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读者自身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与概括。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整体结构的合理安排和段落的衔接,确保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一
读希罗多德的《历史》是需要很大的耐心的。首先是因为此书牵涉的地域跨度太大、年代跨度太长,人物、事件头绪太多。从空间上看,东起印度、西至直布罗陀海峡,北到北极圈附近,南达尼罗河的源头,希罗多德都涉及到了。从时间上看,从吕底亚王国的兴起(约680bc)到希腊人击退波斯人的侵略(479bc),前后2。这还只是书中的主线,如果加上插叙中提到的其它事件,则有的可以上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另外,作者特殊的讲述方式也是原因之一。他不断地打断自己的叙述,不断地在一件事讲到一半时插进一段有关的背景介绍。这种插话,短的时候大概是一、两节,但长起来就不得了。最长的一段是有名的介绍埃及风俗的第二卷。整整一卷182节,除了第1节之外,完全和叙述主线没有直接关系。更有甚者,在这种插话之中有时他还要插进另一段,于是就形成了“插话中的插话”。比如第五卷第55节(简记为五55,后文同此)以下,希罗多德讲到阿里斯塔戈拉(aristagoras)——反抗波斯的伊奥尼亚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到希腊本土寻求支援。他先到了斯巴达,但没有结果,便转去雅典。这里作者插进一大段追述(五55至五96),向读者介绍雅典是如何摆脱僭主的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这本来不过分。可他在五57又插进了一段,介绍起杀死雅典末代僭主希庇亚斯之弟希帕库斯,并最终引发人民起义的两位英雄的原籍——盖菲拉(gephyraei)。这还不算完,在紧接下来的五58,他又开始讲述和盖菲拉人一道在希腊本土定居的腓尼基人,进而开始讨论自己的一个研究成果——他认为希腊字母是腓尼基人传来的,并花了3节的篇幅(五59至五61)来举例说明之。这个研究成果诚然是很具洞察力的,但是和盖菲拉人有什么关系?和雅典人摆脱僭主有什么关系?和伊奥尼亚起义有什么关系?这种“插话中的插话中的插话”——我称之为“三次方插话”——在希罗多德的书中并不只此一处。比如这个“三次方插话”结束之后,在五96之前,即“一次方插话”结束之前,还有几段“二次方插话”和“三次方插话”。我要是苛刻一点的话,甚至连“四次方插话”都能找出来。
(当然,《历史》并非完全地缺乏主线。插话多的情况也只在前五卷中比较明显。后四卷因为已经开始直接叙述希腊-波斯战争,所以插话就减少了很多,现代人看到这里应该会觉得轻松了一大截。)
这种时不时地脱离主题的叙述方式,或者说主题不明确、主线不清楚的叙述方式,你可以认为是当时文学技巧本身不完善的结果。但如果你心胸放开阔一点的话,也可以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叙述方式。我想凡是读过未经改编的《一千零一夜》的人,都能明白这种“故事中套故事”的结构其实并不罕见,也并不单调。它是一种随着语言∕叙述∕故事∕logos本身的流动而流动的讲述方式。它是一种随时准备分流、回溯、旋转、重新汇合的言说之河。现代派小说中有所谓“意识流”、“生活流”的说法,借用一下这类术语,我也可以叫希罗多德的讲述方式是一种“叙述流”,或者说“logos流”。它想向人们展示的,其实并不是一个有着清晰的原因-结果∕开端-结局的、单线条的、摆在那里的固定的话语客体,而是一个有着众多线索、可以随时把某一段拆开,单独讲述的、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目的去解读的言说主∕客体结合物。不光是读者可以以不同的途径来接近它,如果作者希罗多德不想讲述希波战争的话,他完全可以根据手头的材料,在诸如《希腊及周边地区风土志》或者《希腊及周边地区政治沿革录》的题目下重新开始他的叙述。而如果是这样一本书,而不是《历史》流传到今天的话,人们从中能得到的信息量,我想并不少于今天的《历史》的80%,只怕在有些方面会超过100%。
换句话说,今天的人们读《历史》觉得主线太不清晰、太繁杂,其实是看有脚注的文字太多了的缘故,是被某一种思路带领着看书看惯了的缘故。(而且就算看有脚注的文字,你何曾看到过“三次方脚注”这样奇妙的玩艺?)现代人所习惯的不是“logos流”,而是“思路”。而且这个“思路”一般来说都是力求意义上的单向性、拓扑学上的简单性,也就是说歧义越少越好、歧路越少越好。像海德格尔那样对多重词义、多重理解的沉迷,像《花园小径》那样结构分散、无明确导向、多重线索反复交叉的叙述方式,出现于现代哲学、现代派小说中,似乎很新鲜。其实我要说,你看《历史》就明白那并不是首创。
