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4:11:22
最新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汇总17篇)
时间:2023-11-01 14:11:22     小编:XY字客

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写总结时,可以从时间顺序、重点突出、问题解决等角度入手。免费提供大量范文。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一

《庄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通过阅读这两本书,我深深体会到了古代哲人对人生、自然、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读《庄子 老子》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庄子的理解

庄子的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主张人应该遵循自然之道,追求自由自在的状态。他通过诸多寓言故事,以及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性和相对性的理解。庄子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无常而虚幻,提醒人们要超越名利之欲,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宁静。他还强调了顺其自然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要接受事物本来的面貌。通过读庄子的著作,我深刻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学会了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第三段:对老子的理解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他强调无为而治、顺势而为的生活方式。老子主张人应该回归自然,摆脱一切人为的规划和束缚。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为而自然地存在的,人也应该学会安于自己的本性,遵循自然之道。老子提出了非常著名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意味着真正的道无法被言语所表达。通过读老子的著作,我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道理,学会了顺应自然,不抗拒生活中的变化和困境。

第四段:两者的共同点与区别

庄子和老子的思想都强调了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宁静。他们都认为人生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而不是沉迷于功利和名利。然而,庄子更加注重于个体的思想转变和内心的修养,他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表达观点,逐渐引导人思考,试图让人们自觉地改变自己。而老子则更加抽象,他的思想更偏向于思辨,他提出了很多类似经典性的观点,需要读者通过后续的思考和体会去理解。对比之下,我更加偏爱庄子的写作风格,它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更容易引发共鸣。

第五段:总结与启示

通过读《庄子 老子》,我受益匪浅。庄子的寓言和老子的思辨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思想都是多维度的,既有对个体的启发,也有对社会伦理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我更加深入地体悟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同时,我也认识到要推崇自然对我有多重要,我会更加珍惜与自然的联系,学会顺其自然地生活。读《庄子 老子》不仅让我对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更多的自主和宁静。

以上就是我在读《庄子 老子》后的心得体会。古代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体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深入研究,更好地应用哲学智慧于实际生活中。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二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和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他们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和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老子和庄子的独特见解进行早读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也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深刻而智慧。在早读中,我读到了《道德经》中的许多经典段落和庄子的篇章。他们通过哲学思考来诠释“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和万物的本源。他们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但却是一切事物的源头,是人们应追求的至高境界。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本质和意义,超越了表面现象,更深入地探索生活的内涵。

其次,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原则,放下功利心和自我欲望,与自然保持和谐。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在竞争激烈和物欲盛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会追逐名利和物质,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而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人不应该过分追求功利的结果,而应该专注于个人修养和心灵的安宁。只有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

再次,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强调“逍遥游”。他们主张人们应该超越现实的限制和束缚,回归到本真的自我。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假象,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独立。通过早读,我了解到了他们饱含哲学思考的诗篇,如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庄子的“夫唯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些句子让我深刻反思了个人追求的真正目标和幸福的来源。

最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启示了我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认为生活是矛盾和斗争的现实,同时也是和谐和平静的存在。在早读中,我明白了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困难,而我们应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们。我们不能过于追求功利和名利,而应该放下心中的纷扰,真正体验生活的美好和意义。正如庄子的“道也者,不可见也,不可闻也”,真正的生活之道是无法言传的,只能通过自己的体验和领悟。

总之,通过对老子和庄子的早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他们的哲学思想不仅引导我们超越功利和物质的追逐,更告诫我们要把握好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我相信,通过对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找到生活的真正价值和快乐,同时也能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思考。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三

庄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在读完《庄子》和《老子》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思想和智慧所触动,得到了很多启发。本文将从对道的解读、内外修养的关系、自然观的转变、人生哲学的思考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于读《庄子 老子》的心得体会。

首先,经过阅读《庄子 老子》这两本哲学经典,我深刻理解到了道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性。庄子和老子都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本质和规律。庄子认为道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存在,超越了个人和事物的界限。而老子则将道比喻为一个河流,它包容了一切,却永远保持着自己的平衡和完整。读完他们的著作后,我意识到了道的深远意义,我们应该以道为指导,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衡,与天地万物相统一。

其次,庄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提出了内外修养的关系。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调整和修炼,才能真正实现对外界的应对和改变。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如果人能够放下欲望和私心,顺应天道,那么自然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而老子则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他认为只有保持谦逊和柔和的心态,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取得更好的结果。读完他们的著作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内心修炼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质和境界的重要性。

