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日语语言文化论文(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06:14:17
优秀日语语言文化论文(模板20篇)
时间:2023-11-01 06:14:17     小编:文轩

总结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善于提炼,将繁杂的内容归纳到几个关键的观点中。我们汇总了一些关于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一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每一种得到成功传承的民族文化内部都有成功的教育。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育以一种极为朴素的形式,融于各民族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方法灵活机智、教育场所适机而变。这种教育古已有之,到今天生命力依然顽强,是经过历史选择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其在民族文化传承中作用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本文主要探讨仫佬族社会教育的方式、内容及在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仫佬族社会教育的方式

(一)民歌传唱

仫佬族民歌是仫佬族民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财产。仫佬族的山歌有三种形式:古条歌、随口答,口风歌。

古条歌是长篇叙事诗,有固定的歌词,每条少则十几首,多则上百首,内容是历史故事、英雄故事、民间传说等,如《今古对唱》、《水淹天门歌》和《立罗城》等。古条歌一般很长,这就要求人们对历史非常熟悉,其演唱场合一般是婚礼、生日、迁新居等喜庆之日,亲友相聚或夜晚开歌坛。这时候,男女老少济济一堂,互相对歌,一方面是游戏娱乐,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古条中的历史故事能够被族内尽可能多的人知道。

随口答是平日里赶圩、走坡、访亲寻友以及生产劳动时唱的,是仫佬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产品,记录着仫佬族人生活的点滴,包含有众多的风俗礼仪,寄寓着仫佬族人民的情感思绪。随口答中有大量的礼俗歌,记录了仫佬族人民在各种重要仪式上的风俗礼仪,其中走坡歌是随口答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坡是仫佬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一般在秋后农闲时节或春节前后进行。

口风歌是歌手们在歌场上驳口劲、争上风的歌,随问随答,句式随情境而变化,十分灵活。谁的歌多,谁的歌好,而且来得快,往往在唱口风歌时能够体现出来。在赛歌中,口风歌是最能展露和体现男女双方歌才的,因此,凡唱到口风歌,双方都会越唱越激昂。口风歌是仫佬族人民的智力大比拼,歌坛上的较量开拓了仫佬族人民的智慧和思维,也促进了仫佬族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发展。

(二)民间传说故事的流传

仫佬族的民间故事主要通过代代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无论是在月光下纳凉,还是在冬天围着地炉烤火,老人们总有讲不尽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仫佬族的历史、仫佬人的生活和仫佬族人的心态。如《稼》的传说展现了仫佬族人民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斗争,表现了仫佬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和民族性格。《罗义射狮》《罗英驯牛》的故事是仫佬族古代人民进入农业社会初期驯服野兽的真实反映。仫佬族民间传说故事丰富多彩,灿若繁星。这些民间传说故事的口耳相传使仫佬族文化在族人中代代相传。

(三)生活习俗的浸染

仫佬族是一个受汉族文化影响极为深广的少数民族,但其毕竟是一个经历了千百年的奋斗和生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已经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民族共同体,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仍然保持着许多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仫佬族的建筑、饮食、服装、婚丧习俗等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仫佬族人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身体力行,无形之中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二、仫佬族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伦理道德教育

仫佬族社会在节日、祭祀等社会活动中对仫佬族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如依饭节唱词有一段《十劝人》,其主要内容就是劝诫青年人尊长爱幼,勤劳和善,切忌违法行为。仫佬族的《哭丧歌》唱词以东西、生死为分界线,极力渲染气氛,一再叙唱修善与造恶者的不同后果,向人们宣扬诚实守善的处世道理。这些歌词虽是替死者忏悔,实则是教育活着的人们时时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仫佬族的《巴望世人把心修》讲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家庭和社会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此外,仫佬族民歌里正口风歌也多是劝人为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孝顺父母、乐善行施等。

(二)历史教育

仫佬族民歌中的古条歌所唱的内容多为历史上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些古条歌的传唱对一代又一代的仫佬族人进行历史教育。如《今古对唱》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既有对神话传说的讲述,也有对汉、唐、清等我国重要朝代帝王更替的精确概括,同时又穿插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话本小说的人物故事。

(三)感恩教育

仫佬族人的依饭节是把传说中帮助过仫佬族人的36位神仙请出来,向他们贡献祭品,以感恩还原并祈求保佑。仫佬族人的牛诞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过生日,把牛栏打扫干净,帮牛擦洗身子,给牛喂一把早晨刚割回来的带露珠的青草和加了黄豆粉和玉米粉的好牛潲,且这一天不让牛干活。与汉族不同,仫佬族人的端午节则是为了感谢和纪念帮助过仫佬族人的真武神。仫佬族人的这些节日活动和民歌反映了仫佬族人的感恩意识,同时又对一代又一代的仫佬族人进行了感恩教育。

(四)生产劳动教育

仫佬族是一个稻作民族,自古以来,耕田种地是仫佬族人意识里的头等大事,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也体现在仫佬族的民歌中。如《农事歌》将一年十二个月主要的农事与节日风俗串了起来,《蔬菜歌》将各种蔬菜拟人化,唱出了各种蔬菜的特性和日常饮食中的相互搭配。这些仫佬族民歌在供人娱乐的同时也传播了农业生产劳动知识。

(五)文学艺术教育

民歌在仫佬族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家家有歌本,人人爱唱歌。无论是古条歌、口风歌还是随口答,对仫佬族人都是很好的文学艺术教育。此外,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浸润着仫佬族人的文学艺术细胞。

(六)宗族观念教育

仫佬族是一个宗族观念很强的民族,血缘关系的纽带始终紧紧把仫佬族人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之中某些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故土,但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是仫佬族人,一有机会,就会回到祖居地寻根问祖,认亲人,祭祖宗,拜祠堂;不管相隔多少代,祖居地族人都把他们当作亲人,热情接待,这是跟仫佬族人从小就接受宗族观念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冬”组织最足以体现仫佬族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几乎仫佬族的各大姓中都有称之为“冬”的社会组织。所谓“冬”,实质就是一种封建宗族组织,是一个大氏族的分支。在一个村寨里,如果有几个冬,则各“冬”的房屋都建在本“冬”的范围内,以巷道作为分界线。在同一“冬”内,长辈都教育晚辈遵守族规禁约,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些大姓还联建“宗祠”。冬祠和宗祠都设有一个首事集团。“冬祠”的首事称为“冬头”或“族长”。仫佬族人一般同一宗族聚村而居,每年清明至谷雨之间,仫佬族除了各户自行祭民族教育扫祖墓外,族内各户还要组织联宗祭祖,这些活动都在对仫佬族人进行着宗族观念教育。

(七)勤俭教育

勤俭观念是仫佬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勤俭教育一般是由家庭教育承担,但是社会教育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仫佬族的一些传说、寓言、故事都讲述着勤俭的好处和不勤俭带来的害处,如寓言故事《柴的故事》就讲述了一个懒女人想着一劳永逸,结果却弄巧成拙的故事,告诫仫佬族人切勿懒惰,懒惰必讨苦吃的道理。另外,仫佬族的一些谚语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仫佬族人,如“人勤地里出黄金”“、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等。

三、社会教育传承仫佬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仫佬族社会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通讯传媒的日益普及,仫佬族社会教育在传承仫佬族传统文化中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困境。

(一)民歌传唱受到冲击

在仫佬族传统社会中,仫佬族的古条歌、口风歌、随口答等民歌曾经是最常见的、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然而,龚婷在四把乡大新村、新印村、大梧村调查时发现青年人已不会唱这些歌谣,40岁以下会唱本民族传统歌谣、讲本民族传统故事的人已很少。

(二)传统节日活动的内涵发生变化

仫佬族传统节日由宗教祭祀活动发展而来,带有一定的宗教气息,族长与祭祀常常通过祭祀、吟唱古条歌,将本民族的由来、迁徙等重大主题告知族人,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使传统节日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近年来传统节日呈现出浓厚的商业文化色彩,原有的传统文化意蕴日渐淡化。如仫佬族的走坡节,原来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谈情说爱的活动,现已发展成为“以经济活动为主,文艺表演为辅”,“老人台上情歌对唱,青年人赶街做买卖”的商贸活动。

(三)传统生活习俗日益消失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程序复杂的仫佬族传统婚礼仪式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现在已很难在听到“送嫁歌”了;仫佬族丧葬仪式也得到了明显的简化;仫佬族的传统民宅建筑也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同样由于现代制衣业的发展,仫佬族的传统服饰也只是出现在节日活动和表演活动之中,退出了日常服饰的行列。

(四)民族文化传承人难觅

许多仫佬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年事已高,或为了家庭生计忙碌奔波,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老本行中;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大部分传承人的子女都不太愿意传承祖业,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严重危机,文化资源环境呈现恶化趋势。

四、社会教育传承仫佬族传统文化面临困境的原因

仫佬族社会教育在传承仫佬族传统文化中之所以产生以上四个方面的困境,原因主要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落后冲击着文化自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生活水平较低,年轻人为了改善生活纷纷外出打工。年轻人对传统的东西持不屑的态度,认为传统的都是“土”的,自然也不会用心去感受和传承民族文化。

第二,社会发展与部分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存在背离趋势。社会发展促进了仫佬族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导致部分仫佬族传统文化的衰落。比如,山歌曾经是仫佬族人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而现代化传媒带给更为丰富和便利的娱乐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听歌,看电视,看电影、打游戏等娱乐活动,这就大大降低了仫佬族民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同样现代化制衣业冲击了仫佬族的民族服饰,现代化的建筑业也冲击了传统的民宅建筑;现代化的制造业冲击了传统工艺市场,这些仫佬族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传承的土壤和物质基础。

第三,政府组织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够。仫佬族文化主要是一种“口传”文化,其传统文化主要是在祭祀、节日庆典等场所以演示和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教育,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活”的方式。而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管理部门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编辑和出版,这种方式对民众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传播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便是在最为隆重的依饭节活动中,仫佬族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依然不高。

第四,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在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技术很少被应用在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中。比如,罗城虽然开通了“仫佬族网站”,但是该网站实质上并没有展示仫佬族文化,且内容混乱、滞后,网站链接等技术也不成熟,没有能深入展示仫佬族文化,网站的论坛没有开通,也阻断了民众与网站之间交流互动的渠道;“罗城论坛”内容庞杂,主要交流下群体是罗城人,话题细碎,不能凸显仫佬族文化;作为了解仫佬族重要窗口的“罗城县网站”同样存在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的倾向,很少涉及仫佬族传统文化;罗城县电视台的节目多半是例行会议新闻,还有一些市场信息,很少与仫佬族传统文化有关。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二

