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写一篇好的总结需要抓住核心要素、突出重点,并注重文字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如果你正在写总结而感到困惑,那么不妨看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说不定能给你一些想法。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一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确保投资决策效果,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
(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
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
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
资本经营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理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企业的负债,并对坏帐发生的可能性和大小进行合理地估计。
3、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公平合理地分配利润。
此外,由于资本运营包括了人力资本的运营,因而,准确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是财务会计工作面临的又一课题。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二
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资本论三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和利润。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
一、《资本论》第一卷
列宁说过:“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马克思对整个《资本论》第一卷做了个总结,这个总结的内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出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个人的以本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又以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对本身加以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是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重新同生产者结合起来,但已不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已有的成就―自由劳动者的协作,土地与由他们生产资料的共有制―的基础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这样研究经济现象的,即在它们的互相联系和运动中,也就是在矛盾的连续产生及其同时的解决中研究它们。商品从一开始就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细胞的形式”来考察的,也就是说,不是孤立地、而是作为整体的出发点来考察的;并且是研究商品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价值在交换中从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研究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货币中寻求解决,即寻求自己运动的形式。但是在这里商品和货币都不是作为孤立的物,而是作为价值表现的两极出现的。
二、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要主要讲流通领域,但是应该把单纯流通和资本主义流通或资本流通过程分开。商品流通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商品流通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商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在发展流通时改造了流通,使单纯流通成为资本主义流通。流通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资本;一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也加入了流通了。使劳动力变为商品的生产资料同生产者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出发点,是所谓原始积累,而资本主义生产经常再生产这种分离。资本主义生产不仅再生产资本和资本家,而且再生产无产阶级,即再生产资本主义关系;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再生产资本主义流通的客体,再生产资本主义市场。资本生产过程不仅以价值,而且以价值的运动、价值形式的交替,即价值从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以及相反的更替为前提的。因此在分析作为《资本论》第一卷研究对象的资本生产过程以前,必须先分析商品流通或单纯流通。在第二卷研究的已经不是单纯流通,而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后者的分析只能在资本生产过程分析以后做;因为只有在那以后才能弄清资本的实质,弄清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才能提出资本流通问题,即提出“资本在反复循环中时而采取时而脱离的不同形式”更替的问题。
三、第三卷
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开始提出并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这卷最重要的是提出了马克思关于转化形式的学说,从作为转化形式的生产费用和利润的分析开始,马克思从这些最一般的生产价格也是最抽象的转化形式“上升”到比较个别和具体的转化形式,即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平均利润的分解为企业利润和利息,再到额外利润的转化为地租。马克思就利润、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研究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但只是从他们在市场表面上采取的那些转化形式来加以研究的。
在对第三卷的研究中,马克思采用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我们要按其具体情况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不能只局限于分析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还要研究一种“实际运动”,这种运动中“资本以具体的形式彼此互相对立”,马克思不是单独地研究内容或者实质才去研究它们的表现形式。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也就没有形式。只是需要把比较具体的形式跟不具体的形式开来。利润就是比剩余价值更具体的形式,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式占有剩余劳动的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不是一般的阶级关系,不是一般的一个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而是具有资本主义外壳的阶级关系。因此,只要这种外壳还未来具有他的全部多样性和具体性,那么,阶级关系也就还具有它的整个现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开始阶级关系的研究,而在第三卷中完成了这个研究。
四、总结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不限于他的《资本论》,而是一个几乎囊括了经济学的所有问题和方面的、无比宏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他的“竞争”、“信用”、“股份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以及“世界市场和危机”等学说。既包括了其“微观部分”,又包括了其“宏观部分”;既包括了对一国范围内的经济关系的分析,也包括了对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
马克思对其他经济学家批判的性质是这样的:当他为了系统发挥和系统地说明自己某种理论而论述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时,他往往很简略地或者着重指出他们对这种理论的贡献,或者着重指出他们在使马克思感觉兴趣的现象方面所产生的错误认识。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123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49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6页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三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如何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阐明商业资本的作用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其中,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内容的错误,进而追溯其理论渊源,集大成地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剖析力为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蓝图,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运行规律。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对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的弱点和宿命,坚持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读书心得篇3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四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还处在传统管理模式状态下,所以必须要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因为企业正在承受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引入新理念以及新管理技术的方式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提升管理质量。经过学习,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企业的总体来看,多数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并没有理解先进的运营管理理论,无法发挥先进理论的作用。
1.基础管理水平低,运营管理方式不细致
当前国内企业对自身认识不足,盲目追求所谓先进理念,忽视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在不健全的基础管理上,让企业收到效益较少。据20xx年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基础工作都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对北京市20xx家工业企业调查中,有健全的原材料消耗额定的企业只有60%,比较健全的劳动工时定额的企业占75%,有完整原始记录的企业占40%,有比较健全的质量验收制度企业仅占有28%,能够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企业仅占到18%。
2.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的应用程度低
近年来,我国企业大规模的引入现代化运营管理技术,争取跟紧发达国家的发展脚步,但我国企业在运营管理模式上依旧存在问题,跟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异,主要因为我国企业实行现代化运营管理方式时间还短。
3.重技术改造、轻管理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我国运营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但技术水平和机械设备同样落后,企业运营中矛盾比较突出。但是企业在选择更新的时候,企业更看重的是看得见的技术和设备,而忽视运营管理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的运营体系与传统的模式发生很大改变,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服务过程改善要求更大,市场环境随时都在变化,企业的运营理念和产品也随时变化。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高,对企业运营模式有很大影响。
程和运营系统的研究上。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在局限于传统的生产、组织、控制三方面,把整个运营过程细化,把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原料采购、配送适时的加入,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相互制约,企业想要快速成长就必须增加发展速度,而企业的效益相应的决定企业发展规模,企业高效益是企业的运营核心和关键,所以企业发展主要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首先应该建立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由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决定。
3.信息技术成为运营系统控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今的科技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急需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环境。在企业运营中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对产品研发、产品特征、加工技术、信息处理和通信等方面造成影响。
三、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想要保证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对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不仅要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同时也要转变企业的人员组织结构以及基础管理模式等,优化企业运行流程,不断完善企业体制改革。
1.提升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个人认识,让工作人员可以自觉的追随现代中国企业运行管理趋势,通过完善内部科学技术的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管理理念。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去迎合市场发展背景下的新社会理念,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便于做出一些科学化的策略。我国企业比较重视生产经营成果。而世界上一流企业重视的则是企业经营中的过程。所以中国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发展过程,要注重经营的过程。
2.加强基础管理,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企业的运营基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低,只有拥有良好的运营基础,结合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企业经济效益才会显著提高。完善企业日常基础管理工作,构建科学化的规章制度,将员工个人的行为规范起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完善员工工作状态,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规章制度,是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3.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探索有我国特色的运营管理模式:我国企业为了快速发展,引进外国的先进运营管理体系,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和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创新,寻找适合我国企业的新运营管理理念。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需要面对愈加复杂的市场环境,竞争变得激烈,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求发展,就需要有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度,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现在企业领导者首先应该认识到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积极吸收外来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规划,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对公司合理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作者:李雪单位: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五
资本市场是影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主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是依靠主板市场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虽然二板市场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但是其要求条件比较高,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融资;二是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规范性管理。针对对当前中介结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数量非常少,而且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多半是参杂为企业提供虚假包装的服务,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上市,最终结果是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
首先我国金融信贷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比较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虽然我国近些年出台了系列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比,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其次金融管理机制的影响。一般企业要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抵押物,而且进行融资的程序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对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另外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利用信用担保的实际案例还不成熟。
