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案例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9:41:31
专业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案例14篇)
时间:2023-10-31 09:41:31     小编:笔舞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思考进行反思和反省。那么我们该如何提炼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其次,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挖掘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找出提升和改进的方向。而后,我们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用简明的语言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传达给他人。最后,我们还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使之更为深刻和具有指导意义。9.在这里,我们推荐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一

民族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历史、文化、心理、行为的综合体现,包括节日庆典、风俗习惯、口头传说、器具工艺、服装风格、音乐舞蹈等等。在探究民族民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还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沉淀的厚重。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民族民俗心得体会。

第二段: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了解了许多不同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近年来,我有幸参观了许多博物馆,从中了解了很多不同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比如,我去过故宫博物院,那里展现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让我了解了宫廷制度、宫殿建筑、皇家器物等等;我还去了少数民族博物馆,那里陈列了不同民族的生活用品、服装、民俗节日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藏族和蒙古族的展厅。藏族展厅里展现了藏族人的信仰、建筑、手工艺等等,而蒙古族展厅则展示了草原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旅游文化等等。通过参观这些博物馆,我深深感受到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美,也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民族多样性。

第三段:参加民俗节日,我亲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参观博物馆,我还有机会参加了一些民俗节日。比如,我去过西南地区的苗族山歌节,那里的苗族姑娘穿着绚丽的服装,载歌载舞,使观众不禁为之沉醉;还有东北的冬至节,那里的人们吃饺子、喝汤圆,共度团圆的时光。今年春节期间,我还去了西安参加了元宵节的活动,那里有传统的灯展,还有非遗表演和年画之类的展览。这些民俗节日活动给了我非常美好的回忆,让我体验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段:在生活中,我尽可能保留和传承关于民俗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也在努力继承和传承有关民俗文化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我会自己绣针线、编麦穗,尝试制作一些小物件;我还学习了传统棕编技艺,制作了一些漂亮的篮子。在家里,我和父母也会一起做一些传统的食品,如酥皮鲜肉月饼和豆腐脑之类的,不仅可以品尝美食,还可以传承文化。我还喜欢收集一些文化遗产,如年画、剪纸、容器和餐具等等,让它们成为我的家居装饰或礼物赠送。这些行为和习惯,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也让我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了传统文化。

第五段:结语

民族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历史、文化、心理、行为的综合体现。通过参观博物馆、参加民俗节日、在生活中保留并传承传统文化等等,我逐渐明白民族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和魅力所在。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践行“积累、消化、延续”的传统文化传承之路,让传统文化美好的品质在我的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二

学民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民族成为了校园教育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学民族纳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在我多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学民族带给我和他人的影响和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学民族的价值观影响

学民族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的学问和德行,通过对于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品德和道德准则。学民族培养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让我明白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博大精深。比如,通过学习《论语》、《大学》,我了解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原则,懂得了忠诚、正直、谦虚等美德,这些都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始终紧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努力做到言行一致,用实际行动彰显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第三段:学民族的爱国情怀培养

学民族通过滋养中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培养了我们的爱国之情。通过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我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愈发油然而生。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祖国提供的一切。同时,学民族也增强了我们对于民族团结和自信心的认同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中,我时刻保持着对于我国伟大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竭尽所能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学民族的文化传承

学民族实际上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我们不应忽视并丧失传统的渊源。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于历史的尊重,更是为了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价值的人。学民族让我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在与人交流中更好地展示出自己的个性与魅力。同时,通过学习民族文化,我深入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也更加自信地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第五段:结语

总之,学民族是我们培养自己,关注社会他人以及凝聚民族力量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学民族不仅为我们的成长和积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不忘本源,为了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持之以恒地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学民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引言(150字)

民族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发展和成就。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民族史是了解和认识自己身处的国家、民族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民族史的过程中,我深感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帮助我看清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学习民族史中的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传承文化(250字)

学习民族史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灵魂的体现,是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源泉。通过学习民族史,我理解到了同胞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所经历的曲折与坚守,他们为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不遗余力。这让我明白,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通过传承文化,我们将保持一种自信、自尊和自豪,同时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段:深化认识(250字)

