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段时间的过去,总结成为了我们了解自己成长和进步的有效工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如果你正在写作或是需要一些灵感,以下是一些精选文章,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学术期刊论文篇一
近年来,我国学术发展可谓举世瞩目,sci数据库收录我国的科技论文32.42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7.1%,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2位。在20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国际合著8.3万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5.8%[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参与国际化学术互动的效果是令人振奋的,为我国的学术国际话语权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反观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在这方面的表现相对落后——我国现有的300余种国际期刊,绝大多数是与国外学术出版机构合作的刊物。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应当“不忘本来、吸取外来、面向未来”,切实融入国际出版领域,支持我国学术话语权的建设。学术出版是一个系统性的事务,抛开学术编辑出版而谈技术是本末倒置。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术传播的链条缩短,学术出版机构要更加敏锐地捕捉学者对内容资源的需求。因此,除去技术带来的变化,学术出版机构对内容的考量和组织方式也与传统出版不同。本文从国际学术出版的基本制度入手,探寻信息化时代我国建立学术国际话语权的进路。
一、学术出版的纸电之争
将美国《独立宣言》输入计算机制作成第一本可在因特网查阅的电子书开始,电子书开启了出版业的新时代[2]。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提供通过springerlink网站阅读、下载电子图书和期刊的服务,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标准技术局发布了基于xml的openebook(oeb)格式标准,这就是至今学术出版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字内容标准。学术出版的根本目的使得纸电之争毫无意义:学术出版的意义在于促进学术传播和交流,其价值在于学术本身而非承载媒介。学术出版的发展遵循适用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路径——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方式进化、替代、升级。以欧洲最大、最古老的大学图书馆之一的格拉斯哥大学图书馆为例,其主图书馆和80多所分馆共藏有250万种纸质书刊,拥有185.3万种电子书和5万种电子期刊的使用权,需要334名图书馆员向超过170万读者提供服务(数据)。如果进行数据化处理,如此庞大的馆藏资源完全可以轻松地储存在一台台式计算机中。学术科研过程中,检索查找知识点的需求远远大于阅读需求。数字内容在检索方面相比纸质书刊具有先天优势,利用出版平台的检索工具或第三方搜索引擎可以进行词组和语义的快速准确查找,甚至可以定位到文献的行间段落,极大地提升了文献检索效率。在doi、crossref等第三方学术服务平台的进一步支持下,文献检索、参考文献的跨平台跳转链接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就可实现,这是以往任何出版方式都不具备的服务能力。数字内容还具有随时上架、更新等优势,不需要图书馆员从事日常的借阅、回收和上架工作,使得图书馆经费可以更多地用于学术资源的采购,减少了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数字出版主要有数据库和数字出版平台两种形态。数据库主要以已经出版的内容为基础(类似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回溯数据库),能够以在线远程访问或离线镜像安装的形式提供服务。这种出版模式对编辑周期和信息技术要求不高,出版的时效性不强,因此不需要使用全程线上处理方式。数据库的传播销售类似传统的纸质出版物,需要依靠传统销售渠道的支撑,内容资源的网络可见度较低,可简单地理解为传统出版内容在数字应用方面的延伸。数字出版平台是目前国外主流学术出版机构提供的服务,使用征订模式向客户预售产品(如未来1年),保证向客户提供一定数量的内容资源。这种模式对编辑出版流程和线上处理流程要求较高,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但是,鉴于学术内容的实效价值远远高于回溯内容,收益也相对更高。数字出版平台的互联网可见度较高,通过网络检索引入读者资源。因此,数字出版不是对出版行业的挑战,而是学术出版的机遇和回归。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出版传播时代,以往固有的传播壁垒被技术撬动,数字化带来的成本下降为中小型出版机构带来了腾飞的机遇。
二、让学术回归学术,让出版回归出版
学术出版作为学术界紧密的盟友,是学术传播和交流的桥梁,如同制药厂是药学研究的转化机构一样。学术出版机构作为学术成果的转化机构,如果不能让学术回归学术、让出版回归出版,就如同药厂弄虚作假生产出无效甚至有害的药物,并让其流入市场。在现代科学同行评议之父英国哲学家henryoldenburg(1619—1677)的影响下,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自然科学会报)在1665年采用同行评议框架并在19世纪30年代形成了系统的同行评议流程,同行评议逐渐成为甄别学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同行评议是由数名与作者研究领域相同的专家学者通过双盲、单盲或开放的方式对学术质量进行评审。一些出版人甚至会请评审专家就书稿的组织结构、明显缺失、研究方式乃至数据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从而使同行评议成为协助作者完善著作的服务。同行评议是学术出版机构让学术回归学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与学者建立紧密联系的有效方式。国际出版道德委员会(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cope)对学术出版的最基本要求——透明度原则(princi-plesoftransparencyandbestpracticeinscholarlypub-lishing)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刊物声明并使用恰当的同行评议机制和避免相关方利益冲突作为学术出版的最基本需求。近年,不少学术期刊被打上掠夺性的烙印,大多是因为其违背了cope的透明度原则,从而不被国际学界和检索数据库认可。目前,我国有316种期刊成为cope的会员,约为知网收录期刊种数的5%。迫于经济效益的压力,国内学术出版机构大多以补贴款作为是否出版的硬性标准,严格使用同行评议的出版机构并不多。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方式,使得我国的学术成果评审被隔离在学术界之外,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受到偏见。国外同类学术出版机构基本上会相互认可学术质量,然而我国大多数学术出版机构的出版物需要经过外方评审,不被信任的原因是双方采用不同的学术质量甄别制度。我国学术出版机构要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必须重视学术质量,最简单的证明学术出版物质量的方式或许就是执行cope的透明度原则,与国际学术出版机构采用相同的'学术质量甄别制度。
三、信息技术撬开国际渠道的进路
1.借助专家和数据库确定科研热点互联网时代,学术检索阅读方式变为读者主动获取内容的方式,出版内容直接面对终端客户这一挑剔的群体。在互联网信息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读者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查找网络信息,因此学术内容的研究方向就成为数字出版可被阅读的基础。要保证期刊的内容符合读者需求,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主编和编委机制。专家学者是最了解科研方向和热点的人,主编应当为期刊的前行把握航向,不仅要确定期刊内容的录用标准和范围等,还要积极参与文章评审,邀请同行和领域专家积极参与期刊投稿事务,并在期刊发展过程223月上总第311期特别策划viewonpublishing中不断评估期刊的状况,调整内容方向使其切合读者需求。特别是计划走向国际的期刊,更应注意出版内容不仅要吸引我国科研学者,还要符合国际科研趋势,因此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对内容的国际化进行把关就显得尤其重要。学术出版机构的任务是维护期刊正常的出版运营,而学术出版的方向和质量则需要科学家来把握。无论是出版机构还是科学家,在期刊出版过程中,都需要不时评估期刊是否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为此需要借助一些分析工具,比如科睿唯安的webofscience(wos)、elsevier的scopus、googlescholar的publishorperish等。wos最著名的就是每年出版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除此之外,它也对文献的作者、引用、地域等多项指标做出分析。用户通过wos可以了解科研趋势和热点,包括找到某科研领域最高产的作者、最活跃的作者及科研机构等。这些功能可以帮助办刊人员掌握科研热点,计算期刊文章的引用量,从而评估期刊的影响力。
2.选择合适的同行评审人,让同行评议更加有效同行评议是学术回归学术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也是把控出版内容质量最可靠的手段。同行评议的方法和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其中包括学术道德规范和执行规范。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同行评审同样需要主编和编委的参与,毕竟他们才是最熟悉学科领域的人。在选择评审人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地域——如果是需要满足国际科研需求的内容,就需要国际评审人的参与,类似wos的文献平台可以为寻找合适的评审人提供重要参考。
3.根据检索引擎优化确立标题、关键词与摘要互联网检索大多是通过搜索引擎来完成的,每一个独立出版平台的内部检索都会参考这些搜索引擎的标准。为增强文献内容的可见度,标题、关键词和摘要的规范就显得尤其重要,在面向国际的内容中还要添加英文关键词和摘要。在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转变为采用关键词搜索的数字阅读环境下,标题、关键词与摘要必须符合搜索引擎的算法,否则就很难在搜索结果中排在前面。这就要求办刊人员了解搜索引擎的基本算法,以提高期刊关键词和摘要被检索到的命中率,并和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沟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比如,googlescholar的检索结果对文章标题的长度是有限制的,一般为50个字节,超过此长度的内容不会显示。这种情况下需要将文章标题和副标题限制在规定长度以内。另外,一些工具可以帮助你写出反映热点、容易被检索到的关键词。比如googletrend,它可以对比一组近义词并显示这组词随着时间被检索的趋势和效果。由此可见,学术出版规范需要根据最新的数字阅读环境做出调整,并运用电子环境中的现代工具以适应电子出版的要求,增强文献的可见度和可用度。
4.使用xml数字内容生产的主流格式数字内容生产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行业标准,基本是按照xml格式来进行制作,包含元数据和内容两个部分。内容资源不多或者在技术方面投入不大的学术出版机构,通常会预先制作好xml及pdf文件存放在数据库中供读者阅读和下载。xml文件拥有良好的跨平台支持能力,因此大多学术出版机构为了适配各种阅读设备,在数据库中只存放xml文件,当读者下载时文件可自动转为相应平台支持的文件格式进行储存。但xml文件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元数据包含的信息和内容的拆分层级等。有的出版机构仅将作者、书名等基础信息放入元数据,有的出版机构却在元数据中放入数百条信息。支持crossref的出版机构还会将参考文献单独拆分按照要求上传至crossref数据库,从而实现跨平台文献转换。
5.优化搜索引擎据国外出版机构统计,有超过半数的阅读来源是通过搜索引擎引入的,每一家学术出版机构都将诸如googlescholar此类的学术搜索引擎看作商业生命的根本。由于系统资源有限,并非所有网络上的内容都会被搜索引擎抓取,如googlescholar就有明确的学术文章抓取规则,对出版平台网站建设的技术、学术内容的格式、元数据所包含的信息以及格式提出了要求。中小型出版机构自行设计和建立出版平台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因此googlescholar建议此类出版机构使用其现有的期刊主机服务,如atypon、highwirpress、metapress、jstor或scielo等,这些服务足以支持大多数学术搜索引擎实现内容资源的互联网可见。学术出版的搜索引擎优化是针对学术内容资源的,而比较流行的搜索引擎竞价则是针对某一关键词进行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网站整体宣传,对其中的资源并没有意义。对读者而言,吸引其阅读的是内容资源而非网站,因此竞价排名并没有太大用途。