首先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不理想。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困难,因此金融机构在与中小企业合作时不得不考虑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等因素;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比较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采取的家族史管理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风险防范意识都不健全,这样对资本运营而言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我国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我国政府部门要积极跟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领导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富有“含金量”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我国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要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放松对中小经济内生性金融创新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机构改革中,组建有中小企业形成的金融机构,以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最后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要深化信用担保体系,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所遇到的无担保物的现实问题。
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因为中介机构具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其能够将企业资本经营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广泛的借鉴中介机构的意见,让中介机构参与到企业的资产重组等活动中,以此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另外中介部门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从事企业并购、重组等相关业务,为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培育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评级活动。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管理意识,理顺资本运营的本质概念,强化资本运营与经营生产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为了资本运营而进行资本运营的现象。另外中小企业也要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完善与提高资本运营的效果就必须要从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入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得员工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其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资本运营风险。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握企业内外环境风险因素,以此及时将资本运营风险降低到最小;最后中小企业要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权力制约。总之,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中小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小企业应逐步自我完善,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强化自身改造,激发资本运营综合优势价值。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六
《资本论》是很“大”很“深”的书籍,我买的是编译局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书籍,很晦涩,坦白来讲,看到17章,跟自己内心链接极少,阅读的体验感也挺差的。当初想去看经济学的书籍,本来选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后来觉得资本是个很大,很有意思的东西,很有格局和气象。所以想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读读看。
读下来总体的感悟是:一是会让自己比较理性地去看待商品和货币,劳动和资本。其实所有公司里员工和老板的关系都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的,无法否认。
一个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一出生就是注定要努力奋斗的,而且是要付出很大很大努力。这是我们降落到这个家时的“前业“,也可以称之为命。在这个点上不分男,女的,可能有人觉得女孩子嫁个有钱的老公一辈子衣食无忧就行了,这个是比较浅层的想法,女孩子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好皮囊,可以因此获得男人的赞美,可以获得男人的爱,以为可以获得男人的一切。
这个想法会让女人受很多苦,青春韶华易逝。马斯诺5个层次的需求里面讲到:友情,爱情,性亲密是基于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上的,这也展示:爱情的不稳定性。其实生命本来就是无常的,而在所有无常中我们能够把握的有常就是持续性地奋斗,不管外面惊涛大浪,还是身居高位,我还是默默坚守我心里那一块,这是保底的策略。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其他人,不管是父母,还是爱人,都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下面是我摘抄《资本论》一段的感悟:
“资本不仅像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态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资本自行增值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一定的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这句话展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举个例子,我同事一个人全面负责公司的一个项目,公司给他的工资及一切福利20万,这个项目一年利润120万,这100万就是资本的秘密。简单地来说,用别人的时间和金钱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自行增值的秘密。
《孙子兵法》读完后,现在已经在读《道德经》了,很有美学价值。今天把20xx年的阅读计划安排好,就等着时间的推动发生的神奇的效果。很感谢视觉化陪我阅读了17章,使晦涩的书籍有趣味了一些。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七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三)我国学术界的五次争论为劳动价位论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大范围讨论有五次,包括涉及"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生产劳动"等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的前三次讨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价值创造源泉"问题、世纪之交由"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再掀热潮的后两次讨论。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证据。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八
一、马克思对康德的批判的指归:“对称”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不是一种经济学。马克思的目标,是要把《资本论》构建成“一个艺术的整体”。要理解马克思所作批判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的背景,就必须得阅读被马克思所批判的哲学著作。一般说来,当我们谈及马克思的哲学,总会自然而然地将之和黑格尔联系起来。但是,马克思读黑格尔是带着一个问题意识来读的,这个问题意识就是:黑格尔是否正确地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者康德?这一问题意识可以引领我们理解好马克思1841年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并且,马克思直到19世纪80年代他逝世之时,都一直在研究这个康德问题。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大约一千页的数学手稿,这些手稿写于19世纪60到80年代,在手稿中马克思写下如下一段话:“正象这样,费希特继承康德,谢林继承费希特,黑格尔继承谢林,无论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没有研究过康德的一般基础,即唯心主义本身;否则他们就不能进一步发展康德的唯心主义。”
二、康德认识论的消解
要揭示马克思《差别》的主旨,必须要仔细考察马克思作为《差别》之准备材料的7册笔记本。在这些供个人研究所用的笔记本当中,马克思为从事该主题的研究而作了引述评论。对这些笔记本进行显微镜一般的仔细阅读,就可以显示出马克思的主题是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批判。从方法上来说,马克思是把其对康德的批判,投射到了古代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身上。
三、马克思博士论文准备笔记中对康德四个二律背反的论述
在第1册笔记中有如下的句子,可以证明马克思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四个二律背反感兴趣。关于第一个二律背反(时间是否有开端、空间是否有界限),第1册笔记说:宇宙由于物体之多、虚空之大而是无限的。关于第二个二律背反(宇宙是由部分所构成还是是一个整体):既然它们[原子]具有一定的大小,那么肯定存在着某种比它们更小的东西。这些更小的东西就是部分,它们是由这些部分所组成的。但是这些部分必然是作为某种永恒的结合体而并存着。关于第三个二律背反(人类是自由的,还是被自然必然性所决定的):被某些人引进作为一切事物的主宰而引进的必然性,并不是主宰者……有些事取决于偶然性,有些事取决于我们的任意的意志。
四、对康德错误推理的重新界定:具体化(versachlichung)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发展是哲学家们有意识地造成的,但我们不能直接把这种发展接受过来,相反,马克思要找出隐藏在哲学家所做工作的背后、连他们本人都未曾意识到的“合理内核”。这就是马克思批判的方法,他在博士论文所进行的批判中首次运用了这一方法:它[历史学]的关切,是要在每一个体系当中,把该体系的诸规定及在整个体系中真正的结晶过程,同证明区别开来,同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论证区别开来,同似乎了解自己的哲学家们的自我阐述区别开来;是要把真正的哲学知识的沉默而坚忍的样态,同滔滔不绝的、公开的、表现多样的主观意识区别开来,主观意识是现象,是哲学阐发的载体和动力。
马克思阅读文本的方法,是关注于“在整个体系中真正的结晶过程”,大多数哲学家本人通常并未意识到这种结晶过程,相反,他们主观的理论兴趣在其他地方。从马克思批判的视角来看,大多数哲学家是欺骗了他们自己。
五、虚假自我意识的对称反映
正如我们在马克思对康德二律背反的批判中已经看到的,《差別》一文的原则是原子和虚空的联系,即马克思所谓的“结晶过程”。所结出的晶体构成对称。一个原子经由虚空而同另一个原子相联系。原子相联系的方式保持着自身的对称,像这般。
从《差别》开始,对称就构成马克思本体论的原则。原子象征着不自觉地相互欺骗的虚假自我意识。某个自我意识在另一个自我意识身上反映自身,反之亦然。自我意识相互反映的次数,同主体的个数一样多,而被反映的主体也会返回自身,形成多次反映。多次的反映形成了对称的循环体系。
六、《资本论》的原则是什么?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2节中,马克思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要理解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所作的批判,理解人的活劳动的双重性质至关重要。人的活劳动,它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此同时,它作为抽象的人的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从而,马克思论述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成为《资本论》之构成原则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在开始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之时,肯定已经确定其目标是要在理论上预言资本主义的终结。《资本论》的对称体系的最基础的问题,是资本主义是否会永恒存在。相对剩余价值蕴含了对此的理论解答。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许多追求“超额利润”资本之间的竞争而实现的,超额利润已经被亚当?斯密认识到了,可见于其《国富论》第一卷第七章。马克思的工作,是追寻超额利润的经济原因及其社会后果。自动化机器体系造成了相对剩余价值,而它又造成了严重的历史后果。最终’自动化机器体系是会通过减少活劳动,减少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不自觉地限制了自身,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贬值(entwertung)来增值(verwertung)的自相矛盾体系。资本主义看起来似乎是永无止境的价值增殖体系,在无限远处(poo)也会有供其旋转的轴,但它注定是要停止存在的,而这正是由于它本身成功的发展所导致的。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九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许多非产业部门的收入也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并且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但是在现代看来,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劳动概念内涵的扩大,原来一些被认为不创造价值的众多行业和职业的劳动者都开始发生变化,例如,第三产业经研究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范围由原来的体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逐步向体力、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价值方向发展,并且脑力劳动者由于从事的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所以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方式是社会总产品的分配,社会主义对社会总产品进行的各项扣除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目的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被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点来掩盖分配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在现代,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开始趋于多样化。资本主义社会,在承认剩余价值率就是剥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须看到有些职工在取得劳动收入即工资的同时,通过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购买股票的股息收入。这些收入虽然是他们的非劳动收入,但不能说是剥削收入。
尽管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第三产业方面的理论存在了一些滞后性,但是剩余价值理论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理论指导我国社会建设,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是应社会历史条件产生的,也必须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仔细研读《资本论》使人获益匪,感触良多。《资本论》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理论及流通理论,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也为提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及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鉴。《资本论》虽然论断了资本主义必将衰落而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终极结论,但在当今世界中,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认为是最科学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资本主义制度“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来到这个世界,必将为更科学、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为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
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读书心得篇2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由过去的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改革试点期,企业的诸多管理制度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转变[1]。本文在讲解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性质及治理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最后结合工作阐述了自己对于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公司治理;内部审计
1、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体制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改革探索,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展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确定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其主要职责是进行资本经营,而资产经营则由他们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这些企业要尽可能的进行公司化改造,对于自由竞争的行业主要向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制企业转变。这一变化对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2、研究意义在当前国有经济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实现监管国有资本,强化资本管理和资本运营,实现资本聚焦和保值增值成为了下一步国mm企改革的重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作用成为了实现国企改革目标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及公司治理及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对如何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运作模式下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通过划拨现有国有企业股权组建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即以资本营运为主、不投资实业的公司形式,营运的对象是持有的国有资本(股本),包括国有企业的产权和公司制企业中国有股权,运作主要在资本市场,既可以在资本市场融资(发股票),又可通过股权产权买卖来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公司运营强调资金的周转循环、追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运作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资本的运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市场化专业化平台。以市场化手段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主要目标是提升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核心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平台,依据授权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以财务性持股为主,提高流动性和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
