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意客观、真实,避免主观感情的干扰和夸大。如果你对写总结有困惑,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一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由过去的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改革试点期,企业的诸多管理制度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转变[1]。本文在讲解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性质及治理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最后结合工作阐述了自己对于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公司治理;内部审计
1、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体制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改革探索,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展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确定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其主要职责是进行资本经营,而资产经营则由他们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这些企业要尽可能的进行公司化改造,对于自由竞争的行业主要向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制企业转变。这一变化对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2、研究意义在当前国有经济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实现监管国有资本,强化资本管理和资本运营,实现资本聚焦和保值增值成为了下一步国mm企改革的重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作用成为了实现国企改革目标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及公司治理及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对如何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运作模式下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通过划拨现有国有企业股权组建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即以资本营运为主、不投资实业的公司形式,营运的对象是持有的国有资本(股本),包括国有企业的产权和公司制企业中国有股权,运作主要在资本市场,既可以在资本市场融资(发股票),又可通过股权产权买卖来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公司运营强调资金的周转循环、追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运作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资本的运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市场化专业化平台。以市场化手段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主要目标是提升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核心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平台,依据授权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以财务性持股为主,提高流动性和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
1、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其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内部管理。其本质是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而解决代理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2、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建立的独立的`审计部门,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对象,日常业务流程为内容,按照董事会的要求,站在管理层的高度,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企业日常管理和其他相关方面做出评价和判断,从而有效降低内部经营风险,保证企业良性运转,并促进企业管理的高效与透明,是公司管理权限的延伸。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
3、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相互影响的关系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委托责任理论及契约理论等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共同理论基础,决定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方面,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它既可以维系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制衡关系,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合力,又可以确保企业的信息披露真实、有效,最大限度的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基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目的,有效界定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制度性安排。国家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唯一股东,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控制手段应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任免权为主。因此,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必须在国家所有者代表即政府的主导下,依据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经济规律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合理配置,建立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和以监事会为内部监督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国有资本的所有者代表,也是衔接国家利益与公司利益的重要环节,代表国家选择经营管理者并对公司经营行为进行监管。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负责行使公司内部监督职责,监督公司董事和执行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确保公司有序运转,对发现的问题直接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1、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应规范审计制度,建立专门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进行管理,从机制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使审计委员会真正成为超脱于企业本身之外的代表政府、投资主体等各方利益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权利组织[2]。
2、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双负责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同时对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及总经理负责,一方面直接向总经理报告工作,另一方面受审计委员会管理,定期向其报告工作情况。既有责任为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供监督、评价公司高级管理层以及决策咨询服务,同时也承担为公司高级管理层监督、评价各业务部门活动、鉴证信息以及咨询服务等义务。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的速度和效益,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明确内部审计功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应以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实现从差错纠弊向管理效益审计的转变。其内部审计功能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有无漏洞和风险,公司制定的政策有无得到兑现;公司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可靠;二是关注公司直接投资的项目的情况。
4、划分内部审计范围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特殊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其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应该是公司内部所有部门的各项业务活动,包括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决策,但不应包括对下属企业的审计或其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仅承担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需向本公司的总经理和审计委员会报告。
5、完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支撑一是改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具备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法律、计算机、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提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品质;三是加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新动态和要求,及时开展最新的财经、法规专业培训,增强理论知识,更好的满足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治理模式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更应抓住变革的契机,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管理咨询、风险监管的作用,寻找自己新的定位和均衡,以为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来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做好在转型期间迎接各项挑战的准备,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提升管控能力以及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逐步改进、持续完善,根据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战略规划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争取实现自身价值和公司价值的协同提升[3]。
[1]谢志华,胡鹰。国有资产管理:从管资产到管资本[j]。财务与会计,2014(7)。
[2]张治强。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2(2)。
[3]张鹏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综合转型期内部审计发展挑战与对策——以中国长城资产公司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4(9)。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二
《资本论》是很“大”很“深”的书籍,我买的是编译局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书籍,很晦涩,坦白来讲,看到17章,跟自己内心链接极少,阅读的体验感也挺差的。当初想去看经济学的书籍,本来选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后来觉得资本是个很大,很有意思的东西,很有格局和气象。所以想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读读看。
