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8:24:14
热门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0-31 08:24:14     小编:雅蕊

时间总是不经意间流逝,总结让我们记住成长的足迹。完美的总结应该结合具体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启发和感悟。掌握写总结的技巧和方法对于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一

[教例]四年级《倔强的小红军》

师:谁能读一下这段课文?

师:他少读了哪个字?

生:他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师:有这个“小”与没有这个“小”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小”字,说明青稞面数量很少;没有“小”字,说明是满满的一包,而且可能是一大包。

师: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

生:不能丢。因为当时陈赓也是又饿又累,他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关心别人,把困难留给了自己,他的精神很感人。丢了“小”字,就没有这样的含义了。

师:你说得很好。

【评析】

这位教师准确地抓住学生“丢字”这一契机,设计了语言文字训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关键字词对于表达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体会到红军那种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真可谓抓住一字,点石成金。

13《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二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去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反映出红军展示在长征艰苦生活中患难互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赞扬了红军战士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这是一片老课文,几年前我曾讲过几次,当时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是这样的:

1.给学生介绍背景。

2.抓住四次对话引导学生分析、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3.引导学生体会陈赓当时明白了什么,以及小红军牺牲后,陈赓同志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反思这样的设计有以下几点不足:

1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

2在课堂上学生多数的时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语言文字,缺少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

3课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不利于学生亭、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4由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太少,缺少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自发的独特感悟,所以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基本是靠老师灌输,因而,三个维度不是整合在一起。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讲这篇老课文当成一篇初次阅读的新课文去认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站在读者、编者、作者、教者,四个不同角度去钻研教材,我重新设计了本课教学。

一、学生经验为起点,丰富学习资源,拉近“生”――“本”对话的距离。

本课内容是真人真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赓同志的亲身经历。但是,它距离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远,讲的故事现在看来似乎是难以想象的,难以激起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如果仅仅利用第一课时或第二课时导入的几分钟的时间为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学生不会有较深的体会。在课前我利用语文学科活动,引导班上学生围绕“长征”这一主题开展班集导读、导视活动。《红旗飘飘》等书籍、电影《长征》、都成了我们学习的资源。这样的教学设计院与教材而高于教材,在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相关的知识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距离,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

二、自主质疑为切入点,捕捉学生兴趣点和难点,以学定教。

在以往的备课中,我们常常设计一连串的问题给学生。这些问题并非生活中的原始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来的,是教师为了教学而精心“设计”、“加工”出来的,往往脱离学生实际,甚至还会扼杀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相关材料及初读课文之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得问题;随后又引导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并归纳、提炼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学生们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重点问题(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陈赓全明白了什么?)进一步品读课文,合作探究,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教师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捕捉到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更容易做到“以学定教”,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服务。

三、将“三个维度”与教材的重点、难点整合起来设计问题,以引发探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及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体会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在于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如何在突破重点、难点的同时实现三个维度呢?我在反复钻研教材之后,将以上三点进行整合,设计了如下两个大问题:

1.在充分体会到小红军及陈赓同志都极度饥饿、虚弱、疲惫后,我引导学生对“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这句话进行思考:这句话可以换个说法吗?其中“终于”能否舍去?从哪里看出“说服”与“被说服”都是那么不容易,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深入地进行了阅读、归纳、讨论、想象。在受到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学生们从陈赓“要求”小红军骑上马,到“命令”小红军骑一段,再到跟小红军“商量”一起走,最后到无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动”,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给小红军,感悟到了陈赓对小红军的关怀和爱护;从小红军倔强地拒绝,说自己“体力强”、“等同伴”、“干粮多”,感受到小红军对首长的爱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围绕一个“终于”的探究,学生在品读陈赓与小红军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精神所感动。“陈赓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兄弟”这一难点也巧妙地解决了。