“流”与“路”的区别,就在于流本身就没有,也不要求有明确的导向性,它往往是“讲到那里算那里”的,人们面对它也只有“随波逐流”的份;而路再怎么复杂,就算成了一片四通八达、无所不至的路网,但只要人一走上它,人的目的性,也就是“我要从哪里到哪里去”的心态是避免不了的。这也就是“意识流”不能被称为“意识路”的原因。“路”总是从原始的环境中,被“走得多了”走出来的、和原始环境不一样的东西,而“流”却是包围着你的、迷惑着你的方向感的、浑然一体的原始之物本身。对于《历史》,追求一种clearlycut的结构,既是我们现代人的误区,也是无奈。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站在学术的角度写给大众看的科普书籍。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精神的思考。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总之,本书粗粗一读是一本可爱的历史科普小文,细品却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层了,无论深浅,总有收获。
[中华历史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三
这个寒假,我看了着名作家林汉达所编撰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和自己的心得。
1,它读起来很顺口,就和听普通的故事一样,读起来很流畅,不像其他的历史读物,读起来稍有些拗口。所以,说它是一本历史读物,还不如说它是一本故事书。
2,它的故事情节比一般历史读物生动。前前后后几个故事,都彼此串联起来,让我读了一篇,还想读一篇。有一次,我连续读了一个多小时。从春秋时期一直写到三国时期,都是这样。往往前一篇篇末说到的一个人名,后一篇,就与故事内容息息相关。
3,所撰写的历史详细并取材于正史。书中记述了从春秋到三国一千多年的几乎所有重要事件。而且都是在正史上有记录的事件,像原来《三国演义》中记述的“桃园结义”“草船借箭”在书中都没有出现。
4,插图精美。往往我们在读历史读物时看到的几乎都是满篇的文字,没什么插图,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这本书,不仅附带了三四十幅插图,而且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有该时期的一幅地图。如:在《战国故事》一章的末尾,附有一张战国地图。
以上就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
读了这本书,我也许才真正的理解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才真正理解了这一千多年灿烂辉煌的文化。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四
有时候,是历史创造了人,而非人创造了历史;如同,我们经常的以为“时势造英雄”。
我甚至这样想: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早已被历史设置好了一个样子――你本说会成为的样子。请不要挣扎,因为你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即使,你可以奋斗,从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我倒更觉的,唯物地讲,巴顿“英年早逝”是历史对他这个幸运儿的一种格外恩赐――因为他只为战争,确切说是为二战中美国的“正义战争”而生,而战争又远非历史的全部!他的幸运就在于,历史保留了他的传奇,尤其是那闪耀般疆场驰骋者的经历,却又无情地没有了去指挥几位狂妄自大到自以为可以创造或者改变历史的政治家家们发动的“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的错误的战争”的机会。
现在看来,至少我们这些市侩般清高虚伪的研读批鉴历史的品味者看来,巴顿远比麦克阿瑟留有更多的“英名”。而真正的理由却是历史偶然性的“不公正”地对待了不同的“英雄”们:麦克阿瑟没有英年早逝,进而留下了更多的所谓的“败名”――是他所并不想被历史所记忆的。
其实,每个人都不过是历史的小丑而已,即使,他可能曾经被认为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伟人。只不过,有些小丑,演出了更多更大的“闹剧”,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哦,原来有那么个人”而已罢。历史的轨迹,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某些人,甚至某个群的“折腾”而改变了它必然的轨迹――当然,那些扑来跳去的“折腾”,真的也就影响了那么些人,但最多也不过如此啊。宇宙般广阔和长远的历史,只有取到它极限小的边际量,才唯一有可能地等同于在某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看似偶然或者必然我们所熟知或者淡忘的历史吧。事实是,只有再做一个无穷区间内的积分,才可以成为那个取到了极限小的边际的历史!