读下来总体的感悟是:一是会让自己比较理性地去看待商品和货币,劳动和资本。其实所有公司里员工和老板的关系都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的,无法否认。
一个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一出生就是注定要努力奋斗的,而且是要付出很大很大努力。这是我们降落到这个家时的“前业“,也可以称之为命。在这个点上不分男,女的,可能有人觉得女孩子嫁个有钱的老公一辈子衣食无忧就行了,这个是比较浅层的想法,女孩子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好皮囊,可以因此获得男人的赞美,可以获得男人的爱,以为可以获得男人的一切。
这个想法会让女人受很多苦,青春韶华易逝。马斯诺5个层次的需求里面讲到:友情,爱情,性亲密是基于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上的,这也展示:爱情的不稳定性。其实生命本来就是无常的,而在所有无常中我们能够把握的有常就是持续性地奋斗,不管外面惊涛大浪,还是身居高位,我还是默默坚守我心里那一块,这是保底的策略。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其他人,不管是父母,还是爱人,都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下面是我摘抄《资本论》一段的感悟:
“资本不仅像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态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资本自行增值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一定的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这句话展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举个例子,我同事一个人全面负责公司的一个项目,公司给他的工资及一切福利20万,这个项目一年利润120万,这100万就是资本的秘密。简单地来说,用别人的时间和金钱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自行增值的秘密。
《孙子兵法》读完后,现在已经在读《道德经》了,很有美学价值。今天把20xx年的阅读计划安排好,就等着时间的推动发生的神奇的效果。很感谢视觉化陪我阅读了17章,使晦涩的书籍有趣味了一些。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三
资本市场是影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主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是依靠主板市场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虽然二板市场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但是其要求条件比较高,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融资;二是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规范性管理。针对对当前中介结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数量非常少,而且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多半是参杂为企业提供虚假包装的服务,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上市,最终结果是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
首先我国金融信贷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比较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虽然我国近些年出台了系列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比,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其次金融管理机制的影响。一般企业要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抵押物,而且进行融资的程序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对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另外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利用信用担保的实际案例还不成熟。
首先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不理想。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困难,因此金融机构在与中小企业合作时不得不考虑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等因素;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比较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采取的家族史管理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风险防范意识都不健全,这样对资本运营而言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我国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我国政府部门要积极跟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领导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富有“含金量”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我国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要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放松对中小经济内生性金融创新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机构改革中,组建有中小企业形成的金融机构,以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最后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要深化信用担保体系,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所遇到的无担保物的现实问题。
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因为中介机构具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其能够将企业资本经营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广泛的借鉴中介机构的意见,让中介机构参与到企业的资产重组等活动中,以此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另外中介部门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从事企业并购、重组等相关业务,为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培育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评级活动。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管理意识,理顺资本运营的本质概念,强化资本运营与经营生产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为了资本运营而进行资本运营的现象。另外中小企业也要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完善与提高资本运营的效果就必须要从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入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得员工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其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资本运营风险。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握企业内外环境风险因素,以此及时将资本运营风险降低到最小;最后中小企业要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权力制约。总之,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中小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小企业应逐步自我完善,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强化自身改造,激发资本运营综合优势价值。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四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确保投资决策效果,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
(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
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
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
资本经营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理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企业的负债,并对坏帐发生的可能性和大小进行合理地估计。
3、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公平合理地分配利润。
此外,由于资本运营包括了人力资本的运营,因而,准确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是财务会计工作面临的又一课题。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五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三)我国学术界的五次争论为劳动价位论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大范围讨论有五次,包括涉及"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生产劳动"等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的前三次讨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价值创造源泉"问题、世纪之交由"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再掀热潮的后两次讨论。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证据。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六
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资本论三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和利润。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
一、《资本论》第一卷
列宁说过:“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马克思对整个《资本论》第一卷做了个总结,这个总结的内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出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个人的以本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又以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对本身加以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是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重新同生产者结合起来,但已不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已有的成就―自由劳动者的协作,土地与由他们生产资料的共有制―的基础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这样研究经济现象的,即在它们的互相联系和运动中,也就是在矛盾的连续产生及其同时的解决中研究它们。商品从一开始就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细胞的形式”来考察的,也就是说,不是孤立地、而是作为整体的出发点来考察的;并且是研究商品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价值在交换中从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研究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货币中寻求解决,即寻求自己运动的形式。但是在这里商品和货币都不是作为孤立的物,而是作为价值表现的两极出现的。