1、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其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内部管理。其本质是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而解决代理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2、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建立的独立的`审计部门,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对象,日常业务流程为内容,按照董事会的要求,站在管理层的高度,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企业日常管理和其他相关方面做出评价和判断,从而有效降低内部经营风险,保证企业良性运转,并促进企业管理的高效与透明,是公司管理权限的延伸。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
3、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相互影响的关系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委托责任理论及契约理论等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共同理论基础,决定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方面,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它既可以维系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制衡关系,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合力,又可以确保企业的信息披露真实、有效,最大限度的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基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目的,有效界定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制度性安排。国家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唯一股东,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控制手段应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任免权为主。因此,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必须在国家所有者代表即政府的主导下,依据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经济规律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合理配置,建立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和以监事会为内部监督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国有资本的所有者代表,也是衔接国家利益与公司利益的重要环节,代表国家选择经营管理者并对公司经营行为进行监管。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负责行使公司内部监督职责,监督公司董事和执行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确保公司有序运转,对发现的问题直接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1、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应规范审计制度,建立专门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进行管理,从机制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使审计委员会真正成为超脱于企业本身之外的代表政府、投资主体等各方利益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权利组织[2]。
2、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双负责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同时对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及总经理负责,一方面直接向总经理报告工作,另一方面受审计委员会管理,定期向其报告工作情况。既有责任为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供监督、评价公司高级管理层以及决策咨询服务,同时也承担为公司高级管理层监督、评价各业务部门活动、鉴证信息以及咨询服务等义务。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的速度和效益,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明确内部审计功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应以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实现从差错纠弊向管理效益审计的转变。其内部审计功能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有无漏洞和风险,公司制定的政策有无得到兑现;公司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可靠;二是关注公司直接投资的项目的情况。
4、划分内部审计范围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特殊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其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应该是公司内部所有部门的各项业务活动,包括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决策,但不应包括对下属企业的审计或其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仅承担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需向本公司的总经理和审计委员会报告。
5、完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支撑一是改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具备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法律、计算机、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提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品质;三是加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新动态和要求,及时开展最新的财经、法规专业培训,增强理论知识,更好的满足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治理模式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更应抓住变革的契机,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管理咨询、风险监管的作用,寻找自己新的定位和均衡,以为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来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做好在转型期间迎接各项挑战的准备,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提升管控能力以及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逐步改进、持续完善,根据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战略规划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争取实现自身价值和公司价值的协同提升[3]。
[1]谢志华,胡鹰。国有资产管理:从管资产到管资本[j]。财务与会计,2014(7)。
[2]张治强。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2(2)。
[3]张鹏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综合转型期内部审计发展挑战与对策——以中国长城资产公司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4(9)。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一
电子商务运营从名字上来看就可以分成两块,前者指的是后者所在的平台。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电子商务运营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易模式,其对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减少时间、空间的交易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当前网络电子商务实际运营情况,对电子商务网络的运营模式进行简要地分析。文中首先分析了常见的电子商务网络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电子商务网络运行模式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一、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模式分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企业必须不断接受和适应新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营就是目前各个企业都在开展并运用的新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模式主要有b2b、c2c、b2c、c2b和b2s运营模式。
(1)b2b运营模式。企业之间可通过互联网,就产品、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事宜进行意见交换,整个流程都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这种b2b运营模式为企业双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大的提高了企业之间的交易量,同时也让一些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与大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大企业也可通过这个平台择优而用,从而降低成本,扩大赢利。
(2)c2c运营模式。c2c运营模式是通过第三方提供的在线交易平台而实现的。卖方可将商品放入第三方网络平台,买方根据需要择优选择、竞价等,最后成交,这个平台的优点在于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护,买卖双方成交后,买方只需将货款直接支付到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而不需直接支付给卖家,在买方收到商品确认后,卖方方过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收到货款。
(3)b2c运营模式。b2c运营模式指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个人之间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方式。企业通过建立购物网站,将商品放在网上进行展示,并设立客服等咨询方式,消费者通过浏览网页上的信息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来完成交易。
(4)c2b运营模式。c2b运营模式指的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方式。c2b模式的核心,是通过聚合分散分布但数量庞大的用户形成一个强大的采购集团,以此来改变b2c模式中用户一对一出价的弱势地位,使之享受到以大批发商的价格买单件商品的利益。
(5)b2s运营模式。b2s运营模式指的是分享或体验式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模式。b2s平台即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购物模式―――分享式购物或叫体验式购物是指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通过b2s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每个人通过网上支付很少的一笔费用(比如1块钱),大家累积起来的钱刚好能支付这个商品价钱,从这些人中挑选一个幸运者,由幸运者拥有并体验这款最新商品。由于这种模式聚集了一大批有共同兴趣的人,人人出一点力,幸运轮流转,每个人都有机会受益。
二、如何实现电子商务网络运营
二是长期的、有目的、大规模的在一切可以进行宣传的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激发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扩大电子商务交易量,另外尽可能利用周遭可利用的资源降低商品成本,扩大商品赢利,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最后一点,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条件以及行业特点,研发一些适合自身的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中比较有特色的产品,紧跟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以消费者的视角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分析,再结合自身产品特点,生产出既有特点又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这也是企业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如何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二
(一)生产经营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如果没有对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及时预测,则会为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报,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生存能力。而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也能通过财务管理来降低成本,从而扩大企业的销售量。财务管理能够盘活企业闲置资金,并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合理选择筹资渠道,能够极大的降低筹资成本,并且对存货量进行科学估计,能够减少占用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财务管理还能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提供决策信息,强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并为权益资本进行高额的利润分配,财务管理能够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为企业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而财务管理所具备的的信息反馈功能,能够让企业管理者观察生产经营中的数据,增强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二)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的效益理念贯彻在企业管理之中,使得企业能够合理的进行生产量、现今和存货持有量的确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务管理在进行资产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并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管理,将固定资产在各部门间调剂使用,避免重复购买造成资金浪费,而财务管理的效益理念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对原材料进行采购,避免成品积压导致的资金成本上升。财务管理理念还能对企业内部制度进行制约,在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时,需要将成本效益和财务分析数据作为决策依据,并在人员岗位设置时,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也要考虑人工成本的增加。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财务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财务管理能够通过对年终生产计划和销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企业效益目标的实现。通过财务考核评价机制,企业管理过程中也能发现计划制定中的缺点,并进行及时修改,从而强化企业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财务考核评价机制也可以反映出企业领导的业绩情况,让领导更为重视企业财务管理,提升各部门的管理水平。
二、正确认识企业运营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意义
企业的盈利状况并不仅仅包括账面利润和资产规模,还包括着企业现金流量的使用。财务管理能够将现金流量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使得企业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企业财务管理还能够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充分配合,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管理工作中的关系,制定详细、可靠和科学的规范,共同实现企业经营总目标。
三、对财务管理活动的相关建议
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需要明确财务管理的职权范围,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从而进行明确分工,建立完备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强化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财务考核指标和业绩评估体系,实行财务预算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财务人员素质,制定资金管理考核制度,并加大外部检查力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保证持续经营和持续获利,财务管理作为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管理活动,涉及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企业应当明确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实现企业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三