2.“陈赓为什么感到受骗了,他全明白了什么?”在学生的自主质疑中这一问题比较集中,也很有价值。怎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我这样设计:在播放红军艰难过草地的电影片段后,请学生们再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尤其是第一自然段)思考:陈赓在哪些地方受骗了?他是想到什么才明白的?学生们在默读思考、交流体会之后有了许多令他们激动的发现:草地上艰险难走,炼油吗齐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体力强”?草地上荒无人烟,陈赓掉队了都很难赶上同伴,小红军的年龄这么小,怎么会有在他后面的同伴?长时间行军,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怎么会“干粮多”……学生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更深刻地感悟到了小红军的优秀品质,还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3.课文最后一段写道:“他深情地搂着小红军,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我引导学生体会“深情”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此时学生各有各的'理解,有爱、有恨、有悔……我又引导学生将个性化的理解和个性化的朗读结合起来展示,学生们对“深情”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陈赓对小红军的称呼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深情”之中的尊重、敬佩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

在新课标颁布的今天,如何用新的理念,对“老”课文的教学重新设计,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就在于“以学定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主观理解,直接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围绕关键问题阅读理解,步步“牵”着学生走。我没有设计问题,而是把发现问题的主动去交给学生。根据学生在对课外有关资料及课文的阅读中获得的体会,有到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自主质疑),在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合作探究)最后辅导学生归纳,提炼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师生互动)。教学流程呈现为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步步逼近关键问题(重、难点),及避免了越俎代跑,又防止了学生的放任自流,这样就为学生的自读自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感情的波动、激荡、张扬,需要一定的场景、画面来驱动,及入境才能入情。见到生死离别,我们会黯然神伤;见到莺歌燕舞,我们会流连往返。在教学中我为了创设特定的情景,充分利用了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亲历”红军长征艰难的斗争历程(播放《长征》录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置身于陈赓、小红军战士的行列中,同思、同虑、同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教学设计把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情感的升华融为一体,把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与情感性融为一体。源于教材,开发教材,拓展教材,目的就在于以学定教,以情激情。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三

一、关注个体差异,引导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伙伴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把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本真回归,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思想以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营造互动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重要特征,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书学习,以及学生质疑问难时的互帮互助等,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互动,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体悟,满足了“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需要,为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四

《雷雨》是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由梓君朗读。文章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雨”的资料:

师:同学们,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有关“雨”的资料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找到了写雨的古诗《春晓》。

生:我一年级时学了《春雨的色彩》。

……

生:我还会唱春雨的歌呢!

师:那好,你把它唱出来吧!

生:我来给你伴舞。

生唱《春雨沙沙》,二名学生伴舞,在他们的带领下,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了。

《课文课程规范》”要求教学要注意学科的整合。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美,语文学科包括的美更加丰富,学生通过音乐、舞蹈、语言等,向人们展示了自身收集的资料,展示了雨的形、声、色,既使人感知学科的知识美,感受学科的文化美,体验学科的个性美,又表达了学科的内在美,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保守分科教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语文走向综合的改革趋势,展望了课程改革的未来。

2、课的收尾:

师播放多媒件课件,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写得美吗?

生:美。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把这美丽的景色留住呢?

生:我用画画的方法。

生:我用收集优美词句的方法。

生:我用朗读课文的方法,美美地读读课文。

生:我想把课文背下来。

师:那好,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把这美丽的景色留住吧!

课堂上,同学们选择各种不同方式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有几位同学合作,在黑板上画出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画得相当不错。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将教科书视作固定的、不容变卦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成了忠实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课文内容教完了,课也就结束了。新课程的重要革新,就是强调教师必需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课的结束局部,老师说“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把这美丽的景色留住吧!”这种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丰满了课文的主题。此时教师的唤醒,点拨,使学生的心里都充盈着创作的激情,蓄积着表示的欲望,课堂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抒发诗意,享受胜利的乐园!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五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出来的问题是:

一、学生结合画面表达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达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这使得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先想象再构思,后表达的思维不到位。这一点与学生们的积累语想想思维的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生们对古诗歌的认识还很粗浅,甚至是基本的律诗、绝句的格式都不知晓。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一点也和学生们刚刚接触到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三、这节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表现出学生们对诗歌的朗读不够深入。学生们的个性化朗读与朗读体验表现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还应更多的去培养学生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去走近诗人的心田;还应该多朗诵,多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六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读完后,我想对小红军叔叔说:

小红军叔叔,我很佩服你,你是那样勇敢、坚强。

你为了解放全中国而牺牲了自己。

你没有收下陈爷爷送给你的青稞面,忍受饥饿,直到你停止呼吸。

你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你学习,你的事迹我要永记心里,世代相传,永不忘记。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七

片段(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爱玩吗?平时都玩些什么呢?