6.内容流程的在线支持目前,国外主流学术出版机构和国际期刊均使用信息化的投约稿编辑系统,大幅减少编辑部的沟通成本。目前国内也有一些期刊使用线上投稿服务,但像国际主流的editorialmanager和scholarone这样能提供完整投稿、评审评议、检测学术不端乃至对刊物栏目进行调整和设置特刊的系统并不多,大多还停留在单一的投稿功能。近两年有一些出版机构注意到这一服务的便利性,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自主开发的投约稿网络编辑管理系统(intelligenteditorialonline,iedol),就是参考众多国内外主流的同类系统,结合国内学术科研和学术出版的特点以及学者的计算机操作习惯所开发设计,并将未录用的稿件建立论文池对所有系统编辑部开放,避免了优质稿源流失。在数字内容渲染制作方面,一些预出版平台已经开始使用自动渲染系统,只需要将学术出版规范嵌入投约稿编辑管理系统,即可制作出符合数字出版需求的内容文件。后期借助数字内容标引入库工具,可以大大减少时间、人力和财务成本。
四、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资源聚合和服务升级
学术期刊国际化不仅是为了传播我国优秀的科研成果,支持国家学术国际话语权建设,也是为了建设我国学术出版机构主导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使国内外学者能在平台上进行学术沟通和互动。学术出版机构是为学术界提供服务的机构,出版传播高质量的学术内容是立足之本,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检索和科研服务是凝聚学者的根本,但这仅是打通互联网国际渠道的基础,要提升读者的凝聚力和忠实度,将国际读者变为学术期刊的作者,必须把第三方学术服务机构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1.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学术不端是学术界长期存在的问题,虚假评审人乃至作者问题近些年尤其严重,国外学术出版机构几次大规模的撤稿都与虚假评审人有关。使用过webofscience数据库的学者应该知道,重名问题是判断科研成果归属的难题。orcid通过一个4段共16位的身份唯一码解决学者认定问题,并通过crossref等第三方机构提供一系列的延伸服务。orcid的注册学者可以通过改号码直接登录支持其服务的期刊和出版机构系统,不必添加额外的注册信息,这极大地便利了学者发表和使用内容,并能够通过该号码自动整理出版和发表的成果。目前,全球有430多万学者享受到该服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中国第一家出版机构会员已经率先向国内学者提供orcid服务,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6万学者使用了该服务。
2.引入参考文献管理工具参考文献管理是学者阅读和撰写文章时的难题,梳理文献内容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的,撰写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引用不当、标注参考文献错误等问题。endnote、mende-ley等文献管理工具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期刊出版平台如果能提供支持这些工具的文件格式导出,会极大地便利学者的引用,提高内容的使用效率。如crossref可通过数字内容识别码(doi)和文章的元数据进行参考文献匹配,从而实现参考文献跨平台跳转链接。这不仅能帮助读者快捷便利地梳理知识脉络,而且其他crossref会员和出版机构的出版内容也会被引入文章的阅读流量。目前国际主流的学术出版机构均已成为crossref的会员,国内大多数合作英文期刊也通过国外学术出版机构成为其会员。crossref服务非常成熟且发展迅速,内容越多的出版机构越早加入越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3.突破语言服务壁垒英语是国际学术通用语言,但大多数中国学者仍然很难掌握。学术期刊及学术出版机构应当尝试提供不同的语言服务,如人工智能机器翻译,nature、edanz等高质量的人工润色等,对不同内容元素区别对待,使语言不再成为阻碍学术国际化的壁垒。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需要改变在国际上文化大而不强的现状。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与相关服务机构建立合作,通过国际支持融入国际学术界,借助信息时代的机遇建立我国的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期刊论文篇二
学术期刊常见的出版模式是纸质出版,而传统纸质期刊容量比较有限。一般的单期期刊只有一两百页,能收录二三十篇文章,且以双月刊为主,单本期刊全年总发文量为180篇左右。由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的发文量有限,学术期刊稿件发表时滞较长,科研人员想快速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会受到一定限制。本文从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出发,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看作一个系统,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学术期刊出版系统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该系统主要呈现供需失衡现象。笔者将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应用到出版供需的分析中,期望通过出版行业从业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不断调整出版供需非均衡的状态,实现学术期刊供需的科学均衡发展。
一、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范畴分析
1.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内涵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是指由社会科研活动引起的,科研人员通过学术期刊将自身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公布而产生的投稿、发表需求。按照学术期刊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出版需求的实现程度来判断,其出版需求包括现实的出版需求和潜在的出版需求。现实的出版需求是指社会科研活动产生的学术期刊有效出版需求;潜在的出版需求指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总量中未能实现的部分,这部分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和之后时间段内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出版需求,也有可能无法转化。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是指现有的出版资源、技术和条件所决定的学术期刊出版者能够提供给科研人员发表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出版服务。从现有的出版资源对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可以划分为现实的出版供给和潜在的出版供给。现实的出版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学术期刊出版者提供的或者能够实现的出版产品总量;潜在的出版供给是指一定时间段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现有的出版资源、技术和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出版量中无法实现的出版量。由前文定义可知,学术期刊的现实出版需求等于现实的出版供给,但是潜在的出版需求则大于潜在的出版供给,因此,在一般意义上,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
2.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第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特性。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具有派生性、多层次性、变化性、公用性等特性,需要通过某种特定的学术期刊出版来实现。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派生性是指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不是本原性的',而是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成果需要公布而产生的,它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资政育人等需要。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是附属的非本原性产业,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所催生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产业才是本原性产业。也就是说,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是为科研及创新产业服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性。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院士在1985年4月全院优秀期刊表彰会上题词:“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多层次性是指,因为职称评定、项目申请、学位申请、年度考核等有要求,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术期刊具有不同的需求群体。由于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不同,学术期刊可以划分为权威期刊、重点期刊、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学术期刊、技术期刊等不同种类。国内常见核心期刊主要有五种:
二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遴选的核心期刊(cssci);
三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遴选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四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遴选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入选期刊(cscd);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遴选的《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要目总览》。
本文为了便于分析,简单地将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变化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在一定时间段、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比如,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学位申请、年度考核等到来之前,相关群体就会产生巨大的学术出版需求,在其他时间段内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则相对较小。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公用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虽然存在个人职称晋升、获奖、申请学位等目的,但学术研究最终是为了服务人类。