英语语言与文化简历模板,在阅读本文同时大学生个人简历网()为您推荐相关的商务英语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请以这份商务英语专科求职简历模板为参考。

目前所在:广州年龄:22

户口所在:广东省国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诚信徽章:未申请身高:160cm

人才测评:未测评体重: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人事专员/助理,教师,英语翻译

工作年限:0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两个星期

月薪要求:面议希望工作地区:海珠区,天河区,萝岗区

工作经历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英语老师兼班主任

工作描述:九年级的英语教学,还有见习如何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在这过程中与学生和指导老师相处融洽,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理解,解决学生问题。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口语小老师

工作描述:主要是教大一的晨读,教给他们英语的日常会话和口语。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家具/家电/工艺品/玩具/珠宝

担任职位:翻译

工作描述:广交会期间的摊位翻译,主要工作是记录客人的订单,名片,介绍产品。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其它所属行业:文字媒体/出版

担任职位:校园报刊征订推销员

工作描述:主要工作是chinadaily和21century的校内推广和促销工作。

毕业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最高学历:本科获得学位:学士毕业日期:-06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三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条,目前文化最古典,最受公认的还是英国的杰出文化人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18xx-19xx)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狭义来说,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最狭义的语言不包括文字。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狭义语言,而且还包括准语言,根据诉诸感觉的不同,准语言又可分为听觉的(伴随声音、音乐语言、其他声响符号),视觉的(表情、体态、动作、聋哑人手语等;图表、公式等;绘图语言;舞蹈语言;蒙太奇语言;各种符号,标志;其他视觉符号等),触觉的(盲文等)。本文所探讨的语言只要是指狭义的语言,即口头语、书面语和文字。

二、从文化角度看语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edward;1884-1939)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从文化角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2、文化影响语音。文化对语音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很多老人都会说日常的简单日语,这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东三省的殖民和侵略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殖民统治而进行语言传播的不在少数,中国的香港,印度都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因为各民族国家发音的特点,语言在传播的时候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阿拉伯语在发音中有喉部的颤音,而汉语和英语中没有,宝莱坞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中男主角一直强调他的名字“喉部发音,han”但是因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没有喉部发颤音的习惯,在翻译中,将此音译为“khan”及“可汗”。

3、文化影响语义。在单一语言当中,很难清晰地看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但是通过几种语言的对比,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会渐渐明了起来。在汉语里,与“狗”相关的词语多为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但是在英语中,与dog相关的词语或俗语却有怜悯、褒奖的色彩。如:cleverdog(聪明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luckydog(幸运儿)……又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权威的象征,广大华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在英语中dragon则是指一种类似于龙的会喷火的妖怪。“heisadragon”表示的不是“他是一条真龙”,而是说“他是一个残暴的人”。近年来,龙与dragon之争已经成为一桩公案。不少中国学者要为龙“正名”,主张在英语中增加“loong”一词来对译汉语中的“龙”。这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力图从语言上来化解文化间的冲突与隔阂。

4、文化影响语用。在语用方面,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也是紧密的、牢固的。比如,从亲属称谓来看,在汉语中,关于姻亲,血亲和辈分都有明显,如:爸爸的弟弟和哥哥,妈妈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称谓,而英语中,叔叔、伯伯、舅舅、姨夫统称为“uncle”。再如,中国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因此在语言上也特别强调尊卑关系。在汉语中,询问老者的'年龄必须使用“贵庚”、“高寿”一类的词;询问比自己年纪小的或是同辈之人可以使用“你多大年纪?”、“你几岁了?”等语句。然而在西方国家,它们的语言当中是没有这种尊卑观念的。在英语中,询问年龄不论老少只有一种方,即“howoldareyou”。

三、从语言角度看文化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罗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讲的,我们可以从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等。

四、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互动

语言首先是作为交际工具,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好这门语言。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理解一种语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互动关系,语言对文化有影响有制约,文化对语言也有影响有制约作用。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四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精通粤语水平: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法语能看懂和听懂一些,法语能力较差

国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活动和参与学生工做,曾任级蹲点委员负责人,主要负责新生的团组织活动和团员教育,除了需要于新生保持联系外,还需要协调级内各个蹲点委员的工作。

曾任班级组织委员,主要组织班级的`活动,曾成功组织一次班级旅游(自由行)。

曾任级公寓管理联合会宣传组组长,主要负责宣传海报的设计和制作,协调部门内部的活动执行,工作量是一个月三大分宣传海报。

个人自传

做事认真负责,思维活跃,而且常常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意,勇于尝试;善于分享,喜欢与朋友交流,通过沟通来解决事情。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五

姓名:

国籍:中国

目前所在地:上海

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浙江

身材:162cm48kg

婚姻状况:未婚年

龄:23岁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jianli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应届生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兼职可到职时间:随时

月薪要求:--3500希望工作地区:上海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广告,策划,营销

担任职务:策划专员

工作描述:负责相关项目(日化,家电行业)平面、网络策划推广

跟进客户反馈需求,及时调整宣传方向

加强了广告+营销+公关的`策划了解,对企划等有了进一步了解,加强了实操能力

离职原因:渴望更大发展空间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其他

担任职务:翻译、外贸业务

工作描述:接待中外商人,介绍并推销产品,同时进行双向翻译;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国有企业所属行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担任职务:通讯员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国有企业所属行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担任职务:宣传策划助理

工作描述:配合××电视台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活动策划推广,进行相关安排布置

检查舞台设备与效果,组织现场奖品发放,接待评委与来宾就座

了解了大型节目运作流程,提高了组织能力,获取媒体公关实践体验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所学专业一:英语文化与传播所学专业二:德语

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六

摘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属于政治范畴,而文化自信则属于精神范畴。

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附体的灵魂,既是它的精神显示,又是它的价值表现。

文化不仅凝结着过往历史的思想结晶,而且透现着预期未来的取向范本。

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不属于同一个范畴,文化具有的精神统领地位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最根本”意义。

关键词;文化论文

一、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状态和凝聚力。

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顽强的奋斗精神,包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诸多智慧。

这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特有贡献,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所在。

中华文化必定要走向世界,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这些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文化竞争力逐步提升,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坚定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虽然与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曾经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有所不足,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能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支撑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辉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勤于奋斗的民族精神,体现着和谐宽厚、追求进步的高贵品质和人格。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七

摘要:

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的学习不仅需要言语训练,更要加强对语言产生民族的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日语的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只有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得到突显,才能使语言作用于不同文化间的障碍解除。因此,本文以学习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为题,进行日语人才培养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

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学习方式;探讨

前言

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来源于语言与文化间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来源。在不同的语言当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语言之中。所以说,语言不仅是人类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进行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之时,要摆脱传统的日语学习观念,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日语学习者具备较高的日语文化交际能力。这也是日语教学者与日语学习者的共同期望。

1、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日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可以利用日语进行流利的交流,实现交流的目的。但是,日语的学习如果仅以词汇量和语法学习水平作为衡量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是不尽合理的。因为一位日语学习者只掌握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和日语语法,是很难完成正确的交流的。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语法运用上的错误,对方可以大方的谅解将日语作为外语的交流者。而如果日语的语言使用不恰当,则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对方则可以认为日语学习者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其语言的不当表达属于不友好的表现。这些都是日语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所导致的现象。所以,加强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日语使用者之间的良好交流,更有利于中日两国和谐关系的打造。

2、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因

在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当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这使得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了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我们来对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因,也就是我国日语学习者出现日语语言使用不当的原因进行分析:

2.1日语教学内容存在漏洞

在我国的日语教学当中,教师大多以日语词汇的积累与日语语法规则作为主要的讲解内容,日语教学的专业性较强。而对于日语所承载的日本文化,没有进行过多地涉猎,对于日本社会的现状分析较少,使得学生对日本文化不甚了解,不懂得日本的社会礼仪与社交忌讳。日语教学内容的漏洞,使得我国日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失误现象常出。

2.2日语教学活动依赖教师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习活动的重担大多压在了教师身上,学生在日语学习当中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将老师的引导作为学习日语的唯一动力,老师在主动地讲,学生在被动地听,没有得到语言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机会。填鸭式教学只能使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没有明显的作用。

2.3日语教学教材内容单一

我国的教育深受应试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影响,在教材的编排上,以考试重点内容为主。因此,我国的日语教材当中主要涉及日语的词汇知识与语法知识,很少包含日本的社会文化。这样的教材与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点相差甚远,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与热情。

3、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

提高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水平,就要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本人就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式提出的几点建议:

3.1灵活文化导入形式

文化的导入形式,对于课堂整体气氛的活跃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广大日语教师要肯定课堂导入对于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采用多元化的课堂导入方法,提高日语教学成效。本人建议日语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之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进行课堂融入。也就是说在进行课堂教学之时将相关的日本社会知识引入,在引入之时要对中日间不同的文化特点与风俗进行对比,此时就可以利用竞赛或者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去发现中日社会文化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的参与程度。另外,在进行日本社会礼仪的融入之时,可以鼓动学生进行实体模仿,到教室前为同学做真实的`演绎。这样的文化导入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日语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将日本文化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有利于其吸收与运用。第二,进行专门讲解。在进行日语知识讲解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日语知识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进行及时的讲解,在讲解之时采用灵活的讲解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日本语言当中蕴含的日本文化。

3.2改革文化课程设置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日语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学的后两年当中,并且日语教学的内容多与历史性的文化讲解相关,这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是不相称的,学生对这些知识也没了解的欲望。所以,改革日语文化课程的设置成为了培养学生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然之举。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调节,在配合日语教学的基础之上,将日本文化课程前移,在大学的前期阶段开设日本文化选修课程。这样,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日本文化之后学习日语会更加得心应手。

3.3改良日语教材内容

目前,我国的日语教材当中多以日语的词汇与语法为重点,对于日本文化的涉猎很少。其次,对于中日跨文化交际与中日社会文化对比的教材还处于空缺阶段。所以,要想使我国日语学习者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就要对日语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改良。使日语的基本知识与日本社会文化的教育同步进行,让学生在领悟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同时去发现语言的差异,实现学生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小结