二、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要主要讲流通领域,但是应该把单纯流通和资本主义流通或资本流通过程分开。商品流通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商品流通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商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在发展流通时改造了流通,使单纯流通成为资本主义流通。流通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资本;一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也加入了流通了。使劳动力变为商品的生产资料同生产者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出发点,是所谓原始积累,而资本主义生产经常再生产这种分离。资本主义生产不仅再生产资本和资本家,而且再生产无产阶级,即再生产资本主义关系;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再生产资本主义流通的客体,再生产资本主义市场。资本生产过程不仅以价值,而且以价值的运动、价值形式的交替,即价值从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以及相反的更替为前提的。因此在分析作为《资本论》第一卷研究对象的资本生产过程以前,必须先分析商品流通或单纯流通。在第二卷研究的已经不是单纯流通,而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后者的分析只能在资本生产过程分析以后做;因为只有在那以后才能弄清资本的实质,弄清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才能提出资本流通问题,即提出“资本在反复循环中时而采取时而脱离的不同形式”更替的问题。
三、第三卷
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开始提出并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这卷最重要的是提出了马克思关于转化形式的学说,从作为转化形式的生产费用和利润的分析开始,马克思从这些最一般的生产价格也是最抽象的转化形式“上升”到比较个别和具体的转化形式,即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平均利润的分解为企业利润和利息,再到额外利润的转化为地租。马克思就利润、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研究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但只是从他们在市场表面上采取的那些转化形式来加以研究的。
在对第三卷的研究中,马克思采用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我们要按其具体情况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不能只局限于分析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还要研究一种“实际运动”,这种运动中“资本以具体的形式彼此互相对立”,马克思不是单独地研究内容或者实质才去研究它们的表现形式。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也就没有形式。只是需要把比较具体的形式跟不具体的形式开来。利润就是比剩余价值更具体的形式,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式占有剩余劳动的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不是一般的阶级关系,不是一般的一个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而是具有资本主义外壳的阶级关系。因此,只要这种外壳还未来具有他的全部多样性和具体性,那么,阶级关系也就还具有它的整个现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开始阶级关系的研究,而在第三卷中完成了这个研究。
四、总结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不限于他的《资本论》,而是一个几乎囊括了经济学的所有问题和方面的、无比宏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他的“竞争”、“信用”、“股份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以及“世界市场和危机”等学说。既包括了其“微观部分”,又包括了其“宏观部分”;既包括了对一国范围内的经济关系的分析,也包括了对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
马克思对其他经济学家批判的性质是这样的:当他为了系统发挥和系统地说明自己某种理论而论述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时,他往往很简略地或者着重指出他们对这种理论的贡献,或者着重指出他们在使马克思感觉兴趣的现象方面所产生的错误认识。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123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49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6页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七
当前我国许多企业还处在传统管理模式状态下,所以必须要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因为企业正在承受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引入新理念以及新管理技术的方式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提升管理质量。经过学习,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企业的总体来看,多数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并没有理解先进的运营管理理论,无法发挥先进理论的作用。
1.基础管理水平低,运营管理方式不细致
当前国内企业对自身认识不足,盲目追求所谓先进理念,忽视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在不健全的基础管理上,让企业收到效益较少。据20xx年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基础工作都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对北京市20xx家工业企业调查中,有健全的原材料消耗额定的企业只有60%,比较健全的劳动工时定额的企业占75%,有完整原始记录的企业占40%,有比较健全的质量验收制度企业仅占有28%,能够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企业仅占到18%。
2.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的应用程度低
近年来,我国企业大规模的引入现代化运营管理技术,争取跟紧发达国家的发展脚步,但我国企业在运营管理模式上依旧存在问题,跟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异,主要因为我国企业实行现代化运营管理方式时间还短。
3.重技术改造、轻管理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我国运营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但技术水平和机械设备同样落后,企业运营中矛盾比较突出。但是企业在选择更新的时候,企业更看重的是看得见的技术和设备,而忽视运营管理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的运营体系与传统的模式发生很大改变,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服务过程改善要求更大,市场环境随时都在变化,企业的运营理念和产品也随时变化。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高,对企业运营模式有很大影响。
程和运营系统的研究上。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在局限于传统的生产、组织、控制三方面,把整个运营过程细化,把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原料采购、配送适时的加入,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相互制约,企业想要快速成长就必须增加发展速度,而企业的效益相应的决定企业发展规模,企业高效益是企业的运营核心和关键,所以企业发展主要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首先应该建立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由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决定。
3.信息技术成为运营系统控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今的科技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急需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环境。在企业运营中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对产品研发、产品特征、加工技术、信息处理和通信等方面造成影响。
三、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建议
想要保证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要对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不仅要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同时也要转变企业的人员组织结构以及基础管理模式等,优化企业运行流程,不断完善企业体制改革。
1.提升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个人认识,让工作人员可以自觉的追随现代中国企业运行管理趋势,通过完善内部科学技术的方式来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管理理念。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去迎合市场发展背景下的新社会理念,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便于做出一些科学化的策略。我国企业比较重视生产经营成果。而世界上一流企业重视的则是企业经营中的过程。所以中国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发展过程,要注重经营的过程。
2.加强基础管理,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企业的运营基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低,只有拥有良好的运营基础,结合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企业经济效益才会显著提高。完善企业日常基础管理工作,构建科学化的规章制度,将员工个人的行为规范起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完善员工工作状态,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规章制度,是实现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3.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探索有我国特色的运营管理模式:我国企业为了快速发展,引进外国的先进运营管理体系,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和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创新,寻找适合我国企业的新运营管理理念。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需要面对愈加复杂的市场环境,竞争变得激烈,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求发展,就需要有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度,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现在企业领导者首先应该认识到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积极吸收外来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规划,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对公司合理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作者:李雪单位: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八
