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协议(通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09:28:12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协议(通用22篇)
时间:2023-11-01 09:28:12     小编:字海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的人生有所启示。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一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域,包括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这个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区域内,经济、文化和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各个城市之间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大湾区。

第二段: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观察

我曾有幸在粤港澳大湾区旅行,并观察到该区域的快速发展。首先,我注意到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无论是高速公路、铁路还是海港,都一应俱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流通。其次,该区域的产业结构非常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制造业,也涉及到高科技产业、金融业等领域。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使得该区域的经济更加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我注意到该区域非常重视创新和科技研发。各个城市都拥有先进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的大学,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段: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的观察

粤港澳大湾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我注意到,不仅国内各地的人才争相进入该地区,许多外国人才也开始关注该区域并前来发展。这些人才涵盖了各行各业,从工程师到设计师到金融专家,他们不仅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人才流动使得该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第四段: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的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无论是广东的潮汕文化、香港的国际化文化还是澳门的中西文化,都在这个区域得到了充分展现和传承。我参观了一些当地的博物馆和文化活动,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多元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融合不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为各种艺术、音乐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第五段: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势头一日千里,未来的前景非常看好。在我看来,该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重视生态建设,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此外,该区域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人才。最重要的是,该区域的各个城市要加强合作,形成良好的合力,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总结:

通过观察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我深刻认识到该区域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多样化、人才流动还是文化融合,该区域都展现出了无比的魅力和活力。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二

首段: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热土。作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几个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也成功的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于挑战和全球一起应对它们也表现了努力。近年来,我国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最近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深化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形成内外一体化新格局。在这个新的发展机遇下,我希望探索文化交流的渠道,共同发掘更多机遇。

二段:

如今我们正处于大浪淘沙中。不断进步和创新,尤其在科技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平台来进行传播和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就是我们一份可尝试和探索的新机遇。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我认为需要将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认识转化为合作方式。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处于相互交融与互相塑造互相影响的漫长过程当中,这需要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让文化的交流更加顺畅。

三段:

实现文化交流,需要依靠“产业链”上的合作关系。同时,对于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也需要加强对一些比较知名的企业以及领先的技术构成一个话题。对于文化形态的发展,需要将其融入到实际的商业操作中,加速推进我们的市场推广。此外,还需要注重合法的保护,以此来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加健康。

四段: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期待着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助力推动更多的高品质文化产品的崛起。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市场趋于完善,企业间的合作与发展呈现出共同而和谐的关系,我们应努力向这个方向前进。

五段:

总之,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不停地学习去具备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与思考,让我们抱着一颗开放、包容、拥抱差异的心态,去探索现代化的文化总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推进,将对于文化交流这样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而我们也需要去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三

20××学年第二学期,经开区“导学单”专题研修举办了听课、讲座、现场展示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展示了精心准备的课堂,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收获良多。

夏彬蔚老师执教的《绝招》尤其让我记忆深刻。夏老师跟我是同一批成功考进文教体局,然后分到不同的小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转眼间,三年时间已匆匆走过。现在,她站台上,我坐台下。看着当时一起面对考试的“战友”现在已经成长,我为她高兴,也为自己感到焦虑。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现在可以从她的身上学到很多。一篇课文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可以教学。《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则更为自由、丰富。夏老师结合导学单,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成功地完成教学。她以略读导语为导向,避免教学内容冗长。再利用表格,清晰明了地梳理文章脉络,概括课文大意。

利用“你最佩服谁的绝招”这个问题顺势抓住三胖展示绝招的动词,进行体会、感悟,学生很自然感受到动作描写的重要与精彩。然后深入了解小柱子第二次绝招的厉害之处,明白只有刻苦练习才能获得绝招的道理。最后,她提示学生发现文章在描写绝招时丰富的提示语及准确的动词的.特点,并利用这个特点进行练笔。练笔一共有三层,分别为一星、两星、三星,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和完成。教师更鼓励孩子越级挑战,瞬间孩子对练笔充满了兴趣。有些孩子三道题都做了!在全班交流中,孩子都有意识的模仿课文中的特点进行练笔,较为生动。整堂课教学脉络清晰,结构合理,教师仪态大方,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

我想,他人的进步是我学习的方向。反思入职以来的三年,我有许多不足,也有许多成长。相信通过经开区的不断培训和培养,我会获得进一步的成长。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更加印证了改革开放政策适应民情、适应国情、适应世情。要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就亟需更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深深地感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改革开放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就是新一次改革开放的伟大尝试和实践,如今,大湾区建设已经吹响号角,这艘改革开放的巨大航轮已经起航,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为三大合作支撑,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沿着既定轨道和目标前进。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五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三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大湾区建设中,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挥高新技术优势,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智力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大湾区也应加强环保与文化建设,保护自然生态,促进文化交流。

其次,要实现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国际市场的合作。从经济角度出发,大湾区应借鉴不同城市的优势与互补性,构建起互不侵犯的开放性平台,让城市发展更具有“价值主张”。与此同时,大湾区应积极参与全球市场,通过“走出去”,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和外企,为大湾区带来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第三,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国两制”发展理念,通力协作,互利共赢。当前,大湾区协作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制约,需要协调三地人才、制度、资源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大湾区应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强与国内外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推动三地更加紧密的融合与合作。

第四,要践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在大湾区建设中,应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环保水平,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造福民众。此外,也应重视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和谐。

最后,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实现大湾区的和平共处。这涉及到不同城市的信任和沟通,既包括对公正正直的评价,也应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只有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下,粤港澳大湾区才能实现稳健有序的发展。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强化多元化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化“一国两制”、践行“人民至上”和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的基础上,大湾区才能真正实现长足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六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意义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依托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深化大湾区与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大湾区对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简介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area,缩写:thegreaterbayarea(gba)),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条件优越,“三面环山,三江汇聚”,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广阔海域面。经济腹地广阔,泛珠三角区域拥有全国约1/5的国土面积、1/3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截至12月,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达8617.19万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大决策,是国家战略,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通信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机产业、机器人产业以及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截至2022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gdp达到12.63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七

大湾区全称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总共9个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粤港澳大湾区”从学术界的讨论到地方政策的考量,再到国家战略的提出,历时20余年。

