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守恒说课稿(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20:59:16
最优守恒说课稿(通用18篇)
时间:2023-10-31 20:59:16     小编:文轩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审慎的反思和总结,找到改进的思路和方法。总结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总结提供一些参考。

守恒说课稿篇一

(过渡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能的定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已经知道了重力、弹力及合外力做功对能量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三种能量都参与转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其次,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夯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就本章内容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会更容易些。

(过渡句: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演示法、问答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守恒说课稿篇二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习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2)合作学习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习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守恒说课稿篇三

知识与能力: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会利用守恒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归纳的方法提出守恒条件;加深对功能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事物发生的条件,学习和体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理解自然规律,应用自然规律。

学生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并掌握该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且判断是否守恒。

讲授法,对比归纳,实例分析的方法。

功和能关系如何?

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机械能

1、概念:物体的动能、势能的总和。e=ek+ep

2、机械能是标量,具有相对性(需要设定势能参考平面)

3、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

1、实例分析:(提前布置的作业,课上检查,讲评)

学生发现: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有阻力做功,则总量有变化。

(1)

2、理论推导过程

思考题一: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下落到高度h2为的b点时速度为v2,

试写出物体在a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并找到这二个

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思考题二: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做平抛运动,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经过高度为h2的b点时速度为v2,写出

物体在位置a、b时的机械能的表达式并找出这二个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初状态:a点的机械能等于

末状态:b点的机械能等于

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据动能定理得: (1)

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得到: wg= mgh1-mgh2 (2)

由(1)(2)两式可得

移项得:

学生讨论:上述表达式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等号左边是物体在初位置时的机械能,等号右边是物体在末位置时的机械能,该式表示:动能和势能之和即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教师提问:如果有阻力做功呢?上面的两边还会相等吗?

学生回答:不相等。

结论:只有重力做功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在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2、理解:

(1)条件:(由学生分析、讨论)

a:只受重力作用

b:不只受得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学生举例)

(2)表达式

(机械能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特殊情况。守恒是指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时时、处处"总量不变,而不仅仅是初状态和末状态总量相等。

(4)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但物体和弹簧系统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理论推导中的重力做功改成弹簧弹力做功,重力势能改为弹性势能)

(四)巩固练习

1、关于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竖直下落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c、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0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物体若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一定守恒。

2、下列运动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不守恒的是:

a、起重机吊起物体匀速上升;

b、物体做平抛运动;

c、圆锥摆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3、从离地高为h的阳台上以速度v竖直向上抛出质量为m的物体,它上升 h后又返回下落,最后落在地面上,则一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以地面为参考面)

a、物体在最高点时机械能为mg(h+h);

b、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h)+1/2mv2;

c、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d、物体在落回过程中,过阳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a.2h/3 b.h/2 c.h/3 d.h/4。

守恒说课稿篇四

本课题的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从质变到量变的一个转化过程。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往往是教师给定实验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本节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模式,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由于学生们的主动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体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这节课还利用多媒体电脑动画模拟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过程,让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种类也没有改变,从而得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本节课开放性较大,学生可利用的课堂资源较多,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展开教学。

同时不可预见的情况也较多,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住以下两点:

1、质量守恒定律,从本质上解释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避免基础较弱的学生参与不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

2、掌握好学生实验和交流讨论的时间,合理安排。既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并进行及时总结,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关键。本节课的设计实验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镁条燃烧。探究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根据反应的情况不同全面分析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关系。学生活动多,活动形式开放。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实验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守恒说课稿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定的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机械能的定义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已经知道了重力、弹力及合外力做功对能量的影响,但是如果这三种能量都参与转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建立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其次,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下节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夯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就本章内容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会更容易些。

(过渡句: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机械能的概念,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会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从物理现象分析、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来解释物理现象及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守恒思想,养成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过渡句: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学好相关内容。)。

(过渡句: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课堂伊始,我会先找一名学生配合我完成单摆的鼻尖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摆动的钢球砸不到鼻尖?在学生的疑惑中,我适时导入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会先给学生播放荡秋千、过山车、撑杆跳、瀑布等视频,以便于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各种丰富多彩的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接下来,我会做一个演示实验: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在自由下落时,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得出重力势能减少,是因为重力对物体做正功的结果。我会追问学生,减少的重力势能去哪儿了?学生经过同桌之间的讨论会发现物体在下落过程中,速度在逐渐增大,说明物体的动能增加了,也就是说物体原来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动能。之后我会继续提问学生,如果物体由于惯性在空中竖直上升时,能量又会怎样变化。同理可以得出物体的动能转化成了重力势能。此时我会继续做一个演示实验:水平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振动的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我会举例给学生讲解,物体被弹簧弹出去之后,弹力做正功,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而物体的速度增加,动能增加。也就是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动能。通过播放视频和与学生问答形式,我会给学生总结,通过重力或弹力做功,机械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