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资本论三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和利润。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
一、《资本论》第一卷
列宁说过:“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马克思对整个《资本论》第一卷做了个总结,这个总结的内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出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个人的以本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又以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对本身加以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是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重新同生产者结合起来,但已不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已有的成就―自由劳动者的协作,土地与由他们生产资料的共有制―的基础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这样研究经济现象的,即在它们的互相联系和运动中,也就是在矛盾的连续产生及其同时的解决中研究它们。商品从一开始就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细胞的形式”来考察的,也就是说,不是孤立地、而是作为整体的出发点来考察的;并且是研究商品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价值在交换中从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研究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货币中寻求解决,即寻求自己运动的形式。但是在这里商品和货币都不是作为孤立的物,而是作为价值表现的两极出现的。
二、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要主要讲流通领域,但是应该把单纯流通和资本主义流通或资本流通过程分开。商品流通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商品流通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商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在发展流通时改造了流通,使单纯流通成为资本主义流通。流通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资本;一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也加入了流通了。使劳动力变为商品的生产资料同生产者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出发点,是所谓原始积累,而资本主义生产经常再生产这种分离。资本主义生产不仅再生产资本和资本家,而且再生产无产阶级,即再生产资本主义关系;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再生产资本主义流通的客体,再生产资本主义市场。资本生产过程不仅以价值,而且以价值的运动、价值形式的交替,即价值从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以及相反的更替为前提的。因此在分析作为《资本论》第一卷研究对象的资本生产过程以前,必须先分析商品流通或单纯流通。在第二卷研究的已经不是单纯流通,而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后者的分析只能在资本生产过程分析以后做;因为只有在那以后才能弄清资本的实质,弄清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才能提出资本流通问题,即提出“资本在反复循环中时而采取时而脱离的不同形式”更替的问题。
三、第三卷
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开始提出并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这卷最重要的是提出了马克思关于转化形式的学说,从作为转化形式的生产费用和利润的分析开始,马克思从这些最一般的生产价格也是最抽象的转化形式“上升”到比较个别和具体的转化形式,即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平均利润的分解为企业利润和利息,再到额外利润的转化为地租。马克思就利润、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研究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但只是从他们在市场表面上采取的那些转化形式来加以研究的。
在对第三卷的研究中,马克思采用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我们要按其具体情况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不能只局限于分析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还要研究一种“实际运动”,这种运动中“资本以具体的形式彼此互相对立”,马克思不是单独地研究内容或者实质才去研究它们的表现形式。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也就没有形式。只是需要把比较具体的形式跟不具体的形式开来。利润就是比剩余价值更具体的形式,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式占有剩余劳动的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不是一般的阶级关系,不是一般的一个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而是具有资本主义外壳的阶级关系。因此,只要这种外壳还未来具有他的全部多样性和具体性,那么,阶级关系也就还具有它的整个现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开始阶级关系的研究,而在第三卷中完成了这个研究。
四、总结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不限于他的《资本论》,而是一个几乎囊括了经济学的所有问题和方面的、无比宏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他的“竞争”、“信用”、“股份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以及“世界市场和危机”等学说。既包括了其“微观部分”,又包括了其“宏观部分”;既包括了对一国范围内的经济关系的分析,也包括了对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
马克思对其他经济学家批判的性质是这样的:当他为了系统发挥和系统地说明自己某种理论而论述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时,他往往很简略地或者着重指出他们对这种理论的贡献,或者着重指出他们在使马克思感觉兴趣的现象方面所产生的错误认识。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123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49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6页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九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许多非产业部门的收入也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并且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但是在现代看来,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劳动概念内涵的扩大,原来一些被认为不创造价值的众多行业和职业的劳动者都开始发生变化,例如,第三产业经研究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范围由原来的体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逐步向体力、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价值方向发展,并且脑力劳动者由于从事的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所以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方式是社会总产品的分配,社会主义对社会总产品进行的各项扣除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目的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到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被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点来掩盖分配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在现代,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开始趋于多样化。资本主义社会,在承认剩余价值率就是剥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须看到有些职工在取得劳动收入即工资的同时,通过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购买股票的股息收入。这些收入虽然是他们的非劳动收入,但不能说是剥削收入。
尽管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第三产业方面的理论存在了一些滞后性,但是剩余价值理论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理论指导我国社会建设,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是应社会历史条件产生的,也必须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仔细研读《资本论》使人获益匪,感触良多。《资本论》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理论及流通理论,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也为提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及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鉴。《资本论》虽然论断了资本主义必将衰落而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终极结论,但在当今世界中,资本主义资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认为是最科学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资本主义制度“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来到这个世界,必将为更科学、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为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
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读书心得篇2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如何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阐明商业资本的作用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其中,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内容的错误,进而追溯其理论渊源,集大成地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剖析力为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蓝图,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运行规律。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对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的弱点和宿命,坚持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读书心得篇3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一