1994年,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提出,对标旧金山,建设深港湾区。二十一世纪初,广州率先提出依托南沙港,对标东京湾区。

扩展资料:

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独特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金融、生态环保及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携手打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支持粤港澳共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联手“走出去”,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更好发挥归侨侨眷纽带作用,推动大湾区在国家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粤港澳合作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并复制推广成功经验。推进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八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试验田。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有幸参观了粤港澳大湾区,并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心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现和心得体会。

第一段:粤港澳大湾区无处不在的活力与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地方。我深刻感受到了大湾区各城市的蓬勃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氛围。无论是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广州的商业中心、还是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每个城市都在不断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热点投资地。这种活力和创新精神,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

第二段: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生活与文化多样性

除了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优质生活和文化资源。无论是广州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圳的年轻时尚、还是澳门的葡萄牙风情,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我在大湾区的旅行中,品尝了各种美食,欣赏了精彩的演出,感受到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这样的丰富多样性,让我对粤港澳大湾区充满了向往和喜爱。

第三段: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便捷与互联互通

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便捷程度令人称赞。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各种交通方式都十分便利。通过高速铁路,我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到达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城市。而且,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推进一体化交通网络的建设,未来的大湾区还将建设更多的桥梁和隧道,加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联互通。这种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大湾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

第四段: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参观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环保措施的实施,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绿地的建设和交通排放的限制等。大湾区各城市都在积极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这种环保意识和实践,让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第五段: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与希望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无论是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还是环境保护,大湾区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我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果。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大湾区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惊喜和启发。我深深感受到了大湾区的活力与创新、优质生活与文化多样性、交通便捷与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项重大机遇,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综合治理。”我相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机遇和价值,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九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是指包括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内的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大湾区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最近,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我也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第二段:大湾区的独特性**

大湾区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大湾区将传统和现代相融合,融合了中西文化、民族风情和多元实践经验,兼具“国际化、现代化和科技化”三重优势。其次,大湾区拥有北京、上海等地没有的海洋生态及海上丝路的核心区位,擅长金融、创新科技、物流配送、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

**第三段: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湾区建设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空间。在现实意义方面,大湾区能够带动整个中国南部的经济发展,提高跨境合作和人民生活水平,构建更加开放、经济更加强劲和文化氛围更加活跃的城市群。在发展空间方面,大湾区的领先地位能够进一步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促进国际贸易体系和产业布局的改革调整。

**第四段: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大湾区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但同时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例如,协调发展不足、环保困境、创新能力欠缺等局限性。只有克服这些挑战,才能真正实现大湾区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段:展望未来**

在不那么久的未来,大湾区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相信大湾区的发展还将促进全国内贸体系的升级,为南方地区的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的福利。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湾区可以在各个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真正成为一个富庶、文明和和谐的地区。

总之,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之一,无论是在城市建设还是人民生活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我们也应该继续致力于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重要战略部署,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一个富庶、安全、繁荣、文明、和谐的地区,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十

旧金山湾位于美国西部,主要城市有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伯克利等,被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如果视其为一个经济体,在全球可排名第21位。谷歌、苹果、facebook、惠普、特斯拉等知名企业是旧金山湾科技力量的代表。湾区内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34所公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49所私立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十一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要把三地科技创新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和“燃点”,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大湾区建设的根本立足点。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连接,人文习惯风俗相近,而发展重点中心以及经济增长点各不相同,因此坚持协调发展有利于大湾区建设的健康、顺利、有效。近年来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国家、人民带来难以修复的影响,大湾区建设应当以绿色发展为宗旨,任何违背绿色发展、影响绿色发展的做法都应禁止。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当年依靠的就是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理优势,现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把粤港澳三地当做一个整体,切实把改革开放的大门开的更大,把改革开放的步子拉的更开。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大湾区的建设一定能让人民共享到发展的福祉,感受到发展的实惠,从而为了发展福祉而更加支持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十二

2019年2月18日,党中央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2019年3月8日,省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4月29—30日,本人参加了县委组织部举办的《规划纲要》培训班,听取了动员报告,学习了专题辅导课,还参加了局组织的专场讨论会,并作发言。通过深入学习,个人深有感触,我的体会是: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总书记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粤港澳三地的充分信任和殷殷嘱托,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深深地感到,《规划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强化学习,吃透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目标要求、具体举措,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参与到大湾区建设这个战略谋划之中,发挥自已的绵薄之力。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创新要素集聚。海丰,并没有列入大湾区的建设范围,然而,我县融入大湾区发展具有独到的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势。我县毗邻港澳,海上距离香港80海里,陆上距离深圳核心区也仅有100公里,区位优越。二是深汕特别合作优势。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在提速发展,对我县经济的带动已初显峥嵘。三是人和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在港澳同胞约有30多万人,赴深广等地发展的本县人更多,与大湾区联系极为紧密。四是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海丰生态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发展加速,建成一批供港基地,形成了北部休闲农业观光带,具有承接大湾区后方“菜篮子”和农业休闲观光的优势条件。作为农业人,要勇担责任,加强履责,立足优势,尽快完善修订规划,加快与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对接,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加快融入大湾区发展进程。

贯彻好《规划纲要》,关键在于举措,在于落实。作为办公室负责人,我认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长时期,必须紧紧围绕“三服务”职责,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服务中心。按照局党组关于“融湾”的工作要求,加快办公室服务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服务好局中心任务的运转,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人才建设。人才队伍是“融湾”建设的关键,要根据发展需求,做到引培结合,一方面,通过落实机构改革,在融合原有农办、农业、畜牧、海洋等各有关单位队伍的基础上,按照局的部署,抓好人才招引工作,进一步充实农业农村工作队伍;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能力。

三是发挥参谋决策作用。组织推动“融湾”深调研活动,为领导班子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十三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更是将粤港澳大湾区摆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的位置,意在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时代发展所驱,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性里程碑。

《纲要》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规划背景出发,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湾区的重大意义、以及其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从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打造我国世界级一流的城市群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推动广东经济往更高更快速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有着深刻的影响。

《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在细读《纲要》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感受到了中共中央深远的战略思维——祖国强大必须要发展,而发展离不开有实力的城市综合群。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中国有这样的实力和信心将这位于中国南部的第四个湾区建成、建好。每每想到祖国发展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共产党员,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为大家分享的3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感悟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感想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十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过认真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深深地感到,该《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通过学习,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实践延伸。