学习民族史还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和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这使我深受鼓舞,激励着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奋斗。同时,学习民族史也使我看到了历史的教训和痛苦,这不仅让我明白了有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原因,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深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让我能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更有责任心地投身于社会。

第四段:独立思考(250字)

学习民族史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历史给了我们许多经验和教训,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无条件地盲从历史。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历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重复历史,而是要根据时代的需求,积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我更加自主地选择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通过独立思考,我们能够创新,为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第五段:爱国情怀(300字)

学习民族史让我培养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历史告诉我,一个民族只有在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上,才能保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观和文化。因此,每当我了解到历史上国家的困境和危机时,我深感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性。我深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努力。学习民族史让我明白,只有坚守自己的土地、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结:民族史帮助我们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深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民族史,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也明白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唯有坚持传承文化、深化认识、独立思考和热爱国家,我们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四

“民族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段,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本着这种精神,我的学校在“民族月”期间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活动。参与了这些活动,我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体验和感受。

第二段:了解多元文化

在这个学期,我懂得了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的重要性。通过民族月活动,我了解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传统艺术等等,这些都让我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甚至让我尝试去接受和 appreciate 其他文化。比如说,在听完南方风味音乐会后,我对南方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在了解到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后,我也觉得自己非常有必要去寻找一个家庭聚会来体验一下这个传统节日。

第三段:身临其境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机会通过各种活动去体验和感受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在汉服体验中,我不仅了解了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还有机会亲自穿上了汉服。这种亲身体验,让我不仅能够看到和听到不同的文化,而是完全有机会去感受到、体验到文化。这种感受,不仅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还让我关注到其他文化中的价值,以及它们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贡献。

第四段:加深认同感与归属感

“民族月”活动,让我不仅了解了其他文化,同时也让我有机会去反思和思考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反思,让我对于自己的文化更加自豪,同时也让我明白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这种归属感,更加加深了我对于自己民族的认同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自己民族的文化。

第五段:结语

以上所述的这些体验和感受,都让我认为“民族月”这种活动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这种活动不仅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学习到新的技能和知识,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的视野,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开放、包容,并且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机遇。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五

民族观是指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情感态度。民族观影响了个体对待自己民族的态度以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在当今世界上,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对于个体来说,培养一个正确的民族观意义重大。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民族观的重要性,下面将从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自尊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段: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是一个个体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首先,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使得我以中国人的身份感到自豪。无论是五千年的文明史,还是世界级的古代科技和文学作品,都为我加深了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其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丰富了我们的国家形象,也让我更加珍惜中国人民大家庭的凝聚力。

第三段: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建立和谐、友好关系的承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变得越发重要。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坚持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例如,在学校里,我有幸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我的社交圈子,也加深了我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民族团结的活动,传播友爱和团结的理念,增强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第四段:民族自尊

民族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心。一个民族只有具备自尊和自信心,才能走得更远。作为中国人,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我为中国的成就感到骄傲。然而,在国际交往中,一些历史原因或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对中国的误解和歧视。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坚定地维护自己民族的权益,提高自己民族的形象,展现出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民族的自尊和尊重,要以平等和公正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只有在互相尊重中,我们的民族自尊才能真正得到彰显。

第五段:总结

在当今世界的多元化背景下,培养正确的民族观对于个体来说越来越重要。通过加强民族认同,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我们能够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通过加强民族自尊,我们能够展现自己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民族观,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国家大家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六

近年来,中国正在逐渐走出“快餐文化”的阴影,民间文化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热爱。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民俗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之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研究和保护的对象。我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幸参与了一些民族民俗活动,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

在现今便利与娱乐兼备的生活节奏中,传统的民俗文化就像是一扇通往纯真和本真的大门,使人们可以在其中得到一份温暖和认同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在其中我们可以品味到古老而典雅的审美,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气息,也能够看到城乡差异之间的文化烙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活动都是由人们自主发起的,由太多的人的协作和贡献。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表现出人们的群体意识与文化自我认同,丰富了文化的生态系统,为民族文化惠及更多的人们扩大了平台。