公共体育场馆是由政府实施投资、拨款、收益或者接受社会馈赠,并依据国家权利而建立的体育场馆公共管理设施场所,其中心任务是提供体育公益性方面的服务,为促进体育行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了满足体育竞赛、活动锻炼以及民众健身等一系列需要而设立的,是体育直属系统——体育场馆的一个总称,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后备力量。当前我国各大城市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机制主要包括租赁制、目标制、承包制、差额制、全额制、委托制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机制是推动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价值与意义探究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行业相比,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无论是数量方面还是经营管理方面,都与其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汲取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不仅需要承担高额的知识产权非,而且很有可能会出现使用不合理或者在国内不适用的现象。所以,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进行深入的探究,提出可行性、针对性强的商业化运营管理方案,当然也可以制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体系与经营手册等,这些问题已经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领域急需解决的主要课题。有关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体育文化行业市场的开发,提升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管理以及高效运营,而且有助于促进体育的大众化发展,丰富我国广大民众的休闲娱乐以及文化活动,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等。
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运营效率的不高
部分公共体育场馆所涉及到的管理单位比较冗杂,致使其资源配置无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事务的处理程序也过于繁琐,直接造成其管理运营效率不高。诸如,某省的公共体育场馆有两个管理单位,其中,省公共体育场负责的是田径场,主要是对田径场的日常经营、维护等进行管理,体育管委会则负责对田径场外的体育广场进行管理,尽管这两个行政单位属于一个系统,但其管理方案却大相径庭,而在实际管理经营的过程中还需要这两者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程繁琐、环节冗杂的问题。
(二)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
公共体育场馆的市场化培育与发展,其核心就是人才,特别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综合性体育管理经营人才。就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在专业人才方面极其匮乏,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来自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刚从体育院校中毕业的学生,还有一少部分来自于退伍军人和体育内部系统中的人员。鲜有通过公开招聘形式,面向社会吸纳专业的、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
(三)管理经营体制的落后
三、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途径探索
(一)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迫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市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公共体育场馆的收费、经济、财政以及税收等相关政策,完善体育场馆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财政政策的倾斜,增加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资金投入,通过税收与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税收进行适当的减免或返还,弥补实际经营管理出现的成本与收益反差较大的缺陷,减轻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负担,推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步入持续、良性、高校的发展轨道。
(二)树立企业化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经营理念
公司化的治理方式本质是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择取与构建。对大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实施公司化的结构改革,尤其是股份制的改革,是比较彻底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当前实施的统管、统支以及统收的服务管理模式,造成相关单位缺乏自主权的状况,使得很大部分的国有资产被闲置,不利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而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初步构建以体育产业为基础,综合房地产、演艺、会展等相关领域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制定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以及运营机制等,树立企业化的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理念。
(三)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人才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不论是具体数量还是实际规模都取得了快速进步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环境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模式构建必须以管理机制的大力改革作为根本出发点,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作为核心,把市场作为资源调配的最终导向,走集约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同时,大型物业管理公司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也可以作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以实现城市体育场馆的整体性与区域化管理经营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四
摘要:本文基于银行业盈利模式探讨了当前盈利环境形势,就如何全面提升银行盈利水平制定了科学对策。对全面强化银行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实现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银行运营管理论文
1、行业盈利模式
1.1盈利模式内涵
商业银行其采用的盈利模式通常是基于当下经济状况与相应市场制度,将资产负债作为基础结构而形成的财务收支系统。由收入层面来说,银行业盈利模式涵盖传统以及非传统两个类别。传统盈利模式其收入结构主体在于信贷利息,此模式下一般采用资产规模扩张作为主要方法。当然在过分依赖信贷的过程中,往往银行提供的服务类别并不丰富、较为单一,且各个银行间不会通过激烈的竞争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非传统盈利模式其收入结构主体则为开展非传统形式的各项业务,例如零售、私人银行以及中间业务等,该类盈利模式体现了更大的创新性、开放性与灵活性,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1.2盈利构成内容
由商业银行各项利润组成内容审视,其营业收入通常涵盖纯利息、手续费以及投资获取收益等部分。依照商业银行各类经营模式,其获取的手续费通常涉猎了较多层面,例如从事中间业务获得的收入等,均属于非利息收入的内容,在服务过程中需要进行结算、完成信托服务、从事租赁管理、进行代理融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办理银行卡、提供担保服务、开展汇兑、承兑服务,办理信用证、开通理财服务以及进行期权期货交易等,这些均属于盈利的业务范畴。
1.3反映盈利水平的主体标准
盈利水平可通过各类指标体系进行反应,通常将利润结构的研究与分析作为核心基础,目标则是判定商业银行最终赢得利润的能力以及理财成效,衡量其可靠、可行性、合理安全性、收现水平、成长性、长效性以及绿色性。虽然各类银行发展经营业务范畴不一致、各自重点内容不有所差别,然而在反映盈利能力水平的过程中基础标准还是相类似的。例如可应用净利润、资本、资产利润、风控资本收益以及纯利息收入等指标进行反映。
2、盈利环境形势特征
2.1国际形势
目前,世界经济呈现出深化调整的状态,经济复苏时期已经到来,且体现出发展不平衡、乏力现象明显的问题。美国经济则复苏步伐逐步放缓,美联储加息会造成汇率的明显波动,使得资本流向受到明显影响;欧洲货币宽松产生的边际效应逐步降低,欧日宽松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不断下降,短期内难以进入快速增长轨道。虽然世界经济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新兴经济体,其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也存在货币贬值的风险,无法刺激外部需求,导致陷入负债危机的不良局面。新任总统特朗普的一系列举措,反映出美联储加息更大的外溢性,逆全球化态势渐渐体现出来,使得国际领域经济发展与政治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一点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预测中窥见,其分析全球经济在20xx年全年的增长仅仅为3。4%,无法达到近30年的平均成绩。美国方面,gdp始终体现了稳定的增长趋势,上年度第四季度gdp达到4。2万亿美元,其增速则为2。1%,比预期标准高。同时3月份失业率有所降低,达到4。5%,是近十年的最低标准,同时cpi连年增长。3月,美联储决定加息,上调了联邦基金利率,使其区间达到0。75%—1%。同时还预期仍会再次进行两次到三次的加息。由于大部分美联储官员制定推出紧缩联储资产的负债表,使得美元陷入趋紧流动的状态。欧洲经济呈现出逐步回暖的趋势。上一年第四季度gdp达到2。3万亿欧元总量,实现了1。6%的增速;20xx年2月cpi则达到了2%标准并呈现出稳定的态势。2月失业率则下降至9。5%,是近十年来的最低标准。欧央行通常保持宽松姿态,然而德拉吉则在最近表示提升市场利率的可能性较大。日本逐步摆脱了通缩的阴影,上一年度第四季度实现了131万亿日元的gdp总量,增速达到1。2%;20xx年2月则实现了0。2%的cpi指数%,且这一指数持续六个月始终为正值。
2.2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处在较为合理的水平上,特点为缓慢之中趋向稳定、稳定之中趋向良好。上一年度gdp实现了6。7%的增长。各项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对经济建设形成了强大的支撑,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新型战略发展项目、装备制造领域均体现了高速、稳定增长,且就业形势良好,为发展转型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当然,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也体现了一些不足与缺陷问题,面临了严峻的考验。例如,产能趋于过剩,需求结构的日益复杂导致了明显的矛盾问题,制造行业陷入了投资瓶颈之中,且来自民间的投资陷入了负增速的状态,外部需求无法有效的发挥强大的拉动力。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了重重困难,各地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差距。我国经济会议中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运行发展陷入矛盾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问题,其根源则在于出现了结构层面的不良失衡,需要由供给方面、结构方面积极创新改革,致力于探寻一种新的供求动态平衡关系。
2.3金融形势
近年来,国外经济政治环境的交叉作用之下,金融形势变得更为复杂,且体现了高度的动态变化性。因此金融安全应上升到更高的级别,注重防控金融危机、把控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风险因素,积极推动金融领域的全面改革,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形成合力。同时发展金融目标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供给的更新与改革。审视当前形势,我们进行如下预期:首先,需要加深改革力度,促进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面对资金筹集途径不断丰富多样的现实背景,怎样更有效的应用金融系统、缩减企业财务管理投入成本,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加强结构改革、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为本的目标前提下更应如此。第二,金融服务实体的趋势更加明朗。目前,金融市场领域货币资金呈现出的内部循环、虚化应用的现象进一步对实体经济优化结构形成了负面影响,出现了不良失衡、盈利水平降低的问题,令金融领域陷入了资产荒的不良境地。随着去杠杆政策的颁布实施,金融将会以输血的功效助推实体经济发展,且这一功能将越发明显,体现更好的支撑性。第三,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需要进一步提升监督管理力度。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过快增长,导致金融系统风险性逐步提升,例如不良资产的聚集、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快速流动性、债券违约、债务逐步扩充、影子银行等问题足以证明风险等级渐渐增强。为此需要通过有效的联动机制对金融乱象进行全面整治,增强监督管理力度,方能更好的预防风险,提升综合竞争力。
2.4货币政策
20xx年货币政策体现出稳健上升的特征。上一年度我国经济会议精神要求,货币政策应体现稳健性,流动性则应达到基本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实现了合理的转向。实际上,20xx年年初货币市场便呈现出中性流动的特征,各个银行在拆借利率上体现了明显的波动性,且水平较高。显现出紧平衡的资金面,同时体现了量足价高的明显特征。去年年底,为有效限定信贷增速,使之处在合理范畴中,人民银行通过贷款余额规模化管理进行调控。20xx年通过运行发展,人民银行依照季度、月度进行调控,且干预力度持续增强。直至4月中期,人民银行第一次在年内进行月中管理调控,布置各个银行降低当月发放贷款量,由此可明确从20xx年开始,信贷紧缩的态势将陷入常态化局面。
2.5汇率走势
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在4月后期达到6。8931,与年初相比增长了0。6%。由短期层面来说,我国与美国的利差不断增加,也就是说人民币贬值的趋势有所减缓,大大改善了资本外流现象。然而由长期层面来说,美国货币紧缩的等级始终比我国高,两国利差仍旧将向着减缩的趋势发展,也就是说人民币仍旧体现了一定的贬值压力。
3、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对策
3.1优化收入与成本管理,积极做好开源节流
为提升盈利能力,应由收入以及成本两个层面双管齐下,明确客户需要,针对业务特征把握银行特色与优势,强化开发中间产品的工作力度。再者,应树立经营意识,尤其在承诺未贷以及管理税费管理环节,应做到更加精细,把控管理成本,使存款结构更加完善。
3.2优化融资与定价,积极做好营销管理
针对当前市场环境与形势应做好分析与研判,依照成本、客户需要优化定价模式,以更快的做出反应。再者应通过有效开发,积极合作、引入综合营销模式增强盈利能力。
4、结语
总之,针对银行盈利模式与当前市场形势,我们只有制定科学对策方能真正提升银行盈利水平,确保经济环境稳定有序,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桂明,吴刘杰。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xx(01)。
[2]郭娜,祁怀锦。上市银行盈利模式与银行价值创造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xx(5)。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五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那么技术创新的源泉便是企业家的创新思维。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日益凸现了企业主智力智慧即思维的作用。本文将企业家创新思维看作是新的资本形态,对其作为资本的特殊性及其促进这种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以及提高其资源的配置效率作些论述。
一、企业家创新思维是技术创新的智力资本。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就是实现了新组合的“企业”,而实现新组合的人,就是企业家(entrepreneurs)。企业家不一定是资本家、股东或技术发明者,他们是有效运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把要素组合起来实行“创新”的特殊类型的人”。说到底,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倡导者赫希曼(a.o,hirschman)在批驳“平衡增长”理论时指出: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资源并不是资本,.而是运营资本的能力,最紧迫的问题并非资本形成的多少,而是现有资源能否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赫希曼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倘若缺乏富有远见,能及时捕捉投资机会,富于开拓精神而敢昌风险的企业家阶层和较高水平管理的有机配合,所投入的资本便不能发挥其应用的效益”。
当赫希曼所说的这种最稀缺的资源被投资业主购买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同时,本身又具有了资本的意义,那么这种新型的智力资本是什么呢?那便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一一企业家所特有的企业家创新思维。
二、企业家创新思维这种资本具有特殊性。
企业家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是从人力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但它不同于物以企业家为自然载体而存在。企业家作为投资者的职业委托人,必须具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的自然条件,同时要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身心智力发育。在此基础上,企业家思维才能得以存在于企业家这个特殊个体之上。投资者正是看中了这个不同于普通经营者或其他类型的主体,来确认和收购企业家人力资本,其依附的便是企业家的创新思维。
以特殊的管理智力的运作为表现形式。企业家在对企业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激励、控制等管理活动,以及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的分析决策等活动,反映了企业家实践能力的强弱以及企业家思想的深浅和智商的高低,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和竞争力。其实是反映了企业家的管理思维程度的差异。体现了企业家对其思维的运作能力。
以智力投资和品牌价值为其价值构成。教育是企业家创新思维得以形成必不可少的文化条件,作为智力投资的教育成本是企业家参与学习和接受教育所支出的费用。当教育理论完成后,便进入实践阶段,实习成本是企业家参与岗位训练和实践锻炼所支出的费用。因此,智力投资在企业家思维成为生产要素被投资者代表所收购时,理应计入资本的价值构成。所谓品牌价值,是企业家为培育声望、塑造形象、推销自我、个体包装,从而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市场认同度所支出的营销成本和公共关系费用。所以,企业家思维资本应包括智力投资和品牌包装费用,以此作为以后投资者代表进行市场认购价格依据的价值构成。