电子商务运营从名字上来看就可以分成两块,前者指的是后者所在的平台。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电子商务运营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易模式,其对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减少时间、空间的交易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当前网络电子商务实际运营情况,对电子商务网络的运营模式进行简要地分析。文中首先分析了常见的电子商务网络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电子商务网络运行模式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一、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模式分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企业必须不断接受和适应新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营就是目前各个企业都在开展并运用的新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模式主要有b2b、c2c、b2c、c2b和b2s运营模式。
(1)b2b运营模式。企业之间可通过互联网,就产品、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事宜进行意见交换,整个流程都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这种b2b运营模式为企业双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大的提高了企业之间的交易量,同时也让一些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与大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大企业也可通过这个平台择优而用,从而降低成本,扩大赢利。
(2)c2c运营模式。c2c运营模式是通过第三方提供的在线交易平台而实现的。卖方可将商品放入第三方网络平台,买方根据需要择优选择、竞价等,最后成交,这个平台的优点在于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护,买卖双方成交后,买方只需将货款直接支付到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而不需直接支付给卖家,在买方收到商品确认后,卖方方过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收到货款。
(3)b2c运营模式。b2c运营模式指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个人之间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方式。企业通过建立购物网站,将商品放在网上进行展示,并设立客服等咨询方式,消费者通过浏览网页上的信息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来完成交易。
(4)c2b运营模式。c2b运营模式指的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方式。c2b模式的核心,是通过聚合分散分布但数量庞大的用户形成一个强大的采购集团,以此来改变b2c模式中用户一对一出价的弱势地位,使之享受到以大批发商的价格买单件商品的利益。
(5)b2s运营模式。b2s运营模式指的是分享或体验式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模式。b2s平台即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购物模式―――分享式购物或叫体验式购物是指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通过b2s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每个人通过网上支付很少的一笔费用(比如1块钱),大家累积起来的钱刚好能支付这个商品价钱,从这些人中挑选一个幸运者,由幸运者拥有并体验这款最新商品。由于这种模式聚集了一大批有共同兴趣的人,人人出一点力,幸运轮流转,每个人都有机会受益。
二、如何实现电子商务网络运营
二是长期的、有目的、大规模的在一切可以进行宣传的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激发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扩大电子商务交易量,另外尽可能利用周遭可利用的资源降低商品成本,扩大商品赢利,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最后一点,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条件以及行业特点,研发一些适合自身的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中比较有特色的产品,紧跟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以消费者的视角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分析,再结合自身产品特点,生产出既有特点又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这也是企业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如何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二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科技信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桥梁的信息服务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全球电子商务大潮的冲击,当前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国内传统信息服务行业存在着重设备、轻信息资源开发,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导致文献信息服务只停留在文献的流通上,难以跟上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受到了诸多挑战。
(1)信息资源网络化,使得部分科技信息资源公开化、共享化。科技信息服务部门对这部分信息无法垄断,难以保密。换句话说,用户与信息服务业在获取信息的全面性方面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2)随着电子出版物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出版物信息资源的国际合作使得很多信息最后犹如江河归海般流入美国。这种趋势更强化了其霸主地位。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开发中国的电子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3)信息交流网络化,使用户的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用户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质量以及网上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为用户提供导航式的服务,如何制造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缓解信息噪声、信息垃圾的压力,如何提高信息服务的实际效率是信息服务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虽然中国信息服务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知识经济仍然带给我们相当多的机遇。如我国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信息产业的目标,在政策上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互联网络经过多年的孕育和发展,为用户营造越来越广阔的“电子空间”,人们现在面临的市场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公众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服务业有较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这是传统信息服务产业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2、社会发展使顾客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是否具有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柔性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今天,智力资本不仅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稀缺的资源,也是企业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稀缺性资源。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与功能的创造性等特点,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的作用,拥有某项专利、拥有某些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都是增强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关键。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如何获得智力资本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已成为企业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服务业,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将是围绕争夺高智商头脑、高知识人才的激烈角逐。企业资源排序无疑将把最稀缺的智力资本放在第一位。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三
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集团化等方式扩展资本,在世界各地设置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实现其全球战略,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同其他公司贸易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迅速增长。内部贸易在有关国家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瑞典为36.1%,德国为34.6%,英国为29.6%,日本为17%,欧共体平均为29.6%。在当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1/3以上,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这种内部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本文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含义和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同一产品生产、销售等过程有关的每一个国家里组织专业化生产,而又通过内部交易把这些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这种交易虽然导致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是交易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它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因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获利动机并不一定是以一次性交易为基础,而往往以综合交易为基础,服从于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交易价格不是由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内部自定的;其交易动机主要是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使经营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实现正常的运动。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还包括销售、研究与开发以及职工的培训等。这些活动是相互联系的,由中间产品,其中主要是技术、专利和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使得企业利用市场交易的成本很高,因而导致企业创造出内部市场,将原先由市场连接和组织的各项活动置于统一的所有权控制之下,当市场内部化超越国界时,跨国化经营的舞台就形成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外部市场不完全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的外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存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交易成本大。某些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市场尤不完善,使得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有效地协调其经营活动。通过内部贸易,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使资源和产品在公司内部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