综上所述,日本作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基础。因此,本文对我国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我国的教育部门从大局出发,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我国日语学习者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八

[摘要]通过对当前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现状的考察论述,进一步探讨了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的原因,并在阐述了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必要性的前提下,从理论上提出了若干切实可行的建议,期望有助于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赫哲族语言文化现状

1.赫哲族语言文化的辉煌历史赫哲族———一个仅有4640人的少数民族,他们历经千年顽强的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并以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处为主要居住区域。在几千年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赫哲族先民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多彩文化。说起赫哲族文化的起源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新开流文化”[1]。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赫哲族“吸收了通古斯语族中其他民族成分,也吸收了蒙古族、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了多源多流、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2]。赫哲族多彩的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经济上看,赫哲族以渔猎经济为主;从语言文学上看,赫哲族有“伊玛堪”“特伦固”“说胡力”(“伊玛堪”是记载赫哲族先民中英雄的故事,“特伦固”“说胡力”则是赫哲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记载);从音乐上看,赫哲人有自己的民歌“嫁令阔”,他们常使用的乐器叫口弦琴;从舞蹈上看,赫哲人擅长跳天鹅舞,他们的舞蹈统称为“阿康布勒”;从宗教信仰上看,赫哲人信仰萨满教,同时也创造了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活动“温吉尼”。2.赫哲族语言文化的濒危现状赫哲族民族文化虽然内涵独特、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现代化生产进程的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全球性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赫哲族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形态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仅以赫哲语为例,在1945年我们国家赫哲族人口仅有不到500人,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赫哲族人口为4640人,可见在短短的五十年间赫哲族人口数量在迅速增加,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赫哲族的语言迅速衰退和渐趋消失。1986年安俊在《赫哲语简志》中写到:“赫哲人由于长期同汉族人民杂居,在社会生活中都已把汉语文作为口头和书面交际工具,除特殊情况外,极少用本民族语言交际。一般来说,现在的情况是:五十五岁以上的人还能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五十五岁以下四十岁以上的人只能听懂或说一些本民族的简单的话语,三十岁以下的人对本民族语言则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3]这样的结论在其他研究者那里也得到了映证。刘敏在《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中写到,赫哲族语言的“使用经历了一个由社会退入家庭,由家庭全体成员退而局限于部分老人的过程”[4],这短短的五十年赫哲族传统语言的散失速度是惊人的。再加上赫哲族语言存在天生的不足,即赫哲语是口耳相传的语言系统,它没有文字形态的存在,也就是说赫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这就使得赫哲族的一些依靠口耳相传的传统说唱艺术日渐消亡,如:英雄史诗“伊玛堪”、民间传说“说胡力”等,赫哲语受众群体的萎缩直接导致赫哲语传承人的缺失。不仅如此,现今赫哲族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技艺也鲜有兴趣,以至于赫哲族的传统鱼皮画、鱼皮衣的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甚至于传统的桦树皮雕刻技艺也濒临失传。我们说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是语言,一种语言承载了一种文化形态,那么赫哲族语言的濒危就意味着赫哲族文化的濒危。国务院公布了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和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名列其中。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赫哲族语言文化的散失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必然趋势,因此就赫哲族语言文化这个课题来说,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挖掘和保护好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

二、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的原因

从目前赫哲族语言散失的整个过程来看,赫哲人是属于在不自觉中主动放弃了使用赫哲语的。虽然影响赫哲语散失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其中赫哲族聚居区内民族结构变化以及政治文化教育的方式却成为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的主要推手。1.赫哲族聚居区内民族结构变化对赫哲语的影响汉族移民不断地迁入赫哲族人聚居区,导致该区域内汉族人口达到赫哲族人口的4.9倍,汉族人口的增多导致使用汉语交际的人增多,所以在赫哲族聚居区汉语倒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再从赫哲人的家庭来看,赫哲族同汉族通婚现象也很普遍,我们以街津口赫哲族乡为例,当地40岁左右的赫哲族人当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汉族人结婚;尤其是近几年,40岁以下的年轻人通婚比例或许更高。这样一来在赫哲族家庭中汉语也成了其主要的交际工具,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赫哲族聚居区内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赫哲语的受众面却越来越小。再加之赫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日常生活中阅读的书刊和欣赏的影视节目等也均属于汉语,赫哲语不能以文字的形态保存延续,也阻碍了它的传播和推广。所以当赫哲族家庭中的孩子上学时都选择汉族学校,他们通过汉语来学习文化知识进入主流社会获得认可,这一切都使赫哲族人不得不把汉语作为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最方便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政治文化教育对赫哲语的影响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赫哲族人一直是借用汉语和汉文作为自己的社会用语,就连赫哲族的学校教育也完全使用汉语,而且本民族的年轻人并没有形成以学习赫哲语为荣的思想观念,导致赫哲语口头传承方面的缺失和断层,这样一来赫哲人就不可能接受到用赫哲语进行的系统教育。因此在政治文化教育方面赫哲语的使用没有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从而导致赫哲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迅速退化。

三、抢救、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1.保护语言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人类文化是多样性的,不同的文化又具有不同的特质,正如《中庸》中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各国都以多种文化并存作为其文化发展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抢救、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就成为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进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2.保护赫哲族“伊玛堪”是保护赫哲族文化的体现语言是民族文化存在的首要因素,民族的语言状况直接反映着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赫哲语既然没有文字形态的存在,那么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就只好以说唱艺术的形式来完成,而赫哲族的说唱文学的典型代表就是“伊玛堪”。“伊玛堪”作为一种夹叙夹唱、寓教于说唱的文学样式,它采用边说边唱的说唱方式,唱的部分合辙押韵,说的部分则极力铺陈渲染。从内容上看“伊玛堪”是以颂扬英雄业绩为主的赫哲族民间口头文学样式,从“伊玛堪”的唱词中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赫哲族先民的渔猎生活、风土人情、道德规范等。同时它也是承载赫哲族语言的主要方式,赫哲人通过讲唱“伊玛堪”增加了赫哲语的受众群体,促进了赫哲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完成了赫哲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任务。“伊玛堪”对赫哲族人的作用可谓极其重要,它不仅保存了赫哲人的历史记忆,而且能够增强赫哲族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正因如此,保护好这宗重要的赫哲族口头遗产,对口头文学、语言学、史学、人类学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赫哲族“伊玛堪”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期、60年代的衰微期,到21世纪的当下则真正面临消亡的境况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无可替代的特质,赫哲语的消失不仅是语言学的不幸,更是人类文化的缺失。从这个层面来讲,加快对赫哲语濒危现状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赫哲语的保持,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四、保护、挖掘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可行性措施

1.政策经费保障首先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可行性政策。其次,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如,赫哲族文化保护中心。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设立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的专项资金,为管理的科学规范还应设立基金管理机构,从而使相关工作责任化、规范化。再次政府应对赫哲族语言文化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如,通过设立赫哲族生态保护区来展示赫哲族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化传统。2.做好赫哲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扶持工作首先要给目前仍能讲述赫哲族“伊玛堪”“说胡力”的传承人以相应的荣誉,让他们获得社会的认可。同时在物质上和资金上也要给他们相应的资助,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存续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资源。其次可以建立讲习所,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绝技通过定期培训和讲习的方式传授给弟子,使赫哲族语言文化可以代代相传。再次可以组建赫哲族文化专业演出团体,在全方位展示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一批专业演出人才,比如说唱“伊玛堪”,演奏口弦琴,表演天鹅舞、萨满舞等。3.将赫哲族文化资源转化以获得经济效益通过建设赫哲族语言文化阵地来获得经济效益,建设赫哲族文化阵地应以赫哲族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再现赫哲族生产生活场景,包括赫哲族图腾柱、赫哲族原始民居“撮罗子”、萨满屋以及赫哲族鱼皮制作坊等。开发以赫哲族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业,在向全社会宣传赫哲族文化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来调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事业中来,形成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传承的良性循环。4.做好赫哲族本民族的学校建设在各赫哲族中小学校学习汉文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增设赫哲族的传统文化课程,如:“阿康布勒”舞蹈课、鱼皮制作技艺课、“伊玛堪”说唱课等,让赫哲族儿童从小就能掌握赫哲族传统工艺制作的技能,受到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养成他们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思想,充分发挥中小学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的桥梁作用。另外还需编制具有赫哲族文化性质的特殊音像课本,以此做载体让赫哲族语言传承延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可以聘请专家到赫哲族聚集区进行创作和调研,探讨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新形式。5.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保存和推广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运用,以专题的形式建设赫哲族语言文化遗产数据库,将赫哲族逐渐衰亡的语言、舞蹈、体育活动等文化遗产以数据信息的形式记录并保存。开设赫哲族语言文化网站,以专栏的形式系统介绍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状况,图文并茂的展示赫哲族文化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加强赫哲族聚居区的对外联系,借助现代化信息电子技术,使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得以保存并延续。综上所述,赫哲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既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中的持久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把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假如我们真能做到并一以贯之,那么赫哲族语言文化的复兴或将指日可待。

[注释]

[1]张敏杰.赫哲族渔猎文化遗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2-14.

[2]刘忠波.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9-31.