这样以来,似乎每个具有意识的高级动物都很可悲――是,而且,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实际上,大部分的我们,都不会想的太多或者太深。中国人古谚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有太多的近忧,俗人在忧虑着生活,工作,事业,追求还有感觉;而所谓的伟人们,也会被历史蒙蔽了已经很有远见的战略眼光,忧虑着民族,国家,地区,战争,协商……如此的多,如此的复杂,如此的冗乱,怎么还有我在这里又“疯”又“傻”而且还“无聊”的“远虑”呢?这,只会被似乎克服了某些“近忧”而成为了所谓的“成功人士”们不屑一顾的扯淡闲谘罢――而且,真的怀疑,不要多久,自己也成了那样的一个成功者!至少现在,自己仍然有很强的欲望去做那么一种追求。
应该是吧――可是,人类的可悲,又何不是正因如此呢?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五
暑假的时候,表姐帮我卖了这本《中国历史故事》,我爱不释手.之后,我就利用空闲的时间去阅读.
《中国历史故事》主要讲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战争、思想、品德的一些小故事,从这些小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做人、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等方面的道理.
在《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一样.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让我懂得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六
最近看了华盛顿邮报的前任女掌门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自传――《个人历史》,感触颇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传奇的女人吧。凯瑟琳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爸爸曾经是华尔街的一位投资家,曾经担任胡佛政府下的美联储主席和第一任的世界银行行长,后来胡佛下台后,仕途失意下购买了当时规模颇小、经营不善的《华盛顿邮报》,之后一直兢兢业业将之经营在盈亏边缘。而她妈妈是当时19世纪代的第一批美国女记者,在文化圈有着丰富的人脉和资源,自己也是个美貌与才华兼具的杰出女性。
这样的出身就决定了凯的不同寻常,虽然她小时候父母抛下他们几个兄弟姐妹开始混华盛顿报圈的时候,对他们几个也疏于管教和照顾。不过随着他们的成长,尤其所有孩子中,唯独她对新闻感兴趣,所以就渐渐和父亲的感情越来越深入。
20多岁凯瑟琳大学毕业后到父亲管理下的华盛顿邮报开始工作,认识了后来的老公菲利普格雷厄姆,当时他刚从哈佛法学院毕业,担任最高法院法官的助理。后来凯嫁给了他,之后他们又经历了二战,菲尔入伍,后来连续生下了四个孩子,拉里、唐、比尔和斯蒂夫,她也成为了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只是偶尔还写一些专栏文章,完全成为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的家庭妇女造型。她的父母也渐渐老去,因此把华盛顿邮报传给了她的丈夫和她,其中菲尔任发行人。菲尔努力工作把华盛顿邮报从亏损的边缘提升到盈利水平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这一切在菲尔接近50岁的时候,发生了改变,对于凯来说,可以用晴天霹雳来形容――菲尔得了严重的躁狂抑郁症,开始他们为了他以后的仕途着想,试着隐瞒,并且没有采用积极的药物治疗,而只采用了心理辅导和哲学思辨之类的保守治疗措施,拖延了时间,导致了严重的病情,后来菲尔不仅在婚姻中出轨、大量进行商业并购而且最后用枪自杀了。
我想对任何一个家庭主妇来说,这都是很恐怖的开始。但是凯不但扛了过来,而且接过了父亲和菲尔的衣钵,继续经营着华盛顿邮报。在60-70年代风云突变的美国政坛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她手下的记者抖出了水门事件,掀翻了尼克松;经历了工人大罢工;采访了无数的政要,成为当时世界排名第十三的重要人物。
公司的经营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功上市并获得了兼并案等的极大成功。后来成功地将公司传给了她的儿子唐。她八十多岁高龄还参加工作,后来在一次摔倒后才不幸逝世。这本她的自传出版后还获得了普利策奖。
她在书中写到:在一定程度上,我想审视自己的人生,因为我的个人历史包含既出乎意料又不可复制的内容。
我觉得她的成功来自于一些幸运,同时也有她的机遇,更重要的也有她个人的努力,至少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吧:
1、她周围高质量的圈子导致了她的成功
凯的父母无疑在当时都是很牛逼的人物,她也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而她母亲的前卫性导致她并不像多数当时的妇女一样只着眼于家庭生活。
而她婚前混的.圈子是青年精英聚集,所以后来遇到了她的老公菲尔。而菲尔的哈佛法学院背景+父母的华盛顿邮报背景无疑将她推进了美国的政商圈。
在她主管华盛顿邮报以后,她和她周围的记者精英等等一起可以主导美国的政坛舆论走向,每一届总统候选人都需要跟他们取得良好的关系。亨利基辛格、巴菲特、杰奎琳肯尼迪这些我们觉得超级大腕的人物,都和她是朋友而已。