第二,知识产品的特性促使内部市场形成。知识产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管理技能及商业信誉等。知识产品要实现其专有权的价值,会因市场不完全而遇到困难。一方面,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研究与开发耗费的时间长,投资的费用大,一旦开发出来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其价值的实现要靠歧视性定价或差别性定价;另一方面,外部市场难以对知识产品准确定价,且外部交易极易使知识产品泄露出去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若将这一交易置于同一所有权之下,便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借助内部市场的定价机制充分实现知识产品的价值,并可充分发挥企业的垄断优势,形成内部化优势。
第三,寻求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内部贸易的形成动机。由于外部市场存在很多交易障碍,如信息不对称问题、关税壁垒、谈判成本等,通过外部市场所进行的交易会导致附加成本的增加,而企业内部资源的转移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由此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一般来说,外部交易成本越大,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二、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
第一,在结构调整方面,内部贸易促进了国际分工和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全球范围内一体化生产的可能性,促进和健全了公司内部网络的形成,即把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分设在不同国家,或者由各子公司专门生产整个生产线的某种特定部件,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内部技术贸易还促进了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保持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据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工艺。
第二,在要素配制方面,内部贸易可以充分利用转移定价攫取高额利润和规避风险。内部贸易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由公司上层人士制定的,通过转移高价和转移低价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全球战略目标指导下实现内部交换,在协调的基础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满足,并可减轻税负,实现内部资金配置,逃避东道国的价格控制,避免外汇汇率风险和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例如,当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国的外汇管制和利润汇出限制严、营业利润抽税高时,母公司就抬高供应给子公司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务价格,使子公司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减少,从而少纳税;当子公司产品面临当地产品竞争时,母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转移价格,从而降低子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强其竞争能力,以掠夺性价格打垮竞争对手,操纵和垄断当地市场,然后再提高价格;当所在国货币将要贬值时,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转移价格将子公司的利润和现金尽快汇出去;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坚挺时,母公司就利用转移价格使子公司扩资,从汇率中牟利。由此可见,转移价格已成为跨公司弥补外部市场结构性和交易性缺陷的重要措施,它既是跨国公司建立内部市场的重要手段,又成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强大支撑点,为其最终获取高额利润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在无形资本运作方面,内部贸易可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对技术的垄断是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果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公司外部交易的话,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摹仿而受损失。内部贸易就可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有助于公司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竞争能力,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实践证明,实行内部贸易与公司拥有的技术水平有关,其技术水平越高,内部贸易的比重就越大。据邓宁教授研究,母公司内部出口贸易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计算机工业为91.3%,石油工业为51%,汽车工业为62.4%,电子工业为36.5%,纺织业为12.8%,食品业为9.8%。
第四,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内部贸易解决跨国公司内部相对利益中心之间交换的矛盾,有利于公司高层人才的稳定。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虽然隶属于同一母公司,但各子公司又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即使是从母公司的全球战略的大局出发也应考虑到各个主体的利益要求,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维持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因此,在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换过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为基础进行无偿调拨,而必须采取贸易形式,通过内部市场机制满足各方的经济利益,以解决内部经济利益的矛盾。
第五,在追求风险最小化方面,内部贸易降低了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有利于跨国公司实行计划管理。完全受市场自发力量支配的企业经营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如投入供应数量、质量、价格等不确定,以及不同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由独立企业承担带来的协调问题等。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种经营不确定性,使公司的商品数量、商品结构以及地理流向都服从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计划、生产投资计划、市场营销计划和利润分配计划,优化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使之不断适应公司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内部贸易的负面效应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
第一,转移价格的定价机制改变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贸易秩序。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服务、资金时,人为地调高或调低价格与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自由竞争赖以存在的供求调节价格的价格机制,破坏了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联系。因此,内部贸易减弱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原本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第二,转移价格往往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由于内部贸易采用转移价格手段,达到跨国公司的特定目标,如将资金调出东道国,规避东道国的税收,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等。据有关部门的数字表明,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令人深思的是这些企业的外方却不断增资,合理的解释只可能是这些企业的外方通过“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实现了“虚亏实盈”、“中亏外盈”。可见,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了东道国合资方的利润,减少了东道国的税收收入。
第三,内部贸易降低了东道国引进外资的关联效应。很多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力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发展。然而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有时宁可高价进口国外关联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例如,某合资企业生产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达唑,国内许多厂家均能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很好,但该企业的合资外方却拒绝使用高质价廉的国产原料,而高价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进口。
第四,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使国际关系复杂化。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侵占了东道国的利益,破坏了东道国的投资声誉,而且使东道国在制定外经贸政策时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内部贸易中的返销假活动使得进出口国地位改变,改变了双方的贸易差额。不利于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改善。这些矛盾显然会造成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化。例如,美国以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向其贸易伙伴施加压力,如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汇率升值;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等。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例如美国、法国、日本等拥有大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都已制定出专门法规,限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时间短,缺乏经验,要管制转移价格就比较困难。目前发展中国家应该从完善法令、法规入手,加强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并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及有关国家的税率差别,了解国际市场同行业利率水平,及时发现问题,以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进行限制,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卢荣忠,杜浩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几个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
[3]林康.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经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缪合林.资本运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5]王俭.在华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实施及应对措施[j].国际经贸探索,,(1).