“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尝试和创举,这一伟大实践经过20余年的证明是正确的、英明的、符合历史和现实需要的。“一国两制”的实施,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成功抵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波及,并持续促进两地经济欣欣向荣。“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绝的政治魄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深刻内涵,必将促使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必将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辉煌,必将促进香港、澳门更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要把三地科技创新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和“燃点”,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大湾区建设的根本立足点。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连接,人文习惯风俗相近,而发展重点中心以及经济增长点各不相同,因此坚持协调发展有利于大湾区建设的健康、顺利、有效。近年来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国家、人民带来难以修复的影响,大湾区建设应当以绿色发展为宗旨,任何违背绿色发展、影响绿色发展的做法都应禁止。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当年依靠的就是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理优势,现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把粤港澳三地当做一个整体,切实把改革开放的大门开的更大,把改革开放的步子拉的更开。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大湾区的建设一定能让人民共享到发展的福祉,感受到发展的实惠,从而为了发展福祉而更加支持大湾区建设。

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更加印证了改革开放政策适应民情、适应国情、适应世情。要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就亟需更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开放。***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深深地感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改革开放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就是新一次改革开放的伟大尝试和实践,如今,大湾区建设已经吹响号角,这艘改革开放的巨大航轮已经起航,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为三大合作支撑,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沿着既定轨道和目标前进。

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可以说,“一带一路”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情怀,不仅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也让沿线国家受益。加快“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需要我国建立健全改革开放体系,完善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建好粤港澳大湾区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一带一路”建设更进一步的促进改革开放,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施展本领的广阔空间和宽广舞台。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十五

“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尝试和创举,这一伟大实践经过20余年的证明是正确的、英明的、符合历史和现实需要的。“一国两制”的实施,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成功抵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波及,并持续促进两地经济欣欣向荣。“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绝的政治魄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深刻内涵,必将促使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必将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辉煌,必将促进香港、澳门更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十六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创新发展的新实践,更是对“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的重要支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感悟3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

首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实践延伸。“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尝试和创举,这一伟大实践经过20余年的证明是正确的、英明的、符合历史潮流和现实需要的。“一国两制”的实施,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成功抵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波及,并持续促进两地经济欣欣向荣。“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绝的政治魄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深刻内涵,必将促使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必将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辉煌,必将促进香港、澳门更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要把三地科技创新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和“燃点”,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大湾区建设的根本立足点。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连接,人文习惯风俗相近,而发展重点中心以及经济增长点各不相同,因此坚持协调发展有利于大湾区建设的健康、顺利、有效。近年来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纲要》就一现实问题作为考虑全局的出发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粤港澳三区,体现了新发展的理念实践。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规划重点强调粤港澳三地要加强紧密合作,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区域广、领域多,港澳特区和广东的9个城市各自定位不同、发展情况不一,要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发挥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突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突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及最多的为发展、建设、合作和创新,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未来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重要工作,因地制宜地推进科技产业体制,促进创新发展,突出科学把握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各显所能,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形成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以及为大湾区人民营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面对这一重大机遇,广东要紧紧抓住,牢牢把握,尽最大努力继续发扬改革精神,推动改革再深入,让广东在国家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更是将粤港澳大湾区摆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的位置,意在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时代发展所驱,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性里程碑。

《纲要》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规划背景出发,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湾区的重大意义、以及其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从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打造我国世界级一流的城市群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推动广东经济往更高更快速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有着深刻的影响。

《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在细读《纲要》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感受到了中共中央深远的战略思维——祖国强大必须要发展,而发展离不开有实力的城市综合群。规划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中国有这样的实力和信心将这位于中国南部的第四个湾区建成、建好。每每想到祖国发展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共产党员,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十七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3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希望广东在改革开放上积极探索,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上勇立潮头,与港澳一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发挥优势,强化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深度参与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当前东莞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更事关东莞未来发展大局。作为生于东莞,长于东莞的基层干部,我深深地感到,东莞必须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所作为,而且也必须有所作为,才能在新一轮大城市群发展和竞争中“突围超车”。

发挥“人无我有”的地理优势,与广深全面立体对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到了重要位置,突出表现在珠江东西两岸的互联互通。道路壁垒打破以后,深圳的外溢资源绝大部分由东莞与惠州分享,转变为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共同分享。从客观层面看,东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存在部分被稀释的可能性。但是,从大格局上看,东莞的地理位置依然非常的特殊,中国只有5个一线城市,其中香港、广州、深圳包围着东莞,让东莞“左右逢源”。随着虎门大桥、虎门二桥、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深茂铁路、深中通道、深圳地铁延长线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通车,东莞在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等各个方面,与广深进行全面立体对接。这是广东省内任何一个普通地级市都不具备的地理优势。

发挥“人有我优”的制造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城市的制造业都各有优势,特别是佛山,“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与“有家就有佛山制造”可谓不分伯仲。伴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制造成本上升等客观因素制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大市的决胜之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都有所提及;其中在制造业转型方面重点提到,支持东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但在产业发展的定位方面,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对珠海、佛山的装备制造业定位在“先进”,而对“深圳、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定位在“世界级”。从实际情况来看,根据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来自东莞华为、oppo和vivo位居世界六大品牌行列。2018年,东莞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排在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之后,排名全国第五。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700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排名全省第一。市场主体突破115万户,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这是东莞制造业独有的优势,必须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利用好。

发挥“人优我特”的创新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从市场需求端开展应用型创新,市场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这方面能力非常突出,但却缺乏基础科学方面的创新。相比国内先进城市,从高校数量和质量来看,东莞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但在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的时代,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制高点所在。比如硅谷附近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芝加哥的阿贡国家实验室,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都为产业的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2007年,东莞前瞻性启动建设投资不菲的散裂中子源项目。如今,以这一大型科学装置为基础的面积45.7平方公里中子科学城正有序推进建设,集聚了散裂中子源、华为终端总部、中集智谷等,目前还在规划建设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等重大平台。从2018年起,东莞全面启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的建设,筛选出260个总投资逾3600亿元的入库科技项目。以散裂中子源为依托,东莞与深圳从道路交通、科学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打造国内顶尖的“全链条”创新集群,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些国内独有的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是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发展,不单单是因为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新和奋斗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特色,融入东莞的血脉。展望未来,东莞只有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明确城市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解决新时代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十八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2019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我们坚信,香港、澳门一定能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进步、一定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这与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内容是一致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许多重大部署、重大任务都与我们的工作密切相关。