她也可以很容易把某人带入社交圈,从她和巴菲特的互惠互利关系上就可以看出来:巴菲特教她财经知识,帮她收购兼并企业,她把巴菲特带入华盛顿的社交圈,和当时老布什的夫人芭芭拉布什等一起吃饭。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由于她的出身和她自己所处的阶层导致了她可以对很多关键事物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这个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同样适用:选择牛逼的圈子,当你可以进入以后,你自己也就逐渐变得牛逼起来,拥有资源并且发挥影响力是成功的第一步。选择朋友,培养人脉,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可能对于所谓的成功至关重要。
2、大的背景与环境
凯的个人生涯中经历了二战、越战、水门事件、60-7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等等,她在这个时代之中,把握了美国新闻、电视媒体的高速发展阶段。当时的朝阳产业使得她和她的同仁有发挥的广阔空间。她的选择无疑也是明智的。
3、凯个人的努力
凯本身是个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遭受的歧视。
她的丈夫菲尔在死前的2年出轨给她生活蒙上了阴影。
菲尔的狂躁抑郁症长期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她曾经是她当时唯一的一名女性经营者,很多与会场合唯一的女性。
她从对经营一无所知到接受经营而且成绩斐然,有时候是命运在推动着她,有时候又是她自己在推动着自己的命运,她作为女性觉醒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这本书看起来其实有点囫囵吞枣,因为太多的人名和背景知识还不是非常清晰,但是在主干的脉络里,感受到了凯的传奇,而这本书也揭开了美国上流社会政治生活的小小一角,让我们得以一窥究竟。
最大的感触其实是女人一定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定下框框,要多给自己一些机会去承担责任或者挑战自我;而对于不了解的环境与个人,不要先入为主,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同时,她的经历说明,对一个女人而言,婚姻家庭并不是真的全部,每个女人都完全可以拥有更广阔的世界:可以寄托内心的事业,优秀的朋友与同仁,财富上的自由,父母子女快乐的家庭生活都可以带给我们幸福。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带给我们勇气,颇有女权意味的好书吧。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七
寒假期间我读完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4》,了解了好多历史故事,也明白了好多道理。
我特别佩服隋文帝杨坚的聪明才智。他建立隋朝,统一中国,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统一。他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制定了律法。开启了隋唐盛世之门。我也十分痛恨隋炀帝杨广的铺张浪费,但同时我也很惊讶他策划修建的大运河的宏伟。大运河把长江、黄河、海河、淮河还有钱塘江连接起来。使人们便利了交通运输,实现了货通天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隋炀帝有功也有过,“金无足尺,人无完人”让我知道正确看待历史。
读完这本书,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历史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生活中,我们要亲近那些品德好的人,远离那些品质恶劣的人,还有,品德是人生的必修课,做人首先要最品德高尚的人。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读完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十一册,它是吴碧涵姐姐写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讲的全是真真实实、有凭有据、经过再三详密考证的历史。绝不止是将文言文译为白话,更不是传说演义、细说小说。
随后,每天睡觉前,我就拿着《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于是知道了朱元璋对大臣的凶狠,知道了元妙观那不是素面的素面,知道了朱刘之间的友谊,知道了方孝孺的孝顺,但是我最喜欢看还是运用智慧,打败敌人的故事。类似于《鄱阳湖大战》、《南兵撞到冰墙》等等。
而这中间也有一些名言名句:弱者等待机会,强者创造机会;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读完这本书,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历史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生活中,我们要亲近那些品德好的人,远离那些品质恶劣的人,还有,品德是人生的必修课,做人首先要最品德高尚的人。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九