以对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为使用价值导向。企业家创新思维的功能表现在对管理过程中经营哲学、思想观点、决策思路、策划方案为精神产品的动作,它以软件系统的形式渗透于资本结构之中,发挥着支配、调控、运筹作用。这种精神产品是企业家思维经过创新加工的成果,代表了企业家思维这一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因此,放弃其他模式,选择资源配置效益最大、最优,损失最小的方式,满足投资者需要,实现了企业家创新思维这一特殊资本的使用价值。
三、促进企业家创新思维形成,提高其作为资本的配置效率。
现代市场经济机制的运作日益凸现出企业家思维这一特殊资本的作用,而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发育成熟又使其具有了流通的空间和最优配置的可能。那么如何促进这一特殊资本的形成,尽快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重视企业家的教育,把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产业来发展,而不是把教育当做一种消费形式。建立市场机制在企业家思维这一资本形成中的基础调节作用,发挥政府在义务教育和基础研究方面主导作用,建立投资利益共享和风险兼顾的机制,实现对企业家思维资本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加强在职教育,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促进企业家队伍化、职业化,完善配套机制,使每个企业家不断接受教育创新,不被习惯所束缚,敢于否定那些长期以来所形成但被实践和现实生活证明已经过时的概念和结论,突破陈规陋习,同时要善于发展,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行创造性的借鉴,使思维活动处在经常性的全方位的发展之中。思维过程的创造性,就是要强化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愿望、动机和意图,努力克服安于现状,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良心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同时,要能够运用发散思维或集思维中思维,诱发多种创造性设想,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在类比中寻求启发,寻求新思想新答案。只有这样,企业家思维才能适应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发挥其资本增值的作用。
再次,提高企业家思维的风险承受力。要改革,要发展,必须有风险。只有提高企业家对风险的承受力,才能提高其思维过程的创新力。要准确把握经济规律以及技术创新的前期可行性论证。及早降低风险,同时,对已经认真调研论证的项目要大胆决策实施,增强风险意识,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模式,促进企业家创新思维这一特殊资本的良性运作。
率。这一特殊资本的资源配置原则有三:一是充分利用原则。充分利用不是全部利用,而是发挥其最大优势加以利用;二是合理使用原则。避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三是效率原则,要处理好这一资本与其他实物资本、货币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的比例,以最小的企业家思维智力资本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消除无效劳动和免效劳动。只有坚持以上三个原则,才能提高企业家创新思维这一特殊智力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尽快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推进经济快速增长。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六
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集团化等方式扩展资本,在世界各地设置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实现其全球战略,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同其他公司贸易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迅速增长。内部贸易在有关国家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瑞典为36.1%,德国为34.6%,英国为29.6%,日本为17%,欧共体平均为29.6%。在当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1/3以上,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这种内部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本文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含义和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同一产品生产、销售等过程有关的每一个国家里组织专业化生产,而又通过内部交易把这些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这种交易虽然导致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是交易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它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因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获利动机并不一定是以一次性交易为基础,而往往以综合交易为基础,服从于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交易价格不是由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内部自定的;其交易动机主要是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使经营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实现正常的运动。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还包括销售、研究与开发以及职工的培训等。这些活动是相互联系的,由中间产品,其中主要是技术、专利和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使得企业利用市场交易的成本很高,因而导致企业创造出内部市场,将原先由市场连接和组织的各项活动置于统一的所有权控制之下,当市场内部化超越国界时,跨国化经营的舞台就形成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外部市场不完全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的外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存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交易成本大。某些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市场尤不完善,使得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有效地协调其经营活动。通过内部贸易,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使资源和产品在公司内部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
第二,知识产品的特性促使内部市场形成。知识产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管理技能及商业信誉等。知识产品要实现其专有权的价值,会因市场不完全而遇到困难。一方面,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研究与开发耗费的时间长,投资的费用大,一旦开发出来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其价值的实现要靠歧视性定价或差别性定价;另一方面,外部市场难以对知识产品准确定价,且外部交易极易使知识产品泄露出去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若将这一交易置于同一所有权之下,便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借助内部市场的定价机制充分实现知识产品的价值,并可充分发挥企业的垄断优势,形成内部化优势。
第三,寻求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内部贸易的形成动机。由于外部市场存在很多交易障碍,如信息不对称问题、关税壁垒、谈判成本等,通过外部市场所进行的交易会导致附加成本的增加,而企业内部资源的转移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由此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一般来说,外部交易成本越大,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二、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
第一,在结构调整方面,内部贸易促进了国际分工和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全球范围内一体化生产的可能性,促进和健全了公司内部网络的形成,即把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分设在不同国家,或者由各子公司专门生产整个生产线的某种特定部件,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内部技术贸易还促进了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保持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据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工艺。
第二,在要素配制方面,内部贸易可以充分利用转移定价攫取高额利润和规避风险。内部贸易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由公司上层人士制定的,通过转移高价和转移低价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全球战略目标指导下实现内部交换,在协调的基础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满足,并可减轻税负,实现内部资金配置,逃避东道国的价格控制,避免外汇汇率风险和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例如,当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国的外汇管制和利润汇出限制严、营业利润抽税高时,母公司就抬高供应给子公司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务价格,使子公司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减少,从而少纳税;当子公司产品面临当地产品竞争时,母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转移价格,从而降低子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强其竞争能力,以掠夺性价格打垮竞争对手,操纵和垄断当地市场,然后再提高价格;当所在国货币将要贬值时,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转移价格将子公司的利润和现金尽快汇出去;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坚挺时,母公司就利用转移价格使子公司扩资,从汇率中牟利。由此可见,转移价格已成为跨公司弥补外部市场结构性和交易性缺陷的重要措施,它既是跨国公司建立内部市场的重要手段,又成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强大支撑点,为其最终获取高额利润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在无形资本运作方面,内部贸易可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对技术的垄断是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果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公司外部交易的话,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摹仿而受损失。内部贸易就可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有助于公司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竞争能力,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实践证明,实行内部贸易与公司拥有的技术水平有关,其技术水平越高,内部贸易的比重就越大。据邓宁教授研究,母公司内部出口贸易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计算机工业为91.3%,石油工业为51%,汽车工业为62.4%,电子工业为36.5%,纺织业为12.8%,食品业为9.8%。
第四,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内部贸易解决跨国公司内部相对利益中心之间交换的矛盾,有利于公司高层人才的稳定。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虽然隶属于同一母公司,但各子公司又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即使是从母公司的全球战略的大局出发也应考虑到各个主体的利益要求,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维持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因此,在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换过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为基础进行无偿调拨,而必须采取贸易形式,通过内部市场机制满足各方的经济利益,以解决内部经济利益的矛盾。
第五,在追求风险最小化方面,内部贸易降低了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有利于跨国公司实行计划管理。完全受市场自发力量支配的企业经营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如投入供应数量、质量、价格等不确定,以及不同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由独立企业承担带来的协调问题等。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种经营不确定性,使公司的商品数量、商品结构以及地理流向都服从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计划、生产投资计划、市场营销计划和利润分配计划,优化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使之不断适应公司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内部贸易的负面效应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
第一,转移价格的定价机制改变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贸易秩序。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服务、资金时,人为地调高或调低价格与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自由竞争赖以存在的供求调节价格的价格机制,破坏了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联系。因此,内部贸易减弱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原本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第二,转移价格往往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由于内部贸易采用转移价格手段,达到跨国公司的特定目标,如将资金调出东道国,规避东道国的税收,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等。据有关部门的数字表明,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令人深思的是这些企业的外方却不断增资,合理的解释只可能是这些企业的外方通过“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实现了“虚亏实盈”、“中亏外盈”。可见,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了东道国合资方的利润,减少了东道国的税收收入。
第三,内部贸易降低了东道国引进外资的关联效应。很多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力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发展。然而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有时宁可高价进口国外关联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例如,某合资企业生产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达唑,国内许多厂家均能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很好,但该企业的合资外方却拒绝使用高质价廉的国产原料,而高价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进口。
第四,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使国际关系复杂化。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侵占了东道国的利益,破坏了东道国的投资声誉,而且使东道国在制定外经贸政策时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内部贸易中的返销假活动使得进出口国地位改变,改变了双方的贸易差额。不利于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改善。这些矛盾显然会造成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化。例如,美国以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向其贸易伙伴施加压力,如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汇率升值;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等。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例如美国、法国、日本等拥有大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都已制定出专门法规,限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时间短,缺乏经验,要管制转移价格就比较困难。目前发展中国家应该从完善法令、法规入手,加强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并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及有关国家的税率差别,了解国际市场同行业利率水平,及时发现问题,以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进行限制,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卢荣忠,杜浩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几个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
[3]林康.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经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缪合林.资本运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5]王俭.在华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实施及应对措施[j].国际经贸探索,,(1).