[6]傅京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转移定价――兼论我国外资企业转移定价的现状、影响及对策[j].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四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那么技术创新的源泉便是企业家的创新思维。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日益凸现了企业主智力智慧即思维的作用。本文将企业家创新思维看作是新的资本形态,对其作为资本的特殊性及其促进这种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以及提高其资源的配置效率作些论述。
一、企业家创新思维是技术创新的智力资本。
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就是实现了新组合的“企业”,而实现新组合的人,就是企业家(entrepreneurs)。企业家不一定是资本家、股东或技术发明者,他们是有效运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把要素组合起来实行“创新”的特殊类型的人”。说到底,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倡导者赫希曼(a.o,hirschman)在批驳“平衡增长”理论时指出:发展中国家最稀缺的资源并不是资本,.而是运营资本的能力,最紧迫的问题并非资本形成的多少,而是现有资源能否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赫希曼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倘若缺乏富有远见,能及时捕捉投资机会,富于开拓精神而敢昌风险的企业家阶层和较高水平管理的有机配合,所投入的资本便不能发挥其应用的效益”。
当赫希曼所说的这种最稀缺的资源被投资业主购买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同时,本身又具有了资本的意义,那么这种新型的智力资本是什么呢?那便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一一企业家所特有的企业家创新思维。
二、企业家创新思维这种资本具有特殊性。
企业家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是从人力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但它不同于物以企业家为自然载体而存在。企业家作为投资者的职业委托人,必须具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的自然条件,同时要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身心智力发育。在此基础上,企业家思维才能得以存在于企业家这个特殊个体之上。投资者正是看中了这个不同于普通经营者或其他类型的主体,来确认和收购企业家人力资本,其依附的便是企业家的创新思维。
以特殊的管理智力的运作为表现形式。企业家在对企业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激励、控制等管理活动,以及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的分析决策等活动,反映了企业家实践能力的强弱以及企业家思想的深浅和智商的高低,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和竞争力。其实是反映了企业家的管理思维程度的差异。体现了企业家对其思维的运作能力。
以智力投资和品牌价值为其价值构成。教育是企业家创新思维得以形成必不可少的文化条件,作为智力投资的教育成本是企业家参与学习和接受教育所支出的费用。当教育理论完成后,便进入实践阶段,实习成本是企业家参与岗位训练和实践锻炼所支出的费用。因此,智力投资在企业家思维成为生产要素被投资者代表所收购时,理应计入资本的价值构成。所谓品牌价值,是企业家为培育声望、塑造形象、推销自我、个体包装,从而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市场认同度所支出的营销成本和公共关系费用。所以,企业家思维资本应包括智力投资和品牌包装费用,以此作为以后投资者代表进行市场认购价格依据的价值构成。
以对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为使用价值导向。企业家创新思维的功能表现在对管理过程中经营哲学、思想观点、决策思路、策划方案为精神产品的动作,它以软件系统的形式渗透于资本结构之中,发挥着支配、调控、运筹作用。这种精神产品是企业家思维经过创新加工的成果,代表了企业家思维这一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因此,放弃其他模式,选择资源配置效益最大、最优,损失最小的方式,满足投资者需要,实现了企业家创新思维这一特殊资本的使用价值。
三、促进企业家创新思维形成,提高其作为资本的配置效率。
现代市场经济机制的运作日益凸现出企业家思维这一特殊资本的作用,而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发育成熟又使其具有了流通的空间和最优配置的可能。那么如何促进这一特殊资本的形成,尽快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重视企业家的教育,把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产业来发展,而不是把教育当做一种消费形式。建立市场机制在企业家思维这一资本形成中的基础调节作用,发挥政府在义务教育和基础研究方面主导作用,建立投资利益共享和风险兼顾的机制,实现对企业家思维资本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加强在职教育,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促进企业家队伍化、职业化,完善配套机制,使每个企业家不断接受教育创新,不被习惯所束缚,敢于否定那些长期以来所形成但被实践和现实生活证明已经过时的概念和结论,突破陈规陋习,同时要善于发展,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行创造性的借鉴,使思维活动处在经常性的全方位的发展之中。思维过程的创造性,就是要强化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愿望、动机和意图,努力克服安于现状,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良心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同时,要能够运用发散思维或集思维中思维,诱发多种创造性设想,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在类比中寻求启发,寻求新思想新答案。只有这样,企业家思维才能适应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发挥其资本增值的作用。
再次,提高企业家思维的风险承受力。要改革,要发展,必须有风险。只有提高企业家对风险的承受力,才能提高其思维过程的创新力。要准确把握经济规律以及技术创新的前期可行性论证。及早降低风险,同时,对已经认真调研论证的项目要大胆决策实施,增强风险意识,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模式,促进企业家创新思维这一特殊资本的良性运作。
率。这一特殊资本的资源配置原则有三:一是充分利用原则。充分利用不是全部利用,而是发挥其最大优势加以利用;二是合理使用原则。避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三是效率原则,要处理好这一资本与其他实物资本、货币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的比例,以最小的企业家思维智力资本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消除无效劳动和免效劳动。只有坚持以上三个原则,才能提高企业家创新思维这一特殊智力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尽快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推进经济快速增长。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五
公共体育场馆是由政府实施投资、拨款、收益或者接受社会馈赠,并依据国家权利而建立的体育场馆公共管理设施场所,其中心任务是提供体育公益性方面的服务,为促进体育行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了满足体育竞赛、活动锻炼以及民众健身等一系列需要而设立的,是体育直属系统——体育场馆的一个总称,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后备力量。当前我国各大城市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机制主要包括租赁制、目标制、承包制、差额制、全额制、委托制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营机制是推动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价值与意义探究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行业相比,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无论是数量方面还是经营管理方面,都与其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汲取国外公共体育场馆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不仅需要承担高额的知识产权非,而且很有可能会出现使用不合理或者在国内不适用的现象。所以,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我国目前的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进行深入的探究,提出可行性、针对性强的商业化运营管理方案,当然也可以制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体系与经营手册等,这些问题已经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领域急需解决的主要课题。有关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体育文化行业市场的开发,提升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管理以及高效运营,而且有助于促进体育的大众化发展,丰富我国广大民众的休闲娱乐以及文化活动,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等。
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运营效率的不高