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认识,凝聚共识,深刻掌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全面系统掌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严格按照上级单位有关要求,奋发有为,积极主动投身到大湾区建设当中。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十九

身处广州,虽正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但若是想了解大湾区及改革开放最新成果的话,还是得到深圳去看看。在此之前,就得对所在地有个大致的了解。

深圳,可以说是中国的南大门,处于世界发展的前沿位置,而更重要的是,深圳是首个经济特区,意义不凡。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所便设立于此,由此可以看出深圳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大有取广州而代之的势头。

世界有四大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前三者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法律体系”共存区域,建设难度不是我这种小孩子目前可以想见的,但也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共存区,中国其他地区是无法与之比拟的,建成后将提供丰富的经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源泉,更为中华民族重新走上历史舞台的前列提供支撑,就如同深圳这个原先的小渔村长成中国经济支柱一般。

大湾区涉及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我有点迷茫,不知道该选取哪些东西作为重点来阐述,因为实在是太多比较复杂却包含深意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司法、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区域协调、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资源等等,太过多,不好讲。

大湾区虽然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然而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其中政府在其中需要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仍旧需要发扬改革开放打造深圳的那种敢打敢拼、不服输的精神,还得有统筹各方的谋略。不同其他三个湾区自身可以快速发展、高度创新的,其他三个湾区所在地政府并没有发挥多少主导作用,大多都是靠湾区本身进行自动调度,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复杂情况决定了必须要有政府在这过程中必须要起到积极协调、引领的作用这一现实。

全球经济湾区的特点主要有高度开放、创新引领、区域融合、宜居宜业四个特点,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物质基础,但从经济体量和发展条件上来讲,集经济实力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扎实五大优势,但是湾区内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要素流通问题、资源配置、协同合作、龙头之争等问题仍旧突出,这些将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最大挑战。

大湾区内最内核的环节还是要在年轻一代展开,科技创新及文化创新的未来都取决于年轻人,少年强,则国强。然而三地青年的交流却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偏见与隔阂,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应对此,湾区三地政府及优秀企业带头创造一些便于年轻人交流的注入青年营、交换生项目等,逐步打造具有连接、跨界、创新能力的人才,打造青年计划。在这方面,要倡导导师团、主题活动这两点对青年人才进行定向培养授课,目的在于使青少年不断交流,更是在于营造合作融合的湾区文化,不断推广。

粤港澳大湾区还需要注重科研创新及成果产出。在此,需要特别提及香港,港府内全球百强大学占据四家,科研创新能力极强,需要向美国硅谷学习借鉴经验,硅谷的成功在于建立了以科技创新产业所需要的生态体系,这其中就有大学的重要作用,以高校为核心,打造企业高校联动的格局。建立企业-高校问题导向机制,企业有技术及其他问题,可以直达高校,省去中间环节,学以致用,高校便捷,互惠互利共赢。

其他各方面的问题,恕我无力,无法向内深入考察。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二十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出台指明珠三角未来发展的方向,增加与港澳的协同发展能力,辐射到粤北地区,缩小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一个愿景,七大重点,四项措施”。“一个中心”,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七大重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个重点领域。“四项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

《规划纲要》的总体与***到广东考察的讲话一脉相承,令人鼓舞。作为从粤北来到广州工作的同志,能够深刻感受到珠三角与粤北乃至广东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温差”和“落差”。虽然广东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前列,但与浙江、江苏等地相比,省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为突出,如果不解决这种矛盾,就很可能出现“木桶效应”,被短板制约了广东整体的发展。***总书记在考察中提到,要提高广东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这为广东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指明了方向。此次《规划纲要》的出台,对广东来说,能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全省尤其是东西北部的地区的辐射效应,通过生态经济链条带动各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全省经济、文化水平更上一层,为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打好基础,彻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二十一

身处广州,虽正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但若是想了解大湾区及改革开放最新成果的话,还是得到深圳去看看。在此之前,就得对所在地有个大致的了解。

深圳,可以说是中国的南大门,处于世界发展的前沿位置,而更重要的是,深圳是首个经济特区,意义不凡。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所便设立于此,由此可以看出深圳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大有取广州而代之的势头。

世界有四大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前三者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法律体系”共存区域,建设难度不是我这种小孩子目前可以想见的,但也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共存区,中国其他地区是无法与之比拟的,建成后将提供丰富的经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源泉,更为中华民族重新走上历史舞台的前列提供支撑,就如同深圳这个原先的小渔村长成中国经济支柱一般。

大湾区涉及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我有点迷茫,不知道该选取哪些东西作为重点来阐述,因为实在是太多比较复杂却包含深意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司法、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区域协调、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资源等等,太过多,不好讲。

大湾区虽然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然而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其中政府在其中需要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仍旧需要发扬改革开放打造深圳的那种敢打敢拼、不服输的精神,还得有统筹各方的谋略。不同其他三个湾区自身可以快速发展、高度创新的,其他三个湾区所在地政府并没有发挥多少主导作用,大多都是靠湾区本身进行自动调度,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复杂情况决定了必须要有政府在这过程中必须要起到积极协调、引领的作用这一现实。

全球经济湾区的特点主要有高度开放、创新引领、区域融合、宜居宜业四个特点,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物质基础,但从经济体量和发展条件上来讲,集经济实力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扎实五大优势,但是湾区内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差异,要素流通问题、资源配置、协同合作、龙头之争等问题仍旧突出,这些将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最大挑战。

大湾区内最内核的环节还是要在年轻一代展开,科技创新及文化创新的未来都取决于年轻人,少年强,则国强。然而三地青年的交流却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偏见与隔阂,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应对此,湾区三地政府及优秀企业带头创造一些便于年轻人交流的注入青年营、交换生项目等,逐步打造具有连接、跨界、创新能力的人才,打造青年计划。在这方面,要倡导导师团、主题活动这两点对青年人才进行定向培养授课,目的在于使青少年不断交流,更是在于营造合作融合的湾区文化,不断推广。