第二,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特性。我国对刊号实行审批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具有资源约束性(有限性)、公共性、可升级性等特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资源约束性(有限性)是指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相对于出版需求来说具有约束性,即传统纸质期刊的容量比较有限。它主要是就核心期刊来说的,当然,普通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资源约束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公共性是指学术期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即在“拥挤点”之前,在消费或使用上具有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可升级性是指学术期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办刊质量的提升,会有更多优质、高水平的出版供给,比如普通期刊升级为核心期刊,同时由于学术期刊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各自发展,普通期刊虽然没有升级为核心期刊,但是整体的刊物质量和办刊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第三,学术期刊出版供需的影响因素。由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具有的性质可以看出,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科研的创新性活动、科研人员规模、科技发展政策以及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样,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科研活动开展状况、科研人员规模、科技发展政策、现有出版供给政策与法规、主管主办单位对学术期刊出版的投入、出版者利益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等共同影响。
二、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分析
从出版经济学角度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既可能抑制或者减少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又可能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不足可能抑制或者减少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长,而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过剩则很可能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既可能抑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又可能刺激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即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不足可能抑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增长,而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过剩则很可能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增长。总之,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或者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趋势一般是向前发展的,但是通过具体分析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发现,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呈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形:一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等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二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三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第一种情形,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在现实中很难存在和实现。通过前文对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范畴的分析可知,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交互作用复杂的大系统,不仅系统本身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构成系统的两大要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二者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按照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发展水平,以及实现供给与需求均衡的措施和途径来看,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具有不稳定性、动态性等特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所讲的“均衡”是指出版供需相对稳定的状态。学术期刊出版供需均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总量上的供需均衡和结构上的供需均衡。由前文论述可知,学术期刊出版实际供给可以体现为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资源总量,而现实的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也可以表现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和特定时间段内学术期刊出版的总需求。二者在理论上存在恒等关系,总是平衡的。学术期刊出版供需结构上的均衡是指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的供给或者出版符合相应的出版需求。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形,由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还是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或者学术期刊出版系统中的供给与需求都处于一种不协调的运动状态。在这种不协调的状态之下,如果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过剩,就会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如果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过剩,就会出现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出版供给的失调状况,科研工作人员的正当需求得不到满足。实际上,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更多处于失调状态。由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出版经济体系中,如果要追求出版供需的均衡,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通过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来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在理论意义上,当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大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时,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主要取决于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和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当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时,解决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失衡问题主要取决于限制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和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在实践中的更多情形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小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为了实现出版供给与需求均衡,我们应该走以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为主、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管理为辅的道路。学术期刊出版需求与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学术期刊出版系统是需求不足型、供给不足型还是供需均衡型的系统。全国科研人员数量比较多,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我们可以将科研人员分为三大类:中级以下科研人员(包括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和著名专家学者。这三类科研人员有评职称、申请学位、申请基金项目立项和结项,以及业务考核等要求,因此他们需要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中级以下科研人员(包括硕士研究生)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普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包括博士研究生)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普通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著名专家学者一般选择或者被动选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三、实现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动态均衡的路径
由前文可知,期刊可分为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学术期刊需求者或者作者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中级以下科研人员、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和著名专家学者。对于核心期刊来说,其出版供给一般小于出版需求,主要服务于著名专家学者和部分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对于普通期刊来说,其出版供给一般大于出版需求,主要服务于部分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和中级以下科研人员。1.核心期刊供需矛盾的解决路径按照出版经济学理论,对于出版供给小于出版需求的核心期刊供需矛盾问题来说,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以下有两种。第一,适度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1)纸质学术期刊出版容量一般比较有限,增加出版供给的传统方法就是缩短期刊出版周期,增加期刊页码,缩短论文发表时滞。(2)在一定的政策和技术条件下,兴办电子期刊和集刊。“互联网+”时代给期刊出版突破传统模式提供了技术和平台。增加期刊的实际容量必须采用网络出版,即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但是纸质学术期刊,尤其是高品位的纸质学术期刊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可能会消亡。因此,可以采用按需出版的方式,将其作为奢侈品,实现动态化发展,达到供需平衡。中国知网等单位联合推动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上线出版就是比较有效的措施。(3)可以将国内期刊管理方式的审批制转变为登记制或者备案制。在登记制或者备案制的管理制度下,兴办新的期刊就变得简单了,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出版供给。(4)增加出版资金的投入。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出版事业的发展,每年投入了大量资金,比如设立国家出版基金,但其主要资助的是核心期刊和公益性出版项目,而且是核心期刊中少数学术质量极高的期刊。此外还有政府、学会和协会的奖励。与此同时,作为反映高等学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窗口与平台,学术期刊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等资助之后,还会得到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给予的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这些学术期刊得到高等学校或者科研院所充足的资金投入后,将会有所发展,期刊容量也会有所提高。