二、传统民俗文化在当地策划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民俗,这些民俗一方面是当地历史的印证和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传承。由此,传统民俗活动的策划,对于当地的人们具有极大的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当地的文化凝聚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活动将更多的文化元素纳入其中,让当地不同的群体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更好的文化融合与自我认知。在当地策划的基础上,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依靠当地自身优势,集体的力量和影响力。

三、传统民俗文化的转化

现今民俗文化的体验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文化展示和传承活动,而是与发展的多种元素与形式相结合,成为了一种具有新意和新思维的文化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良的民俗文化传承及发展方式,如地方节庆、实际操办、户外拓展等,都是为了更好的取得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传承和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气息。在这种转变中,传统民俗文化得以繁荣和生长,也得以自我更新和进化,它以它本身的魅力,为人们的生命隈见注入了新的希望和光彩。

四、个人在民族民俗活动中的心得收获

通过参与一些民族民俗活动,我切身感到,民族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诸如传统的端午节游戏、灵活的节日庆典、庄重的祭祀仪式等,让我更加了解和爱上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这些活动也是团结与积极进取的仿佛,同心协力,不断进步,让我深切地体验到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带来的自我改变和成长。不断地挑战自我,也更好的体积和认同了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归属感。

五、期待更多人走进民族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扩大着影响力和作用,相信也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舆论和支持,民众也将不断地走进和享受这样一种文化。无论身处何时何处,传统文化的价值都是无尽的,也许它不会被如今世界的许多人所关注,但是它却让人们从中用眼和听取尊重历史与文化的声音。态度而学习到更多的思维和情感的激发,同时为传承自己的文化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民族民俗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它也是社会文化传承和进步的一份不可或缺的财富。“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不仅可以塑造社会和谐发展,也能够让每个人从中汲取智慧和能源,从而带领我们走进更加美好和幸福的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解和参与到民族民俗中来,共同寻求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之路。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七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座民族馆,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体验。在这个展览的空间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不同民族的世界。每一个展厅都向我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历史和民俗。这个社会命脉所系的民族馆给了我很多启示,同时也让我深切地思考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

第二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馆展现了各大民族的礼仪、服饰、建筑等各个方面。通过观察,我发现文化的传承对民族的重要性。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深邃的文化故事,从古至今被传承至今。这些伟大的传统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而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革中。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许多民族都面临着文化融合的挑战,但同时也继续保护和传承着他们独特的文化标识。这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代表着某个民族的个体,应该珍惜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尊重和认同其他文化。

第三段: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和谐

民族馆中展出的各个民族的文化之间如此多元而又和谐共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但同时也有一种共性,那就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接纳。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思考到自身文化的包容性。就像民族馆展示的那样,多元文化的并存并不意味着冲突和排斥,反而可以相互借鉴,互相学习,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底蕴,实现和谐共生。

第四段:民族精神的归属与价值

参观民族馆的过程中,我把目光聚焦在了展品的细节上,发现了许多民族的精神内核。民族精神是每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它是文化的灵魂和血脉。无论是那些充满勇气与坚强的东方民族,还是那些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西方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精神,这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我的身份和自我价值并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而是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只有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我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担负起我所属民族的责任与使命。

第五段: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

在这次参观民族馆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教养来代表我们民族的形象。同时,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共同努力实现社会的多元一体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融入世界的大家庭中,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总结:

通过参观民族馆,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和谐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作为一个拥有自己文化认同的年轻人,我应该以自己的行动来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八

热情的哈尼族人无论是住房、节日、食品、服饰还是歌舞,都给人新颖、奇特的感觉。

勤劳简朴的哈尼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红河两岸哀牢山区的半山腰中,那一栋栋如蘑菇般的房子,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蘑菇屋。

蘑菇屋,顾名思义就是房屋样子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如梦般的哈尼山奇景。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我们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杀一头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水祭献祖先。节日里家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断,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许多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拿出。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随后男人们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当夜幕降临时,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们随着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

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们则走向棕榈林、金竹丛中……

哈尼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一天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欢吃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喜欢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这些食物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一大块一大块的吃,一大碗一大碗喝酒,这,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欢聚一堂。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分都给老人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一晚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都变成了紫红色,香喷喷又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