[6]傅京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转移定价――兼论我国外资企业转移定价的现状、影响及对策[j].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七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企业组织中单个成员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它存在于个体之中,是一种隐性的知识,是个人所受教育、所具有的经验,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以及遗传等因素的综合体。
2.组织资本:是一种让组织成员能够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发挥出来的组织环境、氛围或机制。
3.关系资本:就是企业或成员通过所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及更广泛的社会结构,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总和。
在智力资本的三个组成要素中,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本,组织资本是组织内部资本,而社会资本是组织外部资本。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八
1、资本成本会计的基础资本成本会计是以市场和制度为依托,以企业资本成本为对象,将企业成本概念及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资本成本信息的1个新的会计领域。会计主体和成本是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
1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赖以存在和的前提条件,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学基础。
在19世纪,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当时,大部分企业组织都是独资或合伙形式,由其所有者直接管理,公开持股的公司10分罕见。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确认和计量股权资本成本没有多大意义,相反更重要的是要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从所有者角度来看,债权人才是唯1真正的“外来者”,在满足了这些“外来者”的权益之后,剩下的就是业主的利润。因此,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或合伙形式为主体时,重要的是如何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是股权资本成本。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1个与其所有者独立的个体,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的公司通过两个渠道来筹集其所需的资本,即从债权人那里筹集债务资本和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股权资本。这时,从公司作为1个独立主体的角度来看,是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拥有资产,是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结欠债务,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相对于公司这个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外来者。根据主体观念,所有原始资本都是由公司主体“外来者”提供的,无论从哪个渠道取得的资本,对于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有代价的。根据主体观念,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股权资本成本都应作为成本处理,因为从公司作为独立主体而言,它们都是公司使用资本的代价。然而遗憾的是现代财务会计1方面倾向于接受主体观念,而另1方面却在会计实务中的某些领域继续采用所有权观念,股权资本成本的处理就是其中1例。
2成本是指在成本客体上耗费的全部资源的数额。
众所周知,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债务资本成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息费用,而没有确认股权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认为利息费用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应包括股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以及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费用等成本项目在性质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债权人不会为需要资本的公司提供资本,除非这样做他们可以得到回报,这个回报在会计上称为“利息”,就是公司使用债务资本的成本;而股东也不会为需要资本的公司提供资本,除非这样做他们也可以得到回报,这个回报就是公司使用股权资本的成本。根据主体观念,股权资本的成本与应用债务资本的成本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从形式上看股权资本成本属于隐含成本,而债务资本成本属于显现成本。
2、建立资本成本会计对现行有关方面的
(1)对会计的影响。
第1,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冲淡了传统资本要素的地位冲破了现行会计理论与以资本为中心的局限,突出地强调公司主体权益,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沟通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学就是产权经济学。
第2,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根据主体观念,资本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把会计恒等式变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使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在会计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改变了传统的.会计观念。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及股权股利,应明确的是资本公积中只包含资本的溢价、资本外汇折算差额。因为接受捐赠的资产,从捐赠者来看,是为公司或经营者而捐赠,非投资者;资产重估增值,是经营者对资产投资、保管和使用得当而带来的,非投资者带来的,所以这两项应作为主体权益,单独设置1个“主体公积”科目来反映;股权股利是留存于公司尚未分配的股权资本成本。另外从保护股东权益出发,还应设置“经营风险准备”科目,计提了经营风险准备,就不再计提法定与任意盈余公积,但仍应计提公益金,这时的公益金不再是职工集体福利基金,而是员工离退职及遣散安置等费用的准备金。这样主体权益包括:经营风险准备、主体公积、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
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建立将使公司成本发生3大变化:
其次,企业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中将包含占用的或生产产品所耗用的资本成本;
最后,自建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将包含在建期间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
第3,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不管公司的盈亏,投资者都可以取得股权资本成本,所以公司的经营风险从投资者转向经营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经营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传统会计把股权资本成本当作净收益的组成部分,从而高估了净收益,使净收益的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可能导致公司管理阶层和股东等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资本成本会计确认和计量股权资本成本,相应地减少了净收益,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理论的构想,这时的净收益才是真实的利润,这个真实的利润将显示出公司扣除其使用的资本成本之后还赚了多少,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反映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资本成本会计确认和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将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能够揭示有关市场风险的信息,而这方面的信息是净收益计量所无法揭示的;
其次,它消除了企业资本结构差异的效应,减少了传统的销售收益比率和净资产收益比率所产生的信息误导,提供有用的信息;最后,将使公司报告的净收益数额不会因为资本来源差异而受到歪曲,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当然将股权资本成本确认为成本,还将使公司自建的各项固定资产与外购或租赁的各项固定资产计价具有可比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功能。
(2)对公司的影响。通过资本成本会计的处理,公司的经营风险从投资者转向经营者,由于经营者要承担更多风险,必须赋予其更大的权力,所以经营者的权力得到进1步的强化,重大决策权发生了位移。而董事会的权利应相应弱化,但其监管地位应得到加强,所以应该修改公司法:
$false$
第1,将现有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合并设立1个监事机构,该机构处于重大经营决策的备案和监督地位,经营者应定期向监事机构报送财务报表,但其仍保留解聘或聘任经营者的权利。该机构人员由股东和债权人构成,对股东大会和债权人负责。若该监事机构未履行或不尽力履行其职责,而给股东及债权人带来损失,要承担及责任。
第2,当公司实现利润时,应按规定比例计提风险准备金,当风险准备金达到股东权益的50%时,可不再计提;当公司发生亏损时,可用风险准备金弥补亏损,补亏后的风险准备金不得低于股东权益的25%;当累计亏损额达到风险准备金时,应准予其破产。
第3,经营者加入本公司,可根据股东的要求或双方协商确定,由经营者先期注入1定的风险准备金。当监事机构发现经营者从事高风险业务时,可要求其退出该项业务,或要求其提高计提的风险准备金率。
第4,当公司破产时,以破产的财产先偿还债务,有剩余的可在股东之间偿还,如还有剩余的才可在经营者之间分配。
第5,股利发放的最终决定权属监事机构,但应充分与经营者协商,取得1致。另外以股东、债权人为代表的委托人与经营者之间是通过双向选择,不断“博弈”达到均衡,以此来确定股东的投资报酬(即股权资本成本率)和计提的风险准备金率。
(3)对股市的。
股权资本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使风险报酬率降低,投资者的报酬较为稳固,使股市真正成为投资者投资及转让股票的场所,而非投机的主要场所,投机应在期货、期权市场上,从而大大地减少了投机行为的发生,有利于股市健康平稳,同时也避免或降低股市的泡沫,也就避免或降低了经济中泡沫成分,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3、建立资本成本的现实意义
(1)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构想在1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从某个侧面展示了当代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因为当展的总体特征,总是表现为分化与融合的辩证统1,会计学科也不例外。管理会计确认和计量1切成本包括显现成本和隐含成本。而现行的财务会计却仅仅确认和计量显现成本,对隐含成本却视而不见。两者之间缺乏统1性,既对会计学科的理论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为它们的实际带来诸多不便之处。例如:在投资项目立项时,按管理会计要求对此项目进行评价,当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却由财务会计来评价和考核,由于两者的评价标准不1致,使得人们无法据以了解投资项目立项时,所要求达到的投资报酬率在以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实现。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解决了这个无法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它不仅统1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成本”口径,而且协调了投资项目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从而在1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
(2)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使的净利润更具有经济意义。
首先,实现了对会计利润的经济学改造,使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也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下,净收益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和真实的净收益两部分。把股权资本成本当作企业净收益的1部分,虚增了企业的净收益,从而高估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还其本来面目,使企业的净收益真实地揭示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样,会计学的净收益实际上就是经济学界流行的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和广泛使用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它是企业息税前利润与企业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从而消除了会计学与经济学对企业利润在认识上的差异。
其次,传统财务会计不确认股权资本成本,出的净利润包含股权资本成本,因此,净利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缺乏其应有的经济意义。引入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后,在损益表上的净利润,就是扣除股权资本成本后的净利润,将更具有经济意义。
另外,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冲淡了传统资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企业主体利益,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会计主体观念。在资本成本会计下计算出来的净收益指标,有助于会计的焦点转向企业主体而不是基于股东进行信息披露。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会计则突出人力资本要素的地位,它们的结合,有助于我们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通过会计学科确认与计量资本成本,提供资本成本信息,将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有机地联系在1起,将收益与风险联系起来,反映企业实际已承担的风险与报酬,实质上体现了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从而将企业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会计信息上得到反映。在有效金融市场上,资本成本代表着金融市场的1般预期收益水平,标示着企业的市场地位,从某个侧面反映了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另外在已实现的股权资本成本中用于再投资的可免税,用于发放股利的应补交所得税,有利于鼓励投资者再投资此外,通过在会计学科中确认与计量资本成本,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并提高管理效能,使公司的价值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得到合理的反映。有利于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矛盾,降低代理成本,从而约束代理人(经营者)短期行为、保守行为、“消费”行为和偷懒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促进职业经理(即经营者)人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使经营者得到更大的权力,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资本成本会计是以理想的奖励或激励报酬为基础,它使因(管理行为或决策)与果(主体权益的创造)紧密地连在1起另1方面使经营者从被利润束缚中解放出来,敢于投资于长期才能见效的项目,而不必顾及短期效益。明确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也有利于更好地在会计上反映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资本成本会计融合了经营者和股东双方的观点。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等管理会计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九