(2)玩耍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的行为,你们是怎么看这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关玩的有趣的故事,(课件:玩出了名堂)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名堂是什么意思?谁玩出了名堂?玩什么呢?怎么玩的呢?玩出了什么名堂?〈以上问题课件展示〉)

教师评价:你们真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水平!

片段(二):词句教学

第三自然段

师:列文虎克怎么会玩起镜片的?用因为所以句型来回答。

生:因为他待着没事,所以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

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一段有三个多音字,谁能找出来?(看、待、薄)

能分别组词吗?随即出示练习题:(扩词)

师:你们觉得这三段有哪几个词是值得学习的?

生:浪费、名堂、看守

师:好,你们觉得这些词值得学习,那么就让我们把它们写一写、记一记。(拿出联系本抄写生词)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片段(三):情感教育

师: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名堂呢?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1: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生2: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

师:那谁来说说显微镜是怎么回事?

(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介绍显微镜的知识,教师随即陈列出课前收集的真的显微镜。)

师:请大家谈谈看到显微镜的感受。

师:那谁来谈谈微生物又指的是什么?

(学生介绍微生物的知识,教师出示微生物的幻灯图画。)

师:相信大家通过刚才的学习,对列文虎克的发明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我知道了刚才看到的微生物图就是书上说的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所以把它叫做小人国,而且把里面的上千上万个微生物叫做小人国里的居民。

师:你知道了这么多东西应该感谢谁呢?你佩服他吗?

生:应该感谢列文虎克。他真了不起。

师:那我们知道列文虎克并没有去专门研究它,他怎么会在玩中玩出了名堂呢?

生:

(如果学生说不出,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生:他玩的时候十分注意观察,勤于动手,还善于思考,所以发明了这些东西。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呢?今后我们就比一比谁在玩的时候注意观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谁是爱学习的聪明人。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八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教师不仅仅只是个引导者,也是个激励者。在《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的'教学中,我有过“这个小红军真是可怜啊!”“你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了小红军的满不在乎!”等激励性形象化的评价,因此调动起来学生的读书愿望。

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领悟。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九

师:他少读了哪个字?

生:他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师:有这个“小”与没有这个“小”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小”字,说明青稞面数量很少;没有“小”字,说明是满满的一包,而且可能是一大包。

师: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

生:不能丢。因为当时陈赓也是又饿又累,他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关心别人,把困难留给了自己,他的精神很感人。丢了“小”字,就没有这样的含义了。

师:你说得很好。

【评析】

这位教师准确地抓住学生“丢字”这一契机,设计了语言文字训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关键字词对于表达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体会到红军那种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真可谓抓住一字,点石成金。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十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2至10自然段,看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的倔强,并把表现“倔强”的词句划出来。

生:我从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他说自己的体力强,看出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明明掉队走不动了,还做出要和马比赛的样子,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他以“等同伴”为借口,支开陈赓,不要陈赓帮他,也说明他十分倔强。

生:小红军还谢绝了陈赓的青稞面,把自己的干粮袋“一拉”,“拍了拍”,证明他自己的粮食比陈赓的还多。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得也很准。但同学们想过没有,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让陈赓先走,不拖累陈赓。

生:为了不拖累别人,宁肯牺牲自己。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看出,小红军的表情、动作、语言都表现了他的“倔强”。但我发现第10自然段,作者在写小红军在拍粮袋时,不是像我们通常做的那样“挺起胸”,“使劲地一拍”,以此来表现“倔强”,而是用“轻轻地”来表现他拍的动作。这么写准确吗这不是与“倔强”的说法相互矛盾吗大家边读边想,看看能不能从书中找出答案来。

生:矛盾。这么做不能表现他的“倔强”,他应该“使劲地一拍”,这样更能让人相信。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小红军不可能“使劲地一拍”,因为课文前面写他已经累得掉队了,他没有那么大的劲来拍。

生:就算他有劲也不能“使劲地一拍”,因为他的粮袋中根本就不是粮食。

师:是什么

生:课文后面说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他“使劲地一拍”,牛骨的声音和样子都和粮食不一样,那就露馅了。