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斑斓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男人的衣服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而且大多数已经汉化。

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哈尼族小伙子爱好弹三弦和四弦,姑娘们喜欢吹“巴乌”和“响蔑”。“巴乌”用细竹管制成,形状象笛,音调幽雅深沉,适于抒发感情。“响蔑”是一种竹片制的吹弹乐器,声音细腻柔和,如同窃窃私语,最适于表达初恋少女的微妙心情。民间流传的哈尼民歌种类很多,有“哈巴”(叙事歌)、“阿茨”(山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米比”(婚礼歌)、“迷煞维”(丧事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哈巴”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歌,主要流行在红河一带,多由专门请来的歌手或老人在年节喜庆或祭祀仪式等场合演唱,内容有开天辟地、民族迁徙、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哈巴常以“萨拉衣”开头,由一人主唱、听众在每段结束发出“萨———萨”的喝彩声;它的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悠扬,音乐与语言结合密切,有说唱的特点。

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称作“阿茨”、“阿其”或“阿勒儿”等。这种歌常以歌唱爱情、歌唱劳动或生活所感为主要内容,曲调嘹亮舒展,旋律优美动人。由于演唱方式和场合的不同,阿茨又有大声唱和小声唱之分:大声唱的多属于山间放歌形式,一般曲调高亢明亮,情绪饱满而欢快;小声唱的多为低声浅唱的情歌,常用假嗓演唱。勐海等地也有一种称作“呆航车”的情歌,是指夜间青年男女在专门社交娱乐场地歌舞择偶时唱的一种歌曲,有的也可以载歌载舞,非常欢愉、活泼。

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白鹇舞恬静优美。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舞蹈语汇丰富、动作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由于气候等自然的关系,元阳县等哈尼族地区,白鹇鸟较多,它们会成群地飞到林中空地或溪水边,嬉戏、喝水、起舞,会变换简单的动作和图形。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白鹇鸟在树上栖息时,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树下,于是它来回飞翔找寻,用咀含来珍贵的药草给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鹇鸟才展翅飞向远方。为了感激和怀念善良的白鹇鸟,老人用芭蕉叶摹仿白鹇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县一带还在沿用芭蕉叶或棕叶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夜幕降临了,哈尼寨却歌声不断。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九

海南等地的黎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临门,便以自制的.山栏酒为客人接风洗尘。他们饮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腔斧昂”,是饮酒叙情之意;第二阶段是喝醉酒,叫“痹熬”,就是按黎族风俗要喝醉才罢;第三阶段叫“吞卓丘”,即主宾对唱当地民歌。

肝胆酒

水族人民素以肝胆酒招待客人,表示肝胆相照,苦乐与共。他们在杀猪时,一般都把猪胆留了下来。当客人入席,酒过三巡,主人便取出猪胆,剪开管口把胆汁注入酒壶,给在座的人各斟一杯,由客人先喝,然后才轮到主人。喝酒高潮时,往往要喝交杯酒,即宾主联臂举杯,同时将对方递来的酒饮下,表示心诚。

牛角酒

贵州东南一带苗族接待来客要敬献醇香可口的牛角酒。苗家人都有外形美观、雕刻花纹的水牛角,客人到寨门时,穿着华丽的苗家姑娘举起牛角酒敬客,同时还有几位姑娘在客人胸前挂两三只紫红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如果客人懂得苗家规矩,要双手捧住牛角,一饮而尽,就会顺利进入苗寨。

青稞酒

藏族人民十分好客,远方客人到来,都要敬献青稞酒。这种酒是将青稞煮熟后拌和酒后,放入陶罐密封发酵,酒色微黄味微甜,酒精含量约10度,被外宾称为“西藏啤酒”。喝酒时,主人斟满一杯,让客人先喝一口,添满再喝一口,这样连添三次喝三口,最后满杯喝干,这种习惯叫“三口一杯”。劝酒时,主人常诚挚地唱祝酒歌,尤为感人。如果客人不能喝酒,可用无名指蘸点酒,举手向右上方弹三下,主人就不会勉强。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十