第三,庄子和老子的著作中还体现了对自然观的转变。他们认为自然是一个无尽的智慧和美好的源泉,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自然为师,从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庄子通过对花草鸟兽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而老子则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得出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同步发展。这种对自然的转变让我更加关注自然界的美丽和奥妙,也更加珍惜与自然的联系。

第四,庄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让我对人生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自我提升和心灵的升华。庄子主张“忧劳而不伐,好善而不荐”,他认为人应该以淡泊名利、修身齐家为目标,通过实践和涵养自己的心灵。而老子则提出“退而不败,进而不存”的思想,认为人应该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追求内心的超越和升华。读完他们的著作后,我对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意识到了物质追求的空虚和无意义,只有以心灵提升为目标,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最后,庄子和老子的著作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的思想和智慧渗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和老子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读完他们的著作后,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读完《庄子 老子》后,我对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和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他们的智慧和思想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我将以道为指引,通过内外修养,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同时,我也将以庄子和老子为榜样,追求内心的提升和心灵的升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为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优秀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四

庄子与老子都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主张自由自在地生活,发展了道家思想的极致;老子则提出了“道”作为宇宙的根本原理。他们的思想相辅相成,都对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方式提出了重要启示。

第二段:庄子与老子的生活态度

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宽容。他提倡追求自在自由的生活,无拘无束地发展个人独立的性格。他认为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摆脱曲直之分,达到内心自由,超越自我,回归自然。而老子则注重平和宽容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与自然相融合,诚实守信,不争不抢,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在。两位思想家都鼓励人们摆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第三段:庄子与老子的人生观

庄子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他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个体的生命应当与宇宙的运行相融合。他主张顺应自然,不勉强追求外在的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真实的自由和自在。庄子提出了“以无所求,入于无为”的人生观,强调放下功利心态,体会生命的本质,将内心与宇宙相通,达到真正的存在自由。而老子则强调相对的存在观,他认为存在即为非存在,一切皆为对立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只是自然之中的一个相对的角色。他主张顺应自然,保持谦虚的心态,不争不抢,善待自己和他人。

第四段:庄子与老子的社会观

庄子强调推崇人本主义,他认为人们应当秉持人道主义,对待他人宽容与友善,与人和睦相处。他主张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崇宾主平等,尊重每个人的存在和个性。而老子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社会观,认为领导者应当以无为的态度来安抚百姓,避免干预过度,让自然法则自然运行,社会自动调和。两位思想家都对人们的行为给予了寄托,提出了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的新方案。

第五段:庄子与老子的启示与现实意义

庄子与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瑰宝,他们的思想对人们的生活与处世方式提供了启示。庄子的自由自在、无我追求、以无所求的人生观可以让人们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老子的平和宽容、无为而治的社会观可以让人们与他人和睦相处、实现社会和谐。他们的思想给予了现实生活的指引,让人们改变目前功利、争斗的心态,以宽容与自在的态度面对人生与社会。

总结:庄子与老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他们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们的思想使人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不忘起码的人性和平和宽容,更加关注人类的深层次需求与内心的自由与自在。庄子老子的思想是传承千年的智慧,它们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迪与思考。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五

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大代表,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研读《道德经》和《庄子》,我深受启发,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并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第一段,我将谈到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无形无影的。庄子则认为道是超越人性的存在,是宇宙的原则和规律。通过研读他们的作品,我深刻体会到“道”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生活中,我们应当追寻“道”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第二段,我将探讨老子和庄子对于自然的看法。老子认为自然是永恒不变的,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庄子则认为人与自然并无区别,人的本质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通过研读他们的作品,我体悟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美好。

第三段,我将谈到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老子认为人生应当追求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庄子则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由而无拘束。通过研读他们的作品,我深度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生不仅仅是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修养与追求。只有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四段,我将讨论老子和庄子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思考。老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协调,不要争夺利益。庄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不要强加于人,不要压抑他人的个性。通过研读他们的作品,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进步。

第五段,我将总结并发表自己的个人体会。通过研读老子和庄子的作品,我深入了解了他们的思想,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实践生活中,我将以“道”为指引,追求人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助共进。我相信,在这样的追求与实践下,我能够过上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对于老子和庄子思想的体会和理解。他们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的思考和人生指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将他们的思想贯彻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其传承下去。

(注:本作品仅为模拟写作,不代表正式文体)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六

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老子庄子早读”这一活动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通过学习老庄哲学来启迪自己的智慧。我也加入了这个队伍,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早读,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早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庄哲学中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含义。传统的思维模式往往强调主动的行动和努力,但老庄哲学告诉我们,放下欲望,舍弃功利心,安静下来,顺其自然,即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理念对于我们现代人尤为重要,我们常常因为功利的心态而感到焦虑和压力,而如果能够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我们将能够更加自在和自由地生活。