生:我认为小红军又累又怕露馅,只能是轻轻地拍拍干粮袋。

生:他又累又饿,可是还要坚持装出有劲有粮的'样子,轻轻拍了一拍粮袋,正好说明了他的“倔强”。

师:大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吗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非常机智,非常懂事,他担心陈赓同志知道他没有干粮了一定要帮助他,使陈赓同志受到拖累,因而不“使劲地一拍”,而只是“轻轻地”一拍。

生:我体会到小红军的品质非常高贵,他一心只为别人着想,而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品质。

师:对!我们读课文就应该像刚才发言的同学一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深入领会文中词语的含义。

[总评: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本教学片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一、紧扣重点训练项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是落实这一训练项目的第一篇课文。设计者抓住“倔强”,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在训练学生一般语文基本功的同时,训练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十分重视词句训练,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在这一片断中,教师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轻轻地”这个描写小红军拍干粮袋动作的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敲,终于悟出了这一词语的运用反映了其匠心所在。

17《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十一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对小红军语言、外貌、动作等的描写,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测、推敲,深入体会小红军的心理和他所表现出来的品质。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紧紧地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在“读、想、议、读”的'教学过程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烈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十二

《倔强的小红军》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学习小红军的高尚品质,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已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是如何进行这一课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伙伴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把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本真回归,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思想以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重要特征,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书学习,以及学生质疑问难时的互帮互助等,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互动,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体悟,满足了“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需要,为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伊始,我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边听《过雪山草地》边观察插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带着“小红军是怎样说服陈赓先走?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这两个问题读课文。

先让学生轻声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红军说服陈赓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小红军神态的句子,如:“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等。而后,又引导学生对描写小红军表情的这两个词语进行提问。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学生自学完课文后,我让他们用“当陈赓---小红军却----”的句式说小红军是怎样进一步说服陈赓的?并相机指导学生理解:“小红军为什么“把腰一挺”,做出准备赛跑的姿势?“倔强”在这里指什么?当陈赓同志给他青稞面的时候,小红军为什么不收下,还说自己的干粮多,这是为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小红军说他干粮多,实际上他鼓鼓的干粮袋里装的是什么呢?”这样,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我又让学生速读课文第11~15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陈赓同志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同志明白了什么?”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后,许多老师都给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本着“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到“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一切的学生。”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十三

1、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2、通过欣赏歌曲,感受并体验歌曲中的革命情感。

教学挂图、磁带。

一、开始部分,练声练习《山谷回音真好听》、《大雨和小雨》、《精彩夏天》。

律动练习《挤奶》、《织布》、《春天在哪里》。

二、通过谈话,激发幼儿欣赏歌曲的兴趣。

1、教师播放教学磁带,引导幼儿倾听歌曲。

教师:我们江西是革命老区,在这里有很多关于人民群众和红军之间深厚情谊的歌曲。下面这首歌曲,就是其中一首,我们一起仔细听听。

2、教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小结:原来这一首歌曲是写得关于送红军的故事。

三、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幼儿一边欣赏挂图一边倾听歌曲,进一步理解

歌曲的内容。

2、教师:你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你从什么地方感觉出来的?(鼓励幼儿说出歌曲中涉及到各种景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如山上野鹿声声哀叫等)

3、教师:为什么大家会舍不得红军呢?听了这首歌曲,你觉得红军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小结:在那个时候有坏人来破坏我们的生活,想要占领我们的家园,所以有许多人想要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保卫我们的祖国,就组织了红军这个军队去赶走坏人,当红军很辛苦也很危险,但是他们特别的勇敢的与坏人作斗争。所以剩下来没有去当红军的小孩、老人等等,都对红军特别好,很关心他们,他们很伟大。

4、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浓郁的江西地方特色。

教师:你觉得这首歌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教师小结:这首歌曲中又许多“里格”、“介支个”的词语,这些词语我们把它称为“衬词”,这些词语一听就知道这是我们江西特色的歌曲。