[3]安俊.赫哲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九

郭慧编著的《英语习语与委婉语文化探析》(2014年6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研究对象显而易见,主要有两个:一是英语习语,是以英语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二是英语委婉语,即英语交际场景中的委婉常用语。全书共有十个章节,前五章对英语习语的语言类型功能、文化内涵、语用分析、跨文化交际和习得策略进行了层层解析和叙述;后五章则对英语委婉语的语言界定、文化发展背景、语用探究、英汉委婉语对比和习得策略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论架构和教学指导。从本书的英语教学逻辑来看,编者十分注意在现代的语境中,紧密结合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属性,让英语的教学在语言和文化的融合性学习中更深入和彻底地习得及发展。而现代的新媒体传播语境对英语语言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笔者认为从新媒体传播路径的角度来说,它改变了英语教学的传播模式、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模式以及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交际模式。

一、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多元传播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语言文化等各类信息都能通过无数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广泛的传播,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尽管英语的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传播性质和传播渠道,但英语的语言和文化并不能完全割裂,它们相互之间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就像该书中论述的习语和委婉语一样,大量民族文化内涵往往就体现和融入在语言的词汇当中,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路径有着很大的重叠,在新媒体语境下,线上线下的多元传播渠道中,存在着大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英语传播,如新闻、音乐、电影、交际、标语等,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会给予我们语言和文化的双重接受。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渠道改变的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率,加速了英语语言与文化在受众间的传播速度,也进一步推动着语言文化在社会大众化发展中的演变和创新。

二、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传播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英语的传播展现出了语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单纯的语言传播和单纯的文化传播是不可能的,而在大众化传媒的新时代,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展现出了“1+1>2”的传播优势,使得英语语言与文化在课堂上、在网络上和在线下活动交际中的传播都更加丰富多彩,互动性和趣味性都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英语语言与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自然形成两者的相互带动,传播英语文化的载体包括音乐、电影、书籍等,受众在从中感受英语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会接受大量英语语言的知识;同样,在传播和教学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包括课堂教学、英语演讲等,让受众在巩固和应用英语语言理论的时候也会从中感受到英语语言背后的深厚民族文化积淀。

三、新媒体时代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交际传播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全球流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断地进行碰撞和融合,在英语教学中,高校英语专业也逐渐从单纯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能力转向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路径除了教学传播、内容传播和比较研究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交际。交际是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路径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包括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包括线下各种英语活动中的英语语言交谈应用,网络中各种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载体及路径的分享交流,还包括社会英语人才需求的商务英语交际等,这些交际都构成了当前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价值最大化的直观体现。相对应的,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也成为考察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核心标准之一。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给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路径带来了多元的渠道创新和形式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就像郭慧编著的《英语习语与委婉语文化探析》一书中所展现的那样,在教学、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中,英语的语言和文化传播越来越融合和隐蔽,对此我们要注意总结和归纳,在传播路径上探讨新媒体时代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让英语人才培养更符合当前的传播语境和社会需求。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

:本文首先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涵维度进行说明,并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茶文化理论构建的启示意义进行阐释,最后对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措施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够促进当前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和我国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涵维度在于:语言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认知行为;理解特定语言的语义最为根本的方法在于准确把握“隐喻学”;语言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化构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茶文化理论构建的启示意义在于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采取系统化步骤、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重视人本主义的导向。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措施可以尝试文化结构功能导向的构建策略、互文性构建策略。

: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构建策略

广义上的茶文化泛指一切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国,茶文化是一种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它深刻地与人们的生活系统结合在一起,扮演着重要的养生功能、尊礼功能、怡情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等。世界上的茶文化版图无论如何变化,中华茶文化是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一脉,在这一点上讲中华茶文化是一种出类拔萃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陆羽所写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进入到了一个理论化的发展阶段,也将茶文化的技艺层面的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复合型文化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所诞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倡用社会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语言的发展规律,在当前这样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时代我国茶文化理论的体系化构建面临着“现代化”的命题。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方言”,如何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构建发展成为一种可以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现代性语言”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基于一种跨文化交际、弘扬中华茶文化、构建新的中华茶文化内涵的使命感,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到茶文化理论的现代性的构建中十分有利于我们提升当前的茶文化软实力。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论下的语言学理论,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michaelhalliday、jamesmartin、christianmatthiessen、bronislawmalinowski等人所创立。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属于一种偏向于认知语言学范畴的流派,提倡采用系统化、结构功能导向、隐喻学等视角来审视特定语言的产生、流变过程。总起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内涵包括这样几点:

1.1语言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认知行为

韩礼德等人在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时候,语言学领域最为著名的另一种流派是认知语言学,也被称为社会认知语言学,它认为语言本身不是形式主义语言学讲的那种“客观存在”,而是偏向于一种人的主观认知、人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能力。受这种理论启发,系统功能语言学更进一步,认为语言本身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能力,而是特定社会环境、特定语境下人的一种主观感知、主观认知的交际行为。当代语言学家认为“语义”是主观与客观二者的结合,我们在认识语义时不可避免地要对认知主体的主观看法加以探究。因此,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主观看法就构成了一种“背景性知识”———或者说叫做“系统功能”。

1.2理解特定语言的语义最为根本的方法在于准确把握“隐喻学”

正如系统功能语言学所讲的,由于语言本身更多地是主体主观认知、主观感知的一种交际符号或者说行为方式,而不同语境、不同共同体环境中的人们往往对于特定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这就显示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学者们所讲的“隐喻学”,而此处的“隐喻”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对此,马力诺夫斯基在调查土著居民语言变迁规律的时候曾经指出,我们如果要充分了解土著人语言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到土著人当时的语境中去寻找答案,这种语言发生的语境就是一种“隐喻”。

1.3语言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化构建

在语言学上,很多学者对于语言的功能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实证化研究。到了韩礼德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这里,他们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基本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一种相对抽象化的能力,代表着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语言归纳的能力水平;人际功能代表的是主体开展社会交际的一种功能;语篇功能则指向更广泛的信息传播、理论构建、模型构建等内容。因此对于特定的语言符号的构建(比如说茶文化体系的理论化构建)来讲,要采取一种结构功能的系统化步骤进行。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茶文化自成体系、自成流派,具有浓厚的东方闲情逸致、宗教哲学色彩,但是在理论构建上相对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引入的东方茶文化只是引入了其物质文化,对于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则没有引进,所以在茶文化界一直存在着“西方人只是把茶当成一种饮料”,却“没有把茶当成一种信仰文化”来看待。基于这种现实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因循着一定的步骤将我国传统和当代形成的优秀茶文化总结为一个有机理论体系,来向世界宣讲。对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这样两个启示:

2.1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采取系统化步骤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语言学的时候采用的哲学思维是“系统论思维”,它将语言学划分为“语境”、“语义学”、“词汇语法学”这样三种层次,最抽象的层次是语境的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系统化的思维对于我们构建新的茶文化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基于文化层次结构理论还是传统的系统论又或者是任何一种理论,中华茶文化的理论体系构建都要用一种系统化的步骤来进行,实现一种体系化的构建。

2.2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重视人本主义的导向

我国茶文化本身带有明显的世俗主义人本的关怀,无论是茶文化的宗教理念属性还是其物质功效和社会交际上的礼俗要求,带有的都是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关怀。系统功能语言学尽管属于一种语言理论,但是这种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一样,将人视为是语言的基本目的和价值理性所在,并且“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个体成员的'人在认知发展和语言交际中所发挥的支配作用和能动作用”。因此,在对待茶文化理论构建过程时,要重视那些茶文化精神所器重的人格修养、君子之风的把握。这一点其实在教育界、语言界都是一种重要的共识性主张,例如说我国当前高校中的德育课程、选修课程等都开始重视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借助于各种茶文化的平台和节日来向学生灌输传统社会的一些美德,十分有助于提升人本主义的社会化进程。

总览中国传统茶文化理论的构建,无论是茶圣陆羽还是任何其他人所写的茶学专著,都带有明显的碎片化、技艺化的特点,茶文化尽管分散于这些著作或者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但是没有真正上升到一种系统化的理论层面,从而在一个全球化交际的时代也就不能给国内外的受众和茶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一个整体性的中国茶文化感官的机会。对此,可以尝试以下两点策略进行构建:

3.1文化结构功能导向的构建策略

在当代主流的文化管理范畴中,文化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指导理论,并且这种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比如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中华茶文化的结构布局可以整体上分为“形而上层次”、“形而中层次”、“形而下层次”这样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茶文化的精神价值哲学内容、茶文化的交际内容、茶文化的物质内容等。同时基于“功能”的视角,可以尝试结合当前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比如文化创意产业、茶文化旅游产业等)积极拓展茶文化的功能,使其功能从传统的养生保健功能、社会交际功能、人生修养功能、审美功能等拓展到更为丰富的产业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甚至是教育德化功能、政治外交功能等方面。

3.2互文性构建策略

互文性是当前翻译学术界和语言学术界都广泛关注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焦点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特定的语言和理论时,是采取系统化思维、语境化思维的一种策略,将特殊语境中的文字内容进行特殊化理解,但是外在地又结合既有的研究知识和背景知识开展跨文化交际下的比较分析,这就是一种互文性的视阈,也构成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对此,中华茶文化的理论构建应当采取开放性、互文性的思路,将中华茶道与国外一些优秀的茶文化精华(比如说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文化、美国茶文化、印度红茶文化)等开展比较构建;同时,基于我国茶文化内部的地域性和流派性都比较广泛和多元,可以尝试在中华茶文化内部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用内部的互文性和外部的互文性形成一种茶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和谐沟通和语言上的对话。

[1]thies,communion&discoursemarkers[ol].2005.

[2]王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9.

[3]司显柱,陶阳.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14(5):100.

[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动因及哲学指导思想[j].现代外语(季刊),2012(4):335.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一

这两种关系也很重要,一般的企业容易将这种关系搞混,不是我们这里非要又分出一个概念来,而是这两者的关系确实太混乱了,很多企业中人与管理中人,都将此两种的关系混淆起来,或者合二为一,都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真正的品牌管理才刚刚开始,大家都注意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品牌在内需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重要性,于是,到处去谈品牌,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做,知道做的人,大部分是企业的“老人”,知识结构己经老化,或者是“新人”,相关的知识还没有跟上来,他们唯一认知的就是企业要有点文化,有点思想,不然如何去统一思想呢?二是这些人和从事品牌管理的人,将品牌当成企业文化来管,把企业文化与品牌关系当成一回事,这也是很多企业,品牌没有做起来,或者说是做偏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品牌是和文化关系密切,但品牌应是那个区域的属性,是和那个利益人群息息相关,这些管理人员并不清楚,结果只能是越做越偏。

简单的来说,企业文化偏于企业内部,品牌文化偏于企业外部。一个是针对员工及股东,一个是针对消费者与利益相关者。

企业文化用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以制造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品牌文化用于吸引受众,建立影响,以创造管理出长期吸服受众的文化。

企业文化告诉别人,我们是什么样的公司。

品牌文化告诉别人,你为何需要的理由。

让我们看看世诺公司的企业文化。

“欢迎加入诺世全公司

我们很高兴你加入我们的公司

我们的第一要条提供

杰出的顾客服务

请你定出高标准的个人和事业目标

我们对你达成目标的能力深具信心

诺世全的规定

运用力应付所有状况

除此之外无其他规定

有任何问题,请勿迟疑

随时间你部门经理、店经理或分区总经理。”

这样一种表述,就是一种企业文化方面的表述,而不是品牌文化的表述,因此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比如:索尼公司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在其《日本造》一书中写道:我们确实有信奉的纲领,即索尼精神。首先,索尼是未知世界的开拓者。通过进步,索尼为全世界服务。索尼的理想是通过它独创的技术和国际间共同协作,向要求严格的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通过这些为世界作贡献。

1977年6月,正值日本松下电气公司成立60周年之际,松下幸之助先生出版了《实践经营哲学》一书。在书中他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证明:正确的经营理念,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崇高的使命感和奋力工作的干劲。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经营理念都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力量、销售力量、资金力量及人才等,虽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是最根本的还是正确的经营理念。

只有在正确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人员、技术和资金发挥作用。松下幸之助认为,公司是为了社会的繁荣发展而存在,而不是为了公司自身的繁荣发展而存在。有人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松下幸之助则认为利润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的最基本的使命,是把物美价廉的产品充分地供应给社会,而利润则是更好地实现企业根本使命的重要因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索尼公司企业文化的特点,非常鲜明与突出。是表述我们要怎样怎样,而不是消费者认为的是怎样。

以上这些都说明,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内部的运营机制,而不是外部的。

而品牌文化讲的是什么呢?