粤港澳大湾区还需要注重科研创新及成果产出。在此,需要特别提及香港,港府内全球百强大学占据四家,科研创新能力极强,需要向美国硅谷学习借鉴经验,硅谷的成功在于建立了以科技创新产业所需要的生态体系,这其中就有大学的重要作用,以高校为核心,打造企业高校联动的格局。建立企业-高校问题导向机制,企业有技术及其他问题,可以直达高校,省去中间环节,学以致用,高校便捷,互惠互利共赢。

其他各方面的问题,恕我无力,无法向内深入考察。

【篇二】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

2019年2月18日,党中央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2019年3月8日,省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4月29—30日,本人参加了县委组织部举办的《规划纲要》培训班,听取了动员报告,学习了专题辅导课,还参加了局组织的专场讨论会,并作发言。通过深入学习,个人深有感触,我的体会是: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粤港澳三地的充分信任和殷殷嘱托,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深深地感到,《规划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强化学习,吃透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目标要求、具体举措,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参与到大湾区建设这个战略谋划之中,发挥自已的绵薄之力。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创新要素集聚。海丰,并没有列入大湾区的建设范围,然而,我县融入大湾区发展具有独到的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势。我县毗邻港澳,海上距离香港80海里,陆上距离深圳核心区也仅有100公里,区位优越。二是深汕特别合作优势。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在提速发展,对我县经济的带动已初显峥嵘。三是人和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在港澳同胞约有30多万人,赴深广等地发展的本县人更多,与大湾区联系极为紧密。四是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海丰生态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发展加速,建成一批供港基地,形成了北部休闲农业观光带,具有承接大湾区后方“菜篮子”和农业休闲观光的优势条件。作为农业人,要勇担责任,加强履责,立足优势,尽快完善修订规划,加快与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对接,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加快融入大湾区发展进程。

贯彻好《规划纲要》,关键在于举措,在于落实。作为办公室负责人,我认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长时期,必须紧紧围绕“三服务”职责,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服务中心。按照局党组关于“融湾”的工作要求,加快办公室服务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服务好局中心任务的运转,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人才建设。人才队伍是“融湾”建设的关键,要根据发展需求,做到引培结合,一方面,通过落实机构改革,在融合原有农办、农业、畜牧、海洋等各有关单位队伍的基础上,按照局的部署,抓好人才招引工作,进一步充实农业农村工作队伍;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能力。

三是发挥参谋决策作用。组织推动“融湾”深调研活动,为领导班子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篇三】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2019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深化与内地互利合作。我们坚信,香港、澳门一定能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进步、一定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这与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内容是一致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许多重大部署、重大任务都与我们的工作密切相关。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认识,凝聚共识,深刻掌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全面系统掌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严格按照上级单位有关要求,奋发有为,积极主动投身到大湾区建设当中。

【篇四】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

2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

首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实践延伸。“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尝试和创举,这一伟大实践经过20余年的证明是正确的、英明的、符合历史潮流和现实需要的。“一国两制”的实施,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成功抵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波及,并持续促进两地经济欣欣向荣。“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绝的政治魄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深刻内涵,必将促使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必将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辉煌,必将促进香港、澳门更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要把三地科技创新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和“燃点”,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大湾区建设的根本立足点。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连接,人文习惯风俗相近,而发展重点中心以及经济增长点各不相同,因此坚持协调发展有利于大湾区建设的健康、顺利、有效。近年来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纲要》就一现实问题作为考虑全局的出发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粤港澳三区,体现了新发展的理念实践。

【篇五】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

近日,我阅读学习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18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发展规划纲要》,全篇分十一章,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原则是: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一国两制”,依法办事。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我们坚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干部群众的携手同心、奋发进取、共同努力下,按照《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贯彻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定能如期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篇六】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3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希望广东在改革开放上积极探索,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上勇立潮头,与港澳一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发挥优势,强化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深度参与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当前东莞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更事关东莞未来发展大局。作为生于东莞,长于东莞的基层干部,我深深地感到,东莞必须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所作为,而且也必须有所作为,才能在新一轮大城市群发展和竞争中“突围超车”。

发挥“人无我有”的地理优势,与广深全面立体对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到了重要位置,突出表现在珠江东西两岸的互联互通。道路壁垒打破以后,深圳的外溢资源绝大部分由东莞与惠州分享,转变为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共同分享。从客观层面看,东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存在部分被稀释的可能性。但是,从大格局上看,东莞的地理位置依然非常的特殊,中国只有5个一线城市,其中香港、广州、深圳包围着东莞,让东莞“左右逢源”。随着虎门大桥、虎门二桥、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深茂铁路、深中通道、深圳地铁延长线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通车,东莞在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等各个方面,与广深进行全面立体对接。这是广东省内任何一个普通地级市都不具备的地理优势。

发挥“人有我优”的制造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城市的制造业都各有优势,特别是佛山,“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与“有家就有佛山制造”可谓不分伯仲。伴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制造成本上升等客观因素制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大市的决胜之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都有所提及;其中在制造业转型方面重点提到,支持东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但在产业发展的定位方面,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对珠海、佛山的装备制造业定位在“先进”,而对“深圳、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定位在“世界级”。从实际情况来看,根据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来自东莞华为、oppo和vivo位居世界六大品牌行列。2018年,东莞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排在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之后,排名全国第五。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700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排名全省第一。市场主体突破115万户,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这是东莞制造业独有的优势,必须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利用好。

发挥“人优我特”的创新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从市场需求端开展应用型创新,市场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这方面能力非常突出,但却缺乏基础科学方面的创新。相比国内先进城市,从高校数量和质量来看,东莞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但在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的时代,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制高点所在。比如硅谷附近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芝加哥的阿贡国家实验室,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都为产业的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2007年,东莞前瞻性启动建设投资不菲的散裂中子源项目。如今,以这一大型科学装置为基础的面积45.7平方公里中子科学城正有序推进建设,集聚了散裂中子源、华为终端总部、中集智谷等,目前还在规划建设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等重大平台。从2018年起,东莞全面启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的建设,筛选出260个总投资逾3600亿元的入库科技项目。以散裂中子源为依托,东莞与深圳从道路交通、科学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打造国内顶尖的“全链条”创新集群,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些国内独有的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是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发展,不单单是因为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新和奋斗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特色,融入东莞的血脉。展望未来,东莞只有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明确城市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解决新时代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篇七】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