四、结束部分。

复习《工农兵联合起来》,结束本活动。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十四

我们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现在丰衣足食,一天到晚吃喝玩乐。免费上学,还不要上学。一个孩子有的衣服可以开衣店。家里一大堆玩具玩也玩不完。不说这些,就说那时哪都有危险,生命之花随时可以凋谢。可我们现在,门是保险门,小区门口有保安,甚至有些还请起了私人保镖。现在想起那些吃不饱,穿不暖,还当起了军人。我就从书上读到了一个小红军的故事真令人感动。

那故事叫《倔强的小红军》,小红军掉队了,穿着草鞋,脚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让他骑马,小红军看老马已经疲惫不堪,如果自己再骑上,马便会没力气,那陈赓同志便会每马骑,甚至死亡。小红军机智地说服了陈赓同志,陈赓同志让他吃东西。他没吃,因为陈赓同志食物不够,他会饿死的。可自己也很饿,但他还是没吃。把装着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带着牙印,那一定是小红军最饿的时候,忍饿留下的。

这种为人着想,舍己为人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更要珍惜。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十五

本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本文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简洁的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形象。难点一是为什么小红军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意接受陈赓的帮助,二是最后陈赓明白了什么。本教学设计采用两课连上的形式,不分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疲惫、口吻”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通过自主读书、感悟,体会小红军的优秀品质。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解题:什么叫“倔强”?老师简介陈赓。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要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小红军的,请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生字要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1)问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学生互评并正音。

3.老师范读课文,请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

4.默读一遍课文,用笔圈画、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四、解读陈赓——从配角入手

1.课件出示:“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多读两遍这个句子,你对哪些词语有话要说?

(学生可能会对“终于”、“只好”等比较关注。)

3.“终于”说明了什么?(陈赓经过很多次的努力。)

4.我们来看看陈赓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默读3—9节,同桌讨论。

5.汇报:三次想帮小红军,

板书:骑马 同行 给青稞面

6.其实陈赓自己的情况也不好,从哪里可以知道?自由读第二节。

指导看图,感受陈赓清瘦虚弱的形象。

小结:陈赓自己已经非常疲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小红军,这可以看出什么?板书:关心战士。

五、细究小红军——体会“倔强”

1.为什么陈赓第一眼看到小红军就想帮助他?课件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不断的自主读书,引导学生体会小红军自己已经极度虚弱疲惫了。)

2.即使如此,小红军也没有接受一次陈赓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军是怎样一次次说服陈赓的。

3.自由读4—6节,说说小红军是怎样告诉陈赓他不需要骑马的。先自己读课文,然后同桌讨论。

(学生可能会抓住“满不在乎”、“笑”、“挺”等词语进行讨论,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顺势进行指导。)

板书:不在乎、笑、挺

4.有感情朗读4—6节,体会小红军的内心。

5.老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7,8两节,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拉、拍、鼓鼓的

7.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可以充分一些。

六、感悟“明白”——升华情感

1.默读11—14节。思考: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为什么?

2.汇报,“牙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特别让你感动?

3.想想“穷孩子”可能会是怎样的人?

4.课件出示:“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全班讨论,他明白了什么?

总结:他明白了小红军的体力早就不行了,路也走不动了,干粮早就没有了,已经处于极度饥饿、疲惫的状态,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但小红军认为自己年轻,宁愿挨饿受冻,甚至牺牲也不愿拖累别人。

5.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红军说些什么呢?

6.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全文。

七、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读准生字,讨论每个生字的写法。

2.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讨论如何记住每个生字,并独立组两个词。

(说明:生字词的学习也是中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应教给方法,强调自主学习。)

八、作业。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们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一下。课后去准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下节课开一个“长征故事会”。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 骑马 同行 给青稞面 关心战士