在我们看来,品牌文化讲的主要是消费者文化,是消费者对一个企业或产品的,服务的认知。

1995年为什么garder和levy提出将产品与品牌分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还只是内部生产的一个物质,还没有形成交换,还没有变成商品,从商品变成品牌,还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文化价值观方面的需求。

品牌文化赋品牌以精神文化内涵,品牌的精神价值是消费者心理满足的重要源泉。消费者价值观念从“物品价值”向物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的转型,引发了商品结构、消费观念、市场发展趋势等一系列的大转变。

可口可乐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品牌,在于它把代表美国精神的文化揉进品牌,以至于能够和自由、民主并称美国三大文化;迪斯尼公司亚太地区总裁说:“我们卖的产品价格都不便宜,但很受欢迎,就是这些产品融进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的特征:温漫、诚实和亲如一家”;西门子这一品牌涉及众多行业,但它始终坚持一种可靠、严谨的品牌文化,让大众认为它代表着德国一丝不苟的民族传统;“红豆”品牌凭借唐代诗人王维“此物最相思”的诗意,使名不见经传的小制衣厂获得了巨大成功。品牌文化构建与消费者互相吻合的价值体系,在心理深层次符合消费者的内在需要,从而吸引和留住消费者。

关于品牌与文化的关系,davidson提出了“品牌的冰山”论,认为品牌的标识、符号等是品牌浮在水面的15%的部分,而冰山藏在水下85%的部分是品牌的价值观、智慧和文化,冰山的冲击力来自于庞大的水下部分。

kundc依据价值和参与度两个维度建立了品牌信仰模型,他把品牌的发展分为产品,概念化品牌、公司理念、品牌(景象)文化和品牌精神等五个等级。品牌依此顺序上升到最高境界,这时的品牌是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的汇聚。该模型中五种不同类型品牌之间的区别如下。

(1)产品: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一般产品,仅具备一些普遍要求。

(2)概念化品牌:在情感价值的基础上而非产品资产的基础上得以运行的品牌。

(3)公司理念:与一个整体运行完全一致的公司相融合的品牌。

(4)品牌文化: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于消费者将其等同于其所代表的功能的品牌。

(5)品牌精神:这是品牌的最高境界——对于消费者来讲,这是品牌就是一种必需的选择,就是一种信仰。

因此,从这样的一个细分中,我们看到品牌文化外在性的鲜明特征。

如果定义清晰的话,应该是,品牌文化是企业构建的被目标消费者认可的一系列品牌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品牌文化是品牌与消费者价值共融的结果。与企业文化定义主要以企业内部的对象不同,品牌文化必须同时兼顾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对象。但核心在于外部的目标消费群为基本对象。

品牌文化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品牌理念,包括品牌原景、品牌使命和品牌价值观。品牌行为包括企业或产品品牌行为和消费者品牌行为。

所以,我们说,将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混淆是一重大问题,也是一种没有协调好双方平衡关系所致。

从定义上看,品牌文化是指企业构建的被目标消费者认可的一系列品牌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而企业文化是指现阶段为大多数员工认可的一系列的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包含使命、愿景、价值观、制度等组成要素。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在传播对象上的区别是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异,是产生其他差异的最根本的源头。

品牌文化主要是向企业以外传播的,最主要的传播对象是消费者及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尽管专家学者或者企业人对品牌的认识千差万别,然而有一点认识是相同的:消费者才真正拥有品牌,企业只是品牌的代管理者。可见品牌的消费者观点是很重要的。作为一项企业的品牌战略——品牌文化战略,传播对象也必须直接指向消费者,达到与消费者价值观相一致的程度,才能够最终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花这些钱值不值得,会带来哪些风险,消费这种品牌产品会不会与其个人价值观相冲突,选择这种品牌产品能够给他们带现哪些功能和情感上的利益。

企业文化主要是在企业内部传播的,其主要传播对象是企业的员工。企业文化是现阶段企业大多数员工认同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总之,作用对象不同决定了企业文化不能够等同于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其他差异还包括形成机制差异、功能差异、传播渠道差异、文化冲突反应方式差异。等等。

因此说,处理好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撑握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作者系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兼秘书长,著名管理专家)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二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几千年历史创造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不断失去其自身的独特性,甚至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日益濒危。本文从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强调要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语言及其独特的文化。

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而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特色。文化多样化与语言多样化,与生物物种多样化一样,是人类的财富,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才会有比较、有鉴别、有借鉴、有发展。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现语言趋同的趋势和少数民族语言被同化的现象,强势文化遍布各个角落,而弱势文化则越来越无立足之地,我们看到,我们身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已经大面积地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就使得对民族语言和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显得刻不容缓。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以分割的,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首先依赖于语言的多样性,因此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离不开维护语言的多样性。

民族语言包括书面语言(文字)和口头语言,它们是民族独特文化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生产方式等,都要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提炼、记录和整理。如果没有民族语言,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记载,储存和流传的物质条件。如: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民族文学艺术作品都要依靠民族语言来表现,其中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因此可以说,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与根基,是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和见证。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现象,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正确认识这个民族以及由语言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同时很多民族文化的内容,只能通过本民族语言才能表达和传达,也只有本民族语言才能准确记录。如果不懂得民族语言,而用汉字注音的方式进行记录,结果根本无法还原,也不可能准确,毫无价值。因此,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本民族语言的传承者,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前途。只有做好民族语言的教育工作,让民族文化以书面的形式进入课堂,才能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民间文化艺术等人文知识,使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可以说,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习得民族文化的过程,学一门语言是学一种文化,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的教育保护与传承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则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民族语言教育的具体实施,关键在于政府,如果没有政府的领导和统筹,没有相关政策的保障,是无法实现的。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帮助他们保护、发展自己文化与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政府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充分认识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从思想上重视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其次,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一些能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和发展的、可操作性的具体的政策与法规,加大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投资力度,从各项政策、措施、财力上倾斜照顾。

(二)不断提高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汉语文是较先进的语文,是我国的通用文字,毫无疑问,各民族都应该学习好汉语文。但在民族地区,考虑当地的语言环境,充分尊重多数群众的意愿,一定要重视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和教育,即使在汉语基础比较好的地方,也绝不能以汉语文代替民族语文。

学校可以通过对民族语言的教授、各种选修课程的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民族语言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得以展现,激发他们对自己民族语言的情感,树立对本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这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动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双语兼通、热爱本民族语言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民族语言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此,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更多地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从而使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财富,无论失去哪一种文化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要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使灿烂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1]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白乙拉.内蒙古民族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抉择[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8).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三

一、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鲜明性

某些环境不适合使用语言交际,反而非语言交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结婚时新娘穿婚纱穿秀和,新郎穿西服,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等等,特点十分鲜明。

2.隐含性

非语言行为的隐含性在许多场合得以体现。特别是军事行动或警察办案为了隐蔽用手势表达信息,有利于战场行动效果。以上这些都是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所在。

3.普遍性

非语言交际行为普遍性的特点是超越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范围,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交际手段:比如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裁判的手势各国球员都能明白,交通讯号,红灯停绿灯行各国也都公认。

4.辅助性

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处在辅助的从属地位。

5.原始性非语言交际的产生早于有声语言交际。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在每个人的面部表情上,我们通过面部表情可知道这个人的心情。

二、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因此,非语言交际不只限于某一种行动或者某一种信息,而是涵盖了多层面的行为和信息。具体来说,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有五个方面的辅助作用:

1.重复(repeating)在告诉别人某一地点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手指向地点所处的方位,用手势加以重复。2.补充(complementing)补充通常能够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述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信息。3.代替(substituting)有时我们用非语言行为代替讲话,可以传达同样的信息。有时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见面说话听不见大家需要打招呼问候,大家会用招手等肢体语言来代替。4.调节(regulating)在交谈中,人们可以利用点头、摇头、保持沉默等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信息并且以此来控制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5.强调(accenting)这个功能主要用来强调语言信息或其他非语言信息的特别或重要之处。比如,看足球比赛时你支持的球队进球了,你呐喊的同时可能伴随着跳跃、握紧双拳等姿势庆祝进球这些体态间的差别,显示了语义程度轻重差别,其作用是强调。非语言沟通可以大致分为:身体的行为,空间距离,时间。

1.身体的行为身体行为的人的身体动作传递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1)外观及衣着。我们常说不要以封面判断一本书,但是事实上,自古以来,人们注意他们的外表或服装来判断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个陌生人,我们倾向于外表和服装来确定是否与其交谈。

(2)身势。身势指的是全身的短暂动作,就是人的一举一动,说白了,就是肢体语言,这些动作是可观察到的。中国、日本属于动作较少的国家,而中东、拉美地区属于动作比较多的国家,有人戏称意大利人若是没有上肢就不会说话了,可见臂膀对于他们十分重要。

(3)手势。手臂姿势,通常称为手势。各个名族国家都用手势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同一种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却可以表示不相同的意义。比如:将手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是警告、咸胁、恐吓的意思,而在意大利、法国表示否定,我这儿没有(你要的东西)的意思。