比如,西安地区的长安大学和西安财经学院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由于得到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包括大量资金投入),在国内期刊界的地位优于其母体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界的地位。(5)增加学术期刊出版供给的关键是增加核心期刊的出版供给。《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主要是和核心期刊合作,通过预出版、优先出版和首发出版等方式,实现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和数字传播,提高期刊传播的即时性和扩大传播范围。加上中国知网不断推行奖项评比、人事职称评定、学位申请或者授予、课题基金结项中不要求纸质期刊,这一举措一旦成为常态,那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的核心期刊供给容量在理论上将是无限的,可以充分满足一切作者的出版需求,实现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平衡。第二,减少或者适度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各大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为了转变当前学术评价中的“数篇篇”现象,改变了原先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学术质量,推出代表作制。再比如,某些高校在博士毕业和申请学位时,不要求其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格论文,而要求其必须做好学位论文。其中,北京大学在申请博士学位时并不要求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只要求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在普通期刊上也符合要求。以上是科研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变化,能让学术期刊出版需求减少或者适度降低。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为了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采取减少学术论文的发表量等方式,这样也会减少或者限制学术期刊出版需求。比如《xx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众多学术期刊采用适当缩小版心、扩大字号、扩大行距、增加参考文献等方式,缩减学术论文的篇幅。2.普通学术期刊供需矛盾的解决路径针对普通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大于出版需求的供需矛盾,解决的途径和方式有三种。第一,减少学术期刊出版供给。具体方式有增加论文篇幅、减少论文篇数、压缩单期页码等。再比如,国内期刊管理模式继续采用审批制,而不采用有些学者主张的登记制或者备案制,兴办新的学术期刊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从而限制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近年来,期刊市场基本上是供给市场,出版需求者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但是著名作者和学术专家对核心期刊来说仍处于强势地位,更不用说普通期刊了。第二,增加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科研政策尤其是科研管理、科技奖励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会刺激学术期刊出版需求的增加。当前,全国高校系统实行“双一流”建设,陕西省高校系统实行“四个一流”建设,那么核心期刊尤其是顶级学术期刊的出版需求将更加紧张,高校的科研人员对sci期刊、ssci期刊和cssci期刊的出版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在这一形势之下,那些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不了或发表较少的作者只好选择普通期刊,这就增加了普通学术期刊的出版需求。第三,减少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且增加学术期刊出版需求。这条路径可以由前两条路径可知,笔者不再赘言。
四、结语
本文在分析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基本内涵、特性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术期刊出版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得出二者之间的理想均衡状态和实际的非均衡状态,最后结合期刊的具体情况(即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给出实现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均衡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期刊管理者和出版者提供参考。
学术期刊论文篇三
(二号宋体)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题名不得使用非公知公用、同行不熟悉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为便于数据库收录,尽可能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
(小四号仿宋体)
(小五号宋体)
(如果作者为两位以上,之间用","隔开;[本站:]如果多个作者为不同单位时,应在作者姓名上打上角标以区别,作者通讯地址应为详细的工作单位、所在城市及邮编和e-mail地址,必须用全称标注,不得简称。在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前名后,姓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作者单位,城市,邮政编码。如作者为两位以上,应指定联系人。)
中图分类号
(图书分类法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点,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结合图书资料的内容和特点,分门别类组成的分类表。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论文进行中图分类的。)
学术期刊论文篇四
刚从大学的象牙塔中走出来的那会,甚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在误打误撞中走入了深思集团的大门,刚进公司,担任的是客服文员的职位,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与客户进行电话拜访以及客户档案、合同资料的整理,工作内容比较简单,然而对于刚毕业的应届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一是不知道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计算机水平比较差,基本的文档处理只能依靠边学边做来完成,自然效率也会比较低下。在上级的指导下,在自己学习欲望的支配下,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做就是2年。
1月1日,公司面临巨大的组织结构变革,原来的客服部已经撤销,也就意味着,我只能要不离职,要不转入其它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及结合公司领导的意见,一念之间,转入了营销体系的人力资源部,从此与hr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初的定位是招聘绩效专员,主要负责营销体系员工的招聘,员工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的审核工作。清楚的记得,刚开始邀约求职者到公司面试时,自己作为面试官,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面试者做了回答,又能从他的答案中判断出什么也一无所知。无赖之下,寻求百度,搜索面试销售员工应该问什么问题。另外,跟随hrm一起面试了一个月,他负责问问题,我负责做记录,在工作压力的推动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一个月的时间,也差不多懂得了应该了解求职者哪些方面的问题,比如作为销售体系员工,人品、性格、上进心、成功欲、销售潜质、可塑性是很重要的。在不断的实践与摸索中,面试了整整一年,慢慢地开始建立了自己看人、选人的标准,于是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在继续担任招聘主管一职。
hr是一个对于知识结构、个人素养要求很高的职业,要在这个领域长期发展,还得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在此,我的hrm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综合素质很高的职业经理人,今后得以其为榜样,再加之给予的学习的平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性,在人力资源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hr的不解之缘]
学术期刊论文篇五
摘要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中国出版业能否成功转型是关系到整个行业生态系统维系、避免寡头垄断、实现出版社会价值的关键。从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势和战略调整来看,数字出版无疑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数字出版;技术;网络;平台
伴随着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数字化浪潮和网络发行商冲击下的国际传统出版商遭遇了寒冷的冬天,数字出版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
本文试图从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分析,使读者了解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学术期刊论文篇六
摘要:通过分析,探索了传统学术期刊的前景。首先,概括了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化期刊的发展;其次,以对比的形式讨论、归纳了互联网、网络化期刊与传统印刷版学术期刊的优点以及不足;最后,论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即传统学术期刊不会被取代,而是将与网络化期刊合作,以互联网为平台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关键词:网络化环境;传统学术期刊;期刊上网;纯网络期刊
学术类期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它不仅是科技信息的载体,还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对学术论文的刊发,学术期刊记录了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为新的科技研究提供参考,奠定基础。可见,学术期刊的成长与发展对科技知识的传播,以及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促进作用。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的普及正导致一场新旧媒体之间的战争。例如,网络新闻和视频正吸引着大量观众放下报纸,关掉电视机,走出电影院,坐到电脑前。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印刷版学术期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学术期刊能否把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将决定它未来的走势。
一、互联网与传统期刊转型
(一)互联网的普及
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自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后,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被不断地促进,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中国的互联网使用人数从十年前的62万增长到1.62亿,底已达到3.84亿,是19上网人数的619倍,占全国人口的28.9%[1]。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到6月,互联网使用人数较18个月前增加了1.01亿,占全国人口的36.2%,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18.7小时。4.85亿的互联网使用者中,通过家庭电脑宽带上网者达到3.90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到3.18亿。
(二)网络期刊的发展