小红军:不在乎 等同伴 拉 拍 宁愿自己挨饿受苦,

笑 挺 鼓鼓的 也不愿拖累别人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十六

《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在忍受饥饿和疲惫,因不想拖累别人,所以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最后牺牲的故事。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坚强勇敢,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品质及其情感。我在学生阅读课外相关材料及初读课文之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的问题;随后又引导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并归纳。在充分体会到小红军及陈赓同志都极度饥饿、虚弱、疲惫后,我引导学生对"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这句话进行思考:这句话可以换个说法吗?其中"终于"能否舍去?从哪里看出"说服"与"被说服"都是那么不容易,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深入地进行了阅读、归纳、讨论、想象。学生们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重点问题(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陈赓全明白了什么?)进一步品读课文,合作探究,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学生们从陈赓"要求"小红军骑上马,到"命令"小红军骑一段,再到跟小红军"商量"一起走,最后到无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动",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给小红军,感悟到了陈赓对小红军的关怀和爱护;从小红军倔强地拒绝,说自己"体力强"、"等同伴"、"干粮多",感受到小红军对首长的爱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围绕一个"终于"的.探究,学生在品读陈赓与小红军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精神所感动。"陈赓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兄弟"这一难点也巧妙地解决了。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十七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继续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曾经”“终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

二课时

一、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导入新课。

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中国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的长征,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纵横11个省,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使红军失去了千千万万坚强战士,以敌人失败、我军胜利而告终。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讲的就是在红军过草地时,发生在一个小红军和一位首长身上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三、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陈赓同志遇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

四、默读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思考问题。

1、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

2、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红军的倔强?

五、讨论交流。说说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红军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从中体会小红军的倔强。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至十自然段,特别要读好描写小红军言行的部分,读出小红军的倔强、可爱。

七、默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思考问题。

1、陈赓为什么要这样做?

(1)调转马头,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2)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

2、“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八、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是从哪些内容当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

(明白了小红军很倔强,一心为别人着想,即使自己因过度疲惫、饥饿而死,也不拖累别人。)

九、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陈赓对这件事十分动情,终生难忘?(“深情”“回顾”“往事”)

十、各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一、作业:

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一、指名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新词。

三、指导用“曾经”“终于”造句。

1、出示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体会用法。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练习用“曾经”“终于”写句子。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把握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红军倔强、一心为别人着想;陈赓关心、爱护小红军,小红军牺牲了,十分悲痛,深深自责。

2、注意感情的变化,读好对话。

3、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指导。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1、书写生字词,带有生字的生词要能默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大森林的主人》。

倔强的小红军课文原文篇十八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倔强、忍饥挨饿、疲惫、小鬼、络腮胡子、口吻、浮现、青稞、硬邦邦的词语。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体会陈赓为什么要打自己一个嘴巴?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

教时:2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翻越雪山,强渡天险,横穿草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更为感人的是有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全程。但也有一些,则永远地倒在了行军途中,再也没有出来。陈赓同志每次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就会想起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故事。陈赓同志把他称作《倔强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关于这个小红军的故事。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自己大声地来读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奠定情感基调,读通课文。

听录音朗读全文。要求仔细听读,想想录音读的和自己有什么不同的。

四、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反复诵读。

请大家学着录音中的老师再次读课文。然后,选出一段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或最受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五、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学习本文生字新词。

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展现自己认为读的好的内容,以培养读书兴趣。

简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段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本文的新词意思。指导书写稞忍两字。

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自然段,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可指名朗读,也可让愿意读的同学小组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正音。

六、指名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让学生回答,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学习语文重在读,贵在品。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一起来品品课文中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小组研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二、学生充分质疑,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大致罗列出以下问题:(投影片)

1、为什么称这个小红军为倔强的小红军?从哪些地方我们能够看出来。

2、小红军是如何一步一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面对这样倔强的小红军,陈赓同志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是这样的,一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个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寻找,认真思考、小组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假如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可以问问其他小组的成员,或者直接问问老师。

四、组织交流以上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红军的倔强和在陈赓同志内心的后悔、自责中表现出的对小红军的关心。

投影句子。课文第四、第六、第八、第十自然段内容。指名学生抓住小红军的神态动作来感悟他的倔强。

2小红军的倔强和课文中的陈赓同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陈赓同志的,也能看出他的倔强来。

对比投影课文第三、第五、第七、第九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课文2到10自然段。

回答怎么说服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不肯骑

体力强

不肯走

等同伴

不肯吃

有干粮

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板书

一心想着别人

陈赓同志有没有意识到这点?

4学生表情朗读课文11到16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5出示练习题,启发想象,深化认识。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他是多么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师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在长征途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红军将士都会把他人放在自己前面。同学们如果想了解更多这样的故事,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去寻找收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6736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