“大家快来快来!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大家知道吗?我国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而今天,我要带大家参观满族的服饰!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大家了解了吗?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快看快看!这是满族妇女穿的鞋子,她们的鞋子上绣着漂亮花朵和饰品,鞋底中央有10公分高的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种鞋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显得十分高贵。女子喜欢穿长的旗装,这可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装逐渐停止生产,而女旗装则不断演化,逐渐变成了紧身又合体的曲线型旗装和流线型旗装。”

“那大家自由活动,到处看看吧,要听我介绍的就跟我一起去逛!满族服饰呀,色彩大多是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满族妇女心灵手巧,十分擅长刺绣,她们在衣领、鞋面、钱包、枕头等物品上绣满了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在服装款式上,服饰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大家可以慢慢地观看,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我会为大家解答的!”

“请问,旗袍是怎么来的呢?”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游客问。

“好!我为大家解说一下。到了明朝之后,从南边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匹做的。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有些还用了绸缎制作。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开展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了,大家明白了吗?”

“哦!原来是这样啊!原来旗袍也有这样的历史啊!这次旅游真是太有意义了!”那个年轻漂亮的女游客说。

“恩!好了好了!各位游客们!快集合起来!”我大声地喊着。

“满族服饰美丽优雅、具有特色,是十分值得我们赞赏的!好了!今天的旅行结束了!大家先回酒店休息吧!明天我再带领大家参观其他富有名族特色的东西!好了大家赶快回去吧!明天见咯!”

美丽的维吾尔族服装

你们知道吗,维吾尔族的服装特别漂亮呢,就跟他们的人一样美丽迷人。

维吾尔人热情奔放、性格豪迈,所以服饰特点当然就显而易见了!花样较多,看上去非常优美;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维吾尔人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服装特点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但有些服饰采用了动物纹,不过数量很少。也有借鉴他民族的纹样,如“寿”字纹等。

维吾尔族虽然男女老少都爱美,但是男装和女装总是有不一样的特点。

维吾尔族的女子喜欢戴耳环、手镯、项链等装饰物,甚至有些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就开始扎耳洞,佩带耳环。少女都梳十多条发辫,以长发为美的代表。婚后一般改为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带月亮形梳子作装饰,也有将双辫盘起来的人。妇女爱穿宽袖轻盈的连衣裙,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很喜欢有对比色的服装,这样看起来,红的就变得更亮,绿的变得更翠。服装都有着有着色泽明丽,浓郁华丽的特点。

维吾尔族的男袍称“袷袢”。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巾扎腰。男性特别讲究黑白效果,这样才觉得粗犷、奔放、豪爽。青年男装在复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衣,其领口、前胸、袖口都有装饰着花边,这样的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起来也很方便,快捷。再配上青色长裤,穿皮靴,更体现出青春、活力与健美。

维吾尔族的服饰是有自己最独特的特点,那就是突出了维吾尔族的豪爽的性格和美丽的的特点。

美丽的瑶族服饰

hello,大家好!我是“天堂”旅行社的导游——胡可。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在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少数民族——瑶族。想了解这个美丽的民族吗?那就快跟我来吧!

“瑶族人的居住面很广,河边、山腰、山顶等地,都是吊角楼,供人居住。瑶族姑娘十分美丽,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美丽大方中,又不失一些羞涩。在马路上行走时,不由得引起一阵啧啧赞叹。苗族的小伙儿,英俊潇洒,大多身着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下着兰色的长裤或短裤。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不管哪个姑娘见了,都不由得从心底里浮现出爱慕之意。”

“瑶族的头饰可漂亮了!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子戴狗头冠,盘瑶女子则戴锦绣帽,那帽子绚美多姿,美不胜收;顶板瑶女子头顶“峨冠”;用锦帕包出的各种奇特的女子头饰多不胜数。而男子就不同了。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则喜欢戴编制精美的马尾帽。”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怦然心动了?那我们就快出发吧!let’sgo!