(4)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亚洲人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在面部表情上确实存在民族种族区别。

2.空间距离不同的文化群体对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对拥挤的态度、位置的定义等。欧洲国家的人在人多拥挤的时候会尽力回避,中国人可以接受,不会特别在意。

3.时间观念人们早已注意到不同民族对于事件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德国人特别准时,迟到在德国被认为是一件很没素质的事,人人都要准时。人们说“节省时间或是消磨时间”,似乎把时间看成是可触摸的.实物。这种模式要求人们做事情要严格按照日程安排,即使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也不能影响下一步的进行,因此,事先的约定和日程安排对这种模式下的人们至关重要。多样性时间的日程安排和事先的约定对人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因为未完成的事情而更改之前的计划。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非语言交际不是独立存在的,脱离非语言行为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而脱离语言行为,片面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及功能也往往是不科学的。非语言行为作为一种交际的重要手段,作为信息交际的辅助方式,其功能是语言无法替代的。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四

摘要:土家语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最核心成分,它在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地位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土家语言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旨在从土家语言资源中挖掘和创造代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以加强和拓展文化符号研究的方式保护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纵横两个维度采取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关键词:土家语;土家语言资源;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符号

一、引言

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曾指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也曾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也提出要“开发民族语言资源”。世居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的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口口相传。本文从语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土家语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地位。

二、土家语言资源

(一)土家语

作为苗族代表的湖南湘西永顺县的田心桃在1950年9月28日参加国庆观礼活动时说:我不是苗族,我是“毕兹卡”。从此,“毕兹卡”受到严学窘、潘光旦、向达、王静如、汪明瑀等一大批语言学家们的关注。尽管王静如(1955)、田德生、何天贞(1986)、何天贞(2003)等著文讨论过土家语的支属问题,但至今尚无定论。土家语的资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语音资源据《土家语简志》载,土家语共有25个音位,其中19个辅音音位中,有14个与汉语拼音方案完全相同。土家语的元音在充当韵母时有22个,分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和鼻化元音韵母等。22个韵母中,有17个与汉语拼音方案基本相同。土家语有舌面鼻辅音[捱]、浊擦音声母[奕],汉语拼音则没有;土家语有舌尖前音[z],无舌尖后音[鬫],汉语则有[鬫]无[z]。徐世璇(2012)观察到外来语音系统性的增加和固有区别性特征的消失是土家语音变化的两大表现;向亮(2012)发现南部土家语正经历着高元音舌位“i匏扪”的渐变式后移过程。这些声母、韵母和声调变化反映了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正向汉语趋同,为进一步做语言接触研究和演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料支撑和事实证据。2.词汇资源土家地名是土家词汇的重要代表。一个地名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经济等一切包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内的文化、地形、位置等都有着密切联系。地名具较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称得上是研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往往与历史名人和行政建制有关,如湖南龙山县的“洛塔”就是以土家首领八部大王的名字命名的,“洛”是他的官职。地名还与经济、地形地貌、当地景物等有关,如湖南石门县泥沙区苏市乡的“苏步”,在土家语里指“板栗”,因土家人爱种板栗树;湖南慈利县的“热市”,即“酒市”。湖南溆浦人严如煜《苗防备览》共记录140个土家语词汇和陈廷亮(2010)的校释都是研究土家语不可多得的资料。3.语法资源叶德书(2006)发现土家语的肯定判断句有隐性判断和显性判断两种。南部土家语是ov型语言,即动词位于宾语之后。但能愿动词又位于主要动词之后,构成“宾+动+能愿动”的格式。随着语言接触的产生,汉语否定词“不”的进入,又形成“能愿动+宾+动”的格式。4.语义资源相同事物之于不同语言可能会“名”异“实”至。以“梯玛”为例,谭志满(2001)认为是“非敬神的人”,是“女神”;而叶德书(2003)则认为是“敬神的人”,是“男巫”。土家语共有5个颜色词“黑、白、红、黄、绿”,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相应词素,但却能完成对色谱的区分和色彩的表达需要。

(二)土家语言资源

上述属于狭义的土家语言资源。而土家语不仅是土家族人的交际工具,承担着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还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和传承的媒介。因而广义的土家语言资源,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如土家族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1.民间文学土家族先民们居住在武陵山区,这一带自然条件恶劣,山大人稀,猛兽出没。如何生存和繁衍便是土家先民们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方面借助生产劳动;另一方面祈求于自身生命之外的神秘力量,即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术。迄今为止土家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21项,其中民族文学类的有3项,分别是都镇湾故事、土家族梯玛歌和土家族哭嫁歌;被湖北、湖南、贵州以及重庆等列为省级或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别有24项、19项、11项和14项,其中也不乏民族文学类项目。2.传统戏剧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土家族的传统戏剧有:恩施的灯戏、思南的花灯戏、恩施和鹤峰的傩戏、来凤和咸丰的南剧,以及永定的张家界阳戏。土家族傩戏是土家族人为了迎傩神驱疫消灾、酬傩神还愿而唱的戏。3.土家族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永顺土家年被列为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恩施土家女儿会和五峰土家族告祖礼仪被列为湖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部大王祭、古丈跳马节、土家糊仓习俗、土家族过赶年和土家族舍巴日等被列为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过赶年和下洞祭风神被列为贵州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土家族非物质遗产的产生、发展、实践和传承与土家语密不可分,且通过口传延续。正是语言这一要素把土家族的各方各面串联起来。土家语言及其资源无疑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核心部分。

三、土家语言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对“土家语的使用区域正在缩小、使用人数逐步减少、使用者年龄趋于高龄化”的现实,我们认为可从文化符号视角出发实施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确定“非遗”符号

在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之际,响起了让濒危语言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呼吁之声,这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条文。从语言学角度而言,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但却是以言语的表现形式存在,且时刻有新的元素进入,不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所必需的稳固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土家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首先,从研究角度出发,土家语是重要的语言资源。叶德书、田德生等学者对土家语较详实地描写为建设土家语语料库提供了原始的语言资源。据此学者们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跨语言比较、语言类型学等角度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语言学理论研究。其次,从文化符号角度出发,土家语言资源为今人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如“女儿会”、“龙船调”———崇尚自由平等的生活观符号、“哭嫁”、“陪十姊妹”———以哭代喜的婚姻观符号、“西兰卡普”———纯朴自然的审美观符号、“廪君崇拜”、“摆手舞”、“茅古斯”———慎终追远的信仰观符号等。从土家语民间文学和口传作品中挖掘更多地反映土家族的文化符号,使之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如被韩国人称为“妈妈的味道”的泡菜,不仅仅是一道道小菜和代代相传的技艺,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文化的体现。韩国泡菜文化也在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研究“非遗”符号

虽然土家族已有21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但还存在纵深空间,能挖掘出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为可以从土家语言资源方面进行开展。1.人生观符号———“撒叶儿嗬”中篇小说《撒忧的龙船河》共有8个部分,除了第4部分外其余部分都由丧鼓歌或跳丧描写开始。整个小说中丧鼓歌共出现了8次、跳丧场景出现了7次。如小说的开头覃老大跳丧,随后整个激情狂欢的跳丧场景表现出“乐死”的死亡观,与“死亦我所恶”、“人之所恶,死甚矣”、“恶其死”等儒墨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在土家人看来,死亡是今生苦痛的终结,是来世轮回的起点。因而死亡是“白喜事”、“红丧”、“喜丧”。土家族人还为尚在人世、身体健康、年过六旬、儿孙满堂,且父母已故的老人,用丧葬撒叶儿嗬的仪式作为寿诞生辰庆贺,即土家人的“活丧”、“生斋”。因为在土家人看来寿命的长短是上天所赐。一般情况下,父母已故且儿孙满堂的60岁以上的人会认为多活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赐,值得庆贺。不管是亡人灵魂之彼岸生活的喜丧红丧,还是在世之人的生辰寿诞的活丧生斋,“撒叶儿嗬”已然成了土家族重生乐死的人生观符号。不仅歌词众多,还具有一定程式,如“开场”、“拜殿”、“封棺”、“入土”等。鼓师们还现场创编较为有韵的唱词与衬词。唱词多以七字上下句结构,也有三字、五字的。唱词与衬词穿插进行,或领唱,或帮和。歌师们则双槌击鼓,鼓点或急或缓、或重或轻,多为二拍子、三拍子节奏。即使没有对跳丧的描写,没有对鼓歌的引用,小说《撒忧的龙船河》的故事情节一样是完整的。文化符号“撒叶儿嗬”在小说中的大量运用,无疑是为了加强小说的地域色彩,为小说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作品对“撒叶儿嗬”等民俗的具体描写会有差异,但是土家文化中诸如“撒叶儿嗬”等展现出的民族优秀品质的核心内容是不会改变的。换言之,像“撒叶儿嗬”这样的文化符号正是在与其他文化优势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谐共存的。2.身份观符号———“毕兹卡”“毕兹卡”被当代的土家族青年诗人应用到了诗歌的殿堂,成为他们本土诗歌写作的代码和民族诗人的身份象征。如王世清的《献给毕兹卡》易红杨勇:土家语言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民族的崇拜之情。诗歌中“毕兹卡”的出现,闪烁着夺目的民族光彩,表达了诗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在的精神守望。孙健忠《甜甜的刺毒》中“起疑”、“打栏”、“背时的”、“生怕”等词语都是湘西土家山民的方言土语,极具乡俗;“低声絮语”、“封”、“溜”等带文学色彩的词语夹杂运用正好实现了孙健忠的创作梦想“一点湘西味”、“一点山味和野味”、“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成就孙健忠成为“土家族文人文学的奠基者”。

(三)传播“非遗”符号

土家族文化符号的传播也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纵向方面指的是文化符号的传承和延续。2008年文化部出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认定和保护的办法,希望用法律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延续施以保护,同时辅之以数字化、音像技术等来进行保存并传播。但是随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以及年经人快速接受外来文化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轻视本族文化的现实,一些“文化符号”很快就消失了,如“薅草锣鼓”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而走向了消亡。一些“文化符号”是小众传播,其覆盖的区域也逐渐缩小,传播半径也逐渐减小,也就逐渐失去其张力。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延续也不是没有对策。如在第十四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撒叶儿嗬”组合获得了原生态唱法金奖。这些舞台上的撒叶儿嗬表演体现了曲目选用上的去禁忌化、演出方式的去仪式化和演出目的娱乐性等特征,古老的文化符号被书写了新的时空内容。横向方面指的是文化符号的扩散过程。如恩施台一档全媒体新闻方言直播节目《新闻六口茶》,和一档以展示恩施本土文化、宣传推介恩施旅游资源为主题的恩施文化旅游电视品牌栏目《幺妹带你耍》就是典例。通过横向地向周边扩散的过程,提升人们对土家族文化符号的认知度,从而产生认同感。