中国期刊的网络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1994年,由“中国电脑新闻网络(cnd)”主办的,服务于大陆出国留学人员和海外华人的《华夏文摘》面世,标志着中文网络期刊的正式诞生。同年,《电子信息与网络杂志》在上海china-link信息网络上免费发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种网上发行的期刊。,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期刊集中上网工作,使国内期刊网络化工作步入正轨。20,我国上网期刊已有6000余种,一些有实力的学术期刊开始在网上创建编辑系统[3]。此外,自20世纪末以来,在开放存取(openaccess,简称oa)运动的影响下,一种全新的学术论文传播模式大规模兴起,促进了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所谓开放存取,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传播,它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以免费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学术信息,即在互联网领域里,作者提交(存放)作品供他人免费阅读、下载、拷贝、传递及打印(获取)。
目前,包括oa在内,中国互联网发展下的期刊网络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传统期刊上网和纯网络期刊。前者将传统的印刷版期刊收录在可联机检索的全文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或发布在互联网站上供读者阅读,这是期刊网络化的主要形式;后者是直接在互联网上组稿、审稿、编辑、出版以及发行的,没有相应纸质版本存在的纯电子版期刊。
二、网络化期刊的优势
(一)打破时空易于传播
和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从空间上看,只要接入互联网,即使相隔再远,人们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同样的信息资源。从时间上看,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发布是受到限制的:报纸、杂志的出版总是遵循固定的刊期;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总是在固定的时间。消费者不仅是被动的等候者,还往往因时间上的冲突而错过一些重要的内容。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被互联网改善了。在互联网覆盖的范围内,它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期刊网络化后,读者将不受地域、时间限制,通过互联网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二)内容更丰富
传统媒体总是通过单一的模式(文本、音频或者视频)发布信息。作为多媒体,互联网上提供给使用者的是更加多样化的信息。不像传统的以文本为全部内容的印刷版期刊,网络化期刊除了包含最基本的文字信息,还可以兼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刊物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户摆脱单一化的文本信息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大程度地得到感官上的满足。
(三)搜索、检索更高效
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来得到需要的信息,这使互联网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搜索工具。根据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超过90%的互联网使用者习惯通过互联网而不是其他媒体搜索信息,在中国,这一比例也高达70%。如今,搜索引擎成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服务,据统计[2],截止到206月,中国的搜索引擎用户已达3.86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搜索工具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这意味着人们在获取学术信息时,将不再仅仅受限于传统的期刊杂志,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工具搜索所需内容。
针对网络化期刊而言,这种高效、便捷的搜索功能突出体现在数据库中的期刊检索方面。在万方、维普等各种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通过标题、关键词、年份、作者、单位、摘要,以及引言等,从上万篇学术期刊中检索出需要的内容。而一些更高级的功能,如跨库检索服务,更是免去了用户在不同数据库中的重复检索,为用户节省了大量时间。
(四)刊期更灵活
传统的印刷版期刊中,由于版面限制,一些优秀稿件不能及时发表,再加上审稿、编辑、排版、印刷、装订、邮寄等过程消耗大量时间,导致期刊的出版发行周期较长,违背了学术期刊注重时效性的原则。而网络化期刊,特别是纯网络期刊,从作者的投稿到读者的阅读都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免去了印刷、发行等繁琐的环节,真正地实现了即时出版,即时发行。同时,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时可以随时添加、随时更新,这使得期刊在网络上的发表不必遵循传统的以周、月、季为时间单位的出版模式,学术论文可以以单篇的形式上传于互联网或收录于数据库中,也可以像传统期刊一样以期为单位在网站上发布,颠覆了传统出版物的刊期模式。
三、互联网与网络化期刊的缺陷
(一)信息鸿沟
“信息鸿沟”这一名词源自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的报告《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chadwick[5]将其解释为由种族、收入、教育、地里位置以及性别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信息化水平上的差距,即互联网并不为所有人提供同等的服务,同样,并不是所有人都钟爱互联网。和高收入、高学历、精通电脑的人相比,低收入、低学历、懂得少量电脑知识的人通常较少使用互联网。以收入为例,中国目前约73%的网民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2]。
对于期刊的读者而言,阅读网络化期刊将比购买传统期刊支付更多的费用,首先,除了购买上网所需的设备(电脑或者手机),还须为接入互联网支付费用。其次,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浏览或者下载全文通常还要另外付费。这样,不同收入水平的读者必然会在印刷版期刊和网络化期刊中做出不同的`选择。
(二)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6]指的是媒体中过于丰富的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降低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们很难从冗余的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人们很难辨别出各种信息的真伪。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在年对台湾两所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大约75%的学生表示自己无法从互联网上找到所期望的信息[7]。
与受篇幅、页码限制的传统期刊相比,互联网上所能搜索出的期刊及学术论文堪称海量,但内容良莠不齐,需要仔细筛选,去粗求精、去伪存真,这实际上给学术研究工作增添了麻烦。
(三)舒适性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阅读纸质文献。纸质期刊携带方便,读到有用的语句可随手圈点,中途休息时可将纸张随意折叠或插入书签作为记号。相反,阅读网络化期刊必须通过计算机等设备,不方便在期刊上做标记;其次,在操作电脑时,人们通常身体前倾,不能得到足够的放松,如果时间过长,极易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如视觉疲劳、近视;此外,电脑所带来的辐射也不容忽视。因此,传统印刷版期刊在读者心中仍有稳定的地位。
(四)传统期刊上网的滞后性
传统期刊上网是期刊网络化的主要形式之一,除了被收录在数据库中,部分期刊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网站。虽然这种网络化期刊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易于下载、复制、传播,但它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只是印刷版期刊的翻版而已,依附于传统印刷版期刊而存在。这类期刊具有滞后性,出版周期并不比印刷版期刊短,往往是在印刷版期刊发行后才被上传于互联网。因此,从时效性这一方面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网络化期刊都比印刷版期刊有优势。
(五)纯网络期刊的权威性
和传统期刊上网不同,纯网络期刊没有对应的印刷版存在,是一个独立体,不受传统期刊出版周期的限制。这类网络化期刊使得学术论文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网站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具有高时效性的特点。但是,这类网络化的期刊追求的是高效、快捷地发表论文,往往缺乏严格的审稿制度,导致社会公信力不高,不像印刷版期刊那样具有权威性。由于期刊本身受到公众质疑,无法吸引作者投稿,期刊缺乏高质量的稿件,也就无法提高其权威性,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术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也面临着权威性的威胁。在互联网上,作者可以发布各类学术文献资料,包括未投稿的、未被期刊社采用的,以及已经被采用但尚未发表的论文等,这类信息通常并没有经过同行评议便与读者相见,质量参差不齐,其权威性必然低于印刷版学术期刊上所刊载的内容。
四、由竞争走向合作
从媒体的发展历史可知,新媒体的产生并不会导致旧媒体的灭亡。作为印刷版媒体的一种,报纸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即使受到电视和互联网的双重夹击,它在读者心中仍处于重要地位,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虽然学术期刊不像报纸那么普及,但其在学术界也拥有稳定的读者群。目前,网络版与印刷版学术期刊正共存于期刊界,但网络化期刊的出现远远晚于传统印刷版,特别是无相应印刷版本存在的纯网络期刊,在整个网络化期刊中所占比例很小,难以对传统期刊造成威胁。比较两者的关系发现,印刷版和网络版期刊之间不仅仅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传统的印刷版期刊为网络化期刊,主要是有相应印刷版存在的网络化期刊,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互联网及网络化期刊也带动了传统期刊的发展。互联网这一即时交流工具,加强了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传统期刊在互联网上出版后,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提高了自身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再加上互联网的跨时空性,一些优秀的学术期刊甚至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走向了世界。截止到,已有超过500家的大型海外机构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中文期刊,中国的传统期刊在通过互联网发行到世界各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的师生,以及皇后图书馆、多伦多公共图书馆等等,海外大型的图书馆的借阅者们,也早已通过互联网阅读到了中国的期刊。
作为学术期刊的两种类型,传统印刷版和现代网络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传统的印刷版期刊的发行受地域限制、发行周期长、刊期不灵活,但论文质量高、具有权威性,且符合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两者之间的竞争只是推动期刊进步的动力,合作才是期刊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的根本。对传统印刷版学术期刊而言,互联网的普及并不会导致其灭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促使其卓越成长。
参考文献:
[5]chadwicketpolitics:states,citizens,andnew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6]wrights.information,communicatingandictsincontemporaryanti-capitalistmovements,indonkwv,loaderbd,nixonpg,etal.(eds),cyberprotest:newmedia,citizensandsocialmovements[m].london:routledge,.
[7]abdullarinternetinthearabworld:egyptandbeyond[m].newyork:peterlangpublishing,2007.