然后到了第二部分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我会先提问学生物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是否存在某种定量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以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为例,研究这一问题。依据教材中给的问题,并联系之前的知识,引导学生尝试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公式。得出这一公式之后,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结论。同样,我会给出相应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同样的方法证明只有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互相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我会总结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会带着学生及时对定律进行深化:从定律的内容总结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分别从做功角度和能量角度分析。之后我会带着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并通过例题总结出: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不用考虑两个状态间过程的细节,只需要考虑运动的初末状态即可,并比较与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简洁性。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利用所学知识思考飞船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时机械能是否守恒。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学反馈,及时加以疏导。然后我会让学生课后完成“问题与练习”的习题。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守恒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守恒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这些技能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另外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充足的发展,思维主要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过渡。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立足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本篇课题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本篇课题会采用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在本篇课题中国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记录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由来。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课堂之初引导学生回忆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并提问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想,提升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环节二:探究活动

结合本篇课题中呈现的四个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方案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注意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四组实验,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之后向学生讲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描述)

实验名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m前m后分析

白磷燃烧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盐酸跟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环节三:微观解释

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析)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认识。

环节五:作业布置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物质增加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建立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守恒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在学习新课程后,新课程所体现出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会使课堂焕发活力。今天我的说课也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二、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四、教学过程: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学反思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守恒说课稿篇九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物理《动量守恒定律》,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详细汇报。

利用动量的观点解决物理问题是高中物理重要的解题方法之一,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各章中,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动量一章的核心内容。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对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解题能力有很大作用。

在初中教材中没有涉及动量的概念,所以对高一学生来说动量守恒定律还是一个新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应注重对定律内容及适用条件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动量解题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归纳能力,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是b级,本节教材内容包括守恒定律的导出和守恒条件的确定及对其适用的普遍性的理解。根据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知识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动量是否守恒,知道它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规律。

(2)知道沿同一直线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进一步理解动量定理。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守恒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基础上的。在本节的教学中安排了气垫导轨实验和用动量定理、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基于以上内容确定了本节的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即实验探索法和理论推导论证法。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动量守恒定律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用动量建立起物体之间的普遍联系,较好的利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解决物理问题,能够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确立了本节的德育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一方面通过理论来推导,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这恰恰是我们认识物理规律的两种基本方法。因此,守恒定律的得出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动量守恒定律虽然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普遍规律,但它的应用也要具备一定条件,初学者往往对守恒条件判定不准而乱套公式出现错误,尤其是对内力远远大于外力,判定更感觉困难,因此,守恒条件的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讲的是新课,因此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法,另外,配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还采用了实验探索法、理论推导论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气垫导轨实验,它即能直观反应动量守恒定律,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通过运动过程的模拟和实际物体碰撞录像的播放,更能增加对动量实恒定律的感性认识,多种方法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过程中应根据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研究的问题,确定观察的重点,培养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并对观察现象进行合理分析,整理归纳形成理性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通过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来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就是教给学生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即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在很多物理规律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通过对动量定理内容的提问,巩固上一节课知识并通过它反映的是一个物体所受的外力冲量和动量变化的规律,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它们的动量变化是怎样的呢?冰面上两个静止的小孩互推后,他们的动量都发生变化,他们的动量变化又满足什么样的规律呢?由一个物体动量变化引入到相互作用物体动量变化,创设物理情境,引出本节知识。

在教学安排上,我没有完全按讲义的做法,由简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理论推导,而是做了以下调整:首先是把粗糙的小车实验改为较精确的气垫导轨上两滑块相互作用实验,其次是采用了先用理论推导后再用实验验证的方式。

首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光滑水平面上两物块发生碰撞,它们总的动量是怎样变化的,由学生自己推导。由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出它们前后总动量是相等的,然后实际真是这样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气垫导轨的碰撞实验来,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能通过理论结果,激发他们实验的兴趣。