近日,我阅读学习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18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发展规划纲要》,全篇分十一章,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原则是: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一国两制”,依法办事。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我们坚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干部群众的携手同心、奋发进取、共同努力下,按照《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贯彻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定能如期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篇八】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出台指明珠三角未来发展的方向,增加与港澳的协同发展能力,辐射到粤北地区,缩小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一个愿景,七大重点,四项措施”。“一个中心”,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七大重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个重点领域。“四项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

《规划纲要》的总体与习近平到广东考察的讲话一脉相承,令人鼓舞。作为从粤北来到广州工作的同志,能够深刻感受到珠三角与粤北乃至广东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温差”和“落差”。虽然广东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前列,但与浙江、江苏等地相比,省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为突出,如果不解决这种矛盾,就很可能出现“木桶效应”,被短板制约了广东整体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提到,要提高广东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这为广东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指明了方向。此次《规划纲要》的出台,对广东来说,能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全省尤其是东西北部的地区的辐射效应,通过生态经济链条带动各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全省经济、文化水平更上一层,为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打好基础,彻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九】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心得体会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出台指明珠三角未来发展的方向,增加与港澳的协同发展能力,辐射到粤北地区,缩小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一个愿景,七大重点,四项措施”。“一个中心”,就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个愿景”,就是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示范。“七大重点”,就是明确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个重点领域。“四项措施”,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重点工作、防范化解风险、扩大社会参与。

《规划纲要》的总体与习近平到广东考察的讲话一脉相承,令人鼓舞。作为从粤北来到广州工作的同志,能够深刻感受到珠三角与粤北乃至广东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温差”和“落差”。虽然广东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前列,但与浙江、江苏等地相比,省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为突出,如果不解决这种矛盾,就很可能出现“木桶效应”,被短板制约了广东整体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提到,要提高广东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这为广东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指明了方向。此次《规划纲要》的出台,对广东来说,能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全省尤其是东西北部的地区的辐射效应,通过生态经济链条带动各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全省经济、文化水平更上一层,为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打好基础,彻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协议篇二十二

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公开强调“树立正确党史观”,听后如沐春光、提振干劲。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学好党史,不忘来时路,才能接续奋斗新时代。

学好党史,要善于感知党的奋斗历程。从1921年的南湖起锚扬帆到领兵走上井冈山;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开始史诗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取得艰苦卓绝的抗战伟大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迈上改革开放的伟大新征程……党的一百年,风雨兼程。对广大党员而言,追寻党走过的足迹,探访党历经的故事,必须把党史视若指引我们奋勇前行的“灯塔”。而党在实践探索中出现的挫折与失误,更是一部警示录,时刻引以为戒,把正确立场、观点、方法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做合格党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学好党史,要善于学习党的历史基本著作。现今,市面上叙述党史的书籍很多,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碰撞交锋。广大党员要选读严肃的、严谨的党史基本著作,潜心研读文献资料,把学好党史作为最基本的党性要求,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不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不漫无目的、断章取义。发扬认真精神、吃苦精神,做到学不深透不放过、学不精通不罢休,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准确把握党史发展历程,准确把握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加深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理解。

学好党史,要善于汲取党的丰富营养。广大党员应把党史作为最好的营养剂,努力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一百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党经受了风风雨雨的考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胜利也有挫折,有经验也有教训,内容极其丰富。学好党的历史,从中汲取各种营养,使其成为我们做好现实工作的动力、路径和方法。通过学习与思考,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把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智慧、解决问题的本领。

读史明智,以史鉴今。广大党员要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时刻不忘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精神追求,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嘉兴南湖上的一叶扁舟,到‘中国梦’的巍巍巨轮,一百年风雨兼程,沧桑巨变,成就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建设史。”戴凌晖说:“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成为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激励着我不忘从警初心,扎根社区21年。回首来时路,无怨无悔;展望新征程,信心满怀。我将继续砥砺奋进,为建党100周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做到以史为师、汲取营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用科学理论指导伟大实践,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胡晓表示:“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在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的重要训词精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坚决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时刻保持人民警察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努力以维护南沙安全稳定的新业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三)

一百年前,在嘉兴的一叶扁舟上,一代年轻人对中国人民立下了庄重的誓言。百年后的今天,在第一个百年计划圆满完成的今天,党对国家和人民的庄严承诺的交接棒也已传递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手中。生逢其时,不负时代;天降大任,不辱使命。我将从忠诚中汲取奋进前行的磅礴力量,不畏浮云,击水中流,在第二个百年计划中,书写属于这代共产党员的芳华。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历史伟业,梦圆今朝。近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出自平凡。在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用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事迹。从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到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再到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他们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让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贫困的角落。可学者多矣!青年干部要对照先进楷模,从楷模的身上汲取信仰的力量、奉献的力量、实干的力量,让楷模之光洒满青年人的奋进之路。

以信仰照亮青春,坚定信念、永葆本色,争做如磐、使命在肩的排头兵。毛相林43年不改使命,铸就了下庄精神;刘虎身患重疾,也要让百姓喝上安全水;张桂梅扎根边疆40余年,身患绝症,也要拖着病体坚守三尺讲台他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执著,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忠诚之歌。忠者也,一其心之谓也。忠诚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青年干部要把对党忠诚刻在心中、渗入血脉、融入灵魂,要时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把忠诚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落实到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坚守中,一辈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忘、牢记使命,把对党的坚定忠诚融入到伟大的复兴梦中。