学术期刊论文篇七
近期kindle系列产品在中国上线,再次掀起了电子版原创轻小说的阅读热潮,数据显示,国内数字出版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某些题材电子书的受众群体已远远超过纸质书籍,成为数字出版商的利润来源。随着各大互联网纷纷开展原创轻小说阅读业务,一些传统出版企业也不甘示弱,比如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的绝大部分图书已实现数字化,预计将投入3200万元打造“数字阅读与网络原创平台项目”。
1.市场潜力巨大
原创轻小说打入中国市场,这一趋势引起国内电子书、动漫等行业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为中国数字出版业注入生机,成为引领阅读消费市场的新风尚。原创轻小说是以动漫风格插画为主的小说,对作者文笔和小说内容的要求较低,呈现娱乐性和跳跃性的特点,但也不乏一些比较有深度的作品。比如北京时代图书有限公司推出的漫画《刀语》,与动画一起进行传播,将地理、历史、心理等诸多元素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梅菲斯特奖”和“电击小说大奖”来吸引众多轻小说读者的关注。原创轻小说已经逐渐成为数字化出版的主流,不少小说爱好者通过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世纪文学网等网络文学网站即可发布和阅读轻小说,由此可见原创轻小说发展之迅猛。
2.体裁思路新颖
原创轻小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市场影响力,源于其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欧洲知名商业巨著《金与香辛料》集中表现欧洲商业利益与人性道德价值之间的冲突,而以此为灵感创作的轻小说《狼与香辛料》则着力表现主人公的智慧和勇敢,通过非比寻常的冒险旅行展现男女主人公青涩的爱情,这更符合年轻读者的审美需求。轻小说侧重于展现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可以称之为“用文字写成的漫画”。日本作家野村美月所写的轻小说《文学少女》凭其自身魅力成为无数年轻男女心中的经典,还获得“这本轻小说真厉害”奖项的第一名。由此可见,原创轻小说已经从流行文学中脱离出来,传承文学的创新精神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发展态势迅猛
原创轻小说是一种接近文学的创作类型,将其进行数字化出版非常适合手机移动终端阅读,可以预期,其将成为国内网络青春文学传播的主流。中国电子书发展报告指出,电子书市场的销售总额已超过6亿元,同比增长200%,呈现出极速增长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原创轻小说的阅读人数迅速增多。轻小说网站通过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无线商城和vip收费阅读,获益颇丰。比如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所出版图书的电子版实现20万元的净收益,在推广和运营轻小说的同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郭敬明的《小时代》推出免费阅读活动,并迅速占领豆瓣读书、腾讯书城、盛大文学、新浪读书等各大书城榜首,单书点击量高达上千万次。中国轻小说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二、原创轻小说数字出版营销策略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通信运营商创建的数字化阅读平台迅猛发展。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用户月访问量超过6000万次,手机阅读的业务月收入上亿元;20中国联通的“沃”阅读用户超过3400万,总销售收入高达3.8亿元;我国的中文电子书约有30万种,而以手机为载体进行阅读的用户超过3000万。这些都为原创轻小说的数字出版营销提供了可能。
1.举行“轻小说品牌专区”发布会
数字化产品的存储、流通、运营和销售成本较低,加上丰富的创作内容资源,为数字出版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其中以原创轻小说最为突出,轻小说数字化出版的起步阶段主要采用“轻小说品牌专区”发布会的形式,举办各类cosplay表演秀和主题创作大赛,以扩大市场影响力。而它的数字出版营销主要通过微博和论坛实现。首先,利用微博宣传原创轻小说,培养忠实度较高的读者群,并建立权威度、信任度,打造品牌化形象;通过微博和微信等互动平台发布书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现原创轻小说的特点;通过建立原创轻小说阅读俱乐部,提供部分章节免费在线阅读,在固定时间内和读者交流分享轻小说阅读心得;凭借微博微信等平台方便快捷的发布渠道和巨大影响,将轻小说的品牌和概念植入目标用户心中,并建立稳定的读者群。其次,利用论坛实现营销策略,通过百度小说吧、动漫国、cc动漫论坛、轻之国度等轻小说论坛进行图书连载,制造原创轻小说的讨论话题,吸引更多读者注意;在天涯等各大论坛发帖,以新颖突出的标题吸引网友目光,利用小调查和有奖晒书的形式获取关注度。
2.vip服务、包月计划与平台推广
随着原创轻小说的快速发展,我国出版业亟须建立和完善数字出版平台,并自主研发各类数字出版产品,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通信科技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数字出版物的销售价格已远远低于纸质图书的价格,亚马逊电子书销售榜单中,其定价主要集中在1元到10元,远远低于普通图书的价格,超过了苹果appstore电子书的售价,呈现出盈利最大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目前,我国轻小说数字出版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基于青少年读者对轻小说的阅读需求,无线书城、腾讯网络书城等小说网站量身定制vip服务,vip会员可以免费阅读轻小说最新章节;在电子商务盛行的今天,付费方式更加便捷,使用网上银行和手机都可实现付费阅读,数字出版商通过与京东商城在线读书、91助手、盛大云中书城等网站达成合作关系,实施轻小说阅读的包月计划,实现数字出版的盈利;数字出版商与移动、电信运营商合作,利用运营商的信息平台进行推广,通过手机流量进行收费,推出套餐绑定、计费点播、客户端下载等业务模式,对轻小说进行市场推广,进而实现盈利目的。
3.采用拉式营销
对国内原创轻小说的基本发展状况以及读者群的反响进行有效分析,对原创轻小说的数字出版营销模式进行构建。在开拓原创轻小说的过程中,通过制作电子杂志,介绍原创轻小说中的漫画或文本内容,向潜在客户推荐。在原创轻小说市场逐渐成熟的时期,采用拉式营销策略,如施普林格和搜索引擎公司利用搜索引擎把读者拉到springerlink服务平台上,其全文平均下载量每年以100%的速度增加,这种营销策略不仅目的性强、效果明显,而且节省了大量未被占领的信息资源。轻小说数字出版商还可采用电子邮件的营销推广方式,通过大数据判断读者群对原创轻小说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并使用电子邮件向新老客户传递轻小说更新消息、发布原创大赛活动进展等信息,如当当网、亚马逊会根据读者的兴趣和习惯定期为读者推送一些新产品。随着国内数字化原创轻小说的快速发展,其消费群体也在不断扩展。当前国内民众对轻小说这一概念的辨识度较低,还需要加大推广力度,以提高这类型作品的知名度。本文集中对我国原创轻小说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并针对受众制定相应的数字出版营销策略。可以说,原创轻小说作为未来的数字出版重要内容之一,必将成为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期刊论文篇八
1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情境的作用
教学工作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劳动,因为教学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和情感的个体。对于低年级体育教学而言,其面对的教学对象更为特殊,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具有较强的变化性。因此,为了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当发挥情境的作用。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创设良好情境,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作用。一是有助于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许多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体育学习参与性不高,究其原因是认为体育学习训练较为枯燥,没有更多的吸引之处,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训练之中。创设情境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和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能够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二是有助于缓解体育训练疲劳感。体育是一门体力消耗较大的学科,其授课形式多以室外训练为主。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容易产生疲劳。而创设良好的情境,尤其是生活化、激励化的情境,能够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有效缓解因体力消耗带来的疲劳感,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训练之中。三是有助于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许多低年级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非常枯燥乏味,无论是知识点的讲解还是动作技巧的示范,都陷入了程序化、模式化的姿态。创设良好的情境则可以为枯燥乏味的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让教师教得更加轻松,学生学得更加快乐,对于体育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误区
情境创设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教师能够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以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有部分同志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未能领会其要领,或是组织形式方向出现了偏差,导致教学进入了误区,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实际运用效果。一些低年级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创设情境,只是注重了情境创设的形式,而实际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例如有的教师在奔跑接力训练中创设了搬运南瓜的情境,为了让创设的情境更加真实,真的将6个南瓜搬到了训练场上。结果学生在训练中运用真正的南瓜不仅耗费体力,搬运困难,而且速度降低下来,根本没有达到奔跑接力的实际效果。(2)设计考虑不周全导致出现尴尬局面。有些教师在教学情境设计方面没有能够通盘考虑,尤其是没有考虑到一些负面因素。例如在一些对抗类的活动竞赛中,有教师为了创设情境,将其命名为中日大战,结果在对抗中担任中国的一方却输给了日本的一方,这样虽然教学活动较为热烈,但是出现日本战胜中国的局面,情境创设的效果大大折扣,甚至会让学生感到非常不舒服。(3)创设的情境氛围不够浓厚影响效果。有些教师虽然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将情境创设列入了教学设计与流程之中,但是在具体实施环节,创设出来的情境氛围却不够浓厚,甚至让学生感觉不到积极向上的情感与浓厚的氛围,其学习训练的积极性明显降低。
3科学高效创设情境,有效增强教学促进功能
情境创设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科学高效地创设情境,让教学促进功能更为明显。