在广州生长了将近十三年,之前我只知道广州素有“花城”、“羊城”之美称,却不知道原来在岭南(广州的另一称谓)这片热土上曾发生过那么多的传奇故事。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岭南故事》这本书。身为岭南人的我,被书中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书中主要介绍了在岭南出现过的许多杰出的风流人物,如忠肝义胆刘永福、武林高手黄飞鸿、民族英雄邓世昌……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对我影响最大的要数鬼才状元伦文叙了。
伦文叙之所以称得上“鬼才”,那当然是有他过人之处的。伦人叙从小家境贫寒,幸得普照法师教育,他的机灵、勤奋、好学的特质从此展现无遗。伦文叙“鬼才”之名号的由来要从一位巡抚说起。一天,巡抚有意“刁难”伦文叙,给他出了一个颇有难度的对联,但没想到伦文叙却凭着他的才学,迅速答出对联。这不仅得到巡抚的赞赏,人们更是从此称他为“鬼才”。我想伦文叙之所以能大获赏识并不仅仅因为他天赋异禀,这其中肯定也是他后天勤奋努力的结果。然而我最佩服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他那不摄于地位的尊贵,一心只向学识的专注,遇到巡抚的提问,他一点儿都不害怕,并能对答如流。透过这个故事,我仿佛看到一个潜心向学,不卑不亢,道貌岸然的谦谦学者的形象。
说到“鬼才”伦文叙,他还有一段挺有趣的轶事。据说伦文叙尚未高中时常常得依靠粥店老板的救助,他一直感恩在心,待到他第及状元时,他也没有忘记过当时粥店张老板的帮助,还亲自为当年所吃的粥命名,使得张老伯的粥店名声大振,生意红火。从这件事上,我也可以看到了伦文叙身上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岭南故事》这书的细心品味,我深深地为自己是岭南人而骄傲,并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争取将来能为岭南的发展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十
他用四象标龙的棍法对付郑大雄的左手钓鱼棍法,边打边说:“请前辈使出全部的招数。”郑大雄倒抽一口凉气,心想,好大的口气,今天不给你小子一点颜色瞧瞧,还不知天高地厚。黄飞鸿遇强则强,观众都为他打气,后来大获全胜呀!真是后生可畏呀!
最后,我想说的'是,像黄飞鸿这样的武功高手其实并不一定是靠武力就能解决的,我们要在同时用点智慧在这上面,同时,我要赞扬一下黄飞鸿,他的人品十分之好,为中华人民锄强扶弱,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我们应该想他们学习,改掉我们身上的恶习,树立一理想,就算不伟大也是可以的。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十一
暑假的前一天,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我是个“小书虫”,一听见“有书可乘”,立马钻进这几本书内,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岭南故事2》,它使我看得如醉如痴,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这本书带我看到了洪秀全、伦文叙、黄飞鸿等一个个岭南故事人物后面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它让我看到了许多我未能了解得岭南英雄和一些事物或建筑的由来。
在生活中,我常常出门都会看见许多写着“宝芝林”的药店,我曾经问过奶奶数多次:“‘宝芝林’到底是谁创的?”奶奶当时只是笑而不语,此后我也没有再追问了。而现在这个谜团终于可以解开了,原来就是他――黄飞鸿!!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代人”,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真恰当啊!这部,《岭南故事2》影响了我很多很多,是这本好书使我的视野广阔了许多。这本书我必定终身难忘!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十二
我不知道要怎么写。以前看过有关张纯如的介绍,想看看她的书,昨天在图书馆无意间看见《南京大屠杀》,借回来。
之后觉得看这本书本身需要莫大的勇气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我甚至想我是否要继续看下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同时觉得困惑。
人怎么可以如此的残忍,日本军队究竟抱着怎样的心态在南京犯下如此的滔天罪行?
而我们的同胞又为何只有零星的反抗,如果所有人团结起来,那么是不是会有另一种结果?
种种因素吧。
作者一再提到的一句名言,忘记过去注定会重蹈覆辙。
所有人都应该正视这段历史,它不仅仅使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所有人都应该记住,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惨剧,制造者是人类本身。
我想作者本身在书写与调查的过程中必定经受着巨大的心里考验,对人性黑暗的绝望。
希望这样的事件不再重演。
而日本亦应该对曾经的罪孽以及如今对那段历史的回避而深刻的反省以及忏悔,偿还。他们所犯下得罪是号称文明生物的人类的耻辱。
----------------------
这本书相较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薄得多,哪怕相比其下册《15以后的世界》也是如此。所以作者在字数和规模的局限下,就更少地关注具体的史事而更能体现出“全球史”的叙事特色来。
由此我反倒怀疑,斯氏的《全球通史》真的有必要写这么多字吗?