以奉献书写不凡,牢记使命、矢志奋斗,争做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模范兵。张小娟遍访全县208个村所有贫困户,被干部群众称为群众知心人;夏森把艰苦留给自己,成就贫困学子的大学梦;黄文秀放弃大城市高薪,主动请缨一线,为扶贫献出生命他们以奉献人民、无私忘我的精神,为中国减贫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奉献是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青年干部要时刻饱含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做好每一件利民之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以实干笃定前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争做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勤务兵。白晶莹探索刺绣脱贫,为村民开拓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李玉每年280多天奔波,用科技助力脱贫;赵亚夫40年不忘,促成科技兴农;姜仕坤用生命探索脱贫道路,引领山地发展他们以实干姿态,持续奋斗,创造出人间奇迹。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发起冲锋的第一年,我们没有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广大青年干部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拼劲、干劲、闯劲,攻克一个个难关,迈过一道道沟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倾泻向人怀抱尽,忠诚为国始终忧。”翻开百年党史,是一段段充满艰辛困苦的奋斗历程、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感人故事,这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革命先烈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为我们创造出今天的和平,我们又有何种理由为今天的忙碌、辛苦来开脱。在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前,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必须牢记党员身份,传承红色基因,响应集团公司二次创业的号召,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投身公司高质量发展浪潮,在前进的路上蹄疾步稳、勇毅而行,为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供应商贡献力量。

今年三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这是党中央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的重要举措,为全面落实党委(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根本遵循。
党要管党,管党必须从严。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既是政治保障,也是政治引领。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是完善党内法规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正风反腐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还不同程度存在,党内还有一些同志的政治思想不纯、作风不正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并不少见。所以,全党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严格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贯彻执行,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革新、自我完善。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必须按照《规定》要求,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全党理想信念,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以强有力反腐倡廉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关键是落实好一把手的责任。一把手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把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体现在日常管理监督中,通过抓早抓小、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使党员干部习惯在纪律约束下工作和生活。党委书记要自觉把监督作为分内之事,当好第一责任人,体现严管厚爱,对本地区本单位政治生态负责。同时要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把责任传导给所有班子成员,压给下一级的书记,把责任一级级落实到底。党委(党组)其他成员要协助好书,履行“一岗双责”,把分管的业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同部署、同落实。
各级纪委监委要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履行好党章赋予纪委的监督职责,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当好政治生态的护林员。履行好“两个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规定》的自觉性坚定性,扭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抓住党委(党组)这个关键主体,把责任落到实处,制定细化党建责任清单,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身上,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引领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到我们医学院,学院党委是主体责任,书记抓,抓书记,各基层党组织要有看齐意识,紧跟学院党委的步伐,同频共振,上下同欲者胜,上下齐心者胜,共同把学院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落到实处。具体要抓好日常监管,全学院把“两学一做”常态化,深化和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强化思政教育,高举立德树人旗帜,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今年,我局已多传达学习岳阳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若干意见》及岳阳市委政法委和市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两个维护”大讨论活动的通知》。全市开展了“两个维护”的学习讨论,并且要求干部职工结合当前工作,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维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实现富民强市,共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我就学习“两个维护”有三点体会:

一、“两个维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涵义。“民不患贫而患不均”,公平正义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全运行,关系到社会成员内心的平衡,关系到社会和市场环境的优劣,关系到社会成员对未来的预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精神支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我国社会贫富悬殊日益明显;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复杂尖锐;群众个体价值、人的尊严也日益彰显;维护公平正义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心声;成为创造活力、安定团结的关键所在。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曾动情地说过这样一段话:“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不可偏废。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保证稳定,构建和谐的前提,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保障。什么是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易炼红同志概括为“风清气正,秩序井然,和谐稳定,安居乐业”,这是我们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目标,也是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达到的理想境界,需要我们自觉维护、自觉营造、共建共享。

二、“两个维护”是践行“两个忠诚”的必然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民本岳阳”的创新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做到“两个维护”,可以帮助广大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找到表达利益诉求的正确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增加广大群众对社会的认同度,调动广大群众投身发展,回报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可以为广大群众投资创业和勤劳致富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小康;可以增强党员干部的公共意识、民本意识,进一步规范行政和执法行为,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减少行政成本和社会矛盾;可以优化经济环境,推动全市更好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由此不难看出,“两个维护”是解决制约临湘科学发展深层次问题的一剂“良方”,是践行“两个忠诚”和“三更”要求的必然体现,是实现临湘商务和谐崛起的坚强保障。

三、“两个维护”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然选择。社会作为一台复杂的机器,最醒目的部分就是政府部门。在维护公平正义,维护公共秩序过程中,政府部门是既是“裁判员”,也是示范者,地位举足轻重。我们统计系统行政执法在公正廉洁执法方面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执法不公开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但损害了公平正义,影响了公共秩序,而且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正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两个维护”就是要以提高执法公信力为目标,以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公正廉洁执法的长效机制,全面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营造公正高效执法环境。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两个维护”的重大意义,增强践行“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将“两个维护”大讨论活动抓好。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一文中提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诚然,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结底在于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一心为民的“人民银行”,通过存入“方法”“知识”“善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存入方法,置换工作经验,做心系群众的好干部。对于初入基层的“职场小白”来说,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导致在处理群众问题时方法不当、效率不高。说话做事态度太过直白,不懂权衡利弊、顾全大局,导致工作进展不顺、推动不力,群众满意度不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听百家言,闻百家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与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多听、多走、多看、多思,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凡事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置顶,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积累处理干群关系的方法和经验,厚实人生阅历。

存入知识,置换政治涵养,做信念坚定的好干部。存知识便是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长期学习的意识,坚持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切不可认为理论是并无大用的“花架子”。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可以涵养党员的政治定力、筑牢党员干部的信念根基,帮助党员及时清除思想顽疾,校准思想偏差,避免其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做一名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忠诚担当的共产党员。

存入善心,置换理解包容,做善解人意的好干部。所谓存善心就是要和群众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基层党员干部要善于观察群众的生活百态,及时准确掌握群众的生活状况,对待群众问题不能摆出一副不置可否、模棱两可的态度。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同理心,要懂得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仅要对群众进行物质方面关心,还要及时给予群众一定的人文关怀。要在情为民所系中为民办事,在权为民所用中为民排忧,在利为民所谋中为民解难,用包容与理解、实干与担当置换人民群众的信任感、归属感、认同感,为有效推进基层各项工作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人民银行”当为人民,党员干部要有效利用理论学习和实践服务的机会,及时存储工作经验、坚定理想信念和厚实群众基础,在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实干中淬炼担当品质,做心系群众、信念坚定、善解人意的人民好公仆。