其次,老庄哲学中的“道”的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老庄哲学的核心。道是宇宙的规律和法则,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存在。学习老庄哲学,就是在追求与道的契合,与宇宙相通。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通过追寻道,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实现自我超越。

然后,通过早读老庄经典,我深刻理解了老庄哲学中的自由意志观念。老子和庄子都非常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由。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受制于社会舆论和他人的评价,让自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而学习老庄哲学,让我更加自信和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最后,老庄哲学中的思辨精神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老子和庄子都是善于思考和质疑的哲学家,他们对于生命、世界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提出了深刻的思考。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我学会了怀疑权威,勇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辨精神可以帮助我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从而更加深化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综上所述,参加“老子庄子早读”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老庄哲学,我得到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新认识和体验。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让我在逆境中保持平静和自信,道的观念让我明白追求真实与自由的重要性,自由意志观念让我更加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思辨精神让我成为一个富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这些都是老庄哲学赋予我的宝贵财富,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七

庄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他们的著作被后世奉为经典,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不可忽视。通过学习和研究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庄子的思想让我明白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观念。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我们总是强调主动、努力和追求成功,但庄子告诉我们,有时候放下执着,顺其自然,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陷入竞争和焦虑之中,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成就,而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在的平和。

其次,庄子的“胸有成竹”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常常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容易陷入无尽的猜测和担心中。庄子告诉我们,要像一名画家一样,在心中构想好画面,然后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步骤一步步去实现。这种“胸有成竹”的思维方式让我更加淡定,无论是面对学业、工作还是人生的选择,都能够更加从容应对。

老子的思想让我对“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它是无所不在的,但又无形无物。通过倡导顺应自然、不能逆天命的道德观念,老子提出了一种诚实、宽容、谦虚的生活方式。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自然法则,顺势而为,同时也要保持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与大道相合,拥有美好的生活。

老子的“用兵之道,胜而不美”的思想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现在往往把成功与美化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取得辉煌的战绩才是最终目标。然而,老子告诉我们,战争虽然能够带来胜利,但带来的是毁灭和伤害。他呼吁人们要懂得克制和节制,追求和平而非战争。这种理念告诉我,成功并不一定非要通过竞争和战斗来实现,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和谐与理解,追求长久的和平。

最后,庄子和老子的思想都强调了“无我”和“物我一体”的观念。庄子认为,个体与整个宇宙是相互依存和联系的,我们应该放下狭隘的个人利益,与整个世界合为一体。而老子则强调了“无为”和“自然而然”的思想,告诉我们要抛弃自我中心的态度,顺应自然的规律。这些思想让我从个体的狭隘角度走出来,更加关注整个社会和大自然的发展。通过与自然融为一体,我感到更加平静满足,能够更好地关注他人,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他们的著作,我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我认识到,只有放下执着,顺应自然,融入整个宇宙,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幸福。因此,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充实的人生。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八

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修养起着深远的影响。在早读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它们深邃的智慧。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会守住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不要被外界的纷繁所扰乱。庄子则更进一步让我们明白,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然。早读的读书笔记逐渐成为我修身养性的助力,每天读书的过程也变得平和而愉悦。

二、自然与宇宙

老庄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之真理。早读中,我深感人类与自然的终究融为一体,而不应过度干扰自然的规律。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让我们明白,宇宙自有它的奥义和规律,我们应当顺从其中,与其相合而行。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自然无为的观点,让我们不要为功利而忙碌一生,而是要学会顺应宇宙的自然之道。

三、心灵的崇高

早读中,我深感老子庄子所倡导的心灵修养的崇高之处。老子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与包容的心态,善待他人并以心灵去感知万物的美好。庄子则告诉我们,要学会超脱关乎物质和社会的烦恼,而是要修炼内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些观点都让我不断反思和自省,思考自己的处世之道以及如何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四、道德与人性

老子庄子二人对于道德与人性的思考对于日常生活起着深远的影响。老子的“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只有坚持,没有放弃”告诉我们要遵循道德的准则、努力奋斗,不要轻言放弃。庄子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告诫我们要舍弃私欲和功利,追求真诚、善良和仁爱的品质。这对我而言,是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启发,让我重新审视和培养自己的品德与道德观。