其实在国内,黄仁宇的大历史似乎就是走的这个路子。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全球的、生态的述说”,黄的《中国大历史》完全可以起个副标题叫“全国的、生态的述说”。一回事。而黄之备受好评的《万历十五年》其实与他的所谓“大历史观”几乎没有关系――至少在我看来如此。相反,倒是走的微观历史的路子。
洋人的史学流派,随便套一点过来写中国历史,便可以夺人眼目,实在可见中国当代史学之贫乏。
看洋人写的历史的时候,总觉得他们喜欢关注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茶叶,比如瘟疫,比如城市排污系统。在我看来十分重要的事情,像明朝的`胡惟庸案,像朱元璋开国的英烈,在他们的书里完全找不到踪迹。或者说,他们也许完全不知道这些事情,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写出一部全球史来,而且明朝的中国在里面充当主角。
不同大陆不同文明的交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商人,随着商人而到处传播的思想、技术、商品乃至疾病,以及这些传播所带来的后果,这些不同后果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偶然汇合所形成的历史的“偶合”――这才是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他们饶有兴致地像描绘一粒种子怎么发芽一样描绘现代世界的起源,而我们则以本国为中心,以历史课本为阵地,进行着爱国主义教育。谁好,谁坏,只有天晓得。
历史能不能假如,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是对史学预测功能的否定,那么人类整个学问几乎都要翻天了。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十三
广州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五羊的传说。玉帝派了稻,沗,稷,麦,豆五位仙人去广州保诺人,五位仙人骑着羊儿来到山岭旁,忽然,稻仙的羊叫了起来,便把羊和四位大仙的羊放去吃草。于是大仙们就开始聊天.麦仙见骑羊不方便,就变了一只麒麟,叫稻仙骑上去。可稻仙心里疑惑,等稻仙还没反应过来,麒麟己经跑了。众仙都说要罚,稻仙说:“我认罚,小仙的童儿养了鸡,就请大家吃吧。”很快鸡来了,嫌鸡颈没肉,扔了,把鸡放到锅里,不一会熟了,他们兴致勃勃地吃了起来。玩了半天才想起去广州的`事。后来人们在伍仙逗留的地方塔了小桥,叫五仙桥。五仙桥前面有座马仔岭,传说那就是天马变的。马仔岭前面有个地方叫下马铺毯。
传说中的岭南故事体现了独特的岭南文化,通俗易懂。这些文化一代一代的积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它哦。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十四
这个暑假,我与我亲爱的妈妈阅读了《胱:岭南童谣》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当“我”接到《胱:岭南童谣》的编写任务时,脑海里马上浮现那个久远的画面――广州西关那条小巷里,一群五六岁的小女孩,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在午后斑驳的日影里,转呀转――童年玩伴的一张张笑脸,像电影蒙太奇那样,快速闪过。随着你欢快的节奏,我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童年。每一个人都有童年,童年总是冠了“快乐”的定语。其实,“我”的童年处在中国一个特殊时期――要吃,吃米有限量,吃肉要凭票;要上学,上的是劳动课,40公斤的体重,每天要打50公斤的柴……但是,今天回忆起来,特别是收集这些久违几十年的文字,唱起几十年前曾经唱过的歌,忽然间很怀念――“我们”艰苦的童年其实是很快乐的。在《胱――岭南童谣》里,记载的就是一代人的童年快乐――“落雨大,水浸街……”记载“我们”在街边水敕胖酱,在骑楼下玩雨的快乐。
这本书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天光光,捉鸡*》这一首有趣的童谣。我在读的时候觉得这是动物们在开会,而且这是一个要决定生死命运的大会。所以动物们都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都在拼命地亮出自己的优点和自己对人类的贡献,力图免于一死。在这个童话里,猪是一个最可爱的最大义凛然的动物,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主人说*我就*吧!多么勇敢啊!比起它那贪生怕死的同伴们来说,它多么伟大啊!然而,猪并不是一个愚蠢的动物,听它说最后一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谁人食过我肥猪o,一夜疴到大天光。
看完这首诗后,我不禁想起了妈妈的“快乐”童年。我妈妈的童年没有刘小玲主编的童年那么苦难,但也是很艰苦的。吃米没限量,吃肉可以买;要上学,上的是和我们一样的课(没有电脑课)……但也是很艰苦的,40多公斤的体重,每天要打150公斤的柴;上学的路程是比较遥远,每天天还没亮就得起床上学去。
童谣,真是一部“留声机”,留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快乐;真是一部“百科全书”,给了一代又一代人丰厚的知识基础;真是一条“五彩丝带”,连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亲情、民族情。“胱,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熟悉的节奏开始了,让我们一起来唱吧!
岭南历史读后感篇十五
没有教科书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国家有了更深刻认识。
在当前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气息。对于这本书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所有民主文明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统治,那种《1984》下社会必将受到人民审判和历史惩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910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