四、结论

土家先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拓了光辉灿烂的历史进程;土家子民,颠沛流离,迁徙融合,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文化。要让“口耳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必须提炼文化走出去的“符号”名片,加强对文化符号的研究,使土家文化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和谐发展,共闪光芒。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五

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庞太太和她的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因此是几乎不会说中文的:自打我去了学校,我的中文便自动停止增长了。在跟妈妈交流时我是一个语言矮子。当我说中文时,最多像一个早熟的五岁孩子的水平(louie2008)。当他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办法用流利的中文与母亲交流。而主人公的母亲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年,但是却没有学会英语。从庞太太与他人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语言适应的拒绝和排斥:她坚持用广东话跟别人聊天,也不学英语,作为儿子,阿威没法用中文成功地说出自己心声。比如,他试图告诉母亲一些时事新闻,所以就想给母亲读报纸,但遗憾的是只能将报纸的标题字对字的翻译,我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而且我有好多话想说,但只能将自己想说的话字对字地翻译,然后将这些词语生硬地连接起来,最后无法说出什么名堂来。母子二人没有想过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因此语言障碍是造成母子双方消极沟通的主要原因。

母子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是造成双方消极沟通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庞太太固守传统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她不能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的两个儿子生于美国、长在美国,相对于庞太太而言他们对于美国社会更熟悉,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他们已经融入了美国的年轻一代,并且活跃于社会生活中。生活于这个社会中,他们当然是希望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主流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阿威就很关心时事,还喜欢读报纸,很有公民意识。看到母亲在看无聊的摔跤节目时,阿威的弟弟比利在送来咖啡和点心的同时借机关掉了电视,因为他认为这是低俗的电视节目。这些细节表明,母子双方有着不同的审美概念、审美情趣和需求,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已经适应了所处社会的环境,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不同的婚恋观也是导致母子双方不能积极地进行沟通的另一个因素。阿威虽然有一个女友,但是他对母亲说自己将不会结婚,这使得母亲非常生气的同时也无法理解。更让庞太太生气的是她的小儿子比利,他根本就没有女友(因为比利是同性恋),当母亲提出让比利去香港找一个媳妇的要求时,比利直接拒绝了她,说自己要跟猫结婚,其实这是他在清楚地表示自己不会和女性交往。当然,母亲是很气愤的:讲这种混账话,那是一种什么生活,整天抱一只猫?她会给你生仔?(louie2008)老太太的愿望很简单,她就是想找一个中国的儿媳妇,希望后代能孝亲敬祖,传承传统文化。双方都不饿能够接受彼此的婚恋观,当然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与之相比,阿威的前女友曼迪对于庞太太的观念是包容、接纳的。尽管曼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说着纯正的英语,但她也努力学习中文以便跟庞太太沟通,而且也学着用广东话跟老太太聊天,如果口头上无法表达的,她还用笔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跨越语言障碍让两人得以愉快交谈。在文化观方面,曼迪也在试着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每逢节假日,她都会跟庞太太一起做中国的食品和点心,陪伴着老太太一起庆祝节日,当然这些对于庞太太来说就是心灵上的慰藉,她也特别喜欢曼迪。曼迪在语言、习俗上对庞太太的尊重让双方都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了两人的友好关系。

从作者对庞太太和两个儿子日常生活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方的交流在很多方面都是消极、被动的,这种消极的沟通方式源自于语言障碍和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管是母亲还是儿子都没有在语言学习、接纳他人的观点等方面做出努力,而是一味地责怪和抱怨,当然就阻碍了母子双方的情感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只有努力适应语言障碍、用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彼此的价值观才能让双方达到有效沟通的同时,促进彼此的情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异质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社会环境。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六

:现今高校的日语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灌溉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在满足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未来需要,日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的日语教学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授,并结合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注重培养学生日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早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应用语言学家,语言教学交际法的创始人之一h.g.威多森就指出,掌握一门语言意味着既掌握其词汇、句法,又会在语言交际中进行恰当的应用。3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在努力与世界接轨,外语凸显的重要性在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中进一步加强。由于高科技和国际互联网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意识到,掌握外语不仅是为了考试,而且是进行工作、交流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尤其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仅仅掌握外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具备实际运用外语能力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要求。

长年以来,学日语的学生学习日语的单纯目的就是为了考级,语言的教和用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高校所开设的日语课程以传统的基础课和听说课为主,由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用教材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很低。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表现为教师机械地灌输语言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最终的评判标准则是由考试一锤定音,而不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多学生尽管具有极大的词汇量和较高的阅读能力,但不能清楚得进行专业的口语表达和交流。一些最基本的日文写作技能,如求职信、履历表等仍然是让学生难以应对的问题,写学术文章、论文摘要和专业论文就更难上加难了。归纳起来,我认为目前日语教学的问题在于:

(1)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

(2)所选教材内容陈旧过时;

(3)常规课程设置不合理;

(4)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形式的发展。

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毕业以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仅具有好的阅读能力和基本的听、说、写、译能力是不能胜任的。所以,高校的日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日语教学应该遵守学以致用的原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从新时代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看,高校的日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如上述所述,教学具有很浓的应试性和短视性,没有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到相应的高度去实施。结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动盲从;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缺乏创造性,很少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说相当数量的学生缺少最基本的中日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而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日语交际“聋哑”学生,学生很难适应新时代国内外交流与交际的需要。

我们只有突破和超越就教育谈教育,就教学论教学的思维模式,把日语教学改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去思考,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视以往教学中的得与失,去探索改革的途径,应时而动,才能对改革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改革也将具有持久的动力,日语教学也才能够真正实现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1、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建构新型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日语教学一直遵循“以语言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语言知识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知识的讲解几乎占去了所有的时间,“填鸭式”、“注入式”的语言知识教学成为其主要特征;而学生接触中日文化知识的机会则很少,学生缺乏学习中日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与提高。

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是指将中日文化知识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实际的文化需求,营造和谐的文化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中日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文化交际活动,使其课堂语言训练和文化交流最大化,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日语学习自信心和日语交际应用能力方面最大限度的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完全不同于旧有模式中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活动中中日文化知识的组织者,也是学生中日文化知识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激发者和引导者。教师担负着组织课堂中日文化知识教学活动及其正常运行的全方位职能;而学生不但是中日文化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

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课堂活动具有交际性,而交际的主要特征是:实际交流、信息空白、选择和反馈,就是说交流双方在交流中具有一定的信息差,交流是在双方间交换某种彼此需要的信息,交流者有根据实际进行选择的余地,说话人可以通过对方的反馈评价自己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而语言教学中的句型操练和“明知故问”式的问答都不具有真实交际功能。实现以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合理选用有关中日文化对比教学的素材,精心设计并且科学组织教学活动,是学生在富有真实交际意义的活动中掌握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感受中日文化的异同。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日语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讲授,轻中日文化知识传播的倾向。这种倾向不符合日语语言学习规律,不利于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其实,传授语言和培养中日文化素养并不矛盾,语言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具体运用于实践,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掌握语言知识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知识的更好吸收和内化。因此,要学好日语,首先应掌握日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在日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这种坚实的基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要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又不能只停留在灌输语言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把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中日文化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成为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中日文化素养。

外语教学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培养。日语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有限的语言知识和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播,为学生指出自学语言与文化知识的路子和方法。真正将学到的语言和中日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才能实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外语学习的各种有利条件,把中日文化知识的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种场合中去,努力营造一种近乎于母语学习的外语学习环境,使学生经常耳濡目染日本文化,并能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和时代性

更新教学内容应以下列几点为取向:

(1)中日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时代变化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要求;

(3)教学内容要多元化,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5)教学内容必须具备趣味性和思想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日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日语教学,应配合中日文化知识的传授,彻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消极学习语言知识的局面,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日语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体验与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和使用日语,切实掌握语言技能。这便是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1陈岩.文化与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3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

4罗传伟.跨文化交际及语言表达表态方式的差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5何冬梅.浅议中日文化比较法在大学日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6刘慧.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j].北方经贸,2010(5).

7徐灿.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七

本文论述了语言和思维及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但又互不相同的社会现象,它们既各自独立存在但又相互影响,指出语言具有文化意义,思维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上存在着差异及文化是思维在语言上的反映.

作者:薛道理作者单位:南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南阳,473000刊名:希望月报(上半月)英文刊名:hopemonthly年,卷(期):“”(10)分类号:h0关键词:语言思维文化反映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八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作为一种媒体,一种范本,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要像歌唱家训练和美化自己的声音一样去美化自己的教学语言,用艺术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要使用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去传递信息、情感,去塑造学生圣洁高尚的灵魂,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作为母语课程的语言素质训练,需要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之产生自主的情感体验,在情感融入中感受语言的真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方面,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积极的思想情感熏陶对育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欢乐的情绪,浓烈的感情,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失去情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等机能便会受到压抑。

导入语所用的材料与教学内容类比点越少、越精,越能吸引人。一位教师在指导作文“招聘会”时,创作了这样一段新颖的导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归来,师傅开了一家书店;沙僧开了一家矿泉水公司;猪八戒开了个火锅城,专卖素食火锅;孙悟空呢,要在小区里开个超市。”这段话像磁石一样,学生被牢牢吸引住了。教师这才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招聘会,董事长委托我为招聘会负责人。”此时,学生的情绪被点燃,他们带着积极的情绪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在教学设计中有很多语言无法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模式一成不变地使用,而是要根据课堂实际进程临时增加或删减。特别是评价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呈现出复杂性、差异性、多样性,教师即时性的评价语需随机生成,张口就来,或冷静客观,或热情洋溢,或指点精微,或拨正思路。

1、客观性判断。

现代教学论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无疑是准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和运用也会为此带来弊端,评价应该有一定的价值标准,不能光给出“好”、“很好”、“不太好”之类的评价。