(1)从态度语言入手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教学态度、教学语言在整个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力。低年级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相对不够独立,教师的态度、情感、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甚至还比较明显。教学中,教师的态度生硬、语言冷淡,那么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也就无法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以及体育学科的吸引力,这样的淡漠情境不利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始终对学生保持和蔼的态度,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以及沟通交流的语言要温和得体、充满爱心。不能随意地批评学生,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寻找训练中存在的不足、有待改进之处,和颜悦色地帮助学生纠正存在的问题。只有从语言态度等方面同步入手,才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样的积极情境能够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良好情境。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在多媒体手段的普及方面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为包括低年级体育学科在内的各学科提供有效的支撑。对于低年级体育教学工作而言,除了增加知识容量、形象演示、疑难动作示范等作用之外,多媒体手段还可以较好地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教师可以播放我国体育明星、世界冠军等先进人物刻苦训练的事迹,例如长跑冠军王军霞每天负重跑步数十公里这样的案例,向学生出示这些先进人物刻苦训练的信息资料,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向先进模范学习,勇于克服自己在训练中的畏难情绪,提高训练的耐力程度。这样的先进典型事迹激励着学生挑战自身潜能,勇于向既定的目标奋进,良好情境能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与训练中增强内在动力,有效提高了体育学习的吸引力。
(3)借助生活情境创设调动学习的激情。小学生在体育学习与训练中,如果接受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此时他们的`学习激情必将得到有效提高,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明显。例如在障碍跑的教学训练中,不要直接进行这一动作的训练,而是通过生活中的抗洪救险设置了一组训练型游戏,将学生编为两个组进行队列训练,模拟部队抗洪救灾队列训练,跑步到达目的地之后开展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主要训练学生军体操。接下来让两组学生进行障碍赛跑,主题是争夺抢险物资、抢救被困群众,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氛围里,学生看到眼前的障碍似乎就是一个个困难险阻,穿越了这些障碍就能够救出人民群众,体育项目中的障碍跑变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责任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样的训练活动让学生更加充满激情,同时也提高了训练的实际效果,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障碍跑的技能技巧。
(4)创造情趣化情境促进教学深入开展。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不能离开情趣化这一方面。教师应当通过分析学生兴趣爱好,结合他们日常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包装,创造情趣化的情境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投掷的角度、挥臂的动作技巧,笔者在学生训练区域的前方设置一个木框,让学生用软球进行投掷训练。训练活动的主题是炸毁日伪军碉堡。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手中拿的已不再是软球,更是一个个手榴弹、炸药包,前方的木框则是日伪军的碉堡。这样的情趣化情境将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动作训练技巧的指导,学生训练的兴趣更足了。一颗颗手榴弹、炸药包准确地飞向敌人的碉堡,学生的动作要领也逐步得到了掌握与巩固,训练效果非常明显。这样的情趣化情境让学生寓教于乐,在游戏版的教学训练中掌握了技能技巧,完成了目标任务。
(5)发挥激励性评价对情境的促进作用。低年级小学生在体育学习训练中,最渴望得到的是教师的肯定,一句表扬的话语会让学生兴奋好久,并且一位学生得到了表扬,其他学生也会更加努力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肯定。对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激励表扬学生,学生体育学习训练积极的要予以表扬,动作技巧掌握较好的要进行表扬,和以前相比有了进步的也要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表扬鼓励在课堂上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教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句,要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感受到被教师肯定、同学羡慕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样的积极情感转化到学生内心会形成强劲的动力,激励表扬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积极向上和竞争性的特点,对于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到体育训练之中具有积极意义。
4对低年级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思考
情境创设能够有效促进低年级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地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特点,掌握低年级学生思想与生理特点,同时对教材中可以发掘的情境因素进行研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搜集素材改造教学内容,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可以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庆玲单位: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县沙河镇第二中心小学
学术期刊论文篇九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文章应附英文题名。
文章应标明所有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便于联系和按地区、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分隔。例:(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湖北 武汉430027)
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
自我评价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用第三人称。不必使用"本文 "、"作者"等作为主语。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学术期刊论文篇十
这学期期末,我们专业拟建一个传媒研究论坛,强化大家对传媒的理解,增加大家的交流机会。由于写了篇论文参加论文比赛得了一个小小的奖励,12月28号要到北京去领那只小小的优盘,所以不能参加这次活动,只好搜肠刮肚地总结自己论文写作的点滴心得体会。不能参加本专业论坛很是遗憾,用笔谈谈论文写作心得聊以将功补过。于是在12月26号晚上匆匆写就,希望对同学们起一点参考作用已足矣。
1、多看书:
首先要看的是老师指定的必读参考书,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遇到某个新闻传播现象时就缺乏新闻敏感和新闻学术敏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要多问为什么。重要的一点是,读书不仅要看到别人写得不好的地方,更要学习别人写得好的地方。
2、多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将基本同类书进行比较,看看各家面对同一问题是如何阐述的,得失分别是什么。这样可以去除对学术的恐惧,避免盲目崇拜学术超人,并采取客观态度正视问题。
3、多思考:
遇到问题或者某个现象要多思考,将这个现象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起来从纵向和横向思考。如果发现自己还无法理解这个现象或问题,那么请查找相关资料或文献进行探究。
4、多练笔:
如何讲授写作的文章或著作很多,可是一些同学仍然感到提笔无语,原因就在于没有坚持练笔。常常有这种情况,感觉自己似乎有很多话要说,真正写时却写不下去。这就需要经常练笔,磨砺思维。
5、多请教:
文章写好了,冷处理一下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还不够,毕竟个人知识有限,眼界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深刻,这时一定要多虚心向各位老师请教。老师可以帮你指正很多问题,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
学术期刊论文篇十一
1.从经营管理来看
学术期刊不以赚钱为目的,即其行为是非商业化的,只注重社会效益;非学术期刊则大多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既注重社会效益也注重经济效益。
2.从文献刊发的`过程看
学术期刊要求相关专家、学者对学术论文进行严谨的评审和筛选,更注重的是文献的学术价值,而非学术期刊一般只需经过刊物编辑的编审就行,注重的是大众性和市场价值。需要说明的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划分的界线。只是依据“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进行选刊。
3.从期刊的特性来看
期刊具有学术性、局域性,而非学术期刊则具有大众性、普及性。
4.从发表的文献看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
5.从期刊的主要功能看
学术期刊的功能主要在于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探讨;而非学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传播、普及、学习大众知识和信息服务的。
学术期刊论文篇十二
论文关键词学术期刊;高校学报;功利性稿件;内稿;外稿;核心刊物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意指一部分资金的投入对另一部分资金形成压力,从而将后者挤出市场。借鉴这一术语来考查学术期刊的来稿及采用情况,会发现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对另一些稿件形成压力,从而减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种现象。
一、稿件“挤出效应”的表现
1.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
所谓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确功利性目的的来稿,如职称论文、研究生毕业或学年论文、科研任务指标性论文等等。毋庸讳言,有相当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应付之作,缺乏新见,甚至陈旧过时、模仿抄袭。这些稿件对正常来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一,影响审稿。审稿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质次,审稿量却多于正常来稿,造成了审稿资源的浪费。其二,影响采用。两篇水平相当的稿件,如果只能选用其一,在知情的情况下,编辑部大多会选择功利性稿件,显然,这对正常来稿有失公平。
2.内稿对外稿的排挤
在高校学报中,内外稿有很大的分别。早些年,学报主要刊发的是本校人员的稿件,校外来稿录用很少。内稿对外稿的排挤,充分体现在内稿的优先权上。不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内稿优先,即使是内稿稍逊一筹,如能修改后发表,也会是内稿优先,这当然是因为学报作为学校资源,“是为本学校老师办的”。这个观念,在作者中有,在编者中有,在学校(报)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难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内稿而刊发量少于内稿,加上人情关系的影响,最后能够被采用的正常来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内稿作者心理上存在着投外比投内更好的倾向,结果学报接受的内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质量相对较高的外稿还是要让位于内稿。
二、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