电子商务运营从名字上来看就可以分成两块,前者指的是后者所在的平台。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电子商务运营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易模式,其对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减少时间、空间的交易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当前网络电子商务实际运营情况,对电子商务网络的运营模式进行简要地分析。文中首先分析了常见的电子商务网络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电子商务网络运行模式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一、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模式分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企业必须不断接受和适应新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营就是目前各个企业都在开展并运用的新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模式主要有b2b、c2c、b2c、c2b和b2s运营模式。
(1)b2b运营模式。企业之间可通过互联网,就产品、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事宜进行意见交换,整个流程都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这种b2b运营模式为企业双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大的提高了企业之间的交易量,同时也让一些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与大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大企业也可通过这个平台择优而用,从而降低成本,扩大赢利。
(2)c2c运营模式。c2c运营模式是通过第三方提供的在线交易平台而实现的。卖方可将商品放入第三方网络平台,买方根据需要择优选择、竞价等,最后成交,这个平台的优点在于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护,买卖双方成交后,买方只需将货款直接支付到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而不需直接支付给卖家,在买方收到商品确认后,卖方方过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收到货款。
(3)b2c运营模式。b2c运营模式指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个人之间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方式。企业通过建立购物网站,将商品放在网上进行展示,并设立客服等咨询方式,消费者通过浏览网页上的信息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来完成交易。
(4)c2b运营模式。c2b运营模式指的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方式。c2b模式的核心,是通过聚合分散分布但数量庞大的用户形成一个强大的采购集团,以此来改变b2c模式中用户一对一出价的弱势地位,使之享受到以大批发商的价格买单件商品的利益。
(5)b2s运营模式。b2s运营模式指的是分享或体验式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模式。b2s平台即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购物模式―――分享式购物或叫体验式购物是指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通过b2s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每个人通过网上支付很少的一笔费用(比如1块钱),大家累积起来的钱刚好能支付这个商品价钱,从这些人中挑选一个幸运者,由幸运者拥有并体验这款最新商品。由于这种模式聚集了一大批有共同兴趣的人,人人出一点力,幸运轮流转,每个人都有机会受益。
二、如何实现电子商务网络运营
二是长期的、有目的、大规模的在一切可以进行宣传的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激发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扩大电子商务交易量,另外尽可能利用周遭可利用的资源降低商品成本,扩大商品赢利,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最后一点,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条件以及行业特点,研发一些适合自身的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中比较有特色的产品,紧跟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以消费者的视角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分析,再结合自身产品特点,生产出既有特点又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这也是企业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如何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二十
[摘要]:
本文侧重阐述培训在现代通信运营中的地位、意义和基层通信运营企业培训管理思路,并从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方法的确定、培训的计划管理、培训的评估等方面对现代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管理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现代通信运营企业培训管理
[正文]:
企业的成功19世纪靠资本,20世纪靠技术,21世纪靠培训。进入二十一世纪及知识经济的出现,为教育培训奠定了物质的和理论的基础。面对着市场经济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必须在技术、设备、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某方面或几方面拥有竞争优势,而任何竞争优势的创造与获得均来源于人才。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间人才的竞争,各国企业都把人才的资源看作企业的第一资源,那么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培训理念和培训效能的竞争。
一、培训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及意义
培训管理不仅可以较好的评价一个员工的现有能力,更能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充分挖掘潜能,为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增值效应,一个企业的培训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这个企业的人才素质和竞争力,所以世界级的大公司都不惜成本大力发展培训,甚至企业内部的人才培训比教育部门更加完整和人性化,而且企业培训直接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作为基层通信运营企业,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尤其要重视各层次的员工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由此而带来的培训管理工作也显得非常重要,由于企业职工工作层次不同,所需掌握和使用的各种技能不同,因而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各有侧重地进行培训。
二、大型通信运营企业的运作特征
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工业发达国家众多产业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先导性高技术产业,是现代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支柱和条件。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了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转变的速度和程度,并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走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作为现代通信运营企业的一个主要运作特征就是市场竞争剧烈,剧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对企业的决策层、中层管理层、一般员工的岗位能力要求非常高。基层通信运营企业(本人现从事地市级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因此本文涉及的基层通信运营企业指地市级的通信运营企业)企业决策层的正确决策决定了企业在市场开拓和运作方面的正确方向,如果没有正确的决策,可以想象这将会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带来被动直至企业在当地市场占有率的大幅下降,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有了正确的决策,就要看企业中层的执行力了,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主要就是执行力的提升,另外一个层面上讲,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源于这个层次;一般员工的岗位能力在企业的运作中主要表现在对中层管理层的指令的正确执行,这就要求一般员工的岗位业务技能要适应岗位的要求,这个层面的员工的岗位技能决定了在市场竞争中该企业能否最终取胜。打个简单的比方,企业有了正确的决策,良好的执行力,但是在具体执行时,市场营销能力、产品(网络)落后于竞争对手,用户不能接受企业的产品(业务),则该企业还是不能在竞争中最终取胜。由此来看,现代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管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序号培训层次培训内容
1企业决策层决策能力
2中层管理层执行能力
3一般员工岗位技能
三、基层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管理思路
一些企业对培训是重视的,但是苦于没有摸索到一条很好的培训管理途径,所以培训带来的效益迟迟不能看到,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进行培训的信心。培训已经被列入一种管理方法,自然是有一定的理论在的。首先培训内容是员工选择培训的首要条件,如何让众多培训课程展示在员工面前,而又不占用太多工作时间呢?其次企业进行培训的对象虽然都是同一个企业的,但是可能来自不同的部门,他们有着不同的职涯规划,如何对培训课程进行科学分类,让学员有的`放矢呢?再者培训课程有深有浅,培训者对学员的水平是难以估计的,只有让学员自己来选择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还有培训方式众多,内训、外训,什么讲师,什么场地,什么时间,这些凌乱的安排需要花费众多人力去处理。而且培训的效果也是需要监督的,尤其是外训,必须严格监督他们的培训是否真的对员工有效,对企业发展有利,这也会需要专人去处理。
一般来说,企业决策层培训管理工作由上级分公司决定和决策层的自身学习力决定。因本人从事的地市级通信运营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主要涉及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岗位培训,因此本文主要侧重阐述上表中第2、3层次的企业中层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培训管理。
四、企业各级员工的培训实施及效果评估
作为培训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需要组织好企业的全年培训工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应注重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人能力、控制和协调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以及组织设计技巧的培养。中层管理人员对于本部门的经营管理必须十分精通,除了熟悉本部门工作的每个环节和具体工作安排以外,还必须了解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其他部门的工作情况。企业管理人员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老黄牛型的管理人员,他们工作兢兢业业,但是胸无大志,大多数管理人员(75%)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明星型管理者,他们工作成就显著,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三类是问题型管理者,虽然暂时工作成绩不佳,但有很大潜力。最后一类是老化型管理者,他们目前的工作成绩不佳,而且没有发展潜力。我们可根据每类管理人员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对策。对于老黄牛型的管理人员,应引导他们改善目前绩效,但对他们的升迁愿望不予鼓励。但是,有些老黄牛后来居上,应考虑这种可能性,制定相应和有效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对明星型管理人员,应给他们时间,以积累经验,开发他们的潜能。对于问题型管理人员,培训应集中在纠正行为问题方面。老化型管理人员业绩不佳又无潜力可挖,因此无须在他们身上浪费任何时间和金钱。
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主要在第一线从事具体的管理工作,执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指示和决策。因此,为他们设计培训内容应着重于管理工作的技能、技巧,如怎样组织他人工作,如何为班组成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好比是企业的管理职位,而“渔”则是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在观念技能方面,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如何改变思维方法,由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即由被动地执行具体指示转为主动地发布指示;其次,要重视培训他们掌握组织他人工作的技巧,他必须尽力使班组内每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能融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
一般员工的岗位能力在企业的运作中主要表现在对中层管理层的指令的正确执行,这就要求一般员工的岗位业务技能要适应岗位的要求,这个层面的员工的岗位技能决定了在市场竞争中该企业能否最终取胜。因此对一般员工的培训主要就是要针对各个岗位的特点,进行岗位技能提升的培训。如技术人员要加强所管理的设备的各类人机命令的熟悉并对设备性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能进行快速的故障判断和故障排除;网络优化人员要对各类测试软件熟悉并对网络的各类参数、设备调整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市场营销人员要掌握各类营销技巧并能敏锐的捕捉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对营销手段进行有效的调整;客户服务人员要熟悉公司的各类业务准确回答用户提出的各种提问并能帮助用户迅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营业人员要熟悉各项业务的办理并能主动和用户进行有效沟通帮助用户选择合理优惠的通信服务。
2、培训的几种主要方式:
2.1课堂式
(1)讲授法。主要是聘请一些专业人员给学员讲课,着重讲解有关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并通过书面答卷或口头答辩的形式来检测受训者的学习成绩。也可以由技术熟练的公司员工和已受培的员工给同岗位的员工进行专业技术、服务的讲解。
(2)讨论法。讨论或称为研讨,适用于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由培训者提出一些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或相关企业曾经发生过的事件),组织受训者运用概念、原则和原理讲座这些案例,并鼓励每个受训者积极投入讨论。讨论的指导者在主持讲座时应注意:清楚地指出问题的核心;让每位受训者参与讨论;对细小问题不要过于纠缠;阻止个别人夸夸其谈,独占讨论局面的现象;最后,对讲论的问题应该提供清晰而明确的结论。此外,还应摸索、收集一些“怎么办?”,供大家讨论。比如在销售公司产品时,客户说:“你们的产品太贵了”,如你回答不贵,客户就会觉得没面子,如回答贵,客户就要你降价。学员们通过讨论,认识到产品的价格与质量和服务的关系后,回答这类看似两难的问号题时就能应付自如了。
2.2模拟式
(1)案例分析法。首先由指导者提出案例或实例,由受训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培训方式不但可以对案例进行详细的解剖,给受训人员提供了较好的方法论,对于指导者(如公司的技术人员)还能增加成就感,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经营管理“游戏”。这种培训方式的做法是将受训者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代表一个“企业”。指导者给每个“企业”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资源,并提出经营管理或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要求各“企业”去完成经营目标解决管理上的问题。例如,指导者提出的企业经营目标为“增加利润”若干万元,要求各“企业”提出达标的方案,其内容应包括:促销的预算、策略和手段(广告、派推销人员……);开发新产品的可行性,降低成本、费用的具体措施等。