五、生活与境界

通过早读,我不仅对老庄哲学的道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对待困境的新思路。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所困扰,而失去了对生活真正的感知和体验。而老庄哲学则告诉我们,尽量保持心灵的自由与超然,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这也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积累和功名的追求,而在于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早读是我思考人生意义和境界的重要途径,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面对和理解这个多彩而复杂的世界。

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刻而智慧,早读过程中它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迪与思考。仅仅几十分钟的早读,却深刻影响着我的整个一天。我希望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老庄哲学,将它们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之中,以更好地实现心灵的和谐与自由。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九

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位重要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古今中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关于生命、人性、社会等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通过研读《老子》和《庄子》,我对他们的思想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首先,老子思想中的“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之所以能够自然运行的法则。他将人们的行为与道的关系联系起来,指出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这使我明白了人们在生活中,不应该追逐名利,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放松。只有当我们顺应道的规律,并与宇宙合二为一,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其次,庄子思想中的“自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庄子提倡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认为人们应该尽量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追逐功名利禄或者物质财富。他强调生活在自然中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通过研读《庄子》,我开始思考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和行为,是否符合自然的规律。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意识到物质并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第三,老子和庄子都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最好的管理方式是不做无用功。他们认为,越是追求名利和权力,越容易造成社会的混乱和矛盾。我深有体会,现代社会普遍存在追求功利的风气,人们常常为了权力和利益操劳,结果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通过研读老子和庄子的作品,我对“无为而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应该学会放下一些无谓的追求和执着,顺其自然,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第四,老子和庄子都重视个体的发展和人的自由。他们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应该追求自身的完美和成长。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奴役,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这使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我们应该发展自己的潜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不要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而忽略自己内心的需求。

最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给我带来了一种宽容和包容的态度。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应该接受和尊重它们。他们反对过分的善恶观念,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通过研读他们的思想,我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这使我更加开放和包容,不再轻易地去评判和指责他人。

总之,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他们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对于现代人仍然具有启迪意义。通过研读老子和庄子的作品,我明白了宇宙中的道,重视自然,不做无用功,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以及宽容和包容的态度。这些都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指导,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十

庄子教我们如何在人世间做事的学问。做事的学问就是做人的学问。课堂上讲的《人间世》前两段,颜回想要去卫国干一番大的事业,叶公使于齐为不可为之事。类似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在我们身边的智者太少,在关键的时刻能够给予点拨的人更不可见。于是意气风发时往往头脑发热,哪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任重”,结果很快便阵亡了。而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总想绕道而行,却不知只有迎头面对困难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些在真正做事的时候,却是很难把握得了的。只有在事后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才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凡事若小若大, 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 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 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无后患者, 惟有德者能之。”张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这个 “德”字,德是在和人的互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并非固定, 而是活的。我的理解,德是智慧。

青藏高原太远,珠穆朗玛峰太高,我自知身在“上海”,“西藏”是我向往的地方,但我一点不着急赶去那里。张老师在课上说的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大致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向内,“反身修己”,把自身在宇宙中表现出的“熵”值降低下来, 就是对宇宙最大的贡献。 (注,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发音是ju,但我理解的意思是熵,特此说明)。让自己安静下来,就会看到这个世界动的一面,包括生理的心理的。

我一直认为“无为”比较消极,认为只有不断地去做更多的事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但我又意识到很多的事情做还不如不做,要做就要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做而做。 “反身修己”,让自己安静下来,是让自己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掉杂音,而非人云亦云随大流,丧失了自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 诸如琴棋书画,无不都是让人安静下来, 表达自我内心声音的方式。

在古典书院学习,我一点都不着急,我一不为文凭,二不为就业。我深知欲速则不达。和一群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切磋,进步,还有老师授业解惑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我知道, 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反复去做, 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十一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十二

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十三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天地精神沟通,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思想,所谓随心所欲了。

在于丹的《庄子心得》中,感触较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方外圆,一是“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庄子托孔子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自己的内心却要一直坚持原则。这解决了一个问题,坚持原则和随外部变化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而不是相对关系。只有能随外界变化而变化才能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与环境冲突,而在无力瞬间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能被环境慢慢侵蚀,被环境同化或者抛弃。而随外界变化并不是无原则的变化,而是在坚持内心原则的变化,适应环境才能更好的生活,即使要改变环境,也是体会到环境的基础上再做出的改变,而不是盲目的改变。对内坚持原则是不变的原则,否则就失去了自我。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环境。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十四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现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读完全部内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指点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对死亡