(1)两等质量静止滑块由中央弹片弹开。

(2)滑块以一定速度撞击另一静止滑块并粘到一起。

(3)两质量速度均不同的滑块碰后以不同速度运动。

从理论推导到实验验证,既渗透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有效的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内容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动量守恒定律,守恒定律的内容通过前面的结论由学生自己总结,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守恒条件的教学上,教师应讲授好内力和外力的概念,在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上,应渗透理想化的观点以突破难点,在守恒定律普遍性的教学中,让学生们观看录像,其内容包括:台球的碰撞(正碰斜碰)、货车的结合、炸弹爆炸、火箭升空、微观粒子的碰撞,意图在于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加深对守恒定律的条件及其普遍性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守恒定律条件的判定,其中(1)、(2)小题是有关外力是否为零的问题,(3)是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的问题,(4)题则是论证多个物体组成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问题,逐层加深,强化对守恒条件的认识。

第二部分通过人跳离船后对船的速度方向及大小的分析,初步练习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为下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做铺垫。

为了更好的体现本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

一、理论推导: 二、实验验证

结论:水平气轨上,相互作用的两滑块

碰撞前后动量不变

动量定理 三、动量守恒定律

f1t=m1v1 `-m1v1 1、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

f2t=m2v2`-m2v2 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不变

牛顿第三定律

f1= -f2 2、守恒条件:

整理得 (1)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

m1v1`-m1v1=-(m2v2`+m2v2)(2)内力远远大于外力

m1v1+m2v2= m1v1`+m2v2`

3、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守恒说课稿篇十

知识与能力: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会利用守恒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会用归纳的方法提出守恒条件;加深对功能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事物发生的条件,学习和体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理解自然规律,应用自然规律。

学生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并掌握该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并且判断是否守恒。

讲授法,对比归纳,实例分析的方法。

功和能关系如何?

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机械能

1、概念:物体的动能、势能的总和。e=ek+ep

2、机械能是标量,具有相对性(需要设定势能参考平面)

3、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

1、实例分析:(提前布置的作业,课上检查,讲评)

学生发现: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有阻力做功,则总量有变化。

(1)

2、理论推导过程

思考题一: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下落到高度h2为的b点时速度为v2,

试写出物体在a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并找到这二个

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思考题二: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做平抛运动,经过高度

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经过高度为h2的b点时速度为v2,写出

物体在位置a、b时的机械能的表达式并找出这二个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初状态:a点的机械能等于

末状态:b点的机械能等于

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据动能定理得:(1)

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得到:wg=mgh1-mgh2(2)

由(1)(2)两式可得

移项得:

学生讨论:上述表达式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等号左边是物体在初位置时的机械能,等号右边是物体在末位置时的机械能,该式表示:动能和势能之和即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教师提问:如果有阻力做功呢?上面的两边还会相等吗?

学生回答:不相等。

结论:只有重力做功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在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2、理解:

(1)条件:(由学生分析、讨论)

a:只受重力作用

b:不只受得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学生举例)

(2)表达式

(机械能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特殊情况。守恒是指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时时、处处"总量不变,而不仅仅是初状态和末状态总量相等。

(四)巩固练习

1、关于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叙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竖直下落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c、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0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物体若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一定守恒。

2、下列运动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不守恒的是:

a、起重机吊起物体匀速上升;

b、物体做平抛运动;

c、圆锥摆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3、从离地高为h的阳台上以速度v竖直向上抛出质量为m的物体,它上升h后又返回下落,最后落在地面上,则一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以地面为参考面)

a、物体在最高点时机械能为mg(h+h);

b、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h)+1/2mv2;

c、物体落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d、物体在落回过程中,过阳台时的机械能为mgh+1/2mv2

a.2h/3b.h/2c.h/3d.h/4。

守恒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在以前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却不清楚,本节课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共同研究适合于任何化学反应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1、课程导入

回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中物质质的变化相关知识,引出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的疑问,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2、新课呈现

演示课本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注意观察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汇报后果。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反应都具备相同的实验结果呢?”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总结实验现象。

分组实验并观察结果:

人们经过许多年,选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做了无数次的实验发现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因此把它作为了一条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定律研究的内容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请一名同学写出电解水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完成化学反应表达式

提问:“电解水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师生总结: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教师扩展:这些原子在数量、种类、质量上的守恒必然导致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物质在质量上存在着守恒关系。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学生讨论:对守恒定律内容里的关键词(“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再次加深理解。

3、小结:质量守恒定律

4、巩固练习

为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质量守恒定律,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习题:

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只生二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蜡烛的元素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3、a、b、c、d物质各10克,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还有c物质16克,同时生成新物质d8克,剩余部分a物质,而b无剩余,则参加反应a、b的质量之比为.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特征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定律研究的内容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守恒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但是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具有初步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这些技能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另外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充足的发展,思维主要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过渡。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立足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化学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析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化学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本篇课题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因此本篇课题会采用实验探究法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同时学生在合作中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在本篇课题中国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记录结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由来。