学术期刊对功利性稿件与内稿的宽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事实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功利性稿件和内稿的宽容,是将稿件的学术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挤出效应”对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对稿件流向上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方向的流动。从正向说,优秀稿件、专业研究的稿件流向权威刊物及核心期刊。为了文章能被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载,研究者总是将其最好的稿件投向这些期刊。与此相对应的,从负向上说,就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加上学报内稿的优先权,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学报和一般学术期刊。
2.对刊物的影响
首先是对核心刊物(和一些国家级刊物)的影响。优秀稿件向优秀刊物集中,这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其实不然。与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为了能被有特别意义的核心期刊所刊载,作者们早已展开“公关”了,核心期刊面临庞大的关系稿、人情稿难以招架。其畸形发展已为人诟病。
其次是对为数众多的高校学报和其他一般学术期刊的影响。当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这些期刊之时,它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没有好的稿源,刊物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其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扼制,从长远看难免有生存之忧。学术期刊的优胜劣汰并不难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这种“挤出”,不是市场和学术的作用,而是体制的作用,是人为的结果。
3.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影响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应当是为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在明确的定位下,学术期刊应当选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达栏目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学术期刊对其来稿的审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关外,应该只考虑学术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一些稍有名气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职称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审,职称、学历这些非学术因素成了稿件初审的标准之一,研究者在学术期刊的门口就被挡住了。这对那些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新生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本身都是一种伤害。不难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学术”,回避公正的“学术”,对学术研究本身有着怎样深远的消解、破坏意义;在“学术繁荣”的表面下,学术的贫乏、创新的缺席,对学术期刊来说又会有多么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稿件“挤出效应”的对策
显然,出现稿件挤出效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如职称政策、学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认识方面的,如作者对一般学术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当,无特色栏目,编辑方针不鲜明、意图不突出等等。
学术期刊本身是应该存在一个挤出效应,但它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稿件对低水平、低质量稿件的挤压与淘汰,是那种正常的自然的挤压与淘汰。解决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挤出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
2.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
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发行量都少得可怜。因为性价比太低,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因而对个人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改变局面,必须先从“综合”上动刀子,切下赘肉,丢下包袱,固定栏目,明确特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1]这才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专业化本身就可以抵挡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学科来稿的对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学报需要转变观念
在学报办刊宗旨中,有两点是导致其处于非学术的学术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实处这就是内稿为主、内稿优先;二是综合性,不论社科版、自科版还是综合版,都是多学科的大拼盘,其结果就是千刊一面。学报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这个旗帜实质上是对低水平重复的鼓励。学校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它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有没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大学需要学报,应当是将它作为促进学校学术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学报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一种文化(科技)影响力,它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校内知名学者的影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等等众多方面寻找适合它发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学校的活力、反映学校的文化信念,影响受众,并为受众所喜爱。它的作者群、读者群都应该以外为主,而不是自己办给自己看,竭泽而渔。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变政策上对核心期刊评价角色的曲解、改变职称评聘中对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学术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书。
我们期待着学术期刊中的挤出效应向着合乎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学术期刊论文篇十三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在标题下注明作者,邮编,工作单位,学生就写所在学校)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学术期刊论文篇十四
是医疗卫生工作者从事医药研究工作的书面总结,是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技信息产生、存储、交流和推广的主要媒介形式。
作者用经过科学实践得到的原始资料,经过归类、思考、统计、分析、逻辑推理,形成自己的独有观点而写成文章。
可以参加同类文章: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一)概述临床医学论文写作提高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
2、医学学术期刊
是指按一定编号顺序,采用相对统一和固定的刊名,无限期的连续出版刊物。
内容主要由专业作者撰与论文、有关学科的经验技术交流、报道等与本刊医学学术专业有关的杂志。
3、l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是由国际中心对世界各国参加这一系统的连续出版物所分配的一种用以识别连续出版物的固定不变的标准号码。
它可以将任何国家或地区出版任何语种的一种连续出版物用唯一的、永久不变的、国际通用的代码加以识别。
我们可以把issn看成是杂志的身份证。
4、cn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hina)
我们在评审职称时要求递交有cn号发表的论文,就表示要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科技杂志。
5、核心期刊(重点期刊)
通常指在同类学科中足以反映学科水平,为科学界广泛重视和重点使用的期刊。
随着期刊数量与日俱增,必然对科学期刊作出评价选择,确定同类学科所形成的信息密度大,借阅率、引文率高和摘引率高的期刊,作为图书馆等文献机构和科技数据库的收藏重点,以及读者用户的利用重点。
6、统计源期刊
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因其提供来源文献而统称为(这种检索工具的)来源期刊。
检索系统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用于检索文献信息的,它以收录文献齐全为宗旨,能较为全面地查到某学科领域的文献;另一种是既可检索文献,又可以用于期刊和科研绩效评价,它对所收录的期刊进行严格的评价和筛选,并出版期刊评价报告,如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可称为统计源期刊。
“统计源期刊”成了信息所进行科技论文统计与评价的专用名词。
论文的质量高低可以从论文发表以后的应用情况,即论文是否被权威检索系统收录以及被引用情况这两个指标反映出来,其中期刊是否被权威系统收录是论文能否被广泛应用的关键。
因此,我们以文献检索(评价系统)收录期刊的情况以及期刊的评价指标来作为确定论文投稿的依据。
7、主题词(叙词)
是目前国内外情报界广泛采用的一种人工标引和检索的主题语言,它的特点是规范性、组配性、相互性和动态性。
英文检索时通常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制的《医学主题词表》中的词组。
中文资料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的主题索引由主题词、副主题词和顺序号组成,使用时根据顺序号到正文查阅题录。
8、关键词
是从文献题目或文摘、正文中提出来的具有实质意义、能代表文献主题内容的词汇。
它与叙词的区别在于它的非规范化,是自然语言。
用于计算机系统检索系统,使用时要注意词的形式不同而造成漏检,因为它属非规范化词,关键词之间没有语法关系,易概念混淆。
目前国内外所有核心期刊均要求投稿人写上关键词,目的是利于学术交流,建立各种数据库,利于查新检索。
关键词不能随意编造和任意选择,选用规范性词语,每篇论文用012个,不超过-3个。
位于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末词不加标点符号,按重要性排列。
要选用在标题及摘要中出现或在文章内多次出现的词。
9、标题
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通常在论文完成之后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作用,是揭示论文主题、概括文中内容的简明词语。
所以题名应概念明确,层次分明,美观醒目,并尽可能包含主题词和关键词。
题名中不应使用非公知公用、同行不熟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
科技论文题名一般中文以45字以内为宜,英文以15个实词以内为宜。
10、摘要
摘要是在论文完稿之后才写的,是论文的浓缩,目的是为编审人员初步决定该文的基本评价与取舍,方便读者大体了解论文内容,便于作文摘索引。
结构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用1~2句话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简述研究的材料、方法、方案;应简要列出主要结果、数据;得出结论,指出研究价值和探讨。
一般中文摘要250字左右,英文可长一些,尽量用数据说明。
11、参考文献(references)
是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论文、专著中曾引用的观点、方法和资料的出处或源文献,反映作品的科学依据,反映作者对本课题历史与现状的知晓程度和可信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96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