傣族的服饰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善于歌舞,热爱生活,居住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的服饰具有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

傣族的女子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亭亭玉立,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欢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她们都喜爱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既美观又大方。

傣族的男子服饰与女子大不相同。傣族男子的服饰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傣族的房屋都由竹子建的,除此之外,傣族人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佩饰。

瞧,傣族的服饰就是这么淡雅美观,如果有机会,你不妨也去试试、去穿穿。

我所了解的维吾尔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少数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通常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和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周围,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的民俗习惯可谓多样化。维吾尔族待客很有讲究。如果来客,邀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点心,然后再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端上桌,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饭后,由张着领作“都瓦”收拾完餐具,客人才能离席。

维吾尔族有很多禁忌:吃饭或与人交谈时,不能拧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不能吃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衣着不能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不能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

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喜欢牛肉和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是羊肉抓饭、包子、油条等。另外,维吾尔族还喜欢茯茶、奶茶。

今天上课时,蒋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她从内蒙古带来的奶茶粉,老师神秘地在后面搞小动作,我忍不住心里痒痒的激动。泡好后,香味已一阵阵飘来,我的心思早不在作文上了。可这奶茶味道怪怪的,说实话,喝了一口就不想再喝第二口,喝起来涩涩的。可能每个民族的口味督是有差异的吧!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西藏民俗民风

藏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样。无论民间故事、民歌、舞蹈还是藏戏,都是独具一格,光彩夺目。

民间故事:西藏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它是藏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故事分两大类:一种是口头流传的故事,一种是书面记录整理的故事。这些故事长期流传于民间,反映人们对邪恶统治的不满与反抗,对友爱互助的赞扬,对自由恋爱婚姻的同情。因为来自民间,这些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藏社会的现实,倾吐了藏族人民内心深处的爱憎,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正因为这些故事是广大群众的心声,给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所以藏族人民爱听它,爱传它,使他们富有生命力。藏族民间故事通常在叙述中加入民歌、歌谣,又说又唱,听起来更加生动,是与其它民间故事的主要区别之一。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诗。是藏族地区民间口头传说的一部文学巨著,讲的是藏族古代一个著名的英雄人物的故事。格萨尔是一个神通广大、和人民鱼水相依的英雄人物。在西藏,从农区到牧区,从城镇到乡村,都有人或多或少的能讲出格萨尔的一些故事来,就像汉族地区人们讲《西游记》种的齐天大圣一样普遍。《格萨尔王传》故事生动,语言朴实优美,不仅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和广泛流传,在国外也早有俄、英、法、印地文、蒙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流传。民歌:西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花,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形式,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史诗《格萨尔王传》大量采用了“鲁体”民歌形式。与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比较,民歌更具有劳动人民的特点。从西藏民歌中,可以听到西藏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可以看出群众社会政治、经济、战争方面的思想见解和政治态度,并能够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基本愿望与要求。截取部分藏族民歌如下:雪白精细的糌粑,是我们的血汗磨成;高大豪华的别墅,用我们的白骨垒起。

外有兵差马差,内有人差地差;为种巴掌大的地,要支比头发多的差。西藏民歌中通常用的艺术手法有五大类:比喻、拟人、夸张、双关、联想等。西藏民歌中所具有的人民性、广泛性和高的思想性,正是使它的艺术性不断完美的重要因素。舞蹈: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见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果谐”与“锅庄”是流行在西藏三大地区的一种圆圈舞。在农区的拉萨、山南、日喀则等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地方,把这种圆圈舞叫“果谐”;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等藏区,称之为“锅庄”。果谐与锅庄都是一种集体舞。跳舞时,大家手拉手、臂连着臂,载歌载舞,顿地为节,分班唱和。人们围着篝火,从日落跳到夜晚,从午夜跳到天明。

西藏山南地区还流行着一种动作粗犷、刚健,个人技巧高超的舞蹈—鼓舞,藏语叫“卓”。跳鼓舞的人身穿彩色衣服,腰间挂着大鼓,挥动鼓捶,步伐敏捷、整齐而有力。在林芝地区及四川、云南藏族中,有一种铃鼓舞。男执铜铃,女持手鼓,绕圈走动,翩翩起舞,藏语称为“热巴”。藏戏: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在藏族地区普遍流行。现代藏戏有剧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服装及面具,还有乐队伴奏和伴唱,是一套综合艺术。15世纪,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要在西藏江河上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集造桥经费,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还未成功。后来,发现虔诚的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众人,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因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由美丽出众,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4月4日清明节。这对我们来说是特别的日子,这对我们来说是特别的日子,它是寄托我们对亲人的`哀思的日子。

