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我静下来细细地想了想这个题目考察的思路:按照抽屉原理的最不利原则,黑桃1-k取13张,红桃1-k取13张,梅花1-k取13张,各放一个抽屉,然后方块中随便取哪张牌都可以凑成4个编号一样的,13+13+13+1=40.所以最少需要取40张,才能保证有4个编号是一样的。这道题目是属于抽屉原理的题目,我之前对抽屉原理一直都是似懂非懂,但是通过这道扑克牌的题目,也解决了我对抽屉原理其它类型的题目的疑惑。
通过一道题解决了一类题,这就是这次亲手体验扑克牌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太神奇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验让我进步,学习使我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67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