环节一:情境导入。

在课堂之初引导学生回忆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并提问那么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与反应物磷和氧气的质量有什么时候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想,提升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环节二:探究活动。

结合本篇课题中呈现的四个实验方案,方案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三.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方案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开放体系)请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注意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四组实验,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思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之后向学生讲解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名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实验现象m前m后分析。

白磷燃烧。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盐酸跟碳酸钠反应。

镁条燃烧。

环节三:微观解释。

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的认识。

环节五:作业布置。

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物质增加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建立化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守恒说课稿篇十三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关于化学反应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本节课是学生从定性角度向定量角度过渡的第一站。同时,他又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做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整本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学情分析:

现在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1)知识状况:学生已经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能力状况: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但对探究实验学习方法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在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好奇和兴奋的状态,往往渴望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讨论法等作为辅助方法进行教学,整个的课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原则,通过“激疑—探究—形成”这条教学思路,最终让学生自主形成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到底这个定律是如何形成在学生头脑中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的课堂!

该过程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堂之初,我会给我的学生举两个生活小例子: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变化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引发了思维冲突,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合作探究,解决课题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向学生介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对化学反应定量研究作出贡献一位科学家—波义尔,他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实验测得质量不相等了,而另一位科学家是拉瓦锡,他用较精确的实验法在密闭的条件下测得反应后总质量相等。这样通过化学史料的矛盾将学生的思维冲突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接着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我准备的演示实验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在做实验之前,我会强调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现象及天平的'平衡状态,最终得出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相等。本环节的目的是使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

接着乘胜追击,第三部分学生的探究实验。我为学生准备的探究实验共有两组,探究实验一“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在反应容器是敞口和密闭的两种方案下进行,结果相同;实验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这个实验反应在两种方案下前后质量不相等。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反应在密闭条件下总质量相等。到此质量守恒思想形成。接下来我会给学生重点讲一下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点,完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带领学生继续探究质量相等的原因。我以电解水微观动画过程为例,学生会观察到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按一下ppt)。学生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之所以守恒是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到此,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观察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得以解决,质量守恒定律也真正的建构在学生的脑中。

(三)归纳概括,小结课题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对本节课做了归纳小结。读

(四)反馈练习,巩固课题

准备几道小题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体上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贯穿“激疑—探究—形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体现了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教学理念。正如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守恒说课稿篇十四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引入: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提问)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称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该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4)再次设疑,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设计意图: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

守恒说课稿篇十五

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四专题第一单元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浅。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平边介绍天平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守恒说课稿篇十六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守恒说课稿篇十七

本节课时物理规律的教学,新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和规律的教学,同时还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因此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但也要注意防止把方法和能力当成新的知识向学生灌输。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动能订立的理解;从思维方式上分析,有利于学生建立守恒的观念,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这样的安排,较好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具体问题中能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定律是否成立的判定条件。

4、教学难点

学生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功、能等物理量理解不够深刻,要从功能转化关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适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方法

1、为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创设“自由落体、平抛、沿斜面下滑”三个物理情境作为铺垫,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加以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程序

分为引入、新课、联系巩固、作业四个步骤。

创设三个不同情境(同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师生共同探讨下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以三个情境为例,让学生自由讨论定律成立的条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最后共同得到适用条件。

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

通过以下实例让学生课后去进行探讨

让a球拉到相同高度,分析a到达右侧所能到达的高度。

《机械能守恒定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守恒说课稿篇十八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故事引入。

听故事。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回答三种可能:

1、增大。

2、减小。

3、相等。

调动了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

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总结。

点燃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放热并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硫酸铜溶液于小试管中,并置于小烧杯中;

2、取三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

3、将1、2中所有物品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注意:铁钉置于烧杯外)。

4、取下小烧杯,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5、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放回天平上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

结论。

使学生将个人探究所得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实验学习过程的合作、动手、思维创新,使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设问:你们这组在实验中是怎么做的?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组织与适时点拨,进一步归纳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实验5—1教师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原因。

提问学生,再归纳总结。

学生观看实验,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及原因。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天平失去平衡指针向右倾斜(变轻)。

原因:反应产生了气体。

再次激发学生对定律的思索,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体会知识,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教师先演示“水电解”等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有三个关键词“化学变化”、“参加与生成”、“质量总和”等易被学生忽视,教师要用着重号标明,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归纳定律中心“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补充、点拨。

争先恐后地谈论收获,畅所欲言展示自我。

使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各有所得。

投影:准备好了吗?开始检测了:

……。

课本p98页练习与应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9251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