“清明节时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如诗里所说的,这天天下着小雨。这丝丝哀号的雨声,带着家人深深的伤感,所有人都沉浸在清明的气氛中。

今天,我们无法再回去了,但是我们依然会思念爷爷奶奶,即使我们从未见上一面。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民族民俗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热情的哈尼族人无论是住房、节日、食品、服饰还是歌舞,都给人新颖、奇特的感觉。

勤劳简朴的哈尼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红河两岸哀牢山区的半山腰中,那一栋栋如蘑菇般的房子,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蘑菇屋。

蘑菇屋,顾名思义就是房屋样子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如梦般的哈尼山奇景。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我们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杀一头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水祭献祖先。节日里家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断,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许多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拿出。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随后男人们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当夜幕降临时,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们随着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

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们则走向棕榈林、金竹丛中……

哈尼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一天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欢吃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喜欢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这些食物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一大块一大块的吃,一大碗一大碗喝酒,这,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欢聚一堂。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分都给老人享用。

哈尼人又善于精打细算,常常把吃鲜剩余的猪肉、牛肉制成别具风味的火熏腊肉和干巴,常年储备以待客。将肉切成条状,撒上花椒面、盐、八角粉等香料,一晚后,便悬挂于火塘之上,任其烟火熏烤,半月或一月后,腊肉和干巴都变成了紫红色,香喷喷又略含鲜味,取下装进一只特制的大蔑笼中,悬挂屋梁上,则一年四季都可备吃了。火熏腊肉和干巴是哈尼族的名贵佳肴呢!

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斑斓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男人的衣服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而且大多数已经汉化。

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哈尼族小伙子爱好弹三弦和四弦,姑娘们喜欢吹“巴乌”和“响蔑”。“巴乌”用细竹管制成,形状象笛,音调幽雅深沉,适于抒发感情。“响蔑”是一种竹片制的吹弹乐器,声音细腻柔和,如同窃窃私语,最适于表达初恋少女的微妙心情。民间流传的哈尼民歌种类很多,有“哈巴”(叙事歌)、“阿茨”(山歌)、“然咕差”(儿歌)、“阿尼托”(摇儿歌)、“然米比”(婚礼歌)、“迷煞维”(丧事歌)和“莫丕差”(祭祀歌)等。“哈巴”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歌,主要流行在红河一带,多由专门请来的歌手或老人在年节喜庆或祭祀仪式等场合演唱,内容有开天辟地、民族迁徙、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哈巴常以“萨拉衣”开头,由一人主唱、听众在每段结束发出“萨———萨”的喝彩声;它的曲调庄重严肃,低缓悠扬,音乐与语言结合密切,有说唱的特点。

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称作“阿茨”、“阿其”或“阿勒儿”等。这种歌常以歌唱爱情、歌唱劳动或生活所感为主要内容,曲调嘹亮舒展,旋律优美动人。由于演唱方式和场合的不同,阿茨又有大声唱和小声唱之分:大声唱的多属于山间放歌形式,一般曲调高亢明亮,情绪饱满而欢快;小声唱的多为低声浅唱的情歌,常用假嗓演唱。勐海等地也有一种称作“呆航车”的情歌,是指夜间青年男女在专门社交娱乐场地歌舞择偶时唱的一种歌曲,有的也可以载歌载舞,非常欢愉、活泼。

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白鹇舞恬静优美。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舞蹈语汇丰富、动作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由于气候等自然的关系,元阳县等哈尼族地区,白鹇鸟较多,它们会成群地飞到林中空地或溪水边,嬉戏、喝水、起舞,会变换简单的动作和图形。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白鹇鸟在树上栖息时,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树下,于是它来回飞翔找寻,用咀含来珍贵的药草给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鹇鸟才展翅飞向远方。为了感激和怀念善良的白鹇鸟,老人用芭蕉叶摹仿白鹇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县一带还在沿用芭蕉叶或棕叶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夜幕降临了,哈尼寨却歌声不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6982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