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最初的印痕是不易抹去的,有可能是根深蒂固的。因此,首先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那么判断是与非,对与错是必不可少的。如肯定学生“动了脑筋”,但也清楚地表明“答案有误”;赞同学生“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同时指出“另一半还要想一想”。这些着眼于发展和全面的评价,学生所感受到的不仅是客观、公正,更是关注与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内驱力。

2、多方面涉及。

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非智力因素,如情绪、态度、兴趣、动机等影响。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也从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那么,体现学生情况的数据就很难用数字精确地表示出来,而多用语言加以描述,因此课堂上这样的评价多起来,“你真会读”,“你很会思考”,“这种理解很独特”等。

新课标提倡学生阅读时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是这样处理的:一段视频后,教师用缓慢的语气口述:“同学们,恩科西与你们同龄,却不能和你们一样拥有健康的身体、享受美好生活,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仍然与谈之色变的艾滋病作斗争,在联合国大会上仍然呼吁人们关爱艾滋病患者。多么令人敬佩的孩子呀!如果你就坐在听众席上你会怎么想?”同学们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恩科西的敬意。教师用传情的语言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体验之中。给学生留下“缺口”与“空白”,引起他们的沉思、感悟,联想思维的潜流在奔涌,情感的潜流在激荡,这种共鸣给学生留下一个继续思维的弹性空间,给他们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新的延伸点,新的发挥点,新的开拓点。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直接展示了教师渊博的知识、高超的学识水平和做人的智慧。课堂语言表达决不是一件小事,学生能从教师的艺术性语言表达中受到教育启发,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思想受到感染,有利于满足求知的欲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将丰富的智慧、浩瀚的思想、瑰丽的想象化作艺术性的语言在课堂中凝结、驰骋、升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信心,收获快乐,收获成功。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九

:迥异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与文化氛围,直接造就了各个民族个性化的语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到人们之间顺畅的沟通、交流、理解与认知活动;而且还影响到跨语境的语言学习活动。基于此,文章在广泛的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从语构、语义与语用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了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由此深化我们对于中日语言文化之间不同点的认识,为将来的日语学习、日语沟通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

中日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领邦,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联系。然而,两个民族毕竟生活于迥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之中,由此不仅形成了迥异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而且也建构起迥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基于此,要想提高对日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我们就必须对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深化对日语个性化特征的认识,据此来指导自己的日语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对日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汉语属于孤立语,而日语属于粘着语,由此产生了迥异的语言结构与语言形态。前者缺乏词形的变化,并且语句中的词序呈现出鲜明的规律性,十分规整严格,不能够随意变动。词序稍微一变,整个语句的意思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后者则没有内部屈折。一方面其语句意思是否转变取决于变词语素(相当于助动词),每一个变词语素都表达一种语法意义,而且日语中的格助词、副助词、补助助词等等也都发挥着相似的作用;另一方面,日语在遣词造句过程中,各个词汇虽然也遵循着一定的次序,但主要是靠助词以及助动词的粘着来发挥其语法功能,并形成独特的句义内涵。由此看出,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往往对助词(格助词和副助词)、助动词、补助动词的用法产生困惑,究其原因在于粘着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的附属词大都是粘附在实意词的后面,或者是用言的词根上。这与汉语的语构方式、语构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困难。

中日语义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民族不同的性格特征、迥异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审美心理所带来的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上。另外,汉语中的部分词汇表现出鲜明的情感色彩,而相对应的日语则没有这样的情感思想,比如汉语中的“过分”、“太”之类的词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但相对应的日语则没有贬义。如果按照汉语的使用习惯套入日语中来实用,则可能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造成双方沟通与交流上的障碍。除此之外,日语中也使用到了大量的汉字,然而这些汉字的字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却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与汉语中的字义迥然不同,比如“人参”在汉语中指的是名贵的中药药材,但在日语中则指的是普通的胡萝卜;“爱人”在汉语中表示自己的妻子,但在日语中则相当于“情妇”的意思。因此,相同的字或者是词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由此也造成了日语学习的障碍。

在语言的使用与表达方面,中日民众在各自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中也形成了不同的使用习惯与表达方式。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日本人的语言表现》中提到:“日本人喜欢少讲话和少写字,遇到必须讲或者是必须写的时候也尽量简短表达,但只有在寒暄语的表达上,句子长且丰富。”这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钱伯伦的观点不谋而合。钱伯伦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够像日语一样拥有如此之多的寒暄语使用规则和说法。”但中国人的语言表达则相对丰富一些。除此之外,日语的语言文化中具有语用性别的差异,也即是呈现出男性语和女性语之间的差别。中国的语言文化中虽然也用男女用语的不同,但不像日语那样强烈和明显。这同样是学生在进行日语学习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每一种文化环境都会造就风格鲜明的情感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等,而语言作为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和自我表达的一个主要渠道,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征。中日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汉语与日语使用方式与使用习惯的方方面面,既有技术性的因素;同时也有更深层次的思维习惯、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心理方面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日语学习与日语应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日语单词、语法、语构与语用的训练活动,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对日本文化、日本思想与日本哲学理念的学习活动,由此深化对日语产生背景与个性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指导日语学习与应用活动,提高其学习效率与应用质量。

[1]栾凤至,《中日文化中语言概念的异同》[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4)

[2]郭萍,《从中日语言浅析隐喻产生的文化背景》[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

[3]许明玲,《中日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及日语跨文化教学》[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6)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二十

高效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要关注语言文学所处的环境与时代,结合文化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全面提升。本文以加强高校英语语言人才培养为目的,从中国茶文化入手,基于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对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英语语言文学;茶文化;融入策略;关联性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其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融也多了起来,便于更顺利的开展英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如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带有显著的文化性与教育性特征,在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深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涵,改进英语人才培育模式。

中国茶文化起源很早,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日久弥新,伴随着岁月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意识。从先秦《诗经》到唐代《茶经》,茶文化融汇吸收儒家、道家、禅宗等诸家思想文化精髓,无论是茶艺还是茶道思想都有了极大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瑰宝。中国茶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仅制茶、泡茶、煮茶等技艺精湛,也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情怀,有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有的人研究茶的生长、化学成分、药学原理等,有的人研究茶文化发展历史,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分析挖掘茶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把其合理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发挥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实现茶文化推广发展。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天然的具备文化属性,备受文人墨客钟爱。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很多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如茶诗、茶小说等,这些对茶文化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从文化角度看,茶文化应用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是可行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探索分析了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2.1茶文化是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形成了带有英式风格的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虽然不同于中国茶文化,但是依然继承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讲究“静”、“雅”。英国茶文化分为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其中下午茶是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习惯在繁忙工作后利用下午闲暇时间静静的喝一杯下午茶,享受悠闲时光,这为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茶文化包括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两部分,英国人日常生活喝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每一次的情趣、意蕴都不同。隐性的茶文化蕴藏在茶文化的精神世界,如喝茶过程中感受到的雅致、静谧等意蕴,这些都是隐性茶文化的体现。由于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茶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以茶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所以茶文化是英语语文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2.2英语语文文学表达着茶文化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的一种传统文化,要想在欧美地区传播、引起共鸣,就要利用英语语文文学的语言表达功能去阐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精神内涵,唯有这样才能让欧美人更好的理解中国茶文化。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欧美地区有大量的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邓肯坎贝尔的《茶诗》、亨利詹姆斯的《一位贵妇的画像》、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覆盖诗歌、小说等各个领域。这些欧美文学作品表达着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物质化体现,对中国茶文化阐述、传播与推广起到了重大作用。

2.3中国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之间的活动被历史铭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中其很多文化元素被历史所记忆,如茶道、茶艺、茶德、茶画、茶人精神等,这为茶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二者之间的活动也被历史记忆下来,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如茶诗、茶文学作品等。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与当地的风俗人情融合起来,形成具有英式特征的茶文化,使得中国茶文化深深扎根于英国文化土壤中,影响了一代代的英国人。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与生活相互影响,激发了广大文学大家的创作激情,很多大文豪喜欢在作品中融入茶文化相关的内容,这对英语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借助茶文化的融入推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绝不是一方割据。受历史等客观因素影响,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视阈不够开阔,局限于书本内容,知识视野狭隘,以致于教学理念保守、陈旧,教学效果止步不前。想要打破这种教学现状,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需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中国茶文化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文化形态,无论是茶学还是茶文化,发展中都伴随着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兼容,是各种文化形态融合与裂变之下的产物。倘若把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势必可以把茶文化自身发展的兼容性特征赋予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上,使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具备的文化兼容并包理念,形成全面发展观念,不仅接受中国茶文化,也会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有益内容。对于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受中国茶文化发展启发,借鉴茶文化兼容并包的全面发展理念,吸收茶文化中的有益内容,拓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开拓知识视阈。

3.2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引入中国茶文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对比的眼光看待中英文化的差异,促进学生的文学知识全面发展。为使茶文化有效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一,优化教学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及计算机网络等设备都要与时俱进,用于播放茶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艺术魅力;第二,把茶艺表演等活动搬到课堂上,构建学习茶文化课堂环境,让学生直接的接触学习茶文化,增强对茶文化的理解。通过茶艺表演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改善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第三,把茶文化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举办茶文化文艺演出、茶艺体验与展示活动、茶文学作品鉴赏活动等。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各种活动,亲身体验茶味、茶道及茶文学作品的思想精神,学会“事必躬行”道理。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使学生真切的了解到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茶文化文学作品,便于教师更顺利的展开英语语言文学教学。

3.3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促进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革新.教学革新的关键是跳出窠臼,以全新眼光看待教学,用优秀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面对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需求,教师除了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外,还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施者,理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所以,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为使二者融合有效、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当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中国茶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欧美地区茶文化文学作品,以此增强自身的文学水平。此外,高校还要从文学院、茶学院等聘请教师担任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客座教师,做到人尽其才。如,文学院教师讲述欧美地区的茶文化文学作品,历史教师讲述茶文化发展历史及其在欧美地区的发展情况,茶学院教师讲解茶道、茶艺等。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组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教师队伍,增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同时,这样的教师队伍有利于中国茶文化传承,使优秀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持续的传播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学特征显著,其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念,便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学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为此,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树立全面教学观念、组建优秀教师队伍,借助茶文化创新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1]房晓静.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12):156.

[2]江山.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18(5):226.

[3]黎瑛.英语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8(5):417.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1125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