庄子家里很贫困,有时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身边也有很多的有钱人,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决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难。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当楚王请他出山为相时,他却对请他的两个大夫说:“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庄子临死时对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乐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让生命获得价值。

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变命运

《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告诉我们,世间的大和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庄子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心智。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永远不会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我们要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让我们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十五

《百家讲坛》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解的《论语》、《庄子》心得了。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庄子》,也让我们从中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将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能力。

于丹教授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

在《庄子》心得中,一个牧羊人的比喻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的一块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也就是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

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蓄流转中,每一个人,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很多时候是苍茫的,有些一旦规划了,就会觉得舍弃了许多,会留下很多遗憾。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惊叹的同时,他又给他自己,给他的学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提出了这样的描述,他说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劣的人生坐标,在这样一个坐标上会有几个阶段所要做的事情会特别特别强调出来。今天我们从头翻阅进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条人生之道,对我们到底有多大的借鉴价值。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样,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名,每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种理想,但是一切从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

孔子的"十五治于学"这可以说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给自己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没有人是生来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过是对古人所有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所以孔夫子说像我这样的人呢,像我这样有仁义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这样好学习的人很少见。这就是他十五开始上学的心情。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十六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还是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最无华的价值观念,可以企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触动软肋。

我们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

读老子和庄子的心得篇十七

在上一节当中,我已经简单地提到,道家的“道”,是来自于老子对自然变化的观察,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来源之一:天无不覆,地无不载,道无所不容、无所不在。因为“道”,日月星云得以运行,山川河流得以形成,人类社会得以运作。只有符合“道”,一切的一切才得以存在、发展。

然后我还从另外一个方面读出来庄子的“道”的合理性来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倾向。他们在论证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时候,都会回到夏商周三代,甚至尧舜禹、三皇五帝时期找到理论支撑。由于诸子都是民间兴起的私学,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官方的“正统”来证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有趣的是,不同的派别居然可以在同一个例子当中找到截然不同的结论,比如说,孔子会赞颂三代和西周时期的音乐,然后提倡恢复礼乐制度;而墨子也会提到三代时期的音乐,但是就会提倡“非乐”。

对于诸子的崇古,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诸子在引用以前的历史来论证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并非尊重客观现实与内在联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场的一面,甚至歪曲、捏造历史来证明自己的思想。第二个问题比较根本的是,我认为诸子这种“崇古”,是一种盲目的崇古。因为诸子总是在强调,过去有多好,远古有多好,现在就不好了。但是这种过去的好,其实更多是他们幻想、构建出来的。在远古时期,社会普遍更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疾病横行、生存环境恶劣等问题,只不过垄断知识的人们,用文字为远古时期的社会粉饰太平罢了。

说回庄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与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时期,他是崇尚更久远更古老的、甚至三皇还没出现的时期的远古社会,并且从中找到“道”的合理性。

我发现这一点跟两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卢梭的做法很相似。卢梭为了论证“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的存在,也是从人类远古的状态找到“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的。卢梭的思想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赞人类的“原始自然”的状态,认为文明与智慧就是导致人类不平等和灾难发生的根源。

(四)为什么要“无为”?

庄子崇尚远古时代,因为远古的社会与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朴、简单、平等,社会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更没有战争**。庄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赞颂这种社会状态。

然后他们考察智慧与技能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而庄子也是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人世间》)。也就是说,所有的智慧、技能、名声、礼节、等级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东西,是因为人们淳朴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渐发展出来的。因为有了斗争之心,所以才会又不断进步的智慧;因为有了盗窃,所以才会有锁链和监狱。所以《庄子》一书多有反对、批评儒家孔子主张恢复礼乐仁义的做法。

再者,庄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现之后的影响和后果。道家始终认为,仁义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这种文明的发展,人们就会越来越远离自然淳朴的状态。所谓“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缮性》)因为提倡贤能,百姓就会互相竞争;因为提倡礼节,家人就会产生隔膜;因为有了贵重的财物,人民就会成为盗贼。

以上就是庄子和道家批评智慧仁义的主要原因。因此,庄子极力提倡“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反对智慧与仁义。

在《渔父》一篇中,庄子讥讽儒家想通过提倡礼乐来恢复社会和谐的做法,就像一个人想摆脱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阳下拼命奔走,结果跑到累了也没能摆脱影子。庄子主张,想要恢复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让人们放弃智慧,回归淳朴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摆脱影子的人,只要在树荫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谓“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绝圣弃知,大盗乃至,“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过,无论庄子的这个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现实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挡的。他所提倡的“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来也没有实现这一理念的实际措施。他只是一个思想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2744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