部分公共体育场馆所涉及到的管理单位比较冗杂,致使其资源配置无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事务的处理程序也过于繁琐,直接造成其管理运营效率不高。诸如,某省的公共体育场馆有两个管理单位,其中,省公共体育场负责的是田径场,主要是对田径场的日常经营、维护等进行管理,体育管委会则负责对田径场外的体育广场进行管理,尽管这两个行政单位属于一个系统,但其管理方案却大相径庭,而在实际管理经营的过程中还需要这两者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程繁琐、环节冗杂的问题。
(二)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
公共体育场馆的市场化培育与发展,其核心就是人才,特别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综合性体育管理经营人才。就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在专业人才方面极其匮乏,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来自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刚从体育院校中毕业的学生,还有一少部分来自于退伍军人和体育内部系统中的人员。鲜有通过公开招聘形式,面向社会吸纳专业的、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
(三)管理经营体制的落后
三、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途径探索
(一)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的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迫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市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公共体育场馆的收费、经济、财政以及税收等相关政策,完善体育场馆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财政政策的倾斜,增加对公共体育场馆的资金投入,通过税收与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税收进行适当的减免或返还,弥补实际经营管理出现的成本与收益反差较大的缺陷,减轻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负担,推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步入持续、良性、高校的发展轨道。
(二)树立企业化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经营理念
公司化的治理方式本质是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择取与构建。对大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实施公司化的结构改革,尤其是股份制的改革,是比较彻底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当前实施的统管、统支以及统收的服务管理模式,造成相关单位缺乏自主权的状况,使得很大部分的国有资产被闲置,不利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而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初步构建以体育产业为基础,综合房地产、演艺、会展等相关领域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制定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以及运营机制等,树立企业化的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理念。
(三)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人才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不论是具体数量还是实际规模都取得了快速进步与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环境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与运营模式构建必须以管理机制的大力改革作为根本出发点,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作为核心,把市场作为资源调配的最终导向,走集约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同时,大型物业管理公司的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也可以作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以实现城市体育场馆的整体性与区域化管理经营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资本的原始积累论文篇十六
电子商务运营从名字上来看就可以分成两块,前者指的是后者所在的平台。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电子商务运营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易模式,其对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减少时间、空间的交易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当前网络电子商务实际运营情况,对电子商务网络的运营模式进行简要地分析。文中首先分析了常见的电子商务网络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电子商务网络运行模式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一、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模式分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企业必须不断接受和适应新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营就是目前各个企业都在开展并运用的新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模式主要有b2b、c2c、b2c、c2b和b2s运营模式。
(1)b2b运营模式。企业之间可通过互联网,就产品、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事宜进行意见交换,整个流程都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这种b2b运营模式为企业双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大的提高了企业之间的交易量,同时也让一些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与大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大企业也可通过这个平台择优而用,从而降低成本,扩大赢利。
(2)c2c运营模式。c2c运营模式是通过第三方提供的在线交易平台而实现的。卖方可将商品放入第三方网络平台,买方根据需要择优选择、竞价等,最后成交,这个平台的优点在于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护,买卖双方成交后,买方只需将货款直接支付到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而不需直接支付给卖家,在买方收到商品确认后,卖方方过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收到货款。
(3)b2c运营模式。b2c运营模式指的是企业与消费者个人之间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方式。企业通过建立购物网站,将商品放在网上进行展示,并设立客服等咨询方式,消费者通过浏览网页上的信息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来完成交易。
(4)c2b运营模式。c2b运营模式指的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方式。c2b模式的核心,是通过聚合分散分布但数量庞大的用户形成一个强大的采购集团,以此来改变b2c模式中用户一对一出价的弱势地位,使之享受到以大批发商的价格买单件商品的利益。
(5)b2s运营模式。b2s运营模式指的是分享或体验式的`一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模式。b2s平台即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购物模式―――分享式购物或叫体验式购物是指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通过b2s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每个人通过网上支付很少的一笔费用(比如1块钱),大家累积起来的钱刚好能支付这个商品价钱,从这些人中挑选一个幸运者,由幸运者拥有并体验这款最新商品。由于这种模式聚集了一大批有共同兴趣的人,人人出一点力,幸运轮流转,每个人都有机会受益。
二、如何实现电子商务网络运营
二是长期的、有目的、大规模的在一切可以进行宣传的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激发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扩大电子商务交易量,另外尽可能利用周遭可利用的资源降低商品成本,扩大商品赢利,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最后一点,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条件以及行业特点,研发一些适合自身的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中比较有特色的产品,紧跟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以消费者的视角进行客观的观察和分析,再结合自身产品特点,生产出既有特点又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这也是企业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如何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160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