1、对《党内监督条例》的认识党内监督不是一个新问题,党内制定一个党内监督的规范性文件,是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党内外强烈的呼声。首先,制定这个条例是全面推进党建工作的需要。

十六大精神指出,要把我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个条例的制定,表明我们党在制度建设上有了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

其次,制定这个条例是我们严肃党的纪律、强化监督制约体制的需要。在我们党的建设中,要提高全党的整体素质,要规范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领导行为,要保持党的先进性,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现党的自觉性和组织的监督制约相统一,要在全党提高自身自觉性的基础上,依法治党。

第三,制定党内监督条例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迫切需要。目前,我们党内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形势还很严峻,党风不正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原因不外乎体制上的弊端、监督不力和纪律松弛这些方面。这个文件的出台,是我们党风建设的需要,是制度建设的需要,是反腐倡廉的需要。

党内监督不是一个新问题,党内监督条例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领导机制和执政方式有了新的进展的情况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深化党的执政效率的历史性和必然性的产物。

从我党来讲,特别是执政以后,重视党内监督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各代党的领导人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指出要加强党内思想教育,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做出适当规定,便于对党组织和党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党的十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提高完善党内监督和制定党内监督条例的决定。监督条例的出台,顺应新时期下党的建设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对加强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经过修订以后,内容更加全面和具体,本着“三个代表”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结合了新的形势,坚决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把我们党以往纪律处分方面的一些规定进一步条例化、规范化、具体化。新的条例经过实践并修改以后,对违纪的界限更加清晰,违纪的定性更加准确。

明确指出了作为一个党员,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该知道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如果做了不该做的,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新条例中,很多条款注意了和法律法规的衔接,避免在操作中出现矛盾和抵触。如涉及到“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对失职、渎职人员的认定,都考虑到国家法律的规定,并具体明确了违反党纪后接受处分的流程以及纪律处分和法律制裁之间的界限和操作规程,使纪律处分条例条例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条例坚持了从严治党,党员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针对社会反响严惩的一些违纪行为,如党员从事有偿服务、重婚、包养情妇等行为,从严从重处理。但条例同时注重保护每一个普通党员的权利,强调在定性量纪上对党员的处理要定性准确、证据充实,从事实出发,办成铁案,强调在程序上保护受处分党员的民主权利,不允许任何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和批准,对于扩大党内民主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建党100周年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我常心潮起伏,激情澎湃!我为何如此激动?我的脑海时时常浮现出一个又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我的视线充满着党团干部为人民忘我工作、举功尽瘁的影像……我为党的有这么多优秀党员,有这么多好干部,有这么坚强的基层组织而激动!

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刚刚进入__广播电视总台工作,尽管我没能够参与抗震救灾一线的直接报道,但我的思想感情,时刻跟随着灾区人民的不幸和一线记者的忘我精神在奔涌。__卫视记者王俊是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接到前往汶川报道的任务,她有过犹豫,因为一次意外的车祸已经让孩子没有了爸爸,她不能确定到这次去汶川会不会让孩子再失去唯一的妈妈,但是强忍着不舍,亲亲孩子稚嫩的小脸,她和我的众多同事们毅然踏上了救灾报道征程。

在反复崩塌的毁损山路上,在险滩激流的冲锋舟上,在令人揪心的抢救现场,在余震不断的每一处灾区险境,他们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在第一时间将一条条灾情信息、一个个救灾现场的实况传递给全国人民,传递给全世界。

也许你要问:他们难道不害怕吗?不,他们有过胆怯,有过无助,他们有过交通、通讯全部中断以为再也回不来的时刻,甚至互留遗言,那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奔赴前线?是什么情感竟然可以超越亲情让人倍感温暖?在抗震救灾报告会上,王俊说:“作为中共党员,我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用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2015年我很幸运地进入共青团__省委机关工作,成为一名共青团干。领导的亲切,同事的热情,青年人的可爱,让我迅速融入这个朝气蓬勃,年轻奋进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间,我每天学习着,每天收获着:

团省委机关,我们共同的大家庭,一个几十人的团队高举着“团结青年跟党走”的旗帜,从青年到学联,从城市到乡村,从青年创业到大学生就业,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案到“共青求是大讲堂”,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代表着最广大青年的根本利益,凝聚着广大青年的赤诚之心。

我为何如此激动?因为我记得广州亚运会青年志愿者灿烂的笑脸,我记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周新武为基层事业献出36岁宝贵生命的义薄云天,我记得团省委三万工作队顶烈日、踏泥泞不辞辛苦地奔走在地头田间。

我为何如此激动?因为我记得“田园小康”为广大农村创业青年送去的温暖,我记得__省第二届慈善晚宴上各界人士纷纷解囊的慷慨瞬间,我记得荆楚青年心向党,团省委一声号召,十万青年重走大别山!

我为何如此激动?在母亲的100华诞之际,我们党正在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旗帜下迈出新步伐。回顾这艰难的100年,从任人宰割、一盘散沙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千疮百孔、积贫积弱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灾难深重的百年沉沦到踏上民族复兴的腾飞之路,我们党正带领中国人民书写着人类历史上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壮美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四史”是一以贯之的党的思想史、实践史,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四史”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

战疫以来取得的各项成果,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也离不开一线所有同志的努力。党员同志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斗争,以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为战疫斗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思想的指引,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思想引领要明确的是,温故而知新,吸取历史经验,才能把握历史大势,才能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不断前进。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伟大的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即便历史事件会定格在过去,历史精神却是“永恒的”,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年初的这场疫情,让所有人猝不及防。

仅仅三个月的时间,疫情从出现到爆发到蔓延,面临着这场大考,不同国家交出了一份截然不同的答卷。各地采取“一级响应”后,如何能保证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答案是,在最危难的时刻,共产党员先上。在未知的风险之前,他们英勇无畏,这便是(百味书屋)对初心和使命最好的践行。不管是医护人员,科研人员,教职人员,还是基层各个岗位上坚守的人,每个人都是英雄,这才是真正的“群体免疫”,一线的普通平凡人,为我们筑牢了这一道坚不可摧的保护屏。

这次疫情,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检验。成千上万个最美逆行者,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这种壮举深深感染了我,强化了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人人奋勇争先,将初心和使命牢记心头,并用实际行动去落实,才能传承历史,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实现新变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1788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