然后,由各“企业”把自己的方案及决策过程讲述一遍,进行交流,促进思考和分析,以提高今后在实际经营中的决策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企业培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合理选定受训对象
正确选择受训者首先要考虑受训者是否有学习的动机;其次,要考虑受训者能否接受培训课程内容(指受训者的水平与培训目标和培训课程内容的差距);第三,要考虑受训者的健康状况、身体特征、工作态度、岗位技能、兴趣爱好等。
此外,企业的培训内容必须按照员工所担任职务的层次来确定,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跳跃。因为过于超前的培训(低层次职工接受高层次的培训)容易助长一部分职工产生自满情绪而不安心本职工作。
3.2采用合适的培训方式
企业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培训方式必须与成年人的学习规律相适应。成年人的特点是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因此,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是比较合适的,即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应多用实例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受训者将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来,以供其他受训者参考。适当采用“吊胃口”的方式和其他技巧可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多表扬少批评能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还应该重视受训者提出的意见和问题,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此外,在培训材料的编排上,尽可能考虑到趣味性,深入浅出,易记易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培训工具,采用视听材料,以增加感性认识。书面材料力求形式多样化,多用图表,简明扼要。
4、培训的计划性;
一般来说,每年年初我们根据各部门的工作特点和公司全年的工作重点,让每个部门制定出一个大致的培训计划,当然这种计划是有其局限性的,我们培训管理人员就会召集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计划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培训内容的调整。接下来就是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进行有效的师资组织、人员场地落实,培训的各项检查;年中再进行一次评估并对培训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5、外培人员回来后的再培训;
现代通信运营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各项新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各类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等组织的技术培训较多,而根据合同额的大小,参加培训的人员又是有限的,因此组织好外培人员回来后的再培训在通信运营企业中显得尤为总要。我们一般根据不同设备厂家的产品由相关部门制定优秀的岗位人员参加培训并和其签定培训合同,合同内容中除了对员工服务企业的年限有限制外还对员工的培训有效性有规定,这样既保证了参加培训的员工能有效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又能对员工对企业有一定的服务期,防止有些员工掌握了某项技能后被竞争对手挖走或跳槽。
参加完培训回来的员工要提交培训小结,对所参加的培训进行总结并对资料及时上缴资料管理员(如有需要可以办理借用手续),然后督促参加培训员工的所在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再培训,这样受培员工结合岗位特点进行再培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培训效果评估。
为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须通过培训的评价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1)监督指导。培训组织者对培训的组织实施应进行监督与指导,重点做好课程内容先后次序的安排与协调。
(2)分析和修正评价标准。根据信息反馈,对原定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和修正,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培训效果。
(3)评价培训效果。培训效果的评价包括两层意义,即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以及受训者通过培训后所表现的行为。整个培训效果评价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对培训课程内容是否合适进行评定,通过组织受训者讨论,了解他们对课程的反映;第二阶段,通过各种考核方式和手段,评价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第三阶段,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受训者的工作表现来评价培训的效果,如可对受训者前后的工作态度、熟练程度、工作成果等进行比较来加以评价。
最重要的评估是在培训前进行的评估。第二重要的评估是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的评估。期中评估很重要,不过如果使用不当,有过度测试的风险,即使没有期中评估,只有期前和期末评估,评估体系也算完整。评估方式可采用问卷方式进行,分别在培训前与培训后,由培训学员及其主管共同填写,根据比较结果,可以量化的方式衡量出受训者培训前后的态度、知识或技能的变化程度,切实衡量出培训后学员的行为表现能否得到提升,同时也能体现出讲师的工作是否有效。
五、工作思路和展望
基层通信运营企业培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经营机制、文化氛围等具体情况,综合应用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对培训管理工作进行长期规划、统筹安排。因为培训带来的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和企业原来的观念多少会产生一定的磨擦,首先需要企业高层的远见和胆识;只有在培训的效益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才会有大量的企业去模仿。而培训本来是种长线投资,所以需要的只是时间。
结合目前在企业中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场所以及培训费用,我们应该学习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舍得花时间和金钱来进行培训,除了必要和传统的培训方式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轮岗或者称作为岗位流动是现代企业人才培训的又一重要方式,人才有岗位流动的机会意味着展示潜在专长和能力的机会,同时岗位流动便于开拓人才的视野,提高人才的流动能力和综合能力,便于企业各部门、各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这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这种培训方式目前在我国企业尚不多见,可以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2、(英)莱斯利瑞(leslierae)著:《培训效果评估》,牛雅娜、吴孟胜、张金普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20xx年3月第一版。
3、张国初等:著《人力资源管理定价测度和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一版。
4、郭京生、张立兴、潘立编著:《人员培训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
5、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年5月第一版。
6、蒋亚奇著:《企业职工培训管理》,来源《经济管理》,20xx年12月02日。
7、中国人力资源网:《企业培训管理悄然崛起》,20xx年12月17日。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二十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竞争日益成为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进而,人们已经将资本的概念拓展到了知识及拥有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智力,智力资本概念应运而生。可以说,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本的投入为主的经济,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基础。
智力资本之所以被提出,一是人力资本概念中的智力比体力更具有增值作用,二是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市场价值远远高出其账面价值,虽然有资本运作的因素在其中,但是企业的无形价值是市场价值增值的主要原因。人们将这部分资本称为智力资本。实际上智力资本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一种能够创造价值或效用的能力,也是智力和知识互动融合而带来效益的资本。
通俗地理解,智力资本是能够被用来创造财富的智力资源:知识、知识产权、经验以及创造知识的能力等。西尼尔早在1836年就将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使用,认为智力资本是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指出智力资本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是一种思想过程,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他提出了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即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者之中。即:
――人力资本:企业员工具有的技能和知识及其创造知识的能力等;
――结构性资本:组织结构、制度、规范、文化等;
――顾客资本: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
但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白热化,企业的强大离不开理性的结构和制度规范,甚至对于大型企业来讲,这种结构性资本在智力资本结构中的地位会日趋重要,它甚至是另两者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结构性资本虽然无形,但在世界级大企业和有竞争力的企业中都可以窥见其身影。记得参观一家标准缝纫机企业(与日本合资),其生产现场管理一流。当我在车间发现大批量工业加工过程中保护在加工零部件表面的用纸是报纸时,顿感好奇,用报纸代替工业用纸肯定是为了节约,但报纸是从哪来的?经询问老总得知是工人自动收集的。我又问为什么工人愿意不怕麻烦地收集工厂里读过的废报纸?答案是企业给各车间的激励机制使然。众所周知,车间是成本中心,但该企业通过给各车间每年核定成本,节约归车间,将车间变成了利润中心。于是我们很容易理解工人为什么会主动收集报纸,因为他们在给自己创造利润。而且,每年车间通过节约得到的利润在车间只保留一年,来年会按一定比例上交,这样就促使车间每年都努力降低成本。这种制度和机制就是一种看不见的结构性资本。该企业类似这样的制度和机制还有很多,再如我在车间看到一个个盛装在制品的木箱都是由设备包装箱加工而成的,这当然是上述激励政策所致,但我突然发现一个包装箱上的一个夹子的名字好像是一个人名,老总告诉我,是该工人在工作过程中觉得很不顺手,于是设计了这个夹子,大大提高了工效,企业用该工人的名字命名了这种夹子并推广使用。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在这种政策和文化下,企业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能不高涨吗?其背后的功臣是结构性资本。由此我们体会到,结构性资本虽然无形,但其作用巨大和无处不在。它会影响到企业各个层面,包括客户和社会。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篇文章,说的是金庸笔下大侠的功夫等级:手中武器最锐利的功夫不如拿钝器的;拿武器的不如用拳头的;用拳头的不如用手掌的;用手掌的不如什么都不用的,这些人靠内功几米之外就会将对手摧毁!世界的竞争也是如此,无形的智力资本日显重要,而其中更“无形”的结构性资本更重要。
世界的游戏规则是:企业竞争力日益无形!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二十二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科技信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桥梁的信息服务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全球电子商务大潮的冲击,当前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国内传统信息服务行业存在着重设备、轻信息资源开发,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导致文献信息服务只停留在文献的流通上,难以跟上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受到了诸多挑战。
(1)信息资源网络化,使得部分科技信息资源公开化、共享化。科技信息服务部门对这部分信息无法垄断,难以保密。换句话说,用户与信息服务业在获取信息的全面性方面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2)随着电子出版物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出版物信息资源的国际合作使得很多信息最后犹如江河归海般流入美国。这种趋势更强化了其霸主地位。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开发中国的电子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3)信息交流网络化,使用户的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用户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质量以及网上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为用户提供导航式的服务,如何制造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缓解信息噪声、信息垃圾的压力,如何提高信息服务的实际效率是信息服务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虽然中国信息服务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知识经济仍然带给我们相当多的机遇。如我国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信息产业的目标,在政策上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互联网络经过多年的孕育和发展,为用户营造越来越广阔的“电子空间”,人们现在面临的市场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公众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服务业有较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这是传统信息服务产业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2、社会发展使顾客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是否具有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柔性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今天,智力资本不仅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稀缺的资源,也是企业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稀缺性资源。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与功能的创造性等特点,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的作用,拥有某项专利、拥有某些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都是增强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关键。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如何获得智力资本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已成为企业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服务业,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将是围绕争夺高智商头脑、高知识人才的激烈角逐。企业资源排序无疑将把最稀缺的智力资本放在第一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11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